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 记念刘和珍君 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本文的时代背景。
2.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3.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1、鲁迅的生平及本文的时代背景:2、字词正音。
徘徊..()..()寥.落()长歌当.哭()菲薄踌躇..()赁.屋()..()诧.异()桀骜噩耗..()尸骸.()攒.射()..()惮.()喋血屠戮.()惩创..()绯.红()殒.身不恤.()3、词语解释①寥落:③黯然:②桀骜:④喋血:⑤长歌当哭:⑥广有羽翼:⑦殒身不恤:4、《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除了纪念刘和珍,作者还纪念了哪些人?他们都是什么人?作者为什么要纪念他们?5、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二、课堂思考:1、“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材料1:“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鲁迅《无花的蔷薇之二》)材料2:“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乱如麻!”(刘半农)思考:本文不为刘和珍立传,为什么全文开头要用史家笔法点明开追悼会的日子呢?在“那一天”前长长的定语又起什么作用呢?2、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一些,请找出来,结合全文认真体会,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发展脉络?3、刘和珍君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请找出她的事迹并概括她的性格特征。
三、语句赏析: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里的“哀痛者”“幸福者”如何理解?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1)“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2)“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广西省平南县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广西省平南县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纪念之情。
(2)培养学生对和平的珍视和追求。
(3)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基本内容和相关知识点。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课文中所表达的观点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理解。
2. 对课文中所表达的观点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刘和珍君的背景和成就,引起学生的兴趣。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所表达的观点和态度。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其作用和效果。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尝试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修辞手法,写一段关于纪念历史人物的话。
4.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中的观点和价值观,强调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纪念之情。
(2)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思考和拓展学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记念刘和珍君》的优秀教案和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和原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了解本文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及历史意义;(3)分析并掌握文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客观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情厚谊,培养珍惜友谊的价值观;(2)了解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文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了解本文的历史意义及作者背景。
2. 教学难点:(1)文中部分生僻词语的解释;(2)文中蕴含的深刻哲理;(3)作者情感的表达和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记念刘和珍君》;(2)阐述本文的历史背景及意义;(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文中生僻词语的含义;(3)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刘和珍的形象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收获。
4.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刘和珍的深情厚谊;(2)了解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联系现实生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背诵课文的重要性;(3)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文中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背诵课文的情况;2. 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合作意识;4. 学生对文中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7记念刘和珍君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1
7 记念刘和珍君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刘和珍这一人物形象。
2.圈点勾画,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品尝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勇于为真理,为国家而牺牲的精神。
自主认知一、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把握行文思路。
2.查阅鲁迅的生平资料,搜集“三一八”惨案的背景资料。
二、自练自测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屠戮.( ) 寥.落( ) 长歌当.哭( ) 殒.身不恤.( )菲.薄( ) 踌躇..( ) 立仆.( )..( ) 桀骜租赁.( ) 黯.然( ) 噩.耗( ) 惩创.( )攒.射( ) 干.练( ) 不惮.( )喋.血( ) 尸骸.( ) 浸渍.( )2.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宏大的、、,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原名,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
三、质疑问难通过预习本文,你有什么疑问,请写在下面。
合作探究1.读课文,想一想,给每一节拟一个标题。
2.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
找出课文中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的段落。
文章记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3.刘和珍君是个怎么样的人?找出文中的依据。
4.作者为什么一再写刘和珍“她始终微笑着,看法很温柔”?5.这样的一个刘和珍,却死掉了,刘和珍是怎样死掉的?圈点出相应的段落和语句,读一读,分析一下。
