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2 第2课时
长江作业高中语文 第1单元 第2课 故都的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
课时作业(二) 故都的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歧.(zhī)韵一椽.(yuán)
嘶.(sī)叫耗.(hào)子
B.潭柘.(zhè)寺落蕊.(ruǐ)
橄榄.(lǎn) 落寞.(mò)
C.普陀.(tuó)山房檩.(lǐn)
陪衬.(chèn) 夹袄.(ǎo)
D.廿.(niàn)四桥着.(zhuó)衣
混沌.(dùn) 椭.(tuǒ)圆
【解析】A项,“歧”读qí;“椽”读chuán。
【答案】 A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赔衬。
B.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C.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浅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D.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解析】A项,赔—陪;B项,雕—凋;C项,浅—潜。
【答案】 D
3.下列句子的空格处,依次填入哪一项的词语最恰当( )
①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________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________,严厉,________的感触来的。
②秋蝉的________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A.情致幽怨萧瑟衰落
B.情致幽怨萧索衰弱
C.情趣幽远萧索衰弱
D.情趣幽远萧瑟衰落
【解析】情趣:指性情志趣或情调趣味;情致:情趣,兴致。幽怨:隐藏在内心的怨恨;幽远:幽深。萧瑟:形容冷落,凄凉;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衰落:事物由兴盛转
种树郭橐驼传(第2课时)高二语文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顺木之天 致木之性
根舒张 土填平 用旧土 需踏实
顺其自然
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爱护 爱护百姓
勿动勿虑 不顾 不妨碍它生长 不影响它结果
无为 而治
根拳而土易
虽曰爱之,
促尔耕 勖尔植
勤 虑
旦视而暮抚
种 其实害之;治
督尔获
烦 令
害 已去而复顾 树 虽曰忧之,民 早缫而绪
ຫໍສະໝຸດ Baidu树 爪其肤以验
其实仇之。
早织而缕
扰 民
治国要让老百姓休养 生息
贰
思 想 情 感
第一段: (1)本段写什么?
介绍人物身世
(2)介绍身世侧重介绍名字,“驼” 并不雅,为何驼要自称?
(豁达——身残而自信)
凡长安富人为观游及 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所种树, 或移徙, 无不活。
且硕茂, 早实以蕃。
他植者虽
窥伺效慕, 莫能如也。
第二段:郭橐驼种树的特殊技能 1、驼种树本领如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A、际遇 争迎取养; 两种人均能满足;
B、高超——不怕“移徙”; C、他植者莫能如也 2、本段写驼种树本领全面高超,是种树行家, 用了什么方法?
侧面描写
(1)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2)其他种树的人往往怎样做?结果如何? “根拳而土易……观其疏密”
2020语文人教版必修2课时优案2 第2课 故都的秋 Word版含解析
课时优案2
对应学生用书P10
1.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郁达夫的文学活动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的几个重要革命时期,从最初表现青年的苦闷开始,逐渐扩大到反映劳动人民的不幸,以至描写革命风暴的到来。
B.除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之外,去年,浙江省唯一的文学刊物《江南》设立了一个以现代文学大家名字命名的文学奖“郁达夫小说奖”。
C.当年郁达夫要搬到杭州去住,鲁迅就写了一首《阻郁达夫移家杭州》,劝其从湖光山色中走出。
D.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沉淀着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与力量?你是否可以体会到他的追求?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郁达夫的文学活动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的几个重要革命时期”成分残缺,句中缺谓语,应在“文学活动”后加“贯穿了”。
2.模仿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格式,把描绘故都秋景的词语连缀起来,尽量表达出作者(郁达夫)的情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答:
答案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秋草蓝朵残垣。槐蕊心落地,落寞人在故都。
解析《秋思》里,前三句都是由名词组成,最后两句是个主谓宾结构,所以作答时,找到《故都的秋》中的主要意象,然后按照《秋思》格式仿写即可。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郁达夫的一篇《故都的秋》,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北京的秋天那种清、静、悲凉的意蕴。或许,秋天是北京最美的季节。而如今,冬天的北京,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我们很少读到描写北京冬天的文章,但通过网络、电视等渠道,我们对北京的冬天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认识。即使没有生活在北京,也知道那里的冬天是什么样的。从2014年起,北京将治霾作为工作重点,大力改善生活环境。
2020版高中语文课时作业2故都的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课时作业2 故都的秋
一、语言文字应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931年,日本人增田涉第一次见到的郁达夫——“带着腼腆的微笑,很瘦,给人一种纤细柔弱的感觉。谈吐举止都很温柔,是个文人的样子”。他本来就是一介文人,但他与旧式的________、醇酒妇人的文人也有了本质上的区别。旧文人往往是游离于整个社会之外,________、玩弄诗词文章、________于乱世和治世之间,对于社会没有发言权,也不大会公开站出来批评社会的不公、不义,更不敢批评朝廷的是非。身为“五四”一代作家,郁达夫的一生与他生存的时代一再构成冲突,北洋军阀、国民党统治、日本侵略者,都是他批评的对象。即使是他在作品中反复言说的那种病态、苦闷和感伤,也未尝不可以看作不是社会批判的一种特殊方式。
