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体制与本土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研究
新时代中国式创新型国家理论的核心机理和关键特征
第22卷第1期2022年1月创新科技Innov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22No.1 Jan.2022新时代中国式创新型国家理论的核心机理和关键特征陈劲1,叶伟巍2(1.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4;2.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20)摘要:中国式创新型国家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创新经济学理论本土化的实践结晶,具有深厚的学术渊源和重大的理论意义。
通过梳理中国式创新型国家理论的思想渊源,解析“双轮驱动、三维传动、耦合联动”的核心机理,提炼“党的领导坚持创新强国方向、政府有为激发创新活力、市场有效重构循环格局、企业主导强化创新生态、创新有道提升创新能力、数字赋能培育创新潜力”等6个关键特征。
旨在准确诠释新时代党领导下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和质量变革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总结必须赓续传承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
关键词:中国式创新型国家理论;核心机理;关键特征中图分类号:G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037(2022)1-1-10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22.1.001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充满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打通“科技强、企业强、装备强、工程强、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人民富”的发展通道,创造了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大好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根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负责任大国的重大贡献。
以下3个现象是本文研究的起点。
一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
三期叠加,国内发展阶段和发展条件复杂变化;疫情反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思潮暗流涌动;技术变革,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创新竞争空前激烈;化危为机,成为应对环境复杂变化的必然选择。
心得体会:构建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最新)
心得体会:构建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最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X作为制造业大省,实体经济是经济体系的基石。
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就必须将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等高端生产要素引入到实体经济中,形成有效的合力,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完成X本地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的目标。
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本,强化产业间的正反馈效应改革开放以来,X凭借低要素价格优势、区域优势以及政策红利,主动嵌入全球制造网格,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承接欧美发达国家的订单,推动制造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
这种方式主要是以规模化生产为竞争手段,以低端要素为竞争优势,依靠价格低廉的土地和劳动力及宽松的环保政策,形成强大的低成本生产和竞争能力。
同时,在国内外市场扩张的情况下,X企业又通过资产抵押和相互担保等方式不断加大投入,进行跨区域的多元化发展战略,迅速推动各行业的产能扩张,抢占国际市场。
这种发展战略主要是利用国外市场,培育自己的工业体系,在一定时间内使得X 实体经济形成巨大的制造业产能,但随着贸易摩擦加大和基于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日趋衰竭,增长的动能也在逐步减弱。
同时内部经济中的风险不断积累,主要表现为企业互保引起的金融风险、产能过剩引起的经营风险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引起的升级失败风险。
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有可能触发系统性危机,也会严重影响实体经济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进程。
尽快启动第二波全球化战略——发展基于内需经济的全球化战略显得十分重要。
这一战略实施的核心是培育本土市场,利用广阔的内需规模发挥逆向“虹吸效应”,吸收国外高级生产要素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强化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产业关联效应,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
一是利用“一带一路”的契机,鼓励企业对外投资。
实用类文本张翼《“双循环”新格局中寻新机》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下游企业机器开起来,却无米下锅,而国内没有可替代的自主产品,这说明我国在滚塑产业链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
”中石化宁波新材料研究院聚烯烃研究室刘川川6月上旬走访调研滚塑市场后感叹,市场的需求超出了预期,但滚塑的产业基础薄弱,要抓住这波机遇,就要快速响应。
这是一次“化危为机”的挑战。
滚塑,是一种塑料中空成型方法。
船艇、水箱等户外滚塑产品由于长期处于湿热、曝晒、冲击等复杂环境中,对材料性能具有特殊要求,国内制造企业原料长期依赖进口,没有产业基础。
当前,受国际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制造大型滚塑产品的企业面临国外供应链断货的局面。
针对新产品特性,中石化宁波新材料研究院一个月内完成了产品的配方、命名、申码、生产,填补了国内空白。
日前,首批400吨新产品已被下游制造企业抢订一空,构成了滚塑方面完整的产业链。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
企业家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带动企业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实现更好发展,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摘编自张翼《“双循环”新格局中寻新机》,《光明日报》)材料二: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作出了清晰判断,释放出重要的信号。
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绝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修炼内功,形成产业链的闭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适应全球市场需求,增强中国经济发展韧劲和发展空间。
就国际大循环而言,主要还是加大对外开放,改善国际经济环境。
研发投入效益效率不断提高
研发投入效益效率不断提高要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
一、研发投入效益效率不断提高研发投入效益不断攀升。
