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2011年十三个三农“一号文件”权威解读
一号文件变迁
一号文件变迁作者:肖隆平来源:《财经国家周刊》2018年第04期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是新时代谋划乡村振兴的重要顶层设计,也是2018年开年中央送出的一份“惠农超级大礼包”,释放重磅信号。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郑风田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一号文件作为中央“三农”工作的思路体现,从上世纪80年代5份针对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具体工作的推动,到新世纪后14份文件从关注粮食生产,逐渐转到关注乡村振兴这样的“三农”整体发展,“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
”“三农”问题在改革开放初期即是“重中之重”,中央在1982年~1986年连续5年发布以此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对亟需推动的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做出具体部署。
中国农业经济法研究会副会长、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王景新说,上世纪80年代,中央一号文件让各界充满期待。
因为人们希望一号文件能为开展“三农”工作突破更多藩篱。
1982年1月,中央首次发布“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对当时快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同时还强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得到中央认可和推广的联产承包制产生了很大的化学效应。
198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中国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现在,方向已经明确,道路已经开通,群众正在前进。
”在1982年之后,中央一号文件就“放活农村工商业”、“疏通流通渠道,以竞争促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取消统购统销”、“增加农业投入,调整工农城乡关系”等进行工作部署,助推中国农村发展持续释放活力。
“三农”工作基本框架形成后,改革开放的突破重点转向城市。
一直到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回归农业。
近十年中央一号文件要点一览
近十年中央一号文件要点一览
近十年来,中央一号文件作为我国的重要指导性法规,不断推出一
系列政策措施,引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下面是近十年中央一号文
件的要点一览:
2011年:加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加大农民收入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力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12年:推进“三农”(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
建立现代农业产
业体系,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加快财税、金融、土地等改革,推动市
场化、法治化、国际化。
2014年:打赢脱贫攻坚战。
建立健全贫困人口退出机制,加强扶贫项
目和政策的执行力度。
2015年:破除行政垄断,促进公平竞争。
推进市场准入、经营自由化,促进优胜劣汰,强化市场监管。
2016年: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
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
等新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升国家竞争力。
2017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绿色发展,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018年: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加强民营企业市场准入,优化营商环境,增强民营企业活力和动力。
2019年:推进高质量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经
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2020年: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全力保护民生,扶持企业发展,稳
定经济基本盘,加强全球合作,战胜疫情。
三农问题
三农特点
适度“三农”问题的合理性
‚三农‛问题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在适 度的范围内存在城乡差距是必要的,是对 经济社会发展有积极作用的。 如果过度的人为消灭城乡差别,大搞平均 主义,就会挫伤高智能或高效率劳动者的 积极性,不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缺少有力 的拉动,而且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将会停 滞或倒退。
历史沿革
改革期 (1980 -1985 年)
1970 年代末 1980 年代初,以安徽小岗村民的改革抉择为利剑, 斩断了长期制约农业发展的制度绳索,并在英明领导的宽容和支 持下取得了成功。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 ‚一号文件‛,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并对 当年和此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 1983年1月,《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颁布。 从理论上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 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 展‛。 1984年1月1日,发出了《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 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期。 1985年1月,是《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 1986年1月1日,是《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肯 定了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必须继续贯彻执行。 五个一号文件‛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极大地解放 了长期被束缚的农业生产力,农业进入了历史上少有的繁荣期。
