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 化学的变化

合集下载

化学变化初中概念教案

化学变化初中概念教案

化学变化初中概念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 掌握化学变化的表示方法;3. 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定律;4. 能够运用化学变化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化学变化的概念2. 化学变化的特征3. 化学变化的表示方法4. 化学反应的基本定律三、教学步骤:Step 1:引入化学变化的概念- 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变化的概念,并与物理变化做简单比较。

Step 2:化学变化的特征- 讲解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引导学生分析化学变化的特征表现。

Step 3:化学变化的表示方法- 引入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概念,教授学生如何写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解释其含义。

Step 4:化学反应的基本定律- 讲解化学反应的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并应用。

Step 5:实践操作- 设置实验操作环节,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化学反应实验,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并总结规律。

Step 6:课堂讨论- 引导学生讨论化学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并结合知识点进行深入讨论。

四、教学评估:- 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和思维能力,进行实时评估;- 设置小测验或作业,检测学生对化学变化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延伸:- 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机理和速率,深入探讨化学反应的动力学过程;- 指导学生运用化学变化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六、教学反思:- 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并调整教学策略;-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以上是化学变化初中概念教案的范本,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完善。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化学微专题07 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实验探究及应用-备战2022年高考化学考点微专题(原卷版)

高中化学微专题07  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实验探究及应用-备战2022年高考化学考点微专题(原卷版)

微专题07 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实验探究及应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比较方法一、依据反应原理判断氧化还原反应总是遵循以下规律(简称强弱律):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氧化剂>还原剂;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还原剂>氧化剂。

方法二、根据“三表”来判断(1)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判断(2)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3)依据非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方法三、依据“两池”判断(1)两种不同的金属构成原电池的两极。

负极金属是电子流出的极,正极金属是电子流入的极。

其还原性:负极>正极。

(2)用惰性电极电解混合溶液时,在阴极先放电的阳离子的氧化性较强,在阳极先放电的阴离子的还原性较强。

在阳极阴离子放电顺序:S2−>I−>Br−>Cl−>OH−,即是还原性强弱顺序。

在阴极阳离子放电顺序:Ag+>Hg2+>Fe3+>Cu2+>H+>Pb2+>Sn2+>Zn2+>Al3+>Mg2+>Na+>Ca2+>K+,即是氧化性强弱顺序。

方法四、依据与同一物质反应的情况(反应条件、剧烈程度等)判断。

当不同的氧化剂作用于同一还原剂时,若氧化产物价态相同,可根据反应条件高、低来进行判断,反应条件越低,性质越强;若氧化产物价态不同,则价态越高,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

方法五、根据物质中元素的化合价判断。

(1)一般来讲,同一种元素的化合价越高,氧化性越强,价态越低,还原性越强。

如:氧化性:浓H2SO4> H2SO3;还原性:H2S> SO2。

又如氧化性:Fe3+> Fe2+> Fe,还原性反之。

(2)在和同一种氧化剂(或还原剂)反应时,氧化剂(或还原剂)被还原(或氧化)的程度越大,即是化合价降低(或升高)越多,还原剂(或氧化剂)的还原性(或氧化性)就越强。

如Fe和Cl2反应生成FeCl3,而Fe和S反应只生成FeS,则氧化性:Cl2>S。

高中化学 (新高考)2021届高考二轮精品专题七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学生版

高中化学 (新高考)2021届高考二轮精品专题七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学生版

能源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热点问题,这几年高考中该类试题的数目呈上升趋势,考查的内容不断拓展,难度有所提高,过去以考查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燃烧热、中和热等概念及热量计算为主,近两年对化学键与能量的关系、盖斯定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考查。

反应热是近几年高考的重点考查内容之一,考查的内容主要有:①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正误判断;①比较反应热的大小;①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应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①化学键键能与反应热、反应热与能源的综合考查。

①.客观题(1)结合图像考查对反应热、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理解。

(2)考查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判断以及ΔH 的计算及比较。

①.主观题化学反应原理题中根据盖斯定律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热等。

一、反应中能量的变化1.基本概念:①反应热: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反应热用符号“ΔH ”表示。

