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讲】考点11: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专题一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专题一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6
(三)寻同与析异的关系 近年来高考试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采用的都是“比较异同”题型,而且命题者 所设计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选项都具有“同中有异”的特点,探究其具体情况, 大致有以下两种类型:句位相同,词性不同;词性相同,作用不同。正是因为有“同”, 才具有干扰性;正是因为有“异”,才构成可比性。为此,考生在答题时,不仅要运用 求同思维,善于发现例句中虚词用法的共同点;而且要运用求异思维,仔细探求例句 中虚词用法的不同点。其基本的思维流程应该是“看句位——辨词性——析用法—— 比语意”。
() () () () () () ()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四)乃 词性
用法
①表示承接
②表示范围的限制
副词
③表示出乎意料
④表示肯定
⑤表示递进
代词
⑥表示第二人称 ⑦指示代词
16
释义 就,于是 仅仅,只 竟,竟然,却 就是,原来是
甚至 你,你的 这,这样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答案:(1)① (2)⑫ (3)⑩ (4)② (5)⑪ (6)⑨ (7)④ (8)⑧ (9)⑤ (10)⑦ (11)⑥ (12)③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2
() () () () ()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六)且 词性
用法
①表示并列
连词
②表示递进 ③表示假设
④表示让步
⑤表示将要
副词
⑥表示暂时
⑦表示将近
15
[即时小练]
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6.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为”的意义和用法。
①为吾子之将行也 (《殽之战》) .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在”“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慎勿为妇死 (《孔雀东南飞》) .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介词,“被” ④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 《六国论》 )________________ .
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鸿门宴》) . 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 “然而”“可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 . 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为了”“为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 . 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称代词,可译为“你的” ⑧某所,而母立于兹 ( 《项脊轩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 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 人称代词,活用为“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01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在文中的意义”,指明了考查条件。文言 虚词是相对于文言实词而言的。一般来说,文言实词 的意义比较具体,在句子中充当主谓宾、定补状等主 要成分;而虚词在句子中没有具体的意义,有时甚至 只是起语法上的辅助作用,一般不充当句子成分。所 以,文言虚词的意义没有实词那么“实在”,但在具 体的语境中也会被赋予相应的逻辑关系上的意义。而 这些“意义”都是特定的,也是灵活的,只有在一定 的句子中才能确定,高考就以“语境意义”作为考查 条件。
例: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司马迁《廉颇蔺相如 列传》) 分析: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考 察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天下所 共传宝也”,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表示璧的重 要以及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 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这样一来,蔺相如 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 的关系。因此,“乃”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包括 如下几个层面的内涵。 1.“常见文言虚词”,指明了考查范围。从文 言词性上看,介词、连词、助词、副词、语气词(语气 助词、语气副词)都归于文言虚词,而表指示和疑问的 代词往往也划归于文言虚词。湖南新课标《考试说明》 明确规定以下18个文言虚词作为高考该考点的命题范 围: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 以、因、于、与、则、者、之。
二、结构推断
有些文言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 修辞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从一个词的意 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 例: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云无心以出岫,鸟 . . . 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 ②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 . . 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司马迁《屈原 . . 列传》) 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 . . 经· 东山》)

江苏高考语文总复习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核心考点二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江苏高考语文总复习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核心考点二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参考译文】 卫兹,节操高尚,曾拒绝三公的征召。太祖(曹操)初次到陈留郡,卫 兹就说:“平定天下的人,必定是这个人啊。”曹操也觉得卫兹很奇特,好几次去他 那里商议大事。后来卫兹跟随曹操讨伐董卓,战死在荥阳。太祖(曹操)每次从郡境内 经过,必定派遣使者前去祭拜他(卫兹)。
5.先君子闲居,每好言诸前辈志节之盛,以示苞兄弟。然所及见,惟先生及黄冈杜公 耳。杜公流寓金陵,朝夕至吾家,教以屏俗学,专治经书、古文,与先生所勖,不 约而同。尔时虽心慕焉,而未之能笃信也,及先兄翻然有志于斯,而诸公皆殁。每 恨独学无所取衷,而先兄复中道而弃余。每思父兄长老之言,未尝不自疚夙心之负 也。 (选自方苞《田间先生墓表》) 解析 得分点:焉,代指他们;笃,深;未之能笃信也,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 句。 答案 那个时候我们虽然内心仰慕他们,但是没有能够深信他们的话。
6.(张署)改河南令,而河南尹适君平生所不好者。君年且老,当日日拜走仰望阶下,不 得已就官。 解析 得分点:适,恰恰,正好;者,……的人。 答案 (张署)改任河南县令,然而河南府尹正是他一生所不喜欢的人。
【参考译文】 (张署)改任河南县令,然而河南府尹正是他一生所不喜欢的人。而且 张君年纪老了,都要天天仰望奔走在他的门庭阶梯之下,出于万不得已去做官。
9.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指传主马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 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选自《明史·马文升传》) 解析 得分点:辄,总是;颦蹙,皱眉头。 答案 (马文升)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说到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
【参考译文】 正德年间,朝政已经转移到宦官手里,马文升年老了,接连上疏要求 离开,武宗答应了。(马文升)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说到当时政事,总是皱 着眉头不回答。

