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第1框《法不可违》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合集下载

(名师整理)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5课第1框《法不可违》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名师整理)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5课第1框《法不可违》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5 小明的爸爸开车闯红灯。
行政违 法行为
★思考:违法与犯罪是什么关系?
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一定违法
请找出以上三类违法行为的相同点
①都有社会危害性 ②都是违法行为 ③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第二目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活动四 探究与分享 教材P49
谎报险情
破坏铁路封闭网
殴打他人
想一想,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
行为
思考:
(1)上述行为分别违反了什么法律、给社会造成哪些危害? 行为人落得什么结果?
(2)什么是违法行为? (3)根据这三个案例和教材知识,回答,违法行为有哪些?
朱某拾到苏某的手表拒不返还,违反了物权法,给苏某造成了 财产损失,被法院判决限期归还苏某的手表;
李某等人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破坏了体育馆的公共 秩序,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罚;
不同点
违反的法律 社会危害性 法律后果 实例
名称
民事违法行 民法 为
行政违法行 行政法 为
相对轻微 民事责任 (一般违法)
捡到他人手机 据为己有 不让子女上学 没依法履行合 同义务
相对轻微 受行政制裁 谎报险情 破坏
(一般违法)(行政处分)
铁路网 人
殴打他
(行政处罚)
刑事违法行 刑法 为
最严重(犯 刑事处罚 杀人、抢劫、
活动二:自主学习,思考 :法律的规范作用与评价作用?
活动一:“运用你的经验” P46行为的底线
思考:
1.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1、小勤不懂法,不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实施了违法行为。 2、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那就是了解法律,不做违反 法律的事。
活动二:自主学习,思考:法律的规范作用.与评价作用?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8年级上册第5课第1框《法不可违》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8年级上册第5课第1框《法不可违》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顾客。 (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权)
民事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镜头三:出版社未经作者同 意发表作品 (侵犯了作者的知识产权)
知识点四:什么是民事违法行为? 答: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律 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
南方对对日原报原无无锡锡市地市方地税方务税局务局长局、第现六国
范 问 悉政纪家 予 现 师 税局沈,机行税国李行冰责务无治对依关为记务家青冰!对政分锡国原据公处者总税给逃原警《务分局市给无从局务予税无中员规告国副梁予锡无总行案锡国处定家处局溪行锡局,市市政共分》税市无分这产条,长区地国务政记税锡些党例国方;总、税家过记问》家务市单局税现务税处责和税局税位江务过条《务国局务苏务局分和局处例税总省家副局长责局总;》收局税总丁分任税局会第、违责务会源人计《法成务长;二局计给被师行违江获、
刑事违法行为
知识点六:什么是刑事违法行为?
答: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刑事 法律法规,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 行为。
一 般 违 法 行 为
犯 罪
违法行为种类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相同点 联系
含义
法律责任(处罚)
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
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
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 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 作、更换,继续履行,赔偿损失, 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 誉,赔礼道歉。法律规定惩罚性 赔偿的,依照其规定。
1.知道什么是违法。 2.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 3.知道身边有哪些违法行为并懂得如何避免违
法。
违法无小事
知识点一:法律如何规范人们的行为?
①作为一种法律规范,法律明确告知人们 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 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 式、标准或方向。(指引作用)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8年级上册第5课第1框《法不可违》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8年级上册第5课第1框《法不可违》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2)法律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 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3)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什么是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3.违法行为的分类 (1)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 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2)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 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 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 (3)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①一般违法行为 ②严重违法行为 ③行政违法行为 ④民事违法行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答案】C
2.2018年9月,周某某乘坐高铁强占他人座位,且一直不听 工作人员劝阻。有关部门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 规定,对周某某处以罚款200元、180天内禁止购买火车票 的处罚。周某某的行为( )
1.知道什么是违法。 2.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 3.知道身边有哪些违法行为并懂得如何避免违
法。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训基础·新知巩固 逐点练透
1C
2B
3B
4 C 5D
6 见习题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练拔高·新题好题 培优提能
1C
2C
3A
4C
5B
6D
7 见习题
学习笔记 必知
1.“法不可违”的原因 (1)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行为规范。作为一种 行为规范,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 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 式、标准或方向。
6.中学生小明和爸爸一起出去吃饭。爸爸在喝了酒之后还要
坚持开车回家。小明进行了劝阻。下列选项中哪些可以成

