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东台市南沈灶镇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15 明朝君权的加强》word教案 (18)
重点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
八股取士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利用图片和小故事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朱元璋建立了哪个朝代?
<二>讲授新课
板书:第十五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利用动画人物:丁大拿
活动一:皇榜讲述了件什么事情?
完成有关明朝建立的问题。
板书:
一、明朝的建立
活动二:利用丁大拿的方式,他能考中吗?为什么?
导出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巩固这件课的要点
舒缓学生的情绪
板书 设计
1、明朝的建立
1、时间:
2、建 立者:
3、定都:
2、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八股取士
2、改革行政机构
3、设立锦衣卫
3、明成祖强化君权的措施
1、1421年迁都北京
2、继续削藩
3、增设东厂
反思
1.利用动画人物创设情境,学生学习热情高,教学效果好。
板书:
2、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八股取士
动脑筋:八股取士的影响?
活动 三:丁大拿想当丞相的愿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板书:
2、改革行政机构
活动四:丁大拿为什么提心吊胆?
板书:
3、设立锦衣卫
活动五:丁大拿投奔燕王朱棣,能过上平静的生活吗?为什么?
板书:
三、明成祖强化君权的措施
<三>总结
<四>巩固练习
<五>展示明十三陵的视频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课题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江苏省太仓市浮桥中学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
课前导学
阅读有关明太祖、明成祖的历史故事和历史资料
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从教科书提供的材料中,有针对性地提取有效信息。
采用合作交流,小组讨论、活动与探究、发散思维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明朝君权的加强等基本知识。
采用辩论会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事件。
教学设计
本课是以明太祖、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为线索来展开的,通过引导学生搜集和整理课外资料,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对历史事件“明朝君权的加强”和“科举考试”,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资源
自制本课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杂
治久安,他开始总结历史经验,
权,
哪些权
下面我们通过辩论会的形式,。
中国
生议论:从巩固国家的统一来说,
之有理即可,要
作业:《拓展强化训练导学练》。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精品教案一、教材分析《明朝君权的加强》是七年级下册第15课的内容。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而明朝君权的加强是明朝封建制度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这一课在明清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识记明朝的建立;归纳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认识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2)读书指导,合作探究,分组辩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明朝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一个时期,表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2)认识八股取士,是从思想文化上加强专制统治。
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3)认识明朝实行特务统治,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手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
这是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变化,是君权加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
四、学习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导入新课】视频播放形象、直1、视频播放。
学生观看视频,和老师一起导引课观,调动学生参与2、师述,导引课题题。
的积极性、主动性。
【落实课标】读史篇:一、明太祖加强君权:1、过渡:2、元朝灭亡明朝建立。
1、生答,并在课本做标记。
3、出示朱元璋画像,问:参加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历史上还有。
谁?4、换位思考:换位思考可以让学措施1、出示材料,提出问题。
2、引出靖难之役(背景、双方、结果)3、出示朱棣像,问:他是怎样加强君权的?4、出示:《明朝疆域》、迁都北京等问题图片。
四、史海拾贝1、比较:历代王朝加强君权的政治、思想文化措施。
2、设问:①有哪些前代未曾有?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对明朝社会有何意义?鉴史篇:1、如果你是明朝的一位官员、读书人,甚至是皇帝,你生活的幸福指数高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2、学习了这一课,你觉着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哪些借鉴意义?【交流质疑】【课堂练习】1、挑战自我,快乐选择2、想一想【浏览欣赏】明朝的建筑相关图片【课堂小结】小结、升华。
历史七年级(下)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历史七年级(下)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教学设计广州从化三中陈永超一、教学对象分析:本班学生学习基础较好,思维活跃,学史兴趣浓厚,合作能力较强。
