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_必修二第一单元检测题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作业 第一单元 第1课 随堂基础巩固
[随堂基础巩固]
1.2012年是我国干支纪年体系中的龙年,下图为我国银行系统发行的银行卡和纪念币,这些具有浓重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现象根源于()
A.铁器牛耕生产方式B.重农抑商政策
C.农耕文明影响D.西方文化的传入
解析:银行卡和纪念币中都有龙的形象,说明古代劳动人民对龙的崇拜,体现出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种现象源于农业生产。故选C。
答案:C
2.考古学家在对我国某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以下两件农具(经技术测定,这两件农具均为同一时期遗存下来的物品)。此遗址最早是()
A.西周B.三国
C.唐朝D.北宋
解析:翻车出现在三国,曲辕犁是唐朝时发明的。
答案:C
3.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B.郑国渠
C.灵渠D.芍陂
解析:材料中的“蜀”指的是四川,由此可判断为都江堰。
答案:A
4.谚语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总结。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
A.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B.黄牛过河各顾各
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
D.小满芝麻芒种谷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农经济的理解。A项强调的是施肥,农作技术的提高;C项描绘的是农作物生长状况;D项强调的是农业生产要应时制宜;均不符合题意。“各顾各”强调的是相对封闭性,符合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故选B。
答案:B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跟踪检测(含解析)岳麓版必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殷墟甲骨文中有“(王)大令众人曰,協田”的卜辞。“協”字在甲骨文中象形成三耒共耕。该甲骨文反映的殷商时期农业发展的信息有( D )
①已经使用耒耜的锄耕方式
②当时是集体耕作方式
③证明商代已有井田制
④商王朝非常重视农业生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分析题干可知对“協”字的理解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由题干中的“三耒共耕”可以推断出①②表述符合题意。材料主要是对井田制的耕作方式的阐述,因此③正确。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王”指当时的商王,他大令众人“協田”,可以说明④正确。故选D。
2.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下列考古材料最能反映长江流域原始农业特点的是( B )
A.炭化谷粒B.稻谷遗存
C.贮粮窖穴D.猪骨骨骸
解析:粟是黄河流域最有代表性的农作物,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是我国北方农业生产的显著特点,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A、C和D项局限于黄河流域,B项是长江流域的特点。所以本题选B。
3.下图是逢年过节时某某人民喜闻乐见的“牛儿灯”表演,生动地用舞蹈形式表现了斗牛、牛犁田、牛戏水等场景。这项源远流长的传统民俗,表明我国古代农业经济( D )
A.以家庭为生产基本单位
B.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
C.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牛耕在生产中占重要地位
解析:根据材料“逢年过节时……舞蹈形式表现了斗牛、牛犁田、牛戏水等场景”结合所学可知,牛耕文化受到民间重视,体现了牛耕在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故D项正确。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经营模式,故排除。B项,材料信息表现的是与牛有关的表演,与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无关,故排除。C项,材料信息表现的是与牛有关的表演,无法体现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故排除。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岳麓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真题及答案)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岳麓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
1.苏格拉底曾说: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苏格拉底这些话的主要政治意图是( )
A. 提倡妇女参政
B. 主张人民主权
C. 反对轮番而治
D. 重建道德价值观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可以看出苏格拉底主张有才能的人治理国家,从而看出其反对轮番而治,故C正确;
A项是对材料断章取义的理解,排除;
BD项材料并未体现,排除。
2.观察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增设教席情况表
时间大学增设的教授席位
1546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神学、希伯来语、希腊语、民法、医学
1619牛津大学萨维里几何学教席
1621牛津大学色德来自然哲学教席、萨维里天文学教席
1663剑桥大学卢卡西数学教席
1669牛津大学植物学教授席位
1702剑桥大学化学教授席位
1704剑桥大学天文学教授席位
由表中教席的增设可以得出( )
A. 神学的统治地位被动摇
B. 人文学科渐趋受到重视
C. 大学课程受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较大
D. 高等教育受到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
【答案】D
【解析】材料显示在英国牛津、剑桥大学中增设的教授席位从“神学、希伯来语、希腊语、民法、医学”到“几何学”、“自然哲学”、“天文学”、“数学”、“植物学”“化学”等自然科学,D项符合题意,正确;ABC三项材料信息都不能反映,均排除。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练习题
A.重农抑商政策废止
B.造船航海技术进步
C.内河航运严重不畅
D.陆上丝绸之路受阻
30.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此当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
