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西方本体论哲学终极思维的嬗变
古希腊哲学中本体论思想的嬗变
古希腊哲学中本体论思想的嬗变古希腊的存在论思想开启了哲学的本体论转向。
巴门尼德是开端,接着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通过分析与古希腊本体论思想有关的重要哲学家的思想,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这一时期本体论思想发展的脉络及其历史的演变。
标签:古希腊哲学;存在论;本体论古希腊哲学的主题是获得关于宇宙万物的必然性或规律的认识。
古希腊早期哲学就已经提出本体的问题。
这个问题在当时被称作“始基”,就是说明世界本原是什么。
巴门尼德是本体论的奠基人,他是第一个将“存在”看作是哲学的研究对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本体论思想的形成、繁荣与衰落构成了古典哲学兴衰史的一条主线。
形而上学或本体论起源于“存在”这个概念,因而该问题是本体论这一概念的问题的核心。
一、巴门尼德的“存在”巴门尼德他是爱利亚学派的主要代表。
在他的哲理长诗一开篇,巴门尼德就借女神之口为众人指点迷津,希望把人们从黑暗带到光明中。
我们的认识面对着两条路,一条是“真理之路”,一条是“意见之路”。
“真理之路”以“存在”为对象,“意见之路”则以“非存在”为对象。
“非存在”不是不存在,而是既存在又不存在的自然事物。
在巴门尼德看来,只有存在是可以思想和述说的,因为它与真理同行。
因此,知识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存在之路。
巴门尼德把以往的自然哲学都看作是“意见之路”,他现在做的是使哲学走上“真理之路”。
希腊哲学从一开始就把寻求知识做为最高的理想,但是在自然哲学这一领域却难以达到这个高度,因为它局限于感性的经验和崇尚本原的无定性中,这使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为基础的知识成为不可能。
如果说以泰勒斯为首的自然哲学家所追问的是时间在先,那么巴门尼德则扭转了哲学的方向,他追问的是逻辑上在先的本质,即“存在”。
巴门尼德关于哲学的研究与论述是希腊哲学的转折点,即便它的意义直到苏格拉底之后才得以显现。
巴门尼德他对哲学的贡献有很多。
第一,划分了两个世界。
即现象世界与本质世界,这为以后西方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本方向。
古希腊哲学中本体论思想的嬗变
古希腊哲学中本体论思想的嬗变【摘要】史诗般地承载了古希腊哲学的发展脉络。
起源于古希腊哲学早期的本体论思想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手中得以不断升华。
柏拉图着重于理念的抽象存在,而亚里士多德则更加注重实际世界的物质存在。
克里特派哲学对本体论的质疑引发了一场思想的洗牌和争论。
古希腊哲学中本体论思想的后续发展则在霍勒斯特和伊壁鸠鲁的倡导下拓展了新的思路。
本体论思想的影响和意义不仅在古希腊哲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深刻影响了后世哲学思想的演变和发展,为人类思维提供了珍贵的启示。
【关键词】古希腊哲学、本体论、嬗变、起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克里特派哲学、质疑、影响、意义1. 引言1.1 古希腊哲学中本体论思想的嬗变古希腊哲学中本体论思想的嬗变从古希腊哲学的起源开始,逐渐演变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代表的不同立场,同时受到克里特派哲学的质疑和挑战,最终在后续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本体论思想在古希腊哲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影响了后世哲学家的思想和研究方向。
通过对古希腊哲学中本体论思想的嬗变进行探讨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古希腊哲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及本体论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在本体论思想的研究中,我们能够看到古希腊哲学家对存在、实体、本原等问题的思考和探讨,以及他们对世界本质的探究和认识。
古希腊哲学中本体论思想的嬗变是哲学史上重要的议题之一,也是古希腊哲学中具有深远影响和启示意义的思想之一。
2. 正文2.1 古希腊哲学中本体论的起源古希腊哲学中本体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早期的思想家们,他们尝试探讨世界的本质和根源。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赫拉克利特。
毕达哥拉斯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数字构成的,他将世界视为一个有秩序的整体。
赫拉克利特则主张万物流变,强调不断变化和变通的存在。
这两种观点代表了古希腊哲学中本体论思想的最初探索。
除了毕达哥拉斯和赫拉克利特,古希腊还有许多其他哲学家对本体论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例如巴门尼德斯提出了一元主义,将世界视为一个根本实体的集合。
中西哲学对“本体”问题之思考
中西哲学对“本体”问题之思考【摘要】本文探讨了中西哲学对“本体”问题的思考。
首先介绍了西方哲学对“本体”问题的理论传统,包括柏拉图的观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实在论。
然后探讨了东方哲学对“本体”问题的独特视角,如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观念。
通过对比分析中西哲学对“本体”问题的异同,发现两种哲学理念在本体观上存在差异。
在对话与交流方面,中西哲学对“本体”问题的启示为人类思维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最后探讨了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本体”问题再思考,强调了中西哲学对“本体”问题的现实意义和未来发展。
整体而言,本文旨在探讨本体问题在跨文化哲学对话中的重要性,为哲学界的思想交流搭建了桥梁。
【关键词】本体问题、中西哲学、理论传统、独特视角、对比分析、对话与交流、现实意义、未来发展、跨文化哲学对话1. 引言1.1 中西哲学对“本体”问题之思考本体问题是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关乎存在的本质和实体的本原。
在中西哲学中,对于本体问题的思考有着不同的传统和观点。
中西哲学对本体问题的思考,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显著的差异。
西方哲学在对本体问题的探讨中,注重逻辑推理和概念分析,强调理性思维和哲学体系的建构。
东方哲学则强调直觉、体验和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人与自我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对比分析中西哲学在本体问题上的理论传统和独特视角,可以深入探讨其异同之处,探寻其中的启示和反思。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本体问题的再思考变得尤为重要,对中西哲学的现实意义、未来发展以及跨文化哲学对话的重要性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对于中西哲学在本体问题上的思考,应当既尊重其传统,又积极开拓新的视角,推动哲学思想的融合和交流。
