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报发刊词》读后感
三民主义的现实意义
三民主义的现实意义孙中三的三民主义包括三个部分:民族、民权、民生。
民族主义与中国传统的民族主义不同,是近代性质的民族主义。
最初的民族主义被概括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首先是将反满的口号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奋斗目标始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列强蹂躏的中国,清政府对列强的态度由轻视到对抗再到依附,使得中国人民处于内外双重压迫之下。
民族主义当时的意义在于,唤起中国至鸦片战争后萌发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民族主义思想,反满情绪与反帝国主义列强的情绪在二十世纪得到了很好的契合,这就给孙中山提出推翻满清政权,从而推翻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的载体,为他发动辛亥革命、建立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中华民国奠定了思想基础。
民权主义包括“民权平等,主权在民”的民主思想孙中山民权主义主要包括“民权平等,主权在民”的民主思想;“五权宪法”“权能分立”的国学家学说;“民主自治”、“直接民权”的政治理论。
民权主义的核心来自西方的自由观,平等观。
孙中山把建立一个“主权在民”“人人自由平等”的共和国作为民权主义的主要标志。
主权在民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之一,人民拥有参与政权的权利,是实现民主制度的关键。
给予人民以权力,也是当时先进知识分子所倡导的,宣传民权主义有利于孙中山拉拢与知识分子的距离。
再者民权主义的提出,对于当时长期处于无权状态的中国人民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为民国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群众基础。
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也是孙中山对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伟大贡献。
三民主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
所谓平均地权就是“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农业一直都处于主导地位,土地是人民来意生存的根本。
“平均地权”从儒家的大同思想到近代天平天国运动的理想社会,一直是都人民所向往的社会。
民报发刊词读后感
民报发刊词读后感《以民报》发刊词读后感。
作为一本以民报,它的发刊词确实是非常值得一读的。
这篇发刊词以“以民报”为题,通过对“以民报”的解读,让人对这本报纸的定位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这篇发刊词中,作者首先对“以民报”的含义进行了解释,指出“以民报”是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的利益为宗旨,为人民群众提供真实、客观、及时的新闻资讯的报纸。
这种定位让人感到非常亲切,因为它将人民放在了第一位,将人民的利益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这与我们国家的宪法和现行的政策是完全一致的。
这种定位也让人感到非常安心,因为这意味着这本报纸将会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说话,为人民维权,这是一种非常崇高的使命。
在这篇发刊词中,作者还对“以民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指出“以民报”将秉承“真实、客观、公正、负责”的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新闻资讯。
这种发展方向令人非常期待,因为这意味着这本报纸将会是一本真正的新闻报纸,不会偏向任何一方,不会为任何一方说话,只会为人民说话,只会为人民群众提供真实、客观、公正、负责的新闻资讯。
这种发展方向也让人感到非常欣慰,因为这意味着这本报纸将会是一本高质量的新闻报纸,将会为人民群众提供有益的信息,这对于我们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篇发刊词中,作者还对“以民报”的编辑团队进行了介绍,指出“以民报”的编辑团队是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编辑团队,他们将会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新闻资讯。
这种介绍让人感到非常放心,因为这意味着这本报纸将会是一本有实力的新闻报纸,将会有实力的编辑团队,将会有实力的新闻报道,这对于我们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这篇发刊词是一篇非常值得一读的文章。
它通过对“以民报”的解读,让人对这本报纸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这本报纸的定位、发展方向、编辑团队都有了更加明确的了解。
这篇发刊词还让人感到非常期待,因为它将会是一本真正的新闻报纸,将会为人民群众提供真实、客观、公正、负责的新闻资讯,将会是一本高质量的新闻报纸,这对于我们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心得体会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心得体会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他发起并领导了辛亥革命,成立了中华民国。
为了推动革命事业和民主进步,他创办了《民报》,成为了一种宣传革命思想和倡导民主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孙中山民报》的相关文章,让我对孙中山先生的民主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体会到了他为了中国百姓的民主权益做出的不懈努力。
在《孙中山民报》的刊词中,孙中山强调了人民民主的重要性。
他认为,中国人民应该享有平等权利,应该能够参与国家决策,拥有自由的选举权和言论权。
他坚信,只有实现了人民民主,才能够实现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这使我感受到了孙中山先生对于民主制度的强烈向往和追求。
他希望人民能够摆脱封建专制的枷锁,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参与到国家的建设和决策当中。
通过民主制度,他希望能够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同时,孙中山先生在刊词中也指出了民主实现的困难和挑战。
他意识到,要实现民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面对强大的敌对势力和各种阻力。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退缩,相反,他坚定地呼吁人民要以自己的努力争取民主自由的权利,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终生。
这让我对他坚定的理想和不屈的斗志感到深深地钦佩和敬仰。
