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历史教学语言的准确性问题

合集下载

历史教学中的语言特色

历史教学中的语言特色

历史教学中的语言特色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接基说:"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讲话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的劳动效率。”一堂好的历史课,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是固然、是陶醉,如同欣赏一幅山水名画,心旷神怡;如同欣赏一首经典名曲,余音在耳。课堂教学语言艺术,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一位对教育艺术有着不懈追求的历史教师,必须精心、科学地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从而运用这种富有特色的语言来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具备的语言特色:

一、准确性

历史课堂教学语言是以基本的历史事实为准绳、学科性极强的专业化语言,因而准确性就是其命脉。用词要准确,表述要准确,逻辑用严密。例如: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而不能说成是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开端;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而不能说成是东汉时蔡伦发明了造纸术;1860年英法联火烧圆明园,而不能说成是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而不能说成是林则徐的虎门烧烟;19世纪中期,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就不能说成是帝国主义的侵略等。课堂语言用词要恰当准确,才能体现历史的真实性。授课过程中,应避免使用“过去”、“从前”之类的词语,更不能使用“或许”、“大概”等模棱两可的教学语言。

二、形象性

历史课堂教学语言的形象性就是要求教师必须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做到讲人如见其人,术事如临其境,状物栩栩如生,绘景历历在目,娓娓道来,丝丝入扣,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众所周知,历史学科讲述的是过去的东西,甚至是十分遥远的事情,要学生一下子接受恐怕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必须善于运用精彩形象的语言,准确勾勒出历史人物的形象,让学生加深记忆。如我在讲《秦的统一》这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看秦始皇的画像。我指着秦始皇的画像介绍道:这幅画像勾画出秦始皇千古一帝的风貌和神韵,画面上的秦始皇目光炯炯有神,虎视眈眈,一手指着前方,神态威严而又傲慢,流露出当年威震六国、一统天下的勃勃。他头戴冕旒,身穿龙袍,腰配宝剑,这身打扮显示了他那惟我独尊、君临天下的帝王身份。这几句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就把秦始皇勾画得活灵活现,使学生如见其人从而对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中学历史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

中学历史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

中学历史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

历史教学语言,就是我们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播历史知识从而影响学生发展的语言。它是一种以历史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学生为主要施教对象,以规范化的语言为传播媒介的学科专业性语言。在教学手段日趋多样化的今天,尽管教师在课堂里还可以借助于板书、图片、实物、幻灯、录音机、录像机等多种教学设备,但口头表述仍然是最基本的方法,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途径仍然是“言传身教”。运用语言是历史教师最基本的课堂教学技能。历史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应该有以下几点。

一、准确严谨

这是对历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要求,是第一位的要求。科学性是指表达的内容必须准确,无任何知识性的错误,必须具有学科的特点――言之有史,言之有据。

首先,内容准确。秦灭六国之前,嬴政是秦国的国君,必须以“秦王”相称,称为“秦王嬴政”;秦灭六国,嬴政称帝,秦朝的历史开始了。这样,称皇帝以后的嬴政,必须以“秦始皇”相称。“秦国”和“秦朝”“秦王”和“秦始皇”,一二字之差,如果颠倒了时序,前后混用,就是科学性的错误。讲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就绝对不能漏掉个“岛”字,因为,我们平常所说的香港是整个香港地区的统称,它包括

香港岛、九龙、“新界”三部分。关于“赔款2100万银元”。如果教师照本宣读,学生可能会把银元和白银混为一谈。教师必须向学生讲清白银“一两”比银元“一元”昂贵,按当时一般比价,一银元大约相当于白银七钱多,那么,2100万银元折算成白银大约1500万两。

其次,用词严谨。“五四运动是学生爱国运动”,这句话不能说不准确,但是不严谨。五四运动在其第一阶段是学生爱国运动。但六•三以后的第二阶段,运动已经由青年学生参加的爱国运动发展为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共同参加的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无产阶级成为革命的主力。教师以“学生爱国运动”来概括五四运动的全过程,似嫌不妥。

