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庸》《大学》经典语录
中庸经典名句摘抄大全集
【导语】中庸既是对为⼈处世的精辟总结,⼜体现了做⼈的规范与智慧,因此,它对于⼈们提⾼⾃⼰的⾏为修养具有⾮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下⾯是⽆忧考分享的中庸经典名句摘抄⼤全集。欢迎阅读参考!
1.中庸经典名句摘抄
1、君⼦中庸,⼩⼈反中庸。君⼦之中庸也,君⼦⽽时中,⼩⼈之反中庸也,⼩⼈⽽⽆忌惮也。
2、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4、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5、道不远⼈,⼈之为道⽽远⼈,不可以为道。
6、君⼦语⼤,天下莫能载焉;语⼩,天下莫能破焉。
7、君⼦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也,察乎天地。
8、凡事预则⽴,不预则废。
9、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以兴;国⽆道,其默⾜以容。
10、⾔顾⾏,⾏顾⾔,君⼦胡不慥慥尔
11、君⼦之道,辟如⾏远,必⾃迩;辟如登⾼,必⾃卑。
12、为政在⼈,取⼈以⾝,修⾝以道,修道以仁。
13、好学近乎知,⼒⾏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1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之。
15、⾃诚明,谓之性;⾃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16、博厚,所以载物也;⾼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17、或⽣⽽知之,或学⽽知之,或困⽽知之,及其知之,⼀也。
18、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19、君⼦尊德性⽽道问学。致⼴⼤⽽尽精微。极⾼明⽽道中庸。
20、君⼦之道:淡⽽不厌,简⽽⽂,温⽽理,知远之近,知风之⾃,知微之显。
《中庸》《大学》原文及译注
1 【《中庸》原文及译注】
中和是天下的根本
【原文】
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注释】
(1)天命:天赋。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见(xian):显现,明显。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4)中(zhong):符合。(5)节:节度法度。(6)致,达到。
【译文】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读解】
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入全篇的主题。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这就叫做“和”。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本章具有全篇总纲的性质,以下十章(2-11)都围绕本章内容而展开。
《中庸》20句经典语录,为人处世之道
《中庸》20句经典语录,为⼈处世之道
《中庸》是⼀篇论述儒家⼈性修养的散⽂,原是《礼记》第三⼗⼀篇,相传为⼦思所作。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学》、《论语》、《孟⼦》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了极⼤的影响。《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修”、“⾄诚尽性”等内容,对为⼈处事,⼈性修养有重要影响,能指导形成正确的⼈⽣观及价值观。⼩编,今⽇精选《中庸》20句,与⼤家共赏共读。
1. 是故君⼦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慎其独也。
【释义】所以,品德⾼尚的⼈在没有⼈看见的地⽅也是谨慎的,在没有⼈听见的地⽅也是有所戒惧的。越隐蔽的地⽅就越容易显露,越细微的事情就越容易彰显。所以品德⾼尚的⼈在⼀个⼈独处独知之时,更要谨慎。
2.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释义】喜怒哀乐些感情没有表露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露出来能够做到适度⽽不过分,叫做“和”。“中”是⼈⼈都有的本性;“和”是天下要普遍遵循的原则,极尽“中和”之道,天地便各在其位,万物便⽣长繁育。
3. 君⼦中庸,⼩⼈反中庸,君⼦之中庸也,君⼦⽽时中;⼩⼈之中庸也,⼩⼈⽽⽆忌惮也。
【释义】君⼦的⾔⾏符合中庸之道,⼩⼈的⾔⾏违背中庸之道,君⼦之所以符合中庸,是因为君⼦能在变动不居中做得适度;⼩⼈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肆⽆忌惮,专⾛极端。
论语全文,共20篇
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学而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
