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精品课创意教案word版

合集下载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 古诗三首《书湖阴先生壁》优质教案设计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 古诗三首《书湖阴先生壁》优质教案设计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书湖阴先生壁》优质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书湖阴先生壁》,背诵《书湖阴先生壁》。

2.了解诗歌中对偶的修辞方法,理解诗意,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1.古人有在墙上题诗的习俗,题写的诗常常借眼前的景物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种在墙壁上题写的诗就叫题壁诗。

著名的题壁诗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林升的《题临安邸》,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一首题壁诗。

2.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3.交流: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这是一首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墙上的诗。

)4.湖阴先生是王安石罢相后在钟山的邻居。

了解作者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

他的诗对当代和后世都有影响,被称为“王荆公体”。

主要作品有《梅花》《元日》《泊船瓜洲》等。

二、初读古诗,把握大意1.读准读通。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正音。

读准生字“畦、闼”的读音。

2.读好诗句的停顿。

(1)自主尝试读好停顿。

(2)指名读。

(3)齐读。

3.把握古诗大意。

(1)默读古诗,圈画诗中描写的景物。

(茅檐、花木、水流、稻田、青山)(2)结合注释理解“苔”“畦”“排闼”这几个字词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

三、精读古诗,解诗意,悟诗境1.学习第一、二句。

课件出示: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1)齐读诗句,边读边想象画面。

(2)理解“长”“手自栽”的意思。

(“长”是“经常”的意思,“手自栽”是“亲手栽种”的意思。

)(3)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交流你看到了“怎样的一间茅屋”。

(4)结合注释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体会湖阴先生的朴实、勤劳及其富有情趣的生活。

(简朴的茅屋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院子里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的。

)(5)指导朗读。

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优质课配套创意教案word版

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优质课配套创意教案word版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浪淘沙》: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

直上银河,同访牛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江南春》: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绝。

诗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

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

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有众多意象和景物,有植物有动物,有声有色,景物也有远近之分,动静结合,各具特色。

全诗以轻快的文字,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呈现出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千百年来素负盛誉。

《书湖阴先生壁》: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七言绝句作品,是题壁诗,广为流传。

这首诗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

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

【作者介绍】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第17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第17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浪淘沙》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雄伟自然的赞美之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一)直接揭题:浪淘沙(二)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

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2.浪淘:波浪淘洗。

(三)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刘禹锡的诗,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作者与当地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

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读通读顺三、抓字眼,明诗意(一)初读,理解词义。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

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簸:掀翻。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

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

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二)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

1.理解第一、二句。

(事物的形状、状态。

)借助简笔画理解。

2.理解第三、四句。

(景物的雄伟壮观,作者的夸张方法。

)引导学生联想进行理解。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借用图片理解)(三)品读,深化理解。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案

17.古诗三首浪淘沙【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古诗内容。

3.能正确地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古诗内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师:同学们,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古诗,它们的名字是《浪淘沙》。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课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古诗内容。

3.能正确地背诵古诗。

指生读学习目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目标己经明确了,你们有信心实现目标吗?老师相信,只要大家认真自学,一定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的。

三、先学(一)自学指导1.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古诗两遍。

要求:把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并读出一定的语气。

2.读古诗找出你不懂的地方,可以问同桌,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两遍。

3.小组内两两互读古诗。

(二)自学检测指名朗读全诗,组织正音。

教师相机运用范读、领读、齐读等方式,读出一定的节奏和语气。

四、后教合作交流:1.请根据古诗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小组内交流讨论这首诗的内容。

2.《浪淘沙》这一首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景呢?从这首诗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教师点拨:1.注释:浪淘沙: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

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

天涯:天边。

银河:古人以为黄河和银河相通。

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

他和织女因触怒天帝,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2.作品译文: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

既然你从天边而来,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汇集到银河中去,一同到牛郎和织女的家里做客吧。

五、训练1.结合古诗内容,学生自由背诵。

2.同桌互背。

3.小组展示背诵。

4.练习书写江南春【教学目标】1.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

2.入情入境,读中感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视觉、触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022年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古诗三首书湖阴先生壁|word部编版

