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师专题讲座作业《社会和谐与人的内心和谐》

合集下载

社会和谐首先是社会人心理和谐

社会和谐首先是社会人心理和谐
王春华在《 山东社会科学) 06年第 9 20 期发表
的文章认为,无论意识到或没意识 到 , “ 觉醒着的人 每时每刻无不进行着 心理 活动。 这种心理 活动不 ” 仅支配着人们的思维方 向, 而且支配和调节着人的 活动。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感受和认识 , 人们自己在
解决方式” 就是对立面之“ 求一” 的方式 。“ 求一” 之 “ 、 一” 求”之“ 都具有多样性。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任务的提出, 开启 了
研究矛盾解决 方式问题 的新 视域 : 矛盾 诸方面 的
( 上接第 3 页) 社会管理?这是需要慎重选择的。
继续沿用旧的管理方法 是与发展社会 主义市场经
题 。君不见 , 一些报告文本或 媒体宣传 , 成绩眉 讲
飞色舞 , 好的形容词堆了又堆 , 唯恐说得不充分; 讲
济的要求相背离的。只有采用 民主 的、 法治的、 协 调的方法, 柔性 ” 即“ 的方法来 加强社会管理 , 才符 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要求。提出构建社会
——
于人们进一步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中解放出来 。 最后, 它直面现 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诸 多 社会
问题, 有助于人们从长期的形而上学的思维定势中 解放 出来。勿庸 讳 言 , 改革 开放 以来 , 方 面 , 一 我们
国家有了空前的发展 , 民生活水平有了空前的提 人
高; 另一方面 , 许多社会 问题也 日益凸显出来。但 是, 在一个时期 , 往往不愿正视出现的各种社会 问
维普资讯
●论坛荟萃●
《 资料信 .)0 6  ̄ 20 年第 l 期 - l
“ 平衡” 是具有等级性 的。观察 社会 历史时空构架 内的矛盾演变 , 以归纳出如 下三个 等级 的同一 可 性。第一等级( 初级) 是矛 盾着 的对 立面之间的妥 协, 矛盾双方相互 承认 、 自克 制并 同对立 面“ 各 共

关注内心和谐共建和谐社会

关注内心和谐共建和谐社会

关注内心和谐共建和谐社会第一篇:关注内心和谐共建和谐社会关注内心和谐共建和谐社会——观电视剧《老大的幸福》有感最近,电视连续剧《老大的幸福》在央视一套、八套和各地卫视频道黄金时段热播,吸引了数亿电视观众的目光。

该剧以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艺术表现,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而我也完整地收看了这部电视剧,观后之余,给了我以内心的震撼,引发了我对于“内心和谐之重要意义”的思考。

《老大的幸福》这部电视剧将镜头对准一个普通老百姓,描述了憨厚老实的足疗师傅老大的简单平凡的生活。

以一种看似平常的笔触探究了人内心和谐的魅力。

片中傅老大是个无私、大度、善解人意的人,无论在家庭的纷争、感情的磨砺还是利益的诱惑中,他都云淡风轻,乐于牺牲,勇于奉献,恬静隐忍。

他以自己的独特经历与处世方式,教给了身边人与观众如何实现自身和谐与健康的方法,如何拥有豁达开朗的胸怀,及时化解生存矛盾与现实困难,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同时,电视剧还通过商界拼搏的傅家老二、官场挣扎的老三等人的惨痛教训,使观众深思人生的意义与底蕴,明白人生幸福的真谛与本质,进而超越现实纷争,获得心灵永久的宁静与和谐。

构建和谐平安社会是我国当前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不过大多数人在谈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时,往往较多关注的是外部力量对于规范社会秩序的影响力,很容易忽视人的内心和谐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而实际上,人的内心和谐才是社会和谐的根本,也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高层境界。

季羡林先生曾说过:“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在于每个人自身内心的和谐。

”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要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处理这些关系的前提则是人的内心是否和谐。

人的内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社会和谐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它能使人们的才智得到全面发挥,使社会全体成员各尽所能,使社会各阶层和睦相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可见人内心的和谐就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构建和谐平安社会,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需要各方面的力量,但是我个人觉得和谐的心灵力量才是最为根本也是最重要的。

