左传

合集下载

《左传》原文翻译及赏析

《左传》原文翻译及赏析

《左传》原文翻译及赏析《左传》原文翻译及赏析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

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左传》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gōng)叔段。

庄公寤(wù)【通.wǔ】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wù)之。

爱共(gōng)叔段,欲立之。

亟(qì)请于武公,公弗(fú)许。

及庄公即(jí)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guó)叔死焉。

佗(tā)【通.他】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通.太】叔。

祭(zhài)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通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通避bì】害?”对曰:“姜氏何厌【通餍yàn】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通毋】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lǐn)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浚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shèng),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yān)。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旧读gōng】。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通悌tì】,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通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左传经典名篇及翻译【五篇】

左传经典名篇及翻译【五篇】

【导语】左传原名为左⽒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传,简称左传,是中国古代⼀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下⾯是分享的左传经典名篇及翻译【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1.左传经典名篇及翻译 郑伯克段于鄢 左丘明〔先秦〕 初,郑武公娶于申,⽈武姜。

⽣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惊姜⽒,故名⽈“寤⽣”,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制,岩⾢也,虢叔死焉,佗⾢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叔”。

祭仲⽈:“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都,不过参国之⼀;中,五之⼀;⼩,九之⼀。

今京不度,⾮制也,君将不堪。

”公⽈:“姜⽒欲之,焉辟害?”对⽈:“姜⽒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使滋蔓。

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多⾏不义,必⾃毙,⼦姑待之。

” 既⽽⼤叔命西鄙北鄙贰于⼰。

公⼦吕⽈:“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叔,⾂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民⼼。

”公⽈:“⽆庸,将⾃及。

”⼤叔⼜收贰以为⼰⾢,⾄于廪延。

⼦封⽈:“可矣。

厚将得众。

”公⽈:“不义不昵,厚将崩。

” ⼤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夫⼈将启之。

公闻其期,⽈:“可矣!”命⼦封帅车⼆百乘以伐京。

京叛⼤叔段。

段⼊于鄢,公伐诸鄢。

五⽉⾟丑,⼤叔出奔共。

书⽈:“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弟;如⼆君,故⽈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不⾔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于城颍,⽽誓之⽈:“不及黄泉,⽆相见也。

”既⽽悔之。

颍考叔为颍⾕封⼈,闻之,有献于公。

公赐之⾷。

⾷舍⾁。

公问之,对⽈:“⼩⼈有母,皆尝⼩⼈之⾷矣,未尝君之羹。

请以遗之。

”公⽈:“尔有母遗,繄我独⽆!”颍考叔⽈:“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相见,其谁⽈不然?”公从之。

公⼊⽽赋:“⼤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赋:“⼤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如初。

君⼦⽈:“颍考叔,纯孝也。

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孝⼦不匮,永锡尔类。

左传的知识点总结

左传的知识点总结

左传的知识点总结左传的知识点总结:1. 《左传》的作者:《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他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历史学家和政治家。

2. 《左传》的成书背景:《左传》成书的背景是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期阶段,是周朝分封制度逐渐演变为封建社会的时期,也是春秋五霸争霸的时期。

3. 《左传》的来源和传世:《左传》的内容来自左丘明对春秋时期的史料收集整理,这些史料包括史官的编年、春秋时期的国史、诗歌和各国家的历史记载,经过整理汇编形成了《左传》,后来被传世以至今。

4. 《左传》的史料价值:《左传》所记载的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是非常宝贵的史料,它对于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是研究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5. 《左传》的特点:《左传》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它的特点是以叙事形式记载历史事件,文字简洁明快,富有鲜明的文学特色,深受后世文学家的喜爱。

6. 《左传》的主要内容:《左传》的主要内容是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事件,包括了鲁国君王的事迹、国家政治的变化、社会风貌、文化传统、以及与周边国家的政治关系等。

7. 《左传》的影响及价值:《左传》对中国古代文化以及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史书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左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史书,它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珍贵的历史史料和深远的影响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左传》不仅对于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有重要价值,同时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左传全文原文及译文

左传全文原文及译文

左传全文原文及译文《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字词解释: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

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齐师:齐国的军队。

齐,在今山东省中部。

师,军队。

伐:攻打。

我:指鲁国。

《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

间(jiàn):参与。

鄙:鄙陋,目光短浅。

乃:于是,就。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

安:有“养”的意思。

弗:不。

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

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以,把。

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

遍:一作“徧”,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牲畜。

玉,玉器。

帛,丝织品。

加:虚报夸大。

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

孚,使人信服,另有说法认为通“普”,普遍。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狱:(诉讼)案件。

情:实情,也可解释为真情、诚心。

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

左传集解原文与解析

左传集解原文与解析

左传集解原文与解析左传,全名《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历史性记载。

它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左丘明等人所创作的,主要记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等重大事件。

《左传》被誉为中国古代史书的典范之作,对于研究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左传的原文共分为105篇,每篇都以一则历史事件为主题进行叙述。

