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 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案:3-21探究物质的溶解性

合集下载

2022年沪教版化学九年级《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2022年沪教版化学九年级《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关系;3.了解物质溶解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能力目标学会用实验的方法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溶解性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应用教材分析重点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难点实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与交流反馈1.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的能力,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温度。

2.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二.问题提出与情境创设医用生理盐水溶质质量分数分数约为0.9%,而工业上用于电解的食盐水溶质质量分数约为26%。

那么食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分数是否可以无限制地增大?溶质是否可以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呢?三.精讲释疑与新知建构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联想与启示】1.家庭厨房中的下列物质:食盐、面粉、植物油、味精,能溶于水形成溶液的是食盐、味精?2.衣服上的油渍在水中很难洗去,而用汽油却很容易将它洗去,这是为什么?油渍易溶于汽油,难溶于植物油。

【概念】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的能力称为这种物质的溶解性。

【活动与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1】食盐、蔗糖、消石灰各1克分别放入有5毫升的水的试管中振荡后观察;【结论】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实验2】两支试管各放入少量的植物油,分别加入少量的水和少量的汽油,振荡后观察;个人二次备课:个人二次备课:①降低温度(一般情况)②蒸发溶剂③增加溶质教 学 过 程【结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实验3】取一支试管加入5毫升的水,再加入3克硝酸钾,充分振荡,观察硝酸钾能否完全溶解?如不能完全溶解,将试管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沪教上海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3.2溶液——物质的溶解性

沪教上海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3.2溶液——物质的溶解性
实验还表明:_一__定_条__件_下__,__物_质__在_水__中_的__溶__解_能__力_是__有__限_的__。
现在你能描述物质的溶解性概念了吗?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之一是什么呢?
溶解性:通常指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的溶 解能力。
结论1:物质的溶解性与__溶__质__的_性__质______有关。
(3)观察___食__盐___在_酒__精______和___水_____中的溶解情况。 实验现象:食盐在酒精中__几_乎__不_溶____ 食盐在水中____溶__解_________ 实验表明:_同__一_种__物_质__在__不_同__溶_剂__中__的_溶__解_能__力_不__同_
结论2:物质的溶解性与__溶_剂__的_性__质_____有关。
3.2.1物质的溶解性
实验一:探究NaCl、KNO3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1)室温条件下,在两只试管中分别加入等质量(2克) 的食盐和硝酸钾固体。 (2)在上述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5毫升)水,振荡。 (3)观察:二种物质在水中“是否能够完全溶解”。 思考:
实验操作步骤中什么条件控制不变? 什么条件改变? 这个实验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请同学们在“实验一”已有的硝酸钾溶液的 基础上,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来 证实温度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并讨论具体 的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三:探究温度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1)往“实验一” 的硝酸钾溶液中 ________加__入_硝__酸__钾_固__体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加热该试管,观察硝酸钾固体能继续溶解吗?
思考: 实验操作步骤中什么条件控制不变?
通过控制溶质的种类、溶质和溶剂的质量,还有温度不变 什么条件改变? 改变的是溶剂的种类 请讨论并描述具体的实验操作步骤。

沪教版化学九年《物质的溶解》word同步教案一

沪教版化学九年《物质的溶解》word同步教案一

沪教版化学九年《物质的溶解》word同步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分散现象。

2.明白得溶液的概念,能说出溶剂和溶质。

3.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概念以及阻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4.初步分清悬浊液和乳浊液。

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进展学生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溶液的概念、特点。

会辨认溶质和溶剂,能正确辨论溶解与熔化的不同。

学习目标:1.能说出几种生活中的分散现象。

2.背出溶液的概念、乳浊液和溶液,并举出常见实例各两则。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分:通过高锰酸钾中加水,食盐中加水,蔗糖中加水以及泥土(粉笔灰)中加入水中,食用油加入水中得到如下结论:假如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

假如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物质的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平均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

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固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注】新名词:乳化: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现象称为乳化。

教学过程:设问:海水什么缘故是咸的?黄河什么缘故是浑浊的?医院里用的碘酒是如何样制成的?学生阅读课本,归纳:上述三个例子差不多上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的分散现象。

新课讲授:阅读P153活动与探究1.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阅读实验:在1~4号大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泥土、植物油、食盐和酒精。

