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导学案一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古代诗歌四首学习目标1.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感悟诗歌情感,初步领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3.了解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自主学习1.补充知识卡片,浏览并划出重点。
(1)《观沧海》创作背景:本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大获全胜。
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大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
东汉末年,在弹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挟天子以令诸侯,前后削平吕布等割据权势。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一致了中国北方。
到了东汉献帝时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后封魏王。
从此奠定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子曹丕取代汉献帝建魏国,追尊为武帝。
享年六十六岁。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创作背景: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
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本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1)《次北固山下》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作者简介:王湾(生卒年不详):字为德,洛阳(今属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史学家。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来往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遭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特别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誉。
(1)《天净沙·秋思》创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不断未能得志。
第三讲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抒情方式)(导学案)
【古诗今译】
答:
【课题】: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读懂诗歌;
2能辨析诗歌所运用的各种“抒情”手法。
【试题说明】:此部分试题对应“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的讲稿
这首诗向人们表明了怎样的心迹?运用了什么手法?
【注释】①西陆:指秋天。②南冠: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用《左传·成公九年》,楚钟仪戴着南冠被囚于晋国军府事。
③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不堪:一本作“那堪”。
④白头吟:乐府曲名,《乐府诗集》解题说是鲍照、张正见、虞世南诸作,皆自伤清直却遭诬谤。两句意谓,自己正当玄鬓之年,却来默诵《白头吟》那样哀怨的诗句。
【古诗今译】
答:
【课后反思】
【合作探究】
【课堂练习】
【课后反思】
【随笔】
【试题参考】: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用典抒情、借古讽今、托物言志
【学习内容】:
3题: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闺怨①(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②上翠楼③。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说说你的理由。
【注释】
①闺:指闺房。②凝妆:盛妆。③翠楼:指少妇居处
【古诗今译】
答:
4题: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滁州①西涧(壭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②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③。
这首诗在情与景的关系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注释】
①滁(chú)州:今安徽省滁州市。②黄鹂:黄莺。③横:指随意漂浮。
《红烛》导学案1
《红烛》导学案1.理解诗歌的内容,鉴赏红烛的意象。
2.理解诗歌的主题,探究诗歌的寓意。
1.学习闻一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与报国志向。
2.阅读诗歌内容,理解红烛的意象,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3.理解诗歌的主题,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1.理解红烛的意象2.探究诗歌的寓意。
一、阅读课文(一)看本课的视屏节目(略)(二)听本课普通话朗诵(略)(三)自己对照课文朗读(略)探究1:理清这首诗的抒情脉络示例:开头一切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
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哲理。
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也就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
探究2: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一共问了几次?示例:第一问: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第二问: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来?第三问: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心自问,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或劝慰有加,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先后三次发问,这三问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使感情的抒发层层推进。
有的问而不答,不的一问两答,有的一问一答,在问问答答中,酣畅淋漓的抒情言志,诗人向读者完全敞开了心扉,把一颗心交给了读者,让我们在他那热情磅礴,精神焕发的诗句中,为他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为他那种献身祖国一切在所不惜的精神而怦然心动。
探究3:全诗九节,每一节开头都是一声“红烛啊”,这是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示例:这是反复呼告的修辞方法,局部复沓吟咏,形成诗节的排比,便于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
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成为诗人抒情的依托。
探究4: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示例:采用拟人化、呼告、复沓的手法。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导学案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导学案【摘要】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阅读’’考试内容所作规定有两个考点是针对古代诗歌鉴赏的,仔细分析近几年高考试卷,我们发现诗歌鉴赏命题有很多共同点。
在进行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时,要让学生明确考纲规定,引导学生通过近几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把握命题的共同点,积累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步骤和解题技巧,开展有效复习。
