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第二课 (2)

合集下载

《第十课 积极合理归因》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初中心理健康北师大版七年级全一册

《第十课 积极合理归因》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初中心理健康北师大版七年级全一册

《积极合理归因》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归因理论,了解影响个人成败的归因因素。

2. 学会积极看待失败和成功,进行合理、积极的归因。

3. 培养积极归因的习惯,提升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合理的归因,理解并掌握归因的因素和影响。

2. 教学难点: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归因理论,调整心态,提高应对失败和成功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视频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归因理论。

2. 准备教学PPT,包括图片、文字和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素材。

3. 准备教室互动环节所需道具,如卡片、笔等。

4. 预先录制一些积极、鼓励性的话语,用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分享一些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让学生思考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2. 引导学生认识到归因的重要性,并引出本课主题:积极合理归因。

(二)新知讲授1. 讲解归因理论:将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

2. 探讨积极的归因方式:(1)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尽力和能力,这种归因方式能够增强自大心和成就感,同时激发继续尽力的动力。

(2)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不佳、任务难度大等,这种归因方式能够减轻心理压力,避免过度自责。

3.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归因方式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4. 强调积极合理归因的重要性,并提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一理论。

(三)案例分析1. 展示一些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采用了何种归因方式。

2. 讨论不同的归因方式对案例中人物的情绪和行为有何影响。

3. 引导学生总结出积极合理归因的特点和优势。

(四)实践活动1. 安置课后任务: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一些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尝试运用积极合理归因的方式进行诠释。

2.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归因经验,讨论如何更好地运用积极合理归因来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3. 教师点评和指导: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积极合理归因的方法。

第四章 运动归因

第四章 运动归因

与不同的结果和归因组合有关的情感示意图
结果 成功 失败
内部的 内 外 部 外部的
自豪 自尊 满意 没有关于自我 的情感
自豪减少 自尊减少 满意减少 没有关于自我 的情感
17
结果 成功 失败
可控的
可 控 性 不可控的
自信 胜任
羞辱 负罪 沮丧 愤怒 诧异 惊讶
感激 同情对手
18
结果 成功 失败
满怀希望
3
什么是归因?

归因是指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行为结果 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的认知 过程。
4
归因的目的




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在未来的活动中 少走弯路,取得更好的成绩。 归因活动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它渗透在人们 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 通过改变归因方式可以改变个体在体育运动中的 行动。
教练员不好、或者裁判员不公等外部原因。
12


一般来说,内部归因的个体的成绩要比 外部归因的个体成绩好。即从发展的观 点来看,倾向于内源性归因的人更为成 熟。 然而,并不是一切外源性的归因都是不 成熟的表现。例如,一个裁判故意错判。
13
个体的归因方式是会发生变化的。

例如,一个总是把自己体育成绩差归因于外 部因素的学生,如果长期地、反复多次地得 到较差的体育成绩,他就可能会逐渐地由外 源性归因转为内源性归因,认为自己的体育 成绩差是由自己的体育能力弱所导致。

21
(二)习得性无助感

1.பைடு நூலகம்得性无助感
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
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当个体形成了习得性无助感时,会导致学习与

成败归因训练四阶段

成败归因训练四阶段

成败归因训练四阶段摘要:一、引言二、成败归因训练的概念与意义三、成败归因训练的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认知阶段2.第二阶段:情绪反应阶段3.第三阶段:寻找解决方法阶段4.第四阶段:实施行动阶段四、成败归因训练在各领域的应用五、结论正文:成败归因训练是指通过对个体成败经历的分析,帮助个体形成正确归因的过程。

它对个体的心理健康、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

成败归因训练主要包括四个阶段,分别为认知阶段、情绪反应阶段、寻找解决方法阶段和实施行动阶段。

在认知阶段,个体需要对成败经历进行深入思考,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过程,明确自己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

这有助于个体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和价值,避免过度自信或自卑。

在情绪反应阶段,个体需要面对和处理自己在成败经历中所产生的负面情绪,如失落、愤怒、焦虑等。

通过正确处理这些情绪,个体可以更好地应对挫折,增强心理韧性。

在寻找解决方法阶段,个体需要从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出发,寻找改进自己行为和提高自己能力的方法。

