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苏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异同

合集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中苏改革之比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中苏改革之比较

中苏改革之比较【内容提要】作为社会主义先去的苏联改革导致了亡党亡国,是社会主义改革史上的悲剧。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却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

对比两国改革的内容,其间不乏相似之处,但两国改革的结果却南辕北辙。

总结这些经验,对我们深化当前的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疑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苏联改革社会主义引言: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顺利进行30多年,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进入21世纪,我国的改革开放迈入一个新的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新阶段。

而前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先驱,在其从建国到解体的69年时间里,经历了艰难、困苦,兴盛,最后盛极而衰,悲剧解体。

为挽救苏联,苏联人民和领导人,进行了经济、政治、文化等等各方面的改革,虽然依然避免不了苏联最终败亡的结果,但是其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留下的宝贵经验对同样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

本文即是要阐述中苏两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分析造成改革结果不同的原因,学习并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为以后的社会主义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改革,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词,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稳步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然而,人人都说社会主义改革好,却不知社会主义改革也有它的辛酸史,苏联作为社会主义的老大哥,虽然鼎盛一时,但却难逃厄运。

所以,在学习苏联经验的同时,不禁让人想到中苏两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都经历了改革,为什么结果却迥然不同,这就有必要对他们的改革道路做深入细致的比较,为将来我们必然继续进行的改革作先导和指引。

一、经济改革首先,我们求同存异,看看中苏改革前的共通点[1][2]:在思想上中苏两国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都立志于建立一个生产力高度发达,生产资料全民共有,没有剥削,没有两极分化的理想社会;同时在政治上都是社会主义的政党一党专政的高度集权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经济上都以计划经济为主导,按需分配,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占据了几乎全部的国家经济体制;文化上都是一个以某一民族为主体,结合其他许多民族的多民族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区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区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区别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形式和内容上都相对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发生了根本的突破和发展,并走出了属于中国的特有的发展道路。

前者与后者相比较有诸多方面的不同,但前者并不是对后者的“彻底否定”,后者也并非“死路一条”。

在正确路线指引下,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可以改造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前者对后者是一种辩证的否定。

正确认识、科学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区别,就要把它们放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根据它所处的社会环境来进行分析,要用唯物史观来进行科学评价。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辩证区别一引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指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其特征是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

由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主要是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的,而斯大林去世后一直到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基本上沿袭了斯大林创建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所以,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又被称之为“斯大林模式”。

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区别的现实意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科学评价,是一个重大而又疑难的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一个关系到人类社会向何处去,马克思主义还灵不灵,社会主义有没有前途的带根本性的原则问题。

有的在斯大林在世时,神化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有的在斯大林去世后,完全否定其所有的历史贡献和作用。

然而,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评价,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和唯物史观的科学态度。

中苏社会主义改革道路之比较----兼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展望

中苏社会主义改革道路之比较----兼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展望

中苏社会主义道路改革比较1459020 艾子夜摘要:中国与苏联作为20世纪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将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推向前进,在上个世纪中后期两个国家先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革,最终却是"同途殊归"----苏联走向解体,而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却生机勃勃,方兴未艾.关键字:改革对比中国苏联异同经验与教训引言:比较中苏社会主义改革历程, 分析两者的异同,探寻其中的深层原因,进而吸取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进行和社会主义发展的继续推进具有非常意义.(一)苏联改革的历程1、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斯大林病逝,赫鲁晓夫经过斗争取得并巩固了在苏联的领导地位。

为了在国际上加强与美国的竞争,赫鲁晓夫开始调整国内各项政策,对原来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平反冤假错案,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第二,改革党的领导和组织体制;第三,改革干部制度,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第四,关注农业的改革和发展;第五,进行了工业和建筑业的管理改革。

赫鲁晓夫的改革,适应了苏联社会发展的需要,触及了传统体制的弊端,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但总体上说,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过分集中的模式,执政后期,改革矛盾日益突出。

由于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某些做法简单轻率,注定了不能取得预期效果,只能是一次不成功的试验。

2、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第一,推行新经济体制,主要内容为恢复部门管理,减少给企业的经济指标,提高经济杠杆在管理中的作用,对企业和职工进行物质刺激,以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第二,在农业方面制定了一些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如提高的农产品的收购价格等。

第三,在干部体制方面,采取措施保证干部队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实现干部的知识化和专业化;第四,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也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良。

加强的集中领导,确立党的核心领导地位,扩大党内外民主等;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政策和措施,对促进苏联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有一定成效。

主题探究中苏改革对比

主题探究中苏改革对比

对比认识中苏改革学习报闫编安徽钱进材料: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大声疾呼要对国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

1986年,苏共二十七大通过了经济改革纲领,会后又颁布了一系列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法令,由于经济改革阻力太大,成效低下,戈尔巴乔夫又仓促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1990年3月,修改宪法,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实行总统制和多党制。

在“政治多元化”和“公开化”的口号下,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迅速蔓延,罢工浪潮此起彼伏,反对党纷纷成立,民族分离、国家分裂势力迅速抬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世界风源急剧变幻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主题: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苏两国都进行了改革,然而改革的结果却不同。

