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①必修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精品教学设计1:7.1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课标要求阐释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理解其所有制基础。
2.知道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3.懂得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并了解其意义。
4.了解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及其意义。
5.准确把握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制度的内涵、必然性及地位的理解能力。
6.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析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在收集、分析、归纳信息的过程中掌握处理信息、分析信息、获得知识的方法,获得对相关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在与同学、老师探讨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与人交往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能明确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坚定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越性的信念,增强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增强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
2.教学难点: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
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自主阅读和讲授结合法。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40分钟)。
六、教学过程:(一)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根据对学生家庭的调查情况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材内容及相应的教学资源,制成PPT课件。
2.学生准备:学生预习本课教材内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对我国的分配制度以及各种分配方式进行初步了解,并根据自己家庭成员的收入方式完成以下问题的分析研究:第一,家庭成员中有哪几个人有收入?第二,他们的收入方式有什么特点?分别属于哪种分配方式?第三,这些收入方式各有什么优点?(二)情境导入(展示课件)某职校组织30名学生到一家宾馆实习一天,任务是打扫宾馆的所有客房。
高中政治必修一人教版优秀教学案例: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师以问题为导向,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分配制度的本质和内涵。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3.亮点三: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互相启发、共同探讨分配制度问题。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还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使学生在互动中收获更多。
4.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反馈,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和评价分配制度。
(三)小组合作
1.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度问题。
2.制定合作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分工合作,完成对分配制度的调查、研究和分析。
3.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评价,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评价能力。
4.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不同分配方式下的生活场景,增强学生对分配制度的理解。
(二)问题导向
1.教师应以问题为导向,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配制度的本质和内涵。
2.通过提问、解答、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学会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分配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
3.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3.教师强调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分配观念。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分配问题。
2.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了解学生对分配制度的掌握程度,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如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等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分配制度。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框架,分析其内在联系和作用。
2.把握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探讨在分配制度改革中如何实现二者的平衡。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按劳分配相关知识。
2.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使学生深入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和改革方向。
3.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2.教学策略:
(1)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难易适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
(2)强化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注重德育渗透,通过分配制度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公平正义、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念。
3.教学评价:
(1)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问题设计:针对情境,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3.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导。
(五)总结归纳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按劳分配原则、多种分配方式、效率与公平关系等知识点。
2.归纳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强调分配制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1. 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意义,知道按劳分配是我国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主体。
2. 让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知道除了按劳分配外,还有其他多种分配方式。
3. 让学生理解各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认识到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4.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及其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及多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
2. 教学难点: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的关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内涵和意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实际案例,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及多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的关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4. 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导入新课: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的分配制度。
2. 讲解按劳分配: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及其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
3. 讲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讲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及多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各种分配方式的具体应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的关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7.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深入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了解各种分配方式的具体应用。
2. 思考并回答:为什么我国要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3.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按劳分配和其他分配方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法了解学生对按劳分配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对于我国分配制度的认知。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深度,理解他们能否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情境中。