振荡后观看四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泥土:变浑浊悬浮固体不颗粒(分层)植物油:牛奶状浑浊分散着液体不止液滴(分层)食盐:透亮液体(稳固)酒精:透亮液体(稳固)连续观看:静置一段时刻后,试管中情形。

引出概念:1.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举出实例:浑浊的黄河水;固体农药(西维因);石灰浆及墙体涂料。

引出概念:2.一种液体小液滴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举出实例:植物油分散在水中;石油原油;橡胶树的乳胶等。

归纳:悬浊液和乳浊液统称浊液。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课题:沪教版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教材及学情分析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6章《溶解现象》是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溶液是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一类分散体系,也是学生在上册的化学学习中经常遇到的一类物质(如澄清石灰水、稀盐酸等)。

学生虽然熟悉溶液和溶解现象,却缺乏深入的了解,也不曾从化学的视角去研究。

所以让学生集中和系统的学习一些溶液和溶解现象的知识,对于提高学生对溶液和溶解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是很必要的,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利用有关溶液的知识去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本节内容包括了影响物质的溶解性的因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溶解度;结晶现象及其应用等知识;各1课时教学时间,共分3课时。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们对化学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验探究、分析归纳能力,但是,初中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的引导,借助实验和多媒体电教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实验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学习目标分析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溶液是否饱和及转化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与态度目标1.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2.建立内因与外因对事物发展共同影响的辨证观教学重点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能对实例进行转化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实例进行转化教学思路设计教学媒体及实验设计1.多媒体课件2.合作探究实验(每4人一个实验小组):(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①10ml水中分别溶解NaCl、KNO3和Ca(OH)2②10ml水和酒精中分别溶解碘③10ml水在不同温度下溶解KNO3(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其转化:①溶质、溶剂的改变;②温度的改变创设情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从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探究问题(①影响物质的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②一定量的水中能否无限地溶解某种物质?③溶液是否饱和应确定哪些条件?)组织、指导科学探究(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反思评价)应用提高现象:10ml水和酒精中分别溶解碘“为什么呀?”糖是我们熟悉的物质,为什么再加糖也不会更甜方案①:方案②:通过以上实验,再次强调条件,从而得出结论(板书);;。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3.走进溶液世界 3.2溶液 物质的溶解性》_7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3.走进溶液世界 3.2溶液 物质的溶解性》_7

3.2(4)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2.本节教材是初中化学第三章《溶液》中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包含3.2溶液主题的第一、二子课题的内容,溶解性和饱和溶液的内容有内在的关系,物质的溶解性的比较必须要达到饱和,在一节课中把两个子课题连接是很必要的。

所以课堂中通过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认知,同时在实验方法上得到提升,在化学思想方法上得到渗透。

这节课为饱和和不饱和溶液、溶解度教学形成铺垫,溶解度的概念获得必须是要建立在学生了解物质溶解性和饱和溶液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这个节课教学的成功与否也是为溶解度的教学突破难点。

二、设计思想主要思想:1、将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实行到底2、坚持文化的传播本节课使用现代教育理论,结合现代教育手段,采用诱导思维和合作探究方式等,让学生充分发挥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使学生在掌握物质溶解性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会合作学习,形成多种水平,为学生创造性思维打下基础。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希望借助于知识载体潜移默化地渗透一些人文文化,自从我接触到了”化学文化学说”,我突然感悟到原来很艰深的化学原理也能够用文学的语言很轻易的化解,那些看似很平常的实验现象竟可上升为一种哲学思想,这就是文化的魅力。

我希望在我的教学中也尝试渗透一些人文文化,可能在n年后,在学生的记忆中那些专业知识已经逐步模糊,而那些隐含在其中一些思想一些感悟却越来越清晰。

三、学情分析对物质溶解性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溶解水平与溶解速度,学生的把握会出现偏差,因为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很容易把溶解性等同于溶解的速度,辨析这两个概念是本节课的难点。

在物理中接触过控制变量法,但是在化学中采用控制变量法实行比较实验,学生有一定的困难。

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让学生猜测、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测,有意识地去使用实验思想需要教师引导。

初步具备一定的分析和推理水平,尚欠缺自主探究意识,所以我设计的探究实验比较有针对性,只对其中一个因素实行探究。

沪教版 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案:322物质的溶解度

沪教版 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案:322物质的溶解度

3.2 溶液第2课时物质的溶解度一、设计思想本节课是“溶液”的第二课时,溶解度是继物质溶解性后,精确地衡量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的一把尺子。

