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教师招聘考试:《论语》中考试常涉及的古语及其所蕴含的教育思想汇总
《论语》教育思想
《论语》中所蕴含得教育思想《论语》就是我国第一部以语录体形式得著作,它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得一部书,就是儒家最重要得一部经典著作。
《论语》大部分记言,小部分记事,只有极少数篇章称得上就是比较完整得文章。
全书20篇,共512章,约15000多字。
篇与篇、章与章之间没有内在联系,篇名无义,用得就是每篇开头得几个字。
它所记录得内容很广,包括哲学、道德、政治、教育、时事、生活等方面。
下面就其中所蕴含得部分教育思想进行解读,以飨同仁。
1、有教无类此节出自《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说得就是:“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所谓“类”,即指按政治地位得贵贱、庶鄙等划分种类。
西周时代得学校被世袭得奴隶主贵族所垄断,不仅奴隶主贵族与平民、奴隶之间有严格得阶级界限,就就是奴隶主阶级内部也等级森严,有贵贱尊卑之分。
因此,当时得教育则集中在上层阶级,叫做“学在官府”,就是没有平等可言得。
孔子所提出得“有教无类”得内涵就是:任何人我都可给她以教育,不分贵贱、庶鄙等界限,使教育及于平民,从而实现教育得人人平等。
这一思想得提出则打破了“学在官府”得局面,适应了“士”阶层得兴起及文化学术下移得历史潮流,其实质就是要求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
这与我们当前所提倡得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得理念就是一脉相承得,目得就就是要求使受教育者得起点平等,让所有得受教育者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愉快生活、学习、成长,让人人都能成才。
“有教无类”与孔子提出得“因材施教”就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得两个方面。
二者说得就是集体教育与个别指导得结合,就是共性与个性得统一。
“因材施教”要在“有教无类”得指导下进行,“有教无类”要靠“因材施教”来落实。
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可以说,她对她们得个性了如指掌,因此,才有了因人而教,扬长避短得生动得教育局面。
这一思想与我们目前“面向全体”、“发展个性”得思想一致。
这一伟大得思想与《论语•雍也第六》中提出得“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与方法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与方法引言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论语》是一部关于礼仪、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重要著作。
作为一部闻名于世的经典之作,《论语》中包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本文将深入探讨《论语》中的教育思想与方法,从中发现古代中国人对教育的重视及其对教育的理解方式。
教育思想:培养德性与修养H1:培养德性为教育最高目的《论语》强调培养德性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先修身,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道德品质是一个人能否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公正的领导者的重要指标。
《论语·学而篇》中,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在则悌,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表明孔子认为,一个人首先要尊敬祖父母,孝敬父母,要关心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对他人要有责任感和信任,要广泛地爱护他人,并且要亲近仁德之人。
只有具备了这些美德,一个人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人。
H2:教育注重和谐与人际关系《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强调和谐与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在对话中,孔子强调了家庭和社会的关系。
《论语·述而篇》中,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表明孔子主张我们要结交善良的人为朋友,并且要向他们学习,改正自己的缺点。
他还强调了平等和友爱的原则,在《论语·卫灵公篇》中说:“子曰:‘室如悬磬,声如竹鼓。
”这句话意味着我们要保持言行一致,保持谦虚和友善的态度。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学习做一个和谐的社会成员,友好相处,尊重并倾听别人的意见。
H3:教育目标:培养君子与忠诚公正《论语》中把培养君子和塑造忠诚公正的个性作为教育的目标。
《论语·子罕篇》中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这句话揭示了孔子对自己的谦虚态度,他认为自己不是无所不知。
他也说他受教育是因为“有鄙夫问于我”,遇到困难时请教乞巧,乌龙卸这位鄙夫应该是普通人,不是知识渊博。
论语中有关教育的名言及解析
论语中有关教育的名言及解析论语中有关教育的名言及解析:1.德育为先。
他的教育内容是德才并重,尤其重视加强道德教育。
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问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指出“仁”是君子的根本品德,是德育的总概念。
“仁”的内涵非常广泛,如“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更包括爱人、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勇、敬、温、良、俭、让、诚等一系列美德。
但每种美德都只是反映了仁的一个侧面,只有将它们集合、归纳、凝聚为一体,才能称得上“仁”,但是它的精神内核核心却很凝练,就是“爱人”。
要做到“爱人”,必须先做到“忠恕”和“孝悌”。
孔子的德育是为培养封建社会的“君子”而服务的,但它形成于德育实践过程中,基本上反映了德育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对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
2.智育重法。
理想的智育是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只有在智慧引导下,才可能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心智活动。
一般来说,知识的关注点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是求知的过程。
因此,我们有必要来一个智育观念的更新。
必须明确,知识不过是智育的载体,学生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所得到的获取知识的能力。
孔子认为除了极少数的“圣人”外,绝大多数的人要获得知识与技能必须“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论语.季氏》)。
“学习”一词就来自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可见智育的首要目的是教给学习者以良好的学习方法,其次才能引导他们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
这一指导思想和我们现在的某些单纯的应试教育、技能教育相比,无疑更正确、更科学、更合理、更人文。
3.德智并重。
孔子是历来主张智育与德育并重的。
