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认知方式与外显内隐记忆的关系研究
场认知风格与内隐记忆关系研究述评
场认知风格与内隐记忆关系研究述评引言近年来,心理学领域对于认知风格和记忆之间的关系展开了广泛的研究。
场认知风格和内隐记忆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
场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在感知环境和处理信息时的偏好和倾向,内隐记忆则是指个体在无意识状态下获取的知识和记忆。
本文将对场认知风格与内隐记忆关系的研究进行述评,分析现有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一、场认知风格对内隐记忆的影响一些研究表明,场认知风格与内隐记忆存在一定的关系。
具体来说,场依赖型个体往往更倾向于利用周边环境和情境信息进行认知加工,因此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从而对环境中的细节和信息更加敏感。
而场独立型个体则更倾向于独立于周边环境进行认知加工,因此在感知和处理信息时更加注重个体内部的信息和逻辑性。
这些差异可能会在内隐记忆方面引起不同的表现。
一项研究发现,场依赖型个体在环境中对于非言语信息的记忆力更为敏感,而场独立型个体则在非言语信息的记忆方面表现较弱。
这意味着场认知风格可能会对内隐记忆的形成和表现产生影响。
这一发现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支持了场认知风格与内隐记忆之间的关系。
也有研究发现场认知风格对内隐记忆的影响并不明显,甚至存在相矛盾的结果。
我们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深入探索场认知风格与内隐记忆之间的关系。
二、内隐记忆对场认知风格的影响除了探讨场认知风格对内隐记忆的影响外,一些研究也关注了内隐记忆对场认知风格的影响。
内隐记忆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获取的知识和记忆,对于个体的认知过程和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
内隐记忆可能会对场认知风格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内隐记忆会影响个体对于环境信息的感知和处理方式,从而形成特定的场认知风格。
具体来说,内隐记忆中存储的种种经验和知识可能会在个体的生活中得到体现,影响其对于环境和情境的认知偏好和倾向。
这些影响可能会在个体的行为和决策中得到体现,从而构成其特有的场认知风格。
三、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展望尽管已有一些研究探讨了场认知风格与内隐记忆之间的关系,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场认知风格与内隐记忆关系研究述评
场认知风格与内隐记忆关系研究述评引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个体的场认知风格与内隐记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场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对外部环境的感知和理解方式,而内隐记忆是指无意识下形成的记忆。
研究人员发现,场认知风格与内隐记忆的关系对于理解个体的认知过程、学习方式、情绪调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探讨场认知风格与内隐记忆的关系,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为我们理解个体的心理活动提供新的视角。
一、场认知风格的概念和特点场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在感知和理解外部环境时所表现出的特定方式,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
场认知风格不同于人们常说的性格类型、智力水平等个体差异,它更多关注个体对待外部环境的态度、偏好、习惯等方面。
根据早期研究,学者们将场认知风格分为场依赖型和场独立型,前者更倾向于借助外部环境信息来解决问题,后者则更倾向于独立思考和处理信息。
随着研究深入,学者们逐渐认识到场认知风格是一个连续的变量,个体在不同情境下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场认知风格。
对场认知风格的研究开始着眼于具体情境下个体的认知特点与表现。
二、内隐记忆的概念和特点内隐记忆是指个体在无意识下形成的记忆,与外显记忆不同,个体通常难以将其主观意识到,并且内隐记忆并不依赖于语言表达。
内隐记忆包括了许多方面,比如条件作用、情绪启动、非意图学习等,它在个体的认知过程、情绪调节、学习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内隐记忆的研究成果对于患有记忆障碍、情绪问题、学习障碍的个体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学者们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的本质及其干预手段。
三、场认知风格与内隐记忆的关系在过去的研究中,学者们已经发现了场认知风格与内隐记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具体而言,场依赖型个体更倾向于借助外部环境的线索来解决问题,因此他们对外部环境的感知、理解更为敏感,容易接收并存储环境信息。
而场独立型个体则更倾向于通过内部思维来处理信息,他们对外部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更注重自身内部的认知和构思。
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名词解释-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是认知心理学和教育领域中常用的概念。
内隐知识是指个体在无意识或半意识状态下所拥有的知识,包括潜在的技能、经验和信念等,通常难以言说或描述。
而外显知识则是可以被明确表达和传达的知识,比如书面文字、口头表达等形式。
本文旨在对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的概念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它们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在实际应用和教育中的意义和价值。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逐一介绍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的特点和重要性,并就其在认知心理学和教育领域的应用进行探讨。
最后,通过对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的总结和展望,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两种知识形式,推动个体学习和认知能力的提升。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安排进行简要介绍。
可以包括对每个章节的主题和内容进行概述,以便读者在阅读全文之前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同时,也可以在这部分引导读者对文章的阅读方式和重点进行提示,以提高整篇文章的阅读效果。
写文章1.2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深入解释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的概念,分析它们在认知领域的重要性和作用。
通过对两者的区别与联系进行探讨,加深对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的理解,并引发对其应用和意义的思考。
最后,展望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在未来的发展和应用方向,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知知识解释和理解。
2.正文2.1 内隐知识内隐知识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但无法轻易形容出来的知识和技能。
