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用人思想:能成大事者必以用人为先
周公的教育思想
2.周公的教育思想(1)制礼作乐,敬德保民周公制礼作乐的内容十分广泛,并不限于“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一类的礼节。
从《左传》文公十八年,季文子使太史克对鲁宣公说:“先君周公制《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
”周公制订周礼说,礼仪用来观察德行,德行用来处置事情,事情用来衡量功劳,功劳用来取食于民。
可见“周礼”包括“观德”、“处事”、“度功”、“食民”等方面的内容。
《左传》昭公二年记载韩宣子至鲁,在太史那里观看册书,看到易、象和鲁春秋,说:“周礼都在鲁国了,我现在才知道周公的德行和西周之礼所以能成就王业的缘故了。
”这说明周公制礼作乐的内容十分广泛。
简单地说,周公所作之礼,是西周时期的一系列典章制度,其中以政治制度、宗教礼仪以及道德伦理规范为主,同时还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等等。
而周公作乐,则不仅包括乐曲,而且还包括诗歌、舞蹈等项内容。
周公制礼作乐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西周王朝的统治,维护“亲亲”与“尊尊”的宗法制及等级制。
同时,周公制礼作乐也是对夏商两代礼乐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他是承上启下的人物,既是集大成者,又是创新者。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意思是周族虽是一古老的邦国,但承受了天命就换上了一番新气象。
周公开创的灿烂大备的西周一代文化教育,同时也为后世文化教育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敬天保民是商代统治者的神道设教思想,周公改为敬德保民,强调“明德”这一点,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
周公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他看到商代统治者,如纣王,口口声声说“我生不有命在天”①,但仍挽救不了他的灭亡。
于是提出必须重视统治者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永保天命,维护其统治。
所以他说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祇祇,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
惟时怙冒,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
”②意思是说,文王能够修明自己的德行,对于刑罚做到小心谨慎,他不敢轻看和虐待那些鳏夫寡妇,他任用该任用的人,尊敬该尊敬的人,惩罚该惩罚的人,他的德行在人民中间非常显著,这样,他就开始把我们的国家和我们几个友邦建立在中夏地区,把我们的西方治理得很好。
古代帝王用人法则
古代帝王用人法则1.重视人才选拔:帝王们普遍都非常重视选拔人才,他们注重人才的能力和德行。
帝王们通常通过各种方式来找寻潜在的人才,如招募公门员工,设立科举制度,赏识和奖励有才能的士人等。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将最能胜任的人才引入政府,并让他们为国家做出贡献。
2.简政放权:古代帝王们普遍认识到,过度干预政务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他们通常会将一些权力交给各级官员和地方统治者。
这样做不仅可以减轻帝王的工作负担,还能够激发官员和统治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3.以德行为先:古代帝王们相信,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本身具备高尚的德行,才能得到民众的尊敬和支持。
帝王们常常会关注官员和统治者的德行表现,以此来判断他们是否值得信任和推崇。
同时,帝王们也会倡导崇尚德行的社会风气,以此来塑造整个社会的道德基准。
4.奖励和激励:帝王们普遍认识到,通过奖励和激励可以激发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帝王们通常会对有出色表现的官员和统治者给予适当的奖励,如晋升、封爵或赏金等。
这种奖励和激励制度能够鼓励人们为国家和统治者做出更大的贡献。
5.轮换官员:古代帝王普遍采用轮换官员的方式来防止一些官员滥用权力或腐化。
帝王们通常会将官员轮换到不同的职位和地区,以此来增加官员的经验和拓宽他们的视野。
这样做不仅能够减少权力的滥用,还能够培养更多的合格官员。
6.委任得力助手:古代帝王们通常会委任得力助手来协助他们处理政务事务。
这些得力助手通常是帝王信任的人,他们能够帮助帝王处理日常的政务工作,解决国家的问题。
委任得力助手能够让帝王集中精力于重要事务,同时也能够提高政府的运作效率。
总之,古代帝王用人法则是帝王成功管理国家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重视人才选拔、简政放权、以德行为先、奖励和激励、轮换官员和委任得力助手等手段,帝王们能够有效地选择和任用人才,并且保持政府的稳定和延续。
这些法则不仅在古代被广泛应用,对于现代公务任用也有很多借鉴的价值。
2021优秀高考素材:古代名人的用人之道_高考作文素材
2021优秀高考素材:古代名人的用人之道用人之道就是以人为本想人所想、能者居之。
下面就来看看古代能人的用人之道吧。
曹操曹操的五个用人之道: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曹操的用人政策二:德才兼备唯才是举;曹操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贪;曹操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纳叛尽释前嫌;曹操的用人政策五:抓大放小不拘小节诸葛亮诸葛亮当权期间,反刘备依靠大族的政策,开始实行法治,大力打击益洲派的豪强;由于川中战乱没中原那严重,加上刘焉父子纵容大族,所以豪强势力还是十分强大,收益不错但是为后来的李严不供粮草埋下伏笔。
诸葛亮很善于发现、培养、利用人才,如蒋琬、费文伟、董允等,诸葛亮的识人方面,杨洪、何诋的例子一直为后人所乐道;诸葛亮也注意提拔敌方投降过来的人才,如姜维、王平。
诸葛亮大力起用荆洲派人才,在选拔人才和使用人才方面过分强调以“奉职循理”作为衡量优劣、取舍的标准,因而忽略了人才的多样性,尤其是开拓型人才的培养和造就。
如街亭用的马谡、四相中的蒋琬、费文伟、董允都是荆洲派。
由于诸葛亮的人才政策局限,加上刘蜀中生代人才大部分在夷陵之战中消亡,无奈后来只好“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悲惨局面。
刘邦《史记高祖本纪》载, 上(刘邦)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韩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于君如何?”信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刘邦在用人方面确实有他独到的地方,在谋略方面,他比不上张良、陈平;在打仗方面,他比不上韩信、彭越;在治理国家上,他不及萧何。
然而,刘邦能够最大限度地使用人才,知道把手下的人才放在最合适的位置,这就是刘邦的用人之道,其精妙之处,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刘邦的用人之道一:知人善任二:不拘一格三:不计前嫌四:坦诚相待五:用人不疑六:论功行赏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贤明的皇帝之一,他的很多治国之道久为后世所推崇,即便放在今天仍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学习。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
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魏纪五》有这样一句话: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而知人之道,圣贤所难也。
“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
”的意思是说,治理国家的关键,没有比用人更重要的了。
司马光认为,识别人才的根本在于领导者至公至明。
领导者至公至明,那么下属有无能力便会一目了然,无所遁形;如果不公不明,那么考绩之法,只能成为徇私、欺骗的凭借。
