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 地球上的大气导学案1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课标细化】1.运用图示说明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的关系,理解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2. 运用图示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

3.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能够利用气压分布图及有关条件判断近地面及高空的风向及风速。

【我的预习】1.阅读教材28页-29页,尝试解答以下问题?(1)了解有关名词:太阳短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

(2)地球上的能量主要是从哪获得的?近地面大气直接的主要热源是什么?(3)大气对太阳辐射有何作用?(4) 大气对地面具有作用?其是通过来实现的。

2.阅读教材28页-29页,尝试解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热力环流? 其形成基本原理是什么?(2)尝试说出热力环流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3.阅读教材31页-32页,尝试解答以下问题?(1)影响风向的力有哪几个?引起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什么?(2) 高空风和近地面风分别受哪几个力的影响?在这些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如何?【我的疑惑】【课堂探究】探究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典型案例1】探究材料结合教材P29页图2.21.结合教材P29页图2.2分析说明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比地球表面昼夜温差大?2.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为什么?3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可以采取哪些方法减少霜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典型案例1】1.地球表面有大气层,白天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使得白天温度不至于升得太高;夜晚因为大气层的保温作用,使得温度不至于降得太低,这样昼夜温差就不会太大而月球因为没有大气层的削弱作用,白天温度很高;夜晚也没有大气层的保温作用,温度就降得很低,昼夜温差很大.2. 白天多云,则云层的反射作用强,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地面气温不会太高。

3. 晴朗的夜晚,云较少,大气逆辐射少,白天到黑夜的过度,温度散失的多且快,水滴遇到快速降温就容易结霜.可以采取人工施放烟雾、灌水、覆盖、设置屏障等方法减少霜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2.1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2.1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一课时大气受热过程学习目标1.能说出大气受热过程的三个主要环节,并能够描述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原理。

2.学会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现象重点:学会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现象难点: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课堂探究知识借鉴:1.大气的组成:氮气,二氧化碳,臭氧,氧气,水汽,尘埃2.太阳辐射的组成:红外线,可见光(赤橙黄绿青蓝紫),紫外线3.大气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吸收作用: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可见光吸收很少;反射作用:云层和尘埃;散射作用:空气分子和细微尘埃散射太阳辐射)合作探究1读“地球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问题并指出abcd,④⑤代表的地理事物。

a b c d④⑤(1)穿过大气层的太阳辐射b比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c要少,只有47%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是什么原因导致的?(2)从右图分析为什么全球热量由低纬向高纬递减?(3)为什么赤道地区终年太阳高度较大,全球太阳辐射强度最大的地区却是在20°-30°的副热带地区?知识借鉴;根据辐射原理,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物体的温度越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长。

太阳表面温度达到6000K,所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而地面温度远远低于太阳表面温度,所以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其能量主要集中于红外线部分。

(3)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会增温(太阳暖大地),然后产生地面长波辐射(d),大部分被大气吸收(大地暖大气),大气吸热后形成大气辐射,大部分向下辐射(a),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还大地),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什么作用?合作探究2(1)参考教材图2.2,说说为什么月球表面的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

(2)秋冬季节,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晚,其原因是什么?(3)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

课堂练习1.下列几种情况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2014年10月26日早,武汉出现大雾天气,能见度很低,给道路交通和市民出行带来不便。

(新课标)高中地理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课大气的受热过程导学案鲁教版必修1.docx

(新课标)高中地理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课大气的受热过程导学案鲁教版必修1.docx

第一课大气的受热过程大 ⑴太阳辐射能传播的过程屮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吸 气 收。

受⑵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以氏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弱气温低。

大气对丁•太阳辐 射具有削弱作用,大 气对于地面辐射具有 保温作用,合作探究执八、、程天气 温⑶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 的同吋也向外辐射热量, 向上的部分散失到宇宙 空间,向下的部分称为大 气逆辐射,把热暈归还给 地面0 高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太阳。

①多云的阴天枚晚气温不会太低,是因为云层片大气逆 辐射强。

②十雾九晴:晴天枚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空气 小的水汽易凝结成雾滴。

③青藏高原光照强但热量不足的原因:青藏高原空气 稀薄,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少,光照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勿磁磁彩地面,觀磁磁磁% 刘日逢大地 壮暧犬气卩 大气还大地<保沮作册大气逆辐射七 CDA C ^IWSS 作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2)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⑶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如:高海拔地区一一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内陆地区一一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检测与训练读下图,完成1〜2题。