2. 正文2.1 西方哲学对“本体”问题的理论传统西方哲学对“本体”问题的理论传统主要源自古希腊哲学,特别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他提出了“理念”的概念,认为现实世界是由不变的理念和可变的物质组成,而理念是真实的本体。
亚里士多德则强调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存在的本体,他认为本体是实在的实在,是所有事物共同的根源。
西方文论的三种形态和两次转型
西方文论的三种形态和两次转型梁工内容提要:西方文论发展和嬗变的历史上交织着纷繁复杂的文学观念和理论学说,粗略划分,可分出三个主要阶段,依次是从古典时代到16世纪、从17世纪到19世纪,以及20世纪。
这三个阶段各有其主导性的文论形态,分别是本体论文论、认识论文论和语言学文论。
从本体论文论过渡到认识论文论,以及从认识论文论过渡到语言学文论,构成西方文论形态的两次重大转型。
关键词:西方文论本体论认识论语言学转型作者简介:梁工,河南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圣经文学、比较文学。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多元文论与圣经批评的关系研究”(编号07 BZW004)的阶段性成果。
Title:Three Patterns and Two Transforms of Western Literary TheoryAbstract: There are complicated literary ideas and theories in the developing and changing history of westem literary theory. Generally speaking, they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successively: classical times to the 16th century, the 17th t0 19th century, and the 20th century. The three stages have their dominant literary theories which are separately concemed with ontology, epistemology, and linguistics. Two great transforms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are the change from ontology to epistemology, and the change from episte- mology to linguistics.Key words: westem literary theory ontology epistemology linguistics transform Athor: Liang Gong is professor at Institut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Culture, Henan Uni- vercity. His research area is Bible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Email: hdlianggong@ 263. net.一、本体论文论西方文论发端于古希腊,以古希腊哲学为根基。
西方哲学发展史的三个基本阶段
关于西方哲学发展史的三个基本阶段————————————————————————————————作者: ————————————————————————————————日期:ﻩ关于西方哲学发展史的三个基本阶段哲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反思,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能够从最高层次上反映出人类思维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过程的每一个特定发展阶段,人类必然具有这个阶段所特有的思维现象。
西方哲学史以其具有明显的发展阶段性而著称,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一个不断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一个杀死了另一个,并且埋葬了另一个。
”在这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直至现代西方哲学,可以从总体上划分为下面三个大的阶段:古代本体论哲学阶段、近代认识论哲学阶段和现代人类学哲学阶段。
(一)古代本体论哲学阶段从欧洲哲学的起源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哲学兴起这一阶段的西方哲学,是哲学家们在对自我缺乏认识的情形下进入哲学领域的,因而必然带有自发性和蒙昧性,通常把它称为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哲学形态。
在这个时期,哲学家们主要研究的是关于客观世界本身(即纯粹客体)的问题。
他们试图从万事万物的多样性存在中寻找出一种共同的本质性的东西,从而解决世界的本原问题。
由于他们还处于人类思维发展史上的童年阶段,对人自身的认识极为贫乏,而且还受到各种宗教意识形态的侵蚀,因而,古代的本体论哲学范畴必然具有直接性、抽象性和模糊性的特征。
反映了古代哲学家的思维方式:直观、比喻和猜测。
而这恰恰说明:人类的认识是从感性的直观开始的。
在这个阶段,由于人类的认识圆圈还比较狭小,哲学家们便易于发现,因而对存在问题表示乐观。
古代本体论哲学家们尚处于反思前或非反思的我思哲学阶段。
通俗地说就是:“我去思索世界”。
随着人文哲学的兴起,“人”的地位逐渐从哲学中突出出来,特别是笛卡儿我思哲学的诞生,标志着古代本体论哲学的终结。
ﻫ(二)近代认识论哲学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十九世纪上半叶(康德、黑格尔所生活的时代)。
古希腊哲学中本体论思想的嬗变
古希腊哲学中本体论思想的嬗变【摘要】古希腊哲学中的本体论思想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嬗变。
从古希腊哲学的起源开始,本体论思想就成为哲学家们探讨的重要课题。
柏拉图对本体论的贡献主要是提出了理念的观念,认为现实世界是理念的投影。
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基础上发展了形而上学,强调事物的实体本质。
新柏拉图主义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融合起来,提出了更加完善的本体论体系。
古希腊哲学中的本体论思想在不同阶段不断演变,为后世哲学思想留下了深远影响。
古希腊哲学中本体论思想的嬗变体现了人类对于现实世界本质的不断追求和探索。
【关键词】古希腊哲学、本体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新柏拉图主义、演变、起源、贡献、发展、影响、总结1. 引言1.1 古希腊哲学中本体论思想的嬗变古希腊哲学中本体论思想的嬗变源自古希腊哲学的兴起,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和发展。
本体论是哲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探讨实体的本质、存在和关系。
古希腊哲学家们在对世界的认识和探索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本体论思想,这一思想体系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和完善。
古希腊哲学的起源可追溯到毕达哥拉斯学派和海里克利特学派,这些古代哲学家们首次探讨了实体和存在的本质。
柏拉图则在这一思想基础上发展出了他的理念世界观,认为真理和理念是永恒不变的。