2015—2019年,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5.3%提升至59.5%,上升了4.2个百分点,科技创新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2018年,我国知识产权使用费国际收入达到55.61亿美元,近三年平均增速高达189%,收入总额与2015年相比,增长了5倍以上。
研发投入产出效率不断提高。
2018年,我国单位研发经费国内专利申请量达到210.73件/亿元,单位研发经费PCT专利申请量达到2.71件/亿元,单位研发人员国内专利申请量达到9464.40件/万人年,单位研发人员PCT专利申请量达到121.88件/万人年。
2015—2018年,四项指标年均增速分别达到5.54%、8.44%、12.27%和15.35%。
二、县域创新驱动发展形势与需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的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础在县域,活力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
县域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阵地。
(一)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必须增强县域创新能力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县域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创新发展环境显著改善,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县域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特别是首批52个创新型县(市)建设扎实推进,成为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标杆。
国家创新型城市政策、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收稿日期:20200121作者简介:陈 晨(1992),女,内蒙古呼伦贝尔人,辽宁大学商学院博士生。
张广胜(1970),男,河南信阳人,博士,辽宁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项目“组织伦理气氛、工作嵌入与农民工离职决策:影响机理与政策响应”(71840010);辽宁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产业结构升级对辽宁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机理与效应研究”(L18AJY007);辽宁省科协科技创新智库项目“A类新技术革命趋势与我省产业升级变革研究”(LNKX2018-2019A05)。
① 源于《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指引》,该文件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官方网站2016年12月1日发布的国科发创〔2016〕370号文件。
财贸研究 2020.4国家创新型城市政策、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陈 晨 张广胜(辽宁大学商学院,辽宁沈阳110036)摘 要:选取2004—2016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固定效应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和处理效应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了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经济发展高质量效应。
研究结果表明:被确立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能够显著改善地区经济发展质量,且能够改变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增长趋势;但改善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存在时效性,在1~6年内作用效果稳步增强,6年后效果逐渐减弱;国家创新型城市通过改善地区高端生产型服务业集聚状况的方式促进当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国家创新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渐进双重差分模型;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中图分类号:F2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60(2020)04-0036-16DOI:10.19337/j.cnki.34-1093/f.2020.04.003一、引言及文献评述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尊重科技创新的区域集聚规律,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的创新发展路径,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的重要指示,2016年科技部和发改委联合制定了《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指引》,其中明确提出“到2018年,全国若干城市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到2020年,全国范围内更多城市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部分城市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
高技术产业两阶段的创新效率-精品文档
高技术产业两阶段的创新效率一、引言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受到学者们的普遍关注,Aghion andHowitt建立了R&D型经济增长模型,认为企业研发活动是其技术进步的源泉。
并且,研发投入与技术进步存在正向关系。
国内学者对于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愈渐丰富,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数据包络分析(DEA)和随机前沿分析(SFA),样本选取也涵盖了行业层面和区域层面的面板数据。
虽然学者们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样本选择不尽相同,却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普遍较低,但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
大多数学者在测算R&D效率时采用新产品销售收入作为创新产出,这样测算得出的是高技术产业盈利能力,而不能反映其研发能力。
高技术产业最直接的研发产出是专利数量,新产品销售收入是科技成果商业化的表现。
余泳泽基于价值链的视角将高技术产业的创新过程分为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两个阶段,分别测算了这两个阶段的创新效率。
但在研究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时,将两阶段效率乘积作为整体来衡量,掩盖了各因素对两个阶段效率影响的差异。
韩晶、肖仁桥对此做了修正,分别就两阶段的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做了分析。
前者缺乏对两阶段创新的联系及比较分析,后者将专利数作为转化阶段的投入,测算方法有待商榷。
从整个创新过程来看,专利只是中间产品,研发投入仍然是研发资本和研发人员。
测度创新效率的同时考虑其影响因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朱有为和徐康宁实证检验了市场规模、市场结构以及产权结构对创新效率的影响,认为企业规模和市场竞争对创新效率有正向影响,国有产权比重增加对创新效率产生抑制作用;另外,FDI知识溢出推动了内资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科研经费来源对企业研发产出的影响也存在较大差异。
可见,关于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已经涵盖了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企业特征等方面,涉及产业政策对创新效率影响的研究却较少。
