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的大学生自行车运动能耗预测模型研究
基于传感器的运动轨迹识别技术研究与应用
基于传感器的运动轨迹识别技术研究与应用近年来,随着智能穿戴设备和移动设备的普及,基于传感器的运动轨迹识别技术逐渐成为了热门研究方向。
这项技术通过采集人体运动时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识别出不同运动的类型和动作,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一、传感器的种类和工作原理传感器是基于感知物理量与电学量之间相互转化的一类装置。
常见的传感器包括加速度计、陀螺仪、磁力计等。
其中,加速度计可以感知加速度,用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陀螺仪可以感知角速度,用来判断物体的旋转状态;磁力计可以感知地磁场,用来判断方位。
这些传感器在运动轨迹识别技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它们通过数据采集,将不同方向上的运动信息转化为数字信号,并通过数据处理和算法分析,得出物体的运动轨迹和动作类型。
二、运动轨迹识别技术的研究现状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传感器技术和数据处理能力一直在不断提升,也为运动轨迹识别技术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支持。
目前,在运动轨迹识别技术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研究方向:1.基于机器学习的数据分类和预测机器学习是一种通过算法学习特征并进行数据分类和预测的方法。
在运动轨迹识别领域,机器学习可以通过大量的训练数据,得出人体运动的模式和规律,比如在跑步、骑车、爬楼梯等不同运动模式下,与之相关的加速度信号和陀螺仪信号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类和预测,可以实现对人体运动状态的准确识别。
2.基于深度学习的动作识别和预测深度学习是一种利用多层神经网络对特征进行抽象和提取的方法。
在运动轨迹识别领域,深度学习可以通过多个层次对传感器信号进行处理和特征提取,从而实现对不同运动的动作类型和起始终止点的预测,比如对于跑步动作,可以通过在网络中引入时序信息,实现对跑步的周期、步频、步幅等的准确识别。
3.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位姿估计和运动重建多传感器融合是一种将不同类型的传感器数据进行整合,得出更加准确完整的信息的技术。
在运动轨迹识别领域,多传感器融合可以通过将加速度计、陀螺仪、磁力计等不同类型的传感器数据综合起来,实现对人体姿态和运动轨迹的准确重建和识别,比如对人体的站立、步行、跑步等动作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
加速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加速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加速度传感器(Accelerometer)是一种智能时尚装备,它可以通过测量物体周围运动环境以及物体内部加速度变化来获取物体的运动轨迹信息,从而分析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加速度传感器可以检测到周围物体的加速度变化,它可以识别物体在空间和时间不同方向上的加速度变化,从而发掘物体在运动状态时的运动轨迹信息。
一般来说,加速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为反应到的加速度通过内建的传感器来收集信息,它可以检测到在空间方向上的变化。
比如它可以检测到转角的大小,转弯后的加速度信息等等,这都可以通过加速度传感器来进行测量。
就好比把电脑、手机等推动物放在一个容器内,加速度传感器就会检测到因为重力以及通过各种推动某种物体在空间上运动时产生会产生的加速度信号。
加速度传感器可以被广泛用于智能手机、电脑、游戏机以及别的设备上,以辅助为用户进行操作。
比如在智能手机上,用户可以通过移动陀螺仪和加速度传感器来实现实时测量定位、倾斜检测、速度检测、基于轨迹的定位等功能。
游戏机上的加速度传感器也可以让玩家更简单的操控角色,比如模拟跑步、跳跃等游戏动作。
另外,加速度传感器还可以被广泛用于运动跟踪、体能管理,以及运动辅助设备、监测及检测机械装备等诸多方面来使用,强大的操控功能和智能测量技术让人们的生活和娱乐更加轻松便捷。
基于机器学习的运动轨迹预测算法研究
基于机器学习的运动轨迹预测算法研究运动轨迹预测是机器学习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其应用广泛涵盖了交通管理、智能驾驶、人机交互等众多领域。
准确预测运动轨迹有助于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事故、优化路径规划等方面的应用。
基于机器学习的运动轨迹预测算法在解决这些问题上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
在运动轨迹预测问题中,我们的目标是根据已有的轨迹数据预测目标物体的未来位置。
这涉及多个挑战,如路径复杂性、目标物体的运动模式变化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机器学习算法来进行运动轨迹预测,包括传统的统计模型、强化学习和深度学习等。
在传统的统计模型中,最简单的算法是线性插值,即根据目标物体的当前位置和速度,假设其未来位置与速度成线性关系。
然而,线性插值无法捕捉到目标物体的非线性运动模式,所以在实际应用中的预测效果有限。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者们引入了更复杂的统计模型,如卡尔曼滤波器和粒子滤波器。
这些模型将目标物体的轨迹建模为状态和观测值之间的动态系统,并使用贝叶斯推断来进行轨迹预测。
卡尔曼滤波器假设系统是线性的,适用于轨迹比较简单的情况,而粒子滤波器则可以处理更复杂的非线性轨迹。
然而,传统的统计模型在处理复杂的轨迹时存在一些局限性,因为它们通常只考虑运动物体的动态特征,而忽略了环境的影响以及物体与环境的交互。
这导致了对于存在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场景,传统模型往往难以准确预测运动轨迹。
为了克服这些局限性,并更好地应对运动轨迹预测问题,研究者们开始应用强化学习算法。
强化学习通过与环境进行交互,从而学习如何在给定的环境中采取行动以最大化累积奖励。
在运动轨迹预测中,环境包括物体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状态信息,行动包括预测物体下一步的位置。
通过不断与环境进行交互,强化学习算法可以学习到目标物体在给定环境中的最佳行动策略。
强化学习在复杂场景中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泛化能力,能够更好地预测运动轨迹。
随着深度学习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其应用于运动轨迹预测问题。
基于单加速度传感器的行走距离估计
基于单加速度传感器的行走距离估计杨清;陈岭;陈根才【期刊名称】《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年(卷),期】2010(044)009【摘要】针对行走距离估计问题,提出基于单加速度传感器的方法.将单个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固定在步行者小腿上,根据腿部状态(静止或运动)将读到的连续加速度值进行分步,并重积分运动状态下的加速度值获得行走距离.在原有阈值分步法基础上采用新的分步方法--自适应分步法进行分步计算,它根据步行者当前行走状态(步速、姿态等)对分步参数进行自适应调整.数据显示自适应分步受初始阈值影响小,具有较好鲁棒性,其平均分步误差为1步,平均距离误差在近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情况下分别为15.18%和22.34%;而阈值分步的平均距离误差在近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下则分别为31.08%和49.82%.实验表明:自适应分步法的结果更加准确且鲁棒性强.【总页数】6页(P1681-1686)【作者】杨清;陈岭;陈根才【作者单位】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27;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27;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11【相关文献】1.基于单加速度传感器的实时动作识别系统 [J], 宋志鹏2.儿童研究:行走在“教与学”的中间地带——基于“大任务单”的数学教学方式变革初探 [J], 庞舒勤;赵庆林3.基于加速度传感器阵列的单振源识别方法 [J], 张袁元;张凌峰;周祥;门秀花4.一般凸体与单形间Banach-Mazur距离估计的一种简单方法(英文) [J], 国起5.复合单叶双曲面上广义Gough-Stewart并联机构加速度传感器各向同性优化设计 [J], 佟志忠;姜洪洲;何景峰;黄其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轴运动加速度计(GT3X)测量青春期少年(11~14岁)身体活动能耗预测方程的建立和检验
