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课后教学反思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课后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影响因素,以及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理解摩擦力的作用,提高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摩擦力的概念;(2)掌握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影响因素;(3)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摩擦力的现象;(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影响因素;(3)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设计简单的应用实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摩擦力的计算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讨论法和实例分析法进行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摩擦力现象,引发学生对摩擦力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摩擦力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产生的原因。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知识讲解讲解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5. 实例分析分析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实用性。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摩擦力的概念和应用。
7.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有关摩擦力的应用题,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讨论和实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了摩擦力的基本知识,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摩擦力的计算方法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讲解和练习。
课堂上的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可以尝试采用其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六、教学拓展1. 介绍摩擦力的计算方法,如滑动摩擦系数和静摩擦系数的计算。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运动与摩擦力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及种类;- 掌握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了解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能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及摩擦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3. 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活中摩擦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摩擦力的概念及种类;2. 摩擦力的产生条件;3.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4. 摩擦力的方向;5. 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实例引入摩擦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摩擦力的种类和产生条件:讲解不同类型的摩擦力及产生条件,如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3. 实验探究: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不同条件下摩擦力的表现,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4. 分析总结: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5. 摩擦力的方向:讲解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但可能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
6. 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讲解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增大和减小摩擦力,如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减小压力等。
7. 知识拓展:介绍摩擦力在交通工具速度提升方面的应用,如水翼船、气垫船、磁悬浮列车等。
8. 总结回顾: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摩擦力的概念、种类、产生条件等基本知识;2. 实验法: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3. 讨论法: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4. 案例分析法:通过生活中实例,让学生分析摩擦力的应用。
3.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作业布置与反馈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适量的作业布置,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能力。同时,及时的作业反馈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改进。教师应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合理布置作业,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2. 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例如,可以准备一些展示不同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同压力下物体运动状态的图片,或者制作一些动画视频来演示摩擦力的作用机制。这些多媒体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小组的团队合作效率较低。这可能是因为沟通不畅、分工不明确等原因。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引导他们更好地协作。
八、课后拓展
1. 拓展内容: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或视频资源。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摩擦力的理解,我推荐以下拓展内容:
a. 《摩擦力的奥秘》:这是一本专门介绍摩擦力的科普书籍,内容丰富,深入浅出,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摩擦力的类型和影响因素。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写300字,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摩擦力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摩擦力的大小和影响因素。
b. 摩擦力实验探究:学生可以自行设计一些摩擦力实验,如测量不同接触面粗糙程度下的摩擦力大小,探究压力对摩擦力的影响等。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doc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
让学生理解摩擦力与运动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摩擦力的定义。
摩擦力的类型: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概念。
通过实例展示,让学生理解摩擦力与运动的关系。
1.4 教学步骤1. 导入:提问学生对摩擦力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概念。
2. 讲解摩擦力的定义,解释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
3. 通过实例展示,如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让学生理解摩擦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案第二章:摩擦力的测量2.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测量摩擦力。
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物体间的摩擦系数等因素的关系。
2.2 教学内容摩擦力的测量方法。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物体间的摩擦系数等因素的关系。
2.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测量摩擦力。
采用数据分析法,让学生通过数据分析摩擦力与接触面积、摩擦系数的关系。
2.4 教学步骤1. 讲解摩擦力的测量方法,如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
2. 分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测量不同条件下的摩擦力。
3. 数据分析:让学生通过数据分析摩擦力与接触面积、摩擦系数的关系。
教案第三章:摩擦力的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学会通过增大或减小摩擦力来控制物体的运动。
3.2 教学内容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3.3 教学方法采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摩擦力的应用。
