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管理研究生课程第三章
土地资源管理-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土地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Land Resource Management课程编号:MAGT3744学时:32 (理论学时:30,试验学时:2)学分:2学分适用对象:公管学院本科生先修课程:行政管理学、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学使用教材及参考书:[1]刘黎明主编:《土地资源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2]濮励杰,彭补拙主编:《土地资源管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王秋兵主编:《土地资源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4]王万茂主编:《土地资源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一、课程性质和目的性质:专业基础课目的:本课程着眼于社会或政府如何确立和巩固现行社会经济基础制度相适应的土地占有方式,调整土地关系;如何采取经济、法律、行政与技术手段,对土地资源利用进行规划、控制、调节、监督和组织,实现土地资源既公平又有效的配置和可持续利用。
本课程将系统地介绍土地管理的原理,内容和方法。
在吸收当代较成熟的管理理论和最新颁布的有关土地的政策、法规,以及土地管理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新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土地管理研究的一些热点问题,增加土地管理案例分析和操作实务,以期学生在掌握土地管理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简介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增强国土资源忧患意识是每个公共管理学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素质。
本课程在深入分析土地资源管理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研究了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分析了土地资源管理的地租理论,土地利用理论和土地经济理论等,详细介绍了我国土地资源调查,评价,权利登记,统计等管理方法,全面介绍了建设用地管理,耕地保护管理和土地市场管理的理论知识,探讨了土地管理体制和土地管理的政策和法规等。
三、教学基本要求1. 系统掌握土地资源管理中各章节的基本概念;2. 熟悉产权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3. 理解地籍管理的基本原理以及工作方法和步骤;4. 了解建设用地管理、耕地保护管理和土地市场管理以及土地管理的相关主题的理论知识;5. 了解我国土地利用与规划的基本特点,树立生态管理、可持续发展思想;四、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章绪论1. 我国土地资源及其特点2. 土地资源管理的内涵与研究方法3. 土地资源管理发展趋势第二章产权管理1. 土地产权2. 土地权利登记3. 土地所有制4. 土地征用制度5. 土地使用与改革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第三章地籍管理1. 地籍管理概述2. 土地资源调查3. 土地统计管理4. 土地质量评价5. 土地法律管理6. 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第四章建设用地管理1. 建设用地分类2. 建设用地管理的原则与内容3. 建设用地的供应方式与政策4. 建设用地审批制度5. 建设用地征用管理6. 土地使用权划拨管理7.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管理第五章耕地保护管理1. 耕地资源现状2. 耕地保护措施3. 农用地转用管理4. 耕地补偿制度5. 农用地开发整理复垦管理6. 基本农田保护管理第六章土地市场管理1. 土地市场体系2. 土地出让、转让、租赁和抵押管理3. 土地市场交易信息管理4. 土地市场中介服务管理5. 国有企业改革中土地评估与资产处置管理第七章土地利用与规划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与详细规划3. 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与管理4. 土地经济管理5. 土地地价管理6. 土地规划管理7. 土地生态管理8. 土地可持续利用五、实践环节1.土地利用管理实习:16学时(课外)六、课外学时分配七、考核方式闭卷;闭卷考试成绩占 50 %,平时作业占20 %;实践作业成绩占30 %;大纲制定者:杨东朗大纲审核者:董新宇。
土地资源学 大纲
《土地资源学》考试大纲《土地资源学》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最重要的基础课,属学位课程。
《土地资源学》以“土地资源”作为研究对象,是一门全面、综合、系统地研究土地资源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调查评价、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诸问题的学科。
它至少回答下列问题:1.地表各种各样的土地资源类型及其形成特点、区域分异和组合结构特征;2.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状况;3.当前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以及今后合理利用(可持续利用)的方向、途径和对策;4.在土地利用过程中需要采取的治理、改造措施以及改造的方法、途径;5.为了珍惜每寸土地、合理利用每寸土地而对土地资源采取的科学保护和管理的方法、途径和措施。
这五个问题构成了《土地资源学》的五大基本任务。
此外,结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土地资源学》还需要积极参与相关领域与方向的专题研究。
整门课程共分为十章。
本课程按“了解”、“理解”、“掌握和运用(重点)”三个层次对硕士生的学习进行要求,考试试题分布与教学要求相一致。
第一章绪论一、了解:土地资源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包括古代土地资源学思想和理论体系的萌芽、近几十年来国外土地资源研究的状况与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资源学的发展与研究成就、未来土地资源学科发展的国家战略需求和发展态势。
二、理解:土地资源学在整个土地科学学科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土地资源学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土地资源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三、掌握和运用:土地和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念,土地与土地组成要素的关系,土地的特性(属性),土地资源的主要功能,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和基本任务。
第二章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本章主要围绕土地资源的评价和开发利用问题,全面了解和学习人口经济、土地报酬、地租与地价、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最优化等基本理论。
一、了解:主要人口经济理论,包括马尔萨斯《人口论》、“适度人口”理论和马寅初《新人口论》;西方古典地租理论;土地价格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可持续发展思想与理念提出的背景和发展过程。
土地资源管理学第3章讲义PPT课件
§ 土地产权权利束 Ø 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者所拥有的、受到国家法律 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利。由土地占有权、使用权、收 益权及处分权等权能组成。 我国的城镇土地和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 Ø 土地使用权,是土地使用者依法对土地进行利用、管 理并取得收益的权利。 农户的土地权利?