单位“kJ/mol”。

①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通常用E 反表示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E 生表示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

①若E 反>E 生,为放热反应;当ΔH 为“-”或ΔH <0。

①若E 反<E 生,为吸热反应;当ΔH 为“+”或ΔH >0。

2.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判断方法(1)根据反应类型判断:通常情况下燃烧反应、中和反应、金属和酸反应制氢气的反应为放热反应;电解质的电离、盐类水解、大多数的分解反应等为吸热反应。

若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则逆反应为放热反应。

(2)由物质的聚集状态判断:同种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其本身具有的能量也不相同。

一般情况下:气态物质所具有的能量大于液态,液态具有的能量大于固态;物质处与稳定状态的能量小于不稳定状态的能量。

如:硫蒸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大于固态硫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

石墨比金刚石稳定,所以由石墨命题趋势考点清单专题 七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转化为金刚石的反应为吸热反应。

(3)由盖斯定律判断:如一个反应可分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时的反应热相同,通过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值来进行计算,若ΔH>0,则反应为吸热反应,反之则为放热反应。

中考热点专题七 数学化实验

中考热点专题七 数学化实验

3. (2019河南备用卷22题2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pH传感器等数字化实验装置,测 定盐酸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中溶液pH的变化情况,测定结果如下图所示。
(1)0~8 s时,反应无气泡产生,且生成了两种盐。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2CO3+HCl === NaCl+NaHCO3 (2)写出C点处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 HCl、NaCl
2. (2019河南22题2分)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压强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计算 机等数字化实验设备,测定铝片与足量稀硫酸反应时气体压强的变化,实验结果 如图所示。 (1)开始一段时间气体压强几乎不变,其原因是什么? 铝片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稀硫酸与氧化铝 反应时不生成气体。 (2)写出m点时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Al+3H2SO4=== Al2(SO4)3+3H2↑
A. MN段
B. NP段
C. PQ段
(2)MN段和NP段相比较,说明
__温__度__越__高__,__分__子__运__动__速__率__越___快___。
(3)随着实验的进行,传感器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_____2_1_%_____时几乎不再变化。
8. (2019北京)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先后将溶液快速全部推入,测得一段时间内压 强变化如图2所示。 (1)先推入的溶液是__氢__氧__化__钠__溶__液___。 (2)bc段压强不变,原因是_氢__氧__化__钠__溶__液__与__二__氧__化__碳__充__分__反__应__,__反__应__停__止__。 (3)cd段压强变大,用化学方程式解释:_N__a_2C__O_3_+__2_H__C_l_=_=_=__2_N_a_C_l_+__H__2O__+__C_O__2↑_。
9. (2019说明与检测改编)利用数据传感技术可以形象地比较不同形状的碳酸钙与稀 盐酸反应的速率。某同学倾斜锥形瓶,使试管内的稀盐酸流入瓶中与碳酸钙发生反 应,测得瓶内气压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1)写出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 CaCl2+H2O+CO2↑ (2)对比分析a、b点可知化学反应速率与什 么因素有关? 与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有关。

高中化学专题07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2020年高考化学真题与模拟题分类训练(学生版)

高中化学专题07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2020年高考化学真题与模拟题分类训练(学生版)

专题07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机理1.(2020年浙江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B.用水煤气可合成液态碳氢化合物和含氧有机物C.煤的液化属于物理变化D.火棉是含氮量高的硝化纤维2.(2020年浙江卷)关于下列ΔH的判断正确的是( )CO32−(aq)+H+(aq)=HCO3−(aq)ΔH1CO32-(aq)+H2O(l)⇌HCO3−(aq)+OH−(aq)ΔH2OH−(aq)+H+(aq)=H2O(l)ΔH3OH−(aq)+CH3COOH(aq)=CH3COO−(aq)+H2O(l)ΔH4A.ΔH1<0 ΔH2<0B.ΔH1<ΔH2C.ΔH3<0 ΔH4>0D.ΔH3>ΔH4 3.(2020年新课标Ⅰ)铑的配合物离子[Rh(CO)2I2]-可催化甲醇羰基化,反应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CH3COI是反应中间体B.甲醇羰基化反应为CH3OH+CO=CH3CO2HC.反应过程中Rh的成键数目保持不变D.存在反应CH3OH+HI=CH3I+H2O4.(2020年山东省新高考)1,3-丁二烯与HBr 发生加成反应分两步:第一步H +进攻1,3-丁二烯生成碳正离子();第二步Br -进攻碳正离子完成1,2-加成或1,4-加成。

