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探究方式,培养创新人才

合集下载

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有机化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施

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有机化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施

创新教育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215①基金项目: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有机化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 实施”(项目编号:2019C22)。

作者简介:李敬芳(1990—),女,黑龙江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功能配合物的组装及功能化探索。

DOI:10.16660/ki.1674-098X.2019.31.215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有机化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施①李敬芳 李光明 安光辉 李玉鑫 李伟作(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摘 要:创新是创新型人才的主要特征,是在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具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依赖于创新性的教育,而创新性教育的实施途径是教学,它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本文针对传统的有机化学教学模式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以黑龙江大学应用化学专业为例,提出了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有机化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施。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 有机化学 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11(a)-0215-021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现状有机化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属于一门基础交叉课程,涉及范围广,是化学、生命、农学、医学等学科的重要基础课之一。

更重要的是,有机化学还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

创新往往是在扎实而广博的知识积累基础上完成的,所以,有机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而有机化学实验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因此,有机化学这门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目前的有机化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内容不及时更新,跟不上新时代的步伐;(2)教学方法落后,跟不上新的教育思想与理念;(3)理论课与实验课步调不一致等,这些问题极大限制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摘要】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关键是创新人才的竞争。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攻方向。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科的最大特点是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较多,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在活动中积极探索、思考,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改进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本世纪是科学与技术革命更加深入的世纪,是竞争更加激烈,变化更加迅速,创新更加层出不穷的世纪。

因此,学校培养的学生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没有实验就没有物理学。

据统计,在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中,有74%的是因实验而获奖的,由此可见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的重要性。

实验教学能为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及客观规律提供事实依据,又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为学生发挥创造潜能提供独特的创造性环境。

因此,广大物理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有着越来越深的认识,实验教学的自觉性正在逐年提高,”粉笔加黑板”的物理教学方式已几近绝迹。

怎样在实验教学中改进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此谈谈笔者的一点粗浅体会。

一、增加实验探究成分,在探究过程中寻求创新过去物理实验时,教师总是让学生预先知道实验的目的、原理以及最后的实验结论,要求学生背熟实验步骤后才能用固定的实验器材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学生根本不考虑为何要这样做。

在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探究实验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这种探究实验的一般程序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并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数据→分析归纳、获得结论→评估与交流”。

与验证实验相比,它的优点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培养学生的性格品质,更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心灵手巧的意思

心灵手巧的意思

心灵手巧的意思心灵手巧是一种可以指代人类创造力和灵活性的概念。

它是指那些能够通过巧妙的手艺和创新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并创造出美妙的作品的人。

心灵手巧的人通常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融入到他们的作品中。

心灵手巧可以体现在许多不同的领域,例如绘画、雕塑、音乐、工艺品制作等等。

无论是什么领域,心灵手巧的人都能够通过他们独特的技巧和创造力来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作品。

对于那些具有心灵手巧的人来说,他们的大脑运转方式可能与其他人有所不同。

他们可以将看似无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发现新的关联和启发。

这种不拘一格的思维方式使他们能够超越传统的界限,以独特的方式呈现他们的创造。

心灵手巧的人通常拥有良好的细节观察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他们可以用手和工具来精确地操作材料,制作出精美细致的作品。

他们熟练地运用各种技巧和工艺,如绘画技巧、雕塑技巧、编织技巧等等,将他们的创意化为现实。

心灵手巧的意思还可以解释为一种敏锐的洞察力和观察力。

心灵手巧的人能够通过观察和理解他们所处环境中的细微差别和变化,从而发现新的解决方案和创造机会。

他们能够从平凡的事物中找到美的点滴,用自己的手工巧技将其表达出来。

除了在艺术领域中展现出心灵手巧,这种能力也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心灵手巧的人可以通过他们的创造力和灵活性来解决各种问题。

他们可以找到一种独特的方式来处理困难,克服挑战,并达到预期的目标。

心灵手巧还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对生活的热情和好奇心。

心灵手巧的人对新鲜事物和创新的想法保持开放的心态,他们愿意尝试和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

他们对于艺术、科学、文化等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兴趣,通过不断探索和学习来丰富自己的创造力和技能。

在教育方面,培养心灵手巧的人才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提供创造性的学习环境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灵活性,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发展出心灵手巧的能力。

