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度上学期地理期末备考人教版必修三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地理会考班必修3复习提纲

地理会考班必修3复习提纲

地理必修Ⅲ复习提纲第一章1.1 区域的基本含义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开放性(相互联系)其中行政界限是明确的。

资源调配显示区域间的差异性和开放性。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带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体现在产业结构,工业化城市化,对外开放等方面的差异。

2、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北方:气候温带季风为主,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森林煤炭铁矿石油丰富,但缺水。

南方:气候亚热带季风为主,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水热水能有色金属丰富。

但能源矿产短缺。

3东西差异:东部:地形较平坦,气候较温暖湿润,自然资源相对短缺。

工业化城市化科技水平高,开放早西部: 地形崎岖,气候干旱和高寒,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水源匮乏。

1.4 区域经济联系1、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2、资源的跨区域调配:②南水北调:规划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改善北方的生态环境。

但也会加剧北方土壤的盐碱化,和长江口河口区水质变差,泥沙於积等后果。

③西气东输: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铺设输气管道到上海。

意义:对东部: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结构,改善大气质量和生活质量。

对西部:有利于促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把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安定,也有利于沿线城市大气质量的改善。

④西电东送:路线分北、中、南三条线路。

北线:黄河上游水电和山西陕西的火电送到京津唐基地。

中线:长江上游水电送到长三角南线:珠江上游水电和贵州火电送到珠三角。

意义:同上水能影响因素:落差和河流流量。

长三角和珠三角能源紧张的原因:常规能源短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用电量大。

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

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

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如东北平原可以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区域特点: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3、案例分析——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共性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地区,雨热同期地理环境差异地理位置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土地条件① 水稻土为主,②耕地多为水田;③土地较为分散;④人均耕地面积少① 黑土土分布广泛;②耕地多为旱地;③集中连片;④人均耕地面积多矿产资源条件矿产资源贫乏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人类活动差异农业耕作方式水田耕作业旱地耕作业主要农作物主要种植水稻,还有油菜、棉花等作物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作物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其他水产业发达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工业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商业我国沿海航线的中点,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2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1.3S的含义及作用(1)遥感:(RS)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主要用于动态监测自然灾害,如水旱灾、农业的病灾森林火灾等(2)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和定位的系统。

用于定位坐标位置、海拔,汽车上用于旅游定位、导航识路等(3)地理信息系统:(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

上学期地理期末备考人教版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章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的含义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二、试分析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差异:长江三角洲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水稻土);河网密集,湖泊众多;耕地破碎,多为水田,人均耕地少;矿产资源贫乏。

松嫩平原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为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水热组合条件较差;地形开阔平坦,黑土肥沃;耕地集中连片,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多;资源:石油资源丰富,周边有煤铁资源。

影响:1、对农业:长江三角洲在良好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一年两到三熟;河湖水面广,水产业发达;2、对商业:水运发达,商业贸易发达;3、对工业:依靠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形成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1、对农业: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一年一熟;松嫩平原西部草原分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2、对工业:利用石油和周边地区的煤铁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1.地理信息技术⑴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⑵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⑶应用领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导航等。

2.遥感(RS)⑴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地理人教版必修三部分提纲

地理人教版必修三部分提纲

生态环境问题一、水土流失问题1、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区、云贵高原、东北地区2、产生原因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地表植被稀疏;黄土土质疏松人为原因:破坏植被;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挖矿山等3、治理措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大力开展矿区土地复垦工作;小流域综合治理;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二、荒漠化问题1、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地)2、产生原因自然原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较少,大风天气多,地表植被稀疏,以沙质土为主。

人为原因:人口激增,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过程中不注重环保3、治理措施控制人口数量;划区轮牧、围栏限牧、建设人工草场,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还牧;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如推广沼气池,普及省柴灶,营造薪炭林;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工业,提高水的利用率;注重环保三、土地盐碱化问题1、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2、华北平原盐碱化原因自然原因春秋季干旱,蒸发旺盛,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地形低洼人为原因:不合理灌溉措施:引淡琳盐、有灌有排,采取喷灌滴灌等河流部分一、河流水文特征分析:1、径流量(大小和季节变化)2、水位(高低和变化特征或汛期)A、河流补给类型与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规律: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有夏雨型、年雨型、冬雨型②季节性积雪融水,易使温带和寒带河流形成春讯(我国东北地区)③以冰雪融水为主的河流,径流量岁气温变化,夏季最大④湖泊水:与河流也是互补关系,对河流其调节作用,径流稳定⑤地下水是最稳定(径流变化最小)的补给形式,与和流水互补B、河流径流的年际变化(即丰水期与枯水期的变化)规律降水量小的地区:径流年际变化大于降水量多的地区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年际变化大于冰雪融水或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我国华北及淮河流域年际变化最大,次为东北,再为长江流域、华南和东南沿海河流,西北内陆以冰雪融水为主,河流年际变化最小)C、凌汛:河流在水文特征上有冰坝阻塞水流的现象,叫凌汛。