他的知人论世往往都是感性的,归根到底,他就是这样一个文人,一个有骨气、讲________的文人,( )。这一点与古代的文人气节既有相通处,也有不同处,他身上隐约已有现代人格的闪光。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附庸风雅明哲保身苟全性命气质
B.吟风弄月独善其身苟全性命气节
C.吟风弄月明哲保身苟延残喘气质
D.附庸风雅独善其身苟延残喘气节
解析:(1)吟风弄月:旧指文人写作或朗诵以风月等自然景色为题材的作品。现多形容作品空虚无聊。附庸风雅: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装点门面结交文人,参加文化活动。(2)独善其身: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现指只顾自己,不管别人。明哲保身: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现指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3)苟全性命:苟且保全性命。苟延残喘:比喻暂时勉强维持生存。(含贬义)(4)气节:坚持正义,在敌人或压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质。气质:风格、气度。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荷花淀》2课时优秀教学设计附参考资料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荷花淀》2课时
优秀教学设计附参考资料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景物烘托、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的写法。
2、了解白洋淀人民抗日斗争中的生活,学习他们爱国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水生女人等妇女形象的分析。
2、理解景物描写和人物对话的作用。
教学设想:
本文是课内自读课,要求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一般方法,即根据小说的特点,从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和典型人物三要素入手,进而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战争是一个让人思考、让人感悟的名词,它演绎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见证了人性中的正义与邪恶。
列举有关描写战争场面的词语(提问):血肉横飞、血污泪痕、枪林弹雨、硝烟烈火、断壁残垣……
《荷花淀》写于1945年春天,是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记叙的是抗日战争中发生在河北省中部白洋淀(荷花淀)的一场伏击战。但它没有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场景,而是另外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阅读过程中要注意。)
二、作家作品:
孙犁(1913——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与“山药蛋派”(赵树理风格)齐名。
2020语文人教版必修2课时优案2 第13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Word版含解析
课时优案2
对应学生用书P7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正像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的达尔文一样,即历来为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不可估量繁芜丛杂豁然开朗浅尝辄止
B.不可限量杂乱无章茅塞顿开半途而废
C.不可估量杂乱无章茅塞顿开浅尝辄止
D.不可限量繁芜丛杂豁然开朗半途而废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不可限量”形容前程远
大。“不可估量”形容数量大或程度重。此处,是说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和历史科学巨大的损失,主要突出损失之巨大,应使用“不可估量”。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2课时作业:第2课 故都的秋
课时作业2故都的秋
第一课时基础巩固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A.一椽.(yuán)廿.四(niàn)扫.帚(sào)
B.潭柘.寺(zhé)房檩.(lǐn)普陀.山(tuó)
C.平仄.(zè)譬.如(pì)厦.门(Xià)
D.椭.圆(tuǒ)落蕊.(ruǐ)橄.榄(gān)
解析:A项,“椽”应读“chuán”;B项,“柘”应读“zhè”;D项,“橄”应读“gǎn”。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C)
A.我的不远千里
....,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B.在华语乐坛上占有特殊一席的女歌手齐豫即将在北京举办演
唱会,然而在发布会上,齐豫却不能自已
....地泣不成声,因为她宣称这将是自己最后一次举办演唱会。
C.显然,打造“信用政府”和发展“民营经济”这两个热点,
在民众的关怀下不期而遇
....。
D.一个明智的人应当具有一叶知秋
....、举一反三的能力。
解析:A项,不远千里:不以千里为远。形容不怕路途遥远。使用正确。B项,不能自已: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使用正确。C项,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适用于人。此处用错对象,此处是指“信用政府”和“民营经济”惠及民众。D项,一叶知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使用正确。
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
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2课《祝福》教案
提示:1)、“祝福”景象与祥林嫂之死;2)祥林嫂初到鲁镇;3)祥林嫂被卖改嫁;4)祥林嫂再到鲁镇;5)“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文脉图解:
2、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行文线索是什么?采用了怎样的顺序?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
①本文记叙了旧中国一个底层劳动妇女祥林嫂在封建思想毒害之下悲惨的一生。
②从文章的内容看,作者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的。
小说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文章一开始就揭示祥林嫂在一片祝福中死去的结局,形成对比,渲染了浓重的悲剧气氛,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3.课文开头描写鲁镇祝福景象,这样的环境描写暗示了怎样的社会风气?