亚里士多德则对本体论进行了深入的哲学思考,提出了他的形而上学观点,强调世界中的实体和形式。
新柏拉图主义的哲学家们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基础上,将本体论思想与宗教信仰相结合,形成了新的哲学体系。
古希腊哲学中本体论思想的演变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哲学界,也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古希腊哲学中本体论思想的嬗变的探讨和总结,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哲学家们的思想进程,以及这些思想对后世哲学发展的启示和影响。
2. 正文2.1 古希腊哲学的起源及其本体论思想古希腊哲学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最早的哲学家被称为“前苏格拉底思想家”,如毕达哥拉斯、希波克拉底等。
他们关注宇宙的本质和根源,探讨存在的本体和形而上学问题。
从“本体论”到“伦理学”:西方形而上学的本真转向
从“本体论”到“伦理学”:西方形而上学的本真转向摘要:生存实践性的主题意识在后形而上学的合法性上占有自身的“席位”。
要真正理解“后形而上学”的深层根据,必须置越于纯粹理论话语的圈子,从“实体思维”转向“实践伦理思维”的界面,看到后形而上学的理论命运与人生存命运之间的内在生存的隐喻关涉,而非单一的在某一限定的维度里进行单一形式的逻辑思辨或置界、越界,这才是后形而上学生存的旨趣,同时也是伦理学维度在其“晦蔽”“去蔽”后的“敞亮”。
关键词:形而上学;本体论;存在论;伦理学;在者;他者形而上学包含二重维度,即“本体论维度”和“实践伦理维度”。
“本体论维度”彰显知识本位的理性思想,凸显对自然科学的追慕与崇拜;“实践伦理维度”倚重于生存智慧的超越性,注重个体的生存现实与思想本身的经验。
理性若不上升到实践智慧的品质,它就是一种低级的理性;实践生存智慧若得不到理性的锤炼与升华,它即是无根的,一种无根的生存经验是担当不起建立形而上学历史的重负的。
所以这两者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的。
在这个意义上,形而上学的本性可以归附到人的本性上来,即为人的理性崇拜(求知)和超越性的追求(成道)。
而这两个维度的内在关联及其张力,既彰显出形而上学的生命力之“在”,也勾画出人之本性深处的超越本性的超越之“在”。
但在形而上学的历史当中,其自身的“生存实践的伦理维度”却是晦蔽于“本体论维度”,结果“本体论维度”却是大行其道。
不过作为“后形而上学”的“实践伦理维度”也并非在消极中以至于自行陨灭,而是在生存的义理中不断地冲击着、颠破指引着“本体论维度”。
一沉沦是“思”的沉沦,无“思”即构成形而上学逝亡之“筌象”。
从柏拉图哲学以来,“思”就赋予哲学本身一种内在的特质,无论是后来“思”(无蔽)之开启还是”思”之隐失,“思”昭示了哲学的在场性。
此种“思”是超越经验世界的“思”,从“思之物”进达所谓的“本质世界”,用柏拉图的言辞指谓为“理念世界”。
无论是笛卡尔的“我思”(指向“思”本身之“思”,个体被悬置),或是康德的“先验自我统觉”(“思”在这里替换为先验的自我意识统一性),或是费希特的“自我”(“思”指向“绝对我思”),还是后来的胡塞尔的“先验我思—思—思之物”(思归于先验结构)都在围绕“思”来做哲学。
从实体本体论到主体本体论——谈西方哲学史上本体论思维的嬗变
从实体本体论到主体本体论——谈西方哲学史上本体论思维
的嬗变
贾剑锋
【期刊名称】《沧桑》
【年(卷),期】2007(000)005
【摘要】在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世界中长期存在着科学的机械必然性与自由理念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在哲学上实现一次改革,以解决现实问题。
反映到哲学上即传统的实体本体论和近代认识论之间的矛盾,其实质即思存同一性问题。
黑格尔通过主体本体论的建立解决了这一个时代难题,其意义是非同小可的。
【总页数】2页(P139-140)
【作者】贾剑锋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硕士研究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
【相关文献】
1.从本体论到伦理学——勒维纳斯他者伦理学对西方哲学的批判性变革 [J], 孙庆斌
2.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语言论——中国美学史上审美直觉理论的发展轨迹 [J], 唐虹
3.从物质本体论到过程本体论的嬗变 [J], 李佳
4.从实体本体论到文化本体论──论当代哲学的转向 [J], 李无苑
5.交互主体性:从关系本体论到关系认识论——《世界交互主体的存在结构》解读[J], 张一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代西方哲学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
现代西方哲学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刘放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包括德国古典哲学在内的整个近代西方哲学。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有了诸多新的变化和发展,呈现出一些值得注意的演进态势。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永葆青春,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就必须对此予以密切关注和深入考察,从中汲取营养,推动自身的不断创新。
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现代西方哲学的来龙去脉作宏观把握,无疑是一件富有意义的工作。
从西方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西方近代哲学通常指从笛卡尔到黑格尔这一时期的哲学,从整体上说属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其中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经验论和唯理论等派别的对立,但它们大都在不同程度上肯定哲学不应以“神”为中心,而应以“人”为中心;人可以而且应当凭借本身固有的理性能力(包括经验感知和理性反思)去认知世界。
这种理性精神既含有一种以资产阶级的人权思想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又与当时兴起的近代自然科学精神相一致。
通过对理性的倡导,当时的哲学家们把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其对象(客体)的世界明确区分开来,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被提到哲学的首位,西方哲学发展由此出现了所谓认识论的转向。
这一转向克服了古代哲学的素朴性和中世纪哲学的神秘性,对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科学反对宗教的斗争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但是,西方近代哲学同时又隐含了严重的片面性和深刻的矛盾。
这首先表现在原本丰富多彩的“理性”日益走向狭隘化、绝对化。
近代哲学家们用“理性”构建的哲学体系,往往成了与现实生活和科学发展相脱节的抽象形而上学体系。
这种体系不仅被当作“科学的科学”,而且被用来论证资本主义社会的合理性。
其次,由于将主客、心物的区分绝对化,近代哲学家在不同程度上陷入了二元论。
二元论在认识论上必然导致与理性精神相悖的独断论或怀疑论。