【关键词】诗歌鉴赏考点阐释复习目标重点难点方法指导【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a)-0157-011 考点阐释(i)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
能力层级为d级。
2 复习目标2.1明确考点内容,把握诗歌鉴赏的基本题型。
2.2了解近六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特点。
2.3感悟诗歌鉴赏应积累的基础知识。
2.4感悟鉴赏的基本步骤和解题技巧。
3 重难点3.1重点熟悉近六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题型特点。
3.2难点从近六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问答模式、详解,感悟解题技巧。
4 方法指导自主阅读资料,独立解答07—12高考诗歌鉴赏题,总结近六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题型特点。
5 学时安排一课时预习,一课时展示。
6 直击湖北高考6.1链接2012年高考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邹明府游灵武[注] 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鉴赏诗歌人物、事物形象“导学案
古诗词鉴赏复习——人物形象与事物形象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梳理并了解近三年全国卷古诗词鉴赏解答题对人物、事物形象的考查情况。
2.积累鉴赏人物、事物形象的必备知识,掌握相关鉴赏方法。
3.通过当堂练习,巩固复习成果,提升解题能力。
二、考情微观三、方法指津——“三、必备知识梳理、积累(一)鉴赏人物形象1.人物形象的分类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
2.鉴赏人物形象的抓手(1)抓正面描写从人物的肖像(外貌)、语言、行动(动作)、心理、神态、理想、人生态度等角度入手分析,抓住反映感情的词语,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
(2)抓侧面描写注意他人、他物,比如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等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所起的烘托作用,或从次要人物的角度,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
(3)看标题、注释有的诗歌标题有极强的暗示性。
如《最爱东山晴后雪》,通过标题就可以大体揣摩出,本诗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美景的诗人形象。
有的诗歌注释也有暗示性。
如《劳停驿》是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时所作。
劳停驿,驿站名。
据此可以揣摩出,诗中塑造的是被贬蛮荒、漂泊在外的人物形象。
(4)抓作者和时代特征熟悉的作者,可借助生平境遇、写作背景进行分析;不熟悉的作者,可依据其生活的大环境判断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3.答题步骤(1)明确指出是什么形象,概括人物形象特征(2)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诗歌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应先分点说明,再概括;或先概括,再分点说明(3)概括形象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此步骤有时也可省略(二)鉴赏事物形象事物形象就是古诗词中被人格化,寄托着诗人的诗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的事物。
1.鉴赏事物形象的抓手(1)抓住与物象有关的句子,概括其特点。
(2)抓住议论、抒情的词语或句子,分析寄寓其中的情感和理想,挖掘事物和人的连接点。
(3)结合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分析其象征意义。
2.答题步骤(1)概括物象的特点(2)找到“物”与“人”的切合点,分析运用的手法(3)知人论世剖析所寄托的情感、理想。
诗歌鉴赏谋篇布局导学案答案版
诗歌鉴赏谋篇布局——结构技巧复习目标:1.熟悉和灵活运用诗歌专题常用的结构技巧。
2.从诗歌的谋篇布局入手,整体理解诗歌内容。
3.掌握结构类题目的解题策略。
课前预习案(一).自主学习:考纲解读:本考点属于高考《考试大纲》的“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内容。
结构技巧的考查,多数以考查诗句的作用为主。
1.结构技巧常用术语:统领全篇、开门见山、线索、铺垫、照应、抑扬、承上启下(过渡)、层层深入、以景结情、卒章显志。
2.常见的设问方式:①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该诗的XX句在诗中的作用?②这首诗的XX句历来被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③请结合原诗赏析XX句在结构上的特点,有何作用?(二).诊断练习:1.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20XX年江苏)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①。
渭北春天树,江东②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③。
[注] ①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②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③论文:此处指论诗。
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4分)【参考答案】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答题格式】答案中一定要有体现“行文思路”的关联性词语。
“脉络”是指诗中清楚的布局和条理。
也就是行文的思路: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使得诗歌呈现系统性,有中心有层次。
方法探究:如何分析诗歌的构思脉络?1、从前面的考题来看,分析脉络要从划分层次入手。
先概括出每一句的内容,再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合并归类,切分出层次。
2、掌握律诗的常见结构模式,把握诗歌结构的规律。
由此分析诗歌的行文思路。
①“四分法”,即“起”“承”“转”“合”四个层次。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2011高考大纲版全国卷)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作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如何读懂诗歌导学案
一、诗歌鉴赏专题——如何读懂诗歌切入点一看标题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题材、情感等,是解读诗作主旨的重要切入点。
为什么要读标题?标题有哪些作用呢?练习:请根据标题推测以下诗歌的思想感情。
《劳停驿》欧阳修(2015湖北)《月圆》杜甫(2015安徽)《雨过至城西苏家》黄庭坚(2015天津)《秋夜纪怀》陆游(2015福建)《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2015江苏)《醉翁操》苏轼(2015北京)《桃夭》诗经(2014湖南)《残春旅舍》韩偓(2015全国2)《含山店梦觉作》韦庄(2014全国2)《春日秦国怀古》周朴(2011全国)《咏山泉》储光羲(2011山东)《春日忆李白》杜甫(2011江苏)《晓至湖上》历鹗(2011福建)《清明》黄庭坚(2011江西)《怀天经、智老,因访之》陈与义(2011四川)《月》杜甫(2009广东)拓展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问:从思想内容看,这是一首什么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切入点二看作者(知人论世)作者的身世、境遇、抱负、人生观等,往往决定了诗作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风格基本是相对稳定的。
论世: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①北朝诗多写征战尚武。
②南朝诗多写男女相思。