反应进程中的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

已知在0℃和40℃时,1,2-加成产物与1,4-加成产物的比例分别为70:30和15:8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1,4-加成产物比1,2-加成产物稳定B .与0℃相比,40℃时1,3-丁二烯的转化率增大C .从0℃升至40℃,1,2-加成正反应速率增大,1,4-加成正反应速率减小D .从0℃升至40℃,1,2-加成正反应速率的增大程度小于其逆反应速率的增大程度 5.(2020年江苏卷)反应42SiCl (g)+2H (g)Si(s)+4HCl(g)高温可用于纯硅的制备。

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A .该反应H>0∆ 、S<0∆B .该反应的平衡常数()()4242c (HCl)K c SiCl c H =⨯C .高温下反应每生成1 mol Si 需消耗2222.4LH ⨯D .用E 表示键能,该反应ΔH=4E(Si-Cl)+2E(H-H)-4E(H-Cl) 6.(2020年天津卷)理论研究表明,在101kPa 和298K 下,HCN(g)HNC(g)异构化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初中化学的变化与分析教案

初中化学的变化与分析教案

初中化学的变化与分析教案教学内容:变化与分析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过程;
2. 掌握化学反应的观察方法;
3. 能够分析常见的化学反应。

教学重点:
1. 化学反应的定义和观察方法;
2. 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
1. 化学反应的观察方法的应用;
2. 化学反应的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试管、试剂、酒精灯等;
2. 实验材料:氢气生成实验、铜与硫化铁反应实验等;
3.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引入话题,引起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兴趣;
2. 回顾前期所学的化学知识。

二、讲解
1. 讲解化学反应的定义和观察方法;
2. 分析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过程。

三、实验操作
1. 进行氢气生成实验,观察氢气生成过程;
2. 进行铜与硫化铁反应实验,观察铜变黑的变化。

四、讨论与总结
1. 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化学反应的观察方法;
2. 总结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规律。

五、作业布置
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并写下今天的收获;
2.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从实验中观察到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的变化,加深对化学反应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化学打下基础。

初中化学的基本变化教案

初中化学的基本变化教案

初中化学的基本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基本变化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基本变化的种类及其示意图。

3. 能够简单描述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1. 基本变化的定义和特点。

2. 基本变化的种类及其示意图。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2. 描述基本变化的反应过程。

四、教学方法:1. 演示法:通过实验展示基本变化的过程,增加学生对基本变化的理解。

2. 讨论法: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基本变化的特点和种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图表法:通过示意图和表格的形式展示基本变化的种类及过程,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引出基本变化的概念,并让学生讨论基本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学习活动:(1)讲解基本变化的定义和特点。

(2)介绍基本变化的种类:单质分解、合成、替代和双替换反应,并分别展示其示意图。

(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示意图和实验现象来理解基本变化的过程。

3. 实验活动:进行基本变化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体验物质变化的过程。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强化对基本变化的理解。

5. 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种基本变化的反应过程。

六、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实验操作和作业展示等形式评估学生对基本变化概念的掌握情况,检查学生对基本变化种类及过程的了解程度。

