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波动产生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课件
剩余价值的分配不均
由于市场机制、垄断等因素,剩余价值在不同企业、行业和地区之 间的分配存在不均衡现象。
剩余价值的分配与经济增长
合理的剩余价值分配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03
剩余价值理论的应用
资本主义经济分析
01
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工资与剩余价值的统一关系
劳动者通过提高自身技能、素质等,增加劳动生 产率,从而提高剩余价值,获得更高的工资待遇。
3
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动态平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和剩余价值之间存在动 态平衡关系,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剩余价值理论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
政策制定中的剩余价值导 向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剩余价值的 分配问题,通过政策引导和规范市场行为, 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
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与影响
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剥削本质,为无产 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影响
剩余价值理论对现代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是理解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
02
剩余价值的产生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定义
劳动价值论的局限性
劳动价值论是一种经济学理论,认为 商品的价值来源于生产过程中所投入 的劳动量。
劳动价值论无法解释一些现象,如技 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对商品价值的影 响。
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历程
从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 图到现代经济学家卡尔·马克思,劳动 价值论在不断发展完善。
剩余价值的来源
和新剑桥学派等经济学派别。
剩余价值怎样产生的
•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任何先进的机器设备、 生产工艺,无论其对生产过程覆盖的程度 有多大,自动化程度有多高,它们都是作 为“所有者的生产资料”参与到价值、使 用价值的生产中来的。机器设备的运转也 只是按人们事先设计好的程序运行的。无 人工厂中机器设备的运行只能转移自身的 价值到新的产品中,而不能创造任何新的 价值。只有活劳动仍然是剩余价值(利润)的 源泉。
剩余价值的基本含义
•
19世纪,世界资本主义尚处于早期成长阶段,企业规模一般都不大, 生产技术手段非常简陋,虽然也曾出现过局部的暂时的过剩现象,但
总的来看整个社会生产是短缺的。在这样一种历史条件下,资本家为
了赚取更多的利润,所采用的主要的基本手段就是强迫工人长时间高
强度地劳动。这种高压手段很自然地引起了工人的抵制,以至反抗。
部门的劳动者不能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那么许多社会必须的 非物质生产性的工作将无法开展,整个社会机器将停止运转。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 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等 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比较普遍的应用,机 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生产自动化的主 要表现:一是工业机器人的开发和利用,用机 器操纵机器,代替了工人大量的体力劳动和部 分的脑力劳动;二是自动化生产线的广泛使用, 直接从事生产操作的工人大大减少,甚至出现 了少数的所谓“无人工厂”。资产阶级经济学 家根据这些情况,指出技术和科学“成为独立 的剩余价值源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已 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剩余价值的产生历史
· 原始社会前期,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劳动者创造的价值 尚不能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人在很多时候处于忍饥挨饿的 境地,故难以创造剩余价值。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剩余价值理论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剩余价值理论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中之一的剩余价值理论观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剩余价值理论观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剩余价值理论观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研究和批判得出的。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劳动者出售劳动力给资本家,并通过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但是由于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工具,使得劳动者只能得到劳动力的价值,剩余价值则由资本家占有。
这种剥削现象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
二、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观点1. 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会不断压低劳动者的工资,使得劳动者的生活水平维持在最低限度,而资本家则通过占有剩余价值获得丰厚的利润。
这种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关系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剥削现象的存在。
2. 剩余价值的实现方式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剩余价值的实现主要通过市场经济的交换过程来实现。
资本家通过将商品卖给消费者,以此转化为货币形式的剩余价值,进一步积累资本。
这种经济交换过程中,商品交换的实质是劳动力和剩余价值的交换,而资本家则通过这种交换获得了剩余价值。
3. 剩余价值率的波动剩余价值率是指剩余价值与劳动价值之比。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率的波动是由市场供求关系、技术进步和劳动组织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果劳动生产率提高,剩余价值率可能会下降;反之,如果劳动生产率下降,剩余价值率可能会上升。
三、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1. 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本质,即剥削和阶级矛盾。
通过对剩余价值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有助于思考社会主义建设的路径和方向。
2. 为工人阶级的觉醒提供理论指导剩余价值理论为工人阶级的觉醒和解放提供了理论指导。
通过了解劳动者处于被剥削的地位,工人阶级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自身的利益诉求,通过团结和斗争争取自身权益的实现。
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 -回复
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回复剩余价值规律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学原理,它解释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力价值和劳动力实际售价之间的差额,它是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而获取的利润来源。
剩余价值规律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被广泛应用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和阶级矛盾。
为了更好地理解剩余价值规律,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商品生产和价值形成过程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生产过程通常是以商品生产为基础的。
劳动者通过将劳动力卖给资本家,进而参与商品的生产。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通过消耗劳动力和使用生产资料,创造出新的商品。
这些商品反映了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即为商品赋予了价值。
二、劳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差异劳动者通过出售劳动力,仅能获得劳动力的价值,这个价值被称为劳动力的价值。
然而,劳动者所创造的商品往往会被卖出一个更高的价格,即交换价值。
这种差异是由剩余价值所致。
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但未被劳动者所获得的价值。
三、剩余价值的源泉及其产生过程剩余价值的产生源自工人在劳动中所付出的必要劳动时间和超出必要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工人进行生产所需要的时间,以满足其自身生活所必需的商品的生产。