这需要个体具备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以便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

在实施行动阶段,个体需要将所设计的解决方案付诸实践,以实际行动来检验和改进自己的方法和策略。

在这一阶段,个体需要具备较强的执行力和自律精神,确保计划的顺利进行。

成败归因训练在教育、心理、职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教育领域,通过成败归因训练,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学习状况,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在心理领域,成败归因训练有助于个体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在职业领域,成败归因训练可以帮助员工正确看待工作中的成败得失,提高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发展水平。

总之,成败归因训练是一个重要的心理过程,对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第五章归因理论

第五章归因理论
1.行为结果的严重性
2.社会赞许性
3.非共同性效应(独特性)
4.选择自由性
第二节 对他人和自我的归因
❖ 一、对他人归因 ❖ 种类:品质;态度 ❖ 当他人行为受外界影响越小,其行为原因
愈归于其内在品质; ❖ 当他人受环境条件控制越小,其外在行为
与内在态度的一致性越高。
第二节 对他人和自我的归因
❖ 二、对自我的归因
探照灯效应”(spotlight effect)
高估自己行为或外表在他人眼中的显著程 度的倾向。
这种效应其于人们对基本归因错误的直觉 信念,即他人在对我们归因时,一定会将注 意力集中在自己而不是当时的情景上,所以 我们坚信自己的行为和表现在很大程度上被 他人关注并做出评估。
2、行动者与观察者偏差
这种悲观的归因方式对个体的情绪、动 机、身心健康有害。可通过归因训练,改变 原有归因方式,朝乐观、健康方向转变。
人们在对三种信息的整合后的归因: 1、一致性、独特性低但一贯性高(两低一
高)——内部归因 2、三者都高(三高):外部归因 3、三低:特殊现象
某学生为什么上英语课睡觉
与他人的一致 特异性

1高

好多人都睡 上其他课不睡
一贯性
归因

英语
凡上英语课就睡 课程
2低

别人不睡 所第五章归因理论
第一节 归因理论概述
❖ 二、为何归因?
❖ 人需要对外部世界和自己的行为进行原因 解释,从而对事物有预见性以对环境有所控 制,并使自己的行为有明确引导。人需要知 道与自己相处的其他人对自己有利或有害, 需要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带来奖励还是惩罚。 故,归因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更是人们的 基本需要!
(三)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

《第十课_积极合理归因》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初中心理健康北师大版七年级全一册

《第十课_积极合理归因》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初中心理健康北师大版七年级全一册

《积极合理归因》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归因理论,能正确区份内归因和外归因,稳定性归因和稳定性不可控性归因等观点。

2. 学会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合理归因,发现并利用归因与学习动机之间的积极干系。

3. 学会在面对失败时,能积极调整心态,正确分析原因,提高学习动机,增强学习效果。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正确理解并掌握归因理论。

2. 难点:在实际学习生活中,能积极调整心态,正确分析原因,提高学习动机。

三、教学准备:1. 课前准备相关PPT课件。

2. 准备一些实际案例,以便在教室上进行讲解和分析。

3. 准备一些与归因理论相关的视频或动画,以便在教室上进行展示。

4. 准备一些练习题,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投影仪、教学PPT等。

2. 确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

3. 提前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

(二)教室导入1. 引入主题:引导学生了解积极合理归因的观点和意义。

2. 提出案例:展示一些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

3. 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三)新课教学1. 讲解积极合理归因的观点和特点:强调积极、客观、全面、理性的归因原则。

2. 传授归因因素的分类:将成功或失败的因素分为个人和环境两方面,引导学生理解归因因素的多样性。

3. 案例分析:针对不同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积极合理归因的原则进行分析和诠释。

4.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归因观念和经验,互相学习和交流。

5. 教师点评与指导: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指导,强调积极合理归因的重要性和方法。

(四)教室练习1. 安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针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积极合理归因,培养其归因的习惯和能力。