通过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溶解度的比较,让学生区分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通过画出相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曲线图,总结出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规律。

通过喝可乐的生活经验,以及书上的图表,让学生进一步得到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从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阅读查找数据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解度含义。

(2)知道并能使用溶解度曲线。

(3)掌握固体、气体的溶解度变化规律。

2. 过程与方法(1)在区分物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体验比较的方法,。

(2)在总结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过程中,应用图表的方法。

(3)培养自学、阅读、查找有关数据的能力和分析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绝对和相对的辨证关系。

三、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画溶解度曲线图。

教学难点:通过溶解度曲线图分析问题。

四、教学用品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石棉网用品:可乐雪碧媒体:投影五、教学流程1. 流程图[1]复习、提问[2]溶解度条件[3]溶解度标准[4]溶解度状态[5]溶解度单位[6]溶解度概念[7]巩固练习[8]提问[9]讨论总结[10]思考练习1[11]思考练习2[13]思考与讨论[14]实验[12]讨论总结[15]讨论总结[16]小结2. 流程说明[1]复习提问,怎样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大小?[2]要比较溶解性大小要从条件考虑,温度相同、溶剂相同。

[3]要比较溶解性大小要从标准考虑,相同量的溶剂。

[4]要比较溶解性大小要从状态考虑,达到饱和时,不能再继续溶解溶质。

[5]要比较溶解性大小要从单位考虑。

[6]师生共同完整溶解度概念。

[7]巩固练习:书p77说说下表中各物质在20℃时所表示的意义[8]阅读书p77最后一自然段,根据表中的各物质溶解度,判断各属于哪种情况?[9]总结,溶解是绝对的,不溶解是相对的。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

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1.知道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知道什么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相互转化。

【重点、难点】1.溶解度含义及溶解度曲线。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关系以及相互转化。

【情景导入】1.任何物质都能溶于水吗?影响物质的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2.物质在水中能无限制地溶解吗?3.生活中经常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化学上,溶液怎么分类呢?4.化学上,怎样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大小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课堂探究】探究一:物质的溶解性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1:用量筒各量取5 mL水,分别加入A、B、C三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食盐、蔗糖、消石灰各1实验2:取A、B两支试管,分别滴入少量食用油。

往试管A中加入少量水,往试管B中加入少量汽油,实验3:取一支试管,加入5 mL水,然后加入3 g硝酸钾,充分振荡,硝酸钾是否能完全溶解?如不能完【过渡】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性质、溶剂性质、温度有关。

那么能溶解的物质能无限制地溶解吗?探究二:物质是不是能无限制地溶解下去【过渡】探究三: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如何定量示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g,这句话的含义:在20 ℃时,硝酸钾在10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为31.6 g。

或说:在20 ℃时,硝酸钾在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1.6 g。

2.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20 ℃时)3.溶解度曲线规律: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情况:大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钾等。

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例如食盐。

极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例如熟石灰。

【一起探究】【教师总结】 结晶的方法蒸发结晶(蒸发溶剂法):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固体物质一般采用蒸发溶剂法。

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固体物质(如KNO 3等)。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全国版)化学物质的溶解性说课稿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全国版)化学物质的溶解性说课稿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全国版)化学物质的溶解性说课稿各位专家、评委、教员:你们好!明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物质的溶解性»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停止一些剖析[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中的位置:本节是沪教版初中化学新教材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的重要内容。

而第六章«溶解现象»在九年级化学课程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溶液作为身边的化学物质,是同窗们经常接触的一类成分比拟复杂的化学物质,也是先生比拟熟习的一类分散体系。

在前几章中就经常遇到像廓清石灰水、稀硫酸、稀盐酸等溶液。

先生虽然熟习溶液和溶解现象,但缺乏深化的了解,也没有从化学角度去研讨。

尤其像为什么经常用水作为溶剂、以及对稀硫酸、稀盐酸中的〝稀〞的含义比拟模糊。

所以让先生集中地、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特别是影响物质溶解性的要素,有利于提高先生对溶液和溶解知识的看法和了解,也有利于先生用学到的溶液知识去解释、处置生活中的罕见效果。

在下一章先生将要学习的知识是酸、碱、盐,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响简直都是在溶液中停止的,而且溶液的浓、稀常会影响化学反响的停止,所以要学好酸、碱、盐的知识,就必需很好地掌握有关溶液浓、稀,能否饱和等相关知识。

