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复习教学案第一课时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复习-教案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复习题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二章的复习课。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单项式、多项式、整式、同类项的概念;用字母列式表示数量关系,合并同类项法则,去括号法则以及整式的加减运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熟练掌握整式的加减法运算,为后面学习整式的乘除法和因式分解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知识技能:梳理整式的相关概念,归纳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数学思考:进一步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体会“数式通性”,体会蕴含在具体问题中的数学思想和规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培养学生清楚表达思维过程的能力。
问题解决:在正确合并同类项、准确运用去括号时的符号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达到可以熟练地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情感态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再次领悟整式的相关概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养成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感受与同伴交流的乐趣.(三)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可以熟练地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难点:学情分析本节课在学生已经学习完本章的全部知识后,进行专题复习提高。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的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尝试,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法分析教学过程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接)受过程,也不是机械的告诉与被告诉的过程,而是一个学习者主动学习的过程.因而,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本节课要让学生再次领悟整式的相关概念;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我采用启发、引导、设疑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课堂上教师起主导作用,给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机会,使课堂气氛活泼,有新鲜感。
学法指导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本节课主要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并参入到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与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地形和地势的基本概念,了解中国地形地貌的分布特点,并能够通过地图识别主要的地形类型和地势特征。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地理现象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明确地形和地势的区别与联系,理解中国主要地形类型及其空间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则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解读地图,能够准确识别不同地形类型及其分布特征,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地理现象。
三、教学准备课前准备包括准备中国地形图、多媒体课件、相关地理资料等教学资源。
教师需熟悉教材内容,准备相关地图和图片资料,以便在课堂上展示和讲解。
同时,应提前将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目标告知学生,引导学生进行预习,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首先,在课前,老师需先对同学们进行一定的地理知识预热,比如简单回顾之前学过的相关概念。
随后,通过一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作为引子,让学生们感知大自然的壮丽与神奇。
通过这样的导入,引导学生们意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和魅力,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明确目标紧接着,老师需要清晰地告知学生们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地形和地势的基本概念、主要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分布、地形和地势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等。
让同学们在了解基础知识的同时,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三、新知探索接下来,老师通过讲解、图片展示等方式,让学生们掌握地形和地势的概念及特点。
这一环节中,应注重使用地理图表和地图,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不同地形类型的特征。
同时,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如不同地形对农业、交通等的影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形和地势的实用价值。
四、互动学习在学生们对地形和地势有了初步了解后,老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活动。
让学生们分组探讨不同地形类型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见解和发现。
通过小组讨论,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还能让他们在交流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第二章 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学历案-高中物理人教版19必修第一册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主要围绕高中物理课程中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这一主题展开。
我们将从基础概念出发,逐步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原理,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以及速度和加速度在其中的作用。
二、学习目标1. 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移、速度、加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
3. 能够运用公式计算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物理实验操作能力。
三、评价任务1. 概念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知识应用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运用公式计算位移的能力。
3. 实验操作评价:通过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记录的准确性。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之前学过的运动学基础知识和引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 新课讲解:(1)讲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包括加速度、速度、位移等物理量的定义和意义。
(2)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公式,让学生理解公式的来源和适用范围。
(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公式计算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3. 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际应用和实验操作注意事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5.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学生在学习和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和实验报告,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应用于实际。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反思:学生应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和收获,总结学习方法和技巧。
2. 教师反思:教师应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章复习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章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能够理解《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章内容,包括课文中的词语、句子和篇章结构。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主要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熟悉第二章的词语和句子,并能运用它们进行阅读和写作。
2.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篇章结构,掌握主旨和重点。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 导入(5分钟)- 通过播放一段与第二章内容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预热课堂氛围。
2. 研究课文(20分钟)- 分段教学,每段先复述关键内容,然后进行详细解读。
- 注重词语和句子的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导向性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
3. 练与巩固(15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
- 布置练题,让学生通过练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与归纳(5分钟)- 提问学生关键内容,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总结和归纳。
- 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5. 课堂延伸(10分钟)-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扩展阅读或写作。
- 提供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或写作题目,让学生自由发挥。
6. 课后作业(5分钟)- 布置适量的课后阅读任务,并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或小作文。
四、教学手段与学具1. 教学手段:讲解、示范、提问、小组讨论、练、总结、引导。
2. 学具准备:- 课文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每人一本。
- 视频或图片资源,与第二章内容相关。
- 黑板、彩色粉笔或白板、马克笔。
- 练题或工作纸。
五、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对课文的理解情况。
2. 学生课堂表现,包括发言、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理解程度。
3. 练习和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复习教学设计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复习教学设计,主要涉及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以及混合运算。
