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语文高考复习《万水千山总是情——诗歌鉴赏专题之景情关系》三课时优秀说课教案
专题14 诗歌鉴赏之诗歌情感(原卷版)-2020年高考语文十年真题精解(全国Ⅰ卷)
三观一统2020年高考语文十年高考真题精解(全国卷I)专题14 诗词鉴赏之诗歌情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十年磨一剑。
本专辑按照最新2020年考纲,对近十年高考真题精挑细选,去伪存真,挑选符合最新考纲要求的真题,按照考点/考向同类归纳,难度分层精析,对全国卷Ⅰ具有重要的应试性和导向性。
三观指的观三题(观母题、观平行题、观扇形题),一统指的是统一考点/考向,并对十年真题进行标灰(调整不考或低频考点标灰色)。
(一)2020考纲(二)本节考向题型研究汇总一、考向题型研究一:诗歌情感【2007年高考全国Ⅰ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春末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2008年高考全国Ⅰ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一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
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2011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2020高二景情关系
别.正宫. 西风 北雁 霜
端正好
林
江城子 明月夜、短松冈
临安春 小楼、深巷、 雨初霁 春雨、杏花
标题
意象
情感
念奴娇. 洞庭青草、玉鉴 借景抒情,洞庭的浩淼和开 过洞庭 琼田、扁舟、 阔,衬托出词人豪迈的气概。
素月、明河、孤 寓情于景,通过澄澈明净的
光、冰雪
月色湖光,表现作者光明磊
落,胸无点尘的高尚人格。
素月、明河、 明净澄澈 借景抒情 孤光、冰雪
长亭送 碧云天 黄花地 高阔辽远 乐景衬哀情 别.正宫. (霜林) 优美绚丽 端正好 西风 北雁 霜 凄凉萧瑟 借景抒情
林
江城子 明月夜、短松 凄凉幽寂 情景交融
下片
冈
临安春 小楼、深巷、 雨初霁 春雨、杏花 颔联
情感
标题 意象(景) 意境特点 景情关系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 的感情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6分)
巩固训练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感 情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6分)
标题
意象
情感
念奴娇. 洞庭青草、玉鉴 借景抒情,洞庭的浩淼和开 过洞庭 琼田、扁舟、 阔,衬托出词人豪迈的气概。
素月、明河、孤 寓情于景,通过澄澈明净的
光、冰雪
月色湖光,表现作者光明磊
落,胸无点尘的高尚人格。
长亭送 碧云天 黄花地 乐景衬哀情,离别的忧伤
别.正宫. 西风 北雁 霜 借景抒情,离别的痛苦、无
端正好
林
高三语文山山水水总关情-山水田园诗解读课件
这类诗歌往往对环境超凡脱俗的刻画,表现主人公淡泊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抒写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 寻陆鸿渐不遇 唐·僧皎然 《寻隐者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天未著花。 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三)淡泊宁静, 志趣高远
答案要点: 平淡质朴 在山青水秀的村庄里,“农人”们一家大小在田地里欢快地忙碌着,他们的笑声在青山间回荡。
总结
王维的山水诗有闲、静、淡、远的特点,他是冲淡派大师。冲淡:冲淡,即冲和、淡泊,含有闲逸、静穆、淡泊、深远的特点。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砦》)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人间的纷争,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山水花鸟的生机。诗人笔下的大自然,无不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回旋着诗人的声音,震荡着诗人的灵魂,因此,大自然已被人格化了。诗人笔下的大自然,就是诗人自己,它反映了诗人冲淡的心情。诗人自己已消融在大自然中了。这种消融,是把主观的情思化入客观的景物中,追求忘我无我的空寂境界,这就是冲淡的极至。不过,冲淡不是幻灭、死寂,而是富于生机的。清幽。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
首先,他善于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景物中,借助具体的富有美感的事物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雎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父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渭川田家》
木末芙蓉花,山中花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
1
2
3
作者不仅形象地表现出自然山水的形象美,而且还把它当作抒发情感的手段,既有画意又有诗情。
2019届高考专题复习:写景抒情诗鉴赏
• 20.“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 之情。“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 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 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 力渲染烘托了离情。结尾“叹息此 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 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 舍。
点与面的结合
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 品格的高尚。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我的心 像晶莹的玉壶的冰一样,高洁如故。
“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 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 纯净洁白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 练习:2018江苏卷: • 送王昌龄(送别诗) • 李颀 •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 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 •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 【注】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 20.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 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写梅花,在严寒中怒放、洁白无瑕, 赞美了梅花高贵的品德和顽强的生 命力。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 夜雨》: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三更归梦三更后。”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唐人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等。