因此本节的内容既为先生处置了以前遇到的一系列的效果,又为下一章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知识。

另外,在日常生活、消费中经常也要用到溶液。

综上所述,先生从影响物质溶解性的要素、及溶液能否饱和的方面,去看法溶液的组成,是对溶液知识的深化。

它既是协助先生加深对有关概念的了解,更是引导先生将有关溶液知识迷信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其它相关学科中的进程体验。

本节触及化学思想方法剖析:作为一名化学教员,不只要教授给先生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授给先生化学思想、化学看法和化学方法,本节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探求性,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应力图培育先生化学实验探求的看法,促进先生化学实验探求才干的提高。

沪教版 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案:321探究物质的溶解性

沪教版 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案:321探究物质的溶解性

3.21探究物质的溶解性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让学生理解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与温度、压强(气体)有关。

2、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得到启发,了解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感悟一个新的实验装置改进的过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感觉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培养热爱化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教学模式:引导——探究模式教学媒体:实物投影教学过程:[板书]:探究物质的溶解性[投影]请同学们思考生活中的问题1.衣服上的油渍为什么用清水不容易洗去,而用汽油却容易洗去?2.闷热的夏天,鱼为什么总是要浮到水面上来?3.泡糖水、冲奶粉为什么一般都用热水?同学们很想了解其中的奥妙,通过这节课的研究相信大家能找到答案。

[师]我们已经知道,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同,现在,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溶解性的概念。

[生]:溶解性通常指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溶解能力的大小。

[师]:那么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呢?[生]:可能与温度有关[师]: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 现实验室提供一种物质硝酸钾,请大家以硝酸钾为例,研究硝酸钾的溶解性是否与温度有关?[投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硝酸钾的溶解性是否与温度有关。

[生]:设计方案(教师提示:我们研究一个因素时,必须保证其他因素控制在相同条件下,这是一种经常用到的科学实验方法。

)(学生回答时教师用副板书表示)方案一:在一杯凉水和热水中分别加入硝酸钾,看硝酸钾的溶解情况。

(不妥当,需改进)方案二:在盛有10ml凉水的试管中逐渐加入过量硝酸钾(有未溶解的硝酸钾),如果加热后过量的硝酸钾溶解了,说明硝酸钾的溶解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方案三:在分别盛有20ml凉水和20ml热水的烧杯中加硝酸钾直到不溶解为止,如果硝酸钾在热水中溶解的量多,说明硝酸钾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方案四:在分别盛有5克质量硝酸钾的烧杯中加凉水和热水直到刚完全溶解,如果所需的凉水比热水的体积多,说明硝酸钾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沪教版化学九年《物质的溶解性》word同步教案二

沪教版化学九年《物质的溶解性》word同步教案二

沪教版化学九年《物质的溶解性》word同步教案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物质的溶解性以及阻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使学生把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判定和相互转化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得出结论,加深对定义的明白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实验感受探究的乐趣,通过实验明白溶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阻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转化、与浓稀溶液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转化、与浓稀溶液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引入)生活中有专门多易溶于水和难溶于水的物质,大伙儿能不能举几个例子?(教师)由此可见,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一样的,我们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称之为溶解性。

(板书:一、溶解性)请结合我们刚才的小实验摸索:物质的溶解性受哪些因素的阻碍?(板书:阻碍因素:)(学生回答)(板书:溶质、溶剂、温度)请同学们前后四桌为一小组,讨论用老师所提供的用品设计实验说明物质的溶解性受这些因素的阻碍。

(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学生演示实验,得出结论)教师简单指出内因、外因,并介绍气体溶解性的阻碍因素。

(教师介绍)服装的干洗及原理(过渡)这位同学在学习中碰到了如此一个问题,请同学们一起来帮帮她吧。

(师生共同完成实验)A、B、C三只试管,放等体积的水,加硝酸钾直到有固体不再溶解为止,说明物质不能无限地溶于水,水就像吃饱了一样,所得到的溶液我们把它叫做饱和溶液,请同学们依照实验告诉老师如何样的溶液我们能够称之为饱和溶液?(教师板书: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学生得出:不能连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教师板书:1、定义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教师演示)A中加水固体消逝(得出结论)说明饱和溶液要强调一定量的溶剂(教师板书)一定量的溶剂(教师演示)B加热后固体溶解(得出结论)说明饱和溶液要强调一定温度下(教师板书)一定温度下(过渡)满足这三点饱和溶液的定义是否就完整了呢?再请同学们看个实验。