2018上学期地理期末备考:人教版必修三复习提纲

2018上学期地理期末备考:人教版必修三复习提纲

上学期地理期末备考人教版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章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的含义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二、试分析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差异:长江三角洲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水稻土);河网密集,湖泊众多;耕地破碎,多为水田,人均耕地少;矿产资源贫乏。

松嫩平原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为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水热组合条件较差;地形开阔平坦,黑土肥沃;耕地集中连片,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多;资源:石油资源丰富,周边有煤铁资源。

影响:1、对农业:长江三角洲在良好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一年两到三熟;河湖水面广,水产业发达;2、对商业:水运发达,商业贸易发达;3、对工业:依靠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形成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1、对农业: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一年一熟;松嫩平原西部草原分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2、对工业:利用石油和周边地区的煤铁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1.地理信息技术⑴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⑵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⑶应用领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导航等。

2.遥感(RS)⑴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

地理必修3复习提纲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试说明要求:1、了解区域的含义。

2、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结合实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主要知识点: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单位,它是人们在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具有一定的特征,以及一定的、和。

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如。

3、案例分析——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相关案例】1、比较秦岭——淮河南北地区2、比较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4、区域的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阶段、阶段、阶段。

5、案例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稠密的水系成为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开垦困难,所以这一时期业发展缓慢。

②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制约因素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如水系提供了天然通道等,农业得到较快发展。

成为我国主要的产地、和产地。

③随着工商业的发展,的地位在下降。

【相关案例】1、分析鲁尔区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2、美国五大湖工业区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考试说明要求:1、知道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2、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3、知道全球定位系统的概念及其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4、知道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5、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6、知道数字地球的含义。

主要知识点:1、地理信息技术是指、管理、和应用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和等。

2、遥感广泛应用于、、等领域。

(结合实例分析)3、全球定位系统是指利用,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的系统,简称。

4、全球定位系统包括三大部分组成: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和-GPS信号接收机。

高中地理 必修三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 必修三复习提纲

《地理必修三复习参考》★★★使用说明:①阅读学业水平考试要求。

②知识点部分供大家查缺补漏,背诵以课本为标准。

③重点是第一三四单元。

④利用地图册,读图记忆“位置、分布”。

“原因、措施、条件”等注意总结归纳答题要点。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二、知识点复习:1.1认识区域一、区域的含义1.含义及特点: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的。

特点:区域是有一定的面积、范围、形状或界线;区域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区域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2.划分指标:可采用单一指标,也可采用综合指标来划分;可按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也可按人文要素特征来划分。

3. 划分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了解个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1.均质区:指那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要素平等)。

如:气候区,温度带,地形区,干湿地区,方言区,水田农业区。

2.功能区:指那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由区域的中心和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

(一般指经济区和工业区,具有核心)如:城市经济区,贸易区,浦东新区,长江流域。

1.2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1比较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①地理位置的比较(纬度位置、海陆位置)②自然环境的比较(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矿产资源等)③人类活动的比较(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劳动力状况等)2 英国和日本区域差异比较(P11、P13表格)3.中国三大自然区的比较(1)划分依据:综合地形和气候两大要素,可以把我国划分成三大自然区,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2)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_400mm_年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范围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吻合,大致以昆仑山西段、阿尔金山、祁连山和横断山为边界。

(3)三大自然区差异比较1.3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美国匹兹堡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二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本单元了解即可)一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概念:既满足__当代人___的需求,又不对__后代人_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复习提纲有哪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复习提纲有哪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复习提纲一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1、工业生产过程:在工厂中,劳动力(工人、技术人员)等利用动力(燃料、电力)和机械设备,将原材料制成产品。