按照司马光的观点,制度也好,知人也好,是工具、形式,属器用层面;要使制度行之有效,人才选用妥善,在于领导者是否“至公”,审断是否“至明”。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需大批高素质的干部。
那么,用人要有标准。
用人先知人。
知人不深、识人不准,往往会出现用人不当、用人失误。
“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
”对干部的认识不能停留在感觉和印象上,必须健全考察机制和办法,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深入了解。
用人要人岗相适、用当其时。
用在什么岗位,一定要从工作需要出发,以事择人,不能简单把职位作为奖励干部的手段。
“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
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
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
只有这样,才能使大批好干部源源不断涌现出来,才能使大家的聪明才智充分释放出来。
精华资料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把人力称为资源,其实在中国古代传统的观念中,就一直存在。
故有“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之说。
现代的社会中,不过是把其中的名词改了一下罢了。
就是:学成数理化,聘与企业家。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老祖宗们就研究所谓人力资源的管理,只是因为古代中国传统上是个内陆国家,土地肥沃,重视农业,政治上轻商重农,所以现代工商社会就忽视了中国古代文化中,许多在管理上的精义。
是故“寝兵之说胜,则险阻不守;兼爱之说胜,则士卒不战;全生之说胜,则廉耻不立;私议自贵之说胜,则上令不行;群徒比周之说胜,则贤不肖不分;金玉货财之说胜,则爵服下流;观乐玩好之说胜,则奸民在上位;请谒任举之说胜,则绳墨不正;谄谀饰过之说胜,则巧佞者用。
”所以说,中国文化并不是没有管理理论,而是现代的人们没有把老祖宗的东西领会和发扬;中国管理理论并不是落后的,恰恰相反,中国文化是王者之道,只是因为人们难以窥其全貌,而误认为如此。
再或者有其它的什么缘由。
“朝者义之理也,是故爵位正而民不怨,民不怨则不乱,然后义可理。
理不正则不可以治,而不可不理也。
故一国之人不可以皆贵,皆贵则事不成而国不利也。
为事之不成国之不利也,使无贤者则民不能自理也。
是故辩于爵位之尊卑,则知先后之序,贵贱之义矣。
为之有道。
”不论是企业、集团或是国家,其理皆可用之。
如果一个单位只有领导,而没有办事的人,就如前几年春节晚会中的那个“小偷公司”了。
苏东坡有篇文章叫《论养士》,(“养士”这个名词,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点像是现在的“参谋”,唐宋元明清的“幕府”。
)文中提到了该重视和培养哪些人。
苏轼提出的分类是智、辩、勇、力四种人,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两种人,用头脑的和用力气的。
用社会学来研究,社会上有许多人就是这样的(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经常提到的人才、专才),用头脑非常行,让他去劳动就总会出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来。
反之,也是如此。
苏东坡说这四类人,往往需要人家来养他,不能自立。
为政之道,在于用人。请谈谈炎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为政之道,在于用人”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治理国家或管理组织的真谛。
在我看来,它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首先,人才是任何组织或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
一个领导者或管理者,如果能够找到并善用那些有才华、有能力的人,那么他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事业的发展。
相反,如果用人不当,那么即使有再好的策略和计划,也难以取得成功。
因此,如何识别、吸引和保留人才,是每一位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认真思考和对待的问题。
其次,这句话也提醒我们要尊重人才、珍惜人才。
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和短处,作为领导者或管理者,我们需要看到并善用他们的长处,而不是过分关注他们的短处。
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每一个人的价值和贡献,给予他们适当的回报和认可。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激发他们的潜力,使他们更好地服务于组织或国家。
总的来说,“为政之道,在于用人”这句话告诉我们,用人是领导和管理的基础和关键。
只有善于用人,才能实现组织的愿景和目标。
中国古代选人用人的智慧
中国古代选人用人的智慧作者:王厚明来源:《月读》2022年第07期在中国古代社会,从血缘世袭到门第为宗,从崇尚品行到注重才学,从地方推荐到科举选拔,历代统治者为了治国安邦,隆振大业,无不在选人用人上殚精竭虑,孜孜探求,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规制和做法,也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轶事和美谈。
这些制度和做法固然打着封建社会的烙印,有其历史局限和不足,但其中不乏科学进步之举,为后世提供了治国的借鉴。
南宋学者胡宏说:“治天下之乱者,必以知人为本。
”如何从芸芸众生中识人选才,成为治国的最初环节和关键要素。
而能站在“国之大者”的高度识人荐人,又不图回报和私利,则尤为难能可贵。
唐朝宰相、名将娄师德出身进士,文武双全,他西征吐蕃,立有战功,两度拜相;为人宽厚,谦恭低调,不计得失。
唐德宗时曾追封此前的宰相,娄师德与房玄龄、杜如晦等三十七人被定为“宰臣上等”。
唐宣宗时,又将其画像挂在凌烟阁内,题为“纳言娄师德”。
娄师德重品爱才、知人善任,却从不公开宣扬、邀以为功。
因看中狄仁杰的治國才能,他曾上表“十许通”向武则天力荐狄仁杰担任宰相。
狄仁杰拜相后,对此却丝毫不知情。
公元691年,狄仁杰刚刚担任宰相不到四个月,就被来俊臣诬陷谋反,打入监牢里,后又被武则天贬到彭泽,当了一名小小的县官。
娄师德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经常在武则天面前说狄仁杰的好话,恳请将狄仁杰调回京城担任要职。
终于,狄仁杰再次得到了重用。
狄仁杰虽与娄师德同为宰相,但二人性格迥异,狄仁杰疾恶如仇、爱恨分明,娄师德则小心谨慎、谦和忍让。
这也让几度沉浮的狄仁杰看不惯安居相位的娄师德,甚至多次非议娄师德,欲将他贬离京城。
武则天有些看不下去了,她决意点破这一切,调解二人的关系。
她问狄仁杰:“娄师德贤明吗?”狄仁杰答道:“他担任将领谨慎称职,但是否贤明,我就不知道了。
”武则天又问:“娄师德知人吗?”狄仁杰答道:“臣曾与他同僚,没听说他知人。
”武则天道:“我用你为宰相,就是娄师德大力举荐的,看来他确实知人啊。
浅谈中国古代传统的用人思想
・文史研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4期)浅谈中国古代传统的用人思想林贻瑞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用人问题,“得士者昌,失士者亡”,已成共识。
但在选择人才的标准方面,不同的君主却有不同的看法。
一、任人以德宋朝的司马光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
他说:“取士之道,当以德行为先,其次政事,其次艺能。
”他的《资治通鉴》开篇就详述了三家分晋的历史。
春秋末期的晋国由范、中行、智、韩、赵、魏六家大夫执政。
在选择接班人时:“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而授二子曰:‘谨识之’。
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
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这说明无恤能谨守先人训戒,这就是古人所重视的孝道,赵氏以德为先,弃长立幼,以无恤为后,是为赵襄子。
智氏恰恰相反。
“智宣子将以瑶为后。
智果曰:‘不如宵也。
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如是而甚不仁。
夫以其五贤凌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
智宣子以才为重,没有听从智果的劝告。
智伯嗣位后,骄横无礼。
