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中药新药治疗中风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中药新药治疗中风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3中药新药治疗中风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中医的中风是指以突然昏仆、不醒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病轻者可无昏仆及不醒人事而仅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症状,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脑卒中。

根据疾病的性质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分别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梗死和脑出血。

本指导原则主要是中药新药治疗中风临床试验计划与方案的设计、实施和总结中需要考虑的一般性原则。

虽然用于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的临床试验设计、实施和总结中的一般要求和原则相近,但由于两者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治疗原则和预后等有所不同,因此两者的临床试验应分别设计与观察,试验结果应分别统计和总结。

本指导原则重点阐述缺血性中风临床试验的技术要求,也简要介绍了出血性中风临床试验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本指导原则的内容只是技术审评部门对该问题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和认识,除了引用或在相关的药品监管法规和技术要求中已经规定的内容外,不是法规意义上要求必须强制执行的内容,具体实践中如果有与本指导原则不一致的地方,只要有充分的科学证据说明其临床试验的科学性、合理性,也是完全可以被接受的。

同时,随着医学科学和医疗实践的发展,疾病诊断、治疗的手段会不断改进,药物临床试验的设计评价方法也会随之更新,因而,本指导原则的观点为阶段性的,如果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出现了更加科学合理和公认的方法,应该及时采用,该指导原则也会及时修订。

本指导原则中未讨论临床试验设计或统计分析中的一般原则问题,这些内容的相关要求参见相关法规性文件和技术指导原则。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指导原则不能代替研究者根据具体药物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体现药物作用特点和试验目的的临床试验设计。

研究者应根据所研究药物的特点和临床试验目的,在临床前研究结果基础上,结合学科进展以及临床实际,并遵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要求,以科学的精神、严谨的态度,合理设计临床试验方案并严格按方案实施。

中医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研究进展
气并走 于上 , 则为大厥 ” 之训 , 出血性 中风归 属于 中脏腑 之中 。 将 现代 中医对本病 治疗 颇有进展 ,过去针对 本病 的恢 复期及后 遗 病期进行辨证论 治 ,近来逐渐认识到 急性 期 的治疗 与预后关 系 密切 , 中医药治疗 出血性 中风 急性期 大多针对 风 、 、 、 火 痰 瘀等 方 面进行辨证论治 ,特别是将急性期用 活血化瘀方法 治疗推 到了
认识到急性期的治疗与预后关系密切 , 对其辨证 治疗越来越重视 。探讨 中医药对本病 的治疗 , 对减轻 出血 性中风急性期导
致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具 有重要意义。 【 关键词】出血性 中风 ; 中医药疗法 ; 新进展 [ 中图分 类号】R 4 . 7 33 [ 文献标 识码】A 【 文章编号】17 — 7 12 0 )8 4 — 3 6390(o90—90 动( A 改善 ( 00 F Q) P< .5 o凌玲[ 5 3 把急性少量脑 出m患者 3 3例分 为肝 阳暴亢 型 、 风痰 阻络 型 , 分别给予天麻 钩藤饮 、 大秦艽汤 、 镇 肝熄风汤 , 并加用清开灵及西 医辅 助治疗 , 结果临床治 愈 2 8例 , 好转 5例 , 总有效率 10 0 %。
出血性 中风病情 危重 , 变化 多端 , 在全 世界 , 血管 病是 第 脑
一பைடு நூலகம்
位致残原 因和第二位致死原 因『 其中脑出血的发病率为( 0— 】 I , 6
8 ) O万 , O/ l 占急性脑血管病 的 3 %左 右 , 0 急性病死率 约为 3 % ~ 0
4 %, 0 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高的[ 2 1 。近代 中医遵从 《 内经》 血 之与 “
1 辨证 论治
邱全纠 采用 中 医辨证 分型 论治 急性 出血 8 O例与 对照 组 4 0 例西 医常规治疗 进行 比较 , 医分 型论治 中经络 : 阳暴亢 、 中 肝 风 火 上扰证 , 天麻 钩藤饮 加减 ; 痰瘀 阻 、 阻经 络证 , 用 风 痹 用半 夏 白术 天麻汤 加减 ; 热腑 实 、 痰上 扰证 , 星蒌 承气 汤 ; 虚 痰 风 用 气 血瘀证 , 方选补 阳还五汤加 昧 ; 阴虚 风动证 , 方选 育 阴熄 风汤 加 减 。中脏腑 : 风火 上扰证 清窍证 , 天麻 钩藤 饮化裁 ; 热 内闭 用 痰 心 窍证 , 用星 蒌承气 汤 ; 浊蒙 蔽清 窍证 , 涤痰 汤化 裁 ; 痰 用 元气 败脱 、 神散乱证 , 参附汤 合生脉散 。结果 : 疗组 总有效 率 心 用 治 为 8 .% , 照组 总有效 率 为 6 .% , 37 对 50 两组 临床疗 效 比较 有显 著性差异 ( P<00 ) . 。黄培新等 5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 把急性 出血 性 中风分 为阴类证 、 阳类证 。阳类证 以邪实 为主 , 现为半身 不 表 遂, 神志 昏蒙 , 语言蹇 涩或不语 , 身感觉 障碍 , 偏 口舌歪 斜 , 面赤 身热 , 口苦咽干 , 舌质红 , 黄 , 苔 脉滑数 等 , 为风火 痰瘀闭阻脑 络 , 治 以清 热平肝 、 破瘀 、 腑 、 通 醒神法 , 通腑 醒神胶囊 , 定 I 用 协 号 方 以及清开灵进行治疗。阴类 证 : 表现 为半身不遂 , 神智 昏蒙 , 面 唇 晦暗或苍 白 , 卧不烦 , 静 口淡 不欲饮 , 质淡 , 白 , 弦细或 舌 苔 脉 滑为主证 , 以邪实正虚为主要病机 , 邪实为痰 , 阻脑脉清窍 , 瘀 正

