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念奴娇、定风波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让学生理解《定风波》的内容和主题。
3. 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意境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让学生理解《定风波》的内容和主题。
2. 难点: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意境之美。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 通过讲述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定风波》的内容和主题(10 分钟)
- 逐句解读《定风波》的内容,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
- 引导学生思考《定风波》的主题,如豁达的人生态度等。
3. 学生分组讨论(15 分钟)
-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对《定风波》的理解和感受。
- 教师巡视各小组,给予指导和帮助。
4. 小组展示与评价(10 分钟)
-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他们对《定风波》的理解和感受。
- 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改进的建议。
5. 课堂总结(5 分钟)
- 与学生一起总结《定风波》的主题和内容。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苏轼的《定风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够体会到诗歌的意境之美。
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高一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3+定风波1》(课件)
总观全词
我们应该看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 古风流人物”,是“淘尽”,而非“淘出”; 周瑜作为词人自身的对比,其英雄业绩只会加 深词人的失意和感伤;壮丽山河作为词人怀古 伤今的背景,山河愈壮丽则愈引发词人的惆怅 和慨叹。可以这样说,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是 曾经的,是隐性的,只是作为一种对比和反衬, 而超然旷达之情是现时的,是显性的,才是词 的真正的主旋律。它们是一主一从的关系,而 不是“迭相递转”,更不是简单组合。
气 波 黄河 之水
蒸云梦泽 撼岳阳城 天上来 不复回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3
2012年上学期
萧瑟、涌起 秋风、洪波 明月、星汉 出其中、出其里
辽阔壮美 气象万千 汪洋壮阔 雄伟壮观 浩浩荡荡 辽远雄伟
气 波 黄河 之水
蒸云梦泽 撼岳阳城 天上来 不复回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3
2012年上学期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3 2012年上学期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3
2012年上学期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气 波
蒸云梦泽 撼岳阳城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3
2012年上学期
萧瑟、涌起 秋风、洪波 明月、星汉 出其中、出其里
辽阔壮美 气象万千 汪洋壮阔 雄伟壮观
气 波 黄河 之水
蒸云梦泽 撼岳阳城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3
2012年上学期
萧瑟、涌起 秋风、洪波 明月、星汉 出其中、出其里
辽阔壮美 气象万千 汪洋壮阔 雄伟壮观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 泽,波撼岳阳城。(意谓洞庭湖处在水气笼罩 之中,汹涌之波震撼了岳阳城。写出了洞庭湖 的开阔和气势。)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定风波》)课件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 同道反目 , 见识了人世间万千丑态,却说 “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人”。他这样描 述自己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 可见苏轼是潇洒超俗的,乐观开朗的,豪 放旷达的。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 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 寄余生。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 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 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 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 达。 人生有顺逆 , 有成败 , 有荣辱 , 有福祸。 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 , 我们都应以坦然而超 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 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
希望同学们的生活中、思想中都 也有一片阳光明媚的天地!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 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 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 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 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 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 比高。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词中抒情主人公形象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 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 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遇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 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盛衰 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
《定风波》教案(诗歌)
《定风波》教案(诗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定风波》的写作背景和苏轼的坎坷经历,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2.引导学生欣赏《定风波》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和表达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让学生领悟《定风波》中所体现的苏轼的豁达胸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他们的生活有所启示。
教学重点:1.理解《定风波》中的词意和情感。
2.欣赏苏轼的豁达胸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定风波》中的自然景象和人生感悟。
2.感受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态度,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回顾学过的苏轼诗词,以接龙的方式进行回顾。