浅析历史教学中语言的作用和效果

浅析历史教学中语言的作用和效果

浅析历史教学中语言的作用和效果

【摘要】精心设计闪耀着智慧的火花的语言,能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

一、准确精炼,富有节奏感:这是教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也是对历史教学最重要和最起码的要求。教师授课的语气要有轻有重、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二、形象生动,赋予情感:历史教师要用形象的描述、细致的刻画再现历史的本来的面目;

三、激发兴趣,积极鼓励:恰当地运用幽默,可以将枯燥的知识讲解变得妙趣横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四、富有哲理,逻辑性强:语言要能给人以凝练、深远和理性的美,令人回味,启人思考。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良好发挥,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开发心智、陶冶情操。

【关键词】美的课堂艺术技巧教学效率

历史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传递和感情交流的载体,是教师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开发智力的工具。精心设计闪耀着智慧的火花的语言,能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历史课堂的语言艺术与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有密切的联系。那么,历史课堂教学在运用语言时,有哪些艺术技巧呢?

1.准确精炼,富有节奏感

语言表达要准确。这是教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也是对历史教学最重要和最起码的要求。因为教师是传授知识的,如果用词不准确、表达不科学,容易造成学生理解上的错误而产生新的疑点,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是历史教师语言的生命。语言表达的准确要求我们要注意:⑴读音要正确。读音的含混或错误会影响到历史知识的正确传授,尤其是历史专有名词,要注意正确读特殊读音。如“龟兹”中的“龟”读作“qiū”;“吐蕃”中的“蕃”读作“bō”,都是特殊的读音。⑵用词要确切。如“指南针是中国人最先发现的”一句中的“发现”,就是把“发明”和“发现”的含义搞混了。再如公元230年吴国的孙权派卫温率军队抵达夷州(台湾),这是大陆人抵达台湾在正史上的最早记载,不能说成这是大陆与台湾第一次发生联系。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

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作为以“舌耕”为业的历史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因为正

是通过语言,教师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并把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的语言水平,直接

关系到历史教学的质量。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历史教学语言是不同于其它学科的,它实际上是一种历史学、教育学和语言学相结合而形成的语言,即历史教学语言要以具

体的历史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内容;要让学生能听懂并且喜欢听;要让语言达到规范化和精

确化。因此,历史课堂教学语言应当具有准确真实性、生动形象性、情感激励性、通俗易懂性、风趣幽默性和反映时代性。

一、准确真实性:历史课堂教学不是说评书,更不是演话剧,而是真实地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历史教师应该像史学家那样,使用直率而朴素的教学语言,不要

因美辞而害意,不要因卖弄而练饰。我国有很多史学家文风就非常的质朴。如范文澜先生就

是典型的一位。他在谈到太平天国领袖们对天京事变应负的责任时写道:“太平军一坏于杨秀清的专横跋扈,再坏于韦昌辉的疯狂屠杀,最后坏于洪秀全的任用私人,尤其是最后一坏,

历时较久,祸国的军令政令迫使太平军逐步削弱以至于溃灭。”这一简短的话语,直截了当,朴实无华,把事情说得一清二楚,使人寻味无穷。这些就可以作为我们课堂教学语言的借鉴。

二、形象生动性:历史是讲过去的事情,看不到,摸不着,教师要想使那久远的历史事件重

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想听、爱学,除了使用直观教具外,就必须发挥语言的直观作用,用

浅谈新课程历史教学中的语言运用

浅谈新课程历史教学中的语言运用

浅谈新课程历史教学中的语言运用摘要:语言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传授知识的工具,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将探讨在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运用教学语言。

关键词:历史教学;科学性;生动;简练

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的差异,效果可能相差甚远。语言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因此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语言的精心锤炼。在教学过程中,同样的教材,有的教师讲课诙谐风趣、语言精练、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学生掌握知识事半功倍;而有的教师虽饱学中外、满腹经纶、功底深厚却词不达意,言语含混,效果不佳。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一定的语言素养。那么,应该怎样提高历史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水平呢?

