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的意义及用法(教师版)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古代汉语基础知识-试卷11_真题-无答案(3)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古代汉语基础知识)-试卷11(总分62,考试时间90分钟)1. 第一部分教育理论与实践单项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沛公军霸上B. 大楚兴,陈胜王C. 邻之厚,君之薄也D. 以乱易整,不武2.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不是动词的一项是( )。
A.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B. 衣冠而见之C. 军书十二卷D. 六王毕,四海一3.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不是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 项伯杀人,臣活之B. 欲因此时降武C. 何久自苦如此D.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4. 下列句子中,“壮”不是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
A. 单于壮其节B. 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C.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D.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5. 下列句子中,没有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
A. 会盟而谋弱秦B. 渔人甚异之C.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D. 吾妻之美我者6.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②不闻机杼声B. ①拔剑切而啖之②日啖荔枝三百颗C. ①左右或欲引相如去②引壶觞以自酌D. ①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②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7.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此殆天所以资将军②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B. ①挟天子而令诸侯②挟飞仙以遨游C. ①老夫聊发少年狂②聊乘化以归尽D. 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②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8.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衡少善属文属:连接B. 如惠语以让单于让:责备C.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驽:愚劣、无能D. 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9.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意图,心意B.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归:返回C. 风力虽尚劲劲:猛,强有力D. 夫不能以游堕事堕:坏,耽误10.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的意义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教师版高三语文(理)5月9日成语褒贬提纲950份. - 副本
高三语文 第 1页 (共4页) 高三语文 第 2页 (共4页)成语褒贬班级: 姓名: 小组:【学习目标】1.掌握易褒贬误用的成语意义和用法。
2.运用掌握的知识判断成语运用的正误。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易褒贬误用成语意义和用法。
难点:运用掌握的知识判断成语运用的正误。
【教学流程】一、了解感知请同学们认真识记下面的成语,掌握常见易褒贬误用的成语意义和感情色彩。
1.耿耿于怀:①令人不不愉快的事情在心里难以排解,贬义。
②令人牵挂的事情在心里难以排解。
2.长此以往:长期这样下去。
多指不好的情况而言,贬义。
3.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玩弄手段和权术,贬义。
4.胸无城府: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心口如一,褒义。
5.想入非非:①形容想法大胆离奇,褒义;②比喻指荒唐离奇、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贬义。
(补充:天马行空:①比喻诗文气势豪放。
②比喻人浮躁,不踏实。
天花乱坠:形容说话有声有色,极其动听(多指夸张而不符合实际)。
)6.蔚然成风: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兴盛,形成一种良好风气。
褒义词7.神气活现:自以为了不起而显示出来的得意和傲慢的样子,贬义。
8.集腋成裘:比喻集少成多,褒义。
9.炙手可热:比喻权贵气焰很盛,贬义 。
10.震撼人心:某件事使人受到很大的震动或教育,褒义。
11.官样文章:只有形式,照例敷衍的文章,贬义。
12.趋之若骛:比喻很多人争着前往,贬义。
13.上行下效: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用于坏的风气,贬义。
14.为虎作伥:比喻给坏人当帮凶,帮助干坏事,贬义。
15.醍醐灌顶: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
用纯酥油浇到头上。
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
①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
②形容清凉舒适。
褒义。
16.绵里藏针:①比喻表面温和,内心狠毒,贬义。
②比喻柔中有刚,褒义。
17.目光如豆:眼光像豆子一样小,形容见识短浅,贬义。
18.巧取豪夺:旧时形容达官富豪谋取他人财物的手段。
现指用各种方法谋取财物,贬义。
高中文言虚词系列练习及答案教师版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练习集锦文言虚词练习(一)“而”字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连词,表承接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连词,表承接3、图穷而匕见连词,表承接4、余闻而愈悲连词,表承接5、庄宗受而藏之连词,表承接6、温故而知新连词,表并列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连词,表并列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连词,表并列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连词,表并列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连词,表转折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连词,表转折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连词,表转折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连词,表递进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连词,表递进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连词,表修饰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连词,表修饰18、徐而察之连词,表修饰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连词,表假设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连词,表假设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连词,表因果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连词,表因果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代词, “你”“你的”24、既而儿醒,大啼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C (①⑥转折连词②④修饰连词③⑦顺承连词⑤⑧递进连词)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
《五人墓碑记》同步练习(教师版)2020.2
《五人墓碑记》同步练习(教师版)2020.2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低头看看小舅发来的那条氤.(yīn)氲着无限烟火气的叮咛微信,再抬头看看那袅娜娉.(pīn)婷、清朗飘逸的蝴蝶兰,我觉得这亦俗亦雅的人间是多么地温馨和惬意!B. 民政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革弊顶新、攻坚克难,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等职责,成绩卓.(zhuó)著,但也存在着必须且亟.(jí)待解决的问题。
C. 英雄或立志救国,或坚贞不屈、大义凛.(lǐn)然,或以突出业绩在百姓心中树起不朽的丰碑,他们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对待他们要心怀崇敬,绝不亵.(xiè)黩。
D. 创新为人类带来新的产业,造就了国家繁荣和人类福祉.(zhǐ),在浩瀚.(hàn)的历史长河中,它决定着文明的走向,改变着世界的容颜,成为国家之间较量的武器。
答案D (A项,娉(pīn)婷——pīng;B项,革弊顶新——革弊鼎新;C项,亵黩——亵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甲】在建设新中国的征程中,无数科学家以身许国,前赴后继....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用自己的青春、血汗甚至生命,为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强大夯基立柱。
【乙】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这一个个耀眼的名字如暗夜星辰,在一穷二白、积贫积弱的中华大地上点亮了科技之光、铺就了科技强国之路。
