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历史教学语言的准确性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认识历史教学语言的准确性问题

历史教学语言是一种以历史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学生为对象,以规范化的语言为传播媒介的专业性语言。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传授历史科学知识,科学必然是准确的,因此,对历史教师语言的首要要求就是真实、准确。准确是历史教学语言的生命。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历史现象错综复杂,容不得丝毫错误和半点虚假,有时一字之差,就会导致观点的偏差和概念的模糊,甚至出现知识性的错误。

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历史教学语言的准确性问题:

1、语言所传达的基本的历史观点必须准确。历史科学是一门阶级性很强的科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所反映出的观点应该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此来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肯定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鞭挞什么,都应该是准确而鲜明的。这种鲜明的阶级性和是非观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重要环节,它既可以表现在语言的遣词造句方面,也可以表现在讲述时的语言语调上,如能重视历史教学语言的这种阶级性和是非观,便会在用词上以明显的褒贬或讴歌真、善、美,或鞭挞假、恶、丑,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感、英雄感、正义感等感情熏陶,完成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任务。如果在语调上不能体现爱憎是非,即便罗列出南京大屠杀中日本侵略者残酷屠杀了30万无辜中国人民的数字,也不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情绪。对一些历史概念的提法,要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和教材所反映的科学观点。例如,秦的统一,不能称之为统一中国,只能说是统一六国,只有到元朝统一时才能称之为统一中国。又如对清的统治不应该称为“满清政府”,可以称作“清政府”或“满洲贵族”的统治,不能把清政府与满族等同起来。

2、使用历史概念要准确。如同讲地理,不能将“天气”说成“气候”、流域”说成“区域”一样,对历史概念的表达,教师语言的准确性尤为重要。比如“王权”同“皇权”是不同的,西欧有国王,所以称“王权”,中国古代是皇帝,应称“皇权”;明朝以前称宫廷里侍候皇帝和皇室的那些阉割后的男人为“宦官”,而明朝以后则叫“太监”,这些特定的称谓教师不能随便使用。不能将“清”与

“清朝”、秦与秦朝”混为一谈;也不能将“封建统治”与“君主制度”、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相提并论。有的教师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统治,这样表达不仅不确切,甚至是科学性的错误。“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两个概念的内涵与作用也不相同,专制主义是一种包括政治、经济、道德、法律及文化、思想意识等广泛领域的统治形态,属于生产关系范畴;而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制度,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着有效的中央政府及多层次的地方政府。“马克思主义”与“马列主义”这两个概念也是有区别的,比如: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我们不能将这句话中的“马克思主义”说成“马列主义”,因为当时还没有“列宁主义”这个名词。同样道理,不能将井冈山时期的革命武装“工农革命军”说成“红军”,农村革命根据地”说成“敌后根据地”。应该用“全国”一词就不能用“中国”、祖国”,三者涵义也各不相同。1840年6月,英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的表达在语法上确实没错,但用词不确切,不符合历史实情,缺乏时代感。“帝国主义”与“资本主义”,虽一字之别,但却代表两个时代。1840年前后,英国尚处在“资本主义”时期,怎能叫“英帝国主义”?

3、表达的史实要准确。历史语言不同于文学语言不能有任何程度的虚构,不能把想当然的或者是生编乱造的有违历史真实的东西搬到课堂中。比如讲赤壁之战,就不能出现这样的语言:“周瑜火烧赤壁,熊熊烈火映红山河,滚滚浓烟遮住日月,曹操的百万大军葬身火海。”如用这样的文学语言讲述历史史实,就违背了历史的真实性,造成学生的误解教师对历史过程的讲述,人物生平的介绍。在运用一些文学修饰时,必须考虑历史背景。比如,讲宋元以前的战争时,使用硝烟滚滚、枪林弹雨的形容词,就会闹出笑话,因为宋元以后才有炮火。我们不能把一些野史传说、演义和神话之类的作品当作信史讲给学生听,应当紧扣教材,以经过考订的可靠史料、历史典籍(如二十四史等)为依据来讲课。比如讲玄奘西游时候,不能依据《西游记》来讲述只能依据《新唐书》、《旧唐书》等历史典籍来讲述。讲曹操、诸葛亮历史活动时候应当参考陈寿的《三国志》而不能以《三国演义》为依据。总之,对史实的表述,既不能口若悬河随意夸张,更不能歪曲颠倒。

4、读音要准确。如:中学历史教学语言读音的准确,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首先,每个字词的发音要准确;其次,注意掌握某些历史专有名词的特殊读音。如召公,不读“召”(zhao)而读“召”(shao);阿房官,不读“阿房”(a fang)而读“阿房”(e pang),等等;最后,正确辨别某些容易混淆的历史名词的读音。如吐蕃(bo)不能念成吐蕃(fan),符坚的符(pu)的就不能念成符(fu)等,等等。历史课上按古代读音读专有名词,能够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人名、地名的印象,也有助于理解和记忆。做到读音准确,一方面要加强语音和普通话训练,另一方面对一些历史专有名词的读音和容易混淆的读音要注意平时的掌握与积累,备课时对课文中出现的历史名词的读音要认真查对,充分准备。

5、注意模糊语言的正确使用。所谓模糊语言,是指模糊理论在语言学上的运用。其特点是语义、概念和量的不确定性、不准确性以及对它的理解的相对性它包含了比较丰富的信息量和知识量,能给人的思维联想留下补充的余地,在历史教学中能够补充一些对某些历史时间概念、空间范围及历史发展规模等难以精确表达的不足。运用模糊语言,必须做到该“精确”的地方,千万不能“模糊”,该“模糊”的地方,一定不能“精确”。比如在讲到商代的甲骨文时说:“商代的甲骨文在当时基本上是一种比较成熟而完备的文字”。这里使用“基本上”一词具有明显的模糊性,使人听后会产生这样的错觉:甲骨文在当时还不成熟、不完备,而根据考古发现和文字学的研究证明,甲骨文在商代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而完备的文字。像“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的表述中,因为无法界定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生究竟在哪一具体年份,以什么为其标志等等,所以我们只能采用“中晚期”这一模糊概念,来大致界定时间上限和下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