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学设计【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重点】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难点】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教学过程】恩格斯说: 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苏联社会主义也经历了几次改革,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专题七第三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多媒体课件打出标题)(板书)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改革首先明确课程标准: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本节课我们回眸历史,重温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历程。
学习改格史一般从为什么改、怎样改和改的如何三方面去认识。
(板书)为什么改、怎样去改和改的如何那么苏联的社会主义为什么要改?我们先来看一下改革前的斯大林模式通过“八重八轻”这种模式凸显怎样的弊端?“八重八轻”重计划轻市场重工业轻农业重重工业轻轻工业重军工轻民用重速度轻效益重积累轻消费重政治轻经济重国家利益轻个人利益(问题要说清楚)如果不改变这些弊端,社会主义优越性就难以继续发挥。
在这种背景下,三位领导人对其进行改革。
分别是?(展示)他们怎样改、改的如何呢?分三个组进行讨论完成。
可灵活分组给5、6分钟时间请大家浏览教材,完成下表:课件展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学生浏览教材完成课标要求一:苏联的改革历程3分钟读表识记!!!从赫鲁晓夫的冒进改革而下台,到勃列日涅夫“纠偏”求稳定、怕变革、不改革结果造成社会的停滞,再到戈尔巴乔夫一味讲改革、不要改良而引起社会全面失控,苏联解体。
每当咀嚼这一令人伤感的变化过程时,许多人都会感到惋惜,陷入沉思。
反思这段历史,我们会对苏联的改革有认识?我们通过三则材料来感悟一下(板书)认识材料一:赫鲁晓夫时期,还对国民经济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试验。
人民版历史必修2《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word教案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我校属于二级达标学校。
由于本部新的教学楼还没有建好,高一学生是在屏北分校上课,这导致许多学生和家长误以为我校本部没有招收高中生,加上屏北分校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严重影响了高中的生源,可以说学生的素质不容乐观。
由于中考突出了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地位,加上中考历史实行的是开卷考,导致学生缺乏扎实的历史基础,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
普通高中进入新课改后,历史学科的教材变化是比较大的,福州市选用的是“人民版”新教材。
以往的历史教材是按通史体系编排,而新教材则按专题体系,把历史归纳成若干专题,以专题为线索展现历史发展脉络。
每个专题包括古今中外的历史内容,打破了时空的界限。
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这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
教学思路:历史课程标准: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重点:概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难点: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简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简述苏联解体的经过,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用列表等方法归纳和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结合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情况,开展讨论,谈谈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阅读恩格斯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等历史材料,理解历史材料,并运用它来说明论证自己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
通过对苏联从一个超级大国到走向解体原因的探讨,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教学流程】前两节课我们了解了苏联(苏俄)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探索与实践,让我们一起来总结前两节课的内容。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精选4篇)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精选4篇)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篇1(教学案+试题试卷)部分课题名称: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本详案)教学目标:概述赫、勃、戈改革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重点难点:重点——概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难点——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学方法:活动法;讨论法;团队合作,综合分析。
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新课引入: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三人先后执政时期,苏联对传统经济和政治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的尝试,但积重难返、举步维艰、收效甚微,这使苏联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1991年,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苏联解体了。
专题七第3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3)改革的结果:①好的一面:经过初步改革,苏联的农业形势有所好转,1953年起连续四年获得大丰收。
②不好的一面:来之不易的转机助长了赫鲁晓夫的冒进思想;他不顾具体气候、土壤条件的乱指挥,加上20世纪60年代初的恶劣气候的影响,苏联农业在1963年再度出现了危机。
(口诀:形势好转四年丰收;人祸天灾再现危机)3.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地方权力有所扩大,但未能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4.政治体制改革的突出表现之一——反对个人崇拜和个人集权(1)赫鲁晓夫执政期间,苏联最大的政治事件当属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
(2)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闭幕前夕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3)赫鲁晓夫并未找到个人崇拜产生的真正根源,而仅仅将错误归结于斯大林的个人品质。
(4)赫鲁晓夫在大权在握之后,也搞起了“一言堂”,苏联重新陷入个人崇拜泥淖。
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
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案
3.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是指赫鲁晓夫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4.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来看,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之后,才能得到我们的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的模式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与美国军备竞赛的拖累
C.东欧剧变的影响
D.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8.苏联国旗降下已经17年了,当年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为了摆脱困境进行了改革,这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其共同点在于
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果
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
——《世界历史十月革命:必然性、历史意义和启迪》
材料二1991年12月27日,前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对德国电视二台发表谈话时表示,对苏联的解体感到“羞愧”和“耻辱”。乌克兰总统克拉夫说:“造成苏联今天局面是谁的错?谁应该受到责难?苏联的解体是公开性时期开始的。”莫斯科出版的《独立报》则直接指出:“是的,戈尔巴乔夫造成了苏联的混乱,毁灭了这个帝国”。
⑶外交方面:推行“新思维”,放弃对东欧的控制。
3、结果:国家政局不稳,经济滑坡,思想混乱,民族问题严重。
4、苏联的解体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精品教案
专题七第三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博白县王力中学吴贤兰)一、[课程目标]1、概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三人的改革历程,认识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并能对改革进行正确评价。
简述苏联解体的经过,分析解体的原因。
