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徐志摩的再认识

合集下载

关于徐志摩的介绍

关于徐志摩的介绍
1921年由于狄更生的介绍和推荐,徐志摩以特别生的资格进了康桥大学(现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开始创作新诗。
1921年-1922年,徐志摩在英国也住了两年,他在康桥接受资产阶级的贵族教育,接受了“吸烟的文化”,他喜与英国名士交往,他广泛地涉猎了世界上各种名家名作,也接触了各种思潮流派,在这个时期,孕育了他的政治观念和社会理想,胚胎了他的自我意识——理想主义,他自己要成为一个“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者”。康桥的环境,不仅促成并形成了他的社会观和人生观,同时,也触发了他创作的意念。他开始翻译文学着作,他翻译了英国作家曼殊斐儿的几个短篇,德国福沟的小说《涡堤孩》,法国中古时的一篇故事
1923年春,徐志摩在北京办起了俱乐部,编戏演戏,逢年过节举行年会、灯会,也有吟诗作画,徐志摩出于对印度诗人泰戈尔一本诗集《新月》的兴趣,提名借用“新月”二字为社名,新月社便因此而得名。同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诗评》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他在北方上大学时期,亲身感受了军阀混战的场景,目睹屠杀无辜的惨象。他厌恶社会,决计到国外留学,寻求改变现实中国的药方,实行他心中的“理想中的革命”。
1918年,徐志摩离开北大,同年8月14日从上海启程赴美国学习银行学。留学第一年,进的是美国乌斯特的克拉克大学(Clark University),而后他进历史系,选读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课程,以期自己将来做一个中国的“汉密尔顿”。入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当年即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徐志摩也因此获得了广泛的哲学思想和政治学的种种知识。
1925年以前,徐志摩自己除了作诗以外,还联络新月社成员从事戏剧活动。10月,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同年任北京大学教授,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徐志摩简介

徐志摩简介

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

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1926年任中央大学(49年更名南京大学)教授。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徐志摩是20年代著名的诗人,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在20年代的文坛上,他以一种飘逸灵动、潇洒优美的风格,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

80年代以后,随着思想解放和文学解放,徐志摩的价值被重新肯定,影响日益扩大,并很快被社会广泛接受。

1910年入杭州府中学堂。

并在校刊《友声》上发表文章,介绍自然科学知识,提倡用小说改良社会。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Clark University)学习银行学。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诗评》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25年任北京大学教授,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徐志摩像孙建平作,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1])教授。

和胡适、闻一多等人创立“新月书店”、创办《新月》杂志。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

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

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等国。

《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

对徐志摩的评价

对徐志摩的评价

对徐志摩的评价对徐志摩的评价冰心的评价是:志摩死了,利用聪明,在一场不人道不光明的行为之下,仍得到社会一般人的欢迎的人,得到了一个归宿了!我仍是这么一句话,上天生一个天才,真是万难,而聪明人自己的糟踏,看了使人心痛。

志摩的诗,魄力甚好,而情调则处处趋向一个毁灭的结局。

看他《自剖》里的散文,《飞》等等,仿佛就是他将死未绝时的情感,诗中尤其看得出,我不是信预兆,是说他十年来心里的酝酿,与无形中心灵的绝望与寂寞,所形成的必然的结果!人死了什么话都太晚,他生前我对他没有说过一句好话,最后一句话,他对我说的:“我的心肝五脏都坏了,要到你那里圣洁的地方去忏悔!”我没说什么,我和他从来就不是朋友,如今倒怜惜他了,他真辜负了他的一股子劲!谈到女人,究竟是“女人误他”“他误女人”也很难说。

志摩是蝴蝶,而不是蜜蜂,女人的好处就得不着,女人的坏处就使他牺牲了。

——到这里我打住不说了!苏雪林的评价是:徐志摩,这位才气横溢,有如天马行空的诗人;这位活动文坛,不过十年,竟留下许多永难磨灭的瑰丽果实的诗人;这位性情特别温厚,所到处,人们便被他吸引、胶固、凝结在一起,像一块大引铁磁石的诗人,竟于民国20年11月间,以所乘飞机失事,横死于泰山南面开山的高峰下,享年不过36岁。

人物评价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党派色彩的诗人”。

他的思想、创作呈现的.面貌,发展的趋势,都说明他是个布尔乔亚诗人。

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他的创作前后期的不同状况,是和当时社会历史特点关联着的。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人们看待徐志摩及其创作总是把他与新月派连在一起的,认定他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称他为新月派的“盟主”,这是因为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与他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他参与了新月派的整个活动,他的创作体现了新月流派鲜明特征。

徐志摩散文精选读后感(精选8篇)

徐志摩散文精选读后感(精选8篇)

徐志摩散文读后感徐志摩散文精选读后感(精选8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徐志摩散文精选读后感(精选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徐志摩散文读后感1许是因为他在诗的创作上成就过高而掩盖了他在散文方面造艺,人们记住徐志摩,多是因为他的诗,当然我也不例外。

今年暑假,有幸拜读了《徐志摩散文经典》,对他的印象才从最初的浪漫诗人转变为一个有思想、有个性,而又热情高涨的、率真诚实的文学家。

徐志摩的散文的特点便是浓郁,人们总以为将纷繁的世界写简单是本事,殊不知将一件平平常常的事,一个平平常常的场景写得繁采到极致也是一种本事。

徐志摩便是那种能把别人无话可说之事说得天花乱坠,让你目不暇接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洋洋洒洒,花雨缤纷,但更难得的是这些奇艳瑰丽的文字全都出自他的内心,出自一个"真字。

正如梁实秋所说,徐志摩的散文无论写什么,永远都保持一个亲热的态度,没有教训和演讲的气味,而像是和知心朋友谈话,毫不矜持地掏出内心的真话。

这本书中,最浪漫的散文《想飞》,读后让我感觉到他的散文真的就像在和他亲切的谈话、聊天一样,而且他的散文充满着丰富的想象,有勇敢探索光明的热情。

其中的《翡冷翠山居闲话》中的一段是这样写的:“在这里出门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二个晴好的五月的向晚,正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比如去一果子园,那边每株树上都是满挂着诗情最秀逸的果实,假如你单是站着看还不满意时,只要一伸手就可以采取,可以恣尝鲜味,足够你性灵的迷醉。

