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片段实录及评析-文档资料
【精】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精】小石潭记教学实录师:课文题目是《小石潭记》,你从文中那些地方体会出了石潭的“小”啊?可以是正面描写的,也可以是侧面描写的。
生:潭中鱼只有“百许头”,这潭真是很小啊!生:从文中对鱼的描写来看,这些鱼“怡然不动,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些鱼体态轻盈、动作轻灵,应该是不太大的鱼。
小石潭中生小鱼,这也符合一般的规律!生:而且从字里行间来看,作者一直都是近距离观鱼,才会看到鱼们“皆若空游无所依”,能够这样近距离观看的,应该这个小石潭也不大。
生:小石潭是“全石以为底”,以整块石头为底,这石头再大也大不了哪里去吧。
可见小石潭不大。
生:我是从“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感受到石潭的小的,既然整个石潭四周完全是被树枝藤蔓缠绕了,这种景象如果是在原始森林里的话可能很好理解,但在一般的树林中,如果潭太大的话就形不成这种奇异的景象了。
生:对,后文还谈到“四面竹树环合”,能够有“环合”景象的,肯定不会是太大的潭。
生:水声是“如鸣佩环”,佩环的声音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碰击发出的声音。
如果是大江大湖发出的声音应该是激越彭湃的或者波涛汹涌的,只有小溪流小湖水的'声音才可能“如鸣佩环”。
生:我觉得“水犹清冽”也从侧面说明了小石潭的“小”,因为虽然大湖大江也有清澈的,但是要达到“犹清冽”的地步,一般来说潭不会太大,大了水就容易浑浊了,而且也不太会给人特别清凉的感觉。
生:第一句是“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丘对“小潭”,很自然嘛!(众笑)生:我觉得“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也说明了潭的小,潭的形状“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蛇和北斗星都不是宽阔的东西,作者这样形容其实也说明了石潭不会太大。
生:我觉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也从侧面说明了石潭的小。
从全文来看,要产生“幽邃”之感,不应该是境界阔大的地方,如果地方很大的话,心里忧伤的感觉就应该用“苍凉”来形容了。
师:很有意思!举个例子如何?生:比如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小石潭记》课文评点-文档资料
《小石潭记》课文评点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点出小石潭的环境,又表现了发现小石潭的喜悦心情。
未见小潭,先闻水声;因闻水声,即觅小潭。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与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以上既是写潭石的形状及潭上的景物,也是写潭水之所以“清”的原因。
]
[第一段:作者描写的是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第二段:作者采用“定点特写”的方式描写了潭水和游鱼。
读罢本段,可以使我们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
[第三段:是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本段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
]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景情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
]
[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第五段:段是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
余映潮《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余映潮《小石潭记》教学实录《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
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历来为广大读者所传诵。
它的特点就是在文字上洁净有力,很精细地刻画出山水的鲜明形象。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余映潮《小石潭记》教学实录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余映潮《小石潭记》教学实录1师:今天我们上《小石潭记》。
上这一课。
第一个要求就是读书,大声地朗读,每一个字都咬准,不要掉字,不要漏字。
开始读。
(生朗读课文)师:读了一遍,我认为读得很流畅了,但是没有读出一种味道。
假设你是,写了这篇文章后非常有兴趣地来欣赏自己的文章。
你看——— (师示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 这样来读,好像欣赏你自己的作品。
再读一遍。
(生自由朗读课文)师:读完这篇课文,看看标题。
(大屏幕显示)小石潭?__记;小石潭记___ 师:第一句当中一定可以加一个字,加一个什么字呢?生:“游”。
师:第二句后面能不能加一个什么字呢?生:“游”。
师:还是加一个“游” 字。
原来呀,所谓“游记”,所谓“记游”,游记类的文章、记游类的文章,就是把自己游玩某一处风景胜地的地方记下来,就是“游记”;把这个过程记下来,这个过程就叫“记游”。
所以我们首先要懂得《小石潭记》是一篇游记。
下面我们回忆一首诗———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这首诗里面有两个重要的字眼:“孤” 和“独”。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一个非常寥廓的、非常冷清的、非常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那儿“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
柳宗元写《江雪》和《小石潭记》,是在同一个地方,因此,《小石潭记》是一个失意的文人写的。
这个文人是被贬官了,贬到一个很荒僻的地方住下来了,他很失意。
因此我们读他的文章,读《小石潭记》,就还要读出他游览景物的心情。
这里我还要介绍一句话,冰心说过,古今中外任何写景状物的散文都是以自己主观眼光和心情来赋予了这些景物特殊的性格和生命。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获奖)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获奖)《小石潭记》教学实录湖州市长兴县龙山中学(课前热身。
师生交流。
)学生自由读。
教师板书课题。
师:咱们读了《小石潭记》,后来老师把课文前面的导入语部分去掉了,请同学们做一回编辑。
同学们都推荐了。
有位同学推荐得特别好,我太欣赏这段话了。
祝怡情同学在哪里?先请坐。
咱们一起来读一下。