2022年沪教版化学九年级《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2022年沪教版化学九年级《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结晶现象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能力目标能在实验室里初步提纯粗盐。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结晶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应用。

教材分析重点探究常见晶体的制取,学会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从溶液中得到溶质晶体的方法。

难点粗盐提纯的实验操作。

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与交流反馈1.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上的任意一点表示( D )A.溶液达到饱和时溶解的溶质的质量B.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溶质的质量C.相应温度下,100g溶剂里溶解溶质的质量D.相应温度下达到饱和时,100g溶剂里溶解溶质的质量2.通常把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叫结晶。

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使溶液中的溶质结晶出来;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可用的降温结晶的方法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二.问题提出与情境创设我们知道,氯化钠、硝酸钾等物质易溶于水,那么能否把溶于水中的溶质再提取出来呢?三.精讲释疑与新知建构三、结晶【活动与探究】结晶实验【实验1】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浓的氯化钠溶液,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2】在一只盛有30mL沸水的烧杯中不断加入硝酸钾,配成浓溶液,将烧杯放在冷水中降温,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有固体析出。

【概念】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叫做结晶。

结晶的方法:①蒸发结晶(蒸发溶剂法):原理:水分蒸发,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继而析出晶体;适用范围: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固体物质,如氯化钠。

个人二次备课:个人二次备课:教学过程②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原理:温度降低,物质的溶解度减小,饱和溶液析出晶体;适用范围: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教大的固体物质,如硝酸钾。

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根据它们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不同,用结晶的方法加以分离。

结晶的应用:如海水晒盐,工业化工原料和产品的生产。

【交流与讨论】填写饱和溶液结晶(晶体不含结晶水)时下列所列各项的变化关系。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3.走进溶液世界 3.2溶液 物质的溶解性》_2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3.走进溶液世界 3.2溶液 物质的溶解性》_2

3.2-1物质的溶解性【设计思想】本节课使用实验教学,建立课堂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通过学生生活经验与实验探究的有机融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的展开围绕从学生过去的已知出发,转入现在的未知探究,进而为以后的学习铺垫。

【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对物质的溶解性建立初步的理解,同时学会“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科学道理,提炼出知识点,养成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习惯。

教学的关键是以实验为基础,通过观察、分析现象,最终得出科学结论。

【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已有意无意地知道食盐、白糖等物质溶于水,食用油不溶于水,所以P74的学生实验改为演示实验,通过该实验,体会控制变量法在探究实验中的应用,为接下来的实验设计做铺垫。

对于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里物质不能无限制溶解,学生可能并不十分清楚。

固体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全部溶解,加热后溶解了,有学生会认为是溶解速率增大了,不是物质的溶解性问题,这为研究物质的溶解性带来了干扰,通过对照实验,协助学生排除干扰后,进一步探究发现物质一定条件下不能全部溶解,在溶质、溶剂一定的条件下,物质的溶解性与温度相关。

学生喜欢观察到物质变化时表现的化学之美,所以安排实验,加热后的溶液倒入表面皿中,看到物质结晶析出的过程,欣赏晶体的自然美,进一步引发学生对化学的注重和喜爱。

【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的溶解性和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初步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采用控制变量法实行探究实验的设计和实施,获得科学的结论。

3.感受利用物质的溶解性影响因素,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形成化学服务于生活,热爱化学的意识。

4. 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从现象到本质的理解事物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物质的溶解性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物质的溶解性影响因素。

2.研究温度对物质溶解性影响时,溶解速率影响研究,需要排除研究的干扰。

【教学准备】仪器:胶头滴管、试管、酒精灯、试管夹、火柴、表面皿、量筒。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

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②学生主要通过学习认识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③在学习溶解性与饱和溶液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并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并知道可以用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

④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结晶现象并知道结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培养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

二、学习重点:①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知道两者相互转化的方法。

②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与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③学会描绘和使用溶解度曲线。

三、学习难点:①学会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问题 ②饱和溶液概念的建立。

③了解固体溶解度的含义及其影响的因素。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预习导航:1. 大量实验表明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 、、 。