三轴运动加速度计(GT3X)测量青春期少年(11~14岁)身体活动能耗预测方程的建立和检验朱琳;陈佩杰【摘要】研究目的:针对青春期少年建立基于走跑与非走跑运动为基础的三轴运动加速计能耗预测方程.研究方法:80名11~14岁初中生(每岁20人,男、女各半)按性别、年龄分成实验组(60人)和验证组(20人),同步佩戴Cosmed K4b2和ActiGraph GT3X对受试者进行8种常见身体活动测试.采用逐步回归方法,通过实验组建立以K4b2实测能耗值为因变量,以ACxis1、Axis2、Axis3、VM3、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将身体活动分为走跑类、走跑跳类、不规则活动类、日常活动类4种类型,通过验证组对所建方程进行验证;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率用于验证方程预测准确性;Bland-Altman图用于确定系统偏差.结果:所建方程Y(kcal/min)=-1.471 +0.10440×体重(kg)+6.15209E-4×VM3(counts/min);R2=0.693,SEE=0.82,DW=1.734;F检验P<0.001,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存在线性关系;自变量回归系数t检验P<0.05,说明回归系数有意义;DW值表明误差项独立,回归模型可靠.对于四类活动,方程预测绝对误差为0.58~0.63 kcal/min,相对误差率为9.14%~11.81%;95%的残差均落在Bland-Altman散点图±2SD区间内,表明方程有较好的预测能力.结论:所建能耗预测方程有效,可有效监测青春期少年不同活动类型的能耗.【期刊名称】《中国体育科技》【年(卷),期】2014(050)003【总页数】5页(P73-77)【关键词】青春期少年;三轴运动加速计;身体活动;能耗;预测方程【作者】朱琳;陈佩杰【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省部共建教育部运动健身科技重点实验室,上海200438;广州体育学院运动与健康系,广东广州510075;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上海2004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4.491 前言Physical Activity即身体活动,也有人将其译为体力活动,是指由骨骼肌收缩产生的、使能量消耗增加的身体动作。
基于MEMS技术的加速度传感器研究
基于MEMS技术的加速度传感器研究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MEMS(微机电系统)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其中,基于MEMS技术的加速度传感器在运动测量、姿态控制、安全监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探讨基于MEMS技术的加速度传感器的原理、制备技术以及应用案例。
加速度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测量物体加速度或者重力的传感器。
MEMS技术结合了微电子技术和微机械技术,使得传感器的尺寸变得非常小,并且能够批量生产。
基于MEMS技术的加速度传感器通常由微机械加速度传感器和集成电路两部分组成。
微机械加速度传感器通常采用质量悬浮结构,当受到外力作用时,质量将发生位移,由此测量加速度。
制备基于MEMS技术的加速度传感器需要经历多个步骤。
首先,通过光刻技术在硅衬底上形成质量悬浮结构。
然后,将金属电极沉积在衬底上,形成电容结构。
接着,通过刻蚀等工艺,雕刻出质量悬浮结构和电容结构。
最后,借助封装技术和集成电路,将传感器制作完整。
基于MEMS技术的加速度传感器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尺寸小,可以实现微型化和集成化,方便嵌入各类设备。
其次,价格相对较低,适用于大规模应用。
此外,基于MEMS技术制备的加速度传感器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稳定性,能够精确测量加速度和重力。
基于MEMS技术的加速度传感器在多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在运动测量方面,加速度传感器可以用于测量运动物体的加速度和速度,应用于运动跟踪、步数统计等场景。
在姿态控制方面,加速度传感器可以用于测量物体的倾斜角度和旋转角度,应用于飞行器、机器人等设备的姿态控制。
另外,在安全监测方面,加速度传感器可以用于检测物体的碰撞、震动等,应用于汽车碰撞预警、地震预警等领域。
综上所述,基于MEMS技术的加速度传感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由于其尺寸小、灵敏度高和稳定性好等特点,使得加速度传感器在运动测量、姿态控制和安全监测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未来,随着MEMS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相信基于MEMS技术的加速度传感器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安全。
加速度传感器的基本力学模型
加速度传感器的基本力学模型
加速度传感器是用于测量物体加速度的设备。
其基本力学模型可以通过简化为一个质点来进行描述。
假设加速度传感器的测量原理是基于质点的运动,其底部有一个固定的支撑。
以下是加速度传感器的基本力学模型:
1.质点质量(m):将传感器看作一个质点,质量为m。
2.弹簧常数(k):加速度传感器中通常包含一个或多个弹簧
用于测量物体的加速度。
弹簧常数k表示弹簧对受力的刚度。
3.阻尼系数(c):加速度传感器通常还包含阻尼器,用于减
轻振动和稳定运动。
阻尼系数c表示阻尼器对振动的抑制作用。
4.受力(F):加速度传感器在测量物体的加速度时,受到外
部作用力F的作用。
这个作用力可以是物体的加速度,或者是其他影响传感器的力量。
根据以上基本力学模型,可以得到加速度传感器的运动方程。
通过应用牛顿第二定律(F = ma),可以将传感器的受力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表示为:
F - kx - c*dx/dt = m * d^2x/dt^2
其中,x是质点的位移,dx/dt是质点的速度,d^2x/dt^2是质点的加速度。
kx表示弹簧的恢复力,c*dx/dt表示阻尼力。
需要根据具体的加速度传感器的设计和工作原理,对其力学模
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分析和建模。
这个基本模型提供了一个起点,可以在实际应用中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优化。
加速度传感器数据降噪算法研究及其应用实现
加速度传感器数据降噪算法研究及其应用实现加速度传感器是一种重要的物理传感器,广泛应用于手机、汽车、飞行器等各种领域。
然而,由于加速度传感器受到噪声的影响,它所采集到的数据常常存在着较大的误差,这给其应用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因此,如何对加速度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降噪处理,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加速度传感器数据降噪方面,研究者们提出了很多方法,其中比较常用的方法有滤波和批处理等方法。
滤波法是一种基于信号处理的技术,它通过选择合适的滤波器,去除噪声信号,从而使得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更接近真实值。
常用的滤波法有低通滤波、高通滤波和滑动平均滤波等。
批处理法是一种基于数据处理的技术,它通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一批数据的统计特征,从而排除离群值。
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对一段时间内的数据进行处理的场合。
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时域和频域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降噪处理。
时域分析法是指从时间角度出发,分析数据的波形和统计特性,从而进行降噪处理。
频域分析法是指从频率角度出发,通过变换域的方法,将数据从时域转换到频域,进行降噪处理。
以上几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具体应用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在实际应用中,加速度传感器数据降噪的要求十分高。
比如在智能手机体感游戏中,加速度传感器的数据需要精确地反映出用户的动作。
如果加速度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存在噪声,就会导致用户操作的不准确,影响游戏的体验度。
因此,对于加速度传感器数据的降噪处理,除了研究算法之外,还需要注意一些实际应用上的问题。
比如在设计时,需要合理地选择传感器的采样频率。
选择过小的采样频率会导致信号过于粗糙,而选择过大的采样频率会导致计算复杂度增加,对处理器的要求加大。
此外,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考虑传感器的安装位置、传感器与其他元器件之间的干扰等问题。
总之,加速度传感器数据降噪处理在现代科技应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大量的研究工作已经被投入到这一领域,各种新算法和新技术不断涌现。
智能交通系统中的车辆跟驰模型研究
智能交通系统中的车辆跟驰模型研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交通拥堵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和人们出行便利性的重要因素。
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是当前交通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而智能交通系统作为一种新兴的交通管理手段,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交通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为缓解交通压力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在智能交通系统中,车辆跟驰模型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
车辆跟驰模型是描述车与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行为的数学模型。
对于智能交通系统来说,准确地模拟车辆之间的跟驰行为,是实现道路交通优化和高效运行的关键。
通过分析和研究车辆跟驰模型,可以更好地预测和控制车辆之间的交通流,提高交通效率,并最终实现缓解交通拥堵的目标。
目前,车辆跟驰模型主要分为宏观模型和微观模型两类。
宏观模型主要关注的是整体交通流的行为,通过描述车辆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和交通流量之间的关系来预测交通流的演化趋势。