29
例四:
月 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高考语文 通关诗歌鉴赏(六)抒情方式之借景抒情训练 新人教版
高考语文通关诗歌鉴赏(六)抒情方式之借景抒情训练新人教版一、规律探究诗词中主要的两种景和情的关系。
作者借助外在景物来表达感情,情与景的相通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相一致,即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是一种正衬的关系。
实际诗歌写作中,主要是哀景写哀情。
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写出了清冷的水乡秋夜,让人感到的是一份凄凉。
而这正与诗人那颗羁旅在外的孤寂的心灵相应。
另一种情况是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实际诗歌写作中,主要是以乐景写哀情。
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看江水碧绿,山花烂漫,多么美好的景色,可后面一句“何日是归年”的悲情感叹,却是在前面的乐景下脱口而出,以乐景写哀情,更增一倍之哀。
答题的模式一般为:景物的描述+意境的概括(一般为地点、时令、意境特征)+情感,如是赏析题目在前面或后面加上“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等表明手法的词语。
例: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行[宋]严羽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从诗歌的主要表达情感的词语“旅”和“离家”可以看出这是一首羁旅行役的诗歌,表达的就是浓浓的思乡之情。
再看区位,赏析的是第二联,主要意象是“残雪”“断雁”“新月”“潮水”意境应该是“凄清”“迷蒙”。
据此可以答题:诗歌的颔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选取了“残雪”“断雁”“新月”“潮水”等意象渲染了一幅凄清迷茫的月下行舟图,表达了因羁旅他乡的而引起的苦闷和内心的思乡之情。
二、通关训练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作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语文:高考复习教案诗歌鉴赏之情与景品味
高三复习·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品味高三年级备课组赖黎明〔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情与景,提高审美情趣。
知识和技能:1、理解并掌握诗歌情与景的三个层次,理解并掌握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内涵,掌握常见题材的情感倾向;2、掌握分析景物的一般方法,掌握常见的情与景的结合方式。
过程方法和能力:通过理论学习,掌握诗歌鉴赏情与景题型中相关知识和答题技巧,做到既能“意会〞也能有效“言传〞。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较为有效的的答题技巧。
教学难点:将学到的知识、技巧运用到日常的学习和考试中。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感情调节:通过近几年高考卷中诗歌鉴赏题中的情与景的题型,导入新课。
二、自学互帮:〔一〕自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诗歌情与景的三个层次;理解并掌握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内涵;掌握常见题材的情感倾向;〔 2〕在老师帮助下掌握分析景物的一般方法,掌握常见的情与景的结合方式。
〔二〕自学要求:认真阅读材料、认真做好笔记、小组认真讨论;三、讲解释疑:1、诗歌情与景的三个层次。
一般认为诗歌“情与景〞分为三个层次:物象、意象、意境。
在诗歌鉴赏情与景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物象即客观现实生活中的形象【通俗地说就是诗歌中写了什么景物〔或事物、人物〕】;意象即诗歌中浸透诗人情感的物象【就是诗歌中涉及的景〔或物、人〕的情感倾向】;意境那么是诗人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现实景象〔或社会景象〕和谐统一而成的艺术境界〔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诗歌的“情与景〞的统一〕。
——明确:“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根本要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是意境的根本特点;领悟诗歌的意境应该从景、情两方面去探寻和体味。
换句简单的说,就是这首诗歌什么人写了什么样的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能弄懂这些,就能领悟诗歌的“意境〞,也就把握了诗歌的“情与景〞。
2、诗歌鉴赏“情与景〞关系中情的把握。
2019-2020年高三语文高考复习《万水千山总是情——诗歌鉴赏专题之景情关系》三课时优秀说课教案
2019-2020年高三语文高考复习《万水千山总是情——诗歌鉴赏专题之景情关系》三课时优秀说课教案一、背景分析:我国自古就有诗教的传统,“不学诗,无以言”。
好的诗歌,都是语言凝练、韵律和谐、意境优美的,在净化情感、启迪思想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诗歌鉴赏成为高考中固定考项。
但由于这些古典诗歌离我们时代久远,作者的生平遭遇、思想状态我们知之不多,这便给鉴赏增加了不少难度。
所以每年高考考生在这一板块上失分相当严重。
尽管各种教材、资料对诗歌鉴赏方法归纳很系统,但或过于理性,或过于详尽,过多头绪化,我认为,诗歌鉴赏指导必须具有典型性和切入点集中,作到抛砖引玉,“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在实践体验中让学生掌握一个方法,来鉴赏诗歌。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寄于的情在于山水之间也,从高考来看2004年《赤壁》、2007年《阮郞归·初夏》都是景情关系进行鉴赏的。
因而我选择从景情关系进行诗歌鉴赏指导,我认为是具有典型性和有效性。
实践操作过程中分三个课时来鉴赏诗歌的景情关系:命名分别为第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