背景引入
引发问题的背景
从历史角度看, 发达国家在早期工业化与城镇化阶段, 也曾经走出一条所谓 ‚经典‛ 的发展道路, 即在工业 与城市发展的同时,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顺利转移, 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发展。 从中国情况看, 建国后经济发展的重心明显偏向重工业, 由于重工业的载体是城市, 因而经济重心也在城市。重 工业资金投入主要来源之一就是农业资金数量的积累。 农业提供的资金积累主要来自税收、 工农业产品剪刀差、 农民储蓄三个方面。 相反, 农业与农村的发展却受到资金制约, 乡村人口 转移受到户口的严格限制, 形成农村与城市两个基本隔 离的经济系统。 这是引发中国三农问题的背景原因。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要点回顾(1982—2011)一、上世纪八十年代5个1号文件的政策框架(1982-1986)(一) 1982年1号文件解决的是联产承包制的性质问题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1981年12月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即第1个1号文件)。
1、内容:文件对农业生产责任制,改善农村商品流通,农业科学技术,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生产条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政策问题作了规定。
强调我国农业必须坚持两个长期不变:社会主义集体的道路、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长期不变;集体经济要建立生产责任制长期不变。
2、特点:文件不但肯定了联产承包制,认为包工、包产、包干,主要是体现劳动成果分配的不同方法,而且从理论上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3、意义:文件影响深远。
由于联产承包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
联产承包制越来越成为全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
(二) 1983年1号文件解决的是人民公社体制改革问题1983年1月2日中共中央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即第2个1号文件)。
1、内容:文件对实现农业发展目标,改进农村生产结构,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发展合作经济,改革人民公社体制,搞活商品流通,广辟流通渠道,农业技术改造,广辟农村建设资金来源,建立商品生产基地,加快边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等方面的政策问题作了规定。
文件指出,家庭经营是合作经济中一个经营层次,是一种新型的家庭经济。
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既可适应当前手工劳动为主的状况和农业生产的特点,又能适应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2、特点:文件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人民公社体制改革问题。
文件指出,人民公社的体制,要从两方面进行改革。
这就是,实行生产责任制,特别是联产承包制;实行政社分设。
这就把农村从上层建筑的改革提到了议事日程。
从新世纪9个中央一号文件看“三农”发展
度 化 、规范化。2 0 0 5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3 2 5 5 元 ,扣除物价因 2 0 0 8 年 中央一号文件 中对 “ 三农”的投入是三个 “ 明显 素实际增长 6 . 2 %,这是 1 9 9 7 年 以来的第二个高 增幅年份 ,农 高于上年” ,即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 年 ,国家 固 民收入增长多年低速徘徊 的局面得到改变 。2 O 0 6 年中央一号 定资产投资用 于农村的增量要 明显高于上 年 ,政府土地 出让 文件 提 出 “ 稳 定 、完善 、强化对 农业 和农 民 的直接 补 贴政 收入用于 农村建设 的增量 要明显高 于上年 。2 0 0 8 年 “ 三 农” 策” ,尤其 是提 出 “ 在全 国范 围取消 农业 税 ” ,终结 了 延续 投入 5 9 5 5 亿元 ,比上 年增加 1 6 3 7 亿 元 ,增长 3 7 . 9 9 6 。在支农 2 6 0 0 多年 的农 民种 田交税 的历史 。2 ( Z X Z ) 6 年农 民人 均纯 收入 投 入力度不断加 大的同时 ,投入 政策更加 完善 ,投入机制 更 3 5 8 7 元 ,扣除价格 因素实际增长 7 4 %。 加 灵活 ,投入重 点更加突 出,效果更加显著 。 . 2 . 农 民持续增收 3 . 三个 “ 大幅度” 2 0 0 7年 中央 一号 文件 提出 “ 健全 农业 支持 补贴 制度 ” , 2 0 0 9 年 中央一 号文 件对 于增加 “ 三农 ”投入 ,提 出了三 逐步形成 目标 清晰 、受益直 接 、类型多样 、操 作简便的农业 个 “ 大幅度 ” ,即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 建设和社 会 补贴制度 。当年农 民人均纯收入 4 1 4 0元 ,扣除物价 因素实 际 事 业发展的投 入 ,大幅度提高政 府土地 出让 收益 、耕地 占用 增长 9 5 %,是 1 9 8 5 年之后增幅最大的一年 。2 ( X ) 8 年 中央一号 税 新增收入用 于农业的 比例 ,大幅度增加对 中西部地 区农 村 文件提出 “ 巩固 、完善 、强化强农惠农政策 ” 。当年农 民人均
专家点评中央一号文件中央一号文件锁定农业、农村、农民
专家点评中央一号文件中央一号文件锁定农业、农村、农民权威解读、唐:温暖农民心。
就在农民欢庆丰收、迎接xx春天的时候,连续第七个‘一号文件’—《中共xx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在xx世纪出版(37.78,-1.97,-4.96%)。
好消息传遍了整个国家和村庄。
冬天的脚步渐渐远去,一号文件像春风一样温暖着亿万农民的心。
连续六个一号文件之后,每年都有xx政策,每年都送一个‘大礼包’。
支农力度不断加大,惠农效益不断扩大,创造了多年来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难得的良好局面。
今年一号文件有哪些xx亮点?“三农”工作有哪些xx举措?9亿农民将获得哪些xx利益?日前,记者采访了xx农村工作小组和中国农办负责同志。
连续7个“一号文件”锁定“三农”,传达了什么政策信息?2004年至2009年,xx先后出台六个一号文件,指导“三农”工作。
强农惠农政策的力度、力度和突破都是前所未有的。
近年来,“御粮税”免除,补贴连年增加,农业连年增产,农民收入连年增加,农村形势持续好转。
在这种情况下,七号文件继续锁定‘三农’的是什么政策信息?多年来,一号文件成为公认的政策风向标,聚焦三农,充分体现了xxx和国务院把三农工作放在首位的坚定决心。
每年这个时候,亿万农民都在等待和期待!xx农村工作小组副组长、中国农业办公室主任陈锡文笑着回答了我们的提问。
一号文件每年都发,但针对性不同。