因此,他教导弟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要求弟子们学习目标立志于“道”,执守于“礼”,遵循于“仁”,而博览、涉猎、游学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原文与解析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原文与解析《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典范。
本文将从论语中选取几个关于教育思想的原文进行解析,探讨其内涵与现实意义。
一、《论语·学而篇》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解析:这段话是孔子对教育的一种理想状态进行描述。
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强调学习的过程应该是持之以恒的:“学而时习之”。
他认为获得知识的过程是一种快乐的体验,所以说“不亦说乎”、“不亦乐乎”。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待人接物的态度,他认为待人要宽容谦和,“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正的君子。
二、《论语·为政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解析:孔子在这段话中谈论了什么样的人才能胜任为政之职。
他认为,德才兼备的人才是能够有效治理国家的。
孔子将这种人比作北辰,北辰是天空中最亮、最稳定的星,而众星则围绕着北辰旋转。
这里孔子想传达的意思是,德才兼备的人能够以自身的道德魅力和才能影响周围的人,使整个社会运转如北辰般稳定。
三、《论语·里仁篇》原文:“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解析:这段话是孔子对孝道的阐述。
孔子认为一个人是否孝顺主要通过观察其对待父亲的态度。
他说:“父在,观其志”,指的是在父亲尚在人世的时候,我们要观察他的志向和理想;“父没,观其行”,指的是在父亲去世后,我们要观察他所做的事情以及言谈举止。
只有三年内没有改变父亲的道德教化,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孝顺之子。
四、《论语·公冶长篇》原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解析:这段话是孔子对于君子的定义。
他认为君子对待天下的人没有任何偏袒之心,也没有任何厌恶之意,而是平等对待每个人,以公正和义务为准则。
君子应该以道义为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在与他人相比较时,要以道义来决定自己的行动。
《论语》中学习与教育思想归纳整理
学习内容
子曰: 君子不器。 2-12 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孔子说: 君子不像器具那样,( ,(只有某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 一方面的用途)。 )。” 一方面的用途)。” 子曰: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 子出,门人问曰: 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 何谓也? 曾子曰: 夫子之道, “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 恕而已矣。 恕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 参啊, 「译文」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 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 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 孔子出去之后, 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 曾子: 这是什么意思? 曾子说: 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 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学无常师
5-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 15子贡问曰: 子贡问曰 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 译文」子贡问道: 一个‘ 的谥号呢? 孔子说: 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 聪敏勤勉而好学, 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 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 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1515-3中也提到了这点
学以致用
13子曰: 13-5 子曰:“诵诗三 授之以政,不达; 百,授之以政,不达; 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 虽多,亦奚以为?” 译文」孔子说: 「译文」孔子说:“把 三百篇背得很熟, 《诗》三百篇背得很熟, 子曰: 德之不修, 7-3 子曰:“德之不修,学 让他处理政务, 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 之不讲,闻义不能徙, 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 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 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 能改,是吾忧也。 能改,是吾忧也。” 不能独立地办交涉; 不能独立地办交涉;背 译文」孔子说: 许多人) 「译文」孔子说:“(许多人) 得很多, 得很多,又有什么用 对品德不去修养, 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 呢?” 。 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 听到义不能去做,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论语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教育家的圣经。
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深刻揭示了儒家对于教育的重视以及如何培养人才的方法。
本文将探讨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希望能够对读者们有所启示。
一、弟子问学的态度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弟子应该具备的学习态度。
在《学而》一章中,孔子告诉他的弟子们,“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表明了孔子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一种乐趣,应该时刻保持对知识的渴望。
同时,他还强调了对待他人的谦逊与友善,这也是一个君子应具备的品质。
二、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他对于教育的目标非常明确。
在《为政》一章中,孔子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君子,使人们在学问方面有所精进,并通过友善与仁爱的行为,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同时,孔子也强调了教育内容的重要性。