阳光正好暖和决不过暖;风息是温驯的,而且往往因为他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度过来他带来一股幽远的澹香,连着一息滋润的水气,摩挲你的颜面,轻绕着你的肩腰,就这单纯的呼吸已是无穷愉快;空气总是明净的,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那美秀风景全部正像画面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的鉴赏……”读里面的每一段文字都是一种美的享受,他的表达总是这样无拘无束。

鲁迅先生对徐志摩的评价

鲁迅先生对徐志摩的评价

鲁迅先生对徐志摩的评价
鲁迅先生对徐志摩非常欣赏,认为他的文字深入人心,具有鲜明的艺术表现力。

鲁迅先生曾说:“徐志摩的水墨画,有着精神上的真切。

”也有一段经典的话:“徐志摩有一杘然的一分钱的灵魂,一火把的文学灵性。

”鲁迅先生对徐志摩谈之有理,在赞赏其文字风格的同时,也指出他在文学创作上作出的重要贡献。

鲁迅先生还曾表示,“徐志摩的作品有着精致而高雅的文风,充满生机和感
染力,使读者着迷不已,令人赞叹,令人叹为观止”。

同时,鲁迅先生也曾赞扬徐志摩“在文学中不知倦勤地尝试与尝鲜,在坚守与改变中不断求索,在有中取法以及改革中无穷潜力。

”他认为徐志摩很有意义,值得学习和赞赏。

我眼中的徐志摩

我眼中的徐志摩

满载一船星辉,
作别西天的云彩。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在我的心头荡漾。
悄悄的我走了,
软泥上的青荇,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评
•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 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 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 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 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 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 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 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 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徐志摩的才气斐然
• 诗歌有名的 • 《再别康桥》 • 《黄鹂》 • 《生活》 • 《残破》 •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 《夜》
再别康桥• 那树荫下的一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我轻轻的招手,
徐志摩的诗有它的特色,有它的成功,也有它
的不足。撇开内容不谈,就以表现形式来说,洋 味较浓,民族化不足,有的诗句显得生涩和矫揉 造作,在韵式和韵的运用上也有不规整之处,诗 的技巧还不十分成熟。
于我而言,徐志摩作为一个满腹才情
的才子,即使没有鲁迅那样直面惨淡 人生的勇气,也不应该总是沉浸在自 己的世界里,说着一些像是只有女生 才能体会到的缱绻细语。作为一个男 人,他未免太过多情太过阴柔了,这 一点从他的个人生活和诗歌创作上, 可以很容易的感知到。

偶然徐志摩读后感

偶然徐志摩读后感

偶然徐志摩读后感摘要:一、引言:提及偶然读到徐志摩的作品和对其作品的初步了解二、徐志摩的诗意人生:概述其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三、徐志摩的作品特点:分析其诗歌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四、徐志摩的作品价值:阐述其作品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五、结语:表达对徐志摩作品的敬意和对自己创作的反思正文:【引言】最近偶然的机会,让我接触到了我国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作品。

在此之前,虽然对他的名字并不陌生,但对其作品却知之甚少。

抱着好奇心,我开始阅读他的诗篇,试图了解这位传奇人物的内心世界。

【徐志摩的诗意人生】徐志摩(1897-1931)是我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地位的诗人。

他原名徐章垿,字志摩,浙江海宁人。

他的诗人生涯始于新月派,与闻一多、朱自清等人为友。

徐志摩一生追求诗意的生活,他的作品饱含深情,表达了对生活、爱情和理想的执着追求。

【徐志摩的作品特点】徐志摩的诗歌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他的作品语言优美,抒情性强,形式多样。

在他的诗歌中,既有浪漫主义的自由奔放,又有现代主义的深邃内省。

他擅长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

此外,他还关注社会现实,以独特的视角反映时代风貌。

【徐志摩的作品价值】徐志摩的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的诗歌不仅丰富了我国现代诗歌的内涵,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爱情的执着,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这不仅激发了当时年轻人的斗志,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结语】读完徐志摩的作品,我深感敬意。

他的人生虽然短暂,但作品却流传千古。

这使我反思自己的创作,认识到要勇于创新,关注时代,抒发真情实感。

同时,也要学会珍惜生活,追求诗意的人生。

民国四大才子徐志摩的简介

民国四大才子徐志摩的简介

民国四大才子徐志摩的简介徐志摩,原名为章垿,字槱森,后在出国留学时改为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诗社成员。

徐志摩于1897年在浙江海宁县硖石镇出生,出身于殷实的富商之家,因是徐家的长孙,且是独子,所以自小就过着衣食无忧的公子哥生活。

徐志摩自小成绩优异,于杭州一中完成中学学业,后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以及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进入美国克拉克大学学银行学,仅用十个月就获得了学士学位,同年转入纽约哥伦毕业大学研究院学习经济学。

1921年,徐志摩又前往英国留学,在剑桥大学当特别生,而在剑桥的这两年他深受西方教育以及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为其浪漫主义的诗风奠定了基础。

1923年,徐志摩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并开始在各个大学任教。

作为新月社的主要成员,徐志摩也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代表作主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1931年,徐志摩准备去参加林徽因演讲,但飞机失事,徐志摩因此遇难。

如果说要说说徐志摩的诗,肯动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再别康桥》,它被选进中学的教科书中,所以不论是男女老少都有所耳闻,这首诗可谓是一缕微风扫去内心的浮躁,多读几次才会从中体会到徐志摩对在康桥那段美好时光的回味。

徐志摩的诗还有一首《云游》也俘获了不少少女们的心,这首诗同样也是一首抒情的诗,人们可以通过这首诗,展开自己内心无限的遐想,给人们更丰富的想象空间,这首诗的开头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的话,就增加了许多的亲切感,可以有渲染的效果。

他的诗总的来说多以爱情诗为主,他在留洋在外的那段时间为他诗性的爆发的时期,他曾经说过他在康桥的那段时间是最难忘的,也是写诗最多的一段时间,到最后他和陆小曼结婚后因为陆小曼的生活态度而很难投入到写诗中去了。

徐志摩的诗的特点多抒发他内心的感情,大多都是提及他内心的爱,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细微事物的观察,徐志摩的诗总是引发人无限的思考的,但是思考的同时更是让人陶醉享受其中的。