6.包括刘和珍在内的这样一群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温柔和善而又有思想、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牺牲了,凡有爱国精神的人都会生气。
请在文章中画出相应的语段,分析一下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7.再读课文,画出你认为有深刻含义的句子,品尝一下。
课堂练习一、基础学问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赁.屋(lìn)羽翼.(yì)微茫.(mánɡ)桀骜.(ào)B.亲善(ǎi)屠戮.(lù)黯.然(àn)攒.射(cuán)C.不恤.(xù)噩耗.(hào)洋溢.(yì)毫不相干.(ɡān)D.绯.红(fēi)浸.渍(qìn)殒.身(yǔn)长歌当.哭(dànɡ)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屠戳桀骜锐利无端喋血殒身不恤B.寥落百折不挠初露端倪恶梦连连C.积攒磨炼意志汹涌澎湃永葆青春D.菲薄毛骨悚然毫不气馁和霭可亲3.下面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九·一八”事变之后,为避劫难,国民政府确定“国宝”南迁。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多篇)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2. 引导学生思考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教学内容:1. 介绍刘和珍君的背景和成就。
2. 引导学生关注纪念刘和珍君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刘和珍君的了解。
2. 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3. 引导学生思考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4.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的态度和观点。
第二章: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
2. 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教学内容:1. 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
2. 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教学步骤:1. 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
2. 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3.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的态度和观点。
第三章: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纪念刘和珍君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教学内容:1. 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2. 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教学步骤:1. 讲解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3.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如何纪念刘和珍君的态度和观点。
第四章:刘和珍君的影响和启示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2. 引导学生从刘和珍君的事迹中汲取启示。
教学内容:1. 刘和珍君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学习内容】【学习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准确理解意义深刻的语句、片断的含义,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等优秀品质。
2.了解文章的思路,把握本文的线索。
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听准答对问题的能力,抓住要点,灵活完整地复述比较复杂事情的能力。
【学习设想】对刚入高中的学生来说,阅读本课文难点多。
鲁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文章标题是《记念刘和珍君》,可又不同于一般的记念文章的写法,为什么要这样?文章的内容很丰富,对烈士的哀悼和尊敬,对敌人的痛斥和揭露,对斗争的教训和意义之总结等等是怎么凝聚起来表达一个中心的?从表达方式上看,本文作为记叙文,叙述这种表达方式用得比一般的少,常和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这是为什么?本文还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语段该怎么准确理解?上述种种,涉及深层阅读问题,或者说,涉及阅读教学中的精读问题,学习这篇课文,应该是培养学生精读课文能力的好教材。
在教学中,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要作必要的点拨、提示,为他们理解课文搭桥,以优化他们的思维流程,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而不要轻易奉送结论。
此外,怎么寻找一个既触及学生阅读中的疑问又能直达教学目标的切入点,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心理机制?【学习过程】(1)1926年3月18日青年学生的请愿活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3月18日上午10时,在北京天安门召开国民大会,中国共产党北方区党委书记李大钊担任主席,他在会上说:“让我们用‘五四’精神,五州热血,用我们过去一切斗争经验,不分界限的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的联合进攻,反对军阀的卖国行为……”(2)3月18日下午鲁迅正在寓所写《无花的蔷薇之二》,知道段祺瑞执政府屠杀群众的消息后,无比愤慨,他在《无花的蔷微》的后六节中,把“投枪”和“匕首”指向敌人——反动军阀,他说:“如此残虐险狠的行为,不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便是在人类中也极少有的”;“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
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深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并非真正存在,但他们所代表的形象却常常揭露了人的内心世界,传达了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而对于学生们来说,把握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则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
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节我精心设计的高一必修课——《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民公社运动时期的历史背景;2.理解“两个先进人物”的典型形象,深入探究其精神品质及其表现;3.感悟作者充满感情色彩的真挚写作,领略“小人物”的伟大品质;4.提高阅读文学作品时的目的性和准确性;5.训练学生有效运用文学欣赏知识进行作品解读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历史背景,理解人民公社运动的本质和影响;2.深入理解文中人物的形象和精神内涵;3.掌握文学欣赏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和解读能力。
三、教学设计和流程1.引入:通过提供生活中的场景,启发学生对小人物伟大品质的讨论。
2.导入:了解人民公社运动的历史背景及其危害。
3.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分析文本,了解刘和珍的个性、品质、精神内涵以及在故事中的表现。
4.解读作品: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作者的真挚写作,以及在“小人物”身上所传递的伟大精神;另一方面是如何进行文学欣赏和解读。