2. 教室讨论:针对课后作业中的问题进行讨论,进一步强化积极合理归因的方法和技巧。

(五)总结与反馈1. 总结教室内容:回顾积极合理归因的观点、特点、方法和技巧,强调其重要性。

第2讲: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ppt

第2讲: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ppt

第二节 归因理论
24
第二节 归因管理
一、归因的概念 归因是指人们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
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或动机的过程。
第二节 归因理论(凯利1967)
一、归因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归因理论的基本内容
1
区别性
2
一致性
3
一贯性
常识性归因:哈罗德.凯利(见下图)
共同反应
在这种情境下个体总是表现出这种行为吗? 是
谢谢观赏 THANKS!
第三节 个人决策
二、决策过程模型 (一)基本假设Ⅰ——纯理性人
第三节 个人决策
二、决策过程模型
(二)基本假设Ⅱ——有限理性人(西蒙和卡纳曼) 1、有限理性理论:经营者表现出有限理性而非纯理
性。 2、前景理论:回避损失、参照依赖和捐赠效应。(
做练习,见教材58页案例分析2-2,小组讨论)
第三节 个人决策
可控性 努力
任务难度、机遇、能力
第三节 个人决策
30
第三节 个人决策
一、个人决策的概念 (一)个人决策:
指在面临某种问题情况下,个人为了实现 某种目标,在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 个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第三节 个人决策
一、个人决策的概念与影响因素 (一)影响个人决策的因素:
1、知觉 2、思维方式 3、气质与性格 4、情绪和情感
第2讲: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ppt
第一节 知觉与社会知觉
4
第一节 知觉与社会知觉
一、知觉 二、影响知觉的因素 三、知觉的防卫机制和错觉 四、社会知觉
第一节 知觉与社会知觉 一、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 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合理归因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合理归因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合理归因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目标:学习合理归因的概念和方法,了解其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时间:2小时
教学内容:
1. 引入(10分钟)
- 使用真实案例或图片展示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让学生思
考这些问题可能是如何产生的。

2. 知识讲解(30分钟)
- 介绍合理归因的概念和定义。

- 解释合理归因的重要性,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和处理心理
健康问题。

- 解释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的区别,并展示示例。

3. 案例分析(40分钟)
- 提供一些具体案例,要求学生分析可能的归因方式,讨论
不同的解释和看法。

-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思考为什么我们倾
向于使用某种归因方式。

4. 归纳总结(20分钟)
- 整理学生的观点和答案,总结归因方式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 提醒学生在面对困难或挫折时如何运用合理归因来改善心
理健康。

5. 小结和展望(10分钟)
- 复习本堂课的重点和要点。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合理归因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以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教学方式: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互动探讨。

评估方式:小组讨论成果评估、个人思考总结。

教学资源:多媒体投影、案例分析材料。

注:教案不含标题,仅为教学内容的描述,以避免标题相同的文字。

初中合理归因教案

初中合理归因教案

初中合理归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合理归因的概念,认识到合理归因对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正确归因的习惯,提高学生面对挫折和挑战时的心理承受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合理归因的方法,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合理归因的定义和作用2. 常见的不合理归因方式3. 合理归因的方法和技巧4. 实践演练: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合理归因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故事引出合理归因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合理归因的定义、作用以及常见的不合理归因方式。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到不合理归因对个人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4. 方法指导:教授合理归因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归因。

5. 实践演练: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尝试用合理归因的方法解决。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合理归因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践。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对合理归因的理解程度。

2. 实践操作: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和实践演练,评估学生运用合理归因的能力。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感悟和反馈,了解他们对合理归因的认识和应用情况。

五、教学资源:1.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相关内容。

2. 案例素材: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实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 实践演练道具:准备一些道具,方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合理归因方法。

六、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合理归因的作用。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归因观念。

4.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解决他们在归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课堂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实践合理归因,并将所学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合理归因的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战,提高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

