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中医基础-脏象

合集下载

脏象学说(中医基础普及班)

脏象学说(中医基础普及班)
• ①面色;
• ②舌色; • ③脉象; • ④胸部的感觉。
心藏神的定义
• 心藏神主要是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 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的人体精神意识 思维活动的功能。
经典论述
明· 张介宾《类经· 脏象类》
•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为一身之 君主,禀虚灵而含造化,具有一理而应万 机,脏腑百骸,唯所是命,聪明智慧,莫 不由之,故曰神明出焉。”

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如《医 贯· 形景图》说:“膈膜之下有胃, 盛受饮食而腐熟之。其左有脾, 与胃同膜而附其上。”在五属土, 在阴阳中属阴中至阴,是人体最 重要的脏器之一。
(一)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 1.主运化
• 2.主升清 • 3.主统血
1.主运化
• 运化——运送消化之意。 • (1)运化水谷——脾对水谷的消化及精微 物质的吸收和输布作用。 • 三个阶段:①帮助胃肠将食物分解成精微 和糟粕两部分。②帮助胃肠道吸收水谷精 微。③把吸收的水谷精微运输到全身。 • (2)运化水液——脾有吸收、输布水液。 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的作用。
心血
• 心血,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内含 营气与津液,主要有滋养心神的作用。 • 心血充足,则心神得到充分滋养,精神安 详而思维敏锐。 • 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则神虚弱,日间思想 难于集中,健忘,疲惫,思维能力低下, 夜间难于入眠,或入睡也梦扰纷纭。
心阴心阳
• 心的阴阳根于肾,对心的代谢和生理活动 起调节作用。这种调节是通过心阴与心阳 的平衡,或偏盛或偏衰来体现的。 • 心阳促进心的活动,升散,兴奋和温煦作 用。 • 心阴促进心的宁静,内守,抑制与制约阳 热的功能。 • 心阴与心阳相反,相互制约,以达到心脏 阴阳的相对平衡。
《内经》

中医学基础理论笔记之脏象

中医学基础理论笔记之脏象

脏象:即内脏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及相通应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人体内脏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五脏的共同功能是化气和储藏精气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奇恒之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贮藏精气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是以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第一节五脏一、心—君主之官,五行属火,阳中之太阳①,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阴中之少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

肺为阴中之少阴)系统联系: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液为汗,在志为喜。

与小肠相表里。

(一)心的主要生理1、主血脉心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又说心生血」心血充足,表现为面红润光泽、舌淡红荣润、脉和缓有力、心胸畅达无而无不适之感心血不足,表现为面色无华、舌质淡白、脉象细弱无力、心胸动悸心气不足,面色晦暗、唇色青紫、脉象滞涩、心胸憋闷刺痛临床上常从面色、舌色、脉象和心胸部感觉等方面来观察心推动血液运行功能正常与否2、主藏神心脏具有主管生命和精神活动的功能「心主神明」以心血为基础,血是神的物质基础表现:心脏主宰人体脏腑组织的一切生理活动;心脏主宰人体的心理活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情感活动心神失养:神志不宁、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精神萎靡、反映迟钝血热扰心(高烧):神昏、谵语、狂躁不安,(二)心的系统联系中医“五体”:筋、脉、肉、皮、骨五“华”:爪、面、唇、毛、发九窍:眼、耳、口、鼻、舌、下窍二阴②1、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全身的血脉都属于心,心功能可以从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2、心开窍于舌:心的气血通过经脉的流注而上通于舌3、心在液为汗: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为水谷精气所化生,4、心在志为喜:喜伤心二、肺——华盖之称,易被外邪侵害,不耐寒热又称为娇脏,主管呼吸,助心行血,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一)肺的主要生理1、主宣发肃降:宣发—宣布、发散,向上、向外体现在:①排除浊气,完成气体交换②将脾上输于肺的精液水谷精微布散全身③宣发卫气于体表抵御外邪④步散血液于全身肃降—清肃、下降,向下、向内。

