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答案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学课后练习题答案

区域经济学课后练习题答案

区域经济学课后练习题答案第一章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么样的技术经济联系,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

这是区域经济学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域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的,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区域经济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研究它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作用方式和作用特征。

同时,区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学。

实际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深入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在中国跨世纪的发展中,中国区域经济学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第一,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

伴随着进入2l世纪的钟声,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发达国家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都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信息高速公路缩短了空间距离,把世界密切地联为一体。

这无疑使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新的经济发展空间、扩张其经济统治变得更为容易,借助于知识经济的东风,发达国家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中国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

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中,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过程,又要追赶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步伐。

区域经济学试题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区域经济学》试题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区域经济开发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

()2.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进展的根本推动力。

()3.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4.任何地区都应放弃自身优势去进展那些在全国分工体系中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

()5.后向联系产业是为特地化产业供应产后服务或进一步加工的产业。

()一、推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2. √3. ×4. ×5.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包括(AB )oA.经济地理学B.区位理论C.均衡增长理论D.非均衡增长理论2•埃德加?胡佛构筑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是指(ABC )oA.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淌性B.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C.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淌性D.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可分性3.区域自然资源采用的类型包括(ABCD)。

A.纯自然资源型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D.资源缺乏型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缘由包括(BCD )oΛ.区域自然环境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5,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出的“连锁效应”包括(ABD )oA.前向关联效应B.后向关联效应C.集聚效应D.旁侧关联效应6.区域开发的特点包括(ABCD)oA.开发对象位置的明确性B.开发范围的明确性C.开发的时效性D.开发行动的综合性7,区域经济进展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进展的要害性阶段是(B )o A.工业化初期阶段B.工业化中期阶段C.工业化后期阶段D.后工业化社会8.产业结构演化的基本动因是(C) oA.国民生产总值增加B.海内生产总值增加C.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D.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9.影响产业区位选择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AB) oA.人口和劳动力B.市场C.自然环境D.自然资源10.依据区域经济合作主体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分为(BCD )oA.国际经济合作B.民间合作C.官方合作D.官民合作11.区域间的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BD )oA.股份合资B.信贷C.契约合资D.证券投资12.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经济条件包括(ABCD )oA.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B.产业结构的递次演进c,规模化与专业化的充分进展D.鼓舞更多的人参加其中13.城镇体系的特征包括(ACD )oA.关联性B.特殊性C.整体性D.层次性14.对区域内各类资源和环境条件进行的评价主要包括(ABCD) oA.肯定量评价B.平均量评价C.需求量评价D.综合评价15.区域经济产业政策可分为(ABD )oA.产业结构政策B.产业组织政策C.投资政策D.产业布局政策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AB2. ABC3. ABCD4. BCD5. ABD6. ABCD7. B8. C9. AB 10. BCD 11. BD12. ABCD 13. ACD14. ABCD15. ABD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1.区域经济开发2.区位因素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简述实现我们我国区域资源环境合理采用的政策措施。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A.时间角度B.空间角度C.结构角度D.环境角度2.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A.政府B.企业C.个人D.政府与企业3.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成本最低B.地区形象最佳C.市场份额最大D.聚集效应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A.经济发达程度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5.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B.国际经济合作C.垂直合作D.一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6.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7.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信贷B.独资C.证券D.合资8.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A.固体能源B.液体能源C.气体能源D.电力9.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10.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统一原则B.发挥优势原则C.兼顾全局原则D.效益原则11.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区域交通系统B.公用事业系统C.文化教育系统D.医疗卫生系统12.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性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避免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1.区域:2.配第-克拉克定律: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4.投资: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5分1.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理由:2.网络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理由:3.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简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2. 简述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特点;3. 简述地区形象塑造的必要性;五、论述题15分如何评价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行政治理本科区域经济学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 B 3. ACD 5. AC 6. ABC7. BD 8. D. 9. BCD 11. ABCD 12. ACD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2.配第-克拉克定律: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殊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指合作双方经济技术水平差距较大,所提供生产要素的加工深度和技术层次不同的合作活动;4.投资:是指经济主体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把资本投向海内或国外某项经济社会领域的行为;三、判断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5分1.× 理由: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功能聚集,而不是非功能聚集;2.× 理由:顺序-规模分布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3.