运动心理学第八章 运动归因

运动心理学第八章  运动归因

尽管归因是一种比较稳定的个性特征,但 通过长期的、有计划的训练和教育,仍然 有可能使它向人们所希望的方向改变。
体育运动中的归因训练(为运动员设计的改善 归因、激发动机的具体建议)
(一)进行积极的运动反馈 (二)增加成功的体验 (三)建立成功与失败的恰当标准 (四)明确各种影响因素的可控性 (五)设置明确与具体的目标 (六)强调个人努力 (七)谨慎地比较个体之间的差距 (八)实事求是
归因与情绪体验和工作积极性的关系
行为结果 归因方向
实例
成功
内部因素 努力,能力
情绪反应 工作积极性 满意,自豪
外部因素 任务容易,运气好 意外,感激
失败
内部因素
内疚,无助
外部因素
气愤,敌意
成功
稳定因素 任务容易,能力强
提高
不稳定因素 努力,运气好
提高或降低
失败
稳定因素 任务难,能力差
降低
不稳定因素 努力不够,运气不好
研究还发现,可控制性这一要素,特别是 努力这一要素,与期望改变未来的行为结 果有着较大的相关。
归因时容易产生哪些偏差
一、观察者为什么往往忽视外在因素
基本归因偏差(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主要是就观察者而言,指观察者倾向于把行为者本 身看作是其行为的原因,而忽视了外在因素可能产 生的影响。发生这种错误的原因在于:
(3)可控制维度。根据稳定和不稳定的原 因还可再细分为个人自身能控制的原因和个 人自身不能控制的原因(皮连生,2019)。
内外源
在运动情境中,倾向于内部归因的人常常 将自己体育运动成绩好归因于自己运动能 力强或努力;反之,倾向于外部归因的人 则常常把失败看作是任务太难、自己的运 气不佳、教练员不好、或者裁判员不公等 外部原因。

初中归因心理健康教案

初中归因心理健康教案

初中归因心理健康教案【设计理念】归因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并会直接影响我们对未来结果的预期和努力,从而产生不同的情绪和行为。

积极合理的归因有助于我们产生努力的愿望,对未来充满希望。

初中生正处于人格发展的关键期,养成积极合理的归因倾向,能对其自我认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等有促进作用,促使其愿意投入学习、激发积极力量。

【活动目标】1. 体验生活中的归因,认识合理归因的意义。

2. 了解自己的学业成就归因倾向,掌握合理积极的归因方式。

3. 运用合理归因方法,指导学习生活。

4. 学习消极不合理归因向积极合理归因的转化。

【活动重点】1. 认识合理归因的意义;2. 掌握合理积极的归因方式。

【活动难点】1. 运用合理归因方法,指导生活实际;2. 尝试消极不合理归因向积极合理归因的转化。

【活动准备】1. 纸、笔:方便学生及时记录自己的感受、想法;2. 学业成就归因倾向测验: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3. 教学课件:辅助教学,提供案例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热身活动:1. 游戏:左手抓,右手逃。

目的:调动学生情绪,引导学生关注自身行为和情绪。

(二)导入新课:1. 讨论:生活中哪些事情会让你感到开心或难过?目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归因的存在,并关注情绪的产生。

(三)学习归因理论:1. 讲解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2. 分析积极合理归因与消极不合理归因的影响;3. 案例分享:成功人士的故事。

目的:让学生了解归因理论,认识到积极合理归因的重要性。

(四)自我探索:1. 让学生完成学业成就归因倾向测验;2. 分享自己的归因方式,讨论是否合理;3.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归因倾向,发现不合理的地方。

目的: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归因方式,认识到不合理归因的影响。

(五)学习合理归因方法:1. 讲解合理归因的步骤;2. 练习题:尝试用合理归因方法分析生活中的事件;3. 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归因心得,互相学习。

目的:让学生掌握合理归因的方法,并应用于实际生活。

02知觉与归因

02知觉与归因

讨论

LOGO
谁最适合当班长?