(名师整理)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第1框《法不可违》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名师整理)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第1框《法不可违》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行为的具体案例,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 法观念,严
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 格遵守治安
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管理的法律
探究三:民事违法行为的案例
规定。
三则事例都属于侵犯公民权利的民事违法行
为。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
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探究四: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行政
进一步思考,违反了什么法律。思考:主人 的异同点。 法的重要性。
公的行为给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其行为违 并且能够举
反了什么法律?行为人自己落得了什么结 出 具 体 案
果?
例。在社会
以设问的方式,循循善诱,引发学生深入思 生活中,我
考。进而对比三种违法行为的异同。
们要分清是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探究二:行政违法 非,增强守
罪。
3.如何遵章守法?
3
4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以课本素材导入。引导学生思考:1.小勤为 思考问题。 从学生角度,
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 体会知法懂 引发思考。同学
免吗?
法 的 重 要 们列举违法的
小勤不懂法,不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实施 性,不违法 案例,并认识到
了违法行为。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那 是人们行为 知法守法的重
5.1 法不可违 教学设计
课题 《法不可违》

单元 第 二 单 学科
道 德 与 年级 八 年

法治

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型、犯罪的含义,了解典型的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
学习 法行为。
目标 提高辨别能力,警惕违法和犯罪,防范民事侵权行为。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8年级上册第5课第1框《法不可违》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8年级上册第5课第1框《法不可违》精品课件
2003年5月任重庆市党委副 书记。
2008年7月任重庆市司法局 局长。
2009年8月,文强因为严重 违纪,充当黑社会保护伞,接 受纪检部门的调查。
2010年4月14日,重庆市第 五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文强死刑 ,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 收个人全部财产。
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
违了法就要受到法律的
追究和制裁。
遵章守法

4、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①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 行为。 ②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明辨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 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③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 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
相关链接P51
民法中的基本原则
1、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2、自愿原则; 3、公平原则; 4、诚信原则; 5、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散布谣言
刑事违法行为 刑事法律规范 最严重(犯罪)
刑罚处罚
故意杀人 抢劫、故意伤害致 人重伤、吸毒
情景一:甲与乙两人骑车在街道上相撞,发生争吵, 甲打了乙一耳光,后被拉开。
违反民法 情节轻微
情景二:甲与乙两人骑车在街道上相撞,发生争吵,甲恼 羞成怒,对乙大打出手,造成乙嘴角流血,眼睛出现“熊 猫眼”。
内 容
名 称
民事违法行为
违反的法律 民事法律规范
不同点
社会危害性
法律后果
相对轻微
民事责任
(一般违法行为)
实例
欠债不还、拾物不 还不让子女上学 侵犯他人民事权利 没有依法履行合同 义务
行政违法行为
行政法律规范
相对轻微
受行政制裁 扰乱社会治安
(一般违法行为)(行政处分) (行政处罚)

(名师整理)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第1框《法不可违》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名师整理)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第1框《法不可违》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2.掌握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分类,知道违法无效,是学会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三、意义建构
目标学习一:违法无小事
1、法律告知人们什么
2、违法行为的类别
3、身边的违法行为
指定一名学生进行时事播报
师: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准绳。
《法不可违》教案
课题
第 五 课 第 一 框 法不可违
课型(时)
新课