而微观模型则较为详细地关注车辆之间的跟驰行为和互动规则,通过考虑车辆间的细微差异和个体行为来模拟具体的交通流动态。
在宏观模型方面,研究者们主要采用流体动力学理论和控制理论来建立数学模型。
最常用的宏观模型是Lighthill-Whitham-Richards (LWR) 模型和Cellular Automaton (CA) 模型。
LWR模型基于连续介质流体力学方程,通过考虑交通流密度和流速之间的关系,来预测道路上交通流量的分布和变化。
CA模型则通过将道路分割为若干个车辆大小的空间单元,模拟车辆之间的跟驰行为和相互之间的影响。
微观模型方面,研究者们主要使用的是基于车辆间距离和车辆速度之间的关系建立的模型,如Gipps模型、Intelligent Driver Model (IDM) 模型等。
Gipps模型是一种基于离散动态系统的模型,通过计算车辆的期望加速度,来预测车辆的跟驰行为。
IDM模型则是一种基于驾驶员行为的模型,通过考虑车辆之间的互动行为、期望速度和与前车的车头间距等因素,来模拟车辆的跟驰行为。
加速度传感器的原理
加速度传感器的原理加速度传感器是一种常见的传感器,广泛应用于机械、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
它可以测量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受到的加速度,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输出。
本文将介绍加速度传感器的原理及其工作机制。
一、原理简介加速度传感器的原理基于牛顿第二定律,即F=ma,其中F是物体所受到的力,m是物体的质量,a是物体的加速度。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由于加速度的存在,传感器内部的某些零部件会发生位移或形变,从而产生电信号。
二、工作机制加速度传感器通常由一个质量块、支撑结构和敏感元件组成。
质量块在支撑结构的作用下可以相对运动,并与敏感元件相连。
当物体受到加速度时,质量块会受到作用力,从而导致其在支撑结构上发生位移。
敏感元件常见的类型包括电容式、压阻式和压电式。
以下将分别介绍这几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1.电容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通过测量电容的变化来检测加速度。
通常由两个电极组成,当质量块发生位移时,电极之间的电容会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通过测量电荷转移或电压变化来获取。
2.压阻式传感器压阻式传感器利用压阻的变化来检测加速度。
压阻传感器中有一个弹性体,当质量块发生位移时,它会受到作用力而变形,进而改变电阻值。
测量电阻值的变化可以作为加速度的指示。
3.压电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利用压电效应来检测加速度。
当质量块发生位移时,压电材料会产生电荷。
通过测量这些电荷的变化,可以了解加速度的大小。
压电材料常用的有石英、压电陶瓷等。
不同类型的加速度传感器在应用上有一些差异。
例如,电容式传感器通常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较低的功耗,适用于较小幅度的振动测量。
而压阻式传感器则通常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大的测量范围,适用于高加速度测量。
三、应用领域加速度传感器在许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1. 汽车工业:用于车辆稳定性控制、碰撞检测和空气袋触发等系统中,以提高驾驶安全性。
2. 航空航天工业:用于飞机、火箭等飞行器的动态监测和控制,确保运行安全。
加速度传感器灵敏度计算数学模型及其求解算法
加速度传感器灵敏度计算数学模型及其求解算法加速度传感器是一种常用的传感器,可用于测量物体的加速度。
它广泛应用于车辆导航、运动监测等领域。
了解加速度传感器的灵敏度计算数学模型及其求解算法,对于准确测量加速度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加速度传感器的原理。
加速度传感器利用微机电系统(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MEMS)技术,通过质量加速度和惯性力之间的关系来测量加速度。
传感器内部通常包含一个微小质量的结构,当物体发生加速度变化时,该结构受到惯性力的作用而发生位移。
传感器通过测量这种位移来计算加速度。
灵敏度是衡量加速度传感器的重要指标,它表示传感器输出信号的变化量与物理输入量的变化量之间的关系。
灵敏度越高,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变化越明显,测量精度也就越高。
因此,灵敏度的准确计算对于传感器的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计算加速度传感器的灵敏度,首先需要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来描述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一个常用的模型是基于质量-弹簧-阻尼(Mass-Spring-Damper)系统,该系统可以较好地描述加速度传感器的工作过程。
在这个模型中,传感器可以看作是一个弹簧与阻尼一起作用的质量块。
基于这个模型,可以得到加速度传感器的运动方程。
假设传感器的质量为m,弹簧常数为k,阻尼系数为c,传感器的位移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微分方程来表示:m * d²x(t)/dt² + c * dx(t)/dt + k * x(t) = F(t)其中,x(t)表示传感器的位移,F(t)表示传感器受到的作用力。
为了求解这个微分方程,可以使用拉普拉斯变换等数学工具。
通过求解微分方程,可以得到传感器的位移x(t)与加速度a(t)之间的关系。
根据定义,加速度是位移的二阶导数,因此可以得到以下关系:a(t) = d²x(t)/dt²有了这个关系,就可以根据测量到的位移数据计算得到加速度数据。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作品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作品引言: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实现通讯和娱乐功能,还可以对我们的健康起到重要的帮助作用。
本作品就是一个基于智能手机的健康助手设计,旨在通过智能手机上的软件与硬件相结合,为用户提供全面的健康监测与管理服务。
本设计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硬件设计本设计在智能手机上添加了一些传感器与硬件设备,以实现对用户健康数据的实时监测与收集。
具体包括:1.心率传感器:通过手机后壳内嵌入光电心率传感器,实时监测用户的心率变化,并将数据传输到手机APP。
2.加速度传感器:通过在手机内部安装加速度传感器,用于检测用户的运动轨迹、步数等,并进行相应的统计与计算。
3.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用户的体温变化,通过测量用户的额温,及时发现体温异常状况。
4.光线传感器:通过检测环境光线,调整手机屏幕亮度,为用户提供更加舒适的使用环境。
通过以上硬件设备的加入,智能手机可以更准确地获取用户的生理数据,为后续的健康分析提供有效数据支持。
二、软件设计本设计的核心是一款名为“健康助手”的APP软件,通过与硬件的配合使用,为用户提供一系列的健康管理功能。
主要功能如下:1.心率监测:将通过手机内置的心率传感器,实时监测用户的心率变化,并显示在手机屏幕上。
用户可设定预警心率值,当心率高于或低于正常范围时,软件将及时提醒用户。
2.运动记录:通过手机内部的加速度传感器,监测用户的运动轨迹、步数等,记录用户的运动情况,并在后台进行运动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3.健康指导:软件根据用户的运动情况、心率变化等数据,给出相应的健康建议和指导,引导用户进行合理的运动与休息,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4.体温检测:通过手机内置的温度传感器,检测用户的体温变化,并将数据与历史记录进行对比,提供用户体温异常时的预警提示。
5.睡眠监测:通过手机上的睡眠监测功能,监测用户的睡眠质量,如入睡时间、睡眠时长、睡眠深度等,并为用户提供相应的睡眠改善建议。
加速度传感器的原理
加速度传感器的原理1. 引言加速度传感器是一种用于测量物体线性或非线性加速度的装置。
它在很多领域中广泛应用,例如汽车安全、智能手机和游戏控制器。
本文将深入探讨加速度传感器的原理及其应用。
2. 加速度传感器的原理加速度传感器的原理基于惯性定律,即质量上物体的速度或方向发生变化时,它会受到一个力,并产生一个加速度。
加速度传感器利用这个原理来测量物体的加速度。
下面介绍两种常见的加速度传感器原理:2.1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是一种基于压电效应的传感器。
它由一个压电器件和一个测量电路组成。
当物体受到加速度时,压电器件会产生压电荷,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
测量电路可以将电信号转换为关于加速度的数值。
2.2 电容式加速度传感器电容式加速度传感器是一种基于电容变化的传感器。
它由两个固定的电容板和一个可移动的质量块组成。
当物体受到加速度时,质量块会发生位移,导致电容值发生变化。
通过测量电容值的变化,可以得到物体的加速度。
3. 加速度传感器的应用加速度传感器在许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3.1 汽车安全系统加速度传感器在汽车安全系统中起到关键作用。
它可以检测到汽车的碰撞或突然的加速/减速,从而触发安全气囊的部署。
此外,加速度传感器还可以用于检测车辆的倾斜和翻滚,以提供更准确的稳定性控制。
3.2 移动设备加速度传感器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中广泛使用。
它可以检测设备的方向和运动,从而实现自动旋转屏幕和游戏控制等功能。
例如,通过检测手机的倾斜角度,可以控制游戏中角色的移动。
3.3 结构健康监测在工程领域中,加速度传感器可以用于监测建筑物、桥梁和机械设备的结构健康状况。
通过检测物体的振动和动态加速度,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结构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维护和修复措施。
