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绪论本章重点考察文化的基本概念、文化的相关概念、民族文化与国别文化的概念与外延、文化的分层、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概念、中国文化的分类。

出题形式以选择、名词解释、简答为主,大概分值约5-10分。

1、“文化”名称的来源(P3 页第一段、P4 页倒数二、三段)2、广义和狭义的“文化”定义(P5)3、各种与文化相关的概念如:文化内涵、文化现象、文化事象、文化思潮、文化定义(P6)4、民族文化和国别文化(P9)5、两个文化层面(P9)6、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P11)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本章重点考察中国地理的特征及气候变化特点,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原因,古代保护利用自然的得失,尤其是黄河问题。

出题形式以选择、名词解释、简答为主,大概分值约3-10分。

1、中古地形地势及历史上的人群分布(P14)2、数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及饥荒灾病情况(P17)3、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法(P19)4、广大地域形成的“大统一”观念(P20)5、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P23)6、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P30)7、古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P31)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本章重点考察中国文化的起源及历史发展脉络,每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及重大事件。

出题形式以选择、名词解释、简答为主,大概分值约10-15分。

1、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P34)2、传说时代的文化线索(P36)3、尚忠的夏文化(P38)4、商代文化的宗教特征(P40)5、分封制的定义及实施的特点及意义(P42)6、春秋战国:文化观念的原创时代中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及观点(P44)(选择、名词解释)7、重农主义的定义(P57)(选择、名词解释)8、西晋灭亡的文化理由(P63)(选择、名词解释)9、隋唐政治制度情况(P75)(选择)第三章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本章重点考察传统生产生活文化的经济基础和经济发展观念,领会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及其影响、传统的市商贸易文化、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文化及其特征、社区组织的文化聚合家庭、家族及其相关活动,民族科技文化的天文历算走向及相关成就,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中医药学的理论即在世界医学史上的地位,四大发明的技术成果和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以及四大发明的历史影响和时代局限。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资料(全)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资料(全)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资料(全)一绪论0.1.1.“文化”名称的来源。

1.“文”:①“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文先天素质的“质”相对。

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

②《论语雍也》曾说:“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化”的本义:改易。

①易学著作《周易系辞上》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这里指的是自然的生成演化。

3.文化:①最早合成一《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②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③翻译: culture。

0.1.2.广义文化与狭的定义。

1. (1)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①《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定义:文化等同于“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

②《苏联大百科全书》定义“文化是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人们进行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2)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注重人的心态部分。

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但适用于人类文化学,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2.理解广义文化定义的三个要点:(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

(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

(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0.1.3.各种与文化相关概念的正名。

1.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例如农具。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观念:诸如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等等3.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事象。

大学《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考点、重点总结

大学《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考点、重点总结

大学《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考点、重点总结绪论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第一节文化的概念、分类、结构与功能一、文化的含义◆“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文化”合用,见于《易贲卦》◆对文化三个层次的理解:1.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2.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3.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文化◆马克思认为:1.文化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2.文化是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文化产生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二、分类与结构(一)物质生产文化(二)制度行为文化(三)精神心理文化三、功能(一)记录功能(二)认知功能(三)传播功能:言语、文字、实物等各种传播手段(四)教化功能(五)凝聚功能: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伟大的爱国主义。

(六)调控功能:手段有——巫术图腾、道德宗法、法律暴力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与理想人格一、三元会通的中国文化◆由中国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西方文化三元汇一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与人生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人生理想境界论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对人生的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人生理想境界论的突出特点是重视人生并落实于人生。

在儒家看来,人生理想境界是“与天地合其德”,核心内容是仁。

第一章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总体概貌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血缘宗法伦理制度第一节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之一:农业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的一种经济模式,与以交换为目的,以营利为宗旨的商品经济相对立。

◆自然经济的基础和特点: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占统治地位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交换价值。