工业的投入:土地、劳动力、资金、能源、水源、原料、零部件;产出:产品、三废(废气、废水、废渣)2、工业选址原则: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当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好的利润。

3、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自然因素:土地、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动力、运输、原料、科技、政策、乡土情感、信息的通达度环境:大气、水、固体废弃物污染4、工业的类型(根据影响成本的主导因素划分)5、科技:随科学技术进步,工业的区位选择越来越重视科技因素,降低了对原料、动力等区位因素的依赖程度。

对劳动力的数量要求减少,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增大。

同时,对交通、科技、市场、信息的要求也增大。

例如:钢铁工业的区位变化:6、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环境质量已成为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1)污染大气的工厂应设置在居民区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地带,若在季风区应该分布在与盛行风向相垂直的郊外。

(2)污染水源的工厂应该设置在居民区河流的下游,避免污染居民区水源。

(3)排放固体垃圾的工厂应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4)高技术产品及食品等企业,优质环境为其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7、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因素选择的影响:国防需要——“长虹”、军工企业、卫星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重工业区布局秒纺织厂工业惯性——不合理但仍在那发展:煤铁复合体型(鲁尔区)——临海型(福山)——临空性(高新技术区)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导致形成扩展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工业城市1.工业联系:生产工序上的联系:一家工厂生产的产品是另一家工厂的原料【投入、产出;零部件生产与组装件的联系】空间上的联系:布局在同一个工业区内,共同利用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其他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或者共同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

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背诵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背诵提纲

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基本考点】考点一区域的含义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即区域占有一定的地理空间和地理位置,范围有大有小:有的区域界限明确,如行政区域界线;有的区域界限模糊,如自然区域界线。

2.区域的特征(1)层次性。

区域具有级别差异。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整体性。

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

(3)差异性。

任何一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特性,不同的区域存在差异性。

(4)开放性。

任何一个区域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必须与其他区域发生各种联系,即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考点一遥感(RS)1.概念: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传感器:遥感的关键装置,在航空或航天器上接受地面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并以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接收站。

3.主要环节:目标物→传感器→遥感地面系统→成果。

4.特点:精度高,质量高,效率高,且节省人力、财力。

5.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治监测等。

考点二全球定位系统(GPS)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2.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由24颗卫星组成,含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备用卫星。

定位需要至少4颗卫星;地面控制系统——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接收机。

3.特点:提供精密三维坐标(精度、纬度、高度)、速度、时间,具有全能性(海陆空)、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

4.应用:由于可以确定考察点的地理位置(经度纬度)、高程(海拔)等,GPS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和授时。

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

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

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1.1认识区域1、区域的定义: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定义理解:(1)地理空间性(占有一定的空间)。

(2)内部一致性、外部差异性(区域的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区域间有明显的差异性)。

2、所有的区域是否都有明确的边界? -不一定。

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有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区域的划分:按单一指标(积温),如热量带;按综合指标(语言、宗教):文化区。

4、区域划分的目的: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5、区域的特征:⑴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如青藏高原“高寒”的区域特征。

以地势高这一特点出发,引出气温低,再引发出其他要素特征。

⑵差异性: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即区域间的差异。

⑶开放性: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6、区域的整体性、差异性关系:区域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性。

7、认识区域特征的实践意义?(1)整体性:利用资源、改善环境时,要综合考虑。

(2)差异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3)开放性: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8、海南岛的自然地理条件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四面环海,海上交通便利,利于对外交往。

(2)以热带气候为主,终年高温,适宜发展有利于热带作物的生长以及向北方区输送反季节瓜果蔬菜。

(3)以山地、丘陵为主,不利于粮食生产,但有利于经济作物发展。

(4)矿产资源种类较多,为工矿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5)旅游资源丰富,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1.2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1、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不同区域所处的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地形不同。

2、区域差异的表现:(1)自然环境的差异:地理位置(纬度、海陆位置)、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

(2)人类活动的差异:农业、工业、城市、交通、人口(经济、社会,文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1.能源分类⑴可再生能源(举例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非可再生能源(举例煤炭、石油、自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②市场宽阔:一是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二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转变。

③位置适中:输煤输电距离近。

④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

3.能源基地建设:⑴面临挑战:①人均资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单位产值能耗高;④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⑤能源平安受到威逼。