然后介绍《定风波》的写作背景和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2.初读诗歌:教师伴乐范读《定风波》,学生大声朗读,初步感受诗中的情感。
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了解词意。
3.品析语句:通过自读小序,提问学生从小序中了解到的信息。
教师出示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定风波》中的自然景象和人生感悟。
同时让学生感受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态度,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4.深入情感:让学生交流预习阅读本词的初步感受或提出疑问,教师进行解答。
同时让学生再次阅读《定风波》,深入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5.课堂小结:回顾《定风波》中的词意、情感和表达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再次感受到苏轼的豁达胸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同时让学生领悟到即使面对逆境和挫折,也要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6.作业布置:让学生再次阅读《定风波》,写下自己的感悟和心得,字数不限。
同时可以布置一些拓展性的作业,如搜集苏轼的其他诗词进行阅读和理解。
(精品教案)定风波讲课稿
(精品教案)定风波讲课稿精心整理的定风波讲课稿,希翼可以帮助到大伙儿。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定风波》是人教版一般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的第2课《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
那个单元学习宋词本单元挑选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苏轼词两首》基本上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其中的《定风波》词人以道中遇雨,雨具先去,所以淋雨的日子小事,表达了乐观、淡然、自适的人一辈子态度学习该词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办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
2、教学目标、重难点依照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觉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苏轼生平与思想及其重要作品。
2、学习经过“知任论世”鉴赏诗歌的办法。
3、学习词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4、明白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在此基础上,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体味词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人一辈子态度。
教法:本课拟采取提咨询法、说解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咨询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词与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别开的,要明白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记忆一具探索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说解下探索。
学法: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办法诗词贵在吟诵,经过反复的朗读,理由在于对词这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同意必须通过一具由形式到内涵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经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味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2、合作探索法,调动学生思维,学生相互讨论,主动鉴赏诗词,自个儿处理文本,提高鉴赏能力。
预习要求: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布置学生在课前诵读该词,结合注解和序了解该词的要紧内容,了解苏轼其人。
环节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列出有关苏轼的资料让学生推测是哪一位词人。
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也介绍了作者,为下面的知人论世鉴赏办法做铺垫。
《定风波》教案(2)
《定风波》教案教案:《定风波》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自《苏轼诗选》,主要内容为苏轼的《定风波》。
诗文描写了作者在流放黄州期间的一次游赏经历,表达了作者对人生逆境的豁达态度和超脱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2. 分析并欣赏苏轼的诗歌风格和思想内涵;3. 学会通过诗歌了解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2. 重点:分析诗文的结构,领悟苏轼的人生哲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朗读:全班同学齐读《定风波》,体会诗的韵律和节奏;3. 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和寓意,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4. 讨论:分组讨论诗文的结构和主题,分享对苏轼人生哲理的理解;5. 练习:随堂练习,默写《定风波》并简要阐述自己的理解;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文《定风波》;2. 在板上画出诗文的结构图,标注各部分的主题和关联;3. 在板上列出诗中的主要意象和寓意,方便学生理解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定风波》中“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理解;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苏轼的诗文,深入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内涵。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定风波》是苏轼在流放黄州期间所作,诗中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逆境的豁达态度和超脱精神。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诗文了解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感受其独特的诗歌风格。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2. 分析并欣赏苏轼的诗歌风格和思想内涵;3. 学会通过诗歌了解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2. 重点:分析诗文的结构,领悟苏轼的人生哲理。
《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定风波、念奴娇赤壁怀古(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定风波、念奴娇赤壁怀古(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豪放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
2.了解词的写作背景及对苏轼的影响,3.了解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理解其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1.通过对比赏析,体会词的不同的妙处和作者含蓄深刻的思想感情。