2022年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古诗三首书湖阴先生壁|word部编版

《书湖阴先生壁》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书湖阴先生壁》作为一首题壁诗, 画面感极强, 这就给了学生很好的想象平台. 将诵读与想象结合, 那种呼之欲出的画面和情感即跃然纸端. 基于这样的理念, 个人有了以下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古诗, 感受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想象这种画面所传递出来的情感;2.通过小组讨论学习理解诗意, 在理解诗意的根底上背诵古诗、默写古诗;3.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 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意境, 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 体会诗人退居田园后的恬淡、愉悦、轻松心情.三、教学准备Ppt课件、诗歌朗诵视频四、教学方法诵读、想象、小组讨论、电子白板五、教学重难点1.诗歌炼字——“静〞“长〞“护田〞“送青〞, 体会诗歌用字用词的精确与精妙;2.在理解诗意的根底上, 由景及人, 由湖阴先生及诗人自己, 领悟诗人内心的恬淡、清静、脱俗情趣.六、教学过程1.教学导入——解析标题1〕白板出示郑燮的《竹石》, 学生背诵. 教师提问:《竹石》是诗人题于自己《竹石图》上的一首诗, 同时以诗明志. 它属于什么类型?2〕由“题画诗〞引出“题壁诗〞概念. 黑板板书诗题——书湖阴先生壁.3〕白板出示“书——湖阴先生——壁〞, 解析诗题“书湖阴先生壁〞, 白板出示王安石简介, 介绍作者王安石.2.教学活动——读诗论诗1〕自由诵读诗歌. 白板出示诵读提示:读完诗歌你有什么感受?2〕同桌互读诗歌. 白板出示诵读提示:诗中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给了你什么感受?3〕小组合作讨论, 用自己的话初步完成诗意解析. 小组展示.3.教学活动——辩诗赏诗1〕单个朗读“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载〞. 提问: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诗句中的“长〞“静〞“自〞如何理解?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朗读, 读出环境清静及人物心静与志趣〕引导分析湖阴先生形象与情感:长、静——爱干净、喜爱清静自——喜爱花木、热爱生活、文人雅士的生活品味2〕齐读“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提问:读了这两句, 你的脑海里又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如何理解句中的“护田〞“送青〞?从中你有感受到了什么?〔指导朗读, 读出诗人的情趣〕引导分析作者王安石情感:护田拟人化写法——对田园风光、生活的喜爱与愉悦, 恬淡送青4.语感教学——读诗背诗1〕读诗要求——读出湖阴先生的文人趣味、读出诗人的田园生活趣味.2〕超链接播放《书湖阴先生壁》朗诵视频.3〕背诗写诗.5.课后补充——自主学习白板出示《书湖阴先生壁》〔其二〕. 要求:课后自行查找资料, 背诵诗歌, 理解该诗.七、板书设计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湖阴先生长、静——爱干净、喜爱清静自——喜爱花木、热爱生活、文人雅士的生活品味王安石护田拟人化写法——对田园风光、生活的喜爱与愉悦, 恬淡送青《孔乙己》导学案作为中华民族20世纪的文化伟人, 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毕生以文艺作为实现他改变“愚弱的国民〞的武器. 在他一生所创作的三十多篇小说中, 他最喜欢的是收在小说集《呐喊》中的《孔乙己》;巴金也说《孔乙己》写得好;日本有一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 今天, 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1.品味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2.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3.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 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4.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 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第一课时咂摸带笑的泪一、新课导入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 大都知道《孔乙己》;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 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深刻印象. 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 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 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 他最喜欢《孔乙己》. 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 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 我们就一起走近孔乙己, 体味一下孔乙己复杂的情感内蕴. 〔板书课题〕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听老师范读课文, 圈画课文的生字词.颓唐〔〕附和( ) 分辩( )不屑置辩( )咸亨酒店( ) 砚( )荤菜( )羼水〔〕拭〔〕蘸( )惋惜〔〕阔绰(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不屑置辩:分辩:格局:缠夹不清:之乎者也:大抵:附和:格局:阔绰:污人清白:绽出:君子固穷:间或:颓唐:营生:3.背景链接《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 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 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 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 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根底依然存在, 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 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 要拯救青年一代, 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 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 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 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 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跳读课文, 说说课文表达了孔乙己几个生活片段.2.课文可以分为几个局部?各局部内部层次是怎样的?分属怎样的情节结构?简要概括各局部内容.3.这篇小说的结构精巧表达在哪些方面?4.小说是从什么角度来讲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二〕环境描写自由朗读课文, 合作探究.1.环境描写是小说三要素之一, 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这篇小说哪些语句属于自然环境的描写?作用是什么?2.课文哪些地方属于社会环境描写?有怎样的表达作用?四、板书设计咸亨酒店←—缩影—→封建社会环境:在笑声中登场, 在笑声中谢幕取笑新伤疤——开端嘲笑总落第情节为偷书作辩发教伙计识字展分食茴香豆断腿的悲惨——高潮和结局五、拓展延伸“孔乙己〞原型的几种说法1.《孔乙己》中的主角孔乙己, 据鲁迅先生说, 实有其人, 此人姓孟, 常在咸亨酒店喝酒, 人们都叫他“孟夫子〞, 其行径与“孔乙己〞中所描写的差不多.〔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2.他本姓孟, 大家叫他孟夫子, 他的本名因此失传. ——他读过书, 但终于没有进学, 又不会营生, 以至穷得几乎讨饭. 他替人家抄书, 可是喜欢喝酒, 有时连书籍纸笔都卖掉了, 穷极时混进书房里去偷东西, 被人抓住, 硬说是“窃〞书不能算偷——他常到咸亨酒店喝酒, 可能住在近地, 却也始终没人知道, 后来他用蒲包垫着坐在地上, 两手撑了走路, 也还来吃过酒, 末了便不见了. 〔陈根生的《孔乙己·从生活到艺术》〕3.作者的本家, 名叫“四七〞. 此人喜欢喝酒, 抽鸦片, 但能写得一手好字. 经常穿着破旧肮脏的竹布长衫, 头上歪戴瓜皮帽, 到处游荡. 他好骂人. 却经常被人打.〔陈根生《孔乙己·从生活到艺术》〕4.相传当时绍兴城内有一个名叫“亦然先生〞的, 此人生活贫苦, 为谋生计只得以卖烧饼油条度日, 但不肯脱下长衫, 又不愿大声叫卖. 小贩们吆喝一声, 他跟在后面低低叫一声“亦然〞, 令人啼笑皆非. 孩子们常围着哄笑, 异口同声叫他“亦然先生〞. 从此亦然先生也就此扬名绍兴了. “亦然先生〞卖完大饼, 就缓缓踱到咸亨酒店, 掏出几枚铜钱, 要一碗酒, 一碟茴香豆, 慢慢边喝边嚼着茴香豆. 孩子们见了纷纷赶来讨豆吃, 他就每人一颗地分给孩子们, 直到碟中的茴香豆所剩无几, 就用手盖住碟子, 嘴里还念念有词:“多乎哉?不多也——〞. 〔黄道富《咸亨酒店与孔乙己》〕第二课时品味含笑的哀一、新课导入《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 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 文章篇幅不到三千字, 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 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残害的读书人的病苦, 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 孔乙己这个完美的艺术形象究竟是怎样塑造出来的呢?今天, 我们就来品析一下孔乙己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速读课文, 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完成下面的填空.开端〔开头3段〕:开展〔4—9段〕:高潮和结局〔l0-13段〕:2.以下语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刻画了人物怎样的性格?〔1〕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 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 可是又脏又破, 似乎十多年没有补, 也没有洗.〔2〕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放在我手里.〔3〕孔乙己便涨红了脸, 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 争辩道, “窃书不能算偷…, 窃书! ……读书人的事, 能算偷吗?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文本探究1.学生质疑, 讨论解答. 〔略〕2.即兴表演.〔教师指导〕独幕剧一:窃书之辩场景:咸亨酒店人物:孔乙己;酒客甲乙丙三人.幕启孔乙己〔得意地踱进, 至柜台前, 排出九文大钱〕温两碗酒, 要一碟茴香豆.酒客甲〔望着孔乙己, 故作惊讶〕孔乙己, 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孔乙己〔不理〕我是现钱, 酒要好!酒客乙〔走近孔乙己, 高声〕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酒客丙〔抢过话题〕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 吊着打.孔乙己〔脸色涨红, 额上青筋绽出〕窃书不能算偷……窃书! ……读书人的事, 能算偷么?……君子固穷, 小人穷斯烂矣……偷书乎, 窃书也……〔众人哄笑, 下〕讨论:孔乙己为什么成心混淆“偷〞和“窃〞, 强词夺理?〔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独幕剧二:不第的屈辱〔略〕3.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二〕写法探究1.小说对孔乙己的描写, 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写?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2.作者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 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表达. 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3.