采用实践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3.4 教学步骤1. 讲解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的刹车系统、运动员的鞋底等。
2. 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如在物体上涂抹润滑剂或增加摩擦垫等。
教案第四章:摩擦力的克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如何克服摩擦力。
让学生学会使用减少摩擦力的方法来提高物体的运动效率。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教案课后教学反思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课后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掌握摩擦力的基本性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摩擦力的定义和性质;掌握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摩擦力的产生和变化规律;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摩擦力的定义、性质和影响因素;难点: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滑轮组、小车、毛巾、木板、砝码等;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3. 参考资料:相关教学课件、实验指导书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摩擦力;提出问题:“摩擦力是什么?它对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影响?”2. 知识讲解讲解摩擦力的定义和性质;阐述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实验结果;讨论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4.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摩擦力的定义、性质和影响因素;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5. 课后教学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改进措施;总结教学经验,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对摩擦力的定义、性质和影响因素的理解,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以及运用控制变量法的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巩固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馈与改进1.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3. 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讲解。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5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5 运动与摩擦力》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图片,便于学生进行探究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运动和力的概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深入理解摩擦力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主探究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滑轮组、小车、毛巾、砂纸等。
2.教学工具:电脑、投影仪、实验记录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将一块小车放在滑轮组上,让学生推动小车,感受推动时的困难。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推动小车会感到困难?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通过图片和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摩擦力的作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每组选择不同的材料(如毛巾、砂纸等),将小车放在滑轮组上,观察推动小车时的困难程度。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引导学生总结:摩擦力越大,物体运动越困难。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减小摩擦力?让学生举例说明,如在滑轮组上涂抹润滑油等。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最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运动与摩擦力》优质教学设计
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摩擦力以及滑动摩擦、滚动摩擦现象。
2、知道在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要小。
3、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生活实例了解摩擦现象的普遍存在,并培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了解同一物体的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能联系实际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养成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和原理的精神2、初步认识科学知识和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愿意服务社会的意识。
3、通过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点:了解同一物体的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本课的难点:了解生活中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实例。
实验用品试验用小车、棉线、纸杯、一次性筷子、垫片、定滑轮、实验记录表、塑料瓶、大米等。
教学过程一、物理实验导入同学们好,老师在网上看到一个实验,非常的有趣。
今天,我就把这个实验展示给大家看看。
现在我把一些大米装进这个瓶子里面,然后我用一根筷子,就能把它提起来。
筷子怎么能把瓶子和大米提起来呢?(就是因为筷子和大米之间有挤压,有摩擦,才能使筷子提起瓶子。
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一下运动与摩擦力。
)设计意图:通过筷子提米实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筷子能够提起大米,就是因为筷子、瓶子、大米之间相互相互接触,它们至今会产生摩擦力,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感知摩擦力首先我们先来感知和认知一下摩擦力,1、同学们,将你的手掌轻轻的放在桌面的上空,不与桌面接触,然后向前推动它。
你有什么感觉吗?(非常的轻松,一点也不费力)2、接下来将你的手掌,轻轻的的放在桌面上,你再来推动你的手掌。
这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吗?(有一点费力,感觉桌面阻碍手掌往前推动,但是用点力气也能推动手掌。
小学科学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运动和摩擦力的概念,明白运动和摩擦力的关系,初步了解摩擦力的特点和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实验兴趣和问题解决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二、教学重点1.运动和摩擦力的概念。
2.运动和摩擦力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摩擦力的特点和作用。
2.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培养。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1)出示一张赛车比赛的图片,引发学生的思考:赛车为什么可以行驶得很快?(2)学生交流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赛车在行驶的时候需要充分利用摩擦力?(3)教师进行简单的概念讲解:什么是运动?什么是摩擦力?2.讲解(15分钟)(1)通过图片和实物,介绍摩擦力的作用和特点。
(2)深入浅出地解释摩擦力对运动的影响,并与赛车比赛的情景进行联想。
(3)学生进行互动讨论,理解摩擦力的意义和作用。
3.实验观察(2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摩擦力实验。
(2)实验1:将不同材料的物体放在斜面上,观察物体下滑的速度和距离。
(3)实验2:用不同材料的物体在水平面上进行推移,观察力的大小和距离。
(4)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和讨论,总结摩擦力的特点。
4.摩擦力与运动的关系(20分钟)(1)小组合作,就摩擦力与运动的关系进行讨论,然后进行汇报。
(2)教师给出讲解和指导,对学生不清楚或错误的观点适时纠正。
5.归纳总结(15分钟)(1)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摩擦力对运动的影响是什么?(2)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教师给予指导和引导。
6.练习与解答(15分钟)(1)教师提供相关的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相互讨论和对答案。
7.拓展延伸(2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例子能体现摩擦力的作用?(2)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找其他例子,并进行展示。