这种能力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在艺术领域中获得成功,还可以使他们在各种领域中成为优秀的创造者和问题解决者。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眉山中心叶长茂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是的,创新是现代人的本质特征,有创新意识的人总是能够从超出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以创设情境为突破口,激发兴趣、发展思维、培养创新呢?我的体会是:一、引疑激趣,诱发创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我们就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三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样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潮,兴趣油然而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教育,善于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顺其童心,投其所好,”把知识发生的背景置于一幕幕使学生喜爱、令学生惊奇的情境之中,从而引发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催生出强烈的探究愿望,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求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探究性问题的情境,激发儿童创新动机。

二、诱发兴趣,发散思维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不仅需要以知识和智能为基础,而且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兴趣。

创造兴趣对创造能力的形成及发展有启动导向功能。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紧抓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诱发创造兴趣。

如教学《新型玻璃》一课,可把它改编为:“新型玻璃自我介绍现场会,”让学生选一种自己喜欢的新型玻璃,用拟人的手法介绍其特点与用途。

可变枯燥、生疏的科学知识为亲切、生动的交谈。

这种教法对教材略作改动,便有利于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他们的创新潜能可以得到充分的挖掘。

什么是创新性学习

什么是创新性学习

什么是创新性学习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新形势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道路的正确抉择,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毫无疑问,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

问题在于,创新型人才究竟怎样培养?笔者试图给出教学上的一个回答: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创新性学习。

那么,什么是创新性学习呢?从学习目的看——维持性学习的目的是继承前人已有的知识以求应用,承袭前人的成果以求再现,因而注重知识的接受、理解、记忆、运用,讲究“衣缽相传”,追求“得道真传”;而创新性学习则以在继承前人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开拓、创新为目的,因而注重知识的发展性理解,了解知识的过去、现在,展望未来,掌握已知领域,展望未知领域,追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踏着前人的肩膀向上攀登”。

从学习目标看——维持性学习以完善掌握前人知识为终点,以提高应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因而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注重应用的技能、技巧,讲究“根底深厚”、“熟能生巧”;而创新性学习则以掌握前人知识为起点,以应用并且发展知识为目标,因而注重知识的相对真理性、发展性,注重为发展知识而去掌握知识,在提高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创新的能力和技巧,讲究“温故知新”、“推陈出新”。

从学习标准看——维持性学习以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和应用能力的强弱为标准,因而注重知识的广博性、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应用知识的熟练程度,形成了一套考试测验方法。

考试成绩被视为学习成果唯一的衡量标准,加上种种社会因素,造成了“应试教育”的诸多弊病,造就的是“知识库”型人才;而创新性学习则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应用和创新能力为标准,不盲目追求掌握知识的数量,注重知识的结构,注重获取新知的方法,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把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视为衡量学习成果同等重要的标准。

从学习内容看——维持性学习以结论性知识为主,以书本知识为主,以应用操作性知识为主。

学生面对的是“天衣无缝”的教科书理论体系和种种原则规则,很少能看到千百年来知识发展变化的历史踪迹,也无法从中获得开拓创新的灵感,甚至只是一些脱离实际的空洞教条。

巧用CAI课件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巧用CAI课件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 吉 林教 育
K C NGGAI E E HE K
巧 用 C I 饵 培 暮 生 灼 仓 薪 素 质 A误 I l
福 建省顺 昌县 实验 小学 聂永凡
语文学科是一 门富有创 新内涵的学 科 , 为有效地培养学 生 的 创新精神和 形成创新素 质 , 应该优 化课堂教 学 , 该把培 养 应
而且对学 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巧用“ I, CA ” 激发 兴趣 。 养 学 生 的 创 新 意 识 培
学 生的创新素质首先表现 为创新精神和创新 意识 , 学生积 极的学习态度是创新意识的前提 , 创新 意识是 良好学 习态度与
自我发展态度的最高表现 , 设 良好的创新 氛 围作为 外部因素 创
源 泉。” 因此 , 在阅读教学 中 , 努力开发学生的想象 力 , 既是发展 形象思维的 目的 ,也是 2 世纪需要创新 人才对今天教 育提出 1 的要求 。如教学《 卖火柴的小女孩》 我利 用 C I , A 的录像动 感功
能 , 几个我 国各族人 民过春节 的热闹场面 , 放 让学生 说说 自己 过春节时的高兴心情与场景 。然后要求学生与卖火柴的小女孩 比一 比 , 以“ 并 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 到中国” 为题 , 发挥 想象 , 说一 说 自己的感受 , 写一 段 自己的想法 , 这样 训练学生 的想象 能 力。有 的同学 写道 :假如卖火柴 的小女 孩来到我们 中国 , “ 我
作、 涂色 , 增强他们对色彩的美感 , 也使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火 烧 云》 一课用 了大量表示 颜色的词 , 绘出一 幅幅 色彩斑斓 的 描 云 的美景 。根据文 中“ 红通 通 ” 金灿灿 ” 半紫半 黄” “ “ 等许多颜 色, 我让学生在计 算机 里画 出一幅文 中描 绘出来的火烧云 的美 丽 情景 , 然后再 引导学生 根据平 日的观察积 累 , 出火烧云 的 画 多种景 色。再选出几幅好的演示给大 家看 , 他们充分领略火 让 烧云绚丽 多彩的特点 。在这一过程 中, 教师抓住这个最佳时机 ,