在他们的感召和引领下,无私奉献、甘于清贫,一心只为科技报国,不计个人得失,成为一代代中国科学家的优秀精神特质。
时至今天,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人民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这些物质依然在许多人身上熠熠生辉....。
【丙】但是,它们不应成为对科技从业者们的“道德绑架”和“刻板成见”,我们不能空谈“情怀”(以身许国)而不谈受益。
当下我们应祛除..科技领域的陈规陋俗,完善激励机制,回报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奉献了青春和血汗的可爱可敬的科学家们,进而..激发科技创新的强大能量。
于的意义及用法(教师版)
在 介词,引出 对象,不译
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比,介词 对,介词 在,介词
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者是介词,从 后者引进比较的对象,比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引进动作对象,对、向
余威震于殊俗 介词,在
于
陈涉之位,非尊于…… 介词,比
于
其皆出于此乎 学于余 耻学于师 于其身也
法从哪里想出来。 • 2)介进比较对象:比。 •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 3)介进到达地点:到。 • 5.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 译文:从小路逃走,把宝玉送回到赵国。
• 4)“在……方面”“从……中”。 • 6.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 7.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 5 )介绍产生的原因:因、由于 • 8.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传》)
• 9)介绍动作行为直接对象:和、与、同。 • 14.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 15.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 16.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 之战》
• 10)根据、按照
• 18.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史记·淮阴侯 列传》
• 【于是】 •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
• 译文:于是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送到齐国 做人质。
• 3)组成“见……于”表被动。 • 26.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 27.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 现在这条溪水竟然被愚字辱没,这是为什么呢?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拘于时
介词,表动行的处所,自 \ 从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10-2-2选择题必上师说教师版
10-2-2选择题必上师说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类1.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君子不齿.齿:并列。
②声非加疾.也疾:劲疾。
③虽有槁暴.暴:暴发。
④圣人无常.师常:经常。
⑤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许。
⑥而绝.江河绝:横渡。
⑦木直中.绳中:合乎。
⑧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通:了解。
A.②③④B.①③⑦C.③④⑧D.①④⑥【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③“暴”:通“曝”,晒。
句意: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
④“常”:固定的。
句意: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⑧“通”:普遍。
句意: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
故选C。
2.下列各选项中的两句,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契阔谈讌蟹六跪而二螯B. 以为轮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C.或师焉,或不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通假字的能力。
A.讌,通“宴”,宴饮。
句意:久别重逢欢宴畅谈。
/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
B. ,通“煣”,用火烤木使弯曲。
句意: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C.不,通“否”;受,通“授”,教授。
句意: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
/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D知,通“智”,智慧。
句意: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
/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
故选C。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吾师道也。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C.非能水.也D.位卑则足羞.【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句意:我(是向他)学习道理。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词语课内外联合判断题训练4 - (附答案)
文言词语课内外联合判断题训练3(检测版)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
”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
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
”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
”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
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
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
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
”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
”秦王大恐,割地请降于魏。
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
“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寡人之于国也(教师版)
《寡人之于国也》(教师版)梁惠王曰:对于)国也,语气词)。
黄河以北)凶(荒年,收成不好),则移其民于)到)河内;河东凶亦然。
观察没有像)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更)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喜欢音节助词),兵刃既接,。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特殊句式:如何,宾语前置)?”曰:判断,这也是逃跑啊)。
”曰:式:状语后置)细密的渔网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也(特殊句式:判断句)。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式:宾语前置),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学校)之教,孝敬父母,敬爱兄长)顶在头上)于道路矣(特殊句式:状语后置)。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称王)者,未之有也(特殊句式:未有之,宾语前置)。
狗彘食人食而不敛,收敛)途)饿死的人)开粮仓,赈济灾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特殊句式:判断句)。
武器)也’?王名作动,怪罪”寡人之于国也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 .王无罪岁 归咎,归罪B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武器C .数罟不入洿池 数:多次(细密的)D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打开粮仓,赈济百姓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C )A .①河东凶亦然. 这样 ②填然.鼓之,兵刃相接 的样子 B .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却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顺接 C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 的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的 D .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比 ②寡人之于.国也 对于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C )A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 .斯天下之民至焉D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A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B .