(中医基础共15个文件)-第二章藏象学说-脏象2

(中医基础共15个文件)-第二章藏象学说-脏象2

狭义之神:人的精神、意识、思维 活动。
(2)心主神志的涵义:
心有主管人的精神、意识、思 维活 动的作用。 中医学从整体观出发,认为神分属 于五脏,故曰“五神脏”,但主要作 用归属于心,心有接受外界信息反映 的能力。
心藏神(精神、意识、思维) 肝藏魂(梦、幻觉) 五神脏 肺藏魄(知觉、本能动作) 脾藏意 (意念、主意) 肾藏志(志向、毅力)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皮,其华 在毛,开窍于鼻,在液为涕,在志为 悲。肺有主气司呼吸,主宣降,主通 调水道,助心行血、化血的功能。
肺的生理功能:
1、肺主气,司呼吸 2、肺主宣发肃降 3、肺主通调水道 4、肺助心行血、化血
1.肺主气,司呼吸:
(1)肺主呼吸之气
①含义:肺有主持呼吸运动的作用, 通过肺的呼吸,吸入自然界之清气, 呼出体内的浊气,以实现体内外气体 的交换。
②表现

肺吸入之清气。
参与气的生成
参与宗气的生成。 调节全身气机——肺有节律的一呼一 吸,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有重 要的调节作用。使气机调畅,运动不 息。

③临床意义:
呼吸有力
肺司呼吸正常 宗气旺盛 声音宏亮 脏腑功能正常 呼吸无力
肺司呼吸失常 宗气亏虚 语声低微 少气懒言
④肺主一身之气与肺主呼吸之气的 关系: 二者皆隶属于肺的呼吸功能,而 肺主一身之气的作用主要取决于肺 的呼吸功能,反之,肺主一身之气 的作用又能促进肺的呼吸运动。
4、肺助心行血、化血:
(1)涵义:指肺主气的功能在助心血 运行,助心化血的作用。 肺主要通过吸吸作用,呼出浊气, 吸入清气,助心化血;其有节律的呼 吸运动,调节全身气机,有助于血液 运行;参与宗气的生成,以推动血液 运行。
(2)作用表现:

中医基础理论之 脏象 六腑的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之  脏象  六腑的生理功能

第三章脏象第二节六腑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它们的共同生理功能是“传化物”,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饮食物入口,通过食道入胃,经胃的腐熟,下传于小肠,经小肠的分清泌浊,其清者(精微、津液)由脾吸收,转输于肺,而布散全身,以供脏腑经络生命活动之需要;其浊者(糟粕)下达于大肠,经大肠的传导,形成大便排出体外;而废液则经肾之气化而形成尿液,渗入膀胱,排出体外。

饮食物在消化吸收排泄过程中,须通过消化道的七个要冲,即“七冲门”,意为七个冲要门户,“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难经·四十四难》)。

六腑的生理特性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具有通降下行的特性。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所以然者,水谷人口,则胃实而肠虚。

食下,则肠实而胃虚”(《素问·五脏别论》)。

每一腑都必须适时排空其内容物,才能保持六腑通畅,功能协调,故有“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之说。

突出强调“通”、“降”二字,若通和降的太过与不及,均属于病态。

一、胆胆居六腑之首,又隶属于奇恒之府,其形呈囊状,若悬瓠,附于肝之短叶间。

胆属阳属木,与肝相表里,肝为脏属阴木,胆为腑属阳木。

胆贮藏排泄胆汁,主决断,调节脏腑气。

(一)胆的解剖形态1.胆的解剖位置:胆与肝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肝与胆又有经脉相互络属。

2.胆的形态结构:胆是中空的囊状器官,胆内贮藏的胆汁,是一种精纯、清净、味苦而呈黄绿色的精汁·。

所以胆有“中精之腑”(《灵枢·本脏》),“清净之腑”(《千金要方》),“中清之腑”(《难经·三十五难》)之名。

胆的解剖形态与其他的腑相类,故为六腑之一。

但贮藏精汁,相似,由于这个生理特点,所以胆又属于奇恒之府之一。

(二)胆的生理功能又与五脏“藏精气”作用1.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别称“精汁”、“清汁”,来源于肝脏。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