超出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工人为资本家创造出的额外价值,也就是剩余价值。
四、剩余价值的实现与分配剩余价值通过商品的销售和资本家对生产资料的投资来实现。
当商品被出售后,其中的剩余价值被转化为利润,成为资本家的收入。
资本家通常会将利润用于再投资或个人消费,从而进一步扩大其资本。
五、剩余价值规律对社会的影响剩余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是资本家获取利润的基础,促使资本家进一步积累财富和权力。
其次,剩余价值规律导致了贫富之间的巨大不平等。
由于工人只能获得劳动力的价值而被剥削,劳动者的财富和资源非常有限。
而资本家通过获取剩余价值,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和权力。
由此可见,剩余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影响了经济的运行和社会的发展。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深刻剖析,也是对资本主义剥削机制的深刻揭示。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剩余价值的产生、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首先,剩余价值的产生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所获得的工资。
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工人所获得的工资只能保证他们的生存,而剩余价值则是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而获取的。
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工人在劳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与他们所获得的工资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就是剩余价值。
其次,剩余价值的实现是指剩余价值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得以实现。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交换是通过市场来实现的,而剩余价值则是通过商品的交换来实现的。
资本家通过出售商品获得剩余价值,从而实现对工人的剥削。
这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剩余价值的实现方式。
最后,剩余价值的分配是指剩余价值在社会中的分配方式。
在
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主要分配给资本家作为利润,而工人只能获得他们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作为工资。
这种剩余价值的分配方式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的加剧,是资本主义剥削机制的体现。
总之,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剥削机制和阶级矛盾,对于我们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规律,为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武器。
剩余价值的规律 -回复
剩余价值的规律-回复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与他们所获取的工资之间的差额。
剩余价值的规律是指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过程中所遵循的一些客观规律和运动规律。
下面,我将逐步回答剩余价值规律的相关问题。
一、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剩余价值的产生源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即劳动者以工资形式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资本家则购买劳动力并占有劳动成果的所有权。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通过劳动消耗自己的劳动力,并创造出价值。
然而,由于工资只能覆盖劳动者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工资,产生了剩余价值。
二、剩余价值的分配过程剩余价值的分配过程体现了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的所有权,因此对剩余价值的分配拥有决定权。
他们通过支付工资将一部分剩余价值归还给劳动者,同时将剩余部分作为利润归自己所有。
这种剥削关系是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的核心。
三、剩余价值规律的基本原理剩余价值规律是指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遵循的一些基本原理。
首先,剩余价值规律要求资本家追求最大化的剩余价值。
他们通过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延长工作时间、降低工资等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
其次,剩余价值规律要求生产资料专门化和程度提高。
通过将生产资料集中化和规模化,提高生产力水平,从而增加剩余价值的产生。
最后,剩余价值规律要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即单位劳动时间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增加。
这要求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从而增加剩余价值的产生。
四、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与影响剩余价值规律对经济运行产生了深刻影响。
首先,剩余价值规律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动力促使资本家不断创新、积累更多资本,并推动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生产的扩大。
其次,剩余价值规律导致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经济危机的出现。
资本家为了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会导致工人阶级的剥削加剧、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进而引发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
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机制
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机制
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机制可以简单地总结为两点:
1.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即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创造出更多的剩余劳动时间。
这样,劳动者在满足自己和家庭的需求后,仍然需要继续工作,并将剩余的劳动成果转化为剩余价值。
2. 提高劳动生产率:相对剩余价值的实现需要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作为前提。
通过提高直接生产消费品的部门和为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可以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从而降低劳动力的价值。
这样一来,同样工作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就增加了,而剩余价值也就随之增加。
总之,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并在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前提下,降低劳动力价值和生活资料价值,进而创造出额外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解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本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和思想,其中之一便是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之一,它对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体系的运行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进行详细的解析和探讨。
一、剩余价值的定义和产生过程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价值已经得到补偿的前提下,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的超过自身劳动力价值的部分。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不仅仅是生产者,更是雇佣者的雇佣劳动力,他们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环节:资本主义社会首先会通过生产工具的购买等方式,投入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而后,工人将在雇佣劳动中利用这些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其中不变资本转化为商品中的价值,而可变资本则转化为工人所提供的劳动力价值。
在生产的过程中,工人所创造出的商品价值等于不变资本加上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
因此,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过程的必然产物。