③唐诗题材丰富多彩。
有希望建立军功的、反映边塞生活的、描绘山水田园的,也有献诗以求引荐(干谒诗)的、离别思乡的,到唐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文人悯之,于是悯农诗又兴起。
总之,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颠峰时期。
④北宋诗重义理。
⑤南宋诗重抒爱国情,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于敌手,这一时期的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
⑥南宋末年以及明朝末年的汉族爱国诗人面对异族入主中原,纷纷表现出时危显臣节的气势。
因此诗歌之中多重忠义。
拓展训练2:(09四川)阅读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中秋咏月诗词导学案1
课题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导学卡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人借月所寄托的情怀,并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3.养成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并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学习任务一、阅读“导学方案”第74页“资料整合”部分,了解作者信息及文作背景。
1.王建,代诗人。
2.苏轼,字,号,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之一。
与其父、其弟合称为“三苏”。
为派代表人物。
二、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栖.()宫阙.()绮.()户琼.()楼婵.()娟天涯.()不胜.()寒三、学习第一首《十五夜望月》1.诵读(小组互读,正音,划分节奏)2.赛读(小组推荐代表朗读,集体评价)3.品读①集体诵读《十五夜望月》。
②理解诗意(参考“文言文详解”第10页)③你喜欢诗中的哪些词句?为什么?四、学习第二首《水调歌头》1.理解文题“水调歌头”是;“丙辰中秋……兼怀子由。
”是,它交代了作此词的理由。
2.自由朗诵,注意字词的准确读音,划分朗读节奏。
3.展示朗读技巧,注意语速、重音。
(男生朗读上阕,女生朗读下阕。
)4.理解诗意(参考“文言文详解”第11页),体会诗情。
①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②下阕呢?(抒发了什么感情?)③上、下两阕的联系何在?④小组讨论。
(1)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3)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4)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5)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6)这首词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7)《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其豪放词风在本词中是如何体现的?五、背诵这两首诗词学习疑点●训练卡基础题(80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栖.鸦()绮.户()宫阙.()琼.楼()婵.娟( ) 不胜.寒(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中庭..落谁家..地白树栖鸦(2)不知秋思(3)把酒..寒..问青天(4)高处不胜(5)何似....在人间(6)千里共婵娟(7) 今夕是何年.. (8) 何事长...向别时圆3.文学常识填空:(1)《十五夜望月》的作者是朝的(填人名);(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牌名为,作者,字,号,代人。
诗歌鉴赏导学案
高三语文学案“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及作者观点态度”【复习篇目】《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复习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苏轼、辛弃疾诗词的风格,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2、掌握切入点,快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3、由点带面,全面准确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复习检测】名句填空:1、,,。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2、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谈笑间,。
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
4、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
5、,。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
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7、可堪回首,,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文本探究】1、《念奴娇·赤壁怀古》(1)“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感情基调切入点: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都写了那些人物?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感情基调切入点:3、补充篇目卜算子①辛弃疾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
李蔡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
万一朝家举力田③,舍我其谁也?【注】①这首词是辛弃疾因力主抗金遭贬,赋闲在江西农村时所作。
②李蔡:李广堂弟,才能平庸,元朔五年被封为乐安侯。
③力田:汉代掌管农事的小官。
简析词中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分析诗歌的感情基调切入点:总结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切入点:【跟踪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①陆游桐叶晨飘蛩夜语。
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
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
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
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②。
【注】①这首词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后所作。
②《长杨赋》:汉代杨雄为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而作。
托物言志诗鉴赏学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咏物言志诗”鉴赏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在对比中寻找共性和个性,学会捕捉意象的特点。
3、在合作探究中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
2、在对比中寻找共性和个性,学习捕捉意象的特点;在合作探究中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教学难点】1、在对比中寻找共性和个性,学习捕捉意象的特点。
2、在合作探究中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知识链接】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的万事万物,大至日月山川,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心志——这就产生了咏物诗。