这种知识通常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积累起来的,而非通过书面或正式的学习获取的。
内隐知识包括各种技能、经验、直觉和非意识的认知,例如骑自行车、游泳、写作、解决问题等。
内隐知识通常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人们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许多技能和知识,而无法清晰地表达出来。
它们存储在个人的潜意识中,是一种隐性的知识,因为它们不易言传身教,也不容易从书本或其他形式的媒介中学到。
【doc】社会认知具有更强的内隐性:兼论内隐和外显的“钢筋水泥“关系
社会认知具有更强的内隐性:兼论内隐和外显的“钢筋水泥“关系3O卷I期1998年1月心理ACTAPSYCHOLoGICASINICAV ol30NoIJan..1998',_一社会认知具有更强的内隐'眭——兼论内隐和外显的"钢筋水泥"关系匕杨治良高桦郭力平—————————(上悔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单系,200062)12./摘要采用Jacoby的加工分离程序.对记忆测验中图片的社会眭特征与非社会性特征的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贡献进行分离,考察丁对社会性信息的加工中内隐忆的贡献是强于对非社会陛信息加工的内隐记忆贡献,还是相反结果表明对社会性信息的加工中内隐l庀忆的贡献强于对非社会性信包加工的内隐记忆贡献另外在本实验研究结果的启发下.提出了内隐和外显记忆的钢筋水泥结构性模型的假设关键词内隐皇?三坌蛊量序,社会性特征,非社会性特征,互,已曼-分类号:B8421前言社会现象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加以研究在过去的20年里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社会认知研究包括影响个体的社会信息的获得,表征和提取的因素以及这些过程与个体判断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从社会信息加工的意识和无意识性可以将社会认知划分为外显和内隐社会认知两个方面所谓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如用自我报告法或内省法),但这一经验潜在地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目前,内隐社会认知研究受到心理学家的关注,成为社会认知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从某种意义上可说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是由于内隐记忆研究而新近发展起来的, 对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得益于在内隐记忆研究中逐步完善的间接测量方法.实验性分离方法的使用能将正常人和遗忘症患者的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区分开来J,早期认知心理学家的这类研究主要是针对抽象概念的信息加工,而随着认知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越来越密切地结合,社会经验和人物的信息加工得到了更多的研究最近的有关内隐社会认知的实验研究,揭示了社会认知也存在着启动效应】.也就是说内隐记忆也存在于社会认知中那么,一个十分有趣同时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即作为社会性与自然性统一的人类,对社会现象的内隐记忆是强于对自然现象的内隐记忆,还是相反.这是本研究的目的;同时也希望通过此研究能够将内隐记忆的研究引人一个更加广阔和深远的领域随着内隐记忆研究的逐步深人,研究方法在其遇到的挑战和责难中迅速完善和成熟,本文初稿收到日期I997-04~07,修改藕收到日期I997-08~08心理30卷Jacoby提出的加工分离程序(又译过程分离程序,ProcessdissociationProcedure.简称PDP)较成功地分离出意识与无意识加工的影响,是目前内隐记忆研究中发展得较为成熟的实验性分离方法.Jacob)'等人根据实验指导语设计了两类测验一类是包含测验(inclusiontest),要求被试首先考虑用先前学习过的(如这种回忆失败,也可用其它任何合适的)信息来完成测验.另一类是排除测验(exclusiontest),要求被试选用首先进人意识但又不能是先前学习过的信息来完成测验.在排除测验中包含这样一种测验逻辑,即无意识加工提高测验成绩而意识加工则起相反作用.本研究拟采用加工分离程序分别对社会性信息和非社会性信息的意识与无意识加工进行分离,来解决我们提出的问题,希望通过对各自意识与无意识加工成分的比较揭示社会认知的内隐特点,同时通过对内隐和外显记忆在社会认知领域的研究,深化对作为人类记忆整体的构建中外显和内隐记两成分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2方法2.1实验设计本研究自变量有三个,分别为组变量(启动组和控制组),图片特征(衣着灰度为非社会性人物特征,攻击行为为社会性人物特征),和归类方式(包含测验和排除测验)因变量为:归类正确率本研究采用2(组变量)×2(图片特征)×2(归类方式)混合方差设计.其中组变量为组间因素,而图片特征及归类方式为组内因素.2.2被试华东师大本科生134名等分成二个组参加实验实验前均未阅读过有关内隐和外屁记忆的文章实验后获得少量复印代价券作为薄酬2.3实验材料根据杨治良L】提出的双维度归类学习法制作实验材料从《七侠五义》连环画中选出单个人物图片50张.然后请8位大学生参加准实验,要求他们对单个人物图片逐一归类,回答每个人物在两个维度(衣着灰度和攻击性程度)上的5级评分.然后将每张人物图片的各维度得分相加,分别求出维度总分,再算出5O个总分的中数.这样,图片按中数分成两部分(浅灰和深灰;攻击和被攻击)按每张图片所具有的两个特征,分为四个组根据随机规则,每组分到的图片为12—13张,随后在每组l2—13张图片中随机抽取4张作为练习图片,从余下的图片中随机抽取4张作为测验图片.每组中有效图片为8张,4组的练习图片组成16张练习组图片,测验图片组成l6张测验组图片练习组与测验组图片由共同的底层规则支配,相互变换不影响实验,这样得到32张有效图片l6张用于练习实验,另16张用于测验.2.4实验程序本研究采用个别实验实验分两阶段进行.①练习阶段:启动组被试在进行正式实验前进行练习,被试首先阅读实验指导语:我现在向你展示十六张练习片,将之随机分为四类,请你注意记忆每张片的类别.阅毕,主试将16张练习组图片像卡片一样理好递给被试,要求被试第一步先看图片后翻看背面.每张图片的背面标有I至Iv四个罗马数字中的一个表示类属(组别).被试面前的期杨治良等:社会认知具有更强的内隐性——兼论内隐和外显的钢筋水泥关系3 桌面贴有标签(卜Ⅳ).之后让被试把图片放在对应的标签下.完成第一步后,主试把图片重新洗好再递给被试,让其再行分类.在第二步以至后来的练习中,允许被试判断类属后,翻看背面,纠正错误.启动组练习结束的标准是累计三次正确无误地把所有图片归类控制组被试不进行练习.整个实验中,被试按照自己的速度操作,没有时间限制.②实验阶段:我们用维度,规则相同但人物不同的另外16张图片进行测验,所有的被试(启动组及控制组)都以包含和排除两种方式进行回答.在包含测验中,请被试写下每个图片的正确归类号.在排除测验中,请被试不看刚才的答案,写下被试认为不属于该图片的归类号.2.5统计方法本实验选取两个维度:一个为人物衣着的灰度,定义为非社会性特征;另一个维度为攻击性程度,定义为社会性特征.这样根据图1的组合,就出现三类情况:(I)判断组号与图片组号相同,两维度均得】分:(2)判断组号与图片组号位置在对圉I维度计分标准示意图角线上(如图所示的I与Ⅳ,II与ⅡI)两维度均得0分;(3)两组号同为奇数或同为偶数,则攻击维度得1分,灰度维度得0分;两组譬一奇一偶,则灰度维度得1分,攻击维度得0分.这样计分的原则是:被试内隐或外显地掌握某一维度的规则时,在其作出的组别选择中,就应该包含该维度规则确定的特征.2.加工分离程序的逻辑思想可以用如下的方程组表述,其中Pi是在包含测验中用学习过的材料来完成测验的概率,Pc是通过意识加工而完成测验的概率,PLl是通过无意识加工完成测验的概率,Pe是在排除测验中用学习过的材料完成测验的概率.很显然,根据Pi,Pe就能计算出Pc和PLl,需要说明的是加工分离程序的基本假设前提认为意识与无意识加工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心理过程,即Pc和PLl之间的相关为零.在包含测验中,P_-Pc+Pu(1一Pc) (1)在排除测验中,Pe=PLlr1一Pc) (2)从(1)和(2)可知,Pc=Pi—Pe……………………………(31Pu=Pe/(1一Pc) (4)3结果实验的主要结果如表1所示.表l社会性与非社会性人物特征的实验结果比较慨)4理3O卷首先我们在对原始数据进行齐性检验的基础上,分别对包含测验及排除测验的归类正确率进行了2(组别)×2(图片特征)混合方差分析(此处及以后的分析之显着性水平设置为0.