徐志摩的简介 (3)

徐志摩的简介 (3)

徐志摩的简介概述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徐志敬,字怀中,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和翻译家。

他以独特的情感与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深情缅怀与对人生苦短的思考。

徐志摩的笔触既充满哲理,又抒发真情实感,他的诗歌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

生平经历早年生活徐志摩出生在江苏省梁溪(今属无锡市)的一个书香之家。

他在父母的影响下,早期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15年,徐志摩考入南京高级师范学堂,并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

留学日本1920年,徐志摩考取了北京大学文科研究班,跟随庚子赔款留学生团赴日本留学。

在东京帝国大学攻读哲学和文学专业期间,徐志摩开始广泛阅读西方文学经典,对现代主义诗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的文学造诣不断提高,并开始发表一些诗歌作品。

婚姻与事业1925年,徐志摩与班婕妤结为夫妻,并于次年回到中国。

他在上海从事文化事业,大胆创新并积极参与文学运动。

他担任过《新青年》的编辑,也曾加入无名画会,并与一些重要文学家如胡适、郁达夫有密切的交往。

创作风格与成就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歌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作以豪放、浪漫著称,结合了现代主义诗歌的意识流等独特表达手法,体现了对自由、爱情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徐志摩的诗集《月夜怀乡》、《野草集》等作品,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他的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爱情的独特理解。

除了诗歌创作,徐志摩还担任了多位西方作家的作品的翻译工作,将他们的思想引进中国,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影响与评价徐志摩的作品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诗歌在艺术上追求独特性,并融入了个体的独立意识,同时也探讨了人生、爱情、家国等主题。

他以自己的才华和胆识,塑造了中国现代诗歌的新风格。

徐志摩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他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世界观,引人共鸣。

他用真诚的文字描绘了爱情的美好和痛苦,体现了对人生的思索与追求。

徐志摩诗歌的特点

徐志摩诗歌的特点

徐志摩诗歌的特点徐志是第一个十年的阶段中的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

对徐志的认识最初便是那场人间四月天的吟唱,之后就是在专业课上面对他的学习了。

这是一个骨子里执着于自己信仰的诗人,两年的康桥留学生活,形成了他浪漫主义的个性主义的人生观。

这个人生理想即对爱、自由和美的追求与信仰,凝结成一个理想的人人形式,便是与一个心灵、体态俱美的女子的自由结合。

这就是徐志的“康桥信仰”的主要内容了: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文明和自由。

正因为他的信仰与当时的中国社会主旋律不符,而且他的`过分抨击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再加上与陆小曼的那段感情被贴上了道德标签,在上世纪的文学史里根本没有这位浪漫诗人的一席之地。

他的诗歌既有追求时的兴奋狂喜与忧郁烦恼,也有既得后的失落与沮丧悲观。

他的诗作把大自然称为“最伟大的一部书”。

将自己的理想融入自然之中。

虽然徐志的康桥理想与社会主义社会格格不入,但他的抒歌还是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如《翡冷翠的一夜》,全诗模拟一个弱女子的口吻,铺叙了她与爱人别离前夕复杂变幻的情感思绪。

基于这样一种氛围,全诗采用了平白的近乎喃喃自语的口语写成,除杂念,虔诚的用心读来,就仿佛听到了一种声音在向我们抱怨,向我们倾诉,抱怨爱人的别离,倾诉她的哀伤。

那宁在爱中死的誓言,表露了她对爱情的执著;那死后不上天堂,不入地狱,只愿变一个萤火的爱情宣言,令人震撼;只愿天空不生云,只因天上有她的爱人——那颗不灭的大星。

这是一个何其贞烈的弱女子!这是一个何其动人的!这是一段何其哀怨的告白!相信她的爱人听过这段独白,亦当放弃远行或携她同行。

而这无疑是徐志口语表达的魅力与妙处,她亲切真实,如在目前!又如《》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

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对徐志摩的再认识——试论茅盾的《徐志摩论》

对徐志摩的再认识——试论茅盾的《徐志摩论》
摩并驾齐驱甚 的、有缺陷的。
至超越的也 自有其人。
诗属于美感领域 ,是诗人对人生的切肤体验 。
过了半个世纪 ,茅盾在 《多事而活跃 的岁月 如果从狭义上 说 ,诗与散文相对 ,它包含内容 与


回忆录 (十六 )》里对他 的 《徐志摩论》 又 形式两个部分 :如果 只有 内容而无表现其内容 的
超不仅早于志摩 ,而且不论 在哪个 “观”上都 自 我想对具 有智 力 、灵性与人格 的人来说 ,更不能
成体系。既然梁启超的体 系不是无产 阶级的 ,志 机械地分类 了。因为人常常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 ,
摩又怎能开布尔乔 亚的那座 山呢?若仅指新诗而 而且是发展 的变化的。就拿 同一味中药来说 ,也
言,那么担 当开 山重任 的可 能是 胡 适 的 《尝试 会因产地和泡制方法 的不 同而药性各异 ,川贝不
集》。再说他是 “布尔乔亚的末代”?这个预言也 同于浙贝 ,生地有异 于熟地。所 以,对一位诗人
没有中彩 ,因为所谓 “布尔乔亚诗人 ”,迄今还 前面加个 “唱死木死” 封存起来 ,我想是不完整
山若指世界观、文艺观、价值观诸类 ,那么我认 药房的产品, “它那特点是和不是异 ,是一致不
为太恭维志摩 了,由于他死得太年轻 ,他 的这个 是分歧 ,是不变 的传统精 神 、不是一时 间一运动
观那个观都不成体 系。别人不说 ,他 的老师梁启 浅薄的乖僻 。”这 篇文章 说 的虽 是艺 术作 品,但
嫩芽的青紫劳苦社会的光影悲欢的图案一切的一切一切的静重复在我的眼前展开有声色和有情感的世界重复为我存在这仿佛是为了要挽救一个曾经有单纯信仰的流入怀疑的颓废那在帷幕中隐藏着的神通又在那里栩栩的生动显示它的博大与精微要他认清方向别再走错了路