它的语言简练明晰,上可追溯到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却依然能够让人产生共鸣。

《左传》中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政治斗争、战争冲突、王室命运等等,无论是个人命运还是国家格局都能够从中找到一些启示。

通过对《左传》的集解原文与解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仔细研读原文,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

其次,通过对原文的解析和注释,我们可以了解到历史背景、人物关系、政治思想等更为详细和全面的信息。

这些解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左传》中的事件和个人命运,从而对春秋时期的历史有更深入的认识。

在左传集解原文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比如,根据《左传》中的政治斗争可以看出,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且动荡的。

通过分析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和争斗,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社会风貌、政治格局以及各个国家的利益诉求。

此外,还可以通过对《左传》中人物命运的解析,了解到不同人物之间的个人魅力、品德和才能。

这些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人物,从而对历史发展有更全面的认识。

《左传》是一部极其重要的古代历史文献,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和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是通过对《左传》原文的深入解析与分析,我们才能够更充分地理解其中蕴含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对中国古代历史有更深入的探索。

因此,对于爱好历史研究的学者和研究人员来说,研读《左传》的集解原文与解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总之,《左传》作为中国古代文献中的重要作品,通过对其原文的研究与解析,能够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春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

左传(传统文化)

左传(传统文化)

又著《国语》 又著《国春秋 时期(约前967--前 时期(约前 前 453)周王室及鲁齐 ) 郑楚吴越诸国史实 吴越诸国史实, 晋郑楚吴越诸国史实, 偏重记述君臣言论, 偏重记述君臣言论, 为我国最早的国别史 国别史。 为我国最早的国别史。
名侨(?-前 字子产, 名侨 前522) 字子产, 又字子美,郑国贵族, 又字子美,郑国贵族,与 孔子同时。 孔子同时。他是郑穆公的 孙子,所以人们又称他为公 孙子 所以人们又称他为公 孙侨、郑子产。 孙侨、郑子产。他自郑简 公时(前 被立为卿, 公时 前554)被立为卿,公 被立为卿 年到522年执掌郑 元前543年到 元前543年到522年执掌郑 国国政, 国国政,是当时最负盛名 的政治家。 的政治家。子产没有著述 传世,他的言行事迹, 传世,他的言行事迹,主 要载于《左传》 史记》 要载于《左传》、《史记》 等书籍。 等书籍。
子产不毁乡校,作品出自《左传 襄公三十 子产不毁乡校,作品出自《左传·襄公三十 一年》。故事包涵着典型的公共关系思想。 一年》 故事包涵着典型的公共关系思想。 对于乡人聚会议政的乡校,然明主张毁掉, 对于乡人聚会议政的乡校,然明主张毁掉, 子产不同意,他说, 其所善者, 子产不同意,他说,“其所善者,吾则行 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 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 子产把乡校作为获取群众议论政事的反馈 信息的场所,而且注意根据来自公众的意 信息的场所, 调整自己的政策和行为。子产执政后, 见,调整自己的政策和行为。子产执政后, 重视听取百姓的议论, 重视听取百姓的议论,还把刑书铸在鼎上 公告于世, 公告于世,努力疏通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 间的关系,颇得百姓的爱戴, 间的关系,颇得百姓的爱戴,从而使郑国 强盛起来。 强盛起来。
左丘明,中国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双目 左丘明,中国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 春秋时史学家 失明,春秋时有称为瞽的盲史官,记诵、 失明,春秋时有称为瞽的盲史官,记诵、讲 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 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 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之一。相 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之一。 传曾著《左氏春秋》 记录了不少西周、 传曾著《左氏春秋》。记录了不少西周、春 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 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 资料。 资料。

左传的名词解释

左传的名词解释

左传的名词解释《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史书,是佚名作者在春秋时期所写,共计50篇的文字记载。

这部书以传统的编年体方式,详实地记录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社会风貌和文化思想等具有极高的价值。

下面我将从不同的角度对《左传》进行名词解释。

一、《左传》的意义1. 左传的基本含义:《左传》之“左”,意为正史之外的编年史;“传”,指记载史事的文章。

所以,《左传》就是正史之外的编年史。

2. 左传的价值:《左传》具有重要的价值,首先是它是春秋时期历史记载的主要依据之一;其次,它作为正史之外的编年史,对于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风貌和文化思想等提供了相当详实的资料;最后,它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囊括了作者辛辣的批评和哲理的阐发。

3. 左传的地位:在史书评价方面,有人称《左传》为“宏书”、“志书”,也有人称《左传》为“辞章书”、“辞传书”、“小说之公转”。

总之,《左传》在古代史书中具有相当的地位和价值。

二、《左传》的特点1. 目的明确:《左传》明确表达了作者钟意周公的政治理想,它是在格物致知的基础上考证史实和道德判断。

2. 风格独特:《左传》语言优美,形象生动,运用了大量的诗词和典故,充满了辞章之美。

3. 事件关注:《左传》着重关注于政治事件和重大军事行动,对于春秋时期各国政治权力的变动和军事行动的思考尤为聚焦。

4. 思想深刻:《左传》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人物言行的描绘,深刻展示了作者对于道德、政治、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思考和见解。