今年的一号文件非常重要,不仅对“三农”工作至关重要,对全局工作也至关重要陈锡文介绍了今年文件的三个重要背景。
首先,‘三农’正在改善,在大局中占据主动。
经过去年的困难,从上到下各方面都对这篇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和高度的认可。
经过艰苦努力,去年农产品(14.98,-0.50,-3.23%)供应充足,市场价格基本稳定,为我国经济早日恢复和实现“八保”目标发挥了基础性支撑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也是xxx和国务院多年来重视农业的结果。
中央一号文件全文解读十大要点
中央一号文件全文解读十大要点主要内容包括: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指导。
要点内容如下:1、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互促共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2、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着力强化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
3、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大力推进育繁推一体化,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保障国家种业安全。
深入推进种业领域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探索成果权益分享、转移转化和科研人员分类管理机制。
实施现代种业建设工程和种业自主创新重大工程。
4、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把农田水利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到2020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亿亩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
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5、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加快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到2020年农兽药残留限量指标基本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接轨。
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实行严格的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
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实施兽用抗菌药治理行动。
创建优质农产品(13.94,0.10,0.72%)和食品品牌。
6、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2013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2012年: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2011年: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0年: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2009年: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2008年: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2007年: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年: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2004年: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建设资金,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建设步伐,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
中央一号文件全文,解读中央一号文件
中央一号文件全文,解读中央一号文件“天花板”和“地板”双重制约,倒逼农业供给侧改革刚刚发布的《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一号文件”)指出,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十二五”时期,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
“十二五”期间,我国粮食生产连跨两个千亿斤台阶,连续3年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标志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农民收入年均增长9.5%,连续6年实现“两个高于”,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到2.9∶1以下,农民生活显著改善。
好的形势遮不住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挑战。
当前,农业生产受到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压顶和生产成本“地板”抬升的双重制约,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生产成本过高、资源错配及透支利用等突出问题,是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集中显现。
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就必须在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上着力,核心是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生产,优化资源配置,扩大有效供给,增加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真正形成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体系。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农业发展难题、推动农业闯关过坎的关键举措,是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抓住了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牛鼻子”。
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产品供求由低水平平衡向高水平平衡的跃升,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突出抓好“六大任务”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生产力调整和生产关系变革,当前要突出抓好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降成本、去库存、补短板六项重点任务。
