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新课标中的教学观5页

合集下载

新课标教学观

新课标教学观

新课标教学观新课标教学观是指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情景教学、探究性学习等为基本理念的教学模式。

它强调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促进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批判性思维和协作能力,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人才。

下面将从不同维度解析新课标教学观。

一、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新课标教学观的核心。

它的基本理念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帮助每个学生发现和发挥自己的潜能。

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特点、文化背景等方面出发,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读好书、让学生参与到作文辅导中去、丰富生活中的语言实践、开展多元化交流课程等等。

通过这些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掌握、运用汉语语言,从而提升其整体语言素养。

二、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新课标教学观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水平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英语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分层教学、个性化辅导等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宜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三、情景教学情景教学是新课标教学观的另一个基本理念。

它要求教学必须结合实际情境,营造逼真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这种教学模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法。

教师通过设计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在实践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四、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也是新课标教学观的基本理念之一。

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通过独立思考、实践操作等方式,主动探究和发现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新课标教学理念

新课标教学理念

新课标教学理念新课标教学理念的重新阐述引言:新课标教学理念作为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创新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多个方面,并分享我对这一理念的观点和理解。

一、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基本概念1.1 传统教育与新课标教育的区别1.2 新课标教育的核心价值观1.3 新课标教育的主要特点二、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广度探索2.1 学科知识的教学- 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融会贯通的能力培养2.2 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 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社会责任与价值观培养2.3 课堂教学的转变- 学生主体性与参与性- 个性差异与多元教学三、新课标教学理念的深度探索3.1 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建立- 个性化发展与差异化诊断3.2 教师角色的转变- 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转变- 教育创新与教师专业发展3.3 学生学习态度与方法的培养- 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培养- 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总结与回顾:新课标教学理念的重新阐述经过上述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看到新课标教学理念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有了巨大的突破和改革。

它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发展。

同时,新课标教学理念也要求教师扮演引导者和创新者的角色,积极探索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最终,我们相信通过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实施,可以构建更加积极、高效和有益的教育体系。

观点和理解:我个人对于新课标教学理念持支持态度。

传统教育过于注重应试和知识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教学理念通过改变教学目标和方法,提倡个性发展和多元化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实施还存在一些挑战,如教师培训和教育资源分配等问题,需要政府和教育部门的积极支持和努力。

结论:新课标教学理念的重新阐述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学观念

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学观念
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学观念
翻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新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内容很丰富,信息量增大,板块多样,布局新颖,与老教材相比,很少有干瘪的纯知识性的叙述。但是也许正是新教材的这些优点使教师感到了棘手。因为面对这样的教材,你根本无法照本宣科或放任自流,必须下一番苦工夫,认真钻研教材和研究教法,才能完成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达到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育目标。围绕新课程教学目标,应从哪些方面进行课堂改革实践呢?
二、要改变教师的角色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不难得出教师的角色也应改变,即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没有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点,不仅在理论上有突破,而且在实践上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改变师生关系,通过交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应放下尊严的架子,应从讲台上走下来,应与学生成为朋友,要使学生在与教师的沟通与合作中学习,要使学生在学生与学生间的研讨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感到学习过程是一种愉悦的感受过程。
三、要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考虑学生在某一个知识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活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等等。要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去操作、观察、猜想、探索、归纳、类比、质疑等,从而克服只向学生预示解决问题的方法乃至结论,以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例如,在“生态系统的”教学中,可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材料,如“蜣螂出口澳大利亚”,“渡渡鸟与卡伐利亚树”,“1942年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生物间捕食关系场景”的描述,“达尔文对‘猫与牛’的描述”等,引发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帮助学生构建起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和功能的知识体系,为学生正确认识生物圈的稳态及环境保护奠定基础。之后再通过对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污泥”等补充材料的剖析,强化学生对食物链的理解,为生态系统的功能教学和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教学奠定基础。