“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 可是没有他, 别人也便这么过. 〞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小说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确实死了〞, 既然是“大约〞, 为什么又说“确实〞, 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三〕人物赏析速读课文, 分析孔乙己的形象.1.填写以下句子, 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①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______ _的人.②孔乙已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的人.③孔乙已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的人.④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的人.⑤孔乙已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的人.⑥孔乙已是热心教小伙计认字, 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的人.⑦孔乙已是个被人们讥讽但又的人.⑧孔乙已是个使人快活但又的人.2.合作探究:造成孔乙己矛盾表现的原因是什么?3.自主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分别是什么?4.师生归纳:孔乙己有哪些性格特点?〔四〕语言赏析本文对人物的描写语言生动传神, 尤其是动词运用得非常准确, 试分析以下句中加点词的妙处.〔1〕只有穿长衫的, 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2〕排出九文大钱……摸出四文大钱.〔3〕孔乙己便涨红了脸, 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 争辩道.〔4〕孔乙己着了慌, 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五〕主旨探究1.请你说说导致孔乙己成为悲剧人物的原因是什么?2.作者塑造孔乙己这一悲剧人物的目的是什么?3.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在今天给我们什么启示?四、板书设计环境:咸亨酒店←—缩影—→封建社会人物形象:热衷功名——科举失败死要面子——自欺欺人孔乙己好喝懒做——四体不勤麻木不仁——至死不悟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主题:批判麻木冷漠的社会五、拓展延伸请你设想一下, 孔乙己用手爬着走出咸亨酒店后的情况, 以“走出咸亨酒店的孔乙己〞为题续写小说.4 灯笼【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2.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赏析文本写作特色.3.热爱传统文化, 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 笔名山屋、山荪, 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 1906年3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 1938年投奔革命圣地延安, 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是抗战时期伟大的文学家.2.灯笼文化灯笼, 又称灯彩, 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 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 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 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气氛.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开展,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 从造型上分, 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自主学习】1.根底字音岁梢〔〕神龛〔〕斡旋〔〕怅惘〔〕静穆〔〕【整体感知】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灯笼〞是文本的线索, 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的灯笼的事件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合作探究】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现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 但第九、十自然段却跳出回忆, 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件, 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哎, 壮……〞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 文本最后一段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材料链接作简要分析.【拓展延伸】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特色一: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 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特色二:结构严谨: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之两段紧密联系, 中间诸段落俱为回忆, 不可不谓作者之为文独具匠心, 巧设结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词语, 了解作者.2、整体把握课文, 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3、理清文章思路, 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 理解过渡语段的作用, 逐步提高阅读能力.4、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通过仿写练习,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质疑、互动合作、开展小组讨论、信息整理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 言行一致的做人原那么, 建全自己的人格, 做一个正直的人.【教学重难点】1、味文中重要语句, 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2、解文章表达中描写的运用及其作用.【课时安排】二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 很多时候, 我们往往容易无视这一点. 在日常生活中, 你是怎样处理说和做的呢?请你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自由发言〕今天, 让我们走进臧克家, 看一看他是怎么处理说和做的.二、资料读演, 资源共享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全班共同交流, 互动互学, 教师酌情提供相关资料.1、关于闻一多闻一多〔1899-1946〕: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 后来研究文学. 1925年回国, 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诗集有《红烛》《死水》, 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 1943年后, 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 奋然而起, 积极参加反对专制、争取民主的斗争. “一二一〞惨案发生后, 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 最后献出珍贵的生命. 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 郭沫假设称其是“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2、臧克家臧克家, 现代诗人. 193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 以后连续出版诗集.三、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 催促学生积累词语.2、学生自读课文, 学习表情朗读. 教师可做相应的朗读指导, 如语调、语速、语势、语气的把握与表现.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 表演朗读, 其余学生评议.3、把握闻先生的主要事略, 理清文章思路. 看看文章表达了哪几件事, 然后以“闻一多先生的故事〞为题进行口头演讲.4、整体感悟, 理清文章思路学生细读课文,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 指导学生整体把握大意.⑴这篇课文的思路是如何安排的?请谈谈你的认识.⑵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有什么特点?前后期有何变化, 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不同一般人之处?四、课堂小结阅读文章, 理清思路是第一步, 也是关键的一步. 注意把握文章的结构特征, 注意过渡段的作用,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意.第二课时一、学生合作研讨, 深层探究1、指名男同学朗读1︿﹀7段, 思考以下问题⑴作为学者的闻一多, 著作等身, 可以记述的事情很多, 作者为什么单项选择写作《唐诗杂论》《楚词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 又为什么把编写《唐诗杂论》作为重点加以介绍?请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⑵闻先生的治学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示?.⑵这是一个自由发挥的问题, 同学们谈“用心要专〞“要有实干精神〞“要严谨刻苦〞“耐得住寂寞〞“读书应有大目标〞“为中华读书而崛起〞等等皆可.2、指名女同学朗读8︿﹀20段, 思考以下问题⑴第11节引用闻一多信中的话, 这里可以看出闻先生有什么样的品格?这里说到“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请想象闻先生讲的什么话?⑵联系时代背景, 你能说说为什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吗?⑶文中有一段闻一多先生的形象描写, 你能找出来吗?并理解其作用.二、学生品读课文, 赏析文章的语言美1、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呢?2、请选择你最欣赏的一句话, 按照“我欣赏, 因为他具有美, 表达在〞的句式说话.三、质疑问难学生每人提一个最想得到解答的问题, 可以指名请教同学或向老师提问.四、课外拓展学习本文后, 闻一多的说和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实, 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你能说出称赞“说〞或“做〞的词语吗?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言出必行言必行, 行必果等五、课堂小结闻一多既卓越的学者, 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 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 他, 是口的巨人. 他, 是行的高标. 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 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 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 视死如归的精神.六、布置作业:请你为自己写一句有关说和做的座右铭.七、板书设计课后小结。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7《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7《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7《古诗三首》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搜集描写春天的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借助课件,谈话导入1.(播放课件少儿歌曲《春晓》,学生倾听。