提示:小说开头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暗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封建思想依旧的现实,揭示了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6.当祥林嫂遇到“我”时一连问了三个问题,其用意是什么?
提示:祥林嫂的人生快要走到尽头,对灵魂的有无产生了莫名的恐慌,她对死后命运的困惑正反映出其精神上的极端痛苦。
这是她对有无魂灵的疑惑。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6.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小说中共有几处关于“祝福”景象的描写?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共有三处。第一处是描写鲁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第二处是描写鲁镇旧历的年底雪天,渲染了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祥林嫂死后的凄凉和“我”的沉痛心情;第三处是结尾,写“我”的感受和鲁镇的祝福景象。年底的“祝福”作为一个时间标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连起来,形成清晰的发展脉络。
2020-2021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2课时作业:考点链接2
考点链接(二)
作业时限:45分钟作业满分:41分
1.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C)
与众多欧西事物的“迁地弗良”不同,文学史这一著述形式进入中国以后,很快便________,而今已经变得枝繁叶茂。欧洲十九世纪兴盛一时的文学史,十九世纪末遭遇了来自审美主义的________;二十世纪中叶,在美国学院占据主流的“新批评”更是公然拒绝文学史;尽管后来随着文学社会学、接受美学、新历史主义等研究路径的展开,文学史一度有复兴之势,但对这一学科进行理论反思的声音,一直________。
A.落地生根置疑不绝如缕
B.入乡随俗质疑若隐若现
C.落地生根质疑不绝如缕
D.入乡随俗置疑若隐若现
解析:落地生根,比喻长期安家落户或切切实实、一心一意地做好所从事的工作。入乡随俗,是指到一个地方,就顺从当地的习俗。这个成语常形容外乡人尊重、适应和主动融入当地风俗文化。本题所给文段说文学史进入中国,如今已经“枝繁叶茂”,用“落地生根”恰当。质疑,提出疑问。置疑,怀疑,多用于否定句。文中不是否定句,用“质疑”正确。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形容形势危急或者声音细微悠长。若隐若现,强调的是模糊、不清楚。文中用“不绝如缕”恰当。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
A.今天参观的石窟造像群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堪称当时的石
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
B.传统文化中的餐桌礼仪是很受重视的,老人常说,看一个人的吃相,往往会暴露他的性格特点和教养情况。
C.在那些父母性格温和、情绪平和的孩子身上,往往笑容更多,幸福感更强,抗挫折能力更突出,看待世界也更加宽容。
福建省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2课故都的秋
学校班级学生完成时间:30分钟
一、基础训练
1.阅读课文后,根据拼音写汉字。
chuán yuàn zhè tuò ruǐ xiāo niàn
一()破屋 ( )吏潭()寺()展落()()索()四桥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譬如细腻椭圆疏疏落落
B. 姿态赏玩岐韵缓慢悠闲
C. 幽远辅满特异颓废色彩
D. 严厉训鸽落寞混混沌沌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是()
A.有人说王半仙能掐会算有一叶知秋
....的本事,其实是被蒙蔽了而不自知。
B.村里那头老黄牛,十足
..有15岁了,过去它一直勤勤恳恳的劳作,所以村民们都很关照它。
C.洪水肆虐使人心惊,但军民一心保家园的一幕幕让人深受感触
..。
D.这宅子的屋檐下结着蛛网,大门板上的油漆早已剥蚀殆尽,只有门口那对落寞
..的石狮子仿佛在诉说昔日的繁华。
4.反复诵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将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欧阳修《秋声赋》(节选))
二、课时达标
(一)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认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课文1、2段将北国之秋和南国的秋进行了对比,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请从课文3-11段中找出有特点的景物和表达作者感受的关键词语填下面的表格。
3.课文第12段对中外写秋的诗文发表议论,有什么作用?