考点链接——明确考点全面链接1.了解二月革命,掌握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历史意义,认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2.分析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3.学习比较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归纳苏联解体的原因。

4.比较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苏改革的不同结果,认识到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具有曲折性、复杂性。

设问探究——问题引导逐层探究1.从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比较中,你是如何理解十月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十月革命是用暴力夺取政权的成功尝试,它为无产阶级以武力夺取政权提供了光辉范例;它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首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对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练习】20世纪初期,将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的社会主义革命是()A.宪章运动B.巴黎公社C.俄国二月革命D.俄国十月革命2.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特点、影响是什么?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论中苏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异同

论中苏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异同
S i c & Te h oo yVi o ce e n c n lg s n i
21 0 2年 0 3月第 O 7期
科 技 视 界
高校科技
论中苏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异 同
金 文 涛
( 山东 工艺 美术 学 院 山东
【 摘
济南
2 00 ) 5 0 0
要】 中国和前 苏联走上社会主 义道路之初 , 都对本 国农业进行 了社会主义改造。对两者加 以比较可 以发现 . 国的农 两
会 主义 的优越性 . 最大 限度的解放 和发展农 业生 产力 , 同时 也为了满足社会粮食需求 , 为工业 建设 提供基础保障。 1 原则上 : 型示 范 、 . 2 典 自愿参加 。 12 9 7年前 苏联 召开联共
2 差 异 分析
两 国在推行农 业改造 中虽然有许 多相似点 . 但具 体实施 的细节却有 着很大差异 , 这种差异直接 为两 国埋下 了对今 后
用农业机器和拖拉 机 、采用集 约耕作的科学方 法的大农 庄 。 同样 , 中国 15 年 1 91 2月 1 5日也下发 了《 中共 中央关于农业 生产互 助合作 的决议 ( ) ,它的第 四条就规定 了 自愿互 草案 》
步、 分阶段 的过程 : 步是互 助组 , 第一 联合使 用 劳动力 . 农 但
发 展 将 产 生 深 远 影 响 的种 子 。
( ) 布 第十 五次代表 大会 , 决议 指 出 。 由小农经 济 向集 体经 在
济过渡 过程 中 , 只有在 劳动农 民的 同意 下才能进 行 , 当时迫 切 的任 务就 是 向农 民广泛 宣传逐 步过渡到 大规模 的公 有化 农 业经济 的好 处和必要性 . 用示范和说 服的方法把 小的 以致 最小的农户联合 为 以公共 的互 助的集体 的耕种 制为基础 、 利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改革的异同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改革的异同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改革的异同在我看来苏联和中国虽都是社会主义改革但确实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的改革包括:1.改革社会主义理论。

2.改革经济体制。

3.改革政治体制,在公开性、多元化、民主化的思想指导下,放弃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4.调整对外政策,实行对外关系的"新思维"。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的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刚开始时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但是我国和苏联的国情不同,所以完全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对我过来说是弊大于利,所以说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打倒“四人帮”、再度复出后邓小平便从体制模式上考虑问题,提出了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国改革方针: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相同点:都存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阻碍了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都是社会主义改革,都加强了市场调节作用。

中国的改革和前苏联的改革的区别:①改革中是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②是否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③是否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④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等是否采取了正确的对策。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不同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苏联改革失败。

论中苏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差异之根源

论中苏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差异之根源

3472013年12月下半月刊艺术文化交流中苏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差异之根源冉 波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的苏联和五十年代初的中国,都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造。

虽然,两国最终都完成了改造,但其改造过程和改造所取得的成效是彻底不同的。

论众所周知,苏联和中国共产党都在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际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造。

但同样性质的改造以及几乎采取同样的方式方法,而我们的改造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踊跃支持,农业经济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可苏联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却以革命暴力运动的形式得以完成,并且在改造过程中其农业经济也遭受了极大破坏。

其根源就在于两国政府在对待农民的意识形态上的差异。

一、从阶级的产生来看,中国的农民与无产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中国的无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

鸦片战争过后,外国商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办了一批船坞和工厂。

他们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剥削中国广大劳动人民。

而这些劳动人民就组成了我们早期的无产阶级,他们大多都直接来源于无地破产的农民。

而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使中国的农民不仅仅受到本国封建地主势力的残酷压榨,同时也受到了来至帝国主义势力的压迫。

