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婚俗的变迁》共7页文档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婚俗的变迁》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婚俗的变迁》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婚姻习俗的演变过程,认识不同历史时期的婚俗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提高对历史现象的认识。

3. 引导学生认识到婚俗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婚姻观。

二、教学内容:1. 古代婚姻习俗:原始社会、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及婚礼仪式。

2. 近现代婚姻习俗的变革:辛亥革命后、新中国成立后的婚姻制度改革。

3. 当代婚姻习俗的演变:改革开放以来,婚姻观念、婚礼形式的变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不期婚俗的特点及其变迁原因。

2. 难点:婚俗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不期婚俗的特点及变迁原因。

2. 比较法:引导学生分析不期婚俗的异同,提高认识。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婚俗变迁的实际情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婚姻习俗的含义及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讲解古代婚姻习俗:讲述原始社会、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及婚礼仪式。

3. 讲解近现代婚姻习俗的变革:介绍辛亥革命后、新中国成立后的婚姻制度改革。

4. 讲解当代婚姻习俗的演变: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婚姻观念、婚礼形式的变迁。

5.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谈谈对婚俗变迁的认识。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婚俗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婚姻观。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作业论文等多种形式,评估学生对婚俗变迁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见解。

3. 评价学生对婚俗变迁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以及正确的婚姻观树立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历史与社会》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关于婚俗变迁的学术论文、案例、新闻报道等。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网络等,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古代婚姻习俗。

2. 第3-4课时:讲解近现代婚姻习俗的变革。

沪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婚俗的变迁》

沪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婚俗的变迁》

沪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婚俗的变迁》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婚俗的演变过程,掌握不期的婚俗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婚俗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婚俗的起源及演变2. 不同历史时期的婚俗特点3. 近现代婚俗的变革4. 婚俗变迁背后的社会原因5. 婚俗变迁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传统婚俗的演变过程,近现代婚俗的变革。

2. 教学难点:婚俗变迁背后的社会原因,婚俗变迁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婚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2. 利用史料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史料,提炼出不同历史时期的婚俗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传统婚礼图片,引发学生对婚俗变迁的思考。

3.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几个婚俗变迁的案例,学生分析背后的社会原因。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婚俗变迁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六、教学评价:1. 知识性目标:通过课堂讲解和史料分析,学生能准确描述中国传统婚俗的演变过程,以及近现代婚俗的变革。

2. 能力性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中的婚俗现象,提出合理的建议。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对婚俗变迁的理解,培养尊重不同文化的态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沪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

2. 史料:关于中国传统婚俗的图片、文献资料等。

3. 网络资源:有关现代婚俗变迁的新闻报道、专家访谈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

2. 教学进度:第一课时讲解中国传统婚俗的演变过程,第二课时探讨近现代婚俗的变革及其影响。

九、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观察学生对婚俗变迁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初中历史教案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初中历史教案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初中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源远流长,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演变和发展。

婚姻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婚姻制度一直被严格规范和管理。

本文将从古代婚姻的基本形式、婚姻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婚姻的仪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古代婚姻的基本形式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主要包括包办婚姻和自由婚姻两种形式。

在包办婚姻中,婚姻的选择和安排由父母或其他长辈代为决定,婚姻双方往往没有太多的自主权。

而在自由婚姻中,婚姻的选择和安排由两位当事人自主决定,他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

二、婚姻的目的和意义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注重家族和社会的利益,婚姻被视为一种社会关系的延续和家族财产的传承。

男女结婚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延续家族血脉、生育后代,保证家族的繁衍。

此外,婚姻还可以增进家族和家庭之间的亲缘关系,促进家族的合作和发展。

三、婚姻的仪式古代中国的婚姻仪式十分庄重隆重。

一般来说,婚礼分为纳采、定婚和迎亲三个步骤。

纳采是男方家长正式向女方家长提亲,确定两个家族的联姻;定婚是男方家长和女方家长代表,以及其他亲戚朋友一起见证婚约的缔结;迎亲则是男方家人前往女方家庭接新娘,最后举行隆重的结婚仪式。

在婚礼中,还会有一系列传统仪式和习俗,如交杯酒、拜堂、敬父母等,寓意着祝福和祝愿。

四、婚姻的制度规定中国古代对婚姻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定和限制。

一方面,古代的婚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家族和社会的利益,要求婚姻必须符合家族的意愿和社会的规范;另一方面,也尊重了当事人的自主权,注重了夫妻之间的感情和互助。