社会和谐与人的内心和谐

社会和谐与人的内心和谐

社会和谐与人的内心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当前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不过大多数人都认为和谐社会只是强调人与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很少有人论及人的内心和谐。

而实际上,人的内心和谐既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又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高层境界。

从人的内心和谐视角来探讨社会和谐,在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内心和谐的文化渊源“内心和谐”是指一个人内心的名、利、权、势、色等各种欲望的平和,对待困难、挫折、荣誉不卑不亢的正确态度,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与他人、社会、自然等的关系的融洽。

用温总理的话说,“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

个人要能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

”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不怨天,不尤人”的观点,其实能做到这样就是内心和谐的表现。

在称赞学生颜回时,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思想高尚,内心和谐,所以能在艰苦的条件下快乐而有意义的生活。

之后中国“忍经”的发明和广泛流传更证明了中国人为了达到内心和谐所作的努力。

古希腊哲学亦壁鸠奴曾说过,“幸福就是肉体的健康和心灵的宁静”,可见当时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人自身的和谐比社会财产的占有更重要。

卢梭认为:“我觉得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有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

我敢说,德尔菲城神庙里唯一的碑铭上的那句箴言:‘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比伦理学家们的一切巨著都更为重要。

”可见关于“人”的知识是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有最不完备的知识,而研究人的内心和谐不仅是研究关于“人”的知识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也是为了“认识你自己”,因此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

二.内心和谐的价值思考1.人的内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社会和谐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它是指人民的聪明才智得到全面发挥,社会各级成员各尽所能,社会各个阶层和睦相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类是社会的一部分,人与社会的关系无可避免地紧密相连。

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每个个体追求幸福的重要因素。

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不仅体现在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更体现在每个人与整个社会环境的和谐共处。

首先,个体之间的和谐相处是人与社会和谐的基础。

在一个社会中,不同的个体拥有不同的思想、背景和需求。

尊重他人的差异,理解并包容不同的观点和立场,是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重要前提。

只有在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个体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才能得到有效解决,从而形成健康、积极的社会氛围。

其次,人与社会的和谐还需要依靠制度的保障。

制度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通过规范个体行为、调节个体冲突,维护社会稳定。

有效的制度不仅要保护每个人的合法权益,还要为个体提供公平与机会,确保每个人都能在社会中享有尊严和平等的地位。

公正的法律、透明的政府管理、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等都是构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重要保障。

此外,人与社会的和谐还需要建立在良好的沟通与互动基础上。

沟通是人与社会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交流的重要方式。

通过有效的沟通,个体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的发展需求和个人责任,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同时,良好的互动关系也能够促进社会组织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进一步增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最后,人与社会的和谐还需要每个个体的主动参与和责任担当。

每个人都是社会和谐的建设者和受益者。

个体的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注社会问题,并主动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是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的关键。

只有每个人都肩负起个人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建设,才能共同实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

综上所述,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个体之间的和谐相处,依靠良好的制度保障,建立良好的沟通互动机制,并需要每个个体的主动参与和责任担当。

只有在个体与社会相互关爱、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社会和谐教育讲稿

社会和谐教育讲稿

社会和谐教育讲稿引言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给大家分享有关社会和谐教育的话题。

社会和谐是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的目标,而教育则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之一。

下面我将与大家一起探讨社会和谐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施它。

社会和谐教育的重要性社会和谐教育是指通过教育培养个人具备和谐相处、互助合作、尊重他人以及解决冲突的能力。

它不仅涉及个体的素质培养,也关乎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首先,社会和谐教育有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

在和谐的教育环境中,学生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培养自信心和责任感,提高研究能力和创造力。

他们也能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互相尊重,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其次,社会和谐教育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研究公正、友爱、宽容和尊重的价值观念,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社会和谐教育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

通过深入的社会和谐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将为他们未来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公民奠定基础。

实施社会和谐教育的方法要实施社会和谐教育,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建立和谐的教育环境:提供安全、温暖、尊重和包容的校园氛围,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友善的人际关系。