弃甲曳兵而走.跑 C .则移其民于河东.. 黄河以东 D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样却5.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A. 数.罟不入洿池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B. 王.好战,请以战喻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 非我也,岁.也 王无罪岁.6.下列各组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B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D .或.五十步而后止,或百步而后止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细密的;几 大王;称王 没有;毋,不要 收成不好,荒年7.“以”的意义与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请以战喻 ②以五十步笑百步 ③受命以来,夙夜忧叹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⑤树之以桑 ⑥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A.①③⑤/②/④/⑥ B .②④/①⑥/③/⑤C .①②④⑤用/③/⑥D .③④/⑤①/②/⑥8.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D )A .申之以孝悌之义 状后B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状后C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状后D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判断9.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A. 邻国之民不加.少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B. 直.不百步耳 其直.两千贯 C.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野芳发.而幽香 D. 弃甲曳兵.而走 非我也,兵.也10.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名作动 ②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名作动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名作动 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名作动 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动作名;为动用法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 ⑧移其粟于河内A .⑤⑦⑧B .①③⑤C .③⑥⑧D .②④⑤11.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 B )A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判断B .夫晋,何厌之有 宾前C .申之以孝悌之义 状后D .树之以桑 状后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养活家小 语气词;哪里,怎么 击鼓 却,转折;修饰 有的人;或许 更;增加 只是,不过;价值 打开粮仓,赈济灾民;花开 兵器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丝织衣服C.夫颛臾者,先王以为..东蒙王把……作为D.黎民..不饥不寒13.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C )A.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季节)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秩序;敬爱兄长) 学校D.谷.不可胜食(泛指粮食)14.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D ) (3分)①河东凶亦然.②填然.鼓之③察邻国之.政④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这样;的样子的;取独1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 )①斧斤以.时入山林②申之.以孝悌之义③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④斯天下之.民至焉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按照;代词代词;的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16.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 D )A.寡人之民不加多的 B.谨庠序之教的C.是寡人之过也的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前补充:是谁之过与宾前17.选出与“王道之始也“也”用法相同的一项。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教师版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
以至于。
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4)可谓智力..孤危古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8.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古义:结交今义:和9.始速.祸焉:古义:招致今义:速度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以地事秦事:侍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始速祸焉速:招致(4)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退却,译为打退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 (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 (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9)势有如此之势 (优势)其势弱于秦 (势力)(10)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承接。
重点词语含义用法辨析考点解析专训(03)(教师版)-2024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各考点解析宝鉴
专题04重点词语含义用法辨析考点解析专训(03)(教师版)时间:40分钟分值:4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塑料曾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为人类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但是其代价也是巨大的。
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 2021年10月的报告,由于管理不当,通过不同途径自陆地来到海洋的塑料垃圾要占海洋垃圾总量的70%以上,河流输入是最主要的途径,每年河流会将80万—270万吨塑料垃圾送入海洋。
除此之外,海洋运输、渔业和水产养殖产生的塑料废物泄漏也占一部分。
目前,每一个大洋中都有垃圾带,其中最大的是北太平洋垃圾带,面积有16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整个蒙古国的面积。
(2)由于经济增长迅速、人口密集、海岸线漫长、垃圾处理能力落后等原因,东南亚地区成为海洋塑料污染治理的热点地区。
塑料垃圾的危害首先表现为对海洋生物造成的伤害,鱼类因为被缠绕或误食而影响生存,海底微生物和珊瑚礁因为阳光被遮蔽,无法生长而死亡。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塑料危害巨大,却容易被人类忽视,那就是微塑料。
(3)它包括牙膏,洗涤剂里的晶体,衣物表面的纤维,还有在海水侵蚀、日晒等作用下分解成的塑料微粒。
微塑料的弥漫性强,肉眼不易察觉,被洋流带到地球的各个角落。
微塑料会吸附或携带环境中的污染物,(4)并随着食物链不断累积,最终对人类健康产生威胁。
1.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相关解说及修改,不合理的一项是(3分)()A.(1)句中的“其”,指代的是塑料给人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改变。
B.(2)句中的“由于”和“原因”杂糅,可以删去“原因”一词。
C.(3)句的内容层次不清晰,可以将“牙膏”后面的逗号改为顿号。
D.(4)句中的“最终”使用不当,可以将其改为“终于”或“终究”。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词语、标点、句子的说法的辨析能力。
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结合相关语境进行分析,正确选择。
终于:到底,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改后不恰当,“最终”使用是恰当的。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二)“因”“于”的用法(含解析)
“因〞“于〞用法【题文】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一个相对概念。
同一篇文言文中会出现许多同字却不同用法和意义虚词。
明辨了虚词用法含义可帮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大意。
“因〞“于〞是文言文中经常会用到虚词,那么“因〞“于〞用法有哪些特点?有哪些需要我们注意和提高警觉地方呢?一、“因〞字用法〔一〕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依照,根据。
变法者因时而化。
〔吕氏春秋·察今〕2.依靠,凭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3.趁机,趁此。
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4.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5.因为,由于。