18
Ø 土地租赁权,是指土地所有权人或土地使用权通过契 约将土地占有权、狭义的土地使用权和部分收益权转 让给土地承租人,承租人将占有、使用租赁土地,并 获得土地收益的权能。 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有租赁权
Ø 土地管理制度,是指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行政职能 权限的划分及土地管理的基本运行方式和原则的总称。 我国《土地管理法》内容:所有权和使用权、土地 利用总体规划、耕地保护、建设用地
16
土地产权
§ 土地产权是指有关土地财产的一切权利的总和。 § 特性:
Ø 土地产权具有排他性 Ø 产权客体必须具备可占用性和价值性。 Ø 土地产权必须经过登记 Ø 具有相对性
§ 区域性原理-合理环境区划 § 生态平衡原理-加强土地资源管理 § 生态多样性原则-加强自然保护的管理
11
第三章
土地权籍管理
12
第一节
土地权籍管理概述
13
基本概念
§ 土地制度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因利用土地而产生 的对土地的所有、占有、使用和处分等诸方面的关系的总 称。 Ø 土地所有制度,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 的经济形式。 我国的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国家和农民集体所有; 土地所有权不得买卖和非法转让;土地所有人必须在 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所有权。
20
补充几个概念:
Ø 他物权,是指权利人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对 他人所有之物享有的以所有权的一定权能为内容,并 与所有权相分离的限制性法定物权。
《土地资源学》第3章:土地资源调查与制图
⑤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权属界限图; ⑥总结土地利用的经验教训,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 ⑦编写土地利用现状报告,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总结。
第六页,共17页。
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工作成果
①县、乡(镇)、村各类土地面积的统计表;
➢ 航空数码遥感新技术在土地调查得到应用
➢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土地资源调查数据库,提高土地管理信息 化水平,并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地信息系统(LIS)
第十六页,共17页。
故宫航片
第十七页,共17页。
3.2.1我国的土地利用调查情况 ➢ 20世纪50年代的土地清查 ➢ 80年代初的土地概查 ➢ 80年代末与90年代初的土地详查
第五页,共17页。
3.2.2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内 容及成果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 ①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分布状况;
②境界与土地权属界限; ③量算行政辖区范围内的土地总面积和各类土地面积;
土地资源的经济 社会条件调查
经济社会和技术背景、土地 所有制、民族习惯与传统、 技术水平与变革`
第二页,共17页。
3.1.3 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
准备工作
组织专业队伍
资料准备
制定工作计划 仪器和设备的准备
外业调绘
内业工作
路线考察
制定工作分类系统
室内预判 地类调绘 补测
样区调绘验证
转绘
量算面积
编图与图面整饰
3131311311土地资源调查的类别土地资源调查的类别一般目的调查与制图一般目的调查与制图特殊目的的土地资源调查特殊目的的土地资源调查从土地本身的综合属性出发揭示土地的形成特性结构和地域分异规律适应性广具有明确和具体的目标实用价值较大312312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内容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内容土地资源的自然条件调查土地资源的经济社会条件调查地貌光热土壤水分经济社会和技术背景土地所有制民族习惯与传统技术水平与变革313313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准备工作内业工作检查验收路线考察制定工作分类系统室内预判样区调绘验证制定工作计划资料准备仪器和设备的准备组织专业队伍成果整理量算面积编图与图面整饰323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指以一定行政区域或自然区指以一定行政区域或自然区域为单位查清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域为单位查清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并通过自下而上逐级汇总为省级布和利用状况并通过自下而上逐级汇总为省级全国的土地总面积及土地利用分类面积
南师大考研土地管理基础名词解释
第一章土地管理概述一,名词解释:1,土地: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种种活动结果2,土地资源: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一般来讲,土地资源是指经过人们投入,从土地上得到收益的土地,即产生了价值的土地3,地产:作为财产的土地。
既包括纯自然的土地,也包括经人类开发改造过的土地。