第三: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二、教学目标设置与分析这是高三专题复习课,根据复习内容特点和复习设置的意图,设置以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诗歌鉴赏的考试要求了解《考试说明》有关诗歌鉴赏的规定,让学生明确高考的命题方向与考试要求,使学生的复习工作有章可寻,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2、把握景物对象的特征诗人笔下的一山一水,都富含有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因此需要从作者写景的角度,色彩,动静去品出诗中之画。
3、学会景情关系的鉴赏方法从典型性诗歌中体会景情关系的几种方式,从而学会景情关系的鉴赏方法。
(二)能力目标:学会对诗歌景情关系进行鉴赏。
《考试说明》指出“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重点理解诗的语言,把握诗中的形象”。
而对景物这一典型诗歌形象进行鉴赏,可以带动学生对诗歌的鉴赏体系的能力目标形成一体,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能力水平。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情与景角度赏析
诗歌专题训练---情与景角度赏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宿府杜甫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1.有评论赞誉这首诗的颔联“景中有情,万古奇警”。
请你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对此进行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唐代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注释:刘长卿和裴郎中曾一起被召回长安,又同遭贬谪。
2.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这首诗一、四两句是如何做到寓情于景的。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哀郢①(其二)陆游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真同下阪轮。
天地何心穷壮士,江湖从古著羁臣。
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
欲吊章华②无处问,废城霜露湿荆榛。
【注】①哀郢:本是屈原《九章》中的篇名,陆游借以为题。
郢,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
②章华:章华台。
公元前535年,楚灵王“举国营之”,修建了一座宏伟宫苑,以豪华富丽夸于诸侯,被誉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台”。
3.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首联。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次乐乡县①陈子昂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②夜猿鸣。
【注】①本诗是诗人从故乡蜀地东行,途经乐乡县时所作,乐乡县在先秦时属楚。
②噭:同“叫”。
4.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赏析诗歌的颈联。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东溪梅尧臣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5.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颔联。
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古倾怀•冻水消痕【注】柳永冻水消痕,晓风生暖,春满东郊道。
迟迟淑景,烟和露润,偏染长堤芳草。
断鸿隐隐归飞,江天杳杳。
遥山变色,妆眉淡扫。
高三《万水千山总是情——鉴赏诗歌景物形象》教案
万水千山总是情——鉴赏诗歌景物形象教学设计【内容概要】诗歌鉴赏是高考中必考的一个重要内容,景物形象的鉴赏又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和人文景物。
适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
常考查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或者对某种意境的描述。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鉴赏景物形象的考点要求。
2.初步掌握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方法和答题技巧,学会准确组织表述答案。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
4.增强文化自信,热爱并继承传统文化。
【学习重点】掌握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方法和答题技巧,【学习难点】学会准确组织表述答案。
【学习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积累法【教学过程】说明:本节课根据各组积分,评出优秀小组三个,颁发个人奖:菁英奖、勇气奖、表现奖一、情境导入:分享自己做备课的心路历程:犹豫不决,到底选哪一课呢?确定主题后,沐浴着冬日的暖阳。
备课过程几经坎坷,寒风卷着落叶瑟瑟发抖!与同学们一起积极准备,仿佛看到百花齐争艳的烂漫景象。
我相信努力终将不会遗憾!问题:请概括出我的情绪变化,并说明作用。
(语言、画图皆可)得出:一切景语皆情语。
引出课题:万水千山总是情——鉴赏诗歌景物形象。
(黑板板书)二、自主探究: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思考:本首词描写了怎样的画面,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同桌之间可以讨论)对比参考答案:这首小令一连叠用了九个意象,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徨悲苦的情怀。
明确提问方式: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画面?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某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5.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
三、合作探究: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高考诗歌鉴赏:景与情关系(精华版)
练习1 游月陂bēi 宋 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 情感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答案】①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 色,树林和泉声,(1分) ②营造了宁静幽雅(或 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③表达了诗人闲
