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趋势教案

合集下载

数据的离散程度教案

数据的离散程度教案

数据的离散程度教案教案标题:数据的离散程度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数据的离散程度是指数据分布的分散程度,能够区分离散数据和连续数据。

2. 掌握计算数据的离散程度的方法,包括极差、方差和标准差。

3. 能够分析和比较不同数据集的离散程度,从而对数据的特征有更深入的了解。

教案步骤:步骤一:导入与概念讲解1. 引入数据的离散程度的概念,并解释离散程度与数据分布的关系。

2. 介绍离散数据和连续数据的区别,并给出实际例子进行说明。

步骤二:计算离散程度的方法1. 介绍极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即最大值减去最小值。

2. 介绍方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即每个数据与平均值的差的平方的平均值。

3. 介绍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即方差的平方根。

步骤三:实例分析1. 给出一个实际数据集,要求学生计算其极差、方差和标准差。

2. 引导学生分析计算结果,比较不同数据集的离散程度。

3. 讨论离散程度与数据分布的关系,以及离散程度对数据分析的意义。

步骤四:拓展应用1. 提供更多实际数据集,要求学生计算其离散程度,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2. 引导学生思考离散程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金融、医学等。

3.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展开讨论和思考。

步骤五:总结与评价1.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数据的离散程度对数据分析的重要性。

2. 对学生的参与和表现进行评价,鼓励积极思考和提问。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白板,用于展示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实际数据集,用于学生计算和分析。

评估方式:1. 学生计算离散程度的准确性和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数据分析和离散程度的思考和应用能力。

3. 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表现。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数据分析方法,如偏度和峰度等。

2. 给予学生更多实际数据集,让他们自主进行数据分析和离散程度计算。

3.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项目,以探索数据分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数据的离散程度》教案4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数据的离散程度》教案4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数据的离散程度》教案4一. 教材分析《数据的离散程度》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离散程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包括极差、方差、标准差等概念。

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从数据的离散程度去分析数据的波动情况,更好地理解数据的内在特征。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数据的特征。

但学生在理解离散程度的含义和计算方法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引导学生,让学生充分理解离散程度的概念和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离散程度的定义和意义,掌握极差、方差、标准差等计算方法。

2.能够从数据的离散程度去分析数据的波动情况,更好地理解数据的内在特征。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离散程度的定义和意义。

2.极差、方差、标准差等计算方法的掌握。

3.能够运用离散程度的概念分析数据的波动情况。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数据,用于分析和讲解。

2.准备教案和教学PPT,用于指导教学。

3.准备练习题和拓展题,用于巩固和提高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个实际案例,如某班级学生的身高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这些数据的离散程度?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讲解离散程度的定义和意义,介绍极差、方差、标准差等概念,并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组数据,计算其极差、方差、标准差等,并分析数据的波动情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极差、方差、标准差等有什么关系?b.如何从数据的离散程度去分析数据的波动情况?c.离散程度越大,说明数据的波动情况如何?5.拓展(10分钟)讲解离散程度的应用,如在统计学、经济学等领域的作用,让学生了解离散程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数据的离散程度》教学设计

《数据的离散程度》教学设计

《数据的离散程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极差、标准差和方差,能求出相应的数值。

2、经历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几个量的探索过程。

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并在具体情境中
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极差、方差的含义及方差的计算公式,并准确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1、使用希沃白板,结合图片,教材P149页实际情境,学生自
学并完成问题。

2、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在白板上共同进行计算,教
师结合实例给出极差的概念。

是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和最小数据的差。

它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3、继续深入探究例题,质量与平均数的差距,哪个更符合要
求?(学生独自分析问题并解决,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出方差与标准差的概念)
4、播放视频,让同学们观看方差的计算视频,更有趣味性的
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了解方差的计算方法。

5、数学上,数据的离散程度还可以用方差和标准差刻画。


结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及性质。

方差是指各个数据与平均数差的平方的平均数。

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和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四、课堂练习:课本P151第一题
五、课堂小结:
极差: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和最小数据的差(称为极差)
方差:各个数据与平均数差的平方的平均数
标准差: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性质: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和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数据的离散程度复习教学案教案

数据的离散程度复习教学案教案

数据的离散程度复习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离散程度的含义,掌握极差、方差、标准差等统计量度方法。