二、剩余价值和剥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存在的剥削问题。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于剩余价值产生和占有的原则,资本家通过占有和控制生产资料,以雇佣工人的方式使得工人的劳动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工人的劳动力价值与其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之间形成了一个差额,而这个差额就代表了资本家对于工人的剥削程度。
这种剥削关系迫使工人永远处于劳动和生活的边缘,而资本家则获得了巨额的利润。
因此,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中存在的剥削和阶级矛盾问题。
三、剩余价值的流转和利润的形成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作为一种经济形式,具有自己的流转和变现方式。
剩余价值通过商品交换的形式被转化为利润,这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运行的重要环节。
剩余价值通过商品生产和销售的过程中,转化为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
剩余价值规律概念
剩余价值规律概念剩余价值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剩余价值产生和流转规律的阐述和分析。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和核心规律,揭示了剥削和剩余价值这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
本文将从剩余价值的概念、产生和流转规律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商品价值中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其中使用价值用于满足社会的各种需求,交换价值则是通过商品的交换来体现的。
而劳动力则是一种商品,它的价值由劳动力的价值和其维持和再生产所需的剩余价值组成。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来源,它是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被剥削压迫的基础。
其次,剩余价值的产生是通过剩余劳动时间实现的。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为了弥补自己所需的劳动力价值而进行的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超过这个必要劳动时间的剩余劳动时间。
在必要劳动时间之后的剩余劳动时间,是劳动者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的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的多少取决于剩余劳动率的高低,而剩余劳动率则受到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比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然后,剩余价值的流转规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资本积累和再生产。
资本家通过剩余价值的不断积累来扩大资本规模和增加生产能力,从而进一步加强对劳动者的剥削。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推动力,它驱使着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
同时,剩余价值的再生产也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重要特征。
资本家不仅只是满足自己的个人消费需求,更重要的是将剩余价值用于再生产,投资于不同的生产部门和领域,从而实现对剩余价值的再利用和再生产。
此外,剩余价值规律对于人们认识和改造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剩余价值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基本矛盾,为人们认识社会的经济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次,剩余价值规律揭示了剥削和压迫的根源,为无产阶级反抗和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
2021电大请试述剩余价值产生的规律及增加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什么是剩余价值
2021电大请试述剩余价值产生的规律及增加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什么是剩余价值请试述剩余价值产生的规律及增加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工人劳动一天,资本家付给工人一天的工资。
在这貌似公平的背后,本质上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请试述剩余价值产生的规律及增加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参考答案:(一)剩余价值的规律(1)剩余价值规律,就是在资本主义条下,生产剩余价zhi值的客观必然性。
(2)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中,剩余价值规律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第一,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增殖。
资本家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执行资本的职能。
第二,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各环节。
资本主义生产的各环节都是为生产剩余价值服务的,并且是由获得剩余价值的多少决定的。
第三,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
对剩余价值的追求驱使资本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就使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加剧和扩大,再生产比例遭到破坏,产品实现困难,引发经济危机,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灭亡。
由于剩余价值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手段,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发展和灭亡,因此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二)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假定工作日为八小时,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为四小时,剩余价值率为100%。
如果把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一小时,则剩余劳动时间就增加一小时,由此增加的剩余价值即为相对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引言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深刻分析和批判的基础,也是阐述资本主义剥削的机制和问题的重要理论基础。
本文将从剩余价值的概念、产生的过程、意义与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深入了解剩余价值理论的内涵和意义。
剩余价值的概念剩余价值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其实际工资之间的差额。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者以劳动力出售的方式,将自己的劳动力转化为商品,而资本家则以经济手段将劳动者劳动力的价值与其实际工资进行剥削。
剥削的过程使得资本家获得了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剩余价值的产生主要是由剩余劳动引起的。
剩余劳动是指劳动者在满足自身生活物质需要后,继续为资本家创造价值的工作。
剩余劳动的比例决定了剩余价值的多少。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劳动的产生主要是由剩余劳动时间的延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引起的。
从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劳动者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售给资本家,以换取工资。
2. 劳动者进行必要劳动:劳动者利用劳动力进行生产,以满足自身生活物质需要。
这部分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等同于劳动者工资的价值。
3. 劳动者进行剩余劳动:在满足自身生活物质需要后,劳动者继续为资本家创造价值,即进行剩余劳动。
这部分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4. 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归属于资本家,作为资本家的收入。
剩余价值的意义与影响剩余价值的存在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1.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占有是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占有的核心。
资本家通过剩余价值的占有,获取了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并积累更多的财富和资本。
2.剩余价值是阶级矛盾的经济表现: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占有,导致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阶级矛盾。
劳动者为资本家创造了剩余价值,但仅获得了工资的一部分,导致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存在着利益的对立和冲突。
劳动价值论的几个公式及其应用
劳动价值论的几个公式及其应用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指通过劳动来创造价值。