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
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乎?”雍正帝意
在 A.强调重农意识 C.申饬官员无能
D B.关心百姓疾苦
D.关注地方稳定
23.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
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
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D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24.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
日常生产、生活用品是 A.铁锄 B.曲辕犁
A C.翻车 D.棉衣
7.以下表述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农业开发无关的是
A. 洞庭湖、鄱阳湖流域成为重要产粮区
B. 北民南迁,充实了江南劳动力 C. 马钧发明翻车提高了农田灌溉效率
C
D. 岭南、闽江流域也得到开发
8. 据分析统计《孟子》一书中关于水利的谈话有11次,
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是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B.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岳麓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真题及答案)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岳麓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
1.1915 年袁世凯以大总统名义重新颁定“教育要旨”,指出教育必于“忠孝节义植其基,于智识技能求其阙”,把教育宗旨概括为“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七项。其根本目的是( )
A. 推行社会教化
B. 恢复传统文化
C. 准备复辟帝制
D. 宣扬西方文明
【答案】C
【解析】“忠孝节义植其基,于智识技能求其阙”,“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表明袁世凯的根本目的是准备复辟帝制,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2.孙中山先生在1905年创刊的《民报》发刊词中将其早年提出的“十六字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到1924年他又在国民党“一大”上,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提出了新三民主义。这一变化客观上()
A. 结束了北洋军阀的割据状态
B. 促成了国共两党的合作
C. 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继续保持革命性的一面
D. 促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三民主义使国民党明确了反帝反军阀的政治方向,它是三民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故C 项正确;
国民大革命结束了北洋军阀的割据状态,故A项错误;
1924年召开的国民党“一大”促成了国共两党的合作,故B项错误;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百题填空(含答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1.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
(2)地域特色:北方以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稻生产为代表。
(3)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生产工具的革新
(1)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之一是刀耕火种,主要使用石斧、木耒、骨耜简单的劳动工具。
(2)春秋时期,铁农具出现并逐渐推广,由此出现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这种耕作方式得到广泛的推广。
③唐代,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用人力或畜力)、筒车(用水力)。
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治理黄河: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
(2)水利工程
春秋战国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较为著名。西汉陆续建成灵渠、白渠水利工程。
(3)特色工程:如西域地区的坎儿井。
4.农业经营方式
(1)商周时期采用千耦其耘的耕作方式。
(2) 春秋时期,个体农耕方式出现
①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②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B、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C、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③优点:无天灾人祸情况下,能够勉强自给自足,生活比较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④弱点: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负担重;小农经济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而且在统治者的压榨下容易破产,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训练题:第一单元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Word版含解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训练题
第一单元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1.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从战国到东汉我国经济区域的总体特征是( )
A.山东、山西是传统的农业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B.江南地区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差距大
C.龙门碣石以北在西汉一度被辟为农业区,但经济实力十分有限
D.全国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解析:A、B、C三项是具体经济区域的表现,其总体特征是多样性和发展不平衡。
答案:D