中医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研究进展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的发展,中风即为西医中的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

中风后遗症期(stroke sequela,SS)包括不同程度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肢体麻木等表现。

常规西医在调脂、稳定斑块、降压等基础治疗上给予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可一定程度改善神经功能。

中医认为中风后遗症主要是由于阴阳不合、气血逆乱导致的中风发作,由于气血亏损、运化无力导致的气血瘀滞不散而瘀阻经脉,致筋骨无以濡养,造成肢体功能废用。

治疗以活血化瘀、补益气血为主。

关键词:中医药治疗;中风后遗症;研究进展引言近年来,由于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加和持续的不良生活习惯(如暴饮暴食、经常熬夜、缺乏锻炼等),中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中风后遗症主要有语言障碍、肢体障碍、心理障碍等,后遗症严重者甚至完全失去感觉。

西医治疗中风后遗症采用营养神经、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或抗凝治疗,但费用昂贵,治疗效果有限。

祖国医学认为,中风为本虚标实之症,平素喜食肥甘厚腻,体力劳动减少,水液不化,日久导致气血逆乱、津血黏稠、瘀滞脑络而发病,治疗中风应以活血化瘀、通络祛滞、扶正补气为基本原则。

1现代医家对于中风后遗症的中医研究对于中风后遗症的病因病机,目前临床上主要有以下认识。

中医学把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遗留后遗症病程在6个月以上的都称作中风后遗症,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语言障碍、吞咽障碍、运动障碍、智力障碍等。

运行于脉络中的气血升降失常,久而不通,则化为瘀血,阻塞于脉络,以致气不能统摄血,血不能载气运行,从而导致脑脉闭阻。

中医有“离经之血便是瘀”的理论,瘀血不祛,则新血不生。

中风后遗症的病机为瘀血内阻,蒙蔽脉络清窍,故治疗应以理气活血化瘀为主。

结合临床经验认为,中风后遗症多与肾虚(尤其是肾阳虚)相关,并提出“脑髓阳生阴长”学说,治疗上采用温阳活血法,并以此治法创立了验方芪仙通络方,临床效果较为显著。

出血性中风中医辨证研究进展

出血性中风中医辨证研究进展

出血 性 中风 中 医辨证 研 究 进展
杨 润 华 , 东 太 刘
( 苏省 南京 市 中西 医结合 医院, 苏 南京 2 0 1 ) 江 江 1 0 4
[ 键 词 ] 出血 性 中风 ; 医辨 证 关 中 [ 中图 分 类 号 ] R 5 . 2 52 [ 献标 识 码 ] A 文 [ 章编 号 ] 10 —8 4 (0 8 3 4 0 —0 文 0 8 8 92 0 )0— 8 2 3
可提 高疗 效 , 是 中风 病 机 存 在 阳 虚 的 佐 证 。 也 12 3 有关 水湿 之邪 .. 水 湿之 邪 虽 与痰 同源 , 其 临 床 表 现 但
脑 出血 (C 系 指 非 外 伤 性 脑 实 质 内 的 出 血 。 脑 出血 属 IH)
中医“ 风” 范畴 , 风病是 指 由于气 血逆 乱 , 生风 、 、 中 病 中 产 火
出血 性 中风 病 情 危 急 , 医 治疗 有 独 特 疗 效 , 中 现将 其 研 究
进 展综 述 如 下 。 1 出 血 性 中 风 病 因 病 机分 析
瘫 痪 、 冷 等 常 见 临 床 表 现 , 出 非 急 性 期 阳气 亏 虚 、 瘀 阻 厥 提 痰
络 的 病 机 。常 富业 等 l 总结 中 风 病 古 方 常 用 药 物 , 出 温 阳 7 J 指
者 表 现 出痰 热 腑 实 证 _ 。 化 痰 通 腑 法 应 运 而 生 , 腑 的 目的 9 J 通
时期 , 明清 得 到 进 一 步 发 展 。 刘 河 间认 为 “ 气 皆 从 火 化 ” 于 六 , 朱 丹 溪提 出“ 土 生 痰 , 生 热 , 生 风 ” 痰 热 致 中 风 理 论 , 湿 痰 热 的
衰 , 阴风 动 ”提 出 了 中 风 病 “ 阳化 风 ” 论 。 经 过 了 历 代 厥 , 肝 理

出血性中风后脑水肿的中医药实验研究近况

出血性中风后脑水肿的中医药实验研究近况

00 ) . 1 ,提示 这 3种 中药能 减轻脑 水肿 、减少 氧 自由基 生成 ,产生脑保 护作用 ,其 中以三七为优 。刘敏 等_ 另 8 ] 外实验证 明新 清开灵注射液 能有效 降低炎症分子 、丙 二 醛 ( A) MD ;升 高超氧化物歧 化 酶 ( O )含 量 ,说 明 SD 新 清开灵注射 液亦 有抗 自由基 、抗 炎症损伤作用 。
管 源性 脑水肿 加剧 的重 要 因素 。
使 急性 脑 出血大 鼠血 脑屏 障紧 密 连接 的破 坏 减少 、神
经 星 型胶 质 细 胞 足 突 肿 胀 减 轻 、抑 制 AQP 4基 因 转 一
录和 翻译 ,推 测 大 黄 改 善 B B破 坏 作 用 是 通 过 抑 制 B AQP 4表达 来 实现 的l 。纪 晓军 等[ 用 临 床 验方 ( 一 I 3 ] 4 ] 勾
NO、活 性 氧 下 降 ,C AT 含 量 升 高 ( P< 0 0 . 5~
究 者发现 ,中药复 方及 活性 成 分 对 脑水 肿 均 有 拮抗 作 用 ,且通 过对 抗 自由基 、钙 拮 抗 、神 经 免 疫 生化 的影 响产 生一 系列 脑保 护作用 。
1 保 护血 脑屏 障 。对抗 脑水 肿
近 年来 ,有关 出血 性 中风后 脑 水 肿 的 中药 医 实验 研究 有所 增 多 ,研 究对 象 包括 中药 复 方 以及 单 味 中药
活性 成分 、电针疗 法 ,其 中 以中 药 复方 研 究 为 多 。研
脑 出血后脑 水 肿作用 的研究 中证 实 ,上述 中药 均能 降
低脑 含 水 量 ( P< 0 0 . 5~ 0 0 ) . 1 ;使 大 鼠 脑 出 血 后
刘 敏 等 照 R sn eg方 法 l 。参 oebr 】 模 成 功 ,治 造 疗组 予 不 同剂 量新 清开 灵 腹 腔注 射 ,观 察到 治 疗组 脑 组织 含 水量 、钙 含 量 与模 型组 比较均 显 著 降 低 ( P<

