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

合集下载

哈尼族介绍

哈尼族介绍

概况
• 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语支里有彝语、拉祜语、 傈僳语、纳西语、基诺语等。 哈尼语在国外,分布在缅甸、泰国境内的又称卡(Akha) 话,和我国西双版纳地区的哈尼话接近;老挝、越南境内 的哈尼话和我国红河南岸地区的哈尼话大体相同。 中国境内分布在云南省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 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及墨江、江城、普洱、镇沅、景东、 澜沧、新平等县。使用人口约 100万(1982)。分哈雅、碧 卡、豪白 3个方言。

服饰
哈尼族服饰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仅是简 单的御寒防风蔽身之物,它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 构成展示和追忆祖先迁徙壮举英雄业绩的物化态载体。哈 尼服饰的色彩、款式和纹样,既是该民族生存区域地理环 境的折光,也是族人社会身份和角色的标识,透露出生生 不息、物我合一的生存理念。服饰文化可谓五彩斑斓,制 作工艺精湛,体现了哈尼族妇女的勤劳和智慧。
二、哈尼族族源
• 10世纪(大理国时期),哈尼族开始进入封建领 主制社会。
• 元朝征服“大理”政权后,设置元江路军民总管 府隶属云南行省。
• 明朝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哈尼族 部落首领由明王朝授予了土职官衔,并受所隶流 官的统治。
父子连名制
• 是哈尼族社会历史发展自然现象。
• 1 公元五、六世纪,哈尼族社会由原始游牧采来向原始农耕转化,它 的经济基础由不稳定,逐步转向比较稳定的经济来源和经济基础,需 要比较稳定、比较强壮、比较有农耕技巧的劳动力队伍,男人就是这 样一支队伍,男人的地位和作用比较地突出上来;
三、经济生活 梯田
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当地“一山分 四季,十里 不同天”的地理气候条件 创造的农 耕文明奇观。
地位: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哈尼梯田被成功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5处世界遗产, 使中国超越西班牙成第二大世界遗产国,仅次于 意大利。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哈尼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哈尼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风俗习惯是他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哈尼族的风俗习惯包括婚俗、葬俗、节日习俗和日常生活习惯等内容。

一、婚俗哈尼族的婚俗是哈尼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哈尼族的婚姻一般是由长辈和中间人来撮合的,其婚礼通常分为三个阶段:聘礼、婚礼和欢迎新娘。

在聘礼阶段,新郎一家会请来一位受人尊敬的长辈作为见面人,双方商议喜事才会进行下一步。

婚礼阶段,新娘家会举行盛大的婚礼,亲友齐聚祝福新人;而新娘则会穿上漂亮的哈尼族传统婚服,整个过程庄严而热闹。

最后,在欢迎新娘的环节,新郎会亲自抱着新娘经过门槛,代表新娘正式进入新家。

二、葬俗哈尼族的葬俗也非常独特。

哈尼族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会重返祖先的岳山,所以他们在选择葬地时会选择高山,而不是平地。

葬礼通常会在早晨进行,亲友会携带香烛、酒食等祭品,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祝福。

葬礼上,亲友们会一起唱哈尼族的挽歌,悼念逝者。

在葬礼结束后,家人会在坟前建造一座“亭子”,用以供奉逝者的神位,每年清明节和七月十五等传统节日,家人还会到坟前祭拜,表示对逝者的思念。

三、节日习俗哈尼族有着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

其中,哈尼族最重要的节日是过阴历新年的“达濠”节。

达濠节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庙会,祭祀祖先,整个村庄都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氛。

在达濠节期间,哈尼族人会穿上色彩斑斓的传统服饰,举行各种传统活动,如舞狮、跳跳龙、打马杆等,场面热闹非凡。

此外,哈尼族还有丰富多样的农耕节日和纪念活动,如春耕节、芒丰节、花山节等,这些节日反映了哈尼族人民自古以来对农耕文化的重视和传承。

四、日常生活习惯哈尼族的日常生活习惯也有一些独特之处。

首先,哈尼族人民以农业为主要产业,他们过着务农的生活,讲求田园生活和自给自足的理念。

其次,哈尼族人民注重家庭和社区的团结和互助。

在哈尼族村寨中,邻里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大家会互相帮助、互相照顾。

哈尼族冷知识

哈尼族冷知识

哈尼族冷知识
1. 白鹇鸟崇拜:哈尼族有一个独特的图腾崇拜文化,他们非常尊崇白鹇鸟,并且有传说讲述白鹇鸟曾救过一位老人的生命,因此哈尼族会模仿白鹇起舞以示纪念。

2. 舞蹈艺术:哈尼族的传统舞蹈中有一种源自上述传说的舞蹈形式,通过芭蕉叶模拟白鹇鸟飞翔的动作,这种舞蹈富有民族特色和故事性。

3. 人口分布特点:哈尼族并非集中在一个区域,而是广泛分布于红河、澜沧江流域以及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两江中间地带的山区,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多个县份,还有思茅、西双版纳等地都有大量哈尼族人口。

4. 节日庆典:除了普遍庆祝的春节外,哈尼族还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如“十月年”(又称长街宴或昂玛突),是哈尼族的重要节庆,以及火把节(矻扎扎)等,期间会举行祭祀祖先、驱邪祈福等活动。

5. 火塘文化:在哈尼族的家庭生活中,火塘不仅是日常生活的中心,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承担着家庭伦理教育、传承文化和神灵对话的功能。

6. 婚恋习俗:哈尼族的一些支系中存在独特的婚俗习惯,例如红河边上的叶车人会在丰年节时通过配对就宴的方式选择恋人。

7. 饮食文化:哈尼族的饮食丰富多样,主食为稻米,也喜食糯米粑粑、玉米制品,菜肴口味浓郁,哈尼豆豉为其特色食品之一。

8. 语言文字: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哈尼语,属于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彝语支,20世纪50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哈尼文。

9. 历史渊源: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南迁的羌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哈尼族人生礼仪