一、讲求科学

历史课堂语言作为一种教学语言,最关键的是要准确无误,科学性是第一位的。我们必须力求做到以准确的语言,严谨地讲清楚各个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如,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解说应该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或者“封建君主制度”。而有的教师却说成是:推翻了“封建制度”。“封建君主制度”和“封建制度”,虽然文字上看没有多大不同,但概念却完全不相同。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不但要语言确切、严谨、科学,甚至一些形容词的使用也必须恰如其分,不能言过其实。

要做到历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一方面必须加强历史专业知识的修养,对知识点和概念的掌握要准确无误。另一方面要加强自己的文字修养,丰富词汇量。此外,备课时要详细,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小小的知识疑点。如果一个教师的历史知识都不科学严谨,那么,他的教学语言也就很难做到科学严谨了。

历史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说的“标准”

历史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说的“标准”

历史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说的“标准”

新课程改革力求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现状.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这样客观上导致了教师的“上场”时间被大大压缩。因此,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要“说清过程”、“讲出效果”无疑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提出了更高要求,那么怎么“说”才是“标准”,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呢?

1.科学严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历史知识学习和思维能力培养,都需要教师的讲解和指导,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科学、准确、严谨、规范,从而使学生获得准确的知识信息。这也是教师的教学基本任务。历史课堂语言作为一种教学语言,我们必须力求做到以准确的语言.用词严谨地讲清楚各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让学生正确无误地理解教师所表达的意思,做到言之有史.言之有据。比如:秦灭六国之前.赢政是秦国的国君,必须以“秦王”相称;秦灭六国后,秦朝的历史开始了,这时的赢政,应以“秦始皇”相称。“秦国”和“秦朝”、“秦王”和“秦始皇”、如果颠倒了时序,前后混用,就是科学性的错误。

此外,做为历史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讲授知识的过程中.既要尊重教材,又要不唯教材,要随时学习,注意收集史学研究领域的新成果、新信息,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史观.以丰富、修正、甚至否定教材之述,给学生以科学的解释.还历史以公正评价。

2.生动形象。我们知道中学生的思维和心理还未成熟,较易被直观形象的事物所感染。这就要求教师像作家一样,要突出语言的文学色彩,把历史人物讲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把历史事件讲得活灵活现,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一位教师在讲“三大战役的伟犬胜利”一段时加了这样一段话:“中国曾是一个多战之国,战争如影随形地紧跟历史的步履。从传说中的黄帝大战蚩尤以来,中国的历史充满了血与火的战争。战争,仿佛是两面神;它是死亡之神,也是新生之母,不义之战使百姓生灵涂炭,而正义之战则使人们获得新生。公元20世纪40年代在中国大地上展开的辽沈、淮海和平津战役,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最为壮观的战争,它是决定中国人民命运的殊死之战。辽沈战役以其宏伟磅礴的气势.壮烈豪迈的情怀展现了这场决战‘三部曲’的第一乐章。”这段富有文学色彩的引言,有议论,有抒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为讲述作好了充分的铺垫。”教师在课堂所表现出的妙趣横生、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声请并茂、激隋四溢的教学语言.必将会深深地感染学生,必然会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这不仅会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而且也会使他们的内心世界受到强烈的震撼.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历史认同感和使命感。

最新-历史课堂老师的语言技巧思索 精品

最新-历史课堂老师的语言技巧思索 精品

历史课堂老师的语言技巧思索

在教学手段日趋多样化的今天,尽管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借助于板书、图片、实物、幻灯、录音机、录象机等多种教学设备,但是口语表述仍然是最基本的方法,运用语言是历史教师最基本的课堂技能。

使用历史教学语言,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语言必须准确严谨准确严谨是对历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要求,是第一位的要求。

科学性是表达内容必须准确,无任何知识性的错误,必须具有学科的特点——言之有史,言之有据。

例如秦灭六国前,赢政是秦国的国君,必须以秦王相称,而秦灭六国后,赢政称帝,必须以秦始皇相称,秦国秦朝,秦王和秦始皇,如果颠倒了顺序,前后混用,就是科学性的错误。

二、语言要力求精炼简洁恩格斯曾经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

因此,教学语言表达要体现精炼性,即要言简意赅,干净利落。

课堂上的话应该是加一句嫌多,减一句嫌少。

只有这样,讲课才能丝丝入扣、言必有中。

精炼简洁并不是空洞抽象,而是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史。

三、语言务必要生动形象历史课堂语言应讲出色彩,讲出声响,讲出形象来。

在历史课堂上,我们应该听得见几千年前陈胜在大泽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高呼,感受得到无数民族精英杰出人物金子般的思想品德。