这种同时受到非人的双重压迫的情况在世界上是罕见的,所以他们也是最具有革命性的。

苏联的无产阶级从其产生的时间来看大致比我国要晚一些,苏联早期的无产阶级主要产生于1861年俄国的农奴制改革以后。

其构成也比较复杂,除了破产中的农民以外还包括破产的封建农奴主以及破产的农业资本家。

同时,虽然俄国的农民同样受到了封建农奴主的压迫,很显然其所受压迫的程度那是无法和我国当时的农民所受的双重压迫相比的。

所以,苏联无产阶级特别是早期的无产阶级无论是从革命的彻底性还是从组成成份的纯洁性来讲都有差别于中国早期的无产阶级。

因此,由于中国无产阶级直接来源于农民,所以他们深知农民的苦难,在先天情感上很容易偏向于农民。

同时,他们自己从一开始也深受本国封建势力以及外国资本势力的压迫,其面对的都是同一个敌人,这为他们结成统一战线提供了前提条件。

中苏农业集体化成败得失的比较

中苏农业集体化成败得失的比较

中共建国后在农村强力推行社会主义改造并实行人民公社化,随后造成了严重后果。

这种制度实践是中国自己的创新,还是模仿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模式的结果?中国推行农业集体化时对20年前苏联农业集体化的惨痛教训一无所知吗?从历史研究的角度,中苏两国农业集体化的成败得失应该如何评价呢?这些就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苏联农业集体化的经验教训苏联十月革命后曾经历了一个短暂的“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政府对工业实施监督,实施劳动义务制以及粮食贸易垄断和余粮收集制,在农村组织“公社”及其他集体农庄。

1921年后又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医治战争带来的创伤;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同时着手恢复工农业生产。

当时有些反对意见认为,这是从战时共产主义倒退了一步。

为此,列宁不久后就声言“退却”已经结束,并提出口号要“准备向私人经济的资本实行进攻”。

这表明新经济政策只是一种暂时过渡,一旦时机成熟,就会发动社会主义的“正面进攻”,把“新经济政策的俄罗斯变成社会主义的俄罗斯”。

于是在1929年左右就开始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的全盘集体化。

[1]苏联处理农业经济体制的做法对中共建国后的农村政策选择确实具有巨大的示范作用。

下面从几个方面来介绍苏联的农业集体化道路,并适当地与中国的情况作某些比较,以分析苏联农业集体化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的影响。

苏联“十月革命”过了11年之后,经济仍然走不出“恢复时期”,工业刚超过一次大战前的水平,农业则还低于战前水平,社会中充满了各种矛盾,党内派系斗争激烈。

当时苏联的农业总产量虽比布尔什维克建立政权之初有所提高,但商品率即“上市量”却有所减少,农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从战前的73.7%下降到1928年的46%;在国家进口机械和各种原料主要依赖农产品出口的情况下,工业建设的目标严重受阻;在农产品出口减少的同时,城市和工业中心地区粮食供应不足的现象日趋严重,这使“五年计划”的主要支柱有垮台的危险。

[2]斯大林于1928年决定加速农业集体化,其实是力图从这种经济困境中解脱出来的手段。

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_中国与苏俄之比较

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_中国与苏俄之比较

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中国与苏俄之比较苏 文 俄国十月革命与中国革命,都是在现代化起步晚于欧美的古老传统帝国,在农民为居民主要成份、资本主义不发达条件下由马克思主义的政党领导的剧烈变革。

它开辟了一条农民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演进之路。

经过种种波折与奋斗,俄国在1936年,中国在1961年新体制最后成形,即以“劳动组合标准章程”为模式的苏联集体农庄和以“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为模式的中国人民公社。

这一体制通过独特的城乡联系机制(苏联的义务交售制与“身份证”制、中国的统购统销与户口制)为工业化提供原始积累,对两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重大影响,也构成了世界现代化史上的一种类型。

它引起了中、苏国内和国际学界的关注,也是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界的关注焦点。

中俄农民史的异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革命前同为农民国家的中俄两国的异同,而后又成为两国社会主义模式的异同,到了今天,它仍对中俄两国改革道路的异同产生极大影响。

一、中俄的传统农民社会中国是国家本位的官僚—小农社会。

从秦始皇起,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国家本位的一元化体制:一方面专制国家“利出一孔”,对“编户齐民”实行严格的统治;另一方面法家政治通过强制分异、不许族居等办法力图打碎民间小共同体,使传统中国农村成了人类各文明中突出的没有村社组织、国家权力直达于“编户”的“大共同体”组织。

此后两千年里,中国经历了从汉承秦制、魏晋“以礼入法”与法律儒家化导致共同体多元化与统一帝国的解体,北朝至宋的“儒表法里”与共同体重新一元化,明初的大军点户与乡村小共同体涣散,直到明清时代中国呈现出东南农村的宗族兴起与广大内地农村的“无宗族”现象,大共同体本位的结构一直没有根本改变。

而俄国则是国家本位的贵族—村社社会。

基辅罗斯时代有过商业殖民城邦与渭彻(议会)的诺曼传统,但13世纪后的“鞑靼化”使这种传统基本消失。

此后在东北罗斯形成中央集权专制国家的统一中心,对农村的控制也逐渐强化,从“黑乡”到米尔,自由村社逐渐变成了“政社合一”的国家基层组织。

谈谈农业对社会主义的改造

谈谈农业对社会主义的改造

然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也存在 一些教训。首先,政府在改造过 程中存在一些急于求成的倾向, 导致了一些不良后果。其次,政 府在改造过程中对农民的利益重 视不够,导致了一些农民的不满 和抵制。最后,政府在改造过程 中存在一些形式主义的问题,一 些合作社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 作用
总的来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 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中 国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变革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在改 造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 验教训,为今后的农业发展提供 了有益的借鉴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和教训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即指农业合 作化运动
在人民民主专政条件下,通过 合作化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 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是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 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党在完成土地改革以后,遵循 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 助的原则,采取三个互相衔接 的步骤和形式,从组织带有社 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临时互助组 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以土地 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半社 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 作社,再进一步建立土地和主 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的完全 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
04
这些互助组是农业合作化的最初形 式,也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一 步
2
第二步:发展以土地入 股、统一经营为特点的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
农业生产合作社
第二步:发展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
2
3
4
随着生产的进一步 发展,临时互助组 和常年互助组的局 限性逐渐显现出来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
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小农经济的落后局面,而且促进 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同时,农业社会