1.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掌握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分类,知道违法无效,是学会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3.增强法制观念和守法Fra bibliotek识,学会分辨是非。
重点
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难点
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的区别。
准备
白板PPT课件
程序与内容
师生活动
时间
一、创设情境
1、时事教育
(多媒体展示材料)
2、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尊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课第1课时:法不可违。
二、目标引领
1.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5、民法的规范范围以及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民法的规范范围:社会生活中,人们从事的最普遍的活动是民事活动,如果购置财产、签订合同、劳动就业、经营创业、结婚等这些民事活动都是由民法来规范。

(名师整理)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5课第1框《法不可违》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名师整理)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5课第1框《法不可违》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 被其刺伤。警方调查后发
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现,并没有劫匪,该男子
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 因拿不出购车款,自导了
款;情节较轻的,处五 一出“抢劫案”。该男子
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 因谎报警情被处以行政拘
以下罚款。
留10日和罚款500元。
(1)警惕身边的行政违 法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 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 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 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 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 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 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 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 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我对为行国扰应政治乱予违安公以法管共处理场罚行处所。为罚 秩行 警 拘规 序政告留定 的处、等, 行罚罚款:、
镜头三:浙江杭州保姆纵火案,导致一位母亲 和三个未成年孩子不幸殒命。经调查,其保姆 莫焕晶涉嫌盗窃罪、纵火罪,警方依据《中华 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将其逮捕。
其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 害性,威胁人民群众的生 命财产安全。
(2)警惕身边的民事违 法行为
镜头一:买卖双 方签订合同之后, 卖方收款却只发 一半货物。
应当承担继续履行、 采取补救措施或者 赔偿损失等违约责 任。
违 ——《合同法》
(2)警惕身边的民事违 法行为
镜头二:范冰冰起诉某 门窗公司侵犯肖像权一 案一审判决已生效。一 审判决该门窗公司停止 侵权,赔礼道歉并赔偿 范侵犯冰肖冰像经权济损失80万元。
法律: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 有效的准绳。
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违法行为的含义:是指出于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法不可违
违法行为种类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8年级上册第5课第1框《法不可违》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8年级上册第5课第1框《法不可违》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会健康和谐发展。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板书设计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 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 约·诺里斯
评价 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
作用
准绳。
强制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
作用
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法律规范对社会生活 的作用
指引 作用
评价 作用
强制 作用
预测 作用
教育 作用
以下行为属于什么行为?
违法行为
2.什么是违法行为?
课堂笔记(二)
违法行 为
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 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危害社会的行为。
5.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 的行为。
(2)在社会生活中,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 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行政)
(3)在社会交往中,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生 侵权行为和合同违法行为。(民事)
(4)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
行为,如:故 赵定某,的被行人为民触法犯院了判处刑法有意期,杀徒影人刑响的了。行社为会。的稳
3.违法行为的种类?有什么区别?
课堂笔记(三) 根据违反的法律类别,分为:
民事 违法行
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

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
行政 违法行
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

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
行为
刑事 违法行
断一断
1、乙、丙两人被公安机关以扰乱公共秩序为由
各处以200元罚款。
行政违法行为
2、乙因逆向骑车被交警罚款50元。 行政违法行为

最新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法不可违(说课稿)》精品获奖完美优秀说课稿

最新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法不可违(说课稿)》精品获奖完美优秀说课稿

前言: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法不可违》说课稿(最新精品获奖说课稿)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题的内容,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法不可违》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题的内容。

本框题下有两个目题:一是违法无小事,这里主要了解法律的概念、违法行为的分类及含义;二是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了解违法行为的具体表现尤其是行政和民事违法行为,树立遵章守法意识。

本框是学生对法治了解基础阶段,为后面法理的学习做好铺垫。

本框题概念多,理论性较强,宜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对典型生活事例的分析、归纳,使学生明确教学重点,形成认识。

二、说学情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不稳定,叛逆心出现端倪,做事易冲动;遇事开始有主见,勇于怀疑,但往往很片面,对法律、违法行为等内容了解不多,在认识和态度上容易产生偏差。