⑵实行〔措施〕: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力量,以铁路为主,大路为辅;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进展炼焦业。

4.能源的综合利用⑴变革缘由: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峻。

⑵变革模式: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

⑶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①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②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③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环境的爱护与治理⑴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干净煤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进展。

⑵调整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①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进展;②大力进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③“三废”的治理:①废渣:回收再利用;②废气: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如何学好地理学会从生活中学习地理,结合生活常识学习地理多看国家地理杂志和有关地理的节目,多去旅游。

喜爱生活,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与地理学问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再回过头看看你的地理课本,SO EASY。

这样学习地理你会理解深刻,不用死记硬背!做好地理学问结构,最好做好每一个学问点的〔思维导图〕在课堂上仔细听课,课后笔记,特殊是必修1得花点苦功夫,其实大部分都是有规律的,把重点学问把握,多理解下。

地理人教版必修三第二三四五章复习提纲

地理人教版必修三第二三四五章复习提纲

2.1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危害、措施2、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的原因、治理3、西北、华北土地盐渍化的成因4、农村解决能源问题措施、草方格沙障作用2.21、森林作用、巴西东南部雨林形成的原因2、雨林土壤贫瘠的原因3、雨林保护措施4、沼泽成因、湿地效益、保护必修三第三章复习提纲3.21、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2、长江三峡水能丰富、莱茵河航运价值高原因3、墨累达令盆地过度灌溉带来的问题4、红水河梯级开发带来的效益;阿斯旺大坝弊端5、水电站建设区位、带来问题3.11、评价资源开发条件的思路分析2、应对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的措施3、能源综合利用的措施、环境治理的措施4、风能资源丰富的分析5、风力发电厂建设的区位分析4.1 1、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2、东北地区热量条件对农业产生的有利、不利影响3、农作物品质优良的分析思路4、东北地区建设商品粮基地的条件5、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单产高、东北单产低的原因6、东北地区黑土退化的治理措施7、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4.2 1、珠三角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原因2、区域城市化典型模式3、珠三角面临的问题以及采取的对策4、珠三角长三角应对能源短缺采取的措施必修三第五章复习提纲1、我国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西气东输的影响2、管道运输的优缺点3、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4、南水北调三线工程线路、优缺点、影响6.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以及图5.8、5.9等)7、产业转移的影响(对发达、发展中国家)8、国际分工链及产业转移对中国的启示环境保护复习提纲1、水污染的原因、危害、措施2、赤潮发生的条件3、垃圾污染的危害、城市垃圾治理4、雾霾、酸雨形成的原因、危害、措施5、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6、森林保护措施7、湿地退化的原因8、物种丰富原因、生物多样性减少原因、保护。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

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区域的概念:(选择题难度)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选择题难度,学会两个区域的对比和分析方法)1、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2、异:①位置差异:长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矿产资源贫乏,松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选择题难度)1、对农业:长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长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2、对商业:长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选择题难度)1、早期: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选修)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选修)复习提纲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本章考点】1.区域的含义。

2.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划。

3.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差异。

4.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5.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6.数字地球的含义。

【知识梳理】1.区域的含义: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2.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划3.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

■从地理环境差异分析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两地农业生产方式、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的不同。

4.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的原因。

5.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1)遥感RS: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

(2)全球定位系统GPS: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能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经度、维度、海拔)、速度和时间。

(3)地理信息系统GIS:用于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

凡是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都可以借助GIS。

(例子:城市管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本章考点】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造成的危害,综合治理与保护措施。

【知识梳理】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荒漠化的概念(2)在图中填写主要地形区名称。

(3)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原因),并由此形成了以、为主的景观特色。

(4)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植被景观的变化体现了地域分异规律。

(5)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将下面内容填在空框内:A.深居内陆,距海洋远B.山脉的阻挡C.大风日数多,且集中D.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E.地表多沙质沉积物F.土地沙漠化G.气候干旱(6)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有哪些?(7)荒漠化防治的措施有哪些?2.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1)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其形成的气候条件是,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有热带雨林分布的原因是。

人教版地理必修3复习提纲

人教版地理必修3复习提纲

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1、区域概念: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空间单位。

2、区域的属性: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边界、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3、区域的特征:差异性(行政区边界明确,干湿地区边界具有过渡性),整体性(区域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东北平原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4、下面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共性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地理环境差异地理位置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

