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合集下载

中国的近代化

中国的近代化
蜕变与转型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1、含义:近代化(现代化):即约16世纪起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向 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
2、近代化内容:其核心是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 政治方面— 专制独裁向民主化、法制化转变
以科技为动力,手工生产向机器化、工业化、市场 经济方面— 化和专业化转变
思想方面— 愚昧迷信向民主科学、理性和经济主义转化 文化方面定民主革命纲领; 国共第一次合作,国民大革命运动; 井冈山道路的探索; 抗战时期国共第二次合作取得抗战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双半社会结束

思想文化方面: 五四运动后,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主 流思潮
毛泽东代表的中共,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 国情相结合,探索出符合中国实际的新的理论 成果——毛泽东思想
19世纪上半期的工业革命
(确立了资本主义统治地位;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工业革命 引发世界 范围内三 股进步历 史潮流 工业革命 大背景下 中国社会 变化 (中国近代 化开始)
①自由主义潮流——建立和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资产 阶级革命和改革潮流(俄德美日)
②民族主义潮流——民族解放运动
③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潮流兴起

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是资产阶级, 最突出的领域是政治领域,这一时期的成果 是:
政治---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建立起资产阶 级共和国; 经济---民族工业有了较大发展; 思想文化---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第三阶段: 1912—1927(从辛亥革命到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建立)-曲折前进 曲折:北洋军阀在政治、思想、外交上的黑暗统治,中国的近代 化进程遇到了逆流。 前进: 经济上,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思想领域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民主科学、宣传马克思 主义、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政治方面孙中山为捍卫共和制度展开了一系列的斗争;中共的 创立及国民大革命的开展。 事件: ①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 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短暂春天) ③文化:新文化运动: 前期:民主与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④政治:孙中山的斗争;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国民大革命。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contents
目录
• 起步阶段(1840-1895) • 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 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 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化建设(1949-至
今)
01
起步阶段(1840-1895)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总结词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详细描述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化历 程的起点。
全国解放
03
随着三大战役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逐渐掌握了全国的政权,解
放战争胜利结束。
04
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化建 设(1949-至今)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1949-1978)
优先发展重工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迅速建 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实施了优 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计划经济体制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资源进 行集中配置,推动国家工业化 进程。
02
01
03
全面深化改革
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全面依法治国
加强法治建设,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 公平正义。
05
04
绿色发展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 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洋务运动
总结词
学习西方器物的现代化尝试
详细描述
洋务运动是一场由清朝统治阶级发起的运动,旨在通过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军 事装备,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这场运动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 输业等,对中国早期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近代化历程.

中国近代化历程.

康梁维新派
戊戌变法运动(中国民主政治运动的开端)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主张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兴中会誓词: 同盟会政纲: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建立中华民国 颁布临时约法
C、思想文化的近代化
从封建的思想文化向近代西方的思想文化转化。 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抵抗派、洋务派第来自阶段:从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
康梁、孙中山
第三阶段:新文化运动时期
前期、后期
三、中国近代化的层次
中国近代化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从 1840年到1919年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下列三个阶段所涉 及的领域及主流分别是什么?
阶 段 领 域 主 流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近代化的层次: 器物
中国近代化历程
1840年 —— 1919年
一、近代化的含义
近代化是表示向近代文明变化、向近代文 明过渡的概念。 它是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综合变化的历史过 程,不能单纯把它理解为工业化。近代化也叫 现代化,它是传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与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的全面变革与转 化的历史过程。 就中国近代前期而言,近代化就是资本主 义化,就是工业化及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 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以经济工业化、 政治民主化和思想文化的科学化为主要标志。
六、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1)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发展过程,不完 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 要想实现近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 (2)从闭关自守到对外开放,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 然趋势。 (3)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 (4)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和斗争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 根本原因和动力。 (5)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是充当了不 自觉的工具,这与他们的主观愿望是不符合的。

专题三、近代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

专题三、近代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

专题三、近代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一、中国近代化的启动(1840——1894)二、近代化的整体发展(1895——1927)三、近代化的曲折前进(1927——1949)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内容⒈政治民主化: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⒉经济工业化: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⒊思想自由化、科学化: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⒋生活西方化: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近代化的两大任务和目标1、反侵略,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解放2、反对专制,争取民主和国家繁荣富强。

一、中国近代化的启动(1840——1894)【知识梳理】【阶段特征】——近代化的启动(1840——1894)一、经济:⒈自然经济日益解体,逐步被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⒉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早期近代化。