由于二元论将主客分离,主客体的存在都被抽象化,成了纯粹的意识实体或自在的物质实体,由此出发建立的哲学要么是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要么是与人无关的机械唯物主义或自然主义的唯物主义。
论西方哲学从知识论的本体论向意义本体论的转型
生 出 来 的 。 西 哲 的 O tl y 有 “ 体 论 ” “ 在 noo , g 本 、存
过是它表现于外 的具体形式。哲学理论的意义主要 就 在 于 思 维 方 式 的意 义 。 l 哲 学 形 态 一 旦产 生 就 ”1 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本体论构成 了哲学的主要 内容 和 哲学 发展 的 内在逻 辑环 节 , 以哲 学形 态 的改变 , 所 集 中表 现 为本体 论 的改 变 。哲 学 形 态 的 转换 , 亦称 为哲 学 的转 型 。哲 学在 西方 有 独 立 的 发 展过 程 , 鲜
本体论是哲学 的核心问题 , 是对 以时代精神与 民族精神为内容的文化精神 的深刻反映 , 是其他哲 学 观 念与 问题 的基 础 与 灵魂 。近 年 来 , 着 本 体论 随
的复兴 , 关于 西方 哲学 本体 论 的翻译 、 源 、 起 演变 、 性 质等 问题 已成 为理 论界 探讨 的一 个 重要课 题 。为 了
收 稿 日期 : 0 1—1 2 21 2— 6
从方法论 的角度看, 对本体论转型问题的思考 首先 要 区分其 理 论意蕴 与 历史形 态 。从 泰勒斯 到海 德格 尔 , 历史 上 每一 位 重 要 哲 学家 都 有 其 独 到 的本
体论思想。所 以, 历史地看 , 本体概念具有历史性和 难定 义性 , 本体 论 在 历 史 上 也 有 不 同表 现 形 态 。本 体论的理论意蕴是指任何形式的本体论都必须涵蕴
式 、 么 姿 态 、 么样 式 来 表 现 。换 言之 , 学 的形 什 什 哲 态 , 指哲 学在 历史 发 展 中所 呈 现 的一 定 的思 维 方 是
深入把握西方哲学本体论 的演变过程及 特质 , 有必 要从 哲学 形态 转 型 的角 度 , 在对 西 方 哲 学 本 体 论 形
西方哲学的两次转型及未来发展
西方哲学的两次转型及未来发展有一种说法认为西方哲学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型,一次是以苏格拉底为标志的从本体论哲学向认识论哲学的转型;一次是由近代认识论哲学向现代语言哲学的转型。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也存在着严重不足。
以苏格拉底为标志的从本体论哲学向认识论哲学的转型,严格地说应是向知识论哲学的转型,这我们在文章的后面论述。
这种说法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是把希腊化时期、罗马时期以及中世纪基督教时期看作西方哲学发展的异端而加以略去的,将近现代西方哲学看作是对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反叛和对古希腊哲学的承继而加以接上的。
因为,西方历史受外族入侵的影响很大,外族入侵常常改变了西方文化的精神、西方的社会制度及人种结构。
中国虽然也多次遭到过外族入侵,但入族入侵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文化、社会制度和人种结构,而常常是被中国所同化。
在这一点上特殊的是中国而不是西方,因为很多文明都因外族的入侵而遭到过毁灭性的打击,比如古巴比仑、古埃及和古印度文明,唯有中国,其文明并未因外族入侵而遭受过中断或根本改变--创造中国文明的依然是华夏人的后裔,不过1840年西方的入侵或许要成为例外。
希腊化时期,亚历山大大帝虽然是古希腊文明的积极推广者和传播者,但由于多年战争所带来的不安全感使这一时期的哲学缺乏生机和活力,这使得这一时期的哲学以伦理哲学和人生哲学为主,而不是认识论哲学。
罗马虽然也是希腊文明的承继者,但希腊文明的根本精神却已经改变,古希腊人热衷于理性思考,罗马人则只重实用技术。
中世纪基督教时期更是西方文明的“黑暗时代”,古希腊的理性精神被宗教信仰所取代。
事实上,不仅西方哲学,西方文化和西方社会,虽然完全忽略希腊化时期、罗马时期和中世纪基督教时期不考虑是不对的,但将近代西方文化和社会看作是对中世纪基督教时期的反叛和对古希腊文化和社会的承继却是非常恰当的。
关于所谓的西方哲学的第二次转型,即由近代认识论哲学向现代语言哲学的转型,这是不正确的。
因为语言哲学只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流派,这个哲学流派并未起到统括现代西方哲学的其它流派的作用,并且这一哲学流派由于其自身的一些缺陷而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随着现代物理学的进一步发展而衰落了,取而代之的是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科学历史主义。
西方本体哲学的发展历程
西方本体哲学的发展历程一、古希腊时期的本体哲学探索古希腊时期是西方哲学的起源,也是本体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古希腊哲学家中,泰勒斯、赫拉克利特等人提出了物质本体论,将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物质。
而柏拉图则提出了理念本体论,认为理念是真实世界的本质。
亚里士多德则进一步发展了柏拉图的理念本体论,提出了形式本体论,认为事物的本质在于其所具备的形式。
二、中世纪的本体哲学思考在中世纪,基督教的影响使得本体哲学的研究转向了神学领域。
圣奥古斯丁提出了一种神学本体论,认为上帝是世界的本质。
而阿奎那则在亚里士多德的基础上发展了神学哲学,将上帝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相统一。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本体哲学复兴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人类自身的本质和存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笛卡尔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存在主义观点,将人类的本质归结为思维。
休谟则对笛卡尔的观点进行了质疑,认为人类本体的认识是基于经验的。
四、现代哲学中的本体论思考在现代哲学中,本体哲学的思考依然是重要的研究领域。
康德提出了先验判断和经验判断的区分,强调了人类认识的限制和本体的无法知觉性。
尼采则推崇生命的本体,认为人类应该追求自身的力量和存在的意义。
五、20世纪的本体哲学转向在20世纪,本体哲学的研究转向了语言学和存在主义的领域。
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语言游戏理论,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和存在的基础。
海德格尔则提出了存在本体论,认为存在是人类的根本特征。
六、当代本体哲学的发展在当代,本体哲学的研究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分析哲学、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对本体哲学进行了各种不同的解读和扩展。
本体哲学的研究也与科学、文化、社会等领域产生了深入的交叉和互动。
西方本体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探索,经历了中世纪的神学思考、文艺复兴时期的复兴、现代哲学的思辨和20世纪的转向,最终形成了多元化的当代本体哲学研究。
本体哲学的发展历程不仅反映了人类对世界本质和存在意义的思考,也与社会、文化和科学的进步密切相关。
论西方哲学从知识论的本体论向意义本体论的转型
论西方哲学从知识论的本体论向意义本体论的转型
谢永鑫
【期刊名称】《江汉学术》
【年(卷),期】2012(000)002
【摘要】本体论是西方哲学的主要领域。