◆发展: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原始农业的开端)-------夏末至商代(由原始氏族公社变为奴隶主贵族庄园)------周代初期(土地分封制)-------秦时期封建国家形成(自然经济起决定作用)◆封建经济的基础:分散的个体生产。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一、选择题二、名词解释三、判断四、简答中国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1、疆域辽阔,腹里纵深,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和施展的舞台;2、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3、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为中国文化的独立发展提供了一种隔绝机制。

隔绝机制正是一个独立的古文化系统得以延续的先决条件;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连续性中国文化以五千年的传统从未中断为世界所罕见。

2、多样性3、使中国人长期形成“世界中心”的意识①自认占据世界主体,并处于地理上的中心地位;②并非单指地理位置上的,还尤其指文化上的中心地位;③“安居乐业”、“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④节日礼俗;⑤农业经济是一种平和自守的经济,由此派生出的国防观念亦是防守性的。

宗法:指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尊崇共同的祖先,维系亲情。

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宗法制度的内容:(1)、嫡长子继承制。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

(2)、封建(封邦建国)制。

帝王以爵位、土地分封给子弟叔侄及异姓之功德卓著者,为诸侯,使之在其分封的疆域内建立邦国,世袭统治。

(3)、宗庙祭祀制度。

宗庙祭祀制度是体现“尊祖敬宗”的最好形式。

二、宗族:同一父系的人群聚而居,有着共同的土地财产、祖庙、祭祀同一祖先,甚至有共同的墓地等这样一个血缘群体。

产生宗法制度的原因:①与世隔绝、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使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长期保留下来。

②中国的氏族社会解体不充分。

丧服制:人死后宗(家)族人为其服丧的制度衣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期:斩衰三年;齐衰有三年、一年执杖(杖期)、一年不执杖(不杖期)、三月之别。

后来只分为一年、五月、三月;大功9个月;小功5个月;缌麻3个月。

周朝以前,天子五庙:考庙——父庙王考庙——祖父庙皇考庙——曾祖父庙显考庙——高祖父庙太祖庙(太庙)——始祖以下,高祖以上各代祖先的神主宗法意识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纵向——辈横向——严格区分父系、母系、嫡庶、长幼等uncle——伯伯、叔叔、舅父、姑父、姨夫aunt——伯母、婶母、舅母、姑母、姨母“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知识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知识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知识一、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包括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

这些发明在人类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了人际关系和道德伦理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包括诗歌、词曲、小说等形式,代表作品有《诗经》、《红楼梦》等。

中国古代文学强调情感表达和人性探索,注重意境的营造和语言的艺术。

四、中国传统绘画: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求意境的表现和审美的体验。

中国传统绘画主要分为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布局。

五、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以古琴、笛子、二胡等乐器为主要表现工具,注重音乐的意境和节奏。

中国传统音乐在古代被广泛用于娱乐、宴会、祭祀等场合。

六、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强调家庭团聚和人际交往,寓意吉祥、祈福和庆贺。

七、中国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服饰包括汉服、唐装、襦裙等,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

传统服饰注重颜色、样式和细节的搭配,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和身份。

八、中国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包括宫殿、庙宇、园林等,注重空间的布局和礼制的体现。

传统建筑以木结构和古典的建筑风格为主,体现了中国古代人的审美理念和生活方式。

九、中国传统医药:中国传统医药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贡献,强调整体观念和平衡理论。

传统医药包括中草药的应用、针灸、气功等治疗方式,具有丰富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

以上是中国文化概论的部分重点知识,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方面。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内容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内容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简论1.简述中国文化的特点。

中国文化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并蓄,整体性强,形式多样。

第二章中国历史(一)名词解释:1、鸦片战争2、洋务派与洋务运动(二)、问答题1、为什么说中国古代文明的源头不是单一的?我国古代文明的源头不是单一的。

1965年在云南省发现的"元谋猿人"距今达170万年,这是我国历史的开端.根据考古发现证明,中国文明是在自己的土地上形成的,它起源于我国的各个地区,比较有名的是"四大区域说",认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有四大区系,它们是A、黄河流域文化区,如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B、长江流域文化区,如河姆度文化、马家?文化等.C、珠江流域文化区,如“石峡遗址”等。