如何理解新课标中的教学观

如何理解新课标中的教学观

空 间形 式 的科 学 这 将 引 领 我们 的课堂教学 更关注数学 本质 . 关 注 学 生 在 数 学 意 识 和 思 想 方 法
方 面 的 发展 它 还 进 一 步 明确 了
教 育质 量 的 方 向 指 引 标 准 的修 订稿 ( 以下简 称修 订稿 ) 坚 持 了
我 国基 础课 程 改 革 的 基 本 方 向 .
基 本 思 想 “ 双基 ” 是 我 国 中 小 学
法. 明 确 了 一 种 新 的 教 学 观 有 效 的 数 学 教 学 应 该 包 括 三 个 要 素 。第 一 . 师生双方的参与 . 学 生 要成为学 习的主体 . 教 师 成 为 课 堂 学 习 的组 织 者 、 引 导 者 和 合 作 者 。第 二 , 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 、 生 生 之 间 的 互 动 交 往 过 程 第 三. 通过 数学 教学 . 要 促 进 现 数 学 教 育 固 有 的 特 点 和
基 本 要 求 从 课 程 目标 上 看 . 可 以分成知识技 能 、 情 感 态 度 和 过 程与方 法 . “ 数学 思考 ” 与“ 问 题 解决” 等 体 现 了 过 程 与 方 法 的 基 本 要求 我 国 义务 教 育 阶 段 的 数 学教学要 以知识技 能为载体 . 让 学 生 在 学 习 数 学 基 本 知 识 和 发 展数学能力 的过程 中. 掌 握 基 本 的数学方法 . 获 得 基 本 的数 学 思
学教学要 突出数学本 质 . 进 一 步 想 .经 历 基 本 的 数 学 活 动 经 验 。 明 确 了 数 学 是 研 究 数 量 关 系 和 促 进 学 生更 好 地 发 展
地关 注学生创 造性思维 的发展 。
通过 “ 四基 ” 目标 的 达 成 , 、 >

简述新课改下的教学观

简述新课改下的教学观

简述新课改下的教学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难以适应新的教育形势。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新的教学观逐渐形成,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合作学习以及评价与反思。

首先,学生中心理念是新课改下教学观的核心。

传统的教学观念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

然而,新的教学观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全面发展的理念也是新课改下教学观的重要内容。

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的教学观则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合作学习的理念是新课改下教学观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在互相交流、互相帮助的过程中共同成长,增强学习的效果。

最后,评价与反思的理念也是新课改下教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教学观念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新的教学观则认为评价应该多元化、全面化。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过程,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时,教师也应该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新课改下的教学观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合作学习以及评价与反思。

这些理念的贯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意识等方面,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和教育教学的持续改进。

新课程的四个新教学观

新课程的四个新教学观

新课程的四个新教学观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确立新的教学观,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教学行为转变的前提。

教学观念转变到什么深度,教学行为就能转变到什么程度。

一、教学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更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课程观决定着教学观,课程观的改变必然带来教学观的解放。

新课程的课程观是: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

此时的课程就不仅仅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

在不同的教育情景中,每一位教师和每一个学生对课程的内容有自己的理解和诠释,更对内容进行不断变革和创新,从而转化为适合自己的课程。

教师和学生都是构成课程的组成部分,作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

新课程观下的教学就不仅仅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而更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教学的过程因此而成为课程内容不断生成的过程。

课程也因此变成一种动态生长的文化。

课程层面的这种变革。

必然引发教学层面的彻底解放,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师生个性化创造实施的过程。

二、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更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

没有交往和互动就没有真正的教学发生。

交往是教学的本质。

在教学中师生积极交往、互动,双方相互交流、启发、沟通、补充、完善、不断生成新知,并伴随着师生之间情感的交融和对获取知识的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师生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互教互学,在双方不断平等对话中,同时教与被教,在交往中实现角色置换、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和交流。