通过阅读《孙中山民报》,我还了解到了孙中山先生对于中国革命的思考和主张。
他强调了要进行彻底的政治革命,推翻满清的专制统治,实现中国人民的解放。
他提出了“平均地权、保护工人、普选议会、推行总统制”的思想,这些主张为后来的革命运动和国家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孙中山民报》中,我看到了他对于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热忱追求,以及他对于革命道路的坚定信仰。
他的思想启迪了一代代的革命者和进步者,为中国近代革命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通过阅读《孙中山民报》,我还更深入地了解到孙中山先生的国际主义思想。
他坚信各国人民都应该享有平等和自由,主张国际间的友好合作和互利共赢。
在他看来,国际间的统一和团结是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的必然要求。
民报发刊词 译文
民报发刊词译文引言概述:民报发刊词是报纸创刊时所发表的一篇文章,它通常由报社的主编或负责人撰写,旨在向读者介绍报纸的创办宗旨、内容特点以及对读者的期望。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民报发刊词的重要性、撰写要点、内容结构、语言风格以及读者反响,并在总结中对其意义进行概括。
正文内容:1. 民报发刊词的重要性1.1 介绍报纸的创办宗旨:发刊词可以明确报纸的创办宗旨,使读者了解报纸的办刊理念和价值观。
1.2 建立读者与报纸的联系:发刊词可以拉近读者与报纸的距离,增强读者对报纸的信任感和归属感。
1.3 宣传报纸的特点:发刊词可以突出报纸的内容特点和优势,吸引读者的关注和阅读。
2. 撰写民报发刊词的要点2.1 简明扼要:发刊词要言简意赅,突出主题,避免冗长庞杂的描述。
2.2 突出亮点:发刊词要突出报纸的独特之处,如特色栏目、独家报道等,以吸引读者。
2.3 温情感人:发刊词可以适当融入一些温情感人的语言,增加读者的情感共鸣和兴趣。
2.4 向读者表达期望:发刊词中可以向读者表达期望,鼓励读者参与互动,提供意见和建议。
3. 民报发刊词的内容结构3.1 开篇点题:发刊词的开篇要点题,引起读者的兴趣,概括报纸的主题和目标。
3.2 介绍报纸的创办背景:发刊词可以介绍报纸的创办背景,包括创办目的、历史渊源等,使读者对报纸有更深入的了解。
3.3 强调报纸的特色栏目:发刊词可以突出报纸的特色栏目,如贴近生活、深度解读等,以吸引读者的关注。
3.4 提及报纸的发展方向:发刊词可以提及报纸的发展方向,如加强报道力度、扩大影响力等,让读者对报纸的未来充满期待。
3.5 表达对读者的感谢与期望:发刊词中可以表达对读者的感谢,并向读者表达期望,鼓励读者的支持和参与。
4. 民报发刊词的语言风格4.1 庄重严谨:发刊词的语言风格要庄重严谨,体现报纸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4.2 生动活泼:发刊词的语言风格可以生动活泼,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4.3 亲切贴近:发刊词的语言风格可以亲切贴近读者,增强读者与报纸的互动性。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简评辛亥革命1910年武昌楚望台的一声枪响,革命的烽火很快然遍全国,形成燎原之势。
辛亥革命的爆发,使得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朝政府在熊熊烈火中迅速倒塌下去,中华民国在一片欣喜欢呼声中成立。
然而,革命的果实最终被袁世凯所篡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依旧没有改变。
辛亥革命实际上以失败告终。
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它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民政治思想生活,再继续向前推进。
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简评一下辛亥革命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一.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近代的民族觉醒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救国存亡”成为那个时代的中心目标。
在辛亥革命的准备时期,革命党人通过报纸、刊物进行了大量的革命宣传鼓动工作,为中国近代民族觉醒添加了新的内容。
1.革命者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形势和性质做了比过去深刻的多的揭露和分析。
过去,人们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认识处于更为感性的阶段。
往往在帝国主义欺辱得格外厉害的时候,清政府丧权辱国格外严重的时候,群众中那种反帝反封建的热情迅速高涨起来,汇成斗争的热潮;而当这种危机相对有所缓和时,反抗也就容易松弛下来。
这时,人们对于形势的认识比过去深刻的多,从而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任何进展都容易引起强烈的反应。
1901年革命党早期刊物《开智录》就发表了题为《论帝国主义之前途及二十世纪之前途》的文章,鲜明指出:“今日之世界是帝国主义最盛而自由败灭之时代也。
”“今日世界之帝国主义”,“即强盗主义也”。
《浙江潮》在1903年写到:“帝国主义者,民族主义为其父,而经济膨胀之风潮则其母也。
”1他们认为,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以整个民族为基础,以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为后盾的。
这些议论虽然有不少谬误的地方,但他们指出:列强对中国实行的帝国主义侵略,不是偶然的暂时的现象,而是一种有深刻背景的必然趋势,这对提高人们的民族觉醒是有益的。
2.更为重要的,他们指出清朝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因此,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必须同反对清政府的斗争紧密结合起来。
《民报》和《新民丛报》的论战——一百多年前的民族命运大讨论
《民报》和《新民丛报》的论战——一百多年前的民族命运大讨论《民报》从 1905 年 11 月 26 日创刊到 1908 年 10 月被日本政府封禁,共出24 号。
它是孙中山和同盟会从事宣传活动的主要阵地,主要编辑和撰稿人有陈天华、胡汉民、汪精卫、章太炎等。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第一次公开揭橥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来又在《民报》周年纪念大会上作《三民主义与中国民族之前途》的演讲,详细阐述了三民主义。
因而,宣传三民主义,成为《民报》的宗旨。
在第 3 号上,《民报》还提出“六大主义”为其办刊方针,内容是:1.颠覆现今之恶政府;2.建设共和政体;3.土地国有;4.维持世界真正之平和;5.主张中国日本两国之国民的联合;6.要求世界列国赞成中国之革新事业。
革命党人在同盟会成立后开展的宣传活动,影响最大、声势最壮的是开展与改良派的论战。
从《民报》创刊后,革命派宣传家就针对《新民丛报》上宣扬的改良主义论点,开展批评。
《新民丛报》是梁启超于 1902 年 2 月创办的宣传改良主义和西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阵地。