高考语文 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11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含解析)

高考语文 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11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含解析)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高频考点解读】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

这里的“相对”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相对于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范畴,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兼词等;二是具体到某一个词,会有虚词的义项,也会有实词的义项,所以不能说哪一个词一定是虚词,它在特定语境中也会作实词的。

【热点题型】题型一 代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代词指代对象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于是饮酒乐甚,扣弦而歌之 之:代下文所唱的歌B .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其:他们C .若入前为寿……请以剑舞 若:你们D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而:通“尔”,你【解析】(第一步)其、若、而为人称代词,之为指示代词。

(第二步)联系语境可知C 项解释有误,因为“若”应指“你”,代指项庄。

【答案】 C【提分秘籍】对于“代词”题,应从下面几点入手:第1步,分类记忆如第三人称代词有:其、之、彼、厥;近指代词有:是、斯、此、然、兹;疑问代词有:何、曷、胡、奚、安、焉、孰等。

第2步,联系语境如“视之,形若土狗”“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的“若”,前者是实词,为“像,好像”之义;后者才是虚词,作第二人称代词用。

题型二 副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例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②无以,则王乎B.⎩⎪⎨⎪⎧ ①若属皆且为所虏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C.⎩⎪⎨⎪⎧ ①徐公何能及君也②至于誓天断发……何其衰也 D.⎩⎪⎨⎪⎧ 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②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答案】 D【提分秘籍】对于“副词”题,应从下面几点入手:第1步,看清位置副词一般修饰动词、形容词,起着限制作用。

分析是不是副词首先看看其后是否连接动词、形容词。

第2步,全句关照分析副词意义应该在全句的基础上进行,如“乃”,同样是副词时,有“于是,就”“才”“竟然”等义项。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0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意义讲案(含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0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意义讲案(含解析)

【讲练测】201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0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意义讲案(含解析)复习目标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考点详析考点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真题】(2013•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9分)送丁琰序(宋)曾巩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

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

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

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

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

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

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

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

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之。

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

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

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

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

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

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

噫!奚重而不更也?姑苏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

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

”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

予既患今之士,而常慕古之人,每观良吏一传,则反覆爱之。

高三语文教案高考语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高三语文教案高考语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语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第十一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知识梳理】文言虚词的复习,主要是归纳整理出大纲规定的十几个虚词在课本中出现过的用法,并熟练地掌握和运用。

XX年考试说明共列出"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15个虚词。

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有以下一些技巧:1. 注意词性,凡是词性不同,那么它的意义和用法肯定不同。

比如"原庄宗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和"秦伯悦,与郑人盟"中"与"的用法就不一样,因为前者是连词,前后两个分句的语序可以调换,而后者是介词,语序不可调换。

又比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中的"焉"的用法也不一样,因为前者是代词,而后者是兼词2. 注意虚词所在的位置以及在句中的成分。

比如"焉用亡郑以陪邻"和"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中的"焉",一个在句首,作疑问词;一个在句末,作代词。

因为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明显不同,所以它们的意义和用法明显不同。

又比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和"秦王恐其破璧"中的"其"的用法,前者作定语,翻译为"他的",后者作宾语,翻译为"他",因为它们在句中所作的成分不一样,所以它们的意义和用法不一样。

3. 注意人称的不同。

比如"秦王恐其破璧"和"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中的"其"人称不同,前者是第三人称,翻译为"他",而后者是第一人称,翻译为"自己"。

又比如"作《师说》以贻之"和"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中的"之",前者是第三人称代词,翻译为"他",后者是第一人称代词,翻译为"我"。