【屏显:看过日出东方的秀美,领略过万里长城的雄伟,欣赏过钱江潮的壮阔。
悄怆幽邃的小石潭又是怎样牵动着作者的心呢?和柳宗元一同感受这个小潭的别样风景吧!——祝怡情】师:祝怡情同学,老师问问你看,你发现这个小潭悄怆幽邃有别的风景,那么如果你给大家提一个建议,咱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读这篇文章?生:觉得声音应该轻柔一点,声音低一点。
师:轻柔一点去朗读,你们同意吗?这篇文章不能读得气势轩昂。
好的,咱们按照她的要求读一读这篇文章。
老师要增加一点难度,我空掉了几个词语,咱们已经读得很熟了,看咱们能不能把它读好。
生齐读。
屏幕出示有空的课文。
【屏显:小石潭记从小丘()百二十步,()篁竹,()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竹()道,()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师:大家已经读得很通顺了。
我听大家的朗读,感觉语气语调好像差不多。
其实在朗读过程应该有些变化。
生:我觉得在一些地方要做一些停顿。
师:哦,有些地方要停顿一下,等下咱们细读文章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
她的建议提得很好。
我想问一下许浩同学,你问了一个问题,你说是用什么顺序写的,现在你能说是什么顺序吗?生:这篇文章是按空间顺序来写的。
《小石潭记》详细赏析.docx
《小石潭记》详细赏析《》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全文对小石潭的整体感觉是:忧深冷寂,孤凄悲凉。
下面是《小石潭记》详细赏析,和小编来看一下吧。
1、第1段:①先用水声、水色从侧面烘托:水声清脆,水色清冽,正由于它是个“石潭”②从正面直接描写:写出石潭中种种形状和姿态不同的石头。
然后又就树木的长势从旁描绘“石”:蒙---覆盖着,络---缠绕着,摇---晃动着,缀---连结着,树木的种种姿态,正说明了它是长在石头上的。
2、第2段: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是分别从游鱼、阳光、影子等各个角度去点染的。
整段文字没有一个“水”字,但没有一处不在写水。
正面写鱼,侧面写水;写的是鱼,见的是水。
先写鱼的游,“空游”两字突出了水之清,清到了透明的程度,鱼儿在水里游,竟像在空中没有凭依似的。
继而写鱼儿的影子,借目光来显示,这是从感觉的.另一个角度来写水之清,太阳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
鱼、石、影全都清清楚楚,足见水是多么清澈透明。
这一段也写了鱼,展现生动的画面。
先写鱼呆呆的一动不动,潭底石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
再写鱼儿飞快的窜往远处,一会游过来,一会游过去,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最后用拟人的手法,说鱼儿“似与游者相乐”妙趣横生。
3、第3段:这一段写溪流,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形象地比喻,写出了溪流的曲折。
“斗折”写的是溪身,这是静止的;“蛇行”写的是溪水,这是流动的,一动一静,各具特色。
“犬牙差互”写的是两岸的形状。
潭是“石”潭,岸是“石”岸,特征突出。
4、第4段:写潭上的气氛,借景抒情,抒写了作者悄怆悲凉的心绪。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文言知识1、字词:水尤清冽:尤,格外;清冽,清凉。
以其境过清:清,凄清。
怡然:呆呆的样子。
坻:水中的高地。
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
蒙络:遮掩缠绕。
可百许头:可,大约俶尔:突然,忽然。
犬牙:像狗牙一样。
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悄怆:忧伤的样子。
《小石潭记》教例评析(精选12篇)
《小石潭记》教例评析(精选12篇)《小石潭记》教例评析篇1[教例简述]这是高永祥老师的一个教例(详见《语文教学之友》1993年第8期)。
教师的发现:文中所描绘或明或暗的景物与“小石潭”的“石”相关联,特别是人的心境与“石”为联系得更紧。
的策划:以“石”为线,串起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实施:教师: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学生甲:“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
学生乙:甲同学讲的是明写“石”的句子。
我觉得“其岸势犬牙差互”这句是暗写“石”。
句子中的“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
学生丙:“闻水声,如鸣佩环”也写了石。
如果“潭”不是“石潭”,它能发出这么悦耳的声音吗?学生丁:“凄神赛骨”也写了“石”。
我看文中的“寒骨”除了寒气刺骨的意思处,还应有“石”冰凉刺骨的意思。
……师: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
“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
“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
“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
“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评析]严格地讲,上述的内容只是一个教学的片段,若以以此来处理《小石潭记》的教学,显得比较单薄。
但教者的这种发现,这种教学设计可以引发我们深层次的联想。
联想之一:教者在此教例中使用的,是一种“整体赏析”的导读法。
此法适用于精美的短篇。
其特点是或从点,或从线,或从面的角度发现课文中能够构成一个“集合”的知识板块,然后巧妙设计教学题,引导学生进行咀嚼、体味,从整体上去感受课文的美点及思想内容。
比如《小石潭记》,还可以牵出很多线条,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赏析。
①《小石潭记》中的“水”。
②《小石潭记》中的“动”与“静”。
③《小石潭记》中的“对比”与“烘托”。
④《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
《小石潭记》教学片段及反思(通用14篇)
《小石潭记》教学片段及反思(通用14篇)《小石潭记》教学片段及反思篇1背景介绍《小石潭记》为语文版八班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文言游记,是在第一单元的基础上指导同学进一步学习游记。
古代游记,大都比较简洁,但写景状物各有其特色,大多是的立言感怀之作。
《小石潭记》状写湖南永州四周一处无名水潭,文章突出其石底水清、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特点。
但同学要理解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够对本文的写作特色进行观赏评介,却有肯定的难度。
因此,在引导同学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引导同学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写作特点,进行观赏评介,进而对文本进行拓展迁移则是本文其次课时教学的重难点。