2、运用列表等方法归纳和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结合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情况,开展讨论,谈谈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
社会主义国家应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经济政策,使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3、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通过对苏联从一个超级大国到走向解体原因的探讨,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难点:苏联解体的原因。
1、苏联模式既对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又成为后来苏联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它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探索。
这种探索对中国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有重要影响。
2、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运动呈现探索符合本国情模式的发展趋势。
三、[教学方法]1、重点采用比较的方法。
2、运用史料分组讨论的方法。
四、[学法指导]1、课前使用学案预习。
2、课堂列表比较三者的改革,分析苏联解体原因。
3、课后探究中苏改革的对比。
五、[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流程]1、导入新课:以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导入。
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
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设问: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他们的所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2、讲授新课:一、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1953年斯大林逝世之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高一历史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必修Ⅱ教学案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编号:23 编写人:徐波审核人:夏寿洪【课程标准】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教学要求】1.概述赫鲁晓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情况。
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3.培养勇于革新和自强不息、自我完善的精神和意志。
【知识梳理】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二战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局限性。
(2)苏联国内农业状况堪忧,工业领域也暴露出更多的问题,斯大林继续推行个人崇拜。
(3)斯大林的逝世为体制改革提供契机与可能。
(4)赫鲁晓夫感受到斯大林模式的种种弊病。
2、经济改革:(1)农业改革:措施: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以此刺激人们的生产积极性;鼓励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
结果: 1955—1958年连续4年农业丰收。
但1963年再度出现危机。
失败原因:赫鲁晓夫的冒进思想;瞎指挥,反复折腾;60年代初恶劣的气候等。
(2)工业改革:措施: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扩大了地方权力。
结果: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3、政治改革:措施:最大的事件是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同时进行了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活动。
失败原因:没找到个人崇拜的根源,重新陷入新的个人崇拜泥淖。
4、评价:(1)积极作用:①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
②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2)局限性:①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
②没有进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
③尽管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1)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为改变国民经济发展衰退趋势,维持苏联超级大国地位,戈尔巴乔夫上台初将注意力集中在经济领域的改革上,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
《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案(2)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标要求: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列表等方法归纳和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结合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情况,开展讨论,谈谈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阅读恩格斯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等历史材料,理解历史材料,并运用它来说明论证自己的观点。
通过这种学习过程,能够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能够简述苏联解体的经过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
通过对苏联从一个超级大国到走向解体原因的探讨,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教学课时: 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认识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苏联解体的经过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难点: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苏联解体的经过,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通过探究性学习和社会调查,能够清晰认识苏联的解体并不代表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并总结我们中国应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教学建议:1、课前思考:到20世纪50年代时,斯大林模式是否仍然有其优越性呢?导入新课。
讲清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使学生对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戈尔巴乔夫背离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导致苏联解体。
3、苏联的解体只能看作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已经僵化而又长时期改革所导致的失败,而决不是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苏联解体的教训说明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性,说明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导向的重要性。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案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案名师说课课程标准分析课程标准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由于斯大林模式日益僵化,其弊端阻碍苏联社会经济进步,二战后苏联领导人相继进行改革。
通过对他们改革措施和结果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坚定改革的信念。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后,对斯大林模式有了充分认识,这是学习本课的关键,学生对苏联解体的原因很感兴趣,可以以改革与苏联解体之间的关系为线索,调动学生探究苏联解体的原因,增强课堂学习的趣味性。
教学方法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苏联改革的原因,以此为话题导入新课,并将三次改革串联起来,使学生对苏联改革形成完整的印象。
2.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搜集图片、文字、影视资料,介绍人物性格及改革措施、效果,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苏联改革的认识。
以探究性问题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讨论中获得情感体验。
3.用比较法概括三次改革的异同点,联系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学生认识苏联解体对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学会正确地评价历史事件。
学习方法1.预习教材,形成知识体系,搜集苏联改革的相关资料,训练动手、动脑,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运用到课堂学习中。