2.感受苏轼的旷达和洒脱、豁达坚韧、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话说苏东坡在翰林院时,有个幕士很善唱歌,于是他就问:“我的词跟柳永的词相比怎么样啊?”那个幕士回答:“柳郎中的词适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而您的词呢必须是关西大汉,拿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他的这一番话让苏东坡笑得都直不起身了,前面我们学习了柳永的婉约词,今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种与柳永截然不同的风格。
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苏轼(1036一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上,他的仕途坎坷,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后又因“乌台诗案”入狱,之后被贬到黄州,后又贬惠州,再远徙儋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风不同于婉约派的缠绵柔美,他创造出一种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三、整体感知1、朗读《定风波》我们刚说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那么在这首词里,我们可以从哪些词语里感受到苏轼的豪放呢?莫听、何妨、谁怕、任这些词,可以展现苏轼什么样的情怀呢?在风雨天气里的,也是受到贬官的挫折后无所畏惧、坦然和乐观的情怀。
2、在下片又可以从哪句词里看出苏轼的豪放呢?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表面上看,归去是指回家,但是在被贬之后,这里的归去又包含着另一层意思,回首以前走过的坎坷官路,还不如归去,归到大自然中,归隐,就不用躲避风雨,也不用期待雨后天晴。
在这首词里,苏轼并没有对仕途的坎坷表现出伤心,忧郁,反而让人感受到一种无所畏惧,坦然乐观的情怀,展现了苏轼博大的胸襟,也显示了他豪放洒脱的一面。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
教案:高中语文《定风波》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定风波》。
2. 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和背诵。
2. 诗中意境和情感的分析。
3. 文学鉴赏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1. 诗句的深层含义解读。
2.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材《定风波》。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文,提醒大家关注诗文中的情感和意境。
2. 提问:大家认为一首好诗应该具备哪些特点?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介绍《定风波》的背景和作者苏轼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逐句解析《定风波》的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3. 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
三、文学鉴赏方法讲解(10分钟)1. 介绍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包括意象分析、情感分析、手法分析等。
2. 示范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定风波》中的具体诗句。
3. 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自主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请学生背诵《定风波》。
2. 请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句的理解和背诵的重要性。
2. 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阅读和鉴赏。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他们运用文学鉴赏方法自主分析诗文,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教案:高中语文《定风波》六、课堂练习(10分钟)1. 请学生默写《定风波》。
2. 请学生选取诗中的一个意象,分析其作用和意义。
七、小组讨论(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诗句进行讨论。
2. 讨论诗句的意义和作用,以及诗句对整体诗歌意境的影响。
八、分享与展示(10分钟)1. 每个小组代表分享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
苏轼 词两首 《念奴娇》《定风波》PPT文档共43页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苏轼 词两首 《念奴娇》《定风波》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中小学统编版语文教学课件:定风波
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
本词序的作用: 主要是介绍作者写这首词的经过和目的,也就是当时的背景和
作者的心情。
精读细研
指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高声吟咏。
草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
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2.意境深邃,内蕴丰富。 诠释了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出作者的精神追求。
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
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
出下文的“谁怕” 。“何妨”二 字透出一点儿俏皮,更增加了挑战
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
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 情都是由此生发。
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精读细研
上阕小结
蓑衣,用棕等制成的雨披。
【译文】不要害怕听到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为什么不高声吟咏,从容而 行呢?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呢? 披上一件蓑衣就可以在江湖风雨中度过一生。
精读细研
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 “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莫听穿林
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
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
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过了一会儿。
【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赶上了下雨,有人带着的雨具先走了, 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我 )就作了这首词。
精读细研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定风波》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赏析词中的意象和语言,体会苏轼豁达超脱的胸襟。
3、掌握词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内容,把握词人的情感变化。
(2)赏析词中的艺术手法,如象征、对比等。