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思想是,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是商品的实际质料。
劳动价值论的公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价值=劳动时间这个公式表明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时间是指用于生产商品所花费的时间,包括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
直接劳动是指直接用于生产商品的人工劳动,间接劳动是指通过使用生产资料进行的间接劳动。
劳动时间的长短决定了商品的价值大小。
2. 商品交换比例=劳动时间比例这个公式表明,商品的交换比例是由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比例决定的。
假设有两个商品A和商品B,如果生产商品A所需的劳动时间是生产商品B所需的劳动时间的两倍,那么商品A与商品B的交换比例就是2:1。
3. 价值转移的公式价值转移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产品的价值从一个商品转移到另一个商品的过程。
这个公式表明,劳动价值可以通过商品的交换转移。
假设有两个商品A和商品B,商品A的价值为10个单位,商品B的价值为20个单位,如果商品A与商品B的交换比例是1:2,那么商品A的价值就会转移给商品B,使得商品B的总价值增加10个单位。
劳动价值论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解释商品价格形成和波动的原因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商品价格的波动主要是由劳动时间的变化引起的。
例如,在生产工艺水平低下的地区,同一种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较长,价格也会较高。
而在生产工艺水平较高的地区,同一种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较短,价格也会较低。
2. 解释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创造的超过其自身工资的价值。
劳动价值论认为,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工人在劳动中创造了价值,而只得到自己劳动力价值的一部分。
剩余价值的分配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分配规律,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作为利润。
3. 分析经济危机的根源劳动价值论认为,经济危机是由于商品的生产与消费不一致而引起的。
第三章:剩余价值的产生.
劳动力 成为商品是 货币转化为 资本的前提。
劳
价值
动
力
商
品
使用价值
劳动力价格 工资
三、资本及其特性
资本一般
就是一切资本所共有的、 本质的规定性。这种规定 性就是资本能够在运动中 保存自己并实现自我增殖 的属性。
资本一般
资本的增值性 资本的垫支性 资本的运动性
生
产 过 程
价值 形成 过程
抽象 劳动
形成
使用价值 旧价值
价值
价值增殖过程,不过是超过一定点而被延长了的价 值形成过程。资本家绝对不会只让工人劳动6小时,而 会把劳动时间延长到6小时以上,假如延长到12小时, 就会发生价值增殖。
20斤棉花价值40元 劳动力的价值为10元 劳动资料的价值10元 共预付资本价值60元
决定
A
生产和 再生产
= 的
A 所花
价
费的生 活资料
值
的价值
A的价值
维护劳动者本人生活所必需的 生活资料的价值 维持劳动者家属子女生活所必 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
A的价值
由生产和再生
产A 所花费的社会 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还包含着历史 的和道德的因素
劳动力 商品
价值
不仅能创造
出使用A本价身的值价值,
目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大家 在掌握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 进一步掌握剩余价值理论,认 清资本、剩余价值的一般属性 和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从而深 刻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实质。
主要内容:一、货币向资本的转化 二、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三、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四、资本主义的工资
教学重点: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剩余价 值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剩余价值如何产生的
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其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是劳动力的使用权属于资本家,劳动者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劳动者不占有劳动产品。
由此可以看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首先表现为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价值形成过程,一方面是生产资料(物化劳动)价值转移过程,另一方面是活劳动创造出相当于劳动力自身价值的新价值的过程。
其次,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价值增殖过程一方面是生产资料(物化劳动)价值转移过程,另一方面是活劳动创造出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的新价值的过程。
实际上,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是必要劳动时间,用于再生产劳动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因此,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支出的剩余劳动的凝结。
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流通
第三章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流通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价值增值的过程;剩余价值生产出来后,还必须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分割和流通,这就提示了剩余价值生产的奥秘;一、货币转化为资本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资本家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货币才能进行资本主义的生产经营活动;但是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货币和资本的区别在于它们不同的流通形式:一种是商品流通形式W-G-W,商品生产者出卖商品换得货币,再用货币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另一种是资本流通形式G-W-G,资本家预付一定的货币购买特定的商品,然后再出卖换回货币;这两者的区别在于:1买和卖的顺序不同;前者是先卖后买,后者是先买后卖;2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前者的起点和终点是商品,后者是货币;3流通中的媒介不同;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具体来看,商品和资本流通的目的和内容不同:商品流通的目的是为了消费,为了换得一定数量的使用价值,不同使用价值之间的交换是这一运动的实际内容;资本流通则不同,它的两极尽管是同质的货币,但流通终点的货币数量必须要大于起点的货币,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货币;因此,资本流通的完整形式应该为G-W-G′;G′=G+△G,△G是资本在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额,称为剩余价值m;可见,资本流通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货币在运动中产生了剩余价值,转化为了资本;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由于资本流通公式G-W-G′表明了资本运动的最根本特点,即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价值增值,因而对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等资本运动的各种具体形式都是适用的,表现为资本的总公式;从形式上来看,资本总公式中的价值增值同价值规律是矛盾的;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在流通过程中,无论是G-W,还是W-G,商品的价值量都不发生变化;但是,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现象是,经过流通过程,资本的价值发生了增值;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就要说明剩余价值是怎么产生的;首先,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产生;在商品流通中,无论是等价交换只是价值形式的转换,还是不等价交换对原来既定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其次,离开了流通领域,商品生产者只能由自己的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剩余价值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产生,但又离不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按照这个条件,剩余价值也不能发生G-W阶段的货币上,因为这里的货币只是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不会产发生价值的增值;剩余价值也不能发生在W-G阶段上,因为这一阶段只是使商品从自然