从法律上看,地产不仅包括土地自然体,且包括土地权利(所有权,使用权)4,土地管理:国家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为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其本质是对土地的行政管理5,土地制度: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称。
是一个国家人地关系的结合形式,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和土地管理制度。
6,土地所有制: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
7,土地使用制: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
8,土地管理制度:国家对全国(或某一地区)的土地,在宏观上进行管理,监督和调控的制度,机构和手段的综合。
9,土地政策:国家为了维护土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体系或行为准则。
10,土地管理体制:指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权限划分及运行等各种制度的总称。
它是中央和地方各级土地管理机构设置体系及其管理权限,范围的体现。
11,土壤: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12,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包括领土,领空和领海。
13,景观:土壤,风化壳,大陆沉积物,潜水和地表水,植被,近地表大气及物理化学作用,彼此紧密联系的综合体。
14,土地的自然特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属性15,土地的经济特性:人们在利用土地的过程中,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表现的特性第二章土地经济理论一,名词解释:1,土地的供给: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人类可利用的各种土地资源的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和未利用的后备资源储量的综合,可分为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两方面2,土地的自然供给:土地自然固有的可供人类利用的部分3,土地的经济供给:在土地的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的土地供给4,土地的需求: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5,土地的供求关系:土地的经济供给与人们对某些土地用途需求之间的关系6,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不变,其他要素不变的前提下,对相同面积的土地不断追加某种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报酬的增量(边际报酬)迟早会出现下降7,土地集约度:人们利用土地资源,就要在土地上投放劳动和资本。
土地资源管理学课程土地资源管理学36212 教学大纲
《土地资源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36212制定单位: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制定人(执笔人):江民锦*******制定(或修订)时间:2014年2月16日江西财经大学教务处《土地资源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总述本课程大纲是以2010级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编制的。
二、教学时数分配三、单元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和内容设置第一讲绪论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了解土地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掌握土地的概念、特性和功能,管理的概念、要素和原理。
【重点难点】土地的概念、管理的要素和原理【授课要点】第一节土地的概念、特性和功能;第二节管理的概念、要素和原理;第三节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第四节土地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第二讲地籍管理第二章地籍管理概述【教学目的】了解地籍与地籍管理,掌握地籍管理的任务、内容和手段。
【重点难点】地籍管理的任务、内容和手段【授课要点】第一节地籍与地籍管理;第二节地籍管理的任务、内容和手段;第三节我国地籍管理的历史沿革;第四节国外地籍管理的历史沿革。
第三章土地调查【教学目的】了解土地调查基本情况,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重点难点】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授课要点】第一节土地调查概述;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
第四章土地评价【教学目的】了解土地评价的原则和程序,掌握土地评价的含义和分类等【重点难点】土地评价的原则和程序【授课要点】第一节土地评价的含义和分类;第二节土地评价的原则和程序;第三节土地适宜性评价;第四节市地质量评价;第五节农地质量评价;第六节农用地产能核算第五章土地登记【教学目的】了解土地登记的内容和程序等,掌握土地登记基本概念等【重点难点】土地登记基本概念【授课要点】第一节土地登记概述;第二节土地登记的内容和程序;第三节土地权利设定登记;第四节其他土地登记;第五节土地确权与界线调整第六章土地统计【教学目的】了解除第二节外其他内容,掌握土地统计基本情况。
土地资源管理学课程土地资源管理学36212教学大纲