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显现,个性才能得到舒展和张扬,创造积极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与学生一起去感悟和理解、交流与分享,个人的专业在交往对话中成长,生命的活动不断得以提升。

师生多向交往、互动、互惠,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断形成,维系教学正常进行的情感纽带不断结成。

三、教学不只是注重结论,更要注重过程结论显现的是学科探究的结果,过程展现的是学科探究的过程与探究的方法。

新课标教学观

新课标教学观

新课标教学观
新课标教学观是指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它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认知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的创新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对教师的师德、师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新课标教学观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重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的结合。

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情感态度。

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及特点,掌握教学内容,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另外,新课标教学观还注重了学科整合、跨学科教学和创新教育。

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学会在实际问题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同时,注重跨学科教学的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教学观的实施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同时,也需要家长的配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1 -。

小学校长对新课标的认识

小学校长对新课标的认识

小学校长对新课标的认识新课标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旨在推动教育教学的现代化和素质教育的发展。

作为一位小学校长,我对新课标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且深信新课标的实施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新课标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发展为全面发展的人。

在过去的教育教学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者,注重灌输式的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

而新课标的实施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

作为学校领导者,我会鼓励教师们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其次,新课标注重跨学科和整合性的教学,强调知识的联系与应用。

在现代社会中,知识的更新和变革是非常快速的,单一学科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而新课标的实施则更加注重跨学科的教学,强调知识的联系和整合,在跨学科的教学中,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更好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作为校长,我会鼓励教师们积极开展跨学科教学的实践,并且提供支持和帮助,使教师们能够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此外,新课标注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强调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过程。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主导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过程。

而新课标强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作为校长,我会鼓励教师们积极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好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校长,我对新课标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且深信新课标的实施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会积极配合新课标的实施,提供帮助和支持,使教师们能够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对课标认识

对课标认识

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对新课标的理念和精神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一)《标准》体现的语言观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流工具,也是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条件。

学习外语与学习母语一样,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语言是什么”这个问题,《标准》侧重强调语言的功能,而不是语言本身的构成。

强调语言的功能,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教育的一些关键问题。

2.外语学习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学习外语有利于促进个人的发展。

语言既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重要交流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

学习母语以外的语言,不仅能够拓宽交流渠道,而且有利于心智的发展,特别是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当今社会,能用外语进行交流是公民必备的技能之一。

目前世界上除了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以外,还有很多非英语国家把英语列为主要外语语钟。

积极推进外语教育将有利于促进本国公民参与国际经济贸易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

(二)《标准》体现的语言学习观如果语言是思维和交流的工具以及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条件,那么语言学习就应该在各种思维训练活动、交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

也就是说,不能把语言单纯看作一个知识体系来记忆和学习,而应该在活动中发展语言能力。

《标准》指出,“在英语课程中,要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的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

换句话说,英语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三)《标准》体现的语言教学观1.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现代外语教学理论认为,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是同步发展的。

学生从学习第一个词、第一句话开始,就开始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

语言学习既是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发展技能的过程。

在《标准》中,知识和技能既都是语言教学的内容,也都是语言教学的目标。

论新课标下的教学观doc

论新课标下的教学观doc

论新课标下的教学观摘自:《当阳市第一高级中学》 (一)突出教学目标的发展性 人的发展是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与核心,致力于人的发展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发展,就要提升人的地位,显示人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昭示人的个性。

现实的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掌握轻发展,过分关注课本知识内容的精确输出与认同。

要实现全体学生全面、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就是凸现主体发展观,致力于教学目标上的发展性教育。

1、全面体现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教学的发展性功能是藉助于课程内容的学习实现的,我们推崇由课程构成要素决定的融知识、技能、能力和观念态度为一体的完整的发展性教育。