叭),结果发现包含测验的组别主效应十分显着(F(1,132)=7.78,P<0.01)而图片特征的主效应不具有显着性(F(1,l32)=O.54,P>005),组别与图片特征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着(F(1,l32)=】92,P>0.05):排除测验的组别【F(1,l32):1823,P<0【)1) 及图片特征(F(1,】32)=9.84.P<0川)主效应均十分显着,而组别与图片特征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着(F(1,l32)=235.P>005)一斟器粤口外显贡献■内隐贡献26_非社会性特征社会性特征围2社会睦与非社会性特征的归类正确率中由隐和外显记忆的贡献然后我们对启动组被试的归类正确率进行了2(内隐外显贡献)x2(图片特征)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内隐外显贡献与图片特征之间存在着显着的交互作用(F(1,66)=57.34,P<0.001而内隐外显贡献(F(1,66)=023,P>0.05)以及图片特征(F(1,66)=077P>0.05)两个因素的主效应均不明显.随后的均数比较发现社会性特征的归类正确率的内隐记忆贡献与非社会性特征的相比显着偏高(t=l8.97.P<0.01),而社会性特征的归类正确率的外显记忆贡献与非社会性特征的相比显着偏低(t=22.05,P<0.01).图2较直观地显示了图片的社会性与非社会性特征的归类正确率中内隐和外显记忆的贡献特点4讨论我们从所得数据的分析结果中总结出以下三个结论:(1)无论是包含测验还是排除测验,均发现组别有十分显着的主效应,而且在包含测验中,启动组归类正确率高于控制组,排除测验从反面证实了启动组归类正确率高于控制组,这说明被试无论是对社会性信息还是非社会性信息的加工,均存在着启动效应,也就是说启动组被试在练习阶段执行的任务对其后来执行的测验任务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且这种促进作用通过实验指导语的控制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的,这一结论说明内隐记忆也存在于社会认知中,这一点与目前有关内隐社会认知的实验研究结果是一致的(2)Jacoby提出的加工分离程序,旨在对意识与无意识加工贡献进行定量分析,其提出对内隐记忆的研究无疑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我们的实验研究结果来看,我们认为相对而言,内隐和外显记忆是可分的,对非社会性信息和社会性信息都是如此同时应该看到的是,近年来不少研究表明加工分离程序本身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更重要的是实验数据和客观情况告诉我们,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又是不能完全分开的.在我们的实验中,没有一例被试在包含测验中出现l00%的归类正确率,在排除测验中也同样没有出现0%的归类正确率.对此,我们认为,内隐和外显记忆是相辅相成的,是独立性和协同性的统一与其采用将外显记忆比着意识冰山的顶部而内隐记忆比作意识冰山的底部来描述期杨治良等:社会认知具有更强的内隐性——兼论内隐和外显的"钢筋水泥关系5 意识的传统模型,我们认为用一座大厦的框架结构来描述记忆更为恰当.在这个模型中,内隐记忆就象框架结构中的钢筋部分,外显记忆就象框架结构中的水泥部分如果单有钢筋构不成框架;同样,如果单有水泥也构不成框架,只有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构建一座建筑物的基本框架.采用这个模型,一方面避免了由于传统模型的机械的分立性而容易导致将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完全分离看待的片面性,另一方面它强调了在任何一种水平以及任何一个层面上,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都是一个有机的亦或是复杂的结合体,甚至可以说我们生命的延续,文明的积淀都是以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共同构建的基本结构,有机整体为基础的,更重要的是它与我们经验的事实更相吻合.当然,我们强调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相辅相成的统一性,我们依旧认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它们具有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独立性,正如钢筋和水泥是具有各自独特性的建筑材料一样.也正是如此我们认为实验性分离研究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但同时我们或许应当超越实验性分离研究的藩篱,去挖掘人类记忆更深刻的意义(3)本实验研究一个十分有趣的事实是:社会性刺激特征的内隐记忆比非社会性刺激特征的内隐记忆更强大.我们从实验结果上看,社会性刺激特征的归类正确率的内隐记忆贡献比非社会性刺激特征的更高,而相反社会性刺激特征的归类正确率的外显记忆贡献与非社会性刺激特征的相比较低这一事实至少说明对社会性信息的加工中内隐记忆的贡献更强这一十分有趣的现象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地研究和探讨的,当然这也绝非是说对社会性现象的认知是无意识的,恰恰相反,正是由于这些钢筋所构建的基本框架的支撑作用,人类的思维盖起了摩天大厦,盛开着宇宙中最灿烂的花朵参考文献lostr.mTMTheSovereigntyofSocialCognition_In:WymRS,SmllTK-(Eds),Handbookof SocialCognitionrvol【)LawrellceEdbumAssociatesPublishers,Incl984:卜一322CaeenwardA矗BanajiMILImplicitsocialcognition:Attitudes,self~esteem,andstereotypesPsychological Reviewl995;l02:4_273StembepgRJCognitivePsychologyHarcourtBraceCollegePuhlisheips.1996:2252274Phil[~haJkRP/nvilaltontoSocialPsychologyHarcourtBraceCollegePublishers.1995:l47—1545BrehwSS.KasalnSM_SocialPsychologyHoughtonMifflinCompany.1996:1O4一l08 6束滢启动效应——无意识的记忆见当代心理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37—677杨治良等内隐社会知的初步实验研究心理,1997;29(1):l7—21,8JacoLLAprocessdissociationframework:SepamtingautomaticfromintentionalBSeSOf memo~JourrmlofMemo~andLanguage1991:30:5l3541.9JacobyLLet.SeparatingconsciousandunconsciotlSinflue~esofmemo~':Measuringreco llection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General,1993:122(2)139l540杨治良,叶阉蔚内隐学习三高特征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1993:l6(3)l38--144.1JacobLL.LindsayDS.TodiJPUnconsciousinfluencesrevealedattention,awareness.andc ontrolAmeficanPsycho]ogisk1992:80卜8092橱治良,郭力平,加工分离说的发展述评心理科学,[997:20(51:422--426,3MasonME,GrafPInlroduction:Lookingbackand,nlofutureIn:GrdP.MonEJ(Eds). ImplicitMemo~:Newdirectionsincognition.development,andrteurol~ychologyHillsdal e,NJ:Edbaum.1993:l}_6心理30卷MoREIMPLICITYINSoCIALCoGNITIoNY angZhiliangGaoHuaGuoLiping(DepartmentojPsi'c'hology,EastChinaNor.mlUniversity',Shanghai,200062)AbstractEmployingL.LJacoby'Sprocessdissociationprocedure(Jacoby,199I),atq