哈尼族人生礼仪

哈尼族人生礼仪
哈尼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东等地区。

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和礼仪传统。

1. 出生礼仪:哈尼族人妇女在怀孕期间非常注重饮食和休息,同时家人也会举办祭祀仪式来保佑母子平安。

孩子出生后,会举办喜宴,亲朋好友会前来祝贺,并给予红包作为祝福。

2. 成年礼仪:哈尼族男子达到成年时,会举办一个盛大的成年礼仪。

他们会在当地宗族成年房内举行成年礼,由族长主持。

在仪式中,男子需要穿上正装,接受族神的祝福和祭祀仪式。

3. 婚礼礼仪:哈尼族的婚礼通常会持续数天。

婚礼前,男方家人会送礼物给女方家人,然后男方会组织一支队伍来接亲。

婚礼当天,双方家族会在新房前进行祭祀仪式,然后举行盛大的婚宴。

新娘新郎会穿上传统的哈尼族服装,进行方式独特的拜堂和敬酒环节。

4. 葬礼礼仪:哈尼族人对于死亡有着一定的禁忌和礼仪。

在葬礼当天,会有专人负责烧纸、烧香,然后将尸体安葬。

葬礼后,家人和亲朋好友会聚集在一起举办祭祀仪式,并在墓前献上食物和酒水。

以上是哈尼族人生礼仪的一些简要介绍,由于地域和家族的差异,具体的礼仪细节可能会有所不同。

哈尼族修订版

哈尼族修订版
哈尼族的介绍
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 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哈尼族见于 汉文史籍的名称,有“和夷 (蛮)”、“和泥”、“窝泥”、 “阿泥”、“哈泥”等。自称多达 30余种,如“哈尼”、“僾尼”、 “碧约”、“卡多”、“豪尼”、 “白宏”、“布都”、“多尼”、 “奕车”、“阿木”等等。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本民族商定, 以“哈尼”为统一的族称。
——
传说远古时候,哈尼人住的是山洞。后来他们迁到一个名叫“惹罗” 的地方时,看到满山遍野生长着大朵大朵的蘑菇,它们不怕风吹雨打, 还能让蚂蚁和小虫在下面做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息,他们就比着样子盖起了蘑菇房。
蘑菇房琳麋美观,独具一格。即使是寒气袭人的严冬,屋里也是暖融 融的;而赤日炎炎的夏天,屋里却十分凉爽。以哈尼族最大的村寨红 河州元阳县麻栗寨最为典型。 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 竹木架和茅草顶成。屋顶为四个斜坡面。房子分层:底层关牛马堆放 农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 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层则用泥土覆盖,既能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房屋建筑以土石为主要墙体材料。屋顶有平顶的“土掌房”和双斜面 四斜面的茅草房。因地形陡斜,缺少平地,平顶房较为普遍,既可防 火,又便於用屋顶晒粮,空间得到充分利用。 蘑菇房经久耐用,冬 暖夏凉,在我国民居文化中独树一帜。
梯田位于云南省元阳县的 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人 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元 阳哈尼族开垦的梯田随山 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 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2013年第37届世界遗产大 会上哈尼梯田被成功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 第45处世界遗产,使中国 超越西班牙成第二大世界 遗产国,仅次于意大利。
哈尼族普遍喜食酸辣食品,除善 腌酸酢肉、酸酢鱼和螺蛳酢外, 还善于利用竹笋、树头菜嫩叶和 青黄豆米腌成各种咸菜。其中黄 豆豆豉尤具风味,以其色、香, 味俱佳而驰誉于世。制作方法虽 各地略异,但均可用猪油煎炒或 用饭甑蒸熟而食,也可用炭火烘 烤后舂细作拌菜的引子,几乎每 餐用以佐食,被称为“哈尼味 精”。哈尼族很注意菜肴调味, 每餐必备一碗用各种佐料制的蘸 水,蘸菜而食。

哈尼族

哈尼族

哈尼族1、分布: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区,包括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普洱市、玉溪市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红河、澜沧江沿岸和无量山、哀牢山地带。

2、族源: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

3、语言:哈尼族人使用哈尼语,分哈雅、碧卡、豪白3种方言,各方言中又包含若干种土语,彼此差异很大,故不能互相通话。

4、文字:哈尼族原来没有自己的文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5、历史:隋唐时期,哈尼族与彝族的先民同被称为“乌蛮”。

唐初,哈尼族开始从乌蛮中逐渐分化,哀牢山、无量山广大地区的哈尼族被称为“和泥”。

南诏崛起后,各地哈尼族直接隶属于南诏,与滇东北、滇南彝族一起,被统称为37部蛮。

6、宗教信仰:哈尼族认为万物皆有灵,人死魂不灭,于是盛行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7、艺术:哈尼族是一个与音乐歌舞为伴的民族,主要舞蹈有大鼓舞、棕扇舞、木雀舞、罗作舞等;乐器有俄比、三弦、四弦、把乌、响篾等。

【白鹇舞】白鹇舞是哈尼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

流传在云南省元阳县、元江县等哈尼族地区。

因模拟白鹇鸟的生活、姿态、动作起舞,故名白鹇舞。

舞蹈时,手执双扇,故民间也叫扇子舞。

哈尼族人民认为白鹇善良、聪敏,视白鹇为善良吉祥的象征,对它怀有崇敬之情,白鹇舞寄托了哈尼族人民的美好愿望和理想。

【把乌】把乌是哈尼族独有的乐器,金竹制成,状如笛子,吹嘴有簧片、音色宽广浑厚,意韵悠远缠绵。

近年经音乐家改制,音域扩大,音色更为丰富,曾受邀赴欧洲诸国演奏,深受欢迎。

8、风俗:哈尼地区存在大量的、在山间田野即兴演唱的民歌,各类风俗仪式中的哈尼民歌也非常丰富。

比如用于丧葬仪式中的“迷煞维”,是在为死者洗澡更衣之后,由妇女们围在周围边哭边唱,而属于婚礼歌的“然米比”又包括送嫁歌和哭嫁歌,都是连哭带唱、哭唱交替的形式。

9、生产生活:哈尼村寨大多建在海拔1000米到2500米的山区和半山区,主要从事农业,还善于种茶。

哈尼族种植茶叶的历史久远,其茶叶产量占云南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

哈尼族简介

哈尼族简介

哈尼族的传统教育
• 家庭教育,长辈传授知识 • 口头传统,传承民族文化
哈尼族传统教育的特点
• 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 • 注重实践,培养生活技能
哈尼族的现代教育及其发展
哈尼族的现代教育
• 政府举办学校,普及教育 • 社会力量参与,支持教育发展
哈尼族现代教育的发展
• 教育水平提高,文盲率降低 • 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质量提高
哈尼族的适应策略
• 适应陡峭地形,开垦梯田,种植水稻 • 适应湿润气候,发展水稻种植 • 适应资源丰富,发展多种经营,提高生活水平
哈03尼族的经济生活方式与
产业发展
哈尼族的传统农业及其特点
哈尼族的传统农业
• 以水稻种植为主,种植旱作作物 • 精耕细作,梯田耕作技术独特
哈尼族农业的特点
• 水稻品种丰富,适应性强 • 梯田耕作,保水保肥,提高产量
哈尼族的饮食
• 以大米为主食,擅长烹 饪梯田鱼、哈尼糯米饭等 • 喜食酸辣,注重调料的 运用
哈尼族的社会组织及其变迁
哈尼族的社会变迁
• 封建制度时期,哈尼族社会等级森严 • 新中国成立后,哈尼族社会制度发生变化,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哈尼族的社会组织
• 以家族为单位,实行家族长制 • 家族之间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哈尼族的未来发展策略及其建议
哈尼族的未来发展策略
• 经济发展,提高生活水平 • 文化传承,保护民族特色
对哈尼族发展的建议
• 政府支持,发展特色产业 • 社会参与,保护民族文化
CREATE TOGETHER
DOCS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03 哈尼族的文化传承
• 口头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 哈尼族的梯田文化、茶文化等传承至今