5. 批评犀利:《左传》对春秋时期各国的贵族、君主进行了鞭挞和批评,对于社会风气的反弹和封建制度的缺陷持有犀利的批评态度。

三、《左传》中的人物1. 周公旦:《左传》的核心人物,周公作为周文王的弟弟,传说是西周开国的功臣之一,被封为鲁公,提出“大一统”、“天子”的理念,他在《左传》中的形象被塑造得充满智慧和权谋手腕。

2. 申子:鲁国宣公的朋友和重要谋士,以其诚实兼容强势的宽容品质和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得到鲁宣公的赏识和信任。

左传的名词解释

左传的名词解释

左传的名词解释一、什么是左传?左传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重要史书,属于中国古代传记体史书的创作类型。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记述春秋时期历史的史书,记录了从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77年的春秋时期历史事件,共计17个国家共享史记载。

二、左传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他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人,据史书记载,左丘明是鲁文公时期的官员。

《左传》的成书年代相对较晚,公元前4世纪后期至公元前3世纪初期,距离春秋时期约有200年的时间。

三、左传的内容和特点《左传》的内容主要关注春秋时期鲁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件。

它以史实为基础,通过对春秋时期各国家的关系、国君的政治斗争、诸侯的争霸等事件进行描述和分析,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政治风貌和思想文化的变迁。

左传一书的特点如下:1. 立场鲜明《左传》以鲁国为视角,关注鲁国的政治变迁,对于其他诸侯国家以及齐、楚等强国与鲁国的关系也有涉及。

因此,《左传》对鲁国的评价较高,很少批评鲁国的政治措施,而对其他国家的批评相对较多。

2. 清晰的故事性《左传》以传记体的形式展现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采用了对话的方式,为读者呈现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历史场景。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左传》读起来有一种故事般的感觉。

3. 相对客观的分析《左传》在分析历史事件时,比较客观地揭示了不同诸侯国家的利益斗争和政治思想。

它并没有刻意美化某个国家或人物,而是通过对事实的再现和分析,让读者对于春秋时期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4. 多元的史料来源《左传》的作者左丘明是当时鲁国朝廷的官员,他拥有丰富的历史资料和亲眼目睹的事件。

因此,《左传》在史料的丰富程度上相对较高,这也是它被视为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的原因。

四、《左传》对后世的影响《左传》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史书,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它不仅成为了中国传统史学中重要的一部分,也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史学的发展《左传》为中国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左传全文及译文

左传全文及译文

左传全文及译文1. 引言《左传》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是中国古代史书《春秋》的注释。

它以其丰富的内容、精细的描写和独特的风格,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经典之一。

本文将介绍《左传》的全文及译文,并对其进行详细解读。

2. 《左传》概述《左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左丘明所著,共计50篇。

它主要记载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81年)鲁国和其他列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等重大事件。

《左传》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分析,展示了当时社会政治变迁和人物命运起伏。

3. 《左传》全文及译文下面是《左传》第一篇“襄公”原文及译文:原文:襄公二十五年春王正月,曹伯盟于戚。

夏,曹伯、宋子皆盟于牧野。

秋,曹伯、宋子、卫侯盟于曹。

冬十有二月,公会齐侯、宋子、卫侯、曹伯于泺。

译文:襄公二十五年春天正月,曹国的伯爵在戚地进行盟约。

夏天,曹国的伯爵和宋国的子爵在牧野地进行盟约。

秋天,曹国的伯爵、宋国的子爵和卫国的侯爵在曹地进行盟约。

冬天十二月,鲁国公爵与齐国侯爵、宋国的子爵、卫国的侯爵以及曹国的伯爵在泺地举行会议。

4. 《左传》解读《左传》是一部注释性的史书,它对春秋时期各个重要事件进行了详细描述和分析。

通过对《左传》全文及译文中的第一篇“襄公”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点:首先,在春秋时期,各个列国之间经常进行盟约活动。

这些盟约旨在维护各个列国之间的关系稳定和平衡。

《左传》中提到了曹伯和宋子在不同场合进行盟约,这反映了当时列国之间外交关系密切。

其次,在冬天的十二月,各个列国的贵族会聚集在一起进行会议。

这些会议通常是为了商讨共同关心的事务,解决争端或者加强合作。

在《左传》中,这次会议是由鲁国公爵主持,齐国侯爵、宋国子爵、卫国侯爵和曹国伯爵都参与其中。

这表明鲁国在当时是一个有影响力的列国。

最后,《左传》通过对春秋时期历史事件的描述和分析,展示了当时社会政治变迁和人物命运起伏。

它以客观的态度记录了各个列国之间的争斗、联盟和外交活动,为后世研究春秋时期提供了重要资料。

左传原文及翻译

左传原文及翻译

左传原文及翻译《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春秋》的一部注疏,共有五十九篇。

全书共记载了鲁国庄公到昭公二十四位君王的事迹,时间跨度为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共计二百四十一年。

《左传》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左丘明,他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学家。