以本体论与宇宙论、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作为划分不同哲学形态的标准,可以把西方哲学的三个阶段划分为知识论的本体论与意义本体论两种形态。
古代和近代本体论是知识论的本体论,现代西方哲学则主要是意义本体论。
从哲学形态的视域看,西方哲学本体论的转型是从知识论的本体论向意义本体论的转型。
【总页数】5页(P57-61)
【作者】谢永鑫
【作者单位】许昌学院法政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16
【相关文献】
1.从实体本体论到主体本体论——谈西方哲学史上本体论思维的嬗变 [J], 贾剑锋;;
2.知识论居先与本体论居先--中国现代哲学家对本体论与知识论之关系的两种见解[J], 张耀南
3.实践的本体论意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本体论 [J], 张春平;王风晨
4.西方哲学本体论的历史演进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发展 [J], 李勇
5.拓进中的回望:美学本体论的发展历程与终极形态——兼论“本体论美学”向“存在论美学”的转型 [J], 麻天祥;詹志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Backup of 哲学思维方式的嬗变:从本体论到生成论
哲学思维方式的嬗变:从预成论到生成论[摘要]能思想、有理性是人类区别于它物的根本特征之一,纵观人类思维发展史,主要是三种思维方式的嬗变,即本体论思维方式、科学世界观的思维方式、现代的生成论思维方式,又可归结为预成论和生成论,生成论思维方式的产生是现实和必然,是认识史上的革命。
[关键词] 预成论生成论本体论科学世界观理性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海德格尔把人类的这种特性称为“能思”,在人类历史上,主要有三种思维方式在古代、近代和现代占据着统治地位,它们是本体论的思维方式、科学世界观的思维方式和生成论的思维方式,它们都是自己时代的产物,同样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三种思维方式的递嬗体现了哲学主题的转换,昭示了哲学与时俱进的革命性与批判性。
一所谓本体论指作为超验存在之本体的理论,试图从人的终极存在、初始本原中去理解和把握存在、行为根据和人的前途命运,即追求一种最高的存在、存在背后的存在也就是存在之存在的哲学思维方式。
传统形而上学是以本体论为最高目标的哲学。
它以探究世间万物的最高本体、第一原因、终极存在并用之说明万物的存在和运动作为自己的根本使命。
在世界观理论中,表现为追求世界最高统一性的终极存在;在认识论中,表现为追求知识的最高统一性和终极解释;在价值论中,本体论思维方式则表现为对于规定一切行为原则的最高的善的追求。
本体论作为哲学术语最早出现在经院哲学家郭克兰纽1613年编写的哲学辞典中,解释为一种关于存在本身的学问;之后的古典哲学家沃尔夫明确把哲学分为本体论、宇宙论、心理学和神学。
本体论思维方式的出现是人类摆脱原始社会以来的神话诠世方式,反映了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是人类哲学史上的一大跃迁。
古代的“始基说”是本体论的最早萌芽,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始基”说、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柏拉图的“理念”论,历经笛卡尔的“实体”论、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康德的“自在之物”本体论,在黑格尔那里本体论发展到最高峰,他建立了一个以绝对精神为核心的庞大的形而上学的哲学体系。
西方哲学本体论的历史演进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发展-最新文档资料
西方哲学本体论的历史演进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在西方哲学的本体论传统中生成的,它有自己独特的品格,代表着本体论发展的最高成就。
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实质,要以对西方哲学本体论的总体发展演变的认知为基础,而这一点正是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个理论弱点。
国内哲学界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之间加强学术意义上的比较与对话。
李勇(1970―),男,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
(湖北武汉 430072) “本体论”概念一般认为是由德国人高克兰纽斯于1636年提出,后由沃尔夫和鲍姆加登把它确定下来的。
是指关于一般存在的理论,关于世界本质的哲学学说。
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没有本体论这一提法。
但这并不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自己关于存在的理论或关于世界本质的哲学学说。
我们通常所说的世界观――对于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其实就是本体论的同义语。
在当代,随着哲学本体论的复兴,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问题也成了理论界所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
为了更深刻地体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特质,有必要对西方哲学本体论的发展流变作一勾要爬梳。
一、古代西方哲学本体论的演变历程虽然本体论概念提出较晚,但关于本体的研究从哲学产生就开始了。
泰勒斯被公认为西方哲学的第一人,他的学说和他所开创的米利都学派所致力探讨的是世界的本原问题,亦即世界万物是由什么基本物质构成以及怎样构成的问题。
泰勒斯所开创的这种哲学研究范式,深深地影响了古希腊哲学的发展。
在苏格拉底以前,这种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探讨一直在古希腊哲学中占据着统治地位。
虽然这种本体论的形式非常素朴,但它所显示出来的从总体上考察宇宙世界的理论勇气却十分巨大。
对于本体论为什么最初在古希腊产生,卢卡奇认为主要是因为“古希腊没有僧侣权力又没有教条式的义务式的神学,所以它能够成为产生本体论的古典国度”。
而在当时与古希腊具有同等文明水平,有的甚至还超过古希腊文明水平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受宗教神学的影响,没有出现这种哲学本体论。
浅谈西方哲学史上实体思维模式的发展
浅谈西方哲学史上实体思维模式的发展西方哲学史是人类思想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实体思维模式的发展历程更是其重要的篇章之一。
实体思维模式在西方哲学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发展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变迁和演变。
本文将从古希腊哲学开始,逐步探讨西方哲学史上实体思维模式的发展轨迹,以期对其发展历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起点,实体思维模式的发展也是从古希腊开始的。
在古希腊哲学中,实体思维模式主要体现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中。
柏拉图主张“理念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理念的具体体现,即“理念”是真实的实体,而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理念衍生出来的。