5.课堂互动:开展知识竞赛,让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故事和背景的印象和理解。
6.课堂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体验,用自己的语言,撰写一篇倡导坚强意志、向上进取的小品文,以激励更多的人走向成功。
四、教学评估评估主要采取“探究型评价”方式,即通过测验、问答、讨论等形式,来查验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运用文学欣赏知识,准确解读文学作品,并在实践中表现出自己的良好品质和素养。
五、课程效果通过此次教学设计,学生们将进一步了解人民公社运动背景,逐渐认识到“小人物”的伟大和重要性,同时,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广西省平南县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广西省平南县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基本内容,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
分析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人格魅力,了解作者对刘和珍的敬仰之情。
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理解刘和珍的精神品质。
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刘和珍坚定的信仰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学会尊重历史,珍惜和平,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增强学生的人道主义意识,关心他人,乐于助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基本内容及其主题思想。
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人格魅力。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刘和珍的敬仰之情。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刘和珍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一个优秀的人应该具备哪些品质?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记生字词。
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和查阅资料,解决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刘和珍的人格魅力和作者的敬仰之情。
各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刘和珍的精神品质。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深入分析刘和珍的精神品质。
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 练习与拓展: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师选取课后练习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改进措施。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度、回答问题积极性、合作意识等方面进行评价。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推荐5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推荐5篇)第一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赖炜【教学目标】1、联系社会背景,了解刘和珍遇害过程。
2、把握作者情感发展脉络,领会本文写作目的。
3、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并试图背诵。
【教学重点】1.联系社会背景,了解刘和珍遇害过程。
2.把握作者情感发展脉络,领会本文写作目的。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并试图背诵。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展示刘和珍的照片)她是谁?二、题解“记念”,今天写作“纪念”。
“君”,表示尊重。
三、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豫亭,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四、背景介绍1926 年3月12日,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逼退。
事后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准备武力进攻。
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请求援助政府外交。
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卫队荷枪实弹,如临大敌,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
刘和珍君就在遇害者之列……五、检查预习1、准确读出下列加点字的音。
桀骜(jiéào)赁屋(lìn)黯然(àn)喋血(dié).....噩耗(è)惮(dàn)杀戮(lù)浸渍(zì)....2、解释下列词语桀骜:形容性情倔强。
骜,不顺从。
寥落:稀少。
菲薄:这里是微薄的意思。
攒射:(用箭或枪炮)集中射击。
长歌当哭:意思是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
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是写文章,当,当作。
深味:深深地体会。
造化:指自然界。
3、概括每段大意,给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一——二)说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新人教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通过联系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烈士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对和平的珍视和追求之情。
(3)培养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担当之情。
二、教学重点1. 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基本内容的理解。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的分析。
3. 课文观点的应用和现实生活中的联系。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深刻思想和情感的理解。
2. 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的运用。
3. 课文观点与现实生活的结合。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提出问题:“刘和珍是谁?为什么需要纪念她?”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标注出课文中不懂的词语或句子。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2)各组选代表进行解答和分享。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讲解。
(2)重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5.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中的观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进行反馈和指导。
