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Z地区二维地震资料解释分析
精选地震讲义2地震解释基本方法层位资料
同岗正花状背形构造地震地质解释剖面
同岗构造寒武系透镜体与多期断裂活动地震解释剖面(TB-155)
舞阳凹陷北部边界断裂剖面特征(223.6测线)
襄城凹陷南部边界断裂剖面特征(636测线)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潭口、代河不整合油藏剖面图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王场盐背斜油藏纵剖面图
图2-4 水平剖面上的断面波
图2-15偏移剖面上的断面波
图2-16 断层面的确定
三、 多次波
图2-17 几个重要的多次反射波类型示意图
图2-18 海底多次波引起的构造地层假象
第四节弯曲界面反射波
一、凸界面反射波的特点 二、凹界面反射波的特点
(1)平缓向斜型 (2)聚集型 (3)回转型
图2-19 凸界面地质模型与地震模型的关系
a .在地层水平的简单情况下,绕射波同相轴极小点位置指 示断点位置;绕射波极小点与反射波相切;地层倾斜时,切点 不在极小点。
b.剖面线与断层走向斜交时,绕射波变缓。
c.绕射同相轴对应地下岩性尖灭点,断点,经偏移处理 后绕射波收敛于一点。用绕射波的时距曲线极小点的特征,可 准确的确定地下断点,尖灭点或不整合面突起点的真实位置。
2-20 水平叠加的凸界面时间剖面地质模型地震模型
图2-21 凹界面模型与地震模型的关系
图2-22 凹界面地质模型与理论地震记录剖面
第五节地震解释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假象
盐构造的速度变化:刺穿盐体引起的速度上拱假背形构造
图2-24 深部盐体引起的速度下拉假向形构造
图2-25 泥构造引起的假象
联系,但又存在一定的区别。
图2-1 50Hz和20Hz的地震响应
二、 地震反射标准层具备的条件
1)反射标准层必须是分布范围广,标志突出, 容易辨认、分布稳定、地质层位较明确的反射层。 一般要选择连续性好,波形稳定。
地震资料二维解释
C、结合构造,分析断层 切割关系, 研究断层对构造的控制
作用;利用构造运动的期次确定断层的切割关系。
一般情况下新断层切割老断层。
二维解释
D 、断层的级别: 结合地质、构造发育史定断层的级别;
主要根据地震剖面上断距,两侧对置的层位,波阻特征等。
一级断层:控制盆地的沉积,断到基底。盆地可研究生油层系、 资源量。 二级断层:控制构造带。构造带可以研究生储盖、生油构造。
二维解释
如上图所示: 当资料不清时,断层掉向不清,断层面的方向不同, 高垒和地堑不同的结果。断层至关重要。
二维解释
断层解释
A、定准断点 :根据波阻错断,水平剖面上有绕射波和断面波。 B、平面组合 :考虑断层的空间延伸关系,平面上可以连接, 但平面上不一定能过去;所以要多次反复平面 剖面对比。
模型验证 、多种信息综合研究等方面。
二维解释
(一)、准备工作 1 、野外, 了解野外工作方法、施工因素、井深、药量、基准面、 排列长度、组合个数…。(涉及到处理方法、解释精度) 2 、处理,了解处理的主要流程及处理效果。保幅、修饰和去噪手
段。
3 、钻井,收集钻井资料及钻井报告。
4 、地质,收集已有的邻区的地质、地震资料及成果报告。
二维解释
2、闭合差校正 二维资料普遍存在闭合差,因此除了上述各种之
外,还要作闭合差校正。 这一步是在做好相位、频率、振幅一致性处 理的基础上进行的。 闭合差校正的关键是选好基准面 (或参考层),多次反复计算和 修改校正量。 在一般解释系统上都有闭合差校正的功能,所选择的基 准面断层越少越好,越靠近目的层越好;所以这是一个边解释边进行 闭合差校正的交互迭带过程。
另外,还要了解目的层埋深、岩性、储集性,明确生储盖组合及 凹陷的构造格局、储层分布状况。如塔里木东河砂岩,岩性变化、 尖灭,华北地区找沙河街组的沙1、沙2、沙3段,小断块等。
地震资料解释
沿横轴方向上均匀分布的每条小细线上的波形代表共中心点处叠加道记录,从浅到深有一系列的波组。剖面最左端的第1道代表满叠加次数的第1个共中心点叠加道记录。最右端的道代表满叠加次数的最后一个共中心点叠加道记录。剖面上总共显示多少个叠加道记录就说明有多少个CDP点。所以在剖面时间线零线上边标有CDP序号,而且还标有桩号。
6.沿测线闭合圈对比(剖面的闭合)
剖面间的闭合不能用二维偏移剖面,只有利用三维地震资料,才能使其闭合。
7.利用偏移剖面进行对比
剖面间的对比:有助于对剖面作地质解释和作构造图等工作。
利用地质规律进行对比 在一个工区内,地质构造特征及地质结构都遵循一定的地质规律,它们必然反映在时间剖面上,抓住其规律对剖面的对比解释有好处。这需要解释人员有较强的地质理论基础和经验。
角度不整合:在0.5s左右存在角度不整合
(二)、超复和退复
超复和退复发育于盆地边缘的斜坡带,也是不整合的一种表现形式。 1.超复 在海侵时,地层沉积范围不断扩大,盆地边缘地带的新地层会依次超越覆盖在下面较老地层之上。在时间剖面上表现为几组反射波互不平行,逐渐靠拢,在超复点处出现同相轴的分叉、合并现象。超复不整合面上的地层反射波相位,依次被下部地层反射波所代替。 2.退复 当海退时,沉积物分布范围逐渐减小,上覆新地层沉积范围不断向盆地中心退缩。在时间剖面上,上覆新地层的反射波逐步被下面老地层的反射波所替代。