《土地资源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36212制定单位: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制定人(执笔人):江民锦审核人:周早弘制定(或修订)时间:2014年2月16日江西财经大学教务处1《土地资源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总述本课程大纲是以2010级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编制的。
36212课程代码土地资源管理学课程名称资源经济学、管理课程性先修课专业选修232周学时总学时江民旅游与城市管理学任课教开课院201江民编写时周早江民大纲主审课程负责《土地资源管理学(第二版,王万茂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使用教《土地资源管理学,刘卫东,彭俊主编,复旦大学出版, 2005.8 .教学参考资《土地资源管理学,张正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05《土地资源管理学,张占录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2掌握土地调查、土地评估、土地整理、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土地信系统应用及土地开发经营的技术课程教学目3具有土地利用与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4熟悉国家有关土地利用与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发展动态课程教学要详见三、教学目本课程的重详见三、教学重点难和难闭卷考课程考2二、教学时数分配教学时数分实验(上机668462三、单元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和内容设置第一讲绪论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了解土地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掌握土地的概念、特性和功能,管理的概念、要素和原理。
【重点难点】土地的概念、管理的要素和原理【授课要点】第一节土地的概念、特性和功能;第二节管理的概念、要素和原理;第三节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第四节土地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第二讲地籍管理第二章地籍管理概述【教学目的】了解地籍与地籍管理,掌握地籍管理的任务、内容和手段。
【重点难点】地籍管理的任务、内容和手段【授课要点】第一节地籍与地籍管理;第二节地籍管理的任务、内容和手段;第三节我国地籍管理的历史沿革;第四节国外地籍管理的历史沿革。
国土资源学第三章 土地资源管理
4
5
是土地管理主要的基础性工作
土地登记的作用
维护了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维护了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维护了正常的土地市场秩序
有效地保护了耕地 为土地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信息
土地登记的对象
土地登记的对象是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和其他项权
利。
在我国土地登记的权利对象有集体土地所有权、国有土
地籍调查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两项内容。
(一)权属调查
权属调查是对土地权属单位的土地权源及其权利所 及的位置、界址、数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的调查。 调查的成果经土地使用者认定,可为地籍测量、
权属审核和登记发证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凭据。
权属调查是地籍调查的核心。 权属调查的基本单元是宗地,权属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宗地位 置、界线(界址)、权属和使用状况等。
土地质量等级
土地权属状况
是指不同权属类别的土地面积及其分布。
土地权属类别分为集体所有土地和国有土地两种
土地利用状况
是指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及其分布。土地利用类型按全国规定 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土地位置界限
土地的地理位置、范围界线和四至,包括各行政单位、土地权属单
位以及各种地类的界限、应用图件和文字形式表述
(三)土地统计的程序
土地统计设计阶段
土地统计调查阶段
土地统计整理阶段 土地统计分析阶段
(四)我国土地统计制度
我国的土地统计制度包括初始土地统计制 度、经常土地统计制度和土地统计报表制度。
§3 土地利用管理
土地利用管理,也称为土地行政管理,是指国家 和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为合理组织土地利 用,依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土地利用 过程所实施的全面的、系统的管理行为。
中国农业大学_852土地资源管理_本科生讲义 第三章 土地资源的类型﹑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土地资源的类型﹑形成与发展第一节 土地类型及其划分一、土地类型的概念源于自然地理学,也称景观形态单元。
由于土地各 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 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的景观形 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 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划分一种类型组合,即土地类型。