experimentwasdesignedtoseparatethecontributionsofexplicitmadimplicitmemory toprocessingsocialandnon-socialinformationofthepicturesused.Weinvestigated whetherthecontributionsofimplicitmemorytoprocessingsocialinformationweregreaterthanthosetoprocessingnon-socialinfonnation,orviceversa.Theresult showed:thecontributionsofimplicitmemorytoprocessingsocialinformationwere greaterthanthosetoprocessingnon-socialinformation.Theoutcomesofthe experimentencouragedHStobringupahypothesisonstructuralmodelofexplicitand implicitmemory:workofconc~teandstee1. Keywordsimplicitsocialcogmtion,processdissociationprocedure,socialinfonnalion, non-socialinfonua6on.。
场认知风格与内隐记忆关系研究述评
场认知风格与内隐记忆关系研究述评视觉场认知风格与内隐记忆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心理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
近年来,研究者们通过实验研究揭示,视觉场认知风格与内隐记忆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并且认知风格对内隐记忆表现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视觉场认知风格是指个体习惯于从整体、关系和背景等角度来看待事物,关注信息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喜欢使用图像与符号等视觉媒介进行信息处理的认知特征。
而内隐记忆是指人们无意识地获得和存储的记忆,这种记忆并不需要通过有意识的努力来获取和检索,通常是利用条件反射、联想记忆等方式完成的。
早期的研究表明,视觉场认知风格与内隐记忆之间存在相关性。
一个研究发现,视觉场认知风格的个体在内隐学习任务中表现更好,这可能是由于他们习惯于从整体上来观察信息,而内隐学习也往往需要个体从大量的材料中提取出一个综合的整体。
此外,另外一项研究发现,视觉场认知风格的个体在各种视觉任务中都有更快的反应速度和更准确的判断,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更擅长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信息,并且更容易在复杂的环境中发现规律和变化。
近些年来,许多研究探讨了视觉场认知风格与内隐记忆表现之间的关系,并且发现认知风格对内隐记忆表现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例如,有研究表明,视觉场认知风格的个体在艺术品鉴任务中表现更好,这可能是由于他们更能够通过艺术作品中的关系和结构来感知和理解艺术作品,从而更能够自发地引起内隐记忆的形成。
同样,其他研究也表明,视觉场认知风格的个体在空间学习、语言理解等任务中的表现也更好,这可能是由于他们更能够从整体和关系的角度来理解复杂的信息,并且能够更好地将信息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从而更容易形成内隐记忆。
总的来说,视觉场认知风格与内隐记忆之间的关系在心理学领域中已经被广泛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认知风格对内隐记忆表现的影响十分显著。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研究结果来更加有效地设计和实施各种任务和培训,从而更好地利用个体的认知风格特点,促进内隐记忆的发展和形成。
研究内隐记忆的存在和和外隐记忆的区别
验证内隐记忆的存在和与外显记忆的区别引言:内隐记忆是指我们人在无意识参与的作用下,过去经验对现在当前任务所产生影响的现象。
心理学对于记忆的研究一直以来都依赖于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和再认测验。
这些测验都被认为是测量外显记忆的。
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过去的研究都一直集中于对外显记忆的研究,然而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重视对内隐记忆的研究。
内隐记忆指人们不能回忆其本身但能在行为中证明其事后效应的经验。
其操作定义是: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的或外显的回忆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获得的信息的无意识提取。
与外显记忆相比,内隐记忆具有鲜明的特点。
首先,它的储存容量很大,研究发现,再认测验的成绩随学习的合成词数目的增加而下降,而知觉辨认成绩不受先前学习项目数的影响。
说明内隐记忆容量大贮存密度高内隐记忆的保存时间长。
目前,研究内隐记忆的实验范式主要有两种:任务分离范式和过程分离范式。
任务分离范式是由心理学家Tulving于1983 年首先提出来的。
任务分离范式通过改变测验指导语,造成两种记忆任务(间接测验与直接测验),通过考察这两种记忆测验成绩间的关系来确定是否出现分离,其目标是通过实验性分离现象来揭示不同记忆任务的底层系统或加工机制。
Schacter等人在1980年进行了一个实验研究。
首先让被试阅读一些单词,例如:assassin,octopus,avocado,mystery,sheriff,climate。
一小时后,再做两次实验:首先是再认测验,被试不会有任何困难;其次是补笔测验,向被试呈现一些有字母残缺的单词,要求尽可能地将残缺字母填补上。
在这次测验中,被试对其中的两个残缺单词很难做出正确解答,即chipmunk和bogeyman;而对其它单词就很容易了。
这是因为在一小时以前见过octopus和climate这两个词。
这种记忆被称为启动效应(primin geffect)。
文字再认的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发展研究
文字再认的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发展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索内隐和外显记忆的毕生发展模式。
实验采用5(年龄:老年、中年、大学生、初三和高小)×2(贡献来源:意识和无意识)的两因素混合设计,通过加工分离程序(PDP)的包含和排除测验,计算意识和无意识的贡献大小。
结果显示:(1)在文字再认的意识贡献中,年龄差异极其显著。
高小(11岁左右)的意识贡献水平达到最高点;从初三开始,意识贡献水平呈倒U曲线发展。
(2)在文字材料再认的无意识贡献水平上,年龄差异不显著。
事实说明,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存在发展性的分离,支持多重记忆系统理论。
关键词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再认,意识,无意识。
1 引言自Ebbinghaus研究记忆以来,历时百余年,关于记忆的研究层出不穷。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提出,在有意识的外显记忆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相对独立的记忆系统,即内隐记忆。
另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严重,心理学研究者开始逐步关注人类的认知老化特性,尤其是记忆老化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笔者拟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终身发展模式加以比较,以探讨记忆选择性老化之根源所在。
综观目前的记忆老化研究,由于各研究之间在材料类型、呈现条件、间接记忆测验的类型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结果纷繁复杂。
一方面,代表外显记忆的情节记忆会随年龄而下降,例如老年人在回忆和再认时会产生诸如停顿、反复、犹豫等提取困难的现象[1]。