2.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 ,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 ,六、学习过程:第一课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3..交流讨论,完善转化方法 大多数情况下:(三)系统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关于物质的组成,你还有什么困惑的地方?补充、相互启发、使思维有更深入的卷入与批判,识、1、小明陪妈妈去医院输液,不小心把护士手中的盘子打翻,棉球上的碘酒落在了小明的白衬衣上,白衬衣上立刻出现了一大块紫黑色痕迹,小明回家后用水清洗衣服,但怎么也清洗不掉,你认为应该采用的方法是2、在一个大萝卜上挖了个空,向其中注入饱和的食盐水,一段时间后将食盐倒出。

在相同温度下,发现倒出的溶液还可溶解少量的食盐,这说明倒出的溶液是 (填饱和/不饱和)溶液。

3、将一杯20摄氏度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 )。

A.降低温度 B.加入溶剂C.倒去一半溶液 D.蒸发溶剂4、学完溶液的知识后,小松回家做了几个小实验。

沪教版 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案:3-2-1物质的溶解性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沪教版 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案:3-2-1物质的溶解性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www3.2 溶液第1课时物质的溶解性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一、设计思想学习物质的溶解性、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是为学习溶液溶解度、溶液浓度等基本概念作必要准备。

本课通过从生活中溶解物质的经验出发,运用控制变量法来设计实验,动手实验确立影响物质溶解因素──溶质性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

通过经历“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白糖”这个探究活动,知道“一杯水里能溶解的白糖是有限的”,初步形成饱和溶液的概念并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换的方法。

这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也是为学习溶液的溶解度、浓度打下基础的一节课,所以上好这节课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

(2)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学会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学会采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的科学方法。

(2)培养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相互讨论,合作学习,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物质溶解性、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四、教学用品药品:白糖、食盐、淀粉、硝酸钾、冷水、热水仪器:酒精灯、烧杯、玻璃棒、温度计、量筒、天平五、教学流程1. 流程图[4]比较物质溶解性实验[1]学习主题的引入[2]提出问题[3]学生提出假设[5]学生实验1[6]学生实验2[7]学生归纳[8]提出问题[9]学生归纳[10]讲述[11]思考[12]讨论并实验[13]提出问题[14]归纳巩固练习[15]小结2. 流程说明[1]课题引入:在生活中我们都有溶解物质的经验,谈谈你的生活经验 [2]根据你的生活经验,猜测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系?[3]学生假设:物质的溶解性可能与溶质、溶剂的性质和环境的温度有关 [4]演示实验:比较白糖、食盐和淀粉的溶解性[5]学生实验1:比较硝酸钾在相同温度,不同溶剂的溶解性 [6]学生实验2:比较硝酸钾在相同溶剂中,不同温度的溶解性 [7]学生归纳:影响物质的溶解性因素[8]通过探究“一杯水里能溶解的白糖是有限的”,初步形成饱和溶液的概念。

沪教版初三全册(全国版)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沪教版初三全册(全国版)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沪教版初三全册(全国版)6【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明白得溶液的概念及差不多特点;了解溶液的一些性质2.了解溶液及乳化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能力目标:1.能够通过对比实验,归纳、了解溶液的特点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的性质,以及溶液导电的缘故情感目标:1.学习科学探究的一些差不多方法,培养实验观看,分析能力,培养探究精神【教学重点难点】溶液的概念、特点。

【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师:不瞒大伙儿说,老师提起做饭就头疼。

一次我做饭时,忙忙碌碌,油盐糖醋面都粘在衣服上,请同学们帮老师想想方法,如何样才能除掉这些污渍呢?生:洗师:用什么洗?生:用水洗。

师:水起了什么作用?生:溶解师:同学们说得专门好,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物质的溶解。

[板书]物质的溶解师出示教学目标[大屏幕]二.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刚才我说的这几种物质都能够溶解吗?生:自由回答师:果真如此吗?咱们依旧让事实来说话吧!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实验探究一实验内容观看到的想象面粉放入水中豆油放入水中食盐放入水中糖放入水中食粗放入水中师:下面同学们进行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

生:实验并回答师:[追问]那么这些状态差不多上溶于水吗?生:不是师:既然不是,那么我们不能说物质在水中溶解,而只能说物质在水中分散,共有几种情形?[板书]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生:三种情形师;同学们看面粉分散在水中,振荡后,悬浮在水中的是什么状态的物质?生:固体师:我们把如此的混合物称为悬浊液。