又如讲万里长城,不能只是工程浩大一句结论,可以讲用造长城的砖石来铺筑一条宽五米,厚三十五厘米的马路,可以绕地球三四圈,这样就使学生对长城的工程浩大有了一个真切的感受。

四、语言要充满感情色彩充分发挥历史课堂愿语言的魅力,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还要充满感情色彩,以求声情并茂,动人心弦。

历史教师的语言和板书

历史教师的语言和板书

租借地
势力范围
胶州湾
山东
旅顺、大连 东北
广州湾
广东、广西、 云南
威海卫、九 长江流域 龙半岛等
正板书的要求
1、提纲挈领。突出重点,表明时间、地点、 人物。
大泽乡起义 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
2、条理分明。体现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具有系统性、逻辑性。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可归 纳为:
士兵复员 亡人归田 释奴为民 减轻田租
一、帝国主义对中国 的资本输出
1、开设银行 2、奴役性贷款 3、夺取铁路修筑权 4、投资设厂
二、帝国主义瓜分中 国的狂潮
1、强战“租借地” (1898年)
2、划分“势力范围”
3、美国的“门户开 放” 政策(1899年)
副板书:
纸币 汇兑 白银三亿两 盐厘 赫德 筑路权
德国 俄国 法国 英国
准确:“在英国输华商品中,棉纺织品占了很大的 比重,1853年输入中国的棉纺织品占英国输华商品 总值的百分之八十一”。
第二,语言要合乎语法。
不合语法: “请看书的倒数最后一行”。
第三,用词要准确。
不准确:“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是云南 元谋人”。
准确:“迄今为止在我国境内发现的最 早的原始人类是元谋人”。
不准确:“瓦特发明了蒸汽机”。 准确:“瓦特改良了蒸汽机”。〈
3、通俗易懂
用口语,少用书面语言。 尽量用浅显、贴切的语言来解释难懂的

浅谈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提问的技巧

浅谈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提问的技巧

课程篇

常言道:“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是通过师生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和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启迪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增进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

然而,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缺乏教学提问方面的知识和技巧,课堂提问往往不注重实效性,过于简单。诸如“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提问,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流于形式,华而不实,极易导致学生思维松散;有的教师提问过难,超出学生的知识范围,有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大量问题,对学生大搞“问题战”,出现了从传统课堂中“满堂灌”走向另一个极端“满堂问”的尴尬局面。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把握提问的“度”,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在优化课堂提问时应遵循“指、准、序、放”四个实施原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指”: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应有明确的知识指向性

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特点来精心设计一个“中心”问题,体现鲜明的知识指向性,从而起到举一反三、抛砖引玉的作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切忌泛泛而问,否则,长此以往,会让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感到枯燥无味,失去求知的欲望,最终影响教学效果。

如笔者在教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不竭的动力:感受新时期的时代精神》一课,涉及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时,先通过一系列的图片或文字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生活的状况,并让学生进行比较,再提问:“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此,直接明了,既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变化,又让学生理解了改革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从提高教师语言素养的角度提升历史课的魅力

从提高教师语言素养的角度提升历史课的魅力

浅谈从提高教师语言素养的角度提升历史课的魅力语言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工具。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更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手段。课堂语言能体现出一个教师的业务修养,更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历史课讲授内容的过去性、时序性和具体性特点要求教师应具备高超的语言艺术。笔者认为,历史教师的课堂语言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科学性和准确性