我国与苏联改革异同之比较研究

我国与苏联改革异同之比较研究

我国与苏联改革异同之比较研究作者:孙连杰来源:《活力》2010年第08期[关键词]中国与苏联;改革异同;研究我国与前苏联同是地域广阔的社会主义大国,在进行了长时期的社会主义改造后,为何前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后者却以失败告终,最终引发解体,这不能不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但需要明确的是,苏联改革的失败并不是因为社会主义本身不具有生命力,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它们违反了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苏联模式的失败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这是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的。

首先谈政治路线的问题。

总体来看,苏联改革的路线是“左”多于“右”,最初9年,即从1921年至1929年的基本路线是正确的,40年代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路线也基本正确,最后4年转向右倾,其余大约半个世纪都是“左”。

1921年起,执行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允许发展一部分资本主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公有经济,逐步改造小农经济。

这政策是正确的,但包括列宁在内,也会同苏共及其他领导人一样存在一种倾向,即过高估计社会主义革命在短期内实现的可能性,从而往往低估为社会主义事业进行斗争的困难和挫折。

1930年,斯大林急剧地转向对资本主义的全面进攻,提前结束新经济政策,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

1936年苏联宣布建成社会主义,而1939年斯大林提出向共产主义过渡。

在战后经济恢复时期,斯大林于1946年又提出一国可以建成共产主义。

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反映在具体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便出现了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对资本主义缺乏客观的认识,强调与资本主义的对抗和斗争,而对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不仅经济上的,而且特别是政治上的成果一味地否定、排斥。

第二,对社会主义所面临的任务,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困难估计不足,往往在强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优越性的同时,忽视了基本制度优越与实际状况落后之间的差距,不能始终清醒地看到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从而制约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

比较中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异同

比较中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异同

比较中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异同比较中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异同摘要:中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之一,正确分清中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异同有助于帮助师生梳理这一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知识点,同时也能为高考备考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异同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之一,很多学生对此问题混淆不清。

因此,笔者认为,正确理解和区别中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异同,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高考的重难点知识,而且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

下面,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中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行比较。

一、两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异同相似之处:两国都建立起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形态,并由此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国家形态。

苏俄方面:十月革命胜利后,1918年1月12日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批准了《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宣言》决定:“(一)为实现土地社会化而废除土地私有制,宣布全部土地为全民财产,并根据土地平等使用的原则,把土地无偿地拨给劳动者使用。

一切全国性的森林、矿藏和水流,以及全部耕畜、农具、示范农场和农业企业均宣布为国有财产”“把工厂、矿山、铁路和其他生产资料及运输工具完全收归工农苏维埃共和国所有的最初步骤。

”“把一切银行收归工农国家所有,……”①。

这样苏俄政府便逐渐掌握了国家主要生产资料,确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形态,并由此建立起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方面: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从而确立起社会主义的国家形态。

不同之处:两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进程不同。

苏俄方面: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苏俄政府便掌握了国家主要生产资料。

中国方面:中国政府掌握国家主要生产资料是采取逐步过渡的形式。

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政府首先着手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期间完成了土地改革,在农村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从1953年逐渐开展三大改造,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从而确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社会主义的比较(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社会主义的比较(1)

思想文化方面 ——区别
·中国
1.指导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
2.转变政府职能,发展文化事业,加快文化发展,深化体制改革。 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方针,有理有利有节开展舆论斗争,帮助干部群 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 4.合规律、接地气,提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05
生态方面
生态方面 ——区别
1
苏联
· 加强社会管理
·发展高度军事化的畸形经 济,牺牲了民生事业 ·苏共降低了社会主义标准 ,背离了社会主义价值目标
2
中国
04
思想文化方面
思想文化方面 ——区别
·苏联
1.指导思想是根据自己需要阉割科学社会主义的灵魂,把它变成僵死的教条。
2.领导裁决一切理论争论和重大文化问题。 3.倡导官方一家学派和流派,禁止不同派别的存在和竞争。 4.批判是领导思想文化的主要手段。
2.切实履行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全面从严治党,对人 民负责。 3.实行领导职务任期制。
4.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
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02
经济方面
经济方面 ——区别
·苏联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指令性计划有高度集中性、全面性和强制性 的特点。 1.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和单一的按劳分配的分 配制度。 2.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战略。 3.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
THANK
YOU
!
第三讨论组
政治方面 ——区别
·中国
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
1.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
Add your text here. Add your text 制度,使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here. Add your text here. Add your text here.Add your text here.