土地类型形成与分异因素图二 土地类型的划分与分类系统(一)土地类型划分的方法 土地类型的划分, 土地类型的划分,由于不同学者其考虑问题 的角度不同, 的角度不同,占有资料不同, 占有资料不同,拥有的技术手段不 同因而他们各自应用不同的方法对土地类型进行 划分。
划分。
概括起来可分为景观法, 概括起来可分为景观法,参数法和过程法。
参数法和过程法。
景观法是以景观形态单元为基础划分土地类型的一种方法。
方法。
这种方法在国内外应用员为广泛。
这种方法在国内外应用员为广泛。
该方法依据土地因素在各地段的结合方式及其作用强度的 差异, 差异,通过综合分析, 通过综合分析,选取其中对土地单位个体分异起主导作 用的因素确定土地类型个体的空间界线。
用的因素确定土地类型个体的空间界线。
这种方法依据对地貌 因素和其它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深入研究, 因素和其它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深入研究,一般能得到内部一 致性较强的土地单元。
致性较强的土地单元。
景观法的特点是注重形态, 是注重形态,很少考虑数 量指标, 量指标,这是它的不足。
这是它的不足。
但是景观法应用比较方便, 但是景观法应用比较方便,而且能准 确地划分土地类型, 确地划分土地类型,所以现在已被广大土地工作者所接受并加 以应用。
以应用。
参数法是根据土地成分的特征值划分土地类型的一种方法。
方法。
即在选取的相对重要参数分类的基础上进行 土地单位划分的方法。
土地单位划分的方法。
参数法的科学性取决于参数的科学选取与分级。
但是参数的选择与鉴定尚在探索过程之中,问题没有 得到彻底解决,因而应用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土地资源管理(第二版)——第3章
种观点出发,对大多数目的来说适宜性评价要远优于土地潜力分类。适宜性评价为土地利用 中的变更(不管是采用新的主要利用种类还是利用细节中的变化)提供了选择的可能性,提出 了在调查区域的每一部分作出这种变更带来的后果,以及提供了有助于规划、管理和投资决 策的证据。这种方法在发展中国家已经过最充分的试验、应用和验证。原则上说,这种方法 可用于居住区域和发达地区。这个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对发达国家的某些大型规划决策(例如 放牧和森林利用对坡地的竞争,或者为娱乐或土地保持确定区域位置)也很有用。
有关的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全面综合的考察,阐明土地对某种用途的适宜程度、限制程度、生 产潜力、经济效益及对环境有利与不利的后果,阐明土地现在的利用情况、合理程度以及 土地用途转变的可能性及其条件,阐明土地提高生产能力与增加经济效益的必要措施。
新编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3.1.2 土地资源评价的目的
我国从全国尺度开展了农用地质量评价,称为农用地质量分等;各行政区根据实际开展农 用地质量评价,称为农用地定级。因此,目前我国农用地质量评价采用了“等”和“级”两个 层次的工作体系,即农用地质量分等和农用地定级。
新编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3.4.2 农用地质量分等定级因素
1.农用地质量分等因素 农用地质量分等是按照标准耕作制度,逐步考虑自然条件、利用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在
素。其次,为每一种选定的限制因素划分出相应于各潜力级的界限值。
新编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3.2.4 土地潜力评价成果的应用
1.潜力级评价成果的应用 土地潜力级评价的成果主要用于资源清查中的土地质量摸底,目的是查明和保护最适合于农
土地资源管理资料-土地利用规划教学大纲(南农)
土地利用规划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土地利用规划学是着重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的综合性学科。
土地利用规划学中包括经济、自然和技术三方面的内容,是以经济为主导,自然是基础,技术是手段,是一门运用众多学科知识,以解决人地矛盾,合理利用土地这种复杂问题的综合学科。
本学科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和骨干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理论、内容和方法,学会如何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各种生物产品的需求,以及土地的自然、经济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科学的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安排各业土地利用。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本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