2014届高考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材

2014届高考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材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陶潜《陨盗》下面是陶潜的《陨盗》全文:蔡裔有勇气声若雷震尝有二偷儿入室裔拊床一呼二盗俱陨(1)请断句加标点。

(2)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能不能再简洁一些?答案(1)蔡裔有勇气,声若雷震。

尝有二偷儿入室,裔拊床一呼,二盗俱陨。

(2)可再简洁为:蔡裔勇,声若雷。

二盗入室,裔呼,俱陨。

(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

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善,勿已.。

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

”桓公曰:“请闻其说。

”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

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

”桓公曰:“善哉!”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对曰:“可。

”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

”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

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

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

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

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

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

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

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

”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岂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10.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10.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
二、命题特点 (1)文言虚词的考查,是指文言文中常用的介词、代词、连 词、副词、助词等。《考试大纲》规定考查18个:而、何、 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 则、者、之。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 “以”“而”“乃”“其”“之”“为”“因”等。 (2)文言虚词的考查是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 2014年高考,山东卷、江苏卷、安徽卷、浙江卷、天津卷、 湖南卷、江西卷、四川卷、重庆卷、不能控制,于是授予他 高官。方国珍在庆元成立府署,选拔有才能的人为自己所用。 方国珍听说詹鼎有才能,用计谋捉拿他。詹鼎被抓获,没有 办法,于是尽力替方国珍做事,担任庆元府的都事,有廉洁 的名声。方国珍的弟弟任平章事,有人违反法律,交付詹鼎 处理,詹鼎按法论罪。平章的妻子受贿,向詹鼎求情。詹鼎 坚持原判不同意,说:“现在方家想要做大事,应该任用天 下贤人,一心一意遵守法令,怎么能让妇人干预政事呢?” 最终没有答应。平章之妻非常恼怒,诬告他,把詹鼎关进监 狱,半年后才释放。
第二讲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
复习建议 本专题建议用时2课时(包括自习课)
课时分配
教学内容
第1课时(讲授课)
“虚词”考点解 读及推断方法
第2课时(习题课) 小综合训练
学习方式
师生互动、合作 探究
考点滚动、教师 批改
对应课时 合作探究课时 习题课
.
➢微课堂·一刻钟 考纲解读
一、考纲展示 2015年新课标《考试大纲》规定: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B
.
时河南行省缺郎中,吏部请命鼎为之。丞相曰:“吾同事, 以鼎才不可使外也。”待半岁,除留守都卫经历,改刑部郎 中、刑部佐僚。未完,有司请除吏。丞相曰:“刑部有詹鼎 在,胜百辈。”其见称如此。鼎在刑部,一以宽仁行法,威 声不起,而人皆乐其不苛刻。会大都督府受赂,除军吏。事 发,诬鼎有赃。御史覆鼎,鼎言在留守时所养孤甥来省,恐 有之,鼎诚不知。御史曰:“法贵杀有名。”卒诛鼎,与百 余人皆死。

[VIP专享]【苏教版201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讲】考点11: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VIP专享]【苏教版201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讲】考点11: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考点十一: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点精析】“常见文言虚词”,是以考纲列举的15个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为重点。

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是指对在阅读材料中出现的文言虚词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准确把握其用法和意义,并能加以解释,绝不是要求考生孤立地去历数哪些常见文言虚词具有哪些用法。

“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在词典中的词条义而言的。

强调“在文中”这一范围,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近年来,江苏高考虽没有单独设题考查虚词和文言句式,是在翻译中考察虚词的用法及意义,但不能不提防出现虚词单独命题的可能。

【真题体验】1.(2013.北京卷)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以百玩之具罗于席吴越人以轻舟追遣之B.观其所取一无所受C.汝何故疏我吾何功哉D.彬之总师也上临哭之恸【答案】D(3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解答此类题既要了解常见虚词的基本用法,更主要的是在动态的语言环境中来判断其意义和用法。

判断的基础是理解句意。

A项,两句中的“以”都是介词,解作“用、凭借”,前者表一处对象,后者表达一种方式,虽有区别,但比较D项而言,可以排除掉。

B项中的“所”字,都是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短语,用法一致。

C项,两句中的“何”都是作疑问代词,解作“什么”。

D项中,前一个“之”是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后一个“之”,作代词,用法不同。

2.(2013.山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人因号之为“匡山” / 不如因善遇之B.蛟龙潜于其中/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C.可挈尊罍而饮/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D.今乃以‘看松’名庵/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苏教版201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讲】考点11: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苏教版201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讲】考点11: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400-688-1789 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提供最佳教学方法考点十一: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点精析】“常见文言虚词”,是以考纲列举的15个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为重点。