恩所加那么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书〕〔二〕副词于是,就;因而。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三〕名词原因,缘由,时机。
于今无会因。
〔孔雀东南飞〕〔四〕动词1.根据。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五蠹〕2.沿袭,继续。
二、“于〞字用法〔一〕介词1.介词,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从〕〔劝学〕③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到〕〔廉颇蔺相如列传〕④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阿旁宫赋〕2.介词,“在……方面〞“从……中〞。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游褒禅山记〕3.介词,由于,在于。
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进学解〕4.介词,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那么耻师焉。
〔师说〕5.介词,被。
①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6.介词,与,跟,同,或者不译。
①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莫假设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赤壁之战〕7.介词,比。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后一个“于〞:比〕〔劝学〕②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教师版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一)名词活用为意动词1. 父利其然也。
利,名词用作意动词,把……看作有利。
(伤仲永)2. 故人不独亲其亲。
第一个“亲”,名词用作意动词,以……为亲。
3. 心乐之。
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了(小石潭记)(二)名词活用为动词4. 鞭数十。
鞭,原意为鞭子,名词,此处意为“用鞭子打”。
(童趣)5.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策,原指记事的册子,这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
6. 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说出。
(口技)7. 一狼洞其中。
洞,名词活用为动词,打洞。
(狼)8.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陋室铭)9.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灵异。
(陋室铭)10. 惟吾德馨。
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指居室主人道德美好高尚,可译为有了芳馨。
(陋室铭)11. 不蔓不枝。
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桠。
(爱莲说)12. 石青糁之。
糁,名词用作动词,原意是煮熟的米粒,在此用于代词“之”的前面,用作动词,涂染的意思。
(核舟记)13. 巨右者椎髻仰面。
椎髻,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核舟记)14. 每至晴初霜旦。
霜,名词用作动词,指结霜。
(三峡)15. 皆披发文身。
文,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
(三峡)16. 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标,名词用作动词,树立,举。
(观潮)17.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也,客此。
客,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湖心亭看雪)18. 策之不以其道。
策,鞭策,驱使。
(马说)19. 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用作动词,挂在腰间。
(送东阳马生序)20.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缊袍敝衣,名词用作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送东阳马生序)21. 手自笔录。
手,名词用作动词,动手。
(送东阳马生序)22.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守,名词,太守,官名,这里用作动词,做……太守。
(楼记)23. 名之者谁?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醉翁亭记)24. 泉而茗者。
寓教于乐的用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寓教于乐的用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概述部分应该对寓教于乐的用法进行简要介绍。
下面是一个示例:引言1.1 概述在教育领域中,一直以来寓教于乐都是一种被广泛探讨和应用的方法。
寓教于乐,顾名思义,就是将教育融入到娱乐或游戏中。
它通过创造有趣和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与传统的死记硬背相比,寓教于乐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寓教于乐的实践方法包括各种形式的游戏、角色扮演、音乐、舞蹈以及其他具有娱乐性质的活动。
这些方法将学习内容融入到这些活动中,使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可探索。
同时,寓教于乐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合作精神和创造思维。
通过与他人互动和协作的过程,学生能够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这些都是他们未来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技能。
本文旨在探讨寓教于乐的定义、意义、实践方法以及其在教育中的优势和应用前景。
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加深人们对寓教于乐的认识,促进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指的是文章的整体组织架构和章节安排,它直接影响着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和阅读体验。
一个合理的文章结构能够使文章内容更加清晰、连贯,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通常,一篇较长的文章的结构可以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各个部分的作用如下:1. 引言:引言部分主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主题,引起读者的兴趣并提出问题或主张。
在本文中,引言部分可以简要介绍“寓教于乐”的概念,并提出本文要探讨的问题和目的。
2. 正文:正文部分是文章的核心部分,用来详细讨论和分析问题,提供相关的事实、数据和案例,并阐述作者的观点和论证。
在本文中,正文部分可以包括“寓教于乐的定义和意义”以及“寓教于乐的实践方法”两个子章节。
- “寓教于乐的定义和意义”可以对“寓教于乐”这一概念进行界定和解释,阐明其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和价值,可以引用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进行支撑。
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教师版
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这些固定用法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五种.它们往往有相对固定的译法.一,表示疑问的句式1,"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 ","为什么","怎么"等.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拿了我的璧玉,不给我城,怎么办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译:(对楚国作战)不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考虑,为什么要听从这种主张呢奈何取之尽锱珠,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译: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象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2,此类结构中间可插入宾语"之"或各种短语,具体说出所疑.(1),"如……何"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如太行,王屋何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汤问》)译:凭你衰老的年纪和余力,还不能去掉山上的一草一木,能把土和石头怎么样呢(2),奈……何.译成"把……怎么办"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史记·滑稽列传》)虞姬,虞姬,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3),若……何.可译为"对……怎么办 ".寇深矣,若之何(《左传·僖公十五年》)译:(已)诱敌深入了,对他们怎么办若楚惠何(《城濮之战》)译:对楚国的恩惠怎么办3,何……焉为 .译为"有什么……呢 ".夫子何命焉为(《墨子·公输》)译:先生有什么见教呢4, "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 ","怎么……呢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译:但这座山单单用钟命名,这又是为什么呢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5)其它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A,何以…… (根据什么…… 凭什么…… )如:王曰:"何以知之 "B,何所…… (所……的是什么 )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C,何为…… (为什么…… )如:君何为生我家二,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1,何以……为,何……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做什么呢 ","要……干什么呢 ","为什么要……呢 ""何"为疑问代词,"为"是语气词,表反问语气.