本章内容为学生提供了有理数运算的基本方法和规则,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有理数运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初步掌握了实数的概念,对加法、减法、乘法、除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有理数运算的规则和技巧还不够熟练,特别是在混合运算中,对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的掌握程度不一。
因此,在复习教学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巩固运算规则,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三. 教学目标1.掌握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方法。
2.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运算法则。
3.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2.难点: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掌握运算方法。
2.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题,让学生深刻理解运算规则。
3.运用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采用巩固练习法,通过适量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案和教学PPT。
2.准备典型例题和练习题。
3.准备黑板和粉笔。
4.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回顾实数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到有理数是实数的一部分。
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本章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包括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以及混合运算的规则。
引导学生对比实数和有理数的区别,明确有理数运算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选择一道混合运算的题目进行讨论和解答。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复习教案
16
17
①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六大板块名称。 美洲板块 A. ________,B.南极洲板块 ________, 印度洋板块 C. ______ __, 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 D.________,E.________, F.太平洋板块 ________。 ②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 太平洋 板块。 包括有澳大利亚大陆、印 ________ 印度洋板块 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的板块是 , 位于地球最南端的板块是 南极洲板块 。
19
(3)红海扩张原因: 印度洋 板块和 非洲 板块的 张裂 运动, 东非大裂谷成因:板块的 张裂 运动 (3)地中海缩小原因: 非洲 板块和 亚欧 板块的 碰撞挤压 运动 喜马拉雅山脉成因: 印度洋 板块和 亚欧 板块的 碰撞挤压 运动。 阿尔卑斯山脉成因: 非洲 板块和 亚欧 板块的 碰撞挤压 运动。 (4)中国多地震原因:位于 亚欧 板块、 太平洋 和 印度洋 板块交界的地带, 地壳活跃;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1、沧海桑田的原意是指 海陆变迁 。
2、海陆变迁的原因: 地壳变动 和 海平面 是主要原因。其次还 的升降 有 人类活动 。 3、 德 国科学家 魏格纳 发现 南美 大陆凸出 的部分与 非洲 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 由此假想这些大陆过去有可能是 连在一起的 。
15
4、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在 两亿 年前,各 大洲是 相互连接 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 是一片 汪洋 。
11
11、在下面两幅图中填出七大洲和四大洋
12
填图:填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④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第二单元的内容,帮助学生巩固识字、认读字音的能力;2.通过听读课文,培养学生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3.通过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发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复习第二单元所学的词语和句子,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2.教学难点:通过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发展,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三、教学准备1.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本、绘本;2.教学材料:学生复习用的课本、笔、纸;3.学生复习用的课文、生字、生词的列表。
四、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5分钟)老师播放一段适当的视频,让学生进入学习氛围,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复习课文(20分钟)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读课文,通过课文的理解和考察,学生可以更好的认购字音和词语,培养学生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
3. 生字认读(10分钟)老师列出生字表,点读生字,让学生跟读,并在黑板上进行书写练习。
4. 认读词语(10分钟)学生在课本上标出生词并认读,然后跟老师一起念词语。
5. 语音语调练习(10分钟)老师在多媒体课件中放出纸卡图示,让学生跟着纸卡上的语音语调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调。
6. 课文连读(10分钟)学生配对朗读课文,并与另一对同学交换进行对读。
7. 制定问题,解决问题(10分钟)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老师引导学生看图讲故事,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完成语言实践。
五、教学总结(5分钟)进入个人独立学习的状态,完成一些阅读、写作的作业,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
六、教学评估1.学生在课上的配合程度;2.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的表现;3.学生对教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学案: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复习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学案: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复习教学内容:1.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并掌握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概念。
2. 速度:回顾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以及速度的单位,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意义。
3.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解释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4. 加速度:复习加速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加速度的含义。
教学目标:1. 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运用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2. 掌握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运用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理解加速度的概念,能运用加速度的概念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学具:教材、练习册、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段视频,让学生观察并分析视频中的物体运动状态,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知识回顾(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第二章的内容,包括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三、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选择一道典型例题,讲解如何运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五、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包括练习册上的题目和一些拓展练习。
板书设计:教师在黑板上设计板书,包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如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作业设计:1. 练习册上的题目。
2. 请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运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分析该物体的运动状态。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复习教案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
1.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与一般形式;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
3.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及其应用;
4.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5.实际问题中的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应用。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一元二次方程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测量物体的高度,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来计算。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复习的是《一元二次方程》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解决两个未知数关系的问题?”(如面积和边长关系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复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回顾一元二次方程的奥秘。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中,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观察到有些学生过于依赖他人,缺乏独立思考。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多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实践活动方面,学生们对实验操作表现出浓厚兴趣,能够积极参与。但在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还显得有些手忙脚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入。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实验原理的讲解,让学生们在操作前能够充分理解实验的目的和步骤。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案 第二章回顾与思考(课时一)教学设计(周静)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建构知识网络;第二环节:梳理重点知识;
第三环节:剖析典型例题;第四环节:综合应用;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第六环节: 拓
4、绝对值:(1)从数轴上看,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数 a 的绝对值记为 | a |.