而在残缺补全、词干补笔、残缺单词识别或快速单词识别、语词确定、范畴判断、同音异义词拼读、单词发音、字谜解答和范畴名称自由联结等内隐任务中,大部分研究发现年轻被试与年老被试在启动效应的广度上是相似的[2,3]。
这似乎表明记忆的老化具有选择性,即记忆老化主要发生在外显层面上,而内隐记忆具有抗老化效应。
另一方面,少部分研究[2]也显示出单个项目启动中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
例如Chiarello和Hoyer,Hultsch,Masson和Small以及David等报导了词干补笔启动存在年龄效应[4]。
儿童对汉语知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实验研究
儿童对汉语知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实验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儿童在汉语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研究通过设计一系列实验,观察儿童在不同记忆方式下的学习效果,以期为汉语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是心理学中记忆研究的两个重要领域。
内隐记忆指的是个体在无需意识参与的情况下,通过无意识过程获取和回忆信息的能力而外显记忆则是指个体在意识参与下,通过有意识的学习和回忆过程获得信息的能力。
在汉语学习中,儿童的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二者如何相互影响,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
本研究采用实验法、观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记忆方式下的学习效果,探究儿童在汉语知识学习过程中的记忆特点。
同时,本研究还将结合相关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汉语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儿童在汉语学习过程中的记忆机制,为汉语教学的优化和改进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促进儿童汉语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二、文献综述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研究主题。
随着对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儿童对汉语知识的记忆特点。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探讨儿童对汉语知识的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发展情况,以期为儿童语言教学和汉语习得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内隐记忆指的是个体在无意识状态下对信息的加工和存储过程,通常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在汉语学习中,儿童的内隐记忆能力表现为对汉字、词语、语法结构等语言知识的无意识掌握。
例如,儿童在多次接触某个汉字后,即使不能明确回忆起该字的具体形状或意义,却能在书写或阅读中正确识别和运用该字。
这种内隐记忆的特点使得儿童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大量的语言知识。
与外显记忆相比,内隐记忆具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
研究表明,即使在面临干扰或遗忘的情况下,内隐记忆仍然能够保持对信息的有效提取和运用。
场认知风格与内隐记忆关系研究述评
场认知风格与内隐记忆关系研究述评近年来,场认知风格及其与内隐记忆的关系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研究表明,场认知风格与内隐记忆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对深入理解人类记忆机制和认知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和分析。
首先,什么是场认知风格?场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对感知、思考和组织信息的方式。
根据场认知理论,场认知风格被定义为个体根据所处环境的情境特征,调整其注意力、感知、思考和动作的方式。
相较于基于规则和规范的思维方式,场认知风格更注重情境和背景知识对信息加工的影响。
内隐记忆,又称无意识记忆,是指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产生的记忆,无需进行意识层面的加工和处理。
内隐记忆可以自主检索,对行为和情绪的调节起到重要作用,是人类学习和记忆的重要教材。
研究表明,场认知风格与内隐记忆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场认知风格可以影响内隐记忆的表现和加工能力。
例如,场认知风格倾向于关注环境背景和感觉信息的个体更容易出现空间记忆和条件反射的内隐记忆。
而倾向于关注规则和抽象信息的个体,更容易出现知觉阈下加工的内隐记忆。
此外,研究还发现,场认知风格倾向于以局部为基础组合信息的个体,其内隐记忆的加工方式具有局部特异性;而倾向于将整体信息组合起来的个体,则内隐记忆的加工方式具有整体特异性。
另一方面,内隐记忆也可能影响场认知风格的表现。
例如,内隐记忆的加工和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场的特征和个体获取信息的方式。
内隐记忆的表现可能是场认知风格的结果,或同时受到场认知风格和环境特征的影响。
本文还要指出的是,场认知风格和内隐记忆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尤其是在存在多个因素作用的复杂情况下,其机理和影响尚需深入研究。
同时,应用此理论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如何量化场认知风格和内隐记忆等。
因此,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场认知风格和内隐记忆之间的关系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这些研究可能有助于促进人类学习和记忆机制的研究,并为个体学习和记忆策略的制定提供有用的启示。
外显、内隐记忆中不同认知方式个体的社会定向
(DEF:;A;G2F>A HF2/0F/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刘宁等: 外显、 内隐记忆中不同认知方式个体的社会定向
[& , *] 没有发现差异 。类似 的 结 果 还 体 现 在 偶 然 学 习
被试各 !& 人, 其中男生 !! 名, 女生 !% 名。 " # " # " 实验材料和设备 从 《现代汉语频率辞典》 中选出频率在 $ - $### . $ - $$"% 之间高频 社 会 词 和 非 社 会 词 各 %$ 个 作 为 评 价用词, 让 * 名评价者对词库中的社会性词和非社 [&] 会性词进行 评 价。 评 价 依 据 为 : 社会词是指明显 与社会交往活动相关的词。非社会词 是指与 社会 交 往无关 的 词。 将 * 名 评 价 者 评 定 一 致 的 词 作 为 词 库。从词库中随 机 选 出 社 会 词、 非社会词各 * 个作 为前置缓冲词 和 后 置 缓 冲 词, 另选出社会词和非社 会词各 ’$ 个, 将 其 随 机 分 为 两 组, 每组有社会词和 非社会词各 "$ 个, 一 组 作 为 学 习 词 单, 另一组作为 干扰词单。 整个实验在 计 算 机 ( (/01234’ 5(6 主 频 ! - +7, ! 显示器, 分辨率 为 ,$$ 8 *$$ ) 上 完 成, 实验程序采用 931:;<=></ * - $ 编制。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人类记忆具有相当复杂的认知功能,先前经验对记忆测验成绩的影响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表现为记忆的外显或内隐类型。
近20多年来,研究者对两种记忆类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并得出相对一致的观点: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依赖不同的记忆系统,而这些记忆系统与大脑的不同区域相联系。