调结构,就是优化农业生产的品种结构,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合理开发各类农业资源,统筹粮经饲发展,大力发展肉蛋奶鱼、果菜菌茶等,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生产,为消费者提供品种多样的产品供给。
解读“三农”问题
解读三农问题一、认知“三农”什么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人这三个问题。
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偏重点不一,必需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何谓农人?具有农业户口而不具有城市户口的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只要户口在农村就是农人”。
农村居民是指居住在农村地域的人口,而不单单指从事农业劳动人口。
农人问题是“三农问题”之首“中国的根本问题是农人问题。
”农人发展关系农业、农村的稳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是农人生活、生产之地;作为农业生产者和农村居住者,是我国人口最多,占总人口比例最大的群体,他们的问题解决不好,直接影响到农业的进步和农村的稳定。
农业问题,主如果农业产业化的问题。
目前突出表现为农业基础地位薄弱。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
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不同。
农人问题,目前突出表现为农人增收问题。
二、“三农”问题现状及分析一、农业问题:主如果规模小,结构不合理,市场化程度极低,经济效益低下。
二、农村问题:主如果长期城乡二元结构是农村社会发展严重不足,现代文明功效难以进农村寻常百姓家,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尤其突出。
3、农人问题:主如果农人就业和农人增收问题,这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
4、“三农”中存在的问题(1)农村小规模的分散经营方式造成农业效益低,从而使农人收入低下。
(2)农业人口过量、素质太低。
我国“三农”问题最深刻的本源在于过量的农村人口与过少的农业资源之间的尖锐矛盾。
(3)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约了农人的自由流动。
城乡二元结组成因:①由于城市承载力低,资源稀缺,工作职位有限,粮食需要配给,客观上要求有必然数量的人口固定在土地上,从事农业劳动。
②户籍制度将人口分为农业和非农业两类。
现实情况促使修宪,以法律形式将城乡二元结构固定下来。
(4)不合理的土地制度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
解读中央一号文件:依靠城镇化打开三农新局
提要:从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到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有一个词得到了一以贯之的强调,那就是“城镇化”。
纵观这一系列决策走向,当我们也站在决策者的宏观高度,不难发现,“城镇化”不仅成为在全球经济危机大背景下有效扩展国内需求、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得力手段,更是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的“三农”问题的一剂良药。
从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到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有一个词得到了一以贯之的强调,那就是“城镇化”。
纵观这一系列决策走向,当我们也站在决策者的宏观高度,不难发现,“城镇化”不仅成为在全球经济危机大背景下有效扩展国内需求、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得力手段,更是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的“三农”问题的一剂良药。
七年来,中央一号文件持续涉农,然而最终人们却发现,解决“三农”问题的金钥匙并不在“三农”本身,而在于城镇,在于由农村到城镇的这个过程,也就是——“城镇化”。
继上世纪八十年代“五个一号文件”助推我国农村改革之后,在新世纪,中央连续推出七个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不断推出强农惠农政策,有效促进了我国农业发展、农村改善与农民增收。
城乡统筹城镇化:从“三农”外部解决“三农”问题与过去几年里促进农民增加收入(2004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05年)、新农村建设(2006年)、发展现代农业(2007年)、加强农业基础建设(2008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2009年)等主题不同,今年的“一号文件”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题,着重强调了城镇化对于“三农”问题的意义,这表明“三农”问题已经不局限在农业、农民、农村内部来解决。
“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解决农村中大量剩余人口的转移接纳问题,而这仅靠建设新农村是不行的。
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大型城市,造成城市负荷超载,给城市的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而户籍的限制,更是将农民工的根牢牢系在农村,让这一亿多人的群体无法共享城市繁荣。
中央一号文件历史性解读
龙源期刊网
中央一号文件历史性解读
作者: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2010年第04期
1月31日,新华社受权播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连续第七个以“三农”为内容的中央一号文件。
追溯历史,人们自然会想到26年前的一幕:1984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热烈庆祝建国35周年盛大游行中,当农民游行队伍高抬“联产承包好”五个大字的巨幅标语牌走过检阅台时,广场上顿时欢呼起来,人们齐声高喊:中央一号文件好!
1982年到1986年,中央连续5年出台“三农”的一号文件。
几千年温饱不保的中国农民,在历史的一瞬间,越过了贫困。
时隔18年后的2004年,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又回来了,而且一发就是连续7年。
改革开放初期的5个一号文件,对中国农村改革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1982年,第一个涉农一号文件出台前,中央高层进行了怎样的争论?为什么中间有18年时间没有下发“三农”的一号文件?2004年至今的7个一号文件向农民传递了怎样的信息?