请同学们试着总结一下。

生:自由回答[板书] 1.悬浊液: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水中师:面粉分散在水中形成的是悬浊液,我们认真观看:振荡静置后,面粉不是平均分散在水中,会分层,我们就说它不平均,不稳固。

那老师衣服上的面粉如何除去呢?生:洗师:用水洗后如不洁净,可再次用水漂洗。

师:豆油分散在水中,振荡后,分散在水中的物质是什么状态的?生:液体师:我们把如此的混合物称为乳浊液。

请同学们试着总结一下。

沪教版(上海)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3.2 溶液——溶解度 教案(表格式)

沪教版(上海)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3.2  溶液——溶解度  教案(表格式)

溶解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固体溶解度的定义;
(2)知道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3)知道溶解度曲线。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设计的过程归纳溶解度定义;
(2)通过溶解度曲线形成、溶解度曲线图结构的了解、读图、析图提升获取图形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严谨、科学的实验思想;
(2)感悟化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溶解度定义、溶解度曲线;
教学难点:溶解度定义的理解。

三、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教学活动学生活动
根据溶解度曲线思考:
1)如何将溶液从状态a转换至状态b?2)试设计操作最简答、结果最准确的的一个实验途径:。

沪教版化学九年《物质的溶解性》word同步教案一

沪教版化学九年《物质的溶解性》word同步教案一
3、结晶的应用:
两种分离方法比较:
三、结晶
1、结晶的方法:
(1)蒸发溶剂:
(2)冷却热饱和溶液:
1、为什么把食盐水蒸发到一定的程度后会有固体析出呢?
2、为什么把硝酸钾的热的浓溶液冷却到一定的温度后会有晶体析出呢?
媒体展示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分析原因。师生合作获取答案
如果把食盐和硝酸钾的角色互换,那结果又怎样呢?
(师生共同分析)
教师板书总结:

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训练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3)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
(4)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


(1)在交流、自主探究实验的过程中掌握结晶的两种主要方法。
(2)运用冷却热饱和溶液和结晶的方法来分离混合物。


运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结晶方法来分离混合物的原理分析。
冷却热饱和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1、给试管加热时外壁应保持干燥;
2、加热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和别人;
3、应握住试管的长柄,并倾斜45度。
教师巡堂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实验。
并及时对可能产生的错给予指导,让学生的实验进可能安全、规范。
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把食盐水蒸发后把热的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冷却降温后出现什么现象呢?
共同合作、
教师引导
提高学生的思维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体验成功的乐趣。
理清知识
联系生活实验,学以致用,体验学习的目的,树立信心
培养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以致用
团结互助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1探究物质的溶解性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让学生理解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与温度、压强(气体)有关。

2、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得到启发,了解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感悟一个新的实验装置改进的过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感觉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培养热爱化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
教学模式:引导——探究模式
教学媒体: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板书]:探究物质的溶解性
[投影]请同学们思考生活中的问题
1.衣服上的油渍为什么用清水不容易洗去,而用汽油却容易洗去?
2.闷热的夏天,鱼为什么总是要浮到水面上来?
3.泡糖水、冲奶粉为什么一般都用热水?
同学们很想了解其中的奥妙,通过这节课的研究相信大家能找到答案。

[师]我们已经知道,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同,现在,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溶解性的概念。

[生]:溶解性通常指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溶解能力的大小。

[师]:那么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呢?
[生]:可能与温度有关
[师]: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 现实验室提供一种物质硝酸钾,请大家以硝酸钾为例,研究硝酸钾的溶解性是否与温度有关?
[投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硝酸钾的溶解性是否与温度有关。

[生]:设计方案(教师提示:我们研究一个因素时,必须保证其他因素控制在相同条件下,这是一种经常用到的科学实验方法。


(学生回答时教师用副板书表示)
方案一:在一杯凉水和热水中分别加入硝酸钾,看硝酸钾的溶解情况。

(不妥当,需改进)方案二:在盛有10ml凉水的试管中逐渐加入过量硝酸钾(有未溶解的硝酸钾),如果加热后过量的硝酸钾溶解了,说明硝酸钾的溶解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方案三:在分别盛有20ml凉水和20ml热水的烧杯中加硝酸钾直到不溶解为止,如果硝酸钾在热水中溶解的量多,说明硝酸钾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方案四:在分别盛有5克质量硝酸钾的烧杯中加凉水和热水直到刚完全溶解,如果所需的凉水比热水的体积多,说明硝酸钾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
[生]:相互评价,选择一种操作比较简单的方案演示(某某同学的方法比较简单)
[老师演示]:室温下,在10ml水中加4克硝酸钾(未全部溶解),加热到一定温度硝酸钾全部溶解,冷却后又有晶体析出。