七、板书设计:基本变化- 定义: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的变化称为基本变化。

- 特点:反应前后物质的性质发生变化。

- 种类:单质分解、合成、替代、双替换反应。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展示基本变化的概念,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活动,深化对基本变化的理解。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基本变化的概念和过程。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课件:专题7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课件:专题7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栏 目 链 接
)
K 课标考 纲展示
解析 B中生成物水应为气态, B错。 H2 燃烧放热
(ΔH 为负值 ) ,则 H2O 分解必为吸热反应 (ΔH 为正值 ) , A正确,C、D错。 答案 A
栏 目 链 接
K 课标考 纲展示
针对训练
1.下列依据热化学方程式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已知 2H2(g)+O2(g)===2H2O(g) 则氢气燃烧热为 241.8 kJ· mol-1 B.已知 C(石墨,s)===C(金刚石,s) 墨稳定 C .已知 NaOH(aq) + HCl(aq)===NaCl(aq) + H2O(l) ΔH =- ΔH>0,则金刚石比石
栏 目 链 接
栏 目 链 接
H核心 自 查
1.下列反应: ①KOH+HCl===KCl+H2O, ②Fe+H2SO4===FeSO4+H2↑, 点燃 CuCl , ③Cu+Cl2===== 2 高温 Na CO +H O+CO ↑, ④2NaHCO3===== 2 3 2 2 ⑤Ba(OH)2+2NH4Cl===BaCl2+2NH3↑+2H2O。
栏 目 链 接
ΔH=-484 kJ· mol-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若已知: H2O(g)===H2O(l) ΔH =- 44 kJ· mol - 1 ,
写 出 H2(g) 与 O2(g) 完 全 反 应 生 成 H2O(l) 的 热 化 学 方 程 式 2H2(g)+O2(g)===2H2O(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栏 目 链 接
①②③ 。 (1)属于放热反应的是________

初中化学变化与规律教案

初中化学变化与规律教案

初中化学变化与规律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化学变化的概念,理解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2. 引导学生掌握化学变化的规律,能够分析实验现象,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内容:1. 化学变化的概念与特征2.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3. 化学变化的规律4. 实验操作与观察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铁器生锈、食物腐败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是否属于化学变化。

2.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化学变化与规律。

二、化学变化的概念与特征(10分钟)1. 教师讲解化学变化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产生新物质的过程。

2.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总结出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如:有新物质生成、伴随能量变化等。

三、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10分钟)1. 教师通过对比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让学生明白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本质变化,而物理变化只是物质的状态或形状的改变。

2. 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判断一些现象属于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

四、化学变化的规律(10分钟)1. 教师介绍化学变化的规律,如质量守恒定律、反应速率与浓度的关系等。

2.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验证化学变化的规律。

五、实验操作与观察(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如铁钉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等。

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化学变化的概念、特征和规律。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实验体会,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变化现象,并写出分析报告。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了化学变化的概念、特征和规律,能够判断一些现象是否属于化学变化。

初中化学的变化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的变化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的变化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 了解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和特点;
2. 能够通过实验与观察判断物质发生了何种变化;
3. 能够掌握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教学重点:
1. 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
2. 通过实验与观察判断物质发生了何种变化。

教学难点:
1.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2. 运用实验与观察来判断物质的变化类型。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等;
2. 实验材料:铁丝、铁粉、铁砂、铁片等;
3. 实验化学品: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等;
4. 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的物质,让学生猜测这些物质是如何变化的,并引入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2. 实验一:将铁粉加热直至冒火花,观察结果并记录。

让学生讨论这个实验是属于什么类型的变化。

3. 实验二:将氧气通入铁粉中,观察结果并记录。

让学生讨论这个实验是属于什么类型的变化。

4. 实验三:将氢气通入氧气中,观察结果并记录。

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氧气和氢气混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 总结:让学生总结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并回答几个相关问题。

6.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验报告。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明确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和特点,并能够通过实验与观察来判断物质的变化类型。

通过实践操作,增加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初中化学的基本变化教案

初中化学的基本变化教案

初中化学的基本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知道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2. 能够识别和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 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教学重点: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

2.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教学难点:1. 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

2. 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试剂等。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物理变化?什么是化学变化?2. 学生分享生活实例,教师总结。