太阳一-大气上界1 •低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A •地面 B.太阳 C-大气 D.大气逆辐射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及其在图中对应字母的组合,正确的是()3.霜冻往往出现于深秋至第二年早春晴朗的夜晩,因为此时()A.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弱B.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强C.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强D.大气的保温作用强4.下图,昼夜温差最小的是()陆地 A 陆地海洋 5.关于大气组成成分及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二氧化碳对地面有保温作用②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和氮③水汽和杂质集 屮在高层大气 ④臭氧能大暈吸收太阳紫外线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温室气休人量排放大气吸收地 面辐射增多 大气逆辐射增强, 保温作用增强 气温升高, 全球变暖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一一AB.大气的散射作用——DC.大气的吸收作用——BD.大气的逆辐射作用一一C6.太阳辐射在经过厚厚的大气层时,会出现()A.大部分能够被吸收或反射,使大气增温B.太阳把热量传递给大气的辐射热交换是大气增温的最重耍方式C.太阳高度角越大,路程越短,大气吸收或反射越少D.被大气吸收或反射的多少与纬度有关,与太阳高度角无关7.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大气辐射D.大气逆辐射深秋或初冬晴朗的夜晚,常见农民在田间地头燃烧柴草,以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

高中地理 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全章整合导学案 新人

高中地理 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全章整合导学案 新人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整合[学习目标]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识读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4.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成因、影响及应对措施。

专题一利用“高低规律”判读等值线(等温线、等高线、等压线)根据不同等值线弯曲部位的变化特点,利用“高低规律”,可帮助掌握等值线图的准确判断方法。

1.“高低规律”的基本原理与内容所谓“高”,是指等值线的弯曲部位向高值凸出,即每条等值线弯曲的凸出部分指向等值线数值递增的方向,这时弯曲所示部分为低值(相对)区域。

“低”与“高”相反,即等值线弯曲部分向低值凸出,弯曲所示部分为高值(相对)区域,即“凸高为低,凸低为高”。

2.“高低规律”的应用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弯曲部分向高值凸出,则该部分所示地形为山谷(低);等高线向低值凸出,则为山脊(高)。

在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中,等压线凸出部分指向高值,形成的狭长区域是低压槽;等压线凸出部分指向低值,形成的狭长区域是高压脊。

同理,在海陆位置或季节条件之一确定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高低规律”判断季节或海陆位置。

[专题练习1]下图为“北半球海平面等压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地受低压槽控制,阴雨天气B.甲地气压一定比乙地高C.甲地受高压脊控制,天气晴朗D.乙地吹西南风专题二气候类型图及其判读1.气温和降水点状图图中给出了12个月份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图中的横纵坐标分别表示气温和降水,图中的每个点与横坐标的垂直交点是该段时间的气温值,与纵坐标的垂直交点则是该段时间的降水值。

2.气温和降水折线图折线图实际上是点状图的一种,只不过各月之间用折线连接起来。

在判断时,我们可将它当作一幅点状图来看待,读出每个月的气温、降水数据。

3.气温和降水变率范围图将图中的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进行连接即得到该图,也可理解为该地各月的气温、降水资料都位于图中的封闭曲线之内。

地球上大气复习总结导学案-Microsoft-Word-文档

地球上大气复习总结导学案-Microsoft-Word-文档

高三地理DL-014-03-013《地球上的大气》复习导学案编写人:李群审核:高三地理组时间:2014-3-10 班级:__________ 组别:__________ 组名: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学习目标】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影响。

3.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4.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重点难点】1.学会等压面图和等压线图的判读。

2.学会根据气候资料图、区域图等资料,进行气候类型的判读3.运用气压带、风带、季风等知识解释气候的形成、分布及特点。

4.运用锋面、气旋、反气旋知识解释常见天气现象。

【学习过程】第一步:基础梳理知识点一: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此处的大气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1.大气的热源:直接热源根本热源2.大气的受热过程(1)绘图并简要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三种辐射之间的相互转化:(3)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因素:(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因为,云层越厚,保温作用越强。

(5)影响昼夜温差大小的因素有哪些?(二)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2.关于热力环流(1)概念:(2)形成条件:大的环流微弱时;地表冷热差异(3)绘图并简要描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4)画图列举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并分别说明其影响。

(3)归纳气温与气压、气压与海拔、气流垂直运动与天气等之间的关系。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2)归纳影响风向的几个力及其特点:作用力方向大小对风速的影响对风向的影响(3)画图区别近地面的风和高空的风,找到受力情况。

(4)风力的判断知识点二: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规律(1)分步骤画图说明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①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运动的,不考虑地球自转,形成②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运动的,考虑地球自转,形成(2)三圈环流形成了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在上图中标出七个气压带与六个风带,了解其分布、风向(气流运动)、特征(3)结合图说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考虑地球公转(二)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及季风环流的形成----海陆分布影响大气环流(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读图2.13与2.14(1月、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1.说出亚欧大陆、大西洋、太平洋气压中心名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地球上的大气(1)导学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地球上的大气(1)导学案