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而没有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因此,剩余价值只能发生在第一阶段所购买的商品上,但又不是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价值上,因为根据等价交换的原则,商品是按价值购买的,而只能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上;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在创造自身价值的同时,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二、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进行劳动时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其次,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劳动力作为商品,也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由于劳动力存在于人的身体内部,维持人的生存必须消费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因此,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可以归结为生产生活资料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具体包括三个部分:1劳动者本身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劳动者养育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此外,劳动力价值的决定还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力商品最主要的特点;一般商品在消费或使用后,它的使用价值就会消失,其价值也随之消失或转移到新产品去;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劳动者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或消费过程就是工人的劳动过程;工人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作为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一般商品价值的源泉;劳动力的使用不仅能创造新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资本家购买力劳动力商品,看中的正是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三、剩余价值的生产一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首先表现为生产各种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在一切社会形态中,劳动过程都是指劳动老师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但在不同的社会中,由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掌握在不同社会集团、不同阶级的手里,因而劳动过程又具有不同特点;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两个特点:1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工人的劳动要服从资本家的安排;2工人的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其次,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又是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这中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在生产过程中,商品的价值形成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工人的劳动将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另一方面,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消耗了一定的体力和脑力,即他的抽象劳动凝结在新产品中形成了新价值,这就是劳动新创造的价值;在价值的形成过程中,资本家预付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的价值等于产品价值,预付的价值没有增值,货币没有转化为资本;这种生产过程对资本家来说毫无意义;因此在预付的活劳动价值一定的情况下,资本家必须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将这种价值形成过程转化为价值增值过程;价值增值过程的实质就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工人的劳动时间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叫做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做剩余劳动时间;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二资本的价值资本在价值形式上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的预付资本一部分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一部分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以机器、厂房等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使用价值形态的变化,价值也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虽然生产资料的不同部分有着不同的价值转移方式,但是,它们都只能把自己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不会发生价值增值;因此,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叫做不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其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但是,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结果,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而且还生产出来剩余价值;这样,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值,就叫做可变资本;三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雇佣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在必要劳动时间一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也就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获取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多;因此,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问题尽可能强迫工人延长劳动时间;此外还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和方法变相地延长工作日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时,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这样就必须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的价值由维持工人及其家属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构成,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与生产它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当这些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生活资料的价值便会下降,劳动力的价值也随之下降,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便会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则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剩余价值;由此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表现在:1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来看,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不论是延长工作日,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都延长了工作的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资本家的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量;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任何资本主义生产,都必须把工作日绝对地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之上,否则就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同时,只有以把工作日分割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为出发点,才能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进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两者的区别在于,它们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初期,资本家主要采