其创刊号《本报告白》宣布办报宗旨三条:“一、本报取大学新民之义,以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
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故本报专对此病而药治之。
务采合中西道德以为德育之方针,广罗政学理论以为智育之本原。
二、本报以教育为主脑,以政论为附从。
但今日世界所趋重在国家主义之教育,故于政治,亦不得不详。
惟所论务在养吾人国家思想,故于目前政府一二事之得失,不暇沾沾词费也。
三、本报为吾国前途起见,一以国民公利公益为目的,持论务极公平,不偏于一党派;不为灌夫骂座之语,以败坏中国者,咎非专在一人也;不为危险激烈之言,以导中国进步当以渐也。
”《新民丛报》在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方面,客观上进行了大量的反封建思想启蒙工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但是,它坚持渐进改良的政治主张,反对革命宣传和激烈行动,尤其是 1903 年 11 月梁启超游美回日本后,政治态度和言论大变,公开宣称:“呜呼,共和共和……吾与汝长别矣!”对于革命,他公开表示:“刀加吾颈,枪指吾胸,吾敢曰期期以为不可、期期以为不可也”。
民报发刊词读后感
民报发刊词读后感近年来,随着媒体行业的发展和创新,新闻报纸作为传统媒体之一,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民报》作为一份具有影响力和影响力的报纸,在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日,我对《民报》的发刊词进行了阅读,并对其中的内容和形式有了一些感悟和思考。
首先,在阅读《民报》的发刊词时,我深刻感受到了其用词的严谨和措辞的精准。
发刊词以简练的语句传达了报纸的发行宗旨和价值观,突出了批判性思维和客观公正的立场。
例如,在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时,发刊词没有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而是以中性的态度呈现事实,并通过详细的数据和事例来支持观点,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其严谨的逻辑推理和严谨的事实论证。
这种严谨和细致的表达方式不仅提高了文章的可信度,而且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其中的观点。
其次,在发刊词中,《民报》展示了一种深入报道的精神和责任感。
通过对当今社会热点问题的深入调查和报道,报纸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全面、客观的信息,帮助他们真实地了解并思考有关社会问题的各个方面。
例如,在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报道时,发刊词详细介绍了该问题的起因、影响和解决方案,并呼吁读者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通过这种深入的报道,报纸不仅向读者提供了有关环境问题的相关知识,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策略,使读者能够在实际行动中积极响应,实现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此外,我还注意到,《民报》在发刊词中注重了社会事件的未来影响和趋势预测。
通过对过去事件的总结和对未来发展的展望,报纸希望能够引导读者思考和预测未来的社会发展趋势。
例如,在对科技创新进行报道时,发刊词指出了科技的迅猛发展已经深刻改变了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同时也提出了对未来发展的展望和思考。
这种对未来走向的预测和分析,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把握社会变化的脉搏,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最后,在发刊词中,《民报》还通过生动的描述和具体场景增强了文章的可视性和感染力。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事件细节的描写和现场场景的再现,报纸给读者带来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读者更容易沉浸其中,与文章内容产生情感共鸣。
孙中山民生史观
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民生,民主,民权,(这与民政工作的基本主线就是民生,、民利、民权)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孙中山是社会进化论者,承认人类社会是进化的。
在近代,社会历史观因为和“中国向何处去”的社会政治问题相联系,而变得重要和突出了。
孙中山也把进化哲学的道理运用于社会历史,提出了他的民生史观,并进而提出了社会历史的动力是“民生”,人类进化的理想是“民生主义”的一整套观点。
所谓“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孙中山选集》765页)。
简单地说,就是人民求生存。
孙中山认为,正是这个民生,是社会历史进化发展的基础和“原动力”。
“古今一切人类之所以要努力,就是因为要求生存,人类因为要有不间断的生存,所以社会才有不停止的进化,所以社会进化的定律,是人类求生存”(《孙中山选集》7 79页)。
这里,孙中山既肯定了历史发展的重心在于社会的经济生活之中,同时,他又从人类求生存的延续上肯定了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
孙中山明确地指出,民生畅遂,社会就进步,人民就安宁;民生不遂,社会就纷乱、就停滞,人民就痛苦。
所以,民生问题的解决与否,是社会进退、治乱的关键。
三民主义是旧的半殖民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纲领,是团结一切革命分子进行民主主义革命的战斗旗帜。
伟大的辛亥革命,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之下爆发的。
毛主席说:“旧三民主义在旧时期内是革命的,它反映了旧时期的历史特点。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665页。
]自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构成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伟大的近代中国革命运动,就是在这些矛盾的斗争及其尖锐化的基础上爆发的。
因此,近代中国革命运动所面临着的任务,就在于要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制度,而其事实上是存在着三大问题:一是民族独立;二是政治的民主制度;三是经济的民主制度。
在孙中山革命思想中,最突出的是他所提倡的“民生主义”。
孙中山使中国人民醒过来
提出: 2. 提出:
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 广州) 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广州) 年中国国民党
核心内容: 核心内容:
三大政策
联俄、联共、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没有明确反帝主张