而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形而上学”的观点,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有其独立的实体和本质,存在着一种固有的秩序和规律。
这两种思想都体现了古希腊哲学中实体思维模式的独特地位,对后世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欧洲文艺复兴的兴起,实体思维模式在西方哲学史上经历了新的发展。
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不仅在文化艺术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哲学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重新审视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文化,开始对实体思维模式进行重新的思考和发展。
在这一时期,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观点,强调了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存在的重要性,对实体思维模式做出了新的贡献。
亨宁也对实体思维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本体论”的观点,重新阐释了实体的本质和存在方式。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思想为实体思维模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后来的哲学思想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0世纪以后,实体思维模式在西方哲学史上经历了新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成为了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思潮,对实体思维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批评。
福柯和德里达等哲学家提出了对实体的批判和反思,强调了知识和实体的相对性和多样性,对实体思维模式进行了新的解释和阐释。
霍尔德林和海德格尔等诗人和文学家也以新的方式重新思考了实体和存在的问题,为实体思维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启示和动力。
有关西方哲学发展史的三个基本阶段
关于西方哲学发展史的三个基本阶段哲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与其自身的反思,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能够从最高层次上反映出人类思维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过程的每一个特定发展阶段,人类必然具有这个阶段所特有的思维现象。
西方哲学史以其具有明显的发展阶段性而著称,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一个不断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一个杀死了另一个,并且埋葬了另一个。
”在这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直至现代西方哲学,可以从总体上划分为下面三个大的阶段:古代本体论哲学阶段、近代认识论哲学阶段和现代人类学哲学阶段。
(一)古代本体论哲学阶段从欧洲哲学的起源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哲学兴起这一阶段的西方哲学,是哲学家们在对自我缺乏认识的情形下进入哲学领域的,因而必然带有自发性和蒙昧性,通常把它称为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哲学形态。
在这个时期,哲学家们主要研究的是关于客观世界本身(即纯粹客体)的问题。
他们试图从万事万物的多样性存在中寻找出一种共同的本质性的东西,从而解决世界的本原问题。
由于他们还处于人类思维发展史上的童年阶段,对人自身的认识极为贫乏,而且还受到各种XX意识形态的侵蚀,因而,古代的本体论哲学X畴必然具有直接性、抽象性和模糊性的特征。
反映了古代哲学家的思维方式:直观、比喻和猜测。
而这恰恰说明:人类的认识是从感性的直观开始的。
在这个阶段,由于人类的认识圆圈还比较狭小,哲学家们便易于发现,因而对存在问题表示乐观。
古代本体论哲学家们尚处于反思前或非反思的我思哲学阶段。
通俗地说就是:“我去思索世界”。
随着人文哲学的兴起,“人”的地位逐渐从哲学中突出出来,特别是笛卡儿我思哲学的诞生,标志着古代本体论哲学的终结。
(二)近代认识论哲学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十九世纪上半叶(康德、黑格尔所生活的时代)。
从本体论哲学向认识论哲学的过渡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
培根以“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宣告了这一时期的真正开始。
对人类来说,纯粹客观的知识是无用的,只有那些使人类得以不断地从自然界的必然力量的包围圈中解放出来的学说才是真正深刻的。
中西哲学对本体问题之思考
中西哲学对本体问题之思考
本体问题是哲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其中本质问题和存在问题
是本体问题的两个主要方面。
本体问题涉及到实体的本质特征、存
在的本源和种类等方面的思考。
中西哲学对本体问题进行了深入的
思考,并形成了各自的哲学体系。
西方哲学中,亚里士多德对本体问题的思考是重要的里程碑。
他认为实体包含了两个方面:物质和形式。
物质是基本的存在因素,而形式则是物质所具有的特定性质或属性。
基于这种思想,亚里士
多德认为,本质是一种复合实体,它由物质和形式组成。
而存在的
本源则是存在者所具有的本体性质。
在现代哲学中,黑格尔进一步
发展了本体问题的思考,并提出了“绝对精神”概念,认为绝对精
神具有自我体现和自我产生的能力,是存在的最高形式。
相对于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对本体问题的思考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在中国哲学中,“性”是本体问题的一个核心概念。
在儒家思
想中,人性是具有固定本质和内在秩序的存在。
朱熹认为,“性”
的本体在于其超越个体的局限,具有宇宙性与共性。
而在道家思想中,本体是一个永久存在的地基,被认为是一种神秘的空间及其过程,它是一切存在的源头和本体起源。
可以看出,中西哲学对本体问题的思考有着不同的思路和侧重点。
在西方哲学中,本体问题的思考主要是通过分析整体和局部之
间的关系来寻找本体,而在中国哲学中,本体问题的思考主要是将
关注点移向“本性”这一概念,从而找到真正的“本体”。
本体问
题的思考不仅在哲学中有着深远的意义,在其他学科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体论哲学的终结