初中物理教学能力培养

初中物理教学能力培养

初中物理教学与能力的培养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培养创新人才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新时代的一项重要教育任务,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是我们目前素质教育一个重要核心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有许多途径。

本文仅谈谈我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初中物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教育将发挥以往时代从未有过的关键性作用:国民素质的提高,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开发主要依赖于教育。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会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创造力的竞争。

所以,对开拓型、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就日益受到社会和学校的重视。

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我国的中考综合能力测试,也是愈来愈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查。

物理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1、巧用实验激趣,培养创新能力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好奇心强,遇到好奇的事情总想问问为什么。

所以在新课的教学中我常常采用演示或学生实验来引入课题,通过实验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课时,首先让学生通过所给的凸透镜观察远处的景物和近处的课本,比较一下前后两次你所见到的物体和物体实际大小有没有改变,然后通过学生视觉上的差异,提出质疑:为什么同一个凸透镜会产生这两种不同的视觉现象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怎么利用现有的器材验证自己的想法呢?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设问,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变为自身主动的探索,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细致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巧妙运用主题升华

如何巧妙运用主题升华

如何巧妙运用主题升华教育行业是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的重要领域。

作为一名多次被评为“优秀人民教师”的省级优秀教师,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巧妙运用主题升华是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成长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巧妙运用主题升华,以期激发学生思考、提升参与度和培养创新能力。

一、深入挖掘主题内涵主题是教学内容的骨架,而升华则是延展、拓展的过程。

教师需要事先对主题进行深入理解和挖掘,把握主题的内涵,以便在教学中巧妙运用。

例如,当主题是“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教师可以通过探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绿色生活等相关议题,引导学生思考环保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深入挖掘,将主题内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对主题的理解更加深刻。

二、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升华主题需要丰富的学习资源作支撑。

教师应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包括书籍、文章、图片、视频、案例等,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

这些资源可以来自于教材、网络、图书馆或其他渠道,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观看、讨论等方式获取相关知识和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主题、拓展思维。

三、引入跨学科的知识主题升华强调的是对主题的广泛应用和深入思考,这要求教师引入跨学科的知识来拓展学生的视野。

教师可以运用文学、历史、地理、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与主题进行关联,通过拓宽学科边界,提供多样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例如,在讨论“科技与社会变革”主题时,引入历史案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并从中汲取启示,推动创新思维的培养。

四、开展探究式学习与实践活动升华主题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进行探究和实践。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开展实践活动,以增强他们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

例如,主题是“团队合作与领导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项目设计等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五、鼓励学生表达与分享主题升华需要学生表达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验。

浅谈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2)

浅谈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2)

浅谈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2)浅谈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2)摘要时代的需要创新,的进步呼唤创新,创育势在必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旧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愿望,培养学生的自、以及敢于怀疑和否定的精神.创新型人才需要依靠创新性的教育培养,巴班斯基曾指出教育劳动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它不允许有千篇一律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案的设计,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都需要灵活安排,不断创新。

一、打破旧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和讨论教学,让学生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机器,这种教学方式严重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久而久之,便会人云亦云的思维定势,那又何创新?怎样创新?因此,要创新就必须打破这种教学模式,采用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改变以往被动吸收知识的局面。

教师在课堂上可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启动思维的马达,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和看法,打破对书本知识的盲目崇拜,师生间、生生间互相交流、探讨,教师适时地加以启发、引导,使学生不仅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思考,建立一种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师生关系,师生在融洽的气氛中互相切磋,引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二、巧设悬念,诱发动机,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力求探索的强烈愿望.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悬念,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学生会不知不觉地步入创新的境地,体验到寻求知识的快乐,为人的智慧感到骄傲。