D、北方和东北文化区,如“红山文化”。

第三章中国的民族1. 中国政府实行哪些正确的民族政策?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维护各民族大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自由,支持少数民族使用自己的语言第四章中国姓氏文化1、中国的姓氏是如何产生的?姓氏究竟是如何产生的,现代学者对于姓氏的产生有各种看法,基本可归纳为3种观点:A、姓氏产生于母系社会。

这种观点认为,姓从女从生,应是起源于母系社会的标志,属不同母系血缘的区别。

传说中远古帝王的姓都带有女字旁,如炎帝姓姜、黄帝姓姬、少昊姓赢、虞舜姓姚、夏禹姓姒,这些姓是中国最早的姓。

氏是代表母系氏族的分支。

B、姓氏起源于父权制家庭产生以后。

这一观点认为,姓字的“女”旁是父系社会酋长多妻制的痕迹,具体地说,姓应产生于上古时代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源于国家政权对贵族的赐命。

改朝换代后,新的政权要对贵族的姓重加赐命。

氏是姓的分支。

C、源于古代图腾。

这一观点援引国外人类学的图腾说,认为姓起源于古代图腾,氏是姓的分支,是其支族的徽号。

第五章中国古代哲学一、名词解释:1.内圣外王:内圣,讲的是人的修养成就;外王,讲的是在社会上的功用。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

1、文化:1、就过程而言,文化就是人化或自然界的"人类化",也就是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人与自然相互适应、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

"自然地人化"即是文化。

2、就结果而言,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7、宗法制是以一种血缘关系为基础,尊崇共同祖先以维系亲情,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且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家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与制度。

8、轴心时代9、华夏集团、苗蛮集团:华夏集团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散布于中国中部及北部部分地区,首领有黄帝、炎帝,属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苗蛮集团主要活动于XX、XX、XX一带,首领有伏羲、女娲等,属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

向东延伸则有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

10、八卦八卦是我国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表示阳,用"——"表示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

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巽代表风,震代表雷,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代表山,兑代表泽。

1、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有哪些: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 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2、中国古代政治结构的特点: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专制制度严密13、什么是原始儒家的精神?1、原始儒学的精神,首先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一种根源感。

2、儒家主张通过对仁爱之心的推广,把人的精神提扬到超脱寻常的人与我、物与我之分别的"天人合一"之境。

3、儒家的政治思想传统是德治的传统,它寻求由个人的完善,达成社会的完善,由成熟的个人,组成成熟的社会。

4、儒家精神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也就是伟大寓于平凡、理想属于现实的精神。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试的重点包括:
1. 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概念:如文化的内涵、外延、特性等。

2. 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如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对外影响、内部定位等。

3. 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内容: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等。

4. 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如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

5. 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如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等。

6. 中国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如仁爱、和谐、诚信、孝道等。

7. 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如中西文化的对比、中外文化的互动等。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如文化建设的目标、文化政策的制定等。

9. 当代中国文化问题与挑战:如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等。

10. 中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遗产的管理与利用等。

以上是中国文化概论考试的一些重点内容,考生可以根据考试大纲和教材进行学习和备考。

自考必过中国文化概论重点

自考必过中国文化概论重点

自考必过中国文化概论重点一.名词解释。

1.文化:广义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2.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就称为文化事象。

3.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

4.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5.方志时期:竺可桢将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划为第三个气候时期,为寒冷时期,因为这一时期明清现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故而得名。

6.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7.永嘉之乱:永嘉五年(311年),匈奴贵族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西晋灭亡,史称“永嘉之乱”。

8.一条鞭法:是明朝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的税制改革,内容是把田赋、力役及其他名目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同时还简化了征收手续。