请看《财经国家周刊》对中央一号文件的历史性解读。
一、中共中央有关“三农”的若干一号文件(1982年-2015年)
一、中共中央有关“三农”的若干一号文件(1982年-2015年)(一)中共中央在改革开放初期发布的关于“三农”问题一号文件(1982年-1986年)1、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
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同时还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2、1983年1月,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颁布。
从理论上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3、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个“一号文件”。
文件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的项目,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
4、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即第四个“一号文件”。
取消了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
5、1986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即第五个“一号文件”。
文件肯定了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必须继续贯彻执行。
(二)新时期有关“三农”的若干一号文件(2004年-2012年)1、2004年1月,针对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缓慢的情况,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第六个“一号文件”。
文件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2、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即第七个“一号文件”。
一号文件
一号文件原指中共中央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
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三农主题的一号文件,在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有名词——“五个一号文件”。
2004年起中央又连续11年发布关注三农的一号文件。
2004年——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要点回顾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发布,一号文件连续第十一年聚焦“三农”。
2004年——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要点回顾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解放思想,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新一轮农村改革,针对的病根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瞄准的目标是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把握的要义是城乡统筹联动,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驱动力度,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大好形势。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改善设施装备条件,不断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等。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合理开发水能资源;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等。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2010年是改革开放31周年,当我们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回眸时看到,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这是党的十七大以来第7个关注“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2个中央一号文件。
在这一系列中央一号文件指引下,30年来农村改革高潮迭起。
在不同的年代背景下,十一个中央一号文件各有侧重,准确把握保护农民物质利益、尊重农民民主权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改革主线,加速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历史进程,共同奏响了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的气势磅礴的主旋律,是我国城乡社会走向和谐发展、致力于共同繁荣的时代最强音。
1982—1986:谱写中国改革进程的五个辉煌篇章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事业,发端于农村。
研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能不研究农村改革,不能不知道一个专用名词——“五个一号文件”。
第一个“五个一号文件”是指从1982年到1986年,党中央制定和颁布的关于农村工作的五份文件。
这五个一号文件,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指导中国农村改革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对实现农村改革率先突破、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深深地印在亿万中国农民的心坎。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总结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农村改革,进一步放宽了农村政策,肯定了“双包”(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制。
1983年1月,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颁布。
文件从理论上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文件要求全面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
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个一号文件,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期。
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
文件使农民吃了“长效定心丸”。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水利纳入国家基础建设优先领域2011-02-01 | 作者:|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大中小】【打印】【关闭】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1月29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
文件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定位,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新政策、新举措。
文件分八个部分共30条,包括: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定位;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
文件提出,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
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
各级财政对水利的投入总量和增量要有明显提高。
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资金。
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山洪地质灾害防治要坚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抓紧完善专群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加快实施防灾避让和重点治理。
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央关注三农的第八个一号文件。
也是新中国成立62年以来中央文件首次全面部署水利工作。
新战略定位: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不是就农说农、就水利说水利,而是立足国情水情变化,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出发,明确了新时期的水利发展战略定位,强调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文件第一次全面深刻阐述水利在现代农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次鲜明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这些都是文件的突出亮点。
文件进一步强调了水利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3个把”的基本思路: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
深度解读2011年中央1号文件
深度解读2011年中央1号文件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新世纪以来中央关注“三农”的第8个“一号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央文件首次对水利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水利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水进行控制、调节、治导、开发、管理和保护,以防治水旱灾害,并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各项事业和活动。
目前,我国水资源形势深刻变化,水安全状况日趋严峻,水利对全局影响更为重大,地位更加凸显。
《决定》系统地阐述了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全面部署了水利建设的重点任务,明确提出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强调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制定出台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调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