一次在兰台的宴会上侮辱韩康子及其相段规。
家臣担心这会引起事端。
他说,“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能兴之?”一次,他侮辱赵襄子。
赵氏家臣无法忍受,提出要去刺杀智伯。
赵襄子说,我父亲立我为后,是希望我能为国家忍辱含垢,而不是去刺杀别人。
没有接受家臣的意见。
周威烈王二十年,智伯向韩、赵、魏三家各索取一个万家之邑。
韩、魏为其威势所劫,勉强从命。
赵氏不从。
智伯率韩、魏二家进攻赵氏,赵氏逃入晋阳。
三家军队围城,决晋水灌城,城不浸者三版,城内臼灶生蛙,悬釜而炊。
智伯巡城时对韩康子、魏桓子说:“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之国也。
”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
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
智氏家臣 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
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浸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 疵之言问韩、魏二君,二君自然极口否认。
刘邦的用人之道
唐太宗李世民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博大精深,尤其在用人理念上值得现代领导者借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此,我们选取古代贤明“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机制留人”的经典案例,以飨读者;刘邦的用人之道文/程鹏我国古代着名思想家荀子指出:“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器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一个优秀的上级领导,需有爱才之心,求才之渴,识才之眼,用才之能,容才之量,护才之魄,举才之德,育才之责,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用好干部、管好部门;这里,我们来看看汉高祖刘邦,是怎么在人才的辅佐下建立不朽功勋,成为我们后人学习之典范的;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起于草莽的布衣皇帝;他以一介布衣而提三尺剑,崛起于秦末乱世,诛暴秦,抗强敌,定天下,创立了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统一王朝,一生的丰功伟绩深为后世人赞许;汉高祖的成功,与其在用人方面的过人之处有很大的关系;那么,刘邦的用人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来探究其详;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刘邦的知人善任在历史上非常有名,汉高祖用萧何治财政,用张良、陈平出良谋,用韩信征天下,部下的优点,都能被汉高祖挖掘出来;这是汉高祖用人成功的最大一个原因;韩信曾经对汉高祖刘邦说,“臣所将兵”,“臣将兵,多多益善”,而“大王能将将”;刘邦之所以能“将将”,就在于其能知人善任;人各有长短处,用人当取其长,舍其短;萧何能“镇国家,扶百姓,结馈饷,不绝粮道”;张良可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韩信英勇善战,足智多谋,用其“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这些人的才能刘邦都能认识到,并且能根据各人的优点,委以重任;内政交于萧何,刘邦不干涉;军事托付给韩信,刘邦信之任之;谋略由张良、陈平来定,刘邦言听计从;他只要求自己在大局上把握好,至于细节问题,都交给臣下去做;正因为此,刘邦能成就一番伟业;孔子曾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辰就是北极星,居于正中央,众星拱之;刘邦非常明确地把自己放在北辰的位置,善于利用部下的智慧,使得以刘邦为中心的军政集团能够有机、高效的运作;这是刘邦最大的长处;知人善任的意思是善于认识人的品德和才能、最合理地使用他;这是我们讲到领导艺术时经常要说的一个词,但我们要分析一下什么叫知人善任;知人善任首先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知人当中首在于知己,其次在知彼,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对此,一般人做不到,而刘邦却恰恰做到了;他非常清楚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如何调动部下的积极性,下属都有什么才能,他的才能是哪些方面的,有什么性格,有什么特征,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短处,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做领导不是说要自己亲自去做什么事,事必躬亲的领导绝非好领导;作为一个领导,你只要掌握了一批人才,把他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作用,你的事业就成功了;这个根本道理刘邦懂,所以刘邦就成为他这个集团的核心人物;不拘一格用人所长一个有着自知之明的人往往也会有知人之明,一个连自己都不了解的人往往也很难了解别人;刘邦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所以他很了解别人;刘邦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所以他团队里什么人都有: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韩信是待业青年;刘邦把他们组合起来,各就其位,毫不在乎人家说他是一个杂牌军,他要求的是,所有的人才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历史证明了刘邦用人策略的正确性;刘邦出身于社会下层,为人落拓不羁,交游面广,了解各类人才的情况;他对各种人才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用人所长,容人小过;刘邦的用人思想非常开放,在选择辅佐大臣时,能真正的做到不拘一格;刘邦所用的人中,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张良是贵族之后,陈平是游士,萧何本来和刘邦一样,是个小小的吏员;韩信曾受胯下之辱;智囊陈平曾有盗嫂受金之嫌;舞阳侯樊哙原为街头屠夫,以猪狗为业;绛侯周勃曾以编蚕箔为生,兼做丧事中的吹鼓手;关内侯娄敬是车夫;良王彭越曾以打鱼为生;淮南王英布,曾是秦朝受黥面之刑的犯人;正因如此,刘邦手下才能猛将如林、谋士如云,四方豪杰趋之若鹜,天下英才都乐为刘邦所用;不计前嫌兼容并包汉六年的时候,刘邦已得天下,封了一批功臣,但还有不少功臣没有封赏;因为加功进爵的算法颇费周折,结果就搁置下来;一天,刘邦在宫殿里远远看到一群人坐在地上嘀嘀咕咕地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刘邦不解就问旁边的张良;张良说,他们正在商量谋反刘邦说,你不要乱讲,天下刚刚安顿下来,谋什么反啊张良说,陛下得了天下以后,封了一批功臣,大多数都是亲信;还有一些人,没有受封;现在他们都在想,天下还有多少可以封赏的,与陛下关系不密切的,甚至以前得罪过您的,是不是就得不到封赏了或者甚至被灭掉所以,百思不解的他们,就商量谋反;刘邦马上醒悟过来;问道:你说该怎么办呢张良说,请陛下想一想,在这些功臣当中有没有这样的人——他的功劳非常大,而他和陛下的关系又非常恶劣刘邦说,有,一个叫雍齿的;这个人非常可恶,他一而再、再而三地侮辱朕,朕早就想杀他了;可是他功劳太大,朕又于心不忍;张良说,好了,请您赶快封赏雍齿;刘邦接受了这个建议,立即封雍齿为什方侯;雍齿一封,所有的功臣都安心了;刘邦的宽宏大量是其性格决定的,司马迁在描述刘邦的性格时说刘邦“仁而爱人,喜施,喜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可见刘邦很能平易近人,性格宽宏,度量豁达;刘邦的部下也曾经因为认为刘邦封赏不公而尝试过谋反,刘邦听后,非常震惊,意识到自己的失误,于是马上采取了张良的建议,立即封自己曾经最为仇恨的雍齿为侯;雍齿一封,那些急着谋反的群臣立即平息下来了,因为雍齿曾经一而再、再而三的侮辱刘邦,刘邦正是要用这种行为让臣下知道自己不计前嫌;这也是刘邦深通韬略的一种表现;招降纳叛一视同仁在刘邦所用的各种人才中,来自敌营的不少;刘项相争,项羽属下的许多人才纷纷投奔刘邦,刘邦照纳不误;刘邦礼贤下士的名声吸引了项羽营中许多经营人才,包括项羽的叔父项伯,都乐意为“沛公”所用;比方说韩信,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