《左传》的创作目的是通过批判、评价和记录历史事件,来发掘历史的教训和启示。

作为《春秋》注疏,它叙述了一系列的政治斗争、国家兴衰和社会风貌,展现了当时时局的变化和封建王国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揭示了人物品德和人性的复杂性。

《左传》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瑰宝,对后世的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左传》中的篇章以年号为标题,每篇以“鲁庄公三年”之类的年号开篇,然后详细叙述相关事件,以左丘明自己的观点和评论贯穿其中。

以下是《左传》中的一段原文及翻译:《左传》第二篇:庄公二十五年吾闻之也,君不可如是而治也。

齐桓公,葬之日,言于国曰:“有臣有过,请和。

”公曰:“有臣,吾用之;有过,吾弗能改也。

如其过之,无以加于已。

有臣者,吾用之;如无有臣,吾取诸敌。

是亦君之过也,无能改也。

有过者,君之师也;无过者,君之贼也。

”如是者,可以无敌,不可不务也。

今君霸王之事虽云勉矣,弗怠能弗敌,吾是以知君之过也。

杀臧罪也,不胜任杀,不仁;曰杀而不喜,杀不足以代民,不智。

罚人以罪,德之贼也;不胜任德,不怀其民;曰予犹善也,罚不怠也,罚不至于民也;予小伯之德,予之罪也。

曰杀无罪,不胜任杀也,暴戾,不仁。

虽杀无罪,有罪者,不忍;不胜任杀也。

曰杀无罪,不胜任杀也,不辜罪;不胜任诛也。

曰小伯之德,小伯犹罪也。

诚念小伯之德,则不失矣。

夫失君者,罪之也;失臣者,过之也。

如夫背君之师,而求胜敌以亡国,则可乎?有背君之师,则众怨背矣。

In the twenty-fifth year of Duke Zhuang's reign...I have heard that a ruler cannot govern as you have. When Duke Huan of Qi died, on the day of his burial, he said to his subjects, "Some have served well, some have made mistakes. I ask for harmony." The duke said, "Those who have served well, I will continue to use them. As for those who have made mistakes, I cannot change that. If I were to change it, it would not add to what has already been done. Those who have served well, I will use them. If there are none who have served well, I will take them from enemies. This is also a mistake of the ruler, one that cannot be changed. Those who have made mistakes are the ruler's teachers; those who have not made mistakes are the ruler's enemies." In this way, one can be invincible and one must strive for it. Now, the ruler's ambition to become a hegemon is commendable, but if he does not slack off, he will not succeed. This is how I know the ruler's mistake. Killing Zang was a crime that Duke Zhuang was not capable of. To kill him was not benevolent. He said he killed him but did not rejoice in it. Killing him is not enough to replace the people; it is not wise. Punishing people for their crimes is the enemy of virtue. He was not capable of virtue, did not care for his people. He said he was still good, that he would not slack off in hispunishments, but his punishments did not reach the people. He compared himself to Xiaobo, but used Xiaobo's crime to punish him. He said killing him, who was innocent, was because he was not capable of killing him, was impulsive and not benevolent. Even if killing him is without fault, to kill those who have faults, he could not bear it. He said killing him, who was without fault, was because he was not capable of killing him, that he did not deserve punishment. He said the good he did for Xiaobo was like punishing him. If he truly considers the good he did for Xiaobo, he will not lose his way. To lose a ruler is a fault; to lose a subject is a mistake. If one turns away from the ruler's teachings and seeks victory over the enemy to destroy the country, is that possible? If one turns away from the ruler's teachings, then one will be hated by the people.。

《左传》(春秋左氏传)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译文

《左传》(春秋左氏传)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译文

《左传》原文及翻译左传简介《左传》,相传为著,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它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

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隐公·隐公元年》原文【经】元年春,王正月。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

九月,及宋人盟于宿。

冬十有二月,祭伯来。

公子益师卒。

【传】元年春,王周正月。

不书即位,摄也。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邾子克也。

未王命,故不书爵。

曰仪父,贵之也。

公摄位而欲求好于邾,故为蔑之盟。

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

不书,非公命也。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

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左传文学常识

左传文学常识

左传文学常识:
1、《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中国古代一
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2、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3、《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

4、《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5、《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