(一)、不整合
不整合是地壳运动引起的沉积间断。它对油、气的聚集有密切关系,对地震地层学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不整合分为平行不整合与角度不整合两种。 1.平行不整合(假整合) 老地层主要受上升运动影响,呈水平状态出露地表,遭受较长时期的外力作用破坏之后,又受下降运动影响而沉降,继续接受新的沉积,因而新老地层产状一致,其间存在侵蚀面,这种现象称之为平行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在时间剖面上不容易识别,但不整合面受到剥蚀而凸凹不平,往往产生绕射波,并且由于波阻抗差变化大,使不整合面上的反射波振幅和波形变化也较大,因此可以根据这些特点去辨认平行不整合。
二维地震资料解释技术在寿阳勘探区中的综合应用
二维地震资料解释技术在寿阳勘探区中的综合应用【摘要】本文根据寿阳勘探区项目施工后和数据资料处理后的时间剖面,进行了二维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现将在寿阳煤层气勘探项目解释中,如何综合应用二维地震资料解释技术得到了较为准确的解释成果,做个总结归纳。
文中主要体现了资料处理完成后,通过SUN工作站上的geoframe软件加载时间剖面,将钻孔岩心数据及测井数据合成记录利用在层位对比中。
通过煤层追踪解释中速度谱的应用、以及断点拾取中如何排除假象断点和二维地震剖面上断点组合断层技术的应用,特别是采用属性体对构造的印证和煤层气储层结构模型反演对煤层气评价等技术的综合运用。
从中总结设计出了一套较为完整、较高准确性的山西寿阳地域地质条件下的二维地震勘探解释技术。
【关键词】二维;地震勘探;解释;技术0 引言鉴于目前国内勘探市场,由于考虑成本因素、工期因素和地理施工难度因素,往往需要对一些项目采用二维地震勘探方法,为了克服传统意义上的二维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精度不高不足,针对寿阳勘探区区域特点和二维地震时间剖面特点,探索性地应用了多种二维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技术,希望能在剖面和平面上对该区的地质构造做出尽可能准确解释。
创新点是增加了包括属性体解释在内的一系列特殊解释技术,和建立煤层气储层结构的地球物理响应模型,进而解释勘探区的煤层气储层参数特征。
1 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和波组特征1.1 地壳板块运动过程寒武纪至中奥陶纪,本区地壳稳定沉降,在古老结晶基底上形成了浅海相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上古生界地层是主要含煤地层,该区属于华北石炭二叠纪煤田。
加里东地壳运动,使得华北断块上升,全区遭受长期剥蚀。
古生界分布于本勘探区北部及西部,因缺失寒武系地层而呈角度不整合于下伏地层,与太古界、元古界地层构成煤盆基底。
石炭纪,本区地壳再次沉降,沉积了石炭二叠纪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中生界出露于勘探区以南,整合接触于下伏地层,印支运动使本区整体抬升,广泛遭受剥蚀。
地震资料二维解释
走廊叠加
三维剖面
*****井零偏VSP 桥式标定
上行波剖面
Tg2 Tg2 Tg5
走廊叠加
三维剖面
二维解释
4、作图方法和空间归位 二维地震资料解释,经典的作图方法是使用水平剖面对比、 交点闭合、空间归位。空间归位方法有:直射线法、曲射 线法、射线追踪法。以速度之分,分为常速变速两种方法。
5、叠偏剖面直接作图和变速作图 叠偏剖面有绕射波和断面波归位、地质现象清楚等优点, 因此解释人员很重视使用叠偏剖面,但是用叠偏直接作图交点 闭合和空校却存在一定的问题,后面还专门讲叠偏直接作图方法。
在标定中VSP 资料桥式标定精度高,使用 VSP 资料尤其是用好走廊 迭加、上行波剖面、平均速度、层速度,对提升解释精度十分有利。
标定旳关键是子波、极性、速度等几种问题。
二维解释
层位标定方法步骤:
1. 数据准备,主要是地震剖面、VSP和钻井资料,包括声波曲线、井 径、岩性、电阻率、自然伽玛等,VSP资料主要有走廊迭加、上行 波剖面、平均速度、层速度等。同时还应搞清极性、相位、(小 相位或零相位)、子波及子波的频带宽度、波形。
6 、精细旳构造解释,精细旳解释和反复处理亲密有关,且涉及 面很广,精细解释成果是勘探工作旳最终目旳,也是主要环节。
不串层,不串相位,断点把握准,水平、叠偏对照。经过精细解 释,在查明小断层、小断块、小构造及复杂旳隐蔽油气圈闭中都 能见到良好旳效果。
二维解释
二 . 二维解释中旳主要问题
1 、相位校正及波形、振幅、频率一致性处理 2 、闭合差校正 3 、层位标定、对比、解释、闭合及成图 4 、作图和空间归位