9.儒户:是元朝根据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阴阳先生、萨满教巫师户同等级。

10.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

11.家庭: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

12.家族: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

13.赌胜:实质是打赌,碰运气,刺激人们从感官上接近神、共享神佑的愿望。

如触摸某寺庙山门前的某一动物形状或形态殊异的一小块建筑物,表示能得到一种定向的神赐。

14.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精简版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精简版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一.文化(一)文化的基本结构1.物质生产文化(1)含义:指人类物质生产过程及其物质生产的实体性,器物性成果;2.制度行为文化(1)构成/含义: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形式,以及在人际交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风俗习惯,构成制度行为文化;(2)层次:①在上的层面:制度文化②在下的层面:民俗民风文化3.精神心理文化(1)含义/构成: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长期孕育而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因素构成;(二)中国文化1.中国当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与西方文化三元汇一,浑然一体的交融会通型文化二.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一)农业自然经济1.原始农业(第一个阶段)(1)产生:从旧石器时代的采集活动中直接产生出来的2.“独立自由”的手工业者与商人(1)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家庭手工业,官府手工业发展的同时出现3.行会组织(1)出现:北宋首次出现(二)血缘宗法制度1.商朝(1)世袭:灭夏后,商王及其近亲,外戚组成的统治集团掌握国家政权,王位及官职皆世袭;(2)“家天下”:商朝的国家政体是一个比夏朝更进一步发展的“家天下”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一)先秦1.制度(1)宗法制度①产生时间:商代晚期②内容:1)嫡长子继承制2)庙数制3)同姓不婚制(2)礼乐制度(二)汉魏六朝1.政治伦理道德(1)提出者:董仲舒(2)内容:①三纲:②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三纲关系的调整原则(三)唐宋:中国文化的成熟与辉煌1.意义:是我国传统文化进入全面辉煌和成熟的鼎盛期2.文学(1)唐代文化:唐诗(2)宋代文学:宋词3.书法绘画:(1)书法:宋不如唐(2)绘画:各有千秋4.科技:许多科技成果居于世界领先地位5.理学:中国古代最完整严密的哲学理论系统(四)明清1.小说: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崛起,小说的创作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一)基本精神:1.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2.人本主义精神1.以民为本2.重人伦,远鬼神3.天人合一精神4.礼治精神(二)价值取向:1.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2.以伦理道德为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纽带3.物质与精神关系中的重义轻利五.儒家文化精神(一)先秦儒家人伦1.孔子(1)思想特点:①服务于国家政治②植根于血缘基础③强调伦理本位④重视主体能力⑤抑制个性欲望(2)总结:将“仁”作为儒学的基础范畴,探讨人的价值2.孟子(1)思想特点:①继承孔子的伦理思想(2)主要贡献:将伦理范畴与性善说联系起来,作了比较深刻的探讨(3)四端:仁,义,礼,智;(4)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二)宋明理学1.主要讨论:性与天道2.特点:(1)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产物(2)以儒家思想的内容为主3.开山祖师:周敦颐/濂溪学派的奠基者4.重要派别:关中学派(1)创始人:张载5.第二次改造:福建学派(1)代表:朱熹(2)成就:实现了儒家“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的第二次改造(3)朱学成为中国的正宗思想体系(三)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1.