世人对徐志摩的评价

世人对徐志摩的评价

世人对徐志摩的评价世人对徐志摩的评价世人对徐志的评价1.冰心说徐志,“志是蝴蝶,而不是蜜蜂,女人好处就得不着,女人的坏处就使他牺牲了。

” 林因说,诗人徐志的心情是洁净的,头老抬得那么高,胸中老是那么完整的诚挚,臂上老有那么许多不折不挠的勇气。

徐志一生为着一个愚诚的倾向,把所感受到的复杂的情绪尝味到的生活,放到自己的理想和信仰的锅炉里烧炼成几句悠扬铿锵的语言,来满足他自己本能的艺术的冲动,为着这情感而发生的'冲动更是非实际的——或不全是实际的——追求。

2. 胡适说徐志:“为人整个的只是一闭同情心,只是一团爱”。

“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几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胡适又总结说:“单纯的理想主义者徐志,他深信理想的人生必须有爱,必须有自由,必须有美;他深信这种三位一体的人生是可以追求的,至少是可以用纯洁的心血培养出来的。

——若以这个观点来观察志的一生,他这十年中的一切行为就全可以了解了。

只有从这个观点上才可以了解志的行为。

我们必须先认清了他的单纯信仰的人生观,方才认得清志的为人。

”3. 郁达夫说:“凡见过他一面的人谁都不容易忘去他的面貌与音容。

”郁达夫具体地描述:“(徐志)善于座谈,敏于交际,长于吟诗的种种美德,自然而然地使他成了一个社交的中心。

当时的文人学者、达官丽姝,以及中学时候的倒霉同学,不论长幼、不分贵贱,都在他的客座上可以看得到。

不管你是如何心神不快的时候,只教经他用了他那种浊中带清的洪亮的声音,‘喂!老X,今天怎么样?什么什么怎么样了?’的一问,你就自然会把一切的心事丢开,被他的那种快乐的光耀同化了过去。

”4.梁实秋说:“真正一团和气使四座并欢的是志。

……他一赶到,像一阵旋风卷来,横扫四座,又像是一团火炬把每个人的心都点燃,他有说,有笑,有表现,有动作,至不济也要在这个的肩上拍一下,那一个的脸上摸一把,不是腋下夹着一卷有趣的书报,便是袋里藏着一札有趣的信札,传示四座;弄得大家都欢喜不置……。

徐志摩的资料简介

徐志摩的资料简介

徐志摩的资料简介徐志摩是一个富有浪漫情怀的诗人,他的诗歌就如同他的人一样多情而忧伤。

他一生写过无数诗歌,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徐志摩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市。

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诗社成员,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进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校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开始创作新诗。

1923年春,在北京办起了俱乐部,出于对印度诗人泰戈尔一本的诗集《新月》的兴趣,提名借用“新月”二字为社名,新月社便因此而得名。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诗评》周刊。

1928年3月,创办《新月》月刊,同年11月6日,作《再别康桥》。

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

徐志摩的文学生涯徐志摩与诗本来是一无家族渊源,二无个人癖好,可是,在英国康桥大学留学期间,却一反往常,不写则已,一写不止,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暴发期。

这时期他虽然写了那么多诗,但现今散见于一些报刊杂志的也仅有二、三十首,大部分都散失掉了。

但从尚能见到的有限的诗篇中,还可以约略窥见徐志摩初期诗作的状况和他的思想印痕。

首先,与他当时所处的生活环境有关,是他生活的康桥的环境触发了他的诗兴,点燃起他的创作欲念的。

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吸烟与文化》)。

因此,这时期,他创作了象《夏》、《夏日田》,此时,他的个人生活“照着了一种奇异的月色”。

1921年秋天,他认识了“人艳如花”的“才女”林徽因,徐志摩与她交往甚密,随后谈起恋爱,并有谈论婚嫁之意。

于是,徐志摩在1922年3月向张幼仪提出离婚,认为他们不应该继续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结婚生活了。

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这是徐志摩的单纯的理想主义,他在追求着一种理想的人生,他感到生命似乎受到“伟大力量的震撼”,他要发抒,他要歌吟,因此,像《情死》、《月夜听琴》、《青年杂咏》、《清风吹断春朝梦》等表现爱情和人生理想的诗歌,也就构成了他这期诗歌的重要内容。

徐志摩是一个怎样的人?

徐志摩是一个怎样的人?

徐志摩是一个怎样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浪漫主义诗人。

一个“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者”。

一个不负责任的丈夫。

一个不顾世俗去爱的情人。

一个为爱为诗耗尽一生,似流星划过天边的民国风流才子。

1897年徐志摩出生于浙江。

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以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奠定其诗浪漫主义的风格。

他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徐家世代经商,家境富足,徐志摩诗长子,自小过着优裕公子哥的生活。

在北大读书期间,他曾拜梁启超为师。

并在此期间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他不顾一切舍命追求他的理想,想要整齐婚姻恋爱自由。

后来他愈发厌恶这个军阀混战的时代,决定店铺,实行他心中“理想的革命”。

他在国外留学期间,收到了多方思想的影响,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但也因此形成了一种“理想主义”的自我意识。

逐渐成为了一个“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者”。

徐家在1915年,也就是徐志摩18岁那年曾经为他包办了一门婚姻,而妻子正是张幼仪。

追求婚恋自由的徐志摩并不喜欢这门亲事,但迫于父母还是接受了。

后来在徐志摩出国期间,张幼仪也陪同他一起前往。

并在1918年生下了长子。

1919年徐志摩前往了英国伦敦,次年张幼仪前往与他团聚。

但此时的徐志摩正与林徽因坠入情网,并在1921年要求与张幼仪离婚,抛弃不懂异乡语言的孤儿寡母流落在异国他乡。

林徽因比张幼仪年轻4岁,又是新女性,讲得一口地道的英文。

在徐志摩看来,林徽因对社会的看法,对感情的追求,对诗情的理解,都与他不谋而合,他对林徽因一往情深。

他在与张幼仪办好离婚手续后立刻回国,但却刚好赶上了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大好喜事在即。