朱平方和徐伟民研究了政府科技激励政策对大中型企业R&D投入和专利产出的影响;武鹏等采用省级面板数据测算了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效率,并分析了市场化和政府介入对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的影响,产业政策局限于政府资金扶持方面,市场化指标的衡量也只限于区域层面。
产业协同集聚、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协同集聚、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作者:吕平袁易明来源:《财经理论与实践》2020年第06期摘要:基于2008—2018年30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考量生产性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产业协同集聚、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且不具有非线性关系;技术创新在两产业协同集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且呈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和行业异质性。
关键词:产业协同集聚;技术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介效应中图分类号:F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20)06-0118-08一、引言制造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支撑。
我国制造业虽然在规模和总量上均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但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长期处于低端环节,“大而不强”的发展“短板”突出,这严重抑制了技术创新发展,阻碍了我国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前进的步伐。
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人口红利逐渐弱化,制造业依赖以低成本、规模经济而取得价格优势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发展以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大、产业溢出效应强为特征的高技术制造业势在必行。
生产性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是具有高度关联的异质性产业,生产性服务业能提高产业专业化分工程度,促进高技术制造业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化方向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
在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高技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简称“两产业协同集聚”)的特点逐渐凸显。
那么,两产业协同集聚式发展是否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两产业协同集聚是否促进了技术创新,从而通过技术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回答这些问题,丰富了从产业发展层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协同集聚(Industrial Co-agglomeration)是指关联度高的异质性产业间空间相互依赖的现象,此概念最早由Ellison和Glaeser(1997)提出[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期末考试简答题整理
教学大纲第一五八讲出论述题,第二三四六七讲出简答题注意事项:1、姓名、学院、学号、专业证件:研究生证、身份证2、班级:“中特32班”,任课老师:*****3、开学后两周内出成绩简答题(10’*4)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特色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自觉进行的,具有鲜明的特点:从改革的社会性质看,不是改变整个社会的根本性质,而是赋予社会主义制度新的生机和活力,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使社会主义社会趋于健全和成熟;从改革的社会力量看,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与充分一开考广大人民群众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的是让人民群众富裕起来,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福祉;从改革的内容看,不是改变社会基本制度,而是改变现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那些方面和环节,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项具体制度安排;从改革的手段和方法看,是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进行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同时在这种调整中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既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又使社会焕发强大活力。
2、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内容经济发展道路是指从经济发展实际出发确立的实现经济发展目标任务的具体途径和方式。
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主要包括:一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其基本内涵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
二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其基本内涵是:立足基本国情和农业发展阶段,遵循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幅度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其基本内涵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大力推进原始创新、继承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实现到2020年进出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
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助力中国创新实力提升近年来,科技创新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力。
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支持。
随着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逐渐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加强顶层设计,明确科技创新发展方向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首先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明确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和政策,如《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等,明确了科技创新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在引领下,各级政府和企业都能够更好地遵循国家战略部署,集中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工作。
