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与文化》推荐书目
汉语言文学专业必读100本书
教育部推荐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必读书100本
一、语言学类
1.《语言问题》赵元任着,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语言与文化》罗常培着,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
3.《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着,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4.《修辞学发凡》陈望道着,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5.《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等着,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年版
6.《马氏文通》马建忠着,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7.《汉语音韵》王力着,中华书局,1980年版
8.《训诂简论》陆宗达着,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9.《中国语言学史》王力着,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0.《中国文字学》唐兰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1.《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吴文祺、张世禄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12.《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索绪尔着,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3.《语言论》高名凯着,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4.《西方语言学名着选读》胡明扬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5.《应用语言学》刘涌泉、乔毅编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二、文艺学类
1.《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陆梅林辑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着,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3.《邓小平论文艺》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4.《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5.《文心雕龙选译》刘勰着,周振甫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中 国语言与文化的国际传播如何提高影响力
中国语言与文化的国际传播如何提高影响力《中国语言与文化的国际传播如何提高影响力》
语言与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所在。中国,作为一个拥有
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大国,其语言与文化的国际传播对于提升国家
的影响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让中国
语言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
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教育交流与合作
教育是传播语言与文化的重要途径。我们应积极推动与其他国家的
教育交流与合作,通过设立孔子学院、开展汉语国际教育项目等方式,为更多的外国友人提供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孔子学院作
为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平台,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显
著的成效。未来,我们应进一步优化孔子学院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其更具针对性和吸引力。同时,鼓励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开展合作
办学项目,开设与中国语言文化相关的专业课程,吸引更多的外国学
生来华留学。通过教育交流,不仅能够培养出一批熟悉中国语言与文
化的国际人才,也能够增进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互联网和新媒体为中国语言与文化的国际传
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技术手段,创新传播方式
和内容。开发多样化的在线汉语学习资源,如网络课程、学习软件、
电子教材等,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
微博、抖音等,制作和传播有趣、生动、富有创意的中国文化内容,
吸引更多的国际用户关注。此外,还可以通过网络直播、在线讲座、
虚拟现实等新技术,让外国友人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国语言与文化的魅力。例如,通过直播展示中国的传统节日庆典、民俗活动,或者利用
汉语言文学专业必读100本书
教育部推荐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必读书100本
一、语言学类
1.《语言问题》赵元任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著,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
3.《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4.《修辞学发凡》陈望道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5.《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等著,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年版
6.《马氏文通》马建忠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7.《汉语音韵》王力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
8.《训诂简论》陆宗达著,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9.《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0.《中国文字学》唐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1.《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吴文祺、张世禄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12.《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索绪尔著,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3.《语言论》高名凯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4.《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胡明扬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5.《应用语言学》刘涌泉、乔毅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二、文艺学类
1.《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陆梅林辑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著,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3.《邓小平论文艺》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4.《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5.《文心雕龙选译》刘勰著,周振甫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中 国语言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如何实现创新
中国语言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如何实现创新《中国语言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如何实现创新》
语言与文化,犹如人类文明的基石,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塑造着民族的精神。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度,其语言与文化的宝藏更是璀璨夺目。然而,在时代的洪流中,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份珍贵的遗产,并实现创新发展,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中国语言与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部分年轻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降低;另一方面,快速的生活节奏和便捷的信息传播方式,让传统的语言表达方式逐渐被忽视。此外,一些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也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那么,如何在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呢?