以致要注重引导,大力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师生互教互学,形成“学习共同体”。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明太祖加强君权政治文化措施及靖难之役、削藩、设立东厂、迁都北京等基本史实。
(2)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
(3)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用唯物论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阅读教科书,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分析。
(2)安排表演历史短剧,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并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明朝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渐趋衰落。
(2)通过分析明朝专制统治的危害,初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三、教学策略l、运用联系的方法,找出以往封建社会加强集权与明朝相关措施的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
2、排演历史短剧,认识明朝科举制的危害。
3、运用探究的方式,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和影响,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流程图五、重点解决和难点突破本课的重点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
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不易理解。
解决策略:1明太祖加强君权,采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启发式教学。
2发动学生讲述与本课有关的小故事。
例如,明朝的科举考试制度、锦衣卫、东厂、西厂的故事,鼓励学生多看书,扩大知识面。
3.课前编排历史短剧——《范进中举》,课上表演。
4.课前教师布置预习课文,写出预习题目。
课上每4人一组,每组选出1名代表,然后由教师依次指定某一代表提出预习题目中的问题,由其他小组代表抢答,组员可以提示,答对者给小组记分。
以此激励学生有效地预习课文,掌握基本知识点,增强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课件03
明成祖迁都北京和强化专制
明成祖为加强北方的防御力量,决议迁 都北京。1407年开始大规模规划北京和建造 皇城。此后不久在昌平北天寿山南麓修建皇 陵,表示了他迁都北京的决心。1421年正式 迁都北京。这是明朝时期北京城的布局图。
明朝的北京城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宦 官势力膨胀的朝代。从明 成祖时,就利用宦官来加 强统治。东厂即有宦官掌 管。在明朝中后期,宦官 常常左右朝政。
明初分封诸王图
明成祖朱棣 (1360—1424年), 朱元璋的第四子 , 被封为燕王 , 籓 镇北平(今北京)。 1398 年朱元 璋死,明惠帝朱允炆即位。惠帝计 划削籓。朱棣发现后,起兵“靖 难”,经四年战争,占领南京, 自立为帝,年号“永乐”。明成 祖即位后,大规模营 建北京,后 迁都北京。
明成祖像
明宦官彩塑
东厂胡同
北京王府井大街北段西侧东厂胡同,因明朝永乐十八年在此设东厂署而得名。东厂是 明成祖时建立的特务机构,由太监直接指挥,在这里制造了不少冤狱。
自由阅读卡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明代十三位皇帝的陵墓,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境内天寿山南 麓,方圆40余里。陵区四周环山,中为平原,陵前还有小河曲折蜿延;十 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 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明孝陵和朱元璋
明孝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 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坐落在江苏南 京市东郊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 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其 总体布局分两部分:一是神道, 二是 陵寝主体建筑。2003年,明孝陵和北 京明十三陵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收录到《世界遗产名录》中。
明孝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 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课题:第15 课明朝君权的加强【学习指导】【预习】依据目标结合『预习导航』进行→小组讨论预习存在的问题→根据本组的情况进入『预习自测』组内讨论并批改→进入【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准备展示【学习目标】1、了解明朝的建立与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2、能把以往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措施与明朝的相关措施对比;3、要求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学习重点】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学习难点】“八股取士”【预习】『预习导航』要求: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带着以下问题自学并做好读书标记。
1.明朝建立:背景、时间、人物、定都2.元朝的灭亡3.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1)改革行政机构:①在地方②在中央(2)设立内阁(3)设立特务机构(4)实行八股取士:目的、内容、影响4.靖难之役:背景、经过、结果5.迁都北京:时间、目的、过程6.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有?『预习自测』要求:小组内解决问题和小组内自我批改1.如果你是明朝一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应去()A.南京B.北京C.西安D.洛阳2.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A.诗赋B.三通四史C.前四史D.四书五经3.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A.东厂B.西厂C.锦衣卫D.内阁4.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北京古城是在下列哪位皇帝时修建的()A.朱元璋B.朱棣C.建文帝D.崇祯帝5.下列内容不属于明朝“八股取士”规定的是()A.科举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B.考生的答卷,不允许有个人见解C.文体死板地分成八个部分D.考生可以针对时弊,谈古论今6.内阁制度形成于()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7.明成祖迁都北京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B.加强对北方的控制C.加强对人民的控制D.解决藩王问题【合作探究】要求: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讨论过程要注重知识的总结和解题思路和规律思考一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ppt课件