人,因为在项羽手下不能发挥作用,就来投奔刘邦;而陈平,原来是魏王手下的人,因为不能发挥作用就投奔项羽,仍不能发挥作用就再投奔刘邦,当陈平从项羽的军中逃出来前往汉营时,刘邦“大悦之”;他问陈平,陈先生在项羽那里担任什么职务啊陈平说,担任都尉;刘邦说,好,你在我这儿还当都尉;刘邦马上任命陈平做都尉;任命公布以后,汉营舆论哗然;很多老资格将领不服,开始嘀嘀咕咕、议论纷纷;但刘邦不予理睬,更加信任陈平;楚汉战争中,项羽的部将季布英勇善战,是刘邦的死敌,曾被悬赏通缉,后经夏侯婴等人推荐,刘邦任用其为郎中,成为一名有口皆碑的郡守;坦诚相待以心换心坦诚相待,不仅仅是个人素质问题,更是为人处事的原则;“投之桃木、报之琼瑶;”你坦诚待人,别人也真诚回报;对于人才,可能需要的不仅是应得的酬劳,而更多的是尊重和信任;以诚相待便是不二法宝;用现在人才理念解释即为:“以感情留人”,而刘邦可谓先行实践者;刘邦对待部下,能够做到真正的待人以诚;张良、韩信、陈平都视刘邦为知己,他们有话直说,凡提出的问题,刘邦都如实回答,哪怕很没面子,他也做到如实相告,绝不隐瞒;张良在鸿门宴之前得到消息,说项羽第二天要派兵剿灭刘邦;张良曾问过刘邦,请大王想一想,您打得过项羽吗刘邦的回答是,打不过他;后来韩信到刘邦军中来,也问了这样的问题:大王您掂量掂量自己的能力、魅力、实力,能比得过项羽吗刘邦虽然沉默了很久,最后还是坦诚相告:我是不如他;然而,由于刘邦真诚地信任、尊重张良、韩信和陈平等,他们都尽心尽力地帮刘邦出谋划策;司马迁在着史记·高祖本纪时,曾表示其着的基本宗旨是“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因此,在刘邦的传记中,司马迁特别重视刘邦与项羽的对比,击败势力强大的项羽,夺取天下是刘邦一生最大的业绩;在待人以诚方面,项羽与刘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项羽无法信任部下,项羽所重用的,都是自己亲近的人,是所谓的“诸项”以及由裙带关系、乡党关系发展起来的宗亲;对于真正有才能的人,项羽与其始终有隔膜,不能重用;陈平正是利用了项羽的这一弱点,向刘邦进谏,贿赂项羽部下的贪臣,使之离间项羽与其重要将领的关系;“前车之鉴、后车之覆;”由于亲眼目睹气量狭小的楚霸王项羽属下众叛亲离的下场,刘邦反其道而行之,与下属肝胆相照,彼此精诚团结,从而奠定了克敌制胜的基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有一个成语,叫做“疑邻窃斧”;它源自吕氏春秋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讲述某人迷失一把斧子,遂怀疑邻居把它偷去,因为其无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一不像偷斧子的人;后来,斧子失而复得,再看邻居,其无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一像偷斧子的人;这则寓言故事生动地说明,情感的变化往往对理性的判断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那么,理性判断对领导者来说非常重要;做一个领导最忌讳的就是朝疑暮猜,今天揣测这个明天忧虑那个;而刘邦的魄力在于,一旦决定用某人绝对信任、放手使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陈平;陈平弃项羽投刘邦后,得到刘邦充分信任,这让很多老人不满——我们跟刘邦那么长时间,建功立业、出生入死,也不过就混到现在这个位置,怎么陈平一来就任命那么高的职务于是刘邦那里常听到许多关于陈平的坏话,可总结为八个字:“盗嫂受金,反复无常”;“盗嫂”就是与自己的嫂子通奸;据传,陈平曾与嫂子关系暧昧;所谓“受金”就是接受红包,陈平加盟刘邦集团后就开始收红包;而反复无常就是陈平最先跟随魏王,后又侍从项羽,现在又投奔刘邦;刘邦开始也挺在意,就把当初推荐陈平的魏无知找来,责备他:我让你给我推荐人才,结果来了个“盗嫂受金,反复无常”小人魏无知回答:我向你推荐的是他的才能;而陛下责备我的是他的德行;才和德是两个概念,有才的不一定有德,有德的也不一定有才;而我们现在处于非常艰难时期,需要突出重围,因此,更应该看重一个人的才能;刘邦也问陈平:先生原来事魏王,后事项王,现在又跟我——先生的心眼是不是太多了一点陈平回答:是的,我原来追随魏王,但我的计谋、我的主意魏王都不接受;我只好投奔项王,项王同样如此,言不听,画不从;而我听说您广纳人才,求贤若渴,是一个会用、敢用人才的大王,所以我才来投奔您;我陈平光着身子、一无所有、一文不名来到大王军中,如果不接受人家赠送、收一点礼金,我连吃饭的钱都没有;我现在向大王提出诸多建议,大王觉得可用,就请采纳;如果觉得我的建议、计策、谋划都没用,那么别人送给我的礼金可以完璧归还,我从此告辞;刘邦说,对不起,我错了;寡人慢待先生了,请不要介意,继续留在军中;此后,陈平竭力效忠刘邦;刘邦问计陈平,我们现在与项羽处于胶着状态,谁也吃不掉谁,那天下何日能够安定呢有什么办法能够出奇制胜、尽快结束战争陈平说,我原来在项王手下当差,很了解他;项王这个人出身很高贵,很讲道德,也很讲礼数;项羽待人接物都按照贵族那一套,恭恭敬敬、彬彬有礼、客客气气;所以那些有道德、高风亮节、看重自己身份名誉的人,都集结在项羽的麾下;这些人虽然对他忠心耿耿,但项羽生性猜测多疑,跟大王您刚好相反;您是用人不疑,他是疑心重重;因此,我们可以使反间计,让项王不再信任这些人,这就等于砍掉了他的左膀右臂;刘邦说,这个主意好,请陈先生来操作吧;费用没有问题,马上拨款,黄金四万斤这里的金子是铜;那个时候讲的黄金就是黄铜;这些钱交给你,随便你怎么用,不问出入;陈平把这些钱都花在离间计上;他到处散布谣言说,锺离眜等人觉得自己功高未封,想和刘邦联手灭项羽,再瓜分其地称王;项羽果然中计,不再相信锺离眜等人;范增是项羽的主心骨,非除不可;于是陈平又使一招:项王使者来到汉营,陈平准备了一桌丰盛酒宴;见到楚使后却故作惊讶:我还以为是范将军使者,原来是项王的使者啊他随后命人将酒宴撤下,换上一桌劣质食品;使者眼见美食变狗食,气得火冒三丈,回后在项王面前抱怨一通;项羽大为光火,从此对范增“另眼相看”,暗中防范;范增力劝项羽赶紧拿下荥阳,除掉刘邦,项王心存疑窦、没有采纳;范增见项羽已经不信任自己,愤而请辞,归途暴病而亡;此后,项羽便如无头苍蝇,东碰西撞,争霸事业开始走下坡,不久就被刘邦逼得四面楚歌,乌江自刎;陈平施行的反间计,使楚汉实力发生根本转变,终于成就刘邦统一天下伟业;论功行赏激励到位经济学研究的逻辑出发点是经济人,经济人所追求的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经济学认为,人们都扮演着“经济人”角色,是理性的效用最大化者,其行为都会经过成本——收益核算,只有当收益超过成本时,才会从事某种活动;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大厦的理论基石;西方经济学认为,人类存在着尽可能增加自身利益的意愿,经济人就是理性的、自利的、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人类种种不同的愿望和行动,集中体现于经济人假设之上:即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生产要素所有者追求收入最大化;作为古代先贤,刘邦显然与现代经济学理论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他却深谙此道:使用人才,首先是要信任他,尊重他,同时不可或缺物质奖励;刘邦夺取天下以后,根据各人的不同功绩,论功行赏,不但封赏了萧和、张良、韩信、彭越等一批人,还封赏了他最不喜欢的人——雍齿;我们之所以说刘邦是精于领导艺术的典范,正是由于他做到信任人才,使用人才,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从而把天下人才,都集结在自己周围,形成优化组合,如此一来,他夺得天下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刘邦夺取天下面临问题是如何奖赏功臣们;开始,他先召集大家开会讨论,但所有人发言都称自己功劳最大,而且如数家珍、头头是道;最后,刘邦一锤定音:萧何第一;“萧何第一”裁定出来后,大家都不服气;陛下这样做好像不合适吧我们都是浴血奋战、出生入死,提着脑袋给你打江山的我们在前方厮杀的时候,萧何在干什么他是待在家里面,管管账本、粮草,后勤之类;怎么他的功劳还排第一呢刘邦问,诸位知道什么叫打猎吗众人回答,知道啊;刘邦又问,那诸位知道猎狗吗众人又答,知道啊;刘邦说,那好,请大家想一想,我们打猎的时候,追兔子的是谁答,猎狗啊;刘邦说,对,那是谁让猎狗去追兔子的答,猎人啊;刘邦说,对,你们就是追兔子的,萧何呢,是让你们追兔子的;所以萧何是“功人”,你们只能算“功狗”;刘邦这么说,大家还是不服气,心想,算我们是“功狗”,那“功人”也不是萧何,而是皇上啊,对不对那么,刘邦为什么要定萧何为第一功臣呢这当然有亲疏问题;萧何是沛县人,跟刘邦一块起义的;但是,刘邦把萧何列为第一功臣的道理还在于,萧何抢救了大量文书档案;刘邦打进关中、进军咸阳后,将军们要么抢金银财宝,要么忙着强奸女人;只有萧何冲进秦王朝的国家档案馆,把秦朝的地图、账本、各种文件资料全部保存了下来;最后,刘邦一统天下的时候,对整个国家的形势,比如地方贫富、人数多寡、物产丰乏、风土人情、社会习俗等