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
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
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
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
亦可宗也。”
六年级上册经典诵读内容(《中庸》《大学》精选)
六年级上册经典诵读内容
《大学》精选
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2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3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5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6
《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大学中庸经典语录及赏析
大学中庸经典语录及赏析
摘要:《大学中庸》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作,提出的“中庸之道”被认为是战国思想的总结与继承,因此它在历代有着广泛的影响。本文将详细介绍《大学中庸》及其主要语录,并赏析它们所表达的墨家思想,以探究它们背后的哲学观点。
一、《大学中庸》简介
《大学中庸》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作,主要提出了“中庸之道”的思想,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道理,影响了历代的文人学者。
全书分三章,论述了四个主要内容:一是“命不尊”;二是“地不重”;三是“德不传”;四是“言不信”。其中,“命不尊”指出:一个人的命运受到自身努力的影响,应该有责任心地去把握它;“地不重”指出:地位不重要,要看求取贤人,把握有用的东西;“德不传”指出:行为应具备自豪感,不要做违背意志的事情;“言不信”指出:言语应该有礼貌,不能欺骗他人。
《大学中庸》中的一些语录,也就是如今所说的“中庸之道”,被广泛用于实际人生的谆谆教诲,影响着历代的文人学者,并被认为是战国思想的总结与继承,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一直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大学中庸》的经典语录及赏析
1、“命之论”
其中最著名的语句“因命而求贤”,指出要牢记自己的命运受到自身努力的影响,应该有一颗责任心地去把握自己的命运,努力谋求
更高的贤人。
2、“地之论”
其中有一句“地位不重要,要看求取贤人”,极为经典。它说明,不要因身处低微的处境而自暴自弃,立志在任何时候和地方,都要努力把握有用的东西。
3、“德之论”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语句是“行为要有自豪感”,意思是不能做出违背自己意志的事情,要牢记自己的责任,做出一个有自豪感的人。
大学全文及解释《大学》全文、注释及译文【国学经典】
⼤学全⽂及解释《⼤学》全⽂、注释及译⽂【国学经典】
《⼤学》原本是《礼记》中的⼀篇。宋代⼈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学全⽂及解释,欢迎阅读!
【⼤学全⽂及解释】
⼤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3),在⽌于⾄善。知⽌(4)⽽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其家(6);欲⻬其家者,先修其⾝(7);欲修其⾝者,先正其⼼;欲正其⼼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家⻬⽽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天⼦以⾄于庶⼈(10),壹是皆以修⾝为本(11)。其本乱⽽未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注释】
(1)⼤学之道:⼤学的宗旨。“⼤学”⼀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是“博学”的意思;⼆是相对于⼩学⽽⾔的“⼤⼈之学”。古⼈⼋岁⼈⼩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化基础知识和礼节;⼗五岁⼈⼤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修⼰治⼈”的学问。所以,后⼀种含义其实也和前⼀种含义有相通的地⽅,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环境⾥有不同的意思。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精华80句,记下来,获益终生。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精华80句,记下来,获
益终生。
四书是儒家经典著作,《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今天给大家整理了一下四书中最经典的句子,让我们一起去学习吧!