通过结日合暮前、两山联深谈、谈猿作啼者、是沧如江何夜流、 风通吹过木渲叶染、清月寥照的孤环舟境的来景表象现,孤渲寂染清 峭之孤感寂的的。环境,突出了作者不平静的 情绪和孤独寂寥之感。
演练2:余干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 余干:地名,今属江西。 摇落:草木凋零。这首 诗描写了哪些意象?其作用是什么?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一二句写事写情,已露出“愁”字, 似乎接下来就要正面写愁,然而诗 人却将笔触转到景物上,巧妙地以 景结情,含不尽之意于景中。
相关链接:以情结景
• 所谓“以情结景”就是诗的前面大 半篇幅主要用于写景,不言情事, 全诗将要结束时,才加一抒情之笔。 这种手法的妙处在于:画龙点睛, 一笔点活全诗,使诗前半所写之景 都变成主观之景、染情之景,引人 回味无穷。
———哀景哀情
•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眼 中的花叶尽落之境与心中的凄黯迷 惘之情融而为一。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乐景哀情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 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 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 致.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内含情感题解题思路】精练卷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内含情感题解题思路】精练卷真题再现(2019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B. 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 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15.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14、【答案】C【解析】诗人领略许道宁的画作所表现的辽阔万里的意境,“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的解释不符合生活情景和实际逻辑。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所表达的意思应该是这样的:许道宁画作中那种辽阔万里的意境,我仅仅通过距离画作一窗之距就领略到了。
15、【答案】(1)诗的尾联意思是,这幅画作可以激发诗人创作出绝美的诗文,甚至吟诵出的诗文远远超出画作本身。
(2)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画作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画作中山水等景物,意境苍茫阔远,可以说是“画中有诗”,极具艺术魅力,能激发出诗人浓浓的诗情。
【解析】诗句的含义和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与把握。
二、解题技法点拨(一)一般答题步骤和要领:诗歌内涵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
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
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思接视通皆为景,一枝一叶总关情—高考诗歌鉴赏“思想情感题”的全景透视
思接视通皆为景,一枝一叶总关情—高考诗歌鉴赏“思想情感题”的全景透视众所周知,思想情感是诗人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决定了诗歌意象的甄选、语言的锤炼和手法的选择。
而诗人苦心孤诣的目的也在于以合适的意象、贴切的语言和巧妙的手法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在2018年初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古典诗歌的阅读教学依然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感情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让学生“汲取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由此可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是诗歌阅读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也就抓住了理解诗歌内容的锁钥。
从《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来看,诗歌鉴赏题的能力层级定位为“鉴赏评价”(能级层级D),主要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倾向”的能力。
作为诗歌鉴赏题考查的热点内容,思想情感类题目经常受到出题者的青睐,常常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各地的高考试卷和模拟试卷中。
然而,在备考训练中,由于对诗歌鉴赏的技巧掌握不够,很多考生往往无法深入体会其中的思想情感,导致丢分失分较多。
诗歌鉴赏俨然成为语文试卷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但是,如果能掌握运用相关的解题策略,考生也可以充分享受这份“鸡肋”带来的美味。
一、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特点思想情感是诗人创作的初衷所在。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很多时候,诗人在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并不是单一呈现、单向发展的。
当内心思潮涌动、千回百转时, 诗人所创作出的诗歌往往也包含着复杂多样的思想情感。
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时,要学会结合诗人和诗歌的具体情况,着重辨析诗歌情感的丰富性、变化性和矛盾性。
1.思想情感的丰富性思想情感的丰富性是指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不是一种,而是丰富多样的。
古代诗歌鉴赏之鉴赏景物形象
绝句二首(其 一)
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 1、要用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的词语; 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春意盎然的图景。 (1分)
2、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
绝句二首(其 一) 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 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1.考虑两个方面①作者对外物的情感;②作者本身的心情。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的愉悦闲适的心境(2
情怀?