实验用品:硝酸钾、试管夹、酒精灯、药匙、试管、火柴
[师]:从这个实验中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硝酸钾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板书]:物质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一般来说,固体物质的溶解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师]:除了与外界因素温度有关外,还可能与哪些有关呢?
[生]:可能与溶剂的性质有关
[师]:如何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呢,请大家一起设计实验并验证
[投影]:实验用品:10ml量筒、水、酒精、两包硝酸钾固体(2克)、两只烧杯、两根玻璃棒
[生]:实验汇报现象:
学生1:在两个烧杯中先分别加入2克硝酸钾固体,再分别加10ml水和10ml酒精,用玻璃棒搅拌,发现硝酸钾在水中全部溶解而在酒精中几乎不溶解。

学生2:在两个烧杯中先分别加入2克硝酸钾固体,再分别加5ml水和5ml酒精,用玻璃棒搅拌,发现硝酸钾都有剩余,但在水中剩余的较少。

[师]:通过实验,又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本身的性质有关。

[板书]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本身的性质有关。

[师]:物质的溶解性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生]:可能与溶质的性质有关(配好两杯溶液)
[投影]提供资料:室温下,在两杯体积都为20ml的水中,食盐,蔗糖溶解情况如表:
食盐蔗糖
20ml水中最多溶解的
7.2克40.8克
量(室温)
同学们从表格中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生]:看图交流:
学生1:在相同的条件(溶剂体积相同和温度相同)下,蔗糖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同。

学生2: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水中,蔗糖和食盐不能无限的溶解。

学生3:室温下,蔗糖比食盐的溶解性好。

学生4: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本身的性质有关。

………………
[板书] 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本身的性质有关。

[师]:通过上面研究,我们知道了物质的溶解性与内在因素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还与外界因素温度有关。

[师]:有一种溶液在生活中接触非常多,例:汽水(出示一瓶汽水),非常值得我们去讨论,这一类溶液的特点是有一种溶质是气体。

那么气体的溶解性可能还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师]:打开一瓶汽水时,有大量气泡冒出,(打开前,让学生摸一下瓶,打开后,再让学生摸一下瓶,比较一下有什么区别?)说明什么问题?
[生]:与压强有关
[师]:有怎样的关系呢?
[板书]:气体的溶解性与压强有关,压强减小、溶解性减小
[师]:气体的溶解性除了与压强有关外,还肯定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与温度有关。

[师]:很好,那么大家在生活中能不能找到这样的例子?
[生]:学生1:夏天,啤酒瓶容易爆裂。

学生2:鱼不能在煮沸过的水中生存。

学生3:人喝汽水后,常常会打嗝。

……………………
[师]:怎样设计实验说明汽水中气体(二氧化碳)的溶解性与温度的关系?又怎样知道气体逸出来呢?
[生]:讨论、设计实验
[师]:请大家把设计的装置画下来。

[生]:可以把瓶中的汽水倒在试管或烧瓶、锥形瓶中加热,用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塞住………。

[师生]:投影学生所画的实验装置,并对实验装置进行评价
实验用品:铁架台(带铁架)、烧瓶、锥形瓶、酒精灯、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石灰水
[师]:点拨,逐渐引入到实验装置的改进:水浴加热——优点:均匀受热,控制温度在100℃以下)。

实验用品:大烧杯、汽水(塑料瓶装)、石灰水、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热水
[师]:就地取材,实验验证
[板书]:气体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溶解性减小
(写在固体物质溶解性与温度的关系的下面)
[师]: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什么?
[生]:回答
内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
[投影]: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外因:温度、压强(气体)
[生]:讨论开始提出的问题
[投影]
[问题与思考]:
养鱼专业户张大伯,在闷热的夏天发现鱼塘里的鱼总是要游到水面上来,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常常会出现大量鱼死亡的现象,请大家给张大伯想一些办法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