若夫革命主义,为吾辈所倡言……八月以来, 若夫革命主义,为吾辈所倡言……八月以来, ……八月以来 义旗飙发,诸友邦之抱和平之望,持中立之态, 义旗飙发,诸友邦之抱和平之望,持中立之态, 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邻谊之笃, 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邻谊之笃,良足 深谢。 深谢。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1912年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2000年上海高考试题 2000年上海高考试题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 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 其用,货物畅其流──此四事者, ──此四事者 其用,货物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 治国之大本也。 试观日本一国, ,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 试观日本一国 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 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 为日几何, 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书》,1894年6月)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书》 1894年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 (1)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 希望通过李鸿章,使清政府变法维新 变法维新, 希望通过李鸿章,使清政府变法维新, 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①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一生中最 伟大的转变; 伟大的转变; ②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 则上一致,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 则上一致,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 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 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
章开沅先生5月6日辛亥革命百年演讲全文
百年锐于千载—辛亥革命百年反思章开沅我想大家不要对我期望太高,我不会讲什么很高深的大道理。
我很高兴,因为这是五四之后,本来我想从三月或者四月份呢,就有人联系了让我讲一讲,我没答应。
一个是我太累,从去年重温辛亥百年的预热开始,会议太密集了。
今年大年初三,1月3号就到香港,连续的是两个会。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面,我没有把握能不能在在这么大的场合里面讲话。
我不是吓唬你们,我现在属于高危人群。
这个高危人群不是对于安全,而是对于健康。
所以有这样一点歉意,所以看到大家这样热烈,我自己不敢热烈了。
时间过得很快,在坐的很多可能年轻一些的老师也都听过我在大操场上作报告的。
那可是两千人三千人哪,都穿着军装啊,英姿飒爽啊!我走到哪里都像潮水一样。
那个时候好像没有多大的问题,但现在这个医生一再的告诫,你不要再这么兴奋了,而且我不想兴奋。
同学兴奋我也兴奋,我兴奋同学更兴奋。
但是我现在也有一点把握,你看我国内国外这么跑,从去年到日本,到香港,一直到现在,我才刚从韩国回来,回来之后又到上海。
上海电视台,“大辛亥”,他们花样很多,一定要把这个嘉宾弄到他们的工作室,还弄个化妆师、灯光师。
本来回来也没有事了,结果又碰上这个宋庆龄故居,孙中山故居,又要去看一看。
那我当然应该去看一看,因为别的人可以不看,但是孙中山、宋庆龄的故居那必须要看一看。
这个宋庆龄对我还有一点关爱的。
给我们的书题了字,给我们的“武昌起义纪念馆”又题了字。
因为呢,有些,老太太还有一点印象,所以必须要到宋庆龄墓前献个花,鞠了三个躬。
但又有些事情呢,他们说宋庆龄逝世今年正好是三十年,这三十年,所以又要开会。
马上5月底了,就又要去开这个“纪念宋庆龄三十年”。
因为在目前学术界、历史学界,真正跟宋庆龄有一点联络的人不多了,我算一个。
我研究张謇,张謇的故乡,海门常熟镇,乡下。
一个镇居然办了一个很大很大的纪念馆,花了7千多万盖了一个大的纪念馆,要落成。
张謇的孙子,原来也是人大常委法制委员会的副主任,就打电话给我。
《民报发刊词》读后感
《民报发刊词》读后感《民报发刊词》读后感一、前言《民报发刊词》是一篇令人深思的文章,通过对新闻报道与媒体责任的思考,提出了媒体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变迁并履行社会责任的观点。
本文通过讲述一个真实的新闻故事,引导读者思考媒体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二、目录1、引言2、新闻报道的力量2.1 文章开篇引入的真实案例2.2 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2.3 媒体的责任与角色3、媒体的社会责任3.1 传递准确信息3.2 促进社会进步3.3 引导公众舆论4、媒体参与社会变迁4.1 媒体在推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4.2 民众的知情权与媒体的信息传递4.3 媒体在宣传社会公益与正义中的责任5、总结5.1 总结全文观点5.2 对媒体角色的再思考三、正文2.1 文章开篇引入的真实案例文章开篇引入一起发生在社会上的真实案例,一个由于媒体对事件的报道而引发了公众热议的事件。
通过这个案例,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媒体对于社会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于媒体责任的思考。
2.2 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本章节主要讲述了新闻报道对于社会的影响。
新闻报道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工具,具有把真相传递给大众的重要作用。
当媒体获取并报导一件事情时,这些信息会迅速传播到全社会,对公众的思维和态度会产生重要影响。
2.3 媒体的责任与角色媒体在社会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角色。
媒体不仅要追求真实和客观的报道,还要通过新闻报道提醒和引导公众关注社会问题,起到监督与批评的作用。
媒体在信息时代中,承担着传达和引导社会价值观念的责任。
3.1 传递准确信息媒体的一个重要职责是传递准确的信息。
在新闻报道中,媒体应该尽可能地提供事实,避免夸大和歪曲。
只有通过准确的报道,才能传达真相,给公众提供可信的消息来源。
3.2 促进社会进步媒体在社会发展中起到推动进步的重要作用。
通过报道社会的问题与挑战,媒体可以引发公众的关注与讨论,促进社会变革与进步。
媒体报道不仅要关注矛盾与不公平,还应该展现正义与公正,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民报发刊词读后感
民报发刊词读后感作为一本新刊物,《以民报》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社会观察,吸引了众多读者的关注。