(2)能够运用离散程度指标分析数据,对数据集的离散程度进行合理判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2)利用计算器或软件工具,提高学生计算离散程度指标的技能。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增强数据分析的观念,认识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离散程度的概念及各种统计量度的计算方法。

(2)运用离散程度指标分析数据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极差、方差、标准差等统计量度的推导和计算。

(2)对数据集离散程度的合理判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离散程度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讲解离散程度的意义和作用。

(2)讲解极差、方差、标准差等统计量度的计算方法和步骤。

3. 实例分析:给出几个实例,让学生运用离散程度指标进行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4. 练习与讨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进行讨论和解答。

四、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离散程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1)学生对离散程度概念的理解程度。

(2)学生掌握极差、方差、标准差等统计量度的计算方法。

(3)学生运用离散程度指标分析数据的能力。

2. 评价方法:(1)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离散程度概念的理解程度。

(2)练习题:通过布置练习题,检验学生掌握统计量度的计算方法。

(3)实例分析:让学生运用离散程度指标分析实际数据,评价其分析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离散程度的延伸:(1)介绍其他衡量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度,如离散系数、四分位差等。

(2)探讨这些统计量度的应用场景和计算方法。

2023-2024学年八年级数学下册20.2数据的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教学设计 新版沪科版

2023-2024学年八年级数学下册20.2数据的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教学设计 新版沪科版

2023-2024学年八年级数学下册20.2数据的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教学设计新版沪科版一. 教材分析20.2数据的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是新版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数据的集中趋势(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和离散程度(如方差、标准差等)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概念,掌握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如代数、几何等。

他们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有一定的基础,但对于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并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和应用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概念。

2.掌握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的方法。

3.能够运用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概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概念的理解。

2.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的方法的掌握。

3.将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概念和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

2.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和应用知识。

3.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用于展示和解释概念和方法。

2.实例和练习题:准备一些实例和练习题,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

3.教学工具:准备一些教学工具,如白板、粉笔等,用于板书和解释。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如“某班级有3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如下:160cm, 165cm, 170cm, …, 180cm, 185cm。

请计算这个班级的平均身高、中位数和众数。

”2.呈现(10分钟)介绍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概念,以及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的方法。