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崤之战》)译:颛臾是我们鲁国的臣国,为什么要攻打它呢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译:项羽笑着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要渡江干什么呢 "何以贷为 (高考题)译:为什么还要钱财呢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译:现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砧,我们就像砧上待人宰割的鱼肉,还要告辞什么呢注意:上述句式中的"何"换成"奚",意思是一样的.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译:为什么要到九万里高空再向南呢2,"庸……乎",译为"哪管……吗","难道……吗"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译: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比我大还是小呢3,"岂……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 "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译:那么我就可以偿还此前受辱的欠债,即使一万次被杀戮,难道我还会后悔吗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译: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译: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4. "其……乎(也,耶)"连用,表揣测,希望,反诘等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恐怕)……吧! ","还是……吧!"," 难道……吗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译: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5.独……耶(乎,哉) 可译为"难道……吗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吗译:相如我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就怕廉将军吗独不怜公子姊乎译:难道公子你就不可怜您的姐姐吗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译:难道仅是溺爱伶人才会造成祸患吗6."不亦……乎","无乃……乎","得无……乎".这也是用以表示反问的习惯句式,不过语气较为委婉,中间有一种揣摩的意味,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 ""不也……吗 ""不会……吧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译:现在大王您退守到会稽山之后,才来寻求有谋略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译:像这样求剑,不是糊涂吗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译: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译: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7. "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汤问》)译:这不算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8. "何……之有"连用,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宾语."何……之有"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译:宋国有什么罪呢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译:勾践回答说:"如果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 "9.……何如哉可译为"该是怎样的呢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译:这些人的可耻人格,卑贱行为,与这五个人相比,轻重究竟怎样呢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报任安书》译:少卿您看我对妻子儿女怎么样呢10. "岂……乎(哉)"连用,表感叹或反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怎么……呢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译:我们日日夜夜盼望项将军的到来,怎么敢背叛他呢11."非……欤"连用,表示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译:您不是三闾大夫吗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12. "安……乎","安……哉"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译:但是刘豫州刚败之后,又怎么能抵抗得住曹操的攻势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译:燕雀哪里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13. "无乃……乎(欤)"连用,表揣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译文:远方的国家又有准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14. "宁……耶" 连用,表示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译:哪里会想到这里是掩埋你骸骨的地方呢15、其它表示反问的固定格式:A,何……哉(也) (怎么能……呢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何可胜道也哉B,安……哉(乎) (哪里……呢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将军迎操将安所归乎C,如之何…… (怎么能……呢 )如: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D,顾……哉 (难道……吗 )如: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三,表示选择问的固定结构1, "孰与""与……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这是在比较的前提下表选择问的句式.原为"与……孰"的格式.吾与徐公孰美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2,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3. "不……则","不……即"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苏轼《教战守策》译:发生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是从我方发动,就是从敌方发动,不是在西边发生,就是在北边发生.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孙樵《书何易于》)译:正当春季,老百姓不是耕种就是养蚕,一点时间也分不出来.4、其它表示选择的固定格式:A,与其……孰若…… (与其……,哪如…… )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B,……欤(耶),抑……欤(耶) (是……,还是…… )如:先生在民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C、其……其……相当于“是……还是……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呜呼!其信然耶,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耶?”四,表示感叹的固定结构1,何其……也.译为"多么……啊".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译: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败啊!2,"一何……","壹何……" 译为"多么……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拔剑割肉,壹何壮也!(《汉书·东方朔传》)3,"……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译: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呀.4、其它表示感叹的固定格式:A,何其……也!(怎么那么……啊!)如:虽有君命,何其速也!B,直(特)……耳!(只不过……罢了!)如:王曰:"不可,直不过百步耳!"C,惟……耳!(只是……罢了!)如: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D,亦……哉!(也真是……啊!)如: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鸣呼,亦盛矣哉!五,表示揣度的固定句式1."得无……乎(耶,邪)"连用,表测度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该不会(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非)……吧".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耶(《促织》)译:成名一次又一次地思素,这莫非是指给我捉蟋蟀的地方吗2.无乃……乎(耶) 译为"恐怕……吧 "(兼表反问)求,无乃尔是过欤译:恐怕要责备你吧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译:远方的主人对我军作好了战斗的准备,这样去攻打郑国,恐怕不行吧3、其它表揣度的固定结构:A,……庶几……欤 (……或许……吧 )如:吾王庶几无疾病欤B,得无……乎(耶) (该不是……吗 )(兼表反问)如:若辈得无若贫乎C,其……欤 (不是……吗 )(兼表反问)如:其可怪也欤六,其他固定句式1,无以,无从.