这里教材的知识系统不再独尊,而源发于主体本身、更贴近人的本质的、隐蔽在知识背后的能力系统、价值规范备受关注。

在具体目标的研制上,教育要素既包括经验、事实、原理性的知识点也包括能力要求、思考方法以及与学习内容相关拓道德情感、价值观念、个性品质等教育因素。

实际上国家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一轮教材已对此作出了说明和展示,观念与行为的转变已势在必行。

2、注重生存与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教育 未来的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我们必须由以往那种目标的精确制导与结果的追求转向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育,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目标的导向,要体现学科学习能力与驾驭信息能力的整体合一性,注意将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使用的能力整合到学科能力之中,将思维的活动过程与信息的处理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

3、有益于个性化的学习 成功的教学在于成功地寻找并确立学生心理结构与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构建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实现"最近发展区"上的最大发展。

这就需要将教学置于研究基础之上,力戒"照本宣科"的无效的不负责任的教学行为,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注意从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个别指导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有效方式,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有利于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爱好禀赋与特长。

新课标基本理念的理解

新课标基本理念的理解

新课标基本理念的理解
对新课标的理解:构建素养本位的学习观
新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是我国教育部门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对各个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规范和指导的文件。

新课标的制定和实施,旨在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公民。

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理解并贯彻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

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全面发展。

这一理念体现在教学上,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同时,新课标的评价观也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

新课标的另一个重要理念是“实践育人”。

它强调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
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内容上,新课标强调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知识。

同时,新课标还倡导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通过探究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新课标的第三个理念是“整合育人”。

它强调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品德、情感、审美等多个方面的培养。

这一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实践育人、整合育人”。

这些理念的实施,有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深入理解新课标的理念,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新课标新理念新教学观

新课标新理念新教学观

新课标新理念新教学观随着我国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的持续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市场必需和国际上的接轨。

它们需要新的科学知识,需要和国际接轨的新知识。

所以我国在新世纪之初颁布了新课程标准,提倡新的教育理念。

其目的就是“为了使教育更好地适合国际日趋激烈的竞争和国家政治、经济和科技的需要,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象世界,面向未来”。

教师做为教学过程的倡导者,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更新教学观点,实施新的教学方法。

一、教育价值观的改变长期以来,我们对教育价值的评价以知识为主体,是看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教师已经给学生教了些什么,以知识多少来决定学生未来的命运。

在这样的定律之下,教师教学偏重知识教育,热衷灌输知识,这样教育就成了控制学生成长的工具,而学生的个性和学生自身潜在的发展却得不到保障。

新课标的提出,强调以人为本,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培养具有良好人格特征、同时具备生存水平且有创造性的人;强调学生有个性的自身发展;强调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也就是说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应从“教书育人”的的知识传授向学生发展转变。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体验生活,学会热爱生活,学会如何生活;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自身的智力,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在生活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为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教师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新课程主张的不是让每个学生都学到丰富的知识,而是让每个学生能充分发挥出自己内在的潜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出最大的成就。

人与生俱来的某些潜质是由基因所决定的,就象我们不可能把一棵小草培养成一棵参天大树一样,而只能让小草拙壮成长。

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一个再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大学生。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启学生的思维,以促动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与实践,激发其创造上的巨大潜能,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使教育体现出其真正的一样。

二、学生观的转变传统的学生观是把学生认为单纯的知识接受者,是知识的容纳器,而忽略了学生的自身发展。

简述新课程下的教学观

简述新课程下的教学观

新课程下的教学观主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

下面简述新课程下的教学观的几个重要方面:1. 学生中心:将学生置于教学的核心,注重关注每个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能力差异,并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教师以引导者和协助者的角色出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2. 综合素养培养: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知识、思维、情感、态度和技能等各个方面。

教学不再仅限于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养。

3. 问题驱动:教学通过设立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独立思考。

教师起到引导和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作用,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和学习策略。

4. 资源丰富化: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包括实物、媒体、网络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教师需要善于挖掘和整合各种资源,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5. 学科整合:强调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促进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