中药热奄包对于中风的临床应用研究

中药热奄包对于中风的临床应用研究

05
中药热奄包治疗中风的优势与不足
中药热奄包治疗中风的优势分析
疗效显著
中药热奄包可通过皮肤吸收药物成分,直接作用于患处,具有温经通络、活血化瘀、祛风 除湿等功效,对中风后偏瘫、肢体麻木、言语不利等症状有显著改善作用。
安全性高
中药热奄包采用天然中草药制成,药物成分安全、无副作用,且通过外用方式给药,避免 了口服药物可能引起的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
分类
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中风可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两大类。缺血性中风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和 脑栓塞等;出血性中风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中风的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
01
中风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
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危险因素
02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饮酒、肥胖、缺乏运动等都
中药热奄包的使用方法
将中药热奄包置于患者患处或相应穴 位上,通过热敷方式进行治疗,操作 简单方便。
中药热奄包的作用机制
通过热力作用,中药热奄包可将药效 成分渗透至皮肤深层,促进血液循环 ,缓解肌肉紧张,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目的
评估中药热奄包在中风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探索其最佳使用方法和剂量,为临床推广提供科学依 据。
与针灸治疗比较
针灸治疗中风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等作用,与中药热 奄包相似。但针灸治疗需要专业医师操作,且部分患者对 针刺有恐惧感。相比之下,中药热奄包使用更为简便,患 者接受度更高。
与康复治疗比较
康复治疗是中风后恢复肢体功能的重要手段,包括理疗、 训练等多种方法。中药热奄包可以作为康复治疗的辅助手 段,通过药物作用促进肢体功能恢复。两者结合使用可以 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药为主治疗出血性中风82例临床观察

中医药为主治疗出血性中风82例临床观察
维普资讯
・ 6・ 6
中国 医药指南 2 7 ,上半月 G IE F HN M DCN U N L 0 卑9E 0 l 刊 UD O C IA E IIE O R A J O2 m,胫腓下 联合增宽 ,使踩穴也增 宽。距骨在踩 穴内 .c
合性损伤 8 例 。开放性损伤 2 1 O例,陈旧性骨折 6例 。高 处附落伤 3 , 自选车上摔下 2 ,车祸 3 O例 4例 4例,重物 压伤 1 例 ,其 它损伤 4例。 6 1 治疗 方法 第 1组为 内踩 切开复位螺丝钉 内固 . 2 定 ,外踝 与胫腓 下关节分离均 闭合复位 ,术后用 石膏外固 定其 2 2例 ;第 2组内踩 用螺 丝钉固定,外踝单 枚克 氏针 内固定胫腓下联合闭合复位后,用石膏外固定共 3 2例 ;
4 6例 ,可 8 。 例
2 .讨 论
合行走时使螺钉 的的应力更增加直至辊钉 的断裂 。 我们 认
为患者术后 2 - " 3个月必须将松质骨拉力螺钉取 出,使胫 腓 下联合有一定的生理活动 ,达到术前预期效果 。 参考文献
1. Le d HC, Eh l h M G I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b l y o h i a es re i n t it f te d s l a i t t if b l r y d s ss fl b malo a n t maloa i o o u a s n e mo i a - r i l l a d r b e c r i l l e t
匙 。我们对外踝粉碎性骨折采用外踩钢板 ,使粉碎性骨折 获得相对 稳定而 保留外踩长度, 使外踩重新获得相对稳定 而保 留外踩长度 ,使外踩 重长度 ,使外踩重新获得稳定 , 从而减少创 伤性 关节 炎的发生。 23松质骨拉力螺丝钉断裂 :由排骨下段 外侧 向胫 骨 . 由外 向内固定 。 固定中未能达到 同一水平 ,一旦有松质 在

中医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研究进展

气不 足 , 气 独 留 ; 金 匮 要 略 》 为 : 络 空 虚 , 邪 乘 虚 人 中 。 邪 《 认 脉 风 唐 宋 以 后 , 别 是 金 元 时 代 , 突 出 以“ 风 ” 特 才 内 立论 , 谓 中 风 病 可 因 学 说 上 的 一 大 转 折 。其 中刘 河 间 力 主 “ 火 暴 甚 ” 李 东垣 认 心 ; 为 “ 气 自虚 ” 朱 丹 溪 主 张 “ 痰 生 热 ” 正 ; 湿 。其 后 明 代 医家 张 景 岳 又倡 导 “ 风 ” , 出 : 内 伤 积 损 ” 论 点 。并 指 出 : 凡 病 此 非 说 提 “ 的 “ 者 , 以素 不 能 慎 , 七 情 内伤 , 酒 色 过 度 , 伤 五 脏 之 真 阴 , 多 或 或 先
9 , 显 率 为 6 , 死 率 为 6 , T 示 血 肿 完 全 和 大 部 分 o 愈 6 病 % C 吸 收 率 为 8 ; 照 组 总 有 效 率 为 6 , 显 率 为 2 , 死 2 对 4 愈 8 病 率 为 1 , T 示 血 肿 完 全 和 大 部 分 吸 收 率 为 3 , 4 C 8 两组 疗 效 比较 治 疗 组 优 于对 照组 ( O 0 ) P< . 1 。陈 隐 漪 等 观察 了 治 疗 组
主 要 包 括 出 血 性 中风 ( 出血 ) 缺 血 性 中风 ( 梗 死 ) 大 类 。 脑 和 脑 两
中 风 病 因 学 说 的 发 展 大 体 可 分 为 两 个 阶段 。 唐 宋 以前 主 在
要 以 “ 风 ” 说 为 主 , 以“ 虚 邪 中 ” 论 , 《 枢 》 为 : 外 学 多 内 立 如 灵 认 真
在 常规西药治疗 的基础上加用 祛瘀通腑 法 ( 以水 蛭 4 ( 服 ) g冲 , 大 黄 l ~2 g 益 母 草 、 兰 各 3 g为 基本 用 药 ) 疗 脑 出 血 3 5 0, 泽 0 治 9 例 , 常规西医治疗 的 3 与 O例 作 对 照 , 果 两 组 比较 总有 效 率 差 结 异 有 显著性 ( P< 0 0 ) 樊 蓥 " 等 用 ( 制 大 黄 1 g . 5。 由 0 ,水 牛 角