2022年《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优秀教案

2022年《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优秀教案

第3章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一、知识结构与回忆一组数据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及举例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 n把错误!〔X1X2…X n〕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如某中外合资企业要招工,测试内容为数学、语文、外语三门文化课的综合成绩,总分值都为100分,且这三门课分别按25%、25%、5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这样计算出的成绩为数学,语文、外语成绩的加权平均数,25%、25%、50%分别是数学、语文、个数中,1出现f1次,2出现f2次,3出现f3次,… … n出现f n次,〔其中f1f2f3……f n=n〕,这n个数的平均数可表示为:中位数就是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数〔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就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如3,2,3,5,3,4中3是众数一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惟一的;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特征〔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表示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平均数〔2〕平均数能充分利用数据提供的信息,在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容易受极端数字的影响,且计算较繁〔3〕中位数的优点是计算简单,受极端数字影响较小,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字的信息〔4〕众数的可靠性较差,它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求法简便,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3、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加权平均数包含算术平均数,当加权平均数中的权相等时,就是算术平均数4、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当所处理的数据较多时,手工计算的效率较低,运用计算器和计算机的方法就能迅速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对数据的讨论和对结果实际意义的解释.5、方差和标准差方差描述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可采取许多方法,在统计中常先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再求这组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和的平均数,用这个平均数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设在一组数据中,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那么我们求它们的平均数,即用标准差有些情况下,需用到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即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标准差它也是一个用来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重要的量4、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方差当所处理的数据较多时,手工计算的效率较低,运用计算器和计算机的方法就能迅速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对数据的讨论和对结果实际意义的解释.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方差就能很好地解决二、全章综合剖析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程度的特征数,只是描述的角度不同,其中以平均数运用最为广泛,应当注意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合理选用,防止平均数的误用这三个量的各自特点是: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引起相应平均数的变动,这说明平均数充分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信息中位数的大小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当将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据为中位数,于是局部数据的变动 对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常用它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因此求一组数据的众数既不需要计算,也不需要排序,而只要数出出现次数较多的数据的频数就行了,众数的大小仅与一组数据中的局部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屡次重复出现时,它的众数也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集中趋势极差、方差与标准差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它们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稳定性的一般而言,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三、例题精讲类型之一 求平均数及应用例1 两组数据1,2,3,…n 和1,2,3,…n 的平均数分别为,,求〔1〕21,22,23…2n 的平均数 〔2〕211,221,231…2n 1的平均数〔3〕11,22,33…nn 的平均数 分析:化单纯的知识记忆为理解记忆〔1〕的平均数为2;〔2〕的平均数为21; 〔3〕的平均数为例2 一家公司对A 、B 、C 三名应聘者进行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成绩如下表所示:测试成绩 测试工程 7074 50 综合知识 67 85 72 创新C B A〔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你选谁?〔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给出了选人标准: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你选谁?解:〔1〕A的平均成绩为70分B的平均成绩为68分C的平均成绩为68分由70>68,故A将被录用〔2〕根据题意,A的成绩为分B的成绩为分C的成绩为分因此候选人B将被录用说明:当条件变化时,应注意平均数的不同求法类型之二求中位数与众数例3 在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青岛姑娘张娟娟为代表团夺得了历史上首枚奥运会射箭金牌,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下表记录了她在备战奥运会期间的一次训练成绩〔单位:环〕:根据表中的数据可得:张娟娟这次训练成绩的中位数是环,众数是环.