2、教学难点体会苏轼在词中所展现的人生态度和哲理思考。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难免会遇到风雨和挫折。
当面临困境时,我们该如何应对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定风波》,看看这位文学巨匠在风雨中有着怎样的心态和感悟。
(二)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1、苏轼(1037 年 1 月 8 日—1101 年 8 月 24 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2、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年)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在黄州期间,苏轼经常到城外的赤壁矶游览,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
《定风波》就是他在一次出游途中遇雨所作。
(三)朗读全词,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词的情感。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四)文本赏析1、上阕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两句词描绘了怎样的场景?体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态?(学生讨论回答)明确:这两句描绘了词人在风雨中不慌不忙,吟咏长啸,缓缓前行的场景。
体现了词人面对风雨时的坦然和从容。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句词中,“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象征意义?(学生思考回答)明确:“竹杖芒鞋”象征着词人简单朴素的生活,“马”象征着官场的富贵和繁华。
高中语文苏轼诗词两首《念奴桥赤壁怀古》《定风波》
上阕咏赤壁 着重写景,为描写人物作烘托
“乱”“穿”“拍”“卷”等词精巧独到地勾画了古 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 下阕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下阙抒己情 着重写人,抒发功业无成的感慨
写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战功卓著,反衬自己的 年老无为。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 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
美食大家
苏轼是个美食家。他知杭州时,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大雨,太湖泛滥。苏轼指挥疏濬西 湖,筑苏堤。杭州百姓感谢他。过年时,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指点家人将猪肉切成方 块,烧得红酥,然后分送给大家吃,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曲洧旧闻》又记:苏东坡与客论食次, 取纸一幅以示客云:“烂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香梗,荐以蒸子鹅,吴兴庖人斫松江鲙;既饱,以 庐山玉帘泉,烹曾坑斗品茶。少焉解衣仰卧,使人诵东坡先生《赤壁前后赋》,亦足以一笑也。”
名家点评
俞文豹《吹剑续录》: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七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合十七八女孩儿,执 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丁绍仪《听秋声馆词活》:
东坡赤壁怀古念奴娇词盛传千古,而平仄句调都不合格。词综详加辨正,从容斋随笔所载山谷手书本云: “大江东去,浪声沉、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孙吴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掠岸,卷起 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处、樯橹 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是,笑我生华发。人生如寄,一樽还酹江月。”较他本浪声沉作浪淘尽, 崩云作穿空,掠岸作拍岸,雅俗回殊,不仅孙吴作周郎,重下公瑾而已。惟谈笑处作谈笑间,人生作人 间,尚误。至小乔初嫁句,谓了安属下乃合。考宋人词後段第二三句,作上五下四者甚多,仄韵念奴娇 本不止一体,似不必比而同之。万氏词律仍从坊本,以此词为别格,殊谬。
高二语文教案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继续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2.了解不同时期词作者的创作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三、德育渗透目标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是本课书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词到苏轼,是一大转变。
他以洒脱旷达之气入词,词体也由形式的解放进而为内容的革新,形成了豪放词派,对南宋爱国词人的影响尤其显著,留下了更为丰富多彩的词篇。
(板书课题)2.写作背景苏轼出狱后被派往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
为了排遣内心郁闷,他在住地临皋东面的山坡上盖了房子,取名“雪堂”,自号东坡居士。
每天早饭后他就到那里去读书,跟朋友们谈论,或浏览风景。
有时也到稍远的地方走走,到过赤鼻矶(当地人误以此为“赤壁”)、岐亭等地。
苏轼游赤鼻矶,据前后《赤壁赋》所记,共有两次,都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这一年里。
这首词大概是这期间写的。
当时他已45岁,所以词中有“早生华发”一语。
3.关于《念奴矫?赤壁怀古》《念奴娇》是一首怀古词,主要是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时期。
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即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
作者在词中写的就是游览这个“赤壁”的所见、所想,借咏史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念奴娇》《 定风波》共33页文档
《念奴娇》《 定风波》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谢谢
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PPT课件
B 寓情于景的手法:作者深沉的昔盛今衰的
感伤不是直接表达的,而是把它寄托在丛生
的野草、西下的夕阳等凄清的景物中。这样
更深沉含蓄。
-
32
定风波
苏轼
-
33
学习目标:
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
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
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
25
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明确: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
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
屈原、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
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
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
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
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
• 雄姿英发 ——英俊潇洒 1.年轻
• 羽扇纶巾——儒雅斯文
2.美女衬英雄, 春风得意
• 谈笑间 ——作战指挥若定 3.周瑜、孙权的
• 樯橹灰飞烟灭——足智多谋 关系
-
23
为什么写周瑜?