内圣外王的要求(1)遵循伦理本位(2)怀抱经世之志(3)注意道德修养六.老子之道的三大内涵(一)“无”与“有”的统一(二)“恒”与“变”的统一(三)“无为”与“自化”的统一七.佛家文化(一)基本教义1.四圣谛——苦,因,灭,道/苦,集,尽,道2.“缘起”论与“四法印”(二)佛教的传入:汉明帝时(三)中国的佛教——禅宗八.中国古代文化成就(一)中国诗歌(二)中国古代散文(三)中国古典小说1.话本小说(1)起源:宋代(2)演出场所——瓦市①瓦子勾栏②瓦子内又设“勾栏”2.长篇章回体小说(1)由来:由“说话”四家中的“讲史”而来(2)划分:①广义: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人情,讽刺,公案②狭义:讲史,世情,神魔(四)以木结构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建筑(1)风格①灵活适用的木结构体系②建筑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③舒展自如,平面铺开的整体外形④封闭内向,严整对称的群体布局⑤绚丽多姿的色彩和装饰九.中国古代科技(一)中医1.春秋战国之际(1)扁鹊,“望,闻,问,切”四法,形成中医的传统方法(2)《黄帝内经》2.秦汉时期(1)《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医药学专著(2)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3.魏晋南北朝(1)王叔和《脉经》我国现存最早脉学专著(2)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我国现存最早针灸学专著(3)葛洪《肘后救卒方》4.隋唐(1)《新修本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颁布的药典(2)孙思邈《千金方》5.明清(1)李时珍《本草纲目》(二)农学1.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三)四大发明1.火药(1)影响:①1225-1248经印度传入阿拉伯,又传入欧洲,②英法各国14世纪中期才逐渐掌握火药制造技术2.造纸术(1)影响:公元7世纪传到越南,朝鲜,日本,公元751年传入阿拉伯,之后传到世界各地3.印刷术(1)影响:公元8世纪传入朝鲜,后传入日本等地,经丝绸之路传入伊朗,阿拉伯,后传入欧洲4.指南针(1)影响:公元12世纪传入阿拉伯国家和欧洲(四)中国古代科技在近代发展迟滞的原因1.文化传统上(1)中国传统思想以儒学为主,尤其是汉代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2)封建社会后期,儒学成为统治阶级禁锢人们思想的工具,严重束缚了人们的创造力,想象力的发挥,成为阻碍中国科技发展的绊脚石(3)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理性精神(4)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封闭性(5)传统思维的原因2.社会制度上十.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论争(一)“中体西用”论1.起源:冯桂芬1861 《校邠庐抗议》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二)五四新文化运动1.兴起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上海《新青年》2.两大旗帜:民主,科学十一.文化讨论与“文化热”(一)文化讨论的主要内容1.中国文化的基本特性和核心精神(1)如何把握:从整体上把握(2)强调:“存天理,灭人欲”(3)特质:以伦理为轴心(4)基本精神:实用理性(5)传统文化的特性:刚健有为,崇德利用,和与中,天人协调(6)传统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的特性:①封闭性,单向性,趋同性②思维方式上:缺乏创造性③观念上:中庸之道2.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二)大众文化1.大众文化是传媒发展后的产物2.特点:(1)明显的消费化倾向(2)制作工艺流程化(3)娱乐性本质(三)国学热1.“国学”含义(1)广义上: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称(2)外延:“一国所有之学”(3)等同概念:“中学”“国故”2.阶段(1)初级阶段:20世纪80年代(2)承前启后的阶段:90年代(3)愈演愈烈:21世纪3.意义:它启动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交互的方向,又受孕于当代市场“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两个巨大无比的时代背景中,其能指攘攘,其所指赫赫,无不令人三思。