二、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设科技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设科技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加大科研经费投入、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建立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等,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多的资源和资金支持。
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能够更好地开展创新活动,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三、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需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至关重要。
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力度,建立了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和奖励机制,吸引了大批高素质科技人才加入科技创新队伍。
这些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的人力支持,推动了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
四、加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促进制度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制度建设,促进制度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政策的改革力度,建立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撑体制,如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等。
这些制度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多便利,促进了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实现了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2024年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实证分析与效率评价》范文
《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实证分析与效率评价》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科技资源配置成为了各国提升综合国力与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我国在科技资源配置方面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需要优化的地方。
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实证分析,评价其效率,并探讨优化策略。
二、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实证分析(一)科技资源配置的总体情况我国科技资源配置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的双重作用下,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
从国家到地方,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从科研机构到企业,形成了多层次、多领域的科技资源配置网络。
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型科研设施、高水平科研团队等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和利用。
(二)科技资源配置的地区差异尽管我国科技资源配置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但地区间仍存在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较好,科技资源配置相对丰富;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教育等发展相对滞后,科技资源配置相对不足。
此外,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科技资源配置也存在差异。
(三)科技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在科技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效率问题。
一方面,部分科研资源的分配不够合理,导致资源浪费;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和领域对科技资源的利用不够充分,影响了科技创新的效率。
三、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效率评价(一)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包括投入、过程、产出和效果四个维度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投入维度主要评价资源投入的合理性和充分性;过程维度主要评价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产出维度主要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效果维度主要评价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二)评价结果分析根据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对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效率进行了评价。
总体上,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效率呈现出稳步提升的趋势。
但在某些地区和领域仍存在效率不高的现象。
此外,部分科研资源的投入与产出比不够理想,需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四、优化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策略建议(一)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科技创新薄弱领域的支持力度,促进区域间科技资源的均衡发展。
我国实行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关键及战略措施-发展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
我国实行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关键及战略措施-发展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创新驱动增强新动力及其相关话题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成为我国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已摆在我国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这是我们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所作出的重大抉择。
学习贯彻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就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自主创新,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我国实行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意义创新驱动发展就是依靠科技的力量,达到经济的快速发展。
因此,在我国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的长期动力具有战略意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主要源于发挥了劳动力和资源环境的低成本优势。