活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研究进展

活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研究进展
内的脑出血患者 随 机 分组 : 医对 照 组 4 西 O例 予 西 医 常 规 治 疗 。中西医结合对照 组 4 O例 在 西 医 常 规 治 疗 基 础 上 同 时 予 以辨 证 施 治 , 阳 暴 亢 者 予 天 麻 钩 藤 饮 , 肝 风痰 阻 络 者 予 化 痰 通
却 不够 深 入 , 需 进 一 步 加 强 。笔 者 现 将 近 年 来 活 血 法 治 疗 故
[ 章 编 号 ] 10 8 4 (0 1 2 3 3 0 文 0 8— 89 2 1 )5— 2 8— 3 平 均 吸 收 速 度 明 显 快 于 对 照 组 。 与 对 照 组 相 比 , l ,4天 第 42
治 疗 组 血 肿 体 积 、 肿 周 围低 密度 区 缩 小 , 肿 吸 收 后 所 留 中 血 血
活 血 法 治 疗 出 陈
( 津 中医药 大 学 附属 武 清 中 医院 , 天 天津 3 1 0 ) 0 70
[ 键 词 ] 出血 性 中风 ; 血 法 关 活
[ 图分 类 号 ] R 4 . 中 733
[ 献标识码 ] A 文
中 风 是 急 性 脑 血 管 病 的统 称 , 包 括 出 血 性 中 风 和 缺 血 它
性 中风 。 中 风 具 有 发 病 率 高 、 病 率 高 、 残 率 高 、 发 率 高 患 致 复
的特 点 , 重 影 响 了 患 者 的 生 存 质 量 , 当 今 严 重 危 害 中 老 年 严 是
超 微 结 构 的 研 究 表 明 : 病 后 2 、2h和 4— 发 4h 7 7d这 3个 时 间
段 均 可 发 现 血 肿 周 围脑 组 织 存 在 不 同 程 度 的 缺 血 性 损 害 , 并 随 着 出 血 时 间 的 延 长 而 加 重 。 脑 出 血 后 血 肿 周 围 半 暗 带 的存 在 为 临 床 早 期 使 用 改 善 组 织 微 循 环 的 药 物 提 供 了 依 据 , 也 为使 用 活 血 化 瘀 中药 或 复 方 制 剂 提 供 了 病 理 生 理 学 依 据 。 孟 旭 针 对 出 血 性 中风 指 出 : 瘀 、 毒 互 结 、 闭 脑 窍 是 出 痰 水 郁 血性 中风的主要病理改变 。出血性中风血溢脉外 , 生瘀 血 , 产 瘀 血 可 致 气 血 运 行 受 阻 , 机 失 调 , 能 正 常 输 布 津 液 , 而 气 不 进

通腑逐瘀汤治疗急性期出血性中风75例

通腑逐瘀汤治疗急性期出血性中风75例

提高血浆渗透压 , 组织 内水分向血管 内转 移 , 使血液稀释 , 血容 量增加 , 以解除微循环障碍 】 。丹参能增加毛细血管 网数 目, 改
善 微 循 环 , 进血 肿 的吸 收 , 促 又有 调 解 组 织 的修 复 和再 生 , 出 对 血 所 致 的 红 细胞 破 裂 崩 解 造成 大 量 的 自 由基有 清 除 和 抗 氧化 作 用 , 能 保 护 血脑 屏障 , 轻 脑 水肿 伴 发 的 血管 痉 挛 , 低 颅 内 故 减 降
经 、 腑 消 肿 之 功 , 促 进 神经 功 能 的恢 复 , 轻 致残 程 通 能 减
度。
脾 胃, 缓和方 中其他药物辛香燥烈之性 。诸药合用, 共奏活血逐
瘀 、 腑 利 水 消 肿 之功 。 通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血肿 的吸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血肿周
围脑 组 织 的微 循 环 状 况 。 脑 出血 全 血 黏 度 、 浆 黏度 、 细胞 聚 血 红
及 红 细 胞 压 积 均 下 降 ; 同时 抑 制 细 胞 N 一K a 一A P酶 活性 , T
12 治 疗 方 法 .
人 院 后 常 规 予 以 输 液 ,清 开 灵 注 射 液 每 日
3 6m 静滴 , 0 0l 据病 情 子 2 % 甘 露 醇 15 、 尿 2 r 交 替 使 0 2 ml速 0g a 用, 日1 每 ~4次 , 低 颅 内 压等 基 础 治 疗 , 病 情 稳定 , 3 降 待 于 d后
下。
收, 反而加重神经功能 的损害 』而活血化瘀 药物可有效降低血 。
液 黏度 , 促进 纤 溶 活性 增 强 , 加速 纤 维蛋 白溶 解 , 具有 增 强吞 噬细
胞功能 , 改善微循环和血液重新分布 , 有利于破裂血管的修复和 血肿的吸收 , 而不致引起再出血。本方中水蛭含水蛭素和组胺样 物质, 水蛭素可阻止血液凝 固, 解除毛细血管痉挛, 降低毛细血管