2. 强化价值观教育:开展有针对性的课程和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倡尊重、友爱和公正。

3. 开展合作研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进行冲突解决教育:教育学生学会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冲突,增强沟通、妥协和谅解的能力。

5. 加强师资培训:提供相关的师资培训,增加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使其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实践社会和谐教育。

结语通过社会和谐教育的实施,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多具有和谐素质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推动社会和谐教育的发展,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美好和谐!谢谢大家!。

社会和谐与人的内心和谐

社会和谐与人的内心和谐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2014年春季学期网络教育《专题讲座》------学习报告所选专题教师怎样做社会和谐的使者,促进教育和谐学生姓名_刘念专业教育管理年级 1209学习中心辽宁锦州教师进修学院报名编号 12095064709002专题教师姓名范军(以上信息必须详细填写)2014年 6 月 28 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中,教师的作用、地位和责任是什么呢?呢?我认为: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教师的重要使命构建和谐社会要通过每个具有和谐社会性的个体来实现。

亚里斯多德提倡个人的美善就是国家的美善,只有健全人格的人其社会性才具有和谐、统一、适度的特点。

人格力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儒家强调“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其中修身即追求“至圣”人格。

因此,为构建和谐社会,提高社会成员的人格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而人之社会性(社会学中的人格)主要是通过教育(家庭,学校,社会)获得的。

因此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青少年人格形成的关键是在中小学阶段,所以学校教育尤其中小学就成为培养具有和谐社会性的个体的主要途径。

“学校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学生成长为“社会人”之前所直接接触的除父母外最主要的对象,在学生社会化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因此教师就是构建社会和谐的使者。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命对教师基本的要求(一)教师自身必须具有和谐人格“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乌申斯基语)。

和谐高尚的教师人格应是情绪稳定,性格开朗,乐观宽容,品德高尚,平等待人、真诚和善,行为自然、独立自信。

布鲁纳指出:“教师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

教育心理学研究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也表明,教师的榜样对学生的影响极大,从幼童到大学生都有模仿教师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的倾向成为青少年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最主要动力。

教师人格的高尚不仅使学生受到启迪,而且使学生自然地把这种人格传播到社会上,使社会形成良好的人格力量。

以人的内在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以人的内在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以人的内在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作者:白树虎来源:《人民论坛》2017年第03期【摘要】现阶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必须将公民心理和谐、保障公民心理健康放在重要位置,从体制、文化和教育三个方面进行长期系统性构建,尤其要重视将培养心理健康的公民作为教育的基础目标的作用。

【关键词】公民心理健康和谐社会【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社会发展过程中,营造一个理性和平、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至关重要。

这就需要加强对公民的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工作力度。

然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公民心理和谐方面具体的制度和措施收效并不十分理想。

一些骇人听闻的个人社会事件和群体社会事件也表明,存在着一部分公民心理不健康、心理扭曲、心理变态的事实和大众社会心理失衡的现状。

在这种现状下,有必要深入研究和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含义,有必要强调和谐社会构建中人的内在和谐、公民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必要将心理健康提升到国家层面和政府公共管理领域,在国家体制、文化、教育等方面采取具体的改革来实现公民内在和谐。

公民心理健康如此重要的背后原因正确的心理(Mind)概念长期被模糊、错误的心理概念所掩盖,认为心理只是感觉,或者与思想混同。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被认为只要不是“疯子”就是心理健康。

事实并非如此。

心理不是神所赋予的灵魂,也不是价值判断下的人的品行,而是一种与物质相关、又不同于物质的客观存在。

经过众多研究的证实和修正,心理健康在心理学界被确定为人基于大脑为核心的生物机能正常、内在感知和谐、外在社会功能正常发挥、潜能不断实现的整体状态。

因此,心理健康指向的是人的和谐,人内在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因此,人的心理健康一开始就是一个社会问题,并不仅仅是一个个人问题。