历史课堂语言作为一种教学语言,最要紧的是准确无误,科学性是第一位的。我们必须力求做到以准确的语言,用词严谨地讲清楚各个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比如,秦灭六国之前,嬴政是秦国的国君,必须以“秦王”相称;秦灭六国后,秦朝的历史开始了,这时的嬴政应以“秦始皇”相称。“秦国”和“秦朝”、“秦王”和“秦始皇”,如果颠倒了时序,前后混用,就是科学性的错误。又如讲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就绝对不能漏掉个“岛”字,因为我们所说的香港是整个香港地区的统称,它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三部分。由此可见,历史教学语言来不得半点虚饰和造作,特别是在讲述历史事件时,一词一句都应仔细斟酌,要言之有据,不可为美饰其词、渲染气氛而损害历史的本来面目。

二、逻辑性和精练性

历史学科的逻辑性很强,每个历史事件、历史现象都有前因后果,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千丝万缕。因而历史课堂语言

表达特别要注意层次性、逻辑性,要科学地把握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尤其是因果关系必须得当。逻辑严谨、结构完整的历史语言,能将零碎、分散的历史知识连贯起来,能将紊乱、庞杂的历史线索系统起来,既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历史课堂教学的语言虽然不要求出口成章,但绝对不能前言不搭后语、有前因无后果、有论点无论据。比如在讲授“太平天国运动”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按照这样的逻辑顺序: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全盛、转折、失败。这就要求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才能准确地揭示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语言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语言
造 ,包 括 准 确 、科 学 的 历 史 学 语 言 。教 材 是 书 面 表 达 的 历 史 学 语 言 , 由 于 孥业 性 较 强 , 虽 配 以 很 多 图 片 、示 意 图
的社 会 效 果 。 ” 所 以 , 中学 尤 其 是 初 中 历 史 教 学 , 首 要 的
是 激 发 学 生 对 历 史 学 习 的 兴 趣 。 在 众 多 提 情 激 趣 的 方 式 中 , 除 了 有 效 调 动 学 生 的 内 因 外 , 教 师 语 言 的 感 染 性 和 生
关 键 词 :历 史 学科 ;课 堂教 学 ;教 学 语 言
中图 分 类 号 :G 3 .1 文 献 标 识 码 :A 6 35
随 着 新 课 程 改 革 的 推 进 ,教 师 正 在 尝 试 给 课 堂 引 人 新 课 程 理 念 和 新 教 学 方 法 。 那 么 ,新 课 改 下 究 竟 什 么 样 的 课 堂 是 好 课 堂 呢 ? 在 众 说 纷 纭 中 ,笔 者 较 认 同 徐 为 章 老 师 的
后 ,是 将 郡 县 制 在 全 国 推 广 。再 如 ,在 理 解 辛 亥 革 命 的 历 史 意 义 时 ,部 分 学 生 往 往 把 “ 翻 封 建 君 主 专 制 制 度 ” 说 推 成 是 : “ 翻 了 封 建 统 治 ” , 表 面 上 没 差 几 个 字 ,但 内 涵 推 却 大 相 径 庭 。 辛 亥 革 命 只 是 赶 跑 了 皇 帝 ,结 束 了 秦 始 皂 创 立 的 专 制 主 义 中 央 集 权 的 制 度 ,但 并 未 结 束 我 国 的 封 建 社

浅谈新课程历史教学中的语言问题

浅谈新课程历史教学中的语言问题

语言是教学的重要手段,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语言,教学活动就无法进行,即使在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多媒体技术)大量应用于教学过程的今天,也不例外。历史是一门文科性非常强的学科,而且还具有故事性,因此教学语言就显得尤为重要。历史教师大多都有这样的体会:我们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的内容,学生很可能没过多久都忘得差不多了。但他们对于电视电影中的情节却是记得很深刻,而且经久不忘。为什么会造成这样一个巨大的反差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不过我想语言的生动、引人入胜应该是电视电影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新课程的要求之下,应该说中学历史教学的难度是加大了,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其实我觉得其中一条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对语言的要求更高了。

在历史教学中,最不受学生欢迎的就是照本宣科,重复教科书上的内容,这样长时间的话,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毫无新意,渐渐地也就会失去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历史教师的语言就必须生动、直观,有形象性和感染作用,这是由历史教学的特点决定的。因此历史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储备更多的词汇,以便恰当地加以运用,力求讲得有声有色,把历史的本来面目表现出来。如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一课中讲到秦朝灭亡时,教科书上只用了简单的一句话:不可一世的秦王朝,在经历了短短的十几年后,土崩瓦解。这样讲虽然很简练,但不吸引人。我们完全可以适当地加以补充描写:“公元前207年,刘邦率领起义军进入咸阳。继位仅仅46天的秦王子婴不得不用绳子系住脖子,乘着素车白马,双手捧着玉玺,向刘邦投降。