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广泛使用,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日益成为资本家加强对工人的剥削的主要办法;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实践中,这两种方法总是相互结合使用的;四、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商品价值包括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个部分;对资本家而言,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是生产该商品时所支付的费用,构成商品的生产成本,又称成本价格用k来表示;这样,商品价值的构成就由原来的W=c+v+m变成了W=k+m;随着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转化为生产成本,剩余价值由可变资本的产物变为生产成本的增加额,并进一步成为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从而转变为利润的形式;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一个东西,但二者又不能直接等同,剩余价值是相对于可变资本而言,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就是一个东西,但是二者又不能直接等同,剩余价值是相对于可变资本而言,利润则相对于全部预付资本而言;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态或转化形式;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即m/v;利润率则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即m/c+v;从量上来看,由于c+v总是大于v,因此利润率总是低于剩余价值率,从而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从质上来看,剩余价值率表明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在利润率的计算中,剩余价值似乎是由预付总资本产生的,这就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各生产部门资本有机构成的不同,决定了其具有不同的利润率;假定各生产部门的剩余价值率一致,那些资本有机构成高的生产部门,利润率比较低;反之,利润率则比较高;等量资本由于投在不同的生产部门而有不同的利润率,从而获得数量不等的利润;然而,资本主义生产的现实是,等量资本尽管有机构成不同,却仍然获得了等量利润;价值理论与现实运动产生了矛盾,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利润,就会把资本从利润率低的生产部门撤出,转移到利润率高的生产部门;通过资本转移,那些利润率高的生产部门,资本数量增加,生产规模扩大;那些利润率低的生产部门,资本数量减少,生产规模缩小;这种资本的转移和投入,会引起各生产部门供求关系及商品价格的变动,在市场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高的生产部门商品供给增加,导致供过于求,商品价格下降,利润率也随之下降;反之,利润率则随之上升;资本的这种转移以及由此引起的利润率的变动,一直要持续到各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大致相等时才会停止;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各个生产部门不同利润率的平均数,即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即: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量/社会总资本;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不是各部门利润率的简单简单平均,它只是一种利润率平均化的发展趋势;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家按照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与他所雇佣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在量上也有了差异;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仿佛利润的多少只与资本数量相关,从而完全掩盖了利润的来源和本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被进一步掩盖了;三价格转化为生产价格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生产价格的形成,实际上是商品价值中的剩余价值部分在不同生产部门进行平均分配的结果;生产价格是由价值转化来的,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商品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与价值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背离,但是,这种背离并不意味对价值规律的否定,相反,它是以价值规律为基础的;因为:从个别部门看,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可能与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有量的差异;但从全社会来看,被资本家阶级所占有的全部平均利润的总和等于全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从个别部门看,价值与生产价格在量上有差异;但从全社会来看,生产价格总额等于价值总量;生产价格的变动,最终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商品价值量就降低,从而生产价格也会下降;由此可见,生产价格只不过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只是价值规律实现形式的改变;五、剩余价值的分割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存在着多种具体的资本形式,如商业资本、借贷资本、银行资本、农业资本等,与不同的资本形式相对应,剩余价值也分割为商业利润、利息、银行利润、资本主义地租等多种具体形式;剩余价值的分割,清晰地反映出资本主义社会剥削阶级对剩余价值的共同瓜分,从而进一步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一商业利润商业资本是在流通领域专门从事商品买卖,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职能资本;它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独立地在流通领域发挥作用,执行着商品资本的职能,即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家投资于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从表面上来看,商业利润是商品销售价格高于商品购买价格的差额,这只是表明商业资本家获得商业利润的途径;因为商业资本是在流通领域运行的,商品买卖中的包装、保管、运输等活动是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继续,因而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但是,单纯的商品买卖活动属于流通领域,只会使价值形式发生变化,既不创造价值,更不创造剩余价值;由于商业资本家承担了产业资本家的部分职能,因此产业资本家不能占有全部剩余价值,必须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让渡给商业资本家;同时,商业资本家专门从事商业活动,可以使产业资本家节省流通费用,增加生产资本,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这比资本家自己经营商业更有利;因此;产业资本家也愿意让渡一部分剩余价值给商业资本家作为商业利润;产业资本家让渡利润的方法就是将商品按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出售给商业资本家;由此可见,商业利润的本质就是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体现了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二利息借贷资本是借贷资本家为了获取利息而暂时供给职能资本家包括工业资本家、农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使用的闲置货币资本;借贷资本是生息资本的一种具体形式;利息就是借贷资本家由于让渡资本使用权而取得的报酬,是由职能资本家支付的;但是,利息在本质上是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闲置的货币资本转变为职能资本后会获取平均利润,借贷资本家作为资本所有者对平均利润享有占有权,贷入资本进行经营的职能资本家也同样对这些平均利润享有占有权,这就决定了借贷资本家不能以利息的形式将平均利润全部占有,否则职能资本家就会因无利可图而不借贷资本经营;同样,职能资本家也不能独自占有全部平均利润,否则借贷资本家就不会把货币资本贷放给他;因此,职能资本家必须与借贷资本家共同瓜分借贷资本所带来的平均利润,将其中的一部分以利息的形式付给资本家,余下部分作为企业利润自己占有;由此可见,借贷资本家虽然不直接剥削雇佣工人,因而也参与了对剩余价值的瓜分;三银行利润资本主义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的企业;银行资本家投资于银行业,目的也是获取利润;资本家经营银行所获得的利润叫银行利润;银行利润是存款利息和贷款利息的差额,再扣除经营银行的业务费用后形成的;从量上来看,银行利润相当于银行资本家自有资本所获得的平均利润;银行利润的本质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职能资本家用银行贷款作为资本从事生产或商业活动,他把获得的一部分平均利润以利息的形式付给银行资本家,形成了银行利润;由此可见,银行资本家也参与了剩余价值的分割;四资本主义地租资本主义地租是租地的农业资本家作为使用土地的报酬支付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它体现了大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经济关系;资本主义地租主要有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两种形式;