本体论哲学的终结刘树伟著山东省滨州学院政法系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年8月版目录前言 (1)第一章当代哲学的使命:终结一切独断论和形而上学 (3)一、哲学如何与其他理论形态相区别 (3)二、哲学是个人化创造性理论研究的一种表现方式 (6)三、马克思哲学的特别之处 (7)第二章独断论与怀疑论 (10)一、何谓独断论 (10)二、何谓怀疑论 (16)三、重新发现怀疑论的价值 (17)四、西方哲学史上的怀疑论观点简析 (18)五、关于怀疑论观点的理解 (29)第三章马克思哲学拒斥形而上学 (34)一、何谓形而上学 (34)二、两种哲学形态:马克思哲学与形而上学 (36)三、马克思哲学不仅仅反对方法论意义上的形而上学 (37)四、马克思哲学以现实革命性颠覆形而上学 (39)第四章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启示 (44)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 (44)二、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不同 (45)三、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哲学主张 (46)四、后现代主义的合理性 (49)第五章我们不得不反复追问:究竟什么是哲学 (50)一、以往对哲学的界定梳理 (50)二、作为传统的亚里士多德哲学观 (51)三、如何理解哲学概念? (54)第六章哲学的研究对象 (61)2一、哲学考察的对象是什么 (61)二、哲学研究的是关于对象的理解,研究的是理论问题 (63)三、哲学研究三个领域的划分:领域I、领域II和领域III (64)第七章哲学与假设 (74)一、预设前提之一:整体性假设 (74)二、预设前提之二:统一性假设 (80)三、科学和哲学都隐含假设 (90)第八章哲学、感觉、价值 (94)一、苏格拉底式“智慧”其实是诡辩 (94)二、苏格拉底的诡辩例证 (96)三、苏格拉底的诡辩术分析 (98)四、概念与感觉 (100)五、相信感觉与认知世界 (102)第九章本体论哲学 (109)一、本体论概念分析 (109)二、本体论哲学与认识论转向 (110)三、本体论与认识论哲学分析 (111)四、物质本体论与马克思哲学 (114)第十章马克思哲学离不开本体论吗 (118)一、传统解读固守本体论的理由 (118)二、马克思哲学几种所谓本体论形态 (118)三、哲学真的离不开本体论吗 (119)第十一章本体与本原 (123)一、关于本体的理解 (123)二、关于本原的分析 (127)三、用本质代替本原、本体的争论 (133)第十二章概念与本质 (135)一、概念不仅仅是符号 (135)二、概念通常指的是类事物 (138)三、概念与事物关系的复杂性 (139)3四、概念其实是模型,本质其实是类本质 (143)第十三章属人世界与概念化世界 (150)一、属人世界与自在世界 (150)二、我们是怎样认识世界的 (150)三、从重视共性到重视差别 (154)四、事物的复杂世界与概念化的贫乏世界 (157)第十四章哲学的理论世界:人改变了世界 (161)一、认识何以可能?客观性与认识的范围及限度 (161)二、人改变了自然:自然、自然规律与人的社会性 (163)三、人主导的世界:人正在实际地和观念地改变着的世界 (166)四、慎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70)第十五章哲学基本问题质疑 (176)一、何谓基本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吗 (176)二、关于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对立问题 (179)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应该是客体主义和主体主义的对立 (181)四、思维与存在如何分开的? (182)第十六章本体论思维方式 (186)一、本体论思维方式 (186)二、从《史记》看本体论思维方式 (187)三、从人类起源论看本体论思维 (191)四、狗同源论 (194)五、人鼠同源论 (197)后记 (200)参考文献 (201)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 第12期兰 州 学 刊No.12 2007 总第171期Lan zhou xue kan General.No.171・哲学研究・试论西方本体论哲学终极思维的嬗变赵立波(复旦大学 社会科学基础部,上海 200433)[摘要] 理性对“终极关怀”的追求构建了西方本体论哲学的传统,但本体论哲学囿于其终极思维使本体论哲学关注的主体在哲学研究的历程中表现出在超验和经验的世界中游离的特质,反映了本体论哲学的终极思维嬗变的轨迹及其近代趋向。
[关键词] 形而上学;本体论;存在;超验;经验[中图分类号]B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07)12-0006-03作者简介:赵立波,湖南常德人,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生。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任何一个时代都因人们关注的对象及其关注的方式产生着特定的哲学思维。
哲学肇始于人类对知识的追求,是人类理性的思维活动,同时也是人类理性对某种“终极关怀”的追求。
哲学第一次将人类关注的对象由宗教的世界转向对异己的客观自然世界,在人类追寻知识的道路上开始了哲学的旅程。
西方哲学有着深厚的本体论传统,在西方哲学漫长的发展史上,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是形而上学本体论,它试图通过思维来把握实体或终极的存在,却由于其超验性,使理性对“终极关怀”的追求越来越偏离了经验的世界;对哲学始基性的探究终究无法获得对“终极真理”的认识,也无法实现对“终极关怀”的追求,却使哲学成为一种“近乎宗教的纯粹思想体验”,本体论哲学的研究主体最终不可避免地让位于“上帝”或“上帝的存在”,但哲学形而上的发展产生着对自身的怀疑和否定,哲学终极思维的嬗变最终使哲学研究的主体由超验的存在、实体、“上帝”或“上帝的存在”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经验的世界,其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一、巴门尼德的“存在”首开本体论哲学传统,形成了哲学史上第一个超验的哲学主体在人类思维活动的早期,人类还无法将自己同异己的自然世界区分开,人类对自然的一切都存在着敬畏,认为在世界的万事万物背后,存在着某种异己的神秘的支配力量,伴随着人类不发达的思维同落后的生产力,于是,宗教就应运而生。
但宗教的产生实质上也就是早期的人类思维对异己支配万事万物运行的神秘力量的追求,实质上是人类试图以思维把握世界存在的一种方式,也是早期人类追求知识和获取知识的一种思维活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思维的发展,人类最终将自己同异己的自然界区分开,但异己的自然界依然是人类思考和获取知识的对象,此时人类对知识的探索和追求就开始了哲学的思维:面对异己的纷繁复杂的世界,哲人们发出最早的哲学追问:“在变动不居的世界背后,是否存在的一个绝对的永恒不变的实体,如果存在,这个实体究竟是什么?”“这个世界究竟是怎样构成的?”“世界的本原究竟就是什么?”正是这种探究世界本原,坚信对象世界的背后,存着在一个绝对永恒不变的实体,这种绝对性的追寻万事万物本原的观念就构成了早期哲学的核心内容,形成了早期的形而上学观念,构建了形而上学本体论的基础,成为古典哲学史中占据主导地位和统治地位的观念,并影响了西方哲学长达2000年之久。
对此,哲人们也做出了各自不同的回答。
米利都学派是古希腊最早的哲学派别,其代表者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基”,阿那克西美尼则认为“万物的始基是气”,也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火”、是“土”等,他们都力图用思维着的知性解释世界的本原,力图说明世界万物得以形成的始基,都侧重于追寻宇宙自然最初的存在形式即世界本原的存在,解释宇宙自然得以形成的“时间的先在性”,哲人们追求知识的思维活动却因他们追寻不可经验的世界本原及其无法验证的通过理性思维来把握世界终极存在的方式,使哲人们在获取知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人们始终无法形成普遍一致的认识,也无法实现哲学追寻关于世界的普遍必然的真理性认识的初衷。
于是,巴门尼德对哲学发展的道路进行了反思,批评了哲学家们试图通过知识的方式把握宇宙自然的本原。