哈尼族

哈尼族

哈尼族妇女生了小孩后, 哈尼族妇女生了小孩后,忌讳外人 进入产妇家, 进入产妇家,要在门上悬挂红泡刺 野姜、 儿、野姜、笋叶剪成的人像和 锯 形木刀等物。见到这些东西, 形木刀等物。见到这些东西,外人 就不能进入产妇家了。 就不能进入产妇家了。假如因不知 道而闯入者, 道而闯入者,主人会把婴儿 抱出 依次递到第一位客人的怀里。 来,依次递到第一位客人的怀里。 这时客人应轻轻地接过婴儿抱一下, 这时客人应轻轻地接过婴儿抱一下, 然后留下一点钱物给孩 子,以示 祝贺。 祝贺。
日常生活中的禁忌
哈尼人家的住房一般正房中间有一大间为 堂屋,里面有祭祖处, 堂屋,里面有祭祖处,外人不能擅自入内 火塘是哈尼族家庭的核心,火塘上的锅庄 火塘是哈尼族家庭的核心, 石或三脚架切记不能用脚踩, 石或三脚架切记不能用脚踩,不能向火塘 内吐口水,不能用脚扒火塘内的柴火, 内吐口水,不能用脚扒火塘内的柴火,也 不能从火塘上跨过,哈尼人家的门槛忌站, 不能从火塘上跨过,哈尼人家的门槛忌站, 忌坐,忌讳用刀砍。 忌坐,忌讳用刀砍。
哈尼族的服饰
哈尼族的建筑——蘑菇房
哈尼梯田
哈尼梯田是哈尼族人世 世代代留下的杰作。 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哈 尼族开垦的梯田随山势 地形变化,因地制宜, 地形变化,因地制宜, 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 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 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 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 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 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 小者仅有簸箕大, 亩,小者仅有簸箕大, 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 亩。
当他们一起来到男家时, 当他们一起来到男家时,棚子内外已摆满 了丰盛的酒席。宾客刚落座, 了丰盛的酒席。宾客刚落座,一位能歌善 舞的妇女从上席起挨桌又唱又跳, 舞的妇女从上席起挨桌又唱又跳,紧跟其 后的是一位男方主人, 后的是一位男方主人,他端着上置三只碗 葫芦的簸箕 和一个酒葫芦的簸箕, 和一个酒葫芦的簸箕,向每一桌取一点酒 待酒席快要结束时, 菜。待酒席快要结束时,一位厨师端着放 有八只大碗的竹筛, 有八只大碗的竹筛,从厨房里出菜肴。 最后,在他“该跳舞了”的一声号令下, 最后,在他“该跳舞了”的一声号令下, 众宾客纷纷离席, 众宾客纷纷离席,围成一圈又一圈欢舞高 大家热烈地祝福新人喜结良缘, 歌,大家热烈地祝福新人喜结良缘,勉励 他们勤俭持家、尊老爱幼。 他们勤俭持家、尊老爱幼。

哈尼族的文化常识

哈尼族的文化常识

哈尼族的文化常识哈尼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广西等地。

哈尼族的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本文将以哈尼族的文化常识为标题,介绍哈尼族的传统服饰、民居建筑、风俗习惯、音乐舞蹈以及节日等方面的内容。

一、传统服饰哈尼族的传统服饰以手工织布为主,色彩鲜艳,富有民族特色。

男性常穿长衫、短衫和裤子,女性则喜欢穿长袍、对襟衫和裙子。

他们还喜欢佩戴银饰,如银耳环、银项链等,这些银饰是哈尼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二、民居建筑哈尼族的民居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多为木石结合的建筑形式。

哈尼族的传统民居多为木楼,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造型。

他们注重房屋的采光和通风,屋顶常常采用石板瓦覆盖,可以有效防止火灾。

三、风俗习惯哈尼族人民热情好客,善于歌舞和耕作。

他们重视家庭和睦,注重子孙的教育和培养。

在婚礼上,哈尼族人会举行隆重的仪式,包括纳彩礼、娶亲和婚礼宴席等。

在哈尼族的传统节日中,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如划龙舟、放烟花等。

四、音乐舞蹈哈尼族的音乐舞蹈独具特色,多以农耕为主题,表现出他们对土地和劳动的热爱。

哈尼族的舞蹈动作矫健有力,富有激情和节奏感。

在哈尼族的传统音乐中,常常使用竹笛、板胡、木鱼等乐器,给人一种宁静而又欢快的感觉。

五、节日文化哈尼族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如哈尼族的新年、清明节、火把节等。

在哈尼族的新年里,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如舞狮、放鞭炮、吃年夜饭等。

清明节是哈尼族祭祖的重要节日,人们会前往祖坟扫墓、祭祀祖先。

火把节是哈尼族最具特色的节日,人们手持火把绕村庄跳舞,表达对丰收的祈福之意。

总结起来,哈尼族的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服饰、民居建筑、风俗习惯、音乐舞蹈和节日等方面。

哈尼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展现了他们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和崇尚。

通过了解哈尼族的文化常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的进程。

哈尼族民俗风情

哈尼族民俗风情

哈尼族民俗风情1.源流与分布哈尼族在我国为云南特有民族,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哈尼族共有人口242.49万人,绝大部分主要聚居在红河和澜沧江中间的山岳地带,其中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占绝大多数,思茅地区、玉溪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也有分布,墨江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勐海县、景洪市、勐腊、新平等哀牢山境内的县份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此外国外有少数分布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

哈尼族历史悠久,早期与彝族、纳西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人。

隋唐时代,哈尼族与彝族的先民同被称为“乌蛮”,“和蛮”即专指哈尼族这一群体,当时已聚居于哀牢山与蒙乐山一带。

唐到清代的一千三百余年中,“和泥”成为哈尼族先民最普遍的历史名称。

哈尼族有“卡多(卡惰)”、“窝尼”、“碧约(毕约)”、“白宏”、“叶车(奕车)”、“糯比”、“布孔”等自称和他称20多种,从《尚书》记载的春秋战国时代到现代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哈尼族始终有一个较为统一的名称——“和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多数人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以“哈尼”作为统一名称。

哈尼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彝语、傈僳语、拉祜语、纳西语比较接近,分为哈(尼)雅(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三种方言,方言之间差别比较大,包括十余种土语,不能互相通话。

过去哈尼族一直没有文字,直到1957年才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2.民居民俗哈尼族山寨一般建在朝阳、开阔、凉爽并有泉水的山梁或半山腰,往往依山势而建,每寨少则几户人家,多则几百户。

村寨周围有茂密的森林、充足的水源、平缓肥沃的山梁等垦殖梯田不可缺少的条件。

云南红河大羊街乡哈尼村落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5年〃选美中国〃特辑列为中国最美的六大古村落之一,是哈尼支系人的主要聚居地,被称为〃叶车(奕车)之乡〃。

哈尼族

哈尼族

文化艺术



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内部可分哈 (尼)僾(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三种方 言和若干土语。哈尼族没有传统的文字,20世纪50年代为其创制 了一套拼音文字,今仍在试行中。 哈尼族认为万物皆有灵,人死魂不灭,于是盛行自然崇拜和 祖先崇拜。有丰富的口头文学、民间舞蹈。男女老少都喜欢随身 携带巴乌、笛子等乐器。以农历十月为岁首,传统节日主要是 “扎勒特”(十月年,即新年)和“矻扎扎”(五月节)。 哈尼族是一、罗作舞等。乐器有俄比、
哈尼服饰