2.据统计:若以秦岭淮河为界,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北方人口户数占全部人口户数的77.5%,南方占22.5%;按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之户数,北方占37.3%,而南方占62.7%。造成以上人口地域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战乱,南方政局相对稳定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交通的发展与进步
D.南方统治者实施仁政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北方人口在全国所占比重大大超过南方,而宋代则相反。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南方政局相对稳定。
答案:A
3.据统计,唐前期兴修的163项水利工程中,北方五道有101项。唐后期兴修的101项水利工程中,南方五道就有76项,其中江南道占49项。这种变化表明唐代( )
A.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
B.南北经济出现失衡的态势
C.江南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D.经济重心呈现转移的趋势
解析:题干中强调的是唐代前期和后期南北方兴修水利的情况有所不同,无法得出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故A项错误;题干中只提到南北方兴修水利数量的不同,不能体现出南北经济发展失衡,故B项错误;江南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是在南宋时期,故C项错误;题干中唐代前期北方水利工程兴修数量多,而唐代后期则是南方水利工程兴修数量多,这说明南方地区的经济得到发展,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故D项正确。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作业 第一单元 第2课 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右图反映的土地制度,到春秋时期走向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B.“私田”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C.贵族之间争夺土地的现象
D.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
解析:右图反映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而生产工具则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故选A。
答案:A
2.据《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下列对引文中所说“公田”特点的叙述,不正确是()
A.土地归国家所有
B.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C.受田者对土地有权世代使用
D.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解析:公田的产品全部属于奴隶主,而并非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答案:B
3.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形式不断变化,以下有关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井田制实质是一种土地公有制
B.历代统治者都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
C.战国的商鞅变法全面肯定土地私有制
D.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形式,自唐代开始实行
解析:井田制的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属周王所有,故A项错误;宋初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故B项错误;均田制自北魏开始实行,故D项错误。
答案:C
4.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
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力图搜刮百姓充实国库
解析:本题考查提取有效信息与分析的能力。材料强调“富室田连阡陌”只不过是“为国守财”,一旦有“盗贼窃发,边境扰动”,那些“兼并之财……皆我之物”。可见国家不抑制土地兼并,以便将来筹集军费。
高中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历史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麓版习题精选
高中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麓版习题精选
第1题【单选题】
A、由南方向北方不断地迁移
B、以北方社会作为创作题材
C、呈北重南轻的不平衡局面
D、受传统文学创作区域影响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图是我国古代画坛上的一幅著名作品,生动地反映了苏州怀胥桥商市的一幕场景。它直接有助于我
们研究( )
清代《盛世滋生图》
A、商业交换的起源
B、商业都会的崛起
C、庙会集市的萌芽
D、民间集市的出现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清乾隆年间出使中国的马戛尔尼曾说:“吾实未见中国禁止外人在北方各埠贸易之规定明文。其所云云,不过华人欲掩其真正动机,而不欲宣诸口者。”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对外政策的“真正动机”是( )
A、限制对外交往
B、维护天朝统治权威
C、实行闭关锁国
D、维护封建小农经济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史学界几乎对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都有着不同看法,关于“闭关锁国”有如下三种观点:甲:清朝为巩固自身统治,在对外交往中实施闭关锁国政策乙:闭关锁国是对16世纪以后欧洲海盗商人不法行为的一种合理答复丙:闭关锁国是弱者对抗强者的一种自卫手段你认为以上三种观点:( )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作业 第一单元 第5课 随堂基础巩固
[随堂基础巩固]
1.子贡(孔子的学生)“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抗礼(‘抗礼’,为宾主之礼)”。下列相关评述不正确的是()
A.春秋时期已有实力雄厚的商人
B.春秋时期诸侯已被商人操纵
C.当时商人并没有受到歧视
D.春秋时期有的商人参与政治活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诸侯”反映了春秋时期的大商人参与政治活动的史实;“国君无不分庭抗礼”说明当时商人尚未受到歧视,B 项评述与材料内容不符,符合题意。
答案:B
2.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展现了一代晋商乔致庸的传奇一生。晋商等商帮活跃的时期是()
A.秦汉B.隋唐
C.宋元D.明清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商帮出现于明清时期。