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左传

左传

《左传》中还有插叙和补叙, 性质作用与倒叙类似。这些 叙述,常用一个“初”字领 起。预叙即先叙出将要发生 的事,或预见事件的结果。
《左传》以第三人称作为叙 事角度,作者以旁观者的立 场叙述事件,发表评论,视 角广阔灵活,几乎不受任何 限制。个别段落中,作者也 从事件中人物的角度,来叙 述正在发生的事件及场景。 如写鄢陵之战“楚子等巢车 以望晋师”中阵地的情况, 完全是通过楚子和伯州犁的 对话展示出来的。(成公十 六年)
相关成语
1、退避三舍 《左传·僖公二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
君三舍。”又《僖公二八年》:“子犯曰:‘……微楚之 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辟:同“避”, 舍:春秋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后以“退避三舍”比喻退 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2、.魑魅魍魉 《左传·宣公三年》:“魑魅魍魉,莫能逢之。”本为传
《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 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它补充并丰富 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而且 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 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 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 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就 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这就大 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
左 传
左 丘 明
汉 语 言 文 学
一、简介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十三经之一。相传 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 编成,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27 年(前468),《左传》传文比《春秋》经文多出13 年,实际记事多出26年(最后一件事为略提三家灭 智),以《春秋》记事为纲叙事,其中有说明《春 秋》书法的,有用实补充《春秋》经文的,也有订 正《春秋》记事错误的。全书绝大部分属于春秋时 候事件,但全书的完成已经进入战国时期。这些都 说明《左传》与《春秋》的密切关系。《左传》既 是中国古代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

左传名篇30篇

左传名篇30篇

左传名篇30篇1.昭公元年:这篇篇章记录了鲁国昭公元年的重要事件,包括昭公即位、与陈国的战争、公子无奕的表现等。

2.昭公二年:这篇篇章继续记录了鲁国昭公二年的重要事件,包括昭公的政治改革、与齐国的外交关系等。

3.昭公三年:这篇篇章继续记录了鲁国昭公三年的重要事件,包括昭公的军事行动、与宋国的交战等。

4.昭公四年:这篇篇章记录了鲁国昭公四年的重要事件,包括昭公的外交使团、与楚国的联盟等。

5.昭公五年:这篇篇章继续记录了鲁国昭公五年的重要事件,包括昭公的政治改革、与齐国的外交关系等。

6.昭公六年:这篇篇章继续记录了鲁国昭公六年的重要事件,包括昭公的军事行动、与宋国的交战等。

7.昭公七年:这篇篇章记录了鲁国昭公七年的重要事件,包括昭公的外交使团、与楚国的联盟等。

8.昭公八年:这篇篇章继续记录了鲁国昭公八年的重要事件,包括昭公的政治改革、与齐国的外交关系等。

9.昭公九年:这篇篇章继续记录了鲁国昭公九年的重要事件,包括昭公的军事行动、与宋国的交战等。

10.昭公十年:这篇篇章记录了鲁国昭公十年的重要事件,包括昭公的外交使团、与楚国的联盟等。

11.昭公十一年:这篇篇章继续记录了鲁国昭公十一年的重要事件,包括昭公的政治改革、与齐国的外交关系等。

12.昭公十二年:这篇篇章继续记录了鲁国昭公十二年的重要事件,包括昭公的军事行动、与宋国的交战等。

13.昭公十三年:这篇篇章记录了鲁国昭公十三年的重要事件,包括昭公的外交使团、与楚国的联盟等。

14.昭公十四年:这篇篇章继续记录了鲁国昭公十四年的重要事件,包括昭公的政治改革、与齐国的外交关系等。

15.昭公十五年:这篇篇章继续记录了鲁国昭公十五年的重要事件,包括昭公的军事行动、与宋国的交战等。

16.昭公十六年:这篇篇章记录了鲁国昭公十六年的重要事件,包括昭公的外交使团、与楚国的联盟等。

17.昭公十七年:这篇篇章继续记录了鲁国昭公十七年的重要事件,包括昭公的政治改革、与齐国的外交关系等。

《左传》

《左传》

《左传》简介【简介】《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4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考证】《左传》的作者,至今都是未解之谜。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班固等人都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写。

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唐朝的赵匡首先怀疑《左传》不是左丘明所作。

此后,有许多学者也持怀疑态度。

叶梦得认为作者为战国时人;郑樵《六经奥论》认为是战国时的楚人;朱熹认为是楚左史倚相之后;项安世认为是魏人所作;程端学认为是伪书。

清朝的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却仍然认为是左丘明所著。

清末康有为断言它是西汉末刘歆伪造。

但在刘歆以前《左传》已被许多人抄撮或征引过,故康氏之说也难成立。

今人童书业则认为是吴起所作,赵光贤认为是战国时鲁国人左氏所作。

当代学者多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所作。

据杨伯峻考证,大约作于公元前403~前386年之间。

【内容】《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

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

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

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

《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

《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

第一单元 《左传》

第一单元 《左传》
《左 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 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是现存字数最多、年代最 早的先秦典籍。 《左传》原名为《左氏 春秋》,汉代改称《春秋 左氏传》,简称《左传》。
1.《春 秋》
《春秋》是孔子晚年根据鲁国的史 记材料著成的一部编年史。《春秋》 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 14年(前481年)共242年。 《春秋》叙事简略,全书一万六千 多字,共记事 1800多条,最长 的四十五字,最短的只有一字。
3.《公羊传》《谷梁传》注解《春秋》
《公羊传》、《谷梁传》以解释《春秋》 “微言大义”为主,叙事很少。 《公羊传》主要宣扬儒家思想中拨乱反 正、大义没亲,对乱臣贼子要无情镇压的 一面,为强化中央专制集权和“大一统” 服务。 《谷梁传》宣扬儒家的礼仪教化和宗法情 谊,为缓和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服务。
4.《左传》的特点
《左传》则不同,它保存了大量可贵 的历史资料,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详 细地记述了春秋时代各国政治、军事、经 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一些事件,生动地再现 了那个时代的历史画面。 同时又是先秦汉语书面语的典范代表, 对后世历史学、文学、语言等都有极为深 远的影响。
5、《左传》的作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左传》是春秋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写。 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 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 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 春秋。”
2.《春 秋》三传
僖公十五年经:“宋杀其大夫”。 对《春秋》起补充、解说作用的书。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为春秋作传者 共5家:《左氏传》30卷 、《公羊传》11 卷 、《谷梁传》11篇 、《邹氏传》11卷、 《夹氏传》11卷。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称 为“春秋三传”。