二维解释
做好叠后处理工作,提议用下列环节: 1)要加载纯波带 2)做好振幅一致性处理,对浅层、平层即时解释,初步了解闭合差。 3)针对目旳层,进行提升辨别率处理,尤其注意使用经典反射层
二维地震层序解释用户手册
《油藏综合解释系统用户手册—》二维地震层序解释用户手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2004年5月目录二维地震层序解释 0用户手册 0一、二维地震层序解释概述 (3)功能简介 (3)名词、术语 (3)主界面说明 (4)二、菜单说明 (5)主菜单说明 (5)帮助菜单 (5)图符菜单说明 (5)常规图符菜单 (5)参数图符菜单 (6)显示图符菜单 (6)解释图符菜单 (6)工具图符菜单 (6)三、功能与操作说明 (8)文档主菜单的功能与操作说明 (8)新建 (8)打开 (8)关闭 (9)保存 (10)另存为 (10)打印 (11)退出 (11)参数主菜单的功能与操作说明 (12)测线选择 (12)显示参数 (13)显示内容 (14)注册参数 (15)井资料 (16)显示主菜单的功能与操作说明 (16)重新显示 (16)放大 (16)缩小 (17)恢复大小 (17)相交剖面 (17)解释主菜单的功能与操作说明 (17)骨架化 (17)层序界面 (17)地震层序 (20)地震相 (22)地震相属性提取 (23)选项主菜单的功能与操作说明 (24)地震色谱 (24)工具栏 (30)地震相监控 (30)操作层 (30)帮助主菜单的功能 (33)四、对象的操作说明 (34)层序对象默认操作 (34)对象激活 (34)默认解释菜单说明 (35)地震相对象默认操作 (35)对象激活 (35)拾取说明 (35)一、二维地震层序解释概述功能简介本模块通过自动与交互解释并举的方法划分地震层序和进行地震相解释,并根据二维地震资料的特点,进行相交测线的相关分析。
具体功能有:(1)根据构造解释层位定义地震层序界面;(2)在二维测线上进行层序和地震相的解释;(3)提取地震相的地震属性特征;二维地震层序解释模块在许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点。
首先,它可应用由地震资料产生的各种属性剖面进行解释,突破了以往在单一资料上进行解释的传统做法,使用户在追踪层序边界面,地震相时手段更为灵活,结果更加可靠。
地震资料解释
面 波
t
的延续时间为Δt,穿越岩层的
往返时间为Δτ。
岩层较厚,Δτ>Δt,同一接
t 收点收到的来自界面R1和R2的两个反
射面也可以分开。形成两个单波。保
留着各自的波形特征。这种情况,一
般较少。
岩层较厚,二个反射波可以分开
2023/11/5
10
1 地震记录的形成
岩层较薄时, Δτ<Δt,
来自相距很近的各个反射界面
50
2023年11月5日12
51
时14分
4 三维数据体
三维地震采集得到空间采样很密集的数据,经处理 后得到3D地震数据体。 3D数据体里是正交排列的 数据点,在同一方向上的数据点间隔是相等的。利 用3D数据体可得到供解释的剖面或切片:
纵(主)测线垂直剖面
横(联络)测线垂直剖面
水平时间(或深度)切片
2023/11/5
47
3 水平切片
2023/11/5
水平切片上 的时间
倾角增大 同向轴变窄
频率增高 同向轴变窄
3D水平切片
48
3 水平切片
2 水平切片上反射同相轴走向与界面走向一致
2023/11/5
地 层 走 向
49
3 水平切片
3 水平切片与垂直地震剖面反射同相轴交线闭合
2023/11/5
第七章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2023/11/5
3
2023/11/5
4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分类:
把采集和处理后的资料转化成抽象的地质术语,即确定构造形态空间位置, 推测地层的岩性、厚度、层间接触关系,确定地层含油气的可能性,为钻 探提供准确井位。
构造解释:利用反射波旅行时,速度等信息,查明地下地层构造形态、埋 深、接触关系
地震资料解释详解课件
目录
• 地震资料解释概述 • 地震资料的基础知识 • 地震资料解释的方法与技术 • 地震资料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 地震资料解释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 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01
地震资料解释概述
定义与目的
定义
地震资料解释是对地震勘探所得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解释和推断的过 程,目的是揭示地下岩层的结构和性质,为地质勘探和资源开发提供依据。
地震波的传播路径
地震波在地下传播时,会遇到不同介质分界面, 波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反射、折射或散射。