6. 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对课文中的观点进行讨论。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8. 课后作业:(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新人教必修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文章;(2)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3)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敬仰之情,认识刘和珍的革命精神;(2)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逻辑关系;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表达技巧;3. 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体会作者对刘和珍的敬仰之情。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的理解;2. 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3. 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进行写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3. 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和背诵:要求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文章,掌握文章的语音、语调、节奏等;2. 课文解析:分析文章的结构、论证方法、表达技巧等,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刘和珍的事迹,引导学生了解刘和珍的革命精神;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内容;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七、课时安排本节课时安排为1课时(45分钟)。
八、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九、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字迹工整程度等;十、教学反思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一、知识储备作者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1936年10月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
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二、自学必会:预习课文(一)基础知识积累1、字音识记徘徊..()呻吟..()菲薄..()踌躇..()桀骜..()黯.然()噩.耗()肆.无忌惮.()喋.血()攒.射()屠戮.()浸渍.()绯.红()和蔼.(殒.身不恤.(洗涤.()赁.屋()尸骸.()陶潜.()寥.落()2、字形辨认cǎn()淡阴谋mì()计chà()异和ǎi()凶cán()绝mì()文件叱zhà()风云暮ǎi()编jí()通dié()通jī()dié()血开门yī()盗间dié()dié()片(3)重要词语解释寥落:浸渍:深味:菲薄:喋血:惩创:长歌当哭:广有羽翼:惊心动魄:殒身不恤:桀骜不驯:三、课堂探究1.作者无话可说的原因是什么?2.文中“中国人”“庸人”“苟活着”“无恶意的闲人”“有恶意的闲人”各指什么人?3、为什么详写府门喋血?4.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5、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难道文章只是为了纪念她而写的吗?还有其他目的吗?四、拓展延伸1、思考: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里对鲁迅作了最全面而最恰当的评价,他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新人教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方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珍惜生命,关爱他人。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方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将课文中的观点和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析难点知识。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和情感。
五、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理解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 知识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解析难点内容。
3.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让学生了解并学会运用。
4. 现实生活应用: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方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刘和珍的事迹,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导入新课《记念刘和珍君》。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注意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和情感,理解作者的观点。
4. 知识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解析难点内容。
5.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让学生了解并学会运用。
人教版-语文-高一-《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鲁迅高一语文组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生字的读音和重点词语的意义2、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刘和珍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复杂性深刻性3、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二、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品味、分析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爱国青年强烈的责任心与革命精神四、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本文选自《华盖集续编》二、朗读课文1、师生共同完成一遍阅读2、板书本课重点生字抵()菲()桀()骜()赁()喋()骸()攒()渍()绯()3、本课重点词语寥落:长歌当哭:桀骜:菲薄:造化:深味:微漠:黯然:喋血:浸渍:殒身不恤:作业:1、继续阅读文本,理清本文思路2、背诵第2节第二课时一、检查第一课时内容及背诵二、快速浏览文章三、理清文章的思路:1、课文共七部分,哪几部分写了刘和珍的事迹?抓住关键词句,说一说刘和珍是怎样一位青年?明确:示例:(1)、“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向往革命(2)、“能够不为势力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不屈势力,反抗校长——富于斗争精神(3)、女师大复校,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4)、始终微笑,态度很温和——和蔼善良(5)、欣然请愿——敢于斗争,是一位热血青年总结:刘和珍是一位的革命青年2、第一、二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3、第六、七部分又起什么作用?