建功 立业 千古 留名
建功年龄 职务 际遇
外貌 人生
周瑜 二十多岁
东吴都督 功成名就
英俊儒雅 幸福美满
怀古- 伤今
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
“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
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
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
-
26
• 这句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词 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 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之中激荡着一 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 情。这里寄寓着作者入世、出世的矛 盾心理,貌似“出世”——清静无为、 超脱凡尘的老庄思想,实则是“入 世”——渴望建功立业的儒家思想。
《定风波》优秀教案
《定风波》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定风波》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品味词中的意境和语言,感受苏轼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3、学习词中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赏析词中的名句,体会其深刻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2、教学难点(1)领悟苏轼在词中所展现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
(2)引导学生将苏轼的豁达心态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深入理解词的内涵。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背景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风雨交加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描述自己在这种情境下的感受。
(2)提问:如果在这样的风雨中行走,你会有怎样的心情和想法?(3)引出苏轼的《定风波》,看看他在面对风雨时有着怎样不同的态度。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政治生涯、文学成就等。
(2)讲述《定风波》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苏轼当时的处境和心态。
3、初读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词的韵律和节奏。
(3)学生再次朗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4、文本解读(1)结合注释,让学生逐句理解词的意思,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补充。
(2)重点分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两句,引导学生思考苏轼为何能在风雨中如此淡定从容。
(3)探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所表达的情感,体会苏轼的豁达与超脱。
(4)解读“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几句,感受作者在经历风雨后的感悟。
(5)分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层含义,理解苏轼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定风波》课件
一蓑烟雨任平生。
由小见大,由眼前风雨推及人生中的风雨,点 明主旨,词人对人生中的各种风吹雨打无所畏 惧,体现了他坚强、乐观的精神。
“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等词语,表达 了词人什么情感?
写出词人面对自然风雨时的从容的心理感 受,表现了对人生风雨时的旷达和乐观,这是 面对苦难时可贵的超脱精神。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外物不足 萦怀之意
吟咏+长啸 两种行为
无所畏惧 气定神闲
镇定自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莫听”一句渲染出雨骤风狂,也点明了 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徐 行”写出了词人镇定自若,泰然处之的心境。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①对比,比喻,虚写,反问,一语双关② 用“竹杖芒鞋”比作平民生活,用“马” 比作官宦奔波③写出了词人搏击风雨、笑 傲人生的轻松、喜悦、豪迈和面对人生风 雨时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写风雨中的情景和心境(雨中事)。 下片写风雨后的情景和心境(雨后感)。
主旨
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 以风趣幽默的笔调,于简 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 波澜,表现出词人面对人 生苦难之时,无喜无悲、 宠辱偕忘,旷达乐观、随 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词中描写了哪两个情景?