)古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我们从牙牙学语开始,《春晓》《静夜思》就一直伴着我们成长。

今天,我找同学来背一背你知道的古诗。

2.导入:同学们的积累真丰富。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一组古诗。

不同的诗人,不同的经历,他们眼中的景色也是不一样的。

设计意图:歌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背古诗能有效地调动课堂气氛,通过古诗的积累感受古诗题材的丰富。

二、学习古诗,复习方法1/9(一)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1.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浪淘沙》(其一),在学古诗之前,我请同学来说一说学习古诗的方法。

(1)解诗题(2)知诗人(3)明诗意(理解大意)(4)悟诗情(品意境,悟感情)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掌握方法,学以致用。

设计意图: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便于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有目标、有方法。

2.出示自学提示,学生根据自学提示以小组为单位学习。

(1)根据注释解诗题。

(4)根据注释和过去学习古诗的经验,用解词法、扩词法、想象法理解古诗大意。

(二)集体反馈。

1.说一说你对“浪淘沙”这个题目的理解。

浪淘沙:唐代曲名。

2.把你了解的“刘禹锡”和大家分享一下。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3.指名读古诗。

纠音曲(qū)簸(bǒ)指导书写“涯”左边是三点水,右边“厂”里边是两个土,上横短,下横长。

4.交流理解诗意。

(1)出示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①指名读、全班齐读诗句。

②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是你不懂的?2/9b.引出:这里是夸张的手法,自古以来黄河相传就有九曲十八弯的说法。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所使用的教材为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本节课的主题为“古诗三首”,是学生在六年级上学期的第17课。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古诗的学习,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人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感悟,并且在学习中发现古代的诗歌文化,感受到其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二、教学目标1.了解“天净沙·秋思”、“登鹳雀楼”和“静夜思”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用意,领悟作者的感悟。

2.理解古诗中的文化内涵,了解古人的感悟和修养。

3.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感受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4.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锻炼学生的艺术修养。

三、教学内容1.《天净沙·秋思》1.教师通过图片或者视频等方式呈现秋天的景色,让学生感受到秋天的美丽和变化。

2.教师通过解读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天净沙·秋思》这首诗的意思,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词语、句式和表达方式。

3.教师和学生一起欣赏“天净沙·秋思”这首诗,老师做诗的带读引导学生朗读。

4.师生共同对这首诗做出感悟,体悟其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2.《登鹳雀楼》1.通过观看图片,让学生了解“鹳雀楼”的真实图片和位置,激发学生探究鹳雀楼的兴趣。