在《述而》一章中,他指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以传承和积累为基础,人们应该在了解、掌握传统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学问的新领域。
三、培养学生的方法与手段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也包含了一些培养学生的方法与手段。
在《公冶长》一章中,孔子强调了“君子不器”、“君子忧道不忧贫”等观点。
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以道德品质为重,而不是追求功名利禄。
此外,在《为政》一章中,孔子还提出了“克己复礼,以学文”、“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等教育原则,强调了君子应该以德行为基础,注重节约与爱护他人。
这些教育方法与手段都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与道德观念。
四、教育的环境与条件在论语中,还有一些关于教育环境与条件的思考。
在《学而》一章中,孔子说:“子为政,焉用杀人、放逐人?”他反对以权力、暴力等手段来解决问题,呼吁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教育环境。
此外,他还主张“君子之道,世界也”,意味着教育应该面向全人类,不分国家、种族。
这也体现了孔子对于人文教育的重视,他认为教育应当成为促进人类进步的力量。
解读《论语》中的孔子与教育思想
解读《论语》中的孔子与教育思想1. 引言《论语》是我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展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本文将深入解读《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并分析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2. 孔子的教育观点孔子认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主张虚心向他人请教。
他还强调“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强调通过复习已有知识来获得新的理解。
3. 培养德行和品格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品格修养。
他认为,“君子不力”,即君子应该注重修身养性,并且以身作则,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4. 勤奋努力与实践孔子倡导勤奋努力和实践。
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表示要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随时借鉴他人的优点,从经验中学习。
5. 个性化教育孔子提倡个性化教育,他说:“因材施教”(《论语·为政》),即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和能力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实现最大程度的发展。
6. 倡导乐观积极的心态孔子鼓励学生们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他认为:“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意思是有了知识和道德修养后,就能摆脱迷茫、忧虑和恐惧。
7.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孔子的教育思想仍然具有深远意义。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多样化需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习惯;注重德育与智育并重,在培养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培养品德与品格;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并以身作则。
结论通过解读《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对于教育的看法,并从中获得启示。
孔子强调学习、德行、实践和个性化教育等重要观点,这些观点对当代教育依然具有深远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以促进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
[实用参考]《论语》教育思想
《论语》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论语》是我国第一部以语录体形式的著作,它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
《论语》大部分记言,小部分记事,只有极少数篇章称得上是比较完整的文章。
全书20篇,共512章,约15000多字。
篇与篇、章与章之间没有内在联系,篇名无义,用的是每篇开头的几个字。
它所记录的内容很广,包括哲学、道德、政治、教育、时事、生活等方面。
下面就其中所蕴含的部分教育思想进行解读,以飨同仁。
1.有教无类此节出自《论语·卫灵公第十G五》。
说的是:“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所谓“类”,即指按政治地位的贵贱、庶鄙等划分种类。
西周时代的学校被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所垄断,不仅奴隶主贵族与平民、奴隶之间有严格的阶级界限,就是奴隶主阶级内部也等级森严,有贵贱尊卑之分。
因此,当时的教育则集中在上层阶级,叫做“学在官府”,是没有平等可言的。
孔子所提出的“有教无类”的内涵是:任何人我都可给他以教育,不分贵贱、庶鄙等界限,使教育及于平民,从而实现教育的人人平等。
这一思想的提出则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适应了“士”阶层的兴起及文化学术下移的历史潮流,其实质是要求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
这与我们当前所提倡的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目的就是要求使受教育者的起点平等,让所有的受教育者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愉快生活、学习、成长,让人人都能成才。
“有教无类”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二者说的是集体教育与个别指导的结合,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因材施教”要在“有教无类”的指导下进行,“有教无类”要靠“因材施教”来落实。
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可以说,他对他们的个性了如指掌,因此,才有了因人而教,扬长避短的生动的教育局面。
这一思想与我们目前“面向全体”、“发展个性”的思想一致。
这一伟大的思想和《论语•雍也第六》中提出的“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论语中的教育观念原文与解析
论语中的教育观念原文与解析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之间的言行,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
本文将从论语中选取几段经典的原文,并结合解析,探讨其中蕴含的教育观念。
1. 有教无类"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这段原文出自《论语·学而》。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而仅仅停留在听闻阶段是远远不够的。
这一观念强调了学习者积极参与、实践的重要性,反对空洞的书本教育。