Rugg等(1998)使用ERP首次进行了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神经过程的比较,并验证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在词领域的实验性分离。
同年,Paller等通过两个实验记录了与知觉启动和外显记忆关联的ERPs,得出类似的结论。
其后,许多研究者采用不同范式都验证了Rugg 的结论。
这样在词领域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脑机制就得出相对一致的结论。
那么,在其他领域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是否也与不同脑区相联系?对应脑区是否与词领域相同?对此,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孟迎芳,郭春彦两位研究者采用学习-再认实验范式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现对他们的实验及其巧妙之处做简单介绍:在学习阶段,根据Lavie(1995)的选择性注意知觉负荷理论及面孔刺激的独特性采用选择性注意范式,让被试加工呈现在面孔中间的颜色词来控制被试对面孔的注意,以达到被试对面孔的不同加工水平。
在再认阶段,采用类似Rugg实验中新/旧再认的测验,把未认出旧面孔与新面孔的ERPs作为内隐记忆的神经关联,把再认出旧面孔与新面孔的ERPs作为外显记忆的神经关联。
采用这一范式可以有效去除不同测验任务的影响,而且Rugg为这一研究范式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和实验经验。
在实验数据处理方面,根据头皮分布与电极位置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波形,地形图等,选取几个代表电极进行统计分析,参照前人研究,确定分析时段300~400ms,400~500ms,500~600ms。
为具体了解两种记忆类型的不同分布,分别对不同注意负荷条件,不同时段的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进行2因素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分析因素包括记忆类型,脑区。
内隐记忆与外线记忆的综述正文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综述乐山师范学院张晓燕10270164摘要按照记忆能否被意识到,记忆可分为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和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
本文将从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与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概念的来源、测量方法、认知神经视野和理论假设及实证研究等方面来展开理解与讨论。
一、正文1引言目前国际上关于记忆最普遍的分类有三种:记忆的内容、记忆能否被意识到、以及记忆能否被加以陈述。
根据记忆的内容,记忆可分为5种: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动作记忆。
按照记忆能否被加以陈述,可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根据记忆能否被意识到,记忆可分为: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和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
外显记忆描述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回忆的知识。
内隐记忆描述我们无法有意识地回忆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却能在我们执行某项任务是通过提高成绩显示出来。
(John R.Anderson,2012)就像是计算机打字一样,有很多盲打的人无法有意识的通达键盘的布局,却能准确的打出需要的字符,这就是内隐记忆。
徐扬,恽晓平(2007)采用加工分离程序进行内隐记忆测验的信度研究,得出自由联想及词干补笔两项测验的意识性提取及自动提取的组内相关系数均大于0.7。
所以加工分离程序作为内隐记忆测验的一种新形式具有较高的信度。
20世纪60年代早期,对遗忘症病人的研究就发现了二者的分离现象。
之后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以及无创性脑成像技术的进步,见证了在正常个体中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脑机制分离现象。
Minier和他同事在对遗忘症病人H.M.(亨利•莫莱森)的研究中,观察到了内隐记忆现象的存在。
为了治疗H,M,的癫痫症,医生切除H.M.的海马以及相邻的内侧颖叶。
后来发现:H.M.对的注意保持非常短暂。
并且表现出严重的记忆障碍。
但他仍然保存了某些形式的长期记忆。
场认知风格与内隐记忆关系研究述评
场认知风格与内隐记忆关系研究述评
场认知风格指的是个体在环境中使用信息的偏好方式和思考方式,包括感觉输入、图
像选择、信息加工和决策等方面的差异。
内隐记忆是指非意识的记忆,它主要涉及到与过
去经验相联系的自动化过程,包括运动技能、条件反射和情感反应等。
研究发现,场认知
风格与内隐记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首先,场认知风格能够影响个体的内隐记忆表现。
研究发现,整体化的场认知风格与
内隐记忆能力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而局部化的场认知风格与内隐记忆能力则存在负相关关系。
这表明,整体化风格的人更擅长发掘信息之间的联系与共性,从而提高了内隐记忆的
表现。
而局部化风格的人则更倾向于将信息分解为不同的部分进行处理,这可能会妨碍内
隐记忆的表现。
最后,场认知风格与内隐记忆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
例如,一项跨
文化研究发现,整体化场认知风格与潜规则类型的内隐记忆表现之间存在显著的文化差异。
在东亚文化中,整体化风格倾向于强化社会潜规则,从而支持潜规则类型的内隐记忆。
而
在西方文化中,整体化风格则不太能够支持这种内隐记忆表现。
综上所述,场认知风格与内隐记忆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
虽然目前
的研究成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方法和理论,以便更好地揭
示它们之间的详细关系。
从认知神经的角度看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分离
心理科学进展 2006,14(6):822~828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822从认知神经的角度看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分离*孟迎芳1,2郭春彦1(1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北京 100037) (2福建师范大学心理系,福州 350007)摘 要 当前的一些理论观点认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依赖于两种不同的记忆系统,它们与大脑的不同区域相联系。
该文通过回顾以往相关研究,从神经心理学及神经成像两方面对两种记忆系统的分离现象进行概述:在神经心理学领域发现的证据表明内隐记忆在神经解剖上与外显记忆是分离的;使用fMRI 和PET 技术,研究者观察到与内隐记忆有关的枕颞区及左下前额区中衰减的神经活动,以及与外显记忆有关的内侧颞区、前额皮层和后内侧顶皮层中增强的活动;使用ERP 技术,研究也发现了两种记忆神经系统在时空上的不同特征。
关键词 内隐记忆,外显记忆,神经分离。
分类号 B8421 引言人类记忆具有相当复杂的认知功能,先前经验对记忆测验成绩的影响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表现为记忆的外显(explicit )或内隐(implicit )类型。
近20多年来,一些研究者在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进行实验性分离的基础上,得出相对一致的结论,即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依赖不同的记忆系统,而这些记忆系统与大脑的不同区域相联系。
