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语文九上致橡树教案3篇 (2)

合集下载

致橡树初中教案

致橡树初中教案

致橡树初中教案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致橡树》。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橡树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2)树立坚定的信念,培养顽强的意志。

(3)懂得珍惜自然界的美好,关爱生态环境。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2. 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2. 诗歌中的抽象意象和隐喻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诗歌,谈论对诗歌的感受。

(2)提问:你们对橡树有什么印象?诗人为什么要把橡树作为诗歌的主题?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思考以下问题:诗歌中描绘了橡树的哪些特点?这些特点象征着什么?诗人为什么要赞美橡树?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怎样的品质?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答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2)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5. 课堂拓展(1)让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景象。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6. 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诗歌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歌,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致橡树》。

2. 写一篇关于《致橡树》的读后感,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意象、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9课《致橡树》教学设计(沪教版五四制初三上)2doc初中语文

第9课《致橡树》教学设计(沪教版五四制初三上)2doc初中语文

第9课《致橡树》教学设计(沪教版五四制初三上)2doc初中语文课题:«致橡树»课时:一课时课型:电教课〔配乐朗诵、投影片〕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初步了解模糊诗。

教学步骤:导入课文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中国当代新诗,题目是致橡树〔板书〕,作者是舒婷〔板书〕。

舒婷又是何许人也?同学读注释à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

当代女诗人。

其他同学补充介绍——她是中国当代模糊派〔板书〕诗歌的代表人物,写有许多闻名的模糊诗,如«四月的黄昏»«这也是一切»«呵,母亲»«想念»«祖国呵,我友爱的祖国»«双桅船»«也许»〔投影片〕等。

«双桅船»获中国作协第一届全国新诗二等奖,«祖国呵,我友爱的祖国»获1979—1980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投影片〕学习这首新诗,我们共同来谈一个话题,一个有关〝爱情〞的话题。

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敏锐的话题。

有人讲:爱情——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而是两颗心共同撞击的火花〔前苏联,伊萨可夫斯基〕;爱情不仅能给人带来光明,而且也带来黑暗,不仅使人们感到振奋,也使人们感到压抑〔前苏联,尤·留里科夫〕;爱是一种甜蜜的痛楚。

真诚的爱情永久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英国,莎士比亚〕;伟大的爱情能使最无能的人变得敏捷、勇于献身、充满信心〔法,安德烈·莫洛亚〕;爱情是伟大的导师,教我们重新做人〔法,莫里哀〕;幸福的爱情能使一天等于一年,而使一年等于长生不老。

爱情能使人变成神,使人长生不老〔前苏联,留里科夫〕;爱情不是花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上的〔英,莎士比亚〕。

致橡树 教案 (2)

致橡树 教案 (2)

致橡树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根据舒婷的诗歌作品《致橡树》编写而成,适用于高中语文课程中的文学欣赏教学。

通过阅读诗歌,学生将了解到诗人借助橡树形象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坚持,促使学生思考爱情的真谛以及个人情感的表达方式。

本教案将引导学生通过文学欣赏的方式深入理解和感悟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了解《致橡树》这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初衷。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感悟其中的深意。

3.掌握诗歌的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4.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通过创作诗歌表达个人情感。

三、教学内容1.《致橡树》的背景介绍和创作分析。

2.诗歌的解读和意境分析。

3.诗歌的阅读技巧和鉴赏指导。

4.学生情感表达与创作。

四、教学流程第一课时:诗歌背景介绍和创作分析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你们对爱情是如何看待的?你们曾经有过怎样的一段恋情?–引出话题,激发学生对爱情的思考。

2.诗歌背景介绍(10分钟)–向学生介绍舒婷和她的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了解舒婷的生平经历和文学创作成就。

3.诗歌的创作分析(15分钟)–将《致橡树》诗歌的全文呈现给学生。

–解读诗歌的创作初衷和主题思想。

–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第二课时:诗歌解读和意境分析1.温故知新(5分钟)–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做一个简要回顾。

2.诗歌的结构分析(10分钟)–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可以通过朗读诗歌的方式感受其节奏和韵律。

3.诗歌的解读(15分钟)–引导学生逐句解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分析每一个片段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第三课时:诗歌的阅读技巧和鉴赏指导1.温故知新(5分钟)–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做一个简要回顾。