等都了如指掌;为此,萧何立下独特功劳;暗中控制洞察秋毫萧何被刘邦列为开国第一功臣,之后就任命他为首任丞相,后来又拜为相国,地位仅次于刘邦;刘邦给予了萧何极大的信任;但即便如此,刘邦依然暗中进行控制;只不过不动声色而已——项羽一旦怀疑某人表情就写到自己脸上——刘邦这种猜忌和怀疑毫无表象;汉十二年秋,淮南王英布造反,刘邦御驾亲征平叛,萧何留守京城;战争期间,刘邦不断遣使回来,使者回来必见萧何,必说皇上问萧相国好、皇上问萧相国最近都忙啥,非常关心体贴;萧何为此很感动,更加尽心为刘邦做好后勤保障;萧何手下门客问萧何,陛下对您怎么样啊萧何说,皇上对我很信任,频频派使者关怀我;门客冷笑一声,哼我看丞相死期不远了;萧何问,此话怎讲门客说,您以为皇上真的关心您吗那是不放心您;他不断遣人回来看您在干什么是看您是不是想谋反您想想看,您是大汉第一功臣,您已经没有可能再加官进爵了,他怎么能够放心得下啊萧何说,哎呀,好像是这样,那怎么办门客说,那只有一个办法;萧何问,什么办法门客说,您自污啊,就是您自个把自个的形象搞坏;怎么个自污法贪污腐败呗后来,刘邦平定了英布,一回京城,就收到很多平民百姓的状子,状告萧何利用职权低价强行购买土地,造成他们流离失所,没有土地耕种;刘邦嘻嘻哈哈地把一堆状子拿给萧何看:丞相你干的好事你就这样治国的现在老百姓没地种了,你看着办啊没想到萧何说,老百姓没地种,这个事好办,陛下不是有一个叫上林苑的大花园吗,那个地方大得很,可以让那些没地的百姓到那里面去种地;刘邦说,你居然搞到我头上来了,你这叫“卖主媚民”来人啦,把他关起来于是,就把萧何带上脚镣手铐,关进监狱;过了一段时间,又把萧何放出来继续当丞相;善于纳谏从善如流萧何月下追韩信,是因为看重他的军事才能;开始,萧何向刘邦极力推荐韩信,刘邦不重用,韩信只好逃走;萧追回韩信,再次说服刘邦,刘邦准备任命为将军,但萧何非要刘邦任命大将;最后,刘邦在认真听取萧何的意见后,仪节隆重地拜韩信为大将,将军事大权授予韩信;韩信后来建立了赫赫战功,要求刘邦封其为齐王,刘邦勃然大怒,几乎发作,但是张良、陈平以脚踢刘邦,暗示刘邦忍住,张良耳语,刘邦立即改颜色,大骂韩信,封王就封王,封什么假王,要封就封真的刘邦纳谏之诚,心思之快,于此可见一斑;刘邦攻占咸阳,咸阳的宫殿楼宇、金银财宝令刘邦心花怒放,刘邦想据而有之,张良力谏不可,刘邦听从张良劝告,折回霸水之滨,一场兵祸就此消弭;就连在废立继承人的问题上,刘邦也能从善如流;刘邦晚年宠爱戚姬及其子赵王如意,疏远吕后,几次想废黜吕后所生太子刘盈惠帝而立如意;但因大臣反对,只好作罢;刘邦年轻时放荡不羁,鄙视儒生;称帝后,认为自己是马上得天下,知识分子们所作的诗、书没有用处;但是陆贾劝谏刘邦说:“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陆贾以秦失天下的教训来告诫刘邦,刘邦醒悟,令萧何重新制订律令“汉律九章”;让老百姓休生养息,恢复业已萧条数百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结语由于刘邦用人有方,故四方贤士武将前来投靠,甘愿为刘邦效劳,形成了一个以刘邦为首的中坚集体.从而使刘邦能由小及大,由弱变强,五年一统天下,建立400多年之久的大汉王朝,其历史功勋当是不言而喻的; 总而言之,刘邦的用人之道是领导艺术的典范,正是由于他能够信任人才,使用人才,充分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暗中加以防范和控制,从而把当时天下的人才,都集结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了一个优化组合,是一个优秀的团体;这样一来,他夺得天下也是必然的事情;。
古代用人思想:能成大事者必以用人为先
古代用人思想:能成大事者必以用人为先
侯建良;刘玉华
【期刊名称】《创造》
【年(卷),期】2017(0)5
【摘要】中国历史上,那些身处乱世、心怀大志,以平定天下为己任的政治家,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重视招揽人才和使用人才。
【总页数】1页(P83)
【作者】侯建良;刘玉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古代用人思想与现代企业用人理念 [J], 肖玉华
2.古代用人思想与现代企业用人理念 [J], 张晓晨
3.古代用人思想与现代企业用人理念 [J], 张晓晨
4.借鉴吏治传统智慧和有益做法——读《中国古代用人思想》 [J], 傅臣刚
5.孔子"以德为先"用人思想对当代中国干部任用的启示 [J], 李婉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鬼谷子智慧:识人为小术,驭人乃大术,识人用人为终极之术
鬼谷子智慧:识人为小术,驭人乃大术,识人用人为终极之术
知人善用,此乃王道也。
——刘邦
1.欲成大事者,善于用人是重点中的重点,关键中的关键。
毕竟自古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重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
这是历史的经验。
今日头条张一鸣知人善用
2.自古以来,德高望重、有才有识的人受尊敬,“礼贤下士”是中华民族历来的传统美德。
古人云:得人才者得天下。
汉高祖刘邦,虽然出身底层社会,学识并不渊博,但他同样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对有真才实学的人向来尊重有加、许礼相待,并委以重任,从而赢得天下。
汉高祖刘邦
3.《鬼谷子》说:“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
”目明则可以得贤臣,慧眼识人,并且能够使贤臣良将为我所用,这样也就可以成就大业。
刘邦善将将,从而成就了自己的天下大业。
观其一生,豪迈的大气象,精湛的驭人之术,为汉朝后代皇帝树立了杰出的榜样。
识人才用人才
4.由此可见,欲成大事者,善于用人是重点中的重点,关键中的关键。
自古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重人才者才得天下,失人才者定失天下。
这就是历史的经验。
古代的识人用人之道
古代的识人用人之道贤才,国之宝也。
古圣王劳于求贤。
若高宗之于傅说,文王之于吕尚。
彼二君者岂其智不足哉,顾皇皇于版筑鼓刀之徒者,盖贤才不备,不足以为治。
鸿鹄之能远举者,为其有羽翼也。
蛟龙之能腾跃者,为其有鳞鬣也。
人君之能致者,为其有贤人而为之辅也。
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何识人、用人呢,历史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在先秦时,诸位先哲就对如何识人做出了精辟的论述,可见识人之于先秦政治哲学的重要。
《孟子·梁惠王下》中就提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在孟子看来,一个人的贤愚,一人说了不算,而是在人际交往圈中被广泛认可,乃至推而广之,都城中的普通百姓也都推崇他,这样的人才可以称之为人才。
而齐国的贤相晏子婴是这样认为的。
在《晏子春秋》的《景公问古之莅国者任人如何晏子对以人不同能》中,晏子对曰:“地不同生,而任之以一种,责其俱生不可得;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责遍成。
责焉无已,智者有不能给,求焉无餍,天地有不能赡也。
故明王之任人,谄谀不迩乎左右,阿党不治乎本朝;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
此任人之大略也。
”人天赋秉性不同,不可一概而论,不同的人做一样的事,不能以一样的标准来要求,正确的任用应该是看重一个人的长处时,不强求他弥补短处,看重一个人的技能时,不强求他弥补自己拙笨之处。
这是识人用人的大方略。
晏子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50余年。
这些话想必是多年从政经验归纳得出的经验之谈。
同样出于经验之谈的还有魏国儒生,子夏的学生李克的一席话,语出《史记·魏世家》。
魏文侯要选宰相,问李克觉得翟璜与魏成子二人谁合适。
李克推辞一番后说了五条原则:“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
”“居视其所亲”,就是要注意观察一个人平时跟谁在一起。
中国古代用人思想及启示
200 9.8(上)
・教育文化・
中国古代用人思想及启示
付 昀