此外,古代的婚姻制度还规定了亲属关系的称谓、夫妻之间的权益和义务等。

五、婚姻制度的演变与发展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化。

封建社会的出现使得婚姻制度更加复杂,宗法制度开始起作用,人们的婚姻选择受到了更多的限制。

随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观念的改变,婚姻制度逐渐向着自由化发展,个人的选择权和婚姻自主权逐渐得到尊重。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婚俗的变迁》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婚俗的变迁》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婚俗的变迁》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传统婚俗的基本特点及其历史变迁。

(2)掌握近代以来我国婚俗的演变过程和主要特点。

(3)分析婚俗变迁背后的社会原因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了解和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婚俗特点。

(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婚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婚俗变迁的案例研究,提高实践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婚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历史传承价值。

(2)尊重不同民族和地区的婚俗习惯,增强文化包容性。

(3)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念,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的婚俗风尚。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婚俗的特点:封建礼教、六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

2. 近代以来婚俗的变迁: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时期的婚俗变化。

3. 婚俗变迁的原因:社会制度变革、经济发展、文化教育进步、思想观念更新等。

4. 婚俗变迁的影响: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家庭关系变革、社会风气转变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传统婚俗的特点及其历史变迁;婚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难点:婚俗变迁背后的社会原因和文化内涵;正确看待婚俗变迁的态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不期的婚礼照片,引发学生对婚俗变迁的思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国传统婚俗的特点及历史变迁。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婚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受。

4. 案例研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选择一个婚俗变迁的案例进行深入研究。

5.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婚俗变迁,树立文明健康的婚姻观念。

五、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总结中国传统婚俗的特点及其历史变迁。

2. 思考婚俗变迁背后的社会原因和文化内涵。

3. 选择一个婚俗变迁的案例,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婚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社会习俗的变化》说课稿 Word 文档

《社会习俗的变化》说课稿     Word 文档

第21课《社会习俗的变化》说课稿蔡中侯艳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六单元第21课《社会习俗的变化》。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一、说教材本套教材的编排充分体现了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的特点。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从鸦片战争到民国时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步步深入,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渐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生活领域发生变化的一些情况。

这种叙述体现了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

本课内容又与辛亥革命后人们的社会习俗的变化紧密相关。

所以本课占有承上启下的总结性地位。

二、说目标在反复阅读教材、认真钻研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课标”)我将教学目标设置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发型服饰变化、称谓变化、礼节变革、提倡女权等知识。

通过对民国初年社会风俗变迁的讨论与分析,让学生得出这是道德观念、等级观念和思想观念的改革,是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俗变迁的文字、图片等史料,并对其进行归类,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民国初年社会风俗的变迁与创新,有其重大的社会价值,它是社会发展的缩影。

三、说重点和难点【教学要点】要点: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倡女权(生活方式近代化、人格独立与平等观念深入人心、妇女解放的两大标志)重点:清末民初的社会风俗变迁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难点:新风取代旧俗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四、说教法、学法采用多媒体演示法,给学生以直观的历史感受;情境教学法,创设新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其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其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沪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婚俗的变迁》word资料7页

沪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婚俗的变迁》word资料7页

《婚俗的变迁》案例“铃——”上课的铃声响了,杜老师像往常一样走进了班级,但今天要给大家讲的内容却是从前从未在教材上出现过的。

一个问题的提出立刻吸引了全班同学的注意力:“爸爸妈妈曾带着你们参加过亲人的婚礼嘛?”平时最爱凑热闹的张扬当然按捺不住自己的想法:“老师我去过,新娘子一下车大家都开始喷彩带!”其他同学也开始七嘴八舌的说起来,“老师小时候也曾跟着爸妈参加亲人的婚礼,印象最深的就是婚礼上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

那有哪位同学知道婚礼上为什么要放鞭炮呢?”“驱鬼”“烘托气氛”“老师现在都不让放鞭炮了!”看着同学们回答得如此贴切,杜老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对,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一方面以前的一些封建迷信思想逐渐地被科学所取代,而且人们发现放鞭炮会污染环境,所以越来越重视环保。

所以我国从90年代后期北京、沈阳等城市就开始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只有过年期间才可以放。