2.阅读技巧讲解(15分钟)–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一些基本技巧,如把握诗歌的节奏、理解诗歌的隐喻等。

3.诗歌的鉴赏指导(15分钟)–给学生提供一些积极的思考方式和观察角度,帮助他们更好地鉴赏诗歌作品。

《致橡树》教学设计(精选10篇)

《致橡树》教学设计(精选10篇)

《致橡树》教学设计《致橡树》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致橡树》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致橡树》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2、学习新诗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

3、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评判诗中表白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1、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加强直观效果,营造诗画合一的氛围和意境。

2、指导学生朗读,追求声情并茂。

3、指导学生把握同类诗歌的特点和写法,学会鉴赏比较。

课时安排:一课时资料来源:电子声像材料(VCD光盘等)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爱情主题的课文,视为禁区,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著名女诗人舒婷的新诗《致橡树》。

展示课题:致橡树问:本诗完整的标题应该是什么?同学回答,老师展示动画投影:木棉致橡树问:既然是木棉致橡树,那么,木棉又向橡树说了什么呢?电脑投影,配乐朗诵全诗(《梁山泊与祝英台—共读》)问:刚才我们已在《梁山泊与祝英台》的优美旋律中领略了《致橡树》一诗,木棉所表白的,有哪些层次?全诗首尾一致吗?答:木棉不愿做: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电脑投影:痴情的鸟(配鸟鸣)-泉源(配流水声)-险峰-日光–春雨问:难道这些有什么不好吗?木棉为什么要否定它们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答:攀援、炫耀;痴情、单调;送来、慰藉;增加、衬托;从这些词中,我们能看出诗人反对什么样的爱情观呢?有哪些词语可以表达?“依附、附庸、奴性、无骨气、趋炎附势……”即是攀附型痴恋型奉献型因为这些是感情的单向奉献,而并非平等的心与心的交流,其思想根源是什么?封建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

展示上述内容的板书投影--板书1补充:诗歌《椰子树是什么?》电脑投影:诗歌《椰子树是什么?》有人说/它像芭蕉/还有人说/它像棕榈/我说/椰子树什么也不像/椰子树就是椰子树/因为/太像别人就会失掉自己问:有一部电影《女人不是月亮》,其意思是什么?还有哪些文学及影视作品也揭示了同样的主题?回答:易卜生的《娜拉》(即《玩偶之家》)此外,“甚至日光、甚至春雨”结构完整吗?怎样补全?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结并播放投影: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温暖你的心灵;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洒爱的甘霖,滋润你的心田;……总结:全诗行文至此,我们可以发现:诗人采取“破”的思维方式,目的是引出诗的下半部分,即——立:并肩站立的树,根相握、叶相触;展示投影:并肩的树。

致橡树教案6篇

致橡树教案6篇

致橡树教案6篇致橡树教案篇1教学目标1读懂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并能就这件事发表自己的意见2感受到工程师与工人身上高尚的情操。

3培养孩子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并能想出具体的操作方法付诸以行动。

教学重点:能从具体的词句中感受到工人与工程师的高尚情操教学难点:能从具体的词句中感受到工人与工程师的高尚情操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小村庄的人为了眼前不错的生活,几乎砍光了树木,结果毁灭了家园.下面这文章写的就是人与树的故事。

读读课文,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再交流一下对这件事的看法。

2、揭题:《路旁的橡树》二、自学课文1、自由读文,边读边想:这是一棵怎样的橡树?它的命运究竟是如何的?2、反馈:①出示句子: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a、请读读这句话,说说你的脑海中出现一棵怎样的树?b、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想想,这棵橡树会有多大的年龄,究竟对于我们的生存环境有什么样的关系?②这棵橡树将要遭遇什么呢?请结合文中的内容简要交流一下。

③最终这棵橡树因为城市建设的需要而被砍掉了吗?请结合文中的内容说一说。

三、品读具体语句体会人物心情。

1、本该为了加强城市之间的联系而要被砍掉的一棵橡树为什么最终被保存下来,而那条沟通两座城市之间的那条道路却因此而拐了一个弯呢?请再读课文,边读边想:到底是谁救了这棵橡树?划出相关的句子。

2、反馈①工程师救了橡树a、出示句子: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

“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

”他轻声地说。

请你想像一下,这里的“谁”会指哪些人?为什么?b、是不是工程师一开始就决定把这棵橡树保留下来呢?出示句子:他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