说明:考查众数、中位数概念注意有时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求中位数时要排序答案:9,9类型之三中位数与众数的实际应用例 4 某校学生会干部对校学生会倡导的“助残〞自愿捐款活动进行抽样调查,得到一组学生捐款情况的数据,以下图是根据这组数据绘制的统计图,图中从左到右各长方形高度之比为3∶4∶5∶8∶2,又知此次调查中捐15元和2021人数共39人.〔1〕他们一共抽查了多少人?捐款数不少于2021概率是多少?〔2〕这组数据的众数、中位数各是多少?〔3〕假设该校共有2310名学生,请估算全校学生共捐款多少元?图1解:〔1〕设捐15元的人数为5,那么根据题意捐2021人数为8.∴5+8=39,∴=3∴一共调查了3+4+5+8+2=66〔人〕∴捐款数不少于2021概率是.〔2〕由〔1〕可知,这组数据的众数是2021〕,中位数是15〔元〕.〔3〕全校共捐款〔9×5+12×10+15×15+24×2021×30〕÷66×2310=36750〔元〕说明:方程思想是数学的根本思想之一,数型结合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手段例 5 为了普及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某中学组织了环保知识竞赛活动,初中三个年级根据初赛成绩分别选出了10名同学参加决赛,这些选手的决赛成绩〔总分值为100分〕如下表所示:〔1〕请你填写下表:〔2〕请从以下两个不同的角度对三个年级的决赛成绩进行分析:①从众数和平均数相结合看〔分析哪个年级成绩好些〕;②从平均数和中位数相结合看〔分析哪个年级成绩好些〕〔3〕如果在每个年级参加决赛的选手中分别选出3人参加总决赛,你认为哪个年级的实力更强些?并说明理由分析: 由所给的信息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宜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对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与现象做出一定的评判解:〔1〕〔2〕①∵平均数都相同,初二年级的众数最高,∴初二年级的成绩好一些;②∵平均数都相同,初一年级的中位数最高,∴初一年级的成绩好一些〔3〕∵初一、初二、初三各年级前三名学生决赛成绩的平均分分别是93分、91分、94分,∴从各年级参加决赛的选手中分别选出3人参加总决赛,初三年级的实力更强一些类型之四极差、方差或标准差的实际应用例6 某农科所在8个试验点,对甲、乙两种玉米进行比照试验,这两种玉米在各试验点的亩产量如下〔单位:千克〕甲:450 460 450 430 450 460 440 460乙:440 470 460 440 430 450 470 440在这个试验点甲、乙两种玉米哪一种产量比拟稳定?剖析:我们可以算极差甲种玉米极差为460-430=30千克;乙种玉米极差为470-430=40千克所以甲种玉米较稳定还可以用方差来比拟哪一种玉米稳定甲2=100,乙2=2021甲2<乙2,所以甲种玉米的产量较稳定 四、中考链接 1、〔 〕.一名射击运发动连续打靶8次,命中的环数如图2所示,这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分别为〔 〕A .9与8B .8与9C .8与D .与9答案C 2、〔烟台市〕某校初一年级有六个班,一次测试后,分别求得各个班级学生成绩的平均数,它们不完全相同,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 .全年级学生的平均成绩一定在这六个平均成绩的最小值与最大值之间B .将六个平均成绩之和除以6,就得到全年级学生的平均成绩C .这六个平均成绩的中位数就是全年级学生的平均成绩D .这六个平均成绩的众数不可能是全年级学生的平均成绩答案 A3、南充一组数据2,1,,7,3,5,3,2的众数是2,那么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A .2B .2.5C .3D .5答案 B图2 7 8 9 104、〔甘肃省白银市〕某校八年级32021生在电脑培训前后各参加了一次水平相同的考试,考试成绩都以同一标准划分成“不及格〞、“及格〞和“优秀〞三个等级.为了了解电脑培训的效果,用抽签方式得到其中32名学生培训前后两次考试成绩的等级,并绘制成如图14的统计图,试结合图形信息答复以下问题: 1 这32名学生培训前后考试成绩的中位数所在的等级分别是 、 ;〔2〕估计该校整个八年级学生中,培训后考试成绩的等级为“及格〞与“优秀〞的学生共有多少名?提示:〔1〕不及格,及格; 〔2〕抽到的考生培训后的及格与优秀率为〔168〕÷32=75%, 由此,可以估计八年级32021生培训后的及格与优秀率为75%. 所以,八年级32021生培训后的及格与优秀人数为75%×3202140.5、〔遂宁〕“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在今年的慈善一日捐活动中,济南市某中学八年级三班50名学生自发组织献爱心捐款活动.班长将捐款情况进行了统计,并绘制成了统计图.根据右图提供的信息,捐款金额..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 A .20210 B .30、2021.30、30 D .20210答案 C6、〔烟台市〕某市教育行政部门为了了解初一学生每学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随机抽样调查了某校初一学生一个学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天数,并用得到的数据绘制了下面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如图〕.请你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答复以下问题:图14 272天 3天 4天 5天 6天 7天 时间〔1〕求出扇形统计图中的值,并求出该校初一学生总数;〔2〕分别求出活动时间为5天、7天的学生人数,并补全频数分布直方图;〔3〕求出扇形统计图中“活动时间为4天〞的扇形所对圆心角的度数;〔4〕在这次抽样调查中,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多少?〔5〕如果该市共有初一学生6000人,请你估计“活动时间不少于4天〞的大约有多少人?提示:〔1〕a=25%.初一学生总数:2021人〕.〔2〕活动时间为5天的学生数:50〔人〕.活动时间为7天的学生数:10〔人〕.频数分布直方图〔略〕〔3〕活动时间为4天的扇形所对的圆心角是1080〔4〕众数是4天,中位数是4天.〔5〕该市活动时间不少于4天的人数约是4500〔人〕.7、为了考察某班普通话测试情况,从中抽查了10人的成绩如下〔单位:分〕:87,90,98,74,89,90,85,80,90,93.〔1〕这个问题中,总体、个体、样本各是什么?〔2〕这个问题中,样本平均数、方差、标准差各是多少并估计总体平均数、方差、标准差?〔平均数精确到1分,标准差保存三个有效数字〕.分析:〔1〕利用总体是所要考查对象的全体,个体是总体中每一个考查对象,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局部个体,即可得到答案;〔2〕利用样本平均数、方差、标准差估计总体即可.解答:〔1〕总体是某班普通话测试成绩,个体是某班每个学生的普通话成绩,样本是抽查的10人的普通话成绩.〔2〕样本平均数=〔87909874899085809093〕÷10=876÷10=〔分〕,方差=[〔〕2〔〕2〔〕2〔〕2〔〕2〔〕2〔〕2〔〕2〔〕2〔〕2]÷10=,标准差≈,因此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是分,方差是,标准差是.四、课堂小结在本节的复习中,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八年级数学下册20.2数据的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教学设计 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20.2数据的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教学设计 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20.2数据的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教学设计新版沪科版一. 教材分析《新版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0.2节主要介绍了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