他致力于探讨宇宙自然在“逻辑上”的先在性,它将处于第一位的根据和本质称之为“存在”,一切存在物都存在,但他们有一天都将不复存在,惟有一切事物存在的存在本身是永恒不变的真实存在,他指出“存在”是事物的本质性的根据,由此开创了哲学史上第一个超验的哲学研究主体———“存在”。
在他看来,正是自然哲学家们对世界本原的探讨是建立在观察和经验的基础上,而经验的对象是变动不居的“非存在”,对此我们只能获得各式各样的“意见”,因而不可能达到普遍必然的知识。
因此,他提出了“存在”这一超验的概念,认为只有“存在”才是存在的,能被思维的,才是哲学探究的对象,只有这样,哲学才能走上真理之路。
巴门尼德将超验的“存在”确立为哲学的研究对象,开创了形而上学本体论的传统。
于是,从巴门尼德开始,经验的世界日益不再成为哲学家的思考和关注的焦点,朴素的自然哲学的研究对象由“经验”的世界开始转向“超 第12期试论西方本体论哲学终极思维的嬗变验”的世界,逐步形成了西方哲学长达2000多年的占主导地位的意识。
因此,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指出:“真正的哲学是从巴门尼德开始的。
”正是他的“存在”开创哲学史上本体论的传统,“在欧洲哲学史上首开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理论先河。
”[1]巴门尼德掉转了哲学研究的方向,使哲学转向对世界“本原”问题的研究,转向对超出人的经验知识之外的“超验”对象的研究,认为真正的知识只能在“超验”的存在中才能取得。
对“超验”对象的研究成为此后哲学研究的主导方向。
巴门尼德之后,哲学家们发展了这条道路,着重研究事物自身的“存在”。
柏拉图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他的理念论,他继承了巴门尼德的衣钵,区分了“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指出每一类事物都有其“类本质”或“共相”,亦即理念,所有事物的“理念”就构成了“理念世界”或“本质世界”。
柏拉图以其“理念”将世界二分,确立了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理念”和居于现象和现象之后的“理念世界”,但他所指向的哲学研究对象却是超验的,理念和具体事物是分离的。
因此尽管他提出了“两个世界”的划分,但却无法回答两个世界的关系问题。
亚里士多德不同意柏拉图关于“理念”与事物的分离,而认为现实存在的是个别的、具体的事物,而在个别的具体事物中形式和质料是不可分割的联系到一起的,但他认为我们认识事物可以将形式与质料分离,将形式作为认识的对象是一般科学所研究和关注的对象,而哲学则应研究“存在本身”和“作为存在的存在”。
他以存在的“意义”来回答存在,他提出了“范畴”学说,并以此“衰落了存在的全部存在方式”。
尽管亚里士多德以存在的意义来回答存在,以“范畴”的概念来取代存在,却仍然没有超脱本体论哲学通过思维把握存在的哲学传统,只是在亚里士多德那里,逻辑论证的方法被引入了形而上学的研究体系,使通过思维把握存在的哲学传统得到进一步延续和深化,并构建了“以存在为对象的存在论演变成了以存在的意义即范畴体系或世界的逻辑结构为其对象的形而上学”体系,[2]而实体概念就成为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体系中最高的哲学对象,于是经验的世界从此从哲学研究的视野中淡出,而超验的居于万事万物之后的永恒不变的绝对实体成为哲学家们思考和关注的对象。
二、由超验的“存在”或“实体”转向超验的“上帝的存在”对超验的居于万事万物之后的永恒不变的绝对实体的把握是亚里士多德之后本体论哲学研究的主导方向,但是对于有限的人类理性来说,本体论哲学通过思维把握存在的方式始终无法通达对终极存在的真理性认识,尽管亚里士多德将逻辑论证引入了本体论的哲学探索,但也同样无法实现这一目的。
关于世界本原的最初的“存在”由于其超验性,最终不可避免地让位于同样超验的“上帝”或“上帝的存在”。
于是,本体论哲学对超验的终极存在的追求再一次拉近了哲学与宗教的距离。
中世纪,西欧各国在向封建制的发展过程中,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和加强思想控制,统治者们感到仍然沿用“教父哲学”的“正因为荒谬,所以我才相信”的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而一直为宗教做论证的教父哲学则逐步抛弃了以信仰来把握上帝这一终极存在的方式,而将亚里士多德逻辑论证的方式引入其体系,来为上帝的存在做出证明,于是经院哲学应运而生。
经院哲学是一种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的基督教神学,他用哲学的形式为宗教神学作论证,为封建统治作辩护。
经院哲学的主导观念认为,一切真理都已经由《圣经》提出来了,它的主要任务是运用思维和逻辑手段去论证,解说教义,特别是“上帝的存在”,于是“上帝”———这一“超验”的存在成为经院哲学的研究主体。
被称为的“最后一位教父和第一位经院哲学家”的安瑟伦在《论道篇》中提出了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他认为我们关于上帝的观念是关于一个无与伦比的完美的存在物的观念,如果上帝不存在,那就不是可以思议的最完美的观念了,而且在一切完满性观念的总和中,必然要包括着存在。
上帝的观念既然是最完美的存在物的观念,所以他必然存在。
尽管关于“上帝存在”的论证的荒谬性显而易见,但是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却始终是经院哲学所研究的核心问题。
托马斯・阿奎那将经院哲学进一步系统化,使经院哲学发展到了顶峰。
他利用和歪曲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来改进安瑟伦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并提出了关于“上帝存在”的四种证明,尽管论证方式有所差别,但这些“证明”却与安瑟伦的论证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先把上帝的存在当作真实的,然后再加以证明,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经院哲学的理论大厦。
最终,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本体论的哲学体系经过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改造,哲学研究的对象最终由超验的“存在”或“实体”转向“上帝的存在”。
实际上,体论哲学通过思维把握终极存在的方式注定了这一转向是不可避免的。
三、哲学研究主体由超验的“上帝的存在”向经验的世界的复归由于“上帝”、“上帝的存在”的超验性,经院哲学家们的烦琐论证也同样无法使人们获得关于世界的普遍知识。
尽管人们探究自然世界的实践一再地受到占据主导地位的经院哲学的打击和压制,但人们关于经验世界的认识却在日甚一日地发展着,形成了关于经验世界的各门具体的科学知识,并在自己的发展道路上取得日益丰硕的成果,也日益地验证着人类理性的认识能力。
尽管在漫长的中世纪,经院哲学长期站主导地位,但经院哲学内部唯名论与经验论的斗争却一直在持续着,反映着人类理性对经验世界和超验世界认识的不同成果。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可感世界”或“经验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入,逐步形成了分支较细,可以实证的各门具体科学的知识,因此,哲学家们由对哲学发展的道路进行了反思:经验的世界在哲学中的应当处于一个什么位置?为什么人们关于世界本原的认识始终无法形成精密一致的认识?人们究竟能否认识超验的“存在”或“实体”或者“上帝”?哲人们对此产生着怀疑;而对于“经验”世界的认识却日益地走向深入,经验的世界日益成为哲学家们思考和关注的焦点,哲学家们逐步认识到,我们所认识的事物与事物自身可能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