可采纳“导游”的方式进行,以同学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让同学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学会学习,进一步积累文言词语,进而对文本进行拓展迁移,为同学学好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切入角度运用改编法进行突破。
有些文章的主题、内容、人物形象不好把握,这时,你可以尝试对文本进行改编,把游记改成导游的解说词。
同学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如何品尝本文的语言、体会写景的特点,可通过让同学们来当一回导游来实现:1、熟读成诵,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
2、小组合作、探究,给《小石潭记》中的景物设计景点。
3、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现场解说。
同学要做到这一点,必需既能够走入文本,又能走出文本,只有在同学与文本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同学与之间进行广泛的的对话,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拓展迁移。
教学过程一、熟读成诵,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
采纳竞赛的朗读法进行,既能提高同学的学习爱好,又能引导同学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为下一阶段的学习作预备。
1、同学自由朗读课文。
2、男生背一三段,女生背二四段,然后交换背诵3男生、女生背诵全文,然后师生齐背。
二、小组合作、探究,给《小石潭记》中的景物设计景点。
师:下面请每组的同学为《小石潭记》中的景物设计景点,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现场解说。
《小石潭记》赏析
《小石潭记》赏析这篇山水游记以精炼的语言、铿锵的音节给读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可见可闻可感。
在诗情画意中,作者还融合了自身的性格、遭遇,使情融于景。
因参加在政治上比较进步的王叔文集团,柳宗元遭到排斥,被贬永州,一直生活了10年,写出了《永州八记》,本文就是其中之一。
文章第一段,作者以“移步换景”的手法,引领着我们观赏美丽的山水风景。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看到竹林,听到水声,感到快乐,于是决定“伐竹取道”,探个究竟。
然后很自然地引出了“小石潭”:水特别清,石头特别多,且形状各异。
再看潭上的景物,青青的树加上翠绿的藤蔓,缠在上面,结成一个绿色的网,枝条参差不齐,随风摇曳,更显示出自然之美。
第二段是文章最精彩的一部分。
运用特写镜头,以40字描绘出潭水和游鱼的美景。
作者通过具体的事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本身作形象描绘,没有一字写到水,也没有一点抽象说明,读来如临其境。
“皆若空游无所依”,写出水之清,已到了透明的地步。
“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写出了鱼的勃勃生机。
一静一动,相互映衬,表现了盎然的情趣。
“似与游者相乐,”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鱼的快乐之情。
当然,这是作者将快乐的心情加到了鱼的身上。
第3段,写通到潭里来的小溪和潭上的景物。
“斗折蛇行”一句,就溪身说,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是静止的。
就溪水说,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是流动的。
“明灭可见”言简意赅,准确地写出看得见的一段水面映着天光云影而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则暗的情景。
第4段写了小石潭给人的总印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这种静寂一直侵入到人的灵魂里,使人感到无限幽凉。
景物的描写结合了作者的心情。
这是作者被排挤、被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
从中,读者可体会到封建社会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最后一段,交代了同游者,更突出了文章的游记特点。
在写法上,本文除了寓情于景以外,还有以下特点:1.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给人以全方位的美感享受,如“倏尔远逝,往来翕忽”、“如鸣佩环”、“凄神寒骨”等。
小石潭记实录
小石潭记实录《》是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下面是小石潭记实录,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导入:师:现在正是秋天。
有句大家都学过:“自古逢秋悲寂寥”。
的确,秋天,西风渐起,万木萧萧。
很容易给人伤悲的感觉,正是古人所谓“悲秋”,这表现了环境对人心情的影响。
但,反过来,在很多时候,人的心情也会影响自己对周围环境的认识。
打个比方,大家看到鸟语花香有什么感觉呢?生:春天,快乐,春游。
师:大家说是快乐.可是却有名句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开他要落泪,鸟鸣他要心惊,大家说为什么呢?能从当中找到答案吗?生:因为”感时”和”恨别”师:是啊,这就是心情对人感官的影响。
正所谓境由心生,情随思变(板书境由心生,情随思变),即使面对美好的景色,心境失落,笔下的文字也就凄冷了。
师:我们最近读了不少东西,比如说的中关注了很多中国古代的失意文人,他们经历了很多坎坷并将之以及自己的感受付诸笔下。
我们还刚刚学了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还记得他是怎么描绘自己的遭遇吗?生: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师: 巴山楚水凄凉地!问问你们,你们知道么是凄凉吗?生:知道,反正就是伤心。
师: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你们有为伤心而落泪吗?生:有的。
师:你们那还是小委屈啊.刘禹锡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
他还有个好朋友叫做柳宗元.刘、柳二人本是好朋友,命运也相似。
师:请大家共同阅读柳宗元生平。
师:柳宗元被贬来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岁施展才华之时,一呆就是10 年,后又被贬柳州。
抱负未酬和被贬谪的遭遇使他的心中无比凄苦,难以自抑。
付诸笔下。