答案:D
3.“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这主要反映了南宋()
A.人民的勤劳
B.城市的繁华景象
C.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D.商业经营打破了时间限制
解析:题干材料中所提到的杭城即南宋的都城临安,当时临安城内的夜市已经相当繁华,商业兴盛,买卖昼夜不绝,由此反映出南宋商业经营打破了时间限制。
答案:D
4.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A.农产品商品化
B.清朝前期城市繁华
C.明朝中后期东南沿海兴起了较多工商业城市
D.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解析:三幅图片都没有涉及明清政府对商业的压制问题,所以D项不是图片反映的信息。
答案:D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作业 第一单元 第6课 随堂基础巩固
[随堂基础巩固]
1.清朝初年南方商人戴玉堂,自姑苏沿运河北上到达山东。他发现:“济宁州,赛银窝,生意兴隆买卖多;南门口枕着运粮河,交通方便行商多。”于是决心在济宁创业,开办了“玉堂酱园”。“玉堂酱园”落户济宁的主要原因是()
A.济宁交通便利,商品经济发达
B.济宁是孔孟之乡
C.济宁原料丰富
D.当地官府重视商业发展
解析:材料提供的主要信息有:济宁“生意兴隆买卖多”“南门口枕着运粮河”“交通方便”。
答案:A
2.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A.汉代江南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D.明代苏杭地区
解析:居民中已经出现了相当的工场主和工场工人,这种现象最早开始于明代中后期的江南苏杭地区。
答案:D
3.某电视剧中出现了一个“因私自出海与外国人做生意的人被惩处”的场景,我们可断定()
A.该场景属于编导自己的杜撰
B.该场景可能出现在清朝初期
C.当时实行了重农抑商政策
D.该场景早在秦朝就已出现,不足为奇
解析:由材料信息“私自出海……被惩处”表明政府实行海禁政策,故选B。
答案:B
4.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了。下面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解析:本题解题关键在于如何从经济角度理解“近代的前夜”的内涵。C项反映苏州丝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与题意相符。
答案:C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岳麓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真题及答案)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岳麓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8小题,每题3分,共计54分)
1.公元前509年,雅典的一位平民领袖当选为执政官,随后推动实行“陶片放逐法”,即公民大会有权终止任何对民主造成威胁的公民的政治生涯。实施这项举措的执政官是()
A. 梭伦
B. 克利斯提尼
C. 亚里士多德
D. 伯利克里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陶片放逐法”的是克利斯提尼,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2.雅典公民人数较少,避免了公民之间异质成分出现,便于公民了解城邦公共事务及相互了解,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动都被赋予了完全的公开性,甚至可以说只有当一个公共领域出现时,城邦才能存在。这反映出雅典民主制度的特点是( )
A. 权力制约
B. 小国寡民
C. 平民政体
D. 公民意识
【答案】C
【解析】A.材料中并未出现权力制约,故排除;
B.“小国寡民“是古代希腊城邦的特点,而不是民主政治的特点,故排除;
C.材料中的“公开性”“公共领域”“权力制约“”城邦才能存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除奴隶、妇女和外邦人以外,由全体公民直接管理国家,故正确;
D.材料突出的是公民参与城邦管理的民主政治特点,而不是公民意识,故排除。
3.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乃至整个古希腊历史上最重要的社会政治改革之一,梭伦关于社会等级制度的改革影响包括(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学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学习目标】
1.井田制的特点及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的背景和确立、土地兼并的根源及影响
2.重要概念:井田制土地私有制均田制租佃关系【学法指导】
历史基本观点: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对经济有反作用。本模块学习注意和必修一相关
知识联系起来。
第一部分自主学习【知识梳理】
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商周时期――井田制,
土地国有制
(1)性质: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2)内容:
①实质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分封给各级贵族。
②井田制下的田地有“公田” (贵族占有)和“私田”(劳动者的份田)之分。两
者都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3、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
《诗经・小雅》:“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雨我公田”,说明井田制尚且存在,“遂及我私”,说明井田制已开始瓦解,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该诗句反映了春秋晚期井
田制开始瓦解。(1)原因:
根本原因:铁犁牛耕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直接原因:各国先后进行的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井田制瓦解。(2)
表现:大量“公田”被抛荒,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4、战国时
期――土地私有制确立
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土地私有制在各国普遍确立起来,并成为我国土地制度的
基本形态。 5、战国以来: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①君主私有:宫廷掌握,用于君主
私人开支。
②自耕农私有:农民自有,自耕自收。自耕农土地的来源:开荒、国家授田。③地
2020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检测 岳麓版必修2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单元检测(一)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8·宿迁高一检测)《礼记·月令》载:季夏之月(六月),都说烧草取灰或沤草使腐用作肥料。深耕、施肥、粪种、一年再获。这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 )