明确: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作业:1、背诵第4节2、在原文勾画关键词,品味鲁迅先生深刻而复杂的情感第三课时一、检查背诵二、快速浏览全文三、抓住关键词句,分析鲁迅先生深刻而复杂的情感关键词句:“徘徊”“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并非人间”“长歌当哭”“阴险的论调”“出离愤怒”“深味这非人间浓黑的悲凉”“奉献”“真的猛士”“哀痛者和幸福者”“忘却的救世主”“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青年”“居然”“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惨象,已使我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当三个女子从容……抹杀了”“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如此之从容”“干练坚决”“百折不回”“殒生不恤”“勇毅”“真的猛士,将更愤然而前行”等等总结:作者的情感是深沉的既有对烈士之情;又有自己对死者的敬意和内疚;既突出地表现了对反动派的之情;又有对民众间存在着的愚昧思想的;作者号召人们起来革命,展现了作者对中国光明前景的期待四、理解语句的含义1、“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奉献于逝者的灵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1)“它们”指代谁?答:(2)“就将这”的“这”指代什么?答: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先生说“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缘由”是什么?答:3、将“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的加点词改成“野蛮”“射击”好不好?为什么?答:4、“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答:五、作业:背诵并默写第2、4节。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新人教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提高朗读和默写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理解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感受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
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刘和珍的事迹,引导学生了解革命先烈的精神。
1.2 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僻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4.1 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4.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交流心得。
5. 课堂小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5.2 学生做好课堂笔记。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3. 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篇关于刘和珍的作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刘和珍的事迹,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 启发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新人教必修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够分析刘和珍的形象特点,认识其在作品中的意义。
(3)能够理解作品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刘和珍的形象,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塑造。
(3)通过解读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深怀念,培养自己珍惜友情、关爱他人的品质。
(2)认识和平的重要性,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3)激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内容理解。
(2)刘和珍形象的分析。
(3)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解读。
2. 教学难点:(1)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2)对刘和珍形象深层含义的理解。
(3)修辞手法的运用和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
(2)介绍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刘和珍的形象特点。
(2)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主题。
5. 课堂练习:(1)运用所学修辞手法,写一段话描述自己的一位朋友。
(2)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刘和珍精神的认识。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刘和珍形象的意义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字词。
2. 深入分析刘和珍的形象,写一篇短文。
3. 选取一篇文学作品,分析其修辞手法,下周分享。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刘和珍形象是否深入人心,以及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精选20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精选20篇)《记念刘和珍君》篇1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二单元古代历史散文,初步掌握了“提要钩玄”知识,同时这又是高中接触到的第一篇鲁迅先生的作品,但学生在实践曾接触过鲁迅先生的作品,对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有一定的了解,因此阅读起来并不十分困难。
作为人教新课标版必修1写作系列的定位是记叙类文体的写作;而本单元又是“写人记事的散文”,与第二单元的古代历史散文除时代不同外,可算得上同类文章的阅读,我们不妨运用第二单元所学的阅读知识指导本课甚至本单元的教学。
文本定位:1.单元定位:《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中被编排在模块一,定位于“写人记事的散文”,而且该模块的写作部分又定位的是记叙类文体的写作,可以说阅读与写作同步发展;如果再加上第二单元文言文的古代记叙散文,可以说又做到了散文阅读古今的完美结合,这对学生思想感情的提升所起的作用与意义既是巨大的又是深刻的,它既可看作是古代记叙散文单元所学的“提要钩玄”读书法的延伸,也可看作是写作知识的演练的前奏。
2.课文定位:《记念刘和珍君》作为传统篇目保留下来,在前期的教材中被定位成“比较复杂的记叙文”。
现在又放在这个单元的首篇,其地位与价值可想而知。
设计思路:新的课程标准高度重视阅读的过程和方法,并提出了一系列的阅读方式和方法,并就阅读过程中的沉重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度等阅读方法,转变学习方式,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媒体收集和处理信息。
因此,本课设计时重点要求学生巩固使用第二单元学过的“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理解文章大意,弄懂作者感情的依托,使学生的情感因素得以提升;因为文本比较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效运用“速读”的方法,再辅以必要的“精读”把握语言上的特点,为后面的写作“记叙类文章”奠定一定的基础。
目标定位: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件塑造人物及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记念刘和珍君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文化
素养和人文精神。
分析人物形象
理解刘和珍的形象特点,包括性格、品质和行为等方面。
掌握通过人物描写手法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理解作者通过刘和珍的形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之 美。
体会情感表达
理解作者对刘和珍君的悼念之 情
讲解方式:采用引导、启发、示范等多种方式进行讲解