浅谈历史教学语言的准确性

浅谈历史教学语言的准确性

龙源期刊网

浅谈历史教学语言的准确性

作者:浅谈历史教学语言的准确性周莹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23期

历史是一门社会科学,它的特点就是过去性,是人类已经渡过的社会生活的再现。如果教师要把历史过程、人物和事件“再现”在学生面前,达到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的目的,就决定了必须要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

例如:中国近代史自1840年开始后,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这些条约中,重点讲述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并可以从中找出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一

步一步沦为半殖民的半封建社会;1895年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程度加深;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在这里

我觉得“开始”“加深”和“完全陷入”三个词非常贴切、准确,且层次分明,因此,在学生识记的时候,我就要求他们理解之后准确记忆,不能随意改动,老师在讲授时也一定要把握住这几个关键词。

另外,专研教材,吃透教材,是语言准确性的先决条件。教师要弄清楚教科书上的全部内容,对每个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以及内容、背景、结果、性质和评价、目标都要清清楚楚。例如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为例,可以确立如下目标:(1)使学生掌握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2)使学生理解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围绕这一目标,我确定了以下德育内容:经济危机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造成小生产者破产和大批工人失业:在危机中一方面是人民的饥寒交迫,流离失所,一方面是垄断资本家大量销毁商品,阶级对立特别明显。这样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就充分的暴露出来了。

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刍探

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刍探

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刍探

历史教学是学生了解和体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史料

运用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史料作为历史研究的主要源头,具有丰富的信息和

价值,通过史料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背后故事,理解历史的脉络和

演变,促进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在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史料

真实性、史料选择和史料解析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本

文将探讨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史料真实性问题

在历史教学中,史料的真实性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史料可能存在伪造、篡改

和偏颇等情况,这些不真实的史料很容易误导学生,影响他们对历史事件的正确认识。在

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审慎对待史料,通过多种途径验证史料的真实性,并引导学生分析史

料的出处和背景,了解史料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防止受到不真实史料的影响,从而保证历

史教学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对策: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综合分析和评判。可以通过讲解史料的

出处、历史背景、作者立场、史料的宣传目的等,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史料的特点和可信度。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史料对比和验证,通过对多个史料的比较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

史料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史料运用能力。

二、史料选择问题

在历史教学中,史料选择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不合适的史料选择会影响教学效果,使

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产生偏差。在教学中应该在选取史料时注重全面性和客观性,避免

片面性和偏颇。

语言的魅力——浅谈历史课堂的教学语言

语言的魅力——浅谈历史课堂的教学语言

绕 过 非洲 好 望 角 , 主要 交 通 工 具 还 是 帆船 , 且 耗 时
数月 。相 距如 此 遥 远 的两个 国家 为 什 么在 1 9世纪 中期会 爆 发 战争 呢? ” 激发 学生 学 习兴趣 , 紧 扣重 点 、 难点 。 拓 展 学 生 思维 。再如 分 析鸦 片 战 争 中 国战败 的原 因时 , 我又提 出: “ 鸦片战争爆发后 . 从 当 时双
性 的 思想 、 幽默的语 言 , 激发 学生的 学习兴趣 , 完成 教 学 目标 Biblioteka Baidu 关 键词 : 历史课 堂; 教 学语 言; 新课 程 ; 基本要 求
语 言是 人 与人 之 间进 行交 际的 工具 . 人 们用 语
言 来交 流彼此 思想 。同时语 言也 是人用 来思维 的工