地震波的衰减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介质吸收、散射等原 因,能量会逐渐衰减。
地震波的种类与特性
体波与面波
体波在地下传播,面波则沿地表传播。体波包括纵波和横 波,面波则分为长周期和短周期两种。
反射波与折射波
总结词
基于地震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地震资料进行解释和分析的方法。
详细描述
地震地层学解释方法主要依据地震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分析地震剖面中地层的连续性、接触关系、沉积旋 回等信息,推断地层的沉积环境、沉积相和沉积历史。这种方法在石油、天然气勘探和煤田勘探等领域应用广泛 。
地震岩性学解释方法
总结词
软件操作流程
详细介绍地震资料解释软件的操 作流程,包括数据导入、处理、 解释等方面的步骤和技巧。
软件操作演示
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展示如何使 用地震资料解释软件进行数据分 析和解释,包括界面布局、工具 使用等方面的演示。
实践操作:地震资料解释练习题
练习题目的选取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震资料解释练习题目,包括二维和三维地震数 据,涉及不同的地质体和地质现象。
地震资料解释存在多解性,即同一组地震数据可能对应多种地质解释。
油藏综合解释系统-二维地震属性分析用户手册
《油藏综合解释系统用户手册—V3.0》二维地震属性分析用户手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2004年5月目录一、二维地震属性分析概述 (3)1.1 功能简介 (3)1.2 名词、术语 (3)1.3 主界面的说明 (3)二、菜单说明 (5)2.1 主菜单说明 (5)2.1.1 文档下拉菜单 (5)2.1.2 参数下拉菜单 (6)2.1.3 显示下拉菜单 (7)2.1.4 处理下拉菜单 (8)2.1.5 选项下拉菜单 (8)2.1.6 帮助菜单 (9)2.2 图符菜单说明 (10)三、功能与操作说明 (11)3.1 文档主菜单的功能与操作说明 (11)3.1.1 新建 (11)3.1.2 打开 (11)3.1.3 关闭 (12)3.1.4 保存 (13)3.1.5 另存为 (13)3.1.6 打印 (14)3.1.7 退出 (14)3.2 参数主菜单的功能与操作说明 (15)3.2.1 测线选择 (15)3.2.2 显示参数 (16)3.2.3 显示内容 (17)3.2.4 注释参数 (18)3.2.5 井资料 (18)3.3 显示主菜单的功能与操作说明 (19)3.3.1 重新显示 (19)3.3.2 放大 (19)3.3.3 缩小 (19)3.3.4 复原 (19)3.4 处理主菜单的功能与操作说明 (20)3.4.1 资料分析 (20)3.4.2 三瞬处理 (21)3.4.3 相干分析 (21)3.4.4 属性叠合 (23)3.5 选项主菜单的功能与操作说明 (24)3.5.1 地震色谱 (24)3.5.2 工具栏 (30)3.6 帮助主菜单的功能 (30)四、常规使用步骤 (31)一、二维地震属性分析概述1.1 功能简介本模块目前进行二维地震属性分析的主要手段有:资料分析、三瞬处理、相干分析、属性叠合,产生的结果数据的存取方法与原始数据相同,可以作为地震综合解释的基础性数据。
地震资料解释报告
地震勘探课程设计报告题目:地震资料综合解释专业:学号:姓名:指导老师:完成日期:报告内容提纲前言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二、地震资料情况的说明。
三、地层结构的说明。
四、我们解释的三个层位的波组(形)特征。
五、成果图的地质分析。
六、总结。
七、本次课程设计的感受和收获。
前言地震资料解释就是要把地震勘探所取得的地震资料转化成我们对勘探区地下地质情况的认识。
应用数字处理后提供的大量水平叠加剖面、偏移剖面或者一块三维数据体等地震资料,再结合地质、钻井、测井等资料,应用解释工作站等现代科技手段,对这些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模拟计算、反复对比,最后给出比较符合地下实际情况的认识,并将这些认识绘制成图幅和图表。
地震资料经过数字处理以后,提供大量的一条一条地震剖面或一块三维数据体,这些资料里包含了许许多多的地下地质信息。
而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要知道与油气有关的信息,如哪里能生油?哪里能储存油?这些与油气有关的地层的岩石性质、物理性质是什么?这就需要从地震资料包含的大量信息中找出与油气有关的信息,这是解释工作肩负的重要使命!解释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把区域上和局部范围的地质结构搞清楚,找出可能储存油气的地层和圈闭等,专业上把这项任务叫构造解释。