(3)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小学科学4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小学科学4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引言】运动与摩擦力是小学科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它涉及到日常生活中许多常见现象和运动物体的特点。
通过学习运动与摩擦力,可以增强学生的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能力,帮助他们了解运动和摩擦力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以小学科学45《运动与摩擦力》为任务名称,设计一份教案,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运动与摩擦力的本质和相关实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1. 知道运动物体与静止物体之间存在摩擦力的作用。
2. 了解摩擦力与物体表面粗糙程度和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
3. 掌握通过实验观察、比较、探究从而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不同物体表面的块状物体、光滑台面、各种材料的滑轮、弹簧测力计等。
2. 教学素材:图片、视频等介绍运动与摩擦力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准备一段引人入胜的视频或图片,展示一些与运动与摩擦力相关的场景,引发学生对本课主题的兴趣。
2. 引发学生思考: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关于运动和摩擦力的现象?请举例说明。
二、知识讲授(15分钟)1. 通过视频或图片,解释运动和摩擦力的定义和作用。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产生运动或停止运动时会发生摩擦力?请简要描述你的观察和思考。
3. 讲解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和摩擦力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不同表面材质对摩擦力大小的影响。
三、实验探究(40分钟)1. 小组合作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准备不同表面粗糙程度的物体,如木板、沙纸、金属板等,让学生在光滑台面上分别观察不同物体的摩擦力大小和运动情况。
2. 学生观察记录: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注意表面材料的差异对摩擦力的影响。
3. 学生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设计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材料和步骤、观察记录和结论等,并展示给全班。
4. 教师总结: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概括和归纳,引导学生得出物体表面粗糙程度与摩擦力之间的关系。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作者整理的《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运动物体会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摩擦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2.在水平面上匀速拉动物体,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3.在水平面上匀速拉动物体,物体重,摩擦力大;物体轻,摩擦力小。
(二)过程与方法1.能基本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近似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2.推测、设计实验验证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近似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二)难点匀速直线运动时收到的摩擦力大小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一)学生实验准备:弹簧测力计(5N),两面粗糙不一的`木板,毛巾钩码,塑料盒;(二)教师准备:微视频(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水平方向近似匀速运动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
四、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活动。
教师与学生简单交流。
搓手游戏。
搓手活动。
联系本节课的内容,缓解气氛。
一、导入1.认识摩擦。
(PPT出示新旧两个鞋底的图片。
)通过新旧鞋底的照片,引出“摩擦”。
师问:生活中还有哪些摩擦现象呢?2.摩擦与运动密不可分(PPT出示四幅图)滑滑梯与身体、滑雪板与积雪、黑板擦与黑板、手和单杠之间都有摩擦。
提问:归纳一下,需要什么条件?联想生活中的摩擦现象。
思考发生摩擦时需要的条件。
(两个以上的物体,接触,运动)“摩擦”这个词学生都很熟悉,但是对摩擦的真正含义不一定真的领悟,这个环节在于把摩擦和运动紧密联系起来,同时引出课题。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教案课后教学反思
教案名称:《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课后教学反思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摩擦力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对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性质和影响因素,提高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
1.2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性质;(2)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3)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摩擦力的概念与性质2.1 教学内容(1)摩擦力的定义;(2)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3)摩擦力的性质: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提问法和互动讨论法,让学生在理解摩擦力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2.3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让学生回顾已学的力的知识;(2)讲解摩擦力的定义和分类;(3)分析摩擦力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4)开展课堂互动,让学生提问、解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章:摩擦力的计算方法3.1 教学内容(1)摩擦系数的概念;(2)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N;(3)摩擦系数的测定方法。
3.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和实验法,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3.3 教学步骤(1)讲解摩擦系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摩擦系数与摩擦力、正压力的关系;(2)介绍摩擦力的计算公式,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3)演示摩擦系数测定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理解实验原理;(4)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测定摩擦系数,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第四章: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4.1 教学内容(1)摩擦力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2)减小和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4.2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让学生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4.3 教学步骤(1)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摩擦力现象,让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重要性;(2)分析减小和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丰富课堂内容。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及反思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设计:《运动与摩擦力》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物体在运动中遇到的摩擦力的概念;2.掌握摩擦力的判断方法;3.理解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相关性;4.学会利用摩擦力进行物体运动的控制。
教学内容:1.摩擦力的引入: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物体在运动中遇到的摩擦力,并激发学生对摩擦力的兴趣;2.摩擦力的概念:通过讲解和图示,向学生解释什么是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的作用;3.摩擦力的判断方法: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亲身体验不同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并引导学生总结判断摩擦力大小的方法;4.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通过实例和图示,向学生解释摩擦力大小和物体接触面积、物体质量、表面粗糙度等因素的关系,并向学生讲解摩擦力的方向;5.利用摩擦力进行物体运动的控制:通过示范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摩擦力使物体加速、减速或保持匀速运动。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曾经见过或听过的与摩擦力相关的现象和实例,如开车时跑胎、推车时感受到的摩擦力等;2.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和实例中是否存在摩擦力,以及摩擦力是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的。