左传的名词解释古代汉语

左传的名词解释古代汉语

左传的名词解释古代汉语左传是中国古代历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邹鲁的著作,也是《春秋》的一部分。

它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丰富的历史资料成为研究春秋时期的重要文献之一。

在古代汉语中,左传这个名词的意义并不局限于邹鲁的著作,还有其他引申义,下面我将为大家进行一些解释。

首先,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左传》本身。

《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鲁国左相邹氏家族的历史和政治事件的一部书,共计55篇。

它以时间为脉络,记载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之间的政治典范和社会变迁。

《左传》的叙述方式独特,它通常以当时的国君(君王)的动作或言辞作为文章开头,然后通过描述各个国家的政治和军事事件,揭示当时的政治风气和思想观念。

《左传》是春秋时期史料中最重要的一部,通过它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那个时期的政治斗争、社会风貌和人物性格,对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除了指代邹鲁的著作,《左传》在古代汉语中还有其他引申义。

比如,我们常常听到人们说某个人是“左传人物”或者某个事件是“左传式的”。

这里的“左传”指的并非指《左传》这本书,而是指与其相似的叙事方式、风格或者事件性质。

这种用法通常是借用《左传》那种以时间和场景作为叙述线索的方式,来形容某个事件或者个人的叙事方式或风格。

比如,我们可以说一个人的叙述方式是“左传式的”,意思是他的叙述方式类似于《左传》中的描写风格,有时通过时间和场景的描述来展开叙述,使得故事更加生动具体。

此外,《左传》在古代汉语中还有一种特殊引申义,即指一种注释性的解释。

这种解释可以是对文言文中生僻字的译释,也可以是对某个古文疑问的解答,类似于今天我们遇到不理解的古文或者文言文中的生僻字时,会在字典或者相关资料中查阅解释一样。

《左传》的这种解释方式付诸于称作《左传注》的著作,它是对《左传》的解释和注释,增加了读者对于古代史料和文献的理解。

总的来说,左传是一个多义词,除了指代邹鲁的史书《左传》,还有引申为类似《左传》的叙事方式、风格或事件性质的意义,以及指导《左传》中的注释解释。

左传的名词解释

左传的名词解释

左传的名词解释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本文将介绍左传的作者、成书时间、内容以及特点等方面的名词解释。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史书,全称《春秋左氏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

据传,左丘明是春秋末期鲁国的一位史官,他对春秋时期的历史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整理,编写了《左传》。

《左传》共三十五卷,记述范围从公元前 722 年至公元前 468 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的内容主要是对《春秋》的解释和补充。

春秋是鲁国的史书,记载了鲁国从公元前 722 年至公元前 481 年的历史。

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左传记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争、战争、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件,对中国古代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左传的特点在于它是一部独立的史书,和《春秋》没有直接的联系。