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海尔为例)议题式教学设计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际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分析自己所在社区或家庭的分配制度,撰写一篇短文,阐述其优点和可能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短文篇幅不限,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字数不少于500字。
2.设计一份针对中小企业员工的分配方案,要求充分考虑员工的需求、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公平原则。方案中应包括分配原则、具体措施和预期效果等内容,字数不少于800字。
5.教学反思与调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教师要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海尔集团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这个我国著名企业的基本情况,引发学生对企业分配制度的关注。
3.请学生课后关注国内外不同企业的分配制度,了解其特点及优缺点,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简要分析,并在下次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4.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自拟一道关于分配制度的论述题,要求题目具有针对性和思考价值,并在题目后附上自己的答案。
5.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认识,以及对这一制度在今后社会发展的展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让学生深刻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和作用,以及这种分配制度在海尔集团的具体实践。
2.难点:引导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分析分配制度对企业发展和员工积极性的影响,并提出具有创新性的分配方案。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以海尔集团的实际案例为背景,通过展示海尔集团的发展历程和分配制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概念和意义。
2. 让学生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
教学内容:1. 介绍按劳分配的定义和原理。
2. 讲解按劳分配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分析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原理,分析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或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分配制度的重要性。
2. 讲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原理:解释按劳分配的含义,阐述其合理性和公平性。
3. 分析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介绍我国分配制度的背景和发展,强调按劳分配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主体地位。
4.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效果。
5. 总结与展望: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引导学生思考未来分配制度的发展方向。
第二章: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
2. 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评价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
教学内容:1. 讲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
2. 分析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和评价。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分析实际操作和评价。
2.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和评价,分享彼此的观点。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步骤:1. 复习引言课的内容:回顾按劳分配的概念和意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阐述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介绍衡量劳动量和质量的标准。
3. 分析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通过具体案例或情景模拟,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过程。
4. 评价按劳分配的实际效果:让学生分析按劳分配的优点和不足,评价其在不同领域的适用性。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和评价,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7.1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所有制基础懂得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意义和作用了解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及意义能力目标能准确把握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制度的内涵、必然性及地位的理解能力。
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析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坚定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越性的信念,增强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教学准备】搜索当前热点问题排行榜,2011热词,搜索相关视频、图片、新闻素材备用【教学重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
【教学难点】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教学方法】讲解法阅读法讨论法【新课导入】通过新闻导入,播放视频《统一全国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引导学生为什么要统一的设问,从而引起学生关注分配不公问题,到底采取何种分配方式和制度的问题,带着问题进入新课。
【讲授新课】通过刚才的视频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当前的分配不公的问题我们的党和政府正在努力的寻求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我们现阶段的分配方式到底是什么?我们又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式呢?它有什么优越性?又有什么不足呢?今天我们就开始来讲授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下面我请一位同学回忆一下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再具体的讲一讲生产与分配的关系。
同学回答(略)1、生产与分配的关系:教师讲解: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什么是按劳分配?教师讲解: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包括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理解按劳分配要注意两点一是在公有制经济范围内,二是分配的对象是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的个人消费品。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5.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分配制度,培养公平、正义的价值观。
6.课后实践,巩固提高:布置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分配制度的实际运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补充讲解,强化重点知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2.教学过程:
(1)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答案展示,引导学生互相评价;
(3)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巩固所学知识;
3.培养学生运用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分配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2.运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请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提前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4.针对课堂练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将设计一份针对性的复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认真完成,加强对重点知识的巩固。
5.鼓励学生关注时事政治,关注与分配制度相关的新闻和政策,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作业布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4.学生对于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念逐渐形成,但可能受到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对分配制度存在不同的看法。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分配观念。
(五)总结归纳
在课程结束前,进行总结归纳。首先,让学生谈谈对本章节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然后,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内涵和意义。
2.我国分配制度的发展历程及改革方向。
3.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收获。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际操作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教学中应注重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配制度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2.学生对时事政治较为关注,对我国分配制度改革有一定的兴趣,但可能存在理解片面、观点偏激等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பைடு நூலகம்(二)讲授新知