解释工作除了搞好构造解释,还要通过综合研究搞清楚地层是怎么沉积的,又是怎样发展和演变到今天的这种形态的,最后还要弄清油气圈闭的一些情况和可能有多少油气,在哪里打井等。
地震资料解释的好坏关系到能不能快速、优质、准确地找到油气田,因此在石油等勘探事业中离开地震勘探将寸步难行!随着科技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地震资料解释的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从开始的二维逐渐发展到今天的三维、四维,地震资料解释的技术不断的得到发展,真三维解释技术、地层倾角检测技术、地震相关分析技术、地震属性分析技术、三维可视化、虚礼现实等先进的技术成为了当今地震解释的主要技术,当然这些技术也解决了以往二维情况下不能解决的复杂的地质现象为复杂地形的分析解释提供了技术保障,也为更加精确的确定地下地质构造寻找油气提供了有力保障,使石油勘探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反射地震资料的解释1
重点对比标准层。对某条测线而言, ③重点对比标准层。对某条测线而言,可能有几个反 射层,应重点对比标准层,所谓标准层是指具有较强振幅、 射层,应重点对比标准层,所谓标准层是指具有较强振幅、 同相轴连续性较好、可在整个工区内追踪的目的反射层。 同相轴连续性较好、可在整个工区内追踪的目的反射层。 它往往是主要的地层或岩性分界面, 它往往是主要的地层或岩性分界面,与生油层或储集层有 一定的关系,或本身就为生、储油层。对选出的对比层位, 一定的关系,或本身就为生、储油层。对选出的对比层位, 可由浅至深依次编号。层位代号通常表示为“Tx”形式 形式, 可由浅至深依次编号 。 层位代号通常表示为 “ Tx 形式 , 字母“ 代表反射波 下标“ 代表具体层位编号 代表反射波, 代表具体层位编号, 字母“T”代表反射波,下标“x”代表具体层位编号,可随 意用数字或字母表示, 意用数字或字母表示,如:T1、T2、T3…。 。 ④相位对比。一个反射界面在地震剖面上往往包含有 相位对比。 几个强度不等的同相轴,选其中振幅最强、 几个强度不等的同相轴,选其中振幅最强、连续性最好的 某个同相抽进行追踪,这叫做强相位对比, 某个同相抽进行追踪,这叫做强相位对比,有时反射层无 明显的强相位,可对比反射波的全部或多个相位, 明显的强相位,可对比反射波的全部或多个相位,这称为 多相位对比。 多相位对比。
地震资料及解释
1. 传统手机算作了哪些假设, 电子计算机能够计算的情况是什么仅限于规则的几何化形状,物性均匀、单个独立的矿体,不考虑剩磁,地表水平,而且多数是二维的规则几何形体。
任意形状,物性分块均匀,地表任意组,任意组合对一个不规则的复杂的非均匀的任意形体,可以通过将其分解成若干个相对来说是规则的,物性均匀的简单的物性体并且用数值计算的方法来计算2. 在最优化选择法中,为什么要用偏差平方和来衡量?因为如果用偏差存在“+”“-”相消,即使∑→min k ε也不一定达到最好拟合;如果选用绝对值)(∑k k ε,我们是用∑kε作为目标的,对目标函数求极小就是求目标函数一次导数为零的点,而绝对值不好求导,会出现奇点(不连续的点)因此用∑k k 2ε来作为目标函数。
3. 频率域中正演方法的特点有哪些?①计算简单,快速的特点②对三度体频谱通过原点的曲线可按二度体的公式进行迭代求解,从而可使解释的参数大为减少,便于提高计算的速度和解释的可靠性。
③ 在空间域中,均匀密度或均与磁化物体的重磁位和异常,可表示为与物体几何形状有关的函数S (x ,y ,z )和一个与测点位置有关的函数的褶积。
④ 只能用计算机计算。
4. 在反演中选择模型体的原则是什么?①选择接近真实场源,但存在未知;②选择复杂模型来拟合,又存在 计算工作量大 多解性突出③选择简单模型→叠加→组合→多次选择。
在实际生产中,不单一进行,根据具体情况,交替使用,先选择刚性单体模型,当对场源的空间位置、及大致产状有一粗略的估计后,再选用复杂模型。
5. 什么叫等效源?等效源法的特点是什么?等效的非真正场源。
①把各种繁杂的位场转换,变成一个简单的正演计算,计算过程简单,便于统一处理。
②不丢掉边部测点,条件好的情况下,可适当外推。
③对地形起伏较大的观测面,作位场转换的效果仍较好。
④由于等效源产生的场仅在观测面内与真实场源在一定误差范围内吻合,因而用等效源进行位场转换,特别是向下延拓就必然只限于一定范围之内,而不是整个空间,这就是该法的局限。
最新(完美版)地震资料解释文字部分总结 -第二章
第二章地震层序分析2.1 地震时间剖面的特征时间剖面是有众多相邻的单道地震记录所组成的。
单道地震记录反映的是该点位的振动图,它反映了其下地层的反射系数的垂向变化特征。
时间剖面的纵坐标为双程旅行时间。
通常为ms。
时间剖面的横坐标为地震道的道号,因各道是等间隔排列的,因此它反映了时间剖面的空间位置。
时间剖面的显示方式及其对比:波形显示、波形加变面积显示、波形加变密度显示、波形加彩色显示2.2 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2.2.1 地震反射标志层的确定(1)同相轴:同相轴是地震剖面上反射波的相同相位的连接线。