他一时备受打击。

直到几年后,他在北平交际场找到了另一位灵魂伴侣,她就是陆小曼。

但她早已是徐志摩兄弟的妻子,但徐志摩却还是乘机对她展开了攻势。

在他的猛攻之下,陆小曼打掉了已怀上的丈夫孩子,毅然与徐志摩在了一起。

两人在北海公园举行的了婚礼,可惜好景不长,他们的婚后生活并不顺利,陆小曼染上了毒瘾,终日吸食鸦片,徐志摩为了让她继续奢侈生活,不得不奔波与工作。

浅析徐志摩诗歌情感魅力

浅析徐志摩诗歌情感魅力

【内容摘要】徐志摩是20世纪中国文坛上一个很有声望的诗人。

感情极其丰富,而且相信感情的力量,可以改造人生,改造世界。

所以他的文字异常热烈、真诚、富于感人的魔力。

尽管徐志摩是一个感情丰富的浪漫诗人,但他在诗中却极力做到有节制的表现,不让感情泛滥成灾。

这种以理性节制情感为原则的美学主张与“中和之美”是一脉相承的。

本文通过对其诗歌情感的简要分析,领略徐志摩在其诗歌中所表达独特情感魅力。

他的一生却曾执拗痴迷地追求“爱、自由、美”,正是这种追求和痴迷与现实的不协调,使他的诗歌表达了一种哀而不伤的情愫;丰富的爱情经历,又不得不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他内心的万种柔情;诗歌中离愁别绪更是表达得柔肠百结,却有甜蜜忧愁,构成了徐志摩内心独特情感世界,魅力无穷。

关键词:情感哀而不伤柔情万钟甜蜜忧愁浅析徐志摩诗歌情感魅力王慧勇徐志摩自诩“我是一个信仰感情的人,也许我自己天生就是一个感情性的人。

”因此,他的“心灵的活动是冲动性的,简直可以说是痉挛性的”。

“感情是我的指南,冲动是我的风”。

他心头凝聚这般感情,赋予生灵们以情、以语,高歌长嚎,放任不羁,正如一匹野马驰骋在茫茫草原,蹄印载着他的活力。

N·爱伦堡说过一段名言:“一部作品,不论它写得多么有才气,如果它的思想、秉性和感情不一致,就会失去吸引力。

”我们读徐志摩全部的诗歌作品,不单是为了认识当时的社会生活,或是从中受到什么教益。

诗歌的使命决不仅仅在此。

特别是徐志摩的诗。

我们更需要的是诗人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通过读者心灵折射的情感魅力。

一、抒怀理想,哀而不伤。

徐志摩虽然生命短暂,他的一生却曾执拗痴迷地追求“爱、自由、美”——现实中的和梦幻里的。

徐志摩出身于一个封建、买办的富裕商人家庭,但受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和“五四”精神的濡染,使他成为一名反封建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追求一种“爱、自由、美”的理想。

他的这种理想在当时的现实社会里不仅不易开花结果,还常常遭到扼制与摧残。

《徐志摩传》读后感3篇

《徐志摩传》读后感3篇

《徐志摩传》读后感3篇关于徐志摩传读后感3篇徐志摩传读后感(一)最近有缘在图书馆找到一本《徐志摩传》。

扉页上有一帧黑白照片,照片上的徐志摩西装笔挺,衣领雪白,颈下的领带骄傲地突显着,完完全全是一副才子的模样。

当我看到他那首脍炙人口的诗《再别康桥》,强烈的心灵震撼让我感到世间竟会有如此巧合。

在《再别康桥》诗最后的一节中诗人是这样写道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尽管他才华横溢,当他在世上只待34春秋的时候,意外孤独地死在了天上,也许这才是他本来的归宿。

记得有位伟人曾经讲过:理想主义者就是让自己过得最不理想的人。

徐志摩的一生就是热烈而又执着地追求理想的一生。

他的诗文中最出色的也就是那些歌颂理想和爱情的作品。

尤其是爱情方面,古今中外执著不渝终身高颂爱情的人大有人在,但很少有人敢把浪漫的爱情放在复杂的现实中来不顾一切地追求,并不惜承受世俗的压力。

徐志摩为追求浪漫的爱情而离婚,为此和恩师梁启超师生反目,为此父母和他一度断绝关系。

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在众人的唾沫星海里仍固执写道: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惟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然而,他那种对理想的执着,对爱情的追求,对生活充满希望的态度,那种浪漫的带着唯美的色彩,由于脱离了客观现实,犹如空中楼阁,每一次总是以诗人终于没有找到他理想中的灵魂伴侣而告失败。

康桥美丽的初恋随着林徽因出嫁而成永远的心痛,后来的陆小曼不知珍惜闹出的绯闻更让诗人愁肠百结。

在人间追寻理想屡遭挫折的诗人,最终没有逃脱把自己融入五彩缤纷的云彩的命运。

由于受英国浪漫主义诗风的熏染,所以徐志摩的浪漫纯粹而不轻佻,高雅而不低俗,那种欧化的贵族气息使得他具有一种迷人的魅力。

相比于西装革履的徐志摩,我更喜欢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片头中的扮相,那才是我心目中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徐志摩的感觉。

他在读者中从来就不乏追随者,眼下,徐志摩也是小资一族青睐的中国作家。

尽管在他身上也浑身散发着浓厚的资产阶级旧文人那种脱离现实超理想主义的气息,但在客观上不得不成认这样一个事实:徐志摩是一个天才。

王会:浅论徐志摩诗歌之意象

王会:浅论徐志摩诗歌之意象

浅论徐志摩诗歌之意象中国现当代文学王会05010612001摘要:徐志摩是新月派的最有代表性的伟大诗人,他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的新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诗体现了新月派诗歌的典型特征。

徐志摩短暂的一生一直追求“爱、自由和美”三个大的信仰,无论是他的为人,还是他的诗歌,都体现着他对这三大信仰的追求。

徐志摩的诗歌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意境优美,虽然是闻一多提出了“三美”主张,但是徐志摩却在部分方面是最好的践行者。

意象美是徐志摩诗歌的特点之一,在他的诗歌中主要运用了坟墓、水、星、月、光、雪花等意象,每一种意象都有它独特的意义,也使我们更加容易理解诗歌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徐志摩;诗歌;意象;感情一意象,顾名思义就是把自己内心所想用物象表现出来,客观解释就是意象是认知主体在接触过的客观事物后,根据感觉来源传递的表象信息,在思维空间中形成的有关认知客体的加工形象,在头脑里留下的物理记忆痕迹和整体的结构关系,当然这个是把意象当做专业术语的客观解释。