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新闻事件的报道,更能感受到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
作为读者,我深深被《以民报》的发刊词所打动,让我不禁产生了一些感慨和思考。
首先,发刊词中对于《以民报》的定位和使命给予了清晰的阐述。
它不仅仅是一个新闻报道的平台,更是一个社会观察者和思考者。
它力求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呈现事实,同时也不忘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这种立场和使命感让我对《以民报》充满了期待,我相信它将会成为一个引领舆论、影响社会的重要力量。
其次,发刊词中对于新闻报道的态度和原则也给予了明确定位。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报道往往充斥着各种流言、谣言甚至虚假信息。
而《以民报》承诺坚守事实,坚持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这种对于新闻报道的态度让我对《以民报》充满了信任,我相信它将会成为我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
最后,发刊词中对于社会责任和使命感的强调也让我深受触动。
作为一家媒体,尤其是一家立足于社会的媒体,《以民报》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利润,更是为了履行社会责任,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种使命感让我对《以民报》充满了敬意,我相信它将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力量。
通过阅读《以民报》的发刊词,我深刻感受到了这本刊物的使命和价值观。
它不仅仅是一本新闻报道的平台,更是一个思想的交流和碰撞的空间。
它将会引领社会舆论,影响社会发展,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力量。
我期待着《以民报》未来的发展,相信它将会成为一家有影响力的媒体,为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小议《民报》对民族主义的宣扬-精选文档
小议《民报》对民族主义的宣扬一、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民族主义,普遍的理解是对于本民族的一种情感,也是一种坚持民族区域单元和民族自治统一关系同时存在的一种政治意识形态。
作为一种政治思潮,民族主义在19世纪末由欧洲传入中国,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余英时就曾指出,百年来中国历史发展最大的动力,非民族主义莫属。
①关于民族主义的类型划分,近代以来至少有200余种。
其中对晚清至民国这一时期的中国影响最大的,自然是孙中山所领导的革命派的民族主义。
他们以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中心符号,以岳飞、文天祥等在当时看来是反抗外族入侵的英雄人物为辅助,构建出了革命派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并借以反对当时作为内部统治者的满清皇朝。
②二、《民报》与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为了进行宣传,革命派建立了自己的报刊体系。
《民报》就是革命派中的主要政党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
《民报》于1905年创刊,是一份大型月刊,是革命派的主要宣传阵地。
孙中山认为《民报》的成立,一方面作为同盟会的喉舌,宣扬正义;一方面则对抗当时改良派所主张的要求在中国实行开明专制的君主立宪制度,对革命派的革命活动起到助推的作用。
《民报》对推动清朝末年中国社会革命思潮的高涨,并促成辛亥革命的最终爆发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民报》的诞生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政治理论体系的初步架构。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中国的知识分子当中,曾经流行这样一种观点:即中国的历史与欧洲不同,长期以来早就形成了自己的民族国家,因此民族主义思想在中国有着一个漫长的历史。
这种说法看似有道理,但若深究,便会发现其中的不当之处。
从严格意义上讲,古老的中国没有出现过民族主义的概念,有的只是对某朝某代的认同而已。
中国人在传统观念上不爱说“国家”,而更爱说“天下”。
这实际上不是民族国家或政治共同体,而是以王朝作为划分群体的概念。
这一概念到了清朝末年,在西方的坚船利炮的轰击之下逐渐开始瓦解。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士大夫阶层对现代世界的国际格局开始有所了解,他们逐步认识到其实中国并不是“天下”的中心。
《民报发刊词》读后感
《<民报>发刊词》读后感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华侵略日益扩大。
他们不仅加强了对清政府地方政治控制,而且还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
矿山、铁路的利权更是他们的掠夺对象。
同时,清政府的统治日益腐败,而清末新政更是加剧了社会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得到前所未有的激化,民不聊生。
就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出国留学的青年学生也开始接触到近代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
于是,1905年8月20日,在东京赤坂区民宅房,中国革命同盟会正式成立,而《明报》作为同盟会机关刊物,为促进革命运动的发展﹐指明广大革命群众斗争的方向起着无可替代的地位。
在孙中山先生伟大的革命生涯中,这篇发刊词同样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文章开篇,孙中山先生通过其对社会现状独到的认真观察和深入思考,评判了当时知识分子虽满腹经纶,大谈救国之道却虚有其表,不切实际的可悲现状(求其斟时弊以立言,如古人所谓对症发药者,已不可见,而况夫孤怀宏识、远瞩将来者乎),并借此顺势在下文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学习和研究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下者不堪其苦,则民权主义起;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充分认识到中国推行民族主义、民权主义的迫切性(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与推行民生主义的可行性(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从“以民为本”(是三大主义皆基本于民)的宗旨出发,首次提出了救国救民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思想,这也是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发刊词最后,一字一语无不蕴含着孙中山对中华民族深沉的爱与崛起的信念(翳我祖国,以最大之民族,聪明强力,超绝等伦),并大声疾呼有识之士贯行三民主义,使这一理念深入人心,则中国富强指日可待,中国不再受外敌欺辱,中国国民不再受封建统治的压迫。