进入发展新阶段,我国在国际上的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
与低成本优势相比,技术创新具有不易模仿、附加值高等突出特点,由此建立的创新优势持续时间长、竞争力强。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由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换,可以为我国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现实意义。
科技创新具有乘数效应,不仅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且可以通过科技的渗透作用放大各生产要素的生产力,提高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以全面提升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长远意义。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产业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既可以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改变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发展模式,又可以提升产业竞争力。
二、我国实行创新驱动发展的特殊背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专题报告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专题报告我国区域创新发展战略稳步推进,区域创新高地加速涌现,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全面加速,梯次接续、布局合理的区域创新发展新引擎初步形成。
面向未来,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一、创新推动全球化迈向更深层次的合作(一)创新链和产业链全球化持续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技术和人才的全球范围流动的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世界各国创新体系间的相互依赖度持续上升,通过创新组织方式的全球布局、创新要素的充分流动和资源互补,大大降低创新活动的成本和风险,不断提升创新的效率和水平。
国际科技合作主体不断扩展,发起大科学计划、建立政策性对话机制、共建研究平台、企业建立海外研发机构等合作新模式得到广泛应用。
创新不再局限于内部研发,而是在更大范围内,运用技术、资本、平台等整合外部创新资源,实现更高的创新要素配置效率,通过创新成果转化推动产业链布局全球化和高效化。
全球研发支出最多的1000家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在海外开展研发活动。
与此同时,国与国之间的创新竞争迅速加剧,特别是人才竞争扩大到全球范围,发达国家利用其在国际格局中的优势地位,提升对国际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发展中国家纷纷出台各种创新政策和高端人才计划,积极参与到全球创新资源和人才竞争中。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全球创新合作新理念过去几十年中,全球化深入推进,但逆全球化的声音和行动也频繁出现。
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由于国际贸易流通受限,一些依赖跨国供应链的企业生产面临阶段性的供应中断,使各国更加重视本土供应商。
这些变化给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全球化拓展带来不确定性。
中国区域技术创新体制的效率性实证分析
( 大韩 民国大真大学 国际交流中心 , 韩 国 抱川 4 8 7—7 1 1 )
摘
要 :利用 中国 3 1个省 、 自治 区、 直辖 市的统计 资料 , 把 研 究开发经 费支 出、 市场 化发展 程度 、 人 力资
源、 外 国直接投资规模 、 国有企 业的研 究开发活动设为说 明变量 , 对影响 区域创新体 系效 率性的要素进行 了实 证分析 。研 究结果认 为, 研 究开发 经费支 出越高 的地 区, 其 区域创新体 系 的效 率性也较 高。这 意味着 区域创 新体 系直接 受研 究开发 经费支 出的影响 , 由此得知 , 作为 主导者的地方政府对 区域创新体 系的构筑和运 营起 着决定性作用 。但是 , 在市场经 济体 制国家被认为对 区域 创新体 系起重要作 用 的人 力资源 , 在 中国却 显得 不 是特别重要。这可 以解释 为, 在 中国创 新主要 由地方政府主 导, 而在市场经济 国家 , 则是 由企业和政府共 同对 地 方的蕴藏资源进行 有效活用。 以此研 究结果 为基础, 提 出地方政府 有必要加 强研 究开发活 动的系统性和 效 率性 , 在 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层 面上 对 区域创新体制进行重构 , 同时进行制度方 面的改善 。 关键词 :区域 创新 ;中国科 学技术政策 ;技术创新体制 ;市场 化 中图分 类号 : F 0 6 2 . 4
、
技 术 交 易 现 状
由于 中 国处 于从 计划 经济 过渡 到 市场经 济 的转 型阶段 , 中国的创新体制在初期条件上就与资本主 义 国家 的创新 体制 有 所 不 同 。改 革 之 前 ,按 照 社 会 主义 计划 经济 的原 理 , 所 有 的经 济 活动都 依 照 国家 计划 运转 。就 连 在 向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转 型 的今 天, 市场 依 旧受 到计划 的规 制 和 调整 。在 这 种 现状 下 ,要理 解 中国 的创新 体 系 , 先 要 理 解 国家 的发 展 政 策 和特定 行 为者 的行 动 。 中国政 府为 了发 展 落后 的技 术 ,采 取 了 “ 市 场
以创新驱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创新驱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者:杜宇玮来源:《群众》2019年第16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和战略举措”。
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才能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江苏人多地少,资源环境约束压力较大,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逐步衰减。
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必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创新驱动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引擎。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在于,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资源的有效集聚和使用,以本土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协同互动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以及较高的资源要素配置效率。
创新资源要素集聚是根本问题。
创新型经济从根本上离不开创新资源要素的支撑,集聚的重点不在于项目的集聚,而在于知识、技术、人才和信息等创新资源要素的集聚。
然而,在传统选择性产业政策下,引进项目通常是大多数开发区乃至城市发展的大思路。
这种思路往往注重产业项目集聚,而忽视创新要素集聚;注重产业规模和数量的扩张,而忽视产业附加值和产出效率的提高,从而导致产业结构“颜值”高端而“内涵”低端。
为此,应坚持以创新需求和企业成长壮大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创新型经济领域和创新型企业流动集聚。
在全球化条件下,可以采用开放式创新来虹吸和整合全球创新资源要素。
一方面,注重“高水平引进来”,即通过国内平台环境的建设,不断优化金融、商务、法律等创新环境,积极引进和培育高新技术行业和新兴产业;另一方面,强调“大规模走出去”,即依托国内市场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中掌握的资源,学习跨国企业在全球化布局方面的先进经验,培育本土跨国公司,积极构建全球创新链和全球创新网络。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基础问题。