名人警句 。
七年级下 明朝君权的加强
于书 咸, 八 阳而 股 之败 文 郊坏 之 人害 材等 有于 甚焚
抨明 击代 过著 八名 股学 文者 :顾 炎 武 曾
爱因斯坦说: “一个没有个人独 创性和个人意愿的 规矩的统一的个人 所组成的社会,将 是一个没有发展可 能的不幸社会。”
……
七年级下 明朝君权的加强
作家王蒙数次做中学语文
标准化试卷,成绩最好的
一次也只有60分。
七年级下 明朝君权的加强
每一种考试制度都应随 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革, 改革是考试的一个永恒的任务。
90页动脑筋
• 双方各有道理。如果仅从考试制度来看,明朝 用八股文考试的办法,是考试规范化地结果, 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于以后的考试制 度也有借鉴意义。这的确是文官考试制度的进 步。但是由于各种规定过于僵硬死板,以文体 束缚了内容的发挥,加之命题内容的狭窄,也 确有束缚思想的作用。尤其是儒生们把考试做 官作为自己学习的终极目的,只知道攻读“四 书五经”,钻研八股,而不讲求实际学问,更 背离了考试的初衷,败坏了学风。
请问: 大量奏章送达皇宫,是因朱元璋对“内外诸司”(中央、地方 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
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的权力;
中央:废丞相,设六部 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皇权与相权之争
明朝
废丞相,设六部
明朝中央集权
皇 帝
中央
军 政
地方
吏户礼兵刑工 丞 部部部部部部 相
都 司
行 按 省 刑 制察 狱 度司
子谓颜渊曰: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注解] 孔子对颜渊说: “ 受到重用就出来做事,不被重视就深藏不露,只有我与你是这样的呀!”
七年级历史下册_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教学设计_人教新课标版
通过归纳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让学生认识到其措施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同时也要看出明朝君权加强措施新特点。通过分析新特点,得出“明朝时我国封建制度已渐趋衰落”这个结论。
学生积极归纳总结,进一步思考新问题,提高思想认识。
[课堂检测]
导学案:达标测试
学生独立完成达标测试题
[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巩固练习2、预习第16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辨证的观点分析明朝科举制的影响,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评价历史现象。
教学
重点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
难点
八股取士
学习
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方法
创境、设疑、活动探究法
教具
导学案,幻灯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由南京的明朝古城墙激起学生的疑问。
【板书设计】
明朝君权的加强
一、明朝的建立
1、时间
2、都城
3、建立者
二、 明朝君权的加强
政治中央:
(一)明太祖地方:
司法:
思想:
1421年,迁都北京
(二)明成祖实行削藩政策
增设特务机构东厂
教学反思
进一步强调:应根据“八股取士”的目的去理解掌握其产生的影响。
我的模式我的课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教学设计杨平
课题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能力:全面掌握明太祖和明成祖在政治﹑文化方面加强的措施,培养学生分析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联系﹑对比﹑讨论﹑总结等方法,全面引导学生归纳并总结明朝君权加强的措施及其影响,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学校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教案
重点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
八股取士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2‘
2‘
8‘
15‘
3‘
2‘
2‘
1‘
3‘
2‘
一、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课题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主备
课型
新授
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识记明朝建立概况,了解明太祖明成祖巩固政权的措施和靖难之役,迁都北京等基本事实。通过对“明朝前期从哪几个方面加强君权的权力”的探讨,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过程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重点由学生讨论、研究、分析、归纳。同时进行纵向对比、联系。通过读书指导法,讲授法,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来完成教学活动。教学中多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包括利用视频软件,对所需视频进行剪切编辑,网络平台搜索材料等。
学生回答问题
(分封藩王)学生直接介绍靖难之役。
【第三小组】
材料一:一年一度的科举考试成绩单出炉,落榜的人垂头丧气,痛哭流涕;榜上有名者手舞足蹈,欢天喜地。更有甚者,无论落榜还是上榜,都已疯疯癫癫,让人叹息。材料二: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顾炎武思考:根据上述材料,结合课本P89页最后自然段和P90页动脑筋谈谈你对明朝科举"八股取士"的看法。
2、提问:朱元璋和他的继承人都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其统治?