那么大家可以从中了解到,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婚俗也被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的烙印,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具体的看一看婚俗的变迁:)”“首先我们来了解古代封建社会的婚俗是什么样的!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同学们认真听,然后一会请同学根据老师讲的这个故事来总结一下,古代封建社会的婚俗有着怎样的特点!从前有一个王员外,他想给自己的儿子物色一个妻子,这时他的对门有两户人家可供考虑,一个是裁缝的女儿张家小姐,另一个是富商之女赵家小姐,这是王员外首先把张家小姐排除在考虑之列,(想想为什么?),看到赵家小姐之后不知赵家有否嫁女之意,所以必须找一个媒婆去问(想想媒婆的地位),媒婆问后赵家果然有嫁女之意,所以又让媒婆去赵家,问了小姐的芳名和生辰八字,然后又把王员外儿子的名字和生辰八字一起拿到了算卦先生那里,(想想算卦先生的地位),两人八字相合,王员外特别高兴,送去了一些绸缎,布匹作为彩礼,而且定下了结婚日期,等结婚当天新郎在去用八抬大轿将新娘娶回家,古时嫁女儿都要在头上盖一块红布成为红盖头,那要等到什么时候能摘下红盖头呢?洞房的时候。

沪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婚俗的变迁》

沪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婚俗的变迁》

沪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婚俗的变迁》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婚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分析不期的婚俗特点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

认识现代社会中婚俗的变迁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文献等资料,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婚俗的认识。

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探讨不期婚俗的差异。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现代社会婚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培养学生对婚姻家庭观念的正确的认识。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变迁,认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传统婚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不期婚俗的特点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

现代社会中婚俗的变迁和影响。

2. 教学难点:分析不期婚俗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

探讨现代社会婚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中国传统婚俗图片,引发学生对婚俗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婚俗?为什么会有婚俗的存在?2. 教学内容:讲述中国传统婚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如六礼、花轿等。

分析不期婚俗的特点,如封建时期的包办婚姻、近现代的自由婚姻等。

探讨现代社会中婚俗的变迁,如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影响。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不期婚俗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社会婚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对中国传统婚俗和现代婚俗变迁的理解。

3. 思考能力:评估学生在探讨婚俗变迁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时的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图片:展示中国传统婚俗的图片,如六礼、花轿等。

2. 文献:提供相关的研究论文或书籍,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了解。

3.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网站或视频,供学生参考和了解。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情境模拟:组织学生分组,每组模拟一个时期的婚礼场景,包括服饰、礼仪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并了解不期的婚俗特点。

2.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如新郎、新娘、父母等,通过对话和表演,深入理解婚俗背后的家庭和社会关系。

沪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婚俗的变迁》

沪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婚俗的变迁》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传统婚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掌握近代以来我国婚俗的主要变化特点;(3)能够分析婚俗变迁的原因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婚俗的差异;(3)以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意识;(2)认识婚俗改革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3)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传统婚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近代以来我国婚俗的主要变化特点;(3)婚俗变迁的原因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婚俗变迁的原因分析;(2)婚俗改革对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一组我国传统婚俗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婚俗的变迁;(2)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国传统婚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讲解近代以来我国婚俗的主要变化特点;(2)分析婚俗变迁的原因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4. 案例分析:(1)展示几个婚俗改革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婚俗的变迁;(2)强调婚俗改革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四、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现代婚俗的变化趋势;2. 结合个人经历,谈谈对婚俗变迁的认识和感受;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要求,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我国婚俗文化。

六、课堂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历史时期的婚礼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婚俗的变迁;2. 邀请专家或家长来校讲座,分享他们对于婚俗变迁的见解和感受;3. 开展婚俗知识竞赛,测试学生对婚俗变迁的了解程度。