2.角色体验法,概括三位苏联领导人的改革特点,分角色叙述改革背景、措施和效果,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深化对苏联改革的理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结果及失败的原因。
2.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过程和影响。
3.简述苏联解体的经过,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1.情境法:教学过程中展示历史图片,创设历史情境,提高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
2.问题探究法:设计探究性问题认识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
3.结合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情况开展讨论,谈谈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第三课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教学设计
专题七第三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介绍了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下, 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挫折以理解为两层含义,其一改革收效不大;其二为苏联模式的失败。
二、二、教法学法:主要采用情景导入-----设置问题---探究问题---思维展示的模式,在基础知识上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
在学法上主要是小组合作探究,同时综合运用图片法、表格法、对比分析法方法。
[设计意图】]由于本课涉及经济史内容,枯燥单调。
所以设计情景导入吸引学生,设置问题引领学生主动参与。
并实现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升华。
三、课标要求及教学目标确定:课标要求是:1)简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历程2)简述苏联解体的经过,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从中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知识与能力目标:(1)识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的内容及影响(2)了解苏联解体的过程,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3)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苏联改革与中国改革的异同。
并从中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4)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置问题,小组合作探究,教师辅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反两方面对比,体会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成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流程设计图1《片面的经济》图2久病未愈、医治无方、已故二十年的“大哥”(一)[图片导入]:图1漫画中粗壮和瘦弱的两部分分别代表什么?说明了什么?图2漫画中走在最前面的和最后面的是谁?[设置意图】:为了增加本节课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走进课堂。
学生会看见苏联的不和谐,并从中分析出是由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图2说明了在列宁和斯大林之后有人在改革,学生从已学知识会知道是哪些人葬送了苏联。
为什么会这样?(二)基础知识梳理及检测:1.填表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设置意图】:因为是复习课,、可以靠小组合作的力量完成。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优质教学设计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学设计邓玲燕 2019.5.10 一、教学目标【课标】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基础知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过程和影响。
(2)能力培养:通过对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原因”、“苏联解体原因”等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本质特征。
(2)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客观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
(3)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
社会主义国家应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经济政策,使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
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是能偏向。
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2、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重点采用比较的方法,运用史料组织学生讨论。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设计【复习导入】以数轴的形式复习前两节课内容,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大致历程包括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阶段和改革阶段。
从而进入本课主题。
(明确课标要求和学习改革的基本方法)斯大林模式的辉煌——计划经济下的传奇: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超强大的军事实力!辉煌的背后——黯淡(材料)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粮食短缺;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
人民版必修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民版必修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理解苏联社会主义改革背景和动因。
2.掌握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成就。
3.分析苏联社会主义改革遭遇的挫折原因及其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核心理念和主要内容。
2.理解苏联社会主义改革遭遇的挫折及其对苏联和全球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1.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背景和动因1.1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造成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俄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社会矛盾的激化和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这场革命引发了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开始。
1.2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包括:•国家所有制。
•计划经济和无货币经济。
1.3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就和局限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取得了许多成就,例如促进全民共同富裕、发展科技、培养人才等。
但是,在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局限,如经济效率低下、贪污腐败等问题。
1.4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提出为解决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存在的问题,苏联领导人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方案。
2.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成就2.1 《改革方案》的出台20世纪60年代末期,苏联共产党领导人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作为国家的重要任务,制定了《改革方案》。
2.2 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发展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期间,苏联政府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发展的投资,推进了电子设备、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领域的发展。
2.3 经济体制改革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期间,苏联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
其中包括开放经济、引进外资、鼓励私人经济等举措。
2.4 政治体制改革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期间,苏联政府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
其中包括取消“结构决策”、扩大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等举措。