步骤二:引入概念1.向学生解释什么是摩擦力,并通过图示向学生展示不同物体之间的摩擦力;2.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并与学生讨论摩擦力的作用。
步骤三:判断摩擦力大小的方法1.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比较不同物体之间的摩擦力;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总结判断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步骤四: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1.通过图示和实例,向学生解释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积、物体质量、表面粗糙度等因素的关系;2.向学生讲解摩擦力的方向,并通过图示加以说明。
步骤五:利用摩擦力进行物体运动的控制1.示例一:通过实验,向学生展示如何利用摩擦力使物体加速;2.示例二:通过实验,向学生展示如何利用摩擦力使物体减速;3.示例三:通过实验,向学生展示如何利用摩擦力使物体保持匀速运动。
反思:1.教学设计中引入了一系列的实验和示范活动,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2.教学设计中重点讲解了摩擦力的概念、大小、方向和判断方法,并通过实例演示了摩擦力的作用;3.教学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摩擦力的现象,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总结能力;4.教学设计中通过实验和示范,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如何利用摩擦力进行物体运动的控制;5.教学设计中应注重教学过程的互动与合作,通过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运动与摩擦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影响因素,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摩擦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2. 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润滑剂等。
3. 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 教学难点:摩擦力的计算、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摩擦力的奥秘。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影响因素。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自行车刹车,引出摩擦力的概念。
2. 探究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和润滑剂条件下摩擦力的变化。
4. 讲解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如何通过调整压力、改变接触面粗糙程度和使用润滑剂等方法来控制摩擦力。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摩擦力的作用和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摩擦力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摩擦力概念、影响因素和增大减小摩擦力方法的掌握程度。
2.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实验操作、问题分析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表现。
七、教学拓展:1. 介绍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防滑、轴承润滑等。
2. 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如航天器返回舱与大气层的摩擦。
八、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压力计、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板材、润滑剂等。
2. 教学课件:包含摩擦力的概念、影响因素、增大减小摩擦力方法等内容。
3. 课外阅读材料:关于摩擦力在各个领域应用的科普文章。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以及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并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活动,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摩擦力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身边的物理现象充满好奇心。
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一些与摩擦力相关的现象,但可能没有系统地思考和总结。
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观察、实验、思考,从而得出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摩擦力的概念及大小的影响因素。
2.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讨论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思考,从而得出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木块、桌子、毛巾、滑轮、铅笔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与摩擦力相关的现象,如滑板、自行车等,引导学生关注摩擦力。
2.呈现(5分钟)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
将木块放在桌子上,用手推木块,观察木块的运动状态。
讨论:为什么木块会停止运动?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等来观察摩擦力的变化。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总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之间的关系。
5.拓展(5分钟)讨论:摩擦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何减小摩擦力?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摩擦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教学设计(5篇范文)[修改版]
第一篇: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教学设计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教学设计5.运动与摩擦力【教材简析】通过前面4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建构起“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让物体启动或停止”这一概念,认识了反冲力和弹力,还通过弹簧测力计认识到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
本节课要研究摩擦力在什么情况下产生,摩擦力大小的测量以及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聚焦板块通过呈现古人用滚木搬运重物的场景,引出研究物体在运动中产生并受到摩擦力,以及如何减小摩擦力的问题。
探索板块,主要是模拟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模拟搬运重物来体验,并用垫圈的个数来表示摩擦力的大小,比较不同运动方式下摩擦力大小的不同。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判断哪种运动方式最省力,并利用所学科学科学原理来解释现实中的问题。
拓展板块,通过介绍气垫船和磁悬浮列车减小摩擦力的原理,以及气垫船模型和磁悬浮陀螺的制作,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摩擦力,将视野拓宽到现代各种交通工具上。
【学情分析】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他们对摩擦这个词已经比较熟悉了,对物体运动会受到摩擦力的现象也是熟悉的,但是,对“摩擦力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摩擦力的大小怎样知道?如何能减小摩擦力?”等问题并没有进行过太多的思考,这也成为本课学习的起点。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会发生摩擦,产生摩擦力。
2.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科学探究目标1.会用垫圈数表示摩擦力的大小,并对比不同运动方式下的测量结果。
2.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科学态度目标尝试用不同的思路、方法完成科学探究。
小学科学《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小学科学《运动与摩擦力》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摩擦力的概念。
激发学生对运动与摩擦力现象的兴趣。
1.2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定义。
1.3 教学难点:摩擦力与运动的关系。
1.4 教学方法: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
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摩擦力的特点。
1.5 教学准备: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摩擦力现象的图片或视频。