中国婚姻风俗的变迁

中国婚姻风俗的变迁
放小定:
男女双方都认为可以成亲时,下一步就是下"小定"礼。"小定"的礼物,并没有一定的标准,普通人家差不多都是四盒礼。如金镯子、戒指、如意、以及钗钏钻珥之类的各种首饰,分装两盒;衣料及绣花裙子等物,也装成两盒。首饰都是以纯金为主,其次是包金,再次也有买银镯子的,当然要以双方社会阶级及经济情况而定
当天女家要摆设整桌酒席,款待来下礼的大媒,讲究的人家,还有二十样果子,这些果子是四荤、四蜜、四干、四鲜、四点心等。女家收到男家的礼物之后,也要回送男家四样礼物,如:文房四宝一盒,靴(鞋)帽一盒,长袍马褂一盒、衣料一盒。这些礼物就在当天烦请媒人带回,送到男家。
课题
中国婚姻风俗的变迁
周次
授课时间
月日
教学
目标
认识和了解中国婚姻风俗的变迁
重点
中国婚姻风俗的变迁
难点
中国婚姻风俗的变迁及影响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喝过喜酒吗?你当地的婚假风俗是怎么样的,要办哪些仪式,知道什么是结婚吗?(结婚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人生大事。中国上下五千年,结婚习俗发生了许多变化。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政治经济的进步,婚礼逐步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礼仪。婚俗文化既是人类文明、人类文化中的一部分,又是人类文明、人类文化发展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一种特殊形态。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传承,婚礼习俗已经做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植根于整个中华文化之中。通过对婚俗文化的研究,对了解中华民族,对我们整个民族的发展有具有深刻而深远的意义)
相亲:合婚结果,如双方属相不相犯时,第二步手续就是相亲,由双方家长会同媒人,约定场所,或在任何一方的家中相见,俗语叫"相亲"。双方所注意的,是男女相貌是否端正,肢体有无残废,此举多半是由媒人陪同男家的人约在女家相聚,但也有约在男家的,届时女家更要留意男家的家庭情形,及经济状况

沪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婚俗的变迁》

沪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婚俗的变迁》

沪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婚俗的变迁》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传统婚俗的基本特点及其历史变迁。

(2)认识近现代以来,我国婚俗的变化及其原因。

(3)掌握婚姻法的基本原则,增强法律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调查、访问等方式,了解当地婚俗的现状及其变迁。

(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婚俗变迁的原因及其社会影响。

(3)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审视和评价婚俗变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婚俗文化。

(2)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念,倡导文明婚俗。

(3)增强对婚俗改革的认识,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传统婚俗的基本特点及其历史变迁。

(2)近现代以来,我国婚俗的变化及其原因。

(3)婚姻法的基本原则。

2. 教学难点:(1)婚俗变迁的原因及其社会影响。

(2)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审视和评价婚俗变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中国传统婚俗的短视频,引发学生兴趣。

(2)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关注婚俗的变迁。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国传统婚俗的基本特点及其历史变迁。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当地婚俗现状及其变迁。

3. 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近现代以来,我国婚俗的变化及其原因。

(2)学生探讨婚俗变迁对社会的影响,如家庭观念、人口结构等。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几个婚俗改革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成功经验。

(2)学生结合案例,思考如何推动当地的婚俗改革。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念。

四、课后作业:2. 结合所学内容,与家长、亲友探讨婚俗改革的意义,分享自己的看法。

3. 学习婚姻法的基本原则,提高法律意识。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如有无达到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等。

2.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如有无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是否真正掌握了所学知识等。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婚俗的变迁》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婚俗的变迁》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婚俗的变迁》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婚俗的起源和发展,认识婚俗在历史演变中的变迁。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婚俗的起源和发展。

2. 近代以来婚俗的变迁。

3. 当代婚俗的特点和变化。

三、教学重点:1. 中国传统婚俗的特点。

2. 近代以来婚俗的变迁原因。

3. 当代婚俗的新变化。

四、教学难点:1. 婚俗变迁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

2. 当代婚俗变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婚俗的起源、发展和变迁。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近代以来婚俗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婚俗变迁的原因。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当代婚俗的特点和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小组合作法:分组让学生调查、收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婚俗资料,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传统婚礼的照片,引发学生对婚俗变迁的兴趣。

2. 讲解中国传统婚俗:介绍中国传统婚俗的起源、发展,以及各种仪式和习俗。

3. 分析近代以来婚俗的变迁:以具体案例为例,分析近代以来婚俗的变迁原因。

4. 讨论当代婚俗的特点和变化:组织学生讨论当代婚俗的新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5.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思考婚俗变迁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如何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

2. 图片:传统婚礼照片、近代以来婚俗变迁的图片。

3. 案例资料:有关近代以来婚俗变迁的案例。

4. 网络资源:有关当代婚俗的资讯和报道。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思考等方面的积极性。

2.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调查、收集资料等实践环节的表现。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思考问题的深度。