也是一片凄凉。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阅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希望同学们在掌握文言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并且进而体会作者在描写一片美丽景色时的心境.(板书: 《小石潭记》唐柳宗元)二、诵读,落实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师:课前已经布置了大家的预习, 再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自读课文。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4篇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4篇《小石潭记》课堂实录4篇《小石潭记》课堂实录1小石潭记课堂实录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课前热身。
师生交流。
)学生自由读。
教师板书课题。
师:我们读了《小石潭记》,后来老师把课文前面的导入语部分去掉了,请同学们做一回编辑。
同学们都推荐了。
有位同学推荐得特别好,我太欣赏这段话了。
祝怡情同学在哪里?先请坐。
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屏显:看过日出东方的秀美,领略过万里长城的雄伟,欣赏过钱江潮的壮阔。
悄怆幽邃的小石潭又是怎样牵动着作者的心呢?和柳宗元一同感受这个小潭的别样风景吧!——祝怡情】师:祝怡情同学,老师问问你看,你发现这个小潭悄怆幽邃有别的风景,那么如果你给大家提一个建议,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读这篇文章?生:觉得声音应该轻柔一点,声音低一点。
师:轻柔一点去朗读,你们同意吗?这篇文章不能读得气势轩昂。
好的,我们按照她的要求读一读这篇文章。
老师要增加一点难度,我空掉了几个词语,我们已经读得很熟了,看我们能不能把它读好。
生齐读。
屏幕出示有空的课文。
【屏显:小石潭记从小丘( )百二十步,( )篁竹,( )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竹( )道,( )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 )。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师:大家已经读得很通顺了。
我听大家的朗读,感觉语气语调好像差不多。
其实在朗读过程应该有些变化。
生:我觉得在一些地方要做一些停顿。
师:哦,有些地方要停顿一下,等下我们细读文章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
她的建议提得很好。
我想问一下许浩同学,你问了一个问题,你说本文是用什么顺序写的,现在你能说是什么顺序吗?生:这篇文章是按空间顺序来写的。
《小石潭记》的课堂实录及反思
《小石潭记》的课堂实录及反思《小石潭记》的课堂实录及反思【教学目标】1、识记篁、洌等10个文言实词和以、其2个文言虚词的意义。
2、理解作者笔下小石潭的特点。
3、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2、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
【课堂实录及反思】师:上课!生:老师好!师:请坐。
游山赏水,探胜寻幽,历来是我国文人的传统爱好。
或抒发平步青云的喜悦,或咏叹仕途坎坷的感悟。
唐朝的文学大师──柳宗元,借游小石潭,唱吟了一首宁静与感伤的诗章。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小石潭记》。
作为一篇文言游记,你最希望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会哪些知识呢?生1:学会文言字词的音、义,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生2:弄懂文意。
生3:了解所描述景色的特点。
生4:古人往往借景抒情,本文是否也是这样?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认为我们应先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出示课件1)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世称柳河东。
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柳河东集》。
《小石潭记》是他被贬永州时所做的游记之一。
生:(一齐)朗读并背诵。
师:根据同学们的要求,老师确定了以下3个学习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并且读一遍。
(出示课件2)1、识记篁、洌等10个文言实词和以、其2个文言虚词的意义。
2、理解作者笔下小石潭的特点。
3、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
师:我们先听一遍课文录音,感知文章内容,标注出下列生字词的读音。
初步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出示课件3)一、走进录音棚1、听录音,为下列加粗字释义:篁竹(huáng)_______ 清洌(liè)_______为坻(chí)_______ 为屿(yǔ)_______为嵁(kān)_______ 佁然(yǐ)_______俶尔(chù)_______ 差互(cī)_______幽邃(suì)_______ 悄怆(chuàng)_______师:放录音。
《小石潭记》教学课例评析
《小石潭记》教学课例评析朝阳中学谭晓玉课例描述:《小石潭记》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出示学习内容大屏幕出示学习内容:1、学习课文语言,积累词汇。
2、赏析课文,学用赏析性语言。
二、读通课文(大屏幕显示:读通1、读准字音。
2、读顺句子。
)师:现在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就两个: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互相交流疑难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师:下面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朗读课文给大家听听?生: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参差披拂。
师:读得很好,字音很准确,句子的停顿也很恰当。
生: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生:怡然不动的“怡”读错了。
生:俶尔远逝的“俶”读错了。
师:大家听得很认真,好,再把这两个四字短语读一遍。
生:怡然不动,俶尔远逝生:潭西南而望,……曰奉壹。
师:有的字读得不准,谁听出来了?生:“悄怆幽邃”的“怆”,“差互”的差。
师:很好,看这个句子的停顿。
听老师读:其岸势/犬牙/差互师:大家齐读一遍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好,读到现在,按照目标,我们已读通了课文,下面提高要求,看我们能不能读懂课文。
三、读懂课文。
师:现在大家看大屏幕,看清要求。