1.首先,讲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和内涵,让学生明白按劳分配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劳动成果的公平回报。
2.其次,介绍我国现行的多种分配方式,如按生产要素分配、福利性分配等,并分析各种分配方式的优缺点。
3.再次,阐述我国分配制度的发展历程,讲解国家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的政策措施,以及这些政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3.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就分配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在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政策、社会发展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第一框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按劳分配为主体1.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前提)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发展 水平(物质基础)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 和特点(直接原因)3.意义。
(1)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3)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4.地位。
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主体地位。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涵: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2.生产要素的种类:主要有劳动要素、技术要素、管理要素、资本要素等。
3.按生产要素分配的重大意义。
(1)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2)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探究点1 全面理解按劳分配情境链接2016年,我国进行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和工资调整,这也是我国公务员工资9年未涨后,首次调整公务员工资。
目前,有北京、湖南、内蒙古、福建、河北、山西6个省份已经完成了公务员工资调整,公务员职务工资标准由现行的每月510元至5 250元分别提高到每月585元至7 835元。
公务员工资属于什么性质的分配?探究分析优化公务员工资结构的重要性。
探究导学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2.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和意义。
(1)必然性: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海尔为例)议题式优秀教学案例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
4.问题导向要贯穿教学全过程,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反馈,引导学生在问题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小组合作
1.合理划分学习小组,确保每个小组成员在性格、成绩、兴趣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2.分配任务,明确每个成员的责任和角色,确保小组合作高效进行。
3.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和过程,明确学习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我国分配制度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分配制度改革的艰辛历程,认识其现实意义。
2.深入讲解按劳分配的原则、意义和实践,以及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通过举例说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2.组织学生对海尔的分配制度进行评价,让学生认识到分配制度在实践中的优点和不足,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3.鼓励学生从海尔的案例中汲取经验,为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借鉴。
4.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确保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认识。
5.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既要关注其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也要关注其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
3.教师针对学生的总结,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配制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分配制度的心得体会,或以海尔为例,分析其分配制度在实践中的优缺点。
2.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巩固所学知识点。
3.教师批改作业,及时给予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3.鼓励小组成员相互尊重、团结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7.1【教学设计】《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本课介绍了我国另一项经济制度——分配制度。
第一目按劳分配为主体,主要介绍了按劳分配的的原因和基本内容;第二目介绍了现阶段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分配方式;最后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
【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按劳分配的含义、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识记并理解几种生产要素,了解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比较,锻炼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使学生感受到现阶段的分配制度能够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涌流,激发社会活力。
【教学重点】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教学难点】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预习本课内容,调查家庭成员的收入来源导入新课:教师:请同学们回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学生: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教师:它与经济制度区别在哪里?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经济制度包括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而基本经济制度指的就是所有制结构,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分配方式,所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叫做基本经济制度。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配制度。
讲授新课:1.按劳分配为主体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产品如何分配以及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根本原因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1)含义教师:什么是按劳分配?它是由什么决定的?学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教师: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高中政治高中政治-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想当一回记者,要对你们家里的收入情况作一个调查采访,希望大家据实回答,配合工作。
(采访某同学)你好!请问你爸爸、妈妈是干什么工作的?你们家的收入来源于哪些渠道?……师现在我把采访的情况简单统计一下,有拿工资的,有干个体的,有出租房屋的,炒股的,还有爬格子挣稿费的……那么,这些收入渠道即分配方式有什么区别?除了这些,还有哪些分配方式呢?为什么说多渠道、多形式挣钱致富不仅利己,而且有利于社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学生回答:生1 我爸爸是机关干部,妈妈是教师,拿工资的。
在银行存了点钱,每年有点利息。
生2 我爸爸以前是国企工人,下岗后开了一个店,销售并修理摩托车,是个体户。
生3 我爸爸是教师,每月除工资、奖金、津贴外,还炒股,赚了不少钱,多于工资高中政治好的9个学习方法和技巧政治是高考的必考科目,需要知识点加时实的结合,政治,指对社会治理的行为,亦指维护统治的行为。
政治是各种团体进行集体决策的一个过程,尤指对于某一政治实体的统治。
政治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科目,这就需要同学们按照好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去了解分析。
下面是关于政治好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供同学们参考。
1.划分句子成分──全面地把握概念许多政治名词概念,表面看好像很复杂,但只要我们运用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就能迅速地、准确地、全面地加以理解。
2. 区分易混词──准确地理解知识点俗话说:一字值千金,所以读书须仔细。
这些年高考的选择题和辨析题,有些题目就是在某些易混词上做文章,用来检查学生是否对知识准确地掌握。
3. 抓住近义词──培养信息转换能力信息转换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
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都有一些材料题,要求阅读后完成一定的题目。
这种题就属于检测信息转换能力的题目。
在这种题目中,往往有一些通俗的词语,其实就对应着我们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课本中的名词概念。