× 理由:前向关联效应是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前,有许多产业为其提供原料、燃料和生产设备等而产生部门关联效应;后向关联效应则如题中所述;判断正确2分,理由分析正确3分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 1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发展水平提高;2资源配置趋向合理,地区优势得以发挥;3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着,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条件得到较大改善;4对外开放深入发展,西部大开发将成为新的热点,区域经济发展将获得新的动力;5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区域贸易将会更快发展,区域关系将更趋紧密;各要点2分2.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特点:1 要求靠近市场;2 靠近科研机构和大学;3 有高级的企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力;4 优良的基础设施;5 具有完备的辅助工业和发达的第三产业支撑;6 有优良的投资软环境;7 具有创业精神的城市气氛;8 聚集性;9 良好的周边环境和生活质量;全部答对给10分,少一个扣1分3.地区形象塑造的必要性:1 地区形象塑造是建立地区意识的需要;4分2 地区形象塑造是改善投资环境的需要;3分 3 地区形象塑造是扩大地区知名度的需要;3分五、论述题15分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的评价:当前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为“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3分1该方针只涉及城市规模,未涉及城市质量,不利于促进城市发展质量的提高;3分2“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有其科学的内涵,但是在执行中常常被理解成“严格控制大城市”以及“控制中等城市发展成为大城市”,使得一些具有良好发展条件的大城市也因带有紧箍咒而受到限制,特殊是许多很有发展前景的中等城市在向大城市迈进的过程中也困难重重;3分3对建制镇这一在数量上最为庞大的环节缺乏规范;3分4“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不宜作为城市化的目标;布局是人的主观行为,而城市化是一个客观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其次,生产力和人口的城乡布局只是空间布局的一个方面,即便城乡布局合理了,也不一定意味着生产力和人口的整体空间布局就合理了;3分区域经济学单元作业题11-4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区域发展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开发过程的主观行为; ×3.区域经济开发有明确的开发主体,该主体自始至终控制着开发进程; √4.区域规划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两大类,其中政府是第一主体,企业是第二主体; ×5.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 ×7.区域内部产业部门的更替,就是把区域经济要素从衰退部门转到兴旺部门来,使相同的投入能够有更多的产出; √8.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就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 ×9.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 √ 10.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区域经济学形成于 B ;世纪20年代世纪50年代世纪70年代世纪90年代2.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发展的转折点是 C ;A.农业区位论B.工业区位论C.市场区位论D.运输区位论3.三次产业的划分是英国着名的经济学家 B 首先提出来的;A.库茨涅兹B.科林·克拉克C.配第D.熊彼特4.容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的是 D 区域;A纯自然资源型 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D资源缺乏型5.下列哪种产业拥有的影响力系数最大 AA建筑业 B农业 C采掘业 D商业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A C DA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 B单纯从事某项活动的小区C全国国土 D跨国界的特定区域2.古典区位理论包括 B C D;A中心地理论 B农业区位论 C工业区位论 D运输区位论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A B C ;A.新经济地理学派B.新制度学派C.区域管理学派D.区位理论学派4.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主要包括 A B C;A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B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级C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D区域资源条件的改善5.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包括 A B ;A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 B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C 国民生产总值增加D 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四、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1.区域经济学狭义: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2.产权:是人们拥有的对资源的用途、收入和可让渡性的权利;3.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4.区域产业结构: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五、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1.当代区域经济学有哪些主要流派现代区域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三大流派:新经济地理学、新制度学派和区域管理学派;2.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有哪些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中间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3.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区域经济发展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4.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六、论述题每题16分,共16分论述我国区域资源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中国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1中国的人口、资源基本观念; 2中国人口与资源的矛盾:A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量少,地域分布不均,可更新资源趋向负荷极限;B资源需求与消费的矛盾不断加深;C传统的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模式尚未根本改变;D区域资源的管理和决策机制也未根本改变;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建立完善的资源开发规划、资源价格体系、资源政策体系、资源法律体系;行政管理专业开放本科区域经济学作业二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 布局指向指在各种因素和布局机制共同作用下的产业布局,往往反映出倾向于某一类地域的倾向; √2.比较利益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亚当斯密的比较成本学说; ×3.绝对成本学说和比较成本学说指出了两个地区之间互利贸易的基础是绝对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4.生产要素禀赋是指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 √5.区域经济合作实质上是区域之间的非物质商品贸易,纯粹的物质商品贸易也属于区域经济合作的范畴;×6.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主要有信贷和证券投资两种形式;×7.劳务合作的形式包括纯粹的劳务贸易、加工贸易合作等;×8.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9.水平合作是指合作双方经济技术水平差距较大,所提供生产要素的加工深度和技术层次不同的合作活动; ×10.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D 不属于新产业区;A.新工业区B.现代农业区C.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D.经济特区2. C 指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消耗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强度;A.要素禀赋B.要素强度C.要素密集度D.要素消耗量3.俄林在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1933一书中提出了 B ;A.创新理论B.要素禀赋理论C.人力资本学说D.区域发展的相互依赖理论4. D 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理论;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查德库珀D.熊彼特5.衡量城市化的静态指标是 A ;A城市化水平B城市化速度C城市成长力 D .城市规模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 C D ;A.成本最低B.地区形象最佳C.市场份额最大D.聚集效益2.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标准包括 A B D ;A.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否最好B.地区产业结构是否最优C.企业规模是否最大D.社会效益是否最大3.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B C D ;A.经济发达程度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4.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 C ;A.水平合作B.国际经济合作C.垂直合作D.一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5.区域科技合作的内容包括 A B C D ;A.科技研发合作B.技术贸易C.技术转让D.技术援助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1、区位因素:在特定的点火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地区进行同种活动可能获得更大利益的各种影响因素的集合;2、新产业区:指基于合理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结成的网络,这些网络与本地的劳动力市场密切连接,实行专业化分工;3、要素密集度:指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消耗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强度;4、区域经济合作:指不同地区的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1.