3.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遭遇的挫折原因及其影响3.1 原计划经济体制原计划经济体制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特征,但在推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时,原计划经济体制成为了制约改革的重要因素。
7.3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教案
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经济政策制定的历史背景、内容、实施的意义;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成立;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和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定;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重大缺陷;1936年苏联宪法;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2.能力方面:(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培养学生运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培养学生运用现象和本质、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中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新经济政策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国家政策的制定,必须符合国情、符合人民利益,才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够有利于调动人民的积极性。
由此苏俄的经济很快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2)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的讲述和分析,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3)通过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分析,使学生认识:苏联在取得经济建设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以斯大林为首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所谓苏联模式,致使个人崇拜盛极一时。
它的缺点和弊端成为后来苏联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4.学法指导方面:引导学生从宏观的角度认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问题,注意横向对比。
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是本节重点。
新经济政策对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起了重要作用,它为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教育的很好素材。
2.难点分析:对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是本节的难点。
学生受经验、阅历、理论水平的制约,对事物往往持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看法。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学设计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学设计内容分析[教材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三节《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程标准]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内容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等知识要点,学习本节内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在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形成后,苏联是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的,并从中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学习本节内容我们可以在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苏联解体的过程和原因;学习本节内容我们还可以在总结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探讨其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借鉴作用。
[教学资源]除了本节的教科书以外,我们可以通过相关书籍、网络资源、图片、影视资料等了解有关本节内容的更多知识。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涉及到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等三次改革的内容,知识点较多,而且经济史的内容较为枯燥单调,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要联系当时的国际背景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对前面斯大林模式形成等内容的学习,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因此可以从分析斯大林模式弊端该如何解决来导入新课,但对于高二的同学来说,还不能适应综合性的、相对复杂的思维活动的学习,因此必须遵循简到繁、由浅入深和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一.知识与能力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2.简评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总结其经验教训,培养认识和概括问题的能力;3在学习戈尔巴乔夫改革过程中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案
作者:丁晓平专题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案【一】教学目标:一、内容标准: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二、知识与能力: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简要评价,理解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2.结合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情况,开展讨论,畅谈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概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难点: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苏联历史上几次改革的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
2.通过对苏联从一个超级大国到走向解体原因的探讨,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五、课时、课型:(1课时)40分钟常规课六、教法、教具:讲述法问答法 PPT 黑板粉笔【二】教学内容分析:导入:(1分钟)同学们,老师们,大家好,在学习了苏联斯大林时期的改革后,苏联仿佛发展顺利了,但事实果真如此吗?让我们进入第三节来了解下。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位苏联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那就是赫鲁晓夫,追随着他的脚步,进入本科第一个小节: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1964年)(6分钟)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同年9月赫鲁晓夫(1894-1971)击败了政治对手贝利亚、马林科夫,出任苏共中央第一任书记,1958年3月,兼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集党政大权于一身。
赫鲁晓夫执政期间为适应苏联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以及对外关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是苏联社会主义历史上最早打出改革大旗的人。
阅读课本141-142页第一二段,归纳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30秒)下面带大家归纳一下背景1.背景(1分钟)(1)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沙皇统治下的俄国曾是粮食出口国,但这时的苏联却存在粮食短缺问题;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仅及其他欧洲国家平均产量的约三分之一;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学设计1
3.选取一位你感兴趣的苏联领导人,研究其改革思想和实践,撰写一篇人物评传,要求突出其在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中的作用和影响。
4.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看法,要求观点独到、论述有理有据,字数800字左右。
4.分析苏联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的内外因素,探讨改革成败得失的原因。
在讲授过程中,我注重运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程和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影响有哪些?