左传在记述历史事件时,注重对人物的描写和事件的叙述,语言简练,文笔优美,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同时,左传还保存了大量古代文化、语言、风俗等方面的资料,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左传是一部重要的古代史书,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作者身份说法不一。 关于作者身份说法不一。司马 迁、班固都说是左丘明,班固并说 班固都说是左丘明, 左丘明为鲁太史。唐以后学者多有 左丘明为鲁太史。 异议。 异议。然作者为战国初年或稍后之 人,且为一个充分掌握春秋时代各 国史料的学者则无疑问。 国史料的学者则无疑问。
《左传》的基本立场是维护 左传》 周礼,尊礼尚德。 左传》 周礼,尊礼尚德。《左传》比较 重视人民的意志、力量,肯定赞 重视人民的意志、力量, 扬忠良正直之士,揭露暴虐昏庸、 扬忠良正直之士,揭露暴虐昏庸、 贪婪荒淫的统治者, 贪婪荒淫的统治者,这是它的进 步之处。 步之处。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 :「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 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 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 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 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 之也。 之也。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共叔段不遵 春秋》记载道: 郑伯克段于鄢。 守 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 兄弟相争, 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弟”字;兄弟相争,如 同 两个国君一样,所以用“ 称庄公为“ 两个国君一样,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 是讥讽他对弟弟有失教诲; 伯”,是讥讽他对弟弟有失教诲;赶走共叔段出于 庄公的本意,便不说他“出奔” 庄公的本意,便不说他“出奔”,这样处理含有责 难庄公的意思。 难庄公的意思。 [或译为:(事情的发展是庄公蓄意安排的,)《春 或译为:(事情的发展是庄公蓄意安排的,) 或译为:(事情的发展是庄公蓄意安排的,)《 这样记载就表达出了庄公的本心;不说“ 秋》这样记载就表达出了庄公的本心;不说“出 是由于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奔”,是由于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教学要求: 1.对照注释翻译全文; 1.对照注释翻译全文; 对照注释翻译全文 2.弄清全文的段落层 2.弄清全文的段落层 次; 3.掌握本文写人的艺 3.掌握本文写人的艺 术特色。 术特色。
学习要点 :
题解关键词: 题解关键词: 编年体史书; 编年体史书;鲁隐公 元年; 左传》 元年;《左传》一名 左氏春秋》 《左氏春秋》,又称 春秋左氏传》 《春秋左氏传》; 左丘明; 左丘明;记叙春秋时 代各国重要事件; 代各国重要事件;叙 事散文。 事散文。
1、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烛 、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 之武退秦师》》 之武退秦师》》。 》》 2、善于写战事。《秦晋崤之战》 、善于写战事。 秦晋崤之战》 《晋楚城濮之战》。 晋楚城濮之战》 3、行人辞令之美。《齐晋鞍之战》。 、行人辞令之美。 齐晋鞍之战》
春秋战国是个战火纷飞的时代, 春秋战国是个战火纷飞的时代, 群雄争霸。 群雄争霸。各诸侯国对外要防范他国 的进攻,对内也要维护政权的稳定, 的进攻,对内也要维护政权的稳定, 这就导致了统治者内部出现了非常残 忍的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矛盾冲突。 忍的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矛盾冲突。 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就是春秋初期发 生在郑国的一个历史事件。 生在郑国的一个历史事件。
公羊传》又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 》《公羊春秋 《公羊传》又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 儒家经典之一。上起鲁隐公元年, 儒家经典之一。上起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 四年, 春秋》起讫时间相同。 四年,与《春秋》起讫时间相同。相传其作者为 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齐人公羊高。 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齐人公羊高。 起初只是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 起初只是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 寿,由公羊寿与胡母生(子都)一起将《春秋公 由公羊寿与胡母生(子都)一起将《 羊传》 著于竹帛 著于竹帛” 公羊传》 羊传》“著于竹帛”。《公羊传》有东汉何休撰 春秋公羊解诂》 唐朝徐彦作《公羊传疏》 《春秋公羊解诂》、唐朝徐彦作《公羊传疏》、 清朝陈立撰《公羊义疏》 清朝陈立撰《公羊义疏》。
第二段(及庄公继位-厚将崩),写共 第二段(及庄公继位-厚将崩),写共 ), 叔段逐步扩张,谋夺兄位, 叔段逐步扩张,谋夺兄位,郑庄公心怀 杀机,坐以观变,揭示了兄弟骨肉相残 杀机,坐以观变, 的必然性。 的必然性。
武姜为叔段向庄公请封 共叔段越制建城
冲突的前奏。 冲突的前奏。 冲突的公开化。 冲突的公开化。
内容提示: 内容提示:
(1)了解本文记叙的郑庄公与共叔段兄弟争斗的历史事件,概 )了解本文记叙的郑庄公与共叔段兄弟争斗的历史事件, 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2)理清本文情节发展的主要环节,划分课文的段落层次; )理清本文情节发展的主要环节,划分课文的段落层次; (3)把握课文略写战争经过而详写战前战后各种人物活动的剪 ) 裁特色,以课文重点段落为例, 裁特色,以课文重点段落为例,具体说明这样处理材料对突出 中心思想的作用; 中心思想的作用; (4)分别概括郑庄公、共叔段、姜氏、颍考叔的性格特征; )分别概括郑庄公、共叔段、姜氏、颍考叔的性格特征; (5)识别文中的细节描写,并分别说明它们对表现人物性格的 )识别文中的细节描写, 作用; 作用; (6)理解本文以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郑庄公的人物性格刻画 ) 方法。 方法。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 :「颍考叔 施及庄公。诗曰: 孝子不匮, 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 尔类。 其是之谓乎。 尔类。』其是之谓乎。