急性出血性中风中医药治疗进展

急性出血性中风中医药治疗进展
流 量 进 行 动 态 观 察 , 果 表 明 , 急 性 期 ( d内 ) 肿 周 围 结 在 3 血 存 在 局 限 性 缺 血 ( 0 ) 丘 脑 、 囊 出 血 引 起 远 隔 区 域 10 , 内 缺 血 最 明 显 ( 0 ~ 1 0 , 0 ~ 6 % ) 基 底 节 区 其 它 2 0 1 9 , 部 位 出 血 次 之 ( ~ 5 ) 脑 叶 缺 血 最 少 ( ) 引 起 缺 7 O , 3 ; 血 的 高 峰 期 在 1 ~ 1d, 床 表 现 随 着 缺 血 的 改 善 而 好 O 5 临
有 关 脑 出 血 后 的 病 理 生 理 变 化 研 究 。动 物 实 验 证 实 , 出 脑
成 机 制 、 变 过程 及 其 临床 意 义 : 外 很 多 实 验 已经 证 演 国
实 , 出血 引 起 的 脑 水 肿 主 要 是 由凝 血 过 程 所 产 生 的各 脑 种 酶 以 及 血 肿 本 身 释 放 的 各 种 生 化 物 质 所 引 起 , 脑 出 在 血 的 不 同 时 期 各 种 不 同 因 索 可 能 发 挥 着 重 要 作 用 , 脑 如 出 血 早 期 ( h 第 l ) 肿 内 血 浆 蛋 白 渗 出及 血 凝 块 回 几 一 d血
血 后 在 血 肿 的 周 围 可 出 现 类 似 “ 暗 带 ” 局 部 脑 血 流 半 的 (C F 灌 注 降 低 区 , 至 远 隔 病 灶 内 皮 层 , 侧 大 脑 半 球 rB ) 甚 对
及 小 脑 也 会 出 现 局 部 的 脑 血 流 量 下 降 , 引 起 一 系 列 的 并 缺 血 性 脑 损 害 [ 。 国 内 郭 富 强 等 [ 单 光 子 发 射 计 算 机 9 ] I用 。
生 , 增 强 其 功 能 是 其 冶 疗 作 用 机 制 之 一 。 还 有 实 验 表 并 明 咖 , 龙 能 显 著 地 促 进 巨 噬 细 胞 F 受 体 活 化 , 加 其 地 C 增

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本文介绍了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的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首先,文章列举了中医和西医的诊断标准,包括主要和次要症状、病期诊断标准和中医证型诊断等。

其次,文章详细介绍了中风病恢复期的常见证候和对应的症状,包括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和痰热腑实证。

中风病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常见症状包括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等。

诊断时可以参照XXX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中风病的病期诊断标准包括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在中医证型诊断中,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和年龄等因素,将其分为中经络、中腑和中脏三种类型。

针对中风病恢复期的常见证候,中医提出了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和痰热腑实证四种类型。

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症状和治疗方案。

总之,中风病的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是多方面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病期和身体状况等因素,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病症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流畅或无法说话、身体一侧麻木、腹胀、便秘、头痛、眩晕、咳痰或咳痰较多、舌头呈红色、舌苔黄腻、脉搏弦而滑。

标准住院时间应不超过28天。

进入该路径的患者必须首先被诊断为脑出血后遗症。

如果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这些疾病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会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那么他们也可以进入该路径。

但是,由脑肿瘤、脑外伤或血液病引起的脑血管病患者不应进入该路径。

入院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血生化、电解质、凝血功能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透视或胸部X线片、头颅影像学检查(CT/MRI)。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包括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动脉B超、C反应蛋白、超声心动、高同型半胱氨酸、D-2聚体、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心理测评及智能测评、双下肢血管B超等。