LOGO
戴尔本和西蒙曾进行过一项知觉研究,他们请23位 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阅读一份描述某一钢厂的组织与 活动的综合案例。23名经营人员中有6人掌管销售工作, 5人掌管生产工作,4人掌管财会工作,8人掌管总务工 作。让每名管理者写出在这一案例中自己认为最重要 的问题是什么。掌管销售的经营人员中83%的人认为销 售最重要,而其他人中只29%的人认为有同样看法。为 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这个案例能够说明人们在判断自己的工作和他人的工 作时最常出现的一种知觉偏差。通过对这种现象的分 析,我们可以学会如何从心理学回避一些知觉陷阱。
3
LOGO
我们并不是看到现实,而是对自己所看到的 东西做出解释,并称之为现实。
—— 斯蒂芬 · P·罗宾斯
人们的行为是以他们对现实的Biblioteka 觉为基础的 ,而不是以现实本身为基础。
案例分析——海岛买鞋
LOGO
某国某制鞋企业老板一直思考着企业如何进一步发展的 问题。制鞋行业在该国应该说已相当成熟,而且市场化程度 很高,竞争异常激烈。为了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公司从上 到下,相了不少办法,可总是收益甚微,不仅自己的市场份 额没什么变化,而且销售额也增长不大。
LOGO
48
48
首因效应实验
洛钦斯把这两段故事进行了排列组合:
LOGO
一种是将描述詹姆性格热情外向的材料放在前面, 描写他性格内向的材料放在后面;一种是将描述 詹姆性格冷淡内向的材料放在前面,描写他性格 外向的材料放在后面; 一种是只出示那段描写热情外向的詹姆的故事; 一种是只出示那段描写冷淡内向的詹姆的故事。
6
案例分析——海岛买鞋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社会认知(二)归因资料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社会认知(二)归因资料
❖ 非动机性偏差(中性事件):
基本规律错误:观察者往往过高估计他人行为的内在 个人特征,而忽视情境因素。
行为者——观察者偏差:行为者对自己归因时常常做 外归因,而对别人则做内归因
时间因素:随时间迁移情境因素会更重要
❖ 动机性偏差(利益事件)——自利偏差
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为内在因素,失败归因为外在因素将别人 的成功归因为外在因素,失败归因为内在因素。
稳定性
内在性
可控性
稳定 不稳定 内在 外在 可控 不可控
+
+
+
+
++Fra bibliotek+
+
+
+
+
+
+
+
+
+
+
+
凯利归因理论图解
条件
一致性 一贯性 区别性
归因
1
高:全班 高:小红 高:小红 刺激物:
语文分数 一向语文 其他课程 语文是难
都低
分数低 分数都高 学的科目
2
低:全班 高:小红 低:小红 人:小红
语文分数 一向语文 其他课程 是个不会
都高
分数低 分数也低 学习的人
3
低:全班 低:小红 高:小红 情境:小
语文分数 一向语文 其他课程 红这次是
都高
分数高 分数也高 偶然失手
归因的原则
❖ 扩大原则:一个人的行为越是非角色行为、不利于自己的行 为,我们越是将它归因为内在因素。
❖ 折扣原则:一种特殊原因导致的结果会因为有其他可能的原 因的存在而使得这一原因的重要程度被打折扣。
❖ 非共同效果原则:入选方案中与未入选方案可能导致的结果 中不同的部分会成为归因时考虑的因素。

辽师大版高二心理健康 14.合理归因 课件(30ppt)

辽师大版高二心理健康 14.合理归因 课件(30ppt)

内部、可控、不稳定因素为_____
情绪管理的第案一例步:分察析觉自己的情绪
4
小溪从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由于 学习成绩优异,在初中还担任班长,同 学们对她也是“前呼后拥”。可惜好景 不长,到了高中,小溪再也找不到那种 众星捧月的感觉了:宿舍里的人觉得她 什么事都不干,不喜欢她,身边的同学 觉得她太孤傲也都不爱搭理她。
他们是如何归因的? 他们以后会怎么做?
成功→运气→不在乎→很少增加对成功 的期望→缺乏从事有成就任务的愿望
失败→缺乏能力→羞愧,无能感→降低 对成功的期望→缺乏从事有成就任务的 愿望
成功→能力强→自尊→增加了对成功的 期望→愿意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失败→缺乏努பைடு நூலகம்→内疚→相对的对成功 的高期望→愿意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卷下载:/shiti/
唉,别提了,真是惨 不忍睹啊!连哭的勇
气都没了。
你平时够努力的, 怎么会没考好呢?
是啊……初中是“希望之 星”,高中就成了“流星”! 唉,看来自己真的不是学习 的材料啊,再努力也恐怕没
用了!——你呢?
我?我跟你一样:以前也算“希望 之星”,现在就成了“扫帚星”! 但我认为自己不笨,之所以落得今 天这地步,都得怪老师没有把我们 管好教好!你想,学生没学好,不 怪老师,还能怪谁呢?
影响我学习的五个重要因素依次为(只 写题号):___ ___ ___ ___ ___
情绪管理的第归一步因:察理觉论自己的情绪
3
维纳的归因理论