“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

”工程师说。

试着想像:如果你就是当时的那位工程师,你当时的心理是怎样的?②工人救了像树理由:a、突然,工人们停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

致橡树沪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致橡树沪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致橡树沪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致橡树》是中国诗人舒婷1977年创作的一首当代诗歌。

这首诗共36行,前13行诗人用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六个形象,对传统的爱情观进行否定。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致橡树沪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致橡树》教案教学目标1、品味诗的意境,掌控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背诵诗歌2、培养独立自尊的人格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意味隽永的特点难点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同等、相互依存、密切无间的爱情观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及进程一、导入爱情是永恒不老的话题,“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的比翼双飞,“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爱情观。

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让我们偏向女诗人的心声,偏向新时期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初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一)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注意节奏和重音(二)学生自由朗诵要求:读准字音,掌控节奏。

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诵时有跳跃感。

感情基调理智、冷静。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1、第一层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讨论、明确:第一层意象有:凌霄花、小鸟、泉源、险峰。

这一组意象均表现为依附橡树或无偿地付出自己的特点,表现出与橡树的不同等关系。

2、橡树和木棉树有何含义?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讨论、明确:以橡树和木棉树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它们比邻而活,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理想爱情。

诗人通过木棉树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同等、互依互助、坚贞烈火,既尊重对方,又珍视自身价值的新时期崭新的爱情观。

(学生对这种爱情观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应引导学生联系其他文学作品,阐释自己的观点,不要空洞评判)3、诗歌前后两层结构上有何特点?讨论、明确:结构上先破后立。

致橡树教案(优秀8篇)

致橡树教案(优秀8篇)

致橡树教案(优秀8篇)致橡树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的情感和主题。

2.把握诗中的象征手法。

3.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a.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孕含的感情,理解诗中所倡导的新型爱情观。

b.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2.探究式阅读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语设计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人吟唱它的美好,写下了隽永而感动的诗句:“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样情意绵绵、含蓄蕴藉的诗句让我们对美好的爱情充满了浪漫的憧憬。

但爱情必竟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带来柔情蜜意的同时,也会伤及灵魂深处,那么如何处理爱情、建立正确的爱情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赏读当代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也许会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

二。

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龚舒婷,1952年生于福建石码镇,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今在福建文联工作,她的诗集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等,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获1979—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作奖。

三。

整体感知1.伴着音乐放全诗的影音文件,教师范背全诗。

(解说:教师有感情地范背,便于学生进入诗的氛围,奠定理解、感悟的基础)2.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与节拍。

四。

具体研习1.集体朗诵诗歌的第一层(1—13句):学生思考:本部分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这些意象有何特点?诗人通过哪些词语来表明自己的态度?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明确:诗人用“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意象来表情达意,这些意象均表现出完全的依附或一厢情愿式的无偿付出自己的特点。

《致橡树》教案设计(通用6篇)

《致橡树》教案设计(通用6篇)

•••••••••••••••••《致橡树》教案设计(通用6篇)《致橡树》教案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致橡树》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致橡树》教案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致橡树》是当代女诗人舒婷的一首爱情诗,通过象征手法展示了作者的爱情观,富有时代气息,表达了平等独立的相互依存的爱情观。

即使今天,这首诗依然备受喜爱,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和艺术美感。

二、学生分析高一的学生对于爱情是怀有憧憬,内心朦胧。

对于爱情这一话题比较关注但又有所回避。

学生缺乏良好的朗读习惯,缺乏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1.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感悟作者爱情观。

2.通过品味朗读,提高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了解朦胧诗的特点,理解木棉,橡树的内涵。

四、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1.配乐欣赏诗歌,在舒缓的音乐中感悟诗歌的美,从而达到对诗歌的总体把握。

效果:唤起学生对诗歌的爱好,增强语言感悟的能力。

2.展示图画,把木棉、橡树的图景展示出来,插入与诗歌关联的图景。

效果: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画,感悟诗歌,使诗歌更加具体化。

3.情感提升,结合早恋的事例,用多媒体展示,谈如何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效果:学生明确认识到平等,相互尊重才是真正的爱情。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导入对于爱情这个美好的字眼,我们都会为之憧憬,那么如何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舒婷为我们展示了她的爱情观,下面我们就通过朗读感悟作者的爱情观。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