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评价多样化:鼓励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笔试形式。

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和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观察记录、作品展示、小组讨论、自我评价等多种形式。

7. 教育与社会连接: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通过社区服务、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总之,新课程下的教学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综合素养的培养,倡导问题驱动的学习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通过这种教学观,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浅谈新课程的教学观

浅谈新课程的教学观

浅谈新课程的教学观作者:侯绪亮来源:《决策探索》2011年第18期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挑战,也提供了机遇,每位教师都应在这场改革中更新观念。

观念不更新,教学改革就无从谈起,所以,树立新的教学观殊为必要。

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以学生为本,主要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教什么和怎样教,都要适应学生发展,而不是使学生的发展适应怎样教和教什么。

二是在教学过程,要充分发挥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感知,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自己把握发展变化规律。

二、创新的教学观一是在教学目标上,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培养创新精神就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认识,了解创新的目的和意义,形成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行为习惯,把创新变成自觉主动的行为,形成创新思维;培养创新个性,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稳定的学习态度及行为方式;还要培养创新技能、创新人格等等。

实践能力主要指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印证所学知识,使用所掌握的技能来检验自己的能力。

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

情景导入,要有新意、有情趣,让学生充满兴致地投入教学;情景分析,要新颖别致、衔接自如,富有戏剧性的变化,让学生如入艺术的境地;情景回归,要富有启发性、思考性,让学生有充分想象和创新的余地。

三是在课堂组织形式上,采用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讲授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在新课程中,教师要转变方式,变“先讲后学”为“先学后讲”,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角色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习过程的参与者,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热情;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拓展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把生活体验带进课堂,把所学理论引入生活,指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程理念下的新的教学观

新课程理念下的新的教学观

新课程理念下的新的教学观商业和服务行业有句话:“顾客是上帝”。

就是说,一切以顾客为重。

也就是要尊重顾客,才能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商者尚知此理,为人师者亦不例外。

从某种意义讲,学生就是教师的顾客。

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须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这也是为师之道。

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感情,要充分相信学生,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健康愉快地发展,使之成为自由向上身心健康的小主人。

一、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的性格不同,兴趣爱好各异。

有人认为小学生天真活泼,纯朴可爱,是一个人一生中最愉快的时期,不需要人为培养。

但事实却非如此,青少年儿童对任何强加给他们的决定都或多或少具有排斥、对抗情绪。

因而,作为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不要把老师的兴趣强加给学生,要尊重学生的选择,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选择,锻炼自己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

教师的责任是给他们做一个好向导。

这是尊重学生的前提。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性格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虽然老师不能控制学生的校外活动(也不应该控制),但我们应该和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凡事多替学生着想,时刻考虑到他们的接受能力,考虑他们的心理需要。

特别是对有偏差的学生,应该多了解,多关心,不能冷落,疏远他们。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为师者首先要克服传统的“师道尊严”观。

放下架子,经常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游戏,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并同他们一起讨论、商谈,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是尊重学生的具体体现。

三、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米切尔.法迪斯在他的《愉快的心理》一书谈到:“愉快的人,生活往往是丰富多彩的。

”一个兴趣广泛的学生,他们或一专多能,或多专多能,什么都会让他们兴奋,什么都想跃跃欲试。

作为教师要抓住孩子们的这一特点,要因势利导,去培养,去激发他们丰富多彩而又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而不应该加以限制,以个人兴趣而左右他们。

新课标教学理念

新课标教学理念

二、新课程教学观针对我国英语教学的现状,中学英语新课程树立了全新的教学观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对学生学习能力要求的变化。

新课程主要确立了全面发展的教学观,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

第一,全面发展的教学观是从教学目的的角度提出来,新课程把发展的内涵界定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整合。

其中的“知识与技能”就是对传统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教学观的一大改变,其强调的不仅要重视学科知识,也要注重基本技能的发展。