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等级本联系的地租形式,是租种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是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土地自然条件的差别是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的差别,使农业资本家的等量资本在不同等级土地上有着不同的劳动生产率和产量收益;生产条件好的土地劳动生产率高,产量多,其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就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产生超额利润,形成不同等级土地的地租;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必须由劣等地的生产价格决定,否则会造成劣等地和荒废;劣等地的荒废使农产品的供给减少,价格上升,一直到经营劣等地的也能得到平均利润为止;这样,占有优等地的资本家就获得了超额利润;这部分利润归土地所有者占有,开成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则是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租种任何土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要向土地所有者缴纳地租,它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生产价格的余额;农业部门资本在有机构成低于工业部门,是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由于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较低,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情况下,同量资本在农业中可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使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其差额构成绝对地租;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在工业中,部门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资本家只能按生产价格出售商品;农业则不同,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阻碍了利润的平均化过程,使农产品可以按照高于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从而使农业部门中长期稳定地存在超额利润,形成为土地所有者所占有的绝对地租;绝对地租与级差地租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由农业工人创造的、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六、剩余价值的流通过程一资本循环资本的本质在于运动,只有在不断运动中资本才能得到增值;产业资本的循环是揭示资本运动本质的典型形式;产业资本是指摧毁在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等物资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产业资本的循环必须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并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即资本家用货币资本购买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剩余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和意义哲学原理
剩余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和意义哲学原理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剩余价值生成和分配的规律,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剩余价值论的核心观点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他们所获得的报酬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关系。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这部分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并实现利润。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劳动力的价值与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剥削关系所导致的。
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将劳动者的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的价值,而劳动者只能获得他们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即工资。
这种剩余价值的占有和分配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
剩余价值论的意义在于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中的阶级矛盾和剥削关系。
资本家通过占有剩余价值获取利润,而劳动者则只能通过出卖劳动力获取生活所需。
这种不平等的分配关系导致了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公,进一步加剧了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
剩余价值论为社会主义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基础,呼吁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消除剥削关系,实现劳动者的自由和平等。
剩余价值论的哲学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的斗争推动的,而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正是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的矛盾的表现。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而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必然结果。
剩余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和意义在于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不公正现象,为理解和改变现实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通过深入研究剩余价值论,可以更好地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
同时,剩余价值论也为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阐述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答案
国开2023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参考答案论述题: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它能提供劳动,从而能创造价值,但这并不触犯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
”请理论联系实际,阐述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参考答案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就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
如果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劳动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越长,剩余价值率越高,剩余价值量就越大。
在资本主义早期,主要是手工劳动,资本家经常用延长工作时间的办法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此外,资本家还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来榨取剩余价值。
提高劳动强度,意味着工人在同样工作日时间内支出了更多的劳动量,实际上等于延长了工作日。
这是一种延长工作日时间的隐蔽的形式。
工作日的最低界限不能少于或等于必要劳动时间。
若没有剩余劳动时间去生产剩余价值,资本生产就不复存在。
因此,工人的工作日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
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受以下两个因素的制约:一是劳动力的生理界限工人必须每天有一部分时间用于休息、吃饭等,以满足生理需要,恢复劳动力;二是道德的界限工人在一天内需要一定的时间用于家务活动、参加社会活动与文化生活,以满足精神和社会的需要。
这种需要的范围和数量取决于一国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
在上述两个因素制约下,工作日的现实长度取决于雇佣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力量对比。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
那么,怎样才能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呢。
必要劳动时间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
劳动力价值由维持工人及其家属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构成,其水平高低受两个条件制约:其一,生产工人及其家属生活必需的生活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剩余价值的源泉是什么
1.剩余价值的源泉是什么?