语文:3.9《跑警报》第2课时课件(1)(语文版必修2)
; http://www.linyijialin.com 纸盒 纸箱 彩盒 五金包装 包装设计
uxd07vzu
开了,还多亏了你呢!你又懂事,又能干!唉,这青丫头有你一半就好了。”耿英说:“娘娘,你说啥呀?我哪里有小青姐聪明啊,我 只是一个稀了马哈的粗心丫头呢!”乔氏摇摇头说:“不,她只不过是有一些个看似很机灵的小聪明而已,而你却拥有顾大局,识大体 的大聪明、大智慧啊。不能相比的喽!”耿英却说:“娘娘,您这样说小青姐可不对,她只是被自己心里边的那个‘疯狂的喜欢’给昏 头了呢!小青姐真得很聪明,也很明白事理,说心里话,我很欣赏她呢!”乔氏轻轻地叹了一口气说:“唉,刚才啊,我听到这丫头哭 诉她命苦。我看哪,正如英丫头刚才说的,她的命并不苦,苦的是我啊!她有这个既憨厚又倔强的东伢子爱怜着呢,可我呢?”乔氏再 也忍不住自己的眼泪了。她掏出手绢不断地擦拭着涌流出来的泪水,心酸地说:“丫头她爹去了,我这后半生啊,只能是”耿老爹父子 四人的心里也都酸酸的。耿老爹轻轻地说:“兄弟媳妇你也别太难过了。事已至此,难过没有用啊。你有青丫头呢,还有这诚恳实在的 东伢子。这以后啊,他们多生几个娃娃,你以后的日子不会孤单的!”耿正说:“娘娘,您的年纪还不大呢,幺爹他肯定希望您能过得 很好的。以后啊,你可以留意着找一个”乔氏摇摇头,幽忧地说:“不,不可能的了!”耿英也说:“我哥说得对着哩,幺爹他肯定希 望您过得好!您也别过分伤心了,老话说了,‘凡事都有个定数’哩,谁又能改变了什么!您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因此啊,一定要想 开一些,日子才能过得踏实。人常说啊,老天爷是有眼的,您是天底下最好的人啦!所以啊,肯定会有一个最适合您的好人来陪伴您 的!”懂事的耿直怕乔氏继续伤心哭泣,就拱着身子依偎到了她的怀里,像大人一样说:“娘娘,姐姐说得对,您是天底下最好的人, 就像我娘一样好!我们在家时,我娘经常对我们说:‘人一定要多使好心,多做好事’。娘还说:‘好人终究会得到好报’。放心,您 一定会得到好报的!”乔氏终于破涕为笑了。她紧紧地楼住耿直,在他的额头上亲了一下,笑着对耿老爹说:“耿大哥啊,你就把这个 小儿子给我吧,我可正缺这么一个好伢子呢!”耿老爹也笑了,说:“兄弟媳妇啊,刚才小直子不是说了嘛,我们那里是管姆妈叫‘娘’ 的。他现在不就叫你‘娘娘’吗?还多了一个‘娘’呢!”那天下午,对于倔强钟情的东伢子来说,尽管饱吃了小青的一顿拳头,但这 顿拳头他吃得太舒服,也太高兴了!因为,这个他喜欢至骨头里的丫头,在打得实在太累了的时候,终于接受了他的爱。而无辜的耿正 虽然挨了非常冤枉的一计重拳,但好在东伢子只是打在了他的肩膀上。乔氏将白酒点着了,抓着花苗给他搓擦了几次以后,没几天也就 彻底好了,并没有
2020高中语文 第02课 故都的秋(第0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02课故都的秋(第02课时)
1.解释下列词语。
(1)混混沌沌:
(2)一椽破屋:
(3)一叶知秋:
(4)不能自已:
2.用下列形近字组词
嘶()厮()蓝()篮()萧()箫()
衬()忖()蕊()芯()陀()驼()
3.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运用的正误,在括号中打上“√”或“×”,并说明理由
(1)几场秋风刮过,学校东南角园子里变得疏疏落落的高大树木在枯草的映衬下显得更高了。
理由:__________
(2)作为中国最大的侨乡——广东汕头迎来了新春。走在汕头的大街小巷,到处是张灯结彩欢喜迎新春的热闹景象,年味十足。
理由:__________
(3)一场秋雨过后,山野里顿时出现了一派混混沌沌的清新景象。
理由:__________
(4)回顾中华民族幽远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及深刻厚重的生存智慧,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感到骄傲自豪。
理由:__________
1.(1)混混沌沌:迷糊不清的样子,模糊一片,不分明。(2)一椽破屋:一间破旧的屋子。(3)一叶知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
结果。(4)不能自已:已,停止。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
2.嘶叫/厮打蓝朵/篮球萧索/笙箫衬托/忖度落蕊/芯片普陀/骆驼
3.(1)√(理由:)“疏疏落落”意思是稀疏零落,指在空间或时间上间隔远。符合句中表现秋景的语境。(2)√(理由:)“十足”指成色纯,十分充足。侧重于成分纯,特别充分。常跟信心、干劲、风头、神
气、理由等词语搭配。到处欢喜的热闹景象表明年味充足。符合语境。
高中语文 第2课《故都的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福建省邵武市第七中学高中语文第2课《故都的秋》教案新人教版
必修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感知作家独特的视角,领悟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 分析故都秋景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诵课文,研讨学习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特点
2、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寓的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