这个观点的提出是对公民心理健康缘何如此重要的最好回答。

生态和谐·社会和谐·内心和谐

生态和谐·社会和谐·内心和谐
l 9
维普资讯
天 府 新论 20 年第 1 07 期
生态和谐 ・ 社会和谐 ・ 内心和谐
[ 关键词]和谐 社会 ;生态和谐 文化 ;社 会和谐 ; 内心和 谐 .
[ 中图分类号 ]B61 [ 2.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 4'63(07 1 1 0 -03 20)0—0 0- -
和谐 社会 是对 社 会 的存 在本 体 的全 面 的 思 考 ,
是 对 生 态 、 社 会 、人 之 间关 系 的 新 概 括 。理 解 和 谐
可 持 续 发 展 是 和 谐 社 会 存 在 的 基 本 前 提 ,是 制 约 和 决 定 和 谐 社 会 发 展 的 关 键 所 在 。 长 期 以 来 , 由 于 不 正 确 的 经 济 增 长 方 式 , 引 起 了 自然 界 和 人 的 发 展 的 不 协 调 。 人 类 不 断 增 长 的需 求 欲 望 、 不 科 学 的 掠 夺 式 开 采 方 式 、人 与 与 生 态 环 境 之 间 的 重 重 矛 盾 ,集 中 体 现 为 人 与 自然 ,与 环 境 的 冲 突 与 对 立 ,表 现 为 资 源 的 短 缺 、生 态 的 退 化 、环 境 的 污 染 等 方 面 。 只
社 会 这 三 个 层 次 之 间 的 关 系 ,把 握 其 中 的实 质 和 关
键 ,是 构 建 和 谐 社 会 的 基 本 要 求 ,也 是 进 一 步 推 进 和谐社 会 建设 的需要 。
部 分 。 人 、社 会 、环 境 三 者 组 成 了 一 个 相 互 矛 盾 、
相 互 联 系 、相 互 制 约 的 辩 证 统 一 关 系 。 因 此 ,需 要
关 系 得 到 有 效 的 协 调 、社 会 管 理 体 制 不 断 创 新 和 健 全 、稳 定 有 序 的社 会 。 从 这 个 意 义 上 看 ,社 会 范 围

社会和谐的演讲稿

社会和谐的演讲稿

社会和谐的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社会和谐这一重要的主题。

社会和谐,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的目标,也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社会和谐,不仅是国家的需要,更是每个人的心愿。

那么,社会和谐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社会和谐是指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和睦相处的状态。

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中,人们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不会因为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原因而产生偏见和歧视,而是用包容和理解来对待彼此。

同时,社会和谐也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要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与自然和谐相处。

那么,如何实现社会和谐呢?首先,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

我们要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其次,我们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最后,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弘扬社会正能量,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同时,政府、社会组织和学校也要共同努力,加强社会和谐建设工作。

政府要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提高社会公平和正义。

社会组织要组织更多的志愿者活动,促进社会各界的交流和合作。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社会和谐而奋斗!让我们用爱心和包容之心,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谢谢大家!。

心灵和谐与社会和谐

心灵和谐与社会和谐

心灵就是与整体 相接触, 心灵智能代 相接触 表着一种自我的生 机勃勃的整体状态, 机勃勃的整体状态 在这种状态中自我 同他自己和宇宙成 为一个整体. 为一个整体
(二)心灵和谐 二 心灵和谐
个人内心世界 (身—心---灵)的和 身 心 灵 的和 灵性的安宁,心 谐,灵性的安宁 心 灵性的安宁 灵的健康,精神中 灵的健康 精神中 的内核,是灵魂 是灵魂. 的内核 是灵魂
(一)当代科学与信仰
物理学: 物理学:量子上帝 心理学: 心理学:潜意识即神 脑科学: 脑科学:功能定位
法国科学家
(二) 起源与发展 起源: 考古发现,信仰最早出现 起源 考古发现,
在5万多年前的原始人---尼安 万多年前的原始人---尼安 --德特人中。 德特人中。最早的类似宗教的 祭祀活动体现了这一点。 祭祀活动体现了这一点。