思维的功能不仅是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而是发现、看到并且进入更深的问题。

在积极活跃的环境中,学生的智慧会像火花一样喷发,他们为所获得的收获而惊喜,为每一次发现而激动.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充分展示每一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像一颗颗火星,燃烧成一片,创造出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

拓展教学模式

拓展教学模式

拓展教学模式,培养创新人才单位:龙都街道杨春小学姓名:李培磊拓展教学模式,培养创新人才【内容摘要】为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质,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拓展科学的开放性的能够开。

发创造思维的教学模式。

主要有综合实践与实验、探究总结、网络技术、开放型的课堂外教学。

【关键词】拓展教学模式,实验分析并总结、探究总结,活学活用,创新思维。

【正文】教育系统是未来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

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实验教学更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实验教学是要坚持不懈的。

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课标》中明确指出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课标》中要求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是科学的四个层面,应全面体现在课程内容中。

对于这“四位一体”的科学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尤其是农村教学中,实施的并不到位。

老师和学生对科学的认识不深刻,不重视,对于本学科渗透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没有挖掘思考,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存在死记硬背的现象,甚至实验根本不做,有些实验室只是摆设。

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不到发展。

我们要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课堂变成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我总结以下几条教学模式。

一、尽量提高学生兴趣,增强学生感官知觉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1、实物展示,让学生观察,感知科学源于生活。

如:展示多种昆虫,观察地球仪,征集不同的土壤、岩石展示等。

2、动手操作。

如学习《我在哪里》一课,让学生画出自己家的平面图。

巧用“五心”育人,提高学生素质

巧用“五心”育人,提高学生素质

巧用“五心”育人,提高学生素质“五心”育人是指注重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心”,包括品德心、智慧心、身体心、艺术心和劳动心。

这种育人理念是对传统教育的创新和完善,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让其成为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下面将分别从五个方面阐述巧用“五心”育人的重要性和方法。

一、品德心品德心是指学生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品德风范。

这是学生做人的基础,也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素质之一。

如何培养学生的品德心呢?首先,要注重教育学生的人格塑造和道德意识的培养。

教师要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正确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以德育人。

其次,要在课程中融入道德教育元素,帮助学生认识道德的重要性和需要。

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进行讲解,启发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从容易做起,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观念。

二、智慧心智慧心是指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发挥自身潜能,追求知识,以及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文化素质。

在实施“五心”育人中,要让学生体验到知识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要结合实际中的问题,并运用创新设计和方法进行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良性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同时,要鼓励学生有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三、身体心身体心是指学生注意自身的健康,关注身体锻炼和锻炼的方法,以及对自身安全的重视。

对于身体健康的培养,要注重平衡饮食、定时锻炼等方面。

特别是在学生的体育课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身体锻炼,使身体得到全面的锻炼,增强学生的体质和抗病能力。

同时要注重安全教育,让学生了解安全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自觉维护自身的安全健康。

四、艺术心艺术心是指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能够欣赏和创造美的东西。

在实施“五心”育人中,要多开设艺术课程,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同时,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如音乐、舞蹈、美术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美的力量,并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快乐、放松和幸福感。

浅谈语文课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浅谈语文课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浅谈语文课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丁秀荣2005、7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学生参与的程度如何,对提高教学质量尤为重要。

具有探究品质,是创新人才的本质特征之一。

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是教育创新不容忽视的价值取向。

探究性学习是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很好的发展学生,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能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培养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善于保护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意识,张扬他们的个性.一、激发情感,创设探究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定环境中,一个人的情绪或感情可以传染给别人,使之产生同样的情感或感情.在课堂上,教师的情绪或感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产生很大影响,教师情绪饱满,学生学得也主动、也有精神。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精神萎靡不振,表情上严肃有余,感情上平淡冷漠,情绪上无精打采,那么必然会出现沉闷、冷漠、死气沉沉的课堂教学气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必然会受到压抑.我认识到,教师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在教学时,我特别注意自己的情绪的控制和调节,极力抑制不利于良好课堂教学气氛的消极情绪。

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草原》等课文时,我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努力渲染气氛,并借助插图、挂图描述情景,让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的美丽、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场面,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强烈感情。

在学习《穷人》、《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课文时,我怀着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资本主义的憎恨之情进行教学。