2、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必修2散文单元第二篇,它是现代散文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蕴和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适时对作者情况和背景进行介绍,并提示学生诵读,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要注意课文文眼,即“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提纲挈领,笼罩全篇,更要认真领会,循此线索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并要带着美好的感情朗读。朗读要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就像朗读者自己在抒发感情一样。一些优美的语句、精警的段落,最好能熟读成诵。朗读尽量读出作品的“原味”来,尽量与作者的心灵贴近,与作者感情产生共鸣。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对散文这种体裁并不陌生,在初中时已接触过《春》等散文,高中又学过了《荷塘月色》,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学生一般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主要还是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也就是所谓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鉴赏各类散文作品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六国论》PPT课件(第2课时)
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六国灭亡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 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 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另外,战国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由分 裂到统一,符合人们的愿望。秦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期中考作文 近年来,高中学校纷纷开设了“中学生生涯规划”课程。随着生 涯规划课程的推进实施,同学们对此产生了不同的见解。有的说: “人生就得提前规划,生涯规划课程能让我们熟悉高校专业情况 和志愿填报技巧,尽早确定奋斗目标。”有的说:“人生无需过 度未雨绸缪,应当在逐渐认识自我和探索世界的过程中确定人生 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此外,也有其他不同的认识和见解。这引 起了人们的深思。
总结
*议论文写作中,素材具有很多可能性,同样的一则材料可以用 在不同的话题场景中,不同人站在不一样的角度看待这个素材会 得到不同的观点,因此在日常的素材积累中要善于挖掘同一则议 论文素材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死板地将某一素材就固定化运用 在某个写作话题中,应根据自身写作需求广泛思考、灵活运用。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比喻论证: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把土地比作草芥,说明子孙不爱惜土地。
引用论证: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作者在此引用古语,形象说明了割地事秦的严重后果,使自己的 见解更有说服力。
二、从第三段可知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部分运用 了哪种论证手法?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必修2第3章第1节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第2课时课件(79张)
5.习惯命名法: (1)表示。
碳原子数(n)及表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n≤10
甲 乙 丙 丁 _戊__ _己__ _庚__ _辛__ _壬__ _癸__
n>10
相应汉字数字
(2)碳原子个数相同时,用_正__、__异__、__新__来区别。
(3)举例。 C6H14命名为_己__烷__;C18H38命名_十__八__烷__; C4H10的两种分子: CH3CH2CH2CH3命名为_正__丁__烷__;
2.(2019·长春高一检测)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同系物 的是 (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B。同系物是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 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A项,①和③分子式相 同结构不同,二者是同分异构体,错误;B项,①和④都属 于烷烃,分子式不同,在分子组成上相差2个CH2原子团, 因此互称同系物,正确;C项,②是乙醇,③是烷烃,结构 不相似,因此不可能是同系物,错误;D项,②是乙醇,④ 是烷烃,结构不相似,因此不可能是同系物,错误。
【思维诊断】 (1)
的一氯代物有多少种?