《民报发刊词》读后感
《民报发刊词》读后感民报发刊词读后感一、引言民报作为一份重要的新闻报纸,一直以其客观、真实的报道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深厚信赖。
我在阅读《民报发刊词》后深受启发,以下是我对此文的一些感悟和思考。
二、信任与责任的重要性在《民报发刊词》中,作者强调了信任与责任的重要性。
作为新闻媒体,信任是立足之本,只有赢得读者的信任,才能真正发挥媒体的力量。
而责任则是新闻媒体必须承担的重要义务,只有尽到媒体责任,才能为社会带来真实、客观的信息。
三、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在文中,作者强调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应该坚守客观公正的原则,不带有个人主观色彩或偏见地报道事件。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读者提供准确可信的信息,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世界。
四、新闻报道中的道德规范《民报发刊词》还提到了新闻报道中的道德规范。
作为媒体人,我们应该始终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遵守新闻行业的道德规范。
不泛滥、不低俗、不刺激、不不实,真正做到“言之有物,行之有据”。
五、对公众意见的尊重与回应在《民报发刊词》中,作者还谈到了对公众意见的尊重与回应。
作为新闻媒体,我们应该始终关注读者的需求和意见,及时回应他们的反馈,并加以改进。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读者,提升新闻媒体的形象和影响力。
六、总结与展望通过阅读《民报发刊词》,我对新闻媒体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我相信,只有坚守信任与责任的原则,始终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遵守道德规范,回应公众意见,媒体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社会进步和民众幸福做出贡献。
附件:(请自行添加附件)法律名词及注释:1·信任:指读者对媒体的信任程度,包括对媒体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的认可。
2·责任:指媒体在报道中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包括准确报道事实、客观公正地表达观点等。
3·客观性:指新闻报道中不带有个人主观色彩或偏见的特征,力求客观真实地呈现事实。
4·道德规范:指新闻行业内规定的一系列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以保证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公信力。
民报发刊词读后感
民报发刊词读后感
《以民报》发刊词读后感。
《以民报》是一本以人民为中心的报纸,它的发刊词中强调了
对人民利益的关注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通过读完《以民报》的发
刊词,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份报纸对人民的关怀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也对报纸的宗旨和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
首先,发刊词中强调了人民的利益至上。
人民是一个国家的根基,没有人民的支持和信任,任何报纸都无法生存。
《以民报》的
发刊词强调了对人民利益的关注,这一点让我深受触动。
在当今社会,很多报纸都只关注商业利益,而忽视了人民的利益。
《以民报》的做法让我看到了一种新的理念,也让我对这份报纸产生了浓厚的
兴趣。
其次,发刊词中强调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社会问题是一个国
家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关系到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稳定。
《以民报》的发刊词中提到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这一点也让我深
受感动。
在当今社会,很多报纸都只关注娱乐八卦和社会新闻,而
忽视了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
《以民报》的做法让我看到了一种新
的理念,也让我对这份报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总之,通过读完《以民报》的发刊词,我对这份报纸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它的宗旨和理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相信,《以民报》一定会成为一份受人民欢迎的报纸,也会成为一份对社会有着积极影响的报纸。
希望《以民报》能够不断进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民报〉发刊词》之我见
《 <民报 >发刊词》之我见
唐鸿 鸣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摘 要 :十九 世 纪 下半 叶, 中 国三十年 轰轰 烈 烈的洋 务运 动 被 甲午 中 日战争 粉碎 得 不堪 一击 。 中国人 自此普遍 萦 绕着一种莫名其状的恐惧感。以孙 中山为代表 的革命主义 “ 末流 ,经数十年的努力发展成这与立宪党分庭抗礼的 “ 主 流” 。1 9 0 5 年1 0月 2 0日,孙文 先 生在 民报 发刊词 上 首次提 出 三 民主义” 。近人 有感 叹孙 中 山的 “ 三 民主义 已经 被研
就 是本 质 。 开市 场 ,这梦魇 萦绕 几代 外 国人 。但 是 中 国的消 费能力 没 我读 《 <民报 >发 刊 词》 主要 有 四方面 内容 。其 一孙 有根 本性 的提 升 ,消 费习惯依 旧是 自给 自足 。当 时中 国君 文 指 出当时 的知 识分 子夸夸 其 谈 ,毫 无用 处 。其二他 认为 言 专制 国家 ,它 的消 费当然也 是等 级性 的 ,皇族视 国家 为
欧美 的先 进 在 于推 行 了三 民主 义 ,并 且使 用 了一 些例 证 。 其 三 阐述 了 “ 三 民主义 ”在 中 国的可 行性 。最 后他 号召大