出示任务(二):阅读课本88-91页,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学案第二部分,分别归纳明太祖、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课件展示)
七年级历史下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电子课文
电子课文·明朝君权的加强元朝末年,在今安徽淮河北岸出现了一支农民起义军。
初夏的一天,有个身披破烂袈裟的青年和尚,前来要求参加起义军,他叫朱元璋。
朱元璋家境贫苦,从小给地主放牧牛羊;17岁那年,父母、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他只好出家到一座寺庙做和尚。
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以后,那座寺庙被战火烧毁,他就前来投奔起义军。
朱元璋足智多谋,作战勇敢,几年后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
他率领队伍南征北战,建立了明朝。
明朝是我国君主专制高度发展的时期。
朱元璋和他的继承人是怎样加强君权,发展君主专制的?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灾害频繁。
饥寒交迫的农民,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
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攻占应天,势力不断壮大。
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南京1[1],称皇帝,建立明朝。
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当年秋天,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明太祖即位后,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2[2],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
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
丞相废除后,全国的重大政务都由皇帝亲自处理。
明太祖平均每天要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忙得不可开交。
于是他另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后来,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渐形成内阁制度。
动脑筋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明太祖还授权侍卫亲军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
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成为特务机构。
1[1]南京,1378年改称京师,1421年又改为南京。
2[2]三司,即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掌民政(包括财政);提刑按察使司,简称按察司,掌刑狱;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掌军政。
明朝特务的足迹,遍及京城内外。
老儒钱宰应召入京编书,上朝后低声吟咏:“四鼓冬冬起著衣,午门朝见尚嫌迟。
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特务马上向明太祖报告。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教学反思
我把《明朝君权的加强》分为四个板块,明朝的建立;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靖难之役;明成祖强化君权的措施。
突显明朝初期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为了巩固统治而做出的努力。
在课堂上有过多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这种问答的方式稍显呆板,过程按部就班,但是内容不显突兀和断裂,相对来说比较连贯,但是也有一定的问题,即是学生参与的层面和深度较低,无法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激情。
课堂上的精彩的生成不多,给大家印象深刻地就是历史短剧中的钱宰的扮演者,他台词虽短,但是节奏把握的相当到位,将老儒生的不愿早朝的那种状态表现的惟妙惟肖,更让我吃惊地他对于角色的深入体惜,竟然把课堂当朝堂当堂一拜。
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作为老师我灵机一动,临时设问,让他说一说老儒生钱宰的心理感受,在锦衣卫严密监视下的生活感悟。
这完全是课堂上学生和老师交流的生成,我虽然不赞同这一跪,但是作为老师我不得不佩服学生对于角色的领悟,自我牺牲的精神。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灵光涌动的过程,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比我们教师想象的要多的多,如何发挥每一个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是我们当下教师的主要任务。
对于传统缺乏创新,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课堂学习的欲望,把课堂上话语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初中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教学分析
初中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教学分析《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一、中国古代史(七)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社会危机,要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一句话要求,但要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明清两朝是怎么建立的;其次是为什么要加强专制统治?再次是所制定的措施是怎么加强专制统治的?对当时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15课是《明朝君权的加强》(以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为例)。
本课与单元主题有联系的就是,君权的加强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的稳定,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科知识制订如下目标:了解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
通过联系以往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措施与明朝的相关措施对比学习,理解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在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这与单元专题“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社会危机”相一致。
本课的重点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
明太祖通过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并设锦衣卫,大大提高了皇权,奠定了明朝君主专制集权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
这些措施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如特务统治的出现、思想专制的强化等,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因此应作为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
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
这是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变化,是君权加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
最新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精品版
2020年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精品
版
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精品教案
一、教材分析
《明朝君权的加强》是七年级下册第15课的内容。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而明朝君权的加强是明朝封建制度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这一课在明清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识记明朝的建立;归纳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认识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2) 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能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视频导引增加知识的趣味性,重点由学生讨论、研究、分析、归纳,同时进行纵向对比、联系。
(2)读书指导,合作探究,分组辩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明朝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一个时期,表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2)认识八股取士,是从思想文化上加强专制统治。
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3)认识明朝实行特务统治,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手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4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
这是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变化,是君权加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
四、学习过程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4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4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4。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教案 新人教版
藩王:明太祖时分封子孙,他的后果怎样?(王国问题)
明成祖的迁都
进一步巩固北方边防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控制
明成祖强化君权:
A、削藩
B、设东厂特务机构
【检测反馈】
思考:
明成祖迁都的目的是什么?