心失温煦-心肾阳虚-心悸胸闷,面白肢冷,水肿等 肾阳虚 脾失温煦-脾肾阳虚-腹中冷痛,下利清谷 ,四肢不温等 肺失摄纳-肾不纳气-腰膝酸软,呼多吸少,动则喘甚等
由于肾阴、肾阳是全身阴液、阳气的根本,所以 ,肾中阴阳亏虚,若不及时纠正,必然导致其他脏腑 的阴阳失调而产生各种病变,反之,其他脏腑的阴阳 虚衰,不及时治疗也会导致肾中阴阳的亏损,故有 “久病及肾”之说; 因此,对于慢性虚损性病变,补肾是根本之治。
即所谓思虑伤脾。
5.脾在液为涎:为唾液中粘稠而少沫的部分,有助于食
物吞咽和消化作用。
三、肺
(一)概述
1.肺的阴阳属性和功能要点
阳脏,阳中之阴。 肺
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宣散卫气,朝百脉,主治节
2.肺的组成
主体--肺 肺 内系--大肠、皮、鼻、涕、毛、魄、悲 外应--金、西、秋、燥、白、辛
3.肺的运动形式及生理特性
尿少、水肿、腰以下为甚, 肾阳衰微, 膀胱开合失职 腰酸重,肢冷神疲或尿多、 膀胱失约 失禁
3.肾主纳气
概念:肾有帮助肺保持呼吸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肾经上行入肺 肾纳气 肾主封藏,摄纳
病理:肾气亏虚
摄纳无力 肺气浮于上 呼吸表浅,呼多吸少,动则气喘——“肾不纳气” 。(肾主纳气的理论价值是指导我们对气喘病的辨 证治疗。)
制 约 互 用
由于肾阴、肾阳是人体阴液、阳气的根本,因此, 肾阴、肾阳亏虚、往往会影响其他脏腑而产生相应的病 变。
肾阴虚——潮热盗汗,口干咽燥,腰酸腿软,阳事易兴, 遗精早泄,脉细数。 肾阳虚——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腰酸腿软,阴部清冷, 性功能减退,脉无力而迟缓。
肝失滋养-肝肾阴虚-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腰膝酸软等 肾阴虚 心阴失养-心肾不交-心烦失眠,舌红少津,脉细数等 肺失滋养-肺肾阴虚-干咳无痰,潮热盗汗,咽干形瘦等

第二章 脏象

第二章 脏象

•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 •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 • 奇恒之腑:奇,异也,不同于一般;恒,常 也。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如胆
并不是空腔脏器,内藏胆汁其结构与五脏相似,其功能上与 六腑相似)
• 五官,目、舌、口、鼻、耳。 • 五体,筋、脉、肌、皮、骨。 •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最基 本物质,是维持脏腑生理活动的物质基 础。 •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
• 功能
–上焦主气的布散(心肺的功能) –中焦化生气的功能(脾胃功能) –下焦通调水道(肾大肠、小肠、肝、膀胱)
( 一)脑
• 脑位于颅内,由髓汇集而成。 • 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精神、意识、思 维和感觉。 • 但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象学说,将脑的功 能分成五脏而统归于心。 • 因此,对于精神、意识、思维、情志方 面的病证,常以心为主,按照五脏功能 来辨证论治。
• • • •
心气不足→卫表不固→心悸→自汗出 心阴亏虚→火热内扰→盗汗 大失血→无汗 大汗后→心悸气短
4、开窍于舌
(心经别络上行舌本)
• 心的气血充足,则舌体红润灵活,味觉灵敏, 语言流利. • 心阳不足,则舌质淡白胖嫩. • 心阴不足,则舌质红绛干瘦. • 心火上炎,则舌尖红,口舌生疮. • 心血瘀阻,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 口包括口味、食欲。“唇为肉之余” • 脾气健运,则食欲旺盛,口味正常;肌肉丰满、 唇红润。 • 脾失健运,则食欲减退,口淡乏味;肌肉萎缩、 唇淡白无华,或萎黄不泽。 • 湿邪困脾,则口腻口甜。
5. 在志为思,在液为涎
• 思为脾之志,“思则气结”。 • 思虑过度,所欲不遂,可导致气滞、气结,影 响脾的运化和升清。 • 涎为口津,润泽口腔,帮助吞咽和消化。 • 若脾失健运,则口淡无味,口甜,口腻,纳呆。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的含义和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的含义和理论
❖ 心主神志与脑为元神之府的关系
人的意识、思维和情志活动,属大脑的生理功能。但 脏象学说则将这些精神活动不仅归属于五脏而且主要归属 于心的生理功能。
(三) 生理特性 1.心为阳脏而主阳气
心为阳中之太阳,以阳气为用。
2. 心气与夏气相通应
心的阳气在夏季最旺盛,功能最强。
[附]心包络 (一)形态部位
心脏外面的包膜,为心脏的外围组织及脉络。
“传化物 ” 即受纳和腐熟水谷, 传化和排泄糟粕。
“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属中空的管腔器官 )
形态结构多为中空,与腑相似; 功能多主藏精气,与腑有别而 类于脏。
体(五体) 皮、肉、筋、骨、脉
形体官窍
官窍
官(五官)
七窍 窍
九窍
目、舌、口、鼻、耳
头面之窍有七,即眼二、 鼻孔二、耳二、口舌合一。
七窍,再加上前阴和后阴。
2. 心主神志(心藏神、心主神明) ❖ 神的含义
①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 “阴阳不测谓之神。”
②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
广义
③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意识、思维 和情志活动,即心所主之神。
狭义
❖ 神的物质基础—精气
精气