仅《全唐诗》中就已存托物言志诗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概念: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物: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自学探究】一、探究:《锦瑟》能否算是咏物言志诗?为什么?二、在浩如烟海的古诗中,意象所凝结的诗人的情感是否是唯一的?白居易的《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中的“月”是否有怀远思人的情感?三、探究:对比分析同一个意象,如何把握它所具有的象征意义?蝉虞世南垂緌①饮清露②,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③秋风。
①垂緌:“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暗示显宦身份。
②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③藉:凭借,借助。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古代诗歌三首导学案》
《古代诗歌三首》导学案一、导入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记录了古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
本次课程将进修三首古代诗歌,分别是《登鹳雀楼》、《静夜思》和《将进酒》。
通过进修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古人的情感表达和审美情趣,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
二、目标1. 了解《登鹳雀楼》、《静夜思》和《将进酒》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2. 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3.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这些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三、导学1.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背景:王之涣是唐代闻名诗人,他在《登鹳雀楼》中表达了对壮丽山河和繁华都市的倾慕之情。
主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和倾慕,展现了壮美的山河和繁华的都市景象。
2. 《静夜思》作者:李白背景:李白是唐代闻名诗人,他在《静夜思》中表达了对遥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主题:表现了诗人在夜晚寂静时对遥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展现了人生短暂和无常的主题。
3. 《将进酒》作者:李白背景:李白是唐代闻名诗人,他在《将进酒》中表达了对酒的热爱和对自由奔放生活的倾慕。
主题:表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展现了酒与生活的干系。
四、讨论1. 请同砚们谈谈你们对这三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你们认为这些诗歌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有哪些特点?3. 你们是否能够从这些诗歌中感受到古代诗人的情感和审美情趣?五、总结通过本次课程的进修,我们了解了《登鹳雀楼》、《静夜思》和《将进酒》这三首古代诗歌的作者、背景和主题,理解了诗歌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希望同砚们能够继续深入进修古代诗歌,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魅力,发现其中的人生智慧和美学意义。
愿我们在古代诗歌的世界里,感受到无限的魅力和启发。
诗歌鉴赏---炼字导学案
诗歌鉴赏专题----炼字【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总结诗句中所炼字的词性特点及表达效果。
2.通过合作探究归纳诗歌鉴赏炼字类试题的做题步骤。
3.通过反馈训练和能力提升检测诗歌鉴赏炼字类试题的掌握情况。
【重点难点预测】学习重点:通过合作探究,归纳诗歌鉴赏炼字类试题的做题步骤。
学习难点:通过反馈训练和能力提升检测诗歌鉴赏炼字类试题的掌握情况。
【知识链接】考纲鉴赏评价 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的语言高考考查三个方面:①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②炼字③炼句。
2.诗歌鉴赏炼字类试题设问方式:①某一联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赏析。
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③这首诗某句中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
④诗歌的诗眼是什么鉴赏它的妙处。
⑤某个词语或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学法指导】预习法,讨论法,总结归纳法。
【学习流程】一.自主学习请找出下列诗句中用的传神的字,标出词性,分析其效果。
1.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4.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早梅》5.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6.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二.合作探究1.(2015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张元幹(注)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
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6分)2.归纳诗歌鉴赏炼字类试题的做题步骤。
三.反馈训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夜宴左氏庄杜甫林风纤月落,衣露静琴张。
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
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
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①。
注:①杜甫曾漫游吴越四年,江南水乡的秀美给他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请找出颔联中用的生动传神的两个字,分析其妙处。
诗歌鉴赏之抒情手法导学案
⑦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四、学以致用: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后两句没有一字说惜别,没有一字说伤怀,但对朋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真情流露其间。说说诗歌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望蓟门唐祖咏
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②。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③,论功还欲请长缨④。【注释】
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泛指边塞重镇平卢、范阳一带地区。
②三边:泛指边疆。危旌:高挂的旗帜。
尾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六、小结解题步骤:
★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至少两种以上。如问“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可答一两种即可。
七、巩固练习:
(2010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诗歌鉴赏之抒情手法
主备人:审核人:授课人:时间:2014-12-1
【学习目标】
1、了解抒情手法的提问方式;
2、熟练掌握诗歌常用的抒情手法;
3、规范答题思路,灵活运用规律有效组织答案。
【本课重点】
掌握该题型的答题步骤和答题技巧。
【学习流程】
1、自主学习。
古诗常用抒情手法有哪些?
二、高考命题提问方式:
这首诗(或某句诗)运用了什么抒情(表达)方式?这首诗(或某句诗)怎样(如何)抒情的?