(3)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0 的绝对值是 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5、有理数的大小比较:(1)在数轴上,右边的数总是大于左边的数.
2
(2)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利用其解决了一些问题,具备了利用运算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本章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观察、猜想、探索、发 现、比较、分析、综合等数学活动,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活动经验。在学习新知的同时发展了 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高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体验到了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同时在本章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以及发表见解方面 都已获得了一些成功的感受,具备了学习本节课所需要的活动经验基础.
活动的实际效果: 学生对全章知识能形成更全面的理解,对本章的知识脉络也能形成更 清晰的认识.
第二环节:梳理重点知识
活动内容: 学生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回顾知识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顾将主要知识点罗列
在框架图后.
正整数 整数 0
{ { 1、有理数的两种分类; 有理数
负整数
{ 正分数
分数
初中地理第二章复习教案
初中地理第二章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全球海陆分布的概况,记住海陆面积比例,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
(2)理解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概念。
(3)掌握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著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海陆分布、地貌类型和板块运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探索真理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海陆面积比例,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
(2)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概念。
(3)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世界著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的海陆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激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回顾本章所学内容,总结海陆分布、地貌类型和板块运动的知识点。
3. 课堂讲解(1)海陆分布讲解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比例,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以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
通过地图和示意图,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海陆分布的特点。
(2)地貌类型介绍世界主要的地貌类型,如山地、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等,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各种地貌类型的特点。
(3)板块运动讲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板块运动与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通过六大板块示意图、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帮助学生掌握世界著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复习教学设计
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复习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五种算法之间的意义与联系,掌握有理数运算法则和运算顺序,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和简单的混合运算,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2.复习有理数运算的运算法则,灵活运用运算律简化计算.3.回顾本章内容,梳理本章知识,建立一定的知识体系.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有理数运算法则和运算顺序,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和简单的混合运算.难点:利用转化的思想,灵活应用分配律.设计要点:以生为本,立足教材和作业本。
以转化思想为主线,梳理知识体系,巩固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利用转化思想对分配律作进一步提高应用.教学过程:一、算理编题:已知数32-6,23-,, ,你能任取2个数编写满足以下条件的计算题吗?(1) 减法运算 (2)除法运算 (3)乘方 [设计意图]通过开放式编题引入,帮助学生一起梳理本章知识体系,体会算法蕴含的关系和转化思想,本题设计简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
巩固:32-3-6-32⨯÷-)()( [设计意图]本题利用编题中的四个数据设计的一道易错混合运算题,巩固有理数运算法则,归纳易错点。
二、转化例:巧算:213112-1313-1311⨯+⨯+⨯)()()( 6012141312⨯⎪⎭⎫ ⎝⎛+-)([设计意图]该例题的设计为了巩固分配律及分配律逆用,题(2)为下面的教学环节作铺垫。
[设计意图]本题设计与作业本原题比,设计上和难度层层推进,每一步都是给后面的学习提供梯度,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充分体会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上的指引,体会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将陌生的问题转化成熟悉的知识来解决。
另外该题分三层,第一层的学生能掌握分配律、第二层的学生能将除法转化乘法,然后运用分配律。
第三层的学生通过学习,能运用转化的思想,灵活应用分配律。
[设计意图]回归作业本,体会该阅读材料的本质意义。