3.4 运动追踪加速度传感器在运动追踪领域也有广泛应用。
例如,它可以用于记录运动员的加速度、速度和步频等参数,从而进行运动分析和训练优化。
基于加速度计传感器的姿态控制算法研究
基于加速度计传感器的姿态控制算法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拓展,传感器技术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技术之一。
传感器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特别是在机器人技术和自动化领域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加速度计传感器作为机器人控制领域中的一种重要传感器,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探讨基于加速度计传感器的姿态控制算法研究。
一、加速度计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加速度计传感器是通过测量物体在三个方向上的加速度大小来计算物体姿态的一种传感器。
它的基本原理是重力传感器原理,利用加速度计传感器所测量的重力大小,通过算法计算得出物体的方向和姿态。
二、基于加速度计传感器的姿态控制算法加速度计传感器的信号反映物体关于三个轴线上的加速度变化,通过对加速度计信号进行处理,可以得出物体关于三个轴线上的姿态信息。
在机器人运行控制系统中,基于加速度计传感器的姿态控制算法可以根据物体所处的环境和状态来调整机器人的姿态和方向。
基于加速度计传感器的姿态控制算法可以分为两种:单轴加速度计算法和三轴加速度计算法。
单轴加速度计算法是通过对加速度计信号的处理,将其转化为机器人关于单个轴线上的姿态信息。
三轴加速度计算法是通过对加速度计信号的处理,将其转化为机器人关于三个轴线上的姿态信息。
单轴加速度计算法相对简单,但是其准确度比较低,三轴加速度计算法精度更高。
三、基于加速度计传感器的姿态控制算法应用举例基于加速度计传感器的姿态控制算法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比如在机器人领域,加速度计传感器可以用来控制机器人的姿态和方向,提高机器人的运动稳定性和精度。
在无人机领域,加速度计传感器可以用来控制无人机的姿态和方向,保持无人机的平稳航行。
在智能手表领域,加速度计传感器可以用来检测手表的姿态和方向,实现手表的自动屏幕旋转等功能。
四、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拓展,基于加速度计传感器的姿态控制算法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对机器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不断追求,加速度计传感器的应用也将会更加普及和广泛,其准确度和精度也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我校2013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评审立项工作0
附件郑州大学2013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汇总表序号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主要成员指导教师职称项目类别起止年月院系1 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的老人防摔保护服的研制赵璐瑶蔡兆云尹正坤赵璐瑶唐敏李玉晓郜超军教授实验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物理工程学院2 应用于饲用益生菌制剂的优良乳酸菌的开发研究王森高东升夏立臣李焘王雁萍副教授创业训练2013.06-2014.06 物理工程学院3 利用电磁感应原理研究简易感生发电装置赵喜乐张瑞肖武迪徐辉唐伟跃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物理工程学院4 实验室异常声音监控与报警系统徐国庆闫杰石志远杨洁讲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物理工程学院5 研究稀土元素对高性能铝合金的影响李凯斌郭伟红胡智权李凯斌刘志勇副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物理工程学院6 无线遥控小型飞行器控制系统设计梁心琪段田田鲁金梅张琦忠牛亦杰郭全兵吕运朋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物理工程学院7 典型纳米管材料模型摩擦的理论研究张雪峰王瑶张暖暖靳超张雪峰贾瑜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物理工程学院8 石墨烯超级电容器的制备李汉成张志都董丽平于文博李汉成张迎九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物理工程学院9 电缆内芯偏心自动在线监测调整系统李淑荟佟慧姣李淑荟王宝岩郭娟讲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物理工程学院10 无磁粉磁探伤技术研究张晓忠刘鸿灵刘丹孟俭张阿龙张亚聪郑国恒副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物理工程学院11 便携式微型手机定位仪张伟超刘亚伟彭伟张楠裴红星副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物理工程学院12 基于纳米结构的新型热电材料研究孟雨贾金山王进才胡文华李新建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物理工程学院13 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机械仪表识别系统设计王旭坤孙曼菲张璇吴晗田增国讲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物理工程学院14 新型光伏并网逆变电源的研究李铭李园李立恒康运风郭敏工程师创业训练2013.06-2014.06 物理工程学院15 夸克模型下强子谱和强子结构的理论研究李华东王雅钲王郁瑶王冠李德民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物理工程学院16 超分辨率图像处理研究与实现李东方李山孙翠梅张前赵元黎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物理工程学院17 典型一氧化碳气体报警器研制张超越刘敬伟郭冬冬李洪真莫炯副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物理工程学院18 优良低温乳酸菌的筛选及其在食品和饲料中的应用李书博吴莹李树杰、杨媚谈重芳副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物理工程学院19 基于android的医用两轮服务机器人的设计杨靖文卢显丽张克克王立伟苏建坡实验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物理工程学院20 分光计分划板照明电源的设计詹帅赵然然白晓梁子薇张腊花讲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物理工程学院21 利用二维码普及电子账单李洋林燕语李丽霞张全法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物理工程学院22 基于单目视觉的高精度深度检测方法的原理研究尹晓艮李硕丰张伟超贾纪元刘晓旻讲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物理工程学院23 直线型三核银-三氮唑配合物形成条件的探索杨识途颜婷婷李文博李洋曹婷杨光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4 一个抗癌中药方剂的有效成分筛选和药理学研究薛自前陈英豪李心悦赵雅宸徐顺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5 吡啶并咪唑类金属化合物合成及性能研究耿欣郝龙飞郭经纬宋毛平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6 药物食品发光分析研究胡慧娟李宇石杰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7 油砂矿含油率的实验测定方法及油砂分离方法初步研究马蒙蒙刘瑞攀牛林彬庞晨梦关新新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5.06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8 双环拟碳糖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覃再嫩索阳李晓蕊闫学斌副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9 二茂铁酰胺噁二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时谈浩周丹张吾斌徐琰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30 多级孔分子筛的合成及催化生物质水解反应南甲戌王柄楠彭琤牛颖周利鹏副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31 水溶性CdTe量子点在四环素类抗生素含量测定的应用及作用机理研究林翠平李蔷王瑞勇副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32 核桃壳对水溶液中亚甲基蓝的吸附研究及在二次吸附中的再利用赵冰璐王磊韩润平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33 芳基硫醚骨架配体的合成与应用研究高翔高媛媛弓茗郝新奇副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34 路易斯酸SnCl2催化的β-羰基双硫酯的酯交换反应的理论研究郭晓康赵永朋刘飞唐明生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35 由2-(间羟基苯基)-4,5-咪唑二羧酸构筑的金属有机骨架的合成与性质刘少峰王贝贝闫龙范永超李纲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36 