易受环境的影响,想表现自己,又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

大部分学生上进心强,遵纪守法,但也有少数学生规则意识淡薄,行为习惯不好,或者误以为有《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特殊保护,犯了法也无所谓,需要教育矫正。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本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遵守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能力目标】能够辨别一般违法行为,远离违法行为,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名师整理)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5课第1框《法不可违》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名师整理)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5课第1框《法不可违》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法律的作用
规范作用 保障作用
法律的规范作用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法律的基本特征 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 束力
一个人如果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就难 免做出违法的事情。
做出违法行为的主要原因
我们要学法遵法守法用法
禁止做而做
可见法律对人们的行为有何意义?
探究一: 违法无小事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行为规范。作为一种 行为规范,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 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 准或方向。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 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故意杀人
民法总则、合同法、 治安管理处罚法、、道 婚姻法、继承法、物 路交通安全法等 权法、劳动法等
违反的 主要法律举

根据违反法律 的类别
根据社会危害 程度
社会危害程 度
违反的法律 规范
应承担的 区 法律责任
典型的

违法行为举 例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
相对轻微
刑事违法行为 犯罪 严重
一般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P48
根据违反法律 的类别
根据社会危害 程度
社会危害程 度
违反的法律 规范
应承担的 区 法律责任
典型的

违法行为举 例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
相对轻微
违反民事法律规范 承担民事责任
违反行政法律规范
应当受到行政处分 或行政处罚
欠债不还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框法不可违提高班市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框法不可违提高班市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
(3)请你谈谈从这则案例中得到警示。
答案:谁都不能违法,不违法是人们行为底线。 违法犯罪必定会受到法律制裁。树立法律意识, 增强法治观念,自觉|遵纪遵法。(回答出任 意一点即可)
【归纳与小结】(见导学稿)
第12页
第7页
【课堂训练】
1.漫画中司机行为属于D( )
A.违宪行为B.行政违法行为C.民
事违法行为D.刑事违法行为
2.漫画给我们启示是:(B

①违法要受到制裁 ②违法就要负担民
事责任 ③法律禁止果断不做 ④自觉
恪守交通规则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
④ D.①②③④
第8页
3.散播限制新车牌照谣言某汽车销售 员,被拘留十天;因质量问题遭用户
(2)这两种违法行为有什么共同点? (3)这两种违法行为分别应负担什么法律责任?
第5页
【答案】(1)材料一是民事违法行为,材料二是 行政违法行为。 (2)这两种违法行为都对社会危害相对轻微,都 是普通违法行为,都要负担法律责任。 (3)①民事违法行为要负担民事责任,包含停顿 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 状;修理、重作、更换;继续推行赔偿损失;支 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声誉;赔礼道歉;等 等。②行政违法行为要受行政制裁,它包含行政 处罚和行政处罚等形式。行政处罚包含警告、记 过、记大过、降级、免职、开除等。行政处罚包 含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行政拘留等。
第6页
【交流分享】
2、结合本课所学知识,谈谈我们青少年怎样才能远离违法犯 罪,健康成长?
答案:①我们要认识普通违法行为危害,自 觉恪遵法律要求和道德要求;②在社会生活 中,要分清是非,增强遵法观念,严格恪守 治安管理法律要求。留心自己生活环境和行 为习惯细节,对不良诱惑说不;③培养健康 兴趣兴趣,科学合理安排时间,专时专用, 必要时请求他人监督等。

【可编辑全文】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法不可违》参考教案2

【可编辑全文】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法不可违》参考教案2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5.1法不可违
环节二
朱某拾到苏某的手表拒不返还,违反了物权法,给苏某造成了财产损失,被法院判决限期归还苏某的手表;李某等人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分法,破坏了体育馆的公共秩序,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分;赵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课中作业
1.观察与思考: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又可以分为哪几种?
2.从“承当的法律责任〞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环节三
以下属于哪种违法行为。