因峰值点容易确定,因此通常是对波峰或波谷进行同相轴对比。
(2)地震反射界面:地震反射界面是多条地震剖面的同相轴在三维空间上构成的一个几何面。
(3)地震反射标志层:指波形特征突出、稳定且分布广泛的同相轴或波组。
因其易于识别和对比,因此地震解释首先要从标志层开始,在断裂发育区尤其如此。
重大的地质界面可以是标志层,也可以不是。
例如基底的意义重大,但某些情况下反射特征并不明显,难以识别。
2.2.2 单一同相轴的对比(1)极性相同:同相轴具线状廷伸特征,相邻道的同相轴或为波峰或为波谷,应为一连续的曲线,相邻界面的同相轴应大体平行。
(2)波形相似:相邻道同相轴的振幅、频率等波形特征相似,横向上为逐渐变化,横向连续性好。
对波形相似的把握:相邻道同相轴的振幅、频率等波形特征相似,横向上为逐渐变化,横向连续性好。
实际资料中,波形相同是极少的。
2.2.3 根据波组或波系进行地震反射界面对比(1)波组:是相邻若干个有一定特征且横向稳定的同相轴的组合。
一般由一两个强振幅与若干弱振幅波组成。
(2)波系:是相邻若干个有一定特征且横向稳定的波组的组合。
2.2.4 不整合面的包络面对比(1)不整合面反射的特殊性1) 不整合面下伏地层的波阻抗横向变化,而上覆层波阻抗横向稳定,所以不整合界面的波阻抗差不仅有大小的变化,而且有正负的变化,因此反射振幅既有强度的变化,也有极性的变化。
利用解释系统进行二维地震资料解释
利用解释系统进行二维地震资料解释
童廉行;李可明
【期刊名称】《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年(卷),期】1994(8)5
【摘要】对人机联作二维地震资料解释方法进行了探索。
对二维地震资料数据库的建立、二维地震剖面的解释和构造图的编绘等方法进行了研究。
初步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机联作二维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并应用于BZ28-2构造东下段储层研究中。
【总页数】1页(P349)
【作者】童廉行;李可明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石油渤海公司,天津300045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31.443
【相关文献】
1.当中岗煤矿区二维地震资料解释效果评价
2.银根-额济纳旗盆地居延海坳陷二维地震资料解释
3.二道沙梁DF3断层二维地震勘查资料解释
4.二维地震资料解释技术在寿阳勘探区中的综合应用
5.钻孔合成记录在二维地震资料解释中的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Z地区二维地震资料解释分析论文提要地震勘探是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大地对人工激发地震波的响应,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地震勘探是钻探前勘测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重要手段。
地震勘探过程由地震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地震资料解释三个阶段组成。
本次毕业设计由于时间和个人水平局限,重点仅以SZ地区二维地震资料为例,对地震勘探过程中地震资料解释做一些探讨。
不足之处望各位老师多加指导。
地震资料解释就是要把地震勘探所取得的地震资料转化成我们对勘探区地下地质情况的认识。
应用数字处理后提供的大量水平叠加剖面、偏移剖面等地震资料,再结合地质、钻井、测井等资料,应用解释工作站等现代科技手段,对这些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模拟计算、反复对比,最后给出比较符合地下实际情况的认识,并将这些认识绘制成图幅和图表。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石油、天然气勘探领域中,地震资料解释和属性分析技术有了飞速发展,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以地震相干解释技术、地震相分析技术、波阻抗反演技术、三维可视化解释技术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新的地震解释技术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全面推广应用和发展。
本文以渝东和鄂西结合部位SZ工区为例,针对该区地层地质特征结合地震勘探相关原理和解释步骤,对SZ工区主要层位制作合成地震记录,标定层位,层位追踪,闭合,断层组合。