诗歌当中的意象是指诗人瞬间的灵感通过客观事物来表达,是寄予了诗人主观感情的物象,是赋予了特殊情感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诗人对于意象的运用过分推崇,因为诗歌句子一般很短,所以“言不尽意”,用语言也很难表达诗人心中之意,而运用意象可以通过比喻、寓示来表达诗人的意思和感情。

据说“意象”在中国古诗中很早就运用了,诗人很少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往往通过意象的运用来抒发胸意,后来传到了西方,庞德作为意象派领袖就是通过阅读和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才了解了意象的艺术。

我们通过了解意象这一词可以知道它是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古人的理解中,“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而“象”是外在的具体的事物,象是作为意的寄托物存在的,中国传统诗歌里面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诸如此类的成语也都很好的解释了“意”和“象”的关系。

当作者心有所想的时候就会把内心的想法寄予在某种事物上,通过比喻来表达自己的心意,使读者通过意象的表现来感受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徐志摩诗集读后感(通用5篇)

徐志摩诗集读后感(通用5篇)

徐志摩诗集读后感(通用5篇)徐志摩诗集读后感(通用5篇)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徐志摩诗集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徐志摩诗集读后感1转瞬即变的时空里,在人生无以反复的过程中,徐志摩打败了时间的文字、声音和表情,创造无数经典,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唤醒了我们曾经的那份纯真和对世间的幻想。

初识徐志摩还是那首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时的我还是一个不懂世故的懵懂小男孩,望着如此洒脱的诗句,内心也不禁泛起涟漪,那是一种天性的思想泛滥,使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如今再次观赏这部作品,却发现那时的徐志摩少了份纠缠,多了些许奔放,浅露离别的忧伤,显现了浓浓的浪漫情愫,他把浓郁的离愁深埋心底,用寥寥几笔点化得淡雅、飘渺,全诗显得飘逸而空灵,激起我对大学生活的深刻怀念,对职工生涯的无限憧憬。

如果你觉得徐志摩对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贡献仅此而已的话,那么只能说明你眼界低见识短了。

前不久,在空暇时间有幸拜读了徐志摩的《偶然》一诗,全诗短短几十字,深切的表达了诗人对偶遇之人的喜爱,却又无可奈何而引发感叹。

由于受英国浪漫主义诗风的熏染,所以徐志摩的浪漫纯正而不轻佻,高雅而不低俗,他的诗歌柔美、清丽、音韵和谐,表达了他对爱情、自由和美的追求。

每每读起他的这首诗歌都会激起我对美的无限追求,对偶遇的深切渴望。

对于二十岁正直青春年少的我们而言,正处于抉择的时段,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发现美,只有拥有发掘美的眼睛,才能发现美,追求美,才能,感受美。

对美的发现与创造源于对生活的向往与热爱,徐志摩面对愤怒,没有咆哮,没有慷慨高歌,甚至没有希望和恐惧,有的只是淡然洒脱的文字、迷惘的微笑、沉沉的静视和对自然的依恋。

用他的才能与行动告诉我们面对不如意的事需冷静,乐观,要豁达。

徐志摩的作品使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对我而言,还是偏爱他的诗歌,他的浪漫主义,每每翻阅他的作品都会有不一样的心境和感受,无论是他的为人还是作品都足以给我上一辈子的人生哲学。

徐志摩散文集读后感精选

徐志摩散文集读后感精选

徐志摩散文集读后感精选徐志摩,近代诗人,他的诗娇柔而不造作。

纯净而不妩媚。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徐志摩散文集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徐志摩散文集读后感篇一我细细品味《徐志摩散文集》,希冀自己能够解开心中的疑惑,感受他如繁星般点缀近代文学的傲人才华。

翻开目录,能清楚地看到全书分成三个部分:关于名人、回忆故人和生活随想。

在“关于名人”这一部分,作为一名浪迹天涯的漫游者,使得徐志摩有机会亲近当时的文坛巨匠,用一颗空灵而单纯的童心去歌颂真善美,用诗一般优美的语言表达对名人的崇敬仰慕之情。

在《泰戈尔来华》一文中,徐志摩坦言对于泰戈尔的来华,他心中甚是欢喜,就连梦也多了几分颜色,增了几分妩媚。

他真切地希望泰戈尔的来华能给百年来只在精神穷瘘中度活,给生命只是追忆不全的中华民族带来精神的安慰,唤起民族的觉醒。

“每想及过去的光荣,不禁疑问现时人荒心死的现象,莫非是噩梦的虚景,否则,何以我们民族的灵海,曾经有过偌大的潮迹,如今何至于沉寂如此?” 20世纪的中国风云变幻,波澜壮阔,历史的烙印不可磨灭地震撼着徐志摩的心,置身于乱世,虽不能沙场点兵,却希冀泰戈尔高洁和谐的人格,能给我们安慰,可以开发我们原本淤塞的心魂,唤起民族的觉醒。

源于性灵深处的期盼让我们看到质朴善良的徐志摩忧国忧民的一面,可爱至极。

曾经说徐志摩像热情的雪莱一样,把心灵深处的情感,透过文字的音符自然流泻而出,他的散文蕴藉着一种绚烂的春光,一腔跳动的激情,即便是哀伤也如升腾的火焰,热烈而奔放。

在回忆故人这一部分中,徐志摩回首往昔,细数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人,追寻绚丽的烟花怒放后散落在地的火星和哀怨。

在《我的祖母之死》一文中,徐志摩引用了英国诗人华茨华斯的一首有名的小诗《我们是人》:“一个单纯的孩子,过他快乐的生活,兴冲冲的,活泼泼的,何尝识别生存与死亡?”在烂漫童真的孩子心中不曾感到生与死之间的阻隔,幼年的徐志摩虽遭祖父的变故,却是不甚明白生命终止的可怕。

及至成年,遭逢祖母的大故,给了他不少寂静的时刻,不少深刻的反省,感慨如果生前是尽责任的,是无愧的,我们就会坦然的走近我们的坟墓,我们的灵魂便不会有惭愧或悔恨的啮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徐志摩的再认识──试论茅盾的《徐志摩论》顾永棣世界上有个徐志摩,到1997年1月15日已经100年了;徐志摩其人在地球上消失也已有65个年头了;他虽仅在人间逗留了35年,而对他的争论却持续了半个多世纪。