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知识点汇总【速记宝典】

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知识点汇总【速记宝典】

中国文化概论(00321适用全国)速记宝典一、简答题命题来源:围绕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特点、内容。

答题攻略:(1)答案内容要简明、概括、准确,即得分的关键内容一定要写清楚。

(2)答案表述要有层次性,列出要点,分点分条作答,不要写成一段;(4)如果对于考题内容完全不知道,利用选择题找灵感,找到相近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作答。

如果没有,随意发挥,不放弃。

考点1:简述理解广义文化定义的三个要点。

答:(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考点2:简述“狭义文化”的特征。

答:(1)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2)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考点3:简述国别文化形成的原因。

答:(1)有着共同的文化源;(2)多元的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渗透,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3)汉民族文化在整个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

考点4:简述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1)广大地域影响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发展的方向;中国文化独特的地理条件,制约着它独特的文明形态和文化方向。

中国文化的发祥地是黄河流域(2)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

(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地缘:它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考点5:简述构成区域文化的因素。

答:1)自然环境。

注意:中国古代文明国家最早在黄河中下游兴起。

(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广义的文化: 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 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 其涵盖面非常广泛, 所以被称为大文化。

(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 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 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

2.狭义文化: 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 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 所以又被称为小文化。

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是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本义是以文教化。

3.嫡长子继承制: (课本)古代统治者实行一夫多妻制, 多妻中有一个是正妻, 即“嫡”, 其子为嫡子, 按照周制, 继承王位的必须是嫡妻长子。

至于这位嫡长子贤与不肖, 不在考虑之内。

如果嫡妻无子, 就只能立庶妻中级别最高的贵妾之子, 至于被立者是否为庶子最年长者, 也不在考虑之内。

(百度百科)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 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 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 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 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

其目的在于解决劝慰与财产的继承与分配, 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4.封邦建国制: 简称封建, 即分封制, 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 由周人创立。

, 其主要旨意为将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邦国, 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 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

主要内容为天子建国, 诸侯立家, 卿置侧室, 大夫有二宗。

5.一体石经:东汉灵帝时, 为了正定五经文字, 在熹平四年, 由蔡邕等以隶书书写《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 刻于碑石上, 作为官方教材, 立于太学, 史称“熹平石经”, 又称“一字石经”。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一、中国文化的概念和内涵:1.中国文化的概念:中国文化是指源自中国古代、经历漫长发展、形成独特风格的文化体系。

2.中国文化的内涵:包括语言文字、思想哲学、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礼仪习俗、传统节日、科技经济等各方面。

二、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1.中国文化的起源:中国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五千年前的黄河流域,是在华夏族群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2.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兴衰变迁,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三、中国文化的特点和核心价值观:1.中华民族精神:包括勤劳、勇敢、和谐、善良、仁爱、孝顺等传统美德。

2.儒家文化:强调仁爱、礼义廉耻、忠恕、孝道等价值观念。

3.道家文化:主张自然无为、顺乎自然,追求心灵的平和与自由。

4.佛家文化:强调慈悲、般若智慧、解脱生死、修行菩提。

5.文人雅士文化:重视文学艺术、诗词书画,追求自由与独立的精神。

6.中华传统礼仪:包括尊敬长辈、敬重师长、悌道等传统礼仪规范。

7.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吸纳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多元文化格局。

四、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文学艺术传统:包括诗词歌赋、戏曲曲艺、书法绘画等传统艺术形式。

2.历史文化遗产:包括长城、故宫、南京明城墙等历史文化遗迹。

3.饮食文化:包括八大菜系、茶文化、粤菜川菜等传统饮食文化。

4.服饰文化:包括汉服、唐装、襦裙等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5.中医药文化:包括针灸、草药、按摩、气功等传统医学文化。

五、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挑战:1.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

2.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如何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

3.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积极谋求民族文化自信。

六、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1.增强文化自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是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前提。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中国文化概论填空题(30选20,20分)名词解释(6选4,20分)简答题(5选3,30分)论述题(2选1,30分)填空:1.人类文化史的四大文化系统:中华文化系统 (也称儒家文化系统)、印度文化系统 (也称印度佛教文化系统)、阿拉伯文化系统(也称伊斯兰教文化系统)、西方文化系统(也称希腊罗马文化系统或基督教文化系统)。

2.中国传统经济思想:重农抑商。

3.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秦朝。

4.战国以前,宰相制度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秦汉的三公制、隋唐的三省制和明清的内阁制。

5.汉代地方沿袭秦制。

在京师设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种官职,合称“三辅”。

汉武帝时,设十三部(州)刺史,汉末刺史改称“州牧”。

6.清朝级别最高的九位封疆大臣:直隶(直隶、河南、山东)总督、两广(广东、广西)总督、两江(江苏、安徽、江西)总督、湖广(湖南、湖北)总督、闽浙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东三省总督。