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的内容;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认为:一个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要实现由幼小产业发展成为世界性生产基地,必须经过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大量进口该产业的产品,开拓国内市场,同时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提高国产化水平,为国内大规模生产作准备;2第二阶段,国内规模化生产;这时该产业的技术已经完全标准化,产品质量提高,价格下降,产业开始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3第三阶段,产品大规模出口,成为世界性的生产基地;2. 简述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目标驱动机制、利益驱动机制、宏观调控机制、市场调控机制;3. 简述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包括:工业贸易合作、资金合作、劳务合作、科学技术合作;1工业贸易合作包括:生产合作、加工贸易合作;2资金合作包括:直接投资合作独资、合资,投资合作信贷、证券; 3劳务合作包括:纯粹的劳务贸易、信息咨询业务、旅游业;4学技术合作包括:科技研发合作、技术贸易、技术转让与技术援助;4. 简述城市化的内涵;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内涵: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四,城市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第五,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六,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五、论述题共16分试述我国新一轮的地区市场格局和贸易冲突的原因及中国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优化地区贸易格局的基本思路原因有:1、地区贸易部格局2、地区贸易冲突及生成机制;基本思路为:1、完善行政制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2、制定“中国地方政府行为学”及“区际关系法”,严格限定地方政府的行为边界及区际交往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同时加强司法、严格执行,使地区政府在处理区际关系时有法可依,不至于出格;3、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培养全国统一市场;4、培养一批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区域经济学作业三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12分1.德国经济学家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从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城市作为区域商业中心和加工中心的形式与发展的基本规律;√2.美国地理学家邓肯于1933年首次提出了系统的中心地理论; ×3.顺序-规模分布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4.区域基础设施绝对量直接决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是反映区域基础设施水平的重要指标; √5.电力是指对一次能源加工转换而来的能源,又称其为一次能源; ×6.经济区是指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客观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域;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根据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在开放的、交通方便的地区, C 在城镇体系的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A. 行政原则B. 交通原则C.市场原则D.中心原则2.在一些地区的城镇体系中,最大的城市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经济社会地位上都与第二位城市不相上下,这样的城镇体系被称为C城镇体系;A.层级型B.顺序-规模分布型C. 双中心型D.网络型3.不属于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是 D ;A.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B.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C.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D.促进建制镇的适当集中4.能源生产弹性系数是指 D ;A.能源消费量与GDP的比值B.能源消费年增长率与GDP的年增长率的比值C.能源生产量与GDP的比值D.能源生产年增长率与GDP的年增长率的比值5.在全国经济或者区域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增长快、发展质量较高的地区,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地区,通常其人均GDP要大大高于全国人均水平;这样的区域被称为 B ;A.经济特区B.区域经济核心区C.区域经济外围区D.新产业区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城镇体系的特征包括 A C D ;A.关联性B.特殊性C.整体性D.层次性2.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在理论上可以划分为 B C D ;A.层级型B.顺序-规模分布型C. 双中心型D.网络型3.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 B C D ;A.区域交通系统B.公用事业系统C.文化教育系统D.医疗卫生系统4.根据能源的形态可以将能源划分为 A B C D ;A.固体能源B.液体能源C.气体能源D.电力5.研究区域重心的指标包括 A B C D ;A.地理重心B.人口重心C.工业重心D.经济重心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2分1、城镇体系:是指一个区域内经济社会联系密切的,具有不同职能,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镇群体;2、区域基础设施:是指用于保证区域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包括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3、域经济核心区:在全国经济或者区域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增长快、发展质量较高的地区: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地区,通常其人均GDP要大大高于全国人均水平;4、经济区划:是在认识客观存在的经济区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对全国区域进行分区划片,阐明各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条件、特点和问题,指出它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发展方向,最终为中央政府对区域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企业进行区域分析活动提供科学依据;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城镇体系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城镇体系的类型:1顺序-规模分布型2双中心型3网络型城镇体系的特征:包括关联性、整体性和层次性;2. 简述区域基础设施发展的基本特征;基础设施在投资、生产、运营和消费上都有自己的特征:1 基础设施的建设工程规模巨大,需耗费巨额投资2 基础设施的生产需要能够反映时代技术特点3 基础设施经营的经济效益比较低4 为了保证社会正常运行,必须保证满足社会对基础设施最低水平的消费需求3. 简述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1 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的同步增长关系2区域基础设施结构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3投资于基础设施是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4 投资于基础设施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4. 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空间格局的特征与趋势;1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带差异仍然比较明显;2中西部地区是我国未来十年交通运输发展的重点区域;3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宜一味追求线路长度和路网密度,而应该与中西部地区的城市体系建设相结合,强化经济增长极的枢纽作用,建设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交通运输网络;5.简述经济区划的原则和依据;1经济区内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的相似性和区际差异性,这是划分经济区的一般原则;2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与国民经济综合发展相结合,即地区生产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建立自己合理的产业结构;3地区经济中心与经济腹地相结合;4经济区的界限尽可能与行政区界限一致;5同级综合经济区之间在地理范围上不宜重叠或交叉,各同级经济区地域范围的综合覆盖上一级经济区的国土总和;五、论述题共16分如何评价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1该方针只涉及城市规模,未涉及城市质量,不利于促进城市发展质量的提高;2“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有其科学的内涵,但是在执行中经常被理解成“严格控制大城市”以及“控制中等城市发展成为大城市”,使得一些具有良好发展条件的大城市也因带有紧箍咒而受到限制,特别是许多很有发展前景的中等城市在向大城市迈进的过程中也困难重重;3对建制镇这一在数量上最为庞大的环节缺乏规范;4“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不宜作为城市化的目标;布局是人的主观行为,而城市化是一个客观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其次,生产力和人口的城乡布局只是空间布局的一个方面,即便城乡布局合理了,也不一定意味着生产力和人口的整体空间布局就合理了;区域经济学单元作业题4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6分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目前,我国所采取的发展战略是工业赶超战略; ×2.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之一就是该产业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 ×3. 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稳定发展经济、高效配置资源和公平分配收入; √。