婚俗的变迁

婚俗的变迁

汉平帝元始三年,刘歆等杂定婚礼,四辅公卿大夫传千 朗史家属可行亲迎,次年立皇后亦纳采、卜吉。 魏晋南 北朝时,皇太子的婚礼都没有请迎,自东汉到东晋时很 多时都不依六礼成婚。
唐代以后,皇太子开始请迎,而亲皇的婚礼都会依随六 礼。后来暨“问名”于“纳采”和“请期”于“纳成”; 是故虽然概念上还是依六礼而行,实际上只有“纳采”、 “纳吉”、“纳征”和“亲迎”四礼。而朱子家礼更将 “纳吉”和“纳征”合为一礼,所以只有三礼。
《赠内》 白居易 年代:唐 作者: 白居易
生为同室亲,死为同穴尘。
他人尚相勉,而况我与君。 黔娄固穷士,妻贤忘其贫。 冀缺一农夫,妻敬俨如宾。 陶潜不营生,翟氏自爨薪。 梁鸿不肯仕,孟光甘布裙。

(花好月圆) 同心同德美满夫妻 克勤克俭幸福鸳鸯 (比翼双飞)
喜期办喜事皆大欢喜 新春结新婚焕然一新
婚礼用品
中式婚礼中必备的物品有:
花轿:分四人抬、八人抬二种,又有龙轿、凤轿之分。 轿身红幔翠盖,上面插龙凤呈祥,四角挂着丝穗。
旗锣伞扇:在迎亲队伍之中,花轿之前。令整个迎亲仪 式热闹、壮观。 鞭炮:迎亲礼车在行列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表示庆贺。
凤冠霞帔:嫁女的人家无论贫富对嫁衣都十分 讲究,内穿红袄,足蹬绣履,腰系流苏飘带, 下着一条绣花彩裙,头戴用绒球、明珠、玉石 丝坠等装饰物连缀编织成的“凤冠”,再往肩 上披一条绣有各种吉祥图纹的锦缎“,定方以朱子家礼为标准制定婚礼。
清朝时,据通礼记载,汉官自七品以上共有九礼,但都拼 入了成妇成婿之礼,而古代的六礼亦只余下“议婚”、 “纳采”、“纳币”、“请期”与“请迎”五礼。其他士、 庶人结婚都比较简单,而民间的婚礼一般都会依朱子家法 进行。
婚礼流程
盖头:古时新娘身着凤冠霞帔的同时都用红布盖头,以 遮羞避邪,红色取吉祥之意。这块盖头要入洞房时由新 郎揭开。 马鞍:“鞍”“安”同声,取其“平安”长久之意。多 放于入洞房洞房门槛上,让新娘跨,表示新娘跨马鞍, 一世保平安。 火盆:放置于大门口的一盆火,让新娘跨过去,寓意婚 后的日子红红火火。

中国近代史时期婚姻制度的变化

中国近代史时期婚姻制度的变化
太平天国政府提倡新的婚姻制度,并通过一定的法律来保护自由结合的男女。男女结婚由政府发给“龙凤和挥”予以法律上的承认。“和挥一式两份,政府一份,结婚当事人一份,上面写有男女姓名、年龄、籍贯和年月,以及参见革命的年月等。”呤俐在《太平天国亲历记》中对这种婚姻制度大加赞赏,他认为“男女从未谋面即行结婚的旧俗,选择吉日的迷信,以及送聘金等等全部革除净尽,惟有将新娘的发挽成辔,以及新郎于夜间率领乐队、灯笼、轿子和骑着马的友人至女家迎娶这两件事保持着昔日的风俗。太平天国的妇女摆脱了束缚,享有社会地位,从而她们的结婚也就成了爱情的结合。”太平天国对婚姻家庭进行改革的重要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妇女的地位,虽然它并未能最终改写中国妇女受奴役,受压迫的历史,但它通过强制立法及强行男女平等政策的实施,不仅让天国内的妇女暂时过上了一定程度上的好日子,也给后来的资产阶级对婚姻家庭的改革勇开了先路。
但是,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和传播,以及民主革命运动的推动,我国传统的包办强迫、男尊女卑、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也受到了挑战并出现变动。下面,我们就根据课前的安排来作进一步的学习和探讨。
第一组:
近代中国婚姻制度变革体现在对传统婚姻陋习的否定上。较早对婚姻制度进行否定的是太平天国运动。首先表现在女子获得了独立的经济地位。太平天国规定“凡男女结婚,先通过本队主,由本队主禀明婚娶官,有政府统一从国库中支取钱粮。”,政府对男女结婚给予经济上的支持,这就使男女在经济地位上处于了一个平等的地位。其次,太平天国废除了“父母包办”、“买卖婚姻”、“指腹婚”、“童养媳”等封建的婚姻制度。提倡婚姻自由,主张自由恋爱,不论门第高低,身份贵贱“凡天下婚姻不论财”这也打破了封建社会一直以来的“门当户对”的思想。第三,太平天国对封建社会强迫妇女守寡的风气也加以反对,据记述“太平天国内凡妇女必须结婚而成为家庭之一,自闻得其夫被妖(清军)所杀的噩耗,几彷徨无主,甚至踟躇街头,以求得新丈夫。”寡妇再婚,这无疑是对“寡妇无再之义”的礼教的反抗,从而也砸碎了妇女身上的“从一而终”充当“贞洁烈女”的精神枷锁,使太平天国的婚姻制度更加的民主。