《论语》
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我每天多次地进行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竭尽全力了吗?和朋友交往免诚实守信吗?老师传授知识,是否用心认真地复习?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知天命,懂得哪些事是人力所不能决定的,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对别人所说的话能分清是非,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随意而为却不越出规矩。
3、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已经做过的事就不要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就不要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就不必再追究了。
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译文:腐朽的木头不能用以雕刻,粪土垒的墙壁不能被粉刷。
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对别人要求宽松,这样就可以避免怨恨了。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
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大学中庸论语
大学中庸论语
中国儒家学派历史上最杰出的思想家孟子曾经说过:“以中庸之道,行天下之正;以中庸之言,言天下之仁。”中庸之道指的是以安稳、中庸、审慎的方式做事,而以中庸之言就是在所有的事情上,保持宽容、客观、中立的态度。《大学》是中国儒家学派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经典之一,作者是著名的儒家思想家孔子。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以“中庸之道”为核心的做人处世指导思想。
大学论语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中庸之道的价值,以“中庸之道”的本质,我们就能够更加敏锐地领会他所言的“以安稳、中庸、审慎的方式做事”,也就是让我们把握自己的行为举止,不要过于急躁,不要考虑太多,不要过分追求,用客观、宽容的态度处理所有的事情,不要泛滥在自己的计划里,不要盲目追求利益,而是要结合实际情况,有计划有安排地处理一切。
《大学中庸论语》分为五个部分,分别论述了“中庸之道”对做人处世的重要性,以及中庸在一般人生活当中应用的重要性。
第一,论述了“以中庸之道行天下之正”,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采取中庸之道,不可过分偏激,不可犯罪,也不要专断作出不合理的决定,而要在行动之前充分思考,以确保自己在事情上不出错误。
第二,论述了“以中庸之言言天下之仁”,也就是在当下每一个实践中采取客观、宽容、中立的态度,不要随意乱穿插个人观点,而是要尊重他人想法,以及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接受他人的批评,
以及认识到他们的价值。
第三,论述了“以中庸之道行事”。这一点暗示我们,在行事上要谨慎,保持安稳稳重的态度,不要性急,不要贪心,不要盲目追求利益,恰到好处地处理每一件事,不要瞻前顾后,而是要积极向上,克服自我放纵,自我控制,以及在看似不切实际的事物上具有自律。
《论语》中的《孔子语录》的原文和翻译。
《论语》中的《孔子语录》的原文和翻译。
1、孔子语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孔子《大学》(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道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到达善的无上境界。)
二、孔子语录:所说的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正人必慎其独也。——摘孔子《大学》
(所说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本身欺骗本身,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斑斓的女子同样喜爱善良,如许才能说问心无愧,所以正人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三、孔子语录: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正人必诚其意。——摘孔子《大学》(财富可以润色衡宇,道德可以润色身体和精神,气度宽广可使身体和精神舒坦,所以正人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孔子语录: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孔子《大学》
(没有人懂得本身孩子的坏处,没有人懂得本身禾苗的富强。)
五、孔子语录:正人有诸已,尔后求诸人。——摘孔子《大学》
(本身有善德,才能要求旁人行善。)
6、孔子语录:《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诗经》说:“富强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7、孔子语录: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式,叫做和。到达中和,天地就各居本身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八、孔子语录: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
(不愿意旁人加给本身的,也不要加给旁人。)
《大学》《中庸》中80句名言原文及注释
《大学》《中庸》中80句名言原文及注释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理想,是要彰显一个人光明的德行,是要他亲近爱护百姓,是要他抵达完美的目标。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3、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
4、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5、《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诗经》中说:“周朝虽然是古老的国家,但却禀受了天命,自我更新。”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6、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做国君的,要做到仁义;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
大学全文及解释《大学》全文、注释及译文【国学经典】
⼤学全⽂及解释《⼤学》全⽂、注释及译⽂【国学经典】
《⼤学》原本是《礼记》中的⼀篇。宋代⼈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
⼦》、《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下⾯是店铺为您整
理的⼤学全⽂及解释,欢迎阅读!
【⼤学全⽂及解释】
⼤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于⾄善。知⽌(4)⽽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
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
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7);欲修其⾝者,先正其
⼼;欲正其⼼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格⽽后知⾄;知⾄⽽后意
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天⼦以⾄于庶
⼈(10),壹是皆以修⾝为本(11)。其本乱⽽未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13),
未之有也(14)!