电大《区域经济学》作业答案形成性考核册20330

电大《区域经济学》作业答案形成性考核册20330

第一次作业:一、名词解释:1.按国内价格计算的单位产量的增值价值与按国际价值计算的单位产量的单位产量的增值价值的差别,以二者的差值与后者的百分比表示。

2.是外向型企业经营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和预期总成果,它反映了外向型企业一定时期在已确定的经营战略方向下总体经营活动所要达到的水平。

3.是反映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的差别,以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的百分比来表示。

4.指一国或一个地区内推动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增长,经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扩大出口为中心,根据比较利益原则,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所建立的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运行体系。

5.代理是指福建省对外贸易中习惯采用的一种贸易方式,它是指代理人按照本人的授权代表本人订立合同或作其他法律行为,而由本人直接负责由此产生的权利与义务。

6.是指其经营范围不限于某个行业的产品,而是尽其所能涵盖各行业产品的外贸公司。

7.又称独家经销,是指进口商(包销商)与国外出口商(供货商)之间达成协议,承担在规定的期限和地域内独家经销指定商品的义务。

8.投资环境就是指影响投资活动整个过程的各个外部境况和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位置、资源条件、政策环境、基础设施、经济状况等客观环境。

9.是指政府部门通过制定财政和金融法规以及有关经济政策对外向型企业进行协调和管理。

10.指由专营拍卖业务的拍卖行接受货主的委托,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按照一定的章程和规则,以公开叫价竞购的方法,最后由拍卖人把物卖给出价最高的买主的一种现货交易方式。

11.是指一国派出技术人员、工人或其他人员,前往另一国为需要劳务的业主提供各种不同的技术服务,工程建设服务或其他专业服务,并由此创汇的交易活动。

12.是指世界各国商品交换的领域,也是世界各国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产物,是国际间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简答题:1.按文化特征区域可以将福建划分为哪几个区域?答:按习俗、语言等文化特征,将福建分为六个经济区,即:(一)福州经济区;(二)莆田经济区;(三)闽南经济区,包括泉州、漳州、厦门等市;(四)闽东经济区,专指宁德市;(五)闽北经济区,包括南平市和三明市的建宁县、泰宁县、将乐县、尤溪县;(六)闽西经济区,包括龙岩市和三明市(除尤溪县、将乐县、建宁县、泰宁县)。

国开电大《区域经济学》形考任务3答案

国开电大《区域经济学》形考任务3答案

如果课程题目是随机的,请按CTRL+F在题库中逐一搜索每一道题的答案形考任务3在古典经济学中()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

正确答案是:劳动力研究与开发学说是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格鲁伯、弗农等人提出的。

正确答案是:美国人力资本是劳动力的智力资本与()资本的结合。

正确答案是:健康熊彼特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正确答案是:创新生产要素禀赋是指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程度。

正确答案是:丰裕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是()经济学家根据实践总结出来的。

正确答案是:日本创新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

正确答案是:熊彼特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认为一个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要实现由幼小产业发展成为世界性生产基地的目标必须经过()阶段。

正确答案是:三个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中()是创新的主体。

正确答案是:企业规模经济是指产出水平的增长幅度()要素投入增长幅度的经济现象。

正确答案是:大于新要素学说主要包括()。

正确答案是:人力资本学说, 研究与开发学说, 创新理论OECD提出的国家创新系统包括()要素。

正确答案是:企业, 大学研究机构, 知识的流动, 中介机构, 政府城市化水平由低到高明显地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

正确答案是:起步阶段, 发展阶段, 成熟阶段区域科技合作的内容包括()正确答案是:科技研发合作, 技术援助, 技术贸易, 技术转让从目前国内地区间劳务合作的内容看主要有纯粹的()。

正确答案是:劳务贸易, 信息咨询, 旅游加工贸易合作主要形式有()正确答案是:来样生产, 来料加工, 来件装配, 补偿贸易()等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研究丰富和深化了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正确答案是:弗里曼, 纳尔逊, 佩特尔, 伦德瓦尔, 波特从区域经济合作的经济内容看主要包括()方面。

正确答案是:工业贸易合作, 农业贸易合作, 资金合作, 劳务合作, 技术合作城镇体系具有的特征有:()。

正确答案是:关联性, 整体性, 层次性城市化具有的内含有:()。

区域经济学作业题参考答案

区域经济学作业题参考答案

区域经济学作业题参考答案作业(1)1、请简述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三个基石。

答: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发展、区际经济关系、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埃德加•胡佛:(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2)生产的不完全可分性(3)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张敦富:(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2)经济活动的极化性(3)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2、为什么产业部门会在区域之间互相转移?答:(1)按照梯度转移理论,地区间存在梯度高低之分。

处于高梯度的地区其创新活动比较频繁,新的产业部门、新产品和新技术等都不断的产生和发展。

同时,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对新产品需求的增加和旧产品成本的上升使高梯度创新地区在产业的发展上必须有所杨弃和取舍,所以产业部门在区域间的转移有了原动力。

而处于低梯度的地区,往往是处于发展的传统阶段,所能够发展的大多是技术简单、劳动密集的低水平的产业,与高梯度地区存在明显的技术水平上的差距;或者由于资源耗竭而经济停滞,迫切需要从发达地区引入新的产业部门改善部门结构,因此低梯度地区有接受梯度转移的必要性和主动性。

(2)按照产业的生命周期理论,每个产业都要经历的一个由成长到衰退的演变过程,当一个产业在一定区域走向衰退时,必然促使生产要素空间上的转移,从产业衰退区域转出到处于创新活动阶段的区域。