求精 。 教 学语言要有 针对 性
教 学语 言 是一 种艺术 。 教师 语 言 的 表 达水 平 制
具。 人 类是 借 助 内部语 言 来进 行 思考 的。教 学语 言
是 教 师 传递 信 息 、 提 供 指 导 的 语 言行 为 方 式 , 它 不 独 立存 在 于教 学之 中 。 却 是一 切 教学 活 动最 基本 的 教 学行 为 。正如 苏联教 育家 马卡 连柯 说过 的 : “ 同样 的教 学 方法 , 因为 语 言 不 同 , 效 果 就 可 能相 差二 十 倍。 高 超 的课 堂语 言艺术 可 以取得 良好 的教学 效果 。

浅谈历史教学语言运用的重要性

浅谈历史教学语言运用的重要性

浅谈历史教学语言运用的重要性

第一篇:浅谈历史教学语言运用的重要性

浅谈历史教学语言运用的重要性

摘要: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曾说过:“把自己体验到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为这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通过什么去向别人传达感情――语言。语言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之一,也是教师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方式。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效果。本文就怎样在历史教学中更恰当地运用教学语言进行探讨。

关键词:历史教学;科学性;语言流畅;生动清晰

语言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语言应具有艺术性,使其充满魅力,从而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但是在历史教学中语言在艺术的基础上必须具有严谨性。比如同样的教材,由不同的教师用不同的教学语言来讲课堂效果具有差异:有的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语调抑扬顿挫、循循善诱、深入浅出、低沉曲回……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学生掌握知识就事半功倍;有的教师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却词不达意、言语模糊,课堂效果也就不佳。为什么会出现差异,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老师语言功底的不同。为此,对历史教师来说需从以下几方面提高教学语言的运用。

一、历史课堂的教学语言应具有庄严性和科学性

历史教学中教学语言的运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部分,学生从教师的讲授中能获得系统、全面的知识。教师语言的专业性、严谨性直接关系到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教学语言应具有庄严性和科学性。用严谨的语言讲清楚各个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首先,在历史教学中用词要准确和科学。如“初中七年级历史《甲骨文与青铜器》中司母戊鼎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而不能说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北宋的统治》中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不能说成北宋统一了全国;再有《秦朝的统一》秦灭六国之前,嬴政必须以‘秦王’相称,秦灭六国后秦朝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认识历史教学语言的准确性问题

历史教学语言是一种以历史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学生为对象,以规范化的语言为传播媒介的专业性语言。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传授历史科学知识,科学必然是准确的,因此,对历史教师语言的首要要求就是真实、准确。准确是历史教学语言的生命。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历史现象错综复杂,容不得丝毫错误和半点虚假,有时一字之差,就会导致观点的偏差和概念的模糊,甚至出现知识性的错误。

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历史教学语言的准确性问题:

1、语言所传达的基本的历史观点必须准确。历史科学是一门阶级性很强的科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所反映出的观点应该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此来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肯定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鞭挞什么,都应该是准确而鲜明的。这种鲜明的阶级性和是非观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重要环节,它既可以表现在语言的遣词造句方面,也可以表现在讲述时的语言语调上,如能重视历史教学语言的这种阶级性和是非观,便会在用词上以明显的褒贬或讴歌真、善、美,或鞭挞假、恶、丑,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感、英雄感、正义感等感情熏陶,完成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任务。如果在语调上不能体现爱憎是非,即便罗列出南京大屠杀中日本侵略者残酷屠杀了30万无辜中国人民的数字,也不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情绪。对一些历史概念的提法,要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和教材所反映的科学观点。例如,秦的统一,不能称之为统一中国,只能说是统一六国,只有到元朝统一时才能称之为统一中国。又如对清的统治不应该称为“满清政府”,可以称作“清政府”或“满洲贵族”的统治,不能把清政府与满族等同起来。

2、使用历史概念要准确。如同讲地理,不能将“天气”说成“气候”、流域”说成“区域”一样,对历史概念的表达,教师语言的准确性尤为重要。比如“王权”同“皇权”是不同的,西欧有国王,所以称“王权”,中国古代是皇帝,应称“皇权”;明朝以前称宫廷里侍候皇帝和皇室的那些阉割后的男人为“宦官”,而明朝以后则叫“太监”,这些特定的称谓教师不能随便使用。不能将“清”与