灵商,灵魂智力 是一种能够治愈我们自己和 灵商 灵魂智力,是一种能够治愈我们自己和 灵魂智力 创造我们自己整体的智力,是一种能创造性地发 创造我们自己整体的智力 是一种能创造性地发 现新价值的智力。 现新价值的智力。是人类大脑和心灵的一种内在 天生的能力, 的、天生的能力,是从宇宙万象自身的精神中汲 取的最深邃的资源。 取的最深邃的资源。这是一种经过千百万年发展 进化的灵智, 进化的灵智,它能够使大脑在解决问题时发现和 运用意义。 运用意义。
二 当代科学视野下的心灵和谐 (一)什么是心灵? 什么是心灵?
“心灵”定义:“生机或生命的本源; 心灵”定义: 生机或生命的本源; 心灵 它赋予有机体以生命, 它赋予有机体以生命,与其物质因素形成 对照;生命的气息。 人类是心灵动物, 对照;生命的气息。” 人类是心灵动物, 因为我们总是被一种需要所驱使, 因为我们总是被一种需要所驱使,这就是 询问一些“基本的”或者“终极的”问题: 询问一些“基本的”或者“终极的”问题: 我为什么出生?我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我为什么出生?我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心 灵智商使我们成为充满理智的情感的高尚 动物。 动物。

老师怎样做社会和谐的使者,促进教育和谐

老师怎样做社会和谐的使者,促进教育和谐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2014年春季学期网络教育《专题讲座》------学习报告所选专题《社会和谐与人的内心和谐》—老师怎么做社会和谐的使者,促进教育和谐学生姓名_张悦专业地理学科年级学习中心广东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报名编号专题教师姓名范军(以上信息必须详细填写)2014年 9 月 5 日老师怎样做社会和谐的使者,促进教育和谐学习了《社会和谐与人的内心和谐》的专题讲座之后,我感触颇深,受益回浅,下面我就谈谈的一些学习体会和学习心得。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当前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不过大多数人都认为和谐社会只是强调人与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很少有人论及人的内心和谐。

而实际上,人的内心和谐既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又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高层境界。

从人的内心和谐视角来探讨社会和谐,在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下面我就对《老师怎样做社会和谐的使者,促进教育和谐》谈谈我的一些体会和心得: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

那么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怎样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必须好好思考的。

知识是科学发展的动力,科学发展归根到底靠教育。

传授学生知识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责已被学发展归根到底靠教育。

传授学生知识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责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

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构建和谐教育。

这无疑也成为每一位老师的责任。

而教师怎样做社会和谐的使者,促进教育和谐。

首先,做到师生之间和谐互动。

教师要转变角色。

长期以来,社会对“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角色要求,已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

教师也早已习惯了传统的角色要求,形成了特定的角色心理和行为定势。

对待学生,教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权威的角色,总是居高临下地指责学生,要求学生顺从。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教师应该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

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演讲稿

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演讲稿

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关于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的话题。

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的重要议题,它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幸福感和社会的稳定。

而社会和谐,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石。

今天,我将围绕这两个话题展开讲述,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和思考。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上的平衡状态,包括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环境的正确认知和适应能力。

在当今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增大,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焦虑、抑郁、压力等心理问题成为了困扰很多人的难题。

而且,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关注和治疗,就会对个人的生活、工作和社交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学会调节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及时寻求帮助。

与此同时,心理健康也与社会和谐息息相关。

一个社会只有在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得到保障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

因为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平衡,才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建设,从而形成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而且,心理健康的人群更容易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更愿意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为了实现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做出努力。

首先,我们要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学会情绪管理、压力释放,保持积极的心态。

其次,我们要关爱身边的人,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帮助他人解决心理问题。

最后,我们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和谐的社会!谢谢大家!。

社会和谐与人的内心和谐

社会和谐与人的内心和谐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秋季学期网络教育《专题讲座》------学习报告所选专题学生姓名_专业年级学习中心报名编号专题教师姓名(以上信息必须详细填写)年月日人内心的和谐。