展示木棉、橡树图片,播放舒缓的音乐。

ppt幻灯片明确讲授结合文本,勾画相关词语。

1.题目中的“致”如何理解?2.找出诗中的三个人称代词,并指出它们各指代什么?3.这首诗歌阐述的是一种新型的爱情观,诗歌从什么地方开始阐述的,作用是?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质疑,然后完成表格。

2024年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爱情如歌第7课《致橡树》教案2沪教版五四制

2024年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爱情如歌第7课《致橡树》教案2沪教版五四制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例如,可以准备一些有关橡树象征意义的图片,以及与现代诗歌相关的视频资料,如诗歌朗诵、诗人访谈等,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实验器材:如果本节课涉及实验,需要提前准备实验器材,并确保其完整性和安全性。例如,如果安排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的实践活动,可以准备一些写作工具,如纸张、笔等,以及诗歌创作的相关参考资料。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析诗歌意象等活动,体验诗歌鉴赏技巧的应用。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致橡树》诗歌的象征手法。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诗歌鉴赏技巧。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诗人的创作背景,引出《致橡树》诗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致橡树》诗歌的象征手法,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分析诗歌意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诗歌鉴赏技巧。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答案:通过学习《致橡树》这首现代诗歌,我理解到现代诗歌通常运用象征、意象等手法,通过简洁、富有节奏感的语言,表达作者对生活、爱情、人生等方面的感悟和思考。现代诗歌注重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创造,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7.请谈谈你对《致橡树》这首诗歌的喜爱之处,并说明原因。
答案:《致橡树》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坚贞不渝的爱情的追求,通过象征、意象等手法,展现了橡树坚韧、高耸、挺拔的形象,使我深受感动。同时,诗歌简洁、富有节奏感的语言也让我陶醉其中。

有关《致橡树》教案3篇

有关《致橡树》教案3篇

有关《致橡树》教案3篇有关《致橡树》教案3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致橡树》教案3篇,欢迎大家分享。

《致橡树》教案篇1一、导入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而有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是啊,爱情啊,你到底姓什么?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板书:木棉的自白)二、作者简介舒婷,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

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

她从小就喜欢朗读诗歌,可是少女时代刚刚结束,十年动乱就将她推进了风雨之中。

1969年她到福建西部山区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

家庭的变故和她个人的遭遇使她倍受痛苦和磨练,也为她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

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为当时新诗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新风。

三、初读诗歌,体会诗歌否定的几种传统爱情观1.朗读。

师:那么,爱情究竟是什么呢?人们的爱情观有什么变化呢?让我们先来听听舒婷是怎么说的。

范读。

(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语气、语调和重音,感情基调理智、冷静。

)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

致橡树教案优秀6篇

致橡树教案优秀6篇

致橡树教案优秀6篇教学课时:篇一1个课时教学重点:篇二1、理解诗的主题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3、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语文《致橡树》教案篇三教材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双基分析)1、《致橡树》的主题思想(诗歌表现出来的爱情观)。

2、《致橡树》的主要艺术特色,特别是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教学目的(知识能力、德育的目标要求)1、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各具特色的意象。

2、理解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诗歌语言表现出来的节奏。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人生,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具录音机教学方法诵读指导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一、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

1952年6月6日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

《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

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创作室工作。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

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二、《致橡树》是一首怎样的诗?解析:《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感情色彩强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倾。

诗的抒情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而她所爱的对象则是一株橡树。

“致橡树”是“木棉”对“橡树”的真情倾诉。

在这真挚诚恳的倾诉中,表达了诗人对爱的热烈追求,否定了传统的完全依附性和单纯奉献性的爱情观,肯定了平等的、独立的、同甘共苦的爱情观,抒发了一位自尊而向往独立的爱情生活的女子的心声,表现了诗人对爱的理解和信念。

三、《致橡树》是怎样否定传统的爱情观的?解析: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否定传统的爱情观。

首先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否定了完全依附性的爱情观。

“攀援的凌霄花。

对于“高枝”,“痴情的鸟儿”对于绿阴,都是依附性的。

它们离了高枝和绿阴则无处安身。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第一篇:《致橡树》教案《致橡树》教案教学目标:1、能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本诗;2、通过诵读和品味,能说出诗中新颖丰富的意象内涵;3、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和品味,说出诗中新颖丰富的意象内涵。