高效协同和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系统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条件。
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关键在于提高产业链和创新链的一体化程度,真正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从而提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
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经验(I)
深圳在形成区域创新体系的过程中,究竟有哪些经验可以总结,可以给别的地区发展高新科技产业时有所启发和借鉴,可以为中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在价值观和方法论层面有所贡献?我们认为,至少有以下六点是深圳成功的主要经验:一、利用先发机遇建立高新产业优势从最初想要解决科技成果产业化难题入手,直到最后建立一个区域创新体系,深圳在国内率先找到了科技与产业相结合的市场机制,并利用先发的优势,打了一个时间差,从而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
深圳在九十年代初中期开始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城市经济转型的战略方向,然而深圳并非全国其中一个技术中心,亦没有发展科技工业的经验,为何深圳仍然信心十足?因为深圳发现了当时国内科技开发的两大弱项:一是科学研究集中于大学和科研院所,脱离产业实际,注重基础研究而不是应用研究,即便是一些应用研究,亦不主要是由企业进行或与企业联合进行,这些研究成果的产业转化率十分之低;二是,转化率低的原因主要是缺乏科技投资体系的中介作用。
企业只看中那些已经很成熟、市场潜力显而易见的科研项目,不可能接受高风险的项目,更不大可能在研究的中前期阶段就投入资金,而研究机构得不到资金的资助,许多项目停留在设想阶段。
除这两大弱项之外,还有一个看上去简单但却是很现实的问题:哪怕是成熟的研究成果,哪怕是企业急需要找到这样的成果,但是研究成果和企业之间不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对方,或者说找到对方所付出的信息和社会成本太高。
深圳的发现,其实正是中国科技体制处于转轨时期所面临的尴尬。
在中共建政之后,搭建了一个“政治-科技”主仆体制,由国家意志主导,主要的科研人员都被集中到了以军工、关系国计民生重大工程等攻坚性领域,由各领域著名科学家牵头组织团队,形成了一波科技创新的高潮。
经历了文革的重大破坏后,除了航天等少数军工领域之外,大部分科研团队和科研基础设施均被破坏。
到了80年代,可以说,原来的“政治-科技”主仆体制逐步淡化,但新的体制尚未建立,也无法回到解放初期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同时,市场机制开始逐步引入,中国科技力量开始自发的从原有体制流出,向民间特别是企业转移,而原有的科研院所的生存模式则遇到了市场的强烈冲击,中国的科技动力机制需要转轨。
863计划项目(精选10篇)
86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全称为“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是中国国家发改委于1986年发起的一项重点研发计划,以推动中国科技及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深入探讨863计划项目的背景、目标及成果,以及对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积极影响。
一、背景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面临着科技与经济的滞后状况。
为了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国家需要引进先进技术并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863计划项目应运而生,以打破技术壁垒,推动中国科技进步。
二、目标863计划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在战略性新兴技术领域进行重点研发和科技示范应用,提升中国在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具体而言,该项目有以下几个主要目标:1. 培育高科技产业:通过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推动技术创新,并加快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速度。
2. 推动科技领域的前沿研究与应用:对关键技术的研究进行重点支持,以推动创新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
3. 引进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进行改进和创新,提升整体科技实力。
4. 加强合作与交流:通过国内外的科技合作与交流,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
三、重点领域863计划项目涵盖了众多重要领域,包括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能源环保等。
这些领域被认为是未来科技发展的核心,也是中国科技创新的重点方向。
四、科技创新成果自该项目实施以来,中国在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科技创新成果。
以信息技术为例,863计划项目推动了中国在电信、互联网、软件等领域的发展。
中国的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创新模式在国际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在生物医药领域,863计划项目推动了基因工程、生物药物、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的发展。
中国的生物医药领域不断涌现出重大突破,为疾病治疗和健康管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在航空航天领域,863计划项目促进了中国航空航天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崛起。
中国的航天技术不断突破,取得了大量重要的成果,包括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
此外,863计划项目还在新材料、能源环保、军工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保障机制与路径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的保障机制与路径选择目录1. 内容概括 (3)1.1 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提出和背景 (4)1.2 研究综述 (5)2. 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与内涵 (7)2.1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 (8)2.2 高质量发展、人民至上、可持续发展 (9)2.3 中国式现代化核心价值观 (10)3. 中国式现代化保障体系建设 (12)3.1 经济保障机制构建 (13)3.1.1 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15)3.1.2 先进技术创新驱动 (16)3.1.3 产业数字化转型 (17)3.1.4 高质量公共服务与分配 (19)3.2 社会保障机制完善 (21)3.2.1 完善的多元化社会保障体系 (23)3.2.2 社会公平正义建设 (24)3.2.3 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体系升级 (25)3.2.4 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 (27)3.3 生态保障机制加强 (29)3.3.1 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30)3.3.2 绿色发展模式转变 (32)3.3.3 循环经济体系建设 (33)4.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路径选择 (34)4.1 推动高质量发展 (36)4.1.1 创新驱动发展 (37)4.1.2 头部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协同发展 (38)4.1.3 构建创新生态体系 (40)4.2 深化改革开放 (41)4.2.1 完善的市场化体制机制 (42)4.2.2 扩大对外开放 (43)4.2.3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45)4.3 党和国家领导者的战略部署 (46)4.3.1 远见卓识的领导 (47)4.3.2 强大的政治意愿 (48)4.3.3 有效的组织实施 (50)5. 挑战与展望 (51)5.1 当前面临的挑战 (52)5.2 未来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53)1. 内容概括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保障机制与路径选择,详细阐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如何构建并维持一个稳定、高效且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科技强国建设扎实推进