治疗方案应参照“XXX‘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出血)恢复期后遗症诊疗方案”以及XXX《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出血性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出血性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1] 隈家巾氍莼管理鼹齄辩急症秘研象。串箴媾辨涯诊蕺标穗(斌姆) cJ].北京中医药太学学报,1996。19(1);ss—s6. [2] 粱文慧.地黄饮予裔补阳还五汤加躐治疗出血性中风后遗拣45例 [J].中国社区医师.2007,23(14):38. [33雾惹玲,了嚣,扬继文,惩盘纯裹法程毽斑牲孛褒治疗书的绺攫 &3.嚣建孛医,2005,27(2):l毒3一i45, C4】壬左.益气养瞬添斑法论潘出血性审飙U】.上海中医蕊祭窳,
端85%。
斑恢笈期及后遗症期缺麓有特色的翻露针对牲麴治疗,不剥予 霹瑟黪深天醑突。褒今嚣砖孛藏蠢遗症鹣研究孛,瘟器量将其分 剐鞭究.为晒来俸出黧蓬礁酶摇号l。治疗上除了蛰陋还纛汤黔 其他方剂都缺乏各镦的热呜和研究,即使是补阳还五汤,墩束能 实现多中心、大规模、随机双盲、对照的研究,缺乏公信力。 在辫涯用药上,多数医家郝侧重予落趣纯瘀,瑶方以朴簸还 轰溪勰蘸詹多,在其德瀣法上蔌乏磷究鞠锱薪,醢瘩主曩弓l起孛 风涤法静焉盎往瘀鹣懋缀定式,荠辣杀了爨盘经孛风与映搬性 中风饿复期和后遗疵期治疗的差异性,程过分强调两者急性期 后治疗上共性的同时。低估了出血性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癜期治 疗上的特殊性。本文始纳的李卜鹭化痰棱瘀法、祛风化痰遥络法、 蠡气养瓣洼、养盎溪魁法,骚素主觳掇承本痍羧替篝、益气、舞 弱、养巍为挟正之法I祛城、潜疆、纯褒、纯痰为甓郛之法。矮应进 一步研究扩充其内涌。而对出血性中风使用频率较高的搬参、 葛檄、兰七,蒲黄、茜蕈,当归、鸡血藤、丹参等药物,其作用机制 及功效应更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2006,40(9):1_2.
4与脑梗死恢瓶期凝后遗症比较 4.1病因病规穷迸的差别韦棱梅c19】对缺盘中风中鞭辨证进 行了墓缝,获巍瘀巍痔匿薤辕是嚣穿谈盔孛嚣病蓬器戆寒瓣基 本瘸撬,孬弓}莛嬲搬的病因病撬,嗣煞以气虚致瘀颡痰瘀蠢结学 说较为普遍。与出疵中风常见的气阴亏虚,血瘀阻络诚相比,礴 衡突出的不同点禚乎,缺血中风侧谶气虚,出血中风侧煎阴虚。 4+2辨证翊药方薅瓣差别挫少斌£帮]以蛊拟活血化瓣通络汤 渝疗瑟茬琵藏瘸巍瑟遗症2s饲,努惩毒霆、翅萼、赤愁、生邃,建 串朦、建茏、矮蚣、撞}擎,桃仁、红蓖、永蛭、±元、黄甍、幢摹等,醚 梗死患者用原方,麟出血患者则加用三七。梁东勇一“:研究虫类 骑在中风后遗症巾的临床疗效中指出,缺血性脑卒中岛出血性 脑牮中所致的后遗藏均可运用虫党药物,但在药物配憾时,两者 斑嚣裂辩待,对翁者建黧重蓥气葬弱之瑟,嚣鑫者痉袭囊类药豹 基礁上配基盘纛慈,魏茜蕈、慧羹等。麓蓦毒等疆2{惩教母努孕 黼篓汤治疗中风腊遣症48例,方用券芍、丹参、益母蕈、桃仁、赤 石脂、炒荆芥、三兰梭、莪术、当归、党绺,瓜蒌、川芎、石黼蒲,出血 性脑卒中所致后遗瘫加莲草、蒲黄;缺血性籀卒中所散去赤石 麟、炒熬莽,黧璃巍蘩,重臻党参。德瘫囊等扫3j蔫愈飙汤治疗孛 斑詹透症49裁。方瑶生黄莛、妥参、警努、j{|芎、撬£、纛芍,秀 发、牛膝、红花、舭竭、地龙、鸡血藤,泽兰。出血中风加黄芩、炒

出血性中风病中医辨证研究近况

出血性中风病中医辨证研究近况

出血性中风病中医辨证研究近况标签:出血性中风病;辨证分型;综述出血性中风病,发病急骤,病情变化多端,临床辨证至关重要,积极探索出血性中风的辨证规律,对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诊治具有重大意义,现将近20年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以各代标准为基础的证候研究现代学者在古代医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出血性中风病的证候分类,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证候规范化诊断标准。

1.1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986年中国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与卫生部中医急症中风病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简称“一代标准”,把中风病——中经络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5个证类;把中风病——中脏腑分:风火上扰清窍证、痰湿蒙塞心神证、痰热内闭心窍证、元气败脱心神散乱证证类。

刘金民[2]调查得出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证候出现频率前三位是风证、火证、痰证。

杨利等[3]通过观察1418例中风患者的发病过程,发现急性期以血瘀证、痰证、风证为最多见。

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多见血瘀证、痰证、气虚证。

中风病证候学与临床诊断的研究科研协作组[4]在对“一代标准”进行的验证中,采用临床经验辨证与《标准》辨证对照的方法,观察了1085例次中风病患者。

研究表明中风火热、痰、血瘀、气虚、阴虚阳亢6类证候的总体符合情况达到87.79%,痰、瘀二证几乎贯穿整个病程,始终占有很高的比例,发现1085例中风患者中,不拘病期,不拘病情轻重,经验辨证者全部有证可辨,而《标准》辨证者13例次无证可辨。

梁伟雄等[5]调查221例中风急性期患者,出血性中风病前三位分别是:火证(50.7%)、风证(49.3%)、痰证(47.8%)。

1.2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1994年国家科委攻关项目85-919-02-01专题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共同起草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6]将中风病分为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6个基本证候。

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分析

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分析
3 治疗结果
3 . 1 疗 效 标 准
效, 是 因为活血化瘀 药 能对 抗脑 内血 肿 、 脑 水肿 、 脑组 织变性 坏 死, 并可解 除脑损伤部位血 管痉挛状 态 , 提 高脑 血管 的 自动 调节
参 照《 中医病 证诊 断疗 效标 准》 【 l 和全 国第 四次 脑血管病学 术会议 拟定的疗效标 准口 】 。基本治 愈 : 临 床症状 体征消失 , 病 残 程度为 0 级; 显效 : 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 生活基本 自理 ; 有效 : 症状
体 征好 转 , 但生活 尚不能 自理 ; 无效 : 未达到有效标准。
3 . 2 结果( 见表 1 )
表 1 两组临床疗效 比较 ( 例)
功能 , 增强损伤脑组 织对 缺 氧 的耐 受性 , 促 进神经 功能恢 复 , 缩
小病灶范 围; 抑制 血小 板聚 集 , 调节 止血 与纤溶 过程 , 使高凝 状 态者降低 , 低凝状 态者 上升 ; 改 善 出血 灶局 部 的微 循环 , 增强吞
1 临床 资料
观念认 为 , 活血化瘀法适用于缺血 性 中风 的治疗 , 而 出血 性 中风
急性期应严禁使 用活血 化瘀 法 , 因为它 有引起 再 出血 之嫌。分
析认为 , 出血性 中风 系血 液不循常道 溢于脑脉 之外 , 引起气 血郁
滞( 脑组织充血、 水肿 等 ) , 系 因出血而致瘀 , 所溢于脉 外之 血 , 已 不能复返故道 , 须通过 祛瘀 活血 加 以疏 导 , 使其 消散与 吸收 , 从 而使脑脉流畅 , 清阳之 气舒 展 , 恢复各 项 功能 , 达到 祛瘀 生新 的 目的。有利于神经功能 的恢复 。
两组病例常规 使用 脱水 降颅 压 、 脑保 护 剂、 自由基清 除剂 、 营养神经等对症 支持 治疗 。治 疗组 在 此基础 上 , 结合 辨证 施治 应 用中药 汤剂 治疗 , 方 中加 桃 仁 1 5 g , 红花 1 0 g , 牛膝. 1 5 g , 丹参 1 5 g , 三七 8 g 。I 周为 1 疗程 , 共两个疗程 。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 岁以上。