正文一、区块整体概况(一)工作区范围及勘探现状研究工区位于渝东和鄂西结合部位,地跨开江、忠县、云阳、丰都、万州及利川等县市,在区域构造上属川东高陡构造带石柱复向斜,该复向斜主体走向NE向,可分为3个次级构造:龙驹坝高陡构造、建南低缓构造和茶园坪断褶构造。
在建南构造和龙驹坝构造之间走向发生变化。
上三叠统—侏罗系为一套陆相地层,包括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下侏罗统自流井组、中侏罗统上、下沙溪庙组及上侏罗统,俗称“浅层”。
地表在复向斜区主要为侏罗系覆盖,边缘复背斜核部出露二叠系,二维地震测线密度平均达到线距2km,资料品质较好。
经过四十余年的勘探,该区发现了多套油、气产(储)层,如下侏罗统自流井组、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三叠系飞仙关组、二叠系长兴组、石炭系黄龙组、寒武系石龙洞组、震旦系灯影组。
其中在浅层侏罗系至三叠系须家河组发现众多油气显示,有2口井经测x4获13300m3/d工业气流,茶园1井下侏罗统自流井组试达到工业气流标准,其中建24井T3东岳庙段中测获气650m3/d;2003年9月利盐1井发生强烈井喷,估算气量为30000m3/d。
上组合发现建南气田及四个含气构造,目前探明储量100.25×108m3,控制达到71.21×108m3。
下组合深埋地腹,目前正在进行钻探中,其中建深1井在志留系韩家店组井段3794.56-3884m中途测试获5.13×104m3/d工业气流,展示了该区下组合勘探的良好潜景。
(二)主要目的对SZ地区三叠侏罗系进行构造解释1、本工区解释的第一层是砂泥岩界面,在地震剖面上是强相位(J1dy)。
图 1 95-6测线(J1dy-J1zh)地震解释剖面2、第二层以黑色、黑灰色页岩为主,在地震剖面上是弱相位(J1zh)。
图 2 解释层位J1dy(3)基干剖面解释。
图3 解释主干测线二、 地震资释(一)地震资料的解释原理1、 合成记录制作众所周知,井筒资料具有非常高的纵向分辨率和可信度,而地震剖面具有很高的横向分辨率,通过井旁地震合成记录,人们就可以把二者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研究地下的地质情况。
(1)合成地震记录的一般方法合成地震记录是反射系数与地震子波的褶积,其数学表达式为()()*()S t R t W t = (1)式中S(t )———合成地震记录;R(t )———反射系数;W(t )———地震子波。
(1)式的离散形式为(1)/2(1)/2()()()M M s n t W m R n t m ττ--∆=∆∆-∆∑; (2)式中t ∆———反射系数的采样间隔;τ∆———子波的采样间隔;M ———地震子波的采样数;n ———射系数采样序号;m ———子波采样序号。
其中反射序列用如下公式计算式中1,1,,j j j j ρνρν++分别为第j+1点,第j 点的密度和速度。
j R ———第j 点的反射系数。
(2)合成地震记录的改进方法讨论合成地震记录的改进方法,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第一是对原始资料的校正,比如进行测井资料、钻井资料、地震资料的基准面校正和声波时差校正等。
第二是对子波的改进,比如对深度-时间转换中的速度的改进。
考虑改进子波的方法比较麻烦,比如说采用VSP 或者直接由井旁地震道提取的子波,改进子波的出发点就是想让合成记录的子波更接近于实际情况,但是最大的问题是在不同的时间段和不同的时窗求得的子波在波形、频率、振幅等方面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且子波的插值问题远比求准子波复杂,因此在制作合成记录时怎样使用这些不同的子波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第三是对反射系数的确定,目前所有的方法在求取反射系数时都是以等时间间隔做的,这样做实际上就是假设地下的地层是以均匀的时间间隔(比如2ms )分布的,而实际上地下地层的厚度分布大多是不均匀的。
此外,虽然在做合成记录前已经对测井资料做了很多校正,但是人们发现合成的记录与实际记录相比较,一些层位可以对准,但是一些层位对不上。
这是由于声波时差曲线的坐标不准和地层的特殊性质、钻井过程中井破坏等原因引起的井壁变化等诸多因素导致的。
2、时深转换时间到深度的转换是地震资料解释的关键环节, 正确的时-深转换方法是提高地震解释精度和地质成效的必要保证,通过合成记录进行时-深转换。
3、 层位标定层位标定是连接井与地震资料的桥梁,是认识地质界面特征的关键。
通常,人们把地震记录S(t)看成是反射系数与子波的褶积:∑=-==Ni i i t w r 1)()(w(t)*r(t)S(t)ττ (1) i i i i i i i i i v v v v r ρρρρ+-=++++1111 (2)(1)式中,t 为记录时间,i τ为第i 分界面的双程旅行时,w(t-i τ)为子波离散序列,r(i τ)为反射系数离散序列,利用声测井及密度测井得到的声阻抗资料,通过选择不同频率、相位特征的子波生成合成地震记录,与井位处的实际地震道对比实现层位标定。