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是指对在阅读材料中出现的文言虚词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准确把握其用法和意义,并能加以解释,绝不是要求考生孤立地去历数哪些常见文言虚词具有哪些用法。

“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在词典中的词条义而言的。

强调“在文中”这一范围,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近年来,江苏高考虽没有单独设题考查虚词和文言句式,是在翻译中考察虚词的用法及意义,但不能不提防出现虚词单独命题的可能。

【真题体验】1.(2013.北京卷)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以.百玩之具罗于席吴越人以.轻舟追遣之B.观其所.取一无所.受C.汝何.故疏我吾何.功哉D.彬之.总师也上临哭之.恸【答案】D(3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解答此类题既要了解常见虚词的基本用法,更主要的是在动态的语言环境中来判断其意义和用法。

判断的基础是理解句意。

A项,两句中的“以”都是介词,解作“用、凭借”,前者表一处对象,后者表达一种方式,虽有区别,但比较D项而言,可以排除掉。

B项中的“所”字,都是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短语,用法一致。

C项,两句中的“何”都是作疑问代词,解作“什么”。

D项中,前一个“之”是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后一个“之”,作代词,用法不同。

2.(2013.山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人因.号之为‚匡山‛ / 不如因.善遇之B.蛟龙潜于.其中 /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C.可挈尊罍而.饮 /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D.今乃.以‘看松’名庵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苏教版201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讲】考点10: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苏教版201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讲】考点10: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页眉内容考点十: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精析】1.考点要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能力层级:B 级(理解)。

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前提。

2.考点剖析。

(1)常见文言实词。

所谓“常见”,是指实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试说明》中所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本及学生尚未接触到的传世名篇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2)在文中的含义,是指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有的因多音多义而难以确定,有的因古今异义而容易混淆,还有的因词类活用而意义发生临时改变,因而需要根据特定的语境准确指出实词的含义。

3.命题规律。

文言实词的考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考查以单音节词为主。

这与文言文的特点是一致的,文言文中的词语也是以单音节词为主。

(2)考查的对象为常见常用词。

《考试说明》中所举的120个实词,不是个个都考,考查的都是常见常用的。

这就提醒我们在学习古文时,要注意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

(3)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都有涉及。

实词的考查,一般以考查一词多义为主,同时涉及对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考查。

(4)考查形式依然以选择题为主,在翻译题目中也会涉及对实词的考查。

【真题体验】1.(2013.江苏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父不愿其然.然:这样B.及.即尊位及:等到C.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制:节制D.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诫:警告【答案】C【解析】制:制度。

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

实词理解要注意三个联系:联系语境,联系课内,联系语法。

语境分析要放在完整的一个事件中,不可断章取义,这些实词一般在课内都出现,可以先想一想课内的例子,语法分析主要是分析其词性,进而推断词意。

文言虚词的作用和意义

文言虚词的作用和意义

文言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文言虚词,是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词类。

它们一般不具备独立的实际意义,但在句子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文言虚词的作用和意义展开讨论,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文的写作特点。

一、表示推测和疑问的文言虚词在古代文言文中,有一类常见的文言虚词用于表示推测和疑问的意思。

比如,“豫”、“或”、“何”等词,在句子中起到了推测或者疑问的作用,帮助作者表达自己的思考和猜测。

这些虚词使得文言文显得更加委婉、含蓄,给读者留下了一些思考的余地。

二、表示程度和语气的文言虚词古代文言文中还有一类文言虚词用于表示程度和语气的变化。

比如,“甚”、“可”、“而已”等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者副词,使得句子的表达更加夸张或者克制,增强语气的表达效果。

这些虚词使句子更富有韵律感,给读者带来了一种独特的文学享受。

三、表示假设和条件的文言虚词文言虚词还常常用于表示假设和条件。

比如,“若”、“如”、“倘若”等词,在句子中起到了引导假设和条件的作用,使得句子更具逻辑性和权威性。

这些虚词使得作者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判断和推断,增强了句子的说服力和可读性。