C、这首诗用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D、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雨霖铃》的上片,通过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 氛围?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 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 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意象: 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 氛围: 凄凉沉郁
2.意境 意: 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境:
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 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即诗 中“意”与“境”的和谐统一。
雄浑壮丽 幽清明净 沉郁孤愁 和谐静谧 常见 意境
开阔苍凉 高远辽阔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
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 安谧美好 幽僻冷寂
万水千山总是情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
一、概念解析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 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往 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 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
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19 万水千山总是情
专题十九万水千山总是情——真挚与精巧[师说] 感情真挚是近年来高考作文中评分标准中一个重要标准。
这个标准是针对近年来考生作文中“情感虚伪,甚至矫情”而制定的。
在评分细则中,一等卷要求“感情真挚”,二等卷要求“感情真实”,“感情基本真实”和“感情虚假”的文章就只能打入三等卷和四等卷了。
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一个好的构思会大大提升作文的档次,否则只能是平庸的表现。
[感情真挚——增分策略]记叙文:显真情、动人心、点情理、明线索【策略1】化虚为实显真情“虚”是抽象的、无形的,“实”是具体的、可感的。
“化虚为实显真情”就是把无形的抽象的东西,诸如爱、恨、情、仇等,化为有形的生活小事或人或物,在叙事中做到情事交融、情人交融、情物交融。
这样,让人通过对文字的阅读感受到要表达的情。
【策略2】细节描写动人心优秀的文学作品,甚至一篇不太成功的作文,常常因其中某一独特而极具个性的细节描写而令我们过目不忘。
因此,在叙事、写人中加入典型的细节描写,就可以做到感情真挚。
细节描写,就是指作品中那些极富个性特点的细枝末节方面的描写。
它可以是一个细小的动作,可以是一个细微的痕迹,可以是一处细小的景物。
运用好细节描写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性,可以深化文章的主题,可以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动人的艺术效果。
【策略3】抒议结合点情理写人叙事的记叙文,如果能在叙述描写后适当地抒情议论,是一种极好的点染,既可以使细节得到点化,情感得到渲染,又可以使主题得到升华,可能收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当然,也可以在叙事描写的过程中穿插简洁恰当的抒情议论。
【策略4】安排好一条感情线要使文章感情真挚而丰富,血肉丰满,使读者不知不觉中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从而受到感染,还需恰当地安排好一条感情线索,写出感情的波澜、感情的发展变化,或由隐而显,或由淡而浓,或一波三折,富于变化。
这样才能把感情写实、写足、写活、写透。
这需要在行文前构思好,适合写感情变化的文章。
如《此情可待成追忆》一文的中心内容是写“我”在一个名叫水荟的同学转学走了以后的情感历程,作者巧妙地设计了一条感情线索,写出了感情变化、发展的三个阶段:水荟走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只有授之以渔,教以方法,才能让学生以不变应万变。用景情关系作为切入点来
鉴赏诗歌,是具有典型性,所有写景的诗歌无一不是烙上作者的主观情感。因此了
解诗歌景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种鉴赏方法。
2、难点:将景情关系的鉴赏方法迁移到人、物等诗歌形象与情感间的关系。
景物融入了作者的风格及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情感。然而,因为作者生活的时代较
变化的。以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因此教学
上采用的教学方法及原因如下:
学法: 1、营造情感氛围。 利用背景音乐渲染创设适合诗歌情感基调的氛围, 理解诗歌深刻含义的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