七年级古代诗歌导学案
七年级古代诗歌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分类。
2、掌握古代诗歌常见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3、能够欣赏和品味古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背诵一定数量的经典古代诗歌。
二、学习重点1、理解古代诗歌中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析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如语言、结构、韵律等。
三、学习难点1、体会古代诗歌中含蓄、隐晦的情感表达。
2、对古代诗歌中用典、象征等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四、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赏析法:对诗歌的语言、意象、手法等进行分析和欣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比较法:将不同诗人或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五、知识链接(一)古代诗歌的分类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诗又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根据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二)古代诗歌常见的意象1、月亮:常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2、杨柳:常表达离别之情。
3、鸿雁:常寄托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4、杜鹃:常象征凄凉、哀伤。
5、梧桐:常象征凄凉悲伤。
6、菊花:常象征高洁、隐逸、脱俗。
(三)古代诗歌常见的表达手法1、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
2、描写手法:白描、细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用典等。
六、诗歌赏析示例《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
从意象上来看,诗中的“明月”是一个常见的思乡意象。
月光洒在床前,诗人恍惚中以为是地上的霜,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
从表达手法上看,诗人通过动作描写“举头”“低头”,生动地表现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以简洁朴素的语言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再来看一首词,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咏物诗鉴赏导学案
《咏物诗鉴赏》导学案高二语文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咏物诗的解读赏析,让学生初步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让学生初步明确欣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学习比较中进行鉴赏。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归纳、总结、赏析与练习相结合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培养学生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和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
一、课堂探究仔细读诗,按要求填空题一:画眉鸟欧阳修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要求:1.所咏之物:2.特点:3.表达的情感:4.所用的手法;题二:白云泉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要求:1.所咏之物:2.特点:3.表达的情感:4.所用的手法;题三: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要求:1.所咏之物:2.特点:3.表达的情感:4.所用的手法;题四: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要求:1.所咏之物:2.特点:3.表达的情感:4.所用的手法;二、总结咏物诗的特点:题目标志:物的特点:表现手法:所托情感:三、归纳鉴赏方法四、小试身手: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北陂杏花①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①此诗系王安石晚年所作。
此前诗人亲手创立的新法被一一废止。
陂:池塘,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安石移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淡之中”。
这种悲壮之情在诗中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题表述语言提示:这首诗描绘(刻画)了某物象的特点(形象),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运用了手法,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山东省德州市乐陵一中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复习导学案 新人教版
山东省德州市乐陵一中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复习导学案新人教版目标:把握旧体诗的语言特点,弄懂表层义及句法特点考点透析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这是诗歌鉴赏的基础。
同时,也是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方法点拨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三、咀嚼体味(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释词1)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柳永)2)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李清照)3)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杜甫)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5)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孟浩然)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7)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8)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杜甫)9)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范成大《横塘》)10)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11)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骆宾王《咏蝉》)12)此行不为鲈鱼鲙, 自爱名山入剡中(李白《秋下荆门》)2、调整语序1)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3)蔌蔌衣巾落枣花(苏轼《浣溪沙》)4)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5)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辛弃疾《西江月》)6)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杜甫《秋兴》)7)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8)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钱起)9)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刘叉《从军行》)10)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白)11)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李商隐《安定城楼》)1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13)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14)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叶梦得《贺新郎》)补出省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诗歌鉴赏-炼字导学案