早在20世纪60年代,研究者就发现了遗忘症病人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的分离现象,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以及无创性脑成像技术的进步,对正常个体脑机制分离现象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正常被试中也存在的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神经分离现象,拓展了我们对记忆本质的认识。
本文主要从神经心理学及神经成像两方面对以往研究进行一个概述。
2 神经心理学研究了解记忆机制最根本的方法是观察大脑特定区域的病变或损伤所带来的影响,这些病变或损伤可能产生某些形式的长时记忆障碍,但不影响其它形式的记忆,从而为不同记忆形式之间的分离提供收稿日期:2006-09-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170322,30570603),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040028 001)项目和国家攀登计划项目(95-专-09)资助。
场认知风格与内隐记忆关系研究述评
场认知风格与内隐记忆关系研究述评
首先,认知风格与内隐记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研究表明,个体
的认知风格会影响其内隐记忆的形成和激发。
例如,直观型认知风格者更
倾向于通过感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处理和理解,而分析型认知风格者则更
倾向于通过逻辑性的方式进行思考。
这种不同的认知风格会影响个体对信
息的注意力、记忆和理解,从而影响内隐记忆的形成和表现。
因此,认知
风格可以被视为内隐记忆的一种表现方式。
其次,认知风格与内隐记忆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相互促进。
通过培养符
合个体认知风格特点的学习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内隐记忆的质量和数量。
例如,采用与直观型认知风格者适应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他们对信息的理
解和记忆,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内隐记忆。
同样,分析型认知风格者也可以
通过合适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加强内隐记忆的培养和发展。
因此,个体的
认知风格与其内隐记忆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
最后,认知风格与内隐记忆之间的关系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在教育教学领域,了解学生的认知风格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
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通过针对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
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内隐记忆,促进知识
的积累和运用。
同时,在工作和管理领域,了解员工的认知风格也可以帮
助领导者更好地管理和激励团队,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和绩效。
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内隐与外显记忆
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内隐与外显记忆概述: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知觉和记忆等认知过程的学科。
在这个领域中,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内隐记忆指的是无意识中的记忆表达,而外显记忆则是有意识的记忆表达。
本文将探讨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定义、特点以及它们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内隐记忆的定义和特点:内隐记忆是指那些在无意识状态下影响行为的记忆表达。
与外显记忆不同,内隐记忆无需有意识地回忆或表达出来。
内隐记忆可以通过行为、情绪和技能等方面的表现来体现。
例如,一个人可能无法回忆起学习过的某个知识点,但在实际解决问题时却能够运用这个知识点。
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为了研究内隐记忆,研究者采用了多种实验方法。
其中,隐式学习任务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在隐式学习任务中,参与者需要通过无意识的学习来获取某种技能或知识。
例如,一个参与者可能会被要求按照一定的规则来排序一组数字,而这个规则是他们无法明确意识到的。
通过这种任务,研究者可以观察参与者在无意识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以推测其内隐记忆的存在和影响。
外显记忆的定义和特点:外显记忆是指人们有意识地回忆和表达的记忆。
与内隐记忆不同,外显记忆需要主动的记忆过程和意识的参与。
外显记忆可以通过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回忆过去的经历、学习过的知识等。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在认知过程中相互作用。
研究发现,内隐记忆可以对外显记忆的形成和表达产生影响。
例如,内隐记忆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们对某个事件的记忆,使得外显记忆的表达受到内隐记忆的干扰或改变。
此外,内隐记忆也可以通过启发性思维的方式帮助人们解决问题,从而影响外显记忆的表达。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研究内隐记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无意识方面。
内隐记忆的研究还有助于揭示人类对于不同类型信息的处理方式,以及对于不同任务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实验报告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实验报告引言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是关于记忆形式和表达方式的两个重要概念。
外显记忆指的是人们有意识地回忆和提取信息的能力,而内隐记忆则是无意识地表现出来的记忆。
本实验旨在探索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区别和特点。
方法1.设计实验任务:选择适当的实验任务,比如记忆单词、识别图片等。
2.招募参与者:招募一定数量的参与者,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3.分组实验:将参与者随机分为外显记忆组和内隐记忆组。
4.进行实验:让外显记忆组和内隐记忆组分别完成实验任务,并记录其表现和反应时间。
5.数据分析:使用合适的统计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两组的表现差异。
结果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 外显记忆组的表现结果明显优于内隐记忆组,表明外显记忆对任务的完成有积极影响。
-外显记忆组的反应时间较内隐记忆组更短,说明外显记忆能够更快地提取和回忆信息。
- 内隐记忆组的表现结果比较稳定,虽然相对较差,但也表明内隐记忆对任务的完成有一定的作用。
讨论通过本实验的研究,我们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外显记忆在记忆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信息的回忆和提取,而内隐记忆则是一种无意识地进行信息处理的方式。