❖ 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
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其生理作用有二
①主“任物”。 神明之心具有接受、处理和反映外 界客观事物或信息,从而进行意识、 思维和情志活动的生理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 —脏象的含义和理论
(一)脏象与脏象学说
1. 脏象
古作“藏象”。
(1)藏象的含义
藏—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
①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 。 象 ②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

头晕头痛,目赤易怒
肝阴亏虚
肝阳上亢 肢麻震颤
水下 不及 涵肾 木水 肾阴不足
肝肾阴虚 阴虚内热
虚火内炽 封藏失司
骨蒸潮热 盗汗失眠 腰膝酸软 男子遗精 女子经乱
(十)脾与肾 生理:
脾─运化─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靠命火温煦推动 肾─藏精─元阴元阳之根─先天之本─靠后天精气不断充养
二者相生互助
病理:
脏-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
(一)脏象 形象-体内脏腑的形态
象 现象-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表现于外的生命现象。
(二)脏象学说:以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为 中
心、结合脏腑与形体、官窍的关系以 及三、中医学研究脏腑的主要方法
脏腑与自然界关系的学说。
由表知里 活体观察法
以象测脏
一、肾
第一节 五脏
4.脾在志为思: 脾气健、营血盛--善思 脾气虚、营血亏--思考欠周密

开窍于口



其华在唇
脾在志为思的理论,临床上多以病理形式来体现: 思虚过度--脘腹胀闷、思不饮食。 即所谓思虑伤脾。
5.脾在液为涎:为唾液中粘稠而少沫的部分,有助于食 物吞咽和消化作用。
三、肺
(一)概述
1.肺的阴阳属性和功能要点
盛与否的重要标志。
以上是肾气盛衰与人体发育衰老关系的一般规律,如果
人禀赋雄厚,养生得法,就可“肾气有余”而获得更高寿
命并且具有生殖能力。从中不难发现肾中精气在生长发育
及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生殖能力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无
论养生抗衰老,还是治病,均应以保养肾中精气为首务。
(2)调节机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
脾阳虚
运化无力
火久 源病 不及 足肾

中医基础理论 脏象与形体官窍

中医基础理论 脏象与形体官窍

四、 小结
藏象学说中的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 相同,但在生理、病理学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中医学藏象 学说中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生理学中几 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 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这 是因为藏象学说中的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 要的则是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
朱丹溪说:“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 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⒉形成:
⑴古代的解剖学知识。 《灵枢·经水》说:“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 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 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 古代的解剖学知识,奠定了藏象学说的形态学基础。
①肺司呼吸 ②调节气机 ⑵表现: ③助心行血 ④调节水液代谢
生理特性
⒈肺为华盖: 肺位胸腔,居位最高,覆盖心君和诸脏腑,为脏腑之外卫; 肺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宣发卫气,抵御外邪,护卫肌表; 肺主一身之气,调节气机。 肺气顺则五脏六腑之气亦顺,故有“肺为脏之长”之说。 ⒉肺为娇脏:不耐寒热。
⒊肺气与秋气相通应: 肺乃清虚之体,性喜清肃,其气主降。秋季气候清肃,天高气 爽,空气明润。肺气与秋气相通应,肺气在秋季最旺盛。
心开窍于舌
⑴ 含义: 心的别经上系舌本,心的气血与舌相通,舌的正
常功能有赖于心主血脉和主神的功能正常。
“舌为心之外候” 、 “舌为心之苗”、 “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⑵ 临床意义:
生理:
舌体红活荣润
柔软灵活 心功能正常→ 味觉灵敏
语言流利
病理:
心血不足:舌质淡白 心火上炎:舌尖红赤或舌体糜烂 心血瘀阻:舌紫暗 邪热扰心或痰迷心窍:舌强、语謇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xin )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xin )