讲解目的: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实际应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重点语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应 用能力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 容,包括刘和珍的 事迹和文章主旨。
总结刘和珍的精神 品质,引导学生树 立正确的人生观和 价值观。
强调爱国主义精神 的重要性,引导学 生珍惜和平、奋发 向上。
布置作业,要求学 生背诵相关段落并 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教学内容:介绍刘 和珍生平事迹和时 代背景,分析刘和 珍形象特点及其在 文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采用讲 解、讨论、案
教学评价:通过课 堂互动、作业、考 试等多种方式评价 学生的学习效果, 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讲解重点语句
重点语句选择:挑选文中关键、寓意深刻的语句进行讲解
语言风格:语言犀利,感情强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语言特点:用词精准,表达生动,富有节奏感 修辞手法: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排比、反复、反问等,增强表达效果 语言内涵:语言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需要深入挖掘和体会
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语句
重点语句的筛选
重点语句的解读
重点语句在文中的 作用
通过重点语句理解 文章主旨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 第三单元 7-《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一、学习目标1.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刘和珍这一人物的思想性格。
2.品味语言,理解关键语句的含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了解文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二、作者连线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
曾经留学日本学医,后来弃医从文。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
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 正传》《故乡》《社戏》等收入小说集《呐喊》;小说《祝福》等收入小说集《彷徨》。
三、背景探寻饱含悲愤的记念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犯我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
会后,游行示威,在段政府前请愿,当到达时,早已经戒备森严的政府卫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123人的“三一八”惨案。
鲁迅就写了《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痛斥反动政府的凶残行径,揭露反动文人的丑恶嘴脸,深刻指出了烈士死难意义,总结了这次惨案的经验教训。
四、归纳整理1.字音①洗涤.( dí ) ②不惮.( dàn ) ③尸骸. ( hái ) ④桀骜..( jié ào ) ⑤寥.落( liáo ) ⑥赁.屋( lìn ) ⑦绯.红( fēi ) ⑧噩.耗 ( è ) ⑨菲.薄( fěi ) ⑩浸渍.( zì ) ⑪喋.血( dié ) ⑫黯.然( àn ) ⑬攒.射( cuán ) ⑭惩创.( chuāng ) 2.字形⎩⎪⎨⎪⎧ 踌 chóu 踌躇畴 chóu 平畴祷 dǎo 祈祷 ⎩⎪⎨⎪⎧ 喋 dié 喋血牒 dié 通牒谍 dié 间谍⎩⎪⎨⎪⎧ 殒 yǔn 殒身不恤陨 yǔn 陨石 ⎩⎪⎨⎪⎧ 惮 dàn 肆无忌惮殚 dàn 殚精竭虑3.词语(1)流逝·流失【辨析】 两者都有“失去”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把握思想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的优秀品质。
3、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4、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预备课【自主学习】一、阅读全文,搜集整理生僻字词二、阅读课文注释①,并筛选文中提及的有关“三·一八”惨案的信息,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三、复习回顾初中学过的有关鲁迅的作品,结合补充资料全面了解鲁迅以及文中的相关人物1、提取关于作家的重要信息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⒉、了解刘和珍等牺牲烈士四、速读课文,把握线索,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给课文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①写作缘起,纪念死者。
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③刘和珍概况。
④刘和珍遇害。
⑤刘和珍遇害经过。
⑥“三·一八惨案”教训。
⑦惨案的意义。
我的疑惑:(直接在文中将有疑点、难点、亮点的句段勾画①写作缘起,纪念死者。
一、记念的缘由和目的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③刘和珍概况。
二、记念的内容④概写刘和珍遇害。
⑤描写刘和珍遇害细节。
⑥总结“三·一八惨案”教训。
三、记念的意义⑦评述惨案的深远意义。
第一课时——重点分析刘和珍形象1、简问简答1)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
根据大家的归纳总结,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着重写到刘和珍君?——明确:三、四、五节。
2)其它章节有没有写到刘和珍?——明确:有,如第一节2、勾画出文中描写刘和珍的内容,说一说你看到的刘和珍是一个什么样的青年明确(ppt4):⑴生前爱看鲁迅文章;(⑵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渴求真理,追求进步)⑶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⑷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本性善良⑸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使命感和责任感强,有情有义)⑹不屈势力,反抗反动校长;(嫉恶如仇,勇于反抗)⑺“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热爱祖国,热心政治,⑻中弹牺牲。
(勇敢坚强,不惧牺牲)小结:刘和珍是一个进步青年学生。
文章对刘和珍的描写不多,但可以看出她向往革命,渴求真理,追求进步;她有组织能力,有威信;她本性善良,为人祥和;她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她嫉恶如仇,勇于反抗;她热心政治运动,勇赴国难,不惧牺牲。
3、展示刘和珍的图像,教师配乐朗读诗歌(由摘录的句子连缀成的诗)第二课时——分析一二部分教师语:刘和珍,年仅22岁,如此年轻,路,还没有开始便已经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便永远不再醒来。
一朵盛放的花就这样被无情的践踏和毁灭。
鲁迅先生在黑暗中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亮出他的匕首——拿起他的笔,写下了这篇文章。
但我们看看他是什么时间完成这篇文章的呢?提示:看三处时间牺牲时间3月18日;追悼会时间3月25日;写作时间4月1日;这意味着惨案发生后已过两周的时间鲁迅先生才写了这篇文章。
一自由诵读一二节,思考以下问题:(分组讨论)1、鲁迅先生为什么迟迟没有动笔写,在文中寻找依据?1)“可是我无话可说……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2)“长歌当哭……”3)“出离愤怒……菲薄祭品”2、写作此文的原因又是什么?1)生前爱看先生的文章2)在艰难中毅然预定《莽原》3)“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有两处,可理解为悼念遇害者,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4)“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唤醒庸人)3 思考:作者的笔触涉及哪几类人?作者对每一类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提示: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刘和珍;还有其他“四十余被害的青年”;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的群众。