理解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与行为解释

理解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与行为解释

理解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与行为解释在心理学领域中,归因理论被广泛用于解释人们对行为发生原因的理解和解释。

归因理论是指个体对于不同事件或行为的原因归属的解释方式,它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会以某种方式行动或思考。

一、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归因理论是由社会心理学家赫尔曼·凯洛特斯基(Heider)于1958年首先提出的。

该理论主要探讨人们如何根据观察到的行为、结果或事件,推断出这些行为或事件的原因。

归因理论主要包括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两个方面。

内部归因是指个体将行为原因归于自身内部特质、动机或能力等因素;外部归因是指个体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环境、周围情境或他人因素等。

二、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1. 内部归因的特点内部归因是一种在个体内部进行的推断过程,它强调个体个性特征、能力、动机等内部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当人们观察他人的行为时,如果认为该行为源于被观察者的内部因素,例如个性、态度或能力,则会进行内部归因。

内部归因的一个经典实例是对他人成功的解释。

当一个人看到别人取得成功时,如果倾向于将其归因于个人能力或努力,即内部因素,那么他会认为成功是由于他人的努力,这可能导致他们对他人的评价更为积极。

2. 外部归因的特点外部归因是指个体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环境、周围情境或他人因素等外部因素。

个体倾向于认为行为发生是由于外部条件的影响,而非个体内部因素所致。

例如,当一个人没有完成分配的任务时,如果他们将其归因于时间不足、任务过于困难等外部因素,那么他们往往会认为这是一种情况性的行为,而不是个体能力或动机的问题。

三、归因理论的应用归因理论对于解释和预测个体的行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不仅可以用于个体行为的研究,还可以应用于组织行为、社交交往等领域。

1. 个体行为解释归因理论可以帮助解释个人对事件或行为的解释方式。

通过了解其他人的归因倾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并预测其后续行为。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自我归因的方式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从而提高个人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

• 创设成败情景: • 让学生体验成败 • 强化矫正
三 、归因与护理学专业教师 对学生的行为及结果进行正确的归因,并针 对不同的情况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 教师对学生所抱有的期待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个主要因素 • 教师应该在有利于强化学生学习动机的前提下,对其学习行为及 结果进行公正的、合理的归因 • 避免“自利性归因偏差”:指把积极的结果归因于自身因素,把 消极的因素归因于他人或自身以外的情境 • 教师应该避免“自利性归因偏差”,客观地评价学生
• 学生的语言交流、实践操作能力不同,受学习压 力、教师及周围同学对自己的欢迎程度的影响, 有的学生情绪易波动,心理较脆弱;有的存在社 交恐惧;有的对护理专业存在厌倦情绪。 • 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好情绪调节,克服消极情绪的 干扰,教会学生交流沟通的技巧,消除社交恐惧 心理,教育学生热爱护理专业。
3、增加成功经验,提高自我效能
一 次 学 习 行 为 结 果
护生对结果做出归因
自我效能发生变化
新的行为结果
新的学习行为
归因与自我效能、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正确归因的措施
了解归因倾向,引导合理归因
做好情绪调节,培养良好心态
增加成功经验,提高自我效能 运用强化矫正,进行归因训练
、 了 解 归 因 倾 向 , 引 导 合 理 归 因
理论起源与发展
1944年,美国心理学家海德于在
《社会知觉和现象的因果关系》艺 术中提出了对知觉和现象的因果研
1965年,戴维斯扩充和发展了海德的 观点,提出了相应推断理论。 1967年,社会心理学家凯利出版了 《社会心理学的归因问题》一书,进 一步扩充了海德的归因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韦纳率 先提出了成功与失败的归因模式,从