一是风雨中吟啸徐行; 二是风雨后斜阳相迎。
景 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
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
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定风波,词牌名。
侧面写
小序
出雨大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
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思考: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
小序交代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作词的缘由和背景。
《苏轼词定风波》课件
创作环境
此词创作于重熙三年 (1030),当时北方正值战 乱,苏轼就任陈州通判,恰 好目睹洛阳城池腥风血雨, 纷纷择路南逃。
《定风波》全文解析
1
上阕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
中阕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3
下阕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苏轼词定风波》PPT课 件
本课件旨在通过详细解析苏轼的词作《定风波》,让大家深入了解苏轼和他 的文学成就,领略他的语言艺术和思想内涵。
苏轼生平与创作背景
苏轼简介
北宋文学家,词人、书法家、 文学理论家,人称东坡先生。
《定风波》背景
苏轼起草《定风波》是为了 纪念他当年投笔断肠的经历, 也是对作者江山易改、本性 难移的一种自我表白和豁达。
3
文学贡献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顶级大师,著有诗、词、散文、杂文、书法等,作品 风格别致,蕴含哲理。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语
词作评价
《定风波》是苏轼词作中的巅峰之作,它以柔 情的笔调,描绘出了细致感人的景象,在中国 文学史上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
文化传承
苏轼的文学成就和影响超越了个人或某一个时 代,他以精湛、深邃的才华,为中国文学和中 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定风波》运用的修辞手法
1 比喻
用“香如故”比喻爱情在阵 痛中神秘地留存。
2 排比
情人相许千里烟波”,“暮霭沉沉” 等极具夸张效果的词语勾 勒出凄美、孤寂的境界。
《定风波》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作品影响力
《定风波》被誉为古代词歌的集 大成者之一,对后世词人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 赤壁怀古》《定风波》ppt课件(67页)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 弟苏辙合称“三苏”。在文章上,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词坛上,其词开豪放一派,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在书法上,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 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在绘画上,喜作枯木、怪石, 论画主张神似。诗文集有《东坡文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超然旷达、 忧乐两忘
Ⅱ深读 任务驱动,深度学习
微任务活动一 分析诗歌形象 1.《念奴娇 赤壁怀古》下片塑造了周瑜怎样的形象?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 (1)“小乔初嫁了”写出了周瑜的年轻有为,美人衬英雄;“雄 姿英发”写周瑜气概不凡,风姿俊朗;“羽扇纶巾”写其从容儒雅的风 度;“谈笑间”表现其指挥若定;“樯橹灰飞烟灭”则表明其战果辉煌, 大获全胜,建立了盖世功业。 (2)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是为了和词人自己的形象形成对照,自然引出 下文对自点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 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词句宏博,用典较多,不拘守音律。其前驱是 范仲淹,北宋时期,以苏轼为首的一批词人打破传统柳词的词风,以 “豪放”评词写诗。到了南宋时期,文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 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Ⅲ延读 疑难探究,思维提升 有人认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貌似超脱,实是无可奈何的慨叹, 是一种惆怅失意的感情,是词人思想消极的一面。但也有人认为,这是词 人渴望得到君主的信任,能像周瑜那样大展宏图、建功立业的感情的一种 抒发。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观点一)这两句貌似超脱,实是无可奈何的慨叹,是词人在被捕入 狱后谪居黄州,身心受到巨大打击时的自慰之语。 (观点二)苏轼一生以治国安天下为己任。即使在这样的人生低谷中,他也 并没有想要及时行乐,“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自己壮 志难酬的苦闷罢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婚姻:美女相伴 婚姻:屡遭不幸 外表:英俊儒雅 外表:早生华发 职位:东吴都督 职位:团练副使 际遇:功成名就 际遇:功业未就
时 运 不 济 壮 志 难 酬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有人说“人生如梦,一 尊还酹江月”表达了作者消极 颓废的处世态度,是这样吗? 谈一下你的理解。(可联系 《赤壁赋》) 感奋感伤的色彩 功业无成的感慨
• (4)“归去”——回归自我 。 他汲取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 ,能够以儒家思想担纲,以道家思想养气 ,以佛教思想超脱。使得他在顺境与逆境 的变更中,在入世和出世的交互中,在儒 道佛的碰撞中,得到了融汇、整合与统一 ,从而达到天趣洋溢,生机浩然,超然无 景,自足完满的人生境界,以一种赏爱的 态度去应对人生的风雨。 陶渊明独善其身归隐田园,苏轼所归 之处是一个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得以安宁 的精神家园。
下片着力塑造周瑜,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 一细节? (1)以美人衬英雄,更突出周瑜的 年轻有为,风流倜傥、春风得意。 (2)因被信任而有建功立业的机 会。 ——侧面描写
雄姿英发 风流儒雅 才华横溢 指挥若定 风流人物
——正面描写
一时多少 豪杰为什么只 写周瑜?
34岁
周瑜
年龄:34 47岁苏轼Fra bibliotek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景物和心境,下片写雨过天 晴后的景象和感受.