情景一、李某等3人在电影院起哄、打闹、吹口哨。

影院工作人员屡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

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这三人带走。

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三人警告的处分。

情景二、朱某在工厂于是拾到苏某的进口手表,先说第二天还,后来又说自己把手表弄丢了。

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说表否那么赔偿苏某损失350元。

情景三、17岁的中学生赵某,屡次手持三菱挂到,抢夺9名小学生的财务,的赃款400多元。

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一句刑罚判处其有期徒刑。

课后作业设计:
完本钱课对应的根底训练
〔修改人:〕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框《法不可违》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框《法不可违》教案新人教版
(3)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如法官、律师、当事人等,模拟法庭审判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法律实践,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
2.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音频等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法律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法律概念时,可以播放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法律规定。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社会问题充满好奇,希望能够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上,他们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来理解抽象的法律概念。学生的学习风格各异,有的喜欢通过阅读理解,有的喜欢通过讨论和实践活动来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本节课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首先,法律的概念和规定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完全理解和接受。其次,学生对于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可能不够清晰,难以将法律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此外,学生可能对于法律的重要性和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难以理解遵守法律的义务和责任。因此,教师需要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实践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法律知识,克服这些困难和挑战。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一个真实的法律案例,引发学生对法律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教师详细讲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教师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法律知识。
-解答疑问: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3.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法律知识判断和处理问题。
4.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其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
学习者分析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8年级上册第5课第1框《法不可违》省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8年级上册第5课第1框《法不可违》省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违法=犯罪 犯罪=违法
材料一
朱某在学校操场拾到苏某丢失的手表, 拒绝归还。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 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
民事违法行为
我国的民法通则第七十九条规定,拾得遗失物 ,应当归还失主。
材料二
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 起哄、打闹、吹口哨。影院工作人员多 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工作人员找来 民警将这三人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李某 等三人警告的处罚。
(3)刑事违法行为: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 徒刑、死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 出境等。
知识结构
法律的规范作用
违法行为的含义
违法无小事
违法行为 的分类
Hale Waihona Puke 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严重违法行为 (犯罪)
行政违法行为
法不可违
身边的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警惕身边的 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我国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行政法,它规定对 扰乱影剧院等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予以处罚。
材料三
刑事违法行为
17岁的中学生赵某,多次手持三 棱刮刀,强夺9名小学生的财物,得
赃款400多元。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
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

我国刑法规定,抢劫他人财物的,应判处刑罚

三类违法行为的相同点
相关链接P49
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违反治安管理 的行为。 具有社会危害性,但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知识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
违 1、扰乱公共秩序 反 2、妨害公共安全
治 3、侵犯他人人身权利
安 4、侵犯公私财物
管 理 的

(名师整理)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第1框《法不可违》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名师整理)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第1框《法不可违》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一、备理念教育教学新要求,就是培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以适应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文化基础为需要,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为必备能力的三大基本要点构成的。

《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有着高度的一致性,而形成法治意识是核心素养必备的重中之重,这种关键能力是学生在实现公众参与时的主观要求,同时也是必要前提。

为此,教师作为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伙伴,与学生共同使用教材文本,实现: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相互对话,教师与学生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共同学习,共同发展。

二、课标要求本课内容对应的课标是:一、成长中的我部分(三)心中有法1、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2、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三、教材分析《法不可违》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的第一框,主要内容是围绕违法无小事和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本课既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又为下一单元的内容学习起了铺垫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初中阶段乃至以后的健康成长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内容安排:本框题通过“运用你的经验”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违法行为及其导致的后果,从而开启下文。

通过展示违法行为的镜头,剖析违法行为的类型和法律责任。

通过探究治安管理违法行为案例,让学生了解治安管理违法行为的含义、类型和危害。

通过分析“探究与分享”活动中的民事违法行为的情境,帮助学生认识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都是民事违法行为。

本框题宜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对典型生活事例的分析、归纳,使学生明确教学重点,形成认识,突破难点。