摘 要 选才用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自古以来, 多少人因选才不当而一败涂地乃至身败名裂, 也有由于善于选才而飞 黄腾达, 事业蒸蒸日上, 这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无一不证明选用人才的重要性。 用人之道作为一门发掘并运用人才的科学, 自 我国古代就早已有之,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 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现代领导者应该学习借鉴这 些经验或教训, 使自己在选才用人中少走弯路。 关键词 领导者 选才 用人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592(2009)08-303-01 以利国家耳。盗嫂受金又安足疑乎?” 这一席话, 令刘邦深受启 发, 于是他又亲自 “召平而问” 给予重用, , 使之为汉王朝的建立立 下了汗马功劳。历史上有所作为的政治家,对人才并不求全责 备, 现代领导者也要根据人才的不同特点, 进行合理的安排和任 用, 使每个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贡献。 (二) 礼贤下士 选择人才固然重要, 但是也要注意如何对待人才。 最重要的 就是要礼贤下士。在这方面, 曹操做的很好。他爱惜人才, 尊重 人才的表现莫过于对待关羽了。 关羽以三事之约归降曹操后, 曹 操以礼相待, 多次盛宴款待, 赐之战袍和赤兔宝马, 封官汉寿亭 侯, 真可谓煞费苦心。尽管后来关羽终未归降曹操, 但却为曹操 斩颜良、 诛文丑、 解了白马之围, 更值得一提的是, 关羽在华容道 义释曹操, 不能不说是对曹操礼贤下士的回报。 作为现代的领导 者, 不能让人觉得高高在上, 不易接近, 领导者的亲和力来源于其 对下属的关心和爱护, 领导者应该和下属建立一种朋友关系, 使 下属对于工作的尽心尽力不是仅仅出于物质奖励, 更多出于感情。 (三) 用人不疑 在慎重选择人才之后, 就要做到用人不疑, 既然任用了他, 就 该充分给予信任,不为谗言所迷惑。李世民收下的猛将尉迟敬 德, 隋末, 曾是刘武周手下部将, 多次镇压唐军, 后李世民在安邑 之战中大败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与另一名大将归降唐军。 李世民 得一骁将, 自是十分重视, 把他引入秦王府, 并还管理八千人的旧 部。李世民手下很多部将多次在他面前进言,担心尉迟敬德谋 反, 李世民却不以为意, 仍旧对敬德信赖有加。 正是如此, 敬德才 对李世民衷心耿耿, 在危难之际救了李世民性命。 现代领导者授 权给下属, 之后便该放手让其自由发挥, 而不是事必躬亲, 这样不 仅束缚下属的手脚, 也容易使上下级之间产生矛盾, 作为领导者, 你对下属越信任, 他们越会感恩图报, 以最充足的工作热情, 努力 做好工作, 以回报你对他的信任。 从某种意义上说, 用人之道关系到发现人才, 发掘人才的潜 能, 是一门领导艺术。 我国古代在这方面取得的成绩是令人惊叹 的, 现代的领导者在选才用人时, 不妨多借鉴古人的经验, 对于教 训引以为戒, 对于好的经验为我所用,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为现代 的领导实践提供有益的帮助。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概论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把人力称为资源,其实在中国古代传统的观念中,就一直存在。
故有“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之说。
现代的社会中,不过是把其中的名词改了一下罢了。
就是:学成数理化,聘与企业家。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老祖宗们就研究所谓人力资源的管理,只是因为古代中国传统上是个内陆国家,土地肥沃,重视农业,政治上轻商重农,所以现代工商社会就忽视了中国古代文化中,许多在管理上的精义。
是故“寝兵之说胜,则险阻不守;兼爱之说胜,则士卒不战;全生之说胜,则廉耻不立;私议自贵之说胜,则上令不行;群徒比周之说胜,则贤不肖不分;金玉货财之说胜,则爵服下流;观乐玩好之说胜,则奸民在上位;请谒任举之说胜,则绳墨不正;谄谀饰过之说胜,则巧佞者用。
”所以说,中国文化并不是没有管理理论,而是现代的人们没有把老祖宗的东西领会和发扬;中国管理理论并不是落后的,恰恰相反,中国文化是王者之道,只是因为人们难以窥其全貌,而误认为如此。
再或者有其它的什么缘由。
“朝者义之理也,是故爵位正而民不怨,民不怨则不乱,然后义可理。
理不正则不可以治,而不可不理也。
故一国之人不可以皆贵,皆贵则事不成而国不利也。
为事之不成国之不利也,使无贤者则民不能自理也。
是故辩于爵位之尊卑,则知先后之序,贵贱之义矣。
为之有道。
”不论是企业、集团或是国家,其理皆可用之。
如果一个单位只有领导,而没有办事的人,就如前几年春节晚会中的那个“小偷公司”了。
苏东坡有篇文章叫《论养士》,(“养士”这个名词,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点像是现在的“参谋”,唐宋元明清的“幕府”。
)文中提到了该重视和培养哪些人。
苏轼提出的分类是智、辩、勇、力四种人,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两种人,用头脑的和用力气的。
用社会学来研究,社会上有许多人就是这样的(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经常提到的人才、专才),用头脑非常行,让他去劳动就总会出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来。
反之,也是如此。
苏东坡说这四类人,往往需要人家来养他,不能自立。
浅析唐太宗的用人思想
浅析唐太宗的用人思想摘要: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开明的封建君主,他统治时期出现的“贞观之治”,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一直享有盛誉。
“贞观之治”的出现,固然有诸多因素,但是李世民的用人政策以及决定其用人政策的用人思想是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方面。
但他实行的用人政策以及决定其用人政策的人才观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其人才思想以“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为灵魂,以“德才兼备”为标准,以“不拘一格选人才”为方式,以“用人不疑,用其所长,精简高效”为原则。
本文将从其重人、选人、用人、容人等方面探析唐太宗的人才观。
他的治国之道备受后世推崇。
而在他所有的治国方略中,用人之道又最为重要,至今深具借鉴意义。
关键词:唐太宗治国方略人才观贞观之治李世民作为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总结并吸收历代特别是亡隋在用人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制定出一条正确的用人路线,推行了一整套颇具特色的用人政策,使一大批人才集中到他的麾下,跟他一道“治乱世,共安危”,同心同德共同开创备受后人交口称赞的盛世时代。
他的治国之道备受后世推崇。
而在他所有的治国方略中,用人之道又最为重要,至今深具借鉴意义。
本文将对李世民用人思想的几个侧面进行分析。
一、重视人才,唯才是举。
唐太宗一生非常重视人才,重用人才。
他强调“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得人然后得天下。
他重视人才胜于金银财宝,在论述人才的重要性时说:“虽照车十二,黄金累千,岂如多士之隆,一贤之重,此求人之贵也。
”他在自己的诗词文章中,经常表露出思贤若渴的迫切心情。
他曾写道:“治主思贤,若农夫之望岁,哲后而求才,若旱苗之思雨。
”唐太宗还认为,只要有一批忠臣良将与自己交接相处,又何必祈求于神仙的相助呢?唐太宗不仅这样想,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还在秦王府的时候,他就重视人才的搜罗,每击败一个武装集团之后,就“先收人物,致以幕府。
及其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
由于李世民周围聚集了一批能臣干将,因此遭到他父皇兄弟的嫉恨,幕府宾僚纷纷被调离秦王府。
古人识人用人的智慧
古人识人用人的智慧
1. 以德为先:古人认为,一个人的德行和道德素养是判断他是否可信、值得用的重要标准。
因此,在招聘雇员或与人合作时,要以德为先,看重其品德和道德水平。
2. 以才为重:古人认为,一个人的才能和能力是决定他是否能胜任某项工作的关键。
因此,在选人用人时,要以才为重,看重对方的能力和经验,以此来决定是否值得用。
3. 观察细节:古人认为,一个人的细节能够反映出他的性格和行为方式。
因此,在与人交往时,需要仔细观察对方的细节,包括言谈举止、态度行为等,以此判断其性格和能力。
4. 多问几个为什么:古人认为,要想了解一个人的真实本性,就必须向他多问几个“为什么”。
通过不断地问“为什么”,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人格特征。
5. 依靠第三方评价:古人认为,除了自己的观察和判断外,还需要借助第三方的评价来了解一个人。
在选人用人时,可以通过参考其朋友、同事、上下级的评价,来判断对方的可信度和价值。
6. 不悔当初:古人认为,一旦选错了人,就要坚定不移地维持自己的决定,并尽力帮助对方成长和改善。
因为悔过无益,对于已经选错的人,应该尽快止损,避免再次受到损失。
古代的帝王之术,总结起来就是三句话!