2.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苏联领导人的改革举措有哪些异同?它们各自取得了哪些成效?
5.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巩固基础知识。
6.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主题,制作一份PPT,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展示和分享。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按时提交。
2.作业中要注重史论结合,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论述。
3.注意查阅相关资料,丰富作业内容,提高作业的深度和广度。
2.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通过展示苏联历史图片、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学生根据导学案,自主探究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分享中深入理解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内容、特点及其成败得失。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和教学难点,进行精讲,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全面的历史认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高二历史《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学设计
程
学
习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1、改革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苏联的农业状况令人堪忧,工业领域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与可能。
2.改革的内容:
探究活动一 赫鲁晓夫采取哪些措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成效如何?
第一,经济体制的改革
(1)农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2)工业体制改革。
第二,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
(1)反对个人崇拜和个人集权。
(2)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3.对改革的评价:
探究活动二
赫鲁晓夫改革为什么会失败?从中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B、加之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搅乱了群众和干部的思想;
所以仍然保持苏联统一和强大是不可能的。
小结
作业布置及疑难解答
课后
反思
②然而,这不是戈一人的过错,这是苏共的过错:
苏共没有把马克思普遍原理和苏联国情相结合,找到一条适合苏联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以对苏联的解体,苏共要负主要责任。
2)“如无此改革,苏联还能保持统一和强大”的观点是错误的。
A、因为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起很多问题和矛盾,经济政治危机问题严重;
(2)对比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情况。谈谈你的认识。
2、成就与不足:
改革使苏联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3、走向停滞: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勃列日涅夫过分追求稳定,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下来,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精品教案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题名称: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本详案)教学目标:概述赫、勃、戈改革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重点难点:重点——概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难点——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学方法:活动法;讨论法;团队合作,综合分析。
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新课引入: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三人先后执政时期,苏联对传统经济和政治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的尝试,但积重难返、举步维艰、收效甚微,这使苏联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1991年,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苏联解体了。
专题七第3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3)改革的结果:①好的一面:经过初步改革,苏联的农业形势有所好转,1953年起连续四年获得大丰收。
②不好的一面:来之不易的转机助长了赫鲁晓夫的冒进思想;他不顾具体气候、土壤条件的乱指挥,加上20世纪60年代初的恶劣气候的影响,苏联农业在1963年再度出现了危机。
(口诀:形势好转四年丰收;人祸天灾再现危机)3.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地方权力有所扩大,但未能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4.政治体制改革的突出表现之一——反对个人崇拜和个人集权(1)赫鲁晓夫执政期间,苏联最大的政治事件当属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
(2)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闭幕前夕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3)赫鲁晓夫并未找到个人崇拜产生的真正根源,而仅仅将错误归结于斯大林的个人品质。
(4)赫鲁晓夫在大权在握之后,也搞起了“一言堂”,苏联重新陷入个人崇拜泥淖。
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
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学设计
苏联社会主义改造与挫折典型例题:有人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葬送了苏联,如无此改革,苏联还能依然保持统一和强大,依据事实对这种观点加以分析评价。
1)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对苏联的解体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但把苏联解体的主要错误推到他的身上则是错误的。