食用香精—4-己烯-3-酮的绿色合成新方法探讨孙斌姚振宇杨卓亚詹一曾祥忠陶京朝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37 低碳醇气-液相图及非传统分离方法研究马畅通刘晓婷张丽晓尹红艳苏运来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38 新型自组装荧光响应分子的设计及发光机理研究- 系列I余雪修明佳王亚能李宏平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39 功能氧化物/石墨烯复合材料的自组装制备及其性能研究韩留峰李亚珂王银萍张建民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40 环钯有序分子薄膜的制备及催化性能李萍李瑞李平平李铁生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41 含铜核酸酶与DNA作用模式的理论研究李雪曾沙张翎朱艳艳副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42 苯甲酸绿色合成新型催化剂的研究陈茜战明哲郭月郑修成副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43 壳聚糖基离子液体新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涂倩王晓燕刘蒲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44 石墨烯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乔准陈奥辉董聪朝张琳讲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45 二肽与咪唑型离子液体之间弱相互作用的研究耿瑞顾必欣潘琪颜振宁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46 NHC催化烯酮的[2+2]环加成反应的理论研究张克娜魏东辉讲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47 Irisin蛋白活性片段的筛选及其成药性探究陶占超李艳芬胡薇蕾祁元明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生物工程系48 白芥组织培养与组培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李莉李欢欢刘慧云张钰倩黄进勇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生物工程系49 废弃烟梗固态发酵生产深红酵母的优化及扩大培养研究刘慧王姣陈彦好梁景辉李坤席宇讲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生物工程系50 真核表达载体pPIC9k-NAP的构建及GS115-pPIC9k-NAP工程菌的筛选鉴定蔡东洋张亚芳史沛任轻寒康巧珍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生物工程系51 农用生物有机肥发酵菌剂选择孟婧洁孟敏敏宋东旭陈继峰副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生物工程系52 CBFI基因对烟草抗寒性的调控张玉张佳龄田应梅王峰岳彩鹏副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生物工程系53 烟梗废料发酵生产有机酸的生物工艺研究刘畅王中杰温丽凡张向磊朱大恒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生物工程系54 名优花卉-蝴蝶兰的组培快繁技术研究王甜甜王雪张晶晶侯博文李荣贵史团省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生物工程系55 新合成亚洲棉同源四倍体全基因组表达差异性分析员跃辉肖伟谢地孙霄飞李帅位芳讲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生物工程系56 新城疫病毒F基因克隆与原核表达系统的构建刘玄贾富杰郭安南王爱萍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生物工程系57 利用分选酶构建高稳定性环化IL-4突变体的研究王烃郭国光时健郝兵王慧张守涛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生物工程系58 不同瓤色西瓜类胡萝卜素合成积累模式研究路路胡宏利李国庆崔寅鑫于记芳谷辉辉讲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生物工程系59 益生菌发酵中草药提高其抗菌活性研究郭鹏远杨双双张亚男张飞龙戴桂馥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生物工程系60 微生物转化法生产左旋多巴安楷刘秀晓王元元陈蒙飞何书向吴健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生物工程系61 狗尾草化感物质的分离与鉴定朱强张得怀王雪剑田曾元副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生物工程系62 小麦4CL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姚英豪姜山刘明辉高娜王庆东讲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生物工程系63 寄生植物菟丝子入侵宿主植物相关蛋白分析梁绍晨李娜曹少洋杨威威李仁臧新副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生物工程系64 猪圆环病毒2型免疫检测技术研究寇林峰韩智立裴世林周景明副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生物工程系65 高抗烟草花叶病毒和艾滋病病毒木酚素NicotlactoneA手性全合成研究代磊汪正义程琪樊鹏王婷崔传龙杨华副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药学院66 抗肿瘤药物2-甲氧基雌二醇干粉吸入剂研究张源渊王凌飞耿雪鹏王佳佳许丽华张正全副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药学院67 pH敏感型阳离子改性香菇多糖核酸载体初步研究刘菲丁亚瑞何忠杰宋凤梅孙方卉任雪玲副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药学院68 长效伊维菌素微球注射液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霍然李志红赵永星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药学院69 豫西中药资源普查及内业整理赵沅蒂王文君周远春刘晗任若楠潘成学副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药学院70 氧化石墨烯构建的靶向热光联合化疗系统研究姜晓慧姜科君袁智乐陶磊侯琳讲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药学院71 二硫代氨基甲酸酯衍生物的手性拆分及对映体活性差异研究蔻毅双景丽侯婷婷蒋青青李翠翠李冉贾欣讲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药学院72 高抗真菌活性海洋天然产物(+)-Tanikolide的手性全合成研究尹伯怡汪秋叶王刚胡佳石程辉王用超孙默然讲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药学院73 基于碳纳米管透明质酸衍生物的抗肿瘤热疗与光疗联合应用的研究马建琼潘成成秦名扬唐六九郑杰赵俊楠张振中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药学院74 拉氧头孢关键中间体合成葛惠子吴玥李明昊刘宏民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药学院75 特异性富集固相微萃取柱的开发秦志远唐广云钱玉蓉王洁李美娟朱玲副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药学院76 新型细胞活力检测试剂稳定性的研究黄欣田靖煜徐坤明晏建文韩兵凯黄钰超李佩林王振基副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药学院77 荧光碳点的合成及初步应用研究张梦张会珺崔文月魏星魏彦芳姚寒春讲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药学院78 基于新型手性溶解剂NMR测定药物分子光学纯度的方法学研究杨鹤王杰胥宜伯冯静娴吴秀密赵兵讲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药学院79 基于分子印迹技术分离富集蹄叶橐吾中活性倍半萜的研究张昆鹏从丹华骆慧张令仪王彩芳副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药学院80 复方单硝酸异山梨酯脉冲给药系统的研究郑雅彬王萍崔飞位威威杜斌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药学院81 噻吗洛尔纳米混悬滴眼液的制备宋会会丁为于艳发于亚云王智刘伟副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药学院82 Melodorinol类似物的合成及肿瘤细胞增殖抑制活性研究梁轶博鲁春波丛海川张晨晗张晓戈卢晨玮徐海伟副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药学院83 山楂提取物降血脂保健品的开发研究罗贞胡杨纪瑞彬申丹丹孙国桢徐炎明徐霞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药学院84 基于微信平台的校园020服务系统李潇万季杨烁余涵穆晓敏教授创业训练2013.06-2014.06 信息工程学院85 室内空气质量电子检测控制器刘楷吕晴邓启新张弛李嘉昊邓记才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信息工程学院86 高校教材管理系统的升级及市场化推广使用张旭祥杨峻鹏杨天杨鹏赵东明副教授创业训练2013.06-2014.06 信息工程学院87 