的一氯代物有多少种?
提示:1、2。
中的氢原子完全相同,故其一
氯代物只有1种;
中有2种氢原子,即
一氯代物有2种,即
、
。
(2)已知丁烷(C4H10)有正丁烷和异丁烷两种同分异构体。 则C4H9Cl有多少种结构? 提示:4种。因为丁基(-C4H9)有4种,所以C4H9Cl也有4种 结构。
2020高中语文 第01课 荷塘月色(第0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01课荷塘月色(第02课时)
1.文体知识
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物色三动,心亦摇焉。”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2.解释下列词语。
幽僻:
蓊蓊郁郁:
弥望:
袅娜:
脉脉:
风致:
一例:
斑驳:
丰姿:
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弥望:满眼。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一例:一律。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1.课文第7段至结尾主要写故乡江南的古人采莲的活动,你觉得这些内容与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有关系吗?
为什么?
有关系。人心情不好的时候往往想家,想起以往的快乐。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游荷塘时得到了一定的释放,而由荷塘、荷花忆起故乡古代的采莲盛况,则表达了作者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怀念,而这些内容也可以进一步缓解现实造成的苦闷彷徨的心情。
2.作者为什么引《采莲赋》和《西洲曲》?
《采莲赋》是写采莲女的爱情生活,是十分美好的,文中的“嬉游和“有趣”就说明作者的态度——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西洲曲》写采莲女则为的是思恋自己的情人的痛苦的,因而,放在这里,与前面的情景形成对比,借此引出“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自然将思绪拉回到现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郁达夫的儿子郁义认为,父亲由于天生的气质和接受中西教育,加上处 于近代中国风雷激荡的时代,造就了他成为一个主张抒发个性的启蒙作家, 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一个始终如一的爱国者。他说,父亲是一个有明显 优点也有明显缺点的人,他很爱国,对朋友也很热心,但做人处事过于感 情冲动。他不是圣人,而是一个文化人,郁义希望文化界不要美化他,也 不要丑化他。有人常常片面夸大郁达夫消极浪漫的一面;其实,他的浪漫 无非是喝酒打麻将以及与各种女性交往而已,他对身世飘零的女性一向持 同情态度。
我的见解:(1)自然季节、性格特质对作者文中流露的情感有影响。秋天草 木凋零,本身就能引起文人的悲凉之感,再加上郁达夫本身的性格就属于 忧郁型的,更加重了这种情绪。(2)社会原因也会影响到作者的写作。20世 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为了躲避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威 胁,郁达夫从上海迁居杭州,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 可以说《故都的秋》中的那种落寞、悲凉之情也是社会生活在郁达夫心中 投影的折射。
……
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 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 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 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 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 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 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 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 提出了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 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 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哪里见过 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
(示例2)这是作者写的一曲悲秋的歌。文章总的感情基调是用深沉的忧思和 落寞的悲凉来写秋的。虽然文中有些语句直接表达出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 深深向往和眷恋之情,那他为什么用这么不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这和当 时的时代背景,还有作者本人特有的忧郁气质有关。
5. “自古逢秋悲寂寥”,那么如何理解郁达夫独有的落寞、悲凉?