【注释】
(1)⼤学之道:⼤学的宗旨。“⼤学”⼀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是“博学”的意思;⼆是相对于
⼩学⽽⾔的“⼤⼈之学”。古⼈⼋岁⼈⼩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化基础知识
和礼节;⼗五岁⼈⼤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修⼰治⼈”的学问。所以,后⼀种
含义其实也和前⼀种含义有相通的地⽅,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
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定的政治观或思想
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环境⾥有不同的意思。
《诗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尚书》《易经》老子、左传、史记、说苑11部国学经典名句汇编
《诗经》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2、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
3、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周南·汉广》
4、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5、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6、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8、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秦风·无衣》
9、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诗经·小雅·斯干》
10、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11、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诗经·豳风·七月》
1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诗经·郑风·子衿》
13、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14、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15、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论语》
1、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4、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5、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
《中庸》《大学》原文及译注
1 【《中庸》原文及译注】
中和是天下的根本
【原文】
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注释】
(1)天命:天赋。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见(xian):显现,明显。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4)中(zhong):符合。(5)节:节度法度。(6)致,达到。
【译文】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读解】
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入全篇的主题。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这就叫做“和”。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本章具有全篇总纲的性质,以下十章(2-11)都围绕本章内容而展开。
《论语》《中庸》《大学》经典语录[赏析]
《论语》《中庸》《大学》经典语录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大学》(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摘《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大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大学》(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中庸》(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中庸》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中庸》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大学中庸经典语录及赏析
大学中庸经典语录及赏析
摘要:《大学》和《中庸》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经典著作,向世人传递了一种和平、谦虚的精神。本文尝试挖掘《大学》《中庸》的经典语录,并进行详细的赏析,以期从中获得自然谦卑的心态,提升自身品德。
关键词:大学;中庸;经典语录;赏析
中国古代哲学著作《大学》和《中庸》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乃文宣先王的谆谆智语,“中庸”可谓对宣王之语的诠释,二者具有完全一致的思想内涵。文中蕴含的经典语录,在儒家文化延伸过程中,不断深入人心,受到后世众多思想家的肯定和借鉴,它们激励广大考生坚持学习,进而实现厚德载物的伟大梦想。
《大学》中经典语录婉转豪迈,是胸怀抱有伟大理想者必备的理想导向,如“行仁义,虽晚,成名亦未迟”(第十八),“一日不见,心中思之”(第三),“人义不可抗也”(第二十二),等等。这些经典语录提醒着我们,只有行仁义,才能够实现伟大的理想;只有坚持学习,才能真正获得视野的调整和学业的精进;只有增进友谊,才能取得真正的家庭快乐。
《中庸》经典语录则更强调自然谦卑的心态,如“尊友多而慎于言,人谅之也”(第三),“心宽体胖,则学浅亦快”(第十),“穷则狂,富则藏”(第二),等等。这样的经典语录,劝极人们要量力而行,不要贪恋取巧;要把尊重作为礼仪中的基本原则;要记住财富是有限的,所以不要太恋它,而更多的珍惜真正重要的东西,如友谊,健康,快
乐等。
《大学》《中庸》的经典语录,蕴含着千载不变的哲理,它们提醒我们应该秉持仁义、谦虚的精神去努力;更重要的是,要获得真正的家庭快乐,友谊必不可少。只有我们认真赏析这些经典语录,才能理解它们深刻的蕴含。只有将其中的精神融入到自身的心灵深处,才能收获真正的快乐,成就品德的完美升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庸》《大学》经典语录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大学》(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摘《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大
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大学》(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中庸》(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中庸》(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中庸》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中庸》(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中庸》
(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中庸》
(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13、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
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摘《中庸》
(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1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论语》(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1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摘《论语》
(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
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16、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摘《论语》
(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17、礼之用,和为贵。——摘《论语》(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18、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摘《论语》
(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19、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论
语》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20、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摘《论语》
(要依靠道德治理国家。这样就象北极星一样,虽然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但群星却甘愿环绕在它周围。)
2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摘《论语》
(《诗经》三百篇,其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思想纯正,没有邪恶。”
2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摘《论语》
(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岁便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种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六十岁对听到的事情能领会贯
通,并能辨别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做事能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出礼法的规范。)
2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摘《论语》
(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2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摘《论语》
(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近少数几个人,小人则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近。)
2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摘《论语》
(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2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摘《论语》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2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摘《论语》
(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能立身处世?就象牛车没有了輗,马车上没有了軏,还靠什么行走呢?)
28、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摘《论语》
(如果对这种行为能够容忍,那么还有什么行为不能容忍呢?)
29、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摘《论语》(《关睢》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哀婉而不伤恸。)
30、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摘《论语》
(能够达到仁的境界为最好,如果在各方面达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