二、探究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15分钟)1.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烧杯和试管中的物质变化。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三、学习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20分钟)1. 教师讲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及特点。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点评并解答学生疑问。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2. 教师点评学生表现,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延伸:1. 学生课后调查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撰写调查报告。

2. 组织化学实验比赛,鼓励学生创新和动手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同时,结合课后调查和实验比赛,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物质的化学变化

物质的化学变化

物质的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是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内部结构重新排列,导致物质的化学性质发生改变的过程。

化学变化通常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并产生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不同,物理变化只是物质的物理状态发生改变,而化学性质保持不变。

化学变化的特征:
1. 产生新物质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原有物质的化学键断裂并重新形成,从而产生了具有不同性质的新物质。

2. 能量变化
大多数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这些能量通常以热能的形式存在。

3. 不可逆性
化学变化通常是不可逆的过程,很难将产物还原为原来的物质。

4. 物质性质改变
化学变化后,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等性质发生显著变化。

常见的化学变化包括燃烧、氧化、还原、酸碱中和反应等。

化学变化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食物的腐烂、金属的锈蚀、化石燃料的燃烧等,都是化学变化的例子。

化学变化不仅在自然界中无处
不在,也是现代工业生产的基础。

高一化学复习专题七

高一化学复习专题七

高一化学复习专题七化学反应与能量一、化学能与热能1、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中的化学键断裂,重新组合成生成物中新的化学键的过程。

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需要放出能量。

而一般化学反应中,旧键的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与新键形成所放出的总能量是不相等的,而这个差值就是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所以化学反应过程中会有能量的变化。

旧键的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小于新键形成所放出的总能量:释放能量的反应旧键的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小于新键形成所放出的总能量:吸收能量的反应同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与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有关。

3、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a. 吸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b. 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4、常见的放热反应:A. 所有燃烧反应;B. 中和反应;C. 活泼金属跟水或酸反应;D. 大多数化合反应E. 铝热反应;F.物质的缓慢氧化5、常见的吸热反应:A. 大多数分解反应;C.铵盐与碱的反应。

二、化学能与电能1、原电池(1)概念: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2) 工作原理:a. 负极:失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b. 正极: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以铜锌原电池为例:负极(Zn ):Zn -2e =正极(Cu ):2H ++2e =总反应是:Zn+2H +=Zn 2+(3)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①、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有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②、电解质溶液③、形成闭合回路(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且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④、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本质条件)例、锌铜原电池的正负极可换成哪些物质?保证锌铜原电池原理不变,正负极可换成哪些物质?( C 、Fe 、Sn 、Pb 、Ag 、Pt 、Au 等) (4)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a. 负极:电子流出的电极(较活泼的金属),金属化合价升高b. 正极:电子流入的电极(较不活泼的金属、石墨等):元素化合价降低 (5)金属活泼性的判断: a.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b. 原电池的负极(电子流出的电极,质量减少的电极)的金属更活泼 ;c. 原电池的正极(电子流入的电极,质量不变或增加的电极,冒气泡的电极)为较不活泼金属(6)原电池的电极反应:a. 负极反应:M -ne =M n -;b. 正极反应: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的还原反应2、原电池的设计:根据电池反应设计原电池:(三部分+导线) A. 负极为失电子的金属(即化合价升高的物质) B. 正极为比负极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C. 电解质溶液含有反应中得电子的阳离子(即化合价降低的物质) 3、原电池的应用(1)加快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 (2)比较金属的活泼性原电池的负极(电子流出的电极,质量减少的电极)的金属更活泼;原电池的正极(电子流入的电极,质量不变或增加的电极,冒气泡的电极)为较不活泼金属三、化学能与其它形式能(如光能)得电子 还原反应氧化反应【随堂练习】1.下列关于能量转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 B.煤燃烧时化学能转变成热能和光能 C.原电池工作时,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D.白炽灯工作时,电能全部转变成光能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表现为的热量的变化B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C .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D .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必须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大小 3.已知2H →H 2并放出437.6kJ 的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氢气分子内每个氢原子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B 、氢气分子的能量比氢原子的能量低C 、1molH 2离解成2molH 要放出437.6kJ 热量D 、氢原子的还原性比氢分子的还原性弱4.对比下列几个式子:Cl+Cl →Cl 2(放热247kJ ),O+O →O 2(放热493kJ )以及N+N →N 2(放热946kJ )可以得出结论是 ( )A 、在常温下氮气比氧气和氯气稳定B 、氯气、氮气、氧气常温下为气体C 、在常温下氯气比氮气和氧气稳定D 、氯气、氮气、氧气的密度不同5.一种“即食即热型快餐”适合外出旅行时使用。