2、运用联想想象法。 诗歌凝练之外的优美意境需要尽量调动学生展开有效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来领 会诗人的情感内涵。 3、反复诵读法 古人作诗文,离不开诵读,往往一面朗读一面修改,更何况时空相距的今人要 更好地把握景情关系,怎么会离得开“美读”呢。姚鼐说过“诗、古文各要从声音 证入,不知声音, 终为门外汉耳。”所以诗歌鉴赏中要让学生通过朗读这一良好的桥 梁去通向作者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法 1、本课属于高考总复习课, 拟采用 “启发点拨式 ”的教学和 “自主型 ”的教学方法。 2、课堂导学: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的语言符号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引导讨论、 评价,同时做必要的启发和点拨、订正。 3、、课后导练:引导学生进行整理研究,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培养实践能力。 六、教学过程分析: 根据本专题的课型与教学目标要求,将教学过程分三课时。 (一) 看山是山,看 水是水。(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 (三)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一:导入 清代王夫之有云: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能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 中景,景中情”。景情之间有着水乳交融的作用。可谓“万水千山总是情”现在就 让我们通过山一程,水一程来掌握诗歌鉴赏的景情关系吧。 第一课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大、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比兴手法的运用等等。
5 、作者所立足的写角角度和呈现景色特征的目的是什么?所以情景是交融在一起 的,不能割裂的。常见情景交融的几种方式?
借景抒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
情景交融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景中藏情: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第二课: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设计意图:从景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内涵。可为是这一类诗作的难点所在。因为有时空上的距
离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所以对于景物更多不是自然景物意义上而是具有文化意义和作者深诚的
感情意义。因此需要将诗歌鉴赏往前迈一步。
诚如夸美纽斯所说 “一切语言从实践中学习比用规则学习要容易得多。
”在教学过程中, “提
2、景物描写的角度
苏幕遮 作者: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请对词上片景物进行赏析: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从听觉动态角度写同夏日早晨的清晰景象,与前面燎沉香, 消溽暑视觉静态相应成章。 “叶上 ”句,清新而又美丽。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可掬。这三句,实是交互句法,配合得极为巧妙,而又音响动人。是写清圆的荷叶,叶 面上还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阳下逐渐地干了,一阵风来,荷叶儿一团团地舞动起来。 词句炼一 “举 ”字,全词站立了起来。动景如生。
3 、课内迁移到课外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宋·周弼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出诗歌写景物的特点一个是是听觉感知的动态景象,
第二首描写的是视觉感知的静态景象。从而让学生体会景物描写的方法和角度。
(二)能力目标:学会对诗歌景情关系进行鉴赏。
《考试说明》 指出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语言和表达技巧。 重点理解诗的语言,
把握诗中的形象 ”。而对景物这一典型诗歌形象进行鉴赏, 可以带动学生对诗歌的鉴
赏体系的能力目标形成一体,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能力水平。
三、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了解诗歌景情关系的鉴赏方法
倡学生自己的输入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资源,并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
”(《以学生为主
体的教学》)所以在这个环节, 主要采取用事实说话,用具有典型性代表的实例让学生运用诵读
法和作者的情感联系起来,从而探究景物这一类型诗歌一般呈现出来哪些情感进行归纳总结。
1、记忆链接(我们学过这些诗句中梳发了怎样的情感呢?)