前苏联国家和中国的农业发展有何异同?

前苏联国家和中国的农业发展有何异同?

前苏联国家和中国的农业发展有何异同?一、历史背景的不同前苏联国家和中国的农业发展有着明显的历史背景差异。

前苏联国家成立于1917年,经历了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政治运动,农业经济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与之相比,中国的农业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且在1949年后,中国开展了农业合作化和土地改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革,对于中国的农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农业生产的方式和效率存在差异前苏联国家的农业生产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受制于计划经济体制,其农业生产效率一直未能得到有效提高,而且因为政策的因素,导致农业生产中存在过剩、浪费等情况。

相比之下,中国在改革开放中逐渐摒弃计划经济的方式,转向市场化,这种方式也为中国的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机遇,推动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

三、农业现代化进程和技术发展的不同前苏联国家在农业方面一直注重技术创新,进行了大量的科技研发和技术应用,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但由于国家中央计划的限制,导致农业技术的更新和升级存在滞后和不足,这种局面也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相比之下,中国在改革开放后,从技术进步和农业现代化等方面迅速发展,不仅建立了现代化的农业基础设施,而且加强了农业技术创新,对于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农业政策和市场化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前苏联国家的农业政策一直是以国家计划为导向,实行国家购买的方式,导致了农业市场的单一性和不透明性,同时也使得农业生产过度依赖政府的补贴和支持。

相对之下,中国在改革开放后逐渐推进市场化的农业政策,实行市场调节价,多样化的市场化手段,这种政策下,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逐渐加深,产生大量的新型农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总体来看,前苏联国家和中国的农业发展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从历史背景、农业生产方式、技术发展、农业政策及市场化程度等方面造成,但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两者都在不断地推进农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为世界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异同

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异同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异同新中国前夕,国家领导人就已经在研究中国将来究竟要走什么样的道路,抗战胜利的我们已经向前迈进了一步,所以今后的要走的道路就更加至关重要。

1949年,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那一刻我们抬起了头,挺起了胸,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

二战以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在中国空前鼎盛深入人心,同时,在苏联的帮助下,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其中也包括中国。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解放以前,我国借鉴苏联模式,从实践发展中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苏联模式虽然很好,但是有很多不适合我们的地方。

我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发展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形成于苏联模式不同的制度,我们将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苏联模式进行分析对比,来体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首先,苏联的社会主义初期实行三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在这种政策的影响下,苏联必然会走向一个极端,即使每一任国家领导人都进行不同程度的经济政治改革,都没有挽救回苏联的社会主义体制,其原因是多面。

第一,列宁时期,苏俄退出世界大战,放弃战时共产,实行新经济政策,但是,经济上改对了,政治上却是失败,高度的共产主义蓝图使苏联与欧洲“左翼”分道扬镳,而且长期无法解决的民族内部问题只能通过暴力解决,注定苏联的集权道路会被瓦解。

第二,采取高度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统一的模式,极大地破坏了社会正常秩序和发展,忽视客观规律,极权与个人崇拜虽然令苏俄走过了二战,但令共产主义与世界主流越走越远。

第三,后苏联时期,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流弊,全面否定斯大林,社会秩序虽然一定程度地稳定了,然而面临苏联的道路问题与权力流向问题日益严重。

第四,军备竞赛,政治夺权都导致苏联人心日失。

长期流弊日积月累,苏联自由化呼声高涨。

第五,末代总统戈尔巴乔夫改革放开了极权却最终导致苏联的灭亡。

这些挫折都注定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和苏联一起走到尽头。

中苏社会主义改革道路之比较----兼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展望

中苏社会主义改革道路之比较----兼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展望

中国与苏联作为20世纪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将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推向前进,在上个世纪中后期两个国家先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革,最终却是"同途殊归"----苏联走向解体,而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却生机勃勃,方兴未艾.比较中苏社会主义改革历程, 分析两者的异同,探寻其中的深层原因,进而吸取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进行和社会主义发展的继续推进具有非常意义.(一)苏联改革的历程1、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斯大林病逝,赫鲁晓夫经过斗争取得并巩固了在苏联的领导地位。

为了在国际上加强与美国的竞争,赫鲁晓夫开始调整国内各项政策,对原来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平反冤假错案,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第二,改革党的领导和组织体制。

第三,改革干部制度,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

第四,关注农业的改革和发展。

第五,进行了工业和建筑业的管理改革。

赫的改革,适应了苏联社会发展的需要,触及了传统体制的弊端,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但总体上说,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过分集中的模式,执政后期,改革矛盾日益突出。

由于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某些做法简单轻率,注定了不能取得预期效果,只能是一次不成功的试验。

2、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第一,推行新经济体制,主要内容为恢复部门管理,减少给企业的经济指标,提高经济杠杆在管理中的作用,对企业和职工进行物质刺激,以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

第二,在农业方面制定了一些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如提高的农产品的收购价格等。

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也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良。