教育是关键的一环。学校教育应更加注重中国语言与文化的教育,不仅要教授汉字、诗词、文言文等基础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在教材编写上,可以增加有趣的故事、传说和文化案例,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语言与文化的魅力。同时,开设丰富多彩的文化课程,如书法、戏曲、传统工艺等,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在社会层面,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推广中国语言与文化。举办
各类文化活动,如文化节、诗词大会、传统技艺比赛等,吸引广大民
众参与。利用现代媒体的力量,制作高质量的文化节目,如纪录片、
电视剧、动画片等,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中国语言与文化的魅力。
此外,鼓励民间组织和志愿者参与到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工作中来,形
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的良好氛围。
创新传播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要充分利用新
从《语言与文化》看东北方言与东北文化
从《语言与文化》看东北方言与东北文化
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承的重要手段。所以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二者在相辅相成中共同发展和进步。L.R帕默尔说:“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语言不仅是思想和感情的反映,它实在还对思想感情产生种种影响。”语言作为社会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方言作为民族语言的地域分支,是局部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因此,语言里最鲜活的成分蕴含在方言之中,方言是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
“方言”,就是流行于某个地区,没有在汉民族共同语中普遍通行的词。中国有七大方言区,存在着大量的方言词。同是“玉米”,不同的地区,分别说成“苞米”、“棒子”、“苞谷”;而“肥皂”,也有好几个名字:胰子、洋碱、番视等不同的名字。我们习惯把方言称之为“土话”,实际上“土话”也就是方言的别称,即某一类方言下面不同地区又各有特点的方言分支。
一、东北方言的分布情况
东北方言隶属于我国七大方言区之一的北方方言。说起东北方言,这几年随着东北话的小品、东北话的电视剧的迅速崛起,一时间全国人民都认识了东北话。但是东北话不等于东北方言。因为东北方言并不局限于东北三省。作为北方方言的一个分支,东北方言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内蒙古的部分地区。内部还分为三个片区,即吉沈片、哈阜片、黑松片。吉沈片主要分布在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哈阜片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黑松片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还有内蒙古自治区的少部分地区。可以看出,尽管东北话主要分布于东北,东北也主要分布东北方言,但东北方言和通常理解的东北境内的所有汉语的东北话并不是一回事。两者并不完全重合,当然,这也不妨碍东北方言俗称为东北话。东北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与普通话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有其自身的特点。整体来看,东北方言体系开放,生动形象而又幽默风趣,透过东北方言,更多的是感受到东北人的粗犷和豪放。
中 国语言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如何开启
中国语言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如何开启《中国语言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如何开启》
语言与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所在。中国,作为一个拥有
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大国,其语言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开启中国语言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之路,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中国语言,包括汉语普通话以及众多的方言,是中华民族交流和思
维的工具。汉语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内涵,其丰富的词汇、多样
的语法结构以及优美的音韵,无不展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汉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信息的快速传播,使得网络语言、外来词汇等大量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一些网络用语的不规范使用,
甚至低俗化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语的规范性和纯洁性。此外,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方言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这无疑是
语言多样性的损失。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古老的哲学思想到精美的传统
艺术,从丰富的民俗风情到深厚的道德观念,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的
独特魅力。然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西方文化的冲击使得一些年轻
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降低。同时,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方式也让人们
难以静下心来深入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那么,如何开启中国语言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呢?
首先,教育是关键。学校教育应加强对汉语和传统文化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汉语的美,培养他们对汉语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同时,开设传统文化课程,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中文专业必读的100本书目