哈尼族的服饰,因支系不同而各地有异,一般喜欢用藏青色的哈 尼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以黑布或白布裹头。 妇女多穿右襟无领上衣,下身或穿长裤或穿长短不一的裙子,襟 沿、袖子等处缀绣五彩花边,系绣花围腰,胸佩各色款式的银饰。 红河县部分地区叶车妇女的服饰独具特色。妇女头戴白布缝 制的尖顶软帽,后面一截燕尾边沿绣有精美的花纹;上着靛青色 对襟短袖宽口土布衣,无领无扣,用10余厘米宽的五彩腰带围腰; 下穿紧身超短裤,视短裤紧勒至现出臀部原形为美,短裤以下全 部裸露。直至不久前,不管夏日寒冬,她们都凭此打扮下田耕作、 上山砍柴。被称作“拉八”的短裤,深为少女喜爱。她们自裁自 缝,穿时裤口紧贴大腿一层层向臀部上卷并向内别,最后短裤绉 褶成了七道的倒“八”字形。 叶车女子向以多衣为荣,因为它表示家庭富裕又显得好看。 上衣分外衣、衬衣、内衣三种,通常在内衣下摆处加数道青蓝色 假边,显得鳞次栉比,令人目眩。不过,到了年节喜庆之日,姑 娘们就真的多衣了:七件外衣、七件衬衣、一件内衣。同时,手 戴银手镯,胸前挂一对银链,腰的两侧挂银片和银泡泡,走起路 来叮当作响,显得多姿健美。
哈尼梯田

中华各民族简介——哈尼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哈尼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哈尼族中华各民族简介——哈尼族哈尼族概况历史:哈尼族自称很多,有“哈尼”、“卡多”、“爱尼”、“豪尼”、“碧约”、“布都”、“白宏”等。

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哈尼族。

人口:哈尼族约有人口126.4万人。

分布:绝大部分集中聚居于滇南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

经济: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还善于种茶。

哈尼族种植茶叶的历史久远,哈尼族地区的茶叶产量占云南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

哈尼族风俗图腾:信仰: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

哈尼族认为万物有灵,天地之间存在着具有超凡能力的天神、地神和具有保护性质的祭祀神即寨神,家神,要定期祭祀,祈求保佑,以降福免灾。

礼仪:哈尼族素来热情好客,只要有客人来,都要以酒相待。

客人落座后,主人要先敬一碗米酒,三大片肉,称“喝焖锅酒”。

筵席期间常常酒歌不断。

客人离开时,还要送上一块大粑粑和一包用芭蕉叶包好的腌肉、酥肉、豆腐圆子等食品。

禁忌:哈尼族有许多禁忌,如产妇分娩,忌外人闯入室内;进村时不能披着衣服;不能用火塘上的三脚架烘湿鞋;禁止砍伐“龙树”和将污秽物扔置“龙树”之下等等。

风俗:哈尼族过去认为火是家庭的生命,对火很敬畏,必须保护火种长久不息。

每家都有数个不同的火塘。

火塘的火不仅要烟火不断,而且每个火塘的用处也不能弄混。

哈尼族有共享猎物之习,当猎手们进山捕猎归来,无论猎多少,全寨子人都可来分割猎物,各家都可分享一份。

如果猎物太少,就直接煮好,大家一起分享。

婚俗:哈尼族十分重视男女婚恋的喜庆活动。

往往以配对就宴的方式选择恋人,一般在配对就宴前,男方在征得女方应诺后,由小伙子凑钱,请烹调师傅主厨,杀公鸡、煮肥肉、炒菜、打酒、泡糯米进行准备。

夜里10点钟左右开宴,参加者约10—30人,围观者熙熙攘攘。

届时灯火通明,桌上摆满各式菜肴。

先将煮熟的大公鸡头朝上摆上餐桌,并把两个鸡睾丸和一只活螃蟹悬挂在鸡身上,由“伙子头”和“姑娘头”从首席坐起,其余男女依次配对入坐,随后举杯祝酒对歌,尽兴方散。

哈尼族

哈尼族

女多穿右襟无领上衣,下穿长裤,胸前挂成串的银饰,头戴镶(Ⅻang 红河西岸哀牢山麓(10)遍布梯田,高达数百级,从河谷到山巅
1,_
’-

^
一糯山,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苜r)茶的重要哈尼族有丰富的口头文学和民间舞器;舞蹈有三弦舞、拍手舞、扇子舞、术雀月的“十月节”是哈尼族的新年,也是哈
t
你如髫呜?
岢一i_曩j,毫t 参j i3乏曩t j。

-v露j!一.
江、墨汀、绿春、余平、江城等县,思茅、西双版和”、“哈泥”等,哈尼族自称“哈尼”、“儇为统一族称。

f喻尼旗有自止的语言,1957年创
襟上衣和跃裤,用黑布或r l布裹(gu6)头。

妇)有小银泡的捌帽。

带耳环、耳坠和火手镯。

(d an),宛如天梯,宏伟札观;西双版纳的南产地。

蹈:男女老少都喜欢随身携带巴乌、筒子等乐舞、乐作舞、葫芦笮舞和冬波嵯舞等。

农历十尼族最重大的传统≯日。

上期f土家旌》参考答案士家族在农历腊月二十八日{月大则在二十九日)过年。

关于赶年”的来历,土家族民间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

其中流传最为广的是土家族人民为送子弟兵奔赴东南沿海抗倭前线而提前过年。

1’一
.—‘.j—一
哈尼族姑娘唐

M L。

哈尼族风情漫记

哈尼族风情漫记


蘑菇房
传说远古时候,哈尼人住的是山洞。 后来他们迁到一个名叫“惹罗”的地方时, 看到满山遍野生长着大朵大朵的蘑菇,它 们不怕风吹雨打,还能让蚂蚁和小虫在下 面做窝栖息,他们就比着样子盖起了蘑菇 房蘑菇房琳麋美观,独具一格。即使是寒 气袭人的严冬,屋里也是暖融融的;而赤 日炎炎的夏天,屋里却十分凉爽。以哈尼 族最大的村寨红河州元阳县麻栗寨最为典 型。 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 竹木架和茅草顶成。屋顶为四个斜坡面。 房子分层:底层关牛马堆放农具等;中层 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 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层 则用泥土覆盖,既能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哈尼族的服饰,因支系不同而各地有异, 一般喜欢用藏青色的哈尼土布做衣服。男 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以黑布或白布裹 头。妇女多穿右襟无领上衣,下身或穿长 裤或穿长短不一的裙子,襟沿、袖子等处 缀绣五彩花边,系绣花围腰,胸佩各色款 式的银饰。 红河县部分地区叶车妇女的服饰独具特色。 妇女头戴白布缝制的尖顶软帽,后面一截 燕尾边沿绣有精美的花纹;上着靛青色对 襟短袖宽口土布衣,无领无扣,用10余厘 米宽的五彩腰带围腰;下穿紧身超短裤, 视短裤紧勒至现出臀部原形为美,短裤以 下全部裸露。直至不久前,不管夏日寒冬, 她们都凭此打扮下田耕作、上山砍柴。被 称作“拉八”的短裤,深为少女喜爱
哈尼族风土
一、民族简介哈尼族 哈尼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 现有人口 1253195 人,主要聚居 在云南省玉溪市、红河哈尼族彝族 自治州、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 治州的红河、澜沧江沿岸和无量山、 哀牢山地带。主要从事农业,他们 勤劳勇敢,善于开垦梯田。有十月 年(扎勒特节)、六月年(苦扎扎) 等节日。哈尼族人使用哈尼语,属 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的彝语支。分 哈雅、碧卡、豪白 3 种方言,各方 言中又包含若干种土语。哈尼族原 来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 1957 年 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 字。 民族底片:哈尼族.flv