地球上的大气(1)链接---(2018·新课标Ⅰ卷)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图3所示。

据此完成1—3题。

1.乙路段和丁路段平均限速均较低的原因可能是这两条路段A.车流量大B.平均坡度大C.雾霾天多D.两侧村庄多2.小明若从重庆出发乘长途汽车经遵义至毕节,为免受阳光长时间照射且能欣赏窗外风景,以下出发时间和座位较好的是A.6:00出发,左侧靠窗B.8:00出发,右侧靠窗C.10:00出发,左侧靠窗D.12:00出发,右侧靠窗3.避暑是小明此次旅游的目的之一。

导致7月毕节气温较重庆低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B.纬度位置C.海陆位置D.大气环流【答案】1.B 2.B 3.A【解析】2.据题干知为7月份,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此时除极昼极夜区外各地均东北日出西北方日落,四个选项均为上午时段,太阳从东侧照射,且客车向南行驶,题干要求为免受阳光长时间照射且能欣赏窗外风景,因此应右侧靠窗,AC排除;据图可知,从重庆到遵义里程240千米,时速80的话,也需要3个小时,若12:00出发则下午时段太阳会照射到,B正确D 错误。

故选B。

3.影响气温的因素有纬度、地形、洋流、海陆位置等。

重庆地处四川盆地,盆地地形不易散热,毕节地处云贵高原,海拔较高,因此气温较低。

故选A。

【点睛】第1题考查了考生的区域认知能力,重庆为“山城”,毕节、遵义属于贵州省,云贵高原“地无三尺平”,所以限速的是地形。

第2题考查了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但是需要结合图例进行分析,也属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很好地考查了学生运用地理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首先是要掌握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即7月份图示区域日出东北,日落西北;结合客车向南行驶,要向欣赏风景,需靠右侧坐;其次要结合图例信息,从重庆到遵义240km,限速是80,即最少需要3小时,从遵义到毕节205km,限速100,即最少需要2.05小时,即全程最少需要5.05个小时,即只有8点出发,才能避免长时间的太阳照射。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 地球上的大气(1)导学案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 地球上的大气(1)导学案

地球上的大气(1)链接---(2018·新课标Ⅰ卷)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图3所示。

据此完成1—3题。

1.乙路段和丁路段平均限速均较低的原因可能是这两条路段A.车流量大B.平均坡度大C.雾霾天多D.两侧村庄多2.小明若从重庆出发乘长途汽车经遵义至毕节,为免受阳光长时间照射且能欣赏窗外风景,以下出发时间和座位较好的是A.6:00出发,左侧靠窗B.8:00出发,右侧靠窗C.10:00出发,左侧靠窗D.12:00出发,右侧靠窗3.避暑是小明此次旅游的目的之一。

导致7月毕节气温较重庆低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B.纬度位置C.海陆位置D.大气环流【答案】1.B 2.B 3.A【解析】2.据题干知为7月份,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此时除极昼极夜区外各地均东北日出西北方日落,四个选项均为上午时段,太阳从东侧照射,且客车向南行驶,题干要求为免受阳光长时间照射且能欣赏窗外风景,因此应右侧靠窗,AC排除;据图可知,从重庆到遵义里程240千米,时速80的话,也需要3个小时,若12:00出发则下午时段太阳会照射到,B正确D 错误。

故选B。

3.影响气温的因素有纬度、地形、洋流、海陆位置等。

重庆地处四川盆地,盆地地形不易散热,毕节地处云贵高原,海拔较高,因此气温较低。

故选A。

【点睛】第1题考查了考生的区域认知能力,重庆为“山城”,毕节、遵义属于贵州省,云贵高原“地无三尺平”,所以限速的是地形。

第2题考查了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但是需要结合图例进行分析,也属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很好地考查了学生运用地理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首先是要掌握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即7月份图示区域日出东北,日落西北;结合客车向南行驶,要向欣赏风景,需靠右侧坐;其次要结合图例信息,从重庆到遵义240km,限速是80,即最少需要3小时,从遵义到毕节205km,限速100,即最少需要2.05小时,即全程最少需要5.05个小时,即只有8点出发,才能避免长时间的太阳照射。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 单元复习课 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 单元复习课 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单元复习课学习目标1.了解大气成分比例关系和各部分的主要作用。

2.了解大气分层特点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熟练掌握热力环流原理及其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4.掌握近地面大气的水平运动规律和影响因素。