中文专业必读的100本书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定)
1 《语言问题》赵元任著,商务印书馆 1980年版
2 《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著,语文出版社 1989年版
3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 1979年版
4 《修辞学发凡》陈望道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年版
5 《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等著,文字改革出版社 1983年版
6 《马氏文通》马建忠著,商务印书馆 1983年版
7 《汉语音韵》王力著,中华书局 1980年版
8 《训诂简论》陆宗达著,北京出版社 1980年版
9 《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10 《中国文字学》唐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版
11 《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吴文祺、张世禄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6年版
12 《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索绪尔著,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商务印书馆 1982年版
13 《语言论》高名凯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4 《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胡明扬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年版
15 《应用语言学》刘涌泉、乔毅编者,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
16 《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陆梅林辑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版
17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著,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18 《邓小平论文艺》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9年版
19 《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版
20 《文心雕龙选译》刘勰著,周振甫译注,中华书局 1980年版
语言学书目——精选推荐
书目 3
1. 汉语音韵学基础-陈复华.pdf
2. 汉语音韵学常识-唐作藩.pdf
3. 汉语韵律句法学--冯胜利.pdf
4. 江西客家方言概况---刘纶鑫.pdf
5. 波波是个形容词--路人甲.pdf
6. 洞穿语言魔术--多湖辉.pdf
7. 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洪堡特.pdf
8. 洪诚文集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洪诚著 .pdf
9. 洪诚文集训诂学洪诚著 .pdf
10. 洪诚文集雒诵庐论文集洪诚著 .pdf
11. 流行酷语朱彦丽编著 .pdf
12. 流行酷语全接触.pdf
13. 海南屯昌闽语语法研究--钱奠香.pdf
14. 漢字學.pdf
15. 熟语大全--马国凡主编.pdf
16. 牛津英语词源词典.pdf
17. 牛津语言学词典:英文[英]马修斯(Matthews,P.H.)编 .pdf
18. 特称数词知识汇释--周瑞南 .pdf
19. 王力古代汉语注释汇考--富金壁.pdf
20. 王力文选--陈振寰编.pdf
21. 王力汉语散论--王力.pdf
22. 王力词律学--王力 .pdf
23. 王力语言学论文集--王力.pdf
24. 现代修辞学--王德春.pdf
25. 现代北京话研究--周一民.pdf
26. 现代汉语叶宝奎曾传兴等编著 .pdf
27. 现代汉语--叶宝奎.pdf
28. 现代汉语--钱乃荣.pdf
29. 现代汉语“构件”语法-李裕德.pdf
30. 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高玉著 .pdf
31. 现代汉语专题教程--北大教研室.pdf
32. 现代汉语介词研究--傅雨贤周小兵.pdf
语言与文化的读后感三篇
语言与文化的读后感三篇
《语言与文化》是一位开拓型的语言学大师罗常培先生撰写的一本探索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小书,被认为是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开山之作。
语言与文化的读后感在下编这部分,一开头就开始讲明了字与文化的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没有文化就没有文字,没有了文字文化也会慢慢失去传承。
从词语的语源和变迁看过去文化的遗迹
在各国语言里有许多现在通行的涵义和它们最初的语源迥不相同。如果不明了它们的过去文化背景,我们简直推究不出彼此有什么关系来。可是,你若知道它们的历史,那就不单可以发现很有趣的语义演变,而且对于文化进展的阶段也可以反映出一个很清晰的片影来。例如,对中国古代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我们便不能撇开文字。现在和钱币相关的字,像财、货、贡、赈、贷、赊、买(買)、卖(賣)之类都属贝部。贝不过是一种介壳,何以用它来表示钱币的含义呢?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中国古代曾经用贝壳当做交易的媒介物。秦以后废贝行钱,但是这种古代的货币制度在文字的形体上还保存着它的蜕行。又如当初造字时“纸”字何以从纟(糸)呢?那是因为在蔡伦没有发明造纸的新方法和新材料以前中国曾经用丝絮造过纸。还有“笔(筆)”字,从“竹”从“聿”,《说文解字》解释说:“聿,所以书也。”就是说,聿是用来写字的工具。秦汉时期,笔杆大多是用竹子做的,所以又加了竹字头。
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
从许多语言的习用语或俚语里,我们往往可以窥探造词的心理过程和那个民族的文化程度。现在姑且舍去几个文化较高的族语不谈,单从中国西南边境的一些少数部族的语言里找几个例子。例如,云南昆明近郊的彝族叫妻子做“穿针婆”,云南的少数民族叫“结婚”做“买女人”。从这两个语词我们可以看出少数民族社会对于妻子的看法和买卖婚姻的遗迹。当我们调查文化较低的族语时,遇到抽象一点的语词,像代表动作或状态一类的词,往往比调查看得见指得着的东西困难得多。可是一旦明白他们的造词心理以后也可以引起不少的趣味。比方说,昆明近郊的彝族叫“发怒”做“血滚”,“欺负”叫“看傻”,“伤心”叫“心冷”,这几个词的构成,多少都和这些动作或状态的心理情景有关。在初民社会里对于自然界的现象,因为超过他们知识所能解答的范围以外,往往也容易发生许多神意的揣测。例如,福贡的傈傈族把“彩虹”叫做“黄马吃水”,路南的撒尼(彝族的支族)把日食叫太阳被虎吃,月食叫做月亮被狗吃。
大学生爱国的经典推荐书目
大学生爱国的经典推荐书目