校吧网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于昊正黎晓雨赵明慧王宇涛李汶龙徐江峰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信息工程学院88 智能家居供暖调节装置于婉婉吴昌霖程高庆李璜灿陈焱杨守义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信息工程学院89 基于脑电波检测的疲劳驾驶监测系统耿腾飞于广游司晨阳张云凯赵新灿副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信息工程学院90 智能信号灯:控制信号路灯时长曹斌张谦李树一陆彦辉副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信息工程学院91 基于安卓平台的校园信息管家汪涛王海轮王燕萍蒋佩君曲丹丹柴玉梅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信息工程学院92 基于手势识别的多媒体展示装置王炳乾严建邦邢雷郭壮举张延彬讲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信息工程学院93 基于视觉处理的服务机器人设计王斌李剑飞师婷婷王斌王相歌杨晨光工程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信息工程学院94 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子产品上的设计与应用于文博赵羚雅谢寿成宋韵龙陈恩庆副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信息工程学院95 便携式智能报警器王亚彬张兰坤冯诗影刘桐宋家友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信息工程学院96 桌贴广告辛倩倩裴蕴智郑锴鑫李喜岷副教授创业训练2013.06-2014.06 信息工程学院97 课堂智能签到系统何昊庞华丽耿震孙紫阳甘立男王瑞民副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信息工程学院98 基于人机交互的新型公告栏系统赵昱雯殷新义李子君于世琛郭佳王沛蒋力讲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信息工程学院99 智能探测机器人张永新路阳杨国萍张金鹏黄震宇胡倩怡李浩亮副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信息工程学院100 全自动智能晾衣杆邢一鸣宋坤鹏朱治华岳家弘张文宇范文兵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信息工程学院101 移动互联资讯平台网站的搭建李骏李璜灿海坤陈应扬江国林王延年副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信息工程学院102 老年人安全防护指南的制作赵敏韦璐姚楠楠何琨副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护理学院103 可通话式护士帽的设计制作陈娜威李远伸李帅程莹张灵芝张群吴国华副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护理学院104 社区脑卒中患者吸烟现况调查及认知行为干预研究陈薇白洁陈昕崔宁轩段慧茹张振香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护理学院105 农村中老年人生活行为习惯和健康状况的调查李文静张硕勋苑玉环闫玉静薛淑好副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护理学院106 郑州市养老机构老年人对大学生周末陪伴的需求调查刘慧玲李娜赵彤茜赵小平吴彩云杨培常副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护理学院107 实习护生死亡观与临终关怀照护态度的调查研究王会燕夏梦玥孙曼曼王明月孙霞副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护理学院108 不同层次护生对老年护理的认知、态度及就业意向的调查研究的调查研究及就业意向的调查研究张晨琛杨宁闫波刘莉莉闫慧娟刘桂萍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护理学院109 开封市农村老年高血压知信行现状及护理需求调查李盼盼张雯徐振涛王影杰王宁路丽娜副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护理学院110 糖尿病足疼痛的护理李勇刚李欢欢连苗郝茭茭姜曼郝玉珍单岩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护理学院111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调查王璐莹万海燕万鑫柯王豪付伊菲王鹏副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护理学院112 周口市农村老年糖尿病患者认知现状及护理需求调查李香雪余引丽张娟王香王梦瑶李伟副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护理学院113 25位河南护理名人的口述史研究司蕊蕊侯程程董留琛宋阳阳李茂文张艳副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护理学院114 河南省护理本科大一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的影响因素调查蒋焕静程华娟崔林林付莉娜付永玉汪晓凯副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护理学院115 槲皮素金属配合物生物活性比较研究马炜柯千依琳翟广玉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护理学院116 郑州市养老护理员对“持证上岗”政策的认同度分析白文辉孙小雨尹洁张慧霞徐晖副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护理学院117 乳腺癌危险因素综合评价及风险预警施佳辰花朝阳王梓轩王凯娟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5.06 基础医学院118 苯甲酸钠连续应用对小鼠肝脏的影响李锦玉李荣欣李京路毕红征副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基础医学院119 奥沙利铂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对食管癌细胞EC1增殖的影响淮漫修李书顶郭依琳马宏道张晓艳讲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基础医学院120 溴丁苯酞盐制剂对大鼠永久性脑梗塞损伤的保护作用李政奇范晨雨侯弘毅高远副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基础医学院121 胸大肌后间隙的解剖学基础研究孟祥雷韩晓丽王亚马钊讲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基础医学院122 对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及Lipid A有效的中药成分筛选陶晋贺英杰杨翠翠冯国清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基础医学院123 溴丁苯酞钠减轻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模型损伤的药动学基础研究刘沛东陈悦温强讲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基础医学院124 ERK信号传导通路于小胶质细胞癌痛激活机制中的研究胡雨乔亚敏陈艳丽朱云鹏张宏伟副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基础医学院125 利福平诱导CYP3A4表达的表观遗传机制的研究史云舒王斯嘉秦洋彭萌萌倪紫微妹张莉蓉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基础医学院126 SHBG基因启动子(TAAAA)n多态性与男性不育的关联研究温胜兰谢诗王志伟陈辉副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基础医学院127 姜素和灵芝抑制人肝癌干细胞血管化因子的分子机制贺靖周明霞李浩巴塞安玉会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基础医学院128 海南与福建部分地区蛙类裂头蚴感染情况调查及虫种鉴定王翠陈晨吴德福肖丽梅韩雨旋王中全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基础医学院129 广西与云南地区裂头蚴分离株的分子鉴定及种系发育的研究李丽月李玥娇郭菲菲卢家潮蒋珺樊梦科崔晶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基础医学院130 食管癌细胞中线粒体DNA ND4基因的研究张钰浩吴桐杨雪雪郭喜才张玉婷张艳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基础医学院131 基于瞬变电磁法探测湿陷性黄土塌陷区郏亚坤刘嘉琛李博识廖燕华侯倩文王志荣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水利与环境学院132 碳化与氯离子侵蚀耦合作用对改性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别聪颖徐铭李志伟张力方韩菊红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水利与环境学院133 基于全球离散网格模型的三维数字地球构建郑亚圣刘俊楠张鸿雁王金鑫副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水利与环境学院134 电控子母置换式深层水采样装置赵思研夏凡郭枫左其亭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水利与环境学院135 新型水面油污快速清除装置郝艳萍吴琦戴鹏泉杨玲霞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水利与环境学院136 