恩格斯说,人从动物进化而来这个事实,决定了人永远不可能完全脱离动物性。

什么是动物性呢?简而言之,动物性就是自私性,就是由自私产生的贪婪、争斗乃至尔虞我诈、巧取豪夺。

因为任何人都难免会有私心、私利和私欲,所以,面对金钱、权力、地位、荣誉、美色等现实诱惑,很容易搅扰起人内心的欲望、焦躁和冲突,这是人类社会一切不和谐现象之根源。

怎么才能理性地面对现实诱惑,实现人内心的和谐呢?中国古代哲学博大精深,“和合”思想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它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和理想追求。

要实现人内心的和谐,必须进一步肃清过去长时期里占主导地位的“斗争哲学”之残余影响,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基础上注重领会和掌握中华民族传统的“和合”哲学。

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了“和”字。

西周时期,周太史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更是经常运用“和”的概念来阐发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

“和”不是盲目附和,不是不分是非,不是无原则的苟同,而是“和而不同”。

“和”的思想,强调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不同方面、不同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异相合、相反相成。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和”的思想亦称“和合”思想。

所谓“和合”,就是“人和、祥和、和睦、和以处众、和衷共济、和气生财、内和外顺”,就是通过“和”而达到“合”。

我们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之所以历经磨难而绵延不衰,屡处逆境而昂扬奋起,就是因为有这样博大深邃的思想,有一种内在的强大凝聚力。

当今中国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特别要倡导“和合”。

对于任何人而言,都需要注重领会和掌握中华民族传统的“和合”哲学,切实认识“和合”思想所内蕴的真理性,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将其内化到自己的心灵中去,为实现内心和谐奠定应有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心和谐演讲稿

内心和谐演讲稿

内心和谐演讲稿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有幸站在这个讲台上,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内心和谐的想法和体会。

内心和谐是指一个人内在的情感、思想、意识之间保持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

它是我们心灵的安宁和舒适,是我们内心与外界环境和谐互动的基础。

保持内心和谐对于个人的成长、工作、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那么,如何保持内心的和谐呢?首先,需要关注自己的情感状态。

我们要学会调适自己的情绪,如何处理挫折和困难,如何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和乐观态度。

情绪的调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在面对压力和困境时,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才能更好地面对挑战。

同时,内心和谐还需要关注自己的思想境界。

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思考,接受新观点和新思想,拓宽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眼界。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只有拥有宽广的思想境界,才能够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除此之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保持内心和谐的重要方面。

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为我们提供支持和帮助,增加我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与人相处时,我们要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善于沟通和协调,建立和谐的合作关系。

内心和谐还需要关注自身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我们要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只有在追寻自己真正的梦想和目标过程中,我们的内心才能得到满足和安宁。

我们要时刻审视自己,不断调整人生的轨迹,使自己的内心和外部环境保持和谐一致。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内心和谐不仅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组织和社会的需要。

在工作中,内心和谐的人更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更能够与同事进行高效协作,更能够适应和创新。

一个和谐的团队能够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为了保持内心的和谐,我们需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内在世界,不断调整自己的情感状态和思维方式。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与他人的互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共同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

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培育人的心理和谐

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培育人的心理和谐

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培育人的心理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适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达到三个方面的和谐,即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

人与社会的和谐是关键和核心,而人的自身和谐即公民心态和谐是基础和前提。

没有公民心态和谐,就难有社会的整体和谐。

和谐社会建设离不开公民和谐心态建设,培育公民和谐心态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心理和谐需要相适应的道德准则和法律规定为依托。

以一个有效公正的实施为根本。

其中道德准则对人的限制是至关重要的,法律的制裁处罚只是辅助。

所以要想建立和谐社会,现阶段制定完善一套道德准则是关键。

有了道德准则,人们才有可能向心理和谐的方向发展,不然所有的一切只是空谈。

任何是非都有辩证余地的社会,那就是没有是非的社会。

任何道德沦丧的人只要经济上成功都能被定义为成功的社会,这样的社会是不需要谈心理和谐的。

因为谈了也没可能实现。

当然,道德准则制定后,能不能有效的维护,法律越来越健全后能不能公正的实施。

都是必备的。

长话短说了,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有没有一个公正公平,且强有力的领导集体是根本的根本一、倡导心平气和,培育心理和谐。