(word完整版)从婚礼仪式看婚俗的变迁-精选文档

(word完整版)从婚礼仪式看婚俗的变迁-精选文档

从婚礼仪式看婚俗的变迁由于婚姻关系到大多数,几乎是所有人的切身利益,因此在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学家、民俗学、人类学等不同领域的国内外学者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19世纪,这一领域受到了达尔文主义的影响。

后来,泰勒在对婚姻回避习俗,抢婚以及外婚等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社会学家涂尔干审视了仪式对于社会行为的影响和意义。

20世纪以来,婚礼意识研究开始有了新的进展。

以村落为例,在举行仪式时,经常是需要村落的人都来参加,超越了单个村落的内部界限,这样就可以表现出当地人们的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念。

在对意识的探讨中,特纳针对象征意义的过程,提出三个研究的层次:当地人对仪式、象征的解释层次;仪式、象征的应用含义层次,即通过观察分析仪式、象征如何被举行、操作和应用来获得的意义;象征的地位含义层次即把它看作是由它与其他象征在一个整体中的关系决定的,各个部分是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而获得各自的意义的。

国内的郭于华认为,是传统农村亲缘关系与现代的相遇,开辟了中国社会结构变强的途径,并从亲属关系的变更来看整个社会结构的变迁。

李铁梁等学者也从亲属关系的横向联系中看到姻亲关系在基层社会的构建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以下对与经常出现在婚礼仪式文化的几种表现提炼,并以时间为纬度进行比较.一、送亲工具在社会主义改造和新中国十年建设时期,是女方家里送亲,男方家里迎亲。

送亲采用的交通工具通常都是马车或者骡子车。

送亲工具起着“转变仪式”的作用。

连结着男方、女方两家,表明新娘由姑娘这一角色向新媳妇这一角色的转换。

新娘坐的婚车上一般还要坐上一位迎新婆、一位送新婆、一个男童、一个女童四个人.迎新婆在这里表明的是男方家对女方的接纳和欢迎,以及对这桩婚姻的重视;而送新婆册表明女方家对男方的满意和这桩婚姻以及女儿出阁的重视。

显然迎新婆、送新婆在这里起着相互承认的功能,表明双方家里对婚姻的承认,新郎、新娘未来觉得的认同。

文革时期的政治气氛相当浓重,民众的婚礼仪式文化因此受到了影响.参加的人数不是很多,因此送亲工具只是普通的交通工具,而不再有其他的参杂在其中多余的反映情感的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婚俗的变迁》案例
“铃——”上课的铃声响了,杜老师像往常一样走进了班级,但今天要给大家讲的内容却是从前从未在教材上出现过的。

一个问题的提出立刻吸引了全班同学的注意力:“爸爸妈妈曾带着你们参加过亲人的婚礼嘛?”平时最爱凑热闹的张扬当然按捺不住自己的想法:“老师我去过,新娘子一下车大家都开始喷彩带!”其他同学也开始七嘴八舌的说起来,“老师小时候也曾跟着爸妈参加亲人的婚礼,印象最深的就是婚礼上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

那有哪位同学知道婚礼上为什么要放鞭炮呢?”“驱鬼”“烘托气氛”“老师现在都不让放鞭炮了!”看着同学们回答得如此贴切,杜老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对,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一方面以前的一些封建迷信思想逐渐地被科学所取代,而且人们发现放鞭炮会污染环境,所以越来越重视环保。

所以我国从90年代后期北京、沈阳等城市就开始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只有过年期间才可以放。