4 、明晓诗歌景物的表现技巧
“五月渔郎相忆否 ”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 虚实结合(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日 照香炉生紫烟,疑是银河落九天)
? 以动衬静(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明、暗对比(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
里船显得空间的广阔。一二句是动景描写,三四句给人以画面美感,更促人深远的联想。
设计意图:知识的形成是需要巩固反馈的,因此在形成理性认识的同时,让学生带着方
法,融入具体作品,具体的情感,看看学生是不是真的掌握了对诗歌景物描写角度来进
行鉴赏。是“有的放矢“为下一课时作积累和铺垫。
按照著名的教育技术家瑞奇鲁斯的观点,在充分考虑目的性、可操作性、新颖
性的前提下 ,有效地选择媒体,可以优化课堂结构。而景物之中含有丰富的意境,
因此决定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学习的动
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教、学方法分析
教学方法是需要量体裁衣的,必须结合不同的课题和不同的教学目标的变化而
古远,生存状态与文化积淀和我们差别很大,再者,景物有虚实之分,让学生举一
反三进行迁移, 对学生而言这个迁移是有难度的。 因此采用两步法。 对一般的学生,
找一些具有典型特征的景物,继续进行诗歌景情关系的鉴赏拓展,对层次好一些的
学生,可以让人们寻找梳理探究物、人的诗歌形象与情感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分析
“叶上 ”句,清新而又美丽。 “水面
清圆,一一风荷举 ”,则动态可掬。这三句,实是交互句法,配合得极为巧妙,而又音响
动人。是写清圆的荷叶,叶面上还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阳下逐渐地干了,一阵风来,
荷叶儿一团团地舞动起来,这像是电影的镜头一样,有时间性的景致啦。词句炼一
“举 ”
字,全词站立了起来。动景如生。这样,我们再回看一起的
? 以小见大(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 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与 “孤舟蓑笠翁,独钓
寒江雪 ”)
? 乐景写哀、哀景写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绝句》
杜甫“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
? 日月照耀金银台,虎鼓瑟兮鸾回车。
设计意图:这些诗句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可以唤醒学生已有之积累,从中明晓诗歌
因此作者的景物不单单是景物,
因此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而应该看到山水之间的
情感而作者要言传的常见情感有哪些呢?且听下节课分晓。
6 、作业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里写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千秋雪远景,万里船近景。黄、翠、白、青,用了四种颜
色,色彩鲜明。这样,就景物的远近和各种色彩构成画面。千秋雪显得时间的永恒,万
这是高三专题复习课,根据复习内容特点和复习设置的意图,设置以下教学目 标: (一) 知识目标
1、了解诗歌鉴赏的考试要求 了解《考试说明》有关诗歌鉴赏的规定,让学生明确高考的命题方向与考试要 求,使学生的复习工作有章可寻,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2、把握景物对象的特征 诗人笔下的一山一水,都富含有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因此需要从作者写景的 角度,色彩,动静去品出诗中之画。 3、学会景情关系的鉴赏方法 从典型性诗歌中体会景情关系的几种方式,从而学会景情关系的鉴赏方法。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却话巴山夜雨时。
从军行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则动态
附:赏析 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段落极为分明。一起写静境,焚香消暑,取
心定自然凉之意,或暗示在热闹场中服一副清凉剂,两句写境静心也静。三、四句写静
中有噪, “鸟雀呼晴 ”,一 “呼 ”字,极为传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
“侵晓窥檐语 ”,更是
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中景物写作的表现技巧,最后形成对景物描写的方法掌握让学生进行总结,
经过教师
进行点拔为:
(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
低各不同”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
( 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以动衬静、明、暗对比、以小见
“燎沉香,消溽暑 ”的时间,则
该是一天的事,而从 “鸟雀呼晴 ”起,则是晨光初兴的景物,然后再从屋边推到室外,荷塘
一片新晴景色。再看首二句,时间该是拖长了,夏日如年,以香消之,寂静可知,意义
丰富而含蓄,为下阕久客思乡伏了一笔。
下阕直抒胸怀,语词如话,不加雕饰。己身旅泊
“长安 ”,实即当时汴京(今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