儒家学说强调以“人”为中心;道家学说强调以“自然”为中心;现代的从“以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到“家和万事兴”的和谐伦理,从“和气生财”的生意经到“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从“天人合一”的自然艺术到“协和万邦”的政治观念,都强调了一个“和”字。

做为社会的人,首先要有和谐的心态,也就是要客观的看待自己,充分的理解别人,知道当今社会是不能消除贫富差距的,富人有乐也有苦,穷人有苦也有乐。

但政府有责任要缩小贫富差距,关注弱势群体,化解矛盾,考虑民生,以人民的利益为重。

另外,富人要帮助穷人,助困助学,合理消费,承担起在构建社会和谐中人民应该担负的责任。

浅谈社会和谐语境中的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一)

浅谈社会和谐语境中的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一)

浅谈社会和谐语境中的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一)论文关键词]社会和谐个人全面发展社会公正论文摘要]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

社会发展史是个人与社会统一发展的历史。

个人全面发展是个人与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公正是个人与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中,只有社会与个人形成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关系,社会才能实现全面发展和进步,个人才能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条件,从而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

”“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这些论述,是我们党对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识的深化、升华。

不但蕴含了个人全面发展是个人与社会和谐的基础,更强调了社会、特别是社会公正是促进个人自身各要素的和谐发展即人的全面发展的保证作用。

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只有社会与个人形成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关系,社会才能实现全面发展和进步,个人才能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条件,从而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一、社会发展是社会与个人统一发展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

“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而其中一个意志,又是由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

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

而“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会的基本单位无疑是作为个体存在的个人。

这些个人是有生命、有肉体组织的感性的物质实体,是处在一定历史阶段从事社会活动的个体。

平和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

平和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

平和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人们渐渐意识到,社会和谐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根本动力,而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

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即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和谐关系,是人类社会长久稳定发展的关键。

然而,要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并非易事,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并找到平和的方法。

首先,个人与社会和谐的基础是尊重与宽容。

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应该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权益,并用宽容的心态对待不同的价值观。

多元化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信仰和生活方式,我们应充分尊重他人的选择和自由。

只有在相互尊重与包容的氛围中,个人与社会才能实现和谐发展。

其次,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促进个人与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人的陪伴与支持。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需要学会沟通、合作和关爱他人。

通过积极的沟通,我们可以解决矛盾和误解,增进相互的理解和信任。

同时,通过合作与协作,我们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达到共同目标。

而关爱他人则是培养友善与同理心,更好地理解他人并帮助他们。

这样的人际关系是促进个人成长与社会稳定的纽带。

第三,个人与社会和谐的实现需要个人责任的自觉担当。

每个人都是社会大家庭的一员,肩负着个人应尽的责任。

我们应该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履行自己的义务。

从小事做起,如保持公共秩序,尊重环境卫生,遵纪守法等。

而在更大的层面上,我们应该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个人责任的自觉担当,才能使个体与整体之间实现和谐的发展。

此外,教育也是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教育是培养人们素质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具有引导和塑造作用。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公民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教育也能够促进个人在社会中的融合和发展,提高个体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因此,建设良好的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

最后,平和解决冲突是促进个人与社会和谐的关键。

心理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心理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三、社会不和谐现象与个体心理不和谐呈正相关性社会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个体)结合而成的, 人(个体)是社会的最基本单元,而个体心理不和谐则是诸多社会和家庭悲剧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统计,我国现有200 多万人精神残疾。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在我国普通人群中,心理疾病患者,大约占到总人口的20 %以上[3]。

心理疾病,已经成为了当代普遍的疾病,这可不是危言耸听的。

2008年10月28日,中国政法大学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杀师案,22岁的大四学生付成励用一把菜刀,当着19个同学的面,在课堂上杀害了43岁的教授程春明。

2008年内,类似的杀师案已有三起。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学生做出如此冲动鲁莽的事情呢?心理学家分析,其主要的原因是个别学生的心理发展出现了障碍,而这些心理障碍却没有被及时地发现并解决,当这些心理障碍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它就会导致可怕的后果。