哈尼族文化习俗概述

哈尼族文化习俗概述

• 2 而“家庭”、“私有”、“等级”逐渐明朗,特别是家庭,在社会 上地位和作用突出,家庭是社会的生产单位,是社会发展的细胞;
•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有了变化和发展,需要有一种形式能 够反映。父子联名是最好的表现形式。父子联名就是反映哈尼族社会 经济基础的最适合上层建筑形式。所以它在哈尼族社会历史上具有强 胜的生命力。
哈 尼 族
目录
一、哈尼族的概况 二、哈尼族族源 三、哈尼族经济生活
四、宗教信仰、婚俗、饮食与歌舞 五、文学艺术
一、哈尼族的概况
• 哈尼族的概况哈尼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 的一个古老的民族。 •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区,包括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 • 哈尼族见于汉文史籍的名称,有“和夷(蛮)”、“和 泥”、“窝泥”、“阿泥”、“哈泥”等。自称多达30余种, 如“哈尼”、“僾尼”、“碧约”、“卡多”、“豪尼”、“白 宏”、“布都”、“多尼”、“叶车”、“阿木”等等。
解决水利问题
• 哈尼族居住的上半山,气候温和,雨量充 沛,年均气温在15度左右,全年日照1670 小时,非常适宜水稻生长,故哈尼族先民 自隋唐之际进入此地区就已开垦梯田种植 水稻。 • 挖筑千条水沟干渠,骨干沟渠4653条,其 中,灌溉面积达50亩以上的有662条。条沟 箐中流下的山水被悉数截入沟内,这样就 解决了梯田稻作水利问题。
举个栗子。。。
• 送咪窝· 窝腿雷· 腿雷总· 总嫫院· 嫫院驾· 驾提锡· 提锡利· 利 跑奔· 跑奔吾· 吾牛然· 牛然错· 错嫫威· 嫫威尊· 尊唐盘· 唐盘 漫· 漫合贪· 合贪姐· 姐利乌· 乌起腊· 腊贪奔· 奔孙连· 连龙播· 播嫫波· 嫫波梯· 梯桑彪· 彪妈脏· 脏者· 者威· 威奸· 奸耶、耶 诸、诸乐、乐萨、萨昌、威包、包姐、姐柯、柯斜、斜 票、票嘠、嘠支、支克、克娜、娜搓、搓枣、枣威“踩路”定姻缘 偷婚 一朵鲜花说成草 跨火断线入夫门 公公领着媳妇回门 一人出嫁百人送

民族风情:哈尼族概述(习俗信仰禁忌等)

民族风情:哈尼族概述(习俗信仰禁忌等)

概述现有⼈⼝1253952⼈。

绝⼤部分集中聚居于滇南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其余分布在普洱、勐海、景洪、勐腊、禄劝、新平等地。

哈尼族⾃称很多,有“哈尼”、 “卡多”、“(亻爱)尼”、“ 豪尼”、“碧约”、“布都”、“⽩宏”等。

新中国成⽴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哈尼族。

哈尼族有⾃⼰的语⾔,⽆⽂字。

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

内部⼜分哈尼、碧卡、豪⽩三种⽅⾔。

20世纪50年代为其创制了⼀套拼⾳⽂字,但尚未普及。

哈尼族⼤都居住在海拔800⾄2500⽶的⼭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梯⽥。

他们根据不同的地形、⼟质,利⽤“⼭有多⾼,⽔有多⾼”的⾃然条件,创造了⾼达上百级的“梯⽥⽂化”。

此外,墨江的紫胶,产量居全国之冠。

历史:哈尼族渊源于古代的羌⼈族群,在千百年的历史岁⽉⾥,经过漫长的迁徒历程,最后定居于滇南的群⼭峻岭之中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内部分为哈雅、碧卡和豪⽩三个⽅⾔,各⽅⾔中⼜包含若⼲个⼟语。

哈尼族在历没有本民族的⽂字,新中国成⽴后创制了拼⾳⽂字。

从根本上讲,迁徒历史和梯⽥稻作是哈尼族⽂化赖以萌芽、⽣长和构建的两⼤基础。

哈尼族⽂化的所有要素,都与迁徒历史和梯⽥稻作具有内在的派⽣渊源关系。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哈尼族⽂化的主体结构经历了数次嬗与转型,形成了层次分明的三个发展阶段。

公元前3世纪以前,是前哈尼族⽂化时期。

从公元前3世纪到唐代,是哈尼族⽂化结构转型时期,这⼀时期的哈尼族⽂化,呈现出游牧与农耕并举、⽕⽂化与⽔⽂化交融共⽣的格局。

从唐宋⾄当代,是哈尼族⽂化主体结构定型时期,形成了以梯⽥稻作为中轴的新的⽂化结构。

宗教信仰哈尼族信仰⾃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有着丰富的⼝头⽂学,⽆论男⼥⽼幼都喜欢随⾝携带乐器。

⽣活习俗哈尼族村寨⼤多建在半⼭腰,⼀般都是有⾎缘关系的⼏个家庭聚居⽽成。

哈尼族的传统住房是由⼟基墙、⽵⽊架和茅草顶形成的楼房,楼房分三层,下层圈牲畜,中层住⼈囤粮,上层堆放⽠菜杂物。

哈尼族善种梯⽥,元江两岸铺满了层层叠叠的梯⽥,有的⾼达数百级,从河⾕⼀直延伸到⼭顶,像彩⾊天梯伸向天边,⼗分壮观。

哈尼族

哈尼族

谢谢大家
再见

婚俗
生活在墨江一带的哈尼族,新郎在表兄弟和同龄伙伴的陪同下前去迎 亲。到了新娘家后,要拜见岳父岳母,并经岳父岳母同意才能娶走新 娘。新娘离家的时候痛哭不止,这就是哭婚的习俗。 新娘在出嫁前三天新要哭婚,表明她对父母和家人的感情越 深。新 娘在弟妹和亲友的陪同下,一路哭到新郎村寨门口才止信送亲的队伍 则挑着背着嫁妆,一直送到男方家。嫁妆通常有箱柜、衣服、被褥、 农具等,还有糯米饭、染成红、黄、白三色的几大摞糯米粑粑。嫁妆 中还必须有舅舅送给新娘的一件蓑衣,一只巴箩,弟弟送给新娘的一 根手链和一根背带。 这些东西要沿路让人看清楚,以显示其富有和华丽。一路上唢呐声不 断,逢村过寨还要鸣放鞭炮。无论天气如何,新娘都要打一把花伞。 在红河一带,男方要请一对父母儿女都健在的中午男女去迎娶新娘。 新娘家则盛情款待娶亲者、亲朋好友以及村寨中的长老和歌手。迎亲 者在娶亲仪式上要当众交出三枚小贝壳作为娶亲的凭证。
禁忌
哈尼族过去认为火是家庭的生命,对火很敬畏, 必须保护火种长久不息。每家都有数个不同的火 塘。火塘的火不仅要烟火不断,而且每个火塘的 用处也不能弄混。 哈尼族有共享猎物之习,当猎手们进山捕猎归来, 无论猎多少,全寨子人都可来分割猎物,各家都 可分享一份。如果猎物太少,就直接煮好,大家 一起分享。 哈尼族有许多禁忌,如产妇分娩,忌外人闯入室 内;进村时不能披着衣服;不能用火塘上的三脚 架烘湿鞋;禁止砍伐"龙树"和将污秽物扔置"龙树" 之下等等。
民族服饰