【我的疑问】逆温1.常见逆温类型成因特点辐射逆温地面辐射冷却,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辐射冷却快,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大陆上常年均可出现,尤以冬季最强地形逆温冷空气沿斜坡向低谷和盆地流动出现于山谷或盆地2.逆温的形成及消失过程【跟踪练习】气球作为探空的工具已经被广泛使用,如下图所示,一探空气球由地面上升至100千米处,据其可能探测到的现象,回答1~3题。

1.探空气球记录的随高度升高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 )A.递减→递增→递减B.递减→递减→递增→递增C.递增→递减→递增→递减D.递减→递增→递减→递增2.探空气球探测到水汽集中的层次是( )A.对流层B.平流层C.高层大气D.臭氧层3.探空气球在某一高度时,其与基站的通信设备发生异常现象,该层可能是( )A.平流层B.电离层C.对流层D.臭氧层逆温是指某高度大气实际温度高于理论温度的现象,河流和湖泊中有时也会出现逆温现象。

读阿根廷某湖泊不同季节垂直水温变化图,回答4~5题。

4.图中能反映逆温现象的曲线及其出现的月份是( )A.①7月B.②7月C.①1月D.②1月5.此时该湖泊出现逆温的原因是( )A.处于夏季,湖泊水温上升过快B.处于冬季,表层湖水受外界降温影响大C.湖底此时有火山喷发,从底部释放大量热能D.该季节湖水运动频率过高读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6~7题。

6.a层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对其表述正确的是( )A.水平运动明显B.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C.密度随高度升高而增加D.天气现象复杂多变7.与a层相比,b层( )A.能大量吸收紫外线B.随高度升高气温降低C.空气中水汽含量较大D.对流运动旺盛小明在“朋友圈”写道:“终于开启了我的莫斯科之旅……从北京起飞一个小时后,平稳飞行在万米高空,舷窗外是湛蓝的天空,机翼下是翻腾的云海……”据此回答8~9题。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全章整合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全章整合导学案(含答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整合[学习目标]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识读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4.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成因、影响及应对措施。

专题一利用“高低规律”判读等值线(等温线、等高线、等压线)根据不同等值线弯曲部位的变化特点,利用“高低规律”,可帮助掌握等值线图的准确判断方法。

1.“高低规律”的基本原理与内容所谓“高”,是指等值线的弯曲部位向高值凸出,即每条等值线弯曲的凸出部分指向等值线数值递增的方向,这时弯曲所示部分为低值(相对)区域。

“低”与“高”相反,即等值线弯曲部分向低值凸出,弯曲所示部分为高值(相对)区域,即“凸高为低,凸低为高”。

2.“高低规律”的应用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弯曲部分向高值凸出,则该部分所示地形为山谷(低);等高线向低值凸出,则为山脊(高)。

在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中,等压线凸出部分指向高值,形成的狭长区域是低压槽;等压线凸出部分指向低值,形成的狭长区域是高压脊。

同理,在海陆位置或季节条件之一确定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高低规律”判断季节或海陆位置。

[专题练习1] 下图为“北半球海平面等压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受低压槽控制,阴雨天气B.甲地气压一定比乙地高C.甲地受高压脊控制,天气晴朗D.乙地吹西南风专题二气候类型图及其判读1.气温和降水点状图图中给出了12个月份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图中的横纵坐标分别表示气温和降水,图中的每个点与横坐标的垂直交点是该段时间的气温值,与纵坐标的垂直交点则是该段时间的降水值。

2.气温和降水折线图折线图实际上是点状图的一种,只不过各月之间用折线连接起来。

在判断时,我们可将它当作一幅点状图来看待,读出每个月的气温、降水数据。

3.气温和降水变率范围图将图中的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进行连接即得到该图,也可理解为该地各月的气温、降水资料都位于图中的封闭曲线之内。

高中地理 地球上的大气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地球上的大气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地球上的大气第一部分:考试内容和要求: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细化:说出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来源;知道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通过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运用大气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相关地理现象;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和风力大小。

2、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理解北半球冬、夏季高、低气压中心的形成;理解东亚季风的形成。

3、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细化:了解锋面的概念及分类;分析锋面对天气的影响;理解气旋、反气旋气流运动状况及对天气的影响;知道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运用简易天气图分析主要天气系统的天气特点并做简单的天气预报。

第二部分:基础知识复习:第二单元复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穿越大气层时,一部分太阳辐射被大气层吸收或反射,不能到达地面,这就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云层越厚,削弱作用越强。

因此,阴雨天气温不会太高。

【知识点2】大气的受热过程:(1)“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直接被大气吸收的很少,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是地面增温。