⒊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推动了近代化的发展。

二、思想文化:1、思想:开始向西方学习,民主思想逐步产生。

2、社会生活:开始出现西化,但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3、教育:洋务运动创办近代教育——开始近代化三、政治:1、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不断增强。

3、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

四、对外:闭关锁国的局面被逐渐打破,中国被迫对外开放。

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五、军事: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走向近代化重点透析—工业革命对西方和中国的影响对西方:①增强了西方国家经济力量,提升对外扩张的能力。

②促使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普遍确立并、扩展和不断完善。

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③工人阶级形成并壮大,导致工人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诞生。

对中国:①外国发动侵略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开始沦为——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②外国商品大量进入中国,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③中国社会新的经济因素逐渐出现,洋务运动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二、近代化的整体发展(1895——1927)【知识梳理】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1、服饰:中山装2、习俗: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姻自由;社交礼仪和称呼;西方节日。

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一、中国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1、起步阶段(1840~1895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主要在经济领域①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②经济上: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③阶级关系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④思想文化上: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向西方学习;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派人店铺。

⑤军事领域: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⑥外交领域:总理衙门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外交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资产阶级,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

①政治上: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

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想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展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②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一是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③思想文化上:维新思想与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新文化运动的产生等,民主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创立了中国共产党。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几乎陷入绝境。

但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①经济上,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使民族工业的发展日益萎缩。

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日本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 (1840— 1919年)
1.1898戊戌变法走 君主立宪道路 2.1906“预备立宪” 3.1912辛亥革命建 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 结果:戊戌变法 遭封建顽固派镇 压;“预备立宪 ”假立宪真专制 ;辛亥革命推翻 了君主专制统治 ,但是袁世凯窃 取革命成果真正 的民主政治并没 有建立起来
联系点
中国社会进一步沉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中国工业近代化起步,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近代化 运动集中在经济方面。这一阶段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产生;社会生活 上,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在生活中逐渐推广 从世界角度看,中国经济进一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第三阶段
近代化的整体发展阶段 (1895—1919前)
北洋军阀统治、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 成立蒋介石独裁统治、日本侵华


1905中国同盟会、1911武昌 起义、1912中华民国、清帝 退位、1912《中华民国临时 约法》颁布;辛亥革命的历 史意义。 袁世凯窃取政权北洋军阀统 治、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的 斗争
新民主主义革命: 1919 五四运动 1921中共“一大”召开, 中国共产党诞生 国民革命 1927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建立井 冈山革命根据地 1931建立中华苏维埃政权 1934红军长征、 1935遵义会议、 1937全民族抗战 1945中共 “七大” 1946全面内战爆发、三大战役、 渡江战役; 1949新中国诞生新民主主义革命 胜利的意义。 政治协商会议与《共同纲领》 确 立多党合作、协商制度、人民民主专 政
1949)
新民主主义经 济(1927--1956 )
政治:中国社会开始一步步沉沦,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中国人民开始了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斗争 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新的经济因素尚在萌芽状态。 思想: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接触,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开始主 张向西方学习,开启了民智,专制势力仍很强大,广大的中国人思想仍然僵化。 从世界角度看: 中国经济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中国近代化进程

中国近代化进程

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国近代化是指经济的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社会的法制化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全方位变化的过程。

1840年至1919年,中国近代化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1919年后的30年,中国近代化程度虽有所深化,但发展缓慢,成效不显著;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逐步向现代化迈进。

经济的近代化1、近代化的开始——洋务运动(1)背景:鸦片战争,清政府内外交困。

(2)派别:洋务派,即封建开明地主阶级代表。

(3)代表人物:奕(中央);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地方)等。

(4)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即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以实现“自强”“求富”之路。

(5)主要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即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对内镇压人民反抗,对外抵御列强侵略。

(6)主要活动:创办一系列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成立海军、创办新式学校、设立翻译馆等。

(7)历史作用:a.洋务运动是开明地主阶级发起的一场学习西方科技、维持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随着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标志着洋务方案破灭。

b.它的主要作用:引进了西方科技,使中国出现了机器生产,为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对外国经济扩张起了抵制作用等。

(如在人才培养、教育、思想影响等方面也是很深远的。

)(8)失败根源:只学习西方科技,反对政治变革,没有触动封建统治基础。

(如洋务派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以学习西方科技挽救封建统治危亡。

)2、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C 60,70s,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以及明清时期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自然经济的解体。