(大屏幕显示:读懂1、读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2、对照译文,读出原文。
)师:下面我们先进行第一步,请同学们借助课文注释,自己翻译课文。
如有疑难,先在小组内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我们大家共同解决。
生:独自翻译课文,组内交流讨论。
老师巡视,解答个别学生的提问。
师:现在我们交流一下学习的结果,哪个小组在翻译中有困难,可以提出来。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小组内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而不是我们个人的疑难问题。
生:“伐竹取道”是什么意思?师:你觉得是哪个词导致了你翻译中的困难?生:“取”师:哪个小组愿意帮他?生:“伐竹取道”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小路”的意思,取,就是开出的意思。
师:说得很好。
生:我们小组还有一句:其岸势犬牙差互。
生:这一句的意思是:溪岸的地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互相交错师:翻译的不错,是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
《小石潭记》逐段分析
《小石潭记》逐段分析《小石潭记》通过诗人精细、生动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自己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不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引导我们前行,观看不同得景物。
很像看一部山水风景纪录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
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
“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鸣佩环”就是说水声像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音那么清脆悦耳。
作者写出了自己高兴的心情,这种心情一直感染着我们,使我们同样感到高兴。
既然这美妙的声音是从竹林那边发出的,我们同作者一样都想去探个究竟。
于是作者“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伐竹取道”四字,用行动写心情,坐实了前边的“乐”字。
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终于见到一个小小的池潭。
接着作者给我们介绍了这个池潭的特点:““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
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
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
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
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
“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嵁”“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
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
接着在写潭上的景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
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摇摆,更显出自然之美。
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教学之前,针对所教班级学生情况,对他们提出了预习要求:
1、利用工具书给生字注音,并自主试读三遍;
2、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将不懂的字词句作圈划;
教学步骤分五步:
1、由柳诗《江雪》导入,用时三分钟;
2、走进课文,包括正音识字、朗读课文、疏通课文等,强调实词的解释和加强学生个别朗读,整个环节用时二十二分钟;
4、教师小结,用时两分钟;
5、学生朗读课文,布置作业,用时三分钟。
师:(出示课件思考题)那么,柳宗元来游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联想柳宗元的相关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江雪》、《黔之驴》等)
生(甲):以前背过他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开头就写“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一直因被贬而失落抑郁,应该是“凄”多吧。
生(乙):他在《江雪》中写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就是他孤独、失意的写照。
师:是啊,柳宗元与刘禹锡一起参与变革,也一起被贬。
还记得刘禹锡写的《酬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怎么写的?。
《小石潭记》理解赏析(锦集10篇)
《小石潭记》理解赏析〔锦集10篇〕篇1:《小石潭记》理解赏析《小石潭记》理解赏析《小石潭记》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浸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
《小石潭记》第一段共四句话,写作者如何发现小石潭以及小石潭的概貌。
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写发现小石潭之经过及小石潭的景物特征,在挪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画面感。
第一二句着重描绘了作者一行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行一百二十步。
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
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的出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堪称犹抱琵琶半遮面。
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潭。
真乃是曲径通幽,景象确实非凡。
这潭完全是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而“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
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