古代的帝王之术,总结起来就是三句话!众所周知,小亭长出身的刘邦,最终打败了盖世英雄的西楚霸王项羽。
那么,刘邦的成功之道是什么呢?其中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通过刘邦之口早已给出了答案!汉高帝曰:“夫运筹策于帏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人者,皆人杰也。
吾能用之,此吾所以有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在刘邦看来,自己的成功之道便是善于发现和利用人才,让合适的人去做合适的事情,这便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帝王之术!所以,在击破英布以后,61岁高龄的汉高祖刘邦途经故乡沛县时,感慨道:“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那么,帝王之术具体是如何识人和用人呢?三国曹魏思想家刘劭写了一本名叫《人物志》的奇书,该书是一部系统品鉴人物才性的玄学著作,全书共三卷十二篇,书中深刻阐述了帝王识鉴人才之术、量能用人之方以及对人性的剖析。
《人物志》中仅用三句话就准确而全面地总结出了何为帝王之术,更是道透了君主和臣子的三种关系。
时至今日,这三句话依然很有现实意义,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因为欲成大事者,首先需要具备这三种“帝王”思维!下面我们来一起看一看!1、臣以自任为能,君以能用人为能;——《人物志》释义:大臣们以自己能胜任某种工作为有才能;帝王却以会用人为有才能。
真正英明的帝王,不需要像霸王项羽那样冲锋陷阵、以一敌百,而是要会用智谋运筹帷幄,把握好全局。
其次,君主不需要什么都会,只需要找到人才,然后对人才委以重任,让他们替自己高效完成好事情就可以了。
正如荀子在《劝学》里面所说:“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释义:君子的资质与一般人没有什么区别,君子之所以高于一般人,是因为他能善于利用外物)。
同理,君主能够成就一番霸业,也是因为善于识别人才、使用人才,让人才各得其所,继而最终达到自己目的!举一反三,作为一个好领导,不需要样样精通,更重要的是整合好各种人才和资源,让每个人各司其职,这样就可以让工作有条不紊了。
君主的用人之道
君主的用人之道(通过资治通鉴探讨)君主,在古代封建社会,那就是掌管一切的人,管理这辽阔的疆域与大量的人民,理应是最具权势的人,诗经里有一句话对此有充分的描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第二章)。
那么对于偌大的领土与大量的人民,君主不可能亲力亲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包揽各种巨细事物。
一个好的君主必然会用人放权,君主会放权于下是用人之道的基础,不放权何以用人,君主是通过驾驭臣子来驾驭整个世界的,况且凡是亲力亲为,总有不会的,失误的,有损君主威严。
韩非子曾经说过:“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
”(《韩非子·八经》)。
所以君主想要驾驭好他的国家,那么必定要学如何用人,用好。
国家好比一艘巨轮,君主好比舵手,而用人之道就好比轮盘,想要巨轮乘风破浪,必然要学会驾驭轮盘,这是一个好的舵手的必备技能。
那么要想驾驭好自己的帝国,成为一代雄主,学好用人之道,不妨向历代雄主学习,看他们的用人之道。
通观资治通鉴,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用人之道的很是相似。
一、授权,择人而任前面也讲到,君主不可能事事亲躬,不且说,事事亲躬,君主是否有能力做好,凭一己之力来管理整个帝国,即使是有能力,终究对整个帝国的未来无益,使得发现人才更加困难,同时这就使得人才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使得整个帝国断层,犹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的诸葛亮,每事必亲躬,最后劳累死于军中,并且使得之后蜀国人才的断层,作为上位者,要想表现自己的勤劳,不必每事亲躬,应当努力择人而任,授权让下面的人锻炼,在什么位置就应该做什么事。
再说后周世宗违背朝臣众议击败北汉,从此政事无论大小全都亲自决定,文武百官只是从皇上那里接受成命罢了。
河南府推官高锡上书劝谏:“四海之广,万机之众,虽尧、舜不能独治,必择人而任之。
今陛下一以身亲之,天下不谓陛下聪明睿智足以兼百官之任,皆言陛下褊迫疑忌举不信群臣也!不若选能知人公正者以为宰相,能爱民听讼者以为守令,能丰财足食者使掌金谷,能原情守法者使掌刑狱,陛下但垂拱明堂,视其功过而赏罚之,天下何扰不治!何必降君尊而代臣职,屈贵位而亲贱事,无乃失为政之本乎!”(司马光《资治通鉴·第292卷,后周世宗显德元年》)。
下者用己之力,中者用人之力,上者用人之智!