基于B/S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胡梦林韩亚魁韩彦生李爱民讲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水利与环境学院137 基于WebGIS和ADMS的郑州市PM2.5扩散检测及预警评估系统郑紫瑞曹青刘俊楠孟志立郭恒亮副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水利与环境学院138 基于点阵显示的智能备忘录刘文康李智博栗振兴李亚楠栗振兴王俊林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水利与环境学院139 浪淘沙学生二手商品服务平台王伟超涂慧赵士坤龙振强杨丙辉张鹏副教授创业训练2013.06-2014.06 水利与环境学院140 一种自动换位路灯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李继宽罗璋鲁文军吴连成孙丽云高工副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水利与环境学院141 高校教学区污水的回收、处理及利用凌源吕梦华张昭月栾哲李金荣副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水利与环境学院142 高校绿色服务中心黄鹏孙文强苏贺兴郭进军教授创业训练2013.06-2014.06 水利与环境学院143 ZrB2基层状仿生结构设计与制备工艺研究赵仕敬毛子奇王文盛韩悦王海龙副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44 电熔耐火材料冷却过程的仿真模拟李晓兵刘若洋齐思瑶楚悦江慧杨道媛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5.06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45 超临界流体技术辅助制备氨基改性纳米碳复合材料及其吸附CO2的性能研究朱建华崔玮丽唐咏梅陶肖利王蒙蒙付建伟副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5.06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46 金属纳米簇/WO3多级结构纳米材料制备及其气敏性能研究张瀚文崔雪赵阳杰马仁豪陈德良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5.06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47 生物镁合金表面含氟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涂层的新型研究与制备叶虎陈福龙张晓峰王梦雅路亚芳戚鹏飞张虹雨尹昌关绍康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48 梯度掺杂吸光层TiO2/P3HT杂化太阳能电池的制备与全光谱响应研究王理杰曹泽坛张茜申澎洋张见胡俊华副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49 低成本绿色环保型镁合金表面处理新技术赵华彬韩振翟勇磊杨亮贺金莉刘胜新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50 高性能二硅化钼发热原件制备缑勍麟黄平竹胡少博燕然陈双建周颖副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51 各向异性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李卓翟威贠霄曹艳芳张文博代坤讲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52 金属纳米粒子/三聚氰胺-酚醛树脂微球复合结构的构筑及其在生物酶传感器方面的应用杨丽位云侠石志清谌帅张佳楠讲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53 一种抑爆铝锰合金箔的研制张洋孙站立刘世忠赵红亮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54 新型汽车用双相纳米复合磁性材料的研究和开发裴忠白娄须飞彭宗辉李福山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55 自驱动纳米发电机马闯余功东陶龙威杨林董林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56 血管支架用Mg-Zn-Y-xNd-Zr合金组织及动态腐蚀性研究刘耿赵舒舒吴怡李丰江张辉张爽朱世杰副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57 没秸秆/塑料微孔发泡复合成型研究李瑞波曹芳杰孙赛君王沛龙李海梅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58 基于废旧混凝土再生骨料制备免烧透水砖的工艺研究马明夠梦飞郭睿黄少月毋雪梅副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59 间苯二酚杯芳烃光折变材料的合成及全息光存储性能研究郭青杨海涛徐琬琳徐慎刚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60 高致密Mo-Cu合金的新型制备方法冯上宾夏红兵高超峰牛蕾任健王玮高楠王利国教授创新训练2013.06-2014.06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车辆油耗模型与预测技术研究
车辆油耗模型与预测技术研究在如今的社会中,车辆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交通工具。
然而,车辆的油耗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问题。
降低油耗既可以降低运营成本,也可以保护环境。
因此,提高车辆油耗预测的精度和准确性,对于实现车辆能耗管理、节能减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下面,我们将探讨车辆油耗模型与预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一、车辆油耗模型车辆油耗模型通常采用文献中已有的实验数据以及理论模型进行建模,以计算车辆的油耗。
一般来说,针对相应的车辆,需要考虑到路况、速度、加速度等多种因素。
目前,常见的车辆油耗模型有以下几种:1. 经验模型经验模型通常采用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将油耗与车速、行程、驾驶者习惯等因素进行离线计算。
该模型的优点在于对车辆数据的要求较低,但是精度会受到实验条件、车辆状态和驾驶者行为等因素的影响。
2. 动力学模型动力学模型建立了车辆行驶过程的动力学方程式,从而推导出油耗。
该模型通常采用运动学和动力学的计算方法,考虑到路况、车速、加速度和阻力等因素。
该模型通常较为准确,但是需要较多的车辆参数和路况信息。
3. 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是基于车辆行驶的物理规律和原理进行建模,可以考虑车辆的能量转化和动力学特性等。
该模型要求的数据精度高,计算复杂度高,但是精度较高。
二、车辆油耗预测技术车辆油耗预测技术一般分为两类:在线预测和离线预测。
1. 在线预测在线预测是指基于实时采集的数据,进行实时的预测和计算。
在线预测通常采用根据驾驶行为、车辆参数、路况条件进行建模的方法,引入车联网技术,实现车辆油耗预测的高精度和实时性。
在线预测需要实时采集车辆的数据,并进行实时处理,因此对计算速度和实时性等方面的要求较高。
2. 离线预测离线预测则是在车辆驾驶前,通过历史数据和经验计算出对应路线路段的耗油情况,并提前进行评估和预测。
离线预测可以实现计算精度的提高,但是受限于历史数据和预测模型的精度,因此实际应用中需要不断优化。
三、结论综上所述,车辆油耗模型和预测技术是解决车辆油耗问题的核心方法。
加速度传感器原理
加速度传感器原理加速度传感器是一种用于测量物体加速度的设备,常用于运动控制、自动导航、动态平衡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加速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常见类型。
一、工作原理加速度传感器利用物体在加速度作用下产生的惯性力来测量加速度。
其基本原理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施加在其上的力成正比,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因此,加速度传感器通过测量物体所受到的惯性力来间接测量物体的加速度。
二、常见类型1. 电容式加速度传感器电容式加速度传感器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其工作原理基于平行板电容的变化。
当传感器受到加速度作用时,加速度传感器内部的微小质量块会发生位移,从而改变两个平行电极之间的电容值。
通过测量电容变化,可以得到加速度的信息。
2. 压阻式加速度传感器压阻式加速度传感器是利用压阻效应来测量加速度的。
它的工作原理是在传感器内部放置一块压阻式材料,当受到加速度作用时,压阻材料产生变形,从而改变电阻值。
通过测量电阻的变化,可以得到加速度的信息。
3.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是利用压电效应来测量加速度的。
它的工作原理是在传感器内部放置一块压电晶体,当受到加速度作用时,晶体会产生电荷,从而产生电压差。
通过测量电压差的变化,可以得到加速度的信息。
三、应用领域加速度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运动控制加速度传感器可用于运动控制领域,通过监测加速度的变化来实现精确的位置控制和运动控制。
2. 自动导航加速度传感器在自动导航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
利用加速度传感器可以确定物体的位置、速度和方向,并配合其他传感器实现自动导航。
3. 动态平衡加速度传感器可用于动态平衡系统中,通过监测物体的加速度变化来调整平衡控制,从而实现动态平衡。
四、总结加速度传感器是一种用于测量物体加速度的重要设备,其工作原理基于物体的惯性力。
常见的加速度传感器类型包括电容式、压阻式和压电式传感器。