7. 家庭结构派生出家族观念,大略有三:血缘观念。

——宗谱;门第观念;孝悌观念(“养”、“敬”、“无违”)。

8. 《丧服小记》: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

9. 《尚书·尧典》“以亲九族”:上溯父亲、祖父、曾祖、高祖,下延亲子、孙、曾孙、玄孙。

10.狭义的礼指礼节或仪式。

“吉凶军宾嘉”11.东汉科举出现变革:首先是按照人口比例岁举孝廉,注意优待边郡。

其二是举孝廉开始试经,实行优胜劣汰。

“阳嘉新制”。

常科还设有“茂才”。

12.唐代科举分常科与制科两种。

常科每年举行,“春闱”与“秋卷”。

13.唐代进士及第,只是取得做官的资格,还需经过吏部的选试,合格后才授予实际的官职。

选试的内容包括“身”、“言”、“书”、“判”,四者合称“四才”。

此外还要考察“三实”:“德行”、“才用”、“劳效”。

14. 科举制度如何培养、选拨与录用人才。

中国古代经历了周代的世卿世禄制、春秋战国的军功爵制、汉代的察举制与征辟制、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以及始于隋而终于清末的科举制。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重点(实用版)目录一、中国文化的界定与背景1.文化的来源及定义2.中国文化的发展与特点二、中国语言文字文化1.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2.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三、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哲学思想2.文学艺术3.社会风俗与信仰四、中国文化的影响与传承1.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2.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正文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深厚的文化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了解中国文化,首先要对其进行界定。

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我们首先探讨了文化的来源及定义,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

文化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它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在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到夏、商、周等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积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的特点是多元化、包容性和持续性,它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吸收、融合其他文化,而又始终保持自身的独特性。

中国语言文字文化是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语言文字既是重要的文化事象,又是文化的载体。

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我们深入探讨了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以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文字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是文化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在中国文化中,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社会风俗与信仰等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哲学思想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各个学派的理论,它们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文学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各种形式,它们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美学价值。

社会风俗与信仰则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世俗性和宗教性,它们是民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我们关注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以及其传承与发展。

中国文化在历史上对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儒家文化圈”。

同时,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中国文化也开始对世界产生广泛的影响。

在传承与发展方面,我们应该继续发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同时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以促进中国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1、什么是文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

2、广义文化:一切物质创造活动和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

狭义文化: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

3、文化构成及分类两分说: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三层次说: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层次说: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4、中国文化:指由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

在中国版图内创造的文化,又叫中华文化、华夏文化。

中华:“中”意谓居四方之中。

“华”本义为光辉、文采、精粹、用于族名,蕴含文化发达之意。

5、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图腾崇拜6、三皇:伏羲、女娲、神农或者三皇(天皇、地皇、泰皇)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7、上古文化分布:华夏集团、东夷集团、苗蛮集团8、周人文化分为宗法制、礼制(1)礼制:周代的礼制是周代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各种行为规范的准则。

(2)周人之“礼”,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侧面。

其形式为“仪”,即各种礼节和仪式。

礼的内容,一是“亲亲”,二是“尊尊”。

外在形式:五礼,(1)吉礼:是对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之礼。

包括祭天、祭地、祭社稷、祭宗庙、封禅。

(2)嘉礼: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

包括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贺庆之礼。

(3)凶礼:吊慰、家国忧患的礼仪活动。

包括丧礼、荒礼、吊礼、会礼、恤礼。

(4)宾礼(5)军礼内在核心:宗法制度。

(3)宗法制度:①嫡长子继承制②分封制③宗庙祭祀制。

礼制的原则: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9、诸子百家各学派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学派特征:以“仁”为学说核心,以“礼”为外在行为规范。

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

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学派特征: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道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宇宙自然社会的发展规律,主张道法自然,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涵盖中国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学科,它对于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认识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经典著作、历史人物、传统文化特点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远古时代。

根据考古学的研究,中国的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当时的人们逐渐形成了农业文明,发展了文字、礼仪、宗教等方面的传统文化要素。

在战国时期,儒家学说逐渐兴起,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流派。

随后,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经典著作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著作是人们研究中国文化的重要依据。

其中,《四书五经》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这些经典著作涵盖了哲学、政治、教育等多个领域,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三、历史人物中国古代有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影响极为深远。