教学难点:品味意象内涵,理解象征作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和过程:一、导入:二、作者介绍三、整体感知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朗读。

3、题目中“致”是什么意思?其主语是什么?可见本诗主要意象是什么?其中橡树象征什么?木棉象征什么?明确:“致”是给的意思。

主语是木棉。

题目应是,木棉致橡树的诗。

本诗的主要意象是木棉、橡树。

其中橡树象征着男性,木棉象征着女性。

4.如果说把这首诗分为两个部分,应该从哪里断开?各写了什么内容四、研读诗歌第一部分1、齐读第一节,然后思考:诗人选择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明确: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2、凌霄花有什么特点?诗人对他的态度怎么样?明确:凌霄花是一味的攀附,完全的依靠橡树。

诗人对他是鄙夷的,从“决不学”可以看出来,读的时候要重读。

生活中的“凌霄花”要找对象,她要找哪些人? 生:(齐声)有钱的、有权有势的,可以供她享乐的……3“痴情的鸟儿”有什么特点?诗人对她持什么态度?明确:单相思、一厢情愿、单方痴恋;“绝不学”----完全否定,瞧不起。

4、“泉源”和“险峰”有什么特点,诗人又怎么看?明确:“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是一味的奉献,不求索取;“险峰”增加“橡树”的高度,衬托“橡树”的威仪,是把自己作为“橡树”的陪衬,二者并不平等。

5、如果说“泉源”、“险峰”象征生活中一味奉献的女性,那么,“日光”、“春雨”又象征哪类女人呢?诗人又持什么态度?明确:“日光”慷慨地燃烧自己,献出无尽的光和热;“春雨”也用无声的甘露滋润橡树,她们甘愿牺牲自己而成就他人。

诗人认为这种单向的奉献乃至牺牲都还不够好!总结:诗人连用六个否定句,无论是“凌霄花”的攀援、“痴情鸟儿”的单向痴恋,还是“泉源”、“险峰”的无私奉献、甘愿陪衬,甚至“日光”、“春雨”的自我牺牲而成就他人,在情感的天平上,她们与“橡树”的关系怎样?(缺乏独立、平等、自强的精神)五、那么,诗人心中真正的爱情又是怎样的呢?抓住意象,品读第二层:1、指名朗读第二部分作者对这部分的爱情是肯定的,所以要读出坚定。

致橡树 教案

致橡树 教案

致橡树教案【教案】《致橡树》教学目标:1. 了解现代诗歌《致橡树》的背景与作者的创作意图。

2. 理解并分析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3. 学会通过朗读与诵读的形式,感悟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难点:1. 如何理解并分析现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2. 如何通过朗读与诵读的方式准确而感性地表达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

2. 课件或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现代诗歌的视频,让学生对现代诗歌有一个初步了解。

2.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现代诗歌的了解和感受。

二、理解背景与作者意图(15分钟)1. 教师介绍《致橡树》的作者和创作背景,以及诗歌的写作意图。

2. 学生们阅读《致橡树》,思考作者写这首诗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什么。

三、分析诗歌的情感和主题(20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可以是个人情感、家国情怀等。

2. 老师在白板上列出学生们提到的情感和主题,形成一个思维导图。

四、朗读与诵读(20分钟)1. 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进行朗读练习。

2.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五、总结思考(10分钟)1. 学生就本课学到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

2. 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的诗句,以及对现代诗歌的新的认识。

六、课堂延伸(5分钟)1. 引导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其他的现代诗歌作品,体会其中的艺术魅力。

2. 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现代诗歌,发现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板书设计:【诗歌的情感和主题】个人情感 - 爱、思念、痛苦等家国情怀 - 祖国、家乡等【诗歌的艺术魅力】朗读与诵读节奏与韵律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以现代诗歌《致橡树》为素材,让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情感和主题,以及朗读与诵读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

通过学习,学生对现代诗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诗歌的韵律和意境有了更深的感受。

同时,通过课堂延伸的环节,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的创作,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沪教版九上《致橡树》word教案