加强的集中领导,确立党的核心领导地位,扩大党内外民主等。

第三,在干部体制方面,采取措施保证干部队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实现干部的知识化和专业化。

勃的改革政策和措施,对促进苏联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有一定成效。

但就实质而言,只是对旧体制的修补、完善。

中苏社会主义论文中国改革论文

中苏社会主义论文中国改革论文

中苏社会主义论文中国改革论文摘要:中国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不动摇,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是我们应从苏联和平演变中吸取的深刻教训。

苏联模式有深刻历史教训与借鉴意义,现在再来谈苏联模式,就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态度,更好的发展社会主义。

苏联模式是苏联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制度、体制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

在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这一层次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是相同的,而在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具体实现形式层次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是两种不同的模式。

苏联和平演变是一种以和平方式实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复辟,是社会形态逆规律更替的特殊历史事件,不能改变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

中国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不动摇,“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是我们应从苏联和平演变中吸取的深刻教训。

一、苏联模式的形成背景(一)苏联模式的定义。

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苏联模式(又称为“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及其运行机制,是以苏联经济体制、模式为基础形成的苏联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体制、模式的总称。

(二)苏联模式的形成背景。

苏联模式的形成自有其特殊的背景,不能把苏联模式的形成归咎于历史因素或斯大林,应该把苏联模式的形成放到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

1.国际因素。

整个20世纪20年代正是世界资本主义黄金时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迅速,实力强大,苏联仍处在国际孤立包围之中,处处受压制。

俄共党内都认为战争临近,因而坚决支持斯大林的超工业化政策。

2.经济因素。

十月革命后,国内百废待兴,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成效不显著,见效慢。

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甚远。

中苏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比较及苏东剧变给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中苏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比较及苏东剧变给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中苏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比较及苏东剧变给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摘要:本文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对外政策、根本任务等方面比较了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路径的异同,从而正确认识、科学分析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并提出了苏东剧变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的若干方面借鉴意义。

关键词: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苏东剧变、构建中国和谐社会1.不同点1.经济方面(1)经济运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在经济体制方面的特点是: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生产资料几乎全部归国家所有; 在经济运行中, 排斥市场机制, 国家主要用行政手段来协调经济, 实现对国民经济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依靠各级行政组织直接领导和管理企业;在经济管理上高度集中化,国家通过指令性计划对企业和生产流通分配等各个方面进行控制和监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首先破除了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 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所有制及分配制度苏联在经济体制上,实行以全民所有制为主、集体所有制为辅的单一化的公有制结构,完全排斥其他经济成分,在分配制度上, 实行单一的按劳分配, 过于强调平等, 甚至往往把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视为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在对公有制的认识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有突破, 我国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还包括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

(3)对外经济方面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具有僵化性与封闭性特点, 它无视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全球联系日益密切的事实, 盲目自大, 排斥资本主义, 商品、人员、资金、技术等经济要素无法自由流动, 资源不能实现优化配置, 严重阻碍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使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充分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最新的科技成果, 也极大地限制了东西方国家经济贸易的规模, 从而实际上阻碍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 拉大了与西方的发展差距。

中苏改革之比较

中苏改革之比较

中苏改革之比较胡廖琪众所周知,1991年苏联的解体不仅标志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也为1 9 8 5 年开始的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划上了句号。

面对苏联剧变这一现代历史上的空前变局,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却依然生机勃勃、方兴未艾。

总结中苏两国改革的经验教训, 对于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对于发展研究, 都是弥足珍贵的。

一中苏两国在改革的起点、环境等诸方面均有所不同, 这些不同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1中苏启动改革的初始阶段面对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点。

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 是一个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综合国力仅次于美国的超级大国。

而70 年代末期开始改革事业的中国, 仍然是一个以农业为主体的相对闭塞的发展中国家。

在某种意义上说, 中国改革是社会转型与体制转轨二位一体、同时发生; 而苏联改革的主要任务则是后者。

2 . 改革前两国承继的历史、社会和文化遗产有别。

中国的改革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次;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在苏联历史序列中已是第三波;距离两国改革的最近的历史: 苏联是勃列日涅夫时代近20 年的“停滞”时期。

中国则是刚刚结束十年动乱的文革之后。

3 . 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 在中苏两国改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就中国而言, 它不仅是推进现代化的重要的资本积累手段, 也是推动新旧体制易位的现代管理方式。