为学生学习专业的其它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使学生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概念、任务和内容、体系和程序、理论和原则;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人口、土地需求量预测以及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的方法,了解土地保护、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整治等土地利用专项规划,重点掌握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原则、对象、程序和技术要点;另外,对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的内容以及规划的方法和实施也要有所了解。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篇土地利用规划总论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土地与土地利用一、土地的概念二、土地的功能三、土地的特性四、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化五、土地利用的概念六、土地利用系统的特征、结构和功能习题要点:土地的概念、土地的功能、土地的特性、土地利用的概念第二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一、规划的概念二、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三、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习题要点: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第三节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一、我国土地资源概况二、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习题要点:我国土地资源概况、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及存在问题第四节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内容一、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二、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习题要点: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内容第五节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和程序一、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二、土地利用规划的程序习题要点: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和程序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是土地利用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难点是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任务和内容,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质,了解土地利用的一般工作程序,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对象。
土地管理学第3章过程与体制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主要教学参考书
1. 陆红生等,《土地管理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2. 方芳,《土地资源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 林培等,《土地资源学》,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1. 4. 苏璧耀,《土地资源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5. 谢应齐等,《土地资源学》,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 6. 王万茂,《土地资源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中国法律出版社.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2、分权模式 • 含义
根据各行业用地需要,由各职能部门分别建立土地管理机构,分别管 理本系统、本部门所使用的土地。
• 特征
——土地管理权力分散到各部门,容易形成圈地运动; ——土地管理权力分散到各地方政府;
——程序简单,有可能提高部门土地办事效率;
——在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的大背景下,此种模式日益衰微,仅有些特殊部门采 用; ——欧洲发达国家通行;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第三章
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
3-1
土地管理目标设计
3-2
3-3
土地管理组织架构
我国土地管理组织机构
3-4
我国土地管理职能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
确定目标
构建组织
实施组织职能
实现目标
宏 观 目 标
中 观 目 标
微 观 目 标
组 织 设 计
组 织 整 合
计 划
组 织
控 制
土地 管理 方法 行 政 方 法 经 济 方 法 法 律 方 法 技 术 方 法
第三讲土地资源管理的内容及方法(041009)精品PPT课件
6.编绘宗地图: 宗地图是土地证书和宗地档案上的附图,一般从地籍图上蒙
绘或实测宗地图上蒙绘。。 (三)地籍调查的主要成果资料 (1) 地籍原图及分幅接合图表; (2) 土地权属单位地籍图; (3)宗地图; (4)权属单位土地面积和地类面积统计表; (5) 地籍控制测量结果; (6)地籍调查说明书; (7)其它成果资料。地籍调查过程中积累的资料都要整理归案
脱钙紫泥土
棕紫泥土 红棕紫泥土
黄红紫泥土
砖红紫泥土 原生钙质紫色土
2.地貌状况调查(资料的收集和实地调查)
主要调查收集地貌类型、 绝对高度、相对高度、坡度等 方面的资料。
(1)地貌类型: (A)地形类型的确定:一般都是按形态特征来划分地形类
型 ,分为平原、丘陵、山地和高原。
②、丘陵:山地与平原之间的过渡类型,相对高度在200米 (全国为