A.独立发展B.农牧结合
C.精耕细作D.自给自足
答案 C
解析“深耕、施肥、粪种、一年再获”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特点是精耕细作,故C正确。
2.与下图形似的农具出现在中国的( )
欧洲中世纪农民耕田图
A.东周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答案 C
解析图示农具是犁耕工具,曲线所圈部分的辕是弯曲的,与中国唐朝的曲辕犁比较形似,故C项符合题意。3.《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古代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蓏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
A.精耕细作B.农林牧业相互补充
C.农业生产结构完备D.自给自足
答案 D
解析从材料中的“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可知,这是家庭养殖业与种植业相结合,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写照,D项正确。
4.(2018·绵阳高一检测)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两种手工业生产形式,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图一的产品主要是茶叶和棉布
B.手工工场最早出现在江南地区
C.图一的现象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D.图二现象出现于19世纪中晚期
答案 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在江南的纺织业中开始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它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组织形式,故B正确。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岳麓版检测: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Word版含解析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文中 "公田〞的实际占有者是() A.周|王B.贵族
C.平民D.奴隶
解析:依据 "方里而井〞等信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井田制的状况.井田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但井田制中的 "公田〞实际上由贵族占有,应选B项.
答案:B
2.商鞅变法后 "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土地国有B.土地集体所有
C.土地私有D.商品经济的开展
解析:商鞅变法规定土地私有,土地可以买卖,从而造成了土地兼并现象.
答案:C
3.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三?中提出自己的设想: "以实在田土均之,人户一千六十二万一千四百三十六,每户授田五十亩……那么天下之田自无缺乏,又何必限田、均田之纷纷.〞这里他针对的
社会问题是()
A.均田制破坏D.土地兼并
C.赋税沉重D.重农抑商
解析:用限定语突破法.由材料信息 "又何必限田、均田之纷纷〞可知,它针对的是土地兼并问题,故B项正确.
答案:B
4.北魏至|唐初,国|家为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实行的土地制度是()
A.井田制B.分封制
C.均田制D.坊市制
解析:井田制是西周时期土地制度,故A项错误;分封制是(政|治)制度,故B项错误;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初期为抑制土地兼并而实行的土地制度,故C项正确;坊市制不属于土地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C
5.1786年毕沅的一件奏折记载: "豫省连岁不登,凡有恒产之家,往往变卖糊口.近更有于青黄不接之时,将转瞬成熟麦地贱价准卖.山西等处富户,闻风赴豫,举放利债,借此准折地亩.贫民已经失业,虽遇丰稔之年,亦无凭借.〞材料所述现象对当时经营方式产生的影响是()
【附答案解析】岳麓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检测《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资料精讲
【附答案解析】岳麓历史必修⼆第⼀单元检测《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资料精讲
第⼀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单元检测
⼀、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下⾯的汉代画像⽯拓⽚和民间剪纸作品,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
A.乡村⽣活的祥和富⾜ B.⾼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男耕⼥织的⾃然经济 D.封闭的地主庄园经济
2、《新全球史》记载,公元前6世纪,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和铁耙在乡村⾥成为⽇常⽤具。与这⼀现象直接相关的史料是()
A.“庶⼈⾷⼒,⼯商⾷官”
B.“除井⽥,民得卖买”
C.“⼀⼈治之,⼗⼈⾷之”
D.“富者⽥连阡陌,贫者⽆⽴锥之地”
3、下列是从古诗“⼆⽉卖新丝,五⽉粜新⾕。医得眼前疮,剜却⼼头⾁”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活艰⾟ B.农副产品进⼊流通领域
C.农民被迫弃农经商 D.⽣产模式体现耕织结合的特点
4、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地之神,“稷”指主管五⾕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
A.⾮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国之本
C.农业与⼟地的关系D.⼩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5、欧洲中世纪⾕物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三⾄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过是六倍。从云梦⽵简的材料来看,早在秦汉时期中国⾕物的收获量就⾄少为播种量的⼗倍或⼗⼏倍。古代中国农业相对发达的主要原因是()
A.⼟地私有制度的确⽴ B.基于⼩农经济的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的使⽤与推⼴ D.黄河、长江流域适宜农业发展