该传感器广泛应用于运动控制、自动导航、动态平衡等领域,为相关系统的运行和控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的大学生自行车运动能耗预测模型研究作者:赵月民陈培友来源:《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01期摘要:目的:基于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建立大学生自行车运动能量消耗预测方程。
方法:选取101名在校大学生,按性别、年龄分成实验组(81人)和验证组(20人)。
实验过程中受试者同时佩戴K4b2气体代谢分析仪和GT3X加速度传感器(脚踝处),在功率自行车上依次进行不同强度(较低强度:37%~45%VO2max;中等强度:46%~63% VO2max;较大强度:64%~91% VO2max)的骑行。
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运动能量消耗预测模型。
结果:1)ACz轴和VM轴的 counts值与能量消耗存在较高的相关关系(P<0.01)。
2)运动能量消耗(kcal/min)=0.000219×VM+0.065×BW+0.145×SE-2.032[VM为加速度传感器合轴counts值,BW为体重(kg),SE为性别(女=0,男=1)];R2等于0.88,SEE和SEE/Y(%)分别为0.61和11.55%。
3)经验证组数据回代检验,各强度水平下模型预测值与K4b2实测值相关系数在0.82~0.86之间(P<0.01);绝对误差为0.38~0.61 kcal/min,相对误差为8.37%~10.54%;95%的残差均落在Bland-Altman散点图Mean±1.96SD的区间内。
结论:自行车运动中,通过脚踝佩戴处加速度传感器合轴counts值、性别、体重三个变量建立的能量消耗预测方程,能够有效地预测不同强度水平下的运动能量消耗,预测精度较高,可为大学生自行车运动科学监测提供依据。
关键词:自行车运动;三轴加速度传感器;能量消耗;预测方程中图分类号:G80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9)01-0080-06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穿戴设备的发展,基于重力传感器的加速度计作为一种客观、简便的测量设备,越来越多地被用在体力活动测量工作中。
刘阳对第63 届美国运动医学年会上的所有文献进行综述研究发现,有超过 50 篇文章报告了关于三轴加速度传感器技术的身体活动测评设备的相关研究,占到该类型研究的 90% 以上[1]。
在体力活动监测中,加速度传感器提供的模型能比较有效地计算走跑运动的能量消耗 [2],但是不能准确测量自行车运动的能量消耗。
研究显示,脚踝处的加速度计数与能量消耗的相关性最高,但仍然没有建立有效的自行车运动能量消耗计算模型[3]。
因此,本研究将选取Actigraph GT3X加速度传感器,将其佩戴于脚踝处位置,以K4b2气体代谢分析仪能量消耗测量值为依据,建立自行车不同强度运动下加速度计数与运动能量消耗之间的关系方程,以期丰富加速度传感器能量消耗计算模型,为大学生自行车运动科学监测提供依据。
1 研究方法1.1 受试者本研究共有101名在校大学生参与测试,其中男生50人,女生51人;在实验之前详细询问受试者的健康状况,确定其无心肺功能疾病及高血压等后纳入正式受试对象。
为研究需要,在数据处理时将受试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男生40人,女生41人),用于模型建立,另一组(男生10人,女生10人),用于验证模型。
1.2 实验仪器与测试方案1.2.1 实验仪器1.2.1.1 ActiGraph GT3X加速度传感器ActiGraph GT3X(简称GT3X)是由美国制造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款三轴加速度运动传感器,其功能主要包括活动计数、能量消耗、向量幅度、计步、代谢当量等。
本实验将GT3X 佩戴于右脚脚踝外侧上缘处(简称脚踝位置),通过自带分析软件Actilife5.10.0提取原始指标垂直轴(Acz)、额状轴(ACy)、矢状轴(ACx)、水平轴(ACh)、合轴(VM)等的加速度计数(counts)。
ACh水平轴,计算公式为ACh=(ACx2+ACy2)1/2。
VM矢量合轴,计算公式为VM=(ACx2+ACy2+ACz2)1/2。
实验之前,对仪器进行校准,采样频率设置为6次/min。
1.2.1.2 Monark 839E功率自行车Monark 839E功率自行车内置微型电脑装置,可外连PC或心电分析仪。
其可做恒功率、恒阻力、恒心率练习或测试,并有配套的测试分析软件(Analysis software Ver 1.0),遥测胸带监测心率,实时显示心率、脚踏速度、阻力、做功量等指示。
功率自行车在正式使用之前需预热,由实验人员检查是否使用正常。
1.2.1.3 K4b2气体代谢分析仪间接测热法一般被认为是进行能量消耗监测的金标准,有着较高的精确性[4]。
K4b2气体代谢分析(简称K4b2)能够通过测量运动中受试者的摄氧量(VO2),进而计算能量消耗,每日测试前需对K4b2进行预热和校正。
1.2.2 运动强度界定和阻力计算功率自行车骑行分为三个强度骑行阶段,三种强度依次为:较低强度:37%~45%VO2max;中等强度:46%~63%VO2max;较大强度:64%~91%VO2max[5]。
功率自行车骑行阻力采用室外骑行轮胎和地面的滚动摩擦阻力(F(摩擦力))[6]:F(摩擦力) =μ×Fn/r=μ×mg/r,μ(摩擦系数)=0.5 mm,g(重力加速度)=9.8 m/s2,m=体重+车重,普通自行车车重为15 kg,r(轮胎半径)=25 cm。
1.2.3 测试方案1.2.3.1 最大摄氧量(VO2max)测定受试者测试前首先带好心率带和面罩,连接气体代谢分析仪。
采用递增负荷方式测试最大摄氧量:功率自行车运动负荷从100 W开始(女生50 W),每分钟递增25 W,至力竭(蹬踏速度为60 r/min)。
当摄氧量出现平台,即负荷摄氧量不在增长,可视为达到最大摄氧量。
如果摄氧量未出现平台,而受试者已经力竭,则取最大值作为最大摄氧量。
如果呼吸商大于1.1,心率在180次/min以上,受试者不能保持当前运动速度也可以作为最大摄氧量[7]。
1.2.3.2 不同强度骑行实验根据计算的阻力(F摩擦力)给功率自行车设定骑行阻力。
首先,受试者缓慢匀加速骑行,骑行到37%~45%VO2max时,提醒受试者保持当前速度,当范围平稳在37%~45%VO2max并维持3 min后,记录此时的骑行速度,此速度为受试者进行较小强度骑行时的适宜运动速度。
再让受试者以此速度骑行5 min,同时获取5 min的GT3X实验数据和K4b2的实验数据。
之后,让受试者按照上述方案进行中等强度(46%~63% VO2max)和较大强度(64%~91% VO2max)的骑行实验。
最后将GT3X的测试数据导入Actilife5.10.0软件、K4b2的数据导入Cosmed K4b27.0软件,之后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
整理时,GT3X和K4b2中的实验数据取每一分钟均值。
1.3 数据统计采用逐步回归法建立自行车运动能量消耗预测方程。
采用Pearson相关、相对误差以及Bland-Altman点图等方法检验预测方程的有效性。
显著性水平定义为P<0.05和 P<0.01。
2 研究结果2.1 受试者基本信息正式实验前,首先对受试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BMI、最大心率(HRmax)信息进行采集。
最大心率(HRmax)采用Tanaka计算公式, HRmax=208-0.7×年龄(此公式适用于健康的成年男性和女性)[5]。
接着对受试者的最大摄氧量进行测试,获取受试者基本信息。
受试者各指标测试结果见表1。
2.2 不同性别大学生骑行强度的分析以ACSM运动强度等级中的最大摄氧量百分比(%VO2max)分级为依据,采集受试者较低强度、中等强度和较高强度骑行运动中的摄氧量、心率、METs、蹬踏速度以及骑行速度,数据统计结果见表2。
表2显示,在三种强度下受试者的摄氧量、心率、METs和ACSM运动强度等级中的分级标准基本一致。
男生较低强度运动下的蹬踏速度为41.85 r/min,骑行速度为14.53 km/h,中等强度运动下的蹬踏速度为60.60 r/min,骑行速度为21.38 km/h,较大强度运动下的蹬踏速度为78.98 r/min,骑行速度为27.98 km/h;女生较低强度运动下的蹬踏速度为37.44 r/min,骑行速度为13.00 km/h,中等强度运动下的蹬踏速度为53.39 r/min,骑行速度为18.66 km/h,较大强度运动下的蹬踏速度为69.46 r/min,骑行速度为24.54 km/h。
2.3 运动能量消耗预测模型的建立2.3.1 加速度传感器计数与运动能量消耗关系对不同强度下各加速度轴原始counts值进行分析发现(见表3),加速度传感器各轴counts值均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而增大。
在各分轴中,三种运动强度下ACz轴的counts值均最大,分别为7360.30,13611.97,20264.69,ACx轴、ACy轴counts值相对较小。
进一步对各加速度轴counts值与能量消耗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各轴counts值均与能量消耗线性相关关系显著(P<0.01)。
其中,ACz轴counts值与能量消耗的相关系数在三种强度水平下均大于其他各分轴,相关系数依次为0.63,0.59,066;VM轴与能量消耗也存在较高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依次为0.57,0.58,0.65。
2.3.2 回归方程建立以K4b2实测能量消耗值为因变量,以ACz、ACx、ACy、ACh、VM、年龄、性别、身高、体重、BMI等为自变量,选取逐步回归法,建立回归方程,方程参数见表4。
回归方程自变量的容忍度(TOL)均大于0.64,方差膨胀系数(VIF)均小于1.55,特征值均大于0.01,条件指标(CI)均小于16,因此回归方程各自变量间不存在多元共线性问题。
F值为2 884.52(P=0.000<0.01),决定系数 R2为0.88,因而VM、体重、性别3个自变量共可有效解释能量消耗88%的变异量,方程的剩余标准差(SEE)为0.61,SEE/Y(%)值为11.55%,方程的拟合程度较高。
2.4 能量消耗预测模型的有效性将验证组每个受试者的性别、体重、VM数据代入回归方程,计算能量消耗预测值,并与实际运动能量消耗值进行比较,结果见表5。
表5显示,不同强度水平下,自行车运动能量消耗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具有显著线性相关关系(P<0.01),相关系数分别0.82,0.83,0.86。
方程能量消耗预测的绝对误差在0.38~0.61 kcal/min之间,且绝对误差随运动强度的增加而增大,相对误差在8.37%~10.54%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