第二,交往与互动教学观是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提出来的。

这一教学观是对传统教学观中教师主导地位、本位思想的纠正。

其强调的是,以“对话”的形式来实现以交往与互动为特征的教学。

按照雅斯贝斯的说法,“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是一种“在各种价值相等、意义平等的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

可以说教学对话是师生基于相宜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

第三,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是从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的角度提出来的。

其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应由科学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教育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学生的生活。

这三种教学观的提出,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中学英语的教学现状,以及反思“哑巴英语”现象。

事实上,这三种教学观不仅为我们改变“哑巴英语”现象提出了标准,而且也为我们提供了改变的方式方法。

2.《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六大基本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2)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3)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4)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5)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6)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新课标中的教学观
这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是我国数学课程改革十年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进一步提高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质量的方向指引。

标准的修订稿(以下简称修订稿)坚持了我国基础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与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相比,在教学观上有一些重要的特色。

如何理解新的教学观,笔者认为可关注以下四个重要的方面。

一、明确了新的教学观,突出“参与”“互动”和“发展”三个基本要素
首先,修订稿提出,数学教学是师生双方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

这个提法,明确了一种新的教学观。

有效的数学教学应该包括三个要素。

第一,师生双方的参与,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第二,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往过程。

第三,通过数学教学,要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过程与方法三个方面的发展。

二、提出“四基”思想,拓宽了数学教学的目标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从四个方面体现目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体现数学教育固有的特点和基本要求。

从课程目标上看,可以分成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等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基本要求。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要以知识技能为载体,让学生在学习数学基本知识和发展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数学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经历基本的数学活
动经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与实验稿相比,这次修订在教学目标上得到进一步拓宽。

长期以来,如何落实基础和创新是数学教学实践中的难点,有人甚至认为两者在实践中很难统一起来。

修订稿在原来“双基”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基”,在继承的基础上促进发展,很好地处理了基础和创新的关系,实现了“双基”与创新两方面目标的和谐统一。

“四基”的基本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经验和基本思想。

“双基”是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传统和基础。

我国学生“双基”比较扎实,但在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方面比较薄弱。

本次修订强调“四基”,强调对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的培养,这为在原来“双基”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找到了一条基本路径,对于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通过“四基”目标的达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在教学实践中,以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活动经验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过程。

三、着力培养“四种能力”和“两种意识”,使之成为数学教学的基本载体
本次修订在课程实施和载体方面形成重要特点。

这就是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把这四种能力的培养看做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基本载体,作为培养数学思维的基本载体,也是作为实施数学课程的重要载体。

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的灵魂。

什么是应用意识?修订稿指
出,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有意识地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

什么是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

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内涵,要贯穿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始终。

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呢?首先,修订稿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

其次,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论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基本路径。

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课程实施的中心环节,也为教师研究数学课堂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要围绕数学主题,不仅要关注创设情境、体现过程、注重操作与思考策略多样化,还要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和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关注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与学生数学学习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四、正确处理四对基本关系,为构建和谐、有效的数学课堂奠定基础
修订稿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
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这是对数学教学的基本定位。

在此基础上,修订稿强调了教学中的四对关系:第一,过程和结果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

第二,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

这两种关系是互相促进的。

第三,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

这两种推理都是数学思维过程中的基本因素。

第四,生活情境和知识系统性的关系。

在教学中把这两种因素结合起来,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在这对矛盾中,实验稿可能比较偏向于前者,对后者强调不够。

修订稿中着重说明要处理好这四对关系,也就指明了数学教学中这些关系是辩证统一、相互依存的。

例如,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一样,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对这些关系的正确把握,有利于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也有利于建立和谐的数学课堂。

修订稿强调,在数学课堂中,要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修订稿还指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这四种关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在这方面,教师在课堂研究中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

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
求。

2、“我欲”是贫穷的标志。

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3、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人生至愚恶闻己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