一部分商人,地主,官僚投资于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3、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C末,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提供了条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领导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近代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 1.政权演变:
晚清时期(1840-1912年) 北洋军阀统治(1912-1927年)
民国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年)
2.革命时期划分: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年)
新民主主义个革命时期(1919-1949年) 3.近代化历程:
孕育阶段:1840-1860年 启动阶段:1860-1895年
私有制
社会 改革土地制度为中心 经济主张 绝对平均主义
1859年为改革内发政展, 衰弱时期 私有制
学习西方,发展工商 业和资本主义经济
群众基础 作用 相同
最大限度满足农民利益 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
和要求,群众基础广泛 要求,群众基础薄弱
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 未反映农民的迫切要求,
命斗争的蓬勃发展
农民反应不积极
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
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
近代化:(现代化或资本主义化) 核心:工业化 从生产力的角度看: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封建主义转向资本主义
从政治制度看: 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 近代工业:机器大生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工业部门
中国资本主义的三种形式
【知识梳理】 1.政治上(读本P38)
鸦片战争 (1840-1842、英) (原因、结果、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民阶级)
(主要史实、纲领、新特点、作用及局限性) 2.经济上(读本P38)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原因、标志、影响),中国经济开始卷入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思想上: 新思想的萌发(林则徐”开眼看世界“、魏源《海国图志》)
4.社会生活上: 生活习俗变迁
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 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文明的文化特色(中西合璧)

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1840—1949)第一阶段:中国近代化的全面启动:(1840—1912)【阶段特征】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

近代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生活等领域全面展开。

政治:(1)民族危机加深: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与反动势力的勾结。

史实:(2)政治民主化,法制化:先进的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在反对封建专制反对殖民侵略,追求民主富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史实:经济和阶级:工业化,市场化:列强侵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农产品更多商品化,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新的经济、阶级出现并发展。

史实:思想:民主化、科学化:中国人将救灭图存与向西方学习相结合,从器物学习到制度学习,经历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

史实:生活:19世纪中期,伴随近代工业起步,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国的社会生活。

史实:第二阶段: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发展(1912~1927)【阶段特征】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阶段,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阶段,社会两大主要矛盾趋于汇流——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统治集团的矛盾。

资产阶级道路行不通,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发挥重要作用。

政治:民族危机继续加深;从帝制到共和的历史巨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次历史巨变,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工人阶级开始登上中国政治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史实:(1)民族危机加深:一战爆发,与日本签《二十一条》;袁世凯北洋政府独裁卖国;思想上复古尊孔;巴黎和会上列强把山东权益出让给日本。

(2)政治民主化,法制化:A民族资产阶级:从帝制到共和的历史巨变(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发展阶段.

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发展阶段.

• 所谓的现代化(近代化),就是指工业化和 与工业化相随的麦蜘蛛、经济和文化等方 面的发展变化。 • 材料一: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 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次重大机 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 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是1842~1860 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 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 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 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 ——《中国经济现代化报告2005》 • (1)材料一认为中国经济现代化在历史上曾 错失三次重大机遇,请分别说明导致每次
1、主要表现
经济(工业化):
①甲午以后民资初步发展。
②20世纪初民资较快发展与清末新政。
③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政治(民主化):
①资维新派戊戌维新运动
②资中下: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向西方学习已 从经济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 第一次:封建专制制度和闭关政策、中 国自然经济的抵制。 • 第二次: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帝国主 义列强的阻挠。 • 第三次: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包围和 封锁。当时中国“左”倾的政治运动和 经济政策。
• 材料二:有学者认为,近代史上中国曾 经有三次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机遇,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时期;第二次是国民 革命、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时期;第三次是抗战胜利后,但都与机 遇擦身而过。 • (2)阅读材料一,请分别说明近代中国三 次失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机遇的原 因。
• 第一次,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 帝国主义支持北洋军阀窃取胜利果实, 实行封建专制独裁,辛亥革命的民主成 果荡然无存。 • 第二次,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在帝 国主义的支持下叛变革命,建立起代表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政府,实行一 党专政,民主政治无从谈起。 • 第三次,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 坚持独裁内战方针,撕毁政治协商决议, 发动全面内战,建立民主政治的希望彻 底破灭。

(完整word版)中国近代化历程

(完整word版)中国近代化历程

“所谓近代化就是走出封建的中世纪,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即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健全民主政治,实现国家文明、民主、繁荣、富强。

"[1],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领域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