具备2 个主症以上,或 1 个主症、2 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饶明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年)。

(1)临床特点①多在动态下急性起病。

②突发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常伴有头痛、呕吐,可伴有血压增高、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

(2)辅助检查①血液检查:可有白细胞增高,血糖升高等。

②影像学检查头颅CT扫描:是诊断脑出血安全有效的方法,可准确、清楚地显示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占位效应、是否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及周围脑组织受损的情况。

头颅MRI检查:对急性期脑出血的诊断CT 优于MRI,但MRI 检查能更准确地显示血肿演变过程,对某些脑出血患者的病因探讨会有所帮助,如能较好地鉴别瘤卒中,发现AVM 及动脉瘤等。

脑血管造影(DSA):中青年非高血压性脑出血,或CT和MRI检查怀疑有血管异常时,应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

脑血管造影可清楚地显示异常血管及显示出造影— 3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剂外漏的破裂血管和部位。

③腰穿检查:脑出血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时,腰穿可见血性脑脊液。

在没有条件或不能进行CT 扫描者,可进行腰穿检查协助诊断脑出血,但阳性率仅为60%左右。

对大量的脑出血或脑疝早期,腰穿应慎重,以免诱发脑疝。

(二)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三)证候诊断1.痰热内闭证:神昏,半身不遂,鼻鼾痰鸣,项强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甚则手足厥冷,频繁抽搐,偶见呕血。

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宁夏残疾人康复中心中医康复科 2019年病种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脑出血后遗症(ICD 编码:I69.100)。

一、诊断依据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呛咳、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好发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2010 年)。

急性发病: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病期诊断标准: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3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3个月以上。

(三)中医证型诊断:1.中经络: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识昏蒙者。

2.中腑: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志恍惚或迷蒙为主症者。

3.中脏:必有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志清醒后,多有舌强语謇或不语者。

(四)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出血)恢复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出血)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1、风痰阻络证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2、气虚血瘀证:症状:半身不遂, 偏身麻木, 口眼斜, 言语赛涩, 面色恍白, 气短乏力, 口流涎, 自汗出, 心悸便溏, 手足肿胀, 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 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治疗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

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治疗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
g o p u h a h CM y d o c r , e n u o o ia e ii c r n h l ia f c .Re u t:A t r ru s s c s te T s n r me s o e t e r l gc l d f t s o e a d t e ci c l e e t h cs n sl s fe
i g b d s e c n r w n o y e s n e a d mar o
出血 性 中风起 病 急 、 症状 多 、 变化 迅 速 。 常危 及 生 命, 而且 其 病死 率 、 残率 均 居脑 血 管病 之 首 …。长 春 病
3 0d者 )或 恢 复期 患者 ( , 中经络 1 ~ 0d者 , 中脏 腑 59 或

18 ・ 30
中 国 中医 急症
21 0 2年 9月 第 2 1卷第 9期 J T M. e . 0 2,o. 1 N . E C S p 2 1 V 12 , o9

临 床 研 究 ・
补髓法治疗 出血 陛中风临床研究 木
张 轶 丹
( 长春 中 医药大 学附属 医院 , 吉林 长春 1 0 2 ) 3 0 1
me t g b d se c n ro i lo t i n ro e ce c y d o f h mo r a i p p e y n i o y e s n e a d ma w n b o d sa s a d ma w d f i n y s n r me o e rh g c a o lx . n s i
r s l i g p u u p e n i g b d s e c n lO sb t rt a h to e w se n b sct e a isi r ai g e o vn l ss p l me t o y e s n e a d maT W i et h n t a f h e t r a i h r p e n te tn n e t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
i h n e r tv e i i n t e 1 t  ̄ a i e m d c ne
贾满 仓
( 州市中心医院,河南 郑
郑州,4 0 0 5 0 7) 文 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7 .8 0( 01 40 0—2 647 6 2 1 )2 .0 10 证型:B D G
g o p we e te t d wi o g u x f n e o t n b s d o e te t e to e c n o o p Th mp o e n s o e T r u r ae t T n f i g d c ci ae n t a r h e o h r m n ft o t lg u . e i r v me t ft CM y h r r h s mp o t m
c n r l g o p we e te t d wi o v n i n l we tr d cn r a e t s c s b d r s,o y e ,c n o f i t c a il p e s r , o to r u r ae t c n e t a se me ii e te t n u h a e e t x g n o t l o n r r n a r su e r h o n m r a
p o t n o r i el ea o i , i tn n e o tr e e t l t a a c d o e y t ma i e t e t t e p t n si e t n r mo i fb an c l m t b l m man e a c f o s wa e, l c o y e b ln ea t r s mp o t t a r n h c r m n ; h ai t t a me t e n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苒 ‘ 位 。有 文献 报道 , 出血性 中风 占全 部 急性 脑 血 管 病 患 者 的 2 0 %~ 3 0 % 。近年 来 , 中医 药在 治 疗 出血 性 中 风 的 临床 实践 中积 累 r 丰 富 的经 验 , 对 出血 性 中风 的病 因病 机 、 辨 证 分 型 及 沦治 规律 也 有 了新 的认识 。现 将 临 床研 究 进 展 综 述 如 下 。
[ 文献 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3— 7 7 0 5 ( 2 0 1 5 ) 0 6~ 0 1 7 4— 0 2 对 出血性 中风做 出规范 、 统一 的临床分 型。《 中风病诊 断与 疗 效评定标准》 将 中风 的证候分类分 为中经络 、 中脏 腑两 类 。中经络又分 为肝 阳暴 亢 、 风痰 阻 络 、 痰热 腑 实 、 气 虚血
瘀、 阴虚 风 动 5大 证 型 ; 中脏腑分 为风火 闭窍 、 痰 火闭 窍 、 痰
中风即现代医学之脑血管意外 , 具有较高 的发病率 、 致残
率、 复 发率 和 病 死 率 。发 病 年 龄 多 在 5 0岁 以 上 , 年 发 病 率 为
6 0~ 8 0 / 1 0万人 口。据 统计 , 城市 中脑血管病死率居各种疾病
第3 1 卷第 6 期