多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译:祝酒毕,说道:"大王与沛公饮酒,军中没什么用来助兴的,请允许臣作剑舞!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译:由于家境清贫,没法买书来读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译:不汇聚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2,有以.多译作"有用来……"的办法.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译:袁州的百姓非常气愤,可是没有什么对付的方法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孟子·梁惠王上》)译: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之处吗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译:蒙受过分的提拔,恩宠优厚,哪敢徘徊观望,有什么非分之想.故患有所不避也.(《鱼我所欲也》)如有所语.(《核舟记》)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愚溪诗序》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序》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木兰辞》译:(也)颇能用写文章来安慰自己;我描写的各种事物象用水洗涤过一样,鲜明生动,又能概括各种形态,无论什么都逃不过我的笔端.5,所以.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译: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授与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译:我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别的强盗进来和防备发生意外变故.此世所以不传也. (《石钟山记》)译:这就是世上不能流传(石钟山命名)的缘故.6.是故(以),"所以,因此,因而."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译: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译:(我所以记下了以上的经过)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也.《陈情表》译:因此,有此拳拳奉养之心,不愿放弃奉养的责任,远出做官.7.以故(是):可译为"所以."以……故:可译为"因为……的缘故.")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褒禅山记》译:由于这个缘故,以后就把这座山称作褒禅山.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愚溪诗序》译:这些都是山水中的奇景,因为我的缘故,都用愚字玷辱了它们.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信陵君窃符救赵》8.有……者.译为"有个……人"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译:华阴县有个叫成名的人,正在读书,长期考不取.关键实词:童子 (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售 (引申为"考取")9.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如果这样,那么"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译: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泰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愚溪诗序》译:而这些却正好与我相似,既然如此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称呼它,也是可以的.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原君》译:既然如此,那么成为天下大害的,不过是君主罢了10.然而,可译为"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译: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11.可以,可译为"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译: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译: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12.所谓,可译为"所说的,所认为."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译: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上战胜敌国.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登泰山记》译:中间山谷中的水绕过泰安城下,这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祭十二郎文》译:所说的天公啊,实在让人难以推测;神明啊,实在让人难以明白!这真是天理不可推究,寿命不可预卜啊!13.谓……曰……,可译为"对……说,告诉……说;把……叫做……."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石钟山记》译:(我)就笑着对苏迈说:"你记得吗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译:老婆婆常对我说:"那里,就是你母亲曾经站立过的地方.14.于是,可译为"对……,然后就",或仍译为"于是",相当于"这时候,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个原因."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译:于是为长安君套马备车一百乘,到齐国去作人质,齐国才出兵.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赤壁赋》译:这时,酒喝得十分欢畅,我敲着船边唱起歌来.15.至于,可译为"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终究,到……结局,到……时候."到……地方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译:左师公说:"从现在往上数三世,到赵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国君主的子孙凡被封侯的,他们的后代还有能继承爵位的吗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译:六国到了被灭亡的结局,是理所当然的.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16.比及,可译为"等到......的时候"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译:让我(子路)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17.向使,可译为"假如,如果".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译:如果当初韩,魏,赵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动身赴秦,赵国的良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19.虽然,可译为"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祭十二郎文》译:虽然这样,我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将要变得全白,松动的牙齿将要脱落. 20."以……为"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译:认为天下最美丽壮观的东西都集中在自己身上.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译:可是蔺相如仅仅只凭借一点说话的技巧作为功劳,职位却在我的上面。
各种名词性从句用法详解(教师用)
名词性从句用法详解一、概说名词性从句,即指性质相当于名词的从句,它包括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
从高考的考查的实际情况来看,名词性从句考得最多的是宾语从句,其次是主语从句,再次是表语从句,而同位语从句则很少考查。
二、名词性从句的一般引导词1.连接词that 只起连接作用,没有任何意思,也不充当句子成分,在宾语从句中可省略,但引导其他名词性从句时通常不省略。
如:I hope (that) you enjoy your holiday. 希望你假期过得好。
That he likes you is very obvious. 很显然他喜欢你。
2.连接词whether 也不充当句子成分,但有自己的意思,表示“是否”;引导宾语从句时,可换成if,但引导其他名词性从句时不能换成if。
如:He asked whether [if] I would show him the way. 他问我是否可以给他带路。
Whether it will do us harm remains to be seen. 是否对我们有害还要看一看。
(引导主语从句,不能用if 代替whether)3.连接代词who(m), whose, which, what 等,均有各自的意义,在从句中作主语、宾语、定语等。
如:That’s why she wanted to leave. 这就是她想离开的原因。
When we arrive doesn't matter. 什么时候到没有关系。
Tell me which one you like best. 告诉我你最喜欢哪一个。
4.连接副词when, where, why, how 等,也各自有自己的意义,在从句中作状语。
如:The question is how we should carry out the plan. 问题是怎样执行这个计划。
When she’ll be back depends much on t he weather. 她什么时候回来在很大程度上要看天气。
必修四文言文实词、特殊句式归纳(教师版)