在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层面探索中国近代化之路.面对实现近代化的历史主题,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或投身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或献身于政治制度的改革,或致力于近代思想的启蒙,对中国的近代化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与实践。

一、经济近代化的探索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各阶层开始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林则徐、魏源关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利用外国先进技术以强国御侮,启迪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放眼看世界,追求近代化。

19世纪 60年代初,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风暴的扫荡,清朝统治已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部分成员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第一场实践运动———洋务运动开始了。

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企业,如安庆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这个过程不仅仿照西方的技术生产了枪炮、轮船等现代武器,而且“使外国制器之器(机器)也由此而入中国,中国社会因之出现了若干大规模机器生产的场所" [3].此外,洋务派还创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近代海军,并且兴办近代学堂,如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

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改善了清朝军队武装落后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清朝的国防力量,推进了中国国防的近代化;新式学堂的开办,近代化人才的培养则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之门。

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如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漠河金矿、上海机器织布局、湖北织布官局等,并在1880年修筑了唐山—胥各庄铁路。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第一阶段:1840——1870中国在各方面的变化与回应(1)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地主阶级发动洋务运动。

(2)政治:各阶级的回应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民族资产阶级产生;无产阶级产生。

(3)思想:固步自封—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

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农民阶级:《资政新篇》中国近代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早期维新思想:王韬、郑观应的主张(选修)。

第二阶段:1875——1927 整体发展阶段(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初步发展、短暂春天)(2)政治: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君主立宪制;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

(3)思想文化上: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新文化运动兴起;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第三阶段:1927——1949 曲折前进阶段(1)经济:国民党统治前期,实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的近代化。

国民党统治后期,中国的近代化陷入绝境。

(2)政治:国民政府屠杀中共和其他民主党派,影响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建立以蒋介石为核心的独裁统治和国民党一党专政。

(3)现代化发展:无产阶级成为近代化的主要角色。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为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

第四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腾飞阶段(1)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2)政治: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进行修订和完善。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思想上:文革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中国近代的发展

中国近代的发展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

主要特征是: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1. 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工企业,主要有"三局一所":最早的是1861年曾国藩创立的安庆内军械所,最大的是曾国藩、李鸿章主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2.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主要有"三局一厂":最早的是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

3. 这一时期,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4.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就此开启。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是中国近代化最重要的阶段。

主要特征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1. 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

它分为两个时期:1) 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背景)2) 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背景)2. 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1) 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2) 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 这一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呈现出波浪式推进的特点:(1)从清政府来看,经历了从镇压维新变法到推行"新政"的失败;(2)从资产阶级内部来看,发生了保皇派、立宪派与革命派的斗争;(3)从北洋军阀的统治来看,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遇到了逆流;(4)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来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中国近代化历程

中国近代化历程

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事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派别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进步的知识分子代表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摆脱困境,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救亡图存三民主义民主、科学性质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运动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意义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第一批近代企业。

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技术力量。

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推翻清朝的统治;结束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局限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最终也只是以破产告终遭到封建顽固派的强烈反对(失败客观原因)。

光绪帝没有实权。

脱离了群众。

资产阶级软弱妥协。

(失败根本原因、主观原因)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新文化运动中有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

教训只学西方技术不改变封建制度,无法挽救中国命运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在中国行洋务运动不通败因没有改变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根本原因)。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一、洋务运动19世纪中叶,中国面临列强入侵和国家危机的局面。

洋务派主张引进西方科技和制度,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洋务运动主要内容包括建设近代工业、训练新式军队、兴办新式学堂等。

虽然洋务运动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二、戊戌变法1898年,光绪皇帝实行戊戌变法,试图引进西方的政治制度和国家治理方式。

然而,这场变法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最终失败。

戊戌变法的失败宣告了改良道路的破产。

三、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开始了民主共和的新时代。

然而,辛亥革命并未能完全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转型。

四、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旨在反对封建主义和推动中国文化现代化。

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民主和文学革命等现代理念,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反思和探索。

五四运动提倡民主、科学、自由等现代理念,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六、北伐战争1926-1928年,北伐战争爆发,旨在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实现中国的统一和现代化。

北伐战争推动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现代化进程,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七、土地革命战争1927-193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土地革命战争爆发,旨在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实现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政治权利。

土地革命战争推动了农村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八、抗日战争1937-1945年,抗日战争爆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在战争期间,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抵抗,最终取得了胜利。

抗日战争锻炼了中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九、解放战争1945-1949年,解放战争爆发,是中国人民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斗争。