1.《语言问题》赵元任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语言问题》是被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誉为“中国汉语语言学之父”的赵元任教授在台湾大学文学院中文系的演讲记录。全书十六讲,系统地讲述了语言学以及与语言学有关系的各项基本问题,是作者的重要著作之一。本书已经成为现代语言学的经典之作。
2.《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著,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
本书是一位开拓型的语言大师罗常培先生撰写的一本探索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小书,被认为是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开山之作。“语言学的工作,它怎能配合上建国的事业,那得靠一些认清楚任务的人来继续努力,通同合作。中国话的条理,它的结构、范畴,究竟对于中国人的思想有什么关系,我们该怎样用语言的工具来改进中国文化,那工具本身该怎么修改,这些问题是极难回答的……”。
3.《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是我国语法研究史上一部重要的理论著作。它不仅全面检讨了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而且深刻分析了汉语语法体系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且提出了许多独创性见解,从而为处于迷惘中的汉语语法研究指明了方向,开辟了道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朱林清先生称其为“我国汉语语法研究史上一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极其重要的语法理论著作”。
4.《修辞学发凡》陈望道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修辞学发凡》一书是把汉语语文中的种种修辞方法、方式,以及运用这些方法、方式的原理原则,加以系统的阐释,并且指明它的发展趋向。在阐释和说明中,引用了丰富、适切的白话和文言的例证。对于系统地研究修辞学,对于阅
《语言与文化》读书笔记
《语言与文化》读书笔记
《语言与文化》读书笔记
本书作者罗常培先生是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曾任西北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
他一生从事语言教学和研究,并且对汉语音韵学和汉语方言研究卓有成绩,被学术界誉为“继往开来”的语言学大家。而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曾这样评价他:“有人说罗先生是‘继往开来’,我认为‘继往’不难,难在‘开来’。他的成就是划时代的。用语言学理论指导语言研究以他为最早,当时这是新的道路。”
这本《语言与文化》是在1950年由北京大学出版部出版的,距今已六十多年,但无人敢否定其在语言学界的地位。其实,他在自序中曾写到,在1943年,他在西南联合大学做过一次以“语言与文化”为题的公开讲演,这本书的间架就建立起来了,而后旅居北美又忙里偷闲地补充一些材料,之后在炮声和冷弹中持着“外愈喧而内愈静”的心理,忠于所学的态度,集中精力来写这本书,终于在1949年完成初稿。
美国语言学教授萨丕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语言不能离文化而存在。”罗常培先生所著的这本书就是将语言与文化结合起来的,陆志伟先生这样评价道“这在中国还是一种新的尝试,可是成绩已经是很可观了。”所以,在中国学术领域,这是一本开疆扩土的著作。罗常培先生在引言中说到这本书主要涉及到语义学,很少牵涉到语音学和语法学,并且从六个方面讲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第一,从词语的语源和演变推溯过去文化的遗迹;
这个部分之中,罗常培先生举了几个例子,通过追溯几个常见词语的来源极其变化来表现了同一时期文化的变化,例如“墙”这个词语,最初取义与“柳条”,“柳枝”有关,这是数种语言的共通之处,也就是说,在最初,各个国家都是用柳枝柳条一类的东西编织而成,这是一种文化的共通现象,当然,这也表明是当时的人类普遍受限于
中国语言与文化专业和汉语言文学
中国语言与文化专业和汉语言文学
中国语言与文化专业是一门研究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学科。在这个专业中,学生将学习汉语语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中国文化的不同方面,包括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等。汉语言文学是中国语言与文化专业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汉语的语言结构、语法规则、写作技巧以及中国文学作品的创作和研究。
中国语言与文化专业的学习内容非常丰富多样。首先,学生将学习汉语的基本知识,包括汉字、拼音、语法、词汇等。他们将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其能够流利地运用汉语进行交流和表达。此外,学生还将学习汉字的书写和笔画顺序,掌握正确的书写技巧。
在学习中国文化方面,学生将了解中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知识。他们将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和现代文化的发展,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习俗和传统节日。学生还将学习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如中国画、京剧、民间音乐等,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汉语言文学是中国语言与文化专业中的重要分支之一。学生将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了解其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此外,学生还将学习现代汉语文学作品,如鲁迅、余华、莫言等作家的作品,了解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
和变化。
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学习文学批评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评价标准。他们将学习如何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要素,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和表达方式。此外,学生还将学习文学写作的技巧和规范,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中国语言与文化专业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对于理解和传播中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这门专业,学生将能够成为汉语的专业人士,为推广中国语言和文化做出贡献。此外,学生还可以从事翻译、教育、文化交流等工作,为中外文化的交流搭建桥梁。
中国语言学专书研究自考资料
中国语言学专书研究自考资料