归因心理课教案初中

归因心理课教案初中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归因理论,知道人们为什么会进行归因,以及归因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2. 培养学生正确归因的习惯,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能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3. 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二、教学内容1. 归因理论:凯利归因理论、海德归因理论等。

2. 归因的心理学意义:自我效能感、情绪调节、人际关系等。

3. 正确归因的方法:客观分析、多角度考虑、避免过度归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故事引出归因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人们为什么会进行归因。

2. 讲解归因理论:介绍凯利归因理论和海德归因理论,让学生了解归因的心理学依据。

3. 分析归因的心理学意义: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体验归因对自我效能感、情绪调节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4. 教授正确归因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5. 实践练习:让学生进行归因练习,运用所学方法进行正确归因。

6. 总结与反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反馈和评价,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归因理论,让学生了解归因的心理学依据。

2.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体验归因对自我效能感、情绪调节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3. 练习法:让学生进行归因练习,运用所学方法进行正确归因。

4. 反馈评价法:对学生进行反馈和评价,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价他们的参与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归因练习的完成质量,评价他们的理解程度。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他们对归因心理的认识和运用情况。

六、教学资源1.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归因理论。

2. 案例材料:准备相关的案例材料,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

3. 归因练习题: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归因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反馈表:制作反馈表,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

七、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归因方法。

04组织行为学(第四章、知觉和归因)

04组织行为学(第四章、知觉和归因)

本章目录 本章包括: 第一节、知觉 第二节、社会知觉 第三节、归因 第四节、印象管理
第一节、知觉 一、知觉的概念 二、知觉的过程
一、知觉的概念
知觉亦称“认知”、“认识”,是人们很熟悉的心 理活动,它比感觉要复杂,并常和感觉交织在一起,被 称为知觉活动。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对 象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 映。知觉通常是在感觉信息的基础上,由于知识经验的 作用,经过人脑的加工,对客观对象做出直接解释的认 识过程。如果没有感觉为基础,没有以往知识经验的作 用,人的知觉很难发生。
(二)知觉的选择