四、表示程度变化的文言虚词古代文言文中还有一类文言虚词在表示程度变化时起到重要作用。

比如,“稍微”、“适可而止”、“不敢”等词,用于修饰动词或者形容词,使得句子表达更加细腻和含蓄。

这些虚词在表达中体现了作者的自谦和谦虚之心,给人一种温和而有礼的感觉。

总结起来,文言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是多样的,它们不仅能够帮助作者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还能够给读者带来一种古典而优雅的阅读体验。

熟悉并理解这些虚词的用法,对于学习古代文言文以及欣赏文言文的魅力都是非常有益的。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文言虚词在古代文言文中的重要地位。

高考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在文中的

高考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在文中的

高考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在文中的专题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练基础1.(2021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赵豫,字定素,安肃人。

燕王起兵下保定,豫以诸生督赋守城。

永乐五年授泌阳主簿,未上,擢兵部主事,进员外郎。

内艰起复。

洪熙时进郎中。

..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豫得松江,奉敕往。

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

一意拊循,与民休息。

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

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

巡抚周忱有所建置,必与豫议。

及清军御史李立至,专务益军,勾及姻戚同姓。

稍辨,则酷刑榜掠。

人情大扰,诉枉者至一千一百余人。

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

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

有诏灭苏、松官田重租,豫所辖华亭、上海二县,减去十之二三。

..正统中,九载考绩。

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

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

豫与宁国知府袁旭皆预焉,赐宴及袭衣遣还。

在职十五年,清静如一日。

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

方豫始至,患民俗多讼。

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明日来。

”众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

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

豫����著名绩,尤以恺悌称。

是时,列郡长吏以惠政著闻者:湖州知府祥符赵登,秩满当迁。

民诣阙乞留,增秩再任,自宣德至正统,先后在官十七年。

登同里岳�v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

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

正统六年超擢广东布政司。

荆州知府大庾刘永遭父丧,军民万八千余人乞留,英宗命夺情视事。

巩昌知府鄞县戴浩擅发边储三百七十石振饥,被劾请罪,景帝原之。

徽州知府孙遇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英宗令进秩视事。

先后在官十八年,迁至河南布政使。

惟袁旭在宁国为督学御史程富所诬劾,逮死狱中。

而宁国人惜之,立祠祀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00-688-1789 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提供最佳教学方法考点十一: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点精析】“常见文言虚词”,是以考纲列举的15个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为重点。

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是指对在阅读材料中出现的文言虚词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准确把握其用法和意义,并能加以解释,绝不是要求考生孤立地去历数哪些常见文言虚词具有哪些用法。

“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在词典中的词条义而言的。

强调“在文中”这一范围,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近年来,江苏高考虽没有单独设题考查虚词和文言句式,是在翻译中考察虚词的用法及意义,但不能不提防出现虚词单独命题的可能。

【真题体验】1.(2013.北京卷)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以.百玩之具罗于席吴越人以.轻舟追遣之B.观其所.取一无所.受C.汝何.故疏我吾何.功哉D.彬之.总师也上临哭之.恸【答案】D(3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解答此类题既要了解常见虚词的基本用法,更主要的是在动态的语言环境中来判断其意义和用法。

判断的基础是理解句意。

A项,两句中的“以”都是介词,解作“用、凭借”,前者表一处对象,后者表达一种方式,虽有区别,但比较D项而言,可以排除掉。

B项中的“所”字,都是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短语,用法一致。

C项,两句中的“何”都是作疑问代词,解作“什么”。

D项中,前一个“之”是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后一个“之”,作代词,用法不同。

2.(2013.山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人因.号之为‚匡山‛ / 不如因.善遇之B.蛟龙潜于.其中 /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C.可挈尊罍而.饮 /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D.今乃.以‘看松’名庵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注意在平时学习时熟练掌握常用的18个文言虚词,要了解其意义和用法,做题时可根据文意来判定400-688-1789 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提供最佳教学方法实词的意思。

A项,介词,因此/介词,趁机;B项,介词,在/介词,比;C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D项,均为副词,竟然。

3.(2013.安徽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陆生因.说佗曰 / 伺者因.此觉知B.将相欲移兵而.诛王 /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C.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史 /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级。

本试题四项采用组内两两比较的形式,考查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其中4句选自文本,另外4句选自课本,以课外考课内。

这种形式既考查学生的能力,又降低了试题的难度,同时,有利于引导学生重视课内知识的学习与巩固,少到课外搞题海战术。

D项,所,助词,用在动词前,与“所”构成名词性短语。

A项,因,副词,于是/介词,因为,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B项,而,目的连词,来/转折连词,却;C项,乃,连词,于是/副词,竟然。