这部分内容是统计学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集中趋势的概念,以及方差、标准差等离散程度的概念。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这些概念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代数知识和几何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统计学中的概念和应用,学生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的例子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概念,并能正确计算。

2.了解方差、标准差等数据的离散程度的概念,并能正确计算。

3.能够运用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运用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生动展示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

3.采用分组讨论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通过练习题和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和多媒体素材。

2.准备练习题和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重要概念和公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某班有5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如下:160cm, 165cm, 170cm, …, 180cm, 185cm。

请计算这个班级身高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呈现(10分钟)讲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演示。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例如:“某商品的销售价格如下:100元, 120元, 150元, …, 200元, 250元。

第三章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教案

第三章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教案

第三章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教案教案:第三章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一、教学目标:1.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基本概念和含义;2.掌握计算和应用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方法;3.能够利用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进行数据分析和决策。

二、教学内容:1.集中趋势的度量:众数、中位数、均值;2.离散程度的度量:极差、方差、标准差。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概念和定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集中趋势的度量(20分钟)(1)众数:a.理解众数的概念: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值;b.计算众数的方法:统计数据各项的频数,找出频数最大的数据项。

(2)中位数:a.理解中位数的概念: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序,中间的数;b.计算中位数的方法:①如果数据个数为奇数,中位数可直接取排序后的中间值;②如果数据个数为偶数,中位数可取排序后的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3)均值:a.理解均值的概念:数据的算术平均值;b.计算均值的方法:将数据项相加,再除以数据的个数。

3.离散程度的度量(30分钟)(1)极差:a.理解极差的概念: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b.计算极差的方法:将数据按升序排列,最大值减去最小值。

(2)方差:a.理解方差的概念:数据偏离均值的平均平方差;b.计算方差的方法:将每个数据与均值之差的平方相加,再除以数据个数。

(3)标准差:a.理解标准差的概念:方差的正平方根;b.计算标准差的方法:取方差的正平方根。

4.应用案例分析(25分钟)教师提供实际数据,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分析数据的特点和规律。

例如,一个班级的学生成绩:70、75、80、85、90,学生的身高:160cm、165cm、170cm、175cm、180cm。

5.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对数据分析和决策的重要性。

同时,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灵活应用所学知识。

数据的离散程度复习教学案教案

数据的离散程度复习教学案教案

数据的离散程度复习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离散程度的概念,掌握离散程度的主要统计量。

2. 能够运用离散程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离散程度的概念。

2. 主要离散程度的统计量:方差、标准差、离散系数。

3. 离散程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具体的数据集,引导学生回顾离散程度的概念及主要统计量。

2. 讲解:详细讲解方差、标准差、离散系数的计算方法和意义。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运用离散程度的知识进行解答。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离散程度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沟通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等。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离散程度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课后作业:数据集:某班级学生的身高(cm)162, 165, 170, 168, 163, 167, 169, 164, 166, 1652. 请举例说明离散程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活动:1. 数据集分析: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离散程度知识,对给定的数据集进行分析。

例如,分析不同班级学生的成绩差异,了解各班级学生的身高分布情况。

2. 问题解决: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离散程度的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分析某商品在不同地区的销售情况,了解各地市场的需求状况。

3. 小组竞赛:设置小组竞赛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竞赛内容可以包括离散程度统计量的计算、实际问题分析等。

七、教学策略:1. 案例教学: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离散程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互动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增强课堂活力。

3. 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使所有学生都能掌握离散程度的知识。

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教案

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教案

第三章数据的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第01课时课题:3.1平均数(1)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并会用频数计算平均数和选取适当基数计算平均数。

2、在求实际问题的平均数的过程中,体会简化平均数算法的必要性,能灵活地用3种方法求平均数。

3、感受数学来源于实践,又为实践服务这一过程,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养成用数学的良好意识。

重点: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教学过程:一、基础训练1、数据17,19,16,21,19,22的平均数是_____;2、数据2、3、x、4的平均数是3,则x=________;3、5个数的平均数是14,3个数的平均数是6,则这8个数的平均数是_____;4、若两组数x1,x2,…,xn和y1,y2,…,yn的平均数分别为x和y,则x1+y1,x 2+y2,…,xn+yn的平均数是_________;5、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给玉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某校九年级二班45名同学在学校举行的“爱心涌动校园”募捐活动中捐款情况如则全班平均捐款为________元;6、强烈某食品厂为加强质量管理,对某天生产的罐头抽查了10个,样本,净重如下(单位:克)342,348,346,340,344,341,343,350,340,342求样本的平均数。