其中最为著名的包括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等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影响了后世。

在政治领域,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汉武帝开创了汉武帝的独特文化和科技;唐太宗则创造了盛唐文化的黄金时代。

这些历史人物及其所代表的时代文化是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关键。

四、传统文化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首先,封建礼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强调孝道、纲常、忠诚等美德。

其次,儒家思想强调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呼吁君主和臣民、父亲和子女、夫妻之间相互尊重和和睦相处。

再次,中国古代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先贤的教化和经典著作的研读,使文化智慧代代相传。

除了以上几个重点内容,中国文化概论考试还包括中国历史、中国文学、中国艺术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方面。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重点摘要:一、中国文化的概念与特征1.文化的定义与来源2.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二、语言文字文化1.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2.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三、中国文化的历史与发展1.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2.中国文化的重要时期四、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1.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2.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正文: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研究中国文化发展与演变的学科,其内容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哲学、历史、语言等。

本文将从中国文化的概念与特征、语言文字文化、中国文化的历史与发展以及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中国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人类社会的共同遗产。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特征是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结合。

中国文化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这些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其次,我们来讨论一下语言文字文化。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思维方式等。

汉语言文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文化的演变。

从文字的创造到书法艺术的发展,汉语言文字不仅承载了文化信息,还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接下来,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国文化的历史与发展。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文化经历了多个重要时期,如先秦、汉唐、宋明等。

这些时期各具特色,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近现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文化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

儒家文化强调仁爱、忠诚、礼仪等,它对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文化则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它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哲学的底蕴。

此外,佛教文化的传入也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总之,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研究中国文化发展与演变的学科,其内容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哲学、历史、语言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被称为大文化。

(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

2.狭义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为小文化。

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是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本义是以文教化。

3.嫡长子继承制:(课本)古代统治者实行一夫多妻制,多妻中有一个是正妻,即“嫡”,其子为嫡子,按照周制,继承王位的必须是嫡妻长子。

至于这位嫡长子贤与不肖,不在考虑之内。

如果嫡妻无子,就只能立庶妻中级别最高的贵妾之子,至于被立者是否为庶子最年长者,也不在考虑之内。

(百度百科)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

其目的在于解决劝慰与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简称封建,即分封制,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由周人创立。

,其主要旨意为将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邦国,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

主要内容为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

5.一体石经:东汉灵帝时,为了正定五经文字,在熹平四年,由蔡邕等以隶书书写《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刻于碑石上,作为官方教材,立于太学,史称“熹平石经”,又称“一字石经”。

6.自然神崇拜:把诸如日月星辰、风云雪雨乃至名山大川等自然现象神化,进而把它作为一种超自然力量加以崇拜,祈求它的保护和赐福。

在世界宗教史上的各种自然崇拜中,当推日神崇拜为最盛。

7.魏晋时期,玄学与佛学合流,形成“六家七宗”。

“六家”指魏晋时期传扬般若学的六个佛学派别,它们是本无、心无、即色、识含、幻化、缘会。

“本无”一家后又分出“本无异”一宗,合称“七宗”。

从思想内容说,“六家七宗”都在谈论、宣扬佛教“空”的道理,但具体说法却各不相同。

从立论角度、思想旨趣说,“六家七宗”又可概括为三个主要派别,即心无、即色、本无。

8.宋明理学:是儒道释三大资源与传统在宋元明时期的新的结合。

它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道的智慧,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

宋明理学把汉唐以来注疏五经的传统一变而为讲求四书义理,讨论身心性命修养问题的传统,并以民间自由讲学之书院为依托,把传统精英文化进一步世俗化了。

理学是整个东亚文明的体现。

其主要派别有:气本论、理本论、心本论。

9.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10.是鸦片战争之后就出现的一种观点,流行于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时期。

这种理论一面主张引进西方的物质文化,一面又要捍卫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而二者的关系,前者为“用”,后者为“体”,“用”是为“体”服务的。

简答
1. 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
(1)由人类加工自然创造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2)由人
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3)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4)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