两种记忆形式在不同任务中可能有不同的表现效果,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结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在记忆任务中的表现差异明显。
外显记忆具有积极的影响,能够更好地完成任务,并且反应时间更短。
内隐记忆虽然表现相对较差,但仍对任务完成有一定作用。
本研究有助于增进对记忆形式的理解,为进一步研究记忆和认知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1] Smith, E. E., & Schwartz, B. L. (1997). In search of memory: The emergence of a new science of mind. New York:Basic books.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实验报告(续)引言回顾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是关于记忆形式和表达方式的两个重要概念。
场认知风格与内隐记忆关系研究述评
场认知风格与内隐记忆关系研究述评随着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个体的认知类型和内隐记忆这两个概念也逐渐受到了重视。
而场认知风格和内隐记忆两个概念的关系也成为了学者们的关注点。
本文就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一番述评。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场认知风格与内隐记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前者是个体处理信息所倾向的方式,后者则是个体在无意识中存储和回忆信息的能力。
然而,它们之间也有相互影响的关系。
研究表明,内隐记忆可能会影响个体的场认知风格,同时场认知风格也可能影响个体的内隐记忆能力。
其次,在研究场认知风格与内隐记忆关系的相关文献中,许多研究都着眼于学习和记忆方面。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倾向场独立思维风格的个体更擅长记忆物体的外观信息,而倾向场依赖思维风格的个体则更擅长处理物体的背景信息,这表明场认知风格可能会影响个体的内隐记忆能力。
此外,在一些对具体任务进行的研究中,也发现了场认知风格和内隐记忆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一个反应时间测量任务中,倾向场独立思维风格的个体反应时间更快且更不受干扰。
然而,这些研究并没有完全说明场认知风格与内隐记忆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也会对场认知风格与内隐记忆关系研究的结果产生影响。
有些研究使用自我报告和问卷调查方法测量场认知风格和内隐记忆,但这些方法并不能完全排除主观和个体差异的影响。
因此,需要使用更直接的测量方法,如眼动跟踪和神经影像等,来验证场认知风格和内隐记忆之间的关系。
总体来说,场认知风格与内隐记忆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不过,目前的研究已经开始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且有一些结论表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比原来预想的更加复杂和微妙。
这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探索空间,也为我们深入了解个体认知及其差异性提供了基础。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
系别:元培计划班级:03级姓名:攸佳宁同组成员:韩逊,郑尧,李婧思第10组实验日期:2005年11月15日教师评定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摘要该实验采用任务分离的实验范式,通过再认和知觉辨认的方法测量19名大学生被试的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以验证内隐记忆的客观存在,并希望考察内隐记忆的特点及其与外显记忆的关系。
研究结果发现:内隐记忆是客观存在的,但在本实验中它的保存量显著小于外显记忆的保存量,同时,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是相互独立的。
关键词外显记忆内隐记忆再认知觉辨认任务分离1.导言心理学对于记忆的研究一直以来都依赖于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和再认测验。
这些测验都被认为是测量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的。
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过去的研究都一直集中于对外显记忆的研究,然而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重视对内隐记忆的研究。
[1]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 指人们不能回忆其本身但能在行为中证明其事后效应的经验(Roediger , 1993)。
其操作定义是: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的或外显的回忆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获得的信息的无意识提取(Graf ,Schacter ,1985)。
[2] 由于外显记忆的研究历史悠久,人们对外显记忆的特点和研究方法等比较熟悉,因此本文以下主要介绍内隐记忆的研究历史、特点、研究范式以及对内隐记忆的理论解释。
1.1内隐记忆的研究历史早在古希腊时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曾广泛论述过记忆的特性,但他们都只关注外显记忆。
在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圣•奥古斯丁和阿奎那也大量探讨了外显提取和搜索的加工过程,然而,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没有提到过内隐记忆。
最早涉及到内隐记忆的是笛卡尔,他在1649年的著作“The Passions of the Soul”中谈到,一个人童年时期的恐惧的经验会一直保留在他的大脑中,但是他本人却不记得这段经历。
场认知风格与内隐记忆关系研究述评
场认知风格与内隐记忆关系研究述评本文主要综述场认知风格与内隐记忆关系的研究,以及当前相关研究在学术界的争议与未来发展方向。
场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对于场景的感知、组织和理解方式,其中包括了场景整体性、细节注意和视觉反应速度等维度。
内隐记忆则是个体不依靠意识的情况下自动化形成的记忆,相对于显式记忆而言更加难以描述和控制。
近年来,研究者关注了场认知风格与内隐记忆之间的关系,认为二者相互影响,以及场认知风格对内隐记忆的影响可能存在性别和文化差异。
部分研究者认为,场认知风格与内隐记忆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具体表现为场认知风格倾向于整体性和视觉策略的个体表现出更好的内隐记忆表现。
这一观点得到了一些实证研究的支持。
例如,研究表明在面孔识别中,整体性认知风格与更好的面孔学习和内隐记忆表现有关。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抽象思维倾向与艺术创造中更高水平的内隐记忆表现相关。
这些研究支持了场认知风格对内隐记忆的影响。
但也有部分研究者对上述观点提出质疑。
他们认为,场认知风格与内隐记忆间的关系并不显著,或者说这种关系无法确定。
一些研究认为,场认知风格可能更多地影响显式记忆,而非内隐记忆。
同时,一些实证研究的结果缺乏一致性,也没有遵循严谨的方法学和统计分析方法。
这些问题导致场认知风格与内隐记忆的关系在学术界仍存在争议。
未来,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来确定场认知风格与内隐记忆之间的关系。
一些可能的方向包括多个场景下的研究,对不同文化和性别群体进行比较研究等等。
同时,应该注意研究的方法论严谨以及统计分析的可靠性。
总之,场认知风格与内隐记忆之间的关系存在学术界的争议,但一些实证研究表明这种关系的确存在。
未来应该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以更好地了解场认知风格和内隐记忆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