心主血脉正常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C. 脉道 通利 A. 心气 充沛 血液 充盈 B.
血脉
(3)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
1)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
2)生血,使血液不断得到补充
血的生成——水谷精微,上输于肺,注于心脉之
中,经心的化赤作用为血液。
心主血脉功能的临床观察
面色
舌象
脉象
胸部的感觉
1.面色红润光泽 心主血脉功能正常
“五脏相关”、“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心主神志理论的形成背景 古代文化哲学的影响
古代政官体制的影响
心为君主之官
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的独特认识方法
“血者,神气也”,“心主一身之血脉” “有一分血则保一分命”
心主神志与脑主神志?(争论)
中医将现代医学中脑的 功能归属于心,而分属 于五脏。
“肺为水之上源”——肺为华盖,居位最高,参与调节体内水液代 谢,故称肺为水之上源。
肺主行水的功能是通过肺气的宣发 和肃降作用来实现的。
• • • • • • • • • • 具体表现: 肺气宣发: (1)使水液向上向外布散到全身,充养全身组织器官 (2)排出代谢后的废水 途径——通过呼吸以水汽 的形式;通过皮肤汗孔以汗的 形式排出 肺气肃降: (1)使水液向下向内输布以充养和滋润脏腑组织 (2)将大部分代谢后的废水与剩余水液下输于肾 通过肾的气化,形成尿,排出体外。
华盖
娇脏
(一)解剖形 态
位于胸腔,居横膈之上,上连气道,与喉相通。
(二)生理功能
1、肺主气
——肺主气是肺主呼吸之气和肺主一身之气的总称。
“诸气者,皆属于肺” (1)肺主呼吸之气(肺司呼吸) 呼吸——机体同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1)肺主呼吸之气含义 ——肺通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 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之--脏象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之--脏象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之--脏象概述第三章脏象脏与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脏象,原作臆象、藏象。

“藏象”一词,首见于《素问·六节脏象论》。

藏,指隐藏于体内的脏器。

象,其义有二,一指脏腑的解剖形态,“象者,像也。

论脏腑之形象,以应天地之阴阳也”(《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二》)。

如“心象尖圆,形如莲花”(《医宗必读·改正内景脏腑图》)。

其二指脏腑的生理病理表现于外的征象。

“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象,形象也。

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类经·藏象类》)。

“象”是“藏”的外在反映,“藏”是“象”的内在本质,两者结合起来就叫作“藏象”。

藏通“藏”。

“藏象”今作“脏象”。

脏象是人体系统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体,是人体脏腑的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中医学据此作为判断人体健康和诊断、治疗疾病的依据。

脏象学说则囊括了中医学的生理学和病理学的全部内容。

因此,在中医基础理论的科学体系中,只有病因学而无病理学。

随着对脏象认识的不断深化,将脏象学说原来的研究对象的生理和病理内容分别开来,作为不同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将脏腑的生理学归于脏象学说,而将脏腑的病理归于病机学又称病理学,于是,中医病机学成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体系。

这是中医基础理论科学体系自身分化与综合的产物,它有助于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和现代化。

基于上述,本书将脏象和脏象学说原来的概念的外延缩小而作如下定义:脏象是人体内在脏腑机能活动表现于外的征象。

中医学考察人体的生命活动时,以功能活动的动态形象为本,而形体器官和物质构成为从,当涉及“器”与“象”的关系时,着重的不是器,而是其“象”,并且以功能之象来界定其器。