2. 恢复人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这段原文出自《论语·宪问》。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以恬淡的心态处事,不追逐功名利禄,而小人则追逐眼前的利益,不择手段。
这一观念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以及君子治国齐家的责任。
3. 尊师重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段原文出自《论语·为政》。
孔子倡导尊重教师,学习他人的优点,并在自己身上加以改正。
这一观念强调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传统教育中被广泛传承和应用。
4. 学以致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原文同样出自《论语·学而》。
孔子认为学习应该与实践相结合,随时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才能达到真正的乐趣和成就感。
此外,他还提到了待人处事的态度,表明了君子应该保持谦逊和从容的品质。
通过以上选取的论语原文,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教育的思考和观念。
他不仅注重学生的实践和行动,同样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强调了师德的重要性。
孔子主张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繁荣。
最后,我们应该注意到,论语中的教育观念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它思想相互渗透、相互依存。
论语中的教育观念虽然源自古代,但其对于现代教育仍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
论语中的经典格言和思想观点
论语中的经典格言和思想观点《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下来的言行录。
作为一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著作,《论语》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观点和经典格言。
本文将通过对《论语》中的几则经典格言和思想观点的探讨,带领读者进一步了解这部经典之作。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论语·学而篇》中的一句经典格言,也是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核心。
这句格言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强调了坚持不懈地学习、不断巩固知识的价值。
在现今社会,不论是学生还是职场人士,都能从中得到启示,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和更大的进步。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出自《论语·颜渊篇》,是孔子对待他人的道德准则。
它强调了待人以诚和关注他人感受的重要性。
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要尊重对方的权益和感受,不做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关心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这样的道德观点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加理性与平等的交往方式,能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篇》,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在这句话中,孔子告诉我们,知道某种道理或知识不如真正喜欢它,而喜欢它还不如对它感到乐趣。
意思是说,只有对自己所学的知识热爱并将其融入生活中,才能真正地掌握它,并从中获得快乐。
4.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篇》,强调了理解他人和善于交流的重要性。
孔子告诉我们,我们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这句话对于我们在社交和领导力方面的提升非常有价值,它提醒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他人的需求和心理状态,并与他人保持良好的沟通,以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5. "言必信,行必果":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篇》,是孔子德行教育的重要格言。
论语中的教育观念知识点总结
论语中的教育观念知识点总结《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是儒家经典之一。
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中也包含了他们对教育的观念和理念。
本文将从《论语》中梳理出几个重要的教育观念知识点,并加以总结说明。
一、仁爱教育观念仁爱是儒家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也是《论语》中最为重要的教育观念之一。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仁心,使其具备仁爱之心并能将其付诸行动。
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即希望学生能够从自身的感受出发,关心他人,不对他人做出自己不愿承受的行为。
这种仁爱教育观念在《论语》中贯穿始终,不仅体现在孔子对学生的教导中,也体现在他对自己的要求中。
他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希望学生不仅要言行一致,更要以行动来践行仁爱之道。
二、知行合一教育观念孔子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但他更注重知行合一的教育观念。
《论语》中有一则著名的对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里仁》)孔子通过这个对话告诉学生,知识无法独立存在,只有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成为君子。
他还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述而》),意思是学而不行动,就像抓住一根木头漂浮在海上,是没有价值的。
这种知行合一的教育观念使得《论语》成为了培养学生品德和能力的宝贵教材。
三、尊师重道教育观念孔子对师道的尊重和推崇也是《论语》中一个重要的教育观念。
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强调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他的老师,每个人的优点和长处都值得我们学习。
孔子本人也是十分尊重师道的,他对自己的老师们充满了感恩之情,并对学生们要以此为榜样。
同时,他也要求学生要以尊师重道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老师,积极学习和尊重教育的力量。
四、知识传承和弟子教育观念《论语》中体现了孔子对知识传承和弟子教育的重视。
孔子认为,要正确理解和传承知识,需要通过对话和讨论来提升自己的见解。
2016湖北教师招聘教育公基指导:《论语》中考试常涉及的古语及其所蕴含的教育思想汇总
2016湖北教师招聘教育公基指导:《论语》中考试常涉及的古语及其所蕴含的教育思想汇总
湖北教师考试网为广大考生提供湖北教师招聘笔试、面试资料。
湖北教师考试网为广大考生提供湖北教师考试笔试、面试资料,希望广大考生都能取得良好成绩,能够进入自己理想的岗位!!!