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如今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所在,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不是人间的一个小天地,而是传说的佛国中的一块净土。
第二段采用“定点特写”的方法,直接把镜头对准潭中的鱼,描写其动静状态,间接突现潭水的清澈透明,着重表现一种游赏的乐趣。
以静衬动,写潭中小鱼。
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笔。
这潭中鱼很怪诞:一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假设地“怡然不动”。
这是继续写静,既衬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
由此转为写动。
其实在写静时已作伏笔,水中之鱼不能不动。
小石潭记优秀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优秀教学实录(3)(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小石潭记优秀教学实录(3)小石潭记优秀教学实录生1:用“斗折蛇行”写溪水的情状,用“犬牙差互”写溪岸的情状师:找得很准请给大家描述一下溪水、溪岸的样子吧生2:溪水“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么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写溪岸“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师:潭是“石”潭,岸是“石”岸,小石潭的特征突出啊柳宗元带着我们从“隔篁竹,闻水声”的竹林中“伐竹取道”发现小石潭,然后将远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让我们看到了潭底的全石,近岸旁如坻、如屿、如堪、如岩的卷石,又让我们欣赏了覆盖、缠绕、摇动、连接,随风飘荡的青树翠蔓他又渐渐走近到潭中,对潭中的鱼儿进行了特写,然后又把我们带到潭水的西南方向去探寻源头引领我们欣赏到不同的景点,他在无形中已经教给了我们游记散文的一种写法——“移步换景”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前三段的景物描写,让我们置身于美景当中,去体会作者的心情感受(课件展示问题)从这些景物描写中,你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感受?生l:是“乐”可从“心乐之”和“似与游者相乐”看出师:是啊这里的小石潭可观、可闻、可听、可触,这里的小石潭石异、水清、鱼乐、树青、蔓翠,真是一个旅游休闲的世外桃源,让人抑制不住地乐由心生看来,作者的笔下是:一切景语——生(众):——皆情语师:对,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特色,难怪有人称赞他是继《水经注》郦道元之后的又一山水能手,有人甚至称他为“游记之祖”如此美景,按理应该乐不思蜀,而柳宗元为何却说“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他怎么了?生1:因为这里“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他受不了这种透彻心骨的凄凉,不忍独自品味那种孤独和无奈,所以离开了生2:他的心情由“乐”转成了“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说明作者心里不高兴,就像天气变阴了师:真妙!用比喻揭示了作者感情的变化确实如你所说,作者的感情有一个由“乐”到“凄”的变化过程为什么会这样呢?(课件展示柳宗元的身世介绍及情感分析的文字)(师让学生交流、讨论、发言)师:柳宗元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满腹才华,并想用自己的智慧和谋略为朝廷出力,因此他积极参与政治改革但不幸的是,改革失败,一纸调令将他发配到了偏远的永州地区,并让他做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司马没想到祸不单行,此时他老母病故,居处遭火,但他不想把自己蜷缩在悲痛和无助中,他“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把自己流放到了永州的山水中所幸的是,永州的山水接纳了他,也读懂了他的快乐与悲哀,更可幸的是,他在永州的小石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一个无人问津却秀丽奇特的地方,这难道不是他自己的写照吗?难怪有人说,读《小石潭记》,就如同品一杯淡淡的苦丁茶,清香在前,仔细品味却有一种悲苦在后试朗读全文,品味小石潭的美景,感受作者凄怆、哀怨的心境(师请学生选取自己最喜爱的一处景,朗读或者背诵)六、拓展延伸师:以导游的身份,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个方面,为游客介绍文中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生分小组,纷纷做拓展训练)组1:游客朋友们,大家来看看潭里的鱼,你们看,它们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快活地摇着尾巴,似乎与阳光玩着捉迷藏的游戏,有的静静地倚在岩石上,透过清澈的水,阳光似乎找不到它们畦,鱼儿们全游开了,透过斑斑驳驳的树影,看,它们张开嘴,调皮地对着阳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气这是和大家在摇尾问好呢!师:哈,展开了想象,拟人的手法让小石潭的鱼JL也仿佛游进我们的思维中了组2:朋友们,往前走了,来看这溪水,它顺着崎岖的山路弯弯曲曲地流来,一会儿溪水被巨大的山石遮住,大家听,这潺潺的水声,怎么只闻其声,不见其形呢?别急,看,延伸而来,穿过了一段山石后,在阳光的照耀下,溪水又熠熠闪光七、结束语师:小石潭这个清幽之境,潭以石为底,潭因石而美,水由石而清,人由石而感,小石潭的一草一木,小石潭的一石一鱼,在柳宗元笔下,散落成字字传情的精粹让我们学习古人寄情山水、陶冶性情的潇洒,在欣赏美文中感悟人生。
小石潭记句子赏析
小石潭记句子赏析
嘿,咱就说里的那些句子,那可真是太绝啦!比如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哇塞,你想想看,那潭水里的鱼好像在空中游动一样,没有依靠,这画面感不就一下子出来了嘛!就像你在一个超级清澈的大鱼缸前面,看着那些小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多神奇呀!再看看“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些鱼一会儿静静地待着,一会儿又突然游走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这不就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乐一样嘛!这感觉不就跟你在公园里逗那些可爱的小猫咪一样有趣嘛!
还有“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氛围营造得太厉害了吧!四周都是竹子和树木环绕着,安静得很,让人感觉有点凄凉,甚至骨头都有点寒意呢!这简直就像是你一个人走进了一个阴森森的树林子里,心里毛毛的!这些句子写得真是太棒啦,让人读了就仿佛身临其境!