7、某班有50名学生,数学期中考试成绩90分有9人,84分的有12人,73分的有10人,65分有13人,56分有2人,45分有4人,计算这个班学生的数学期中考试平均成绩(保留到小数点后第一位)有这样一个问题:小明和小丽所在的A、B两个小组的同学身高如下:组同学的平均身高约为161cm ,B 组同学的平均身高约为163cm ,小明一定比小丽矮吗?(二)引入新课,梳理知识题1、2、3、4引入平均数的定义及直接算法,题5、6引入平均数的简便运算,题7是平均数的简单运用,体现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与板演,教师适时点评、质疑、讨论、归纳,穿插引入新课:1、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常,我们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即:这组数据都“接近”这个数。

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PPT教案

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PPT教案
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
数据分布的特征
集中趋势 (位置)
离散趋势 (分散程度)
偏态和峰度 (形状)
第1页/共94页
数据分布的特征和测度
数据的特征和测度
集中趋势
离散程度
分布的形状
众 数 Mode 中位数 Median 均 值 Mean
极差 四分位差 方差和标准差 离散系数
Range
偏态
Skewness
峰度
第31页/共94页
众数
(众数的不唯一性)
•无众数
原始数据:
8 一个众数 原始数据:
10 5 9 12 6 659855
多于一个众数 原始数据: 25 28 28 36 42 42
第32页/共94页
定类数据的众数
X i Fi Fi
第12页/共94页
调和平均数
(算例)
【例】某蔬菜批发市场三种蔬菜的日成交数据如表,计算三 种蔬菜该日的平均批发价格
表 某日三种蔬菜的批发成交数据
蔬菜 名称
甲 乙 丙
批发价格(元) Xi
1.20 0.50 0.80
成交额(元) XiFi 18000 12500 6400
成交量(公斤) Fi
第20页/共94页
中位数
(概念要点)
1. 集中趋势的测度值之一
2. 排序后处于中间位置上的值
50%
50%
3. 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Me
4. 主要用于定序数据,也可用数值型数据,但不能用于定 类数据
5. 各变量值与中位数的离差绝对值之和最小,即
n
X i M e min
i 1
第21页/共94页
中位数
未分组资料时,中位数位次= N 1

数据的离散程度复习教学案教案

数据的离散程度复习教学案教案

数据的离散程度复习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离散程度的含义,掌握方差、标准差、离散系数等衡量数据离散程度的方法;(2)能够运用离散程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2)利用计算器或软件,计算数据的离散程度,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增强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方差、标准差、离散系数等衡量数据离散程度的方法;(2)能够运用离散程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方差、标准差、离散系数之间的关系;(2)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离散程度指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数据的波动情况;(2)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数据的离散程度有什么作用?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理解离散程度的含义;(2)学生通过实例,了解方差、标准差、离散系数等衡量数据离散程度的方法。

3.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方差、标准差、离散系数之间的关系;(2)每组选取一个实际问题,运用离散程度的知识进行解决。

4. 成果展示:(1)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方法;(2)教师点评各组的汇报,指出优点和不足。

5. 练习巩固:(1)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教师及时批改作业,反馈学生学习情况。

四、课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离散程度的知识;2. 学生通过课后练习,检验自己对离散程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 教师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1)学生对离散程度的理解程度;(2)学生运用离散程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师评价:(1)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的评价;(2)教师对课后练习的完成情况的评价。

数据的离散程度复习教学案教案

数据的离散程度复习教学案教案

数据的离散程度复习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离散程度的含义,掌握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极差、方差、标准差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极差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方差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3. 标准差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4. 实例分析:运用极差、方差、标准差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极差、方差、标准差的运用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动手计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单元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数据的离散程度。

2. 讲解极差:讲解极差的定义,演示极差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计算实例数据。

3. 讲解方差:讲解方差的定义,演示方差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计算实例数据。

4. 讲解标准差:讲解标准差的定义,演示标准差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计算实例数据。

5. 实例分析:给出一组数据,让学生运用极差、方差、标准差进行分析,讨论数据的特点。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极差、方差、标准差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了数据的离散程度分析方法。

在实例分析环节,学生能够动手计算并交流讨论,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过程中仍存在困难,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辅导和练习。

六、教学拓展1. 讲解其他衡量数据离散程度的指标:四分位数、离散系数等。

2. 对比极差、方差、标准差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让学生了解不同指标的适用场景。

七、课堂互动1. 提问: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极差、方差、标准差进行分析?2. 学生分享实例,老师点评并总结。