(2)“大地暖大气”:地面被加热,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地面辐射),大气能大量吸收地面辐射(大气吸收)。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最主要、直接的热源。

(3)“大气还大地”:大气吸收地面热量后增温,再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返还给地面,这叫大气逆辐射。

【知识点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截留了地面辐射,使地面辐射不至于都散失到太空中;大气逆辐射把吸收的地面热量返还给地面,使地面增温,起到保温作用。

(★截留热量与返还热量★)【知识点4】热力环流:(1)形成原因: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叫热力环流。

(2)垂直方向规律: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地面空气密度下降形成低压,高空空气密度增加形成高压;地面受冷空气收缩下沉空气密度增加形成高压,高空空气密度下降形成低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遂宁东辰荣兴国际学校 高2016级地理学科导学案 编号:10 编写:程君 审阅:何爱琼 学生姓名: 评价: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2讲 气压带和风带(1) 最新考纲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
的影响
考纲解读 1.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规律,
能够运用其分析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和特点。

2.识记北半球冬夏季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
的气压中心;理解东亚、南亚季风的成因及影响。

第一课时
考点一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与移动规律
【自主知识梳理】
1、气压带、风带的成因: 的纬度分布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2、 三圈环流 ②
(以北半球为例) ③
3、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A 、 C 、 E 、 G 、
B 、 D 、 F 、
4、季节移动规律
随 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 ,冬季 。

【深化探究一】
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结果,由于大气环流的规律性,使得地球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也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从全球看,气压带与风带是相间分布的,即两个气 压带之间必定存在一个风带。

如下图(以北半球为例):
(1)从气压带来看,全球七个气压带是高低相间分布的,且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

(2)风带的分布是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的,即南北半球各有一个信风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

(3)各气压带的高低性质主要取决于各气压带气流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方式,即上升和下沉,
凡盛行下沉气流的区域,必定为高气压带,而盛行上升气流的地区,则为低气压带。

[方法技巧]
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原始风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

(以北半球为例)
【典型例题】
(2010·江苏地理)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

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

回答第1-2题。

1.导致冰岛火山灰蔓延到欧洲上空的气压带和气流是( )
A.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
B.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
C.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风
D.副极地低气压带和东北风
2.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一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下图中①、②、③、④表示气压带,⑤、⑥、⑦表示风带,读图回答
3-4题。

3.有关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的正确判断是 ( )
A.①—低气压带—冷暖空气相遇形成
B.⑤—低纬信风带—东南风
C.②—高气压带—空气冷却下沉形成
D.⑥—中纬西风带—西南风
4.与图中气压带和风带分布时间一致的地理现象是( )
A.江淮地区出现梅雨天气
B.华北平原正值麦收
C.东北地区受洪水危害严重
D.济南昼开始短于夜
【深化探究二】
2.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气压带、风带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

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各气压带、风带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如下图所示:
[思维拓展]
①全球气压带、风带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

②同一半球信风带与西风带风向相反,与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同。

③低气压带和西风带影响的地区多阴雨天气。

④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多晴朗天气;信风带影响的大陆西部和中部地区一般为晴朗干燥天气,来自大陆东部温暖海洋上的信风带,降水较多。

⑤全球气压带、风带的纬度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向南北移动。

【典型例题】
(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Ⅱ)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
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

当暖湿空气经
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

下图中,S市附近
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

据此完成1~2题。

1.S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 ( )
A.降水较少 B.气温较高
C.风力较弱 D.光照较强
2.夏季,S市主要受 ( )
A.季风影响 B.西风带影响
C.低压控制D.高压控制
【课堂演练】
下图为“以南极点为中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1中C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2.图2中箭头能正确表示图1中D风带风向的是 ( )
A.①B.② C.③ D.④
读图,回答3~4题。

3.若图示为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示为北半球的低纬环流 B.b气压带的成因为热力因素
C.a气压带控制的区域干燥 D.Q地位于信风带
4.若图示地区在北半球,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气压带影响下气候干燥 B.Q地盛行东北风
C.a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D.该环流属于高纬环流
下图示意一年中赤道低气压带的位置变化规律(图中数字为月份与日期)。

读图完成5~7题。

5.导致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黄赤交角的存在
B.高低纬地区的气压差异
C.地球的自转运动
D.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6.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北半球的时间长于南半球的主要原因是( )
A.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B.南极地区的极夜时间长于北极地区
C.北半球的夏半年时间长于南半球
D.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于南半球
7.从图中可以看出赤道低气压带位置的变化( )
A.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同步
B.滞后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C.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相反
D.超前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