5、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历程

5、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历程

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历程:
1、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开始睁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2、洋务派领导洋务运动:
建立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建立近代教育制度;建立近代国防;开始近代外交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3、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废八股倡西学
极大推动了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实行内阁制;奖励和发展实业;废除科举制;编练新军
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5、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临时约法》);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推翻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和君主专制制度)、思想近代化(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生活方式近代化
6、新文化运动:
宣传民主和科学;宣传马克思主义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7、新中国建立后:(50——60年代)
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协商
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的建立
8、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伟大成就(香港和澳门回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中国社会近代化历程中国社会近代化问题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经济上:工业化——富强;政治上:反侵略——民族独立,反封建1.资本主义近代化探索(1840——1949年)(1)起步阶段(1840——1895年):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正式开始。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领域渗透。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①经济近代化(工业化)有了长足的进步: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②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政治民主化)实现重大突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革命派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1921年中共成立后,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③思想文化的近代化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向西方学习,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采取了加强对金融业的控制,制订工业发展计划,开展经济建设,是中国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的十年。

抗战爆发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

2.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时期(1949——20世纪90年代)(1)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时期(1949——1978年)特点:探索中曲折前进(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世纪90年代)特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主要表现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以改革开放为基本国策③明确提出富强(经济现代化)、民主(政治现代化)、文明(文化现代化)的目标现,中国经济开始呈现出半殖民地特征。

2.从19世纪60年代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形成了以封建经济为主体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

中国近代化

中国近代化

中国近代化专题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

它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思想上的人性化、科学化,近代化包括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的市场化、工业化,社会生活的文明化、西方化,思想文化的科学化、民主化二.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是中国近代化最重要的阶段。

主要特征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辛亥革命,戊戌变法,3. 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

主要表现在:五四运动答案是:D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后期有宣扬马克思主义内容,不属于近代化。

(近代化是资本主义化)一、关于“近代化”概念近代化即现代化,指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为推动,实现封建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化。

政治上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反封建争取民主自由;思想上争取自由、民主、科学;经济上向西方学习现代军事技术、努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业。

二、中国近代化的背景国际背景:(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资本主义近代化成为时代潮流。

(2)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增强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实力和野心。

国内形势:(1)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武力轰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一步一步地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文化也传入中国,加速了中国社会落后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解体。

三、内容(一)经济上:近代工业兴起。

1. 洋务企业:(1)创办的背景:外患:两次对外战争的失败,清政府认识到外国的船坚炮利;60年代中外暂时和好。

内忧:尖锐的社会矛盾,农民起义、统治危机。

(2)评价洋务运动:①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中法战争、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②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生产技术方面:A.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装备了我国第一批近代军工、航运、采冶、纺织、电讯等生产部门,生产工具发生变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的含义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从过程来看,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

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从内容来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

完成这一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的独立和民族解放(政治),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经济)。

二、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1、1840-1895年,起步阶段。

事件主要是洋务运动。

这一时期,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尚未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而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发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官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同时,近代化也开始从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2、1895-1927年,整体发展阶段。

此阶段中,学习西方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结合。

首先,是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

(分为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

其次,政治体制的近代化也取得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领导戊戌变法、立宪派发动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革命派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再次,思想文化的近代化也有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

(表现为“西学东渐”达到高潮。

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将西方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激进派则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为教育体制改革扫清道路;辛亥革命后,南京政府成立了教育部,对教育的内容和学制进行改革。

)(产生了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代表是新文化运动的干将。

)(产生大量新的文艺作品,文学上有“诗界革命”和“谴责小说”,艺术上有京剧的形成和上海、岭南画派的出现;史学界出现了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史学革命”,发现了甲骨文。

)三、1927-1949年,曲折前进(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尖锐复杂)阶段。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从列强手中夺回了关税主权,设立了国家银行,统一了货币发行,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工业、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

但是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民营工业的发展。

同时,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妥协退让,对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屠杀又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

抗战期间,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

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下遭严重摧残。

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近代化推入绝境。

三、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1、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打击,故发展缓慢、经历曲折。

2、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也发挥了一定作用,而民族资产阶级始终没有掌握近代化的领导权。

3、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思想的准备不足。

因此它的推动力主要是来自外部(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而不是内部(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

4、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低,而其中的重工业更少;在地区分布上不平衡,主要分布在沿海和沿江地区。

四、实现近代化与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间的关系双向互动的辨证关系。

工业化的发展为近代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近代革命由为工业化的开拓前进扫清道路。