2.老师讲解“登鹳雀楼”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出处和背景,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情感。

3.读诗并指导学生分析诗的性质、作者的心情以及诗歌的结构,学习诗歌鉴赏和创作的知识。

4.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静夜思》1.师生共同探讨“静夜思”是写什么的,让学生看懂这首诗的基本意思。

2.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格律和押韵,学习古诗的技巧。

3.带领学生一起欣赏《静夜思》这首诗,提高学生的欣赏古诗的能力。

4.引导学生在教室或家中寻找适合的场所写下自己的“静夜思”。

四、教学反思通过古诗三首的教学,学生能够在欣赏和体验中理解掌握这些古代文化的内涵,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深入地掌握古代汉语和中国文化。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教案【教材分析】:《浪淘沙》描写了黄河源远流长、波涛汹涌的雄伟气势,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无限热爱的感情。

这首诗开篇着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接着用神话传说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加形象化,给全诗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

《江南春》通过描写江南秀美的春天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灿烂文化的赞美和神往,同时又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叹。

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色彩鲜明,情味隽永。

《书湖阴先生壁》通过对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几处景物的描写,巧妙地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清静脱俗、朴实勤劳的湖阴先生的形象,细腻而隐讳地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朋友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字、词是古诗的组成单元,读懂字、词是理解诗句含义、分析诗的意境的前提。

诗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对于特别难理解的字词,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通过声、图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在教学设计上,以学生自学诗意为前提,帮助学生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目标】:1.会写2个生字,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默写《江南春》。

3.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写的美丽景色,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4.分析每首诗歌中景物的特点,思考作者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展现出来的。

5.揣摩诗歌语言,掌握想象、情景交融等写法。

【教学重点】:想象诗歌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是如何写出景物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读中感悟,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簸、涯”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本课三首古诗,疏通字词,理解诗歌大意。

3.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来理解诗句的意思。

感受《浪淘沙》中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丰富的想象,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年级上册语文《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案)

17.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簸”。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3.能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

4.学习一组写景的古诗,感受作者对大地的赞美,体会借景物描写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2.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诗句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懂《浪淘沙》,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九曲万里
浪淘风簸自天涯气势雄伟
直上银河同到向往美好生活
千里莺绿红晴朗明丽
江南春水村山郭酒旗生机勃勃春景优美
令人神往寺楼台烟雨朦胧迷离
净无苔
花木成畦洁净清新
书湖阴先生壁一水护田追求自然
两山排闼送青来。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2)第三、四句:好一派迷人的江南美景呀,可惜南朝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

5.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6.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前两句写今,抓住了黄莺、绿树、红花、水乡、山城、酒旗、春风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江南春天的画面;后两句是雨景怀古,通过对“寺”“楼台”“烟雨”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作者的哀愁,望着这充满历史悠远感的烟雨迷蒙之景,作者不禁心生感慨: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的寺院和楼台,还有多少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呢?
四、背诵、默写
1.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课件出示“水村山郭酒旗风”“多少楼台烟雨中”等图片,根据图片配诗句。

3.指名背诵,男生背、女生背,齐背。

第3课时
《书湖阴先生壁》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书湖阴先生壁》,背诵《书湖阴先生壁》。

2.了解诗歌中对偶的修辞方法,理解诗意,感受大自然的美。

一、导入解题
1.古人有在墙上题诗的习俗,题写的诗常常借眼前的景物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种在墙壁上题写的诗就叫题壁诗。

著名的题壁诗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林升的《题临安邸》,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一首题壁诗。

2.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3.交流: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这是一首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墙上的诗。

)。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17.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江南春》。

2.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3.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内容,结合对句子的理解和自己的想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出示黄河的视频)师:看见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黄河的风采神韵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1.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交流)2.朗读古诗。

(指名读、齐读,同桌对读)3.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

4.简介作者刘禹锡。

(课件出示)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1.学习第1、2句。

(1)(课件出示)指名读、齐读诗句。

(2)师:用自己的话翻译诗句(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随机解疑释惑,总结。

)明确: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

(3)师:黄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气势雄伟)(4)师:说说诗歌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5)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

(要求读出黄河雄伟壮丽的气势。

)2.学习第3、4句。

(1)(出示3、4句诗)齐读。

展开想象,思考:诗人想直上银河去做什么呢?(同桌交流)(2)师: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沿着黄河顺流而上,到那天上的银河之畔,探访牛郎和织女。

(男、女生分组读诗句)3.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4.尝试背诵。

(指名背,全班背)四、小结这首诗中,诗人用淘金者的口吻,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样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的生活恬静而美好,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

如今他们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憧憬。

表现了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概。

五、拓展延伸,保护黄河1.诗人向我们展示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黄河。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并背诵《离骚》、《静夜思》和《登鹳雀楼》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运用正确的朗读技巧朗读古诗;•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教学重点•掌握并背诵《离骚》、《静夜思》和《登鹳雀楼》三首古诗;•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 教学准备•课本: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录音设备:用于播放古诗录音4.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文字展示《离骚》、《静夜思》和《登鹳雀楼》的题目,引起学生兴趣。

步骤二:朗读古诗•教师朗读三首古诗,然后要求学生模仿教师的语调和节奏朗读古诗。

步骤三:分析古诗•老师向学生介绍《离骚》、《静夜思》和《登鹳雀楼》的背景和作者信息,并依次分析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讨论古诗中蕴含的哲理和审美价值。