专题七、化学反应与能量

专题七、化学反应与能量

2SO2 + O2
能 量
5、化学反应热量变化特征 V2O5
高温
2SO3 (正反应放出热量)
断键吸收能量 成键 释放 能量
2SO2+O2
释放 能量
2SO3 反应进程
若正反应放热,则逆反应吸热。
6,常见的和放热反应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 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燃料的燃烧 中和反应 活泼金属与酸、水反应 生石灰和水反应 大部分化合反应 吸热反应 C+CO2、H2O H2+CuO Fe+H2O(g)
H+ SO42- + H (x)
A
H+ SO42- + H (√)
Zn
Zn
Cu 现象:锌片上有气泡, 指针不偏转
+
SO42- + H
H SO42— + H
H+ + SO42- H (x)
LOGO
原电池构成条件
⑴两个电极 ⑵电解质溶液 ⑶闭合回路
A
正极?负极?
Al Zn
A
Mg
Zn
H2SO4
盐酸溶液

2.在用Zn片、Cu片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经过一段时
间工作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锌片是正极,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B.电流方向是从锌片流向铜片 C.溶液中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小 D.电解质溶液的pH保持不变
3.美国阿波罗宇宙飞船上使用的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新型的化学电 源,其构造如图所示:a、b两个电极均由多孔碳制成,通入的气体 由孔隙中逸出,并在电极表面放电。 (1)a是__极,b是__极.电极反应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飞船上宇航员的生活用水由燃料电池提供.已知这种电池发1度 电能生成350g水,试计算能量的转化率。 (已知: 2H2(g)+O2(g)=2H2O ⊿H=-572kJ/mol)

专题七 化学反应原理—— 速率方程

专题七 化学反应原理—— 速率方程

专题七速率方程的计算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一、速率常数含义速率常数(k)是指在给定温度下,反应物浓度皆为1 mol·L-1时的反应速率。

在相同的浓度条件下,可用速率常数大小来比较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

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或浓度的次方)成正比,而速率常数是其比例常数,在恒温条件下,速率常数不随反应物浓度的变化而改变。

因此,可以应用速率方程求出该温度下任意浓度时的反应速率。

二、速率方程一定温度下,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以其计量数为指数的幂的乘积成正比。

对于反应:a A+b B===g G+h H 则v=kc a(A)·c b(B)(其中k为速率常数)。

如:(1)SO2Cl SO2+Cl2v=k1c(SO2Cl2)(2)2NO2NO+O2v=k2c2(NO2)(3)2H2+N2+2H2O v=k3c2(H2)·c2(NO)三、速率常数的影响因素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显著的,速率常数是温度的函数,同一反应,温度不同,速率常数将有不同的值,但浓度不影响速率常数。

1.(2018年高考全国卷3第28题节选)三氯氢硅(SiHCl3)是制备硅烷、多晶硅的重要原料。

反应2SiHCl3(g) SiH2Cl2(g)+SiCl4(g),反应速率υ=υ正−υ逆= k正x2(SiHCl3) −k逆x(SiH2Cl2) x(SiCl4),k正、k逆分别为正、逆向反应速率常数,x为物质的量分数,计算a处vv正逆=__________(保留1位小数)。

2.(2019年深圳一模)T ℃时,在刚性反应器中发生如下反应:CO(g)+NO2(g)2(g)+NO(g),化学反应速率v =k P m(CO)Pn( NO2),k 为化学反应速率常数。