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而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

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过程和历史地位阶段时期内容产生19世纪60-90年代外商企业刺激和洋务运动诱导下产生。

由于半殖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初步19世纪末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自然经济,提供了民资发展的客观条件;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短暂繁荣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扫清一些障碍;“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市场发展的需要。

这些因素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但在战争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的春天结束了。

(帝国主义侵略是阻碍)日益萎缩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由于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野蛮掠夺、四大家族在国统区的垄断经济;解放战争中,美国通过条约使大量美国商品充斥中国市场,使民族工业走向破产。

新生建国初期在恢复国民经济的过程中,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此后,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和“赎买”阶段,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被改造。

民族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后,民族工业的多所有制形式重新恢复,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历史地位: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从政治上看,它导致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逗乐阶级条件。

3、从思想上看,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从发展趋势来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六、影响近代化的不利因素(一)先天不利:1、资本准备不足,没有资本原始积累过程;2、技术准备不足,只有手工技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3、人才准备不足,缺乏通晓国际化大势和能经营管理大机器生产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4、思想准备不足,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等是思想上的障碍。

(二)政治障碍:1、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和破坏。

分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列强在中国攫取大量特权,限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二是列强对中国封建势力的支持与相互勾结。

2、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

包括封建的统治制度和封建的思想观念。

3、官僚资本的压制。

(三)其他阻碍:1、缺乏正确的道路。

(正确的道路是:轻工业——重工业,同时有农业的发展作为支持。

政治上有资本主义统治的确立。

而中国是先有重工业,后发展轻工业,农业几乎没有变化,起不到支持作用。

整个近代历史上,中国也没有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2、缺乏科学的决策。

历来的统治者都没有把知识结构的变革放到重要地位上来,使中国长期有大量文盲半文盲的存在,人才,技术成为发展的阻碍。

另一方面,历来的统治者都不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代表,不能从生产力发展的愿望来制定相应的内外政策。

3、缺乏安定的环境。

近代以来长期的战争和革命,使政局动荡。

七、中国近代化的启示1、近代化是长期艰巨的过程,不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是不能实现近代化的。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近代化才迎来新纪元。

2、从闭关自守到对外开放,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要真正实现现代化,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3、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

4、知识结构的变革是现代化的核心和源泉,科教兴国是实现现代化的科学决策。

练习:(一)15-17世纪、19世纪中晚期和20世纪中期,中国未能及时抓住向资本主义过渡、工业化、、第三次工业革命三次战略性发展机遇。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15-17世纪,中国实现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有利条件有哪些?为什么当时没有实现这种过渡?条件:国力强盛;农业、手工业发达,私人海外贸易兴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原因:明政府实行高压政策,思想专制;政府限制私人海外贸易;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2、19世纪中晚期,中、日两国应对第二次机遇的结局有何不同?简要说明其原因。

不同: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强国;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

原因:日本通过倒幕运动推翻了封建制度,实行了明治维新,并积极对外侵略扩张;中国清政府腐朽,封建顽固势力强大,革新和进步力量弱小。

3、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未能充分把握第三次机遇的原因是什么?对国情认识不清,政策失误严重;国际形势紧张,发展环境不利。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是怎样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正确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确定了和平、发展两大主题;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近代化是一个从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过程。

例如由封闭到开放、由愚昧到科学、由专制到民主等。

中国近代化是这个近代历史的主线,1840-1912年的晚清政府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主导力量,它在经济、政治、教育、军事等方面均有一定的近代化尝试。

请回答:1、试就上述四个方面各举一例说明晚清政府的近代化努力。

经济上: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政治上:20世纪初推行“预备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设立责任内阁;军事上:编练近代海、陆军;教育上:开办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废除科举制度。

2、结合你发理解,概要分析清政府的努力未能改变中国命运的原因。

原因:改革以维护满洲贵族统治为目的,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改革多为被迫之举,缺乏系统的统筹规划;封闭,保守思想严重,顽固势力阻挠、破坏;缺乏安定的国际环境。

3、结合史实,归纳概述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①鸦片战争开始后,林则徐和魏源等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②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怀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心理,发动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③60-70年代,早期维新派提出不仅要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还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学说和制度;④甲午战争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提出了全面学习西方的构想,把谋求政治体制变革放在首位;⑤20世纪初,革命派学习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陈独秀、李大钊等激进的知识分子学习西方的“科学”和“民主”,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俄国十月革命后,他们又从中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决定以俄为师,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