析文本: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雨势 如何,是大还是小?作者是怎样面对的?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竹杖”“芒鞋 ”诚然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走用它,怎么 能比“骑马”还“轻”呢?
一蓑烟雨任平生。--序文已说“雨具先去”,可这
• 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抒发 自己的感慨。 • • • • 鉴赏方法: 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 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 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感情的 ?
活运用:
1、这首诗叙写了什么事?
描述了作者在清明幽静的 雨后东坡悠然自得行吟一事。
2、采用了什么手法?抒发 雨洗东坡月色清, 了怎样的情怀?
析情怀:
• 本词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途中遇雨写 起,表现了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 吟啸自乐的豁达心境,也暗喻词人在人生 逆境中泰然自若、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的情 怀。
一次偶然的出行,一场 自然的风雨,引发了穿越历 史的人生感悟,豁达、超脱 ,这就是《定风波》,这就 是苏轼。
学方法: 即事感怀诗词鉴赏方法
谈感悟: 有人说,心有东坡词,人生 无难题。 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 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 。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 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 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尝试写一段文字,可以是赏析, 也可以是感悟……
赏作文:
•
归去 归去
看多了太多穿越小说,也会整天想象着回 到有苏轼的那个朝代。与他相遇,做他的红颜 ,倾听他的豪情与豁达,呼吸着和他一样的空 气,如果有那么一天的话,我希望我用十年的 时光去换,可否? • 如果能和他相遇,我想陪他“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夜饮醉归,站在他身后和他一 起批判痛恨,如果全世界背叛了你,好吧,我 会陪你背叛全世界。 • 如果能和他相遇,带我去那片青翠可爱的 橘子林好吗,“橘暗荷枯一夜霜,新芭绿林照
他自然如雪映梅花,水流石上,率 性闲适,自成风流。一支竹管笔,指点 山河,评论古今,干净优雅,韵致高迈。 • 但,更让千古士子倾倒的,是他豪 迈中的多情,潇洒中的温柔,飘逸中的 细腻。 • 苏轼,是苏轼的天赋成就了自己,笑 傲江湖,淡对人生。 • 苏轼,更是蜀中山川风物孕育的奇子 ,胸襟如海,眼界超迈。 在梦中,先生沐风而立,一站就是千 年。
里为什么又有“一蓑”,前后矛盾吗?“烟雨”是否仅 指自然界的风雨?一个“任”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 境?
析文本: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春风是“料峭”的,而作者却是“微冷” ,怎么理解?这首词是不是他酒后的自我 宽慰?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前面明明说“道中遇雨”“已而遂晴”, 可这为什么说“也无风雨也无晴”呢?“ 归去”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归去”
以上几词,从形声色的 角度,运用夸张比拟比喻的 修辞,渲染磅礴宏伟的气势 ,描绘一幅雄奇壮丽的赤壁 江山图。
炼字型答题技巧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 景象。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突破重点——借景抒情
面对大江奇景,词人触景生 情,发出深沉的感慨:
(1)归朝廷。苏轼年少时接受的主要是儒家思想,这 一点从他父亲给他们兄弟二人取名上就可以看出来。儒 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因此在苏轼 的一生中,都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 (2)归田园。他自己比较喜欢老庄的作品,不自觉也 会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的无为非凡,又使他淡泊 名利。所以他每到一处,都能敞开胸怀,尽情走进深山 ,寻找一种解脱,在山水间淡泊名利,皈依心灵。 • (3)归佛门。自己取名东坡居士,和佛印等人的交往 较密,可以看出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也非常大,佛家的 静达圆通,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跳出三界外不在五 行中。
辨手法:
本词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 生态度,不细细品味,难揣其意,大家 思考,词人运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做 到的?