重点、中心、关键、首要,这四个名词与主要矛盾就是近义词;主流、大局、方向,这三个名词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近义词在教学中,对于这些近义词,我们可以在课本上做好旁批,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教案: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让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3. 让学生掌握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因和意义;4. 让学生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1. 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3. 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因和意义;4.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1. 按劳分配的特点和意义;2.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准备:1. 教材;2. PPT课件;3. 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分配?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分配是指社会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按劳分配是指根据个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来分配社会财富的一种方式。
其特点是以劳动为尺度,公平合理,能激励人们努力工作。
2. 讲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 阐述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因和意义:按劳分配为主体能激励人们积极投身于生产劳动,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促进社会公平。
4. 介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和作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有利于调动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提高社会效率,促进社会和谐。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出示案例,如工资、奖金、津贴等分配方式;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各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 学生复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思考家庭内部的分配方式;2. 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解、案例分析和课堂小结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和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高一上学期政治教学设计:必修一 7.1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
(2)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和意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及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确立的必然性。
2、能力目标:(1)联系实际,认识我国的分配制度。
(2)通过对按劳分配和其他分配方式的分析,锻炼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适合我国国情,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认识我国分配制度的优越性,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难点: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探究法、讨论教学法、理论联系实际法、讲授法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提问:经济活动的四个基本环节?承上启下,第一、二单元学习的是生产、交换和消费,第三单元我们开始学习分配。
如果把国民收入比作一块蛋糕的话,我们既要把蛋糕做大,还要把它切好。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二)推进新课1.检查并展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成果(课前已经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勾画本框主要知识点,并且根据自己的画出知识结构图)2.尝试着以热播电视剧为载体,创设三个问题情景,把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贯穿进去,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流合作,主动探究来得出结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教学目标。
情景探究一:还是象牙山,旧貌换新颜自从王大拿、王木生父子俩投资象牙山村以后,才几年工夫,这里就成了拥有固定资产10亿元,集体固定资产人均100万元的富裕村。
该村为从收入分配制度上防止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富贵病”,他们实行了工资制,以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年老的村民享受退休金,村民享受公费医疗,学生和儿童公费入学入托,全村都住上了别墅式楼房。
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
-结合时事政治,让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分配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2.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分配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按劳分配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体现?
-你认为如何改进我国的分配制度,以实现社会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5.阅读拓展:推荐学生阅读以下书籍或文章,以拓宽知识视野。
-《中国分配制度变迁研究》
-《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
-《公平与效率:分配制度改革的权衡》
1.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同分配方式。
2.分析各种分配方式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对社会公平与效率的影响。
3.探讨我国分配制度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发表自己的观点。我会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引导他们深入思考,确保讨论效果。
(四)课堂练习
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含义及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副本
分配内容:个人消费品 分配标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过渡:为什么一定要坚持按劳分配呢? 按需分配和平均分配是否行得通? (通过讨论按需分配和平均分配来强调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3)按劳分配的原因 必要性: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前提;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物质基础; 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直接原因。 重要性: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激发劳动者努力学习科技,提高技能;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过渡:我国除了按劳分配,还有什么分配方式?引入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二、多种分配方式(板书) 1、按生产要素分配 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2、具体形式:劳动、资本、技术、管理、信息、土地 (进一步具体讲解按各种生产要素分配) 过渡:通过联想集团的分配方式更进一步理解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分配方式。 3、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从联想集团实例总结) (1)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 (2)体现了国 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2)有利于让一切能够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人民,促进生产力的发 展。 (总结如何判定某种收入所属的分配方式?) 【课堂小结】 劳动创造财富,知识成就未来,让我们用勤劳的双手、智慧的头脑、丰富的 知识、 卓越的技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课堂检测 】通过李家大哥一家的收入来巩固知识点。 1、材料中哪些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收入?为什么? 2、经营快餐店的收入、炒股收入分别属于什么分配方式? 3、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现阶段实行什么样的分配制度? 4、我国当前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分配制度? 【作业布置】理解记忆、课时作业 【板书设计】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辅助手段 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形式 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视频“分粥”来 引入今天的课题: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 配方式并 存。 【讲授新课】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板书) 自主学习: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还记得吗? 分配方式由什么来决定? 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什么? 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意义如何? 除了按劳分配,还有哪些分配方式?有什么意义? 1、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及实行原因(学生看书总结)(板书) 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根本原因: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 (2)直接原因:由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3)重要原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过渡:通过海尔集团变革分配制度的实例来探究按劳分配 2、按劳分配(板书) (1)地位:主体、基本原则 (2)基本内容和要求:实行范围:公有制范围内 分配尺度:劳动