必修四文言文实词、特殊句式归纳(教师版)《季氏将伐颛臾》1、重点实词(解释下列字词)(1)是:是社稷之臣也(这是,表判断)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正确,形容词)(2)疾: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厌恶,动词)君有疾在腠理(小病,名词)老臣病足,不能疾走(快,急速地,副词)(3)夫: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指示代词,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成年男子的统称,“夫子”则是对男子的尊称)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句首发语词)(4)止: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停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阻止)(5)过:无乃尔是过与(责备,动词)是谁之过与(过错,名词)过犹不及(超过,动词)(6)相:将焉用彼相矣(辅助者,名词)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辅助,动词)(7)固:固而近于费(坚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8)事: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军事行动)天下事有难易乎(事情)不事产业(从事)(9)辞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名作动,编借口、找借口)(10)来、安既来之,则安之修文德以来之(使动用法,使……来归顺,使……安定下来)2、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特殊句式,并翻译句子)(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介词结构后置)译:季氏将对颛臾有军事行动。
(2)无乃尔是过与?(过尔)(宾语前置)译:这恐怕要责备你吧。
(3)是社稷之臣也。
(判断句)译:这是鲁国的臣属啊(4)先王以为东蒙主(以之为)(省略句)译:从前先王让它担任东蒙山的主祭人。
(5)何以伐为?(宾语前置)译:为什么要攻打它呢?(6)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介词结构后置)译:老虎犀牛从笼子里逃出,龟甲和宝玉在匣子里毁坏了。
(7)谋动干戈于邦内(介词结构后置)译:谋求在国内发动战争。
《寡人之于国》1、通假字(找出通假字并解释)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2、重点实词(解释下列字词)(1)数: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shù几,几个)蒙冲斗舰乃以千数(shǔ计算)数罟不入洿池(cù密,与“疏”相对)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命运)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shuò屡次)(2)发: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派遣)野芳发而幽香(开放)(3)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通“只”,只是)中通外直(不弯曲)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值)(4)兵:非我也,兵也(兵器)兵刃既接(兵器)穷兵黩武(战争)草木皆兵(士兵)(5)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shēng,尽)驴不胜怒,蹄之(shēng,能承受)日出江花红胜火(shèng,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shèng,优美)(6)王:王好战,请以战喻(名词,大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动词,称王)(7)凶:河内凶古:(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形容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8)加:邻国之民不加少古:(副词,更加)今:(增加)(9)走:弃甲曳兵而走古:(跑)今:(行走)(10)填:填然鼓之古:(拟声词,鼓声)今:(动词,填入)(11)鼓:填然鼓之(名作动,击鼓)(12)生、死、丧:使民养生丧死(生、死:形作名,活的人,死的人;丧:为……办丧事,为动用法)(13)树:树之以桑(名作动,栽种)(14)衣:五十者可以衣帛(名作动,穿)(15)谨:谨庠序之教(形作动,认真从事)(16)罪:王无罪岁(名作动,归咎)3、特殊句式(判断下列句子属于哪种特殊句式,并翻译句子)(1)是亦走也(判断句)译:这也是逃跑啊(2)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结构后置)译: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师)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江苏卷2014年直接设题考查,2015年则变为不直接命题,但放在翻译题中间接考查。
“常见文言虚词”,即《考试说明》明确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文言虚词的考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要求考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应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其二,主要指虚词在句中的意义与语法功能,如词性、语法作用等。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在高考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连词、介词、副词、助词、代词的用法。
一、摆正文言虚词的四个关系文言虚词题得分率一直很低,从2015年高考各省、市阅卷组抽样统计的结果来看,正确率整体上还未达到百分之六十。
为使高考文言虚词的复习收到事半功倍的实效,必须摆正“四个关系”。
(一)用法与意义的关系比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考生多注重意义,而不注重用法,这极易导致判断的失误。
文言虚词的“意义”是缘“用法”而生的,我们在辨析其异同时,应该遵循先“用法”后“意义”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化繁为简,绕开误区,准确作答。
高考试卷中虚词题“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选项,就是最好的例证。
虽然题干有“意义”和“用法”两个方面的考查要求,但题眼基本都设在“用法”的异同上,解题进展到“用法”层次,正确答案就已基本明了,无须再在表述不一的“意义”上耗时费神。
(二)常见与特殊的关系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用法都是“常见”用法,基本没有触及词典中列举的冷僻的“特殊”用法。
因此,在掌握文言虚词用法时,应该着力于“常见”用法,理清主干知识,力避“眉毛胡子一把抓”。
无论是从浅易文言文的阅读实际来看,还是从高考试卷的考查实际来看,考生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把握都应该紧紧围绕“常见”用法,切不可“满天撒网”,更不可“舍本逐末”。
教师版课内外对比文言文阅读
课内外对比文言文阅读
文章一 文章二
原文解读
曹刿
相同 点:
求见 分析
公将战 请见(表现主动关心) 乡人劝 何间(衬托爱国热情) 衣食分人 小惠→ 民弗从(不能战) 祭品以信 小信 神弗福(不能战) 断案以情 忠之属 取信于民(可以战)
诚信 治国
太宗
古代
仁义 国家的命运(都)久远 严刑酷法 国家很快就会灭亡
文章一 文章二
意思 动词,译为“以为,认为” 介词,译为“被” 介词,表目的,译为“由于,为了” 动词,译为“作为” 动词,译为“做” 动词,表判断,相当于“是”
课内外对比文言文阅读
文章一 文章二
同学们回顾上面所讲的词语意义翻译下面句子。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2分)
指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
这里是“使……听到”
的意思。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常常,不时。
偶然进谏。间,
间或、偶然。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
满一年。
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
于朝廷。
到齐国来朝见。
课内外对比文言文阅读
文章一 文章二
赐福,保佑 福气
课内外对比文言文阅读
(3)败亡亦促 ( 灭亡 )
●
真题考查:2021四川眉山、2018山东淄博、2017江苏连云港
【课内迁移】 身亡所寄《杞人忧天》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且秦灭韩亡魏《唐雎不辱使命》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今亡亦死《陈涉世家》
【高中《论语选读》精品学案】君子之风(教师版)
六、君子之风(教师版)㈠梳理积累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1.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孙”通“逊”)2.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与”通“欤”)3.女奚不曰(“女”通“汝”)4.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知”通“智”)实词(解释加点的词语)1.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志:追求;据:执守;游:广泛涉猎)2.君子喻.于义(喻:懂得,明白)3.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恶:坏,不好)4.在陋.巷,人不堪.其忧(陋:狭窄;堪:忍受)5.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乐:喜好)6.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质:本质纯真朴实;文:修饰)7.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形意动,以…为耻)8.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名作动,侍奉)9.饭.疏食(名作动,吃饭)10.曲.肱而枕.之(名使动,使……弯曲;名意动,把……当作枕头)11.志士..仁人(志士:坚守节操道义的人)12.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抱负远大,心胸开阔)13.