在考试当中,经常会出现给出一句论语中的古语让考生选择所蕴含的教育思想的题型。
很简单易选的题目,但很多考生由于不清楚古语本身的意思导致不能够选择出正确答案而遗憾失分。
所以,在此,给大家罗列出《论语》中常考的语句原文、解析及其背后的教育思想,供大家参考并进行识记。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中公教师考试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考试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016湖北教师招聘已经陆陆续续开始发布,大家可以关注湖北教师考试网获取更多湖北教师招聘资讯,获取湖北教师招聘公告,湖北教师考试网以期能够为广大考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2016年辽宁省教师招聘考试《论语》中的教学思想
2016年辽宁省教师招聘考试《论语》中的教学思想2016年辽宁教招大部分考试科目为教育基础知识,具体考试内容需要看考试公告,查看最新辽宁教师招聘考试资讯。
辽宁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辽宁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人是被国人尊为万世师表的孔子,而《论语》一书,就是记录孔子的教育言论。
《论语》这部书记录了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从培养目标到教育方法,从教学形式到师德修养等方方面面的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和主张,而且对教育的多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创新,非常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和学习,同时它也是教师招聘考试时经常考查到内容,因此对于一些经典语句要重点掌握。
下面中公资深讲师跟大家一起回顾这些经典语句。
1.启发式的原则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2.全面教育的思想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3.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迷惑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去学习,就会疑惑而得不到解答。
”4.巩固性教学原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5.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应择善而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在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
《论语》中蕴含的教育心理学思想的语句
《论语》中蕴含的教育心理学思想的语句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4子曰:“五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2.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5.9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5.10 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wu)也;於予与何诛?”子曰:“始吾於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於予与改是。
”5.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22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6.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未闻好学者也。
”6.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6.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6.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者;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者。
”7.2子曰:“默而识(zhi)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7.7子曰:“自行束脩(xiu)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7.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17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7.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7.2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中教育思想的总结语
论语中教育思想的总结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论语》中,孔子对教育思想有着深刻的见解与重要的贡献。
通过对《论语》中教育思想的总结,可以更好地理解儒家教育的核心内容与价值观,为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首先,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他认为人的天性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和培养的,只有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好。
这体现了孔子对个人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重视。
但是,孔子并不只强调学习知识,而是更加关注修身养性。
他在《论语》中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通过培养人的德行和道德修养,来实现个人成功与社会和谐。
这种以德治国、以修身为基础的教育理念,对后代教育思想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影响。
其次,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教学相长”。
他认为教育是一个相互影响和共同成长的过程,教育者和学生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相互发展和提高。
他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注重启发思维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他主张师生之间要建立和谐的关系,师者是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学生要对老师怀有敬畏之心。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教育的目的和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的仁爱之心和社会责任感,培养有道德修养和社会价值观的人。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人才能够真正成为“君子”,从而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他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这显示了孔子对个人内在追求和社会角色的重视,主张通过教育来实现人的价值和使命。
此外,孔子还注重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他提出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观点,强调实践和体验的重要性,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经历来获得真知。
他还提出了“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观点,主张通过具体事例和个人经验启发学生的思考和理解。
他追求的是知行合一的教育方式,强调思维和行为的一致性。
最后,孔子强调了教育的普及和公平。
他主张对教育机会要均等对待,不分贵贱贫富。
他说:“乡愿人皆讲,讲了教之;愿解人皆解,解了教之。
论语中孔子的名言关于教育的及其含义
论语中孔子的名言关于教育的及其含义1.《论语》中孔子之名句有哪些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的学说,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要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做事符合礼仪;四十岁时(掌握了各种知识,)不受迷惑;五十岁时了解自然的规律;六十岁时一听别人言语,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岁时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才可以做导师啊。
”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古代文言文解读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古代文言文解读论语中的教育思想论语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出版以来一直被广泛研究和传颂。
其中,孔子在论语中所阐述的教育思想无疑是其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古代文言文的角度出发,对论语中的教育思想进行解读,以期深入了解孔子传统教育观念的价值。