现在对他的分歧虽日趋缩小──肯定面日渐大于否定面──但见仁见智,鲜花、石块,依然五彩缤纷;值此志摩百年诞辰之际,对其中一些问题,再进一步研讨或许也是一种纪念的形式。

长期以来,海内外评价徐志摩的文章,数以千百计,在中国大陆则以茅盾的《徐志摩论》(或简称《徐论》)最具影响力,其中不少论点被广泛引用,不少评论文章也常是《徐论》的发展或重复,甚至连我编注的有关徐志摩的书籍,某出版社也以附录《徐志摩论》为条件。

因此,我感到若要对志摩再认识,那必先对《徐志摩论》也来个再认识,才能突破“框架”,留块活动空间。

《徐志摩论》写于1932年12月,距志摩罹难仅一年时间,可谓“近距离观察”,但站得太近了有时“反而看不出等量与均分的要素,容易把偶然或附带的情形看作不变的品性”。

现在,六七十年过去了,时间老人帮忙用筛子筛选了一遍,长浪滚滚,也自有沉浮,至少我们可以平心静气、消除门户之见。

《徐论》中有一个被广泛引用的论点:“志摩是中国布尔乔亚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

”所谓布尔乔亚即资产阶级;所谓开山,应是佛教用语,原指在荒凉的山上最先修建庙宇的人,引申出来是祖师爷的意思。

先说资产阶级,《辞海》上的定义是:“占有生产资料,依靠剥削雇佣劳动榨取剩余价值的阶级。

”徐志摩一生没有占有生产资料,除了家中有过保姆,他也没有剥削工人剩余劳动。

他的主要收入是在高校教书,靠工薪度日。

他父亲可谓新兴资产阶级,但他们父子间早在1926年就断绝了经济往来,资产阶级怎能与他攀上姻缘的呢?该文后面又提到志摩的资产阶级“心境”。

心境是一种情绪,情绪又怎么开山呢?难道在徐志摩以前的悠悠岁月里,就没有人有过资产阶级“心境”,要他来开山?开山若指世界观、文艺观、价值观诸类,那么我认为太恭维志摩了,由于他死得太年轻,他的这个观那个观都不成体系。

别人不说,他的老师梁启超的体系不仅早于志摩,而且不论在哪个“观”上都自成体系。

既然梁启超的体系不是无产阶级的,志摩又怎能开布尔乔亚的那座山呢?若仅指新诗而言,那么担当开山重任的可能是胡适的《尝试集》。

再说他是“布尔乔亚的末代”,我认为这个预言也没有中彩,因为所谓“布尔乔亚诗人”,迄今还在地球上繁衍生息,继起者能与志摩并驾齐驱甚至超越的也自有其人。

过了半个世纪,茅盾在《多事而活跃的岁月──回忆录(十六)》里对他的《徐志摩论》又有了回顾,对他的这个论点进行了新的解释:“他最初唱布尔乔亚政权的语言诗,可是他最后的作品却成为布尔乔亚的‘Swan-Song’!所以我在文章中说,徐志摩是中国布尔乔亚‘开山’的诗人,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

”但在《徐志摩论》中是泛指徐志摩的,而不是“预言诗”与“Swan-Song”的特指。

其原文如下:“但是我们应该加一点说明:志摩是中国布尔乔亚‘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

《猛虎集》是志摩的‘中坚作品’,是技巧上最成熟的作品:圆熟的外形,配着淡到几乎没有的内容,而且这淡极了的内容也不外乎感伤的情绪──轻烟似的微哀,神秘的象征的依恋感谓追求;这些都是发展到最后一阶段的现代布尔乔亚诗人的特色,而志摩是中国文坛上杰出的代表者,志摩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并驾齐驱,我称他为‘末代的诗人’就是指这一点而说的。

”这两段文字放在一起对比着读,我感到茅盾的解释是乏力的。

但我非常敬佩茅盾先生对自己已成文章的负责精神,哪怕过了五十年,仍要回顾再作省定。

巴金与茅盾都是文学巨匠,他们各自在暮年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了省定,但两者相比,巴金多了一份明快。

徐志摩有一篇不太引人注目的文章《唈死木死》。

唈死木死是isms的音译,即主义。

单看音译所选的字眼,就知道他对isms的痛恨了。

他认为德国的批评家,批评的分类是各式各样的“唈死木死”,要把一个作者像中药一样安在瓶里,贴上题签,放上分类架──这个那个“唈死木死”,才算完成他的作业。

他认为文艺作品不是药房的产品,“它那特点是和不是异,是一致不是分歧,是不变的传统精神、不是一时间一运动浅薄的乖僻。

”这篇文章说的虽是艺术作品,但我想对具有智力、灵性与人格的人来说,更不能机械地分类了。

因为人常常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而且是发展的变化的。

就拿同一味中药来说,也会因产地和泡制方法的不同而药性各异,川贝不同于浙贝,生地有异以熟地。

所以,对一位诗人前面加个“唈死木死”封存起来,我想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

诗属于美感领域,是诗人对人生的切肤体验。

如果从狭义上说,诗与散文相对,它包含内容与形式两个部分:如果只有内容而无表现其内容的形式,犹如麦粒未经加工,反之,只有形式而无内容,如同一只腊制的面包。

因此两者必须是完美的统一体。

徐志摩一生在爱情中浮沉,他把爱情看得至关重要,认为爱情的成功是人生的成功,爱情的失败是人生的失败。

因此徐志摩在爱情的浮沉中所经历的种种心情、种种体验,必然在他的诗里留下粗蛮的痕迹。

茅盾在《徐志摩论》的开头就引用了徐志摩的那首《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他认为首章的末句“在梦的轻波里依洄”“差不多就包括了说明了这首诗的全体。

”“圆熟的外形,配着淡到几乎没有的内容,而且这淡极了的内容也不外乎感伤的情绪。

”诗是情绪的倾泄,既然有情绪就不会“几乎没有的内容。

”其情绪就是其内容。

李清照那首著名的“冷冷清清……”能成为千古绝唱,就是倾泄了她特定的情绪。

因此,我们对一首诗必须作具体的分析。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写于1928年,发表在同年3月《新月》创刊号,我认为这首诗有内藏的信息:它应该是一首爱情诗。