4.(2013.湖南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 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涂有饿殍而.不知发B. 我聊以.忘忧耳如惠语以.让单于C. 乃.以上客礼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 《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答案】A【解析】本考4个虚词“而、以、乃、之”,找出“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只要根据句位和搭配,再结合上下文就能找出来。

例如A项的第一句的“而”字放在前半句陈述后表否定,这是明显的“转折”标志;第二句的“而”字也放在两个相同结构表否定的句子之间,这是明显的“转折”标志,于是A项正确。

B 项第一句的“以”作介词,用字;第二句的“以”作连词,来,于是B 项不同。

C 项第一个“乃”表顺承,作连词,“于是”;第二个“乃”表转折,作副词,“竟然”;D项两个“之”均作代词,但第一句的“之”是指代,翻译成“这样”;第二句的“之”是人代,翻译成“他”。

【方法归纳】(一)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技巧1.词性分析法。

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如“之”有代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

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2. 位置分析法。

400-688-1789 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提供最佳教学方法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

如“乎”:作语气助词,表感叹、疑问或反问,一般位于句尾或句中;作词尾,用在形容词后。

作介词时它位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用于形容词后,表示比较。

3.温故求新法。

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从而快速高效地理解句中虚词的用法。

4.语境判定法。

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

如“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赤壁赋》)后句没有紧承前句“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赞许和充分肯定,而是用“安在”逆接,可见句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等。

5.语法切入法。

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6.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如:表示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等。

(二)复习方法1.重视课内虚词积累。

分类记忆理解。

如表限定范围副词,有许多:只、止、特、但、徒、惟、仅、直、啻。

可译为:只、只是、只有、仅仅。

表示时间短暂副词有:少时、少顷、少间、俄顷、俄而、未几、须臾、寻、旋、既而、斯须。

可译为:不久、立刻、随即、一会儿、片刻。

再如句首虚词,引起议论或表示感叹的有:夫、盖、嗟夫、呜呼、噫、若夫。

句末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有:者、也、乎、哉、矣、焉、邪(耶)、耳、尔、与(欤)。

一般根据文意可译为:吗、呢、了、啊、吧。

2.记忆特殊用法。

对于与现代汉语一致的用法,不必记忆,只记特殊用法。

如:“乃”,只记(1)副词,反而、竟然;(2)代词,你的3.善于比较,区分一词多性。

对于“以”,要弄通其作连词、介词、动词的差别。

类似的如“其”、“与”、“之”等词语。

4.注意特殊虚词。

(1)兼词,即一个单音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诸(之于,之乎)、耳(而已)、盍(何不)、曷(何不)、叵(不可)、尔(而已)。

(2)虚词连用,如:“借第令毋斩”中的“借400-688-1789 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提供最佳教学方法第令”就是“假使”的意思;还有句末语气词的连用,一般是两个或三个词的连用,起主要、关键作用的是看最后一词的意义和用法。

(3)古是两个单音词,今变为一个双音词;解释时要当两个词来理解。

如:“于是”、“所以”“是以”等。

【知能巩固】1.(2013年广州市一模)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辛丑秋,将之.江阴B.龙不胜,破其.山而去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C.取径以.南,益露奇境 D.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2.(2013年佛山市一模)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为蔡卞所.陷所.上一百八疏B.使其.计得行如其不然,其.天杀无辜耶C.将置陛下与皇太后于何.地何.为只若是行遣D.以.此观之,密谕以.默为要3.(2013浙江湖州第二次调研)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致天下之士3分).结乎天心备之外C.致君之道尽于.此矣游说炽于.列国D.自是世有其.人以机智勇辩济其.诈答案:400-688-1789 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提供最佳教学方法1.B(均为代词,那。

A,前为动词,到;后为助词。

C,前为介词,向;后为介词,用。

D前为连词,表承接;后为连词,表修饰。

)2.C【C项都是代词,什么; A项,与“为”呼应表被动/“所”+动词构成名词结构; B项,代词,他的/副词,难道;D项,介词,从/介词,把】3. C(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A.却/于是;B.如果/像;D.因为/来。

)4.[D,A从,在/被 B却,表转折/表顺承 C以,凭借/来,连词表目的 D所字结构,所+动词,表示这个动词所涉及的对象]5.C(C介词,在;A.介词,用/介词,靠;B. 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因果关系;D.代词,这样的/代词,他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