【交流反思】
明初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巩固明朝的统治有着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但明初的这些措施,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伏了危机。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课题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明太祖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等,设锦衣卫,八股取士等、加强君权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和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
情感目标: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多民族的统一,也是衰落的表现
重
点
明朝君权加强的措施;八股取士
【课后作业】
明朝君权的加强,对于中国封建社会来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分析其中的重点历史事件,分析明朝社会生活的状况。
利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大家分析其中的主要内容,利用挂图和电视剧来分析明朝的社会发展。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难
点
明朝君权加强的措施
教学过程
差异个性设计
教学资源
【创设情境】
提问:一个新的王朝建立后,一般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
自主学习回答问题
【探究归纳】
在本课中明朝有哪些措施?
讨论探究: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防止大权旁落,君权加强)
分析每项措施的作用
【实践应用】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第三单元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第三单元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一、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1、明朝的建立: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称帝,建立明朝,他就是。
以后,明成祖称帝后,于年迁都北京。
2、明太祖加强君权措施:①政治上:在地方,军政;②③在思想文化上,。
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
二、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1、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夺取政权,史称。
朱棣称帝,他就是。
2、明成祖加强君权的统治:①1421年迁都北京,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②进一步强化君权,继续执行削藩政策。
③增设,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的一种表现。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郑和下西洋1、目的:为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2、时间: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
3、到达地区: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意义: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二、戚继光抗倭明朝中期,明政府派戚继光抗击倭寇(日本侵略者)的进攻(浙江台州),戚继光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
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一、收复台湾1、明朝后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
2、1661年,郑成功率兵进入台湾,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3、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二、抗击沙俄──雅克萨之战:康熙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江苏省南通市实验中学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点。
通过联系以往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措施与明朝的相关措施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材分析】本课的重点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
明太祖通一系列措施加强君主集权,奠定了明朝君主专制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
这些措施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如特务统治的出现、思想专制的强化等,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
这是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变化,是君权加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
【教学过程】一、明朝的建立时间:1368年都城:应天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秋天,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1、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对比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与明朝的中央政权机构示意图,有什么变化?——少了三省这一环节,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对比元朝的行省制度与明朝的三司,有什么不同?——地方三司直属中央。
朱元璋为什么要取消三省,设立三司。
从中央到地方政权组织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谁的权力增强了?——皇帝明朝时期,皇帝的权力空前加强。
丞相被废除后,全国的重大政务都由皇帝亲自处理。
明太祖平均每天要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忙得不可开交。
2、特务统治朱元璋设立的特务机构:锦衣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1、简要介绍靖难之役的经过。
2、明成祖强化君权
(1)1421年,迁都北京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目的是什么?”
(2)削藩政策;增设特务机构——东厂。
三、作业
二次备课
教(学)后记: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教学内容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主备人
周甫义
教者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点。
通过联系以往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措施与明朝的相关措施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学习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学习难点:八时间:1368年
都城:应天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1368年秋天,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
——废行省,地方三司直属中央。
——废中书省,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朱元璋为什么要取消三省,设立三司。
从中央到地方政权组织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谁的权力增强了?
2、特务统治
朱元璋设立的特务机构:锦衣卫。说明特务机构的功能?
3、八股取士
朱元璋用什么方法选拔人才?“八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