四、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有主见,但往往又很片面,只看到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情绪不稳定,做事易冲动,对法律、犯罪等内容了解不多,法制观念淡薄;在认识和态度上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想表现自己,又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不可违》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法律的要求、作用;违法行为的类别;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的联系和区别;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能力目标: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小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学会用法律知识解决日常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违法行为的类别;三种违法行为的联系和区别。

难点:怎样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方法
互动探究法
四、教学用具
一体机教学
五、教学过程
运用教材P46导言部分进入本框学习,让学生先进行阅读勾画出重要句子。

师强调:尊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的追求和自觉行动。

指出法律的概念: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同时说明,法律的三个特征。

<互动探究一>
小勤家里生活比较困难,要强的他想通过自己的劳动减轻家里的负担。

看到捡废品能赚钱,小勤决定试试。

他来到建筑工地,捡了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准备拿到废品收购站去卖。

工地保安发现后,把他送到了派出所。

提出问题: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学生互相交流并发言)
师总结:其实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

从原因上看:主要是他的法治观念薄弱,法律规则意识不强。

哪怕是再小的事情,都一定不要越过法律的红线。

在生活中,要认真学法,知道法律规定的禁止行为,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情。

第一目违法无小事
根据上面的案例,对学生进行引导,讲解法律的作用: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以及哪些行为是合法行为,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

也可以从另外角度讲解,法律的作用: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

并做知识拓展。

通过法律的作用进而强调: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互动探究二>
镜头一:朱某在学校操场拾到苏某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

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

镜头二:李某等人在体育馆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向场内投掷矿泉水瓶,展示不文明标语。

体育馆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

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他们带走。

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人警告处罚。

镜头三:17岁的中学生赵某,多次持刀抢夺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1000多元。

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

针对这三组镜头,首先让学生提出问题并相互讨论。

然后,老师提出问题:这三种行为有没有相似之处?为什么?
师总结:这三种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但是他们又有不同的地方:从结果上看,三种行为的结果是不同的,最后一种行为是最严重的。

因此,我们接着教材继续学习,什么是违法行为,它又有哪些类别?
师讲解:什么是违法行为?即: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究其原因,一个人如果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就难免做出违法的事情。

在这里要举例说明:让学生自行举例身边发生的事情。

违法行为(按照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如欠债不还的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法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如故意杀人的行为。

讲明三个概念在表述上的相似点。

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
民事违法行为民法相对轻微民事责任
行政违法行为行政法相对轻微受行政制裁
刑事违法行为刑法最严重刑事处罚
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联系:
①都有社会危害性;②都是违法行为;③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师讲解:一般违法行为是指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这两种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

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即为犯罪。

(学生交流讨论并用案例说明)。

拓展延伸:教材P48相关链接,学生自行阅读,并学会归纳常用的承担民事行为和行政行为的法律责任。

第二目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互动探究三>
利用教材P49三组镜头,提出问题:他们的行为属于哪些违法行为?(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师总结:我们可能想不到,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实施了这些行为,却自以为只是犯了小错,全然不知道已经违法;有的人受到类似侵害后,不知道可以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

我们结合教材P49相关链接的内容,思考:作为青少年,应该怎样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可以作为课后作业进行处理)
<互动探究四>
教材P50三组镜头,根据你的经验,上述行为违法吗?谈谈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
师总结:他们的行为都是违法的,主要是民事违法行为。

师讲解:在生活中,人们经常从事民事活动,主要包括:购置房产、签订合同、劳动就业、经营创业、结婚等。

强调: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利用P51相关链接内容,让学生阅读,并说出自己的感悟。

师强调: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认识到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

在日常生活中,应怎样做?即:①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②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

学生阅读P51相关链接,为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民法总则规定了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是我们从事民事活动的指南。

六、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法律的概念、作用;三种违法行为;通过四个互动探究活动,让我们明白了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要提升我们的法律素养。

七、板书设计
法不可违
一、违法无小事
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八、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