构造解释的第一步是层位标定,首先分析比较分层数据的各层位划分情况, 之后,对声波、密度测井曲线进行编辑,环境校正,剔除畸变与深度-时间转换等;其次提取井旁道地震子波制作单井合成记录,上、下移动合成记录,以实现与剖面的最佳匹配。
制作完单井的合成记录之后,再制作联井合成地震记录。
结合VSP 叠加地震剖面,进行粗框架地震剖面追踪对比,检查各反射波闭合情况,当存在不闭合时,依据钻井分层数据调整少数不闭合井的合成记录,并根据声波速度,地震速度、反射极性、岩性变化、波形特征、波阻抗大小与地震波强度的关系,结合构造特征、地层组合、沉积环境等,对层位、岩性、深度在纵横向上进行全方位的统一标定。
4、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反射波同相轴具线状廷伸特征,相邻记录道的同一同相轴应为一连续的曲线,相邻界面的同相轴应大体平行;相邻记录道同一界面反射波同相轴波形特征相似,即振幅、周期、相位数等相似,它们在空间上是逐渐地变化的。
根据波组或波系进行地震反射界面对比,波组是相邻若干个界面形成的多个强反射同相轴的组合。
波组之间是一些振幅比较弱的同相轴,多个波组组成一个波系。
不同波组的相位数多少、振幅强弱、波的疏密程度往往不同,而不同波系所包含的波组个数,各波组间的间隔关系等往往不一样。
根据振幅包络线进行对比,由于角度不整合面上下相接触的地层层位横向上变化很大,从而界面反射系数的大小甚至于极性变化很大,这使得角度不整合面的反射波特征很不稳定。
当进行同相轴对比时,往往很困难。
这时应当根据地震反射波的包络线进行对比,即对比界面可以穿相位。
在对比基底界面时,根据反射波的包络线进行对比更是常用的方法。
因为基底反射波在埋深较大的情况下,振幅一般较弱,对比时要注意沉积岩盖层与基底在宏观反射特征上的差别。
通过剖面闭合检查地震反射界面对比,单条剖面的对比完成后,需要与正交剖面进行闭合检查,若在一个环形闭合圈中同相轴不能闭合,则说明对比有误。
剖面闭合了,是否解释就肯定正确? 不一定。
剖面闭合只说明地震反射界面从几何学的角度上是正确的了,至于其地质意义是否正确还要根据更多的地质资料深入分析。
因此剖面闭合是地质解释正确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5、断层解释断层是地壳运动所形成的一种常见的地质现象。
鉴于我国目前多数含油盆地内的含油构造都伴随极发育的断层,它对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集或破坏起着控制作用,所以在地震剖面上分析和确定断层是地震资料解释中很重要的内容。
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研究断层的经验,总结了下列认识断层的主要标志:1)断层的主要标志同相轴错断,波组波系错断,这是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基本表现形式,由断层规模不同,可表现为反射标准波的错断和波组波系的错断。
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同生断层)。
地震反射层产状发生突变,地震相特征突变(边界断层)。
同相轴分叉、合并、扭曲及强相位转换(小断层)。
地震剖面上出现波形杂乱带或空白带。
断面波、绕射波等异常波的出现。
2)断层平面组合断点平面组合应遵循下述原则:同一断层在相同方向的测线上所反映的断层性质相同(同是正断层或是逆断层),落差及断面产状基本一致,或有规律地变化。
同一断层各断点上断距大小相近或逐渐变化。
同一断块内地层倾向的变化有一定规律。
区域性大断层一般平行于区域构造走向,断层两侧沉积将有明显的差异,而在不同剖面上表现应相似。
上述是断点平面组合的一些原则,仅是一般规律。
在断层组合中,其多解性是存在的。
所以,组合时一定要根据实际地质情况,多张剖面具体对比分析,反复认识,反复解释,通常断点的平面组合能很好地检查断层剖面解释质量,通过剖面上的断层的反复认识可更合理地做好断点的平面组合,从而提高地震解释的质量。
(二)工区构造解释构造解释是储层预测、岩性解释的基础,了解区域地质结构及沉积特征,精查构造细节对岩性解释和隐蔽性圈闭识别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对SZ地区二维地震资料进行精细解释时,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通过精细解释进一步查明了该区的地质结构及断裂特征。
1、垂直剖面解释方法垂直剖面解释法是一种最常用、最直观的解释方法。
它是根据地震剖面上同相轴的错断、扭曲、分叉与合并、相位强弱转换、波组形态突变、地层厚度突变等特点进行断层解释;在准确层位标定的基础上,依据波组特征进行层位的对比解释。
由于垂直地震剖面能直观地反映断层的正逆性质、断面的曲直陡缓、断距的大小等特征,所以,垂直剖面解释方法也是最可靠的解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