沪教版九上《致橡树》word教案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
为什么它绝不学鸟儿呢?
明确: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一厢情愿,甚至失去自己的尊严。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
所以,这是一种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
明确:这是一种“痴恋型”(板书)的爱情。
c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同学齐声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教学
资源
多媒体
教学内容及步骤
备注
一、导语:
爱情是美丽而神圣的,但是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舒婷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引出“朦胧诗”概念
1、你了解舒婷吗?谈谈你了解的舒婷。
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板书)。
2、引出“朦胧诗”概念:(投影出示)
3、配乐请同学朗诵,其他同学请屏神细听这来自诗人心灵深处的爱情宣言。
五、学习课文
1、刚才我们已在优美旋律中领略了《致橡树》一诗,通过朗读大家知道木棉不愿做什么?
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板书)
2、难道这些有什么不好吗?木棉为什么要否定它们呢?
a首先,我们先来看凌霄花。凌霄花有什么特点?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依附橡树,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
师: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予,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给自己一个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板书),作者是持批驳、否定、(板书)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在情感的天平上,她们与“橡树”的关系都不是平等的。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致橡树》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致橡树》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致橡树》教案沪教版(五四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对本诗的鉴赏,了解诗歌中比喻的含义,提高读诗的能力。

2.理解诗中新颖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细腻的感情。

3.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的爱情观,树立自尊的人格,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重点难点】1.重点:品读诗歌中鲜明又独特的意象,掌握意象的意义和象征作用。

2.难点:准确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诗歌的情感、主题。

【相关提示】1.舒婷:原名龚佩瑜,她是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

主要著作诗集《双桅船》,诗作《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致橡树》等。

《致橡树》是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朦胧诗派的代表。

此诗,在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朦胧诗,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是一个特殊时代的特殊声音。

朦胧诗形式虚实相生,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3.意象,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

“象”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象,“意”是指诗人的感知。

“意”是“象”的触发,“象”是“意”的载体,二者水乳交融,互为依托。

【正音正字】慰藉wèijiè戟jǐ霹雳pīlì岚lán霓ní【朗读课文】【初学课文】1.意象是文学作品中表达情意的物象。

第一层(1-13行),依次有哪些意象?第一层,依次用的意象有: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2.按照示例,写出蕴涵鸟儿、泉源、险峰的意象的句子,并且概括其特点。

示例: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依附式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一厢情愿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忘我奉献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牺牲自我式3.按照“你只知道______,却忘了_______”的格式,仿写。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爱情如歌 第7课《致橡树》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爱情如歌 第7课《致橡树》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学习资料专题第7课《致橡树》1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题。

2、了解认识读鉴赏诗歌的方法。

3、理解独立平等,同甘共苦的崭新的爱情观。

2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在诗歌阅读方面有一定的储备量,在鉴赏方面也具备一定能力。

但对意象所知有限,而这又是此诗解读的关键。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捕捉意象,体会意境。

学生对朦胧诗并不了解,还要补充中国诗歌发展的简史、朦胧诗的有关知识,使学生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初中学生中向往爱情但又似懂非懂,并未形成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价值观,应借助这个既阐发爱情理想,又可上升到人格理想的诗展开教育。

并在鉴赏中,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和审美品位。

3重点难点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题。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致橡树诗歌中“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一句中“情”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回答):爱情。

因为爱情,成为人们演绎的一幕幕或悲或喜的故事,也成为社会生活中一道道绚丽多彩的风景线。

请问同学们你们理解的爱情是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其实每个人对爱情的感悟、理解都不一样,人们都试图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今天,我们欣赏当代女诗人舒婷一首《致橡树》,希望欣赏后能得到一些启发。

活动2【讲授】诗歌欣赏(一)整体把握、宏观欣赏1、欣赏诗歌要在诗人设置的意境中品味把握意象,而品味又离不开朗读,请同学们首先自由朗读诗歌。

2、提问:通过诵读,我们对诗歌的结构有何感悟?(二)第一诗节赏析1、请全体同学朗读第一诗节。

2、诗歌赏析需讲究方法:寻找意象,根据意象体味诗人传递的情感。

请找出第一诗节的意象,说说它们有何特点,分别代表哪种被否定的爱情?3、诗人在这里没有直接写出日光和春雨的特点,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鉴赏加以想象,仿照关于泉源、险峰的诗句,将“甚至日光,甚至春雨”改写成四句诗。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爱情如歌 第7课 致橡树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爱情如歌 第7课 致橡树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学习资料专题第7课致橡树1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歌语言的能力;2.体会意象所蕴涵的深层含义,理解诗人自主、平等的爱情观,树立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价值观。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明确各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深刻理解诗人所向往的爱情。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致橡树一、导入二、介绍作者有关情况三、反复诵读,感悟诗情1.学生朗读2.示范朗读3.学生自由朗读4.再请一名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四、抓意象,悟感情,挖主题。