1.6 教学过程:1.6.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摩擦力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摩擦力的好奇心。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在哪里见过摩擦力?它有什么作用?”1.6.2 新课导入:介绍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是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由于表面不光滑而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解释摩擦力与运动的关系:“摩擦力可以阻碍物体的运动,也可以使物体开始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
”1.6.3 实例分析: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摩擦力现象,并讨论摩擦力的特点。
1.6.4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小实验,观察和感受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6.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摩擦力的定义和与运动的关系。
第二章:摩擦力的影响因素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2.2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
2.3 教学难点: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相互作用。
2.4 教学方法:实验法: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关系。
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实验结果。
2.5 教学准备:准备一些不同粗糙程度的接触面材料和不同大小的压力工具。
2.6 教学过程: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2.6.2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关系。
2.6.3 互动环节:学生展示实验结果,讨论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关系。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教案课后教学反思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课后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影响因素以及摩擦力在实际运动中的应用。
通过实验和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理解摩擦力的作用,并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说出摩擦力的概念;(2)了解摩擦力的影响因素;(3)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摩擦力的表现;(2)通过实例分析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2. 难点:摩擦力的计算,摩擦力在实际运动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
2. 知识讲解:(1)摩擦力的概念;(2)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润滑剂等。
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摩擦力在实际运动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摩擦力的作用和应用,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有关摩擦力的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课后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实验和实例了解了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但在课堂上,对于摩擦力的计算和摩擦力在实际运动中的应用,部分学生仍然存在理解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和练习,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和小组讨论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运动与摩擦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兴趣和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摩擦力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摩擦力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毛巾、滑轮组、钩码等。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滑板运动、自行车刹车等,引发学生对摩擦力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
2. 知识讲解:介绍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等)。
3.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4. 结果分析: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总结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五、课后作业:1. 根据本节课的实验结果,填写实验报告。
2. 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实例可以说明摩擦力的作用,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摩擦力的应用。
六、教学延伸:1. 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摩擦力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汽车刹车系统、轴承等。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专题讲座,分享摩擦力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和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 实验报告评价: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关注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等。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教材分析】本单元研究的是机械运动,在研究运动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的力。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认识了重力、弹力、反冲力,并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研究了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同时学习了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而通过本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建立起有关摩擦力的科学概念,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两个重要因素,激发学生探究摩擦力的兴趣。
本课的知识也是学习第六课《滑动与滚动》的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2.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科学探究目标1.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2.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3.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科学态度目标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应用运动与摩擦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重点: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难点: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弹簧测力计、小盒、钩码、砂纸、实验设计单、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聚焦1.出示一组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新轮胎和旧轮胎对比,你发现轮胎的纹路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2.学生观察发现:新轮胎的表面有些微小的凹凸不平的花纹,旧轮胎受到了严重的磨损,花纹被磨掉了很多。
3.教师引导:汽车在运动时与地面接触,这些凸起的花纹会与地面互相碰撞并破坏,从而发生摩擦,同时也就产生了摩擦力。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导入课堂教学,聚焦探究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探索活动一:物体运动与摩擦力1.教师介绍摩擦力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因此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
过程与方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纸盒、钩码、干毛巾或砂纸、实验报告单。
(文具盒、改正液、笔袋、小书等)
教师演示材料:和学生同样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对比观察,感知摩擦和摩擦力
1.师:(课件出示新旧鞋子图),同学们看看鞋底有什么变化?学生观察,说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学生举例(橡皮擦字、双手掌心来回搓动…..)