我觉得里的句子简直就是神来之笔,把景色和氛围都刻画得那么生动,真的太厉害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石潭记片段实录及评析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
今天,语文网小编跟大家分享小石潭记片段实录及评析。
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课堂情景再现,教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
小石潭记片段实录及评析,一起来看看吧!小石潭记片段实录及评析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教学设计】《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此,语文教学不仅是一种知识的教学,而更多的是一种生命的体验,生活的积累和文化的熏陶。
课程标准还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对初二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而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
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从文体上看,本文首先是一篇文言文,然后才是一篇游记性散文。
基于此两点,我确定本课的学习重点,首先要引导学生积累文言实虚词,特殊的文言句式,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培养学生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其次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用自己的视角来品味小石潭,深入体会柳宗元当时抑郁悲凉的心境,领会作者移步换景、寓情于景、以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学习目标】一、积累文言实虚词,特殊的文言句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品味生动细致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通过此游记表达的凄苦忧伤的感情。
【授课过程】一、情景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生:(齐声)喜欢。
师:一次畅快的旅游能让你们收获到什么呢?生1: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生2:在旅游中能忘掉生活中不愉快的事。
生3:旅游时可以欣赏到不同的景观而且还可以陶冶情操。
师:的确,风和日丽时,与好友结伴而行遍访祖国名山大川,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
今天我们要和唐代代文学家柳宗元先生去一个地方,那就是位于今湖南省境内的一个小石潭。
板书课题、作者。
(情景导入,让学生从自身旅游经历谈起,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创设轻松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形成阅读期待。
)二、叩响生字之门师:跟着古人游名胜,有两道门槛我们必须迈过去。
那就是读准字音和疏通文义。
让我们先来扣响生字之门,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读准字音,读的通顺、流畅。
学生自由阅读,标注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字音。
(屏幕显示初读要求)师:让我们在初读文章时遇到的拦路虎请同桌帮我们解决,现在同桌轮读,纠正字音。
生生轮读,纠正字音。
老师提示重点字词的读音,尤其是一些多音字、通假字、生僻字的读音。
(屏幕显示重点字词的注音)生推选代表范读课文,其余学生以流畅度为标准评价。
生齐读课文。
(通过自读、互读、范读、评价、齐读多种读的形式,创设浓厚的阅读古文的氛围,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在这一环节,也让学生初步领会到自主互助学习的乐趣。
)三、叩响词句之门师:在同桌的帮助下,我们已经成功迈过了第一道门槛,相信这第二道门槛也不在话下。
请同学们根据课下注释,自由译文,译文要求:忠实于原文,表述要明确,语句要通畅。
(屏幕显示译文要求)学生根据课下注释自由译文。
用横线标出自己的疑难词句。
师:同学们,把自己在译文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词句交给小组内其他成员吧。
学生小组合作互相解决译文中的疑难。
全班交流小组内没有解决的疑难词句。
师: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小组合作的成果如何。
我来读,你来译。
(屏显重点词句的翻译。
)学生正确而流畅的翻译句子。
老师强调特别注意“西”“可”“犬牙”“以”等实词的意思。
从检查的效果来看,老师要适时纠正学生在翻译文言文中的一些不足和误区,并适当评价此环节小组合作的情况。
(在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发挥小组合作这一大优势,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质疑、释疑中再次体会到互助合作学习的乐趣,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文言文翻译的三个基本原则上“信”、“达“、“雅”。
对于中学生来说,能做到“信”、“达”就可以了。
不必过多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此环节完成学习目标一。
)三、梳理行程师:现在老师将课文范读一遍,同学们在听读的过程中,把自己手中的笔想象成一部DVD,而你自己就是一位摄影师,请把握好你的镜头,理清柳宗元领我们游览的路线。
师范读课文,生梳理行程。
小组合作交流。
(学生热烈讨论)师:(引导学生回答)柳宗元带着我们从“隔篁竹,闻水声”的竹林中“伐竹取道”时发现小石潭,然后将远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让我们看到了潭底的全石,近岸旁如坻、如屿、如堪、如岩的卷石。