三、课堂小结一张知识网,一种思想方法.四、课堂检测1. 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A. 232--3+=)(B. 2-32--3+=)(C. ()2-32--3+=)(D. )()()(2-3-2--3+= 2.23-的结果是( )A.6-B.6C.9-D.93.下列运算结果中,为负数的是( )A.)2(1--B.2020(-1)C.331-÷⎪⎭⎫ ⎝⎛ D.⎪⎭⎫ ⎝⎛⨯61-(-2) 4.下列变形不正确的是( )A. 56-6-5⨯=⨯)()(B.[])]10()5[(4)10()5(4-⨯-⨯=-⨯-⨯C.1232-12211232-21⨯⨯=⨯⎪⎭⎫ ⎝⎛D.6136-313661-3136÷÷=⎪⎭⎫ ⎝⎛÷ 5.计算()331-313⨯⎪⎭⎫ ⎝⎛÷⨯-的结果为( ) A.9 B.-9 C.1 D.-16. 计算⎪⎭⎫ ⎝⎛+-÷812161241 [设计意图]课堂检测内容为本节主要复习内容,主要检测学生掌握有理数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的情况及分配律的灵活应用,进一步渗透转化思想。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复习教案
第二章物质的性质复习课一、目标导学(一)课标要求1.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
2.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
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能解决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4.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5.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了解。
6.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7.有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二)考点与热点1.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观察、放置、读数、记录)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与错误的区别3.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4.知道测量固、液体密度的方法,并能利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二、知识结构1.学生通过复习本章内容,完成下列知识结构图。
2、有针对性记忆,同桌互查,教师抽查。
三、精讲点拨:例1:如右图所示,物体A 的长度是 cm 。
●解决该类问题的方法: 通过让学生练习操作,能正确熟练的的掌握刻度尺测量物质的尺度。
尤其是正确读数的方法。
例2:用托盘天平测量金属块的质量时,应先把天平放在桌面上,然后将游码移到标尺的 位置上,发现横梁指针向左偏,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____调(填“左”或“右”)。
称量时,天平左盘放______,右盘放______,移动游码后,使天平再次平衡。
若右盘中的砝码及游码指示位置如上图所示,则金属块的质量为______g 。
●解决该类问题的方法:通过习题的练习,让学生再次强化记忆托盘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特别是读数,学生极易出错,要提醒学生注意分度标尺的最小刻度值。
例3:晓松在参观—个容积为5×103 m 3粮仓时,想知道这粮仓能装多少质量的稻谷。
于是他取一小包稻谷作样品,进行了以下实验:(1)调节天平平衡时,发现天平的指针偏向分度标尺的右侧,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调(选 填“左”“右”),直至天平平衡。
(2)取适量稻谷倒入左盘,在右盘中加减砝码,并移动称量标尺上的__________,使天平重新平衡,所用的砝码和游砝的位置如右图所示,则稻谷质量为_______g ,将这些稻谷倒入量筒中压实,测出它的体积为40 cm 3。
《第二章第一节岩石圈物质循环》学历案-高中地理湘教19选择性必修1
《岩石圈物质循环》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岩石圈物质循环”,主要围绕地球岩石圈内物质循环的原理和过程展开,涉及岩石的形成、变质、侵蚀与沉积等基本知识,强调理解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相关原理。
二、学习目标1. 理解岩石的分类和特性,以及岩石形成的内外部条件。
2. 掌握岩石圈内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和原理,包括岩浆活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等。
3. 学会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变化的关系,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 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认识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表现,评价其对岩石分类和特性的理解程度,以及在讨论物质循环过程中的参与度和理解深度。
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练习题和简答题,评价学生对岩石圈物质循环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价: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岩石圈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变化的关系,并要求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岩石图片和介绍其基本特性,引发学生对岩石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首先介绍岩石的分类和特性,然后详细讲解岩石圈内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和原理,包括岩浆活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等。
通过PPT演示、图表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岩石圈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变化的关系等。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和理解。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岩石圈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相关原理。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或练习题的形式,检测学生对岩石分类和特性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对岩石圈物质循环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和简答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提交。