那么大家可以从中了解到,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婚俗也被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的烙印,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具体的看一看婚俗的变迁:)”
“首先我们来了解古代封建社会的婚俗是什么样的!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同学们认真听,然后一会请同学根据老师讲的这个故事来总结一下,古代封建社会的婚俗有着怎样的特点!
从前有一个王员外,他想给自己的儿子物色一个妻子,这时他的对门有两户人家可供考虑,一个是裁缝的女儿张家小姐,另一个是富商之女赵家小姐,这是王员外首先把张家小姐排除在考虑之列,(想想为什么?),看到赵家小姐之后不知赵家有否嫁女之意,所以必须找一个媒婆去问(想
想媒婆的地位),媒婆问后赵家果然有嫁女之意,所以又让媒婆去赵家,问了小姐的芳名和生辰八字,然后又把王员外儿子的名字和生辰八字一起拿到了算卦先生那里,(想想算卦先生的地位),两人八字相合,王员外特别高兴,送去了一些绸缎,布匹作为彩礼,而且定下了结婚日期,等结婚当天新郎在去用八抬大轿将新娘娶回家,古时嫁女儿都要在头上盖一块红布成为红盖头,那要等到什么时候能摘下红盖头呢?洞房的时候。

也就是说结婚当晚,新郎揭开新娘红盖头的一刹那,两人才算第一次见面。

(想想这又体现了封建社会婚俗的哪些特点?)
故事讲完了,现在哪位同学能总结一下封建社会的婚俗特点呐?”平时一向对古代社会很感兴趣的聂晨不紧不慢的站了起来:“我觉得应该有三个特点:第一,古代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第二,讲究门当户对,八字相合;第三,两个人不可以自由恋爱”“哈哈哈……”聂晨的发言引起了全班的哄堂大笑,“聂晨同学其实总结的非常全面,最后一点也是说明了古代的社会没有体现出人权”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看民国时期的婚俗习惯。

民国时期,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婚俗习惯,西式文明结婚方式也开始逐渐进入中国,大家看,照片上的人你们认识吗??”“我知道,我知道,是蒋介石”“还有宋美龄”“是的。

这是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结婚照。

当时这两张照片在报纸上刊登之后,引起了社会很大哗然;同时也掀起了拍结婚照的热潮。

”“到了四五十年代,同学们先想一想,这个时期我国都发生了哪些大事?”知识一向很渊博的陶英乔马上现出很骄傲的神情:“解放战争刚打完,建国喽!”“非常正确,就是由于刚刚建国,所以当时的物质条件很差,那么
婚礼所体现出的特点就是很简朴。

在发展到了六七十年代,那么前几天刚给大家讲过,这是一段什么时期?”同学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喊出了:“文化大革命”“同学们的知识掌握的很牢固。

此时结婚照上的两人大多身着当时最流行的旧军装,胸佩毛主席像章,有的甚至手里还拿着一本红宝书,大家知道什么是红宝书嘛?”“毛主席语录”。

“所以大家形象地把这时期的婚礼称为‘革命婚礼’而在80年代实行了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随之带来了思想观念的更新,而且这个时期对外交流也增多了,五花八门的婚礼也竟先的出现了。

那么我们从各个方面来看看婚俗的变化。

老师会提出几个问题,想到的同学就可以回答”
“改革开放前后,对对方称呼有什么样的变化?”
“以前都叫爱人,丈夫;现在都叫老公老婆”
“这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改革开放了,人们越来越讲究情调和浪漫了”
“改革开放前后,婚礼的服饰发生了哪些变化?”
“以前都穿红旗袍;现在都穿白婚纱”
“这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改革开放后,和外国的文化交流多了”
“改革开放前后,接新娘的交通工具有哪些变化?”
“以前用自行车接,现在都用林肯,宝马”
“这说明了什么呢?”
“品牌多档次高.生活条件好了”
“改革开放前后,结婚照有什么变化.”
“以前是黑白,现在有彩色,有外景,还有数码的”
“这说明了什么?”
“技术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好了”
“改革开放前后,婚礼形式又有哪些变化?你们知道哪些婚礼形式?”
“以前就是请客吃饭,现在婚礼形式多,有空中婚礼,海上婚礼还有攀岩婚礼。


“好!那刚才大家说到的几种都是属于比较有个性的,与众不同的婚礼形式,但这种婚礼的价值也是相当的不菲.都要超过万元以上.所以大家看到这些婚礼在凸显个性化的同时,不免有些铺张浪费.胡锦涛主席仍然强调"我们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那么婚礼是不是也应该如此呢!
其实有很多有困难的人需要帮助,大家看这张照片:这是我去年在网上看到的一张照片,看过之后感触很深:这是四月的一个早晨,一个中年男子的菜摊车上,坐车一个小男孩,小男孩用给菜保温的被子围着,在阴暗的背景和漫天飞舞的雪花的衬托下,小男孩稚嫩的小脸与父亲饱经沧桑的脸形成了对比,同时也反映出父子俩生活的艰辛。