自家 家产 。 当 中国军 队在 英美 的大炮 面 前显得 不堪 一击 时,构 建 家 使用 “ 三 民主 义 ”为实现 “ 政 治革 命 、社会 革命而 毕其 “ 中华 民族 ”“ 炎黄 子孙 ” 的民族 主义就 显得 十分 紧迫和 重 功于一 役 ”而 奋斗 ! 要 。孙 文 先生 认为 欧美推 行 “ 三 民主 义 ” , 中 国也应 该 推 孙 文先 生对 中 国知识 分子 的看法 可谓 一针 见血 。他 写 行 “ 三 民主义 ” 。 道 :“ 娉 词 以为美 , 嚣听 而无 所 终 ,摘 埴 索涂 不 获 ,则反 民权 的实 行是 有 条件 的。 古德 诺写 道 :“ 在 人 民知 识 复其词 而 自惑 。 ” 其实 ,中 国在与 列强 的战争 中 的最大 失 程度 比较 低 的国家 ,那 里 的人 民平 时没 有参 与政 治活动 和 败 不在 于签 订屈 辱 的条约 ,而在 于 战争 的惨痛 结局 并没有 了解 国家 大事 , 因此完 全没有 政 治智 慧,一 旦草 率地实 行 改变 中 国的社会 格局 的一 丝一 毫 。在 过 去的两 千年 , 中国 共和 制度 ,一 定没有 好 的结果 。 ” 显 然当 时的 中国没有 实 绝 对不 止一 次面 临过 像近代 中国这样 的 危机 ,但是 中 国也 现 民权 的条件 。民权 需要强大 的社会基 础 ,否则 只是镜 中 从 来没 有像 近代 这般 无奈 。按 胡适先 生 的研究 , 中国之所 月和 水 中花 。民 国初年 的 《 选 举法 》对财 产 的规定 是年 纳 以在无 数次 危机 中安 然前行 ,是因为 中 国总能 在被 异族征 税 2元 以上 , 以及 有 5 0 0 元 以上 的不动 产 者 才有 选 举权 。 服 之后 反超 征服 者 ,让征服 者 同化 于中 国文 明之 中。但在 而 商人是 几乎 没有 不动 产 的。最后 的选举 结 果证 明商 民在 1 9世 纪末 的 中国 士大 夫 阶 层 已 由一 个勇 于 创 新 的阶 层变 国会 的议 席不 超过 总议席 的 3 %. 可 以这么说 ,根 本没有 所 得保 守怕事 。他 们顾 及 自己 的身份地 位 ,不愿 意将 时代 形 谓 的资产 阶级 政党 和政 权 ,国 民议会和 共和 制度 只不过 是 势认 真 仔细 地进 行 讨 论。 其 中最 典型 的例 子 就是 林 则 徐, 些士大 夫在 书本 理 论上学 习一 些西方 的议 会 民主 制 的理 他 已经 深刻 地 了解到 当时 中 国的真 正情形 是什 么 ,但是他 论和 操作 规程 而 己。正 如河南 都 督张镇 芳写 信给 陆军总 长 只是 象征性 地提 出 了 “ 开 眼看 世界 ”这 一说法 。康 有为 除 段 祺瑞 时说道 :“ 我 以为 , 目前 的局势 ,虽然 外患 很严 重 , 了盲 目乐观 和一 些假 设性 的前 提外 , 同样 并没 有对 如何才 但 是 内忧 更 厉害 。上 海 欢迎 国会 团听说 已经解 散 ,但 是 ,
《民报》发刊词
《民报》发刊词《民报》发刊词孙文近时杂志之作者亦夥矣。
夸词以为美,嚣听而无所终,摘填索涂不获,则反覆其词而自惑。
求其斟时弊以立言,如古人所谓对症发药者,已不可见。
而况夫孤怀宏识,远瞩将来者乎?夫缮群之道,与群俱进。
而择别取舍,惟其最宜。
此群之历史,既与彼群殊,则所以掖而进之之阶级,不无后先进止之别。
由之不贰,此所以为舆论之母也。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
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
洎目帝其国,威行专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则民权主义起。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而立宪政体殖焉。
世界开化,人智益蒸。
物质发舒,百年税于千载。
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
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嬗场时代也。
是三大主义,皆基本于民。
递嬗变易,而欧美之人种胥冶化焉。
其他施维于小己大群之间,而成为故说者,皆此三者之充满发挥而旁及者耳。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是故或于人为既往之陈迹,或于我为方来之大患,要为缮吾所有事,则不可不并时而弛张之。
嗟夫,所陟卑者,其所视不远。
游五都之市,见美服而求之,忘其身之未称也,又但以当前者为至美。
近时志士,舌敝唇枯,惟企强中国以比欧美。
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
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
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
而况追逐于人已然之末轨者之终无成耶?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
及今而后发见之,又不能使之遽去。
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还视欧美,彼且瞠乎后也。
翳我祖国以最大之民族,聪明强力,超绝等伦,而沈梦不起,万事堕坏。
幸为风潮所激,醒其渴睡,旦夕之间,奋发振强,励精不已。
则半事倍功,良非夸曼。
惟夫一群之中,有少数最良之心理,能策其群而进之,使最宜之治法,适应于吾群之进步,适应于世界。
【初中历史】初中历史知识点:孙中山创建革命党(三民主义)
【初中历史】初中历史知识点:孙中山创建革命党(三民主义)兴中会:兴中会是中国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于1894年11月,由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式成立。
兴中会的革命纲领和奋斗目标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1895年2月,孙中山到香港,联合当地的进步团体辅仁文社,成立了兴中会总部,重新修订了《兴中会章程》,并建立、健全了各级组织。
檀香山兴中会的创建和香港兴中会总部的成立,标志着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基本形成,从此坚定地走上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革命道路。
1895年10月,兴中会发动了广州起义,因事泄而未成。
1905年兴中会与华兴会、光复会等共同成立中国同盟会。
同盟会: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是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海外中国人为主的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于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成立,大会推举了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科总干事。
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是《民报》,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同盟会的成立基本上结束了各革命团体分散斗争的局面,使中国的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核心和明确的奋斗目标。
同盟会曾试图在中国多处组织起义,试图推翻清政府,但是都没有成功。
武昌起义成立后不久就开始出现了分裂。
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民主革命的思想的集中概括。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十六字政治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即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满族贵族为首清朝政府,建立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国家。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君主专制制度,这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民生主义内容是“平均地权”,其核心是解决土地问题。
三民主义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纲领。