思想政治①必修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教学重点]1.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难点]1.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时数]1-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某家庭一家四口人月收入36000元:女主人在是公务员,月收入8000元;男主人在外企做研发,月收入6000元;父亲是私营企业老板,月收入20000元;母亲是饭店老板,月收入2000元。
问:这个家庭的收入性质分别是什么?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劳分配为主体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58-59页内容,说明什么是按劳分配?我国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它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处于什么地位?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1)按劳分配的含义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
少劳少得。
教师点拨:在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而且只能是按劳分配,同时这种劳动是社会劳动。
教师活动:我国在公有制经济中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2)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地位:基本原则适用范围:公有制经济中分配尺度:以劳动为尺度(质、量统一)分配内容:个人消费品分配结果:多劳多得、少劳少得(3)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教学重点]
1.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学难点]
1.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学时数]
1-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
某家庭一家四口人月收入36000元:
女主人在是公务员,月收入8000元;
男主人在外企做研发,月收入6000元;
父亲是私营企业老板,月收入20000元;
母亲是饭店老板,月收入2000元。
问:这个家庭的收入性质分别是什么?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为主体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58-59页内容,说明什么是按劳分配?我国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它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处于什么地位?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1)按劳分配的含义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
少劳少得。
教师点拨:在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而且只能是按劳分配,同时这种劳动
是社会劳动。
教师活动:我国在公有制经济中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
(2)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地位:基本原则
适用范围:公有制经济中
分配尺度:以劳动为尺度(质、量统一)
分配内容:个人消费品
分配结果: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分配制度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一个社会的分配制度直接取决于生产关系,取决于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是所有制结构的主体,因此决定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第二,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产品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直接联系,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没有实现高度发达,劳动产品没有达到极大丰富,还不能实行按需分配。
第三,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在当前的生产力状况下,我国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别,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因此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体现人们劳动的差距。
教师活动: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中如果实行平均分配会出现什么后果?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回答问题:如果实行平均分配,必然导致“懒汉”的出现,劳动者的积极性不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和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整个社会的发展必然缓慢,最终导致共同贫穷。
教师活动:可见,社会主义阶段,实行按劳分配既是客观经济条件的要求,在实行按劳分配的同时,也体现了优越性。
(4)坚持按劳分配的意义
教师总结: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同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会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也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师活动:在教学导入的材料中,只有女主人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
男主人、父亲、母亲的这些都不是在公有制经济下的个人的收入分配,那属于什么方式的分配?引导学生阅读教材59—60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发表见解
教师引导:在我国,个人收入的分配除去按劳分配之外还存在多种分配方式,到底还有哪些?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为什么在我国存在多种分配方式?这些问题,我们将通过下面内容的学习来了解。
(1)非按劳分配主要方式
第一、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在这里劳动者充当了什么角色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发表见解: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
第二、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受益分配。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0页漫画与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发表见解
教师点评:参与受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能要做到能分清一种分配属于哪种要素的收入。
教师活动:在我国为什么允许这些要素参与分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有什么重要作用?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的结论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教师活动:为什么我国所有制结构和我国的分配制度有相同的地方?都以某某为主,多种并存?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有什么内在联系?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确立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有利于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三)课堂总结、点评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也有重要的意义。
小结
基本内容与要求
按劳分配为主体客观必然性
重大意义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含义
按生产要素分配
意义
练习
单项选择题:
1.下列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的是( B )
A.经营风险收入
B.国有企业职工的奖金和津贴
C.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所得
D.外资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四)实例探究
2.实行按劳分配之所以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是因为(A)
A.它把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质量直接联系
B.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C.它消除了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
D.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社会地位
3.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有人通过向企业或个人提供技术和信息资料取得一定的收入,这种收入属于(C)
A.按劳分配
B.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收入
4.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下列属于劳动收入的是(C)
A.信息工作者提供信息资料取得的收入
B.农民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取得的收入
C.私营和外资经济中劳动者的工资收入
D.居民储蓄的利息收入
5.以下对按劳分配理解正确的是(A)
A.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原则
B.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原则
C.按劳分配的对象是社会总产品
D.按劳分配的标准是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
6.退休职工老张有经营管理企业的经验,被某民营企业以年薪12万元聘用为该企业的业务主管。
老张的12万元收入属于(C)
A.个人劳动所得
B.按劳动要素分配
C.按管理要素分配
D.民营企业的福利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