作者对他们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
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政府,“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当然也包括“惩创学生”的“八国联军”,还有“中外的杀人者”。
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
第三类是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无恶意的闲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和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的感情,作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P29-12沉默呵,沉默呵。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二针对一二部分难点提问1、可能疑点如下:1)“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奉献于逝者的灵前”明确:抓关键词“尤”“出离”“浓黑的悲凉”“快意”“奉献”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示更深入地体会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记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意;三是警告反动派,血债是一定要用血偿还的。
2)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明确:哀痛者,“以……为哀痛”的人,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
“幸福者”,“以……为幸福”的人,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这是对烈士热情讴歌。
这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崇高!3)关于“庸人”的一句如何理解2、在引导学生解决疑难后顺便梳理第二节的思路第1段共5个句子,第1句说明什么人是“真的猛士”。
第2句紧承第一句是作者的评价和认识;第3、4句是写庸人的态度,将其与“真的猛士”比照,这样“真的猛士”就成了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镜子;第5句是作者的感叹。
第2段是写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
所以本节思路流程应该定位为:面对惨案“真的猛士”的态度—庸人的态度──我们的态度。
第三课时——分析六七段一刘和珍是一个进步青年学生。
文章对刘和珍的描写不多,但可歌可泣。
(1)相比之下,反动势力的代表们又是怎样的?——明确:下劣凶残(中外杀人者、有恶意的闲人)(2)鲁迅先生对刘和珍君与反动势力的态度又是怎样的?——明确:对刘和珍的死时沉痛和惋惜;对反动派是揭露和嘲讽。
板书:刘和珍——微笑温和(沉痛、惋惜)二问题设计:1.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六节,说说鲁迅先生对于进步青年徒手请愿的行为的态度,你对于这种行为又有何看法呢?——明确:鲁迅是不支持这种行为的。
(学生自己的看法既要尊重也要及时评价,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理智的行为准则:做事情要量力而为,任何行动之前都要尽可能地考虑事情的意义和结果。
)2.阅读第七小节,这一节,鲁迅是在鼓励有志青年要继续前进。
这与前面对请愿的不支持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
前面是希望青年们不要做无谓的牺牲,而这里是在鼓励青年们为了正义和革命勇敢前进的精神。
鲁迅当年在群众斗争面前,确实是一位导师。
他既不单纯地肯定和颂扬,也不过多地否定,把惨案当做无谓的牺牲而大泼冷水。
三【巩固练习】(第七节)19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
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①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20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②罢。
21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22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③记念刘和珍君。
1.文段中①②③处的“此”分别指的是什么?①指学生请愿是受人利用②指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虽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③指写这篇文章2.文中的“中国人”、“苟活者”和“真的猛士”分别指代的是什么人?“中国人”泛指所有的中国人,尤指统治者;“苟活者”指有一定是非观念但没有行动起来的人们;“真的猛士”指“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人。
3.“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一话有什么含义?抓“依稀”“微茫”“更”这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
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他们也将从烈士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地去斗争、前进!4.下面对“以最坏的恶意”和“出于我的意外”这两句话的意思理解最恰当的是( D )A、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的程度令人发指,出人意外。
B、中国女性如此之临危不惧真是出人意外。
C、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和中国女性临危不惧的精神均出人意外。
D、作者是向来从坏处看“中国人“的,但对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还没有料到,中国女性的临危不惧的精神也出人意料。
5.“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这里的“此”指的是( C )A、通过女师大事件,作者看到了中国女子办事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
B、“三一八”惨案中,作者认清了当局者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中国女性临难之从容。
C、“三一八”惨案中,三个女子临难从容、殒身不恤的行为证明了人民是压不倒的,人们由此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D、“三一八”惨案使苟活者看见了微茫的希望,使真的猛士更奋然前行。
6.对“我说不出话”的主要原因分析最恰当的是( B )A、因痛失优秀青年而伤心得说不出话来。
B、因“出离愤怒”而说不出话来。
C、跟段祺瑞反动政府无理可说。
D、并不是无话可说,而是此时并不想说。
第四课时——总结课一、导入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同声一哭。
”下面我们就用心去解读语句,用心去感受先生的悲愤之情吧!二、跳读课文,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品味语言所谓关键语句,主要是指抒发作者悲愤情感和表达作者对死难意义理智思考的词语,在文中起着“点睛”的作用。
──应联系上下文,联系主题解读关键语句。
1. 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一些,请找出来,结合全文认真体会,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发展脉络?——明确:第一部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开篇提及程君劝鲁迅为刘和珍写文章,接着提及刘和珍爱读鲁迅的文章,并订阅《莽原》杂志,因此说了这话,表现出作者对刘和珍这样的进步青年的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