《决定》还科学地界定了新形势下水资源的重要作用和水利的战略地位,提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
解读之一战略地位重视水利建设确保战略地位首先,水利是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屏障。
防洪保安历来是治国安邦之要。
经济越发展,财富越丰裕,社会越进步,越需要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始终绷紧防洪保安的弦。
其次,水利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
水是支撑经济活动的基础性资源。
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迅猛增长,水资源短缺日益加剧,成为许多地方发展的瓶颈制约。
第三,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水利兴,五谷丰。
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关键是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改变靠天吃饭局面,根本是兴修水利。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绝不能单靠风调雨顺,根本出路在于大兴水利强基础,提高抵御自然风险、旱涝保收的能力。
第四,水是生态安全的源头保障。
水是生命之源,水秀才能山青。
生态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水的问题,有的是少雨缺水带来的,有的是水土流失造成的,有的是水质污染引发的。
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十个“一号文件”
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事业,发端于农村。
改革开放30年,围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包括10个中央“一号文件”。
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央农村工作文件准确把握保护农民物质利益、尊重农民民主权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改革主线,加速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历史进程。
踏着30年改革开放的路途而来,站在一个崭新的历史起跑线上,回顾这10个“一号文件”,对于农村改革发展的政策轨迹和未来走向有着重要意义与深远影响。
1982年: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1978年冬天,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悄悄地签订了“包产到户”的“契约”,由此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序幕的一角。
发轫于农村的改革,迅速以不可阻挡的磅礴之势推向全国。
30年间,神州大地的广袤乡村经历了历史性的变革,9亿农民迈进了富裕文明的新时代。
时间:1982年1月1日重要意义:进一步放宽了农村政策,肯定了“双包”(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制1983年: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颁布1983年的一号文件就解放多了,很明确提出联产承包不仅在贫困地区,偏远山区可以搞,别的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并不是不可以搞,同时强调,联产承包不一定都包到户,有的愿意包到组,有的愿意实行专业承包都是可以的,可以百花齐放。
到了1984年,第三个一号文件那就非常明确提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合作制理论在中国的最先实践。
时间:1983年1月重要意义:全面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1984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1984年“一号文件”,中央开始规范家庭承包的政策,明确提出承包到户的家庭承包期可以延长到15年。
1985年“一号文件”开始研究概括总结农村改革的重要经验。
农村改革最基本的内容是确立家庭承包,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农业生产的结构,国家对生产对经营者应当进行从过去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的调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等,这些基本经验其实到1984年在农村已经基本形成。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
历年中央“三农”一号文件回顾“中央一号文件”原指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该文件在全年工作中具有性和指导性的地位。
一号文件中提到的问题是中央全年需要重点解决,也是当前国家亟需解决的问题,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
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在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有名词——“五个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
2004年至2015年又连续十二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1.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名为《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同时还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2、1983年1月,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通知》出台。
从理论上说明了“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文件就农村发展多种经营、商品生产等问题提出了“两个转化”、“三个一点”的新政策。
即促进农业从自给自足经济向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党和政府各部门、各级领导干部都应力求做到:思想更解放一点,改革更大胆一点,工作更扎实一点,保证“两个转化”加快速度进行下去。
3、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个一号文件。
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期。
为鼓励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资,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项目,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的产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允许农村社会资金自由流动,允许农民经商,发展社队企业。
此后,中国农村出现了一个新名词:“乡镇企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权威解读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为了我们的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新华网北京1月29日电(记者姚润丰林艳兴)29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是新世纪以来中央关注‚三农‛的第八个‚一号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央文件首次对水利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第一时间连线国家有关部委负责人和专家学者,权威解读‚一号文件‛的‚水利亮点‛。
新战略定位:‚国家安全‛‚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一号文件指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
水利部部长陈雷说,这是第一次在我们党的重要文件中鲜明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
首次提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粮食安全:将有更可靠的‚水利保障‛‚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力争通过5年至10年的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基本完成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说,2010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10982亿斤,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粮食产量‚七连增‛。
总体而言,我国粮食总产量略大于消费量,但在品种和地区分布仍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衡。
大兴农田水利建设,有利于增加灌溉面积,增加播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粮食产区中心分布就已经从南方转移到了北方,但新兴粮食主产区的农田水利又没有及时跟上,加强这些地方的农田水利建设,将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生产1斤小麦,需要耗水1000斤。
‛陈锡文说,在我国三大作物中,即使是小麦这样耗水最少的品种,至少要灌水4次,每次每亩约需水100立方米,而其平均亩产只有400公斤。
‚显然,要确保粮食安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农业生产提供足够的水源,至关重要。
‛水利建设:10年将投4万亿元公共财政如何确保水利投入?一号文件提出,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
陈锡文说,2010年我国水利投资是2000亿元,高出一倍就是4000亿元,未来10年的水利投资将达到4万亿元。
按照目前财政收入的增长态势,只要统一加快水利改革思想认识,未来实现上述目标是可以达到的。
一号文件还提出,各级财政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要有明显提高,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资金,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充分发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土地整治资金的综合效益。