答: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是剩余劳动。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剩余价值是指在剥削制度下,被统治阶级剥削的,劳动者所生产的新价值中,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劳动报酬之间的差额,即“由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
剩余价值考察的是劳动过程当中的“价值增殖”。
显然,此“增殖”非彼“增值”,但决定了经济现象领域中的价格和利润增长运动。
剩余劳动是“必要劳动”的对称。
超过维持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需要的劳动。
在私有制社会中即为剥削者所占有的劳动。
社会主义社会中剩余产品为社会占有,因此有人认为一切劳动都是必要的,不再存在“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的范畴。
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
理论联系实际,阐述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参考答案一
国开2023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参考答案论述题: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它能提供劳动,从而能创造价值,但这并不触犯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
”请理论联系实际,阐述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参考答案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对雇佣工人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这种提高剩余价值率的的方法,就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个别企业通过提高雇佣工人劳动强度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本家主要使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资本家之所以能够利用延长工作日来生产剩余价值,是因为工作日的长度在一定限度内可以伸缩。
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最高界限受生理界限和社会的道德界限制约。
工作日长度的确定,最终取决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这种提高剩余价值率的方法,就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成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主要方法。
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而劳动力价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庭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所构成的,因而就需要降低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也就是要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先从个别企业开始的。
个别企业的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
个别企业如果率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了劳动效率,使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这个企业就能够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资等于劳力之边际产物,这是基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完全竞争”的空想,事实上边际效应是变动的,无法核算的,它当然就不能被当做工资标准,在国家资本主义社会里,也不能当做官方制定公私合营企业利息率的标准。
古典学派在价值理论上犯的错误与他们的死敌马克思相去不远(二者之间的联系是很有趣的话题,古典学派一方面主张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完全得自李嘉图,没有多少独立的创建,另一方面又要在政治上与马克思主义划清界限),其实马克思本人已经注意到了,产生剩余价值的方式不只限于对剩余劳动的剥夺,更为稳妥的,政治代价较小的方式是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使商品价值成为可变和波动式的,因为剩余劳动本身就不是一个比可变价值更容易确定的量,资本家不能绝对肯定,他的工人在法定时间内的劳动是必要的还是已经产生了剩余,更何况即使真的出现了劳动剩余,他也找不到可靠的评估标准来计算利润和成本,如果你不知道多种多少亩西瓜才能使劳动剩余转化为剩余价值,那更合理的方法是让土地闲置,或种一点儿毛豆,成本和损失都更小,因为在边际利润递减的前提下,纯利润未必能抵偿扩大种植面积所必然产生的菜单成本,这两个成本发生了变动,季度内的纯利润甚至都不能准确计算出来,盲目扩大投资当然是不可取的,而且这还要基于另一个更不可靠的假设,就是供给与消费已经达到均衡(表现为动态),就是说无论农民多收多少斤西瓜都能找到销路,这明显与资本主义周期性金融危机的原因–生产过剩的事实严重抵触。
事实上我们更大的问题还是在于农产品的销路上,剩余价值在西瓜这个单一商品上就能产生非常大的波动,在极端情况下,预备当做商品出售的西瓜的交换价值甚至会在瞬间降低为零–西瓜被人为或自然原因强制取消了“商品”资格,它还保留着一部分使用价值,但谁会相信,农民苦心经营的瓜田是为了满足自家人的口腹之欲呢?政治家迷信现代科学改造自然的神奇力量,但只要稍懂农业的人就会对自然表示敬意和谦卑,意外伤害险只赔偿冰雹造成的损失,所以在盛夏来一场中雨就让瓜农欲哭无泪了,保险对温差形成的龟裂爱莫能助。
鉴于降雨的局部性质,如果有一半左右的瓜都裂开,在全国市场西瓜价格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受灾地区的瓜农就不能通过适当提价弥补损失,反而只能进一步降价出售积压商品,西瓜放在地里卖不出去,用不了多久就烂掉了,它可能在一周之内失去全部商品价值,因此在滞销和腐烂的“价值转折点”被突破之前,买家就握有杀价的主动权,西瓜的市场价格尽管仍是恒定的,它的价值却出现了可预期的大幅贬值,所以西瓜的实际价格(交易达成瞬间的真实价格)可能会缩水到市场价格的一半以下(我见过更低的,连十分之一都不到)。
一颗成本为十元钱又沙又甜的熟瓜,如果它在最后一个交易周期里没有卖出去,它的价格至少仍是十元钱,但它的价值是零,瓜农只能酌情以十元到“白送”之间的“任意”价格将之出售,从而产生出“百分之百”的剩余价值,即因价值震荡而产生的价格扭曲,这才是资本家从商品经济中榨取剩余价值的真相,而不是如马克思想象的去剥削剩余劳动,因为剩余劳动在法定工作时间内会自动触发与价值变动相同的波
动,它是不可控和难以计算的,资本家绝不会在成本未知的情况下制定投资计划。
服务型劳动的价值也因人为或自然原因产生波动,比如理发师在崇尚简朴或厌恶理发的城市里,他的劳动价值就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社会风气和技术的转变也随时可能提高或贬低某一种劳动服务的商品价值,比如造船工业的进步,国家预算计划调整或发现美洲大陆(包括发现美洲大陆的金银),都能使某一种劳动价值翻倍,而使另一种劳动价值瞬间归零,这类剩余价值的巨大跳跃未必在国家经济计划之内,哪怕它终将成为这类全球性波动的最大受益者。
马克思主义者和凯恩斯主义者一定会主张,在长期中这样的跳跃会自然抹平,我说这是巧言狡辩,因为没有哪个经济学家能为政府制定超过他自己寿命长度的经济计划–比如“五十年计划”!经济学之要义终究是,只顾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