步骤四:分组朗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一首古诗,自行分配朗读角色,并准备朗读表演。

•学生们在小组中一起练习朗读,引导他们注意语调、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步骤五:集体展示•每个小组轮流在全班面前表演所选古诗的朗读,其他同学可以进行点评和评价。

5. 教学延伸•鼓励学生背诵整首古诗,并在班级中进行韵律比赛。

•鼓励学生自行搜索其他古诗,分享并朗读给全班同学。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特点和课本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提高了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朗读和分组表演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准确表达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通过小组朗读和集体展示,提高了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加深了他们对古诗的感受和体验。

教师在教学中充当了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讨论,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同时,教师还积极引导学生探究古诗的哲理和审美价值,培养他们对古诗的喜爱和兴趣。

然而,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六单元保护生活家园17.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2个生字,结合注释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了解诗句的意思。

3.欣赏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写的美丽景色。

【教学难点】读中感悟,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浪淘沙》(其一)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无边的草原……这些美丽的景色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留下多少优美的诗篇!2.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诗《浪淘沙》(其一)。

3.板书课题,释题。

《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浪淘沙,是唐代曲名。

4.了解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

刘禹锡文学成就非常高,与同时代的伟大诗人白居易齐名,被称为“诗豪"。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读准读通。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读准多音字及生字:九曲(qū) 浪淘风簸(bǒ)3.读好诗句的停顿。

(1)自主尝试读好停顿。

(2)教师范读。

课件出示:《浪淘沙》(其一)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3)指名读,齐读。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重点词语理解。

(1)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

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3篇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3篇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3篇《书湖阴先生壁》,作者王安石,收录在《王临川集》。

[六年级上语文17《古诗三首》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语文17《古诗三首》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语文17《古诗三首》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 17《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会写“涯、莺”两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古诗,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思。

4.入情入境地学习古诗,培养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2.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古典诗词感受祖国大好河山。

【教学重难点】1.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浪淘沙(其一)【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默写。

2.感受诗歌中描写的黄河的磅礴气势。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朵奇葩,从我们刚上学开始,《春晓》《静夜思》就一直伴我们成长,现在,请同学们来背一首自己积累的古诗。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中唐诗人。

出仕后,其主张革新,被贬。

后复用,至礼部尚书。

《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

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

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

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他的哲理散文也颇有新意。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至今广为传唱。

4.出示课件2:诗题解析。

浪淘沙:唐代曲名。

设计意图:通过在课上自由展现背诵积累的古诗能有效的调动课堂气氛,令学生顺利走进学古诗的意境。

二、读通古诗。

1.出示课件3:《浪淘沙》(其一)。

学生读古诗,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2.同时学习生字“涯”,注意多音字“曲”是读一声。

三、理解古诗。

1.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方法:借助工具书、根据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2.集体反馈。

(1)交流理解诗意。

(2)出示课件4:古诗释意。

弯弯曲曲的黄河河流,夹带着大量的黄沙,黄河波涛汹涌,奔腾澎湃,来自天边。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诗词。

2.学习通过自读诗文,结合课文插图和注释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体验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象。

3.在整合阅读中感受祖国山水的美丽,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想象诗歌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是如何写出景物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读中感悟,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设置情境,导语激情播放祖国山水美景图片,用激情的语言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之中。

二、整体诵读,初识诗文1.自由读三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读后借助课文注释,尝试着说说三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读诗,其他同学评价读得是否正确,适时指导学生学会课文生字。

3.齐读三首古诗,读后思考:这三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之处?4.交流读后收获。

(预设:刘禹锡和杜牧两位诗人都是唐代的,王安石是宋代的。

三首古诗都是写景的。

《浪淘沙》和《江南春》分别是写黄河和江南的,《书湖阴先生壁》写的是乡村的美景。

)三、对比品读,体察诗韵(一)学习《浪淘沙》和《江南春》1.过渡语引入。

(请大家认真读读这两首古诗,想想这古诗分别都描写了哪些事物?分别是怎样描写的?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好了可以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收获。

)2.品读《浪淘沙》和《江南春》,想想两首古诗都描写了哪些事物?分别是怎样的?3.自由发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诗句意思。

(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

既然你从天边而来,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汇集到银河中去,一同到牛郎和织女的家里做客吧。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4、体会诗中寄寓的情感。

都是美景,诗中所反映出来的诗人心情一样吗?课件补充出示两位诗人写下这两首诗的背景:(《浪淘沙》创作背景唐朝自安史之乱后,气势顿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读准多音字“曲”,会写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读懂诗歌大意。

4.能说出《浪淘沙》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5.能感悟《江南春》是抓住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的。

6.结合诗句,初步感受古诗中的对偶句。

【重点难点】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2.能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写法。

3.结合诗句,初步感受古诗中的对偶句。

难点:1.能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写法。

2.结合诗句,初步感受古诗中的对偶句。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九曲黄河浩荡奔流,辽阔江南春景如画,田园山水中也蕴含着无穷乐趣。

山水永恒,美景无限。

你听,遥远的古代又响起了诗人们对自然风光的吟唱……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今天来学习《古诗三首》。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1.自由读古诗,标出生字,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朗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2)指名读诗,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3.学生练习朗读,读出节奏。