数据的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平均数教学设计

数据的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平均数教学设计
20.2数据的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
平均数
平均数公式:
例题
五、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主要是要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了解平均数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并知道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本节课有雾霾图形引入,问题1,但在这个问题中可以在情感上加以升华,这点没有做到。
而在课堂中,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没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是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要改进的。在后来的问题设置中,更多的应该是让学生说,可能学生不能说的想我预想的那么好,但是让学生说出来才是他们得到的。在后来的教学中更应该让学生说,即使可能没有那么完美,在这节课中我说的有点多,没能把说话权放给学生,所以课堂气氛没那么活跃。
由具体数字引出字母表达式先让学生观察数据,再计算,
发现问题
平均数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引起认知上的冲突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事情,怎么解决
4、学以致用
举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利用所学解决问题
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与生活
5、课堂小结
谈谈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谈收获
四、板书设计
20.2数据的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
平均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能应用平均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经历实际问题中求平均数,发展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实际问题中求平均数,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概念,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探究、启发式, PPT

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教案

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教案

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教案It was last revised on January 2, 2021第三章数据的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第01课时课题:平均数(1)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并会用频数计算平均数和选取适当基数计算平均数。

2、在求实际问题的平均数的过程中,体会简化平均数算法的必要性,能灵活地用3种方法求平均数。

3、感受数学来源于实践,又为实践服务这一过程,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养成用数学的良好意识。

重点: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教学过程:一、基础训练1、数据17,19,16,21,19,22的平均数是_____;2、数据2、3、x、4的平均数是3,则x=________;3、5个数的平均数是14,3个数的平均数是6,则这8个数的平均数是_____;4、若两组数x1,x2,…,xn和y1,y2,…,yn的平均数分别为x和y,则x1+y1,x2+y2,…,x n+y n的平均数是_________;5、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给玉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某校九年级二班45名同学在学校举行的“爱心涌动校园”募捐活动中捐款情况如下表所示:则全班平均捐款为________元;6、强烈某食品厂为加强质量管理,对某天生产的罐头抽查了10个,样本,净重如下(单位:克)342,348,346,340,344,341,343,350,340,342求样本的平均数。