(3)产业的发展存在着积聚和分散的关系,产业的集聚和分散是实现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当一个产业在一个区域过度积聚就会造成经济效益低下,引发产业向周围空间的扩散。

从上述三个方面来看,产业部门在区域间的转移,既是不同梯度地区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的体现,也是产业集聚与发散发展的一种平衡。

3、请简述产业布局区位选择的标准。

答:(1)成本最低的选择(运费、劳动力)(2)市场份额最大的选择(3)获得聚集效益的选择4、请简述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答:(1)工业化和市场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因。

大学《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大学《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一、判断题(× )1、区域经济的研究范围不再是一个国家内的区域经济,其重点是城市区域经济。

(√ )2、诺斯的区域经济观点强调经济活动的内容以及空间组织。

(× )3、区位单位是经济区域的布局主体。

(× )4、欧洲一体化的长远目标是建立经济同盟。

(× )5、综合经济区的划分是按均质方法进行的。

(× )6、世界上第一个经济特区是建立于1547年英国的热那亚湾的里窝那自由港。

(√ )7、总部经济实际上指的是作为经济区域中心的城市。

(× )8. 总部经济能够实现二产向三产的延展,但还不能够实现由知识性服务业向一般性服务业的延展和扩散。

(√ )9、科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惟一的因素。

(× )10、世界性的梯度大转移是间歇性发生的。

(× )11、国民收入指标在一般经济增长中是最基本的测度指标,对城市经济的考察,也需要利用这一指标。

(× )12、在辐射过程中,人才流动和资本流动一样,从落后的周边地区向中心城市流动。

(× )13、大农业主要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

(√ )14、产业专门化率指标和区位商指标都反映的是区域产业结构中专业化部门及其专业化程度问题。

(× )15、要淡化和消除二重结构,从根本上讲,是发展商品经济,实现工农业的现代化,破除社会经济结构。

(× )16、可持续发展观在认识上只看到了经济增长与环境生态保护对立的一面。

(× )17、绝对优势理论渊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国际分工理论。

(× )18、地域分工的必要前提是社会再生产结构演进,并集中表现在产业结构变动时的决定作用上。

(× )19、地域分工的必要前提是社会再生产结构演进,并集中表现在产业结构变动时的决定作用上。

(√ )20、不论区域的资源结构如何,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都是合理的产业结构。

《区域经济学》第四章考试: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学》第四章考试: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学》第四章考试: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100分)1、经济群落是区域产业的组织形式属于()。

【单选题】(5分)A.宏观B.微观C.中观D.国家正确答案: B2、一般来说,商品经济的发展同相互依赖程度的提高是()。

【单选题】(5分)A.正相关关系B.负相关关系C.相互交织关系D.相互竞争关系正确答案: A3、乘数在数量上等于城市整体部门与城市基础部门之比,在现实中一般用两部门之间的测度指标是()。

【单选题】(5分)A.就业量B.收入量C.产值量D.利税量正确答案: A4、不属于当前我国大城市发展方针的是()。

【单选题】(5分)A.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B.合理发展中等城市与小城市C.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D.促进建制镇的适当集中正确答案: D5、城市的基础部门是指为增加城市收入的产品和劳务部门是在向城市()。

【单选题】(5分)A.外“出口”B.内“进口”C.郊区生产正确答案: A6、出于计算上的需要,计算区位商时一般使用的间接计算是()。

【单选题】(5分)A.就业量指标B.收入量指标C.产值量指标D.利税量指标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 区位商是指某区域某行业就业人员数与该区域全部行业就业人员数之比和全国该行业从业人员数与全国所有行业就业人员数之比相处所得的商。

间接使用的是就业量指标,直接使用的是产值量指标。

7、截至,我国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少个? 【单选题】(5分)A.30个B.78个C.156个D.174个正确答案: C8、目前世界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是()。

【单选题】(5分)A.亚太经合组织B.北美自由贸易区C.欧盟D.联合国正确答案: C9、当两个国家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程度密切时,两国的贸易结合度()。

【单选题】(5分)A.小于0B.大于0,小于1C.等于1D.大于1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 贸易结合度是一个比较综合性的指标,用来衡量两国在贸易方面的相互依存度,贸易结合度是指一国对某一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占该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与该贸易伙伴国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之比。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1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1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 共15分)1.区域经济增长2.地区生产产业专业化3.核心区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5.投资环境二、填空题(每空2分, 共20分)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第三产业3、商品交换4、创新5、S形6、关联性7、能源生产弹性系数8、区域性原则、效益原则9、资本流量和流向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2.市场因素是对--------影响最大的因素。

3.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的--------活动的总称。

4、熊彼特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它应该作为一种崭新的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函数。

5.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表现为----------。

6.城镇体系域城镇群的最大差别体现在---------。

7、一般来说, ----------是用来反映能源生产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相互适应状况的指标。

8、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 一方面要体现-----------的原则, 另一方面要体现----------的原则。