图像一背景示例
(二)知觉的选择
影响我们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对象的原因包括主、客观 两方面:其一,客观因素。影响知觉的客观因素指的是外界 的或环境方面的,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客观因素包括对象 与背景的差别,活动的程度、重复程度、新颖性和熟悉性, 其中某一个、两个因素或全部因素都可以在任何同一时刻起 作用,影响你从背景中分离出知觉对象。其二,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是指在知觉者自身中存在的影响知觉选择的各个方 面。知觉者的个性、知识和经验,需要和动机都影响着个体 对知觉对象的选择。
(二)凯利的归因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提出了著名的三度归因理论。他 认为人的行为原因十分复杂,仅凭一次观察,有时难以推断 某人的行为原因,往往需要在类似的情景中作多次观察,根 据多种比较才能做出合适的归因。一个人的行为原因取决于 三个要素,特殊性、连续性和一致性,如下图所示。
图 凯利的归因理论
三、归因偏差
第三节、归因 一、归因的概念 二、归因理论 三、归因偏差
一、归因的概念
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 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归因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每个人都有一套 从其本身经验归纳出来的行为原因与其行为之间的 联系的看法和观念。 归因有许多类别,根据归因涉及的范围,可以 把归因区分为心理归因、行为归因和综合归因三大 类;而根据归因对象所指,也可以把归因区分为主 观归因和客观归因。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因影响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驱动一个人在社会活动的特定领域力 求获得成功或取得成就的内部力量,在行为上表现为 一个人对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重要的社会或生活目标 的刻意追求。 归因是通过影响人们的期望和情绪情感而影响人们 的成就动机的: 1、失败被归因于稳定的、内部的、不可控制的原 因,将会弱化进一步活动的动机,而失败被归因于不 稳定的、外部的、可控制的原因,则不会弱化甚至还 会强化进一步活动的动机。 2、成功被归因于稳定的、内部的、可控制的原因, 将会强化进一步活动的动机,而成功被归因于不稳定 的、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原因则无助于强化甚至会弱 化进一步活动的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 韦纳(B.Weiner,1974)认为,人们 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 1、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 2、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 3、任务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任务的困难程度; 4、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5、身心状态,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 否影响工作成效; 6、其他因素,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 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 评分不公等)。
将成功的结果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可控制的原因,或 将失败的结果归因于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原因,有助 于维持和激发其随后的学习动机,产生积极的学习行为。这就 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易于趋近成就任务而不是回避成就 任务,在面对失败时有更大的行为坚持性,乐于付出更多的努 力去完成任务。 相反,学生将成功的结果归因于外部原因,或将失败的结果 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原因,不利于维持和激发 他们随后的学习动机,甚至会产生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这 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易于回避成就任务,惧怕或躲避 失败,不愿付出足够的努力应付困难和完成任务。
在你所选的内容中再选出五个最主要的,将他们依照重要的次序填写(写 题号即可): ——————
海德认为事件的原因无外乎有两种: 一是内因,比如 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二是外因,比如外界压力、 天气、情境等。一般人在解释别人的行为时,倾向于性 格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倾向于情景归因。
基本归因谬误/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人在解释别人的行为原因时,倾 向归因于个人内在特质(一定是他有这样的人格,才做 出这样的行为),而非外在情境因素(也许是情势所迫, 或这个场所有特殊的潜规则)。 自利归因(Self-serving attributions): 因高估自我 因素而低估外在因素的影响力。倾向于做出对自己有利 的解释。
8. 第八个记忆周期:15天
了解影响自己学习的原因,如果你认为符合自己的情形,请在题号后面打。学习成 绩不理想,是因为: 1.家中无人指导我解答疑难作业 2.学习科目过于枯燥 3.家里环境差,没法学习 4.父母不关心自己的学习 5.班级学习风气不好 6.学校令人讨厌 7.老师的教学方法不适合自己 8.运气不好,复习的内容总不考 9.考题总是太难 10.不喜欢任课教师 11.平时养成了懒散的习惯,不愿 学习 12.没有有效的学习方法 13.情绪不稳,常被无端情绪干扰 14.缺乏恒心和毅力 15.不会妥善安排学习时间 16.学习基础不好 17.自己努力不够 18.身体不佳,无法集中精力学习 19.对学习没有兴趣 20.本身能力不够
归因和情绪: 当一个人在某项活动上获得了成功,并将其归因于诸如 能力、身体条件、稳定努力、任务难度之类的稳定原因的 时候,他将会预期自己在类似的活动上还会成功,这将导 致他对未来.充满希望,产生.乐观的情绪情感体验;而当一个. 人将自己在某项活动上的成功归因于诸如暂时努力、运气、 机遇之类的不稳定原因的时候,他对随后在类似活动上能 否继续成功就不敢肯定,于是就会产生担心的情绪情感体 验。 相反,当一个人在某项活动上失败了的时候,如果将 其归因于诸如能力、天资之类的稳定原因,他对未来在类 似活动上取得成功的期望就会较低,这将引起绝望、无助、 无望、忧郁、惧怕之类的情绪情感体验;如果将其归因于努 力不够、运气不佳这样的不稳定原因,他对将来在类似活 动上取得成功的期望就不至于过低,这将有助于保持一种 较.乐观的情绪情感体验,至少不会产生绝望、忧郁、惧怕 这样的情绪情感反应。
艾宾浩斯记忆曲线

一、 复习点的确定(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制定): 1. 第一个记忆周期:5分钟 2. 第二个记忆周期:30分钟 3. 第三个记忆周期:12小时 4. 第四个记忆周期:1天 5. 第五个记忆周期:2天 6. 第六个记忆周期:4天


7. 第七个记忆周期:7天
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 韦纳按各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之内:
1、控制点(因素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 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 境(外控)。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 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 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 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是不致 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其他各项则均为不稳 定者。 3、可控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 质上是否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在此一向度上, 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 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