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的关系:孙中山创建革命党: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了革命团体兴中会,它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报>发刊词》读后感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华侵略日益扩大。
他们不仅加强了对清政府地方政治控制,而且还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
矿山、铁路的利权更是他们的掠夺对象。
同时,清政府的统治日益腐败,而清末新政更是加剧了社会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得到前所未有的激化,民不聊生。
就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出国留学的青年学生也开始接触到近代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
于是,1905年8月20日,在东京赤坂区民宅房,中国革命同盟会正式成立,而《明报》作为同盟会机关刊物,为促进革命运动的发展﹐指明广大革命群众斗争的方向起着无可替
代的地位。
在孙中山先生伟大的革命生涯中,这篇发刊词同样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文章开篇,孙中山先生通过其对社会现状独到的认真观察和深入思考,评判了当时知识分子虽满腹经纶,大谈救国之道却虚有其表,不切实际的可悲现状(求其斟时弊以立言,如古人所谓对症发药者,已不可见,而况夫孤怀宏识、远瞩将来者乎),并借此顺势在下文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学习和研究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下者不堪其苦,则民权主义起;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充分认识到中国推行民族主义、民权主义的迫切性(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与推行民生主义的可行性(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
而去之易),从“以民为本”(是三大主义皆基本于民)的宗旨出发,首次提出了救国救民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思想,这也是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发刊词最后,一字一语无不蕴含着孙中山对中华民族深沉的爱与崛起的信念(翳我祖国,以最大之民族,聪明强力,超绝等伦),并大声疾呼有识之士贯行三民主义,使这一理念深入人心,则中国富强指日可待,中国不再受外敌欺辱,中国国民不再受封建统治的压迫。
(惟夫一群之中,有少数最良在心理能策其群而进之,使最宜之治法适应于吾群,吾群之进步适应于世界,此先知先觉之天职)。
从1840年6月的鸦片战争以来,由于清政府建王朝的腐败统治,中国落后的经济技术,反侵略战争都以中国的失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的签订而告结束的。
更甚者,许多官员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为了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与自身的政治地位,常常压制与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战争,导致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大。
所以,我认为,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专制统治,首先革之(非革命无以救垂亡),况且此时的朝廷是洋人的朝廷,若不先推翻最基本的民族矛盾,反帝又何去何从。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一个民族独立的国家,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这就是孙中山先生所说的民族主义与民生主义。
孙中山先生发现,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中的诸多社会问题,其根源在于
未能解决土地问题。
为了使中国富强,避免产生贫富悬殊的现象,避免出现社会危机,他提出了民生主义,主张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
(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还视欧美,彼且瞠乎后也。
)
当然不可避免,三民主义也许会存在一些缺陷。
但就当时而言,三民主义是进步且正确的,正如孙中山先生本人所说,“人类对于一件事,研究当中的道理,最先发生思想;思想贯通以后,便起信仰;有了信仰,就生出力量。
所以主义是先由思想再到信仰,次由信仰生出力量,然后完全成立。
何以说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呢?因三民主义系促进中国之国际地位平等、政治地位平等、经济地位平等,使中国永久适存于世界,所以说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
”
孙逸仙,一生操劳,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建立兴中会、同盟会,发动广州、惠州、黄花岗等十次武装起义,到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建立临时政府、举行二次革命,到组织和改造国民党、组建黄埔军校、实施国共合作,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他抛却个人名利,大公无私,果断让位袁世凯,促成清帝退位并造成封建制度的彻底灭亡,彰显其伟大胸怀。
孙中山的理论学说、立场信念和品德情操,可说是一枝独秀前无古人。
而本篇发刊词可以说为广大中国贫苦民众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作出一定的贡献,其首先提出的三民主义为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并扩大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影响,促使民主共和旗帜飘扬和革命思潮深入民心,可以说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风起云涌的历史新篇章。
虽然最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未能彻底实现革命目标,但这只是历史的自然演进,成者王败者寇罢了,决非孙中山个人的思想行动所能左右,中国近代史上这场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失败了,但也正是这场轰轰烈烈和正义悲壮的革命,为其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作出了演示、提供了经验、准备了条件。
故而,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功载千秋,万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