研究表明,该温度下反应物的分压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如下表所示:若反应初始时P(CO)=P(NO2)=a kPa,反应t min 时达到平衡,测得体系中P(NO)=b kPa,则此时υ =_______ kPa·s-1(用含有a和b的代数式表示,下同),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 p=______(K p是以分压表示的平衡常数)。

初中化学的变化与分析教案

初中化学的变化与分析教案

初中化学的变化与分析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2. 学会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物质的变化过程。

3. 能够运用变化的特征分析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教学重点: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2. 实验观察和分析物质变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和分析。

2. 运用变化的特征分析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酒精灯等。

2. 实验试剂:氢氧化钠、硫酸铜、铁等。

3.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物理变化,什么是化学变化?2.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

二、课堂探究(15分钟)1. 实验探究:氢氧化钠与硫酸铜的反应。

a. 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b.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c.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实验现象。

2. 分析讨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a.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征。

b. 学生分享自己的总结。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如铁器生锈、食物腐败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些现象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3. 学生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总结。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思考其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并能运用变化的特征分析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在实验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观察仔细,能够正确描述实验现象。

在案例分析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变化的特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初中化学变化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变化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变化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化学反应的平衡。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化学反应的现象。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内容:1. 化学反应及其特点。

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3. 化学反应的平衡。

教学重点: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

教学难点:1.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2. 化学反应过程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1. 观察实验2. 实验教学3. 讨论交流4. 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化学变化的概念,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

2. 展示实验装置和试剂,激发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兴趣。

二、实验操作(30分钟)1. 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进行观察实验。

2. 学生完成实验记录表,记录实验现象和观察结果。

3. 学生小组讨论并总结实验结果,推断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

三、理论探究(15分钟)1. 讲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指导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讨论化学反应的平衡原则。

四、实践应用(20分钟)1. 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完成小组合作实验。

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

3. 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化学反应的理解和应用。

五、课堂总结(10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化学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并探讨化学反应的意义。

2. 提醒学生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准备相关实验材料。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验实践,学生对化学反应及其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和探究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化学方程式的平衡训练,促进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高中化学高考总复习 第二部分 化学基本理论 专题七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高中化学高考总复习 第二部分 化学基本理论 专题七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高考化学
专题七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基础知识 一、化学反应速率
考点清单
考点一 化学反应速率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2)外因:
影响因素 浓度 压强(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温度 使用催化剂
增大反应物的浓度 减小反应物的浓度 增大压强 减小压强 升高温度 降低温度
例1 (2019安徽铜陵一中月考,3)某密闭容器中充入等物质的量的气体A 和B,一定温度下发生反应:A(g)+xB(g) 2C(g),达到平衡后,只改变反应 的一个条件,测得容器中物质的浓度、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下 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8 min时表示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 B.前20 min A的反应速率为1.00 mol/(L·min ) C.反应方程式中的x=1,30 min时表示增大压强 D.40 min时改变的条件是升高温度,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3)质量分数—时间图像
特点:表示不同条件下反应速率的快慢以及平衡混合物中D的质量分数大小。 解题方法是“先拐先平数值大”,即曲线先拐的首先达到平衡,反应速率快,以 此判断温度或压强的高低,再依据外界条件对平衡的影响进行分析。 2.一般解题思路——“四看” 一看面:即看清坐标所代表的意义。 二看线:看准线的走向、变化趋势及量的变化(需作辅助线、等温线、等压线 等)。 三看点:弄懂曲线上点的意义,特别是一些特殊点(如起点、交点、转折点、极 值点等)。 四看量:看横坐标和纵坐标所表示的物理量的变化。
特点:表示两个外界条件同时变化时,A的平衡转化率的变化规律。解决这 类图像题,采用“定一议二法”,即把自变量(温度、压强)之一设为恒量,讨 论另外两个变量的关系。
特点:曲线上的点表示平衡状态,而X、Y点未达平衡状态,使反应由X点达到平 衡状态,反应需向B的百分含量减小的方向进行;要使反应由Y点达到平衡状态 ,反应需向B的百分含量增大的方向进行。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七化学的变化
学习目标:
1.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能与其他能的转化)
2.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包括四种反应类型的特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能用化学反应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微观原因(质量守恒实验探究)。