明确: ⑴以小见大 ⑵一语双关 ⑶虚实结合
品形象:
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 雨后东坡——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 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 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 镇定从容、旷达乐观形象。
•
如果能和他相遇,我想陪他坐在亭子里看月亮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只要能在他寂寞的时候,给他披上一件衣衫 ,或者给他续上一杯热茶,即使他心里看不见我 ,只要能给他一丝温暖,足矣足矣。 • 如果能和他相遇,在碧水青山间,在弄堂小巷 前,在轻舟蓝天下。傍晚,是谁奏起了恒伊的《 三弄》,乐曲动人却惊断了绿纱窗帘里离人的幽 梦。新月如钩,愁烟布满江水上空。将要离去又 不忍离去,明天会有落花和飞絮。望着他的背影 ,心疼着他的落寞,我会在这一直等他,等他走 来,坚坚定定地抓紧他的手,我们就这样一直到 老好不好。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 绘画:善画枯木怪石,主张神似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 并称“宋四家”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 张耒、晁补之
朗读
自
主
学 标
1、名家朗读 2、生自由朗读并思考:上下 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3、生齐读。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 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 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 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 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大江赤壁 起兴点题 状写江山 思慕古人 缅怀周郎 建立功业 感伤身世 祭奠江月
赏读上阕
欣赏美景,品味语言
上阕写了哪些景观?你认为那几句写得 好?哪些字词最富表现力?为什么?
“穿”——写出石壁的陡峭;
“惊”——写出水势的汹涌; “拍”——写出江水与岸拍击的 力度; “卷”——写出波涛的巨大力量; “雪”——写出水色的纯白。
•
留作业:
•
背诵默写这两首词。
再 见
旷达洒脱的情怀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1、本文的写作手法。
2、本文豪放情调的体现。
明确:1、全词以纵横之笔将写景、咏史、议
论、抒情 熔为一体,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感情奔放,
格调豪迈,是豪放词的代表。 2、豪放情调:
写景:意象宏伟、磅礴,意境开阔 写人:感情奔放、格调豪迈
鉴赏: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东坡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 黄州时所作。 ②荦(luò )确: 山多大石。
运用对比的手法,“市人 ”和“野人”“莫嫌”和“自 爱”形成对比,作者就是通过 这两个方面的对比抒发了自己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 利的不屑,洋溢着坚守信念、 乐观旷达的情怀。
思考: ①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一句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② “东风”一词的深层寓意是什么? ③这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①这一句表现手法是运用典故。 ② “东风”一词的深层寓意是建功 立业的各种条件和因素。
③曲折的反映了诗人的抑郁不平和
怀才不遇。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 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 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诵读课文,感受豪放词风。
能力目标:把握“景、史、情”结合的写法, 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学习作者旷达豪放的胸襟, 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检查预习
1、给红体字注音: (táo)尽 浪淘 樯橹 (qiáng lǔ) 早生华 发 还酹 (huā) (huán lèi) 江月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赏读下阕
分析人物,体会情感
作者写到的豪杰是谁?描写这 个句子的有哪些?给我们展示 了一个怎样的豪杰形象?
儒雅、风流倜傥 指挥若定、泰然 若自
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 灰飞烟灭
娶形度塑年刘 小象儒造三联 乔 。 雅 了 十 军周 已 赤 , 一 四 的瑜 有 壁 镇 个 岁 前是 十 之 定 风 。 线赤 年 战 自 流 词 总壁 。 时 若 倜 人 指之 , 的 傥 为 挥战 他 儒 , 我 。中 迎 将 气 们 当孙
•
秋风徐徐,湖上落雨潇潇。痴情的他还在为 自己已故的爱人种松树,每一棵,都是一丝思 念。如果她是他眼中的一滴泪,那么他永远也 不会哭,纵然有那么多不舍,那就让它随风归 去吧。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多想像 这样做他的心头爱,牵肠思。 • 一个人的日子里,一壶清酒,涓涓心事说给 自己听。 • 修身以儒,他以儒家的兼济对待现实;养生 以道,他以道家的超脱宽慰灵魂;治心以佛, 他以佛家的智慧调整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