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第一篇示例:
中国语言学专书研究自考资料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中国语言学概念与理论:学习中国语言学专书研究自考资料,可以了解中国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包括语音学、语法学、
词汇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等内容。通过对这些学科的学习,自考生可
以建立起对中国语言学整体框架的认识,从而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
基础。
三、中国语言学研究成果:中国语言学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
学科,涵盖了丰富的研究内容和成果。通过学习中国语言学专书研究
自考资料,自考生可以了解中国语言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
掌握中国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研究方法,为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提
供参考和借鉴。
中国语言学专书研究自考资料是自考生了解中国语言学理论体系、研究成果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这些资料,自
考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语言学的内涵和外延,提高自己的语言学知识
和研究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希望广大自考生能够重
视中国语言学专书研究自考资料,通过努力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
为中国语言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2003字】
第二篇示例:
中国语言学专书研究自考资料
近年来,随着中国语言学领域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考中国语言学专书,以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要想在自考中国语言学专书方面取得好成绩,就需要有一定的学习资料和方法。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中国语言学专书研究的自考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准备考试。
在自考中国语言学专书之前,首先要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包括语言学的基本概念、语言学的发展历程、语言学的主要分支和研究方法等。可以通过阅读《汉语语言学概论》、《语言学导论》等教材,了解语言学的基本知识,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中国语言学必读必备书目400种
中国语言学必读必备书目400种
中国语言学必读必备书目400种
北京大学语言学院推荐
(英)The Categories(范畴):亚里士多德
(英)THE DEVIL’S DICTIONARY(魔鬼词典)-- AMBROSE BIERCE(阿姆布诺斯·比尔斯) (英)The Foolish Dictionary(愚蠢的词典)-- Gideon Wurdz(吉顿·伍兹)
(英)表述和意义:言语行为研究[美]塞尔[Searle,J.R.]
(英)词汇、语义学和语言教育[英]哈切(Hatch,E
(英)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语言习得
(英)当代句法理论通览
(英)当代语义理论指南--[美]拉宾(Lappin,S.)著
(英)德里达--诺利斯
(英)汉语方言的连续变化变调模式--陈渊泉
(英)话语分析入门:理论与方法[美]吉(Gee,J.P.)著
(英)会说话的哺乳动物:心理语言学入门
(英)剑桥语言百科词典
(英)交际语言教学论
(英)句法:结构、意义与功能
(英)跨文化交际:语篇分析法[美]斯科隆(Scbllon,R.)等著
(英)历史语言学
(英)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
(英)乔姆司基的普通语言学教程
(英)人类语言学入门
(英)认知语言学入门
(英)社会语言学教程
(英)言语的萌发:语言的起源和进化
(英)言语行为:语言哲学论[美]塞尔(Searle,J.R.)著
(英)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英)英诗学习指南:语言学的分析方法[英]利奇(Leech,G.N.)著
(英)语法化学说
(英)语料库语言学
(英)语料库语言学入门[新]肯尼迪(Kennedy,G.)著
中 国语言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哪里
中国语言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哪里《中国语言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哪里》
语言与文化,犹如人类社会的基石和灵魂,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智慧与情感。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度,探讨其语言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语言,即汉语,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内涵,在世界语言之林中独树一帜。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发展中,它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全球化的浪潮带来了英语等外语的广泛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汉语的地位。年轻人对英语的重视程度有时超过了母语,这可能导致汉语的运用能力和传承受到影响。其次,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语言、流行语的大量涌现,虽然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形式,但也可能造成语言的不规范使用,削弱了汉语的严谨性和规范性。
中国文化同样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影响日益加深,一些年轻人对西方节日、文化的追捧超过了对本国传统节日和文化的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困境,许多古老的技艺、民俗逐渐失传,一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现代化进程中遭到破坏。此外,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缺乏创新和竞争力,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那么,中国语言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究竟在哪里?