土纲
铁 铝 土 纲
亚纲 湿热 铁铝土
湿 暖 铁 铝 土
四川省土壤分类系统实例
土类
亚类
土属
黄红壤
红
壤
山原红壤
红壤性土
黄壤
黄壤
黄红泥土 卵石黄红泥土 褐红泥土 红泥土 红泡砂泥土 冷砂黄泥土 砂黄泥土 矿子黄泥土 老冲积黄泥土
漂洗黄壤 黄
白缮泥土 扁砂黄泥土
壤
黄壤性土
石渣黄泥土 炭渣土
鱼眼砂黄泥土
洪积黄棕泥土
低平原 <200m
<20m
高平原 200--600m <20m
高 原 >600m
<200m 丘 原
>200m山原
洼 地 <0m
<20m
平原
丘陵区
山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资源的构成
第一节
土地资源的形成与演化
一、地球的自转与土地资源的形成与演化
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地球以24小时为单位的昼夜循环变化(极地 除外),使得地球获得的太阳能量亦产生以日为周期的循环变化, 从而致使地球的空气、土坡、岩石、水等构成土地资源的要素的 温度等亦产生相应的日周期变化,日间高,夜间低。由于热量的 日周期变化,引起了后形成的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如植物、动物以
16º ~25º 为微陡坡土地资源类型,可用于农业,但必须采取工程性
水土保持措施;
பைடு நூலகம்
25º ~35º 陡坡土地资源类型,一般不适于农用;
〉35º 为极陡坡土地资源类型,不适于农用。
二、地貌对土地资源性质与利用的影响
地貌主要是指地表的形态 中国的地貌分为四大区:
青藏、云贵、内蒙古和黄土高原为著名的四大高原
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物种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性。一般说来,某—物种的 活体数量越大,其基因变异性的机会也越大。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的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 样化。生态系统是所有物种存在的基础。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区域 中的全部生物和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由于地球上生物的演化过程会产生新的物的,而新的生态环境又可
生物通常生存于地球陆地之上和海洋表面之下各约l00米厚的范围
内。
2.生物多样性
生物圈中最普遍的特征之一是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某一 区域内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总和。 遗传多样性是指某个种内个体的变异性,由特定种、变种或种内遗 各的变异来计量。地球上几乎每一种生物都拥有独特的遗传组合。
能造成其他一些物种的消失,所以生物多样性是不断变化的。人类
社会从远古发展至今,无论是狩猎、游牧、农耕还是现代生产的集 约化经营、均是建立在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
生态系统 三大功能
物质循环 能量转化
植物间:他干作用 通过分泌有毒物质 植物与动物间: 或长些防御刺、毛 等不让动物吃食
信息传递
动物与动物间: 通过声、光、化学信 号、触觉信号等来实 现客体与客体间的相 据J.E.Lloyd(1975)报道,P.Versicolor萤 互联系 火虫可以模拟4种雄虫的光来进行骗食
总体看来,四月到九月降水量可占全年的80%以上。这种降雨量与
时间的变化,往往造成土地资源利用中的水旱灾害,如我国耕地每
年的水旱灾害约为总耕地面积的四分之—,同时,因是否水土流失、 渍水及干燥等,使区域间土地资源性质与利用产生了较大差异。
第三节 水文要素特征及其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广和最重要的物质,它在构成土地资源的因素
地球在绕轴自转的同时,还在绕日轨道上运动,这种运动叫公转; 地球公转对于土地资源形成与演化的影响,在于一年之内的热量 状况形成了季节的变化。 地球公转对土地资源形成与演化的影响,主要在于公转导致了地 球上不同纬度地区吸收的太阳辐射不等,这样不同纬度带内形成
不同的土地资源类别,各类别的土地资源具有沿地球纬度带分异
塔里木、准格尔、柴达木和四川盆地是著名的四大盆地
长江、黄河、淮河、海河、黑龙江、松花江、辽河等冲 积而成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是中国 的三大平原
以平原地貌类型为例,扇形地平原因在扇缘地带往往低洼,土地资 源性质上表现为水分较多,而成为水稻田或池塘养殖的土地资源利 用方向,在扇形平原的上部则地下水埋深较大,沉积物较粗而多为 旱地或果树的土地资源利用方向。
构决定了土地资源形成中物质组成的分层性和它在立体剖面上物 质密度的差异性,也决定了它是一个不均匀的多相混合物。由于
构成土地资源圈层结构的物质随时间的变化性和在空间上的分异 性,也使形成的土地资源在时间上不断变化和土地资源类别在不
同的空间位置上各异。
第二节
气候要素特征及其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大气中可能造成对土地资源性质与利用影响的气候条件较多,如地 球的辐射平衡、大气环流所形成的风、降水等。 一、辐射平衡及其对土地资源性质与利用的影响 由于辐射平衡的日变化、年变化和随纬度的变化,使土地资源的地 面气温性质产生了日变化、年变化和在空间上的变化。 温度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主要是制约生物的活动。影响到土地 资源利用的强度
气温下降而湿度增大,山地土地资源类型的降水量明显多于邻
近地区的河谷和平原地区,西部荒漠、半荒漠地区的一些高山
山脉降水增加,使土地资源的水分状况随海拔增加而发生了变 化。
海拔对土地资源性质与利用的影响还表现为对土地利用类型划 分的标准方面 如我国润湿热带的丘陵是指海拔相对高差小于200米的区域,低 山地则是指海拔500-1000米,相对高差大于200米,中山地是
第六节