师:(以学生举例为由具体演示分析)刚才我们讲到了很多关于摩擦的例子,你有没有发现物体都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摩擦的?(都与运动有关)板书:运动
总结:当一个物体在另外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就会发生摩擦。
(体验活动)教师示范:伸出右手在空中滑动,再贴住桌面向前推动,有什么感觉?(很难向前推,有一种力让手很难推动。
)
师:发生摩擦时,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在接触面上会发生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增加板书:力)
(课件出示:理解摩擦力)
师:如果物体受到拉力向这边运动,摩擦力应该向哪个方向?(补充图示两个方向)
2.、测量摩擦力(本课难点)
.师:(出示小车)车子往右运动时,摩擦力会朝哪个方向?(出示盒子)盒子往左运动时,摩擦力会朝哪个方向
师:盒子受到的摩擦力会是多大呢?(生:用测力计测量)
当学生回答测力计时,教师拿出测力计说:那好,你来试一下,并且请你的同桌上来帮你看一下数据。
师:他们测出的摩擦力是xN,不过在他们做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几个问题:为了测量的数据更准确,我们应该沿水平方向拉,因为摩擦力的方向和你给的拉力方向是相反的。
当物体刚好被拉动起来的力就相当于它受到的摩擦力,但为了能够让我们更准确的读出数据,我建议大家把物体拉动起来后保持一个匀速前进的状态,然后读出数据。
这里要求读数的同学一定要目不转睛哦!
二、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师:摩擦力除了可以感觉,也可以测量。
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当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时,测得的力的大小就等于物体受到的摩擦力。
(演示)
那么不同的物体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一样吗?
(请1至2名学生上台拉讲台桌和学生桌,感知摩擦力有大有小)
师:的确摩擦力的大小是不同的,那你觉得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如果在冰上拉动讲台桌,你觉得会怎样?
(板书学生说到的各种因素,后面写上“?”——预计回答:物体的重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接触面的大小、运动的方式……)
三、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师:我们猜测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很多因素都有关系,今天我们先选择“与接触面的状况”和“物体的重量”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
(一)摩擦力大小和接触面光滑程度的关系
1.猜测:摩擦力大小和接触面光滑程度是什么关系呢?你有什么理由这么猜测?
2.出示实验材料,利用这些材料,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提示:实验中要改变的是什么?准备怎么改变?不能改变的是什么?怎样保持它们不变?做这个实验要注意些什么?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3.交流实验方法。
(师在课件中填写实验记录表,并演示实验,同时出示温馨小提示)
4.学生实验,教师指导(每种测量3次,尽量减少误差);汇报实验结果,师进行统计。
5.学生观察表格,发现: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二)摩擦力大小和物体重量大小之间的关系
1.推测: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重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你这样推测的理由是什么?
2.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来验证,并实验。
3.交流实验方法和结果。
4.我们的发现: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运动时的摩擦力小。
四、课堂总结,实践延伸
1、小结:通过以上实验的研究,你发现物体在运动时,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2.摩擦力既然和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和物体的重量有关,那我们在生活中该怎样来增大或减小摩擦力,使之为我们服务呢?大家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演示:汽车在雪地行驶时加防滑练,工人在自行车的转轴上刷油……
3.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是增大摩擦力,哪些是减小摩擦力?学生交流。
4.做个小小设计家
张大爷家最近买了一套新房,这两天准备装修卫生间了,装修公司的老板催他把地砖买回来。
请你帮他出出主意,买什么样的地砖好呢?
五、板书设计
运动与摩擦力
接触面光滑程度有关光滑小
粗糙大运动物体的轻重有关轻小
重大运动方式?
接触面的大小?
运动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