还有这一张:《我们能上学了,爷爷却哭了》一些贫困山区的孩子也在因为没有学费而发愁。

我想,如果把婚礼上一些不必要的铺张浪费的钱,用来帮助这些需要帮助的人不是更有意义嘛?而且也更能体现我们的国家所追求的文明社会的方向!
前些天老师在报纸上看到一个很有意义的婚礼形式:植同心树婚礼。

不仅象征着爱情同小树一样需要不断的浇灌与呵护,也同时告诉了世人,要珍惜绿色,爱护我们生活的地球!看了这些也许你很有感触,那么,现在假设有一对新人请你去做场婚礼的策划者,那么会怎样设计一个别具一格而又很有纪念意义的婚礼呢?
(一段音乐结束)
讨论结束,哪位同学能说说自己的想法!”
姜天棋第一个站了起来:“我想仍然用自行车去接新娘,可以减少汽车尾气,既不用铺张浪费,又有利于环保!”“姜天棋同学可以说是给我们抛砖引玉了,她的想法确实很有创意!”
善于观察生活的田棋也很快举起了手:“我设计在新人的结婚典礼上请每位嘉宾不使用方便筷子,使用刀和叉。

因为现在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了,应该提倡植树造林。

而方便筷子的主要材料是木材,所以把餐具改成刀叉,既有西洋风韵,又有中国结婚的气氛!既有新意又环保。

”“恩。

这个想法和刚才老师举的例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平时特别喜欢小孩的赵一聪也说出了自己的创意:“我的婚礼创意是在孤儿院举办婚礼,平常的婚礼都在酒店举办,浪费的钱财很多,如果在孤儿院举办和孩子们坐在一起,吃着家常便饭,看着孩子们表演精彩的节目,在喜气热闹的同时也充满着爱的温馨,而节省的钱可以捐献给孤儿院也可以领养一个孤儿,相信这样的婚礼一定比平庸的婚礼更加有意义,终身难忘!”“大家说赵一聪设计得好不好?好就给他鼓鼓掌吧”
这个时候素有“幽默大师”之称的李健一开口说话了:“老师,现在
沈阳虎园的老虎因为没有钱都快饿死了,我们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利用这些钱领养一只虎园中的老虎。

”李健一的一席话惹来了一阵笑声。

“看来我们的李健一同学平时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并且非常善良的男孩,他除了看到很多人需要帮助之外,还看到了人类的朋友——动物也需要我们的照顾!创意非常好,但在这里老师需要纠正一个你的错误,就是要在虎园认养老虎,而不是领养:)”
最后平时不是很喜欢发言的任娇娇也举起了手:“我设计的是让一对新人把一对在敬老院中生活的恩爱的华侨夫妇请到现场,将他们当年结婚的戒指送给新人,因为戒指当中包含了他们几十年风风雨雨共同走过的幸福以及几十年永恒不变的爱情,将戒指送给新人也是希望新人能白头偕老,爱情永不变质。

当结婚典礼结束之后还可以加一个认亲仪式,让新人认这对老人为干爸干妈,让这对老人也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并且把办婚宴的地点选在敬老院,为老人们也送去喜气和欢乐,我想这样的婚礼就很别具一格,这对新人也会在老人们的祝福下更加幸福的,而且以后想起帮助老人这么有意义的婚礼也会印象深刻并且非常自豪的。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德,而任娇娇的婚礼创意也正体现了这个传统,我们为她这个别具一格又有意义的婚礼再次鼓鼓掌吧:)”
同学们的想法都非常的有创意,而且很有纪念意义!从这堂课大家了解了:婚俗的演变映射着时代的变迁,那么同时时代的发展也必然影响着婚俗的变化,我们生活在一个呼唤个性的时代,所以个性化婚礼是每个现代人追求的结婚方式,那在这里我们希望有越来越多高素质的人去举办既有个性又蕴含着纪念意义的婚礼,由此迈入他们用爱心浇筑的美好婚姻:)
下课!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常自认为是福薄的人,任何不好的事情发生都合情合理,有这样平常心态,将会战胜很多困难。

2、君子之交淡如水,要有好脾气和仁义广结好缘,多结识良友,那是积蓄无形资产。

很多成功就是来源于无形资产。

3、一棵大树经过一场雨之后倒了下来,原来是根基短浅。

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打好基础,才能坚固不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