对苏联来说, 它的意义则更侧重于后者, 侧重于生产集约化的实现。

4 . 民族关系的基本面貌有差异。

中苏两国虽然都是多民族的国家。

但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民族在中国各民族中占有绝对优势。

少数民族进入中国版图的时间较长, 凝聚力较大。

而俄罗斯族在苏联国家中不占有优势。

与中国封建统治者“羁糜”归化的统治手法相比, 帝俄时代对异民族的控制手段更加僵硬, 后者的离心倾向更大。

在国家体制上, 中国是一个单一制的国家。

苏联则是一个保持了联邦制许多特点的事实上的单一制国家。

两国体制改革中都有一个核心问题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

中苏社会主义改革之比较

中苏社会主义改革之比较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和新思维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构想阶段(1985.4--1987.6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构想阶段(1985.4--1987.6 前) 戈尔巴乔夫改革总体方案实施阶段(1987.6-戈尔巴乔夫改革总体方案实施阶段(1987.6-1988.6) 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先行阶段(1988.6-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先行阶段(1988.6-1990.7) 苏共内部政治力量决战阶段(1990.7-苏共内部政治力量决战阶段(1990.7-1991.8.19)和八· 1991.8.19)和八·一九事件
赫鲁晓夫的工业改革 苏联的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业产值 的增长速度出现下降态势: 的增长速度出现下降态势: 社会总产值 国民收入 工业产值 (单位:年平 单位: 均增长速度%) 均增长速度%) 19511951-55 10.8 11.3 13.1 19561956-60 9.1 9.0 10.4 19611961-65 8.5 6.6 8.6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
—中苏社会主义改革之比较
一、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
1、由社会基本矛盾决定 两对矛盾: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两种运动形式革命:1.(质变)一天等于20年 2.改革(量变)20年等于一天 2、由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性决定 恩格斯在1890年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改革的社会。 恩格斯在1890年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改革的社会。 3、由社会主义实践中苏联模式带来的弊端初步认识。
2.勃列日涅夫的新经济体制改革(1964~ 2.勃列日涅夫的新经济体制改革(1964~ 勃列日涅夫的新经济体制改革 1982年 1982年)
勃列日涅夫的新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赫鲁晓夫的 经济改革的继续和修正、扩大, 经济改革的继续和修正、扩大,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 遵循下列原则: 市场由国家计划来调节, 遵循下列原则: ①市场由国家计划来调节, 国家计 划无所不包; 划无所不包; ②国家所有制是今后唯一的社会主义 所有制形式, 集体所有制应向国家所有制过渡, 所有制形式, 集体所有制应向国家所有制过渡, 不 能独立发展个体所有制, 限制存在私有制经济; 能独立发展个体所有制, 限制存在私有制经济; ③ 管理方法以行政方法为主, 经济方法为辅, 管理方法以行政方法为主, 经济方法为辅,企业自 主权限于国家指令性范围内; 主权限于国家指令性范围内;④生产资料原则上不 是商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苏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异同
作者:金文涛
来源:《科技视界》2012年第07期
【摘要】中国和前苏联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初,都对本国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对两者加以比较可以发现,两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也表现出不少差异。

【关键词】前苏联;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相似;差异
前苏联和中国一前一后都选择了走社会主义道路,二者在成立初期均对本国农业生产方式进行了改造。

虽然在名称上前苏联叫做集体化运动,而中国则称为合作化运动,但究其本质则是相同的,即都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回顾历史并加以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两者在许多方面存在着相似,同时也有着巨大的差异,或许正是因为这些相似和差异才会让两国紧密相连但又命运不同:一个已经灭亡,一个正欣欣向荣的向前发展。

1相似点分析
中国和前苏联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有着某些相同的认识,行动上也就表现出某种相似之处。

1.1形式上:变分散为集中。

概括讲,两国对农业推行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都要将分散的小农户生产转变成较为集中的,大规模的集体化生产。

原本以个体农户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活动,它的能力有限、劳动生产率低,与相对集中的集体化生产相比,后者更有可能采用机器、利用科学成就、使用化肥,提高劳动生产率。

开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就是要表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最大限度的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同时也为了满足社会粮食需求,为工业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1.2原则上:典型示范、自愿参加。

1927年前苏联召开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决议指出,在由小农经济向集体经济过渡过程中,只有在劳动农民的同意下才能进行,当时迫切的任务就是向农民广泛宣传逐步过渡到大规模的公有化农业经济的好处和必要性,用示范和说服的方法把小的以致最小的农户联合为以公共的互助的集体的耕种制为基础、利用农业机器和拖拉机、采用集约耕作的科学方法的大农庄。

同样,中国1951年12月15日也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它的第四条就规定了自愿互利、民主议定和典型示范的指导原则,其中特别指出自愿和互利原则是必须绝对遵守的。

1.3实际中:急躁冒进、领袖意志占主导。

在实际推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两国都存在严重的急躁冒进,其中领袖的意志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例如前苏联在1930年1月5日,按照斯大林的意见,联共(布)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集体化的速度和国家帮助集体农庄建设的办法》的决议,要求伏尔加河下游、伏尔加河下游、伏尔加河
中游和北高加索这些主要产粮区的集体化,在1930年秋季或至迟在1931年春季就基本上完成;其他产粮区的集体化,在1931年秋季或至迟在1932年春季基本上完成。

这就是说,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斯间,绝大部分地区和绝大多数农户将实现集体化。

在中国,毛泽东在1955年7月31日发表了关于合作化问题的讲话,批评某些同志像一个小脚女人,东摇西摆地在那里走路,面对毛泽东这一饱含政治意味的评论,广大干部不再有异议,轰轰烈烈的合作化运动随即展开,1956年底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就基本完成。