所以,脏象则以象为本,据象定脏。

就这个意义讲,脏象主要指人体内脏机能活动表现的征象。

脏象学说是研究脏腑形体官窍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它认为人体是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等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形体官窍所构成五个功能活动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脾具有统摄血液,控制其在脉内运行而防止逸于脉外的作用
四、肝
1.肝主疏泄
是指肝具有维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1)调节精神情志 (2)促进消化吸收 (3)维持气血运行 (4)调节水液代谢 (5)调节生殖功能
(1)调节精神情志
“肝主谋虑”
情志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亦称之为七情。 肝主疏泄 肝失疏泄 气机调畅 正常的情志活动
2.中焦如沤
指脾胃受纳腐熟水谷,化生气血的作用。 “中焦主化” 3.下焦如渎 指肾、膀胱、大小肠等脏腑主分别清浊,排泄废物的作用。 “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下焦主出”
“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第三节 奇恒之腑
一、脑
(一)解剖形态 (二)生理功能
1.主宰生命活动
2.主藏元神 3.主感觉运动 “髓海”
生命之枢机
1.贮藏和排泄胆汁
胆汁(肝之余气) 藏于胆
排泄
肠中
促进消化吸收
肝的疏泄作用 2.主决断 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过程中,具有判断事 物、作出决定的作用。
(三)生理特性
1.胆气主升 指胆的升发条达之性 。 2.性喜宁谧
二、胃
(一)解剖形态 (二)生理功能
1.主受纳水谷 受纳,即是接受、容纳之意。 “太仓”、“水谷之 海”
4.肺主行水
5.肺主治节
1.肺主气
肺主呼吸之气和肺主一身之气的总称。 “诸气者,皆属于肺”
(1)肺主呼吸之气(“司呼吸” )
① 肺主呼吸的作用 呼浊吸清 吐故纳新 气的生成 升降出入 新陈代谢
②正常的血液的运行、津液的输布和排泄
呼吸的调节
肺主呼气 肾主纳气
肺为气之主 肾为气之根
肺朝百脉
肺朝百脉的生理作用:助心行血。
脑为元神之府
(三)脑与五脏的关系
(四)脑与气血精津液的关系
1.脑与气血 2.脑与精 3.脑与津液
四、大肠
(一)生理功能
1.主传化糟粕 食物残渣 “传导之官” 粪便 排出
2.大肠主津 再吸收部分水分,参与调节体内水液代谢。
(二)生理特性
通降下行
五、膀胱
(一)生理功能
1.贮存尿液 2.排泄尿液 肾的气化作用 膀胱开合有度
(二)生理特性
司开合。
贮尿 膀胱 肾气的固摄
排尿
肾与膀胱的气化作用
六、三焦
3 .肾气与冬气相通应
[附]命门
(一)位置
1.左肾右命门说 3.两肾之间为命门说 2.两肾总号命门说 4.命门为肾间动气说
(二)功能
1.命门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
2.命门与生殖功能密切相关
3.命门包括肾阴与肾阳的功能 4.命门为人身阳气之根本
强调肾中阴阳的重要性
第二节 六 腑
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胃宜降则和
胃主通降是受纳的前提条件。
大肠 排出
2.喜润恶燥
喜滋润而恶燥烈。
治疗胃病时,要注意保护胃阴 。
三、小肠
(一)生理功能
1.主受盛化物 受盛 两个方面 化物
2.主泌别清浊 小肠接受微和糟粕两部分。
泌,即分泌;别,即分别; 清,指水谷精微;浊,指食物中的糟粕;
助心行血 结构基础—肺朝百脉 功能基础—肺主气、司呼吸 “血非气不运 ”
3.肺主宣肃
主宣发和主肃降的合称。
排出浊气 (1) 肺主宣 发 向上升宣 向外布散 宣发卫气 吸人清气 (2) 肺主肃 降 向下通降 肺气清肃 清肃异物 经口鼻 布散到全身,外达于皮毛 滋润和濡养
输布精微和津液
布散全身,外达肌表 向下布散,由肾摄纳 向体内各脏腑组织布散 肾、膀胱 排出体外
输布精微和津液
肃清异物,保持洁净, 使肺气运动畅达无阻。
4.肺主行水
“肺为水之上源。”
肺气的宣发 (向上向外) 全身、皮毛 充养,润泽和护卫
水 液
皮肤汗孔
排出体外(汗)
充养和滋润 排出体外(尿)
肺气的肃降 (向下向内)
体内脏腑组织器官 下输于肾
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
三、脾
1.脾主运化 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
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
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 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 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 ,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 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素问· 上古天真论》
清气 (肺) 下归 肾 (摄纳) 防止呼吸表浅
肾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体现 肾不纳气 呼多吸少,呼吸表浅,动则气喘
(三)生理特性
1.肾主闭藏
是对肾的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藏精 主水 纳气 固胎
治肾病以多补少泻为宜。养生学强调保养阴精。
2.肾主一身阴阳
肾主一身之阴阳