3.这篇文章的结尾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请说一下它的妙处。
我的见解:作者这样的收笔,就如同一条舒缓的小溪,经过长久的蓄积, 达到了喷涌而出的飞瀑之势,炽热的感情如波浪滔滔的万里江河奔涌而出, 情感的潮水势不可挡地奔腾而出,作者愿以生命为代价,换得北国之秋的 长在。这是何等的眷恋!何等的激情!仿佛我们眼前站立着这位沉醉于故 都之秋的率真而感伤的主人公。
wenku.baidu.com
4.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 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 黄犬之与骆驼。
5.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 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文章不只写景,还把景与人结合来写,使景随之有了神韵。
1. 郁达夫三岁丧父,两次婚变,两次丧子,这些人生巨变造就了郁达夫忧 郁的性格,这种忧郁的性格又潜在地影响着他的写作。郁达夫是1945年被 日本宪兵杀害的(1985年9月27日,新华社报道: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被日 本宪兵杀害之事已从日本学者铃木正夫收集的第一手资料得到证实)。抗战
洪波涌起
课内动脑
1.第四段,阅读“像花而又不是花……柔软的触觉”几句,这几句的景物 描写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我的见解: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 上去,写触觉感受。写触觉,更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这里寂静无人,斯 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作者的心境,此时大约 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明月的别《枝观惊鹊沧海》描写秋的清四风句半夜诗鸣是蝉: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草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课外认真
西溪的晴雨
郁达夫
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 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 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 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 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 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 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
一、文本名句
1.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 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 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3.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地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 像样。
从留下下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 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 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 匆地别了。
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 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 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 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 应了,签诗的语文,是《鄘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作“期我乎桑中, 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新课标导学
语文
必修② ·人教版
第一单元
2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第二课时 素质提升
1
课前预习
2
课内动脑
3
课外认真
课前预习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混混dùn dùn( 沌沌) tuǒ( )圆 tuí(
椭
2.理解性默写。
niàn( )废
颓
廿) 四 桥
pì( 譬 )如
(1)辛弃疾的《西湖》以动衬静的两句诗是:
二、写秋色的名句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东汉·曹操《观沧海》)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唐·李峤《风》) 3.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4.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唐·刘禹锡《秋词》) 5.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唐·刘禹锡《望洞庭》) 6.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杜牧《秋夕》) 7.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南唐·李煜《虞美人》) 8.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宋·辛弃疾《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多年,应该对大日本帝国有感情……郁达夫听后未发一言,只冷冷地摇了 摇头。日寇在劝说无果的情况下端起了枪,郁达夫的脸上未显出丝毫的惊 慌。他淡淡地一笑,神情潇洒而自然,他的目光越过了眼前的高山大河, 他的正前方是他的祖国,是生他养他的富春江。
2.郁达夫的好友刘海粟先生的忘年交关山笛在郁达夫被害十周年时写下了 诗歌纪念,称赞的正是郁达夫的爱国情怀和赤子之心。
4.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说法:有人认为是悲秋,也有人认为 是颂秋。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我的见解:(示例1)这是作者写的一曲秋的颂歌。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开头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 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还有最后的“秋天,这北国 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 一的零头”这些句子里感受到。这些句子都直接表达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 深深向往和眷恋之情。
斑白犹存稚子心,人间名利一尘轻。今朝痛觉诗人梦,血奠神州头作樽。
3.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 柱。”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 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并曾赴台儿庄劳军。1938年 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国活动,星洲沦陷后流亡 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 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
…… 一九三五年十月二十二日
(节选自《西溪的晴雨》)
【名师点评】本文作者写出了西湖边的西溪的野趣,也捕捉到西溪晴雨变 化中的美的特点。 作者由源宁游西湖失望写起,写西溪的野趣、游古墓的 霉气与恐怖,再写摇船少女的劳动及与老龙夫妇游西溪秋雪庵。作者是在 写人,也是在写情和景。作者将景与人、情结合起来写,突出了人、情的 变化。另外,作者善于从天气的变化中抓住山水景物刹那间出现的神采, 突出山水的特点。作者笔下的山水景色都是活的,都赋予了它们以生命。
2.在北国秋雨图中,作者特意加入了雨中“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 在?
我的见解:在一阵秋雨过后,两个都市闲人就从故都的秋景中走出来了, 眉目已被忽略,但却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从他们那“咬着烟管” 的举止里,那“缓慢悠闲”的声调中,我们不难品出一个“闲”字来。那 是一份闲适,一份潇洒,从那简短的对话中,便开始了感情和心绪的交流。 作者正是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用这落寞和感 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
爆发后,郁达夫来到新加坡,后又辗转来到苏门答腊,郁达夫利用职务之
便,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印尼群众和华侨,后郁达夫替一被日本兵暴打
的人交涉,被日本兵逮捕。纪实影片《郁达夫先生》影片末尾,当侵华日 军知道他们随手抓来的翻译竟是郁达夫先生时,他们吃了一惊。
但当时日本已经战败,于是他们很委婉地对郁达夫说:最好是随他们回日 本,他们并不想伤害郁达夫——因为郁达夫是名人,而且也在日本生活了好
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带了电筒,但在下 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 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 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
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 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 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 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荫的斜平海上; 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 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 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 或秋的半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