鹣 南中 区缘 忐
V o 1 . 3 1 N o 1 5年 6月
H U N A N J OU R N A L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J u n 2 0 1 5
3 . 1 活 血 化瘀 法 出 血 性 中 风 表 现 为 “ 血溢 脉外 ” 、 “ 离 经 之 血, 便 是瘀 血 ”、 “ 瘀血不去 , 新血不生 ” 。活 血 化 瘀 具 有 化 瘀 活血 而 不 出 血 、 止 血 而 不 留瘀 的 特 点 , 是 中 医治 疗 出 血 性 中风 的优 势 。 席 振 乎 将 8 8例 出 血 性 中 风 患 者 随 机 分 为 观 察 组 和 治疗 组 各 4 4例 , 对 照组 采用 常 规 治 疗 方 法 , 观 察
l 病 因病 机
浊蒙窍 、 元 气衰败 4大证 型。临床 上各 医家根据 个体症 状 、 体征具体辨证 , 可 为单 证 或多 证组 合。杨 光福 提 出 出血 性 中风 中络证 属 风 阳上扰 、 瘀 痹于 络 , 中经 证属 风 阳上 扰 、 瘀痹 于经 , 中经络 证属风 阳上 扰 、 瘀 痹 经络 , 中腑证 为风 阳
出J 本 病 的 病 理 特 点 。 金 元 以 后 的历 代 医 家 突 出 了 风 、 火、
腑实 、 气 虚血瘀 、 阴 虚风 动 、 风上 扰清 窍 、 痰 热 内闭 清 窍 、 痰 湿蒙塞心神 和元气败退 9个证 型。临床 上医家分型繁多 , 但
出 血性 中风 哪种 证 型 最 常 见 , 尚无 有 力 的证 据 予 以 定 论 。
中 医 药 治 疗 出 血 , I 生 中 风 临 床 研 究 进 展
李颖骥 , 李 东永 , 谭秀芬, 陆春 光 ( 广 西壮族 自治 区贵港市 中医 医院 , 广西
[ 关键词 j 出血性中风 ; 中 医 药疗 法 ; 综述 , 学 术 性
贵港 , 5 3 7 1 0 0 )
【 中图分类号 ] R 2 7 7 . 7 3
组在 常规 治疗 的基 础 上 加用 补 阳还 五 汤 ( 黄芪 3 0 g 、 川 芎 1 0 g 、 红花 9 g 、 大黄 6 g 、 当归 l O g 、 桃仁 9 g 、 赤芍 2 0 g ) , 1剂/ d , 水 煎 分 两 次 服 。总 有 效 率 治 疗 组 为 9 5 . 5 %, 对 照 组 为
3 临床 治 疗
痰、 瘀、 虚、 血等 病理因素 , 并且各 因素在 一定 的条件 下又 可 以相互影响 , 相互作用 。孟旭 提 出风痰 上扰 , 络破 血溢是 出m性 中风的 直接原 因 ; 痰瘀 、 水 毒互 结 , 郁 闭 脑窍是 出血
性 中风 的 主要 病 理 改 变 ; 痰 热 腑 实 是 出 血 性 中 风 病 机 转 归 之 关 键 。聂 志玲 等 提 出 出 血 性 中风 的 基 本 病 机 是 脏 腑 阴 阳失 调 , 气血逆乱 , 上 犯于脑 , 血 随气逆 , 血 逆 脉 于外 而 引 起 的 脑 髓 神 经 受 损 。 吕洪 波 阐 述 近 代 医 家 张 伯 龙 等 临 床 经 验, 提出出 血 L 性中风的发病 机制 , 认识 到本病 的发 生主要在
上扰 、 痰热腑 实 , 中脏证为 阳亢阴亏 , 脏气衰 退 , 中 脏 腑 证 属 脏 衰 阴 竭 。魏 干 程 将 该 病 分 为 风 痰 瘀 血 、 肝 阳暴胀 、 痰瘀
中医学财 “ 中风 ” 的记 载始 于《内经》, 如《 素 问 ・调经 论》 中载 : “ 血与气 , 并 走于 上, 则 为大 厥” , 《 素问 ・ 生 气通天 l 八》 载: “ 阳气者 , 大怒则形气绝 , 而血菀于 上 , 使 人薄厥 ” , 提
8 6 . 4 %, 治疗 组 疗 效 明 显 优 于 对 照组 , 提 示 对 出 血 性 中 风 患 者 采 用 活 血 化 瘀 法 安 全 高 效 。欧 明 亮 等 对 6 8例 高 血 压
于肝 阳化风 , 气 皿 并逆 , 直 冲犯 脑。多 由劳倦 内伤 , 忧 思恼
怒 饮酒饱食 , 用 力过度 , 或 阳化风 动 , 血 随气 逆 , 导 致 血 溢 恼外, 脑络痹 阻 , 引 起 昏仆 不 遂 , 发 为 中 风 。而 血 溢 脉 外 之 血为“ 离 经 之 血 ”, 离经 之 血 即 为 “ 瘀 血” 的 一种 。 张 根 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