1.列举诗中出现的意象2.分析以上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明确诗人对这些爱情观所持态度。

3.分析橡树和木棉的特点。

(1)明确:橡树的阳刚、木棉的阴柔(2)找出并理解表明两者特殊关系的语句。

①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②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③我们分担寒潮、风雨、霹雳。

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

学生思考、交流。

(3)教师归纳、小结。

4.鼓励学生大胆发表对上面几种爱情观的认识。

学生讨论。

5. 纵观全诗,诗人追求一种怎样的爱情观?明确:平等独立、同甘共苦五、学生配乐朗读深化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六、总结布置作业:背诵《致橡树》阅读裴多菲《我愿意是激流》,感受其与舒婷不同的爱情观。

板书设计:致橡树舒婷凌霄花——依附型否定、批判痴情鸟——痴恋型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奉献型橡树——铜枝铁干,刀、剑、戟(阳刚之气)平等独立肯定、追求木棉——红硕的花朵,叹息、火炬(阴柔之美)同甘共苦。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橡树》教案(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特点。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导语: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艾青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板书:课题、作者)
三、设疑: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怎么会对橡树发表自己的爱情宣言呢?
1、师简介作者(结合课文注释①):
舒婷: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板书)。

2、引出“朦胧诗”概念(板书:第一教学目标),师生同看投影片: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

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四、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
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
1、师朗诵全诗,配乐《海边的阿狄丽娜》(或听录音)
2、请同学就所学知识浅谈:什么是爱情?
3、师略论爱情(深情地):
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
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
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
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而有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
是啊,爱情啊,你到底姓什么?
五、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
(板书:木棉的自白)
1、她说:爱不应该是这样的
⑴请一女同学朗读此片断。

⑵请同学讨论归结: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⑶师分析、明确:
a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情。

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课文中有三个字,一起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b 其次,对于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

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所以,这是一种“只知依附”(板书)的爱情。

c
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同学齐声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板书)的爱情。

d 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板书),作者是持否定、批驳(板书)的态度的。

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板书)是什么样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2、她说:爱应该是这样的。

⑴全班女同学齐读至结尾。

⑵这一部分,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同学讨论、回答)
⑶师分析、明确:
a 首先,作者强调的是爱的基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这两句指出了只有以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爱情”,
也即强调了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板书)。

b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几句强调了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的(板书)。

c 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男生齐读片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d 那么,女性又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片断:“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秀美的,充满生机的。

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

后面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有点难以理解,我们有必要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女
性及其遭遇加深体会。

(师分析)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

她们中的一部分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们也试图反抗,改变这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然而常常是以悲惨的结局告终。

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不仅丧失了做个“人”的权利,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且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浓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

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

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女性,尤其是觉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应该具有如此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这也正是女性的内在美成熟之美的体现。

而“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

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e 那么,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男女生分读片断:“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男)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女)
仿佛永远分离,(男)
却又终身相依。

”(女)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然,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儿最终必定会共同享受美好的人生、幸福的生活的。

同时,爱也是一种默契,一种真诚(板书)。

相知相依的两个人即使相隔异地,也会心有灵犀的。

有个成语叫做貌合神离,现在反其意而用之,就是貌离神合!他们的心是永远相通的!
f 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男女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3、总结全文:
⑴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

这两种爱情观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

在舒婷看来,尤其是作为女性诗人看来,“她”有没有真正的独立平等意识、是不是十分珍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这一点,早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英国,一位著名的女作家
夏洛蒂·勃朗特就在小说《简·爱》中向我们点明了。

⑵播放《简·爱》录像片断:
女主人公简爱深深爱着她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然而当她的爱情遭到社会不平等的对待时,她毅然选择了“放弃爱情”,她要为自己争取平等、独立的权利。

为了维护自身的人格和尊严,她发出了自己的爱情宣言:
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
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
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

这宣言,无疑是女性要求独立、平等的人格宣言;简和诗人一样,都强调了精神的平等、人格的独立,即使爱情也不能使她们放弃自己高贵的人格和尊严。

由此,我不禁想起裴多菲那首著名的小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