7、某班有50名学生,数学期中考试成绩90分有9人,84分的有12人,73分的有10人,65分有13人,56分有2人,45分有4人,计算这个班学生的数学期中考试平均成绩(保留到小数点后第一位)161cm ,B 组同学的平均身高约为163cm ,小明一定比小丽矮吗?(二)引入新课,梳理知识题1、2、3、4引入平均数的定义及直接算法,题5、6引入平均数的简便运算,题7是平均数的简单运用,体现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式:Q=P75-P25
特点:比极差稳定,只反映中间两端值的差异。
计算不太方便。可用于各种分布的资料
方差:
方差,variance,它用于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离散情况。同组数据比较时,方差越大,数据间离散趋势越大或者说变异度越大。
公式:
其中, 是总体均数;x- 是离均差,即总体中每个变量值x与总体均数 的差值; 是离均差平方和,即各离均差平方后再相加,N表示总体的样本量。
=159.99
(2)加权法
频数表资料可用加权法计算标准差
公式:
例2.14:用表2.2得∑f=120,∑fx=20748, =3589320
代入公式: =4.09(cm)
例:
某地20岁男子160人:
身高均数为166.06cm,标准差为4.95cm;
体重均数为53.72kg,标准差为4.96kg。
公式:
自由度:
公式中n-1是自由度,为随即变量能自由取值的个数。比如,一个样本量为4,均数为5的样本中自由度为3,也就是只有3个离均差可以自由取值。因为均数已定,而均数的离均差之和为0,当3个离均差确定后,我们可以计算出最后一个离均差的值。
特点:
充分反映每个数据间的离散状况,意义深刻;
指标稳定,应用广泛,但计算较为复杂,不易理解;
授 课 教 案
编写日期:2016年 1 月 13 日
课程
名称
医学统计学学
授课
专业
医学检验专业
授课
班级
授课
内容
描述离散趋势的指标
授课
时间
2016年1月15日
周五 1-2节
授课学时
2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包括知识、技能、素质三大方面)
1.正确理解离散趋势指标的概念
2.能够根据医学研究的目的,正确选用各种指标
教学媒体(请打√选择)
√教材√多媒体课件√板书 实物 标本 模型 挂图√投影 录像
教学过程设计
讲授内容
时间
教学活动形式
情景引入:
吉斯莫先生有一个工厂。管理人员有吉斯莫先生,他的弟弟,六个亲戚,工作人员有5个领工,10个工人。现在工厂新招聘路一个工人萨姆并表示平均薪金每周300元。萨姆工作几天后,要求见工厂。
丙组:
= =3.04
哪组数据更稳定?
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丙组的标准差更小,说明其变异程度小,数据更稳定
标准差的应用:
1.描述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资料的离散程度;
2.结合均数描述正态分布特征( S),还可用于估计参考值范围;
3.计算变异系数、标准误等指标;
4.估计样本含量;
5.当资料的度量单位不同或均数相差较大时,两组资料的标准差不能直接比较(估计参考值范围、计算变异系数、标准误等指标及估计样本含量将在以后的章节介绍);
萨姆:你欺骗我!我已经找其他工人核对路,没有一个工资超过每周100元,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一周300元呢?
吉斯莫:啊,萨姆,不要激人250元,领工每人200元,工人每人100元。总共是每周6900元,付给23个日,对吧?
萨姆:对对!你是对的,平均工资是每周300元,可你还是蒙我!
吉莫斯:我不同意,当然工资的众数是100元,但是这不是平均工资,是大多数人挣的工资。老弟,你的问题是出在你不懂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之间的区别。
萨姆:好,现在我懂了!我要辞职!
问题:面对这样的工厂,我们应该选用什么指标对工资进行分析呢?
新课讲授:
离散趋势:
定义:用来说明离散程度或变异程度
注意:仅用集中趋势尚不能完全反映一组数据的特征。故应将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特征。
方差的单位与原数据不同,有时使用时不太方便;
在方差分析中应用甚广而极为重要。
标准差:
标准差,standarddeviation,是方差的正平方根。
总体标准差:
样本标准差:
特点:意义同方差,是方差的开平方;
标准差的单位与原数据相同,使用方便,意义深刻,应用广泛;故一般已作为医学生物学领域中反映变异的标准,故称标准差。
课堂练习:
7名正常男子红细胞数(1012/L)如下:4.67, 4.74, 4.77,4.88,4.76, 4.72, 4.92,计算其标准差。
∑x=4.67+4.74+4.77+4.88+4.76+4.72+4.92=33.46
∑x2=4.672+4.742+4.772+4.882+4.762+4.722+4.922
反应灵敏,随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化而变化
离均差平方和
标准差的计算:
(一)直接法:
数学上可以证明
则公式可换算为:
续前面的例子,用标准差这一量化指标得出正确的判断。
例:甲组:26 28 30 32 34
乙组:24 27 30 33 36
丙组:26 29 30 31 34
甲组: = =3.16
学生练习:
乙组: = =4.74
3.学会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的运算
主要知识点、重点与难点:▲——难点 ★——重点
1.离散趋势指标的概念
2.极差的特点及运算
3.四分位数间距的特点及运算
4.★▲方差和标准差的意义和运算
5.★变异系数的运算及运用
教学课型 (请打√选择)
√理论课 实验/实训课讨论课见习课 其它
教学方法(请打√选择)
√讲授法 讨论法 演示法√练习法(习题或操作) 项目教学法 任务引领教学法PBL(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 其他
甲组极差:R=34-26=8
乙组极差:R=36-24=12
丙组极差:R=34-26=8
特点:计算简单,不稳定,不全面,易变化;可用于各种分布的资料。
课堂练习:
甲组:16 18 20 22 24
乙组:14 17 20 23 26
丙组:16 19 20 21 24
四分位数间距:
四分位数:可看成是特殊的百分位数,如第25位百分位数P25,表示全部观察值中有25%的观察值比他小,为下四分为数,记做QL;第75百分位数P75,表示全部观察值中有25%观察值比他大,为上四分位数,记作QU。他们连同中位数(第50百分位数)将所有值分为四部分。四分为数间距,即为中间的两段大小,或者说中间这部分的极差。
描述离散趋势常用指标有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方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案例一:甲组:26 28 30 32 34
乙组: 24 27 30 33 36
丙组:26 29 303134
三组数据的平均数都是30,但是哪组数据变异度最大呢?
极差:
极差(range,简记为R)亦称全距,即一组变量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