君子说: 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 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 不 仅孝顺自己的母亲, 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 到郑伯身上。 诗经 大雅 既醉》篇说: 大雅·既醉 到郑伯身上。《诗经·大雅 既醉》篇说: ‘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 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 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 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
共叔段命令把西北边境的城邑两属于己, 共叔段命令把西北边境的城邑两属于己,后来 又直接收为已有 冲突的进一步发展。 冲突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段, 第三段,写郑伯克段 于鄢的经过。 于鄢的经过。 “命子封帅二百乘以伐京”,点出了庄公兴师 命子封帅二百乘以伐京” 命子封帅二百乘以伐京 讨伐共叔段的情景。 讨伐共叔段的情景。 京叛大叔段” 不只写出了首战告捷, “京叛大叔段”,不只写出了首战告捷,而且 验证了庄公的机算。 验证了庄公的机算。 “段入于鄢,公伐诸鄢”,写共叔段的败退与 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庄公的穷追,可见骨肉相残之烈。 庄公的穷追,可见骨肉相残之烈。 大叔出奔共” “大叔出奔共”,揭示了以大叔惨败告终的战 争结局。 争结局。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事详细 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完整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隐 公元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 公元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 ) 周王朝及各国诸候国之间在政治、 周王朝及各国诸候国之间在政治、 经济、军事、 经济、军事、外交各文化等方面 的重大事件。 的重大事件。
《左传》后人将它配合《春秋》 左传》后人将它配合《春秋》 作为解经之书, 作为解经之书,称《春秋左氏传》, 春秋左氏传》 简称《左传》 简称《左传》。 与西汉初年写定的《春秋公羊 与西汉初年写定的《 传》、《春秋穀梁传》合称“春秋 春秋穀梁传》合称“ 三传”。 三传”
郑伯克段于鄢
本文选自《左传》 本文选自《左传》鲁隐公元年 (前722年)。记载了鲁隐公 722年)。记载了鲁隐公 元年郑庄公在鄢地打败共叔段 这一历史事件。 这一历史事件。
郑国邻近东周都城洛阳, 郑国邻近东周都城洛阳,郑武公与其 子郑庄公都曾在周王朝中任卿士之职。 子郑庄公都曾在周王朝中任卿士之职。庄 公希望在政治上能大有作为, 公希望在政治上能大有作为,梦寐以求的 是扩张郑国的势力, 是扩张郑国的势力,因此首先考虑到剪除 异己,巩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 异己,巩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本文所反 映的是郑武公去世后,郑庄公即位, 映的是郑武公去世后,郑庄公即位,其弟 共叔段欲争权夺位,双方矛盾不断激化, 共叔段欲争权夺位,双方矛盾不断激化, 最终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历史事实。 最终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历史事实。
《谷梁传》着重宣扬儒家思想的另一 谷梁传》 方面:重礼义教化和宗法情谊, 方面:重礼义教化和宗法情谊,为缓和 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 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稳定封建统治的 长远利益服务, 长远利益服务,因而也受到统治阶级的 极大重视。 极大重视。它是我们研究秦汉间及西汉 初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初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思 考
“母子如初”到底是指称庄公与姜氏 母子如初” 母子如初 哪一时间段的关系状态?是怎样的 哪一时间段的关系状态? 一种状态呢? 一种状态呢?
清朝李绍嵩言: 玩母子如初, 清朝李绍嵩言:“玩母子如初,‘初’字 说得甚活,还不知姜氏由此爱庄公否? 说得甚活,还不知姜氏由此爱庄公否? 亦不知庄公由此敬姜氏否? 亦不知庄公由此敬姜氏否?或姜仍然恶 庄亦未可料。 庄亦未可料。”(《新订批注左传快读》 新订批注左传快读》 卷一《隐公》 卷一《隐公》)
通过这一事件, 通过这一事件,表现了春秋时期 统治者内部为争权夺利而骨肉相 残的斗争。 残的斗争。
姜氏的一恶一爱, 姜氏的一恶一爱,始 终贯穿于矛盾的产生、 终贯穿于矛盾的产生、 发展和激化的过程, 发展和激化的过程,正 是行文的脉络所在。 是行文的脉络所在。
全文共分四段: 全文共分四段: 第一段(初 公弗许 ,写武姜厌恶郑庄公, 第一段 初-公弗许),写武姜厌恶郑庄公, 偏爱共叔段,这就为兄弟, 偏爱共叔段,这就为兄弟,母子的骨肉相 残埋下了祸根。
第四段, 第四段,写庄公对姜氏庄公逐姜、发誓、 庄公逐姜、发誓、后悔与颍考叔 为庄公排难。 为庄公排难。 (庄公既然由恨姜氏而逐姜氏, 庄公既然由恨姜氏而逐姜氏, 那为什么又会“悔之” 那为什么又会“悔之”? )
庄公与姜氏“隧而相见” 庄公与姜氏“隧而相见” 的情景。 的情景。 庄公与姜氏扮演的一出“隧而相见” 庄公与姜氏扮演的一出“隧而相见” 的丑剧,既揭示了庄公的虚情,也反 的丑剧,既揭示了庄公的虚情, 映了姜氏的假意。 映了姜氏的假意。
公羊传》 《公羊传》的主要精神是宣扬儒家思想中 拨乱反正、大义灭亲, 拨乱反正、大义灭亲,对乱臣贼子要无情 镇压的一面,为强化中央专制集权和“ 镇压的一面,为强化中央专制集权和“大一 服务。 公羊传》 统”服务。《公羊传》尤为今文经学派所推 是今文经学的重要典籍, 崇,是今文经学的重要典籍,历代今文经 学家都常用它作为议论政治的工具。 学家都常用它作为议论政治的工具。它也 是研究战国、 是研究战国、秦、汉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 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