在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我的战友邱少云》等课文时,我怀着对英雄的无限崇敬之情进行教学。

这样带着情感进行教学,确实吸引住了学生,把学生带入了一个个别有洞天的境地,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发展他们的探究性学习能力作了最基础的铺垫。

创新型人才培养

创新型人才培养

创新型人才培养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等院校是贯彻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大责任,必须进一步加强创新教育研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尽快建立起与其相适应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这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也是大学谋求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消除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

一、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可称为创新型人才?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具有创新思想”或“具有创新精神”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内涵。

美国《创新杂志》对创新所下的定义是,运用已有的知识想出新办法、建立新工艺、创造新产品。

因此,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能够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的人。

从广义上看,创新型人才是专指那些思维敏捷、思想解放、思路超前的人和那些敢想敢闯、敢作敢为、敢试敢冒的人。

也就是那些具有经验、知识、信息,并将其融合运用到实际中,能够对行动目标有效地进行整理、判断、创新的人。

综合国内学术界的一些观点,归纳一下,创新型人才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对问题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创新型人才不仅能够很快注意到某一情境中存在的问题,并设法寻求新的解决途径,而且能够在貌似平淡无奇的事物中觉察到一些奇特的、不同寻常的事情,并展开思考。

2、观念具有高度的开放性。

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创新型人才能够在同样时间内形成较多的观点或想法。

3、思维具有灵活性。

创新型人才可以轻易摆脱惯性,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根据不同的信息修正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巧用探究性小实验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巧用探究性小实验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巧用探究性小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摘要:物理小实验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以在课堂上、课后甚至在家里开展,它更“平易近人”,更能让学生容易接受,从而提高学生学生的兴趣。

它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教育资源,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教学中依托身边之物巧设小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设计“一个规律多个小实验”,拓展创新思维过程,独立操作课外小实验,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实验;唤醒;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物理是一门最基础的自然学科,它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能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及客观规律提供事实依据。

还能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为学生的潜能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

因此方便易行的物理小实验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教育资源,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一、巧妙设计小实验小实验因为自身简单易做的特点,备受老师和学生的喜爱。

小实验简单易操作,而且贴近生活,随处可见,不会让学生感到陌生,而让人觉得亲切。

所以,在生活中,可以随处都可以找到小实验的素材。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兴趣,从而巩固和复习所学的知识点,将课内和课外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随处找到物理现象,从而进行小实验。

如,发现折射的现象,筷子在水中却变弯了,这样,可以很简单地让学生学习折射的知识。

又如,马路上的沥青,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路被切成了一个个小块,而且小块之间还有很大的缝隙,为什么呢?原来是因为热胀冷缩,所以“方块”之间要留一些缝隙。

所以,物理现象与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就可以找到物理现象,并且在生活可以学习物理知识,这就是小实验的优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小实验,更要巧妙对来设计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小实验而爱上物理课,提高学习物理课的兴趣,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物理知识,学以致用。

二、巧妙利用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人才必备的素质,创新思维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应精心设计切入点。

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浅议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需要不断的改革,我们提倡的创新教育,不但在教育的设备、手段、工具要更新,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

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

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呢?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1、优化创新心理激励创新意识人的创新意识从孩童时代开始发展到做大事、创大业的创新人才,是极为漫长和艰难的。

在这个过程中,担负中学重要学科教学任务的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启动创新思想,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推广探究;通过新知识,引导学生求新探究;通过快捷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直觉探究;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求异、求巧探究等途径,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2、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创新意识数学学科中有些知识是非常抽象的,是看不见、摸不着或很难去感觉得到的东西,这些知识仅靠口头的描述是很难勾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思维的。

这时让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效果,创设更加直观便捷的课堂教学情景,将所学的知识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乐趣,让学生由苦学变乐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实现创新。

3、重视提出问题扶持创新行为实践证明,不能提出问题就不可能善于思考,就不可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就不会有创造性行为。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就得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犯错误,改正错误,教师要学会正确地分析对待学生的“奇谈怪论和异常举止。