又让我们欣赏了覆盖缠绕摇动连接随风飘荡的青树翠蔓。
他又渐渐走近到潭中,对潭中的鱼儿进行了特写,然后又把我们带到潭水的西南方向去探寻源头,他并没有在此过多停留,反而将我们带到了四面竹树环合的潭上,他想小憩片刻,没想到这里不容他久留,他“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看来,柳宗元先生为了让我们更全面的欣赏到小石潭的美景,他不是停留在一点上,而是移动自己的脚步,向前走去,引领我们欣赏到不同的景点,他在无形中已经交给了我们游记散文的一种写法——“移步换景”(板书——移步换景) (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适时点播,让学生轻松了解移步换景的写法。
)四、驻足赏析师:但这种走马观花的欣赏大家对小石潭的印象一定不很深刻,那就让我们放慢我们的脚步,根据自己的喜好,尽情欣赏小石潭。
请调动你的感官,找出你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最能触你展开想象的景物,用散文的语言将你看到的景色描绘出来。
生描绘自己看到的小石潭美景。
师:让我们把自己欣赏的美景说给你的同伴听,然后组里选一个说得最好的,一齐润色、加工,再在全班朗读。
生分四人小组活动,或说或写,老师随堂指导。
师:瞧,几个小组都很投入,有的已经写好了,有的还在不断地润色。
下面我们请一些同学来把他们的“作品”读一读。
哪一个组来?组1:我们组想来欣赏潭中鱼,我们想“它们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快活地摇着尾巴。
鱼儿们似乎与阳光玩着捉迷藏,有的静静地倚在岩石上,透过清澈的水,阳光似乎找不到它们。
忽然,鱼儿们全游开了,透过斑斑驳驳的树影,它们张开嘴,调皮地对着阳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气,还不忘了与潭边陌生的人摇尾问好呢!”师:哈,展开了想象,拟人的手法让小石潭的鱼儿也仿佛游进了我们的思维中了。
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这一小组的同学多次强调潭水的“清澈”,文中第二段好像并没有写呀。
生:(齐答)有!“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实也表现了水之清。
师:同学们真有眼光,这种描写也叫——生:侧面描写。
师:对!真聪明!那你们能体会柳宗元当时的心情吗?生:(齐答)高兴,快乐。
师:同学们不仅写的好,而且悟的妙,一句“似与游者相乐。
”让我们体会到了柳宗元内心的兴奋与愉悦。
(板书——乐)第一组的同学为我们做了很好的表率,还有哪一组?组2:我们选的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我们欣赏到“四周的树林静静地伫立着,它们紧紧地挨着、靠着,似乎除了彼此便失去了依靠,那青翠的脸庞被冷风拥护着,在瑟瑟地颤抖呢?”师:同学们听到没有?这一小组用了拟人的修辞,将树木写活了,这里的树木虽然繁茂,但不够坚挺,它们在这少有人来的地方好像靠着“挨着、靠着”来互相安慰。
这好像透出一种隐隐的凄凉。
再请另一个小组,请选的不是这两种景物的小组来说说。
组3:我们组想在“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的竹林溪水边驻足片刻。
我们写的是“沿着小丘走了百二十步,匆匆的竹林挡住了我们前行的脚步,大家决定就此返回。
此时,成片的竹香扑鼻而来,几声清脆的鸟鸣传入耳际,叮咚的溪流驱走了我们的疲惫,那是窗前的风铃吗?那分明是一群翩翩飘来的仙女,她们身上的佩环似乎也难与这清脆的流水相媲美了。
我们不禁加快了脚步。
”师:多有创意的描写啊!不仅让我们闻到了竹叶的清香,还让我们聆听了泉水的清脆,真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小石潭边,从你们加快的脚步声中,我们体会到了你们心情的迫切和愉快。
我相信“心乐之。
”也让我们和柳宗元的心拉的很近。
还有哪个小组想展示你们的作品?组4:我们组选的是“溪水”,我们这样写的:“溪水顺着崎岖的山路弯弯曲曲地流来,一会儿溪水被巨大的山石遮住,只听到潺潺的水声,但是,延伸而来,穿过了一段山石后,在阳光的照耀下,溪水又熠熠闪光。
”老师,我们猜想此时作者也会有感想,不知对不对?师:什么感想?说说给大家听。
生:他应该想,人生何尝不与这溪水一样,曲曲折折,挫折应该是暂时的,总会也有突破的时候。
师:大家认为呢?生:有一定道理吧。
师:有些牵强,但很有创意,这是这一小组同学所闪耀出来的思维火花。
我们应该给予掌声吧。
(学生鼓掌)师总结:看来,作者的笔下是“一切景语——生:——皆情语”师:对,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特色,难怪有人称赞他是继《水经注》郦道元之后的又一山水能手,有人还甚至称他为“游记之祖”。
(屏显——寓情于景)板书:寓情于景师:非常感谢大家精彩的表演,这里的小石潭可观、可闻、可听、可触,这里的小石潭石异、水清、鱼乐、树青、蔓翠,这真是一个旅游休闲的世外桃源,而柳宗元为何却说”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他怎么了?生:因为这里“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所以他受不了这种透彻心骨的凄凉,他不忍独自品味那种孤独和无奈,他离开了。
师:同学们的分析很到位,在此我有必要把柳宗元当时的处境告诉大家。
柳宗元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满腹才华,并想用自己的智慧和谋略为朝廷出力,因此他积极参与政治改革,但不幸的是,改革失败,一纸调令将他发配到了偏远的永州地区,并让他做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司马。
没想到祸不单行,此时他老母病故,居处遭火,但他不想把自己蜷缩在悲痛和无助中,他逸逸而行,漫漫而游,他把自己流放到了永州的山水中。
所幸的是,永州的山水接纳了他,也读懂了他的快乐与悲哀,更可幸的是,他在永州的小石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一个秀丽奇特的地方,却无人问津,这难道不是自己的写照吗?难怪有人说,读《小石潭记》就如同品一杯淡淡的苦丁茶,清香在前,仔细品味却有一种悲苦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