肾阴为人体阴液之根本,对全身各脏腑组织起着滋养和濡润作用。 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根本,对全身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和温煦作用。
六腑
胆、胃、小肠、 大肠、膀胱和 三焦之合称。
生理 功能 功能 特点
奇恒之腑
脑、髓、骨、 脉、胆、女子 胞之合称。
体(五体)
皮、肉、筋、骨、脉
形体官窍 官(五官) 官窍 窍 九窍 七窍 目、舌、口、鼻、耳 头面之窍有七,即眼二、 鼻孔二、耳二、口舌合一。 七窍,再加上前阴和后阴。
五 脏
一、心 (附:心包络)
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关系
先天之精
物质基础 充养培育
后天之精
肾精 “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 肾中精气的生理作用
肾所藏之精,又称为肾中精气,具有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参与血液生成和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生理作用。
(1)促进生长发育
年龄 幼年 青年 壮年 老年 肾中精气 逐渐充盈 进一步充盛 充 盛 衰 少 生长发育 齿更发长,骨骼生长,身体增高 发育成熟,智齿生长,骨骼长成 身体强壮,精力充沛 发脱齿落,形神衰老
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
“七冲门”——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 上口为贲门,胃下口为幽门,大小肠 会为阑门,肛门为魄门。
生理特性——“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和”
一、胆
(一)解剖形态 位于右胁下 。 “中精之腑” (二)生理功能 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腑
腑组织的作用
(1)运化水谷
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对水谷精微的转输作用。
包括“化”和“运”两个过程。
“化”
脾阳的温煦 饮食物 脾气的气化 水谷精微
“运”
全身
心肺
水谷 受纳 胃 腐熟 小肠 受盛化物 水谷精微 糟粕 脾 升清 “散精”
气血
全身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人体出生之后生长、发育和维持生 命活动所必须的营养物质的主要来 源。 “后天之本” 生成气血的主要物质基础
是指小肠在对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进行进一步消化的同时, 随之进行的分清别浊的功能。
(1)分清: 小肠化物
(2)别浊: 糟粕
脾升清 水谷精微 散精
心肺
全身
大肠
粪便
排出 膀胱
(3)吸收大量多余水液 “小肠主液”
肾脏的气化
尿液
排出
“利小便所以实大便”
(二)生理特性 升清降浊 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功能的具体体现。
(2)主生殖繁衍
肾精是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又能促进生殖功能的成 熟,对繁衍后代起着重要的作用。 “天癸” 发育到青春期,随着肾精的不断充盛,体内便产生 一种具有促进生殖功能发育成熟和维持生殖功能作用的 精微物质。
女子—月事以时下 男子—精气溢泻
幼年
青春期
壮年
中年
老年
“肾主生殖”
固肾保精
因郁致病与因病致郁
(2)促进消化吸收
①协调脾胃的气机升降 脾升清 胃降浊
肝主疏泄
气机疏通畅达
消化功能正常
②分泌排泄胆汁 胆汁——肝之余气 肝主疏泄 胆汁正常分泌和排泄 助脾胃消化吸收
2.肝藏血
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调节血量的作用。 (1)贮藏血液 制约肝阳,防止其过亢 (2)防止出血 (3)调节血量 固摄力 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维持肝的阴阳平衡 肝疏泄正常
补肾填精—抗衰老、治疗老年病。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 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
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 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
中医基础理论
脏 象
(一)脏象与脏象学说
1. 脏象
古作“藏象”。
(1)藏象的含义 藏—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 ①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 。 象 ②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 表现于外的现象。
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
是指肾具有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 肾阳对水液的气化作用
清者 水液代谢 浊者 间接作用 肾阳
濡润滋养 肾的气化作用 排出体外 肺、脾、膀胱等脏腑
直接作用
肾阴和肾阳
尿液的生成和排泄
肾之开阖(开则水液输出和排泄,阖则关闭 )
3.肾主纳气
纳——受纳、固摄
是指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而调节呼吸的作用。
水谷精微
胃、小肠、脾、肺、心
心的化赤作用

面、舌、脉象、胸部感觉 —心主血功能的状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