个体心理的不和谐不仅给其他社会成员的健康、财产甚至是生命带来了威胁,对于个体本身来说,有时也是可以致命的。

据统计,近几年来,我国的公民自杀案例数目不断攀升,而多数自杀者的行为属于冲动型自杀行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659例自杀未遂者的调查结果表明,有60%的人考虑自杀的时间不超过2小时,46%的人不超过10分钟,37%的人不超过5分钟。

约有60%的自杀者近一两天内出现过急性诱发事件,其中,心理失衡、经济困难等是最常见的诱因。

随着社会进步,人际交往的频繁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社会因素所产生的社会矛盾冲突越来越多,人们表现出焦虑、抑郁、紧张、疲惫,或出现躯体症状和失眠、头痛、心悸、胃痛、食欲下降[4]。

面对社会的变化,竞争的剧烈,人际关系的复杂,人们出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的心理应激,这无疑是增加了人们适应社会的难度。

人们的心理也随之出现大大小小的偏差。

当前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变化都会反映在群众社会心理变化上, 事理性的矛盾冲突最后往往都会转化成心理上的冲突和失衡, 而心理上的冲突和失衡又会反过来推动事态向着不和谐、严重化的方向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2014年春季学期网络教育《专题讲座》------学习报告所选专题《社会和谐与人的内心和谐》——如何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学生姓名_专业年级学习中心报名编号专题教师姓名范军(以上信息必须详细填写)2014 年 6 月 25 日如何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我们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开辟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境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但只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发展动力和发展规律,才使人类的社会和谐理想变成了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论证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了未来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特征,指出了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辩证法,揭示了社会系统内各种要素之间的普遍联系、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的规律,阐明了社会结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表述,指出了未来高级的和谐社会的目标模式。

我们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顺应了人类历史潮流,是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构想与中国实际结合,逐步将其变成社会发展的现实目标和具体措施,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的6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既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发展与稳定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这6个方面的要求既阐明了和谐社会的目标体系,又提出了实现这些目标的基本途径和原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促进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社会主义运动在苏东国家遭受的严重挫折,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曾经是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样板。

但如此强大的国家却出人意料地迅速解体,苏联共产党也丧失了执政地位,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苏联共产党在改革过程中没有处理好社会成员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和谐发展问题,没有把社会公正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到应有的重要位置。

苏共的许多党员和广大工人、农民对其感到绝望,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失去了信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全面现代化的社会。

党的十二大明确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建设战略部署,提出了包括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在内的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

党的十五大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从而使现代化建设格局更加明晰而深入。

进入新世纪,我们党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拓展为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

这不是简单的增加,而是认识上的一大飞跃。

和谐社会的提出,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更加关注社会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和谐、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

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这拓展深化了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格局,进一步充实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为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和处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各种问题提供了新的更完整、更科学的坐标系。

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也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只有认真研究和掌握执政规律,不断完善执政方略,提高执政能力,才能有效地领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体现了我们党执政的本质要求。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强调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强调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贯穿于其中的重要思想,就是要努力实现整个社会各个方面的和谐。

在此基础上,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概括形成“和谐社会”的概念,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要求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并将其作为党需要加强的五大执政能力之一。

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本质的内在要求。

只有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全体人民能够平等友爱、融洽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和谐状态,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目的和要求才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

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方略的新认识,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巩固党执政的基础、实现党执政的任务,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取得的成就世界有目共睹。

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必须认真把握的新趋势新特点:由于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加大,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发展不平衡,城乡矛盾、区域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由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更趋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遇到新的挑战;由于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加强,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新问题,人与社会的矛盾更加突出,等等。

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我们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部署,为我们认识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

世界格局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要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速度加快,各国注重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

从总体上看,这些因素给我国的改革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

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

这是集中全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建设。

强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强调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强调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强调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等,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取得了新的重要的进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凝聚起来,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物质力量,可以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也只有把社会建设搞好了,我们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有广泛的世界意义。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努力使当代人类1/5以上的人口进入和谐状态,这无疑具有世界意义。

我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探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途径,将对当代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理想作出新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