一、智育与德育并重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了智育和德育的并重。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智力,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例如,在《学而篇》中,孔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智育的重视,他鼓励学生要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勤于思考和探索。
而在《为政篇》中,孔子又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则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孔子教导学生要注重道德的培养,要明辨是非,不贪图私利。
从这些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将智育与德育看作教育的双重目标,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既注重理性思维的培养,又注重道德伦理的塑造。
二、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潜能孔子在论语中还倡导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潜能,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能力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和内容。
在《为政篇》中,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意味着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此外,在《论语·颜渊篇》中,孔子还强调了激发学生潜能的重要性,他说:“温故而知新”,意思是要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和巩固,来引出学生的新的思考和创造。
这些论语表明,孔子主张个性化教育,注重发掘和培养学生的特长,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潜能。
三、学以致用,强调实践教育孔子在论语中一再强调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在《为政篇》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传达了他对学习实践的重视,他鼓励学生要不断地对知识进行实践和应用,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此外,在《述而篇》中,孔子还提出了“不耻下问”的教育观点,他认为学生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随时向他人请教和学习,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论语教育思想解读
论语教育思想解读《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著作之一,被公认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典籍。
本文将对《论语》中的教育思想进行解读。
一、尊师重教思想在《论语》中,孔子对于教育的重视非常突出,尊师重教的思想贯穿于其言行之间。
孔子曾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和“不学礼,无以立”等名言,强调了尊重师长并学习他们的优良品质的重要性。
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强调了师德的重要性。
他认为,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品德,还要具备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教育经验。
通过尊重和学习优秀的教育者,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和能力。
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人的修养和涵养对于教育的重要性。
他强调了个人修身,要有明辨是非的操守和道德观念。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做到遵循道义,端正自己的行为举止,以身作则对待他人,这样才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此外,孔子还提倡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他强调父母应该先做好自身的榜样,然后对子女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
他认为,家庭是培养人才的第一所学校,通过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对于治国平天下,孔子主张君主应以德治国,他提出了“政之所兴在于正”,即只有君主修身齐家,树立正义和道德的权威,才能够有效地治理国家、实现社会和谐。
三、教育相互尊重与平等孔子主张教育应该相互尊重与平等。
他认为,不管是学者还是平民百姓,都应该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
他认为,人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去接受教育,并且教育的目的是要以人类的道德、智慧和能力为标准。
与此同时,孔子也提倡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平等。
他主张师生之间应该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的师生关系。
他认为,教师应该耐心指导学生,而学生则应该虚心听取教师的教诲。
四、实践教育与终身学习孔子强调实践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实践和实用,而不仅是空洞的理论。
他认为通过实践,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让他们学以致用。
孔子还提倡终身学习的思想。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应该只停留在年轻时期。
论语中教育思想的总结语
论语中教育思想的总结语《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
这些教育思想不仅是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教育实践的宝贵经验。
本文将对《论语》中教育思想进行总结,并提出总结语。
首先,《论语》强调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人的德行和品质。
孔子说:“君子学不处乎礼,义不处乎参言。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礼为基础,以引导人的行为规范,促使其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
同时,孔子还主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教育应该是持续的、反复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学习与实践来培养人的品德。
其次,《论语》强调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人的智慧和才能。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启发学生的智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孔子还提出了“温故而知新”,通过对经典的学习与思考,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才能。
第三,《论语》强调教育的方法在于榜样和示范。
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他认为榜样具有强大的示范作用,只有自身具备高尚品德和才能的人,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的作用。
同时,孔子还主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通过与有才德的人交往,我们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提高自己。
第四,《论语》强调教育的价值在于实现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他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培养人的仁爱之心,使其能够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尊严和权利,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互助。
孔子还主张“学而优则仕”,培养人的才能与品德,不仅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更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论语》中的教育思想是以培养人的品德、智慧和能力为核心,以榜样和示范为方法,以实现个人完善和社会和谐为价值导向。
这些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教育实践,也对今天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应当坚持以德育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重视榜样和示范的作用,以实现个人自身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