‚按照目前全国每年土地出让金收益算,10%就是700亿元左右,这是水利投入的一大来源。
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其他就要靠各级财政投入、金融支持,并广泛吸取社会资金投资水利。
‛陈锡文说。
根治水患:2020年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一号文件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重点城市和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抗旱能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显示,2010年,全国有437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洪涝导致全国受灾人口达2.1亿。
一边是洪涝,一边是干旱。
2010年我国重旱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南和内蒙古中部等地,受旱面积占全国的九成以上。
特别是西南地区受旱时间长达半年之久,历史罕见,受旱面积一度超过1亿亩。
中国农科院研究员李茂松说,近年来极端气候正日益频繁地发生。
建立完善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有利于告别过去‚头痛医头‛、‚临阵磨枪‛的灾害应对思维,根本上减少灾害发生,减轻灾害影响。
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凸显‚最严格‛‚中国耕地资源稀缺已众所周知,但实际上我国水资源与其相比更加稀缺,却少为人知。
一号文件明确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就是要全社会像重视18亿亩耕地一样,重视水资源保护和管理。
‛陈锡文说。
文件提出,到2020年全国年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城乡供水保证率显著提高,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降低,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
为实现上述目标,文件划定‚三条红线‛,一是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二是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三是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
一号文件还明确,县级以上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
‚没有这样的限制是绝对不行的。
‛唐仁建说,与之相应,就是要建立三种制度,包括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
陈雷表示,2011年水利部将在重点流域和区域率先划定三条红线,在用水总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江河湖泊水功能区达标率方面提出量化指标。
水价改革:促进水节约减轻低收入群体负担一号文件提出要积极推进水价改革。
工业和服务业用水要逐步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制度,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
合理调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稳步推进阶梯式水价制度。
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探索实行农民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
2010中央一号文件知识点什么是中央一号文件‚中央一号文件‛原指中共中央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该文件在国家全年工作中具有纲领性和指导性的地位。
一号文件中提到的问题是中央全年需要重点解决,也是当前国家亟须解决的问题,因此‚三农‛问题就是目前我国亟须解决的问题,因此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
2004年至2010年又连续七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文件出台背景: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发布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的贡献。
下面从以下几方面解读‚一号文件‛:一、不断增加‚三农‛投入要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长幅度都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二、资源要素向农村配臵。
各部门各行业要主动服务‚三农‛,在制定规划、安排项目、增加资金时切实向农村倾斜。
大中城市要发挥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开展与乡村结对帮扶,参与农村产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
三、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和市场调控制度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
增加良种补贴,进一步增加农机具购臵补贴,扩大补贴种类,把牧业、林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纳入补贴范围。
四、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加大家电、汽车、摩托车等下乡实施力度,大幅度提高家电下乡产品最高限价,大力发展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支持商贸、邮政等企业向农村延伸服务五、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村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
六、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加快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补助资金,提高产粮大县人均财力水平。
大力发展油料生产,支持优势产区发展棉花、糖料生产。
七、推进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快园艺作物生产设施化、畜禽水产养殖规模化。
开展标准化创建活动,推进畜禽养殖加工一体化,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八、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要把水利建设放在重要位臵。
继续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逐步推进重点中小河流治理。
加快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搞好蓄滞洪区建设和山洪灾害防治。
九、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要求,加快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
重视耕地质量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安排中长期政策性贷款,支持农田排灌、土地整治十、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切实把农业科技的重点放在良种培育上,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体系建设。
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新品种。
十一、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统筹制定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规划,支持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
加快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逐步拓展交易品种,鼓励生产经营者运用期货交易机制规避市场风险。
十二、构筑牢固的生态安全屏障提高中央财政对属集体林的国家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
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启动森林经营工程,大力增加森林碳汇,加大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力度十三、努力促进农民就业创业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务工技能培训,增强农民科学种田和就业创业能力。
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
十四、提高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水平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好教师培训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
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十五、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政府补助标准和保障水平。
落实和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
搞好农村养老院建设,加大对农村残疾人生产扶助和生活救助力度。
十六、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引导,改变农村面貌。
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入,推进农村电力体制改革,推进城乡客运交通一体化,推进农村危房等定居工程改造十七、继续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坚持农村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投入力度,因地制宜加大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以工代赈等各项扶贫工作力度,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十八、完善农村经营制度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和政策,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范围,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十九、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建立保护补偿机制,加快划定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