三、学习《浪淘沙》。

1.知诗人,解诗题。

学生小组合作,搜集资料,交流了解。

全班汇报。

师相机指导。

学生说对刘禹锡的了解,师相机补充: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

他的诗也写得很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为“诗豪”。

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有《刘梦得文集》。

学生汇报对诗题“浪淘沙”的认识。

出示:浪淘沙:唐教坊曲名。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课堂实录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课堂实录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古诗三首》、《只有一个地球》两篇精读课文《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两篇篇略读课文组成。

《浪淘沙》是一首借黄河雄伟壮丽的景象,抒发诗人豪迈气概和奋发有为精神的诗篇;《江南春》为我们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书湖阴先生壁》诗人通过对秋风落叶、小孩捉蟋蟀、篱笆下的灯火等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在秋夜思念家乡的感情;《只有一个地球》采用科学小品文的形式运用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介绍了地球虽然美丽,但在宇宙中是渺小的,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是适合人类生存的唯一星球,说明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青山不老》写的是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

有限的森林创造了无限的价值,保护环境的意识,造福后代、造福人类的精神,在茫茫青山中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三黑和土地》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塑造了三黑这一获得自己的土地而勤劳耕作,憧憬美好生活的农民形象,表达了翻身的农民的无比喜悦之情和对美好生活充满希望的感情。

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要求根据文中提供的素材确定主题与角色,阐述出自己对这一主题的看法,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同时学会尊重他人,认真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

习作《学写倡议书》能根据现实生活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学会用正确的格式书写倡议书。

《学习园地》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抓住关键词句,把握文章或段落的主要观点。

学会识别公交路线图,选出最佳方案。

积累中国文化常识中的内容:五行、五金、五谷、五音、五彩。

2.单元重点:(1)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我们知道在每篇课文中,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意思或表达观点时往往会使用一些关键句,能突出表现文章的内涵。

这些关键句,或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或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或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或暗示了文章的思路,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些关键句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找到关键句,我们就容易提取关键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读准多音字“曲”,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读懂诗歌大意。

4.能说出《浪淘沙》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5.能感悟《江南春》是抓住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的。

6.结合诗句,初步感受古诗中的对偶句。

【重点难点】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2.能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写法。

3.结合诗句,初步感受古诗中的对偶句。

难点:1.能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写法。

2.结合诗句,初步感受古诗中的对偶句。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九曲黄河浩荡奔流,辽阔江南春景如画,田园山水中也蕴含着无穷乐趣。

山水永恒,美景无限。

你听,遥远的古代又响起了诗人们对自然风光的吟唱……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今天来学习《古诗三首》。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1.自由读古诗,标出生字,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朗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2)指名读诗,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3.学生练习朗读,读出节奏。

三、学习《浪淘沙》。

1.知诗人,解诗题。

学生小组合作,搜集资料,交流了解。

全班汇报。

师相机指导。

学生说对刘禹锡的了解,师相机补充: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

他的诗也写得很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为“诗豪”。

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有《刘梦得文集》。

学生汇报对诗题“浪淘沙”的认识。

出示:浪淘沙:唐教坊曲名。

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浪淘:波浪淘洗。

2.抓字眼,明诗意。

学生分小组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

①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

这里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②浪淘:波浪淘洗。

③簸:颠簸。

④直上银河:古代传说黄河与天上的银河相通。

理解一二句:弯弯曲曲的黄河从遥远的地方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黄沙。

理解三四句:既然你是从天边而来,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汇集到银河中去,一同到牵牛织女家里做客吧。

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3.理解关键词句,想象美景,体会感情。

(1)思考:诗句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课件出示一、二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学生朗读思考:从这两句中你看到了什么?引导想象:结合“九曲”“万里沙”“浪淘风簸”想象黄河的曲曲折折;黄河泥沙之多,将水都染黄了;黄河风号浪吼,汹涌澎湃的景象。

学生观看相关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种情景。

体会黄河的雄伟气势。

“九曲”用了夸张的手法写黄河曲曲折折,“万里”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黄河的沙多,两个数字是极大极广极多的虚指,突出了黄河的曲折蜿蜒和气势磅礴;“自天涯”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黄河的源远流长、一望无际。

一二句动静结合,写出了曲折蜿蜒的黄河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从遥远的地方奔腾而来的景象,展现了黄河的雄伟气势。

指导朗读:用你们的声音展现黄河的雄伟壮丽吧。

(2)交流:面对着如此雄伟壮丽的黄河景象,你会想些什么呢?作者想到了什么?课件出示三四句: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的想象。

小结:作者想啊,我要迎着这从天涯而来的黄河浪潮,溯流直上,到达银河,和银河一同到牵牛织女家中做客。

补充资料:古人以为,黄河是和银河相通的,据《荆楚岁时记》载:汉武帝派张骞出使大夏,寻找黄河源头。

张骞走了一个多月,见到了织女。

织女把支机石送给张骞。

骞还。

关于“同到牵牛织女家”,这里还有一个典故。

据说,汉武帝令张骞穷溯河源,张骞乘槎而去,经月至一处,见城郭如官府,室内有一女织布,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

后还至蜀中,方知已至牛郎、织女二星座前。

交流:你觉得作者的想象怎么样?用一个词来说一说。

(美好、浪漫、诗意、豪迈、夸张)指导朗读:你会怎么读这两句呢?前:高昂气势后:宁静轻缓(3)诵读悟情。

想象说话:牛郎织女家是什么样的?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介绍写作背景: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永贞革新而被贬为连州刺史,加贬朗州司马,后虽回京,不久又被贬为连州刺史,历任和州刺史,被贬生活长达二十余年。