教育是关键。学校应加强汉语教育,培养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和扎实的语言功底。不仅要注重语法、词汇的教学,更要引导学生欣赏汉语的文学之美,培养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同时,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如诗词、书法、戏曲等,让学生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读罗常培先生的《语言与文化》有感
读罗常培先生的《语言与文化》有感
读完罗常培先生的《语言与文化》这本书,让我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一说
起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我们不得不想到这两者之间如何交织、共同构成一种文化的大环境,因为我们的母语和对文化的认知都是在这个环境里产生的。在书中,罗先生提出了语言和文化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首先,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一种文化,但是除此以外,文化也会影响语
言本身。比如,中国有汉语一种独特的语言,这有赖于中国复杂而古老的文化,因而汉语里有大量其它语言里找不到的词语,这些词语展现出中国独特的文化。另外,文化会影响语言的使用频率,就像在中国,你可能更倾向于使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含蓄表达思想,而在西方,大家更爱非正式、直白的表达方式,这都是文化的影响。
其次,文化影响背后有一些深层的原因,比如在中国,家庭成员间的关系至关
重要,礼节很重要,这就决定了人们在日常用语以及在各种情境下更倾向于用更直接、柔和、婉转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客套话也更多。而在西方,人们比较强调个人力量,强调直接性,因此,在转述事实的时候更加毫不回避,表达就比较正面激进。
最后,宗教在不同文化里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共同文化
元素,但它也有许多不同的表现方式。比如,基督宗教本身会影响使用者怎样表达宗教信仰和思想,其文字风格也会不同;而对于圣经,东正教、天主教和基督新教会有不同的解释。当然,不同的文化也会使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宗教经典,比如古希伯来文上的耶利米书,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以及佛教的佛经。由于文化的差异,这三种经书的风格有所不同,而且各具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语言与文化》课程推荐书目(不断更新中)
陈松岑,1989,《礼貌语言》。北京:商务印书馆。
陈望道,2001,《修辞学发凡》(第3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程裕祯,2003,《中国文化要略》。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丁往道,2006,《中国文化掠影》(英汉对照)。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涂又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胡曙中,1993,《英汉修辞比较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黄伯荣、廖序东,2002,《现代汉语》(增订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李国南,1999,《英汉修辞格对比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李国南,2001,《辞格与词汇》。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梁漱溟,1999,《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林语堂,1994,《中国人》(郝志东、沈益洪译)。上海:学林出版社。
林语堂,2009,《吾国与吾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罗常培,1989,《语言与文化》。北京:语文出版社。
吕叔湘,1982,《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1999,《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明恩溥,2007,《中国人的气质》(刘文飞、刘晓畅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彭增安,1998,《语用••修辞•文化》。上海:学林出版社。
王宏印,2009,《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王力,1977,《诗词格律》。北京:中华书局。
王力,1981,《中国语言学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王力,1999,《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全四册)。北京:中华书局。
杨敏、王克奇、王恒展(主编),2006,《中国文化通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叶朗、朱良志,2008,《中国文化读本》(中文版+英文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游汝杰,2003,《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Last update: 25.11.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