2差异分析
两国在推行农业改造中虽然有许多相似点,但具体实施的细节却有着很大差异,这种差异直接为两国埋下了对今后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的种子。

2.1前苏联一步到位,中国分阶段实施。

前苏联在这次改造运动中名称比较混乱,没有展现一个明确的阶段划分。

1929年12月27日,斯大林又提出“工场手工业时期的集体农庄”和“发达的集体农庄”的模糊概念,更加摘乱了干部的思想,最后各地一呼而上,直奔最高目标一农业公社,片面追求集体化。

中国在这方面就明显不同,合作化是被设想为一个逐步、分阶段的过程:第一步是互助组,联合使用劳动力,但农民保留对土地及其他生产要素的所有权;第二步是初级社,劳动资产由集体掌握,每个农民根据其交给集体的土地、农具及牲畜的多少参加分红;最后才是高级社,取消分红,严格实行按劳取酬。

可见中国在此次改造运动中显得更加有秩序。

2.2对富农采用的手段不同。

前苏联对待富农的手段是非常残酷的。

1929年12月27日,斯大林在作《论前苏联土地政策的几个问题》的演说时说:当然不能让他们(指富农)加入集体农庄。

随后,对富农开战的运动正式展开。

在1930-1931年的两年里,被消灭的农户总数约100-110万户。

中国对待富农问题上要温和的多,采用的手段是用各种限制措施削弱富农的经济地位,并把他们当作政治动员的目标,富农被允许参加合作社。

这种相对和缓的处置方式减少了社会的混乱和对经济资源的破坏,这一点与前苏联相比表现的非常明显。

2.3对农业的抽取程度不同。

前苏联在推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利用农业发展重工业,斯大林还把从振兴农业开始建设社会主义,变为从建设工业开始建设社会主义,让农业尽可能多的生产粮食,然后用剪刀差的形式抽取农业资本,发展重工业。

而中国在此方面则力争适度。

1954年做出决定认为,鉴于中国落后的工业基础,农业合作化应先于机械化,两者不可齐头并进,这就避免了像前苏联那样,集体农庄建立之后,机械化也都配套到位,从而中国成功减弱了农民的抵触情绪,并且还获得了他们的支持。

3原因分析
中苏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表现出的相似与差异都有其历史原因:
第一,关于相似点问题
①中苏两国都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农业在两国经济中所占比重都很大,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成为两国建立后首先面对的问题。

另一方面,两国工业建设都是在战争洗礼后开始的,相比较来看,虽然起步期前苏联的工业基础比中国要好,但是前苏联当时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外部压力要远大于中国,其对工业建设要求的紧迫性也就与原有的工业基础相抵消。

为了加快本国工业发展速度,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农支工就成为两国共同的选择。

②某些模式上两国表现出相似点,这主要因为前苏联是当时社会主义阵营中的老大哥,中国在许多方面都要向前苏联取经。

当时对前苏联文件的研究促进了中国树立的合作社典型, 而且1935年前苏联模范农庄的有关规定也成为中国所普遍采用的髙级合作社的具体形式。

中国对前苏联的模仿和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也使两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表现出相似之处。

③前苏联和中国在当时都存在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领袖人物。

斯大林在列宁逝世后,逐渐取得了对前苏联的全面控制权。

而毛泽东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也使其在国家中处于至髙的地位。

两位领导人的意见有时候就对整个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第二,关于差异问题
①最直接明显的差异是前苏联作为第—个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一切改造行动都是根据前苏联当时面临的国内外具体情况, 同时结合对列宁以及马克思等人的理论著作的理解来进行,还完全处于摸索阶段。

中国当时要比前苏联晚几十年,从而前苏联就成为其学习和借鉴的一个最好的例子。

②两国建立初面临的外部压力明显不同。

前苏联作为当时世界唯一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承载着难以想象的外部压力。

面对各种力量的包围、攻击,前苏联当时也迫切需要快速建立起强大的工业体系。

而当时获取工业建设资金的手段几乎就只有向农民伸手一条路。

中国虽然在当时也有类似的遭遇,当在那时身边已经有强大的前苏联做依靠,而且还获得了前苏联某种程度的经济援助。

③党组织的健全性及严密性不同。

这主要归于两者革命过程的差异。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其主要力量是在农村,全国农村各级党组织机构健全且组织纪律严明,1955年底中国农村、90%的乡都建有党支部。

强有力的党委会能够组织大批的工作队,指导农村的根本改造。

而前苏联当时走的是中心城市革命的道路,农村的党组织非常薄弱,甚至不存在,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使前苏联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不应有的问题。

归结中苏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还可以找到许多异同点,对他们进行分析,或许可以发现两国走上不同命运的原因,能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经验教训,最终更好的指导我们今后的改革和建设。

【参考文献】
[1]叶书宗,王斯德,前苏联兴亡史例[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6.
[2]斯大林全集:第10卷[M].
[3]林蕴晖,顾训中.人民公社狂想曲[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5.
[4]前苏联共产党决议汇编:第4分册[M].
[5]费正清,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6.
[责任编辑:王洪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