①在改革问题上,戈尔巴乔夫确有重大过失:A、指导思想有重大偏差——用“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引起了一系列的混乱;B、没有正确对待党的历史和党的领袖,完全否认了苏共的光荣历史;对西方和平演变掉以轻心。
②然而,这不是戈一人的过错,这是苏共的过错:苏共没有把马克思普遍原理和苏联国情相结合,找到一条适合苏联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以对苏联的解体,苏共要负主要责任。
2)“如无此改革,苏联还能保持统一和强大”的观点是错误的。
A、因为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起很多问题和矛盾,经济政治危机问题严重;B、加之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搅乱了群众和干部的思想;所以仍然保持苏联统一和强大是不可能的。
课后作业:1、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A、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得最早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只局限于农业领域D、没有取得任何成效2、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遭到挫折的根本原因是()A、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B、导致了工人的不满C、口号不切合实际D、个人作风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3、苏联完全解体的标志是()A、《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B、苏共中央全会决定实行多党制C、独立国家联合体的成立D、《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公布4、1991年12月成立的“独联体”()A.是苏联的别称B.是主权国家的联合组织C.是一个主权国家D.其性质与华沙条约组织相同5.赫鲁晓夫执政后,作为改革突破口的是( )A.农业B.工业C.商业D.金融业6.赫鲁晓夫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始于()A.苏共十四大B.苏共十五大C.苏共二十大D.苏共二十七大7.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冲击了斯大林模式B.有探索性和开创性C.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D.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8.率先在苏联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的是()A.斯大林B. 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9.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改革没有使苏联经济获得发展;②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③使苏联成为超级大国;④70年代后,改革停滞不前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④10.下列苏联领导人在位的时间先后顺序是()①赫鲁晓夫;②勃列日涅夫;③安德罗波夫;④契尔年科A.①②③④B. ④①②③C.②③④①D.②①③④11.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造成的直接后果是()A.引起苏联人民的思想混乱B.党内斗争日趋激烈C.苏联国民经济大滑坡D.民族矛盾日益12.戈尔巴乔夫从根本上动摇苏共在国家政治体系中领导地位的改革是()A.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B.推行“民主化”和“公开性”C.推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D.提出“更新联盟”的构想13.苏共高级领导人挽救苏联的最后一次努力是()A.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B.发动“八一九”事件C.签署《明斯克协定》D.发表《阿拉木图宣言》14.导致“八一九”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A.经济改革导致生产下降B.政治改革走进了死胡同C.苏联民族分离运动强烈D.《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公布15. “八一九”事件反映的矛盾是()A.民族矛盾B.阶级矛盾C.苏共党内矛盾D.加盟共和国之间的矛盾16.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发生的下列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进行政治改革;②进行经济改革;③“八一九”事件发生;④苏联完全解体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②①③④D.②③①④17.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在于()A.日益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B.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C.各种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D. “八一九”事件的发生18.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空前严重的破坏,而中国却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其根本原因在于()A.中国较早地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控制 B.中国改革开放比苏联早C.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 D.中国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取得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社会主义的改革与挫折》教学设计
勐海一中皇甫肖
教学
内容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第三课苏联社会主义的改革与挫折
教学理念
以问题为先导,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释疑,在学习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历史思维的方法和原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识与能力: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简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简述苏联解体的经过,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用列表等方法归纳和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结合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情况,开展讨论,谈谈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学的学习和总结,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通过对苏联从一个超级大国到走向解体原因的探讨,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重点:概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教学难点】难点: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学方法