科技强国建设扎实推进目录一、科技强国建设总体部署 (1)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与产业发展 (1)1. 人工智能领域技术突破及产业化进展 (3)2. 信息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广情况分析 (4)3. 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科技创新成果展示 (5)4. 绿色低碳技术发展趋势预测与部署安排 (6)三、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改革 (7)1. 高校及科研机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概况 (8)2. 人才引进、选拔及激励机制改革举措介绍 (9)3. 国际化人才交流合作项目推进情况分析 (10)4. 科技创新团队和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成果展示 (11)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举措实施情况分析 (13)1.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环境优化情况梳理 (14)2. 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与案例分享 (15)3. 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进展报告 (16)一、科技强国建设总体部署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在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一个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时期,面对全球科技竞争的新态势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我们必须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为国家战略,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强化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我们首先要明确科技强国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目标,这就是: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与产业发展在科技强国建设的过程中,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大力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
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转换的几点思考
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转换的几点思考摘要: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工业作为第二大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过程中,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过去的效率要素协同推动向资金投入驱动发展。
但是,以投资为导向的工业经济,其效率问题却在逐步降低,因此,可持续发展水平相对低下。
因此,本文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从高增长时代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阶段,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推动新旧动能持续转换是经济发展质量变革与动力变革的必然选择。
但是,目前的社会对新动能和新旧动能转换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导致新旧动能转换的地区经济发展不够快。
因此,本文从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了新旧动能转换的对策。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工业经济;动力机制转换;分析与研究引言: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工业生产是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它对经济增长、劳动力转移和生产力的提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促进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转变,是提升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
由于我国的经济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通过改革开放,产业的外部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造成了产业结构的不平衡,从而阻碍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通过对产业和经济的有效转化,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建设更加辉煌。
一、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机制形成的原因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的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由国家主导和投资拉动的。
通过改革开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的土地、矿产资源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为了加快经济的发展,他们制定了许多的政策,希望通过大量的资金来推动工业的发展。
这样,就形成了以资本要素为基础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
与新动能相比较而言旧动能即传统动能,新旧动能转换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发展社会经济,推进社会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量与经济效率 ( 册 )也存在显著 的正相关 ;创新 的独 占性 ( A P P R )与高技 术产业 经济效率 ( E m )也
存在正相关 ,但这种相 关不是显著的。根据 实证研 究结果提 出了相 应的建议。
[ 关键词 ] 技术体制 高技术产业
创新效率
DOl : 1 0. 3 ∈ 69 / I . i s s n. 1 0 0 4—9 1 0 X. 2 01 3. 0 2. 01 4
率的关系,对促进高技术产业 自主创新能力的发
展 具有重 要 的理 论 和现实 意义 。
2 理 论 基 础
本文的理论基础之一是 “ 技术体制 ”假说理
论 。Ma l e r b a 和O r s e n i g o( 2 0 0 0 ) [ 1 l J 的研 究 进一 步拓
技术体制 (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R e g i m e s )最早 由 N e 1 .