哈尼族人多居住在中国云南省的西部。哈尼族是一个开垦梯田种植稻 谷的山地农耕民族,独特的生存环境形成了哈尼族多姿多彩的服装服饰 文化。 哈尼族服饰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仅是简单的御寒防风蔽 身之物,它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构成展示和追忆祖先迁徙壮举 英雄业绩的物化态载体。哈尼服饰的色彩、款式和纹样,既是该民族生 存区域地理环境的折光,也是族人社会身份和角色的标识,透露出生生 不息、物我合一的生存理念。服饰文化可谓五彩斑斓,制作工艺精湛, 体现了哈尼族妇女的勤劳和智慧。每个图案符号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远远 超过我们所看到和想到的,是一个深奥而难以破译的密码。我们只有把 目光回眸到远古时代,才能真正理解其深刻的内涵。

哈尼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哈尼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哈尼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哈尼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哈尼族自治县及周边地区。

他们有着独特的传统节日和丰富多彩的风俗。

1.龙华节(火把节):龙华节是哈尼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通常在农历二月初二举行。

这一天,人们会点燃火把,穿
着节日盛装,集会在村庄广场上,以舞蹈和歌唱来庆祝丰
收和祈福。

2.剧场节:哈尼族的剧场节是一个非常盛大的节日,通常在
农历二月初八至十五的时间举行,庆祝农历新年。

人们会
进行精彩的剧场表演、歌舞和竞技活动,以展示民族文化
的独特魅力。

3.泼水节:哈尼族的泼水节是为了迎接新年而举行的,通常
在农历三月底或四月初。

人们手持水壶或水桶,相互泼水,表达喜庆和祝福,同时也寓意洗净一年的不顺和晦气。

4.千年会:哈尼族千年会是一个特殊的节日,举办时间较为
灵活,通常在人们重大决策或遭遇重大困难时举行。

千年
会以舞蹈、歌唱和饮食等形式进行,集体祭祀祖先,寻求
祝福和保佑。

5.老年人祭祀:哈尼族尊重老人,传统节日中往往有特别的
祭祀活动供奉祖先和神灵。

在这些祭祀仪式中,老年人会
起到重要的角色,传承家族的文化和价值观。

除了以上节日,哈尼族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节日和活动,如傩
戏、糖节、婚礼等。

这些节日和风俗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传承和展示自己文化身份的重要方式。

哈尼族的文化常识

哈尼族的文化常识

哈尼族的文化常识哈尼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哈尼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以下将从哈尼族的语言、服饰、建筑、传统节日等方面介绍哈尼族的文化常识。

一、语言: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彝语群的一个分支。

哈尼语是哈尼族人民的母语,它是一种口头传承的语言,没有文字表记。

哈尼语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不同的地区有轻微的差异,但总体上可以互相理解。

二、服饰:哈尼族的传统服饰十分华丽美丽。

男子穿着黑色的长袍,上衣是宽松的长袍,下身是宽松的裤子,腰间系着精美的腰带。

女子则穿着色彩斑斓的长袍,上衣宽松,下摆宽大。

女子头戴花冠,一般由红色绸带、鲜花和珠子组成,非常漂亮。

三、建筑:哈尼族的传统建筑是土楼,也被称为“人类的三维诗歌”。

土楼是哈尼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用泥土、石块、木材等材料建造而成的多层建筑。

土楼外观呈圆形或方形,内部分为多个房间,每个房间都有独立的功能。

土楼不仅具有防御功能,还能抵御地震,因此在哈尼族的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传统节日:哈尼族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皓月节”,也被称为“哈尼族的情人节”。

皓月节是哈尼族人民向月亮祈求丰收和幸福的节日,通常在农历六月十五举行。

在这一天,哈尼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舞蹈、歌唱、赛龙舟等,人们还会品尝美食、赏月、放孔明灯,共同度过这个欢乐的节日。

五、民俗习惯:哈尼族有许多独特的民俗习惯。

比如,在哈尼族的婚礼中,新郎要带领亲友到新娘家“抢亲”,新郎必须通过各种考验才能娶到新娘。

而在哈尼族的葬礼中,人们会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敬意。

六、音乐舞蹈:哈尼族有着丰富多样的音乐舞蹈文化。

他们的音乐以管弦乐器为主,如芦笙、笛子、鼓等。

哈尼族的舞蹈形式独特,有手舞、脚舞、器械舞等,舞姿热情奔放,节奏欢快。

哈尼族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其语言、服饰、建筑、传统节日、民俗习惯和音乐舞蹈都体现了哈尼族独特的风貌。

云南少数民族——哈尼族

云南少数民族——哈尼族

(1)基本婚姻 制度:一夫一妻 (2)未婚男女 社交自由:公房 (3)结婚仪式 各地不一
西双版纳、澜沧等地的哈尼族,主要信仰万物有 灵的原始宗教和祖先崇拜。在红河地区及内地的 哈尼族,仍以多神崇拜为主。主要神有:天女 “澳玛”、地神“啊奥”、山公“搓司搓欤”、 山母“腊必腊衫”、龙神树“”及家神“河沙尼 沙”等。
哈尼梯田 物产 服饰 民居 饮食
婚姻 宗教信仰 节日 禁忌
哈尼族有155.8万人,哈尼族主 要分布在滇南地区,包括红河哈尼 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 州、普洱市和玉溪市。
哈尼族自称与语系
分布:红河和澜沧江之 间的哀牢山区 • 自称:哈尼、和尼、 布都、碧约、卡多、 雅尼 • 由来:隋唐“和蛮” • 语系:汉藏语系藏缅 语族彝语支
西双版纳、澜沧 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 祖先崇拜 代表:天神、地神、龙神、 家神(祖先) 祭祀:全寨、定期 主持“儒玛”
红河地区 多神崇拜为主 代表:天女、地神、山公、 山母、龙树、家神 (龙树——人类的保护神) 祭祀:家族、村寨 杀牲祭龙、饮酒歌舞 (妇女除外)
哈尼族节日有传统的十月 年、六月年,红河南岸及 内地的哈尼族,以十月为 岁首,因而称十月年为大 年。 所以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 个属龙日要过“十月年” 节日期间,各家各户杀猪 杀鸡、舂糯米粑等,祭祀 天地、祖先。 每逢“十月年”,哈尼人 要举行“长街宴”,喝同 心酒,相互祝福。
妇女: 穿:无领右 上衣(露臂) 穿:短褶群 裹护腿 胸饰:银泡、 银币、银链
(1)红河及墨江:土 木结构的楼房(土掌 房) (2)西双版纳和澜沧: 主楼
哈尼“蘑菇房”因其 特别的结构形式,具 有良好的保温散热性 能。 “蘑菇房”内 部分三层:底层用来 关马圈牛,堆放谷船 犁耙等农具;顶层用 以置放粮食柴草之类 而中间楼板层就是主 人住的地方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尼族哈尼族有许多种自称,以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碧约、布都、白宏等自称的人数较多。