9、投资三要素是指投资主体、资本流向和流量、获利程度, 其中, -----------是核心要素。

三、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 共30分)1.ABCD2.BC3. A4. A5. D6.ABCD1.中国区域经济跨世纪发展的主要任务是-----------------A 规范政府职能B 培育大型企业集团C 加强宏观调控力度D 实现经济协调增长2.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是------A目标驱动机制B 利益驱动机制C 市场调控机制D 宏观调控机制3.在下列经济合作中属于水平性经济合作的是-----A棉花生产企业与纺织厂的合作B 为汽车总装厂生产零部件的加工企业C 南南合作D 东西合作4.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是---------A科技进步B 人力资本有机构成提高C 第三产业的高速增长D 政策的改善与优化5.在城镇体系建设中, 城市的基础是--------A最大的城市B 大城市C 中等城市D 小城市6.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条件是--------------A 应当有很高的区位商B 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有很大的比重C 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D 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7、A 8、AB 9、ABCD 10、A 11.ABC 12.ABCD7、对地区的国有企业进行--------, 是国有企业改革中改变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 是区域经济学应用的具体行动。

区域经济学课后题答案

区域经济学课后题答案

区域经济学课后题答案1. 什么是区域经济学?它的研究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的是地理区域内经济活动的产生、发展和影响因素。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研究不同地理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特点、产业分布情况等,帮助理解不同区域间经济差异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区位选择与区域比较优势:分析企业为什么选择特定地理区域进行投资和生产活动,以及不同地理区域的比较优势,帮助提供决策依据和政策指导。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研究地理区域的经济增长机制、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分析经济发展的动力所在和体制条件。

•区域间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合作:研究不同地理区域间的经济一体化程度,分析区域间的经济合作机制和模式,推动区域间经济融合发展。

•区域政策与规划:分析制定和实施区域发展政策的理论和实践,帮助指导区域经济的长远规划和政策调整。

2. 请简单描述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两种主要类型。

定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主要通过描述和解释实际的经济现象和行为,帮助理解经济活动背后的原因和动因。

具体的定性研究方法包括:•案例研究:通过深入研究个别地理区域或企业的实践案例,了解其特点、经验和成功因素。

•实地调查:通过实地访谈、观察和调查,收集和整理具体地理区域的经济数据和信息。

•文献综述:通过对现有文献和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和评估,总结和归纳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

定量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主要通过数学和统计模型来分析和预测经济现象和行为的规律性。

具体的定量研究方法包括:•统计分析:通过收集大量的经济数据,并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推导。

•数量模型:通过建立和运行数学模型,模拟和分析地理区域经济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趋势。

•计量经济学方法:通过建立经济理论模型和数据回归分析来检验和验证经济假设和关系。

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在区域经济学的研究中相互补充和支持,可以综合运用以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研究结果。

区域经济学课后题答案

区域经济学课后题答案

区域经济学课后题答案1、区域经济学中的区域概念是如何界定的如何划分不同类型的空间什么是连续空间、离散空间、同质区域、功能区域各空间具有何种特征区域概念的界定:区域,是一个客观上存在的、抽象的、人们观念上的空间概念,它往往没有严格的范畴和边界以及确切的方位。

地球表面上的任何部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几个国家均可称为区域。

但不同的学科对区域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

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某种地域单元,这种地域单元按内部组成物质的连续性特征和均质性特征来划分,其边界是组成物质连续性和均质性遭到破坏的过渡带;政治学把区域看成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这种行政单元是按行政权力覆盖面而划分的,其边界与国界或一国之内的省、市、区、县重合;社会学把区域看成是相同语言、相同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因此区域可以超过国界和行政边界,也可以包括不同的自然地理单元。

目前,影响较大的有关区域的定义是由XXX于1984年给出的定义,他认为区域是“为了叙述、分析、管理、规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视为客观实体来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它可以根据内部经济活动同质性或功能同一性加以划分,并认为最适宜的区域划分应当遵循行政区域讲解,并且每一个区域必须包含至少一个中心城市组成的核心。

”可以看出,区域是根据区内经济活动的某些同质性特征以及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强度来进行划分的,它可以划分为连续空间和离散空间。

连续空间:一般指地理学意义上的连续的实体空间。

在这种空间中,区域经济学是根据具体事务之间的实践距离和运输成本来描述空间属性的。

离散空间:不同于连续空间的实体空间,离散空间是具有一定边界且又互不重叠的均质空间,这些空间单元可以构成更大规模的空间单位,这些空间单位就是我们常说的区域。

离散空间又可以划分为同质区域和功能区域。

同质区域:是指那些在一起或几种属性方面具有同质特征的地区组合在一起的区域。

在同质区域中,区域经济学主要解释区域内生的经济增长问题,也就是研究在地区层面上经济是如何增长的,决定地区层面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存在发达地区和次发达地区,省、市、经济区等次一级经济系统如何组织和引领当地的经济活动,以及这些系统如何强化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等区域内生方面的能力,这种理论称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学答案

区域经济学答案

试题名称:区域经济学层次:(专/本) 年级:专业:学号:姓名:分数:一、填空题(共20 分,每空2 分)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创立的(区位理论),并借出了(经济地理学)的一些概念。

2.(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者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3.(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是人类进入21世纪所选择的最佳区域经济模式。

4.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必须采取“(超特区)”模式,给予比当年的(经济特区)更具优惠的政策。

5.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6.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APEC)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的代表。

二、名词解释(共15分,每题 5 分)1.区域结构2.综合经济区3.二重结构三、判断正误题(共20分,每题2分)1.区域经济的研究范围不再是一个国家内的区域经济,其重点是城市区域经济。