“清朝”、秦与秦朝”混为一谈;也不能将“封建统治”与“君主制度”、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相提并论。有的教师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统治,这样表达不仅不确切,甚至是科学性的错误。“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两个概念的内涵与作用也不相同,专制主义是一种包括政治、经济、道德、法律及文化、思想意识等广泛领域的统治形态,属于生产关系范畴;而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制度,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着有效的中央政府及多层次的地方政府。“马克思主义”与“马列主义”这两个概念也是有区别的,比如: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我们不能将这句话中的“马克思主义”说成“马列主义”,因为当时还没有“列宁主义”这个名词。同样道理,不能将井冈山时期的革命武装“工农革命军”说成“红军”,农村革命根据地”说成“敌后根据地”。应该用“全国”一词就不能用“中国”、祖国”,三者涵义也各不相同。1840年6月,英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的表达在语法上确实没错,但用词不确切,不符合历史实情,缺乏时代感。“帝国主义”与“资本主义”,虽一字之别,但却代表两个时代。1840年前后,英国尚处在“资本主义”时期,怎能叫“英帝国主义”?

3、表达的史实要准确。历史语言不同于文学语言不能有任何程度的虚构,不能把想当然的或者是生编乱造的有违历史真实的东西搬到课堂中。比如讲赤壁之战,就不能出现这样的语言:“周瑜火烧赤壁,熊熊烈火映红山河,滚滚浓烟遮住日月,曹操的百万大军葬身火海。”如用这样的文学语言讲述历史史实,就违背了历史的真实性,造成学生的误解教师对历史过程的讲述,人物生平的介绍。在运用一些文学修饰时,必须考虑历史背景。比如,讲宋元以前的战争时,使用硝烟滚滚、枪林弹雨的形容词,就会闹出笑话,因为宋元以后才有炮火。我们不能把一些野史传说、演义和神话之类的作品当作信史讲给学生听,应当紧扣教材,以经过考订的可靠史料、历史典籍(如二十四史等)为依据来讲课。比如讲玄奘西游时候,不能依据《西游记》来讲述只能依据《新唐书》、《旧唐书》等历史典籍来讲述。讲曹操、诸葛亮历史活动时候应当参考陈寿的《三国志》而不能以《三国演义》为依据。总之,对史实的表述,既不能口若悬河随意夸张,更不能歪曲颠倒。

4、读音要准确。如:中学历史教学语言读音的准确,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首先,每个字词的发音要准确;其次,注意掌握某些历史专有名词的特殊读音。如召公,不读“召”(zhao)而读“召”(shao);阿房官,不读“阿房”(a fang)而读“阿房”(e pang),等等;最后,正确辨别某些容易混淆的历史名词的读音。如吐蕃(bo)不能念成吐蕃(fan),符坚的符(pu)的就不能念成符(fu)等,等等。历史课上按古代读音读专有名词,能够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人名、地名的印象,也有助于理解和记忆。做到读音准确,一方面要加强语音和普通话训练,另一方面对一些历史专有名词的读音和容易混淆的读音要注意平时的掌握与积累,备课时对课文中出现的历史名词的读音要认真查对,充分准备。

5、注意模糊语言的正确使用。所谓模糊语言,是指模糊理论在语言学上的运用。其特点是语义、概念和量的不确定性、不准确性以及对它的理解的相对性它包含了比较丰富的信息量和知识量,能给人的思维联想留下补充的余地,在历史教学中能够补充一些对某些历史时间概念、空间范围及历史发展规模等难以精确表达的不足。运用模糊语言,必须做到该“精确”的地方,千万不能“模糊”,该“模糊”的地方,一定不能“精确”。比如在讲到商代的甲骨文时说:“商代的甲骨文在当时基本上是一种比较成熟而完备的文字”。这里使用“基本上”一词具有明显的模糊性,使人听后会产生这样的错觉:甲骨文在当时还不成熟、不完备,而根据考古发现和文字学的研究证明,甲骨文在商代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而完备的文字。像“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的表述中,因为无法界定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生究竟在哪一具体年份,以什么为其标志等等,所以我们只能采用“中晚期”这一模糊概念,来大致界定时间上限和下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