土壤要素特征及其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一、土壤的组成 土壤是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的本质属性是具有肥力。 土壤固体:矿物质、土壤有机质 土壤液体
土壤空气
二、土壤的理化性质
土壤质地: 土壤孔隙度 土壤酸碱度 土壤背景值:元素含量 土壤类型与分布
三、土壤条件对土地资源性质与利用的影响
来的耕地、建设用地的续分类别增多,同时又产生了种类繁多 的“交通用地”、“旅游用地”、“工矿用地”、“城市用 地”、“军事用地”
相对高差1000-2500米
海拔还直接影响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利用 如我国中温带的长白山区,海拔500米时的土地资源利用类型为 夏绿林,1000米为针阔混交林,1500米为针叶林,1900米为灌丛 草甸
坡度对土地资源性质与利用的影响 〈3º 为极缓坡土地资源类型,适于农业利用,机械化耕作; 3º ~7º 为缓坡土地资源类型,适于农用,一般可机械化耕作; 8º ~15º 为中坡土地资源类型,可用于农业,一般应采取工程性水 土保持措施;
地表水
地下水
水文因素对土地资源性质与利用的影响 水文因素对土地资源性质与利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表水的类型 的二级续分土地利用类型“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库水 面”、“坑塘水面”、“沟渠”等就是按照地表水体类型的特征而 划分的;地下水的潜水位与水质也是土地资源类型的基础,如潜水 埋深浅,水源充足、水质好时,土地资源的水分性质表现为土壤含 水量大,排水状况差,常作为水田或水产养殖,若潜水埋深浅,水 质较差时,气候又干旱的条件下,土壤的盐碱化往往十分严重,土
地学要素包括:地形、地貌和地表沉积物
一、地形对土地资源性质与利用的影响
地形主要是指地表的起伏状况,描述地表起伏状况的指标主要 有海拔与坡度
海拔高度不同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一般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温度约下降0.5~0.6º ,10º 的积温减 少150~200º ,这样就导致土地资源利用中生物生长期缩短,使 土地资源的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类型演替。
的特点。地球上各点所接受的热量随季节的变化导致了土地资源 的热量性质具有随季节变化的特点
三、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土地资源的构成 由地球的重力作用,使地球的表层及表层到地心都形成了不同密度 的同心层次,这些同心层次谓之地球的圈层结构。
构成土地(资源)的空气(大气图)、水(水圈)、生物(生物圈)、地形
地貌(地壳)、土壤(土壤圈)等成分都按比重的大小呈围层分布。 因此,土地资源是一个不均匀的混合物。地球物质组成的因层结
水产和畜禽综合养殖场,用于养渔、养猪和养鸭。其中塘内 养鱼、养鸭,塘埂上种植饲草;饲草可以用作畜禽和鱼饲料,畜 禽粪则用于养鱼,形成以水产养殖为中心,畜禽饲养和饲草种植 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良性循环生态系统。 鸭、猪 饲草 作物 塘泥 鱼及水产 养殖 粪便 粪便
生物要素特征对土地资源性质与利用的影响
二、风及其对土地资源性质与利用的影响 由于季风的影响,使中国广大的亚热带地区,不但不象世界同纬度 的许多地区土地资源的类型与利用多为荒漠或干草原,而形成温暖 湿润气候,使土地资源的水分性质较好,利用多为农业。并且,夏 季风使得夏季南北之间温差较小,因而中国北方比世界其他同纬度 地区平均气温高,使土地资源的热量性质较好、温度较高,从而使 一年生喜温农作物的土地资源利用北界大大向北推移;但是,冬季
中,与气候因素一样,深刻地影响着土地资源的性质与利用。
对土地资源性质与利用的影响而言,构成水圈的大气水、海水、 陆地水以及生物体内的生物水这四种水中,除大气水外,陆地水 (包括河水、湖水、水库水、坑塘水、沼泽水、冰雪水、地下水)
对土地资源的性质与利用影响较大。在陆地水中,河水、湖泊水、
水库水、坑塘水、沼泽水和冰雪水可统称为地表水。
及人类自身对此都有反应。正是构成土地资源的要素存在日周期
变化性,使土地资源一经形成,就具有土地资源热量性质的周期 韵律性,也就是说地球的自转是土地资源热量性质的韵律性形成 的根本原因。对于土地的形成时间,均比构成‘它的要素的形成 时间短,特别是土地资源的形成时间,则更晚,是人类形成之后。
二、地球的公转与土地资源的形成与演化
风强大,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其威胁,土地资源的热量状况较差、温
度较低;使冬季气温较世界上其他同纬度地区低,冬小麦等越冬作
物和多年生喜温作物的土地资源利用北界向南推移。
三、降水及其对土地资源性质与利用的影响 降水和蒸发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时间上的变化因地理纬度、海陆位 置、季风等原因有较大的差异,从而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水分性质 和利用在空间上的差异。
是土地资源类型的基础,如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一级类“水域”
地资源常是荒地,只有耐盐碱的植物才能利用这样的土地。
第四节
生物要素特征及其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一、生物圈与生物多样性 1.生物圈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动的范围及其居住环境的整体;换言之, 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地方均属生物圈。它在地面以上达到大致23千 米的高度;在地面以下大致延伸至12千米的深处。但是,绝大多数
(1)区域生物物种或生态系统或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就直接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