(x )2.科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惟一的因素。

(对)3.技术创新系统是由与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核心部分是技术。

(x )4.欧洲一体化的长远目标是建立经济同盟。

(x )5.科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惟一的因素。

(对)6.世界性的梯度大转移是间歇性发生的。

(x )7.大农业主要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

(x )8.要淡化和消除二重结构,从根本上讲,是发展商品经济,实现工农业的现代化,破除社会经济结构。

(x )9.不论区域的资源结构如何,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都是合理的产业结构。

(对)10.振兴东北与西部大开发在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都存在矛盾,所以二者不可能协调发展。

(x )四、简答题(共20分,每题10分)1.简述区域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导向。

2.简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

五、论述题(25分)论述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的内容以及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意义。

区域经济学课后答案

区域经济学课后答案

区域经济学绪论1、区域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答:区域经济学是以“经济区域”为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经济发展和空间差异发生发展的规律,并运用规律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学科。

区域经济学因此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2、区域经济学发展的特点有哪些?答:“区域”尺度上的积极发展问题有许多特点:①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系统,它不仅涉及各个产业之间的关系,而且涉及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上层建筑”——区域的管理、政府的效率等。

②区域经济除了是一个产业系统以外,还是一个地域系统,是一个由区域内具有不同形式和功能的地理单元,如城镇、乡村和道路,和由具有不同产业分工的地理单元,如工业区、农业区、交通运输枢纽等构成的地理空间。

③因为区域经济是一个产业系统和地域系统,所以它必然与区域的地理条件、地理环境发生必然的关系,区域的气候、地形、矿物资源、地表植被、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都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④区域之间的差异是必然的,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条件、水平、产业结构、发展障碍和发展道路等许多方面差异是必然的。

⑤区域经济由于是一个小于国民经济的尺度系统,所以它不可能具有国民经济的全部功能和内容。

3、我国地方经济现象有哪些?答:①历史上中原的政治经济重心从西(渭河流域)向东(洛阳、开封等)的转移,和从北方向南方的转移,都与地方经济实力此消彼长的格局变换有关。

②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仍然发育了明显的地方经济。

③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三线建设”使我国中西部部分省份的工业得以发展,彻底改变了那里的传统产业面貌,初步形成了这些省份的工业体系。

④改革开放以来是我国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各种地方经济现象层出不穷的时期。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种地方经济现象?答:①地方经济的发展现象。

②地方经济的差异现象,表现为水平的差异和垂直的差异两个方面。

③地方经济的地方经济竞争现象。

④地方经济的地方联合现象。

区域经济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目标是什么?A. 提高区域内部的贸易壁垒B. 促进区域内部的贸易自由化C. 减少区域内部的投资D. 增加区域内部的移民限制答案:B2. 以下哪项不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A. 自由贸易区B. 经济联盟C. 货币联盟D. 贸易保护主义答案:D3.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A. 促进经济增长B. 导致经济衰退C. 没有影响D. 导致经济停滞答案:A4. 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哪个因素是推动区域内部贸易自由化的关键?A. 政治因素B. 文化因素C. 经济因素D. 军事因素答案:C5.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终目标是什么?A. 建立自由贸易区B. 建立经济联盟C. 建立货币联盟D. 建立政治联盟答案:D...(此处省略其他选择题)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三个主要阶段。

答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三个主要阶段包括自由贸易区(FTA),经济联盟(EU),以及货币联盟(EMU)。

自由贸易区是成员国之间取消贸易壁垒的初级阶段;经济联盟是成员国之间不仅取消贸易壁垒,还协调经济政策的中级阶段;货币联盟则是成员国之间使用统一货币的高级阶段。

2. 阐述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答案: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自由化,降低贸易成本,增加贸易量。

同时,它还可能对非成员国形成贸易壁垒,导致贸易转移效应,影响全球贸易格局。

3. 描述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

答案: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促进成员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通过贸易自由化,成员国可以专注于自己的比较优势产业,实现产业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一体化还促进了技术交流和创新,有助于成员国产业结构的现代化。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答案: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宏观经济政策有深远影响。

区域经济学的课后答案

区域经济学的课后答案

区域经济学的课后答案1.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2.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3.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4.举例说明类型区和系统区的相同点和相异点5.古典区位理论包括哪些内容?6.古典区位理论向现代区位现论发展的转折点是什么?7.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8.当代区域经济学有哪些主要流派?9.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10.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11.自然资源的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12.如何评价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13.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由哪些要素构成?14.如何实现区域经济的交易成本最小化?15.中国区域资源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16.实现中国区域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有哪些?17. 区域经济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什么?18.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有哪些?19.区域经济增长都有哪些模式?20.增长极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21.发展轴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22.网络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23.区域经济空间转移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什么?24. 区域经济产生衰退有几种原因?25.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经验有哪些?26.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内涵的异同。

27.钱纳里是如何论述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28.如何理解区域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为什么?29.为什么说现代第三产业是工业化高度发展的结果?30.如何选择地区主导产业?31.如何构造以地区主导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框架?32.如何评价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有悖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工业化道路?33.为什么中国存在产业结构雷同的顽症?3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35.21世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36.产业布局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有哪些?37.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是什么?38.产业布局指向的指向的概念如何表述?39.产业布局指向都有哪些类型?40.什么是产业布局指向的新变化?41.产业布局地域合理规模与产业聚集的关系是什么?42.新产业的基本概念是如何表述的?43.我国高新产业布局有哪些特点?44.绝对成本学说决定的区域贸易是如何实现的?45.为什么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进行贸易对双方都有好外?贸易条件是什么?如何实现区域贸易利益?46.俄林是如何用双坐标说明区域要素禀赋与区域贸易格局的?47.中国作为大国,如何发挥动态贸易利益?48.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贸易条件是如何变化的?21世纪中国如何不断改善国际贸易条件?49.以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为例,说明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在中国的运用。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5道题)1. 解释“区域经济”。