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4.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及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

本专题知识结构:
三、燃烧及其利用
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
(1)清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说明:(1)燃烧并不一定有氧气参与,(2)点燃可燃物之前必须要验纯,否则就可能发生爆炸。

(3)灭火时必须注意安全,且把损失降到最低。

(如、用电器、油埚着火、图书馆灭火)
练习巩固:
一、选择(选出下列各题中惟一正确的答案。


1.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抹在墙壁上的石灰浆逐渐变硬
B.用苛性钠干燥O2、H2
C.石蕊溶液遇到酸溶液变成红色
D.用生石灰制熟石灰
2.下列现象或说法中一定是化学变化的是()
A.发光发热B.无色变蓝色C.有无色气体放出D.用氯气给自来水消毒
3.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相关的是 ( )
A.活性碳除冰箱中的异味 B.沼气作燃料 C.铁制炊具 D.铝压制成铝箔
4.下列物质的变化、性质和用途说法不正确的是()
A.火药爆炸是化学变化,所以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
B.氦气可替代氢气充入探空气球,是由于它轻且化学性质稳定。

C.厨房清洁剂除去油垢,是因为苛性钠能与油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可溶性物质。

D.焊接金属时常常用氢气作保护气,是利用了它的还原性。

5.俗话说“火需空心”是指柴禾架空才能烧得更旺。

这是因为 ( )
A.散热更快 B.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C.使着火点降低 D.柴禾与空气中氧气接触更充分
7.下列实验方案可行的是()
A.加适量稀硫酸,可以除去硫酸钠中混有少量的氢氧化钠
B.加入稀盐酸,过滤,可以除去铁粉中混有少量的锌粉
C.加入稀盐酸,可以除去铁粉中混有少量的碳粉。

D.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一氧化碳,可将此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9.物质甲能发生下列变化:,则甲可能是( )
A.铜
B.锌
C.氧化铜
D.氧化镁
10.下列物质的转化,能一步实现的是( )
A.CO H2CO3
B.Fe FeCl3
C.Ca(OH)2NaOH
D.CaCO3Ca(OH)2
11.向含有AgNO3和Zn(NO3)2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A.Ag、Fe、Zn B.Ag、Zn C.Zn、Fe D.Ag、Fe
1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铅笔芯的粉末可使锁的开启变得灵活
B.在炉火上放一盆水可以防止煤气中毒
C.用盐酸和澄清石灰水可以证明鸡蛋壳的成分中含有CO32-
D.用食醋和纯碱反应生成的气体可以使燃着的蜡烛熄灭
13.下列生产和生活中的说法合理的是( )
A.用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配制波尔多液
B.用燃烧的火柴检验石油液化气是否泄漏
C.用温热的食醋浸泡清洗热水瓶中的水垢
D.氯化铵可以与碱性化肥混合使用
二.填空题
1.某校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如下:
(1)取一支大试管在其中加入2ml 30%的过氧化氢溶液;
(2)用镊子取一块白磷投入试管中,可观察到白磷并不燃烧;
(3)入试管中滴入5mol/L碘化钾溶液,不一会儿,可观察到白磷先熔化,继而燃烧,发出火光并伴有白烟生成,试回答下列问题:(1)碘化钾的作用是;
(2)写出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3)通过该实验的探究你总结出燃烧的条件是。

2.用化学方程式解释或说明下列问题:
(1)铝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能,原因是;
(2)食品包装袋内用生石灰做干燥剂,原理是.
(3)用稀盐酸除去铁锈,其原理是.
(4)铁制容器不能盛放波尔多液(含有硫酸铜和熟石灰)原因是.
(5)用含有氢氧化铝的药物冶疗胃酸过多的病症。

(6)碳单质冶炼金属
(7)小芬用澄清石灰水区分碳酸钠和食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