另外还有糯比、糯美、各和、哈鸟、腊米、期的、阿里卡多、阿古卡多、觉围、觉交、爱尼、多塔、阿梭、布孔、补角、哦怒、阿西鲁玛、西摩洛、阿木、多尼、卡别、海尼、和尼、罗缅、叶车等自称和他称。

哈尼主要居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南部的红河县、绿春县、元阳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等四县;雅尼居于西双版纳自治州及澜沧县;卡多、豪尼、碧约、布都、白宏等均交错聚居或散居于景东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等市县。

本民族内部之间的互称和其他民族对哈尼族的称谓也不尽一致。

见于汉文史籍中的历史名称,秦汉时期称“昆明叟”,魏晋南北朝时期称“乌蛮”,唐南诏、宋大理国时期称“和蛮”,元朝称“斡蛮”、“斡泥”,明朝称“窝泥”、“和泥”,清朝称“和泥”、“窝泥”、“禾尼”。

哈尼族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名称的出现及其分布变化,反映了历史上他们迁徙流动的情况。

名称虽多,其音义却基本一致,均与目前的自称和互称相同或相近,都从“和”音,其义仍为“和人”。

可以说,哈尼族两千多年来基本上就具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和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以人数较多的自称“哈尼”为本民族统一的名称。

一、哈尼族饮食民以食为天,而哈尼族的饮食更是丰富多彩。

1、米饭为主食哈尼族常年以米饭为主食,逢年过节吃糯米饭和糯米杷耙,平时一日两餐,农忙期间一日三餐,主要由家庭主妇或大媳妇承担烹调任务。

农忙期间的早晚两餐在家进食,中午饭用一只特制的竹筒、篾盒或布袋将米饭(外加适量咸菜)带到山野劳动地点吃。

玉米、荞、麦和豆类等作缺粮季节的补充。

玉米的播种面积和经济地位仅次于水稻,分黄、白、糯三个品种,每户普遍种植。

哈尼族男女均喜食生蒸饭,即二熟饭。

其制作方法是先将浸泡过一夜的大米空干水分,盛入甑内生蒸,待上气半熟后即倒入大簸箕中,洒上适量冷水,用一块特制的木片翻撮拍打五六道之后,任其摊凉,三日五日之内逐日重蒸食用而不变质。

这种生蒸饭始终保持营养,滋润可口而耐饿,不仅深受哈尼族男女劳动者的欢迎,而且将常食生蒸饭的人家尊为富裕者。

2、蔬菜品种不多哈尼族的蔬菜品种不多,多利用宅旁、田间小空地和山地种植青菜、萝卜、瓜、豆、芋头等。

按照哈尼族的社会分工,种植蔬菜多由妇女承担,管理粗放,产量不高,常年所需蔬菜除秋收时节储备的豇豆、老瓜外,则靠妇女采集的野生植物烹制而食。

她们采集的野菜主要有蕨菜、树甜菜、树头菜、羊奶菜,臭菜、水芹菜、鱼腥草、细芽菜、水白菜、马蹄叶、金雀花、棠梨花、老鹄花,杜鹃花,以及香菌、木耳、鸡枞等。

哀牢山区水土富饶,气候温和,各种野味常年不衰,取之不尽,用之不绝。

有的野菜只要烹调有方,配料得当,就食之可口,别具风味。

3、食肉数量较大哈尼族食肉数量较大,以猪、牛、羊、鸡、鸭肉和禽蛋为主,并兼食水产品鱼、鳅、鳝和田螺。

他们的烹调方法主要有清煮、煎炒和腌制三种。

年节期间,肉食丰富,往往把食鲜剩余的猪、牛肉的净肉和骨头分别剔开,将净肉腌制成腊肉和干巴,储备以待客。

由于哈尼族大房中的火塘四时烟火不断,熏烤成的腊肉和干巴呈紫红色,喷香异常而带鲜昧,是哈尼族名贵食品之上乘。

而骨头却剁成碎块,与适量炒米面、八角面,椒盐及姜丝、清酒相揉拌,盛入罐中腌制,过半年后便成酸酢肉,蒸熟食之。

4、喜食酸辣食品哈尼族普遍喜食酸辣食品,除善腌酸酢肉、酸酢鱼和螺蛳酢外,还善于利用竹笋、树头菜嫩叶和青黄豆米腌成各种咸菜。

其中黄豆豆豉尤具风味,以其色、香,味俱佳而驰誉于世。

制作方法虽各地略异,但均可用猪油煎炒或用饭甑蒸熟而食,也可用炭火烘烤后舂细作拌菜的引子,几乎每餐用以佐食,被称为“哈尼味精”。

哈尼族很注意菜肴调味,每餐必备一碗用各种佐料制的蘸水,蘸菜而食。

5、男子喜食“白旺”哈尼族男子喜食猪、羊鲜血制作的剁生,俗称“白旺”,被列为杀猪宰牛期间必不可少的名菜。

剁生实际是一种用猪、羊鲜血做的凉拌菜。

制作方法是先以适量的椒盐放在瓦盆中,即将瓦盆接在喷涌的血口前,使其血盐交融,并用筷迅速搅拌,以姜汁、蒜汁、皮菜根,炒肝和炒花生米面做佐料。

待食用时,冲一碗冷开水进血盆中,并将各种佐料撤在血盆里,血凝固佐料擞完,即成剁生。

哈尼族中,老年男子普遍嗜好烟、酒,茶,有的以香芝麻棵枝叶当茶饮用。

稻谷、玉米、高粱是他们酿造白酒的主要饮料。

西双版纳哈尼族女子喜嚼槟榔。

二、哈尼族节日哈尼族也是一个拥有许多节日文化的少数民族,而每个节日都有属于自身的习俗文化1、十月年十月年为大年,按哈尼族的历法,十月是岁首。

节期六天左右,具体日期各寨可先可后。

这时正是大春上场,厩中猪肥的时节,有条件的人家都杀牲,舂糯米粑粑、蒸年糕、染黄糯米饭献天地祖宗;男女老少都着新装,亲友们互相走访;有男孩子的人家多在这个节日里请媒人去说亲,嫁出去的姑娘也要带着酒、肉和粑粑回娘家献祖过年;村里的老年人轮流着到接到订婚礼物或有姑娘回家的人家去探望,分享一些礼品。