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鄙夫:鄙陋浅薄的人)1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发愤:为抒发郁闷而决心努力)虚词(指出词性,说明用法或解说意义)1.志于.道,据于.德(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直接对象)2.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以:介词,把;介词,按照、依照)3.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苟:表假设关系,假如,如果)4.曲肱而.枕之(而:表顺接关系)5.女奚.不曰(疑问副词:为什么)6.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而(以:连词,表结果,因而;之:助词,取独)7.子温而.①厉,威而.②不猛,恭而.③安(而①、而③:连词,表并列;而②:连词,表转折)特殊句式:1.君子义以为质(介词宾语前置句)2.何以文为?(介词宾语前置句)3.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动词宾语前置句)4.贤哉,回也(主谓倒装句)5.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主谓倒装句)6.叶公问孔子于子路(状语后置句)7.未足与议也(省略句)㈡温故知新一、选择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9)介绍动作行为直接对象:和、与、同。 • 14.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 15.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 16.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 之战》
• 10)根据、按照
• 18.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史记·淮阴侯 列传》
• 【于是】 •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
⑸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译为“比”;
2.固定结构 ①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⑴作连词,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 与现代汉语的“于是”相同。一般译为:于是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在这时。《口技》)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 ③于是余有叹焉。因此 ④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
(《进学解》)
• 6 )介绍旁及对象:向
• 9.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7 )介绍涉及对象:对、对于
• 10.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 战》)
• 1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
• 8 )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被 • 12.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 13.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
• 译文:于是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送到齐国 做人质。
• 3)组成“见……于”表被动。 • 26.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 27.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 现在这条溪水竟然被愚字辱没,这是为什么呢?
在 介词,引出 对象,不译
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比,介词 对,介词 在,介词
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者是介词,从 后者引进比较的对象,比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引进动作对象,对、向
余威震于殊俗 介词,在
于
陈涉之位,非尊于…… 介词,比
于
其皆出于此乎 学于余 耻学于师 于其身也
法从哪里想出来。 • 2)介进比较对象:比。 •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 3)介进到达地点:到。 • 5.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 译文:从小路逃走,把宝玉送回到赵国。
• 4)“在……方面”“从……中”。 • 6.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 7.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 5 )介绍产生的原因:因、由于 • 8.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拘于时
介词,表动行的处所,自 \ 从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 对,对于 介词,表比较, 比 介词,表被动,被、受
郑武公娶于申 介词,从
亟请于武公 介词,向
于 段入于鄢
介词,引出对象,不译
遂寘姜氏于城颖 介词,在
1、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
• 译文:于是穿着黑色的衣服埋葬了文公。晋国从 此才开始穿黑色的丧服。
•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 汉语“于是”相同。
• 24.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 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 译文:吴郡的百姓正在内心痛恨他,于是乘他厉 声呵斥的时候,就大声呼喊着追逐他。
• 25.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 说赵太后》)
⑶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后作补语,表示补充说明。 译为:向,对,对于,由于,或不译。
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③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④今世溪独见辱于愚
⑷放在动词之后表示被动。译为:被,有时动 词前还有见、受等与他相应
①良曰:“长于臣。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译文:吴郡的百姓正在内心痛恨他,于是乘他厉声呵斥的时 候,就大声呼喊着追逐他。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3、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1.作介词
十四、于 ★★★★
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③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④而耻学于师。 ⑤燕王欲结于君。《廉颇》 ⑥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⑦青,取之于蓝。
⑵作介宾短语,放在句首或句末,相当于“于+ 此”。视语境可译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 对此,从此,因此、在这……、从这……、 在……上、在……方面。
• 【于】 • (一)介词。 • 1)介进时间处所:在、从、到。 • 1.乃设九宾礼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 2.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 译文:大大小小的官员聚集在左丞相府,没有人知道办
5、于
游于赤壁之下 (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表被动) 月出于东山之上 (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 (在)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在
于 室西连于中闺
和
其制稍异于前
比
于
①介词,对于;
①彼其于世
②介词,在;
②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对
②虎兕出于柙 从 ③龟玉毁于椟中 在 ④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⑤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⑴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或 结果。译为:向、给、到、从、自 。
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③得复见将军于此 ④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⑤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⑵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为: 在、、在……中、在……方面。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②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对此,从此,因此。
• 19.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 20.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 在这件事
• 21.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 传》
• 译文:在这种情况下,秦王才很不高兴的给赵 王敲了一下瓦盆。
• 22.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 23.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