第2 期( 总第 2 3 2 期) 2 0 1 3年 2月
工业 技 术经 济
a ea r l o f I n d u s t r i a l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E c o n o mi c s
N o . 2( G e n e r a l ,N o . 2 3 2 )
F e b . 2 O l 3
技术 体 制 与本 土 高技 术 产业 经 济 效 率研 究
李 晓梅 ( 辽 宁工业 大学 ,锦 州 1 2 1 0 0 1 )
( 摘 要] 高技术产业是 国民经济发展 的主要 生力军 ,本文基 于高技 术产 业行业数据 ,验证技 术体
制与本土高技 术产业经济效率的关 系。实证 结果表 明:技术机会 ( o P P O ) 、知识 基础特 性 ( P R O P ) 、外 部
s o n和 Wi n t e r( 1 77 9 ,1 9 8 2 ) [ 7 - 8 ] 提出 ,他们 用 技术
收稿 日期 :2 o l 2 一l O 一1 7 基 金项 目 : 本文得到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 “ 提升辽宁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 力路径与对策研究” ( 项 目编号 :2 0 1 3 1 d l a z i j j x 一 3 5 l ; 辽宁工业大学教师科研启动基金 “ 基于企业技术视角 的高技术企业合作创新效率研究”( 项 目编号 :X 01 2 1 2 3 )的资助。 作者简 介 : 李 晓梅 ,辽宁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剐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经济学博士 。研究方向:技术经济学。
函数和产出距离 函数计算 的技术效率 、配置效率 和总体效率。在经济学中,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 不仅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来考虑 ,还更多地考虑
影响创 新 效 率 的基 本 因素—— 资 源 配 置 、技 术进
“ 结构—创新”分析框架 ,从行业技术发展特征的 角度 , 分析技术体制对技术创新 的影响。表明了 技术体制的各个维度不仅显著地影 响了企业的研 发努力 ,而且也在一定 程度上决定 了创新效率 。
的多元线性回归模 型,验证 了技术体制与行业技
年出版的 《 政治经济学教程》中提出的。S h e p h a d 术创 新 活 动 之 间存 在 的关 系。焦 少 飞 ,张 炜 2 0 1 0 ) [ 1 0 ] 利用 中国制造业 的数据 ,区别 于传统的 ( 1 9 7 0 ) 、F a r r e l l 和 P r i m o n t( 1 9 9 5 )提 出 投 入 距 离 (
[ 中图分 类号]F 0 6 2 . 4 [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 的提 出
体 制作为 一个理 论框架 ( T h e o r e t i c a l F r a me w o r k )用
高技术产业 由于 附加值 高,对 自然资源的需 来分析和解释不同的行业的不 同创新过程 ,他们 求和依附小 ,对 国民经济 的贡献 大,已经成为经 建立的模型表明用技术机会和创新保护程度表示
一
பைடு நூலகம்
8 7 —
第2 期( 总第 2 3 2 期)
加1 3年 2 月
工业 技 术 经 济
本 文研 究 本土技 术 体 制与 中 国高技 术 产 业 创 新效
步、规模经 济 ,分析研究这些 资源的配置效率 、 技术效率、生产效率及规模效率等【 卜引 。T i m o t h y , J . C o e l l i 和D . S . P r a s a d a R a o( 2 0 0 5 ) [ 6 J 提出配置效率 和技术效率可以联合提供一个全面创新效率测度。
显提高。高技术产业要努力掌握核心技术的 自主 知识产权 ,着力提升创新效率。经济学上所说 的 效率 ,主要 是 指 帕累托效 率 ( P a r e t o E f f i c i e n c y ) 。 它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帕累托在其 1 9 0 6
为出发点 ,构建 了技术体制对行业技术创新活动
济增 长和社 会发 展 的 主角 。尤 其 是 “ 十 一 五 ”期 间 ,我 国高技 术 产业 规 模 迅 速 扩 大 ,国际 排 名 明
的技术环境对创新密度、技术创新模式 、产业集 中度和一个产业的进入频率有重要影响。国内学 者张云龙 ( 2 0 0 6 ) [ 0 ] 利用我 国 2 8 个制造业行业在 2 0 0 1 2 0 0 3 年度的相关数据 ,以技术 体制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