同时要求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阅读,了解更多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知识。
第二章(1-4)复习教案
第1-4节复习教学设想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教学设计思想1.初中生的认识感性多于理性,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多来自他们的兴趣;而科学教学又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实际教学中,在注重知识逻辑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心理特点,把学生对生活中科学现象的认识与掌握科学知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
2.在教学中,按照“体验→思考→分析→探究→应用”的思路逐一展开,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大气压的存在,讨论大气压的特点,应用大气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探究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3.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知道什么”,更要关注学生“怎样才能知道”,所以,能动手做的实验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给学生亲近感和真实感,多媒体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学习目标1. 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气压的观测,大气压存在及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
2.掌握气压对天气的影响。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重点1.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2.知道大气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1.设计多种方法证明大气压的存在;2.测量大气压大小的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与讨论相结合的综合启发式。
教学流程1.引入:引用我国计划2011年发射“天宫一号”,之后建立空间站。
引出“大气层”的复习。
(幻灯片3、4、5、6)2.过渡:发射“神七”应选择怎样的天气;引出复习“天气和气温”。
(幻灯灯片7、8、9、10)天气是短时间内气温、降水和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其主要的组成要素有气温、气压、风、温度、降水等。
气温用温度计来测量,单位为摄氏度。
气候是某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
(幻灯片11、12)3.大气压指的是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大气压随离地面高度的增加而降低,还跟天气、地点等因素有关。
大气压对天气、人体和液体的沸点有很大影响。
气体和液体的压强会随流速的增大而减小。
(幻灯片13、14、15、16)4.播放“翟志刚的出仓行走”视频,复习“大气压与人类生活”5.小结:(幻灯片17、18、19)教学反思1.在复习八上《科学》第2章1-4节的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天宫一号”、“神七发射”的背景、“翟志刚太空行走”的视频,使学生感受、思考、表达等。
第二章整式复习教案
第二章整式复习(1)一、双基回顾1、整式(1)单项式只含有的式子叫做单项式;单项式中叫做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叫做单项式的次数。
[1]指出下列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a/3, 5axb2, m, .(2)多项式几个叫做多项式;多项式中都是多项式的一项;多项式中是多项式的次数。
〔注意〕①数与字母或字母与字母相乘,不用“×”而用“•”或者省略不写;②数与字母相乘,一般数写在字母的前面。
和统称为整式。
2、同类项与合并同类项(1)所含相同,并且相同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2)把多项式的叫做合并同类项;合并同类项时,只需把相加,所得结果,不变。
[3]指出多项式2xy2-x2y-3xy2+5x2y中的同类项,并把同类项合并。
二、例题导引例1 下列代数式:a2b, -1, 1/x-1, 1/3(x-y),m2-n,中单项式有,多项式有,不是整式的有. 例2 多项式7xm+kx2-(3n+1)x+5是关于x的三次三项式,并且一次项系数为-7,求m+n-k的值. 例3 已知,-4xm-2y3与x2y7-2n是同类项,求m-3n的值.例4 (1) 当x=1/4时,求多项式2x2—5x+x2+4x-3x2-2的值.〔注意〕格式要正确.(2)化简:2(x-y)-4(x-y)+(x-y)-3(x-y).三、练习提高夯实基础1、学校有学生a人,男生占70%,则男生有人,女生有人.2、比m2的2倍少6的数是.3、某农户有水稻田m亩,计划每亩施化肥a千克;有玉米亩n亩,计划每亩田施化肥b千克,该农户共应购回化肥千克。
4、下列整式x+y, -1, -1/2x2+1, 2-x3 , 1/3ab2, n中单项式是;多项式是.5、-xy2z3的系数及次数分别是〔〕A、系数为0,次数为5B、系数为1,次数为6C、系数为-1,次数为5D、系数为-1,次数为66、多项式2x2-3xy3+25是次项式,常数项是.7、下列各式不是同类项的是〔〕A、- a2b与1/2a2bB、1/2x与-3xC、-1/3a2b与1/5ab2D、1/4xy与-yx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x-y)/2 是单项式B、3x2y3z的次数是5C、单项式ab2的系数是0D、x4-1是四次二项式9、下列合并同类项正确的是〔〕A、3x2-x2=3;B、3a2-2a2=a2C、3a2+5a2 =5a4D、3x2+5x3=8x510、当a=-3/2,多项式2a+a2= .11、下面是一列单项式:x, 2x2, 4x3, 8x4, ….观察它们的系数和指数的特点,则第七个单项式是,第n个单项式是.12、当x=1/2,y=-1时,求多项式xy2+8x2-2的值。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法律、法规是什么,知道人们为什么要遵守法律、法规;2. 理解个人责任和法律责任的区别和联系;3. 了解游戏的规则并善于遵守游戏规则;4. 掌握一定的解决纠纷的正确方式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法律,法律的作用;2. 什么是规章制度、游戏规则,规章制度、游戏规则的作用;3. “我该不该告诉”情景卡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分析有些问题需要求助他人;4. 掌握基本调解原则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法律”和“游戏规则”两个概念带入新课,让学生了解法律和游戏规则分别是什么,都有什么作用。
2. 研究课文简单介绍文中内容,让学生了解纠纷产生时应该如何解决。
3. “游戏规则”小游戏采用游戏方式让学生认识游戏规则的作用,并明确大家必须遵守游戏规则才能得到公正的裁决。