(1)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层层设疑,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根据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形式及手段:师生互动、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
教学资源的利用及
说明
导
入新课教师活动:
1、通过动图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到苏联解体的史实;
2、回顾上节课所学,引导学生对苏联解体原因的思考,顺势导
入本课;
学生活动:
学生畅谈所思所想
互动与收获:
在师生对话中,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兴趣并思考,为
本课教学埋下伏笔。
一、“要玉米不要斯大林”
--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教师活动:
1、出示《苏共的领导集团》中对赫鲁晓夫的评价--“鲁莽的改
革家”,引导学生思考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
展示苏联解体图
片、问题设疑
出示相关材料图片导入
内容解读
新课学习
2、出示《苏共的领导集团》中对赫鲁晓夫的评价--“鲁莽的改
革家”,引导学生思考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
3、结合图文材料,回顾斯大林模式下的弊端,检查小组预习,
归纳出赫鲁晓夫改的的措施;
4、通过带领学生分析材料,归纳出赫鲁晓夫改革的缺陷;
5、展示赫鲁晓夫的墓碑图片,引导学生归纳对赫鲁晓夫改革的
评价;
学生活动:
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教师引导:
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归纳背景;引导学生分析图片、表格等内
容,归纳出措施和失败原因。
互动与收获:
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了解赫鲁晓夫改革措施的重点以及他
失败的原因。
二、“军工立国”--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教师活动:
1、出示《苏共的领导集团》中对勃列日涅夫的评价--“因循守旧”,
并结合时间段,引导学生思考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措施;
2、检查小组预习,归纳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和相关措施;
3、出示美国与苏联七十年代生产武器装备的对比表格,引导学
多媒体展示史料
包括图片、史料等;
展示赫鲁晓夫改
革相关材料
展示归纳的内容
多媒体展示赫鲁
晓夫的墓碑以及文
字材料
展示史料
新课学习生解读得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重工业;
4、通过图片和材料展示,归纳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结果;
教师引导:
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归纳改革措施,掌握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
容和结果;顺利导入下一部分内容。
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阅读材料、讨论发言。
互动与收获:
通过阅读、讨论和情境感受,使学生掌握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弊
端和结果。
三、“西方就是好”--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教师活动:
1、出示《苏共的领导集团》中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并结合他对
社会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
2、检查小组预习,归纳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
3、通过引导学生对措施内容和结果的分析,归纳出戈尔巴乔夫改
革失败的根本原因;
4、结合图文材料,展示苏联解体的过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苏联
解体的原因,播放《档案八一九事件内幕》视频,引导学生归纳苏
联解体的原因。
5、小组讨论,课外延伸;总结苏联解体给我们社会主义建设道启
示;
出示相关图片,史料
出示相关图片和史
料
新课学习教师引导:
问题引导:“有人说,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葬送了苏联,如果
不改革,苏联就不会解体。
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为什么?
归纳出苏联解体的原因;
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阅读材料、讨论发言。
互动与收获:
通过阅读、讨论和情境感受,使学生掌握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
容。
播放播放《档案八
一九事件内幕》视频
展示归纳的内容
课堂小结我们今天学习了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很快得到恢复。
此后主要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绩,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但同时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此后严重制约苏联的发展,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这是值得我们汲取的教训。
板书设计
苏联社会主义的改革与挫折
一、赫鲁晓夫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四、苏联解体
采用图示方法,
线索清晰,条理清
楚,学生便于从宏观
上掌握本课内容。
教学反思
上完课后,我对这一课的备课及教学过程认真得进行了反思:
优点:(1)充分运用历史资料、图片和文字材料,针对不同的环节创设不同的情景,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2)合作讨论,活跃课堂气氛;
困惑:(1)学生在初中已经系统学习过本课,怎样更好的调动学生,从“已知”挖掘“未知”,找到更好的知识交叉点,学生兴奋点,才能使这节课有别于初中教材,又能更内容丰富不乏味,新颖不老套。
(2)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如何更好体现,而不说教。
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
经验+反思=成长。
今后,一定要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