”才能扶持他们的创新行为。

首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突出物理教学特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突出物理教学特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应 及时发 现 , 确 引导 。 正 即便学 生 的想法并 不 从模仿到独 立操作 , 使学生 获得探索的能 力和 切 合实际 , 也要热情鼓励 , 学生以安慰 , 给 让学 分析 问题 、 解决 问题 的 能力 。 生在 实验 时 , 学
参考文献
生 体验 成功 , 得 自信 。 获 反之 , 果一 棍 子打 教 师要 予以 必要 的指 导 , 确保 实 验的 准确 [ 如 以 1 ]王棣生 . 中学物 理创新教学 法【 . M] 北京 : 学 死, 不但会 使学生 失去信 心 , 且必然 对他们 性 。 而 苑 出版社 .
引用 科学 家 通过 创造 性思 维 发现 物 理定 律 、 理解 , 又在 学生 心底 埋 下了 创新 的种子 。
小 实验 , 研究 简单家 电的结构 和线路 , 尝试 对 () 2 改验证 实 验为 探 索实 验 。 验证 性 实验 破 损家 电进行维 修 , 学到 的知识用 于实践 , 把 总之 , 分 析把握 高 中物理 知识性 、 要 逻辑
创新是一 个民族进步 的灵魂 , 国家兴旺 精神 。 在研究 自由落体加 速度 时 , 引导学 物 的 引导者 。 能 一 切 由教 师 代 劳 , 加 分 是 如 可 不 不 发 达 的不竭 动 力 。 创新 型 国家 的形 成 关键 是 生 自己去 设计实验 , 选择 仪器 , 分析 实验数据 , 析 , 直接 告 诉学 生结 果 , 失去 实验 的意 义 。 要培养一大 批优秀的创新 型人才 , 基础在 于肩 并最 终得 出结论 , 让学 生学会 自主 学习 , 发 激 负 着培 养新 世纪 人 才重 任 的 中学教 育 。 中 高
础 。
() 2拓展 视角 , 创新 思维 。 多角 度观察 事 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用探究方式,培养创新人才
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教学方法,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而且应当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激励者、促进者。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手中现有的资源和周围的信息等,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活动,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也是培养创新人才较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

为此,我在数学课改实践中做了以下探讨,来尝试培养创新人才。

一、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
探究问题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和实践过程,它对创新意识的形成起着推动和促进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通过创设有关的问题情境,将学生置身于一种主动探究的情境之中,进而在浓厚的兴趣激励下,唤起其动参与的热情和探究知识奥妙的强烈欲望,由此培养其创新意识。

1.创设数学情境的时候既要讲究艺术又要讲究科学,让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实现教学情境的有效性。

因此,数学教师的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永远是最重要的,也是数学情境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教师教学智慧的高低决定着创设情境作用的深浅。

因此,数学教师的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永远是最重要的,也是数学情境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2.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

二、拓宽探究的空间,实际参与探究活动
我们所学的教材,看似浅显,其实往往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和丰富的内涵,我们可利用现成的资源,鼓励学生敢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主动、大胆地去探究,去打开思维的大门,培养其创新能力,根据需要,恰当地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材料,并尽力为学生拓宽主动探索的空间。

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

新课程背景下的研究性教学必将使学习从一次性学校学习走向终身学习,从而实现睿智的个性化学习。

由于教师科学指导,把小课堂变大、变活、变新,把学习研究与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思想政治课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使政治课真正成为提高学思想政治与道德素质的阵地。

学科学的最好方法是“做科学”。

学生只有在真实、具体的情境中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才能获得真正有用的科学知识,并能灵活加以运用,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

对于科学素养的养成来说,更为重要的不是验证性活动,而是探究性活动,也就是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来发现问题,构造问题,经历和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人的认识从实践中来,能力也是通过实践逐步磨练出来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在活动的实践中,学生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能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

三、改变角色,促进师生相互交流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师道尊严”的情况下,师生关系为教师是权威,学生处于从属和绝对服从的地位,体现在教学中,教师重在研究自己如何传授知识,很少考虑学生自身的情况,学生爱不爱学、能不能学会、接受能力相差悬殊等这些因素,教师考虑甚少,所以课堂气氛沉闷。

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探究问题,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在探究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难点、疑点,需要师生交流,得到“引导”和“帮助”。

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以往传统的“师道尊严、唯命是从”,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

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观念,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

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课堂上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见解进行辩驳,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让学生当老师,老师走下讲台,成为听众;还可以坐在学生中间,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知心朋友,促膝交谈,让学生完全摆脱老师高高在上的束缚。

老师对于学生的发明创造、独到见解,一定要持一种欣赏的眼光、惊奇的表情予以赞赏,要知道,小学生童心未泯,一句简单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会产生极大的正向心理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