土地条件①水稻土为主②耕地多为水田③土地较为分散④人均耕地少①黑土分布广泛②多为旱地③集中连片④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资源条件矿产资源贫乏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人类活动差异农业耕作方式水田耕作业旱地耕作业主要粮食作物主要种植水稻,此外还有油菜、棉花等作物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作物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备注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其他生产活动工业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①轻工业:依托当地发达农业基础发展②重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商业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5、长江中下游平原由若干平原组成,水系密布,土质黏重,影响早期的农业生产,由于船的使用,稠密的水系反而促进了发展。

6、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初期阶段—人地关系基本协调;成长阶段—人地关系开始出现明显不协调;转型期—人地矛盾尖锐;再生阶段—人地关系由紧张走向协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年度上学期地理期末备考人教版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章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的含义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二、试分析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差异:长江三角洲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水稻土);河网密集,湖泊众多;耕地破碎,多为水田,人均耕地少;矿产资源贫乏。

松嫩平原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为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水热组合条件较差;地形开阔平坦,黑土肥沃;耕地集中连片,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多;资源:石油资源丰富,周边有煤铁资源。

影响:1、对农业:长江三角洲在良好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一年两到三熟;河湖水面广,水产业发达;2、对商业:水运发达,商业贸易发达;3、对工业:依靠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形成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1、对农业: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一年一熟;松嫩平原西部草原分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2、对工业:利用石油和周边地区的煤铁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1.地理信息技术⑴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⑵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⑶应用领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导航等。

2.遥感(RS)⑴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⑵应用: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3.全球定位系统(GPS)⑴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

⑵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⑶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4.地理信息系统(GIS)⑴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⑵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

5.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遥感(RS)获取信息,全球定位系统(GPS)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GIS)处理信息,分析表达结果。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一、荒漠化:1、分布: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2、包括:沙漠化-西北;次生盐碱化-华北灌溉农业区;石质荒漠化-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红色荒漠化-南方地区丹霞地貌;二、盐碱化成因:1、气候干旱,蒸发旺盛;2、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地下水位上升,盐分富集地表,盐碱化严重;3、地势低洼,排水不畅;4、过量使用化肥;5、沿海地区海水倒灌;三、治理盐碱化的措施:引淡淋盐;排灌结合,合理灌溉,滴灌喷灌;防止海水倒灌,营造红树林,建沿海堤坝;四、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1、地理位置和范围:位于温带,深居内陆,大兴安岭以西,昆仑-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中国西北;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分;2、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年温差大,降水少;3、地形:东部为高原,西部盆地和山脉相间分布,三山夹盆地;4、河流:内流河为主,径流量少,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夏季汛期,冬季断流;5、植被:稀少,以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五、天山北坡迎风坡:盛行西风带来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气遇天山北坡抬升形成地形雨;六、风沙活动(沙尘暴)原因:气候干旱,地表水缺乏,河流欠发育,植被稀少,地表缺乏植被保护,土壤以疏松沙质沉积物为主,大风日数多且集中;风力大(冬季西北风)成因:离冬季风源头近;地形坦荡植被稀少,对风阻力小,风力大;七、荒漠化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干旱,风沙活动频繁;2、人为因素(决定因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根本);人类活动不合理(直接):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八、荒漠化防治的措施:合理利用水源:推广节水农业、减少水井数量(合理利用地下水)、合理分配上中下游水资源(防止过度引河流水灌溉);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建防护体系:生物措施-防护林;工程措施-沙坡头草方格沙障;调节农、林、牧用地关系:退耕还林、还草、还牧;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控制人口增长。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一、森林的作用-大自然总调度室:环境效益--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生态效益--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二、热带雨林1、分布:南美洲的亚马逊;非洲的刚果盆地;亚洲的东南亚;2、雨林全球环境效应调节全球气候;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维持全球碳氧平衡;维护全球生态平衡;“地球之肺”“蓄水海绵”“基因宝库”“医学宝库”3、雨林生态脆弱性—土壤贫瘠(砖红壤):生物循环旺盛,有机质和养分被植被吸收;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三、亚马孙开发原因:根本原因--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的需求;直接原因--人类的开发;过度的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采矿、修路、城镇建设;开辟大型牧场;四、巴西迁都原因(里约热内卢迁往巴西利亚)巴西利亚位于巴西高原,气候更加凉爽;巴西利亚位于国土中央,便于管理,利于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河流流经,水源充足;五、热带雨林的保护措施:1、鼓励保护性的开发;2、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3、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4、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5、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6、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六、湿地生态作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对洪水的调蓄能力;七、湿地破坏的影响:气候变干,温差变大;水土流失;水质变差,生物多样性减少;洪涝灾害频发,调蓄能力减弱;八、沼泽的成因:纬度高,温度低,蒸发弱;降水较多,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冻土广泛发育,下渗弱,排水不畅;凌汛现象,排水不畅;地势低洼,排水不畅;九、保护湿地的措施:禁止对湿地的不合理利用,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对湿地的保护意识;退耕还湖、还沼泽;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护植被,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加强水污染的防治,提高水质等。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一、能源的分类:1、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地热能、生物能(沼气);非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核能;2、常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水能;其他为新能源;3、清洁能源:天然气、水能和新能源;二、晋煤开采条件: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低灰、低硫、低磷,大同煤田为动力煤,河东煤田主焦煤;开采条件好,煤层厚埋藏浅,露天煤矿;2、市场广阔: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3、位置适中,交通便利:铁路-海运;三条重要铁路线:大秦线(大同—秦皇岛);神黄线(神木—黄骅港);焦兖日线(焦作—兖州—日照港);三、我国能源供求面临五大挑战:1、人均资源少;2、人均能源消费量低-经济落后;3、单位产值能耗高-技术落后;4、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5、能源安全受到威胁;四、能源基地建设:扩大煤炭开采量;提高晋煤外运,铁路为主,公路为辅;加强煤炭加工转换,一建坑口电站,二发展炼焦业,输出焦炭;五、输煤与输电利弊对比:输煤优点:本地大气污染较轻;水资源消耗少;缺点: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低,运输压力大;输电优点:附加值高,经济效益高,交通压力小;缺点:本地环境污染严重;水消耗大,加剧水资源短缺;六、煤炭的综合利用:问题:产业结构单一(以煤炭工业为主);解决: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七、山西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产生了哪些不利影响,采取了哪些措施?影响:(1)生态破坏:破坏了地表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导致地面沉降,地下水水质、水量、运动状况受到影响;(2)环境污染:煤矸石、煤泥处理不当会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占用耕地;煤的洗选、煤矸石自燃、燃煤发电、炼焦等易造成大气污染和水污染。