“我是在梦中,/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是在梦中,/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是在梦中,/她是负心,我的伤悲。

”“我是在梦中,/在梦的悲哀里心碎!”“我是在梦中,/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这里的“她”,我认为诗人内心有所指,这就是陆小曼。

梦中的五个历程,正是他对陆小曼的五个爱情演变阶段,由温存甜蜜到心碎黯淡;“她的负心”也实有所指,那就是上海翁某与陆小曼往来密切,外界早已沸沸扬扬,志摩表面好象很大度,内心当然有隐痛,“悲哀里心碎”是他的最好表白。

我们不能把诗人恋爱心情,不加分析地用一顶“布尔乔亚末代”去覆盖。

“文章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诗人的人生经验融进艺术之中,孕育出纯粹的抒情诗。

这首诗的艺术感染力是强烈的,不仅回肠荡气,也轻灵飘逸。

所以只重内容形态的文学批评,只会扼制纯粹抒情诗的产生。

不把握诗人写诗的契机,就很难分析诗的内涵。

《叫化活该》这首诗,一般都认为是反映现实、同情贫困的人道主义诗篇,若注意该诗的最后两章和1924年这个写作时间,再看《志摩日记》:“我只是个乞儿,轻拍着人道与同情紧闭着的大门,妄想门内人或许有一念的慈悲,给一方便,──但我在门外站久了,门内不闻声响,门外劲刻的凉风,却反向着我褴褛的躯骸狂扑,我好冷呀!‘就应该知道,志摩一直苦恋着才女林徽因,而林偏转舵与志摩最敬重的老师梁启超之子梁思成相爱,梁与林常在北京图书馆幽会,志摩不识相,也穿插进去,梁思成不能容忍,在门上用英语写了一张纸条:“情人相会,请勿打扰。

”从此徐志摩只能望门兴叹了。

所以他写下这段日记,感而又写下《叫化活该》这首诗。

如果我们仅从诗的表面看,按照茅盾对《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的分析方法,那么我们就可用《叫化活该》这首诗送徐志摩一顶“普罗列塔里亚”的桂冠了。

茅盾在《徐志摩论》的第二段中,引用了徐志摩的散文诗《婴儿》,我认为茅盾对这段分析是十分中肯的,但他却说:“在技术上,这首《婴儿》是幼稚的。

”这一点我不敢苟同。

这首散文诗不论在过去还是现在,在技术上都是上乘之作。

“婴儿”象征着“一个更光荣的将来。

”在志摩的心目中这更光荣的将来可能是英国式的民主政治;而产妇在产床上受罪,则象征着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

民主政治与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都是相当抽象的概念,且要在不足一千字的一首散文诗里形象地表现出来已经不容易了,还要造成艺术意境弥漫着艺术氛围,这就是大手笔了;他借助母亲临产时的种种受罪和一个白胖温馨的婴儿这两个形象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

王光明先生对《婴儿》有中肯的分析:“徐志摩表现出了超越性的建构力与艺术技巧。

”他又说:“这种甚至引起读者生理震颤的细致描写,表面上写的变形扭曲,是以丑写美,其实是写美的转化与升华,写安详、柔和、端丽的优美,在炼狱般的受难中转化,升华为一种义无反顾地献身的壮美。

这是一种更神圣、更接近本质的美,具有宗教般的神圣与庄严感。

正是通过《婴儿》这种不同于传统的美感,我们既感受到‘产妇’的崇高悲壮,又感受到‘生产’的艰难。

”所以茅盾说《婴儿》在技术上幼稚的,未免贬之太甚。

在《徐志摩论》的第三段中,谈到了徐志摩思想的“浮”与“杂”。

“浮”没有实据,所以茅盾只提出浮而下文只字未提及浮的证据。

至于“杂”这是事实。

我在《徐志摩传·代跋》中也谈到他的“杂”:“在世界的百花园里,他像一只蜜蜂,在他认为有蜜可采的花蕊里都要停一停、吮一口──马克思、列宁、泰戈尔、哈代、丹浓雪乌、罗曼·罗兰、曼殊斐尔、韦尔斯、素本特……孔夫子、孙中山、梁启超、胡适以及耶稣、释迦牟尼,然后飞回蜂巢去酿蜜,酿出一个单纯的信仰。

”这个单纯的信仰,“就是他作品中一再出现的”温馨的婴儿──一个类似英国式的民主政治。

在徐志摩诸多政论式散文里,我们不难发现,他有着许多看似矛盾的、甚至尖锐对立的讲法,尤其是在对待苏联和十月革命及列宁等一些重大问题上,如在他的演讲词《落叶》、政治性散文《列宁忌日──谈革命》、《南行杂记──二、劳资问题》及诗《西窗》里,显示得更加明显。

关于这一点,茅盾在《徐志摩论》中也指出过和引用过。

如徐志摩在《落叶》中说:“那红色是伟大的象征,代表人类史里最伟大的一个时期:不仅标示俄国民族流血的成绩,却也为人类立下了一个勇敢尝试的榜样。

在那旗子抖动的声响里我不仅仿佛听出了这近十年来那斯拉夫民族失败与胜利的呼声,我也想象到百数十年前法国革命时的狂热,一七八九年七月四日那天巴黎市民攻破巴士梯亚牢狱时的疯癫……自由、平等、友爱!友爱、平等、自由!法国人在百十年前猖狂的叫着。

这叫声还在人类的性灵里荡着。

我们不好像听见吗,虽则隔着百几十年前光阴的旷野。

如今凶恶的巴士梯亚又在我们的面前堵着;我们如其再不发疯,他那牢门上的铁钉,一个个都快刺透我们的心胸了!”但徐志摩在《列宁忌日──谈革命》一文中却说:“俄国革命是人类史上最惨刻苦痛的一件事实,有俄国人的英雄性才能忍耐到今天这日子的。

”在诗《西窗》里他又写道:“青年的血,尤其是滚沸过的心血,是可口的:──/他们借用普罗列塔里亚的瓢匙在彼此请呀请的舀着喝,/他们将来铜像的地位一定望得见朱温张献忠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