墨江的部分哈尼族,年节里经常整个家族聚会餐(自带食品),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风俗,即前一年出嫁的新娘们,要集于村外山野里互相诉说自己的新婚生活,而严禁男子偷听。

按哈尼族的历法,十月是岁首,哈尼十月年为大年。

节期六天左右,具体日期各寨可先可后。

这时正是大春上场,厩中猪肥的时节,有条件的人家都杀牲,春糯米粑粑、蒸年糕、染黄糯米饭献天地祖宗;男女老少都着新装,亲友们互相走访;有男孩子的人家多在这个节日里请媒人去说亲,嫁出去的姑娘也要带着酒、肉和粑粑回娘家献祖过年;村里的老年人轮流着到接到订婚礼物或有姑娘回家的人家去探望,分享一些礼品。

2、六月年哈尼族的民族节叫“库扎扎”,时间为夏历六月二十六日,因此又叫“六月年”。

六月年也是个欢乐的节日,红河地区称“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后,节期三至六天。

节日里,以村寨为单位杀牛祭“秋房”,牛肉各户分回祭祖,青年们聚集在一起“荡秋千”、摔角、狩猎、唱山歌,尽情欢乐。

传说,在远古的时候,哈尼人不知道一年要分几个月,后来,太阳和月亮传授给哈尼人分月的办法,在人间栽了一棵年月树,一枝树干算一个,哈尼人分得了第六枝,从此,就在六月过“库扎扎”。

又说,过去有七个仙女到哈尼寨,做了一个磨伙,她们轮流玩耍,把站在权上的小鸟也逗笑了。

鸟儿欢乐地唱起歌来,歌声感动了天神,天神把福降给了人间……人们怀念七仙女,每年过“库扎扎”时都要打秋千。

内地红河南岸的哈尼族,也过正月年、端午和中秋等节日。

正月年过三至五天,有条件的人家杀猪祭祖,初一吃汤圆,亲友之间互相宴请。

端午和中秋节大体同汉俗。

过节分三天进行,六月二十三日,全寨要杀一头牛祭竜神,把祭竜的牛肉分给各户。

六月二十四日,人们都要在家休息一天,每人杀一只鸡,父母给子女们叫魂,先由寨外叫进屋里,叫魂的范围很广,日常生产劳动所到之处都要叫到。

野兽吓着,雷响惊着和跌倒过的地方都要叫到,不能让魂在受惊处躲下。

认为叫过,人的身体会强壮起来,六月二十五日晚,用牛筋骨敲打着簸粪,用干芦苇或易燃的树条扎成火把,点燃后从家里往外撵,把灾难和鬼怪邪魔撵出去。

然后把火把绑在树上,求火把神护佐庄稼和牲畜成长得好,不遭虫灾,不得病。

3、姑娘节云南省元阳县碧播山一带的哈尼族,每年农历二月初四要欢度别开生面的姑娘节。

这天,鸡还未叫,男人们就要首先挑回一担水,天麻麻亮时,再砍回一捆柴,接着,就生火烧水,把洗脸水恭恭敬敬地端给慢腾腾起床的妇女。

然后,男人们煮饭、洗菜、剁猪食、洗碗筷、带小孩,妇女们则悠闲地坐在一旁,或做点针线活,或指挥男人做这做那。

未出嫁的姑娘们,则连针线活也不做。

午饭后,男人们急忙赶到寨中的公共娱乐场所去,按习俗,先到的为勤劳者,后到的为懒惰者。

小伙子们向情人借来女式新衣新裤,打扮成姑娘的样子,在欢快的弦乐声中翩翩起舞,直到太阳偏西才回家做饭,继续服侍妇女到深夜。

姑娘节相传起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四面环山、山拉泉潺潺、林木葳蕤的碧播寨,有个生得比金竹还标致的姑娘,名叫悠玛。

悠玛与英俊彪悍的青年猎人戛期相爱。

但是,那时哈尼姑娘的婚姻要由土司头人和父母作主。

悠玛的父母把她许配给了白土司的独眼儿子。

悠玛为此痛苦极了,她决心以死来表达对爱情的追求。

二月初四这天,悠玛独自去薅勾勒山上砍柴,遇到了同村和邻村的三个姑娘。

悠玛向她们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引得三个姑娘痛哭不止。

原来,她们也是婚姻上的不幸者。

四个姑娘忘了砍柴,也忘了回家,在山顶上互诉苦衷,愈诉愈愁,愈诉愈悲,就一起跳崖自尽了。

悲剧发生后,哈尼人觉得再也不能干涉姑娘和小伙子们的婚姻了,特别是对姑娘,更应该给她们选择意中人的权利。

为了告诫后人,哈尼人就把每年的二月初四定为“姑娘节”,以表示尊重妇女和尊重婚姻自由。

现在,这一带的哈尼族男女青年自由相爱后,就自己选日子结婚,不要彩礼,也不办酒席,用杯杯香茶招待前来祝贺的宾客。

敬老节每年的农历腊月十五,是哈尼族的敬老节.清早,老人梳洗后穿上新衣服准备欢度自己的节日.成年人在家杀鸡宰鸭,备办美餐,小伙子将一棵小松树载在过节的坪场旁,姑娘们挑来清水给它浇下定根水,象征青年们祝愿老人像青松一样健康长寿,永葆青春.4、“里玛主”节居住在红河边上的哈尼族崇奉布谷鸟,把布谷鸟尊称为“合波阿玛”(布谷鸟妈妈)。

每到山茶盛开的阳春三月,不论男女老少,只要第一次听到布谷鸟的鸣啼,人人都会报以一声“我听见了”的回答,表示对春天的欢呼。

据说,这一声回答,可使勤劳善良的哈尼族农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终年和平康泰。

据传说,布谷鸟是受天神阿波摩米的派遣,从遥远天边的石岩洞里飞出来,向人间传达春天的消息的。

当它飞过一个名叫“巷阿窝尼崩崩麻”的大海时,飞不动了,眼看快要掉进大海里去了。

突然,从海里翘起一条龙尾来,随后龙尾变成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让布谷鸟在上面歇脚。

布谷鸟终于历尽千辛万苦,把春天的信息传达给了人间。

按照前辈人沿袭下来的规矩,等多数人都听到布谷鸟的叫声后,就相约在一个属羊的日子,备办美味佳肴,用一种大树的花汁浸泡糯米,蒸出喷香金黄的糯米饭,煮好红鸭蛋,向布谷鸟虔诚地敬献。

这天,村村寨寨的小伙子和姑娘们满面春风,身着节日盛装,会聚在一个适中草坪上,欢度一年一度的“里玛主”节(春天的盛会),借以选择对象,谈情说爱。

节后,各家选定一个好日子,在雀鸟未出巢、四山一片寂静的五更时分,家长悄悄地把三丛秧苗插在自家田里,意即、“开秧门”。

据说,“开秧门”时听不到雀鸟的声音,今年庄稼就能免灾除害,获得好收成。

5、“捉蚂蚱节”捉蚂蚱节”,哈尼语叫“阿包念”,在“六月年”(每年阴历六月二十四日)后的一第个属鸡或属猴日举行。

哈尼族居住在山区,种植一季水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