措施:(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发展洁净煤技术,提高煤炭综合利用技术和废弃物利用技术及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改造及环境保护;(2)调整产业结构:调整重化工业,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工业和旅游业等;(3)“三废”的治理:煤矸石、煤泥充分利用,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对工业废水进行沉淀净化;(4)生态恢复:充填矿坑和塌陷区,进行土地复垦,植被再造等。

八、分析山西水资源紧缺的原因和解决措施。

原因:(1)地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再加上太行山对东南季风的阻挡,降水较少;(2)人口增长,农业和工业的发展,需水量大;(3)能源重化工业的发展,水污染严重。

解决措施:(1)开源:引黄入晋;(2)节流:提高节水意识,推广节水农业,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加强对水污染的防治。

第二节流域的综合开发一、河流对聚落形成影响:1、水源丰富,提供生活生产用水;2、河流沿岸形成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3、便利的水运交通;4、利于农业生产,利于聚落的形成;二、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1、田纳西河水系特征: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西坡;汇入俄亥俄河,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流程较长;流域面积大、;流向自东向西;支流众多;2、自然背景(1)地形:多山,起伏大,水能资源丰富;(2)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富,冬春降水多,夏秋降水少;(3)水系水文: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落差较大,流量季节变化大;(4)矿产资源丰富:煤、铁、铜等;三、流域综合开发:流域开发核心----河流梯级开发;防洪、航运、发电、旅游、灌溉、养殖;四、阿斯旺大坝利弊(1)利:灌溉、防洪、发电、养殖、通航、旅游;(2)弊:1、下游水量少泥沙减少,河流沿岸土地肥力下降;2、河流入海口营养物质减少,鱼类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3、下游水位下降,海水倒灌,三角洲面积减少,海岸线受海水侵后退,土地盐碱化加重;五、总结流域开发中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及产生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