2. “区域发展不均衡”是指什么?3. 请解释“产业集聚”。

4. “人口迁移”是什么概念?5. 请解释“城乡差距”。

答案:1. 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各种经济活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的具有一定特征和规律的经济总体。

2. 区域发展不均衡是指在一个区域内,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收入水平等存在差异和不平衡现象。

3. 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地理区域内,同类或相关产业企业在空间上相对密集地分布的现象。

4.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长期或短期的流动和转移。

5. 城乡差距是指城市和农村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福利、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差异和不平衡状态。

二、填空题(5道题)1. 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包括()。

2. 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之一是()。

3. 产业集聚可以带来()效应。

4. 人口迁移可以导致()。

5. 城乡差距的缩小需要()的政策支持。

答案:1. 投资、技术和市场2. 区域资源禀赋的差异3. 规模经济和技术创新4. 人口结构的变化5. 统一和均衡三、单项选择题(5道题)1. 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

- A. 政策不当- B. 资源配置不合理- C. 技术进步不足- D. 所有选项都对答案:B. 资源配置不合理2. 产业集聚的主要效应包括()。

- A. 规模经济效应- B. 技术创新效应- C. 人才聚集效应- D. 所有选项都对答案:D. 所有选项都对3. 人口迁移对地区经济的影响包括()。

- A. 市场规模的扩大- B.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变化- C. 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 D. 所有选项都对答案:D. 所有选项都对4. 城乡差距的缩小需要()。

- A. 城市的加快发展- B. 农村的产业升级- C. 城乡基础设施的改善- D. 所有选项都对答案:D. 所有选项都对5.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题自己填写一下
一,填空
1:宏观经济政策。

2:萧条
3:理论拓展
4:越多
5;
6:
7:自然条件极端的区域
8:收入效应
9:财政发展资金
10.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单项选择题
1B2A3B4C5C6D7C?8B9B10
多选
2、ABCD
5ABCD
四简答题
1.区域经济政策的分类有哪些?
从工具性质角度,区域政策可分为奖励政策和限制政策。

从作用对象角度,区域政策可分为落后区域政策、萧条区域政策和膨胀区域政策。

从作用层次角度,区域政策可分为宏观区域政策与微观区域政策。

从作用功能角度,区域政策可分为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和区域经济关系协调政策。

2 .完善、有效的区域政策监督与评价程序应包括哪些方面?
一般而言,完善、有效的监督与评价程序包括区域政策项目自我监督与评价、地区团队监督与评价、区域团队监督与评价、国家团队监督与评价以及各种监督与评价间的相互参照、对比与影响。

3.分析区域政策目标协调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区域政策的初衷是消除区域间利益矛盾,但在现实中区域政策往往也是区域利益矛盾的重要诱因之一。

因而,在确定区域政策目标时,就必须考虑可能发生的目标矛盾及由其引起的利益矛盾,主要有国家利益与区域目标间的矛盾、总体效率与区域平等间的矛盾以及区域间目标的矛盾。

4.简述区域政策评价的特点与作用。

在区域政策研究中,区域政策评价具有五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分析性;第二,系统性;第三,可靠性;第四,问题指向性;第五,用户推动性。

此外,进行区域政策评价具有三个作用:第一,改善管理;第二,提高可说明性;第三,评价也用来改善财政资源在各种组织间的分配。

5中国区域经济冲突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工人下岗、企业不活、物价波动大、内需不足或通货膨胀严重、假冒伪劣产品猖獗、“三角债”越来越多、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区域差距拉大等重大的宏观与微观经济问题的发生与发展都与区域经济冲突有密切关系,或者说,区域经济冲突引发或加剧了所有的宏观与微观经济问题。

五论述题
1.区域经济政策、区域战略和区域规划有何联系与区别?
三者的联系在于:三者都是政府支持区域发展与区域关系协调的手段;由区域战略到区域规划再到区域政策,干预手段越来越具体;三者都是政府干预区域经济的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区域政策与规划是对区域战略的支持,没有详细具体的区域政策与规划,区域战略很难实现,而且区域战略是制定区域政策与规划的前提,前者会影响后两者且后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的。

三者的主要区别有两个方面:一是三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区域战略侧重于空间格局的谋划,其确定的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内重点发展空间方向;区域规划重点放在经济活动的空间安排或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上;区域政策主要涉及政策工具的选择。

二是三者的基本作用有一定区别。

区域战略追求的是空间格局的优化。

区域规划追求的是区域内资源利用的优化;而区域政策追求的是区域支持与解决区域问题的工具优化。

2.区域政策评价可分为哪些阶段与步骤?
一般而言,区域政策评价可分为四个阶段,八个步骤。

第一阶段是区域政策评价的安排阶段,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说明评价问题并确定标准;第二步,确定评价指标。

第二阶段是区域政策评价的观察阶段,包括两个步骤:第三步,确定观察领域。

第四步,收集数据。

第三阶段是区域政策评价的分析阶段,包括两个步骤:第五步,比较观察值;第六步,估算效应。

第四阶段是区域政策评价的判断阶段,包括两个步骤:第七步,根据每个标准判断效应;第八步,形成一个综合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