4. 合作讨论通过情景卡片的形式,让学生合作讨论解决问题,分析哪些问题需要求助他人。
5. 制定共同规则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制定共同规则,体验制定规则的过程,感受权利和义务。
6. 练调解模拟纠纷场景,让学生体验基本调解原则和方法。
四、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在法律和游戏规则这两个概念带入,引导学生了解他们的作用。
同时,通过情景卡片、小组讨论和模拟场景的方式带领学生去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并提醒学生哪些问题需要求助他人,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调解原则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互动和合作,增强他们的交往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复习 教案
课题备课人:时间:课型: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完成了第二章的学习,本章内容新概念多,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因此学生在学习时有困难,通过对整个第二章知识的串联,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学习目标1、能辨别离子键、共价键;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
2、能进行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3、会书写锌铜硫酸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
重难点1、化学平衡判定2、化学反应速率3、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授课流程、内容、时间双边活动设计意图一、化学键化学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比较离子化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定有_________,可能有______________)共价化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有_______)2.电子式:电子式是用来表示原子或离子最外层电子结构的式子。
原子的电子式是在元素符号的周围画小黑点(或×)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
二、化学反应与能量1、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_________能量E1反应物生成物_________能量E2E1>E2,反应________能量(________反应)E1<E2,反应________能量(________反应)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 2CO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铵盐和碱的反应②大多数分解反应。
三、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1、化学反应的速率(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均取正值)来表示。
计算公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我们身边的物质课型:复习主备人:邢先国审核:化学组时间:10.10.20
第一课时:
一、空气中成分研究
1.空气中的成分:
2.空气污染问题
(1)污染来源:(2)污染分类:(3)污染危害:(4)污染防治:
3.空气中其他气体的性质及用途
(1)通常情况下,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容易发生化学反应。
通常我们使用氮气做保护气,制取化肥,液氮也用于医疗手术。
(2)稀有气体,旧称惰性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
氦气由于密度很小,不容易发生爆炸,可以用来做轻气球;氖气用来做防雾灯,一般发红光;氙气用来提高灯的发光强度。
二、氧气的有关内容
1.氧气在自然界的循环
2.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A.氧气能与木炭反应
现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
注意:我们在做木炭在氧气集气瓶中燃烧实验时,要注意将燃烧匙由上往下慢慢移动,为了使木炭能与氧气充分接触,使反应完全。
文字表达式:
B.氧气与铁丝反应
现象:
注意:
a.在反应之前,必须在集气瓶底部留有少量的水或者细沙,目的
b.燃烧之前,将铁丝绕成螺旋状,目的
c.将铁丝绕在火柴上的目的
d.当火柴的火焰接近铁丝时,将铁丝慢慢伸入集气瓶,否则
文字表达式
C.氧气与蜡烛反应
现象:
文字表达式
D.缓慢氧化
物质能与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如动植物的呼吸、金属的腐蚀、食物的腐败、肥料的腐熟等。
知识联系:
A.镁带的燃烧
现象:
文字表达式:
生活应用:照明弹、烟火
B.白(红)的磷燃烧
现象:
文字表达式:
生活应用:烟雾弹,去除灯泡中的氧气等
C.氢气的燃烧
现象:
文字表达式:
3.氧气的用途
(1)支持燃烧:(2)提供呼吸:
4.氧气的制法
(1)工业制法
(2)实验室制法:
A.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实验装置:
实验原理:
收集方法:
注意:选择排水法和排空气法的原则
排水法的条件:1、不易(难)溶于水 2、不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排空气法的条件:1、气体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有一定的差值 2、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 3、无毒。
若气体既能用排水法,又能用排空气法收集时,我们从制得气体的纯度考虑,一般选用排水法收集。
验证和验满:
实验步骤:
1、仪器组装: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2、气密性检查;
3、装入药品;
4、固定
仪器;5、加热药品;6、收集气体;7、移出导管;8、熄灭酒精灯。
其他注意事项:
①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②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B.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实验原理:
气密性检查:
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
该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
催化剂:一变(改变反应速率),两不变(本身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总结:若固体(或固体+固体)加热生成气体,选用高锰酸钾制氧气装置;
若固体+液体常温下制取气体,选用双氧水制取氧气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