诗歌鉴赏----炼字导学案学习目标:1.明确高考炼字命题方式。
2.掌握炼字解题技法学习重点炼字解题步骤。
学习过程:一.导入炼字小故事:1.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
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
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前句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下品”。
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
”东坡哑然。
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
“轻风”徐徐,若有若无,“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
“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
东坡的“摇”、“舞”当与“狂风”相配才妥帖。
下句中添“映”全无朦胧之美,“隐”也欠贴切。
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
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
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
一着此字,满句生辉。
2.王安石当宰相后,决心改革,推行新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坚决反对,没几年就被罢了官。
他在京城闭居无聊,决意回南京去看看妻儿。
第二年春天,王安石由汴京南下扬州,又乘船西上回金陵(令江苏省南京市),路过于京口(令江苏省镇江市)到了隔江相望的瓜洲时,船靠码头,不再走了。
他站在船头上,极目西望,但见青山隐隐,江水滔滔,春风绿野,皓月当空,触景生情,更加怀念起金陵钟山的亲人来了。
他走进船舶,拿出纸笔,略一思索,就写了一首题名《泊船瓜洲》的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写完后,王安石觉得“春风又到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轮复习诗歌鉴赏导学案一
一、考情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的考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比较鉴赏。
二、高考直析
(2012安徽卷)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4分)
答:
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4分)
答:
(2012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8分)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晓路雨潇潇,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4分)
答:
三、知识整理(结合教材回忆归纳)
1、常见的意境类型、常见的语言风格类型、常见的表现手法(导航P26)
2、再现几种典型考试题型:赏析形象(人、物)型、分析意境型、品味语言风格型、炼字型、分
析技巧型(导航P30“高考满分法则”)
3、落实各种题型的答题步骤(导航P30“高考满分法则”)
四、课堂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4分)
答: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姑苏怀古
姜夔
夜暗归云绕柁牙①,江涵星影鹭眠沙。
行人怅望苏台②柳,曾与吴王扫落花。
[注]①柁牙:船的桅杆。
“柁”通“舵”。
②苏台:即姑苏台,春秋时吴王夫差所筑之宫殿,奢侈豪华,以供吴王淫乐。
(1)前两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请简要分析。
(4分)
(2)你怎样理解今之柳曾扫古落花?(4分)
五、课后作业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问题。
(8分)
湖上晚归
蒋士铨
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
败叶存秋气,寒钟过雨声。
半檐群鸟入,深树一灯明。
猎猎西风劲,湖心月乍生。
(1)“寒钟过雨声”一句中“过”字历来被认为用得巧妙,请分析。
(4分)
(2)诗的尾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4分)
2、《系统集成》作业本P278:第1、6、12小题《导航》P24“随堂演练”第1、4题
3、每日一默:
⑴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以尔车来, ____________ 。
⑵淇则有岸, ____________ 。
总角之宴, ___________ _。
______ _ _,不思其反。
⑶,长路漫浩浩。
,忧伤以终老。
⑷,悠悠我心。
,沉吟至今。
,食野之苹。
⑸,何枝可依?。
,。
,天下归心。
参考答案
考点直析
【安徽卷参考答案】
8.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
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忘我的诗人形象。
9.“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山东卷参考答案】
(1)答题思路:诗歌开头两句写了诗人秋日早上乘舟在雨中赶路的情形。
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
南水乡便满天飘舞树叶。
营造了冷清萧条的氛围,为后文抒发羁旅思乡做了铺垫。
课堂练习
1、(1)首联写游子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看到异乡的节物气候焕然一新,感到惊心。
“独有”“偏
惊”两个词,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
结构上引出下面对江南新春景色的描写。
(2)这首诗描绘了清新秀丽、生机勃勃的江南新春景物,表达了自己宦游他乡,春光满地不能归省的感伤之情。
以乐景反衬哀情,烘托了悲伤的感情。
2、(1)①诗人以云彩、柁牙、星影、白鹭等意象,描绘了一个江水澄澈、星光明灿、归云飞动、鹭眠于沙的图画,塑造了宁谧恬淡的意境。
②远景近景相结合。
前句写的是远景,后句写的是近景,两相结合,使画面极富层次之美,有立体感。
③动静结合。
前句写的是动景,以归云绕柁牙写舟之动,动感十足;后句写静景,白鹭眠沙滩安闲静谧,突出江之静。
(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如描绘景物色彩等,分析合理,可以酌情给分,意思对即可。
)
(2)①由今天道旁柳条,想到昔日吴宫落花。
以今日柳扫古落花,虽然无理,但却有情;柳被拟人化了,带上了作者的情感,被赋予历史见证人的身份。
②表达盛衰无常之感,有借古讽今之意,以吴王耽于淫乐而亡国的历史教训,讽谏当代统治者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课后作业
(1)“过”,动词,穿过(超过,盖过);这句写远处野寺的钟声穿过秋雨而来,仿佛带上了阵阵寒意。
点明了钟声寒的原因,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具体地传达出了诗人所感受到的秋意。
(2)尾联写归来时的景象,诗人选取西风、湖心月等意象,描绘了猎猎秋风一扫阴雨,令人清爽;明月新生,月华与水光交相辉映,营造了皎洁幽静(清爽开阔)的美妙境界。
表达了作者回家时的喜悦与兴奋(或表达了诗人为壮美的景象而惊奇、赞美之情)。
3.⑴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我贿迁
⑵隰则有泮言笑晏晏信誓旦旦
⑶还顾望旧乡同心而离居
⑷青青子衿但为君故呦呦鹿鸣
⑸绕树三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