6、⼀位学者认为唐朝时期江南曾经实施了稻麦轮种制,并欲引⽤⽩居易任职苏州时写的诗句“去年到郡⽇,麦穗黄离离;今年去郡⽇,稻花⽩霏霏”来证明⾃⼰的说法。关于这位学者的看法,以下哪⼀种说明更为合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用动力的革命是指
A.铁器时代的到来 B.牛耕的使用 C.灌溉事业的发展 D.铁犁的运用
2.《国语•晋语》中记载“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说明
A.商周时期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B.民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
D.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生产部门
3.“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奖励农耕
D.商鞅变法
4.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5个体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对这一经济形式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
B.个体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
C.个体小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比较稳定
D.个体小农经济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6.清人煦在《租核•推原》中写道:“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在当时看来,形成上述观念的根源是
A.重农抑商
B.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D.商品经济的繁荣
7.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①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开始形成②传统自耕农经济形成并开始成长③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期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已被打破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我国古代赋税制度主要是建立在人口和土地等项目的基础上,这表明
A.我国是人口众多土地广袤的大国
B.农业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C.我国历代政权都重视农业的发展
D.封建地主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9.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
A.出现独立经营的商人
B.大量的商业市镇兴起
C.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
D.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10. 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 B.铁制农具和牛耕在生产中的使用C.初税亩等新税制的实行 D.部分奴隶主贵族采用新的剥削方式11.传统文化是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灵感源泉。《青花瓷》这首歌在同学们中间广为传唱。“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传神地表达了青花瓷的特点。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白瓷
B.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为紧密
C.青花瓷是一种彩瓷,是其重要产地
D.元代以后,包括青花瓷在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
12. 战国以来中国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从根本而言,是因为
A.周王室的衰弱 B.各国的变法运动
C.封建地主阶级的出现 D.农耕技术等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
13.唐代诗人王绩《田家》一诗中写道:“依床看妇织,登垄课儿锄。”对诗中反映的生产模式表述错误的是
A.生产中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B.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C.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
D.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14.下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斜桥商市。从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A.出现了农村集市
B.坊市分置
C.边境贸易繁荣
D.商业市镇兴盛
15.二十世纪初年,素有“无平地沃土之饶,无水泉灌溉之益”的祁县,这里的乡民只有靠垦种上岭下坂活命。可是,三年一次大灾害后又赶上连续三年大旱,天天有人成为饿殍,民不聊生。于是,男人们背起简单的行囊,听着女人们合着血泪唱的《走西口》踏上了走西口的道路。故土难离也得离,心爱的女人难舍难分也得舍也得分,生活中充满了多少无奈和辛酸。那么,《走西口》主要描写的是哪一商帮的历史?
A.徽商
B.晋商
C.鲁商
D.浙商
16.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A.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D.用牛力耕田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17.下列改革措施中,从法律上明确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的是
A.管仲的“相地而衰征”
B.鲁国的“初税亩”
C.国的商鞅变法
D.晋国的税制改革
18.履祥《补农书·总论》中说:“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田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赁田以耕,亦其势也。”此现象主要反映了A.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出现
C.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D.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增强
19. 下列对地主土地兼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地主扩产的主要途径
B.引起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局势动荡,因而政府往往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