下者用己之力,中者用人之力,上者用人之智!下者用己之力,中者用人之力,上者用人之智!刘邦以一介布衣提三尺宝剑崛起于乱世,诛暴秦,抗强敌,定天下,创立了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统一王朝。
刘邦的成功,除了他敢于斗争、善于学习、能够在战斗中成长外,还因为他具有高超的领导艺术,能够把一大批杰出人才团结在自己周围。
在刘邦看来,用人是最重要的成功之道,刘邦的成功之道,就是他的领导艺术。
刘邦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才的长处:会带兵的韩信,他敢放手给兵;善于谋略的张良,在他手下能够运筹帷幄;会管账的萧何,他能放手给钱――但刘邦真的是放开手脚用人,什么都不管了吗?当然不是。
我总结了刘邦用人有八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叫做知人善任。
我认为知人善任首先在于知人,其次才是善任。
知人首先在于知己,其次在于知彼。
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最大的聪明。
这个确实很难,而刘邦恰恰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而且他也非常清楚地知道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呢――是调动部下的积极性,是知道自己的下属都有什么才能,这些才能是哪些方面的,这些下属有什么性格、什么特征、什么长处、什么短处,把他们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
做领导不是说非要自己亲自去做什么事情,事必躬亲的领导绝非好领导;作为一个领导,你只要掌握了一批人才,把他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作用,你的事业就成功了。
这个根本道理刘邦懂,所以刘邦就成为他这个集团的核心人物。
孔子讲施政有这样一句话:“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什么叫北辰呢,就是北极星,众星拱之。
你看北极星是永远不动的,北极星外面是北斗七星,围绕着北极星旋转。
北斗七星是动的,北极星是不动的;领导核心就是不动的,要让别人动起来。
刘邦就是他们这个军事集团的北极星,萧何、张良、韩信、陈平、樊哙、周勃、曹参这些人就是他的北斗七星。
刘邦用人的第二个特点是不拘一格。
刘邦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所以刘邦的队伍里面什么人都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筹 粮 ,做 好后 勤保 障 ,被 称 为 萧何 式 诚 心任 用,其 中心 存疑 虑 的人 与我 交 的人 物 。朱 元璋 称 帝后 ,论 功行 赏 ,
谈之后 , 很 快 就 肝 胆 相 照 ,出入 左 右 ,
不分 新旧。
暗地 与袁 绍 书信 联 系。没 想 到 曹操 以
弱胜 强打 败 了袁 绍 ,并缴 获 了袁 绍 逃 李善 长位 列第一。 跑 时 没有 来得及 带走 的 来往 书信 。 那 些给袁 绍写过信 的人 , 这 时如 坐针毡 , 刘基 ,字伯 温 ,博 通 经 史,尤 其
文史视界 ・ 鉴史问政
古代 用人 思想 ● ■ 能成大事者必 以用人为先
中 国历 史上 ,那 些 身处 乱世 、 心 曹操 身边 逐 渐积 累起 大批 杰 出人 才,
怀大 志 , 以 平 定 天 下 为 己任 的 政 治 家 ,
询 问 征 战 之 计 , 刘 基 提 出 了 一 条 正 确
夏侯 渊、乐进 、李 典 、徐褚 、张邰等 ,
王业 可 成也 ”。 朱元 璋 在 刘基 等人 的
东汉 末 年 , 政 治动乱 , 群雄 并起 。 斗来斗去 , 最 后 剩 下 三 家 :魏 、蜀 、吴 ,
这 些文 臣武将 为 曹魏 政 权 的建 立 立 下 帮助下先 消灭陈友谅 , 又 消灭张士诚 ,
察 推 荐人 才 ,制 定 法 令政 策 。朱 元 璋 陈 友 谅 被 我 消 灭 后 , 除 了 首 恶 必 办 之
袁 绍 军 力 大大胜 过 曹操 。 曹操 手 下的 外 出征讨 时 ,李善 长 留 守后 方 ,调 兵 外 ,其他 有 才能 的人 不但 不杀 ,我 还
一
些 官 员和将 领 , 为给 自己留条后路 ,
无 奈 之 下投 奔 曹操 ,曹操 谋 士 程 昱 力 位 就 是 朱元 璋 。 而朱 元璋 取得 天 下的 称 帝 前 先 称 过 吴 王 。 吴 王 元 年 ( 1 3 6 7
劝 曹 操 杀 掉 刘 备 , 以 绝 后 患 。 曹 操 知 法 宝 不 是 别 的 . 仍 然 是 招 揽 和 重 用 优 年 ),朱元 璋 宴请 功 臣,他 对诸 将 讲
将 这 些 书信 当众 “ 皆焚之 ” ,表 示 不 对 时 务 陈述 了十八 条 计 策。 朱元 璋 高 乱 世 中 的 取 胜 之 道 。
予追 究。
兴 得 不 得 了 ,马 上 建 造 了 礼 贤 馆 让 刘
了汗马功劳 。 最后 北 定 中 原 , 基 本 合 乎 刘基 的 策 略 。
史称 “ 三 国” 。 曹操 最 会 用人 ,所 以 曹操 最 强大。
我们再 看朱元 璋。 在 中国历 史上 ,
打 天下 光有 文 人 显然 不行 ,必须
地道 的 “ 土 包子” 出 身,而 能在 农 民 文武 并 济。在 招揽 并重 用 杰 出战将 方
下 坐上 皇 帝 宝座 的 ,除 了刘邦 ,另一 尤其 器 重徐 达 、常遇 春 等人 。 朱元 璋
曹操 爱 才、揽 才、 用 才、护 才 的 起 义 的 浪 潮 中 脱 颖 而 出 , 最 后 统 一 天 面,朱 元璋 同样表 现 得 如饥 似 渴 ,他
表现 是很 突 出的。 刘备 曾被 吕布 打败 ,
文 的如 荀或 、荀攸 、郭嘉 、 程 昱 、陈群 、 的 战 略 方 针 :先 灭 陈 友 谅 ,再 平 张 士
诚 ,消 除后 顾 之 忧 , “ 然 后 北 向 中原 ,
有 一 个 共 同特 点 , 那就 是 重视 招揽 人 司马 懿等 ,武 的如张辽 、徐晃 、曹仁 、
才 和 使 用人 才 。
道 程 昱 的建 议 是 有 充分 道 理 的 ,但 他 秀人 才 。他在 同这 些 杰 出人 才初 次见 了一番 话 ,再 次 阐 明依 靠优 秀人 才平 说: “ 现在 正是 我们收揽 英雄 的时候 ,
面时 , 往往都 有一番 不 同寻 常的谈 话。
定 天 下 的 理 念 和 态 度 .说 了三 层 意 思 :
“自古 豪 杰 开 创 基 业 , 非 用 贤 杀 了他 会 造 成 我 们 容 不 得 英 雄 的 不 好 朱元 璋 通过 谈 话 , 了解这 些 杰 出人 才 第 一 , 影 响 , 失 天 下 之 心 , 不 可 。 ” 为 了 给 是 否 名 副 其 实 ;这 些人 才通 过 谈 话 ,观 能何 以 济事 ”?我 出身 于平 民百姓 , 自 己树 立 一 个 爱 护 人 才 的 形 象 , 曹 操 察 朱元 璋有无平定天 下的信 心决心。如 全 依 赖 各 位 将 相 之 才 与 我 共 同打 天 下 。
可见 ,不 管 文 武新 旧 ,只要 是 优
精 通 天 文。 朱元 璋 攻 下金 华后 ,一 再 秀人 才 ,朱 元 璋都 能做 到倍 加 珍 惜 ,
邀 请 刘基 出 山。刘 基 见到 朱 元 璋 ,针 大胆 使 用, 用其所 长 。这 也 正是 他 在
惴惴 不安 , 而 曹操表 现 得 若 无 其 事 ,
朱元 璋 进 攻滁 阳时 ,李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长前 去 心 置 腹 地 信 任 他 们 ,他 们 竭 心 尽 力 地
是 以 大 度 能 容 的 气 度 , 毫 不 计 较 属 下 拜 见 。李善 长 为朱 元璋 参 谋 军机 ,考 辅佐 于我 。大 家要 向他 们 学习。第三 ,
对 自己的不 忠 行 为。 官 渡决 战 前 夕 ,
有 意放 过 了可 以轻 而 易举 除 掉 潜在 竞 果发 现有共 同 目标 ,双 方便 一拍 即合 ,
争对 手刘备 的机会 。 为 了 收 揽 天 下 人 才 之 心 , 曹 操 更
第二 ,徐 达 、常遏 春 等人 出生入 死 ,
一 代 元 勋 ” , 我 推 朱元 璋 当即 重 用他 们 , 他 们 也 欣 然 效命 。 战 功 卓 著 ,堪 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