本诗大概作于821—824年间,正是刘禹锡被贬时期。

结合写作背景,学生交流感受。

明确: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诗人的积极乐观)诵读全诗,领悟思想感情。

全诗意在赞美黄河的雄伟气势。

前两句颂黄河的气势宏大,展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后两句运用典故,用浪漫的想象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熟读、背诵。

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满腔的爱齐读古诗,读出诗人的豪迈气概。

生熟读背诵。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

板书诗题:江南春生齐读、联想。

师:关于江南,你能想到哪些诗词?“春”又让你联想到哪些诗词?学生回忆、背诵展示。

师:杜牧笔下的江南之春,又是一幅怎样的美景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学习《江南春》。

1.指名读古诗。

指导正音,读好“郭”“朝”。

听范读,划分节奏。

学生练习节奏朗读。

2.生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小组为单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讨论诗意,交流总结。

汇报成果。

生说说对杜牧的了解,师相机补充。

出示: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学生汇报诗意理解,相机指导。

出示:①绿映红:绿树红花相互掩映。

②水村山郭:依山傍水的村镇。

山郭:依山而建的城。

③酒旗风:酒家的酒幌子在风中摇动。

酒旗:酒招子,酒馆外悬挂的旗子之类的标识。

④南朝:公元420到589年建都于建康(今南京)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总称。

⑤四百八十寺:“四百八十”是虚指,形容寺院很多。

⑥楼台:指佛寺中的建筑。

⑦烟雨:像烟雾那样的细雨。

理解一二句:春天江南处处黄莺啼叫叶绿花红,水乡村庄山边城郭酒旗随风飘动。

理解三四句:南朝以来兴建的那么多寺庙,如今多少都掩映在空蒙迷离的烟雨之中。

3.想象美景,体会感情。

(1)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圈画景物,读一读,想象画面。

出示:啼莺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风寺庙楼台烟雨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上述景物加以描绘,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江南春景图?学生交流。

图片展示美景。

小结: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快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河边的村庄,山下的小城,处处酒旗飘扬。

数不清的庙宇点缀于山水佳胜之处,金碧庄严,楼台隐现。

霏霏细雨,淡淡轻烟,使无边春色在烟雨空蒙里更现出迷人的风韵。

这正是“江南春”的典型特色。

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

(2)探究悟情思考:前两句写莺鸟鸣啼,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后两句明明写到烟雨,是怎么回事呢?矛盾吗?明悟“千里”,体会特点。

这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

同时,也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

写出了江南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又立体感的特点。

思考:诗的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的映衬?让人感受到什么?红绿色彩的映衬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动静的映衬声色的映衬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

学生感情朗读,读出美丽。

讨论:诗的后两句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小结: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

结合背景,体会深意。

学生交流对杜牧所处时代的了解,联系背景,体会诗句深意。

明悟:借古讽今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已呈现出衰败的趋势,战乱不断,民不聊生,而当朝的统治者却效仿南朝,不惜代价大建佛寺,想祈求神灵保佑,永葆江山稳固。

表现了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

指导朗读,读出朦胧之美、隐藏之忧。

4.感情朗读,练习背诵、默写。

三、学习《书湖阴先生壁》。

1.明诗题,知诗人。

生齐读诗题,质疑。

指导理解:书:书写,题诗。

湖阴先生:杨德逢的别号,是一位躬耕田园的隐士。

王安石退居钟山(在今南京)时的邻居。

明确:题写在湖阴先生庭院墙壁上的诗。

生说说对王安石的了解,师相机补充。

出示: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

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大诗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2.指名读古诗。

指导正音,读好“畦”“闼”听范读,划分节奏。

学生练习节奏朗读。

3.生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小组为单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讨论诗意,交流总结。

学生汇报诗意理解,相机指导。

出示:①苔:青苔。

②畦: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

③排闼:推开门。

闼:小门。

理解一二句:庭院经常打扫,很干净,更没有青苔。

屋前的花木整齐丰美,都是自己亲手栽种的。

理解三四句: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

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了青翠的山色。

4.赏析悟情。

思考:诗人是怎样写净的?(无苔)理解赏析: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

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扫除。

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思考:“成畦”写出了什么?不仅写出了花木整齐,也暗示了花木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交流:从前两句可以看出杨德逢是个什么样的人?朴实勤快、爱好洁净、兴趣高雅、热爱生活出示: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读诗句,你发现了什么?体会对偶的修辞: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赏析:“护”将水拟人化,写小河环绕农田流淌,就好像在护卫农田。

“排闼”“送青”将山拟人化,生动鲜活地写出了山色深翠欲滴,好似扑向庭院而来的景象。

两句化静为动,给山水赋予人的感情,“一水护田将绿绕”写出了水的温柔多情、曲折多姿;“两山排闼送青来”写出青山山势若奔,翠色欲滴。

体会:诗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本诗主要描写了主人家庭院的清幽与洁净,初夏的美丽景色,以及湖阴先生对山水的深情。

表达了诗人对庭院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感情朗读、背诵。

四、拓展延伸。

课下搜集一些描写风光景物的诗句来读一读。

五、课堂总结。

这篇课文安排了3首古诗,都是写的优美景色,表达对风光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